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健康教育知识十篇儿童健康教育知识十篇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7:29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篇1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干预对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方法:在儿童健康教育方面进行实用性、针对性的健康干预。结果:干预前比干预后知晓率显著提高,p

【关键词】健康干预;儿童保健;影响。

正常小儿运动功能发育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正常小儿10个月左右能扶住栏杆独站,13~15个月会独走,1岁半时能拉着玩具车走,2岁左右步态稳。但每个小儿的发育情况可有差异,其影响因素较多,如父母文化程度、教养方式、育儿技能、生活习性、出生季节、是否接受儿童保健指导等都可能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比如冬季出生的小孩,因衣服包裹过多、过紧,运动功能发育可能较其他季节出生的小孩延迟。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可获得有效的支持,促使个体、群体和全社会的行为改变,从而促进儿童健康发展[1]。我们对各年龄段儿童进行实用性、针对性的健康干预,在儿童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1年6月~2011年10月在册管理的县城社区内散居儿童和集体儿童。

1.2分组:将研究对象分4个目标人群,分别是:新生儿期组、婴儿期组(28d~未满1周岁)、幼儿期组(1岁―未满3周岁)、学龄前期组(3周岁~入小学前的集体儿童)。

1.3方法和内容

1.3.1创建健康教育小组由医院医务人员组成一个健康教育小组,负责不同时期儿童的健康教育工作。护士长是健康教育的总负责人,为每次健康教育的组织者,负责协调全面工作以及效果评价和分析;儿童保健护士负责上门家庭健康教育;儿保医师负责托幼园所的健康督导和健康教育;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为健康讲座的主讲专家。

1.3.2工作方式和内容(1)新生儿期组:健教方式以健教信息传播为重点,采用入户宣教的家庭健康教育方式,由专职儿童保健护士负责3次上门访视工作。访视中对新生儿要进行“问”:喂养、睡眠、预防接种和大小便的情况;“查”:全面的体格检查,称体重,及早发现新生儿疾病,特别注意口腔、脐部有无病变、黄疸出现与变化情况,以及母亲的生理、心理康复情况,并进行新生儿生长发育初步评估;“指导”:发现新生儿有疾病,及时转到儿科治疗,把生长发育状况不良者列入高危儿并转入儿童保健科管理,指导母亲饮食、休息、清洁卫生及产后运动,亲自教授正确的哺乳姿势、喂哺方式和次数,同时给予计划生育避孕措施的指导。(2)婴儿期组:健教方式以示范教育为主,采用个别面授和家长班大课堂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该时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热量和营养的需要量高,但婴儿消化功能的不完善容易引起其营养失衡和喂养问题。所以,健康教育以儿童营养与喂养为重点,由儿保医生定期(每年至少4次)进行门诊观察和检查,了解其生长发育和营养情况,指导家长学会合理的膳食原则,使婴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防止由于喂养不当而造成的各种营养性疾病。定期召开家长学习班,以交流经验的大课堂形式使家长提高认识,掌握育儿知识,增强育儿技能。(3)幼儿期组:此阶段的儿童神经系统发育较为迅速,语言和动作能力明显增强,但注意力时间短,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健教方式宜采用游戏互动的教育方式,以发展感知觉、运动、语言能力为早期教育的重点。通过每月1次行为发育评估检查,了解儿童在大运动、语言、精细动作、社交能力等方面是否达到同龄儿童的水平。在每次保健体检时发放儿童发育进程表(如8个月可用拇指和食指捏小物、1岁3个月独自走稳、1岁半学习自己用勺子等),让家长们清楚知道此期儿童的行为发育应达到什么水平,同时教会家长帮助儿童克服恐惧心理的技巧。每半年举办1次相应年龄段的育儿讲座或小比赛(如家庭接力跑、小诗歌表演等),让专家、家长和儿童在游戏中形成一个轻松的信息交流平台,融教育于游戏中。(4)学龄前期组:此年龄组的儿童体格发育稳步增长,神经精神发育迅速,智力日趋完善,活动增多,与社会的接触日益增多,健教方式宜采取行为指导的教育方式,重点是防止意外伤害和传染病发生。每季度由专职儿童保健医生到托幼园所进行健康状况的督导,通过游戏、讲小故事、树榜样等形式让儿童学会正确的生活方式(如正确洗手的方法、刷牙的方法),教导儿童如何自我保护。对保健员和教师,采用上课和发放宣传小册子的形式,让他们了解各种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和隔离措施,掌握儿童意外伤害的基本处理。对厨房人员、清洁人员用示范方式教会消毒剂的各种调配方法、紫外线灯消毒方法和注意事项。对家长采用大讲座、发放宣传册、橱窗画宣传等形式进行教育。

1.4效果评价:儿童健康教育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①行为反映。通过观察儿童日常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了解儿童健康教育后的成效。②问卷调查。对家长或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儿童在健康教育实施前后的认识、态度及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③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患病率统计调查。根据不同的健康教育群体,制定了不同的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分别为育儿知识、儿童行为发育知识、儿童常见病防治知识、儿童意外伤害预防知识等[2]。对健康教育前后的情况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健康教育前后的变化情况,以评分的方式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

2结果

4个组别采取健康教育干预的前后有所差异。其中,新生儿组的差异最为显著,干预后知晓率较干预前提高了31.33%,反映出这时期的家长初为人父母,对新生儿的教养经验相对缺乏,对育儿知识最为渴求,通过我们的健康教育,能使他们迅速掌握更多的育儿知识和技巧,从而保证新生儿的健康成长;而学龄前期组干预前后知晓率提高最小,反映了这时期无论是儿童或家长,通过与社会的接触,幼儿园的教育,已掌握到一定的常识,同时也反映出这组的健康教育方式和质量有待提高。

