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十篇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十篇

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6:35

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篇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建设

国家教育部宣称要根据社会需求为指导,合理化设置科目专业,重点将行业与产业相结合,加快培养优秀人才。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特色建设,要以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改进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方式,加强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环节,与就业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对机电人才的需要、适应当前的就业模式、带动学生的就业积极性,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上不断分析、探索和改革创新,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专业特色。

一、创办有特色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概念

机电一体化是将机械化和电子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基于当化机械理论和技术装备,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和技术应用开发的基本课程。机电一体化专业课意在培养高素质型人才,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具有专业的操作技能,改革创新精神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高等专业人才。

(二)创办有特色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要有其独特的培养模式和专业实训

首先,在专业课的建设中,要坚持将就业环境与教学环境相结合的理念,营造真实的企业实践环境,为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以教师教学为主,以学生为根本,工作与学习相结合为核心,培养新时代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在提高教职工素质方面,学校要专门为教职员打造一套特定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并且提供相应的培训课程,提高教职工的专业技能,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友好的团队精神,通过培训的机会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打造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血液。学校以学生为根本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全面为学生着想,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在假期的时候为学生提供实习单位,在实践中加强培训力度以及操作水平,从而达到“就业快、学习即工作、成绩能力并进”的教学宗旨。

其次,在实训建设上,校方通过与政府、工会和技术企业合作的同时,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受益的效果。比如在学校和前沿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建造以生产性实训操作项目为依托的研究室,学生的作品可以直接进入市场,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意识,激发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融入社会的实践经验,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开发项目,了解市场最新的发展趋势和信息资源,掌握新科技,提高教职工和学生的专业科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在合作中也增强了师生的团结互助精神,扩展了教学资源,为造就具有创造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最佳途径。

三、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特色建设

(一)坚持工学结合,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将教与学相结合,在工作基础上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从中探索出教与学的有效方法。在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同时,要从课程的整体改革开始,强化专业课程建设,把技能培养作为首要目标。在技能培养中要坚持工学紧密结合,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的建设平台。

(二)将教学理念转为实际行动,促进教学改革

将教学理念转为实际行动,首先要进行课程改革,加强师资一体化,以专业课为基础,加强信息化改革。其次要利用好兴趣小组为依托,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要注重创新思维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以技术应用为基础,创新出新成果,做好特色教学。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传授专业知识,在培养过程中要坚持不懈,重复练习,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能力。对于专业知识的汲取,学生根据自身不足进行补充,重点要造就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且从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加强机电一体化建设的措施

要想开办专业的机电一体化课程,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产业背景,选择一个与专业相适应的企业平台;其次,要组建一支爱岗敬业、专业技能超强、无私奉献的教职团队;第三,要研发一套根据校企双方合作、工学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方案;第四,要建造一个供学生生产、教师实训、师生科研和培训的实践基地,从而培养出最专业的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全方位高素质的,尤其τ诨电一体化专业要求更高,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在高校建设中也越来越重要。通过优化课程系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在建设机电一体化专业越来越具备特色的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品质。在各大高校中,只通过专业技术知识来帮助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的目标是远远达不到的,还要提高其文化素养和技术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健康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一凡,李邦彦,谢美.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4:207-209.

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篇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面临的发展机遇我国电力工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现今无论是发电装机总量还是年发电量在世界上均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人均装机量与人均年发电量都远远落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电力工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特高压的发展战略,并且提出构建智能型坚强电网的概念与目标,为电力工业、电气设备制造业及相关的机械、材料工业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潜力。[3]河南省在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中指出:“加强电网建设,增强电力输送能力。加快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城网的自动化水平”与“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电站辅机以及中高端电工专用设备,风能、低温余热发电设备”。现如今,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电力工业必将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事实表明,高质量的电能供应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河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需要有大量合格的电气工程师,而这正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根本使命与发展前景。因此,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紧密跟踪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规划,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调整专业的办学方向,力争办出专业特色,培养出更多的电气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一所按二本招生的普通本科院校,是面向地方经济和航空工业生产第一线,培养输出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01年筹建,根据电力工业发展现状与区域经济特点,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科发展的水平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师资力量,编制了偏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的课程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数年的建设,并且与21世纪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相适应,于2008年对原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细分,新设置了自动化专业,并且该专业在师资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这些都促进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强电本色的回归,推动了对相应课程体系及专业定位的思考。虽然近几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专业基础与兄弟院校相比还很薄弱,实验条件与师资力量还很有限,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仍需且必须定位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到电厂、电力设计单位、电气制造企业及各工矿企业从事与电气相关的设计、运行、管理等工作。

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强,除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外,还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以后主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运行与管理等工作。应用型人才首先是一种创新人才,具有把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实践生产力的创新能力;其次也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因为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而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往往不能仅靠一种专业知识,实践的创新多出现在学科边缘或者各学科的交叉处,因此应用型人才也是一种复合型创新人才。[4]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地增减几门课就能做到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如何建立以强电课程为主,渗透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透彻理解相关的课程及经受实践的检验。

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电气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着重突出“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强弱电、软硬件、电气控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色,主要依据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突出强电特色,并且结合电力发展前景与现有师资力量,设置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二是紧密结合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保持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教学四年不断线;三是强化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保持实践教学环节四年不断线;四是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学生就业需要,注重课程安排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适应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细分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需要,突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强电特色,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设置。

1.课程体系的改革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专业结合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自动化两个专业的内容,专业的特点为“强弱结合、适当偏弱”;新电气专业的特点转变为“强弱结合、强电为主”,专业课程的口径相对变窄。新电气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再是电气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区分,而是电气专业内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方向的设立。由此考虑把原来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改为更符合新电气专业特点的一级学科基础课—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新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学生的理论教学在满足基本学分的前提下,能够小于2500学时,同时优化了课程内容,扩大了选修课程范围,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励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课程内容的优化新的课程体系在强电专业“宽口径”的前提下,突出“厚基础”的要求,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的学时比例达到总学时的74%。在实现了同一专业的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完全打通,专业主干课程也基本相同,而专业方向的不同只体现在专业课程中的非主干课程及实践环节的要求的基础上,[1]新课程体系既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又强化了对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同时还突出了不同的专业方向特色。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更加突出强电特色,突出计算机技术与弱电控制技术在本专业领域内的运用。按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设置了两个特色显著的课程模块作为任选的必修环节。另外,按照“拓宽”与“加深”的原则,开设总数达到19门的二级学科选修课,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5~7门。按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设置了跨专业选修课与全校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在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修习约6门课程。

3.授课时序的调整按照先基础后专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保持计算机教学、英语教学不断线,科学分配各门课程的授课时间与学时。(1)保持计算机教学不断线。计算机课程按照教学次序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机械制图CaD技术”、“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工业组态技术”、“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eDa技术”、“可视化程序”、“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2)保持英语教学不断线。建议取消“专业英语”课程,增开双语课程教学。用英语(或双语)教学的相关课程包括:“大学英语”、“电路”、“软件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eDa技术”、“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3)科学分配各学期的课时量。如第一、第二学年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可以适当增加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时量;第四学年学生因社会实践、找工作、考研等,学习效果下降,此时可以突出计算机与实践教学环节,利用课程的强实用性平抑学生的浮躁心态,最大限度保证学习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环节,是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各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人才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包括实验条件的完善、实验内容的设计及实验教师的素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组成,组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由线到面、由基础到综合,分层次、全方位的内容体系。[5]

