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知识管理的流程十篇知识管理的流程十篇

知识管理的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1:45

知识管理的流程篇1

作者简介:周祖军,amt咨询高级顾问

知识历程图是表示在企业的业务循环中,支持流程所需的知识以及参与其中的人的图表。它从流程的角度对企业的知识进行细致的梳理,描绘出“谁”、“何时”需要“什么”信息和知识。知识历程图与知识网络图就是一种系统性梳理和展示企业知识的管理工具。

通常绘制一个知识历程图有四个步骤

Step1:选择一个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并且了解该流程是如何运作的。

对于流程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公司的愿景和经营目标。如果企业的愿景规划强调的是提高客户满意度,那么可以选取一个关于售后服务的流程作为切入点,了解企业售后服务的整个业务循环;如果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新产品开发,那么可以着重于研发流程进行梳理。例如我们选定盛隆公司的销售流程。

Step2:将所选的流程分解为需要采取行动的一个个关键事件点。

这个步骤主要是帮助企业深入了解所选择的流程具体是如何运作的,比如关于合同管理的流程,从最初的合同起草,审查到最后的履行,需要将每一个环节都详细的列举出来。盛隆公司中,销售过程包括寻找潜在客户,对潜在客户进行过滤,找出合格的客户,然后重点拜访,经过谈判后进入签订协议阶段。找出几个关键事件点后,我们就可以进入第三步。

Step3:建立人与事件之间的联系,即找出每个事件点的相关人员。

找出相关的人员,主要指的就是对于在第二步中细分的每个工作程序,需要找出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以及具体的职责。在盛隆公司的销售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人员包括销售员、售前工程师和售后工程师。

Step4:确定相关人员在该事件点所需的知识内容。

最后一个步骤,就是确定每个事件点所需的知识,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直接和在第三步中确定的相关人员交谈,或者设计一些调查问卷来协助确认知识点。例如在盛隆公司销售流程中的协议签订阶段,所需的知识包括技术规格、定价/合同政策、售后支援政策和客户政策等。

参照上述的四个步骤,我们就可以绘制出一张知识历程图,如图1。我们可以发现,知识历程图就是一份构建人、流程与知识之间关系的蓝图,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将知识游离于组织和流程之外的错误认识,将人、组织、流程和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切实帮助企业创造价值。

但是,单纯依靠知识历程图,我们仍然无法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例如,这些知识如何放到我们的知识库中去?这些知识应该由谁来建立、谁来维护和更新?如何促进这些知识在企业中的应用?这时我们就需要一张知识网络图。

知识网络图是将在前面稽核出来的知识按照方便使用和管理的原则进行分类,建立中心知识(如财务知识、生产知识、客户知识等)以及围绕在中心知识周围的卫星知识。同时,对每一个知识中心指定相应的维护人员,明确他们的职责,甚至在企业中建立专门的知识管理组织来负责这件事情。还要制定一些制度,包括:鼓励大家使用和更新知识的制度、不同知识的共享范围(安全权限)的规定等。

绘制知识网络图三个步骤

Step1:确认中心知识内容。

通过知识历程图,我们可以对企业内部存在的知识进行细致的梳理,而确认中心知识内容就是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分类,例如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生产中心、销售中心、客户中心、财务中心等。这样的目的就是对于企业的知识有个明确的分类,以便看出各类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样,分类的时候需要结合公司实际的运作情况,是以产品为中心,还是以客户为中心。

Step2:分解卫星知识内容。

围绕在中心知识内容周围的知识就是卫星知识。分解卫星知识内容,就是从第一步中的中心知识入手,对其进行细分并整理为第二层分类。对于这个层次的分类需要注意两点:卫星知识的分类应该从知识内容入手,而不是单单局限于部门内;卫星知识的分类范围不宜过大,并且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

Step3:为每个卫星知识配备负责人。

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对已经确认的知识内容指派一个负责人,即为每个卫星找一个主人。负责人的主要工作就是确保知识内容的质量,整理知识者的信息,以便人们在访问的时候知道可以和“谁”就这类问题进行讨论或者寻求帮助。

知识管理的流程篇2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 电子政务 流程再造

哲学家认为,知识绝不是自然形成的。历史学家认为,知识的积累从几千年前知识产生之时就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知识对于企业、组织甚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同,知识管理方法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实践之中。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电子政务相继成为各级政府首要的战略目标之一。政府是信息最大的拥有着和使用者,那么,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有效利用,给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政府在处理由知识经济所引起的挑战时,知识管理方法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对公共部门而言,知识在竞争中已经成为决定性因素,单靠传统的行政手段很难保持竞争优势,这就需要将知识管理方法引入到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来,从而实现高效政府的建设。

1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核心流程

1.1知识管理的内涵

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知识。一般而言,知识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数据和信息,它是有价值的信息,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知识类型。知识管理的内涵是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利用,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存在知识管理;同时,知识管理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管理,强调知识与人的结合和知识创造价值。那么,什么是知识管理?由于研究目的、角度不同,不同的学者对此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邱均平认为,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种管理方法,知识理不仅适用于企事业单位,同样也适用于政府,这也正是府引入知识管理的原因之一。

1.2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

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进行的管理,即知识型的管理。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由一系列的环节和过程组成的,在这些环节和过程中不可能离开知识的支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管理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必须和业务流程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各种知识管理方法强调不同的知识管理任务。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方法将知识看作是用来完成流程中某项任务的资源,同时也是该任务或流程的产品。在弗朗霍夫知识管理参考模型认为知识管理包括能推进整体核心流程的所有方法和工具,该流程包括至少4种核心活动,具体为(新)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存储、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应用 (如图1)。

这些核心活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流程,并且这4种活动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单独完成某一项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采用所有这4种活动来实施整个流程,才能使知识管理活动有价值,从而达到提高组织绩效的目的。

2电子政务及其流程概述

人类步人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已经取代物质经济成为生产过程的主导因素,成为财富创造的最主要来源。在这一发展背景下,以电子政务为标志的政府革命成为知识经济下政务建设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府的运作结构和方式,有力地推动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2.1电子政务概述

电子政务(e—govemment)是近几年兴起的概念,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从1997年正式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从而迈入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潮流。美国作家gradymeans和david~hneider在《资本主义的研究))(metacapitalism)一书中认为,电子政务是“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政府工作效率,创造价值和建立新的政府、企业和公民之问的关系”。可见,电子政务是一个高效率的政府运行过程,主要是指在政府内部行政电子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政府信息和其他公众服务。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相比,除了办公手段不同之外,行政业务流程也不同。传统政务的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上下层之间信息沟通慢,费用多,行政流程复杂,办事效率低;电子政务的发展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不仅优化了行政流程,又极大地消除了政府内部的“信息孤岛”,降低了行政运作成本,实现了政府与公众的直接对话,使现代政府办公更加高效、快捷和方便。

2.2传统政务流程的弊端

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最初源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原理”;随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了工作专业化、标准化、程序化以及管理制度化等理论;法约尔在泰勒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环节的组织管理流程;韦伯倡导的科层制行政组织模型则为现实中以职能分工与层级制为核心的行政组织流程的完善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基础。这种管理模式曾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这种流程管理模式显露出弊端,主要表现为:第一,分工过细,导致整个流程运作时间过长,成本居高不下;第二,政府部门之间权利分割,不同部门之间以及同一部门内部不同科室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导致信息无法共享;第三,政府员工缺乏主动性、创造性,过细的分工也导致员工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弱化了整个组织的绩效。

2.3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提出业务流程再造是指组织

为满足客户要求,对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并优化人力和设备等资源的过程。王浣尘认为传统政务流程是工业革命的产物,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所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现已经发展至较为成熟完整的高级阶段;电子政务流程则是信息革命的产物,是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由传统政务流程调整优化而来。具体来说,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包括精简、重建和改进三个环节。

电子政务的目的是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中心,在网络上实现政务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对传统政府进行持续不断地革新和改善,以期实现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服务。可见,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必须遵循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提高政府绩效为目标的原则。

知识管理作为辨别、管理和共享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集成系统的方法,其目标是快速而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使知识管理的主体一一行政人员可以快速而方便地访问到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从而使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给最恰当的行政人员。可见,要成功地建设电子政府,知识管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政府部门知识管理的关键涵义是,利用知识编码、知识分类、信息挖掘等工具对政府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开发、利用,通过建成知识中心、决策支持系统等,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充分挖掘政府知识和信息的内在潜力,将其真正转化为政府的竞争力,从而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政府的服务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

将知识流程管理应用于电子政务中,不仅可以实现电子政务的高效快捷,而且有助于简化电子政务流程,合理优化电子政务资源,节省电子政府行政成本支出。可见,将知识流程思想引入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过程,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方法。

