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知识管理体系标准十篇知识管理体系标准十篇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9:00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篇1

关键词: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标准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130-02

我国首部专利法实施已近30年,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已不可逆转,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无论是在进行研发创新、引进技术,还是在吸引资本投资、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均离不开知识产权支撑。知识产权从创造、获取、维护、运用和保护均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2012年04月2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马骏在东兴证券第一届中小市值企业投资论坛上表示:“……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数量的98%以上,为中国新增就业岗位贡献是85%,占据新产品的75%,发明专利的65%……”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上大多缺少系统化、规范化高效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从而没有充分发挥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为了帮助企业规范知识产权管理,建立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供依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2年04月发起制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并于2013年02月07日正式。令人惊喜的是,在此前我国一些地方管理部门也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地方标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由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发起制定的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2/t1204—2008),于2008年05月08日。浙江省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发起制定的《宁波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302/t1042—2011),于2011年12月31日。这三个规范均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提供了指南。本文通过对这三个典型版本“管理规范”的比较分析,提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建立、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

1标准的结构型式对比分析

从标准的整体结构上看,国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完全采用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2008/iSo9001:2008)的结构型式,各章节和条款的编排也基本相同,将标准分为各过程加以描述,以过程方法实现整个标准的管理要求。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2/t1204—2008)则仅是参照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2008)结构形式,内容编排基本相近,也以过程管理来实现整个标准的管理要求,简化了部分管理过程;《宁波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302/t1042—2011)的结构型式则根据《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要求,参照我国通用技术规范的结构型式,以要素规定管理要求,采用要素管理的方法。前两个结构型式的标准优点是:实施的通用性比较强,在企业管理体系框架内有较大灵活性,使用过程方法管理,可以更易于与企业内的其它管理体系相融合,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有效性和效率,但江苏省DB32/t1204—2008标准某些条款规定过于含糊(在下文第3部分中具体举例),可能会给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带来困惑;对于已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其他管理体系的企业,采用上述结构型式的标准会更加易于建立管理体系也易于实施;宁波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302/t1042—2011)的优点在于各条款规定清楚,要素明确,更便于检查和评价,并在其附录a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标准对文件化管理的要求对比分析

任何管理体系的建立都离不开文件,实施过程的结果也离不开记录,所以,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必须对文件管理的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在国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4.2条款中对文件、记录的控制规定非常明确,特别是对企业知识产权会产生直接重大影的外来文件控制,4.2.4a)、c)条款规定极为严密,整个管理体系以一整套文件为依据加以运作,以一系列记录作为证据保障,确保整个体系运行轨迹清晰、有效。江苏省的DB32/t1204—2008标准,虽然有4.2文件控制条款,但只对企业内部的文件、记录作了宽泛的要求表述,而对极为重要的外来文件(如:复审委通知、审查通知、行政决定、司法判决、律师函等文件)则没有规定,这是个不小的缺陷。宁波的DB3302/t1042—2011标准,没有专门的文件控制条款,对要求制定的内部管理制度,则分散在各要素的规定中,虽然在9.2知识产权档案管理中对文件控制进行了规定,但档案管理规定并不能代替文件控制,且9.2条款中没有对文件的制定、审批、修订、外来文件的收集、文件分发、标识等加以控制,对记录的控制表述不明确。这可能与其标准本身的整体结构型式有关,因为任何技术性规范标准均没有文件控制的要求。

3标准的普适性与可操作性对比分析

作为一个管理标准,其普遍适宜性与可操作性十分重要,它对标准的推广及实施的有效性有着直接影响。iSo9001标准在我国推广应用已有20多年,在我国工业企业中有着广泛的基础和影响力,有赖于其普遍适宜性与可操作性。根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秘书处数据,载止2012年6月30日,我国有各类认证有效证书631629份,其中iSo9001:2008管理体系198476份(江苏省29504份、浙江省22586份),如果加上已失效的53015份认证证书,总数突破25万份。也就是说我国至少有25万家(江苏近3万家、浙江2.2万家以上)企业建立了以iSo9001标准为基础的各类管理体系。国标GB/t29490—2013)采用iSo9001标准的结构型式,要求以过程方法pDCa循环管理模式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实施方式相同、可操作性较强,企业有曾似相识的感受,适于企业当前的管理模式,也有利于与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相融合,便于大规模地推广应用,美中不足的是在标准中找不到外包过程控制条款,而现实中,国内大部分企业的知识产权申请、维护、保护等工作外包(委托)给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甚至还有把企业的所有知识产权管理也外包(委托)给中介服务机构的。江苏省的DB32/t1204—2008标准虽然也是参照iSo9001标准的结构型式编制,也强调过程管理,但标准某些条款让人感到规定不具体、难操作(如4.2.3;6.1.3;6.1.4等条款),也缺少“沟通”渠道的建立、“硬件资源”支持等内容,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稍逊。宁波的DB3302/t1042—2011标准采用的是要素管理模式,对于已建立iSo9001管理体系的企业来说,可能有些别扭,不利于与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相融合。但是由于所有工业企业都有技术标准(如产品标准、生产工艺标准、检测标准等),所以对于所有工业企业来说这种结构型式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同时其最大的优点在于标准条款内容具体,有利于企业实施,可操作性较强,再结合附录a使用,也便于检查和评价。

4对体系持续改进要求对比分析

一个管理体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是不断改进、不断提升的过程。一家企业建立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有效性和效率上。持续改进是一个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过程,只有持续改进才能保持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国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和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2/t1204—2008)的优势在于以pDCa循环的过程管理模式强调了改进的要求,以笔者的观点来看,这两个标准这部分的要求规定太过简单、宽泛,没有强调建立在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纠正、预防措施,在具体实施时缺乏依据。《宁波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302/t1042-2011)最后的11.3管理改进规定则更简单。我们知道企业获取知识产权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侵权和被侵权,为企业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下获取效益,对比GB/t19001标准的持续改进过程,如果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缺少预防措施要求是一个很大的缺憾。各标准中对建立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的规定,无法替代建立预防措施要求。

5结论和建议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制订的指导思想,决定着标准的框架结构、实施模式。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标具有管理体系易于建立、便于与企业原有管理体系相融合、普适性与可操作性强的优点,是一部对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有着划时代意义的管理标准。

企业在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时建议:(1)采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建立以过程方法pDCa循环持续改进管理模式;(2)进一步参照iSo9001标准要求,根据企业的规模、人员、已有的知识产权状况、企业发展战略等实际,结合现有的管理体制对标准过程进行删减和整合,以提高标准实施的效率;(3)在制定有关具体的实施方法时,建议将《宁波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302/t1042-2011)作为指南性标准加以采用,特别是其附录a更值得参考,以提高标准实施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国家知识产权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S].2013-02-07.

[2]江苏省知识产权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32/t1204—2008[S].2008-07-08.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篇2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化监理知识结构

信息工程监理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保障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一种约束机制。它采用“五控两管一协调”的控制模式,对业主、承建单位的项目行为实施监督,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避免“豆腐渣”工程,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信息资源为基础,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全面整合或再造组织业务流程的过程。知识管理是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创新知识的管理控制过程。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政府等组织通过知识管理,从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中,挖掘、获取并确定各类知识资源,定位拥有专业知识、经验的个体,将个体的知识、经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知识资源,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承建单位实施信息化建设中,知识管理是通过公司内雇员、部门、可能的跨国公司合作、与业主的沟通协调,传递、整合、有效利用本单位的知识资源,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设计最优技术方案、控制施工质量,共享和创造知识价值。

在信息化建设中,对组织内各种各类知识进行评估,挖掘、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知识不仅仅是信息,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集合。通过评估,区分知识和信息、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应用。

整合或再造业务流程,是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1990年美国管理专家michaelhammer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的概念,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对用户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关键性的重新设计和根本的变革,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持续改善。在业务流程重组中,信息(知识)的获取、分类、存储、利用,只有与知识管理结合,才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知识管理技术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始终,它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在知识获取、学习、共享、创新的过程中,整合各种信息技术,构建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二、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informationresourceintegrating,iri)的前提是进行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resourceplanning,irp),消除“信息孤岛”,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规划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础,irp的基础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iri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重建或重构数据环境。信息产业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中定义信息资源系统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储存、处理的资源系统”。