3讨论

儿童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医院医疗服务的一部分,其健康教育内容在儿童的健康成长历程中有具体指导的现实意义[3]。实施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必须与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相对应,与儿童身心发展及生活经验相关联,要针对儿童的健康现状及其趋势选择教育内容。与儿童的接受能力相符合,内容的深浅应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医院儿童健康教育的对象应儿童与家长并重,认知的过程应遵循从被动―主动―自主的规律,尤其是新生儿组和婴儿组是被动的群体,家长既是受教育者也是传导者。儿童的不同阶段认识和接受能力相差很大,在进行教育活动中,根据不同年龄的认知和活动特点,将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形式、途径等进行全方位的不同程度整合实施。家长的文化水平、家庭的层次、儿童所在托幼园所的育儿文化背景对健康教育都会有影响。医院儿童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水平、教育方式也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郑国英.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孕产妇管理体系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8):1030,1076.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篇2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武汉市某幼儿园的181名儿童及其家长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基线调查,并分别对儿童、家长及教师进行为期6个月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干预后再次调查,并对教师和领导进行座谈。结果家长部分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知识的知晓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部分健康知识持有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不吃零食、油炸食物等行为持有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儿童不喝碳酸饮料、不吃洋快餐等行为持有率在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健康教育要针对儿童个体特点,采用儿童、家庭、学校相结合的综合健康干预模式。

【关键词】肥胖症;健康教育;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儿童,学龄前

【中图分类号】R339.35R725.892.5G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17(2011)09-1097-02

单纯性肥胖已经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难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研究显示,2007年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已达6%,可见降低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病率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近年来有关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健康教育已经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但是多数研究存在健康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不能有效持续地进行等问题,对学龄前儿童本人及家长的健康知识,特别是健康的态度、行为的持续改变不能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为此,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与武汉市某幼儿园合作开展了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旨在探索出一套适合学龄前儿童的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为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武汉市市直机关育才幼儿园(包括一园、二园)作为试点单位,按照班级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分别抽取小班儿童56名、中班儿童67名、大班儿童58名。其中男童97名,女童84名;年龄最大6.7岁,最小3.0岁,平均(4.34±0.50)岁。父亲平均年龄(36.39±0.35)岁,母亲平均年龄(33.00±0.27)岁。以此181名儿童及181名家长、26名教师及领导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调查前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基线调查。编写印刷书籍《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指南》,内容包括“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并精心设计了多种健康教育方式。制作玩教具、招贴画、宣传画、知识小册子及折页等宣传资料。其后分别对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包括召开幼儿园家长会,由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宣讲团成员就“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危害与防治”对儿童家长和教师进行健康知识宣讲,发放知识小册子、折页等资料;将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知识纳入教学课程,教师应用《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指南》,采用游戏、棋类、儿歌、读本、故事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识课堂对181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健康教育。6个月后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单纯性肥胖的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再次调查,将前、后2次调查进行比较。

在活动完成后分别召集2所幼儿园的26位教师和相关领导进行座谈,内容包括本课题的意义、开展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开展本课题收到了哪些效果、有哪些创新之处及经验教训总结以及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1.3统计分析 应用epiData数据库录入数据并进行逻辑检查,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健康教育前后儿童和家长肥胖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由表1可见,家长“合理饮食观念”、“儿童服用滋补保养品知识”知晓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他项目的知晓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健康教育前后儿童的行为变化 而儿童“不喝或基本不喝碳酸饮料、不吃或基本不吃洋快餐、每天运动1~2h、主要饮料为白开水、从不偏食或挑食”持有率在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项目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教师及领导座谈情况参与座谈的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都表示,本次健康教育活动在帮助学龄前儿童及家长、教师掌握更多健康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掌握健康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活动引起了该园领导和教师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和对学龄前儿童开展健康教育的认同。也分别谈到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态度变化,“最初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健康教育就是给家长发放一些小册子、宣传资料就够了”,但通过本次活动,“认识到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表示“以后重视在园本教学活动中开展健康教育课堂,重视对儿童自身的健康教育,积极支持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教育”。教师还表示,以后会在日常授课中重视健康教育课堂,充分利用活动课和日常生活的契机,启发儿童智慧,捕捉健康教育的时机,培养学龄前儿童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积极主动开展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

3 讨论

肥胖症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主要健康问题,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病率也逐年增加。许多研究证实,儿童肥胖与成年肥胖和疾病密切相关,60%的肥胖儿童在成年后会患至少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儿童期单纯性肥胖意义重大。儿童肥胖的病因极其复杂,但是通常归因于能量摄入大于消耗。健康知识缺乏、不良态度及饮食行为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的能量摄入、消耗,从而导致单纯性肥胖。因此,为改善儿童及家长的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有效预防儿童肥胖,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研究显示,健康教育后儿童、家长及教师的多数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明显,但较为专业的知识点如控制体重的正确方法、儿童的运动习惯、孩子不能吃洋快餐的知晓率提高不明显。可见对家长和教师的健康教育应针对一些误区特别是对有关运动的知识重点强调,提高家长和教师的认识,使其正确对待儿童期单纯性肥胖,了解正确的干预方式、方法,敦促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篇3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对象为东莞东城小学400名4~6年级小学生。