3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务流程中的应用

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包括了精简、重建和改进三个环节,下面将围绕这三个环节具体论述知识管理流程在电子政务流程再造中的体现和作用。

3.1电子政务流程的精简 

精简,是从组织的目标重新出发,从根本上对每一项流程的价值进行重新思考,取出那些僵化、脱节、冲突的流程,使业务流程得到简化。电子政务并不是对传统政务的简单替代,也不是信息技术和传统政务的简单叠加,而是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同时,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和再造,简化业务流程程序,降低业务流程的中介度,在网上开展审批、申报、备案、年检、注册和无纸化办公流程。

在电子政务流程精简的过程中,摒除僵化、脱节、冲突的流程,实际上就是将以往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减低知识传递的次数,有效控制了信息失真的现象节约成本,提高政府绩效。“一站式服务”、“一体化办公“就是电子政务流程精简的典型代表。例如昆明在推进阳光政务工作中,下大力气精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压缩行政审批时限。对审批事项,该并的并,该撤的撤,该减的减。对审批时限,按照高效、便民的原则,重新设定,争取每一个项目的审批时限,在规定时限内压缩1/2~2/3以上。

3.2电子政务流程的重建

重建主要是针对组织而言的,是指组织在竞争、变化的原则指导下,根据新的业务要求,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它与精简不同,不是由于绩效的提高而带动的,而是为了获取绩效上质的飞跃。进行流程重建最重要的是要让员工认识到部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还会涉及到人员的裁减、组织的重建、工作交替等,因此事先必须对所有员工进行必要的宣传。

通过组织的重建,可以实现对各职能部门所采集的相关的信息(知识的创造)进行结构化的存储(知识的存储),帮助政府不同机构更有效地组织资源、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和服务质量(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不同的机构对数据提取和分析的不同的需求(知识的应用)。

3.3电子政务流程的改进

改进就是在新流程运转中根据变化的情况,逐步完善流程的设计,使其更加合理和高效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改善传统政府业务流程,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简便、务实、廉洁、高效”,通过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建立起电子政务中比较理想的政府业务流程。

2001年底,成都市公共服务流程再造的实践探索中,对市政务大厅进行流程再造,从知识的共享、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改进后的政务大厅能通过电子政务,实现实体的办证大厅和网上虚拟大厅互相配合,申请人不需要到政务大厅,而是通过网络把相应材料发过去,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所申报的事项程度已经到了哪个部门,许可没有,不许可的理由是什么,此外还有一些相关问题查询。可见这是一个实体与网上虚拟的政务大厅的互动,同时也基本上能够实现前台和后台的互动。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流程应用于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如图2表示:

4结语

知识管理的流程篇3

1990年哈默博士在《再造不是自动化,而是重新开始》里首次提出“企业流程再造”的概念,它是指企业针对市场环境和顾客需要,对其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再造新的业务流程,以求在速度、质量、成本、服务等各项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的改善。尽管再造流程是为了将企业业务流程改造得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目标,提高工作效率,使顾客更满意,但是再造流程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流程本身,而是其所能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企业组织自己拥有的独特的技术优势、组织管理和市场响应等方面的能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消费需求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客户对印刷产品的需求向着多元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印刷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及时跟上这种变化,使自己的产品结构更加多元化,印刷品质更加个性化。在精益求精地对待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同时,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一点尤为重要――需知“微利时代”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服务的竞争。而服务正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印刷企业有机结合知识管理进行流程再造,对企业建立竞争优势,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知识管理是一种新兴的企业管理方式,是对企业中所有的信息资源(包括数据库、文档、企业政策方针、过程手续等,甚至包括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工作经验与专业技能等非具体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组织、共享、分析等。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已经认识到知识不仅是生产力要素,更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只有实现了知识的积累和增值,才能不断进行组织管理、产品研发、市场拓展和客户服务的创新,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今天,印刷业正在从以“印刷质量”为中心向以“优质前提下的工作效率提升”为中心转变,印刷企业流程再造要获得成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知识管理概念,建立企业的知识库。企业流程再造是以一种新的管理理念重新改造企业,从而建立自己的优势。目前印刷行业从业人员整体水平较低,印刷企业要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多知识需要员工学习,所以十分必要建立企业知识库。企业知识库包括隐性知识和显形知识,显形知识,即已经编码的知识,如企业的制度、行业的规范、法规和基本知识、产品的基本情况等;隐性知识就是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习到的经验和心得,以及解决一些问题的策略等。这些来源于人们对企业内外经营环境的了解,以及在长期经营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沉淀下来,对于企业运营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知识管理体系。信息化是现代印刷企业管理的基础,而知识管理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和配置企业的资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印刷企业来说,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内、外的信息互通。

(三)运用结构知识,学会把工序作为一种互相依存的系统。印刷企业属于订单生产型企业,每一次订单生产都是对工序的再强化。它意味着不间断地重新调整、增加、改变或减少生产工序。这些知识结构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产生了让这些工序互为基础获取新的结合或顺序的可能性。这些是对大批量按顾客要求订制方式的机器进行微调的灵魂。这种结合能使工序的要素有效、及时、迅速地重新配置,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四)建立知识共享体系,再造企业文化。许多印刷企业流程再造后找到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但没有确保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员工所掌握的知识不能在企业间扩散和转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知识共享体系,使员工们具备知识共享意识,这依赖于公司知识共享文化体系的建立。在知识共享体系中,强调的是组织层次的知识创造和合作精神。在对知识的理解过程中,员工之间诚恳地交换各自的想法,相互合作,运用集体的智慧来进行知识创新,达到知识共享的目标。

知识管理的流程篇4

[关键词]应急管理 应急流程 知识 知识管理体系

[分类号]G302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仅2010年上半年,我国因自然灾害、事故等突发事件造成的重大灾害损失就达到2113.9亿元。面对频繁发生的灾害事件及其产生的严重的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任重道远。为了进一步提高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践能力和水平,迫切需要加强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工作。知识管理作为一门新的管理科学,其理论和技术方法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郭强(2005年)提出采用知识评估、知识预见和知识普及三大知识化策略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初步体现了应用知识管理研究的思路,但尚不具备系统性。尚士雄(2006年)建立了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政府环境危机管理系统,但是系统中仅仅体现了一些知识片段,并没有将知识管理过程与危机管理系统整合起来。李志宏(2009年)从知识需求角度建立了突发性公共危机“三层”管理模式框架。王庆全(2009年)从知识供给角度评价了应急决策支持的敏捷程度。本文尝试梳理应急管理中的知识活动,分析其特性,并面向应急流程构建应急知识管理体系,以期提高应急管理绩效水平。

1 知识、知识管理及应急知识管理的涵义

有关知识的认识,需要了解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数据是一种度量的形式,表现为原始文本、数字、图像等。信息是关于数据的事实叙述,是有意义的数据。知识是将信息与数据化为行动的能力、信息及其被处理的过程。知识是依赖于人的,脱离人的意识就没有知识而只有信息。

人类知识早已存在,但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的概念直到20世纪末才被正式提出来,到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综合起来笔者从三个方面阐述知识管理的内涵:①知识管理以知识为管理对象,主要任务是合理配置组织的知识资源,按照某一目标来组织知识的运营,促进知识的转化;②知识管理是一个过程,通过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应用和创新提高组织的绩效;③知识、管理与技术的结合,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实践,有严格的理论基础,同样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手段。

应急管理就是要在突发事件爆发前、爆发后和消亡后的整个时期内,用科学的方法对其加以干预和控制,使其造成的损失最小。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紧急性要求应急部门快速利用各种技术资料与信息,指挥调度人力物力解决问题。其中信息和知识是最关键的要素。信息反映了问题是什么,知识反映了如何去解决问题。因此,应急管理中的知识在应急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急知识管理,是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知识这一特定领域的知识类别为研究对象,对应急组织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以提高应急管理效率减少损失的过程。

2 应急流程及其重要知识活动分析

2.1 应急流程分析

突发事件通常遵循一个特定的生命周期,都有发生、发展和减缓的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国内外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或危机管理过程的描述不尽相同,著名的有:①希斯的4R模式(减轻、就绪、响应、恢复);②奥斯古汀的危机管理六阶段模型(危机的避免,危机管理的准备,危机的确认,危机的控制,危机的解决,从危机中获利);③米特罗夫的五阶段(信号侦测、探测预防、控制损害、恢复阶段、学习阶段);④美国联邦安全管理委员会的mpRR模式(缓和、准备、反应、恢复);⑤我国学者陈安提出的四阶段模型(信息获知、有效反应、重点应对、快速恢复)。本文借鉴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应急管理流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应急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但是由于突发公共事件演变迅速,各个阶段之间的划分有时不一定很容易确认,而且很多时候是不同的阶段相互交织、循环往复,从而形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特定的流程体系。