1.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包括电工电路、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C++语言、单片机原理、电气pLC原理等。课程设计是工科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信息检索、相互合作,初步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主要由核心专业课程与部分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如“电机设计”、“电力系统分析”、“单片机原理”、发电厂电气部分等的课程设计构成。

2.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由校内与校外两部分组成。校内实习基地主要由校办工厂组成,完成金工实习、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础性专业训练;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包括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飞机制造厂、贵州飞机制造厂等,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接受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教育,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3.毕业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多来自于工程实践。题目通常由导师自行拟定,或者来自于导师科研项目的某一模块,或者来自于导师熟悉的专业领域,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题目陈旧、知识面过窄、实验条件较差、学生支差应付、成果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现阶段可积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中期抽查考核,组织讨论,询问学生等;对学生加强考勤,不定期考查,组织中期检查与预答辩等。二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科知识范围内自由选题,激励他们选择来自于生活实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三是创造条件允许学生到实习或工作单位做设计,聘请企业中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除了以上基本的专业实践环节之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等全国大赛,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制作,建设专业的开放型实验室,积极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

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篇3

专业特色是指学校所设专业独特的教学面貌、风采和风格。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专业特色具有固有的“胎记性”特征。

学校一般按学科类别设专业,不同的专业代表了不同的学科。也就是说一个专业一诞生就固有了与其它专业所不同的内容,形象为“胎记性”。当然这种固有的内容不是不能改变的,社会在前进,科技在进步,学科在发展,原来固有的东西必然被新的内容所取代。

第二,专业特色主要是在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活动中形成的。这是创专业特色的核心,没有改革和创新就没有特色。改革和创新就是彻底摆脱落后于时展和不符合这类人才培养的陈旧观念及习惯做法的束缚,不断地创造出符合这类人才培养的新路。有了新观念,有了新做法,就有了新特色,而有新的特色,才有生命力。

第三,专业特色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独特性和可创性特征。时代性是指专业特色总是反映了时展的新观念、新做法。独特性是指教学的面貌、风采和风格总有一部分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不然就没有特色可言了。可创性是指专业特色是完全可以创造出来的,它体现了要积极主动的改革和创新的观念。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需要办学单位回答和测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同时,鲜明的专业特色也可以提升学校和专业的竞争力。因而,办好专业创出特色己成为学校建设和专业建设的一项大课题。一个专业独特的面貌、风采和风格,它是由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专业教学条件、专业教学过程等要素的面貌和风采综合体现出来的,因而创专业特色的思路就在其中了。由此,可建立一个办专业创特色的模型。如下图所示。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如何创特色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特色

1、创特色的要求

(l)按照高职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进行改革和创新。

(2)专业思想观念、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服务领域和优势等定位准确。

(3)各项定位所设定的专业特色要能够通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体现出来,并能通过教学过程去实现。

2、创特色的思路

(l)专业思想观念定位。主要有两个相互联系又有不同角度的观念。第一,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开设专业、建设专业。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既懂会计又懂电脑的复合型会计专门人才,我们就开设一个既学计算机技术又学会计技术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并把这个专业建设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第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开设专业、建设专业。有两层意思:一是开设的专业要有明确的就业或岗位指向;二是要有能力、要有本事。学校培养的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要有服务的平台,要有服务的本事。没有明确的就业去向和较强的职业能力的专业是在“误人子弟”。

(2)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定位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既懂会计又懂电脑的复合型会计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定位:培养具有正确的会计职业观念和职业操守,较强的会计职业能力的会计电算化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拓展性定位:从本专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社会服务领域的需要出发,并考虑初次就业情况,会计电算化专业拓展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和统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专业服务领域及优势定位:

专业服务领域定位:一是主要服务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面向企事业单位、面向多种经济成分,并主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服务。

专业优势定位:一是有办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时间长、专业建设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二是有专业拓展的优势。

3、己形成的特色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特色在这个层次上可概括为复合型、应用型、拓展型特色。即会计电算化专业是培养既懂会计又懂电脑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的专业;是培养具有明确的职业或岗位指向、正确的职业观念和操守、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专业;是培养具有职业或岗位扩展优势的拓展型人才的专业。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特色

1、创特色的要求

(l)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要依据专业思想观念、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服务领域和优势等定位进行改革和创新。

(2)要重点改革和创新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材体系和专业质量保证体系。

(3)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2、创特色的思路

(l)专业课程体系

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条主线、两大基础、三面扩展、四轮训练”的课程体系。一条主线是指会计电算化系列课程。两大基础是指计算机系列课程和会计系列课程。三面扩展是指市场营销课程、企业管理课程和计划统计课程。四轮训练是指随堂训练、单项训练、集中综合训练和社会实践训练课程。这个课程体系较好的体现了本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和拓展型特色,较好的体现了各个课程系列的地位,如计算机和会计系列课程的基础性地位,突出了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各项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2)专业教材体系

改革与创新教材体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对一门课程的教材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二是指对一个专业的教材系列进行改革和创新。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材系列进行改革和创新的策略是教材精品化,即“优选各科课程教材,突出并创新实训教材,适时运用补充教材”,使其教材体系适合高职教学、适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保证教学内容讯速更新。优选各科课程教材,是指一部分课程教材选用教育部推荐教材、获奖教材,部分课程采用自己的改革与创新教材。突出并创新实训教材,是指各门专业主课都要有自己实训特色的实训教材及其指导书。适时运用补充教材,是指运用补充教材方式教授新情况、新法规、新制度、新方法和新技术等,以优化教材体系。

(3)专业质量体系

教学质量体系包括教学质量观念、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监控和提高教学质量措施等内容。会计电算化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向导、以职业能力为本的教学质量观念,即以就业为向导、以职业能力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并依此建立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控制和评价,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多种多样,本专业主要采取内部全面提升素质、与外部广泛合作的策略。内部全面提升素质主要采用“一名、二精、三改”的措施。一名是指锻造名师队伍;二精是指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精品教材;三改是指改革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手段和改善实训条件。与外部广泛合作主要是搭建校企长期合作平台,建立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关系,邀请各方人士和专家参加专业指导委员会等。

3、己形成的特色

会计电算化专业在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上的特色可概括为课程体系能力化、教材体系精品化、质量体系明晰化。课程体系能力化是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条主线、两大基础、三面扩展、四轮训练”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精品化是指“优选各科课程教材,突出并创新实训教材,适时运用补充教材”的教材精品体系。质量体系明晰化是指有明确的教学价值取向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等。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条件特色

1、创特色的要求

(l)教学条件要与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

(2)要重点改善和建设专业教师队伍、专业实验室和专业实习基地。

(3)要有资金投入。

2、创特色的思路

(l)专业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结构等。会计电算化专业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突出“双师”“名师”建设。“双师”是指一个教师既具有教师的素质又要具有会计师或经济师的素质。教师素质可形象的概括为“会教”(正确的教学观念,扎实的专业知识,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等)、“教得好”(教学结果学生满意社会满意);会计师素质可形象的概括为“会做”(熟悉会计循环的各个环节、熟练各个环节的操作技能,能够解决实务中的各种核算与管理问题)、“做得好”(实践或实务结果规范、科学、满意)。“名师”是指在本专业教学领域和实务领域都有一定知名度、一定影响力的教师。它主要体现在:学识水平高专业能力强,能解决教学和实务中的各种问题;教学质量意识强,能从严治教,教授的学生有本事;教学改革意识强,有创新成果;等等。名师比“双师”的要求更高。“双师”“名师”建设的措施主要是教师轮流到有关学校进修;有计划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扩宽教学课程门类,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承担科研、教改课题,提高学识水平和专业能力;还提倡通过考试取得会计师、经济师或其他职称资格等。