1.2方法

在健康教育前对学龄儿童进行基线调查。基线调查后,按“学龄儿童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要求,对所有研究对象发放“儿童营养健康知识”手册,在所调查的学校悬挂“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挂图以及简单易懂、易于接受的张贴画,如“合理膳食、健康生活”、“营养缺乏与过剩的后果”和“如何预防缺铁性贫血”等;对学生进行营养基础知识讲座共约4学时,健康教育3个月后再次对该校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膳食指南、营养基础知识、营养饮食行为以及对营养相关问题的态度等方面。对营养基础知识各题记分:答对1题记1分,满分22分。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健康教育前后各指标变化。

2结果

2.1学龄儿童教育前后营养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教育前全体学生平均分为9.5分,教育后平均分为18.2分,教育后,学龄儿童对营养基础知识各题回答的正确率均明显高于教育前,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学龄儿童教育前后对营养相关问题的态度变化

教育前后学龄儿童营养相关问题的正向态度率存在明显差异,教育后明显高于教育前(p<0.01)。见表1。

2.3教育前后学龄儿童营养相关行为的变化

(1)教育前学龄儿童经常或每天吃早餐的比例为73.9%,而教育后经常或每天吃早餐的比例为91.2%,教育后明显高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教育前学龄儿童经常或每天饮用牛奶的比例为40.1%,而教育后经常或每天饮用牛奶的比例为65.3%,教育后明显高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3.1营养基础知识

通过本次对东莞东城小学学龄儿童营养健康调查发现,学龄儿童在教育前对许多营养基础知识有基本的了解,特别是“正确饮食习惯”、“引起肥胖的不良因素”等题目,答对率比较高。但对某些营养基础知识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入,并且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和观念,答对率比较低。通过健康教育,“居民膳食宝塔内容”、“含胆固醇高的食物”以及“哪些食物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等营养基础知识的认识水平提高显著(p<0.01),说明健康教育对学龄儿童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3.2营养态度

教育前70%以上的学龄儿童愿意纠正自己的饮食习惯,近75%的学龄儿童愿意主动学习营养学知识,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掌握营养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但同时也存在错误的态度和认识,如大部分学生“认为早晨吃不吃影响不大”、“合理膳食很麻烦,难以长期坚持”等。教育后这些问题的正向态度率较教育前有明显提高。

3.3营养相关行为

教育前73.9%的学龄儿童都有吃早餐的行为习惯,这说明家长、托幼机构保教人员、儿童保健工作者和学校教师比较重视培养儿童早餐行为习惯,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早餐选择食物种类单一,质量还有待提高,饮用牛奶少等。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教育前,高达90.6%的学龄儿童早餐主要食用1~2类食物,食用3类食物的比例为8.5%,食用4类食物的比例仅为0.9%。教育后,学生饮食习惯有所改善,早餐食用种类明显增加,教育后学龄儿童每天早餐食用3类食物和食用4类食物的比例分别为18.3%和2.1%。不过目前儿童饮用牛奶的数量有下降的趋势,原因是软饮料的普及及种类的逐渐增多,这显然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本次学龄儿童的健康教育,早餐经常或每天饮用牛奶的学龄儿童由教育前的40.1%提高到65.3%,增加明显。

总之,营养健康教育对学龄儿童获取营养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营养态度、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有积极的影响,在早餐、饮用牛奶等方面的行为有了较明显的改善,说明此次营养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篇4

【关键词】儿童计划免疫;系统化;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532-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建卡儿童家长,均给予问卷调查,共1400名调查对象,其中1000名参加调查问卷,即a组,400名未参加,即B组。参加次数未达3次者均视为未参加,其余为参加家长。

1.2方法

系统化健康是一种系统化管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模式,通过系统管理输入、输出、反馈、调整等系统流程开展健康教育,编写知识手册给儿童家长。根据儿童计划免疫流程设计课程表,每月一次授课,一共8次。内容主要有:计划免疫的含义、计划内与计划外免疫、接种疫苗程序、注意事项、每一种疾病疫苗预防。同时,加以电教化宣讲、个别指导、家庭随访等多种形式教育。根据健康教育内容,自行编制调查问卷,家长回答正确率≥80%视为知晓,≤60%视为不知晓[1]。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数据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采用X2检验,p

2.结果

3.讨论

接种预防是一种控制疾病传播的手段,是最简便、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计划免疫是一种我国卫生防疫工作,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率,满足疫苗传染病预防的主要保证。

系统化健康教育是提高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知晓率,未参加家长的知识知晓率为46.7%,参加系统化健康教育的完全知晓率为98.2%,儿童家长对于计划免疫内容、流程、疾病预防、何时接种疫苗、接种后问题、注意事项、基础初免疫、免疫加强,如何转变儿童合格接种知识,加强系统全面理解,转变儿童家长角色,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提高家长积极参与性,促进接种率、5苗合格率、计划外接种率的提高[3]。同时,加强系统化健康教育,有流于促进免疫接种工作管理。

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可有效增加家长对于计划免疫人员的信任,促进护理人员和家长建立良好关系,促进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儿童健康的接种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家长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儿童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4]。它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是多种相关学科的结合,例如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所以,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时,在掌握本专业知识基础上,还应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熟悉教育策略。通过系统化的健康教育,让家长了解到我国开展儿童计划免疫,是一项意义非常重大的工程,是为加强免疫疾病预防,发挥免疫作用,确保我国免疫事业的稳定发展,为广大儿童健康而努力。