2.2 应急流程中重要知识活动

应急流程与知识流程具有密切的关系。突发事件的发生前后过程都蕴涵着知识和知识的流动,并体现为一系列的知识活动。知识盘点是知识梳理的一种方式,一般观点认为,知识盘点是指透过有计划的流程设计与检视,针对企业内部的专业领域与企业外部的顺客需求,进行系统式的调查与分析。通过知识盘点,企业可以有效发现其竞争优势和劣势,为知识管理提供指引和方向。对应急流程中主要阶段的知识进行盘点,找出应急管理领域的知识需求及知识存量,识别知识的表现形式,为构建应急知识管理体系做准备。如表1所示:

2.3 应急流程中知识特征分析

2.3.1 知识载体的多样性 知识是非物质形态的无形资源,它必须依存于一定的物质形态的介质来存储和交换知识,这就是知识载体。应急流程中的知识载体可以分为三类:①文档化的纸质载体,主要有应急预案、技术文件、应急案例库、法律法规等。②计算机系统,即通过计算机电子文件、数据库等存储知识。通过建立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知识传递,并且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可以产生知识,从而指导应急实践,提高应急动态决策能力。③人脑或群体意识,即隐性知识的载体。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是指尚未被言语或者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应急专家和应急团队拥有大量的来自于专业、工作经验、协作能力所获取的隐性知识。

2.3.2 知识表达不统一 以应急预案为例,纵向方面,我国自上而下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建立了应急响应方案。横向方面,各级应急部门如公安、消防、水利、交通、气象等专项应急预案也一应俱全。各类预案会结合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地域特点、实践经验而编制,呈现表达多样性的特点。比如对于同一类型的突发事件各级预案的文本描述会有差别,响应级别不同,处置方式可能也会不同。

2.3.3 专业性 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有不同的知识域,这些知识域呈现很强的专业性特点。如突发自然灾害知识域包括地震知识、台风知识、洪水知识、海啸知识等。其中地震知识又可延伸出很多知识单元,如地震基础知识、地震监测、地震救援、地震灾害等。

2.3.4 隐性知识的重要性 如果把一次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消亡看作是一个项目的话,应急管理则具有项目管理的特点,即一次性、独特性,这使得应急管理没有标准模式可循。因此,在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

中,隐性知识的存储,挖掘和转化就非常重要了。

3 构建面向应急流程的知识管理体系

3.1 应急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

知识管理体系是实施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按照系统分析的逻辑过程,从解决问题的范围看,我们要明确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目标,确定知识管理系统的框架模型。应急知识管理体系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知识管理方法和技术,对应急管理流程中的各阶段相关知识进行动态管理,从而提升应急知识管理能力,保障应急管理的有效进行,实现总体损失最小。从管理角度,构建应急知识管理体系,就是实现应急知识的整合。应急管理知识存在于应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以文档、流程、专家、应急小组为载体,系统性较差。构建应急知识管理体系,对应急过程中需要和产生的知识进行整合,对其进行系统化的获取、存储、交流、应用和创新,提高应急管理效果。

3.2 应急知识管理体系框架

第二代知识管理(SGKm)主张把知识管理融入组织的业务流程中,而不是把知识管理视为一个独立的覆盖全公司的信息技术架构。也就是构建一个独立于应急管理系统的知识管理体系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因此,汲取知识管理的成功经验要在考虑应急流程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管理体系。鉴于此,本文构建了面向应急流程的知识管理体系,如图1。

3.2.1 应急预防知识体系 主要包括两个内容:①危机预警知识,表现为潜在的危机信息,主要通过采集、监控和预测方式,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获取关于外部环境的最新信息,并从现有知识库和专家中获取危机知识,利用数据挖掘、智能系统等知识管理工具对已有的危机知识进行分析,其目的在于早期对危机事件的防范和准备。我国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县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灾害最大的教训是没有做好预警和避险工作,而目前我国对泥石流的风险管理尚不到位,未进行系统风险预警设施的建设,这次灾害再次给我国风险预警敲响了警钟。②危机防范和应对知识,包括危机知识的传授和普及,目的是提高政府机构及公众的危机应对意识和技能。

3.2.2 应急准备知识体系 应急准备是指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从组织、资源、文化等几方面开展的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应急准备知识体系主要包括:①虚急机构的组织与建设知识,这里的应急机构主要指应急指挥中心和专业救援队。分析应急机构的组织架构、体制和管理方式,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应急演练方式内容等。②应急资源管理知识,包括研究应急物资的储备、调拨、分配、使用方式等;应急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等;应急志愿者的招募、组织方式等。以上主要知识内容将以应急预案的文件形式存入应急知识库。另外,研究应急准备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提升应急准备到战略高度,研究促进全社会参与应急准备活动的方法。

3.2.3 应急响应知识体系 主要包括应急指挥方式方法、现场救援知识、各应急组织间的协作知识等。由于突发事件呈现的动态性、危害的衍生性及不确定等特点,高效科学的应急决策不仅依靠突发事件发生前的知识储备,更取决于发生时的知识获取、整合、共享和应用。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做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减少损失,这是应急知识管理重点和今后工作的重心。

3.2.4 应急恢复知识体系 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恢复工作同样不容忽视。包括应急恢复计划、可能发生的疫病防治知识、心理干预知识及灾后的经验总结。从国内外经验来看,灾后重建往往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如台湾“9・21”地震灾后重建历时6年,美国新奥尔良飓风灾后重建长达7年,日本阪神地震重建耗时近10年之久。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坚持自强自立与外部援助相结合,多部门协同与多渠道筹资相结合,重建法制化与科学化相结合,高度集中与充分授权相结合,硬件设施与软件制度相结合,探索出灾后重建的“中国模式”,为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了有借鉴价值的经验。

4 应急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应急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要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发挥应急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其目标,还要注意几个方面。

4.1 以信息集成推进应急知识管理体系协同

应急知识管理系统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协同管理。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的、非常规的突发事件发生后,一般是由该区域政府部门组建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统一指挥和统筹部署,各应急部门作为成员单位联合行动。因此,在构建应急知识管理体系的同时,要建立知识管理的协同机制,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各知识管理子系统之间的协同;②应急知识管理体系与常态下政府知识管理体系协同;③各应急组织知识管理体系的协同。信息集成是提升知识管理体系协同的基础,它是通过网络集成技术实现系统问信息的无缝联结、交换和共享,使整个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并使其总体效能达到最佳。信息集成解决了知识管理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共享网络平台、信息资源,整合企业的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为知识管理提供信息源,充分实现显性知识的获取、共享、转移和应用。

4.2 重视应急恢复阶段,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转化

突发事件除了在爆发时的社会危害性之外,在其消亡的一段时期内,仍会对社会存在负面影响。因此,应急管理的恢复工作同样重要,主要目的是恢复正常秩序,消除负面影响,为将来类似的突发事件总结经验。就像本文前面提到的那样,应急知识中的隐性知识非常重要。在应急恢复阶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形式如工作总结、报告会议、案例讨论、走访调查等把人们头脑中的经验、体会表述出来。然后通过有目的的分析,表述出背后的规律和意义,最后沉淀下来,成为可读、可见、可听的显性知识,充实应急知识库。我国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救援就吸取了2008年汶川地震应急经验,救灾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3 提升应急知识管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水平

应急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计算机网络这种新的渠道、方法和工具来辅助。建立一套用来支持知识管理活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今后应急管理发展和研究的力向。应急信息系统的功能应该包括知识库管理、知识管理过程的实现等,并为应急多部门协同应对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和知识支持。

5 结论

知识管理的流程篇5

论文摘要:从分析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的层次结构开始,紧紧围绕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探索其中所蕴含的知识流程,进而构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和业务流程紧密结合的统一框架模型。而且在这个框架模型中,通过定义各个成员企业关健业务过程的功能和接口,并形成相对独立的、自治的功能模块,以此将各个企业的核心优势业务流程集成到虚拟企业中,在此基础上,完成运行平台的基础网络构建和知识管理过程。

一、绪言

现代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往往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由联盟企业构成的网络化的虚拟企业集群,这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互补性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的不同企业为响应市场需求而进行的动态联盟。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网络化的虚拟企业知识聚集,而基于业务流程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就成为了虚拟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建立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和业务流程统一框架模型

在以集团企业为核心,基于业务过程的知识管理战略下,建立一个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和业务层次统一的框架模型,把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和业务流程放在统一的框架模型里是建立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因为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建立在其业务基础之上的,是由业务流程驱动并为业务服务的,所以,实施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时,首先要分析虚拟企业的运作模式,对虚拟企业的经营业务过程进行剖析,然后探索蕴含其中的知识产生、传递、存储、协调等等的知识过程、知识流等内容,最后建立一个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统一框架模型。