(2)专业实验(训)室。完备的实验室及其相关设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会计电算化专业应建设会计手工系统和会计电算系统两大模拟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是对会计主体的手工会计工作场景、核算内容、核算方法、会计程序等进行模拟操作训练。会计电算模拟实验室主要是对会计主体的电算化会计工作场景、核算内容、核算方法、会计程序等进行模拟操作训练。两大‘模拟型”实验室是最接近实际的实战模拟阵地,是培养职业能力的校内基地,要花大力气、花大投入将其建设好,运用好。

(3)专业实习基地。专业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进入社会服务社会的桥梁,因而专业实习基地的建立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会计电算化专业应建立多个“双向型”实习基地。基本作法是: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一般不能集中到某一个单位或几个单位进行实习的特点,应按区域或行业分别建立多个实习基地;同时,专业实习引入“就业双向选择”的一些机制,让接受专业实习的单位和实习生进行“实习双向选择,’,以优化实习环节,提高专业实习质量,使学生得到更广泛的锻练。

3、己形成的特色

会计电算化专业在专业教学条件上的特色可概括为一支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有手工会计和电算会计两大“模拟型”实验室,建有多个“双向型”实习基地。

(四)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过程特色

1、创特色的要求

(l)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职业能力的形成都要靠教学过程来实现。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过程的改革与创新一定要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

(2)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过程的创新要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原则,还要体现新的教学观念,运用新的教育技术。

(3)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多项要素构成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教学过程创新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会计电算化专业应顺着“教什么练什么一如何教如何练一教学的结果怎样”来研究和把握教学过程。

2、创特色的思路

(l)教什么练什么。明确一个专业一门课程教什么练什么是教学过程的起点。会计电算化专业教什么练什么应通过编制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考试大纲来确定。教学大纲主要确定教什么,即规定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实训大纲主要确定练什么,即对一门课程实际操作训练的内容、方式和要求所作的规定,它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形成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考试大纲主要确定考核的范围和方式。“三纲”都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统帅作用。因而,各门课程编制“三纲”都要坚持明确的目的性、内容的科学性、形式的新颖性和教学的适用性或可操作性的原则。

(2)如何教如何练。如何教如何练主要是指教学媒介的选择,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其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教学手段主要是指教具的选择及其使用,教具的种类很多。教学模式是由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等多个侧面而构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与学的结合形式。由于教学模式具有多因素综合性的特性,所以教学媒介的选择一般是指教学模式的选择。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特点和全面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本专业主要采用四种教学模式:一是由课堂教学的结构特点而形成的“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二是教学过程广泛使用计算机、投影仪和“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模式。三是侧重培养和形成职业能力的“四轮训练”(随堂训练、单项训练、集中综合训练和社会实践训练)教学模式。四是几种教学模式结合运用的综合教学模式,如“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复合多媒体教学模式,“四轮训练”教学模式复合“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等。

(3)教学的结果怎样。教学结果怎样即对教学过程的质量进行评价。会计电算化专业应建立“过程、任务性评价”和“达标考核评价”的标准和办法。过程、任务性评价侧重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达标考核评价侧重各门课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即学生应明白的道理明白没有、该掌握的方法掌握没有、应形成的技能形成没有。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利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己形成的特色

会计电算化专业在专业教学过程方面的特色可概括为三个大纲指导教学,四种教学模式活化教学,两种评价方法促进教学。

(五)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特色

1、“双证制”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教育的内容是一致的,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外,还可通过考试或其他方式获得会计职业资格证和会计电算化上岗证。

2、就业

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很高,就业去向主要是企事业单位。

3、社会反响

用人单位认为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观念和操守到位,会计和计算机复合得好,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的适应性强,有发展后劲。

(六)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项目和成果特色

高职高专院校涉及到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项目和成果的范围主要包括:

科学研究:国家、省级和学校科研项目。

教学研究:国家、省级和学校教研项目。

专业建设:国家、省级和学校的专业教学革试点项目C学科建设:国家、省级和学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课程建设:国家、省级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等等。

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有四门专业课成为学校精品课程,其中《会计学基础》为省级精品课程。

三、专业特色的表述

(一)专业剖析

专业特色剖析和表述是专业剖析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个问题普遍感到是一个难题。因为在回答和表述专业特色时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是同一学校不同专业比较各专业会有明显的特色,这个又好像只是专业固有的“胎记性”特征,难以表述其它特色。二是不同学校相同专业比较时,好像各学校都差不多,没有特色可言。总之,找不到特色,表述不出特色。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这个专业确实没有特色,二是“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己形成的特色视而不见,表达不出来。很多特色都在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学细节之中。这就要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加以准确地提炼。在专业剖析时如何分析表述专业特色,本文第二部分实际上就是专业特色剖析和表述的一个框架。

(二)专业招生

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篇4

(一)深化“校企互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了“机电技术+人文素质、实践为主+学做一体”的课程体系,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获2011年度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同时,完善了机械CaD、自动生产线调试与维护两门区级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网站,完成了pLC工程技术及应用、机床夹具应用技术两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开发建设并通过学校验收,开发了自动线调试与维护、pLC工程技术应用、维修电工技术等5门课程与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与企业共编《Smt实训实训指导书》等校本教材7本。本次科技项目的合作,使教师主持的课题更贴近实际,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职业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走产学研相互结合的发展道路打下良好基础。

(二)打造理论和技能过硬的“双师型”区级教学团队和区级名师

目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团队共有专任教师10人,固定企业兼职教师8人。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该校不只是满足于取得技能等级资格证书,而关键是着力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专业能力结构性调整和优化,为教师参与生产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创造条件。2011年4月,派出3名骨干教师到富士康科技集团参加Smt专业技术讲师培训班学习,参与企业设备的安装、调试与检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很大提高,并获得富士康科技集团颁发的Smt专业培训讲师聘书。为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知识结构和行业新技术,先后选派专业带头人诸小丽教授等参加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举办的电液伺服与电液比例控制技术中高级培训班和全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师资培训班学习,聆听行业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们对行业最新技术的介绍,开阔了眼界。同时选派2名骨干教师到通用电气公司学习企业课程,掌握自动化的前沿技术,有效提升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经过近2年的建设,团队多名教师获“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诸小丽教授荣获“广西第五届教学名师”称号。

(三)形成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训中心的实践基地体系

2011~2012年,该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分别与广西桂网电力试验公司、南宁智能电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协议,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中,合作企业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为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顶岗实习场所,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生产组织,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树立实践观念,增强职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打造品牌特色专业,2011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与通用电气Ge智能平台合作建成了自动化系统集成实训中心,可将pLC技术、总线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组态技术、步进伺服技术等融合为一体,真实展现工厂自动化现场实际加工过程,具有现场化、网络化、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不仅能满足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机械设备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学生进行专项技能实训的需要,而且能满足师生进行科研、创新等活动的需要。

(四)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深化教学改革

实现课证融合,即操作技能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将CaD绘图员考证、维修电工、pLC设计师等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实训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接近50%,毕业生的双证率在95%以上,使学生知识能力与职业技能要求“零距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校生约800人,每年学生的就业率均超过95%。