系统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计划外疫苗接种率,参加健康教育的儿童计划外集中率明显高于未参加组,系统化健康教育可让家长明白是计划内、计划外免疫,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预防疾病观念,认识到控制传染病主要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5],而对“儿童”这一易感人群实施有效的接种疫苗,是控制传染病的关键。通过半个世纪的医学临床证明,免疫预防是疾病控制基础,在为社会人类安全,尤其是儿童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创新,一些新技术、新疫苗会不断出现,然而因社会资源局限性,国家与个人在免疫工作中均承担有一定责任,实施健康教育,可使家长明白,给儿童接种疫苗不仅为个人、孩子的安全,而是为整个社会的安全。

总而言之,在本组实验中,参加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计划外免疫接种率、儿童计划内五苗接种合格率分别98.3%、96.8%、95.7%,均明显优于未参加者的82.6%、53.8%、87.2%。这说明,针对儿童家长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可提高家长对计划免疫认知,改变家长行为角色,由被动接受型转向主动参与型,可提高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

参考文献:

[1]高月平,郭惜珍,陈少虹等.儿童计划免疫影响因素及护理管理的效果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7):1159-1161.

[2]曲珠凤,陈慧林,陈丽等.在儿童计划免疫中运用护理指导的体会[J].吉林医学(护理版),2004,25(4):37-38.

[3]王惠如.儿童计划免疫临床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4):195-195.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篇5

【关键词】儿童保健意识社区

【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1

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流动人群涌入我区。流动儿童的保健指导工作密切关系到我区的儿童保健工作质量,为了儿童保健工作更好地开展,为制定儿童保健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我社康中心对2008年6月至今在我社康进行预防接种的流动儿童保健意识及儿童保健知识了解方面做了调查与分析。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8年6月以来在我社康进行预防接种的非本地户口0-3岁儿童666人.其中1个月-6个月212人,6个月-1岁198人,1岁-2岁164人,2岁-3岁92人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随机对婴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儿童基本情况,家长儿童保健知识了解,家长对儿童保健指导的需求等。由保健医师询问家长,并填写问卷。

2结果

(1)家庭基本情况

1)父母文化程度:父亲文化初中(不包括初中)及上占38.7%,其中大学以上文化占10.5%,初中(包括初中)及以下占61.3%。母亲文化初中及上占16.3%,其中大学以上文化占8.5%,初中及以下占83.7%。2)家庭经济收入状况: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占48.3%,1500元-3000元占34.8%,3000元以上占16.9%

(2)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了解比较了解占9.6%,部分了解占84.3%,不了解占6.1%。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了解途径主要为:各种儿童保健手册,就医时医生的保健指导,电视,网络等,对儿童保健知识不了解的家长主要集中在工作、家务比较繁重,对孩子关注较少的家长。

(3)家长对儿童保健指导的需求调查显示,82.2%的家长渴望获得儿童保健知识,希望专科医师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作以保健指导。17.8%的家长对此不以为然,受传统育儿思想的影响,认为只要吃饱喝足就能健康成长,不需要在这方面花费精力及财力。这部分家长多集中在生长在农村,文化水平及经济水平均偏低的家庭。

3讨论

流动儿童的父母大部分属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弱势群体,他们居无定所,基本生活得不到保证,其为孩子首先选择的是生存―――温饱―――受教育,最后才考虑提高生存质量的卫生保健服务,其保健意识与需求远远低于本地儿童。这一现状不利于全民人口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而且严重影响到我区的儿童保健水平

出生到3岁是婴幼儿体格及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家庭环境中父母育儿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育儿观念、育儿行为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口对儿童保健知识的了解普遍缺乏,但他们大部分都渴望有途径获得这方面比较全面的知识。这种需求与家长生活环境、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等有关。其中家长生活环境越好,文化程度越高、家庭经济情况越好这方面的需求越强烈。调查中还发现,目前婴幼儿家长接受的相关受教内容缺乏系统性,在育儿知识结构上参差不齐,只有家长接受了科学合理的营养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健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家长的积极性,把基本的保健知识传授给家长,并在喂养的过程中加以指导,调查显示目前家长最想通过医院获得育儿知识,社区健康服务模式已被群众欢迎和接受,因此社康医师在做好日常医疗服务的同时,应注意在社区中宣传儿童保健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做好家长育儿知识健康教育,医教结合共同提高家长育儿知识水平。

另外,应进一步提高儿童保健人员的服务水平,满足家长的需要。保健人员要将儿童营养、保健、心理、教育多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以满足社区居民对婴儿保健服务的需求。

作者单位:

1.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向南社区健康服务中心518052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篇6

大连市甘井子区卫生防治站,辽宁大连116031

[摘要]目的评价“妈妈班”儿童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3年3月—2014年3月3662名儿童家长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获取途径,并比较“妈妈班”健康教育前后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结果家长以通过医务人员而获得预防接种知识为主,占56.9%;通过健康教育讲座获取信息仅占2.4%。实施“妈妈班”培训后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培训前(p<0.01)。结论“妈妈班”对儿童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具有显著效果。

[

关键词]妈妈班;儿童;接种;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4)12(c)-0127-02