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规划是很重要的一环。在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及其它显性资源,也存在各种各类的知识、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个体等隐性资源。信息资源规划是对实施信息化后产生、控制、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评估、挖掘、获取、共享各类知识;对承载信息资源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分析、设计和指导。

(一)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

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是对支撑业务流程的逻辑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具有结构化、标准化、一致性的共享数据库。分析业务流程重组后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了解各种数据的内容、范围、可靠性等,理解数据的共享要求和应用策略以及数据使用中的问题,使信息资源规划能够满足数据资源的管理要求。

(二)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是指决定信息系统质量的、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标准。威廉·德雷尔1985年在其《数据管理》专著中总结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数据管理五项标准,内容如下:

1.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dataelements)是信息资源中最小的信息单位,是抽象的数据对象。它的质量是构建稳定的数据结构基础的关键。数据元素标准包括数据元素命名标准、标数据元素识标准和数据元素一致性标准。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基础标准。信息分类编码(informationclassifyingandcoding)的对象,是一些最重要的数据元素,自动处理、检索、存储和传输信息的质量及效率与这些元素紧密相关。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将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信息分类编码工作要确定每个编码对象的编码规则、码表结构和代码表。

3.用户视图标准。用户视图(userview)是一些数据元素的集合,表示用户对信息需求和数据实体的最终解释。用户视图是数据的系统外在表现形式,是系统的输入、输出媒介和手段。用户视图与外部数据流是同一词,来自某个数据源或流向某个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流。常用的用户视图有纸面的,如图纸、单证、表单、报表、账册等;有电子的,如屏幕格式等。

4.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conceptualdatabase)是用户对数据存储的最终解释。用户的信息需求,应首先界定概念数据库。概念数据库是综合信息资源用户的数据要求构成的全局数据库,表示数据库的整体数据组织状况和逻辑结构。

5.逻辑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logicaldatabase)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解释。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basetable),是从概念数据库中映射出的所需信息。逻辑数据库表示的是局部数据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三)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在定义数据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依据,为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在信息资源规划中,将隐性资源转变为显性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各类知识资源。因此,信息资源规划是资源的知识管理规划。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因为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转变为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规划,如果不实施知识管理,将不会产生显著的信息化效益。

(四)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信息资源规划的关键。不仅仅信息整合,也包括各类显性、隐性知识的整合。如何在整合各类知识资源中创新,是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目的。在资源规划中,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前期的知识挖掘、分类、整合;也要考虑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资源的收集、分类、整合,如何有序传递、有效利用;

还应考虑后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将要形成的分散的、孤立的、相互关联的各类资源的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资源最大可能的高度共享和有效利用,使内容和服务提升到新的高度,消灭大量存在的“信息孤岛”或“信息烟囱”,获得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使信息技术的投资获得增量,将潜在价值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工程监理

在信息化建设中,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信息工程监理的控制目标。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鲍姆(a.v.fergenbaum)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学科。其深刻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意义的质量管理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

如何在信息化建设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以保障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的。信息化建设监理机制是保障信息系统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三控、二管、一协调”及知识产权保护和安全控制是监理的核心,也是在监理过程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在iso9000族标准中的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管理应向知识管理延伸和发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建立质量控制的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贯穿信息化建设的始终,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得到体现。通过知识管理,帮助企业从已存在的信息中挖掘、分析、整合有用的知识,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提升质量管理的质量。信息化的特征是技术和服务,在知识管理中实现创新是信息化发展的源动力。

(二)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的内涵

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融合个人知识(经验、专业、技术等)积累和企业知识(记录、文档、文化等)积累,使质量管理不仅仅停留在文档化、参数化、流程化、制度化的作业中,而具有质的提高,促进个人知识和企业知识的相互转化。

在监理过程中,促成业主与承建方、业主与监理方、业主与业主、承建方与监理方之间的知识转移。在信息化建设中,由于业主缺乏相应的技术、知识、经验等准备,监理的介入可以帮助业主与承建方沟通,了解承建方的技术路线、设计思想、公司实力、技术服务和支持等;帮助业主与已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交流,学习经验、吸取教训、规避风险;提供对承建方的评价、解决方案的评价、项目实施方法的评价、项目阶段和完成的评价以及技术服务和支持的评价等;提供风险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投资管理、安全管理、文档管理等相应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多样性、多方位、多层次的知识转移。

信息工程监理在信息化工程中,通过实施零缺陷、戴明环、6σ等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提高对质量、质量管理的认识,形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作业流程,保证信息工程的质量。实现信息和知识资产的积累和保存,促进内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达成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

四、信息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一)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

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由5部分构成:⑴监理目标是信息系统工程总体目标和任务,包括五个阶段,即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验收测试和运行维护;⑵监理范围,即监理职能×监理内容;⑶监理实施;⑷监理支撑;⑸系统评测。

(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由5个维度的知识空间组成:

1.监理范围。这个知识维度是由监理职能和监理内容构成的一个矩阵。监理范围是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的核心,其它知识元素都是以监理范围为中心,辐射信息系统工程整个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包含7项职能:决策与领导、规划与设计、组织与人事、协调与沟通、控制与监督、投资、评测与创新。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知识产权控制、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组织协调。

2.监理目标。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总体架构中监理目标是对应的。这个知识维度主要包含两个内容:

(1)信息系统工程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因项目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协助用户在目标选择、制定中,考虑系统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业务流程重组或再造等。监理的目标就是支持和保证这个总目标成功实现。

(2)信息系统工程的任务。信息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测试验收、运行维护等。监理的目标就是保证工程项目各个阶段任务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投资目标、安全目标、知识产权目标的顺利实现。

3.监理实施。在这个知识维度中,根据工程的特点、用户的需求、进度的安排、资金运用及相关条件等,并参照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划分监理实施各阶段。监理的实施一般分为4个阶段:前期准备、监理规划、过程控制、监理结束。但监理实施的阶段划分并不一定与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各阶段有对应关系。

4.系统评测。这个知识维度强调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价、风险评估、安全评测等。评测是在监理范围的知识维度内调控。

5.监理方法论。在监理范围内,根据项目特点,为实现监理目标采用的知识原理、方法、设施、工具、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的集合,是实施监理的依据和手段。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一般是按照各个维度的知识展开,但5个维度的知识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由此构成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空间。

信息工程监理,是我国独特的项目管理约束机制。实施知识化监理,是项目管理的延伸和发展。监理单位应注重信息化过程中,在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化规划中展现的知识特点、知识结构和知识转移等,注重企业内部外部的知识积累和共享,用知识指导监理。实现监理过程的知识管理,极大提高信息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郎庆斌等.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m].人民出版社,2005.7.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篇3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服务;国家标准;中国知网

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概念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的资产管理研究[1]。知识管理服务是面向对象的知识的维护、共享、可访问性和发展相结合的过程、行动、方法和解决方案[2]。通俗来说,知识管理就是“在恰当的时机给予恰当的人以恰当的知识服务”[3]。对用户来说,知识管理就是在用户需要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可以通过知识管理系统获得它并展开工作,继而,再把实践中获取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反馈到该系统整理备用。相对目前国内外大型的数据提供商提供的文献发现和文献服务,知识管理系统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系统化、信息化、个性化。目前,知识管理服务在各个行业和众多企业中逐渐展开和深化[4,5]。本文就国内外的国家标准进行了探讨,着重介绍了以色列国家标准,随后给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管理服务框架,最后探讨了中国知网在知识管理服务上的探索。

2知识管理服务的国家标准

2.1知识管理的国家标准研究

知识管理研究日益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各国纷纷制定了国家标准或最佳实践。英国(2001年)[6]、欧盟(2004年3月)[7]、澳大利亚(2005年)[8]、中国(2011年1月)[9]、以色列(2011年11月)[2]等相继制定了最佳实践或国家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加拿大(2002年)和美国则提供了白皮书性质的文本[10]。笼统地说,限于当时的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水平或者一些具体实践案例,早期制定的国家标准或文件显得有些简单和教条,近些年的则体现出丰富内涵。更为贴近当代的知识消费群体的用户需求。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对国家标准进行及时修订是十分必要的[10]。由于中国的知识管理服务研究起步较晚,国家标准在制定时主要参考了其他国家的已有标准和相应文件,对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服务的潜力上认识尚浅,体现在其能发挥的作用上也不充分。因此,这里我们强烈推荐博采众长、丰富全面的以色列国家标准[2]。