(五)初步建成机电特色专业网站

建立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核心课程如自动生产线的调试与维护、CaD应用技术、pLC工程及技术应用、机床与夹具的电子教案、习题库、教学视频、课程标准等教学资源。

二、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多媒体技术;教学模式;UG

一、引言

根据我校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战略,本着“理论够用、重实践、强能力、突特色”的原则,机电一体化专业也面临着增强学生实训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机遇,就目前机电专业的教学现状,必须结合专业教学特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人才,特别是机电专业课授课方式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因此必须根据专业特色,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及时优化专业课教学,增强专业适应性。

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可以使专业课教学形象化、生动化,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突出了专业特色。在教学研究中,注重专业教学的方式方法,根据企业对机电类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的需求,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图多、结构复杂的特点,应用UG软件将机电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机电专业教学的形象化、生动化,及时把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加以选择和提炼,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

二、UG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是制造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制造业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通过产品开发的技术创新,在持续的成本缩减和利润逐渐增加的要求之间取得平衡并获得最佳方案。因此,必须对若干的可选设计方案进行评审,而且在开发过程中应该根据专业知识并结合以往经验做出决策。

UG(Unigraphics)是一个交互式CaD/Cam系统。UG通过过程变更来驱动产品革新,使产品制造从概念到生产的过程都集成到一个实现数字化协同和管理的框架中。UG是模具行业三维设计的一个主流应用软件,不仅能够创建和改进复杂的产品形状,而且能使用先进的丰富的渲染技术和可视化工具最大限度地满足设计要求。UG允许制造商以数字化的方式仿真、确认和优化产品。

UG具有高性能的机械设计和制图功能,具有专业的管路和线路设计系统、专用塑料件设计模块、钣金模块和其他行业设计所需的专业应用程序。UG可以轻松实现各种复杂实体及造型的构建,为那些培养创造性和产品技术革新的工业设计和风格提供了强有力的解决方案。在开发周期中,利用UG软件的数字化仿真性能,制造商可以精选方案、精确定型,从而改善产品质量,同时减少或消除对于物理样机昂贵耗时的构建、设计以及对变更周期的依赖。

三、UG在机电专业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运用以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为教育目标的“五环节”教学法模式。这一模式常常处于静态分析的状态,以教师为主导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大多以板书形式书写讲解缩略点,不能充分体现知识的丰富性,也不方便记忆。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能模拟常规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演示、实验以及对某些特定理论知识的逐步演示解析,可以改善教学手段,突出体现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种既可表现宏观又可表现微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形象化、生动化地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直观感悟,从而改善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

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大量的实验和实训内容,如果通过计算机软件仿真,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和模拟实训,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合理选择实验和实训的进度,可以有利于降低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的难度,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因设备和场地不足而造成的实验和实训空白。

结合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通过UG软件的应用,将机电设备结构立体化,并进行结构分解讲授,以UG软件为基础构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件模块,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专业课教学形象化、生动化,突出专业特色。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掌握机电一体化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充分了解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为学生的就业开创新的途径。

总之,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及信息反馈及机械行业和电力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知识面的要求,通过UG软件在工程制图、现代图学、机械设计基础、机电设备维修与故障诊断等课程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扩展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为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教育有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黎骅,吕小荣.UGnX6.0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实例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肖爱民,潘海彬.UG三维机械设计实例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篇6

【关键词】特色课程体系专业群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

【资助项目】山东省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集团化办学的专业群及其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分析与研究-以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为例”研究项目资助(立项编号:15SDJ199)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44-02

theConstructionResearchofprofessionalGroupSpecialCurriculumSystem

-takingShandongautomobileengineeringVocationaleducationGroupforexample

GuoSan-hua,CaoLi-juan,XieShao-xia,wangShi-jiang

(YantaiautomobileengineeringprofessionalCollege,Yantai265500,China)

【abstract】thecurriculumsystemwascreatedbasedonfullyintegrationofschool-enterpriseteachingmaterials,practicetrainingbaseconstruction,humanisticqualitycultivation.professiongroupspecialcurriculumsystemwascreatedbasedonthebasis,integration,practicality,humanityofrelatedprofessionalcurriculumsystems.takingtheshandongautomobileengineeringvocationaleducationgroupforexample,weanalyzedtheconstructionelectronicprofessionalgroupspecialcurriculumsystemandprovidedthereferencefortheprofessionalgroupcurriculumsystemconstruction.

【Keywords】specialcurriculumsystem,professionalgroup,shandongautomobileengineeringvocationaleducationgroup

引言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在充分整合现有的教学、实训、实习条件,充分调整企业和院校之间的合作基础上,以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整体提升学生的技能、人文素质要求,实现专业建设的良性支撑[1]。在充分整合现有相关专业基础上,提炼出基础性、实践性、人文性、综合性的适合于整个技术链人才培养的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可有效实现岗位分析,促进专业性知识、技能的交叉,更好的服务于当前区域经济产业链,形成良好的互动、共育、共发展式的企校联合模式[2]。

以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专业群建设为例,分析了专业群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并以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群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典型案例,为集团化办学下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发展提供良好借鉴和案例支撑。

一、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下的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下的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以企校联合课程开发、企校共育人才培养、企校技能有效对接为原则,依托于产学结合、实训基地共享、企校管理体制机制、传统文化传承为基础,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一)依托于企校联合课程开发构建专业群特色专业技能基础课程体系

企校联合课程体系开发着眼于当前专业群的定位,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做到课程体系建设有行业依据和企业标准依据[3]。实现课程与学生就业岗位的对接、技能基础水平对接,最大限度满足当前产业链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学生技能基础水平满足岗位要求。

(二)依托于企校共育人才培养构建专业群特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企校共建实训基地是企校共育人才的一个有效平台,在注重技能水平提高的同时,实现企业管理和学校育人的有机结合[4]。以学生为中心,以企校共建实训基地为主线,构建并实践“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同时,注重企校共育人才培养,并在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融入企业和学校的管理和育人机制,使学生在整体的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下人文素质得以提高。

(三)依托于企校技能对接构建专业专业群特色专业技能综合课程体系

立足于产学结合、岗位分析,在对企业岗位调研和技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中的相关技能综合课程,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岗位分析过程中注重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技能和人文要求,使在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中有所体现和提升,满足于学生技能和认知提升要求,同时也满足于企业对不同工作岗位的高技能需求,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

在产学结合的过程中,注重将定向专干技能融入企校联合专业群课程体系,形成具备特色的与企业衔接的综合技能、管理、知识衔接的专业群课程体系,集团化办学条件下针对不同专业群形成了北京现代汽车专干技能班、博世工程师班、LGD液晶显示专干技能班、戴姆勒定向专干技能班、上海电梯安装与维修专干技能班,将专干技能培训知识融入到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技能、知识、管理认知等水平。

二、典型案例分析

依托于蓝色半岛经济区建设和区域相关行业企业的产业链建设,在基于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围绕汽车、电子、机械行业的发展状况设定了汽车产业的专业群、电子类专业群和机械专业群。三个专业群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整体的专业群构建原则,形成了特色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以电子类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为实例分析其遵循的构建原则及效果。

