首页范文知识管理的内涵十篇知识管理的内涵十篇

知识管理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8:53

知识管理的内涵篇1

[论文摘要]对教师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的知识获取、存储、分享、应用与创新的过程。组织层面的教师知识管理方式是:建立网络教师知识管理平台,构建教师知识库、形成知识地图,设计分享与创造知识的“学习场”。个人层面的教师知识管理方式是:选择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建立个人知识档案,开展应用与创新知识的“行动研究”。

一、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

1997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达文波特(H.Davenport)出版了《营运知识》一书,使“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指企业或组织对自身知识资源的管理,包括知识的获取、存储、分享、应用与创新等过程。知识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目的并不是为知识而管理,而在于提高组织成员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从而增强组织的效益和竞争能力。具体到教师知识管理,就是指教师的知识获取、存储、分享、应用与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目的在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效能,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教师知识管理包括两个层面:组织层面的教师知识管理和个人层面的教师知识管理。前者的管理主体主要是学校管理者,后者则是教师本人。总体而言,教师知识管理涉及四个要素:

一是“知识”。知识是教师知识管理的本源性要素。教师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用文字、符号等表达出来;隐性知识则隐含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难以用语言表述。教师知识管理的对象就是教师的知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共享和传播、交换和创新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二是“知识人员”。知识人员是指携带可用知识的教师本人,它是教师知识管理中能动的主体性要素。由于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获取、应用与创新的主体,因此教师知识管理实际上涉及对拥有知识的“人”的管理。也就是说,教师知识管理具有了“对人的管理”这样一项内容,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三是“知识设施”。知识设施是指教师知识管理实施中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及设备,它是教师知识管理的条件性要素。对知识进行管理,离不开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和设备的支撑。传统的教师知识管理,主要是采用人工方式和纸质形式来实施。在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应用软件成为教师知识管理的有效方式。

四是“知识活动”。知识活动是指教师知识获取、组织、交流和创新的实践活动,它是教师知识管理的实践性要素。“管理”本身是一种主体的活动过程,是主体对对象进行组织和协调,使其规范有序、良好发展的过程。教师知识管理,是管理对学校所有教师的知识或教师本人对自身知识进行管理的活动,涉及知识的获取、存储、分享和应用等过程。

二、组织层面的教师知识管理方式

组织层面的教师知识管理,就是指管理者对学校教师群体的知识进行管理的活动。学校中的教师人员众多,专业组成也不同,若能对教师的知识进行系统有序的管理,可提高知识的使用效率,减少知识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对于整个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大有裨益。基于上述所提及的四个要素,可采用以下方法对教师群体的知识进行管理。

(一)建立教师知识管理网络平台

当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为教师知识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知识管理的效率,使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从而使教师能够及时获取新的信息和经验。在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学校应建立自己的校园网络,并运用相应配套的知识管理软件,形成包括知识收集、知识分类、知识检索和知识交流在内的完整的网络体系,以满足教师随时随地在线学习的需要,以及相互间坦诚直接交流的需要。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访问校内其他教师的知识资源,甚至可以浏览到兄弟院校的知识资源,从中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相互问的在线交流与合作,教师可以及时与同伴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办法;也可以与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感受,为其他教师的成长提供帮助。

(二)构建教师知识库,形成知识地图

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态度、学科知识、教育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素养的综合提高和发展,而不仅是单一的学术知识的增长。因此,教师知识库应是一个涵盖了上述各方面内容的系统的知识库。这个知识库可以是教师导向型的,每个教师就是一个分库,其下设立不同类型的知识子库;也可以是知识导向型的,即以知识类型为分类标准,下设若干分库,如理论知识库、管理知识库、教学经验库等,各个分库还可根据情况建立下一级子库,如理论知识库下可建立语文知识库、数学知识库、英语知识库等,教学经验库下可建立教学案例库、对外交流与培训库等。在这里,每位教师都是知识库的建设者,可以及时上传最新的知识信息、自己的教学成果与教学经验至相应的板块下,使知识库始终处于动态更新之中。

为了方便教师使用知识库,可以为知识库建立知识地图。根据台湾学者左美云的定义,知识地图是一种帮助用户知道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知识的知识管理工具。知识地图是一个导航系统,它不是具体的知识,也不是知识的集合,而是关于知识来源的指南。一份完整而良好的知识地图能够明确指示出知识的所在地,帮助教师高效、快捷地寻找到所需要的知识,避免陷入知识迷航。知识地图可分为三种类型:仿真型、树图型和异型图。J仿真型知识地图,是指将知识数据嵌入载体之后构建的知识地图。在这种地图上,教师可以清晰地根据人员所在的方位方便地找到知识数据。树图型知识地图,是以知识本身的相互关系为基础联系的知识地图。这种地图不包含载体的空问或组织关系,但对知识本身的上下级和相互联系则有清晰的体现。异型图是指除了上述两种类型之外的其他类型的知识地图。就教师知识库而言,仿真型知识地图是以教师为单位将知识组织起来,树图型知识地图则是根据知识的性质和类别将知识进行分类、存储。建立何种知识地图,应根据教师知识库的类型和特点确定。

(三)创设分享与创造知识的“学习场”

1999年,美国的阿瑟·安德森公司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知识管理公式:Km=(p+K)s。其中,“Km”指知识管理,“p”(people)指成员,“K”(knowledge)指知识,“+”指技术,“S”(share)代表分享。其含义是指,知识管理就是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成员与知识充分结合,并通过知识共享,使知识的价值呈指数级提升。这个公式突出表明了组织知识的累进在分享的组织文化下能够达到乘数的效果。

对教师群体而言,整个群体发展的关键是所有教师个体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问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极为重要,因为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只有通过外化成为语词、概念、形象等并在群体中传播与沟通,才能成为外显的和公共的知识,为其他教师所内化与习得。并且,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思想碰撞、产生新知识的过程日本有学者在1998年提出了“场”的概念,就是指进行知识动态转换和产生相互影响的场所。lj根据学习的性质,可以创设多种有助于教师分享与创造知识的“学习场”:观摩型学习场,主要是指教室或虚拟教室,是教师获得他人隐性知识并将其转化为个人知识的场所;研讨型学习场,可以是网络在线讨论区、教室、会议室、宿舍等场所,主要是教师之间通过对话与交流,增加个人知识的流通性与可接近性,把“交往资本”变成“智慧资本”,使知识价值最大化;实践型学习场,主要是指教师培训基地的教学实践场所,在听课、评课、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教学风格,获得新的教学隐性知识,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三、个人层面的教师知识管理方式

个人层面的教师知识管理,就是指教师本人对自身知识进行管理的活动。其目的是有计划地建立教师个人专业知识体系,使自身持续性地学习和创新,从而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存储和深度加工,使之能更清晰、明确,便于查找和利用;二是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运用知识,并不断创生出新的知识。具体来说,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对自身知识进行管理。

(一)选择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首要环节是选择适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一般来说,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选取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使用学校提供的知识管理平台。学校可自行设计和研发知识管理软件,也可购买已经发行的知识管理软件供教师使用。但是,这种途径提供的知识分类体系由学校预先设置,无法满足教师的个i生化需求。二是使用外网上提供的知识管理平台。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行为习惯选择适合的知识管理平台,但是,这需要教师上网付费在线使用,且使用效率不高。三是在个人电脑上使用知识管理软件,如myba~、iSpaceDesktop、microsoftof-ifce等,这种方式不受机构或他人意愿的限制,教师可自行选择合适的软件,但是不便于知识共享。具体选用何种知识管理系统,教师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需要来确定,但基本的原则是高效、便捷。

