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十篇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十篇

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3:20

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篇1

关键词:建构知识主义理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大学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对已经具备了基本语言文化知识的学生进行一个更高层次的培养和提升,对学生的语文知识面、人文素质和正确的文学价值观进行全面培养。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大学的语文教学面临着很多机遇和挑战,因此,建构知识主义理论的提出受到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也成为了我国高等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指导。

一、有关建构知识主义理论的有关概念

最初提出有关建构知识主义理论的是皮亚杰,皮亚杰是一位在认知理论发展上有着重要作用的学者。建构知识主义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我们的当前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建构知识主义理论有着以下几方面显著的特点:

(一)建构知识的不确定性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对于客观世界的单纯反应,是一种具有知识承载的符号,只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进行的一种假说、解释,不是问题的最佳答案,必定会伴随着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加深而发生变化,出现新的解释和含义。

例如,在的特殊时期,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我们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彻底的摧毁,根本没有辩证地去看待。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学教育的回温,人们对于儒家思想理解深入,大学语文教学中还是保留了《论语》这样的经典古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当今同样有着重要的现实教育作用。

(二)知识的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其实并不能传播,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结果,强调了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建构的一个过程。语文的学习并不是教师简单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建构,不是被动地简单接受知识,而是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建构主义者还强调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脑子里面并不是一个空着的准备接纳知识的容器,也不是一块拿过来就可以书写的空白纸张,而是学生在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丰富的经验、一种知识结构的认同。教师不能忽视这些旧知识和经验,而应该把学生现有的知识作为一个基础,让学生在原先的知识经验中“生出”新的知识。

大学语文第一册的课文编排一般都是从《诗经》开始的,逐渐向白话文和明清小说到近代文学过渡,所以在讲《红楼梦》(节选)这一课的时候,当学生看见课文上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就会感觉这篇课文中十分厚重的文化韵味,紧接着学生就会自己主动去理解课文中的:“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这些诗句,从而完成自己对于宝黛悲剧爱情的分析和评价,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建构知识的社会性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学习的知识是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下的结果,所以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这也就是说,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而应该是合作的群体学习过程,相互之间进行合作完成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建构知识主义理论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途径

建构主义中关于知识观理论的阐述对我国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建构知识理论的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有助于指导当前我国高等语文的教育改革,提高我国高等语文的教学质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构建

在建构主义者的眼中,学生并不是装纳知识的容器和语言的操练工具,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该是语文知识的加工主体和意义的构建者,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地位,是可以发挥自己潜能的。在此理论观点的指导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堂的角色地位就要发生重要的变化:尊重学生的课堂中心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地位,主要是还给学生阅读、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具体来说,就是在学习方式上,学生要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自己积极主动思考问题、讨论;从重视学习和思维的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和感悟之间进行转化;从强调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掌握向强调自我知识的挖掘和语文综合素质培养的转变,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伴随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变化,教师的角色也要随之发生变化。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并且也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也不是真理的化身,而是和学生一样的平等互助的合作者、交流者和引导者、促进者。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学生课堂的秩序,组织语文学习素材的选择和创建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语文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经验背景、知识水平和心理状况,具体到教学活动中去就是要创设相关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学生的努力付出,接受学生不同的观点,并且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正常进行。

在近现代文学的作家作品选读中就有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如果对于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没有足够的了解,那么学生就会认为本来就是一个疯子的胡言乱语,即使教学经验特别丰富的教师也无法让学生理解这部小说是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的批判,主要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深意。学生到时也是只会记住简单的课文句子,根本就达不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在讲述这篇课文的时候,语文教师要从小说的创作背景,作者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入手,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去自己准备课前知识,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和掌握,那么对于这部小说的主题进行解释时也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启示我们语文教师在开始新知识的课堂时,应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状态、知识背景,而不是把新知识作为一架凌空而起的桥梁,高出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对于新的知识解释必须是用原先的知识经验可以理解和阐释的。

(二)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建构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因此这就要重视学习的共同性,以及群体之间的合作和协商。对于同样的事物,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又是不同的,只有把每个人的不同观点综合在一起,那么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就会变得更加全面和丰满。再者,同一年龄的学习者,由于彼此之间有着相差不大的思维水平和容易沟通的优势,所以很容易形成经验共享,这样就可以实现一种合理性的丰富理解。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分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和教学模式。分组学习就是指学生在组成小组和团队中完成指定的共同的学习任务,并且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有了共同的经验分享以外,还注重和他人的合作,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除意识到自己的作用以外,还会考虑到合作朋友的存在,这就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优势:既可以认识自我又可以保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是培养一种优良人格形成的基础。

大学语文教学不同于基础的语文教学,是一个知识建构和综合性的阶段,大学的语文教学一般都是分版块的教学:先秦文学、唐宋文学、明清小说和近现代文学这几个版块,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人数大体相等的4个小组,每个小组制定一个组长,要求每个小组找出所分的阶段的文学创作总体情况,自己选择一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文学价值和地位的分析。然后各小组长就可以根据语文教师的要求给小组的成员进行任务的分配。

我们以先秦文学为例子进行分析,学生必须弄懂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历史的开端,《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学诗歌作品总集,主要有“风雅颂”三种类别,主要修辞手法有“赋比兴”,这部文学作品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文学的发展基础,对我国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分组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扩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的不同个性都得到发展和开发。

三、结语

语文是我国各级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传统美德、文学涵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的重要任务,所以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是任重而道远。建构知识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所以建构知识理论对我国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所以在建构知识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将会顺利进行,高等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必将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

参考文献:

[1]童国嘉.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7(10).

[2]杨桃.创设建构主义阅读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3]康会贞.建构主义与语文教学的转变[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04).

[4]裴新宁.“学习者共同体”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建构主义教学观在综合理科教学中的实践之一[J].全球教育展望,2001(03).

[5]万春,杨敏.《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实验[J].宿州学院学报,2006(01).

[6]丁邦平.建构主义科学教育观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01).