(一)虚拟企业基于知识管理和技术能力的业务过程协同集成

虚拟企业的生产活动是由分散在不同实体企业组织中的既相关又相互独立的业务(事务)过程功能单元所组成,各个实体企业参与虚拟企业的具体方式就是贡献出自己的一部分业务过程,完成某个任务,而且各个参与其中的企业实体的业务过程能够协同集成,即通过定义关键业务过程的功能和接口,各个企业成员有效地将自己的核心优势集成到虚拟企业中。

根据以上分析,虚拟企业基于业务协同集成过程的建模所采用的方法是结合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将业务过程按照对象结构封装,这样可以封装其复杂性,简化接口,明确功能,使之成为相对独立的、自治的功能模块,在虚拟企业建模过程中成为即插即用的构件。这样还使各成员加人虚拟企业的过程中可以较好地保护自己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同时这种构件封装性也符合虚拟企业的层次结构,具有很好的可重用胜、可重构性和灵活性。

(二)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层次模型构建

虚拟企业就是基于业务过程的核心能力的组合,运作在虚拟企业网络平台上的是虚拟企业的具体的业务流程,它在具体执行任务时是按过程分解而不是按功能分解。要实现虚拟企业的工作流,必须建立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模型,因为虚拟企业都是由一组组相互关联的业务过程通过一定的组合(逻辑和时间关系)来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构成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全集是由来自不同实体企业的业务过程子集组合而成,它是一种分布式的体系结构,所以,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模型构建是基于业务流程(businessprocess,简称bp)层、实体企业(entityenterprise,简称ee)层和虚拟企业(virtualenterprise,简称ve)层的三层结构。其中,bp层是由一系列符合企业实际的业务活动按照行为规则而组织完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流程,是实体企业加人虚拟企业的基本活动单元,其内部包含了活动、信息、组织、资源要素以及描述其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集;ee层实体企业是现实中存在的企业,也是虚拟企业的参与成员,它向虚拟企业提供实现某种经营功能(如设计、制造、销售)的相对独立的业务过程集;ve层则是多个实体企业按照契约(规定责任和授权)进行交互和合作完成共同的虚拟企业经营目标集。

(三)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运行平台和知识管理网络的一体化构建

1构建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运行平台的基础网络

虚拟企业的经营过程是建立在运行平台之上的,而支持虚拟企业运行平台的基础网络是:知识技能网络、信息网络、物流网络、契约网络(动态合同网络)。

(1)知识技能网络。它包括各个成员企业产生的可以共享的知识技能,它将各个成员的知识资源加以整合,通过知识技能的互补,产生更大的能力组合。同时,通过知识的互补、交互作用产生知识创新,表现为在产品开发、生产、营销等经营过程中知识的利用、交流、共享,从而产生出新的知识和能力。

(2)信息网络。虚拟企业的产生和运行的前提条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型erp系统为虚拟企业提供了及时响应的运行平台,它是虚拟企业快速实现结盟伙伴之间合作与协调的基础,组成了一个跨企业的信息系统网络。在实际运作中要求各企业的异构数据库和不同成员间软件、硬件和共享信息知识能互通。

(3)物流网络。虚拟企业各个伙伴之间的合作会产生大量的物流,通过物流网络将需要的产品在虚拟企业之间和市场之间进行传递。虚拟企业中要有一个专业的物流公司来全权负责虚拟企业中物流网络的建立和运行以及实体物流运送工作。

(4)契约网络。对于虚拟企业这种“准市场性企业”,需要大量的双边规范来进行控制和协调,而这种规范的实际形态就是由它所形成的契约网络。契约网络是在知识技能网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实施时首先需要确认合作对象的核心知识技能的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协商谈判形成一定的契约关系。由于各虚拟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所以,契约网络也是具有不同层次的,在不同层次的契约网中形成不同动态的合同和子合同,通过合同中的检查机制、激励机制、利润/风险分担机制和清算机制,来完成对虚拟企业运行的控制和协调。

2.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运行平台的网络协同关系

(1)知识技能网络是支持虚拟企业运行的一个核心,因为只有各自不同的核心知识、能力,才能形成虚拟企业。虚拟企业运行过程中,只有通过该网络才能集成各个企业的知识、能力,并把它们融入产品生产过程,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2)信息网络是整个虚拟企业运行平台的技术支撑。知识是通过信息网络进行生产、传递、共享和存储,物流的流动也是基于信息网络中流动的信息而产生的,信息网络也为契约网络提供沟通和协调的途径。

(3)契约网络是其他三种网络运作的制度保证。通过契约网络来协调和控制虚拟企业的各个伙伴,这种控制和协调是动态进行的,可以根据每个业务流程每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对虚拟企业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述四种网络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支持虚拟企业运行平台。而知识管理网络系统应是以此为基础,再嵌入知识管理软件构建而成,它是以知识技能网络、信息网络、知识库等为支撑的系统。

三、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框架模型中的知识管理过程

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过程,是由所建立的集成知识和业务的统一框架模型将知识管理过程和业务过程集成在一起来实施,过程如下:

(1)在这个模型中,为了便于企业间知识交流和共享,将所有的知识分为两类知识:共享知识和私有知识。共享知识是企业间共用的知识,而私有知识则只供本企业内部应用,一个企业的业务过程可能既包括共享知识也包括本企业的私有知识。在虚拟企业生产运作的时候,把知识对象化,把知识与应用该知识的具体业务相联系,由于一个业务过程需要应用一系列不同的知识对象(存放在企业的知识库中),所以,把这些对象的集合看做是对应某个业务的知识集,而知识的力度的大小则根据各企业知识管理的水平和业务的要求而定。

(2)联盟中各企业的共享知识组成共享的网络知识,可以通过交流和共享为联盟中的其他企业所利用,拥有此类知识的企业让渡它们的使用权。由于虚拟企业网络知识管理和全局业务过程的监控是由盟主核心企业承担,而且共享知识是由知识对象组成,知识对象是和具体的业务过程相联系的,因此,可以将网络知识和全局业务过程加以映射,这样就可以将具体的虚拟企业间的业务过程和企业间的知识彼此对应起来。

(3)为了更好地表达业务和知识的联系,需要设置知识这个角色中介。当业务过程需要相应的知识时,该业务过程向知识请求相关知识,向相关知识集搜索所需知识,并返回所需知识。当知识在本企业知识集找不到所需知识时,它把请求发送至网络知识库,若该知识是存在于其他成员企业内的共享知识,则知识网络将地址信息反馈回知识,该向目标企业请求相关知识,目标企业接收请求并发送相关知识。若网络知识中不存在该知识,则反馈回相关信息,这时盟主可以向虚拟企业之外寻求相关知识,同时也把请求发送至各个联盟成员企业。

(4)业务应用知识过程的驱动方式。采用的是通过全局业务过程控制共享业务过程,然后利用共享业务过程调用内部业务过程来完成驱动的。在利用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会从业务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对于内部业务过程来说,它产生的知识一般通过成为内部知识,并通知相关的业务过程,最后加以编码,存人知识库。对于共享业务所产生的新知识,则进入共享知识和ve知识网络,同时主动在相关业务过程中传递。

知识管理的流程篇6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知识管理体系知识管理实施

0引言

知识管理自产生以来,对它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就始终受到重视。用知识管理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这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将是双赢的局面。目前,虽然很多企业开展了知识管理的建设工作,但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这些个案成功的范例是少之又少,即使鲜有取得了一定效果,也并不具有代表性,难以作为成功的经验进行推广。可以说,知识管理在企业的应用仍处在摸索、尝试阶段,而知识管理能够在企业战略决策等过程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应用研究和实践仍任重道远。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americanproductivityandQualityCenter)把知识管理定义为组织的一种战略,它的宗旨和思想就是人和知识在合理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的匹配程度,通过知识和人的交互,指导实践并助推组织成功。微软公司比尔盖茨曾指出,知识管理把企业变得更加智能化,其核心或主要方向是提高智商。所谓企业智商,可以理解为企业内部部门、员工的“知商”,个体的“知商”,更容易表现为整个企业或者组织的智商,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分享和吸收程度。21世纪初的调查统计表明,国外企业已从知识管理理念认同的同时,开始实施知识管理,68%的企业已经应用或正在建立知识管理,约13%的企业在开展需求分析,知识管理项目的投入逐年增加,如惠普、微软、麦肯锡等都是知识管理实施成功的典范。另据调查报告显示,支持知识管理系统建设的文档管理、数据库挖掘及群件技术已得到很好应用,知识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