(二)建立个人知识档案

在知识管理系统中,教师需要将个人知识进行分类和整理,形成个人知识档案,以便于自己或学校其他教师查询与分享。知识分类是按照知识的性质或应用途径的不同将知识分成不同的类别;知识整理则是将知识分别置于相应的类目下,使其井然有序、便于查找。教师个人知识档案可包括专业知识、教育知识、管理知识、教学实践知识等类别。其中,教学实践知识尤为重要,因为这是教师自我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重要过程。教学实践知识档案中,以下几方面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1.教学案例

通常意义上,教学案例是指教师对其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事件所作的客观的、详细的描述。教学案例能够帮助教师跨越实践与理论的鸿沟,使隐含于自身教学实践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对教学案例的研究,教师能够不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验,使自身的专业能力持续发展。教学案例与一般的叙事不同,它不是简单的叙述一段教学故事,而是必须蕴涵着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学案例的撰写包括五个部分:(1)标题;(2)事件概况,即对教学事件、人物、情境等进行简单介绍;(3)事件过程,即对整个事件发生过程,特别是问题的产生、解决过程进行详细描述,要求描述的语言朴实、客观,不加任何修饰或带有叙述者的主观意愿;(4)事件分析,即对教学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进行分析,反思自身采取的行动是否合理,以及对教学有何影响等;(5)评价及启示,即对教学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总结此次事件对自己未来的教学有何启示。

2.反思性札记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反思,是指作为行为主体的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回顾、思考和分析的过程。教师将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记录下来,就是反思性札记。反思性札记一种好的形式是“教学后记”。“教学后记”就是教师在每一次课结束之后,将此次课的开展情况、自己对此次课的看法以及得失等如实地记录下来,形成文档。教学后记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记录教学的成功做法或失误之处、教学问题或教学机智,也可以记录学生的观点和建议、问题和困惑,等等。教学后记的写作形式主要有总结式、点评式、随笔式等,可根据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

3.专业生活史叙述

教师的教育行动与其专业生活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不同的专业生活史会造成教师教学实践知识不同情况的质变与重组。因此,进行专业生活史叙述,可以使教师了解自己的教育成长历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自身的人格特征、认知特性、知识结构、教学风格等形成的历史原因,明确自己在未来工作中的优势和需要克服的弱点。生活史叙述是个人回溯记录的一种重要形式,很像是自传、日记、日志、个人故事小说。l5J但是,专业生活史叙述与一般的自传、日记等不同,它所叙述的应是教师教育生活的成长史,是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理念如何形成的历史。鉴于此,专业生活史叙述既可以包括对教师的教育生活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物、情境,也可以包括一些迷茫、矛盾,甚至难堪的事件。

知识管理的内涵篇2

关键词:高校管理;高校知识管理;高校隐性知识管理

高校在知识的收集、传播、转化、创新方面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在这一意义上高校甚至可以被称为知识工厂。然而我国目前高校管理中存在着很多不利于知识转化的因素,尤其是在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方面。因此探究合理的高校管理方式――隐性知识管理,就成为我国高校实现隐性知识转化的关键环节。

1高校管理的内涵:管理过程视角的界定

1.1高校管理的内涵

高校管理是管理的专业领域之一,它的产生、发展过程吸收、借鉴了管理的诸多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因此对高校管理内涵的界定可以借鉴对管理的内涵的界定。在管理学兴起的近100年的历史中,对管理内涵的界定虽然很丰富但并不统一。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管理是确切知识别人去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泰罗1999)。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法约尔1982)。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过程学派的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1998)。

以上四种观点各有特点,提出者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的差异,对管理内涵的界定各有侧重。泰罗是最早对管理进行理论性质的研究的管理者。他在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提出管理是一门科学,因此他对管理的界定主要从与以往经验管理相区别的角度来进行的,即管理是科学性强的活动,而不是随意性、经验性强的活动。和泰罗处于同一时期的法约尔则侧重于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的研究,因此他从管理职能的角度对管理进行定义,他认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几个职能。西蒙鉴于决策的重要性,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但是这三种界定均存在着不完善之处:法约尔和西蒙从管理涉及的某一个具体问题的角度来界定管理,他们的界定只是描述性质的,不具有普遍的意义。法约尔从管理职能的角度来界定管理,但是对管理职能的划分本身就是没有定论的,因此从这个角度界定管理的内涵必然不具有一般代表性。而西蒙的决策论,虽然强调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决策只是管理的一部分,管理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广泛的概念,把决策和管理等量齐观显然是不恰当的。泰罗的界定虽然不存在上述的不完善,但是他对管理的界定是比较粗糙的,而且主要是从与经验管理相区别的角度进行的。这一界定在管理理论诞生之初的作用是显著的,但是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完善,它作为管理的内涵,科学性是不强的。笔者比较赞同的是孔茨对管理内涵的界定。他既避免了法约尔和西蒙的具体化的描述,又对泰罗的界定的加以发展和完善。孔茨从过程论的角度对管理的内涵加以界定。认为管理首先是一个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这个既定目标就如泰罗所言的明确的任务。管理要完成预期的目标而且要高效率完成,可以说是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者说是管理的宗旨。

1.2高校管理的本质:三大功能角度的界定

高校自建立之初的功能就是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的功能也不断扩展。1809年德国的教育学家在创建今天的洪堡大学时提出高校的办学方针应该是教育和科研并举。自此高校的科研能力日盛,成为高校的第二大功能。20世纪初美国的州立大学校长C.R,范海斯提出高校还应该具有服务功能。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他的这一观点也日益被人们接受。因此今天的高校就是具有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机构。高校的教育功能是高校的基本功能,科研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是基本功能的延伸和发展。高校在完成三大功能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知识转化。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教育过程主要聚焦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转化,期间也伴随着一定的教师之间的知识转化、学生之间的知识转化及学生知识向教师知识的转化,转化渠道主要是课堂教学。科研过程主要指教师带领学生研究课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存在着上述的四种知识转化,但是转化的渠道已不是课堂,而是面对面的交流,当然主要的转化是师生知识向研究成果的转化。社会服务活动是师生直接参与到服务社会的活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将教育和科研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即教育过程中的知识和科研过程中的知识同时向社会服务活动转化。仔细探究高校的三大功能会发现,它们实质上都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的实现过程是以社会为中心的知识流转过程,如图2所示:

教育功能完成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科研功能完成的是研究社会难题的任务,而社会服务活动更是通过直接的方式服务于社会。三大功能之间不但存在着知识的转化,而且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也是学校知识向社会的转化。同时高校也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组织,社会知识也不断的向高校转化。因此可以说高校的三大功能都是围绕着知识的转化展开的,从这一意义上而言高校管理是对知识转化进行管理,高校管理的本质是知识管理。

2高校知识管理的内涵:知识转化角度的界定

2.1高校知识管理的内涵界定

高校管理在本质上是围绕着知识展开的,对知识的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工作。既然高校管理的核心是高校知识管理,那么对高校知识管理内涵的界定必然也是围绕着知识管理展开的:

徐高明认为高校知识管理就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学校为实现教育的目的,管理者依据知识管理理论,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充分掌握和利用学校内、外部知识,有效发挥学校成员的知识潜能,提高学校个体与整体的知识学习能力,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校园文化与价值观,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以实现学校管理目标,取得最大办学效益的过程((徐高明2002)。

李萌芽和李妮在文章中称高校知识管理是指高校通过知识的识别、获取、存储、整理、加工、开发、传授、转让、学习、生产、创造、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流动共享,使高校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其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和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李萌芽李妮2000)。

于海棠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以实现并不断拓展高校的办学能力,增强生存、竞争和服务能力为目标,利用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及现代化管理理念,结合高校功能和特点,对学校内外知识及其与之相关要素进行的管理“于海棠2003)。