2.2以色列国家标准简介

以色列国家标准是以过程的方法作为知识管理活动的基础。在以色列国家标准中,对知识管理活动流程的描述强调了以下方面的重要性:在战略基础上行动;识别和了解面临的挑战和组织的需求;需要规划知识管理行动,以权衡成本与效益并确定优先事项;监控和测量若干层次上的行动结果,并评价和分析;在分析结果基础上不断完善过程,并从组织获得的经验中学习;改善知识管理的组织,并在组织遇到新挑战时提供解决方案[2]。以色列国家标准给出了丰富的管理方案[2]。为满足组织和业务需求,可以进行的知识管理方案应包括(不仅限于)以下:(1)门户或专业网站、知识站点;(2)企业或网络内容管理,含维基式的工具和搜索引擎,含标签云和词汇表等;(3)以专家交流和培养为核心的社交网络和实践社区,包含微博和博客等;(4)以文件为核心的模板或智能文档、作业文件、工作流图表、过程、教义、经验教训知识库、述职、职业桌面等;(5)创新领域和知识传承与学习;(6)专门和特别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等。知识管理的文化无疑对知识管理和有效利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以色列国家标准还提出了建设一个理想知识管理文化的概念[2]。组织管理者可以根据18种关系来塑造所需的文化特色,以确保具有共同的指导价值、行为以及所需行动[2]。以色列国家标准给出了相对完备的关键要素和更为翔实的指导方案,描述清晰,利于实践,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2]。

3相对完善的知识管理实践流程

相对于原则性指导的国家标准而言,企业更侧重实践性强、易操作的知识管理流程,研究者们不断丰富和完善一些成熟的行业或企业的实践。知识管理教育网站alanFrost集成了Bukowitz和williams、Gamble和Blackwell、nonaka和takeuchi、Botha等研究者的成果[11—14],绘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管理实践流程框架(见图1)[14]。在此流程框架中,组织机构的个人和群组利用信息知识库系统所包含内外数据信息、元信息和显性知识,通过探索发现、组织评估得出战术动机和战略动机,根据自己对信息的得知与否、对能力的具备与否展开学习创新过程,从而实现机构的战略目标和应对战术机遇危机。在探索发现时用收集、察看、解构、分析等手段获得的显性的、隐性的和内嵌的知识信息,在组织评估阶段进行分类、背景调研、映射和关联。在学习创新过程中,不但要在战略层面上进行一系列涉及机构构架、文化、知识保存工具、核心竞争力、外部网络和知识管理体系等变革以实现支撑和实施,还要在战术层面上对知识的再利用、创造和获取上采取诸如知识共享、加强沟通、获取资源、外聘新人等措施。学习创新过程中获得的机构内外的应对和结果等新知识,又通过数据存储处理系统进入信息知识库下一轮循环。该流程框架为各种机构提供了一种抽象的知识管理范式和模型。

4中国知网的知识管理服务

4.1中国知网的现状和知识管理服务需求

作为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hinese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中国知网自1999年6月成立以来重视资源建设和服务平台建设。在资源合作方面,收集了来自国内的2亿篇文献,包括期刊论文、硕博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图书、专利等类型文献。在服务平台方面,建设了KBase全文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包含大百科式的概念关系词典,集成智能文本挖掘引擎技术、自然语言处理引擎技术,对海量的文本、网页、档案、文献、办公文档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高效管理,提供自动分类、自动聚类、关键词自动标引、自动文摘、信息过滤、关联规则挖掘等服务,建立了以全文文献为核心、以知识节为主要呈现方式的文献服务模式。目前为超过5000家的机构用户提供每天千万人次的快捷准确的全文检索服务。然而,要实现从文献服务跃升到知识管理服务的变革,首先要瞄准用户“在恰当的时机给予恰当的人以恰当的知识服务”的根本需求。这需要一个系统面对来自各行各业的上亿用户提供这种高水平的知识服务,对资源的全面性和结构化、软件的智能化和硬件的运算水平要求都极高。自2014年3月始,中国知网进行了一场以向全社会提供知识管理服务为核心战略目标的全方位业务模式大变革。此举意在及时有效地将知识信息真正转化为整体提升全行业战略管理水平与创造执行能力的有效知识,让各行各业用户获得最贴近自己行业特点和特色的知识服务。

4.2中国知网知识管理建设的举措

4.2.1扩展资源从2013年开始,中国知网与海外数据提供商和出版社洽谈合作,争取实现海外资源落地中国知网。截止到2015年底,已经收录的外文文献达到1.3亿,其中合作期刊文献量为5029万篇,合作期刊种类达到5万种;合作图书文献量为237万册。目前已经与319家国外出版单位合作,资源量覆盖了SCi、ei和SSCi,并且正在进行全文资源在中国的落地。这些外文资源和原有的中文资源一起共同构成了海量知识源。4.2.2开发软件在全文检索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文本挖掘技术进行碎片化处理,实现高水平和深层次的语义识别和知识元的开发,对全部资源进行XmL处理。开发动态重组技术,实现已出版内容的快速抽取和按需出版。4.2.3提供平台在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平台、网络信息采集系统和数字版权保护系统的基础上,中国知网鼓励资深编辑和科学家利用“大成编客”平台,对本领域内的学科热点知识进行专业和系统地编纂。所编内容产权为中国知网与编辑和科学家共有。开发协同编纂平台,满足多单位和多人的协同创新需求,创造一个忠实记录科研协同创新全过程的全新的公平合作模式,更好地传承和传播科研成果,促进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的形成。4.2.4拓展社区在“大成编客”所形成的覆盖全领域的文献梳理和热点汇聚的基础上,中国知网结合百科词典和专家问答,在文献和专利树基础上,构成以知识图谱、专利图谱和专家地图,构建学习社区不可或缺的知识与专家的基础。通过移动端应用和文献管理电脑客户端e-Learning,结合实名认证体系,与原有的学者圈和各类个人馆、机构馆充实和丰富学习社区,满足专业机构成员和具有共同兴趣的自由读者进行互动式教学、交流,积极创造新的合作机会和协作关系。鼓励广泛积极参与,形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氛围,逐步发展成知识管理服务中最活跃的因素,以期逐步实现“能师愚徒”的知识管理服务模式。4.2.5行业服务和企业试点知识管理服务最终还是要调动某行业某企业某人的工作效率,达到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创造出新知识并充实到体系中去。用户根据需求进行自定制,系统地和选择性地知识提取,对机构内部结构的组织联系进行有序整理,实现对知识和实施策略的权限提取,逐步形成知识崭新、策略科学、组织有序、权限分明、提取便捷、实施可控、成果回馈的行业知识库。这些知识库不但满足阶层多变的权限定制,安全和有效地区分公有和私有资源,而且还会成为领导进行决策、监督下属进行学习、实施和反馈的统一平台。中国知网为科技型企业设计了机构知识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基本流程(见图2)。“中国知网”精确分类和精准投放的海量资源,再结合互联网和行业的最新资讯,经过筛选、推荐和评价进入知识管理服务中心与企业的原有自建数据库一起形成该企业的知识库,并通过互联网和企业移动客户端向全体成员有序、分类、分级发送并反馈通达,以实现面向用户的知识管理服务。4.2.6营销模式以“内容+平台”的知识服务模式,重组营销布局,纵向上针对行业用户建立行业知识管理服务公司,横向上将销售遍布各省分公司抵近前线。目前已经有一批优秀的试点单位建成,例如,农业科学院、中国一汽、上海电气、社科院等。策略上“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期待实现以优秀企业带动行业,以优秀行业带动全面整体提升的效果。

5结语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篇4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全节点;项目管控;知识管理;知识沉淀