预防接种是将疫苗经不同途径接种给人体,使其在人体内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力。它是目前预防多种传染病疫情的发生,提高人民健康素质的最有效方法之一[1]。儿童期预防接种的意义尤为突出,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可提高儿童免于感染多种传染病,大大节约医疗资源、减轻社会医疗负担。预防保健工作者可通过健康教育使儿童家长了解预防接种知识,明确预防接种的重要性,自觉配合儿童预防接种工作,提高疫苗接种的效果。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该研究对自行开展的“妈妈班”健康教育培训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效果和作用进行了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大连市甘井子区卫生防治站为新生儿办理预防接种证件的儿童家长,共3662例。其中男性1991例,女性1671例,年龄在25~4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6±7.4)岁。

1.2方法

采用“妈妈班”培训班方式举办讲座,授课内容主要为:预防接种相关政策、0~6岁儿童免疫程序,疫苗接种的流程安排,接种疫苗前、后的注意事项,接种反应处理,一、二类疫苗的告知,接种证的管理等,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家长开办产褥期护理,育儿知识的讲座。讲座完成后,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预防接种知识获取途径、预防接种政策、接种基本程序、接种可预防的疾病、接种不良反应等的知晓情况。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家长预防接种知识获取途径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发放3662份,回收3650份,回收率为99.7%。结果显示,通过医疗卫生、疾病预防机构的医务人员而获得预防接种知识的家长有2078人(56.9%);通过互联网和电视节目获得相关知识的917人(25.1%),通过医学报刊和科普杂志而获取相关知识的463人(12.7%),通过亲戚、同学、同伴或朋友获取信息的103人(2.8%),通过健康教育讲座获取信息的89人(2.4%)。

2.2“妈妈班”健康教育前后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比较

“妈妈班”健康教育前后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实施“妈妈班”培训后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培训前(p<0.01)。

3讨论

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间,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或免疫力较为低下,对各种传染病病原体普遍易感,发生比如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结核病、麻疹、麻痹症等疾病[2]。因此,有必要对各不同年龄儿童特别是新生儿进行预防接种,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率和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研究表明,我国的家长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而且跟学历层次密切相关[3-4]。特别是流动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不够,有较强的健康教育服务需求[5-6]。

该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医务人员而获得预防接种知识的家长占56.9%(2078/3650),这是家长获取预防接种知识的主要途径。其次,通过互联网和电视节目获得相关知识占25.1%(917/3650);而通过讲座获取信息的家长仅为89人,占2.4%,支持文献[7]报道。这提示医疗和疾病预防机构应该加强预防接种方面的讲座,让更多家长能够通过培训和讲座获取接种知识,加强对接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该研究还发现,实施“妈妈班”培训后,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预防接种政策、接种基本程序、接种可预防疾病、接种不良反应)的知晓率显著高于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说明,以讲座方式对家长进行集中的健康教育培训,对传播儿童预防接种知识,促进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能起到积极作用。这与文献报道一致[8]。

[

参考文献]

[1]王茜,韩友彩,王慧云.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干预[J].黑龙江医药,2010,23(6):1040-1041.

[2]叶仁俊,梅茂冬.江苏盐都县健康儿童流脑疫苗免疫成功率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3,25(7):39-40,53.

[3]刘楹,张彩云,张永兰.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认知与需求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4:122,124.

[4]鲁萍.家长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小儿预防接种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14,6:687-688.

[5]戚小华,李倩,胡昱,等.流动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健康教育服务需求与利用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4):369-371.

[6]丁月风,徐敏,曹廷,等.上海市流动儿童家长预防接种认知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14,23:2853-2854.

[7]徐菊英,朱炜,杨玉英,等.“家长学堂”对儿童预防接种健康教育效果评估[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4):424-428.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篇7

关键词:健康教育社区;婴儿家长;儿童保健

健康教育是使公共卫生体制不断得到完善的重要内容,还是儿童保健工作的关键。随着婴儿活动能力的日趋增加,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与外界感染源相接触[1]。所以,此时期内对婴儿的保健与教育可以直接影响着以后的成长。本研究中主要在社区中应用新型健康教育手段,对于婴儿家长参加儿童保健工作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探讨与分析,获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4年4月在我社区居住的120位婴儿家长,随机的把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人。其中男性婴儿家长为42人,女性婴儿家长为78人,其年龄为25~33岁,平均为(27.2±4.1)岁。所有婴儿中,男性婴儿为65人,女性婴儿为55人,其年龄为2个月~17.5个月,平均为(7.8±2.1)个月。两组家长与婴儿在性别以及年龄等方面进行比较都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2]。

1.2方法对照组:对婴儿家长实施传统教育宣传,即在社区中粘贴相关的宣传画,且定期的制作板报,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向婴儿家长灌输疫苗防疫的重要性以及接种疫苗所需的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前提下,对婴儿家长实施新型教育宣传,①对社区中实施健康知识宣传者进行统一的、全面的与系统的培训,其培训内容主要为接种疫苗所需的注意事项、具体实施手段、调查问卷发放与儿童健康知识等;②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对婴儿生长发育情况、母乳喂养的必要性、接种疫苗的关键性、常见儿童疾病的预防、儿童营养均衡指导、接种疫苗前后所需的注意事项体积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等进行监测;③健康教育形式往往根据婴儿家长的职业、年龄与文化程度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例如,在社区中发放健康宣传手册与粘贴宣传画的信息传播方式,抑或者是一对一的对婴儿家长实施儿童保健指导的教育方式等[3]。

1.3统计学方法本组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包(注:SpSS17.0)进行研究,其中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分别行x2、t进行检验。当p