徐高明的高校知识管理内涵是对孔茨“管理”内涵的扩展:他实质强调高校的知识管理是实现教育目的,学校管理目标,取得最大办学效益的过程。要完成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对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创造有利于知识流动创新的学校文化等。鉴于对高校管理内涵的界定以及对上述三者的借鉴,可以这样界定高校知识管理内涵:

高校知识管理是高校管理者涉及并保持良好的知识转化、创新环境,使知识能够在高校内部和高校与社会之间顺利的转化和创新,以实现高校的既定目标和功能的过程。

2.2我国高校知识管理面临的问题:挑战角度的界定

知识管理兴起的时间很短暂,而且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内部实施的。我国高校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既没有充足的实践借鉴,也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而且由于我国高校的内部问题使高校的知识管理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首先,我国高校缺乏实施知识管理的管理体制。我国高校目前实施的是科层制的管理体制。一方面科层制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僵化、等级森严缺乏活力和创新精神。科层制的管理体制的价值追求是成员遵循原则处理、解决问题。它压抑了组织和成员的活力和创新能力。高校是知识密集型的专业服务组织。对于知识密集型的组织而言,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更适合它的发展。扁平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发挥成员和组织的创造力,有利于组织内部的各种合作,形成有利于知识转化的融洽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科层制的管理体制会导致不良的组织文化。科层制是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管理体制。行政权力是它的中心,这样一种管理体制会形成一种围绕行政权力展开的组织文化。“教而优则仕”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的写照。由此造成的必然是对组织的行政权力的关注和追逐,以及对组织内的知识或者说学术权力的忽视和淡漠。而知识管理的实施要求的是知识导向的组织文化,也就是说重视知识、注重知识的转化的文化。它可以为知识的转化提供、设计环境,对知识转化的过程加以管理,使知识的流通和转化可以在高校内顺利实现。

其次,高校面临着严峻的人才流失的挑战。我国高校人才流失愈演愈烈,在和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竞争人才时处于劣势。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达、管理体制合理在对教师的争夺过程中获得了绝对性的优势。而我国高校由于体制不合理、管理不善导致优秀教师外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伴随着优秀教师流失的是优秀学生的流失。优秀的教师是高校的核心吸引力和竞争力。优秀教师的流失意味着高校知识管理丧失了部分优秀的知识元,必然造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降低,造成优秀学生的流失。这不但对高校的发展不利,对于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也是很危险的,因为失去了人才竞争优势的民族和国家也就失去了其它方面的竞争优势。

再次,忽视隐性知识的转化是高校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问题。隐性知识转化问题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问题,不论是在高校还是在社会其它领域。人类实践过程中更多的关注的是显性知识的获取、传播、应用。而忽略了隐性知识的存在及作用。然而,如果把知识比作一颗茂盛的大树,显性知识只是其中比较耀眼的花朵,它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吸引了大量的目光;而隐性知识就像树的枝叶、主干和根,它数量众多、作用巨大,但是光辉却一直被显性知识所掩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发现,在耀眼的花朵后面还有被人们忽视的某种力量一直在起着作用,而且这种以往被忽视的知识比我们关注的知识比重更大,作用也更加卓著。这种知识以及对此种知识的管理逐渐获得了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的知识管理尚处在诞生阶段,因此对隐性知识显性化重视的程度不够。我国高校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关注比较少而且大多处在自发阶段。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书本显性知识的转化;科研过程虽然由于频繁的师生接触可以传递大量的隐性知识,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的师生比例失调,科研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可望不可及的;而师生直接服务社会的活动也处在自发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格局。因而对大量高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多的接受的是显性知识而不是隐性知识。

3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内涵

3.1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内涵:高校知识管理角度的界定

1958年,波兰尼在其代表作《个体知识》中认为知识分为两类:explicitknowledge和tacitknowledge即今天所言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严格的数据、科学公式、公理、文字等符号表达出来,可以编码化的,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和难以格式化的知识。

所谓隐性知识显性化是指将隐性知识编码化,使其转化为显性知识,易于人类的学习和借鉴。隐性知识管理就是对这个过程以及这个过程涉及的诸多问题的管理。由此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内涵可以表述为:高校隐性知识管理是高校设计保持良好的知识转化环境,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进行管理,使隐性知识顺利实现显性化,以达到高校的目标和功能的过程。

3.2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高校的隐性知识管理可以提高民族、国家的创新能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不是和国家拥有的文本化的知识成正比的。创新能力更多的源于个体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典型的隐性知识。比如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式,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根据朱克曼的调查,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从其老师那里学到的不是具体的显性知识而是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隐性知识更多的涉及的是经验、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问题的解决能力、看待问题的方式等,这对个人创新能力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因此良好的隐性知识管理可以使国家的人民具有创新思维,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力。

其次,高校隐性知识管理能够提高高校的竞争方。目前高校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内高校之间、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之间为争夺人才和资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高校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高校具有不可替代性。学生和社会在选择一个高校时注重的是高校的知识含量以及高校在为学生和社会服务时能够创造什么价值。这样的选择标准不仅是对文本层面的显性知识的选择,更多的是对高校内在的知识――隐性知识的选择。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高校的隐性知识上,隐性知识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难以模仿性,从而能够使高校拥有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隐性知识管理提高了高校教师的能力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隐性知识的交流使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获得大量的知识,使教师不断的完善和充实自己,同时使学生获得有益的隐性知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过程。学生获得隐性知识的再加以内化可以使学生形成有益的心智模式,这相对于获得易于过时的显性知识而言是更有意义的,因而它可以使学生更具有竞争力。

3.3高校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隐性知识显性化层面

高校隐性知识管理是高校知识管理的重中之重;是高校知识管理的核心,但是高校隐性知识管理在显性化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第一,师生之间的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困难。由于目前我国的高校本科生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主;因此学生接受的更多的是课本上已经编码的显性知识以及教师的部分经验性的理解即隐性知识。但是根据朱克曼对师徒关系的调查,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可以终身受益的不是显性知识而是隐性知识尤其是教师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研究的技术、技巧、经验等。而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随着高校研究生的扩招也日益显示出研究生教育本科生化的趋势,再加上高校功能的扩张研究生导师的工作也日益繁忙,因此研究生和导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研究生能够从导师那里获得的隐性知识也越来越少。另外教师和教师之间的知识转化也比较困难。我国高校的学科分工也十分精细,即使在同一院系同一学科内部不同的教师由于担任的学科不同很难进行合作,因此也丧失了很多交流隐性知识的机会。

第二,高校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缺乏合理的激励制度。合理的激励措施是知识转化的动力,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知识转化领域普遍存在着激励措施不当、不合理甚至缺乏的情况。激励机制是以合理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的,合理的人性假设是制定激励机制和激励措施的依据。而我国高校对人性的假设并不合理。一方面,以“性善论”为前提,对知识的转化不实施激励。我国传统文化本来就有性善论的假设,再加上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书育人,使社会对教师拥有过高的期望。另一方面,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对知识转化主体进行激励。这一激励机制是以高校的知识主体是经济人为前提建立的。但是高校的知识主体并不是单纯的经济人,而且按经济人假设进行激励适合于绩效可以量化的工作,而高校的知识转化往往是难以量化的,因此按照这种假设进行的激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知识管理的内涵篇3

【论文关键词】引黄入冀输水工程管理监督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1引黄入冀输水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闸涵工程老化严重,输水过程管理不规范,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水文测验设施设备不统一,引水计量不规范,测流数据误差大,有的测沙工作未能开展以及检查、思想认知、监督不到位等成为引黄入冀输水工程管理中主要原因。