(一)构建方案

1)依托富士康科技集团、LGD液晶显示等大型合资企业构建企校技能基础课程体系

在焊接技术、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方面以项目化教学为载体,突出技能基础性要求,注重专业群下的技能基础性要求,按照富士康科技集团、LGD液晶显示等相关企业对岗位的需求,辐射产业链其他企业和行业的岗位需求,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强化项目化实训,实现企校共建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形成企校联合教材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

(2)依托于企校共建实训基地、企业顶岗实习、传统文化传承构建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体系

将企业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学校育人机制、传统文化教育传承融入到企校共建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践过程中,实现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凸显企业用人机制、体制的日常实践,传统文化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传承,学校育人理念在学生实践和实习过程中的渗透,将企业6S管理体制、企业文化宣传、道德讲堂、学院育人理念很好融入到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中[5]。

(3)立足于周边中小微企业产学结合、定向专干技能培训构建企校技能需求对接的技能综合课程体系

围绕区域中小微企业,依托于电子技术研究所,构建产学结合的专业群技能综合课程体系,将定向专干技能培训所提出的技能综合要求很好的融合和渗透到专业群技能综合课程体系过程中,形成装配工艺、Smt贴片技术、通信设计、智能系统设计等综合技能课程体系,实现学生技能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时。

(二)有益效果

围绕电子类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分析了电子类专业群所涵盖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专业学生近三年(2012-2014)的毕业生发展信息,其学生就业表、技能大赛表、学生发展分析表如下图所示,其结果表明电子类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实现了与区域产业链良好对接同时。

三、总结

以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为例,分析了集团化办学下的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以电子类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为实例,构建合理有效的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使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技能水平培养得到相应的提高,为集团化办学下的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相应的案例支撑。

参考文献:

[1]赖剑峰,郭三华,曹丽娟.集团化办学下的专业群实训课程体系构建与分析-以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6(9):127-129.

[2]娄锐,徐红英.构建高职专业群平台支撑下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2):90-92.

[3]郭三华,赖剑峰,曹丽娟等.集团化办学下的企校联合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4,(6):54-56.

[4]王晓东,李彩虹.依托职教集团,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J].江苏高教,2011,(6):140-142.

[5]赖剑峰,郭三华,曹丽娟等.集团化办学条件下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分析-以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11):60-62.

作者简介:

郭三华(1982-),男,汉族,山东蒙阴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专业群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曹丽娟(1981-),女,汉族,山东莒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篇7

关键词: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建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88-01

在大多数高校里,矿山机电特色专业由于本专业和学校场所的限制,其教学实践性是比较差的,矿山机电专业的学生对于机电的运行仅仅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对于实践则完全没有经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专业性和实践性必然不能达到国家培养人才的标准要求,自然也就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在理论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虚拟的场所,为学生提供了齐全的管理平台,从中获得经验。

1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建设缓慢的原因

1.1学生创造性思维比较匮乏

有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差,而这直接导致了创造性思维比较匮乏的现象。因为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一种思维方式,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高职学生创造思维差,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的从业水平和日常生活,因为在院校中开设的一些专业,比如煤矿开采、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在进入真正的行业后,学生需要较高的修养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人文思想,那么创造性思维的匮乏将会导致学生在从业过程中只懂基础技术却不懂思想,进而在进行工作时,缺乏创造的能力以及冲破固有模式的胆识。

1.2办学理念的偏差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高校教师以及高校学生等主体在办学理念上是有所偏差的。对于高等院校而言,都本着“学好一门技术,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教学理念,只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专业技能、以及学好专业技能之后能够获得的名利等等。在高校专业教师看来,教会学生技能是首要的,但是因为技能的考验方式是考试,这就难免走入教学误区,以获得高成绩的理念进行教学活动,忽视了平常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人文教育等。对于学生而言,迫于学校的教学考核压力以及将来的就业压力,急功近利的心理问题就会频频出现,学生自己不仅忽视人文精神的建设,更甚者连专业技能都不认真学习,只想着赚钱的问题。高等院校、高校教师以及高校学生对于办学理念、教学理念以及学习理念上的误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矿山机电特色专业的发展。

1.3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不广泛

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矿山机电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是相当差的,仅仅依靠学生在现实企业里的实习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不能让学生很好的进行角色演练。而虚拟实践教学就没有这么多的限制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开放式的实践教学,通过在电脑上安装仿真的实践教学系统,让学生登陆教学系统,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实践课程的学习,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而且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这还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2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建设的方法

2.1进行多种校企合作

院校要进行多种校企合作,结合企业实践资源和高校智力、人力资源,产学结合,实现校企双赢。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日后进入企业实训做铺垫,而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用工要求与学校进行沟通,在基本教学基础上,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所,两者共同进步。

2.2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在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虚拟企业的建设方面。系统丰富的教学案例可以使学生通过仿真模拟实习逐步认识机电的各个管理过程,直观了解信息流通,将理论知识贯穿到现实的矿山机电特色活动中去,从而加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经验和实际操作经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大多数高校采用的课堂授课模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制作出精美的ppt,为学生提供形象的知识解释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企业生产与管理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让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运作有基本的了解,再通过对虚拟企业的实践操作,从中获得经验,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

3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建设展望

良好的矿山机电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实践教学的难题,为学生提供虚拟的实践平台。在未来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高校矿山机电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必然会得到大发展,良好的矿山机电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整合,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4结语

在我国的机电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发展速度缓慢,运作效率低,竞争力不强,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方法。没有优秀的建设方法,就很难进行良好的推广和管理,因此,培养和建立优秀的建设方法是国家对各大高校的要求。这些方法也必将运用到矿山机电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去,更好的促进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立.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0):106-108.

[2]顾文勇.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范文芳.信息技术在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应用探讨[J].价值,2007(1):111-113.

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篇8

abstract:withanaimofeducatingaccountingprofessionalsinengineeringcolleges,thispaperstatesclearlywhatisthedistinguishingcharactersforaccountingmajor,pointsoutobjectivesofbuildingaccountingmajorwithdistinguishingcharacters.thispaperisbasedonthepracticeofbuildingtheaccountingmajorwithdistinguishingcharactersin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关键词:会计学;特色专业;专业建设

keywords:accounting;majorwithdistinguishingcharacters;schoolmajorbuilding

0引言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而会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是决定会计人才素质的重要因素,高等院校作为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责无旁贷地承担此项重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会计学专业大多由财经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创办,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绝大部分工科院校均设置了会计学专业。由于我国大多数财经院校的本科会计学专业以会计理论见长,因此工科院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了大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1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意义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培育符合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摆在每一所大学面前的迫切任务,而建设本科特色专业则成为各个高校在大众化时期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高校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适应性和竞争性等特性与企业的经营十分类似,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专业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学上的“差异化经营战略”。借鉴企业差异化战略理论,特色专业应是专业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不仅与众不同,而且还要优于自身的其他方面和其他院校该专业的相同方面[1]。据教育部2007年统计,会计学专业位居我国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第六位。

为了适应会计学专业高等教育市场激烈的竞争,满足市场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多样化、多层次化的需求,各高校必须加强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并对本科会计学专业进行准确的定位,培养有特色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会计学专业毕业生。

2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

随着本科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供求关系的紧张,与财经类院校和重点综合性大学相比,工科院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不乐观,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工科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各自的学校特色和定位为前提,整合优势资源,思考和调整本科会计学专业的专业特色,培养具有竞争优势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但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工科院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的特色并不明显,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多与财经类院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相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办学定位趋同工科院校在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定位、功能定位及服务定位上依附、模仿财经院校或重点综合性大学,没有结合自身优势进行特色定位,竞争意识薄弱,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供应的人才素质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对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据统计,目前地方工科院校中有70%左右的会计本科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务操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这些培养目标不仅定位不明晰,而且目标定位也过高[2]。