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篇2

[关键词]外语教师教师教育素质反思型模式

[作者简介]莫国芳(1976-),女,广西柳州人,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及英语语言文化。(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82-02

如今,探讨外语教育的研究很多,但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方面。谈外语教学问题的很多,谈外语教师教育问题的少;谈职前教师教育的多,谈教师在职发展的少。国内外语界在外语教师教育问题和外语专业教师的教育发展问题上的研究是最近二十几年的事情。尽管说外语教师首先是教师,职业的本性决定了它与其他教师同行的共性,但外语教师的专业是语言,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化交流,这就决定了外语教师和其他教师相比有其独特性。本文针对外语教师的语言专业特点入手,针对外语教师教育区别于一般教师教育的特点,对国内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研究。

一、外语专业知识与相关文化素养

1.专业知识。任何教师都需要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外语教师需要具备外语专业知识和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素养。福瑞曼(Freeman)认为,优秀的语言教师有六个主要因素:一是正确的语音和地道的语调;二是熟练的口语;三是能掌握所教语言的语法和句法;四使掌握大量的词汇,系统学习词源学;五是对他国文明、文学作品的透彻领会;六是语言教师的人格特征。国内束定芳的外语老师素质内容主要是以下三项:(1)外语教师首先是教师,外语教师应当具备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2)外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包括作为语言教师的专业知识,即词汇和语法知识。还应包括丰富的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知识,更应该包括对人类语言本质特征和特殊使用规律的知识(即语言学知识)。(3)外语教师应该具备有关跨文化交际学和外语习得理论方面的知识,及相关个人品质。

另外,外语老师优美准确的语音、语调、流畅的板书、丰富的词汇、渊博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学习的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是促使学生学习外语和模仿的动力源之一。语言专业知识是外语教师的立足之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是合格外语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语言专业知识能帮助教师提高自身语言素养和语言运用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帮助他选择符合语言规律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

2.文化素养。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不仅指对外语国家文化传统、历史、风俗的了解,外语教师还要具备洞察本族文化与目标语言国家文化的差别的能力,避免语言使用所导致的文化冲突,避免学生在文化方面的语言误用与语言歧义。此外,外语教师的文化知识还应与时俱进,应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化,把现实的文化内容融合到语言的习得与运用中去,让学生能够在更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外语全球化的进程。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有文化修养的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学习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语言与文化兼修的人才。作为语言的教育者,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对社会、历史、环境、知识的各种认知内化的沉淀。文化素养是语言教师的必备素质。在日新月异的信息传媒时代,外语教师要行使“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育引导者作用,没有跟进的文化素质修养就很难有立足之地。由此可见,外语教育的要求不仅仅限于语言,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整个文化体系,跨学科的文化知识也是当今外语教师的发展需求和素质要求。

二、外语习得理论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的素养

语言习得的研究近年发展迅速,对外语教学实践有一定影响和作用,外语教师了解语言习得过程的特殊性规律,既是自我发展的素养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前提。因此,外语教师必须具备相关跨文化交际和外语习得理论方面的知识。外语学习学生所身处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外语教师是外语课堂以及外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即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外语教师仍然对教学活动起关键作用。由于母语对外语习得有正负两方面的迁移作用,外语教师应当具备相关的语言学知识,对外语习得起到监控作用;外语教师的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密不可分,没有不具备文化含义的语言,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外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跨文化的意识和跨文化学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对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较深了解。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在语言教学中成为跨文化交际的监督者。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质的培养,与教学法、教育学、语言习得理论的修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理论的培养不是决然分离的。教师知识范围应该包括至少以下范畴,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师德。因此教师需努力提高自身外语语言技能、丰富外语语言及文化知识、加强外语教育教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通过具体学习我们知道,外语教师的教学理论、语言学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理论的修养可以与教学能力相辅相成,又与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职业发展相生相长,因此,可以同时提升进步。

三、教师自我教育与发展方面的素质

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学方法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外语教师在教学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无可替代。如果只对教学法进行研究,没有对外语教师自我发展进行研究,那么外语教学的改革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外语学习包含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还应该包括教师作为学习者的教师教育过程。教师的自我发展过程需要培养教师的自我学习意识、自我完善意识和反思意识,这些是教师发展的可行途径。对教师的培养应该从“培训”到“教育”进行转变。教师除了教学理论的学习,对自我批判性的反思和评价也应该是教师发展的组成部分,教师的培养是整体素质的教育,专业技术只是其中之一。国外学者定义的教师发展注重教师职业的发展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认为教师职业的发展体现在以下六个领域: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自我意识、了解学习者、熟悉课程与教材、职业发展。除了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发展,与教师教育相关的自我意识建构和教师职业发展意识也被单独提出和强调。

有责任心和有自觉发展意识的教师更具发展前景。教师的自主性(teacherautonomy)被看作教师的一种专业特质(professionalatrtribute),涉及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它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力有关,也与教师对自我发展的把握能力相关。教师要对教学富有强烈责任感,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以便于对教学的改进和把握。教师是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教师有意识地自觉自主的发展自我,也是教师发展职业和提高素质并从中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之一。

反思型教师教育的模式是被诸多学者论证和提倡的教师教育模式。顾佩娅教授调查了20多位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优秀教师热爱教育工作,善用反思方式,在与各自周围的环境互动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他们对环境因素的积极回应与成功应对,持续的反思-实践的循环发展模式是他们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关键因素。反思式研究模式可以帮助教师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结合理论学习和借鉴他人教学,不断总结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国内外语教学法,不论是传统的饱受批判的语法教学,还是适应潮流趋势的交际法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也好,学生为中心也好;任务型教学也好,自主学习也罢,各种方法好坏裨益各有所长。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模式可以兼容并蓄,帮助教师调整教学与适应教师教育的长期变化过程。用反思型的研究模式研究教师教育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儒家思想中“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它能给教师提供一个能结合教学课堂环境、不同班级学生学习和性格特点、教师本人个性风格、课文内容、社会现实背景以及人文历史文化侧面等方面因素的平台,帮助教师进行综合考量,按需选择适合的教学理论方法,帮助教师观察课堂效果、总结课堂经验、完善教师教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这个知识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外语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内省、境界、追求、发展的意识。这些知识都是发展成优秀外语教师的基础。由此可见,教学法的知识和组织课堂的能力只是教师教育的一部分内容,教师作为鲜活的个人,其自身对社会文化知识发展的追求,是其发展的动力。外语教师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内省式反思和批判,有助于促进他们自身提高与成长。

外语教师教育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话题,外语教师的素质因素关系到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和外语教育改革的动因,也是教师教育和培训可以考量的内容。外语教师的素质含义尽管抽象,但是可以用描述式方法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总结:一是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二是外语习得理论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的素养;三是外语教师的教育与发展方面的素质。外语教师身为教师,与其他教师有共性――都要具备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和品行素质,也有和语言教育相关的外语教师的个性。其中,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方面,鉴于语言和文化的紧密关系,以及文化内涵的模糊性,文化素质概念在文中只是做了描述性的勾勒。文中另一方面在于强调外语教师反思式的自我教育和发展能力,它既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可行方法,也是教师教育的研究模式。总之,外语教师需要培养自身在外语教学、语言习得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熟悉自身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反思式批判方法,并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上述能力与方法,积极主动实现自身价值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关慧,林津石,王树.从语言的文化取向透视外语教师教育新发展[J].外语界,2011(4).