1.1闸涵工程老化严重,成为引黄输水的突出问题。

引黄入冀工程运行多年,闸涵工程的建设至今更是大多超过三、四十年,虽然每年都有专项维修资金进行部分维修,但经多年运行,加上河道污水侵蚀,致使闸涵工程中金属设备锈蚀,混凝土脱落,配电设施落后,启闭设施不灵便,护坡出现坑洞等多种问题存在。虽然个别闸涵进行了重建或维修加固,但还有不少闸涵存在涵旧、病、险现象。引黄输水时进行临时性口门封堵,或对闸涵进行临时性维修加固。不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还会管理成本增加,严重影响着引黄入冀输水的顺利进行。

1.2闸涵工程操作人员素质不高,工作不规范

闸涵工程建设当初,操作人员仅经简单业务培训就上岗,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考核,闸涵操作知识非常有限,造成闸涵操作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现已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其主要原因:(1)多数人员文化程度较低、专业知识掌握较少。(2)接受培训的机会少,年均每人培训机会不到一次;(3)受编制制约、工资待遇低以及工作条件艰苦、单调等。在实际工作中会发生工作不规范,管理不科学。特别是在大型闸涵管理中很难胜任自动化作业。

1.3闸涵管理缺乏科学规范的体制

一方面,关于闸涵管理方面的法律规定相当笼统,没有详细具体的规定。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仅在第二十三条规定:“禁止非管理人员操作河道上的闸涵闸门,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干扰河道管理单位的正常工作”;《河北省河道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闸涵、虹吸管理单位,必须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启闭闸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闸涵管理单位的正常工作,严禁非管理人员操作闸涵闸门。”;另一方面没有建立配套的科学管理机制,制度的缺失也造成了闸涵管理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有:(1)没有专门的闸涵管理法规;(2)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的落实也还不到位。

1.4对引黄输水缺乏正确思想认知

引黄入冀输水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跑水、偷水现象发生,这与地方管理人员及群众的思想认知有关,认为提提闸、放放水,为维护地方利益是能做的事,形成了输水管理的难点。主要原因是:(1)地方管理人员及群众没有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2)没有合理有效的管理举措;(3)宣传不到位,地方群众法律淡薄,政策、法规学习滞后。

1.5存在上报引水类别不实现象

由于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的水价是不一样的,在上报引黄用水类别和实际输水时,用水单位常常避重就轻,多报价格低的农业用水,少报甚至不报价格高的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主要原因:(1)输水监督难度很大;(2)引水单位自律性差。

2对策建议

2.1完善引黄闸涵管理制度,加强闸涵工程建设与维修管理

主要措施如下:(1)完善引黄闸涵管理办法以及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实现依法、依规管闸,确保有法可依,有规可循;(2)建立健全闸涵科学管理制度和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是做好管闸工作的基础,以此完善闸涵启闭操作规程、闸涵管理考核办法、闸涵安全管理制度等,(3)熟练掌握统一的引水报表格式、引水计量单位及计算方法、统一的引水数据观测办法,逐步实现闸涵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4)加强建设与维修管理,合理运用引黄维修专项资金,逐步消除闸涵工程对引黄输水的影响因素,对重点闸涵应进行安全鉴定,根据鉴定要求做出拆除重建或整体维修等,保证引黄输水工程的安全运行。

2.2提高闸涵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为科学管理打下基础

在具体业务操作中,从实际管理工作内容出发,对闸涵操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特别要注重加强测流、测沙和闸涵操作的培训,强化业务素质,定期进行考核,实行持证上岗;思想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其政治素质、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组织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并完善监督机制,规范闸涵操作人员的行为。

2.3闸涵操作人员实施岗位责任制

闸涵操作人员实行严格的工作岗位责任制,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按上级调水指令操作,发现有违规操作或者因工作不负责任,依照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2.4做好计划、管理和总结,强化监督检查引黄用水单位类别。

为维护各地政府的合法权益,确保良好的水事秩序,在申请引水类型要真实、准确。采取如下措施:(1)用水单位申请用水应提前向省厅报告预缴部分引黄水费,提出引黄水量计划,明确用水性质,对转嫁用水性质,每发现一次按水量、水价差额双倍进行处罚。(2)输水中加强监督。特别是县、市级引黄输水部门,由市级政府做出引黄管理公告,加强引黄线路输水管理,期间对闸涵采取定期巡查与不定期巡查、巡回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堵住偷水现象的发生。(3)输水完成后进行总结。对本年度引黄输水工程管理进行总结,对用水单位制定奖惩措施。

3结语

知识管理的内涵篇4

关键词:职业学院案例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48-01

1商务管理类专业教学案例的设计与积累

1.1商务管理类专业教学案例的设计

教学案例的设计要与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学生能从教学案例中学习新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提倡新型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把握平时的教学案例积累起来。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把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教学思路结合起来,教学活动来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学要有一个计划性与自主性,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要研究商务管理的教学内容,做好案例的收集与选用工作,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合作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网络案例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在网络的教学软件上学习,网络教学平台上有很多好的教学案例,把网络的教学案例与教学的内容结合起来。

1.2商务管理类专业教学案例的选用

商务管理专业要出台一系列好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明确的教学思路与策略,要下教学案例收集方面下功夫,完善教学质量工程的内涵与要领,商务管理类专业要把教学案例与知识点结合起来,职业教育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方案,选用好的教学案例,创新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来选用好的教学案例。

1.3商务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积累

明确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学生要有好的学习思路与学习环境,老师们要有好的教学案例资料,创新案例教学的思路及方法,不断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硬件及软件,改善教学的设施与设备,通过网络案例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案例教学要与情景式教学结合起来,老师要设计好教学的情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的气氛。案例教学能提高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能创造好的教学情景,教学情景能与教学知识点结合起来,商务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情景也很多,教学的内涵与很丰富,商务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课程也很多,情景教学与案例教学要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有好的教学思路及方法,平时要多收集教学的案例,上课前要有好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思路,案例教学要有一个好的教学气氛,制定好的教学工作方案及教学实施计划,专业建设要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要有一个好的案例教学的工作方式。

商务管理专业要有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典型的教学案例有代表性,案例涉及的知识面与技能点很广,深入到教学案例的内容中去,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到企业里面去学习新的知识。丰富教学的内涵,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结合起来,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结合起来,又要好的案例教学,也要有好的教学材料,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动力能力与思考能力,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提高,专业老师也要不断积累案例与学习案例,案例教学要有好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工作的内涵及实际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与创造性,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能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教与学要结合起来,也要有好的教学的案例及实施方案。

2商务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内涵

老师要理顺教学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商务管理类专业是实践性与创造性很强的专业,根据知识点的性质来组织教学的内容。知识点与技能点要结合起来,要深入到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中去,安排好案例教学的工作方式,提升教学的效果与内涵,教学内容与教学经验结合起来。老师应与学生做沟通与交流,引导学习培养好的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通过课程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通过案例来分析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优化教学的设施与设备。可请行业的专家与学者来学校讲学,企业是一个好的教学场所与实训场所,企业里面积累了很多好的实践经验与行业经验,深入到教材的研究工作中来,学生可以向行业的专家学习,学到行业的前沿知识。案例教学法能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效果,老师优化教学案例的内容及组织过程,提出一些课程新的教学要求,课程的组合能提升教学实施的质量,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也可以通过现代教学教育手段,也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法来提升教学的效果,学生的学习计划要与老师的工作计划结合起来,老师的工作计划能反映教学的规律性与创造性,向企业的专家学习可提高知识的创造性。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改革原来的教学工作方法及环境,通过老师的积极引导,学生要学习到新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提高商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与内涵,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帮助下提升教学内涵。