2.2办学理念趋同许多院校在特色专业建设理念上存在误区,认为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专业才能成为特色专业,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特色专业都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例如,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所办的一些专业深受社会欢迎,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可见,社会广泛的承认,才是衡量特色专业的重要标准,社会不认可的专业是没有价值的。但许多工科院校在进行会计学专业建设时,未能以特色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模仿的成分多,追求形式的东西多,体现不出自身的特色。

2.3课程设置趋同大多工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习惯性地以资深财经院校或重点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作为蓝本,稍做改动即成。刘爱东和易玄通过对我国13所重点大学的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调研结果认为:与13所重点高校的课程设置比较,我国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是财经类院校和综合大学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翻版,除学分分布有所不同外,其课程设置模式、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学分安排等基本与财经类院校和综合大学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相同[3]。这样进行课程设置,对本校的学校特色和定位、地方社会需要等则考虑的很少。

因此,从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生存和发展来看,研究工科院校本科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江苏科技大学会计学专业特色建设情况,探讨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问题,期望为工科院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3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特色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造船为主要特色的工科学校,近年来,正在实施的由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向世界第一造船强国转变的国家战略给学校的快速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我们凝炼的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三大特色(会计电算化、会计国际化和现代成本控制)正是为了适应学校的办学定位——面向船舶工业和海军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会计电算化的特色培养是由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而应该体现时代的要求,会计国际化的特色培养是由于我国船舶工业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环境的需要又是我国对外开放日益国际化的宏观经济环境的需要,现代成本控制特色是由于打造我国船舶工业等低成本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求。

3.1会计电算化特色秉承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我们就提出工科院校办会计学本科专业应以“会计电算化”为特色,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们又提出要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系统”方向发展,将其作为mis(管理信息系统)或erp(企业资源计划)中的一个子系统,不是简单的由计算机代替手工记帐,而应该是会计信息的综合利用。通过确定会计电算化特色培养目标,设置会计电算化特色培养课程体系——由会计理论、计算机技术两个侧面和会计电算化一条主线组成,从教材建设、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2会计国际化特色2003年,在巩固已有会计电算化特色的基础上,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原则,将会计电算化特色建设上升为会计信息系统特色建设,并进一步拓展会计国际化特色建设。我们在会计电算化特色培养的基础上启动了校级重点课程建设:《会计国际化课程群》(包括管理会计(英语)、国际会计(英语)、财务分析等)。我们还利用与美中教育服务机构(esec)合作办学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会计国际化方面的能力。

3.3现代成本控制特色随着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的大发展,围绕打造世界第一造船强国的需要,为了赢得低成本竞争优势,我们面向船舶行业,通过承担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成本工程”及所属大中型企业10余项成本控制科研项目,开展现代成本控制研究,并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金舟”erp中交货期控制和成本控制两大控制主线均在“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所谓“影子工厂”就是数据层面、信息层面的模拟工厂,全面模拟8大管理职能,42项管理过程,159项管理活动。是将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版“金舟”erp软件及企业的数据抽象、改造,编制成教学版软件)中得到充分体现,会计专业学生通过该实验系统的学习与训练,使得学生能力培养从传统会计核算电算化向会计管理电算化方向发展的同时,提升了现代成本控制能力和素质,深化了会计电算化特色的培养。

4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

针对工科院校办会计学专业的特点,我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带动学术、教学队伍建设,促进学科发展,围绕“质量、水平、特色、效益”的目标注重创新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根据会计的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结合我校特长,经过充分的教学研讨,确定将会计电算化、会计国际化和现代成本控制作为我校会计学专业的特色来培养,以制造业为基本面向,立足船舶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开展管理创新。通过建设,在会计电算化、会计国际化和现代成本控制三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研究领域,实现与财经类院校会计学专业在特色定位等方面的错位发展,使其在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中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建成省级特色专业。

5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案

5.1适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工科院校办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应成为既会会计管理,又懂生产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基础,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成为以会计电算化、会计国际化和现代成本控制为特色的厚基础、宽口径、应用型、开发型会计专门人才,具有在企事业、会计事务所和有关经济管理部门从事会计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我们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增强毕业生适应性的思路,制定特色鲜明的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一般是每3~5年进行一次全面修订,在修订工作中,专门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第一责任人,确定了培养方案修订的基本思路:构建通识和大类基础平台,凝炼专业主干课程,柔性设置专业方向课。同时,为了及时向学生宣传专业培养方案,我们在第1、3、5、7学期分别开设“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应知应会”、“专业前沿动态”和“职业生涯展望”四门专门课程,每门安排4学时,由会计学专业首席负责人等向学生宣传、解释、说明培养方案,引导学生明确培养目标,并将该项安排计入学分,从而保证了每位学生都能清楚了解自身专业的培养方案。

5.2构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5.2.1在“会计理论、计算机技术两个侧面和会计电算化一条主线”构成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设“审计实务”、“资产评估”、“风险管理”、“证券投资学”、“政府与非赢利组织会计”、“会计学专业文献阅读(英文)”、“纳税策划”、“现代成本控制”等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相关会计案例等课程。会计理论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英文)、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国际比较会计(英文)、财务分析、会计制度设计、手工会计实验等;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等内容。

5.2.2利用我校与澳大利亚latrobeuniversity(ltu)合作办学的有利条件,会计学专业的相关课程由赴ltu进修的教师采用双语教学,选用国际权威性的教材,中文版的教材仅作为辅助教材,逐步组织编写出版适应国际化会计教育的新教材;

5.2.3增加选修课比重,调整知识结构;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选修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后,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及未来就业的趋向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

5.3重视特色教材建设根据我们会计学专业三大特色定位的要求,自编再版《会计电算化——理论、方法与实践》、《会计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基础会计教程》、《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等适合工科院校会计学本科专业的特色教材,及时引入自己教研、科研的成果,在自编教材中突出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并举的思想,正确处理好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强化现代成本控制特色培养,修订出版国际比较会计讲义及其他课程群相关的习题集等,为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5.4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我们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探索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实习与实训时间,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创造条件让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

①采用“传统实验+特色实验”的实验教学思想。手工实验以传统实验为主,电算化特色实验主要是利用自主研发的“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进行。②构建“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手工会计实验强调“设计性实验”,电算化会计实验强调“综合性实验”。③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④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我们将会计实验室与经管类的其他实验室统筹规划、协调建设,成立“经济管理实验中心”(下设会计学、影子工厂(含会计电算化实验)、物流管理、工业工程4个实验室)。

会计实验室分为传统的手工会计实验室(手工会计仿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将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与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即“影子工厂”实验室)合并建设,有效避免了传统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就是机房的现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2007年获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经多届学生使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在省内外多家高校推广应用,2008年获教育部自制仪器设备成果奖。

5.5培育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网络课堂在省级一类精品课程《基础会计学》网站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的网站建设,将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全部上网,实现“构筑平台、分时教学、资源共享、师生互动”的自主式网络教学和在线答疑,便于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研读课程内容,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5.6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5.6.1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培养+引智”,做好五个相结合。即:“名师+团队建设”相结合;“学位+国外进修”相结合;“引智+国内高访”相结合(引智是把名家请进来,高访是到其他学校学);“科研+实践锻炼”相结合(实践锻炼主要是到企业实训);“平台+学院文化”相结合(教学、科研、硕博士点等平台,“团结、协作、和谐、高效”的经管院文化)。