中图分类号:V233.7+57

0前言

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1],需要长期坚持与努力从而形成文化。从这个概念上来讲,知识管理不是项目,不能按照项目管理的组织和运作方式来管理。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可项目管理的意义,项目管理中的一些思想也慢慢演变成为普遍适用的管理理念,这些思想也能够适用于知识管理[2]。

1知识管理的概念

所谓知识管理的定义为[3],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并不断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

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4]。

2项目全寿命周期管控方式

作为一个企业,要形成有效的知识管理模式,关键是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管理组织体系,首先要做的就是规范项目管控模式[5]。

项目全寿命周期全节点管控体系的整体框架从不同层次和维度展现项目管理,形成管控视图、过程视图和实施视图[6]。

在管控视图下,可抽取出公司管控层、部门管控层、项目组管控层所关注的项目活动;在过程视图下,可展现出项目整个寿命周期的过程;在实施视图下,可展现出各项工作活动、遵循的工作标准(即工作内容、方法论、工具、模板、最佳实践)、产生的成果等。此管控体系的整体框架具有层次性,可将管控的重点和内容映射到项目的全寿命周期过程和活动中。全寿命周期全节点的项目管控体系能够指导项目日常工作的开展,实现多维度的项目管控。

1.1管控策略

天津市普迅电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迅公司”)业务类型较多,项目管控的周期也相对较长,从项目前期至项目后期,通过对全部业务类型的项目阶段和项目活动进行梳理,形成适用于全业务类型的通用阶段,并将各类型的项目活动与通用阶段进行逐一对应,形成适应于普迅公司全业务类型的全寿命周期全节点的项目管控体系。管控体系通过约定各类型项目各个阶段的项目活动、工作内容、工作标准、成果,明确责任部门、管理和配合部门、管控方,实现项目工作规范开展、公司各层次项目管控。

1.2管控项

项目全寿命周期全节点管控体系的管控项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通用阶段:是指总结形成的适用于各个业务类型的项目阶段,包括项目前期、项目启动、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应用、售后技术支持、验收、项目后期。

项目活动:是指项目开展过程中应履行的各项工作。

工作内容:是对项目活动的描述,说明项目活动的主要内容。

工作标准:是指项目活动开展应遵循的标准,使节点工作更明确,使节点管控方式更具指导性。

成果:是指开展项目活动所产生的成果资料。

责任部门:是指项目活动的承担部门。

管理与配合部门:是指项目活动开展所涉及的其他部门。

管控方:是指对项目活动进行管控的各个机构或组织。

1.3管控体系下各阶段主要工作

项目全寿命周期全节点管控体系将项目分为项目前期、项目启动、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应用、售后技术支持、验收及项目后期十个节点,各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

项目前期阶段:包含15个项目活动。其中关键工作包括项目储备、项目策划、项目可研分析、项目初步设计、项目开工确认、招投标或免招标签报、合同签订、商务回款、确定项目组成员,共9项工作内容。

项目启动阶段:包含17个项目活动。其中关键工作包括内部项目立项、客户方项目启动会、与客户制定项目相关制度、培训宣贯、项目资源准备、安全保障工作、制定总体方案,共7项工作内容。

需求分析阶段:包含22个项目活动。其中关键工作包括客户方数据收集与分析、客户访谈、问题诊断、需求分析、内部需求评审、客户方需求评审、需求确认、测试准备、客户回访,共9项工作内容。

设计阶段:包含41个项目活动。其中关键工作包括概要设计、方案设计、详细设计、改进方案制定、负荷预测、站点规划、网络规划、投资估算、开工申请、开工确认、客户回访,共11项工作内容。

实现阶段:包含28个项目活动。其中关键工作包括原型开发、系统开发、数据采集、分阶段施工、安全检查、数据整理、控制成果解算、图形绘制、电力信息成果编制、工程绘图、测绘成果提交、施工情况阶段性评审、设备调试、会展活动执行、Vi设计制作、Vi设计成果提交、客户回访,共17项工作内容。

测试阶段:包含15个项目活动。其中关键工作包括测试申请、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第三方测试、工程质量检验,共7项工作内容。

应用阶段:包含37个项目活动。其中关键工作包括功能内部评审、权限搜集与确认、安装版本、实施准备、数据移植、测试环境准备、商务回款、客户方培训、培训回顾、集成调试、网络和硬件安装配置、项目组联合测试、上线申请、系统安装部署、客户方功能测试、试运行申请、系统试运行、上线启动会、改进方案实施、成果固化及最终报告,共20项工作内容。

售后技术支持阶段:包含8个项目活动。其中关键工作包括制定维护策略、制定维护计划、系统支持、信息备份、系统版本和更新、业务周期工作、项目情况周期性总结,共7项工作内容。

验收阶段:包含6个项目活动。其中关键工作包括验收资料准备、验收资料审核、验收资料装订、项目验收会准备、项目验收会开展、项目验收,共6项工作内容。

项目后期阶段:包含28个项目活动。其中关键工作包括商务回款、内部结项、知识整理、知识文档审核与入库、项目评审、正式运行、实用化评价、项目评奖、、申请专利、后期宣传、项目逾期管理,共12项工作内容。

3基于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知识管理模式

全寿命周期全节点项目管理模式下的知识管理,能够实现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和不断更新,为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活动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促进项目开展与不断改进。

上图为项目全寿命周期全节点项目管控体系中项目开展的示意图。图中横向为项目全寿命周期全节点管控体系下的各个项目阶段,纵向为每个项目阶段的企业知识过程,体现为开展项目活动、按照工作标准开展项目活动、按照模板编制项目成果、形成案例、完成项目总结的流程。

图中以项目前期及项目验收两个阶段作为样例说明项目开展过程中知识产生和管理的过程,透过上图自下而上来看:

针对最底层的项目阶段及项目活动,在不同的项目阶段中,项目将开展对应的项目活动,以项目前期及项目验收为例,项目将分别开展招投标和验收工作;

针对图中第2层的工作标准,是指项目在开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项目活动所遵循的对应的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是根据开展项目活动的要求进行制定,能够指导不同项目阶段下的实际工作活动,使工作开展有章可循,实现标准化作业。例如项目前期的招投标工作,需遵循对应的招投标工作标准;项目验收阶段,则需要遵循对应的项目验收工作标准;

针对图中第3层的模板,是指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各项项目活动所产生的成果模板。输出项目成果是开展项目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内容,制定统一的成果模板,则进一步提高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例如在开展项目招投标工作时,需编制投标商务文件、投标技术文件等项目文档,在编制过程中,必须依据对应的投标文件模板;在开展项目验收工作时,必须依据验收报告等文件模板编制验收材料;

针对图中第4层的案例,是指某一项目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果,例如**项目招投标的商务文件和技术文件,**项目的验收资料等;

针对图中第5层的总结,是指项目工作完成后,项目组对项目开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内容进行总结,形成新的知识文档,将知识归集起来并进行管理。

所谓企业知识管理,便是在上图所示的各层工作中,首先将工作标准、成果模板、案例及项目总结作为企业知识归集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再从归集的知识中提炼出对项目开展有指导性意义的内容,进一步完善、优化管控体系的工作活动、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和模板。完善后的管控体系又指导其他项目的开展,进而形成更佳的案例、经验、知识归集……如此往复循环,逐渐推进公司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精益求精,形成知识沉淀。

4总结

知识管理是目前企业发展必须要具备的重要管理职能。有效地进行企业知识管理,加强知识积累与沉淀,能够使员工快速成长,提升员工技能素质和工作效率。基于项目全寿命周期全节点管控的知识管理,对于以项目建设为主的信息化企业来说,是一套科学、可行的管理方法,使企业的知识管理走上规范化道路,实现了不同业务类型下的知识获得、创造、分享、储存、更新及应用过程,使企业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自我优化,逐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美国项目管理学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北京:北京现代卓越学术交流中心,2000.