[2]顾佩娅.外语教师教育和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

[3]胡惠勇.文化转向中的美国高校外语教育改革[J].外语界,2011(3).

[4]黄景.第二语言教育的教师自主性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

[5]刘学惠.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6]陆扬,.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7]陆忆松,邹为诚.教育叙事视角下的英语教师素质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

[8]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9]文秋芳,常小玲.为高校外语教师举办大型强化专题研修班的理论与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

[10]吴一安.外语教师研究:成果与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

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篇3

一、旅游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特殊性

目前,旅游院校生源较复杂,以桂林旅游学院2014届招生情况看,新生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另一类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高职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大多对英语不感兴趣,对英语学习没有信心。旅游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知识丰富的旅游从业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口语实际运用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其次,他们需要对中外相关的旅游资源、旅游规划、饭店、旅行、旅游景点、旅游交通等各方面的知识有丰富的积累;最后,旅游专业学生还需要对历史、地理、风俗、文学、宗教、地质、烹饪、建筑等多学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旅游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应通过各种方式,把各方面的知识介绍给学生,最大程度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

二、二语习得理论指导下的旅游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基于前文对二语习得理论的综述和对旅游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和特殊性的分析,本人尝试提出在不同理论范式下适合旅游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

1.普遍语法理论范式下习得英语语言知识。尽管对于普遍语法理论人们还有争议,但它提倡的基因赋予人类对语言结构的习得能力在旅游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还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语法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在模拟旅游行业环境下积累训练大量的语言知识,扩大旅游行业知识语料库的输入,结合旅游专业知识进行现场工作状况模拟,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意识在旅游行业知识方面的积累。

2.语言监控理论范式下习得英语语言意识。根据克拉申的语言监控理论,语言的自然习得过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充足的旅游行业语言环境。老师授课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使用英语,最大限度使学生处在英语环境中;除课本外,老师可用多媒体设备创造与旅游行业有关的语言视听材料,补充有意义、内容生动有趣的旅游故事、外国习俗来扩大语言输入量;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更好地应用于旅游行业的日常交际。

3.文化合流理论范式下习得英语国家文化。根据舒曼的文化合流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旅游行业与国内外社会、历史文化联系紧密,在英语学习中应该重视文化教学,因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旅游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融入英语文化方面的内容,注重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学习,让学生以一种开放的思想去接受英语国家的先进文化,能够有效地促进英语学习和旅游相关知识的掌握,强化学生从事旅游行业工作后的知识储备和业务技能。

4.多元发展理论范式下分层习得英语知识。旅游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考察学生现阶段的语言习得能力,遵循语言发展顺序;同时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推行分级教学,因材施教。具体而言,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具体要求和接受能力调整教材难度,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习惯,树立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了优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照顾了落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个性化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因而,也是促进旅游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篇4

关键词:图式理论幼师教学英语阅读

阅读是英语学习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关键途径。对学习者来说,阅读是语言技能中最重要的,尤其是在学习英语知识时。通过图式理论合理优化英语阅读教学,是现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图式理论

在语言学家、心里认知学家、人工智能学家的共同研究下,一种全面的阅读解释理论――图式理论出现了。图式理论与人的基本认知相关,是解释知识的表现特征如何形容,以及知识的表现特征具有何种特有方式,有利于知识应用的新型教育理论。根据图式理论,可以将所有知识组成单元,不同的单元被称为图式。图式单元不仅存在于知识本身,还包括知识如何进行运用的方法,通过这种相互交联的图式,在大脑中形成覆盖面非常广的网络系统。通过主图式作为枝干,不同的子图式相互交错,随着读者不断扩大的知识面,使图式得到扩充与修正,给学生一种参考,帮助学生理解阅读篇章,并且增强学生的联想能力。

通过图式可以对阅读篇章形成一种制约,这种制约根据学生的背景知识决定。背景知识丰富,可以对阅读篇章进行深度联想,解答的准确性也就越高。图式理论是人类成长过程中对世界的认知总和,是人类从人生经历中获取的全部知识,根据情境存储在大脑中的立体知识网络。现代心理认知学者认为,人们在处理信息时,需要调动立体图式网络中的资料,根据图式分析、预判、组织、吸收外界信息。阅读是语言知识与头脑中储存的知识相互碰撞的结果,学生在阅读理解中起主要作用,尤其是其心理因素与背景知识起关键作用。

二、图式理论教学应用

(一)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采取填鸭式教学法,学生无法参与到课堂之中表达观点。图式理论在教学中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模式,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英语阅读是需要阅读者参与,将生活经验与背景知识相互作用产生的心理过程。图式理论认为:学生主动分析阅读理解内容,并且根据社会知识、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生活常识,重新构建文本含义,这个过程就是学习阅读理解的最好方法。而且阅读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出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之中,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且学习新内容,激发学生对英文知识的好奇心。例如在“aboard”的单词复习课中,教师让学生找寻一些与“aboard”有关的新闻,学生之间共同寻找与思考,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二)强化语言知识

图式理论认为英语阅读教学中,需要学生根据阅读语篇的层次进行分析,通过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法,对整篇阅读理解内容进行了解。图式理论明确指出,词汇量是英语阅读的关键,如果词汇量不足,学生就无法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影响英语阅读教育的关键就是词汇量,学生缺乏一定量的词汇,对文章的具体含义就无法进行全面分析,这就导致英语阅读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图式理论将语法知识与阅读学习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单词的过程中,加强对语法的学习,通过一定的单词量与语法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逐渐积累英语知识。在课堂中,教师可以使用短语联想背诵法,通过一些简单的词语联想记忆。例如学习“accuracy”时,教师可以分解词语ac+cur+acy,帮助学生了解分层记忆的方法,学生就记住了在阅读中记忆“accuracy”的方法。