1.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知识管理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各种思想和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地萌生。邱均平教授指出,知识管理的研究不仅涵盖理论研究,在社会实践和企业管理中,更注重其应用研究;理论研究促进其体系更加完备,应用研究更具有现实价值。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知识管理已经在国内的企业中应用。根据2012年中国知识管理中心(Kmcenter)和中国人民大学的问卷和实地调研表明,在受访的65家企业中,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需求更为旺盛,但仍由68%的企业尚未进行知识管理规划,文档如何保存仍是企业的首要关注,而如何对它们进行有效利用却思考甚少,知识管理系统未与实践结合仍是普遍问题,同时,知识管理专业人员相当欠缺。

2某科研院所知识管理实施现状分析

2.1某科研院所知识管理的实施内容

某科研院所成立了由信息技术部门牵头,档案部门参与的知识管理实施小组,对知识管理的对象进行了界定,包括显性知识的编码化,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实现知识共享;拓展渠道,加强知识的交流;利用搜索工具,提高知识查找的效率和便捷程度。知识管理实施内容主要有:依托档案管理系统,汇编分门别类的资源库和专题库;开发知识管理系统,主要关注点是知识及共享;建立内部网络论坛,开展了经验交流和总结;加强培训并建立了导师带徒制度。

2.2某科研院所知识管理实施效果调查

为评估该研究所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其知识管理现状进行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研究所人员的基本情况和知识水平构成,主要是了解不同人员结构对于知识管理的认识;二是从四个维度(人员维度、知识维度、系统维度、管理维度)进行问卷设计,调查员工对知识管理的分享意愿、积累和利用情况,内部知识获取难易度,知识管理系统的效用度,制度运行和组织保障情况。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发现:研究所内部经验和技能交流渠道已比较畅通,知识转化和吸收效果明显,近七成受访者表示经常参加内部培训或经验交流,认为培训或交流对自身有较大的帮助;知识管理的概念已经在员工的头脑中形成,在工作中自主或不自主地积累、共享知识。逾六成员工表示在承担新的工作任务时,难以借鉴到以前的工作成果,约半数员工认为在日常工作中想要获得所需的知识并非易事;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仅依靠知识管理系统并不能满足自己的知识需求,还需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去搜集资料;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并没有通过知识分享获得奖励或晋升,九成左右的受访者表示研究所的知识管理缺乏制度建设;另外,仅5%的员工表示本部门有专人负责知识管理工作。

2.3某科研院所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2.3.1知识管理推进后劲不足

该研究所的知识管理建设仍处于初步阶段,通过借鉴或学习同类兄弟单位知识管理的经验,取得短暂的效果;但由于未对知识管理建设体系进行顶层规划,无明确的知识管理建设架构,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阶段目标和对照准则尚未制定,导致研究所的知识管理推进后劲严重不足。

2.3.2知识管理系统功能缺失

该研究所在2006年左右已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三维设计等,研究所各类信息系统齐全,且多数系统创建或完善于2010年前,系统架构方式不同,由于未考虑构建统一的知识管理平台,研究所各业务系统之间无集成,形成孤立局面,再加上知识管理技术的运用有限,制约了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2.3.3知识的共享分散

数据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呈现多头化特点,因而研究所的显性知识的存储较为分散,知识的有效利用和准确性受到影响。员工的分工细化,造成员工只关注自己的专业范围,知识盲区现象突出,隐性知识未能有效地挖掘,有经验的专家离职或退休后,这部分知识随之流失,知识共享不够。

2.3.4知识管理激励不足

由于缺乏对知识分享的量化考核,员工分享的知识质量参差不齐,无形中挫伤了那些“少而精”的知识分享者;内训师机制与晋升技术专家挂钩,所能晋升的人数毕竟有限,知识激励的覆盖面太窄。由于知识激励的制度不够完善,手段单一,知识激励并没有真正有效地落实,知识的传播和分享逐渐沦为形式。

3国内外知名公司知识管理实施体系分析

为改善该研究所知识管理建设效果,笔者通过对华为、德州仪器、青岛啤酒等三家公司的知识管理体系进行对比,归纳出国内外知识管理建设卓有成效的公司,其知识管理体系具有鲜明的特征。

3.1知识管理与企业战略或核心业务流

程的有效结合华为公司提出知识资本化,把知识看作资本,知识管理的目标与企业经营目标高度融合;德州仪器利用知识获取情报助推企业战略调整;青岛啤酒将知识进行经营,销售的不只是啤酒,承载了知识和文化的内涵。

3.2知识管理实施有明确的组织或体系

从上而下推进青岛啤酒公司成立了专门的Km管理组织,既有管理委员会和推进小组全面把控,又有Km专员在发挥作用;华为公司也成立了专门的知识管理运营团队,德州仪器公司组建了最佳实践办公室。

3.3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建设中的全面应用

华为公司采用sharepoint集成所有软件,形成非常完备的电子流程系统;并建立了sociax知识管理系统平台;青岛啤酒公司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了50多个知识频道,以满足数以万计的知识在频道中共享和传播。

3.4知识社区或共享社区的及时建立

华为公司建立了共享社区,每天有大量的群组在社区进行交流,更新大量的知识;德州仪器的tie2e社区,其作为全球电子工程师的讨论和交流平台,覆盖面更加广泛,聚集效应更加明显,其更是能够有效地获取的企业之外的大量知识,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青岛啤酒建立知识频道,开展知识共享。

3.5知识激励手段丰富有效

华为公司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培训及考核,就是知识激励的有效手段;青岛啤酒公司专门建立了Km激励制度,给予知识贡献专项奖励、Km宣传激励、职业通道晋升发展与知识管理评价体系相结合等多种激励手段。

3.6知识管理过程有效评估

通过评估,才能衡量出之前工作的效果,也对目标制定的是否合理以及有无必要进一步调整做出合理的判断,因此,评估是知识管理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如德州仪器的ti-BeSt评估过程,为公司的发展方向及时提供决策依据。

4某科研院所知识管理实施改进思路

知识管理在该研究所的实施必须以知识管理建设现状为基础,服务研究所发展目标,因此,该研究所知识管理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以研究所的知识资源为基础,构建面向产品研制的知识工程系统,促进研发知识融入研发流程和研发活动,使知识能够驱动产品研发的整个过程,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1建立研究所知识资源中心

4.1.1形成完整的知识分类体系

基于研究所核心业务流程,挖掘流程节点中的知识点,建立不同层次的知识体系。该研究所在多年的技术研究与设计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如技术报告、试验数据、图纸、工具软件等,统筹分析所有信息资源,盘点其中可以作为研发知识的部分资源,形成知识资源分类。

4.1.2实现知识资源的聚集管理

根据知识存在形态制定相应的聚集流程:文档、数据和系统等形态的知识,通过链接集成、界面集成、接口集成、数据库集成等方式,在保证既不破坏系统原有应用、管理模式的情况下,将知识纳入知识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和展示;对自研软件和软件脚本进行封装,提高易用性和可移植性,纳入知识管理系统管理和应用;对隐性知识的聚集管理,采用填写知识模板的形式,由设计人员完成知识模板的填写,将隐性知识转化为以文档形式存在的显性知识进行管理。

4.1.3建立分门别类的知识库

综合目前技术研发与产品研发过程中产生和应用的研发知识情况及设计人员对知识使用的情况,重点建设五大类的基础知识库:经验、参考、规范、数据、工具,后续根据知识管理的发展再扩展其他符合需要的专门知识库。

4.2知识与研发核心业务流程相结合

知识管理在企业能够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就是要融入到企业的业务流程中去,不与企业核心业务相结合的知识管理,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4.2.1研发流程梳理

研发流程的梳理要遵循几点要求:研发流程要反应设计活动的真实情况,同时还应控制其颗粒度,保证可执行性;适应工作项目的灵活性、扩展性需求,能够根据需求对已有的研发流程进行扩展、修改、删除;对于稳定并经过审核的研发流程,能够与知识、专家关联,通过关联扩展知识的工程性应用,更好地为工作项目服务。

4.2.2研发流程管理

研发流程的分类:根据工作项目的型号、阶段等业务维度来对研发流程进行管理。建立好型号和阶段分类后,将研发流程构建在对应的分类中。研发流程的管理:在知识工程系统中构建研发流程,包括wBS节点的创建,节点属性的描述,节点关系的组织,叶节点(工作项目)的设置。研发流程的展示:基于研发流程的树状结构以及工作项目间的关系,将研发流程以图形化展示,便于用户对研发流程的理解和操作。研发流程的审核:将研发流程提交给指定专家进行评审,只有通过评审的研发流程才能进一步为更高层面的应用提供基础。

4.2.3研发流程与知识关联

根据知识和研发流程的属性,将有业务关联的知识推荐给对应的工作项目,建立工作项目与知识的关联。研发流程与知识的关联可以通过自动关联和手动关联两种方式实现。自动关联即建立研发流程和知识的关联,自动推荐给用户,实现关联分析的自动化;手动关联即用户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知识和流程的关联。