[2]陈劲.研发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毕星.项目管理精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王德海,张晓婉,赵维宁.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项目_管理者操作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篇5

摘要:高职开设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课程很有必要,介绍了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开设iSo9000族标准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及安排,以及iSo9000族标准课程教学实践的一些教学难点和体会。关键词: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一、企业实施iSo9001标准及认证的意义及现状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耗时10年而制订出来的全世界第一套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套关于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是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蕴涵了质量管理的精华,具有通用性和指导性。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化的形势下,实施iSo9000族标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促进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和完善,使企业的市场意识和质量意识得到增强,有利于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满足顾客的需求,保护消费者利益.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增强组织的市场竞争力;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iSo9000族标准已成为国际通用的共同语言和准则,对促进国际经济贸易、消除贸易技术壁垒、赢得更多的商机、提高管理水平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所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种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国际、国内,在生产经营、服务、国际贸易、教育、行政管理、科研等各领域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经有超过50万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认证,其中在欧洲,实施并通过认证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40%。到2004年6月30日为止,中国已有11.68万家企业实施iS09001标准并通过了认证,已占企业总数的1%。质量管理意识已在各行业各领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二、高职开设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课程的目的和意义由于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专业及课程设置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出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企业经营管理也日渐提高,技术与经济、科技与管理等学科日渐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和融入,所以,高职毕业生除了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外,还应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即对国内外工程技术、管理、社会人文科学方面的新知识、新理念的接受能力、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等,这样才能受到企业的青睐,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因此,高职院的课程开设也要不断调整、更新。基于上述意义,我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率先在机械系的毕业班中开设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课程,目的在于,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现代质量管理的意识和理念,并能将其融会贯通到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中去;掌握iSo9000标准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质量管理工作和企业贯彻实施iSo9001标准过程中内部审核及编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用人多一分选择机会。三、iSo9000族标准课程教学安排及探讨1.iSo9000族标准简介iSo9000族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l76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1986年和1987年iSo/tCl76委员会了6项标准(通称为87版标准)。1994年完成了第一次修改,并使标准扩展为16个,通称为94版标准。到2000年.iSo9000族标准已增加到26个,2000年完成了第二次修订,将标准整合为15个,并于2000年12月15日正式,通称为2000版标准,目前采用的即为2000版标准。在15个标准中,有4个核心标准,即: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iSo19011:2002《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其中,iSo9000标准是9000族的基础.内容包括:八项质量管理原则、12项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基础、80个质量管理体系术语及定义;而iSo9001标准则是核心中的核心.它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可供企业内部使用,也可用于外部认证的目的。也只有9001标准能用于外部认证,这就是我们常看到听到的某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的由来。我们教学的重点也就是这两个标准和19011标准。2.iSo9000族标准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安排(1)课程性质我们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课设计为机械类化工过程设备、机械设计、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技术课。对于学生学好专业技术课以及今后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2)教学任务和能力要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及1901“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等标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内部审核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与培训,使学生掌握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内部审核的知识和审核技能,今后在企业工作时,能胜任从事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或)负责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工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具备下列各项能力:①了解、熟悉并具有现代质量管理的意识和理念;②掌握2000版iSo9000、9001的标准基本内容和知识;③掌握GB/t19011-2003《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标准的基本内容和知识;④能胜任从事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方面的工作;⑤能编写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⑥具备从事质量管理工作和企业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方面工作的资格和能力。(3)教材选择市场上有关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书籍很多,但专门为大学生编写的用于高校教学的很少,经过研究比较,我们最后选定了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由祝宝一主编的《(2000版)iSo9000族标准通用教程》作为教学参考书,该书除了介绍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术语、要求、审核、业绩改进等四个核心标准的内容外,还介绍了质量手册编制(iSo10013)、质量计划编制(iSo10005)、质量管理培训(iSo10015)、统计技术应用(iSo10017)及测量仪器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iSo10012)等9000族其它标准及技术报告的内容,比较符合我们开课的宗旨和目的。根据教学任务及要求,我们对该书有重点的选择讲解,有些内容则安排学生自学。(4)教学课时计划安排我们用8个学时讲授“第一章iSo9000族标准概论”,除了一般介绍iSo9000族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oHSmSl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产生背景、发展、构成、认证状况及认证意义、标准体系建立的步骤及主要工作以外,重点介绍八项质量管理原则、12项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基础,有选择地讲解一部分质量管理体系术语,其余术语安排在其它标准的讲授过程中进行;对“第二章90012000标准要求”我们安排8个学时;第三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安排4个学时;第四、五、六章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外审方案的管理、外审活动共安排10个学时。

(5)教学原则我们在教学中以大量的企业质量管理方面的案例为基础,使学生加深对iS09000族标准的理解,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堂练习、小组讨沦等活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iS0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及有关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iS0900。质量管理体系方面工作(如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审核方案、审核活动的实施、审核后续活动的实施等)的方法和技能。3.iS09000族标准课程教学体会及探讨(1)由于标准本身比较枯燥、加之是由英文直译过来,苦涩、难懂,再加上学生都是由高中直接考入大学,没有企业工作经历,较难理解,这是教学的一大难点。为此,我们在讲课中补充了大量的企业案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授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7.2.3顾客沟通时,我们就举某空调器生产厂投资上马成套设备生产线为例,介绍设备制造企业与空调器生产厂家如何进行商务谈判、技术交流、如何签定商务合同及技术协议书、补充技术协议书、备忘录以及合同、技术协议书的具体条款要求;如顾客对成套设备生产线有哪些要求,例如:年产量、加工工件的规格、材料、尺寸、质量要求、交货期、验收方式、运输方式、付款方式、保修期、保修范围、三废处理等技术、经济、质量、环保要求等;同时,设备制造企业的资质、生产制造能力、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技术设计与开发能力、质量保证能力等;设备制造企业在合同签定后如何组织营销、技术、生产、采购、质检、售后服务等部门进行合同评审、如何依照技术协议书组织设计开发、如何进行生产制造、现场安装调试、如何进行检验、验收、售后服务等,以及在此过程中如何与顾客进行沟通(如修改合同条款、签定补充技术协议书、备忘录)、如何会签图纸以确认、如何确保顾客的每一要求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都能得到满足,同时如何形成书面记录(如备忘录、会议记录、电话记录、传真、修改通知单等)并在组织内得到有效的沟通和传递。通过这一过程的讲授,既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又对标准条款有了较深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采用多媒体等各种手段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除了板书、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教学以外,还预先准备了一些认证企业所实施运行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记录表格等配合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例如,我们收集准备了4-5套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非受控)、30多份管理制度、操作维护规程、检定规程等作业指导书、60多张质量记录表格等文件,在课堂教学和课堂练习、小组讨论时发给学生,让学生直接感知。例如,在讲到7.4.1采购过程、7.4.2采购信息、7.4.3采购产品的验证时,我们将“供方评定记录表”、“供方业绩评价表”、“采购物质分类明细表”、“采购计划表”、“进货检验记录表”等质量记录表格发给学生,使学生很直观地理解厂标准7.4采购的诸要素,理解了组织怎样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要求、怎样对供方及产品进行选择、控制、评价和再评价、怎样验证的过程,学会了编写这些质量记录,直观了解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一些作业指导书的内容、格式、编制力‘法等。学生反映容易理解、收获较大。(3)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感受到,在其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如: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等)都存在着iS09000标准的许多要素。所以,我们建议,在这些专业课的教学中.也应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m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标准的理念融会贯通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具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意识,在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中,能从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等角度去考量。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也要学习现代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更新和提高理论水平,多元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4)在本课程结束后,我们随即组织学生参加有培训资质的正规的质量认证公司举办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班的学习和考试,参加的学生全部通过了考试,获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资格证书,考分最高为93分,最低为79分,据质量认证公司反馈,成绩明显高于企业组织的学员。例如,我院有两个2005届毕业生,在2004年12月刚拿到9000内审员资格证书.旋即被江苏昆山的一家企业录用,负责品质保障工作,两位同学连称,学校为他们导入了一个新的专业领域,增加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范围。在此.笔者建议,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学校能组织学生参加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资格证书的考试,便于今后更好地就业和工作。(5)建议在学生所学各专业技术课程已开始或大部分课程已完成时再开始上本课程,这样,学生在学习iSo9000标准的同时,便于与所学过的或正在学的专业技术知识一起联想、感受和融会贯通、理解更深,从教育心理学讲,也符合正迁移理论,效果更好。(6)根据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特点,我们在一开始讲课时,尽量采用通俗的语言,到后来再逐步采用标准术语。如“组织”这个术语,在标准中,它是指“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例如:公司、集团、企业、事业单位、研究院所、商、社团等组织的部分或组合。我们一开始使用企业、公司等用词,逐步过渡到“组织”一词,以便学生能逐步理解和接受;再比如.“产品”一词,在标准中是指“过程的结果”,通常有四种产品类别:服务(如运输)、软件(如计算机程序、字典)、硬件(如发动机机械零件)、流程性材料(如油),我们一开始举例时,尽量举一些硬件方面的例子,如设备、家用电器、轴承、齿轮等,到后来再举服务、计算机程序等产品为例。(7)我们了解到,在企业从事质量管理、内部审核的同志由于年龄、工作繁忙等原因,对标准条款大都背不下来,这给工作带来一定的不便,鉴于大学生年轻、记忆力好,为更好的理解和今后更好的工作,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能将标准背下来,至少能熟练背诵到标准条款号的第3位数,例如,一讲7.3.2,立刻能说出“设计和开发输入”,并作为考核的一项要求;看起来,要求似乎很高,但严格要求,只会对学生有好处,尤其是对今后从事质量管理方面工作,更是如此。例如,有位学生去某公司应聘,面试时,公司经理随口问他标准5.5.2、5.5.3是什么条款,该同学立刻流利地回答无误,给对方留下了较好的第一印象。四、结语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由于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带来许多问题,劣质、假冒产品充斥市场、甚至危及到人民生命安全,企业的诚信度受到严重挑战,随着国家重点整顿经济秩序,挤出泡沫、绿色GDp的逐步量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建,质量管理工作和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有机农产品、药品、食品的质量安全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国务院也专门成立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会同国家质检总局一起,统一负责企业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人等方面的认证、认可、咨询、认证人员的资质审核、注册、培训等工作,以净化市场,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有序的运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已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开始采用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这些国际通行的管理体系标准;而作为这些国际标准的基础.iSo9000族标准也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质量管理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到工程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意识中,所以,iSo9000族标准课程的开设,不仅满足了大学生、企业的需求,同时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要求。参考文献[1]祝宝一.(2000版)iSo9000族标准通用教程[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年12月版[2]方圆标志认证中心.国家注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培训教程[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年12月版[3]Cnat.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教学大纲,2003年11月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篇6