(三)以文化背景为方向

图式理论提出,学生误解文章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脑海中储存的图式与文章表达的图式存在较大差异。这种问题主要由作者与学生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引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社会常识、风俗习惯都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缺乏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即使学生拥有一定语言图式内容,也无法通过联想调动相关图式。所以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对文章所属的文化进行介绍,并且通过插图、视频、书籍等为学生更加直观地展示文化背景。在学生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时候,教师可以开展英文视频教学,学生对电影十分感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英文原版“福尔摩斯”,学生在了解本土文化的同时,可以接受电影中的英文知识。

(四)有机结合教学材料

图式理论认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文章,脑海中必然存在相应图式,并且在阅读过程中成功激活图式。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结构越熟悉,就越能将文章思路分析得更加透彻,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反复学习结构内容,并且搭配与内容有关联的教学材料。例如在学习“battleground”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联想一些战地资料,并且提供一些战地记者报道的图片,或者学习“blog”时,让学生在网络上随意写一些英文随笔,使学生更方便联想。

三、结语

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英语课堂教学。通过图式理论,丰富学生的英语图式知识,并且锻炼学生联想图式的能力,建立并运用完善的立体知识结构。通过合理的图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使英语教学效果更加优化。

参考文献:

[1]何少庆.英语教学策略理论与实践运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篇5

一、语文知识素养

教师的劳动是一个复杂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资之深,则左右逢源”。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传统的知识观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从现代知识观来说,则包括言语知识和言语行为知识。统而言之,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素养主要体现在语言学、文字学、文章学、文艺学等方面。

(l)语言学。语言学概论,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及其发展规律,了解语言与社会以及其它学科的关系,了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及其最新成果,了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学习现代汉语,掌握现代汉语的系统知识。懂得普通语音学,熟悉汉语的声、韵、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语音系统;了解语义学和词汇学的基本原理,通悉语义和语境的关系,掌握词的构成和组合规则,明确词的基本意义与引申意义、比喻意义之间的关系,熟知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熟悉词汇的发展变化。学习古代汉语,具有较为系统的古汉语基础知识。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了解古汉语的句型结构,熟悉古代重要辞书的查检方法。

(2)文字学。学习文字学,把握文字的性质和作用,熟知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规律,了解一般文字的基本原理。尤其要学好汉字学。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的构成,熟悉汉字的笔画、笔顺与各种结构,掌握规范汉字,掌握查检汉字的各种方法,掌握识字法,正字法和写字法。另外,要明确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文章学。学习文章学,首先要了解文章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文章本身的构成规律,熟悉文章的主旨、结构、表达方式等要素,了解它的内部联系。学习阅读学,研究文章的阅读、分析和鉴赏。掌握各种实用文章的阅读方法,熟悉各种阅读方式、明确各种阅读方式的目的要求,研究阅读的反应过程和训练方式,懂得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学习写作学,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及常用文体知识,对内容与形式、素材与题材、思想与思路、语言与文风等有深刻的理解,能对中学生的写作起到切实而有效的指导。

(4)文艺学。学习文艺学,了解文艺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文学作品的结构规律,学习中外文学史,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基本内容,熟悉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家与作品,对驰名中外的作家作品特色有所了解,熟悉常见的作品。学习美学,懂得一些美学知识,懂得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进行审美的教育。懂得一点文艺和文艺批评的的基本理论,提高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还应对电影、电视、戏剧、曲艺、音乐、美术知识有所涉猎。

二、普通文化知识素养。

(l)思维科学。首先,要通晓它的基础理论——思维学,其次,要懂得它的技术理论——科学方法论,再次要熟悉它的应用理论——思维培育学。思维培育学,包括抽象思维的培育、表象思维的培育、直观动作的培育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育等等。

(2)社会科学。语文课程有着广泛的社会内容,语文教师要具有很强的理解语言的能力外,还必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准确地把握思想内容。要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经济学、法学、文化学、学习民族习俗、风土人情:学习人际交往等。此外,还要关注哲学、伦理学、地理学、环境学、军事学等的发展。总之,要博览群书,了解社会,体味人生。

(3)自然科学。语文教师虽不直接向学生教授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无论如何不能是“科盲”。小而言之,要教好语文教材中的有关介绍自然科学的说明文,就必须弄懂文中所介绍的有关科学知识,如宇宙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等;大而言之,‘要培养21世纪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建设者,使他们从小就具有很强的科学意识。如果语文教师对课文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就势必会在教学中出现科学性、常识性的错误。

三、教育学科知识素养

(1)教育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学习教育的基本理论,比较系统的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方针、教育的目的、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学习比较教育学,了解中外名家教育思想,从中获得借鉴;学习课程与教学论,了解课程的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开阔视野,从中吸取有益的养料。应关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篇6

关键词:迁移理论;小学语文;应用策略

教师要合理利用迁移理论来指导语文课程的教学,这不仅能够全面提升知识教学的成效,还可以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在我国古代就有在学习中用到迁移理论的例子,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曾经提出“由此以知彼”“举一反三”等蕴含迁移理论的论述。由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这说明以前学过的知R是现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或者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来推理出新的知识,通过已有的知识推断、判断事物的发展规律。虽然古人发现了学习中迁移的现象,但并没有系统地提出迁移理论,也没有做过多的解释。那么,在小学语文的基础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运用迁移理论呢?

我将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的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语文知识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迁移。第一点是由字到字的迁移,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对字、词的教学,在教生字的时候,有的老师常常会单个单个地教,这样的效率是非常低的,如果将迁移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常常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教一个字的时候,我们将它的偏旁、笔画、顺序以及组词教会后,就可以把类似的字一并学习,比如说这些字的偏旁不一样,但是另一半都是一样的,如“清”这个词,我们可以联想到“请”“情”“晴”等,它们因偏旁不同而读音不同,但是它们却非常相似,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对比学习,让学生更加容易记忆,而且提高了学生字、词的认知程度。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举一”归纳识字方法,如示范教“偏”字,指出“偏”是形声字,左边的“人”表示“偏”与人的住处有关,从而归纳出识字方法:看偏旁,明字义。举一之后,再指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自学其他类似的生字,如僻、础、勉、厕、资、膜等。运用这些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第二点是词语到词语的迁移,词语有褒义、贬义还有中性词之分,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是褒义词、什么是贬义词、什么是中性词,然后运用迁移理论,对词语的词性进行分类,只有辨别词性之后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些词语。第二方面,用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这个原则是语言学科必须要坚持