3建立好的案例教学的评价体系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课程的设置在专业建设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形成了好的案例教学的评价体系,同时也要有好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思路。职业学院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把知识教学与技能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促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高,总结好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探索好的案例教学工作经验。

商务管理类专业要有好的案例教学的评价体系,探索好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手段,获取行业里面和企业里面的新知识与新技能,形成好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职业学院的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水平,寻求好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教学的工作能力与水平,学生也要有好的精神面貌与学习计划,实现学习的目标。

商务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的知识也很多,教学要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我们要把教学工作视为生命线,教学质量是教学系统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好的学习能力与创造力,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的方法也很多,师生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结合教学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奉臻.教学改革: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知识管理的内涵篇5

《大学语文与写作》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

主要考核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阅读、分析浅近文言文、一般语体文的能力以及写作常用文体的能力。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语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分析、基础写作。

(一)语言知识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了解常用文言虚字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和同一个文言虚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主要包括古今各种文体知识;中国古代和现当代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作家的朝代、字号、文学成就、诗文集名称、代表作、在文学史学上的地位;重要作品的作者、出处及名句;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三)阅读分析

对于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大意,段落层次,主旨或中心论点,哲理内涵,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作品所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比兴、白描、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引用等)能进行准确深刻的欣赏分析。

(四)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理解应用文写作知识,并会具体运用写作知识进行写作实践,具体掌握书信、通知、通告、通报、请假条、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总结、调查报告、广告、合同、申请书、产品说明书等的写作;二是根据所给题目或材料,撰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标点准确,书写整洁,不少于800字。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试卷满分150分。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卷内容比例:现代文学作品约40分,古代作品约50分,作文约60分。

5.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约20分,填空题约20分,阅读分析题约50分,应用文写作20分,命题写作40分。

四、参考教材

季孝良编著《专升本大学语文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相洲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徐秋儿主编《现代应用写作实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曾湘宜著《应用文写作基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内容提要和要求

第一章管理概论

1、组织与管理的定义。理解组织与管理的涵义,理解管理的研究对象:管理主体——管理者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客体——管理对象及环境的特征。

2、管理的学科分类、特点、性质和基本原理。理解管理学的特点和性质;深刻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

3、管理的基本职能。熟悉管理的基本职能,并能对组织进行管理职能分析。

4、管理机制和管理基本方法。认识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能对各种管理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深入理解泰罗科学管理的要点及其贡献;理解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以其要点;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深入理解梅实的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3、管理理论丛林。理解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流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

4、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理解西方管理思想中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变化,理解管理科学研究的内容的发展变化。

第三章管理的计划职能

1、计划工作。理解计划工作的含义,计划工作的类型及步骤;掌握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掌握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2、战略性计划管理。理解管理目标的性质,远景与使命的含义;掌握战略性环境分析的要点,及战略选择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各种新型的企业资源计划方法。

3、决策理论。深入理解决策的概念,掌握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原则、决策的程序;掌握常用的定性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4、预测理论。理解预测的概念,熟悉经济预测的种类,掌握一般的预测方法。

第四章管理的组织职能

1、组织及组织工作。深入理解组织与组织工作的含义;掌握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熟悉组织结构的类型。

2、组织结构的设计。理解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组织结构设计的目标任务和组织设计的原则。

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理解管理幅度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理解部门与职权划分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4、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理解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组织结构、集团结构的优缺点,及管理特点,了解如何发挥每一种组织形式的作用。

5、人员配备。理解人员配备的涵义及原则;理解人员配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理解管理人员的来源及对管理人员工作评价的原则;理解管理人员培训和发展的方法。

6、组织力量的整合。理解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概念;理解和认识直线与参谋两者在组织中的角色及其关系;理解委员会的概念。

第五章管理的领导职能

1、领导理论。理解领导的概念,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工作的实质,领导权力的来源。理解几种典型的领导理论;了解领导的修养与素质以及主要的一些领导方法与艺术。

2、激励理论。深入理解激励的涵义与作用,激励的作用过程;理解最主要的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熟悉常用的激励方式与手段: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工作激励。

3、沟通。深入理解沟通联络的含义与作用;熟悉沟通的类型和常用的沟通方法;理解沟通障碍及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

第六章管理的控制职能

1、控制的一般理论。理解控制职能的涵义及作用;熟悉控制系统的构成(基本要素)、组织运转的基本要求、三种基本的控制类型(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理解控制的原则与要求。

2、控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理解和熟悉控制标准的涵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熟悉管理控制的内容;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管理控制方法:专项控制:计划控制、时间控制、数量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人员行为控制等,以及综合控制;理解预算控制与非预算控制的涵义

第七章管理的创新职能

1、创新职能概述。理解创新职能的内涵及其在管理职能中的作用意义;熟悉创新的特征、种类与内容。

2、创新的过程、原理、方法与管理。了解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类型、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原理及创新方法;理解创新管理的涵义。

二、考试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满分150分。

三、参考教材

知识管理的内涵篇6

内涵发展;医院;成本核算;优化

在转变发展方式的今天,医院也面临着内涵发展的需要。与其它组织不同,医院承载着更多的社会责任,或者说医院所提供的医疗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由此一来,内涵发展对于医院来说就不是“产出/投入”比值增加这么简单了。那么成本核算对于内涵发展意义又是什么呢。就“成本核算”的定义来看,即对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的发生和产品成本的形成所进行的核算。将这一定义具体化到医院环境下,则要求对运行费用和医疗成本的形成进行核算了。然而,在医院所具有的公益定位下,成本核算的目的应放在“最大化的利用现有资源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优化措施的路径构建也自然与其它组织相区别。

1.对医院内涵发展的认识

根据管理学原理可知,组织特定时期的发展模式一定植根于它在此时的发展目标之下的。从而也就表明,医院内涵发展应在自身发展目标的规定下来实施。因此,以下将从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等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经济目标下的内涵发展认识。众所周知,随着部分事业单位朝向企业化方向发展,经济目标的实现与否将关系到该组织的生死存亡。医院作为半企业化发展方向,也将面临着巨大的盈利压力。因此,在此目标下的内涵发展便要求医院,不仅需要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还应努力实现“产出/投入”比值的最优化。其中,针对投入而言权重最大的应是医疗设备的购置,进而就要求在两个方面进行优化:对于设备购置结构进行充分论证;对以购置设备的充分利用进行制度设计。

社会目标下的内涵发展认识。现代组织理论指出,社会目标包括两大方面:组织的积极外部性的释放;组织内部成员福利待遇的持续改善。由此可见,该目标下的内涵发展便要求,不但能充分向社会提供医疗资源,还应关注医院职工的合法权益。从而,这也为成本核算建立其了价值判断。实践表明,医院管理层在上述问题的把握上还存在着意识上的偏差,导致了成本核算更显“工具理性”。

2.内涵发展导向下的成本核算原则

在对内涵发展认识的基础上,针对医院成本核算原则的探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整体性原则。成本核算的目的在于成本管理和控制,这就要求医院财务人员应从整体视阈下来实施成本核算,这样将能合理确定应该控制的领域。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医院创造价值的部门是各业务科室,特别是医院内的优势科室。因此,对于这些科室在成本核算方面应采取弹性和灵活性策略;反之,对于以行政为主要职能的部门,应建立刚性的成本核算机制。当然,在对科室已发生费用的归类分析上应采取客观的态度,并提出优化资金使用的建议。

匹配性原则。匹配性原则要求与医院发展目标相适应。上文已经指出,医院存有经济和社会两大目标,其中,经济目标关注于成本控制,而社会目标则要求最大化的利用医疗资源并增进职工福利。为此,如何使成本核算同时满足以上两方面的利益诉求,便成为衡量匹配与否的关键要件。在整体性原则指向上,应形成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的契合态势,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来构筑这一原则。