4.2.4结合研发流程的知识推送

此形式的知识推送与用户设计研发活动结合紧密,主要用于设计过程中的知识参考,其优点在于实现设计过程中知识与设计任务的精确对应,使设计过程准确快捷地获得需要的知识。用户在进行某个工作项目的工作时,需要获得知识时,可通过知识工程端或漂浮工具条搜索找到对应工作项目,系统会将该工作项目所包含的知识按分类推送给用户进行参考使用,解决工作任务中的问题。

4.3重构知识管理系统平台

优化后的系统平台分为四个大的层次,分别是:支撑层、数据层、服务层、显示层。支撑层为整个平台系统提供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文件服务器等方面的基础支撑;数据层为整体平台提供数据基础,通过内嵌的通用支持库、本体库、数据知识库等内部知识库,和集成的专利、情报、兰台、标准、标准件等外部知识库,将研究所内现有的知识资源统一管理;服务层为整体平台提供功能服务;显示层为整个平台提供应用交互界面。新的知识管理平台建成后,将为三类主要角色(知识应用者、知识管理者、研发管理者)提供不同的应用支撑。

4.4建立完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企业的知识管理建设,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有效的保障是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

4.4.1组织建设

完善的组织是知识管理建设的强力推手,这种组织具体化后,就是体现在知识管理团队的建设方面。知识管理团队应该有顶层策划者或者称作决策机构,如知识管理委员会;决策和政策,甚至战略的落地需要有执行,推动和实施应该是该部门的主要职责,譬如知识管理部;业务部门是该组织中的最基础环节,配合和参与是主要工作。

4.4.2制度建设

管理制度的建设可以分两个步骤开展。建设初期,应着重从知识管理的建设原则、组织机构及岗位职责等方面,围绕知识的流程来建立制度,作为依据性的制度应优先建设,涉及知识的操作层面的制度应紧随其后,比如知识分类、获取等。建设中后期,许多经验得以总结,实践得以验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开展,一是对原有制度的补充和完善;二是将一些做法或者经验固化下来,形成新的制度,比如关于知识贡献的考评和激励。总之,管理制度的建设也需要循序渐进,逐项推进,才更能体现出制度的指导价值和约束力度。

4.4.3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与知识管理本身就是相互渗透的,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文化有强大的包容性,它欢迎并鼓励知识管理思想在企业内部的传播,文化助推知识管理在企业的成长;知识管理建设形成体系,造就了知识共享和学习的氛围,知识创新也就成为必然,这种良性的体系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新的管理文化,拓展和丰富了企业的文化内容。知识管理的文化建设可以通过调研访谈、问题分析、结合战略规划提出文化建设口号、形成文化促成方案等方式开展。

参考文献:

[1]amt.中国企业知识管理应用白皮书[J].amt,2012.

[2]比尔盖茨.未来时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知识管理的流程篇7

1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核心流程

1.1知识管理的内涵

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知识。一般而言,知识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数据和信息,它是有价值的信息,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知识类型。知识管理的内涵是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利用,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存在知识管理;同时,知识管理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管理,强调知识与人的结合和知识创造价值。那么,什么是知识管理?由于研究目的、角度不同,不同的学者对此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邱均平认为,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种管理方法,知识理不仅适用于企事业单位,同样也适用于政府,这也正是府引入知识管理的原因之一。

1.2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

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进行的管理,即知识型的管理。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由一系列的环节和过程组成的,在这些环节和过程中不可能离开知识的支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管理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必须和业务流程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各种知识管理方法强调不同的知识管理任务。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方法将知识看作是用来完成流程中某项任务的资源,同时也是该任务或流程的产品。在弗朗霍夫知识管理参考模型认为知识管理包括能推进整体核心流程的所有方法和工具,该流程包括至少4种核心活动,具体为(新)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存储、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应用。

这些核心活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流程,并且这4种活动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单独完成某一项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采用所有这4种活动来实施整个流程,才能使知识管理活动有价值,从而达到提高组织绩效的目的。

2电子政务及其流程概述

人类步人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已经取代物质经济成为生产过程的主导因素,成为财富创造的最主要来源。在这一发展背景下,以电子政务为标志的政府革命成为知识经济下政务建设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府的运作结构和方式,有力地推动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2.1电子政务概述

电子政务(e—govemment)是近几年兴起的概念,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从1997年正式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从而迈入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潮流。美国作家Gradymeans和David~hneider在《资本主义的研究))(metaCapitalism)一书中认为,电子政务是“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政府工作效率,创造价值和建立新的政府、企业和公民之问的关系”。可见,电子政务是一个高效率的政府运行过程,主要是指在政府内部行政电子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政府信息和其他公众服务。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相比,除了办公手段不同之外,行政业务流程也不同。传统政务的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上下层之间信息沟通慢,费用多,行政流程复杂,办事效率低;电子政务的发展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不仅优化了行政流程,又极大地消除了政府内部的“信息孤岛”,降低了行政运作成本,实现了政府与公众的直接对话,使现代政府办公更加高效、快捷和方便。

2.2传统政务流程的弊端

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最初源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原理”;随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了工作专业化、标准化、程序化以及管理制度化等理论;法约尔在泰勒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环节的组织管理流程;韦伯倡导的科层制行政组织模型则为现实中以职能分工与层级制为核心的行政组织流程的完善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基础。这种管理模式曾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这种流程管理模式显露出弊端,主要表现为:第一,分工过细,导致整个流程运作时间过长,成本居高不下;第二,政府部门之间权利分割,不同部门之间以及同一部门内部不同科室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导致信息无法共享;第三,政府员工缺乏主动性、创造性,过细的分工也导致员工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弱化了整个组织的绩效。

2.3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提出业务流程再造是指组织

为满足客户要求,对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并优化人力和设备等资源的过程。王浣尘认为传统政务流程是工业革命的产物,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所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现已经发展至较为成熟完整的高级阶段;电子政务流程则是信息革命的产物,是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由传统政务流程调整优化而来。具体来说,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包括精简、重建和改进三个环节。

电子政务的目的是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中心,在网络上实现政务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对传统政府进行持续不断地革新和改善,以期实现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服务。可见,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必须遵循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提高政府绩效为目标的原则。

知识管理作为辨别、管理和共享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集成系统的方法,其目标是快速而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使知识管理的主体一一行政人员可以快速而方便地访问到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从而使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给最恰当的行政人员。可见,要成功地建设电子政府,知识管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政府部门知识管理的关键涵义是,利用知识编码、知识分类、信息挖掘等工具对政府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开发、利用,通过建成知识中心、决策支持系统等,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充分挖掘政府知识和信息的内在潜力,将其真正转化为政府的竞争力,从而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政府的服务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

将知识流程管理应用于电子政务中,不仅可以实现电子政务的高效快捷,而且有助于简化电子政务流程,合理优化电子政务资源,节省电子政府行政成本支出。可见,将知识流程思想引入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过程,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方法。

3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务流程中的应用

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包括了精简、重建和改进三个环节,下面将围绕这三个环节具体论述知识管理流程在电子政务流程再造中的体现和作用。

3.1电子政务流程的精简

精简,是从组织的目标重新出发,从根本上对每一项流程的价值进行重新思考,取出那些僵化、脱节、冲突的流程,使业务流程得到简化。电子政务并不是对传统政务的简单替代,也不是信息技术和传统政务的简单叠加,而是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同时,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和再造,简化业务流程程序,降低业务流程的中介度,在网上开展审批、申报、备案、年检、注册和无纸化办公流程。

在电子政务流程精简的过程中,摒除僵化、脱节、冲突的流程,实际上就是将以往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减低知识传递的次数,有效控制了信息失真的现象节约成本,提高政府绩效。“一站式服务”、“一体化办公“就是电子政务流程精简的典型代表。例如昆明在推进阳光政务工作中,下大力气精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压缩行政审批时限。对审批事项,该并的并,该撤的撤,该减的减。对审批时限,按照高效、便民的原则,重新设定,争取每一个项目的审批时限,在规定时限内压缩1/2~2/3以上。

3.2电子政务流程的重建

重建主要是针对组织而言的,是指组织在竞争、变化的原则指导下,根据新的业务要求,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它与精简不同,不是由于绩效的提高而带动的,而是为了获取绩效上质的飞跃。进行流程重建最重要的是要让员工认识到部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还会涉及到人员的裁减、组织的重建、工作交替等,因此事先必须对所有员工进行必要的宣传。

通过组织的重建,可以实现对各职能部门所采集的相关的信息(知识的创造)进行结构化的存储(知识的存储),帮助政府不同机构更有效地组织资源、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和服务质量(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不同的机构对数据提取和分析的不同的需求(知识的应用)。