的。语文学科中几乎囊括了所有学科的知识,一堂语文课的顺利开展,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他学科,因此要利用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来促进语文学科能力的迁移,同时提高其他学科的知识水平,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比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篇文章时,站在语文的角度,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知道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变通的,乌鸦并没有因为现实环境的限制而没有喝到水,而是通过变通来实现了自己喝水的愿望;从另一方面来考虑,为什么乌鸦把小石子扔到细颈的瓶中,水的位置就会上移,由此能顺利地喝到水呢?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生活中的常识,或者说是进入中学后的物理知识来解答,这就达到了学科与学科或者学科与生活常识之间的联系。第三方面,通过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来促进迁移。知识的迁移建立在学生知识的理解基础之上,学生只有在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关于语文知识的讨论,才能够充分促进知识的迁移。也就是说语文学科中,迁移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敢说敢想的能力。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的目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探索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和谐持续发展、动态平衡的课堂教学形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需要老师有良好的组织能力,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实施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和环境,促进课堂的高效率。

小学语文知识的迁移是由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任务决定的,教师要有效促进知识的迁移需要创设形象化的教学情

境,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篇7

关键词:社会矛盾研究法;中学英语;文化教育;矛盾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闪烁着独特的光彩,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现如今,随着与时俱进的发展,矛盾特殊性理论在各领域实践中,特别是英语教育领域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结合自身研究领域,总结、坚持这一理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社会矛盾的特殊性理论的发展和含义

用中国革命经验把矛盾特殊性理论系统化,是毛泽东同志对唯物辩证法理论的重要贡献。他指出不仅要研究客观事物的矛盾普遍性,尤其重要的是研究它的特殊性,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把这一理论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灵活运用。

2中学英语文化教育现状及加强贯彻社会矛盾研究

对于英美文化教育,人们已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应在语法词汇教学过程中教授文化知识,这毋庸置疑。然而怎样教,才能让学生更了解,更熟悉地掌握并运用文化知识,以及怎样更好的融合语言和文化知识,目前还有待深入探索。

在中学英语中,教师们对于文化导入的问题颇有争议。对于基础教育阶段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各专家学者各持己见。以吕必松、赵贤洲、张占一为代表的学者主张将文化教学的内容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两类。这些文化之间有十分复杂的相互关系,做这些划分是为了实际教学的需要。然而,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目标和环境,还需要适当地选择相关的文化细节,因此要求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贯彻社会矛盾研究法,对英语学科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之特殊性深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3如何利用矛盾特殊性研究方法具体分析中学英语文化教育

1、英语学科领域的特殊性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的外语教学研究对国外外语教学理论引进、吸收和应用。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在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教师意识到,国外的理论虽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但是中国的外语教学实践更需要自己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所面对的对象、语言环境都截然不同。这些因素对语言学习影响颇深,而主要原因是母语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导致学习者语言文化知识的障碍。[4]这些母语和英语的矛盾具有自身特殊性,因此,掌握这一特殊性对于解决学习者的语言文化知识有其必要性。

2、中学英语文化教育的阶段性特征

从纵向看,中学英语文化教育有其必然性和可能性。首先,学习对象不同。学习对象处于中学阶段,从自身发展阶段而言,他们经过了十几年的母语文化知识学习,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都有所了解,开始抽象的认知阶段。加之,这一阶段正处于思维由具象到抽象过度阶段,对外国文化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其自身的阶段性特征。其次,英语语言知识阶段不同。在此阶段,中学生或多或少有一定二语知识的基础,有的甚至掌握了部分语法知识,有较好的二语语感,因此,在学习语法及词汇的过程中,应增加文化教育,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再次,现有语言知识储备有其阶段性。因母语的系统性学习和习得的特点,中学阶段学生在母语方面已有较多知识,他们学习的母语结构、词汇和文化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二语的掌握。如拼音和语言表达方式对孩子的二语学习更有其负面影响,而在此阶段,两种语言知识的碰撞和青春期的躁动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不同领域的特殊矛盾构成某一门科学的特殊研究对象,例如英语研究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听说读写各技能、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等一系列矛盾。如不重视研究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事物的特殊本质,无从发现事物发展的特殊原因,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特殊领域,也就无法进行科学研究。作为一名英语研究者,理应理性分析英语学科中存在的矛盾。

3、注重研究英语文化教学矛盾各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从横向角度看矛盾重重,如: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矛盾、母语和外语文化和语言结构之间的矛盾等、学生身处的母语文化背景和二语文化知识掌握的矛盾。首先,是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矛盾。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从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得出,文化和语言相辅相成,必须在学习语法词汇的基础上学习文化知识,对文化知识的兴趣也可激发英语学科的兴趣。其次,语言教学的环境不同。外语使用的环境、师资、教学方法的不同对目标语输入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目的与其他国家的外语学习者不同,因此,强调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完全是必要的。只有建立在坚实的调查研究和实验基础上的外语教学理论才有真正的说服力和生命力。在分析的时候,必须注意这一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对症下药,得心应手。

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篇8

关键词:核心素养;CpCK;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生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优化学科教学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核心素养”的提出无疑给优化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方向。“核心素养”作为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理念,指的是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逐步形成的、能够满足自身及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关键能力与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一种新标准,也是一种高要求,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同追求。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各个学科都针对自身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目标及策略。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语文教育,既顺应了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又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因此,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势在必行。但是,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存在两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一方面,语文素养是学生通过积累大量相关的语文学科知识并进行内化、实践后才得以形成的,非一日之功;另一方面,语文素养涉及知、情、信、意、行各个领域,它的形成离不开语文教师日常的培养、沾溉及浸润。由此,“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师相应的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成为职前教师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加强学科

教学(语文)专业硕士CpCK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兴国必先强师”。在读的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是未来中学语文教师的主体,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夯实其职业能力,是职前教师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对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理论及实践模型。其中,美国学者ShulmanL.S.提出的“pCK”理念,成为学科教学知识及能力培养的核心词,它给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的学科教学知识培养以重要的启迪。“pCK”是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即“学科教学知识”)的简称暨英文缩写。学科教学知识是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师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学科教学知识打交道,只有把学科教学知识掌握透彻,才能更好地“传道、受业、解惑”。根据《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修订)》的文件精神,本着服务辽西基础教育,夯实学生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的培养理念,结合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以及学生就业等因素,借鉴“pCK”教学模式,本研究提出了促进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CpCK发展的培养策略。CpCK是语文学科教学知识(Chinese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的缩写和简称,这里首字母“C”代表语文学科,CpCK是pCK理念在语文学科领域的深入实践及发展。由pCK的内涵而来,CpCK主要是由语文学科知识、教学教法知识、教育技术知识以及组织管理学生的知识等构成,其本质是教师通过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将语文学科知识转化为利于学生理解、接受、掌握的教育形态,最终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作为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师,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硕士生必须拥有CpCK所包括的上述知识及能力。但是,笔者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感受到,目前在读的学科语文教育硕士CpCK状况不甚乐观。主要呈现出:跨专业学生多,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训练以及由此带来的部分学生CpCK能力较弱等问题。基于目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生的CpCK现状,结合旨在培养热爱语文教育、热爱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中学语文专任教师以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课教师的培养目标,细化CpCK内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及能力势在必行。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科教学