5.6.2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首先,采用政策牵引,体现有三个重奖。即:权威期刊论文与专著重奖;省部级及部级课题重奖;省部级及部级获奖重奖。其次,启动“人才工程”分层次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学与科研骨干。通过遴选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继续采取骨干教师进修班、出国培训、国内外访学、定向、委培、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以上学位、企业实训、参加学术交流、科研项目扶持等形式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最后,推行导师制,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以及专家、教授传帮带作用,对每一位青年教师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与培训业务档案,重点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实践环节的指导和道德素养培养,增强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的思想,明确为人师表的具体要求,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5.7加强国际合作交流①利用我校与ltu合作办学,继续引进国外大学的先进管理方法、教学方法和教材,借鉴国际会计教育经验;②定期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大力推进我校会计国际化特色的培养工作;③建立国际间的校际联系,引进国外高层次的教授、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或访问,或向国外派出高级访问学者,参与国外大学的教学和科研;④联合举办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展学术交流,及时掌握会计学科的国际发展前沿。

5.8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①强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利用会计学专业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要编制财务预算和财务报表的机会,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交流式开展课堂讨论,营造生动活泼、高效率的教学氛围。③进行考试改革,实行教考分离。考试均用试卷库抽样出的a、b卷及标准答案,要求主讲教师对考试结果及时进行试卷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④认真开展教研活动,强化工作状态。每学期均提出教研活动计划,组织交流课程教学情况,举办学术讲座,撰写教研论文,讨论学校期中教学检查情况和学生反馈的意见,提出改进措施,期末总结本学期教学及考试情况。同时,结合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开展教学观摩,进行教学大比武,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6结束语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关系到毕业生在择业与未来发展中的竞争能力。通过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培养出一批适合社会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会计国际化、现代成本控制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不但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基本建设,而且有利于提高办学实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俊龙,林江辉,胡锋.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9-61.

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篇9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38-02

为解决山东省高等学校面临的办学模式单一、同质化倾向明显、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山东省在地方高校中遴选了一批基础型、应用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进行重点建设。山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入选了首批应用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

根据我校的办学特色,以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设立的建设目标是立足山东半岛制造业和蓝黄经济区建设,面向全国城乡电网改造升级与智能电网发展,培养具有“基础厚、能力强、扎根基层、踏实肯干”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和学院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辐射带动专业群等6个方面对专业进行了建设。

一、专业基础及特色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专业前身为农业电气化专业,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改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以培养具有“基础厚、能力强、扎根基层、踏实肯干”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服务于电力及其相关企业。本专业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09年被确定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紧密围绕智能电网建设以及节能降耗等生产实际,形成了智能配电网自动化、输电线路暂态分析与保护、现代电气传动与节能技术、新能源发电及并网控制技术等特色优势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在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另外3个分别是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由于4个专业中既有“强电”专业,也有“弱电”专业,因此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可以强弱结合,协调发展。

我国智能电网的迅速发展,加大了电力及其相关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随着山东半岛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和山东“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城乡电力需求越来越大,城网、农网智能化改造升级陆续展开,对电力系统运行维护、设计开发、分析研究等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相关企业对电气传动与节能、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技术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因此需要紧密结合电力及其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行业的动态发展,不断改革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及内涵

根据山东省特色名校的建设要求,以及我校的办学基础和特色,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学校制订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大框架下,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制订了“一强二弱,三融四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强”指电力系统强电知识和技能。主要学习电机、发电厂电气部分、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电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弱”指电力系统控制与通信两方面弱电知识和技能。其中在电力系统控制方面,主要学习计算机控制、电力系统微机保护、嵌入式系统、电气控制与pLC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电力系统通信方面,主要学习信号与系统、通信网络、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融”指企业技术人员融入师资队伍、学科前沿融入课堂教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全程。其中企业专家融入师资队伍,指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举办讲座、指导毕业设计和实习,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研教改活动;学科前沿融入课堂教学,指将行业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全程,指将本专业在电力系统故障监测与定位、智能配电与用电、电气传动与节能、特种电机及其控制、分布式电源及其并网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全程。

“四化”指课堂教学同步化、实践项目层次化、课程设计综合化、毕业设计实战化。其中,课堂教学同步化,指将数字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基础等基础课实施“同步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实践项目层次化,指实践主要包括实验课程、电工电子实训和生产实习,实验课程由验证性加深过渡到综合性,由实验室过渡到实训中心,再由综合性发展到创新性,由实训中心过渡到创新实验室,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课程设计综合化,指专业课程设计内容综合2门以上课程,3~4名学生设计一个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做好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设计实战化,指毕业设计题目紧密联系科研课题或生产实际,实行一人一题,真题真做。

三、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践培养模式的基础,在对电力行业及相关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紧密围绕智能电网建设、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厂矿企业节能降耗的发展需求,在专业课的设置上,构建“一强二弱,三融四化”课程体系,提出以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为龙头,构建模块化培养框架,[1]在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和素质教育课的基础上,专业课由专业公共课、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电力电子及其应用4个方向模块构成,如表1所示。

表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号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备注

1专

课强电课程弱电课程专

控制类通信类

电机学

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系统分析

电气控制与pLC

高电压技术

电力系统电气部分设计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控制原理

嵌入式系统基础

计算机控制技术

电气检测技术信号与系统

现代通信原理

电力系统通信

电力系统安全分析

电力系统控制

学科前沿课(1)学科前沿课(2)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方向

电力系统微机保护原理与算法

电力系统自动化

学科前沿课(1)学科前沿课(2)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方向

电力传动与控制系统

电力系统柔性输配电技术

学科前沿课(1)学科前沿课(2)电力电子及其应用方向

2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体育、文献检索

3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工程制图、大学物理实验、电路、电磁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4素质教育课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学科导论、经济学概论等

5实践环节入学教育及军训、社会实践、公益劳动、金工实习

电子工艺实训、电气工程实训、生产实习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

毕业实践与毕业设计、毕业鉴定

提出对“嵌入式系统基础”“电机学”“电气控制与pLC”“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专业核心课程按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进行建设;对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电力系统安全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柔性输配电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信息技术”等,开展校企共建,即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先由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基础知识讲授,再由企业一线工程师进行实际项目的实战技巧讲解,并形成教学案例。

在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更新,不求全和细,重视精和新,并且要求每门课程至少有3名教师可以讲授,制订了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在制订过程中充分注意了课程之间的衔接,剔除了后续课程中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已经学习的内容,减少课程门数和课程内容的重复,实现了课程的重组和整合,提高了课程综合化程度。[1]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进行先进教学方式改革。在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建设的资助下,学院通过硬件条件的建设,实现了“嵌入式系统基础”课程的“同步互动式”教学,即讲、学、练、考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一步将对“电气控制与pLC”等实践性强的课程进行“同步互动式”教学改革;另外,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改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案例,对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如“电路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分析”等进行了“案例式教学”改革,[2,3]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行“框架式”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教与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能自主创新的完成教学内容。

四、主要改革成果

第一,在“一强二弱,三融四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引领下,制订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对未来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主干学科、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实践环节及教学安排进行了规定,并进行了实施。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性课程的比重,通过增加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的课时和科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第二,通过“培养、引进、共享”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对人才队伍进行了建设,每年选派至少2名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启动了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工作,通过到知名高校助课、下企业锻炼、学历提升等渠道,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素质进行提升,同时每年至少聘任两名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第三,对实验实训条件进行了建设,新建高电压技术实验室,110KV变电站仿真实验室,扩建了电力自动化综合实验室,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验实训内容更加贴近行业及相关企业的生产实际。

第四,积极发挥已有精品课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建设了多门核心课程、校企共建课程和双语课程,形成高质量课程教学资源。

第五,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带动作用,促进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并且对3个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核心课程、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起到了很好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了3个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舵,冯晓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改革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S1):88-89.