【关键词】电厂运行;标准化;信息化办公

将电厂运行纳入标准化规范之中,是为了加强电力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及落实规范电力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我国现今电力行业已经进入了体制改革的深化阶段,建立起良好的标准化程序和原则对电力企业进行规范化指导运营,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形成有效的竞争价格机制,并促使电力行业全面高效的市场监制体系的形成,有利于电力市场形成科学合理的市场结构,保障了电力市场的稳定和推动着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

1电厂运行标准化

1.1安全生产标准化

电厂运行标准化是基于安全生产之上进行考虑了,因而安全生产标准化是电厂有序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要确保电厂安全生产实现标准化,就要在坚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监管机制,要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管理制度要完善,操作规程规范化,并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在规范电力生产行为和程序的过程中对风险进行评估分析,有效的预防和规避安全隐患。

1.1.1遵循原则

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电力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提高电力生产的水平必须要同时确保安全生产的基础之上,要将安全放在首位,对整个生产运行过程进行监管分析,排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到预防和监控,规避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对整个生产链进行全面管理,并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坚持持续改进的原则,不断进行自我挖掘、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重视对风险的监控和预防,要明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本质是对人的安全而言,人的安全才能促进整个企业的发展。当然,安全生产标准化在实际生产中就要求各企业对于企业安全管理、作业行为、生产设备、作业环境等进行标准化规范。

1.1.2建立与维持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要在生产前将对整个生产运作体系检查纳入日常规范之中,制定有效的检查规划并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将任务与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在检查实施中做到耐心、细心、责任心,以灵活的检查方式和检查周期将隐患排除工作落到实处,尽可能地将风险降低到最小;通过例行的检查以及运作中出现的相关现象及问题,应对这些情况对自身体系和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将整个安全生产标准化建立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动态模式。此外,各电力企业也要在统一的标准化规范大环境掌控之下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身健康发展的有效安全生产标准化机制,并通过安全绩效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安全生产机制。

1.2电力规划标准化

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企业实现对技术、管理、工作三方面进行标准化完成来实现的,要求以技术标准化为核心,工作标准化为保障,管理标准化为支撑,从而推动整个生产运营的生产流程、管理流程、操作规程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化的形成和发展。电力规划标准化实际上是工作标准化的主要体现,要求电力企业在电源、电网的规划及建设上,对企业整体资源的整合与规划上,对发电容量充裕度的规划上依靠标准化指标进行规范,以确保发电容量的充裕度,实现对电力的规划,从而推动和促成整个电力行业健康地发展。

协调电网与电源之间的规划工作,要将一直以来分开规划电源和电网的工作结合起来,要明确输电电价的制定对于电网规划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且在投资的过程中,电源规划要采用电网规划所设计的模型,要通过两者的协调将其规划和建设纳入标准化进程。此外,对于企业资源的整合和规划就需要引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技术,将信息化管理应用于电力企业管理,实现办公无纸化和办公一体化、办公系统标准化。

2检修系统标准化

办公系统标准化是管理标准化和技术标准化的双重体现,办公系统标准化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从经验管理向标准化管理、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突破。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电厂运行以实现标准化并不是简单的对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形成集约型管理,在实际运行中还依据电力企业的特殊性在管理上加入了一些个性化的设计,如推理机、学习机、人机接口设计等,从而实现检修系统的标准化、智能化和自动化。

2.1推理机

推理机的设计时自动化管理中充分体现人工智能的设计部分,推理机采用了目标驱动控制,需要事先进行全面的资源整合以形成丰富的资源库,进而保障推理机运行时可以通过对机械设备特点的智能评估确定目标,并通过搜索在资源库中寻找到与之匹配的知识。推理机的具体实现过程包括检修作业类型获知――检修作业任务获知――设备类型、型号――资料库匹配――录入与执行,从而生成检修指导目录。推理机的设计实际上是对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匹配,进而转换成指导目录元素。

2.2学习机

学习机的设计实际上是对信息反馈收集后的一个分析并积累经验的过程,设计以手工知识获取、半自动知识获取以及自动知识获取来手机在检修过程中出现的信息资源以及信息反馈。学习机设计不仅拥有多元化的知识获取功能,还具有人性化的操作技能,在对知识库进行维护时采用了人工维护和智能维护两种模式,能够有效实现知识库的半自动、、全自动更新并不断丰富。

2.3人机接口

人机接口的设计时便于用户与用户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管理,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包含了统一任务管理模式,便于工作人员清晰自己的工作任务;在知识库维护上也采用了统一性原则,使得知识库的维护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3结语

电厂运行标准化的有效实现要从生产设备建设标准化、设备基础管理标准化、生产运行管理标准化、检修管理标准化、技术管理标准化六个方面入手,并制定可靠性管理工作制度进行管理规范,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管理体系,将生产运行的信息采集,进行整合、审核分析,最后编制技术分析报告,以不断构建和完善标准化运作体系;建立热控、自动化设备以及计算机监控系统,切实有效地保证电厂的安全生产和运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从而推动电力行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篇7

关键词物流管理助理物流师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一、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新兴的产业部门,已经成为整合经济资源和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明确了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纲要。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在行业逐步成熟的前提下,社会对物流行业的整体需求持续增长,但目前,掌握现代物流实操管理技术的实用性人才的短缺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

二、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对目前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的要求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持证人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持证人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的主要依据。物流专业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有利于保证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使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接轨,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深入实施,对物流专业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推进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笔者所在学院从推行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工作以来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仍存在着常规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培训双轨制、课程体系学科化、教学模式传统化、考核评价单一性等问题。为了适应我国物流行业业态变化快、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速度快的现实,据调查,我国现有的政府机构或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经济贸易部门共需要400多万物流管理人才。从市场供求情况看,目前我国从事物流管理的高技能人才不足万人,其中有管理经验、接受过系统理论教育、拥有资格证书者甚少。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不仅是加强理论或体系的学习,而且还注重案例和实际操作的培养。即如何去操作,如何才能胜任工作,遇到问题怎么处理等等。而目前,物流管理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存在脱轨,难以从本质上突出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的特征,需要进行根本性改革,使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又要让学生获得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学习能力。