(语文)专业硕士CpCK培养的具体内容基于目前我国学科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各学科都有各自的育人任务及核心素养。从“大语文”观以及终身发展的理念来看,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含“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大板块,学生若想形成这种素养则须积累大量有关语文学科的知识,并且积淀深厚的道德修养。“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生的语文学科教学知识及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从业基础及职业logo。如果学科教学(语文)的研究生不具备坚实的语文学科知识及能力,则无法高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堪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下大力气精心培育。概括说来,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语言不仅是人类沟通的媒介和桥梁,还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提高个体与他人交流、与书本交流、与自然交流、与社会交流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根砥及内核。教师作为知识传播的主要输出者,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建构的领路人。因此,对于学科教学(语文)在读研究生的培养要通过专业引领及教学651渗透,敦促其通过学习专业课、阅读相关专业书籍等方式,自觉探寻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及不同语境中的运用规律,保持对语言和文字的敏感度,形成较丰富的语用经验及能力,在未来的语文教育工作中,既能言传,又能身教,能为学生们的语言建构及应用树立典范。2.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生活中处处存在美,美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个个体既可以通过视觉来感受美,也可以通过听觉、嗅觉去感受美、发现美。学习语文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带领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因此,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科语文教育硕士必须养成对美的洞察、鉴赏及创造能力。能够引导学生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并能通过个性化的阅读与探究性的赏析,有效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及思辨能力。教师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得到提升,在课堂与生活中自然而然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学习与生活中有更高、更美的人生追求。3.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中国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如何批判地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是对炎黄子孙的一种考验。语文教师承担着传承、传播祖国的优秀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作为未来语文教师队伍的一员,学科语文专业硕士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传承观,提高自身的文化传承及理解能力。通过深入阅读古文典籍,增强对文言文文体特征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在阅读中形成文言文文本细读能力,能深刻体悟作家的风格及其创作特点,继承古圣先贤们的求知精神与道德品格,为日后教学及文化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对于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硕士生来说,光有语文学科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足够的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能够运用适宜的方法将语文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之法和授课之道。具体说来,语文教育教学的知识及能力主要包括:1.“7”个文体的教案设计与教材分析能力“7”个文体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在“大语文”观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对这七种文体的教案设计以及教材分析能力。这是一项非常基础但却极其重要的工作,不管是从文体特点、叙事风格出发,还是从学情背景、社会现实出发,扎扎实实掌握好这“7”个文体,能有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质量。2.“三笔字”书写能力“三笔字”是指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写好“三笔字”是职前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之一。俗话说“见字如面”,学科语文教育硕士作为未来语文教学的从业者,练就过硬的“三笔字”书写能力既是其传授知识信息的必备技能及素养,也是其以身作则、写好汉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三笔字”的训练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同时,还要多写多练,做到书写规范美观,笔顺准确无误。3.说课能力和试讲能力“说课”是课前教学演练的重要环节,需要“说课”人在较短时间内用口头语言对某节课的教学重点或某一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依据进行精当阐述。与“说课”有所不同,“试讲”则是采用类似于真实的情境、将准备好的教学设计进行充分的讲解。试讲人要清晰阐述自己所要讲的主要内容及教学方法,还要进行必要的师生互动。从本质上来说,“说课”和“试讲”都是上课前的“实战演练”。职前教师可以通过说课和试讲的练习,不断巩固自己的授课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授课风格,为将来上好完整的一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4.微课制作能力随着e时代、微时代的来临,以短小精悍为主要特征的微课程的地位日益得到凸显。微课程具有知识点凝练、制作后可以存储传播、易于学生在闲暇时间根据自身需要反复观看、学习等优势。作为教学模式的一大创新,目前已在中小学的教学中逐渐普及。但是看似短小的微课程,其设计与制作却并不简单。要在短短的数分钟之内井然有序地精当呈现教学重点,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的微课程制作能力:良好的微课应该是井然有序的,要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教师在屏幕上所展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和讨论的欲望;微课程的界面要干净、简洁、突出重点问题……所有这些能力都需要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养成、提高。5.语文教学研究能力与“学而不思则罔”相类,语文教学也需要进行积极的思考与研究。语文教学研究既包括对语文教材的研究、对教学法的研究,也包括对学情的研究。语文教材中哪些知识应该详略得当地讲解?为什么选择这些知识而不是那些知识来教?这些知识应该怎么教?上述问题是语文教师必须时刻谨记且需反复思考的。不论是进行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还是口语交际教学,都在考验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是否合格,是否达到活学活用的标准。以阅读为例,诗歌、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不同,因此教法也绝不相同。必须勤于思考,培养良好的语文教学研究能力。因为良好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若想使自己的语文课具有趣味性、科学性、系统性,就必须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

(三)人际沟通及组织传播的知识与能力

人际传播是现代社会信息传递及信息交流的一种最基本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社会行为。师生之间的请教与指导,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恳谈交流等都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从传播活动的互动及反馈来说,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的信息传播方式,便于传播者根据传播对象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传播的内容及方法,因此,对于身兼知识传授、释疑解惑、家校沟通以及激发引导学生等任务的语文教师来讲,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传播知识、技巧与能力。组织传播是由多数人参与的、以组织为单位开展的一种传播活动。作为以知识传授、学生培育为主要任务的课堂,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以信息传播互动为特征的教学组织,其间伴随着围绕特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信息传达、讨论、阐释等,由此即形成了组织传播。良好的组织传播技巧会在班级内部营造一个舒适活跃的环境氛围,使每个组织成员的精神状态及积极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必将促成教学目标的积极达成与实现,因而职前语文教师必须要养成一定的班级建设以及教学组织传播能力。