专业性原则。何为专业性原则呢。其实是指,参与成本核算的人员构成应能形成知识的互补性,进而科学、合理的进行成本核算工作。不难理解,在预算资金划拨基础上所进行的资金使用环节,将因不同部门(包括业务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区别而表现各异。如,某些部门出现了追加经费的申请,而某些部门却出现了经费剩余的现象。要知道,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是复杂的。因此,应合理组建核算团队使之专业化。

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则,便能明确的指引优化措施的构建了。

3.原则指引下的优化措施

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医院财务主管部门,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在于减少资金使用中的机会成本。关于评价机制的设计,应着重在于事前分析与事中的权变管理。因此,有关计算资金贴现的公式、模型,都可以作为事前分析的工具。资金使用中的权变管理,则在于针对医院物资采购中的风险概率值(沉淀成本),适应性的进行资金配置。

专家队伍的职能建立。在专家队伍的组成中,应充分发挥本单位会计专门人才的优势;同时,在不涉及机密泄露风险的前提下,可以从会计师事务所引进“独立”会计专家。从而,提升成本核算的客观性。专家队伍应在正式制度安排的基础上进行建立,并以项目为导向,开展全过程的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间的管控辅助工作。

提升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从目前情况来看,在提升医院会计人员的业务时,应突出他们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通过岗位意识的提升,最终强化对单位业务成本的控制与监管。在业务培训过程中,还应强化企业职能部门间的协作意识,从而,提升他们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大局观念。

从整体上把握企业成本核算。医院财务管理,实则体现为对企业资金的全过程控制。因此,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征。建立二者的联动机制,还应将成本核算纳入到医院全局性层面来构建。具体表现为:成本核算应服从于财务管理的需要;成本核算应在财务预算范围内展开;成本核算应满足财务管理对资金优化配置的目标导向。

由于成本核算内含有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要求,因此,本文结合医院成本核算特点着重从这一方面进行了措施优化的路径探讨。

在开展优化措施时,应满足整体性原则、匹配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人员构成、组织建设、制度设计等方面来实施优化措施。

[1]周全胜.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浅谈[J].财经界,2012.02

知识管理的内涵篇7

从人文教育的视角研究如何提升教师的涵养,可以有两个不同的向度,即“中国向度”和“西方向度”。它们是不可分割、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的两个组成部分。形成这两个向度“双向互动”的研究格局,可视为研究以人文教育为基石提升教师涵养的一种新向度。

(一)“中国向度”———圣人人格、以德统智和内圣修己中华文化以人文教育提升教师涵养在理想人格的塑造上主要指的是圣人。孔子把传说中的尧、舜、禹塑造为理想的圣人,把他们视为与天同样伟大和崇高的师者。著名学者章士钊曾指出,中国人有一种“动欲为圣贤”的文化心态。对圣人的崇拜在民族文化心理中几乎是根深蒂固的。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也正是在对圣人人格的追求中提升自身涵养的。圣人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过人的智慧,比如通晓天地万物;二是崇高的道德,即要具有圣人人格。在师者如何处理好道德与知识的关系,以加强自身涵养的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重德色彩。梁漱溟先生曾言:“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以道德代宗教,以伦理组织社会。在先秦时期,道德的地位就比知识要高。”以“德性之知”为本,以“闻见之知”为末;德是目的,知是手段。这种德知观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以道德教育为主,知识教学为辅,教育的重心在于道德。从教育目标来看,它强调德性的养成。中国儒家之道德修养论尤其强调内圣修己对提升教师涵养的作用。向内用力的特征十分明显,而且一以贯之。孟子强调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朱熹重视存养省察。因而在教学思想上,强调居敬穷理、虚心涵养、切己体察的内在认识路线。

(二)“西方向度”———自由人格、以智释德和外向求理西方文化以人文教育提升教师涵养所塑造的理想人格类型是自由人,西方人普遍认为,人之为人最本质的东西就在于人有自由,不受外物和他人的奴役和支配。这一文化理想渗透到从古希腊到今日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之中。自由是西方文化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西方人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自由人,建立一个自由的社会。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在西方人的教育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集中表现为一名有涵养的教师所应具备的品行是对“自由世界”的追求。在西方文化史上,苏格拉底首次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这一命题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对提升教师的涵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命题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其一,美德从属于知识;其二,美德要成为善,只有在正当利用时才能达到,而这需要理性(智慧)的指引[2]210。“美德即知识”从根本上肯定了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肯定了美德是可教的,是后天获得的。这昭示以后的教师要认识到道德教育的知识基础:欲要身为人师,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德行。在西方传统教育中,教师之为教师的前提是自己要成为自由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涵养的提升表现在对“认识你自己”的追求上。然而,西方教育的主流是鼓励和提倡对外在世界的认识、改造与征服。自由人依靠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也就是“理”,来蓄积自身的涵养,丰富和提高自身的力量,进而征服世界。对客观规律认识得越清楚,个人的自由就越充分。因此,西方教育鼓励教师通过“外向求理”的方式以蓄积自身的涵养。

(三)“中国向度”和“西方向度”互补的研究格局“中国向度”和“西方向度”作为从人文教育的视角研究提升教师涵养的两个基本向度,是管理教育变革所应关注的课题之一。笔者认为,这两个向度是不可分割、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的两个组成部分。新时期深化管理教育变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拓宽研究视野,形成这两个向度“双向互动”的研究格局,它是以人文教育为基石提升教师涵养的一种新向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从人格塑造的角度研究教师涵养的蓄积。我国之所以会出现教师虐待学生的恶性事件,其根源在于教师的人格存在缺陷。圣人人格和自由人格的融合可作为避免引起诸如教师虐待学生事件的有效方法。“圣人”是伦理道德的化身,虐待学生的行为与伦理道德的主张格格不入。对“圣人”人格的追求植根于华夏儿女的心中,虐待学生之类的事件理应不会存在。但在现实中我们却发现,圣人神圣莫测、高不可攀,以“圣人”人格作为蓄积教师涵养的方式限制了教师的人格自由,与西方倡导的自由人格相悖。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倡导教师要行君子之风,原因在于君子的人格结构是一种众趋人格,是大众能够实现的自由人格,亦含蕴着圣人人格的精神特质。其二,从德、智关系研究教师涵养的蓄积。我国传统的教育强调德行养成,尤以注重德育为先。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社会经济大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较为显著的转向,自然学科发展迅猛而人文学科相对缓慢。再加上高考录取以分数为基准等外界条件的影响,长此以往,“以智释德”的西方教育观渐趋成了我国教育理念的主流,这是导致当今个别教师重智育、轻德育,甚至自身道德品质有待提升的主要原因。无论是“以德统智”还是“以智释德”的教育观,笔者认为均无法真正增强教师的涵养。要从源头上截断虐待学生之类的事件发生,需要倡导邓小平提出的“四有”公民,将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其三,从内外兼修的角度研究教师涵养的蓄积。中国“圣人”人格的达成重在主内、主静,中国儒家之道德修养论向内用力的特征十分明显,而且一以贯之。儒家的道德修养论是一种先验主义的道德观,容易忽视对外在世界的关注,从而导致教师自我中心主义、唯我主义思想的积淀。西方自由人格的达成重在主外、主动。这种态度用之于个人与他人,极易产生个体与整体的分裂;用之于自身,则极易造成理性与非理性的分离乃至对立。从内外兼修的角度增强教师的涵养,可以弥合中西方“内圣修己”与“外向求理”关于人伦之理与自然之理(即情理与事理)的不足。