目前,常规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培训双轨制、课程体系学科化、教学模式传统化、考核评价单一性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根据职业型人才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

三、物流管理课程具体改革思路

本文系统分析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对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改革进入深入分析与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具体方案:

(一)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理论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的知识点,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将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知识点中;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将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的三大模块穿插到教学计划中。要运用案例教学分组进行讨论,把学生带入到虚拟的场景中去分析,在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剖析案例,自己发现可运用的知识点进行思考、讨论、总结,培养学生进行物流业务分析、物流系统处理,物流管理理念和协作精神等能力,适用不同物流岗位的需要。

(二)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物流管理实践性课程体系的设置标准应与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相一致,在内容安排和实践考核方式上,应为学生获得证书提供方便。在各知识点学习完毕后,组织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模拟考试,将所有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为学生顺利通过资格考试做好准备工作。

(三)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项目驱动型课程体系改革。

在实践引领理论知识学习的思想指导下,对教学项目进行分析,把3个项目安排到各个学期中总体上是以子项目为单位形成学习单元(课程),最终形成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作者: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产业组织与产业创新)

参考文献: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篇8

一、体系管理流程

安全基线体系管理流程遵循pDCa管理方法,通过规划(plan)、知识库建立(Do)、检查维护(Check)、改进更新(action)四个过程保障安全基线体系的合规性及有效性,满足业务安全调整的需要。规划。为建立切实有效的安全基线体系,需要细致地规划组织,制定合理的计划方案,开展信息系统基本情况调研工作。计划方案需明确建立安全基线体系的目标,信息系统基本情况、实施步骤、参与人员、工作分解等内容。信息系统基本情况调研将是整个规划阶段的重点工作,需要明确本单位信息系统的业务安全目标、信息安全防护策略、所有网络设备及安全设备型号,以及所有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及应用软件的类型及版本。同时需要开展风险评估工作,从而全面识别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及薄弱点。风险评估结果将作为安全基线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

知识库建立。根据信息系统基本信息及风险评估结果,分别制定不同信息产品的安全策略配置标准,并作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参考依据、信息系统安全加固依据及各项信息安全检查依据。为保障整体安全防护水平,业务系统内所有产品安全策略配置标准应尽可能满足本单位内最高信息保护等级的标准要求,安全策略配置标准需要在与生产环境相一致的测试环境中进行测试验证,还需对相关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中间件进行加固配置。经过加固的系统状态将作为信息系统的安全基准状态为今后的改进及防御提供依据。安全策略配置标准及信息系统安全基准状态就共同构成了安全基线知识库。检查维护。随着业务不断调整变化,需要定期对已建立的安全基线体系实施检查评估,从而适应新的安全形势。安全基线体系检查评估需要关注新产品或新技术引入导致的安全基线知识库缺失、业务调整导致的安全基线策略调整、旧系统业务下线引起的安全基线知识库变更、新安全威胁引起的安全基线策略调整等。通过评估响应的变化,整理出需要补充、变更或完善的安全基线知识库内容,为下一阶段的完善提供直接依据及目标。改进更新。根据检查维护阶段形成的评估结果,总结评估原有知识库的运营使用情况,更新维护短时间内可以重新生成或修订的安全基线知识库,整理下一轮工作需要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更新建立的安全基线知识库条款或课题,并在新一轮工作周期内逐步开展相关工作。

通过以上安全基线体系管理流程,可以确保现有安全基线知识库能够满足信息系统业务安全的需要,提升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提高信息安全管理能力及水平,满足相关合规性要求。

二、安全基线知识库

安全基线知识库是安全基线体系框架的核心,是安全策略配置标准、系统状态、安全漏洞清单的集合,全面体现了信息系统现有的安全状态及安全防护能力。安全策略配置标准是根据信息系统基本信息及风险评估结果,分别形成各个信息安全产品的安全配置及检查手册,能够直接用于安全加固、安全检查及新系统上线的安全验收依据。系统状态是指系统运行状态、网络端口状态、账户权限、进程、端口、补丁等。这些指标反映了系统当前的安全状况,有助于识别业务系统运行的动态情况。安全漏洞清单是通过漏洞扫描工具定期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设备、安全设备进行漏洞扫描形成的相关设备安全漏洞列表,以对现有安全漏洞进行有效加固、补丁升级及管理。

三、上海市民政局应用案例

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上海市民政局已建成大量相对成熟的业务信息系统。近年来,上海市民政局全面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提升了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及信息安全管理水平。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同一类型设备在等保测评中符合率不一致;新建系统未按照安全标准建设导致信息化项目验收初次验收符合率较低;设备配置管理不统一、同一类型产品的安全配置存在差异性等情况。为解决上述问题,上海市民政局组织厂商、第三方测评机构共同开展民政信息系统安全基线体系建设工作。规划调研。为有效管理安全基线体系建设工作,制定了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目标、参与人员及职责、项目实施节点及工作计划安排。利用《信息系统基本情况调查表》等方式全面摸清了现有业务系统的基本情况,从而全面了解现有系统安全状态,掌握了主要安全威胁及薄弱点。安全基线体系建设。根据风险评估、历次等级保护测评及系统调研情况,结合相关组织的最佳安全实践,上海市民政局组织工程师、厂商、第三方测评机构制订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终端、应用系统等共17份安全策略配置文档。根据安全策略配置文档对各个业务系统分别实施了安全加固,针对标准文档中与业务系统冲突的条款进行了修订或删除。

完成加固工作后,开展对所有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应用系统的安全检查、漏洞扫描及渗透测试,形成了各个服务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应用系统的系统状态基线及安全漏洞基线,最终形成了民政系统安全基线知识库。安全基线体系应用。日常巡检工作中,工程师主要侧重于巡检结果与系统状态的比较。安全检查工作中,工程师利用安全基线体系开展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检查、重要领域信息检查工作。在新系统建设立项阶段,明确系统信息安全保护等级,将安全基线知识库相应部分标准作为建设标准交予建设方。在项目验收阶段,工程师利用安全基线知识库相关标准作为技术验收标准对系统进行安全测试验收。同时,借助安全基线知识库,在虚拟化平台上建立了多套操作系统模版,加快了新系统上线部署调试的过程。改进更新。上海市民政局每年均对安全基线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不当或与现有业务不相适应的条款进行更新,为新引入的产品或系统建立新的安全基线。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篇9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 企业档案工作 协同 创新

知识管理给管理的一切要素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档案作为知识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也受到了知识管理波涛的席卷。企业档案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的特点,对企业档案知识的挖掘能够很好地服务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创造,企业档案部门应该实现与企业知识管理环境和实践的协同,最大程度的发挥档案知识的边际效益。但目前,现行企业档案工作模式与知识管理的相容性存在问题,企业档案工作在知识管理环境下走向了“瓶颈”,本文将在详细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

一、知识管理环境下企业档案工作的“瓶颈”

1.传统企业档案的分类模式不合时宜。国家档案局早在1991年就已颁发《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将工业企业档案分成十个大类,即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生产技术管理类、产品类、科学技术研究类、基本建设类、设备仪器类、会计档案类、干部职工档案类。特大型企业或生产程序特殊的企业,有些档案难以归人上述十大类目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一级类目。随着管理环境的变化,今天我们再来审视《规则》的字里行间,会发现新生档案群体在《规则》中无处安放。