(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知识及能力

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研创科技产品,撰写书刊读物,都离不开思维的支持。它像是水果的内核,是支撑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语文学科来说,语文学习需要概括、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这些能力都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思维能力是整个智慧的核心。面对求知欲极强且具有不同个性的主体,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发展及提升的知识与能力。教师要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使思维变得灵活,同时,要善于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科学思考。“教学有法,绝无定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动力,因此,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要努力练就抓住每一次吸引学生眼球机会的能力,灵活有效地达成对学生思维领域的积极扩展。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促进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CpCK发展的培养策略

(一)以CpCK培养为抓手,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塑造人,必须遵循一定的目标展开,人才培养目标即是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所要达到的规格及要求的设定。培养目标是确定培养策略及评价方式的前提。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才能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培养策略及评价方式,以便达到理想化的人才标准。就目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言,大多数学校旨在培养热爱语文教育,热爱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的中学语文专任教师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课教师。“大语文时代”,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当下乃至未来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CpCK为抓手,以学生未来从业需求为导向,将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将来都会从事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职业,语文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完全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教语文、是否会教语文、是否能教好语文。因此,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要在“立德树人”的总方向下,依据上面我们分析的CpCK内涵来凝练目标,进而依据凝练的培养目标构建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设“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等理论课,为学生打牢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还必须合理有序地为学生安排实践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开设诸如“三笔字书写”“语文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微课制作”等实训课及专业选修课,使学生收获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得到及时的实践技能指导,将理论素养沉淀为相应的教学能力,以此充分凸显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生的人才培养特色。学科教学(语文)的专业硕士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理论、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对实践要素进行科学的规划、系统的设计,通过完善的理论及实践课程设置,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真正有机融合,落到实处,达到学生理论及实践能力培养的“链”式融通。

(二)实行“理论+实践”的二元叠加培养模式,夯实学生的理论及实践技能

如上文所述,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语文学科的知识及能力,还需要教书育人的能力、人际沟通及组织传播的知识与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知识及能力。所有这些知识及能力的培养绝非单纯的理论传授可以完成,必须实行“理论+实践”的二元叠加培养模式。语文学科的知识理论,教育学的知识理论,所揭示的都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基础学科知识和教法知识的老师能够把语文课讲好,因此,必须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但是光有理论不足以形成能力,还必须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系统且科学的教学实践训练,夯实学生的“实战”能力。诸如教案设计与教材分析能力、“三笔字”书写能力、说课能力、试讲能力、微课制作能力、教材研究能力等,都是语文教师所要具备的,单纯靠理论讲授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必须辅之以实践训练。以说课能力和试讲能力培养为例,理论学习之外,学生们还必须进行反复的练习和打磨。对此,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微格教室、智慧教室进行训练,老师给予点评指导。通过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得到经验性、规律性的收获,进而逐渐形成能力。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可以采用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定期到中小学见习,观摩学习一线教师的授课,亲身参加教研活动等方式积累相应的实践经验;可以到实践基地实习,开展教育调查,及时发现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提升教学研究能力;也可以采用职业技能训练周的方式,结合“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微格教学训练”等课程,亲身实践说课、试讲等教学环节,提升相应能力;还可以以“教案设计大赛”“微课程制作大赛”“三笔字”书写技能大赛等各种教学能力大赛为载体,进行实践技能的检验展示。总之,要广开渠道,为学生搭建CpCK实训平台,敦促其职业能力的自觉养成及不断提升。

(三)以oBe理念为指导,建立学生就业跟踪

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篇9

【关键词】英语写作图式理论

自2001年12月11号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各个领域的合作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入;国际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英语,因此,培养有英语良好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英语的应用能力主要分为听、说、读、写四种,而“写”包括了“书写和翻译”。对如今的大学生而言,“写”已成为广大学生的普通软肋,这主要是由于写作教学可操作性低、写作能力提高速度慢、教学效果不明显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图式理论作为一种认知理论,在听力和阅读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论述和应用。本文将图式理论应用在大学英语的写作教学中,来提高英语写作的教学水平。

一、图式论

图式(schema)的概念最早是由康德(iKant,1781)提出,后为人沿用并衍生新意。现代图式理论的产生一般被认为与心理学家巴特利特的早期著作Remembering:aStudyinexperimentalandSocialpsychology(1932)有关。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应或积极的组织,是学习者将新信息丰富到自身知识库中的过程。所谓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人的一生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比如,人们见到某种动物的图片,就能很快想起它的名称、性情、生活习性等很多有关该动物的知识。这说明该动物的外观特征是与它的名称、性情、生活习性等有关知识是联系在一起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所以说,图式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图式理论研究的就是知识是怎样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

图式有三种类型:语言图式(Linguisticschemata)、内容图式(Contentschemata)和修辞图式(Rhetoricalschemata)。语言图式是指学习者先前的语言知识(Carrel,1988:4),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是文章的主题,因此内容图式又被称为主题图式(wallace,1992)。修辞图式是如何用写作方法和技巧将文字、句子、段落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图式的这三种类型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各自不同的作用,我们将图式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使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写作

JackRichards(1999)将写作教学方法分为注重结果教学法(theproduct-focusedapproach)和过程教学法(theprocessapproach)。前一种教学法指出在确定了学习者的写作需求之后(learners’writingneeds),根据不同的题材(genre),教师应提供其相应的写作方法和一些“模型”(models)进行模仿;其次,扩展提纲。这种方法也叫做“prosemodelapproach”。过程教学法强调写作中的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esinwriting)。过程教学法分为三个阶段:动笔之前(rehearsingorprewriting),草稿(drafting)和修改(revising)。在教学中,学习者在写什么。怎样写以及评估中被赋予较大的权力,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作为“facilitators”和“investigators”(Hugheyetal,1983)。过程教学法虽然调动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学习者对如何开始写作感到茫然,对自己的蹩脚的中国式英语表达感到无助,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现有的图式结构,用阅读扩充学习者头脑中的图式,使文字输入信息与写作者图式之间形成双向交互作用(two-wayinteractive)。写作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认识、发现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写作者在写作中从现存的图式中提取信息这一过程最终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图式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的运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完善词汇、语法知识,丰富学生的语言。

图式扎实的语言功底是成功理解文章意义的基础,但如果缺乏相应的语言图式,就不可能识别课本中的字、词、句,也谈不上利用阅读材料中提供的语言信息和线索去调用大脑中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更谈不上对文章的全面理解和知识点的整体把握。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发音、词汇、语调以及一定的语法知识和对习语的掌握。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通过大量泛读来积累词汇;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猜测词义的方法,即利用上下文信息和依据构词法识记一些常用的词根、词缀。