2结果

两组中的婴儿家长在经过健康教育宣传以后,观察组婴儿家长掌握健康知识的概率为91.5%,而对照组婴儿家长掌握健康知识的概率为56.5%,观察组要明显的比对照组高,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儿童处在婴儿期时,其有着较快的生长发育速度,随着婴儿活动能力的日趋增加以及各方面能力日趋增强,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与外界感染源相接触。所以,在此时期,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卫生保健,对于儿童健康成长具备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掌握保健知识的程度,则直接影响着儿童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中主要在社区中应用新型健康教育手段,对于婴儿家长参加儿童保健工作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探讨与分析,获得了显著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两组中的婴儿家长在经过健康教育宣传以后,观察组婴儿家长掌握健康知识的概率为91.5%,而对照组婴儿家长掌握健康知识的概率为56.5%,观察组要明显的比对照组高,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社区中,对婴儿家长实施健康教育宣传,既可以使婴儿家长更加充分的儿童健康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还可以使接种疫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袁浩实,兰毅芳,章淑兰,等.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9(1):64-65.

[2]罗永哲,王玉梅,张文远,等.社区保健服务提高城市婴儿母乳喂养率的尝试[J].河北医药,2009,70(9):22-25.

[3]沈茜,万顺蓉.健康教育在转化厌食儿童过程中的效果评价[a].四川省营养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11,35(21)∶86-89.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篇8

【关键词】健康教育;计划免疫;目的;实施效果

根据国家规定免疫程序的计划免疫工作,是指有计划利用疫苗预防接种,增强人群免疫力,尤其是儿科的保健基础,对于降低感染性疾病、控制儿童并发率、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健康教育作为计划免疫工作的有效促进手段,在临床上应广泛推广。笔者选取医院所管辖区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接受免疫接种家长1800例,以各种形式给予免疫健康教育,旨在探讨健康教育应用于计划免疫工作的目的与实施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所管辖区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接受免疫接种家长2800例,其中男性700例,女性1100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38.4±7.8岁,文化程度:1150例大专及以上、550例中学及中专、80例小学、20例文盲。

1.2方法

1.2.1接种前仔细收集家长基本信息,主要包含计划免疫的一般情况、认知水平,制定针对性的宣教形式。向儿童家长、产妇详解而儿童多发性疾病、常见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同时宣教一些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点、注意事项等。通过画报、网络、图片、宣传册子、照片等形式,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介绍计划免疫基本知识给家长,根据不同年龄段,介绍各种免疫基本信息、接种方法,以使家长了解接种重要性[1]。

1.2.2接种时在接种时,向家长详解有关疫苗接种适应症、禁忌症、疫苗名称、接种时间、接种作用、注意事项,以及接种后会出现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同时,需告知家长应在儿童身体处于健康水平条件下,方可进行接种疫苗,获取家长配合,提高接种率,防止促发副反应。

1.2.3接种后完成接种后,当天给予儿童充分休息,不洗澡、多饮水,仔细监测儿童体温变化、局部反应。如果儿童体温大于38.5摄氏度,可服用退热药物。若出现轻微局部反应,无需给予特殊处理。若出现严重局部红肿,可采用干净毛巾进行热敷,如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应及时就医,防止出现不良反应[2]。

2结果

经过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家长、儿童的配合实施,提高了家长计划免疫知识的主动性,了解疫苗接种的禁忌症与适应症,以及接种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实现预期目的。儿童建卡率为100%,计划内儿童免疫苗接种合格率为99.3%,计划外免疫苗接种率为93.6%,在接种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感染性疾病。

3讨论

因生长发育关系,儿童的机体、免疫系统等均无发育完全,属于传染病易感人群,对于传染病的预防,最有效的方法即及时接种疫苗。疫苗接种指将疫苗制剂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的技术,使接受方获得抵抗某一特定或与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借由免疫系统对外来物的辨认,进行抗体的筛选和制造,以产生对抗该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体,进而使受注射者对该疾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近年来,随着疫苗接种技术的进步,接种后保护率达92%以上。然而大多数儿童家长缺乏对计划免疫的相关认知,仅接受i类免费疫苗,对于非规定类、接种率较低、费用较高的ii类疫苗,主要呈现一种不支持、不理解的状态,许多家长持有一种有病现治、无病不防的态度。例如,有些家长明知宝宝有接种禁忌证,但仍心存侥幸,接种前不向医务人员说明情况,这样接种疫苗是十分危险的。所以,对于所有家长,特别是儿童母亲、育龄期妇女、孕产妇,实施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健康教育的目的:①通过多样化健康教育形式,提高免疫接种率。设立疫苗知识宣传栏、宣传牌于计划免疫候诊厅,可使家长直观化的了解接种疫苗的禁忌症、适应症、年龄范围、时间范围、接种后不良反应与处理方法。同时,利用宣传单的形式发放给家长,可使家长了解接种的重要性。接种儿童加重可能是老年人,应强化口头指导教育,在接种疫苗前,向老年人细心讲解,以提高接种工作的配合性、主动性。②强化流动儿童家长健康教育,保证疫苗的及时接种。因我国城市流动人口较大,增加了计划免疫的难度。因此,计划免疫人员熟悉、掌握辖区内流动儿童情况,做好相应的记录,定期到家发放接种疫苗的相关知识手册,并向家长细心讲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使其了解接种疫苗作用,提高疫苗接种主动性、接种率、及时率。③通过加强计划免疫人员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常规培训中纳入健康教育培训,每周开展业务学习,选择不同方式,轮流培训每一个计划免疫人员,向其培训健康教育工作方法、相关知识,不断更新知识,要求培训人员作出学结,鼓励提倡合理化建议。疫苗接种存在途径差异,对于接种针头类型、针头大小、接种部位、接种角度、接种深浅等,均有严格要求。例如,在接种百白破疫苗时,若接种部位太浅、疫苗不均匀,极易导致无菌性化脓感染。在接种卡介苗疫苗时,若误注入肌肉、皮下,极易导致局部淋巴结肿大、局部脓肿等。因此,在计划免疫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加强健康教育,同时加强三查七对,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接种疫苗,避免发生疫苗错种、漏种、误种献血,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4]。