二、以人文教育提升教师涵养的路径探求

加强人文教育,提升教师涵养,减少甚至杜绝发生诸如教师虐待学生的负面事件,既需要教师后天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的积极关注。笔者认为,以人文教育提升教师涵养大致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树立“人本”思想,转变教育评价理念施行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树立“人本”思想。“人本”思想在现实中的表现不是单向度的,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具体到学校,就是教师要以善待学生为本,学生要以尊重教师为本。在传统的思维定式中,教师相对于学生无论在学识上还是在品行上都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加之近年来一些新闻报道的受害者大多数是学生,因而很容易让我们将人文关怀的缺失归咎于教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挨打,教育受辱”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个别地区还发生了血淋淋的弑师案件。因此,在大力呐喊树立“人本”思想、增强教师涵养的同时,也应在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理念。我们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及时转变教育评价理念。为了减少教师因个人因素而导致的教育事故,我们不仅要重视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培养,还要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知识水平和人文教育水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教学工作评价等宏观管理手段中,应该把人文教育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组建一支兼具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的优秀教师队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治理好校园内部环境目前,人类面临着来自社会不同方面的压力。人们将绝大部分的精力投在了维持生计上,而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社会问题。中山大学艾云灿教授“精神屠宰”博士生的案例就很具有代表性。艾云灿教授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对自己的研究生要求严格,但由于自身承受的科研压力大,又缺少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致使其经常侮辱学生,对学生体罚打骂,甚至飞脚踹过自己所带的两名男硕士研究生,女生则被训到晚上都不敢回寝室睡觉,还有的女生顶不住晕倒了[3]。人文精神的凸现就其现实性来说,直接来源于社会良知对于某些突出的社会消极现象的反应。因此,作为走在教育前端的教育者,教师更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加强自身人文教育,从而抵御不良社会因素对教学的入侵。作为教师工作场所的学校,也应做好自身环境治理工作,确立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克服教师拜金主义和工作责任感减弱的现象。加强教师自身人文教育,提升自身涵养,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此外,学校要组织教师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成长。

(三)重视文化的传播功能,努力营造培育人文精神的大环境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剂。没有文化的进步,就不会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的传承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重视文化的传播功能,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不同文化的融合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因不同文化的碰撞所引发的社会冲突,使得我们可以生活在一个包容开放的社会中。但文化的传承不应以经济效益为标杆,因为过度地强调文化传承的经济效益,就会阻碍文化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损害文化的社会功能。文化的传承重要的是营造培育人文精神的大环境。因为没有人文精神,我们的社会交往就会存在障碍;没有人文精神,我们的利己性就会增加、利他性就会减少;没有人文精神,我们就会更多地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我们的文化传承就会受阻。人文精神的火种掌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中,它能否薪火相传取决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够被浓郁的人文精神所笼罩,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是一家人,要相亲相爱、相互尊重,伤害对方就是伤害了自己的至亲。教师对待学生也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学生对待教师也会像尊敬自己的父母。推而言之,整个社会的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会和谐、融洽地相处。重视文化的传播功能,营造培育人文精神的大环境,我们中国人期盼多年的“中国梦”不久就会成为现实。

三、结论

知识管理的内涵篇8

关键词:档案文化内涵;档案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在对档案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将档案文化内涵放置到首位,同时还应该根据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管理方式来丰富档案文化内涵。以理解档案文化内涵为基点,充分发挥档案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促进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力度,实现档案的基本价值。

1档案文化内涵

从档案文化内涵方面可以看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以定义为主,对档案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档案就是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记录,存在的形式有很多,其中包括图片,文字,现如今还有视频和音频等各种类型,涉及到的范围相对较广。除了政治、文化、经济和军事之外,档案信息还包括宗教以及科学技术等等方面,因此,其保留价值相对较高。从档案的定义以及内容范围上看,档案的文化内涵被人们所熟知。

1.2从档案文化和档案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上对其内涵进行分析。从这一点上看,档案信息主要是对某一特定的时期所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录,因此,档案文化内容必然会和社会发展背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档案信息可以将某一特点人群的世界观以及行为等进行反映,可见,档案信息本身具有较强的文化色彩。可见,只有加强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才能够深入挖掘档案文化本身的内涵。

1.3从属性方面上来分析档案文化。档案文化的属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主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研究和调查,对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还原,档案和档案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这和档案的原始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档案文化本身的属性上看,档案文化就是一种尊重事实和历史的文化,因此,档案文化经过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纯粹性。

1.4从价值方面分析档案文化。要想对档案文化进行全面地理解,研究人员需要从档案文化的价值方面来进行分析。档案管理者和利用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利用者应该对档案文化的价值和评价进行深入认识和分析。从档案文化的价值方面上看,这是一种完全超越自身价值的一种价值体系。

2档案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想促进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研究人员应该从档案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这样才能够从全面地角度来对档案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深入了解。

2.1对档案文化本身的价值认识不够。对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加强认识,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如今,档案文化建设工作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由于人们对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随着档案工作的不断发展,如果无法掌握档案文化本身的价值,就很难提升档案的利用率,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就会成为空谈。

2.2档案文化的功能受到严重地忽视。从这一点上看,档案管理工作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拥有科学的档案观,不仅可以对档案文化的价值进行明确,还可以对档案文化的功能进行认识。现如今,从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发展的现状中可以看出,档案文化的价值被明显地忽视,档案管理机构的形象并没有完全树立,这就给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带来较大的限制。

2.3档案文化建设工作所面临的冲突比较明显。现如今,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档案文化传播也逐渐从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传播方式以互联网的传播方式为主。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档案文化管理模式等应该得以转变,对于服务对象的范围也应该不断地扩展。为传统档案的发展奠定基础。

3关于如何加强档案文化建设的几点措施

3.1加大经费投资力度,助力档案文化建设

加强档案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经费的支持。虽然目前我国很多档案管理机构在适应时代的要求下,加强了档案的电子化管理,然而在硬件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很多原始的档案,尤其是那些音像档案资料,在管理环境方面较差,使得这方面的档案得不到有效的管控和维护,因此,必须加大经费的投资力度,切实做好档案的管理。只有做好了档案管理,才能为档案文化的建设研究提供相应的支持,尤其是领导必须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高度重视,为档案文化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2致力于档案文化建设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为了更好地加强档案文化的建设,必须针对档案管理体制不足的现状,大力加强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致力于档案文化建设环境的改善,确保档案文化的建设具体真正的落实在档案工作的细节,并始终将加强档案文化建设作为档案文化发展的重点,实现档案文化与档案事业建设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和培育档案文化,为档案文化建设发展明确目标,从而实现档案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档案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

3.3不断强化档案文化意识,充分认识到档案文化的功能

档案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强烈的档案文化意识。所以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档案文化意识,而这就需要树立良好的创新、开拓和发展意识,从而对档案的工作规范和秩序进一步的认知和遵循,并在良好的档案管理理念下营造良好的档案文化社会氛围,并对档案文化的功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档案文化的属性更好地彰显出来,实现档案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4致力于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

为了促进档案文化功能的有效发挥,加快档案文化的建设,就必须注重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致力于传统管理方式的创新,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为档案文化建设的信息化发展助力。例如可以应用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展数字化的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实现从档案的收集到查阅整个过程管控的一体化和信息化,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体现档案文化在档案工作中的价值,为档案文化建设的信息化发展助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档案文化内涵为基点分析档案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是促进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档案工作者,必须以档案文化的内涵为基点,加强对档案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以最大化的促进档案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鞠文周.保护档案文化遗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档案,2012,2:52-53.

[2]向立文,昌珍霞.企业档案文化建设研究―意义、问题与对策[J].档案学通讯,2013,4:83-86.