3.3电子政务流程的改进

改进就是在新流程运转中根据变化的情况,逐步完善流程的设计,使其更加合理和高效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改善传统政府业务流程,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简便、务实、廉洁、高效”,通过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建立起电子政务中比较理想的政府业务流程。

2001年底,成都市公共服务流程再造的实践探索中,对市政务大厅进行流程再造,从知识的共享、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改进后的政务大厅能通过电子政务,实现实体的办证大厅和网上虚拟大厅互相配合,申请人不需要到政务大厅,而是通过网络把相应材料发过去,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所申报的事项程度已经到了哪个部门,许可没有,不许可的理由是什么,此外还有一些相关问题查询。可见这是一个实体与网上虚拟的政务大厅的互动,同时也基本上能够实现前台和后台的互动。

4结语

知识管理的流程篇8

关键词:知识管理水平;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所谓的知识管理就是为实现企业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和应用所提供的一种新型途径。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对知识管理进行研究的时候,首先是从技术、组织以及人员等方面入手,再对影响组织知识水平的管理能力的相关影响进行研究,从而有效的提高人们的组织知识管理水平。目前人们在对组织知识管理水平进行研究的时候,主要是集中于知识管理技术和组织学习这两个方面,再通过相关的知识技术,对其人力资源对管理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人力资源对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1.知识管理的定义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定义都不同,这样使得人们在对知识管理的理解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这些不同的理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也就是所有的知识管理的定义都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对知识管理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可以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知识管理也需要人力资源的配合来实现的。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必要的联系。

2.知识管理的流程

由于人们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因此在对知识管理流程的确定上在学术界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知识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了知识生产、知识分享以及知识的创新应用;而又有人认为知识管理的流程主要由知识的采集加工、整理、传播以及创新应用着结构方面组成的。所以,人们在对知识管理流程进行理解的时候就存着一定的困难来。目前,虽然对知识管理流程提出的观点颇多,但是其中被人们认同的观点还是知识获取、知识保存、知识共享以及应用创新这几项活动,而且每项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都需要人们的积极配合,才能使得知识管理流程可以顺利的实施,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也要有着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这样才能使得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管理中的地位以及其对知识管理的影响

1.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管理中的地位

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影响知识管理效果的主要有3个方面的因素,它们分别是人们、技术和流程,其中“人”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管理问题直接对知识管理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对知识管理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对知识管理过程中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内容相结合,在人们资源管理实践中,对其员工进行相关的教育培养、使得员工在组织愿景和文化的驱使向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掌握好相关的技术知识,并且通过这些知识对企业的业务流程、知识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这不仅提高了员工的专业素质和职业修养,还有利于员工对企业组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掌握,从而有效的解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知识管理的应用和创新。除此之外,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相关的技术指导和管理流程,这样才有利于对企业的知识管理,使得知识管理在技术和流程的作用下进行不断的改革。

2.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对知识管理活动的影响分析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和知识管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每个管理阶段都会对知识管理流程带来一定的影响,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对员工进行招聘的过程中,都要根据员工的特长和工作要求对配置人员进行合理的安排,这就使得人力资源在管理工程中对组织知识和保证保存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对知识应用有着间接的作用。由此可见,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阶段,企业对知识管理活动的影响也存在着不同。

三、提高组织知识管理水平的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1.针对知识型员工特点引入“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全面提高知识管理水平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人们都是通过相关的规则制度和管理规范,对每个员工的职责进行规定,从而表现出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但是由于知识型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有着较强的自主能力,他们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专业性知识和相关的创造性思维来完成工作,这就充分的说明了在当前的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知识管理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则无法满足当前企业的对知识型人才的管理要求,因此人们就采用人性化管理的方法,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来全面提高知识管理水平。

2.塑造学习型、协同型的柔性人力资源组织文和行为模式,促进知识保存和知识共享

在组织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组织文化和行为模式控制,来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让员工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价值。除此之外,为了促进知识保存和共享,人们在知识管理时,可以通过员工相互沟通交流的方法,让员工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起到一个很好的知识传播和保存的作用,这样不仅提高了组织知识管理的水平,还有利于提高员工之间的竞争能力,从而达到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

四、结束语

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若想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我们就要重视组织知识管理,并且将其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在员工对知识进行获取、保存、共享以及创新应用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改革,进而达到提高组织知识管理水平的能力,保障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知识管理的流程篇9

随着全国各城市地铁的不断建成通车和后续地铁建设项目的快速推进,与地铁建设密切相关的知识应用面临着两个问题:

(1)如何把已有的建设、运营经验和知识应用到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重犯的机率。

(2)如何使员工在拥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知识管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办法。知识管理是将人、流程、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的管理手段和过程,是对知识加以有效识别、获取、开发、储存和传递。通过对图纸和设计要求的标准化、流程的规范化以及知识的共享、交流和创新,可改进和提高个人、部门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响应能力和技能素质,从而可高效地推进地铁的建设,更新的设计理念。在工程技术方面可有效应用知识管理,在运营、物业开发、企业建设等方面同样可以发挥知识管理的作用,最终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思路

实现知识管理不仅需要it系统的支撑,更需要领导层的支持和全体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良好认知。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才能在企业中形成知识交流的气氛,有效推动知识管理的实施。实施过程需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认真策划知识管理的总体计划和目标,以确保知识价值与企业价值的一致性。

知识管理是一个由思想到行动、由局部到全局的过程。不同的知识管理方案可形成对企业不同类型知识的管理,最后构成一个比较完善和全面的企业知识管理结构。整个系统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宜分阶段实施,系统的实施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1)注重业务工作中的信息和知识需求,围绕目前业务急需或效益明显的需求,充分挖掘企业现有信息系统的潜力,力求作少量的硬件补充和必要的软件修改,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方便员工进行知识交流,形成初步的工程管理平台和知识交流共享平台。

(2)研究工作流程和企业组织架构的重组或调整,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设计简洁高效的业务过程。当然,这一步涉及到组织架构的重大改变,必须非常慎重。

(3)建立功能强大的知识管理系统,将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管理技术融合在一起,使集成平台、知识平台、办公平台和决策平台共同地充分发挥作用。

为配合这三阶段的实现,企业首先应设专题试点研究本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和技术路线,获取经验后再全面推广到工程建设和运营中。

3知识管理在地铁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从大道理讲,知识管理有着其极大的吸引力,而企业在决定实施知识管理之前,要结合实际情况,寻找知识管理对本企业的利益所在和驱动力所在,这对知识管理的推动非常重要。本人认为,对于各地铁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建设管理单位和地铁运营单位,知识管理的作用表现在:

(1)地铁建设项目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能有效管理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投资。而知识管理通过快速、准确地收集工程信息,进行知识整合和加快知识流,可缩短工期,有助于提高工程设计质量和速度,有助于招评标工作的规范化和有助于施工进度及质量的控制。

(2)地铁是个新兴的行业,地铁设计、建设、运营的专业人才奇缺。为保护企业和个人的知识,企业有必要实施知识管理,有效挖掘员工的显性及隐性知识,整合企业的知识库,使企业不致因人员流动而出现知识流失。

(3)从持续发展考虑,现在开始实施知识管理,将使企业有丰富的知识库和快速获取信息的有效手段,有利于知识的创新。由于新思想新概念的不断产生和应用,可使企业在同行业中始终名列前茅,达到多快好省的设计和项目建设管理效果、实现高效优质的营运。

(4)经历了多个地铁建设、运营项目的实践,知识管理可为员工提供一个充分交流的平台,方便企业内各专业、各部门进行相关业务的知识沟通,甚至与同行的企业进行业务交流。这一方面有利于丰富企业的知识库,另方面有利于加快知识的创新和传播。

4企业当前宜开展的具体的工作

为配合紧张的项目建设工作进行,企业应把能高效处理目前急需业务的知识管理手段列为当务之急,力求以简单、成熟的、易见成效的方法开始实施知识管理,把工作流程融人到系统流程。

4.1利用企业现有设计管理系统,规范图纸和工程蓝本的制作、审查、管理和使用。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工地的工程进展

将工程中重复使用的必需的文件、图纸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经审核后,作为工作的范本或模块使用。套用标准模块或对标准模块作适量修改引用所需花费的设计时间少、质量高、错误少、成本低,设计人员有更多的精力创新设计理念和考虑设计难点。设计审查只需审查模块引用的条件是否合适以及改进部分是否合理,使审查效率也大大提高。

对项目各阶段制作的设计文件要求提供深度一致的范本和格式。确定项目各专业总体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阶段的范本,在今后的同类项目中各专业参照执行。套用范本使得每个专业