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篇10

1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分析

课程体系建设既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与核心,也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方面,国外各高校大都突出自己的传统优势,或侧重商务,或侧重技术。英国高校在电子商务教育方面发展较快,课程体系强调课程的前后相关性即学科的整体性,选修课方面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在实践教学方面非常重视,注重与实习基地的共建[1,2]。我国高校目前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发展总体上有两大基本方向:电子商务经管类方向和电子商务工程类方向,由于两大方向各自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知识与技能体系方面各有侧重。例如,浙江大学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分别设置在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中,依靠学校的优势资源,采用由经济、管理、计算机三个学院联合培养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电子是手段,商务是根本,加强商务管理和商务实践方面的课程,注意学生知识模块的平衡建设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3]。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的财经类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起步本身较晚,既没有综合性重点大学雄厚的学科基础,也没有理工类院校信息工程学科的支撑,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1.1无法准确把握电子商务专业内涵,课程体系结构缺乏有机性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学科领域,要从中选择出既能体现学科前沿,又能体现财经类院校特色;既能符合财经类院校教师专长,又能保证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人才需求,这存在一定难度。文献[4]汇总统计发现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设置都体现了电子商务学科的交叉特点,但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性和相关知识的有机融合方面有所欠缺,没有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反映信息社会和电子商务最新发展的前沿类课程较少,对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侧重不够,人才培养方向模糊等问题。

1.2专业师资缺乏,较难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老师大部分由于缺少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电子商务的实际操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能力较为薄弱,因而造成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及动手能力不强。另外,国内财经类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招生生源质量与其他专业相比处于劣势,这在一定程度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的深入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1.3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完善

电子商务从信息技术和商务实践中发展而来,许多课程都包含大量的实践内容,实践性是电子商务学科的核心[5]。这一方面需要改变传统认识及做法,实践教学不再局限于实验室模拟软件的使用及实习基地的参观,而是要将案例教学、应用技能的培养分层次地纳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之中。另外,还需要根据企业、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特征,建立起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宽”与“专”的结合。

2财经类院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

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考虑学科特点及核心知识体系、社会需求,现代信息技术影响等多种因素,采用什么方法科学合理的构建课程体系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财经类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而言,在准确把握电子商务专业内涵、有机构建课程体系、寻求专业特色基础上,协调好学科特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关系,使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的既具稳定性,又能与时俱进,文献[6]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思路,即从相对静止的学科特点入手,从问题解决的途径中找到本专业的特色,即核心课程,然后扩展成课程体系,再用相对动态的人才需求及其能力构成进行修正。虽然它是应用于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但是这一设计思路很好地平衡了学科特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使课程体系的设置更加合理,对财经类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3上海金融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实践

上海金融学院电子商务本科专业2005年经上海市教委批准设立,隶属于信息管理学院,2006年开始招生,授管理学学士学位。按照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指委的意见和专业规范,结合专业特色定位,利用上述思路,对我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

3.1初步确定重点课程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上海市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对电子支付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金融学科强和与金融行业的天然联系,建立了通过信息技术与金融经济和管理相融合,培养具备网络金融和电子支付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电子商务特色人才,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服务,为上海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服务的培养目标。如何更好地实现电子商务与金融经济、管理的结合,一是可以通过网络及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实现电子商务。

例如金融类企业由于自身行业的特殊性,在实施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安全性及实时性成为关键,这就涉及到对电子商务相关技术有整体理解和把握。对于技术的要求,一方面考虑对现行eRp、CRm等软件或系统的应用,以及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考虑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主要在于系统的规划、分析能力的培养,强调信息技术及安全技术与商务模式的创新与融合,以区别于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管理专业。二是电子商务意识的培养,熟悉不同类型企业的传统商务运作流程及特点,善于发现利用信息技术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规律,能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网络技术、项目管理等方法为企业设计、创造和管理电子商务,并对电子商务的运用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有较深的认识,电子商务环境下能分析和识别出商业机会及能带来的盈利能力,如何引导商业需求,发展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更多发展的机遇等。

考虑到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科特点及知识体系,结合以上的分析识别出一些重点课程。例如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weB系统开发实践、电子商务安全管理(支付方向)、网络营销及项目管理等课程为电子商务在金融行业中的实施及应用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电子支付与结算、网络金融等课程对电子商务环境下支付与结算体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依托学校的优势资源,突出专业特色。以上这些课程把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管理、电子支付与电子商务金融环境有效融合,使学生能认识、理解、掌握如何用电子信息技术从事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推广、咨询与管理,特别是为企业解决电子支付的应用与管理中的问题。

3.2市场人才需求及能力特征分析

目前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对电子商务类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导致商业模式变化,传统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对人才的需求;二是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导致新的企业类型对相关人才的需求[7]。两个方面的人才需求都离不开技术与商务,但这不是技术与商务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实现两者有效融合,从而适应企业的要求。要适应以上市场需求,需要对其进行层次细分,各个层次体现出对所需的人才能力差异性,不同的能力需求体现出专业培养的不同方向和层次,如下表1所示。

从表中岗位群的分析可以得出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能力需求分类基本上为技术型、商务型、战略型,另外考虑到电子商务教育的发展还有教学科研型电子商务人才,主要是指在大专院校、相关科研机构及相应部门和企业中从事电子商务教学及科研工作的人才[5]。从能力层次上分为高、中、基本三个层次,对于高层次的人才能够根据环境和企业的具体条件对电子商务战略进行规划与决策;中等层次的人才能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电子商务项目运营、实施与管理;基本层次的人才一方面以技术为主的能进行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美化,另一方面以商务应用为主能进行网络营销、网上交易等。

由于我校的金融背景及招生的地域特点(以上海生源为主),毕业生就业单位大部分集中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要能够突出专业优势,体现专业特色,需要按照不同的岗位层次及能力需求,在人才培养上围绕信息技术与金融、管理的融合与创新这一主线开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金融机构新的发展。通过以上市场需求及能力层次分析,结合学校优势及信息学院的计算机技术背景,本专业培养人才主要面向电子商务师、面向电子商务的应用与管理等人员,突出金融行业;从能力层次要求上来看主要以基本层次为基石,中等层次为目标。当然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综合类高层次人才更符合市场所需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通过一些选修课或者与企业的合作,有条件的话参与企业的咨询与顾问工作等多样的方式进行。

3.3课程体系的确立

围绕已经确立的重点课程扩展成课程体系,根据市场人才能力需求的层次分析按照先确定的知识点,再结合电子商务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确定知识单元、知识模块的思路,进行课程体系的细化和调整,形成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该课程体系一方面按照模块给出了课程设置,另一方面给出了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知识结构的有机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在电子商务理论及应用模块、重点课程模块在深度上给予不同的定位,以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