知识管理的内涵篇9

一、学校管理要实现从“制度治校”到“文化治校”的转变

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实现“文化治校”,而前期要经过“人治”和“法治”(制度管理)阶段。“人治”具有主观随意性,把握尺度宽严不一的消极性,而“法治”只能保证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种刚性的他律,是一种没有“人情味”的管理方式。学校管理要有更高的境界,需要全体师生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文化的引领,正所谓“名校的一半是文化”,一所名校的成长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积淀,它体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方面,更体现在全体师生“精、气、神”的精神文化方面。全体师生要共同提炼学校的办学思想,形成“人本化、前瞻性”的办学理念,并发展成师生共同的愿景,积极宣传倡导,激励师生努力进取,让“办学理念”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航标,这也是实现学校管理从“制度治校”到“文化治校”转变的关键点。

二、教师要实现从“师者”到“学者”的转变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新时期的教师不应止于教为道,还应是一名“学者”。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是不断汲取的知识,只有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真正促使每位教师通过学习实现教育专业化和教育学者化的有机结合。学者化的教师是由“教书匠”走向名师、走向教育家的必由之路,是时展的需要,是教师持续发展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针对培养教师的学者化工作,我校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校本培训工作,“抓全员培训,重骨干示范,促整体提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1)我校深入实践“以人为本”理念,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总结推广“高效教学”方法。(2)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与专家互动、“研训一体”的校本研修模式。学校还每月定期举行教师“读书沙龙”活动,让教师在“读中训、训中研、研中悟”,有效推动教师个性发展及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3)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和综合实践活动体系,把学校科技、体育特色引入课程设置并广泛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办学工作的发展。

2.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训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进行名师“孵化”工作。我校利用作为福建师范大学教科研基地的优势,定期邀请专家教授到校讲座,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让教师亲身感悟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感受大师风采。我校十分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教研交流活动,鼓励走近名师、学习名师,向成为名师的目标迈进。同时还以优质课评选活动为平台,以各种“教学新秀”“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为契机,开展卓有成效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素养,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致力打造名师工程。

3.推行大循环教学

这是培养教师的一种有效措施,是为了便于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根据个人教学特色专攻初中教学或高中教学,使大部分老师在短时间内掌握各个学段的教学方法,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但它的弊端也凸显出来: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难以形成学科系统性,造成初高中教学脱节。对此,学校推行大循环教学,让学科教师都能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熟练掌握不同学段的课程设置、学情和教材教法,胜任各个学段的教学工作,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同时推动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又要关注“研”,甚至是“写”,从而向教师学者化方向发展。

三、学生要实现从“鱼”到“渔”的转变

“鱼”和“渔”貌似、形似、音同,事实上作为教师的我们都明白其中的内涵、意义是完全不同的。“鱼”就是“学会”,是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某种知识或技能;“渔”就是“会学”,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学习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对“文盲”做出了新的定义:21世纪的文盲是那些不会主动寻求新知识的人,也就是不会学习的人。对此,作为学校应该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从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转变为学习能力、学习品德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从维持性学习转变为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换句话说,一所学校要培养学会学习的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生,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的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出一个可以把握未来、发掘自我、富于创造的新人类。

总之,新形势下的学校必须进一步优化办学资源,坚持教育创新,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学校现代化水平,形成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可持续发展模式。而“文化治校”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教师队伍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保证,学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在办学工作中力争使学校管理、教师和学生实现有效的转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管理、教师和学生协调有序全面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学校的内涵发展。

知识管理的内涵篇10

abstract: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sanimportantpartofhighereducation,anditsbasictaskistotrainhigh-qualityandskilledtalents.trainingobjectivesshouldbeappliedasthemainline,anditshoulddesignstudents'knowledge,ability,qualitystructureandtrainingprogramstostrengthenpracticeteaching.withtheprincipleof"thepurposeofservice,theemploymentoriented"ideas,itshouldconstantlystrengthentheconnotationofspecialties,teachersteamconstructionandsysteminnovation.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方向;项目教学;内涵建设

Keywords:vocationaleducation;developmentdirection;projectteaching;connotation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276-02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新学科、新课题等不断涌现,在现实社会发展中,既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规划设计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一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制造、维修、管理、营销及技术服务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正是一种适应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但高职院校的培养教育却与社会需求有脱节现象,造成一种学用分离状况。如何缩小高职教育和企业用人之间的差距,加强内涵建设,将是高职教育目前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1反思高职教育现状,转变认识观念

由于现实中存在“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且在教育体制上也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行为,同时高职院校几乎处于最后录取批次,再加上目前本科类高校极速扩招,导致高职院校生源整体素质差。因而也使人们自然形成一种偏见,普遍认为“只有高考成绩差的学生才去上高职院校”,久而久之职业教育生源报到率每况愈下,且生源质量越来越令人担忧。另外,高职教育现状总体上还是沿袭学科型模式,课程设置上主要分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及专业拓展或选修课等;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仅处于观察或模仿阶段,与真实的动手操作有一定的差距,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岗位操作。

以上这些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都成为高职教育的诟病,使之成为创新高职教育模式的思想障碍,极大地制约了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才“摇篮”的主渠道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转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对高职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宣传力度,实实在在提高适应我国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群体的社会地位,多宣传技能型人才的事迹及贡献,同时也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待遇;其次要认识到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对社会是同等重要的,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2探索高职教育改革新模式

首先应根据社会经济的现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整合高职教育资源,协调高职院校之间以及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打造高职教育的品牌,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求高职院校教育主管部门转变思想,把教师培训的重点由学历补偿转化为更新专业知识、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和提高学术水平方面上来。建立适合职业教育院校的能力考评制度,以促进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的重之中重,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重视理论知识与经验技术的结合,要做到加大实验、实习与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实践环节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重达到50%以上。

除了不断完善现有的校内外教学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之外,还需要创办校办产业作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一部分,并承担主要的实践教学的任务,通过生产这条线把实践和技术研究与开发任务贯穿始终,作为教师和学生思维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场所。同时,校办产业的生产利润能为实践教学和科研提供重要的支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教育部竭力推荐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最受追捧的一种教育方式,它特别强调“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着力培养学生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方面的能力。基于这种认识,国内职业院校开始尝试探索“项目化教学”。它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主要的区别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操作为中心。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把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

采用项目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注重掌握方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布置任务后,教师不限定实现任务的方法和思路及完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仅仅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素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留有充分的余地。

3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是内涵建设的主体。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立足点和根本要求。所谓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就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持。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内涵发展就是在对自身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并体现出教育的功能和人文的精神,通过挖掘现有潜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内部效率,最终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以此来推动其持续、健康、科学、和谐发展,这已成为现在和将来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高职院校要实现质量立校,就必须凝炼特色。特色是质量的基本内涵,质量是特色的体现;有特色才有质量,有质量必然有特色。

开放办学、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有力体现。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不仅仅在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更在于实践技能应用程度的高低。学生要在学习期间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并形成熟练的实践技能,光靠课堂理论教学是不行的,必须加强实践实训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就要让学生真实、直接接触相关的生产设备,到实际岗位上“真刀真枪”地训练或操作。高职院校必须以开放的胸襟,广泛与企业合作,一方面借助企业的设备和场地弥补实践教学条件的不足,另一方面借助企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实践课指导教师队伍中。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把企业的车间连同生产线一起迁入校内,实现生产和教学同步进行、企业和学校互惠双赢。坚持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拓展开放式办学空间,实现校内互通、加强校企合作、扩大校际交流,走开走活一条开放式办学之路,有效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4结论

总之,高职教育的内涵是动态的、发展的,积极探讨适应社会需要的适用型、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明秋,董连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1,7.

[2]彭齐林,彭桂香.新时期高职内涵建设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1(32).

[3]赵岩铁,赵磊.关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职业技术,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