健康教育的实施: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进行社会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接种疫苗健康教育工作是由社会不同结构的成员组成:接种疫苗人员、家长、政府、群众等等,同时存在各种文化程度差异,所以,我们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必须按照各类人群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起点,设计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既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学习,在接种疫苗工作中实施健康教育,是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如宣传栏、宣传手册、口头宣教等形式,使儿童家长可提高对疫苗接种的认知,充分了解接种疫苗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接种率、及时率等问题[5]。在本组实验中,经过分析后得知,儿童建卡率为100%,计划内儿童免疫苗接种合格率为99.3%,计划外免疫苗接种率为93.6%,在接种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感染性疾病。

综上所述,针对计划免疫工作,实施健康教育,目的在于提高接种率、接种及时率,可提高儿童的接种率,降低传染病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晓艳,岳秀艳.健康教育入社区提高儿童计划免疫质量[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047-2048.

[2]陈伟,朱向军,高志刚,等.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4):466-468.

[3]张兴玉.系统化健康教育在儿童计划免疫中的作用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9):1109-1110.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篇9

一、心理问题诊断

(一)、家庭健康教育严重缺失

缺位环境给孩子蒙上了一层阴影影绰绰。隔代教育与亲友代管的缺陷,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健康教育缺失易于引发留守儿童心理疾病。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从而让他们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负疚式”教育观让留守儿童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安全教育的空白对留守儿童健康极为不利。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出门在外,监护人管不好或管不到,甚至有不管的现象,儿童安全意识差,自我防范能力低下,而儿童的可塑性极强,极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据我们调查,留守儿童出现安全事故问题时有发生,同时留守儿童在外学坏,时有发生违法犯罪的现象。某校六年级刘亮(化名),因其父母双双在外务工,由于监护人舅舅在医院工作,无暇管教。半年时间,就和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在一起,泡网吧,偷东西,打群架。

放任自流的管理让留守儿童健康知识缺乏。通过部分问卷调查和与学生座谈交流,发现尚有部分学生不知“健康”之意,学生还有许多的不良生活习惯,如不吃早饭,爱在无证摊点购买劣质食品吃,爱睡懒觉,睡前不刷牙等。至于一些疾病预防知识更是知之更少。

(二)、学校健康教育步履艰难

美国教育家霍列斯曼十分重视学校健康教育。明确提出学校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学校教育,使儿童少年获得卫生知识,转变卫生态度,产生卫生行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身心发育,为终身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有的已度过了健康教育低级阶段,迈进了健康教育高级阶段。再加之我国健康教育普及较晚,作为我们贫困城镇山区来说,更是差之又差。

应试教育发霉的奶酪还飘在教育的天空,健康教育还处在被人遗忘的角落。近年来,由于我县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高歌猛进和学校健康教育逐渐引起重视,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人们思想的逐步转变,人们已经开始重视健康。但不可否认,由于教育制度的问题,学校应试教育“涛声依旧”,健康教育成了一各种摆设。据调查,我县虽然将健康教育课纳入课程体系,但认真开展此项工作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即使开展者,教育效果也不如人意,健康教育课时常被数学、语文等学科挤占。此外,据我调查,我县百分之百的心理健康教师均为兼职。

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匮乏,严重影响健康教育课的效果。利用健康教育课进行较为系统的健康教育,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方法。但学校建康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培训工作严重滞后。再由于健康教育课均为兼职教师,因其任务繁重,大多健康教育课不是被挤占就是敷衍了事,至于如何把握教材,钻研健康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方法等无从谈及,从而影响了健康教育课的质量,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师专业知识缺乏,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质量。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其实质是一种干预措施,这根本区别于一般的教育与卫生宣传。健康教育的目的的不仅使学生了解健康的含义和行为,更要引导学生树立建康意识,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身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健康教育队伍中专业出身者几乎为零,对健康知识的了解也是皮毛,根本没有系统性,无从说有专业性。这样的教师能教好学生吗?而一些学校就是说重视健康教育也是显得疲软。我在调查结果中发现,很多学校把学校健康教育与学校健康教育课等同起来,因此健康评价标准仅限于学生的书面回答。学校健康教育重在知情意行,而我们学校停留在知上,就是知,也是只知其意,不知其理。

二、心理按摩方法

留守儿童关系健康成长,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留守儿童”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健康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建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在学校组织的引领下,充分发挥社区、监护人的作用。观察“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对监护人进行教育方法的培训。建立机制,定期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