(二)加大背景知识的输入,激活学生的内容图式。

图式理论强调背景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对文章的理解过程被视为文章与学生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文化习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语言意思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往往给学生带来许多理解上的困难。很多学生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有时甚至歪曲原意,自然也就不能对文章的主旨做出正确的推论、判断和预测。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介绍一些文化和相关的历史及人文背景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促进他们的联想,便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吸收。

(三)构建学生的形式图式,完善英文写作的结构。

形式图式指不同类型的篇章的结构;不同类型的文章有其特殊的文法结构,它们的修辞手法、写作格式各不相同。如果学生能够对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格式、文法和风格都很熟悉,写作时则很容易通过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构建出对应的文体结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英语文章的结构、构筑特点及基本的写作步骤。教师在讲解范文时,应该详细分析英文的写作方法和规律,通过具体的范例让学生深入细致地了解由于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导致的语言和文法习惯上的不同,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西方的形式逻辑思维模式来选词造句。

四、结语

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还有很多具体的方法,比如读写结合法、模仿法等,但每种方法都离不开需要构建在学生大脑中的英文图式,它们是英文的综合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分类和积累。只有让学生拥有大量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并加以合理引导和激活,才是提高学生英文书写能力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宗良.大学英语情景教学初论[J].考试周刊,2010(7).

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篇10

     [论文摘要】简单介绍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释了它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厦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建构主义理念并付诸实践,目的在于有效地优化外语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外语语言能力。

当今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正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理念不断涌现,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格局。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和任务型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影响最为深远巨大。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发展,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性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等人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做了认真的探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去建掏知识的过程,是原有知识经验与所要建构的知识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学习者有自己已形成的对社会各种各样的认识,有自己的知觉经验,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新旧经验相互冲突不断产生问题。学习者要解决问题,就要分析当前的问题,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作出合理的推论,形成自己的假设和方案,进而解决问题。由于这种认知矛盾是学习者内部产生的,问题是自己提出的,而不是由教师或其他人在外部提出的,学习者更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因此,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学习者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由于认知冲突是产生于个体内部的,学习目标是学习者的内部需要,这与教师在外部提出的教学目标是相矛盾的。解决办法就是教师设计出具有一定弹性的任务或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二、构建建构主义外语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针对传统教学体系中的理论性与操作性缺陷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法,其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时空,使其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其自身的创造力。将建构主义的认识观纳入外语课堂的教学之中,对优化外语教学过程、促进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说来,构建学生外语语言素质的三个要素是:基础语言能力、文化体系与交际思想观。

1.加强外语基础语言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要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力的发展过程及思想的内化过程。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师应当将新的语言知识的教学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要有意识地加强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外语的基础语言能力一般是指学习个体掌握并在特定语境中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它还属于纯语言的范畴,但它是语言素质建构的根本。长期以来,外语课堂的传统教学往往是围绕孤立的语言点、句式结构或是语法知识来展开活动的,各层次学习活动之间的关联程度不大,学生很难形成较宽的知识网络,在实际运用时很难得心应手。事实上,语言学习并非是单纯的“输入”与“输出”过程,对于即将“输入”的知识,教师应合理界定它与原有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选择其记忆方法及使用渠道。如果教师一味挖掘新知识的内涵,那么新知识只能是封闭的而不是开放的,运用过程便显得很呆板。

2.构建文化体系。文化体系是指学生对外语语言背景及内涵理解的量。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影响文化的存储与传播。教师应认真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没有文化背景的语言缺乏生命力。

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强调语言形式、忽视功能意念的翻译法、分解法在一定范围内影响我国外语课堂的教学。语言被看成一个封闭的符号体系和应用工具,教与学双方常常忽略语亩的文化背景和交际功能而过于注重语言形式与结构的操练,文化障碍使交流出现屏障。构建文化体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外语国家的文化,通过加深对文化和语言的理解逐步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网络,达到提高学生外语语言素质的目的。

3.培养交际思想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互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者通过沟通与交流。可以看到问题的各个侧面及其解决途径。因此,教与学的关键是学习者是否有机会、有热情充分参与交流。学生面临的各类考试在刺激学生努力学习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正确的语言教学思想,而正确的语言教学思想是学好语言的关键。交际思想观要求教师与学生树立以培养口头与书面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语言教学思想。

外语交际能力包含基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信息运载能力与语篇能力四个方面。其中基本语言能力是训练最多的,而社会语言能力、信息运载能力以及语篇能力训练量很少。教师应利用教材,注意运用信息沟(informationgap)等多种形式加速语言知识到语言能力的转化,真正做到“语言一交际一语言”的良性循环。

三、付诸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于外语教学实践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媒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2)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3)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4)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外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指导性。

1.教学目标。新的语言知识不是孤立出现的,不存在与已授知识无关联的新知识。外语课的教学应以解决结构不良问题为目标,即以不计模式、分析情境、组合原有经验来建构具体的解决方案。教师在备课时应多从分析新旧知识的关联来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获得新经验而非纯粹的新知识。

2.教学手段。知识产生于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过程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构活动。那么,外语学习的课堂应成为进行有意义语言活动的自主空间。教师应提倡一种“独立思考、主动交流、互相合作、合理推断、努力理解”的课堂气氛。外语学习离不开语言知识的输入,但无动于衷地机械接受最多只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个独立的词汇、语法仓储室,只有在思考与运用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形成真正的、有用的知识。

外语教学手段是沟通与交流。传统语言教学也强调交流,但目标是单一的,即通过师生交流形成统一结论。建构主义的交流追求高水平的沟通,学生之间围绕某个主题展开讨论,随着交流进而形成认识。交流是以学生的想法为基础,而不是教师在控制。

3.教材。在认识意义上,活动和感知比概括更为优越。既然建构主义的外语教学手段是沟通与交流,那么其教学材料当然是真正意义上的情境。外语教师应以情境为语言教学的出发点,把知识经验的形成作为指针,把教材作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材料。情境与教材相关,应使学生通过情境中的交际自然达成对教材的认同。

4.教法。外语课的教学是以解决结构不良问题为目标,在这一点上建构主义与传统教学相似,但次序不同。传统教学是先讲原理、先学后做,而建构主义的外语教学则相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决,学生可以讨论。可以得到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并查阅资料来作出判断,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得到了更新与升华。

5.教学调控。传统教学的调控者是教师,学生围绕教师的预设来进行活动。知识在教师的预设中逐步呈现,最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体现在教师预设的空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