的设计深度趋于一致,章节内容规范、全面,从而提高设计质量。

制订各工点信息上报制度,通过系统填报相关信息表格文件和下达相关指令,使项目管理规范、效率提高。

4.2利用企业现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专业交流园地,促进知识创新和共享

尽快建立知识社区和交流平台,方便员工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这样能大大提高资料的利用率和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加速人员学习知识、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通过交流平台,可将所做的项目方案、体会、案例和成果报告记载进人知识库,让大家共享;也可以作方案讨论,促进方案的优化。

企业可根据自身的人员结构和业务情况,在现有的系统内建立专业知识交流社区试点。一方面通过必要的手段对那些已有知识进行再造,使其适合分享和传播,迅速激活沉淀的知识;另方面使各部门的相关专业人员可通过这一环境,快速了解其他员工在做什么,自己是否能够提供帮助和建议,是否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启发,从而使知识在企业中加快移动和产生效应。试点的经验将对知识管理系统的全面导入提供有力的支持。

4.3把知识管理工作提到企业的议事日程,指定专门业务部门负责该工作的策划和推进

指定部门首先与各业务部门详细交换意见,对现有的办公自动化和设计管理系统完善急需功能的设计和门户设计,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强化员工的信息系统培训,对关键用户需作重点培训。

为有效推动目前信息系统投人到知识管理工作,人力资源部门应尽快制订相应的管理和激励措施,把员工的系统应用情况等作为一项考核内容纳入员工的综合考核中,并对在知识管理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员工给予特别的奖励。制订促进知识管理的激励措施,包括文化激励、晋升激励和金钱激励等。

5.企业全面实施知识管理需完成的工作

5.1企业中高层领导对知识管理工作应重视和参与

对项目的思想与认识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需要在项目启动前后,取得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参与,得到企业高层领导的承诺,切实投入与支持项目工作。具体的工作包括:

(1)建立项目领导委员会,项目委员会,项目职能小组,任命合适的项目负责人。实施知识管理必须由企业

一、二把手参加项目领导委员会,以得到企业最高层真正强有力的支持,对资源的调配、重大业务流程的重组和组织结构的改变进行决策。

(2)建立知识管理体制,包括知识管理组织体系和知识管理制度。

5.2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

获得企业高层的参与和支持,可以使知识管理的建设应用行政命令手段促进员工参与到知识管理体系中去;而利用利益驱动的手段,可以促进员工主动参与到知识管理的建设与应用中去。这两种手段都需要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来保障实施。目前较为有效的促进知识创新、共享与应用的机制主要有:创新失败宽容机制、企业知识分类与标准化制度、企业文档积累与更新制度、外部知识内化机制、知识宽松交流机制等。我们可以在参照这些机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适用的机制。

5.4建立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

在计算机和网络化的基础上,按照核心业务流程的需要,对企业进行大改组,减少组织层次,从而加强决策层与作业层间信息的直接沟通和有效传递。当然,这会涉及许多人的切身利益,必须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才能有效实施。在进行流程重组过程,需要外部有经验的咨询顾问参与,使流程重新设计具备创新的特点,并减少知识管理系统建设中的风险。

5.5在规划企业的人力资源时要有意识地调整员工的专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人才体系,使员工的知识结构具有互补性

建立使人才与企业同步发展的合作关系,制定留住人才的管理政策,建立一套制度去激励员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贡献知识。

5.6形成学习型组织,使员工的个人知识具衣活力

由于“知识不是到要做的时候才需要学习的,学习了知才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用”,学习型组织是企业进行知识积累、知识应用最有效的组织形态,是企业知识增加的基础,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对于企业获得和保持核心竞争力,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6企业全面实施知识管理可考虑的具体步骤

(1)收集基本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对各级主要领导及业务骨干进行广泛深人的访谈、分析和反馈确认。

(2)流程调查与需求分析。进行业务流程调查与描述,了解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明晰业务人员需求和管理目标,为业务流程设计与优化奠定基础。

(3)业务流程重组。基于业务流程现状描述,确定“关键流程”,对流程进行分析诊断,运用先进管理思想设计优化流程。该过程必须谨慎地分两个途径推进:现有流程改善和流程改造重组。流程改善是在现有组织结构基本不变的条件下进行,而流程重组则是在流程和组织结构均发生大的变化的条件下进行。

(4)各种基础数据的准备和安装前的文档控制,进行文档标准化。

(5)采用分模块实施策略,针对各种业务和功能进行模块设计及决策支持性模块设计。

(6)贯彻持续的培训。对企业知识管理加强理念和系统培训,包括对项目工作组的培训、对软件功能操作的培训、对新流程运行的培训,对数据分析的培训、对管理监控与持续改善的培训。

(7)定期进行数据验证和总结。明晰新流程,熟练操作技巧,保证安全稳键。流程重新设计后需选择试点和分阶段实施,分阶段验收,以控制项目风险。对各阶段目标成果予以确定,总结与改进,稳扎稳打、不断推进。

(8)关注最终目标的实现。建立绩效监控,规范总监会议,建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不断自我改善。

(9)周期性运行审查。企业设立改进小组,负责应用流程的调整优化,改善应用效果,提高分析水平,并辅助管理评价,沟通最新的发展。

(10)维护与升级,对企业的应用效果和优化需求要有快速动态响应,随时升级更新系统。

7企业实施知识管理需重视的几个方面

(1)领导和员工需首先树立正确的知识管理理念,需邀请知识管理专业咨询公司进行知识管理理念培训。

(2)知识管理实施需要人力资源部门、业务部门以及信息部门的参与,且应由业务部门牵头,企业高层领导专人负责。

(3)知识管理必须与企业目标和业务融合。新晨

(4)知识管理必须分步实施,系统的选择需审慎和适用。

8结论

要使企业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企业应以高效的管理手段贯穿于各项管理中,包括以新型的知识管理逐步代替传统的企业管理。规范工作程序和知识的高效利用将极大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直接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的发展。

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各级领导和员工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可新建或利用企业现有硬件条件,适时适度地开始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发挥知识管理系统作用。

参考文献

知识管理的流程篇10

试点是承上启下的第三步该环节是对第二个环节的实践,根据规划在试点实施知识管理,同时评估知识管理的短期效果,发现问题并解决。图书馆业务涵盖采编、参考咨询、技术、阅览和流通服务等,业务体系包含的任务属性也因此不尽相同,运行时,需要不同的知识构架,因而,知识管理方法的制定需要结合业务体系中的任务属性制定,这一过程为知识管理模式分析。另外.每种业务体系涵盖多方面的知识,识别并判断关键知识的现状,进而在知识管理模式的指导下采取有针对性的提升,这一过程为知识管理策略规划。所以.试点阶段的工作重点是结合高校图书馆业务模式进行知识体系梳理,并对知识梳理结果进行分析,确定知识管理的具体策略和提升。试点阶段是知识管理从战略规划到实施的阶段,根据对试点的知识管理现状、需求和提升计划的分析。考虑引入支撑知识管理相关系统。根据前几个阶段的规划和分析,选择适合图书馆现状的it落地方法。如带有知识管理功能的办公协同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知识门户落地系统等。因此,试点阶段在知识管理系统实施中难度最大,需要建立强有力的项目保障团队.做好业务部门、咨询公司、系统开发商等多方面的协调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难点主要是:选择合适的部门作为试点;知识体系的建立及知识管理模式和策略分析;针对性的提升行动计划。

推广和支持是知识管理实施的第四步此环节是基于知识管理试点经验,将知识管理广泛推广,从而实现知识管理的内在价值、此环节的主要任务如下:继续在试点部门推广知识管理,同时将该模式复制于图书馆的其他部门;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价值链和业务流程合理结合;初步构建知识管理制度;全方位运行知识管理体系;开始运行头脑风暴、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提升计划,同时构建相应的运行制度。此环节将面临的难点为:严格控制知识管理推广混乱局面和实时掌握知识管理实施状况;知识管理融入业务流程和日常工作;文化、管理、技术的协调发展;知识管理对战略目标的支持;对思想观念转变等人为因素的控制以及利益再分配;建立知识管理的有效激励机制和绩效体系。

制度化是知识管理实施的最后一步制度化阶段既是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结束,又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新开端,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为了顺利的通过该阶段,须调整计划,对业务优化调整,正确的认知知识管理在图书管理中的地位。在制度化阶段,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制约图书馆管理效率的一个因素,所以要把知识管理全面融入到图书馆战略.流程、组织、绩效等管理体系中。借助知识管理,能有效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图书的利用率。能够将图书管理员从繁忙琐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促进馆员的学习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注意:第一,知识管理要真正的融入到图书管理的业务中。第二,要重视知识管理经验的研究和推广工作。第三,要不断的完善知识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