(二)、转变学校教育观念,提高领导重视程度

加强中小学校校长和管理人员学校健康教育理论和实施方法的培训,提高领导对健康教育的理浑和重视稠度。使领导转变观念,引进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深入细致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一是素质教育必须落实。配备专门的健康、心理辅导的老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它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是创设亲情环境。充分利用我们的少先队阵地,用我们的少先队活动来正确引领留守儿童,关注他们的健康。如以班级建立亲情电话、亲情视频、让孩子定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之爱。也可以通过学校网站和校讯通平台,引导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沟通。开展手拉手活动,对特殊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帮助,对有不良行为的留守儿童及时做好心理疏导教育工作,对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采取教师承包辅导、同学结对帮扶的方法,对家庭困难的儿童在给予物质的帮助的同时,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增加到学生的档案里。通过留守学生档案,保持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向,及时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四是培养健康教育师资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缺乏专业师资是制约中小学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呼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开办健康教育的专业,培养专门师资。各教育部门应以岗位培训的方式对在职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一定时期的专门培训,在取得合格资格后,方可上岗。同时,应定期培训。

五是树立典型,榜样引路。学校建立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激励评价机制。对那些各方面表现突出的给予表扬,并给孩子的父母送去喜报等。

六是建立心理咨询室,定期或定期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并对有心理疾病的孩子进行心理辅导。

(三)、多渠道,广宣传,进行多样化健康教育。

大多数学生获得健康知识主要通过教师授课和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获得。但这种知识的获得存在零散的现象。在对健康教育课进行正常系统的教学外,还可结合教育课、生物课、思想品德课等进行多渠道,广范围的传播。同时通过板报宣传,邀请有关校医、专家等定期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四)、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效果评估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篇10

【关键词】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率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68-01

1健康教育

随着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人们的预防保健意识已大大增强,把一般的健康教育与免疫规划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联系起来,使健康教育渗入到免疫规划工作中。具体工作的思路是,在开展免疫规划宣教时,首先宣传国家免疫规划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介绍国家规定的一类疫苗是免费由政府埋单;二类疫苗是自愿接种费用自理,说明免疫规划工作是儿童预防保健的一个重要部分。

2健康教育方式与对象

2.1健康教育方式

2.1.1宣传栏每两个月1期,其内容时常更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儿童及家长易接受,并针对季节开展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宣传及儿童保健知识宣传。

2.1.2设立固定的宣传展板上墙如《家长接种须知》,《扩大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程序及接种注意事项》,《疫苗接种流程》,《儿童接种后注意事项》,《免疫接种禁忌证》等内容。

2.1.3音像在预防接种门诊的健康教育室或候诊室反复播放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宣传形式直观性强,教育性广而活,易于人们接受。

2.1.4宣传横幅,宣传画、宣传单,宣传活动通过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活动的开展,在接种门诊及社区居委会悬挂横幅和张贴宣传画、散发相关免疫规划宣传资料、让每个儿童家长了解并深深体会到“免费接种疫苗是每个孩子都应享有的权利”,“即时接种疫苗,保护儿童健康”等知识和国家政策。

2.1.5开展短信通知、电话咨询业务设立咨询台和热线电话,主要由预防接种人员负责。由于接种对象或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知识普遍缺乏了解,特别是对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不熟悉,担心孩子漏种、重种、早种、迟种等等,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对前来接种的0~7岁儿童纳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施计算机管理,使儿童及监护人获得一系列优质服务。

2.1.6对家长的培训利用每周一次办理预防接种证的机会,对儿童家长进行免疫规划知识培训。不定期组织儿童保健专家讲授儿童保健知识。

2.2把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日门诊充分利用接种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预防接种门诊的有力阵地,在每天接种的各个环节做好口头和书面的健康教育宣传。

2.3建立一支合格的健康教育队伍对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可提高其开展教育的实际沟通能力和宣教能力。对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和医德的教育,可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医院的免疫规划人员仅有4名,辖区流动人口1万余人,特别要提高流动儿童的接种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是保证和提高接种率的有利因素。

2.4宣教对象以新建卡儿童及流动人口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也包含辖区内的高危人群人群如老年人等。

3结果

由于采用了以上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免疫规划工作相互渗透的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免疫规划健康教育,为家长提供更多的儿童预防接种保健知识,同时将国家的免疫规划相关政策传达给家长,使每一个儿童都能享受到免费接种的疫苗。预防接种门诊的年建卡人次由2004年的100余人到2010年的200余人,由开展周门诊到日门诊接种,由原来接种“五苗”,再扩大接种到14种免费疫苗和目前的20余种二类疫苗的接种。

4讨论

4.1免疫规划和健康教育是相互独立又互为相关的学科,健康教育是促进免疫免疫工作的重要手段,而免疫规划预防接种门诊是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所以在免疫规划接种门诊开展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和重要。

4.2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使居民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家长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预防接种不仅是一种方便、有效和经济的手段,而且是控制以至最终消灭某些传染病最根本的措施。

4.3预防保健工作特别是免疫工作是综合医院一项重要的任务,而且这项任务政策性强,工作量大,需要家长和辖区居民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4.4对接种儿童的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既可提高预防接种效果,又可减少医疗纠纷。

4.5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和医德的教育,可防止预防接

种门诊接种医生出现接种差错事故。

4.6通过健康教育渗入预防接种工作中,促使辖区儿童预防保健工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辖区内相应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结核性脑炎、乙脑、流脑等疾病,从2004年至今无一例发生,麻疹也控制在1/10万以内。

实践证明,将健康教育融入免疫规划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建立一支培训有数的健康教育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是促进免疫规划工作,提高预防接种率,防控传染病,保障儿童健康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曼秀,曹翠明,刘小强.健康教育在乡镇学生预防接种工作中的作用及分析[J].现代护理.2009(13)

[2]高龙明,吴建辉,亓兴中.健康教育在促进免疫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作用[J].职业与健康.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