知识经济对企业档案工作产生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企业档案成分本身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企业竞争情报、客户档案与知识产权档案等应运而生。竞争胯限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信息研究。从本质上看,竞争情报是一种能产生效益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针对性、时效性、决策性及增值性。知识经济时代将竞争隋报为组织机构取得竞争优势方面的强大功能突显出来,也将竞争情报的功用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企业客户档案指标准版式的客户资信调查报告,具体内容包含对供应商、销售商,有竞争或合作关系的企业以及个体客户资料的收集、处理、评价成果等。对客户档案进行知识挖掘是企业维持固定客户群、发展新客户以及扩大市场份额的工具。基于发展的角度,《规则》所规定的企业档案类目在知识经济环境中早已时过境迁、不合时宜,由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催生的这些新档案群体在《规则》中无处安放。需要在企业档案的一级类目中明确这些企业新生档案的归属。

2.传统企业档案的管理模式难以为继。“八大环节”是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象征。文档一体化管理,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等理论给“八大环节”模式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基于实践层面的文档—体化和全程管理,就是要求重新规划并建立企业档案工作的业务流程。

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对于各种知识资源的管理,其核心在于对资源进行整合。成功的知识管理不是把各种知识资源有条不紊的保管好,而是将新的、片段的、孤立的信息补充到原有的固化知识中,实现知识的重新组合,从而扩大知识的整体能量,实现知识资源整体效能的最优。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必须体现这样的思维,企业档案管理的业务流程需要做新的设计,以弥补“八大环节”缺少渗透和融合的缺陷。新的企业档案业务流程的设计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档案部门在企业知识系统中的定位务必准确。基于实践操作层面来讲,企业知识系统设计与实施主体均非企业档案部门。这正如档案馆承办现行文件开放一样,现行文件开放最终没有颠覆档案馆的本职角色,档案馆是保管国家历史档案的基地。政务信息公开时期,档案馆可以开放现行文件;知识管理时代,档案部门则应该把自己建设成为企业知识系统的重要一环。但是从实际出发,档寒部门绝不可能成为企业知识系统的构建主体。

(2)将档案知识的管理纳入企业整个知识资源管理规划中。企业知识资源包罗万象,档案、图书、情报、资料等都是企业的知识资源。长期以来,各种知识首先确立自己的“生态环境”,然后开始建立相互之间的“生态链”,最终的结果是建立强大的生态系统。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建立起强大的生态系统。为更好地发挥各种档案知识资源边际效益递增的优势,最好的解决思路是寻求档案、图书、情报、资料等信息资源的整合。档案业务流程的设计应该以企业整个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为行动指南,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则具有对企业全部知识资源的整合机制。

(3)文件全程一体化管理。传统的档案学理论认为:档案从物质实体上看是指从归档到永久保存或最终销毁的文件。传统的“档案运动观”塑造了传统档案工作流程的灵魂以阶段式管理为中心。收集、鉴定、整理、归档、保管等各工作环节相互独立;档案业务工作与档案利用工作缺乏联系;档案部门与单位内其他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档案工作人员观念封闭,缺少企业文化的熏陶。文件全程一体化思想指档案部门对文件从产生到归档这一段时期的管理工作进行前端控制。这既满足了电子文件的管理需要,也便于了解文件的形成背景,更有利于挖掘文件信息中的知识资源。

二、实现企业档案部门与知识管理的协同

1.目标协同。档案部门在参与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分目标应与知识系统的总体目标基本保持一致。目标是行动的指南,目标不相符,最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实现了局部效益,但总体效益不一定有增加。通过协同机制将企业各个知识子系统的分目标统一起来,在协同环境中建立趋同的价值追求,使得参与知识管理活动的各个部门能够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2.技术协同。强调各个分散工作环境下的知识系统之间应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和通用性。企业各个部门会由于自身实际情况所限而对知识系统的技术标准要求不一,标准上的差异会在部门之间的合作中形成“技术壁垒”。企业知识主管部门首先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各类系统的转换与协调上,这样才能保证知识存储和利用的一致性。高度兼容的系统不仅能够发挥若干子系统本身的整体功能优势,同时也能够放大系统内聚后的功能创新效应。

3.资源协同。重新整合知识资源,优化知识资源的配置,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交叉性、集成性和复合性使企业各信息部门必须和谐地联系起来,档案知识必须与其他部门的知识资源整合才能实现其价值。对于很少使用或具有潜在价值的档案知识或图书、情报知识,企业应建立一个整合知识资源的平台,将知识单元或其线索以结构化的方式记录在指定数据库或知识库中,并由专人负责管理,使得知识能在适当的时候发挥应有的效用。

三、企业档案工作与知识管理协同的策略分析

1.利用协同思维,引领企业档案分类模式创新。标准与规则的设定都与一定的社会管理环境密切相连,《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在设定之初,并没有预测到知识管理的到来,更无法预知知识管理给企业档案类别带来的巨大冲击。自《规则》颁布至今,企业管理环境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规则》并没有新的修订。企业档案分类模式的创新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

基于协同论认为:企业档案的分类应该以档案信息的相关性为标准,分类工作要建立在熟练掌握档案信息的基础上展开。知识管理时代,档案分类适宜采用内容分类法。基于协同论还认为:企业档案部门除了与企业其他信息部门协同外,还应该积极与企业研发、采购、销售、客服等职能部门协同,充分挖掘这些部门的竞争情报、客户档案与知识产权档案。对于企业档案内容分类法,企业档案部门则可以加强其分类操作的标准版式,如设立内容主题词,也可以加强内容关联性系统的研发与构建。

2.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纵横协同,促进档案业务流程的重组或优化。业务流程重组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流程整体化。每个员工应该熟悉和掌握某一流程的所有步骤,改变以职能分工的运行体系、以作业流程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强调工作过程的整体陛和统一性。二是依赖信息技术的支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原有工作设计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企业关键指标,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获得巨大的成功。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三是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能。实现业务流程重组,重点解决组织结构扁平化问题,减少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以期达到灵活、敏捷、应变的效果。优化或重组企业档案业务流程需要把握两个层面的问题,笔者将其归纳为纵向协同与横向协同。

(1)纵向协同:文档一体化。大亚湾核电站总经理评价核电站运行情况时曾说过:“大亚湾核电站所以能长期安全、优质、高效,是因为有三大支柱:一是拥有一流的人才;二是拥有世界上先进的技术设备;三是拥有一个优秀的文件档案管理系统。”他把文档管理列为企业安全、优质、高效的三大支柱之一。档案工作环节和一些具体的操作手段的革新,要在立卷制度上更新,在工作手段上改进,尽量简化档案部门长期推行的一些烦琐、呆板的操作步骤。如从组卷的形式到装订的手段上考虑,怎样做到既不影响日后调档利用,又能尽快完成归档程序,取消一些繁琐的不必要的过程、环节、步骤,尽量缩短立卷归档周期,这样也便于推行部门立卷工作。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篇10

关键词:质量管理技术监督标准化培训

就标准培训项目管理而言,具体的操作方法为两个原则:标准化原则与个性化原则。标准化是要求在培训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按标准,使培训内容更规范,在今后的工作中实际操作更标准;个性化是指培训内容应该要有差异,因材施教,使培训能够更好满足员工需求。本文基于这两个原则的层面上,对有关质量管理类、技术监督类培训的具体操作,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标准化的培训内容

对于标准化这个原则而言,质量管理类和技术监督类的培训内容是相近的。这两类培训在实际的操作中,标准化都是要求培训内容的标准化和实际操作的标准化。在培训内容方面,二者都是基础理论知识、政策文件等指导文献、专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的标准化内容,对于未来的工作而言,这些内容都是我们企业必须学习的而且是处于一个循环渐进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促进今后企业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标准化。在这四个板块的学习中,理论知识、政策文件等指导文献都是相同的。这就意味着,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所的职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这个行业的基础理论,以及从事工作的指导思想等这些与职工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的知识的学习。

在基础知识方面,标准化的内容主要是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技术监督知识、职业道德规范等的学习,其基本上给我们行业的从业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包括技能要求和素养要求,能够便于员工的管理,从而更好的实现标准化工作。在政策文件等相关文献学习方面,主要是普及工作指导书之类的文字条款,能够很好的让员工了解到最新的政策规定或是具体的工作指导原则,便于企业员工工作的正规化、标准化,从而达到标准化管理的目的。

就培训内容本身而言,标准化体现在其内容结构上,标准化的培训,使培训体系本身变得更为的标准,有利于培训内容的系统化、标准化,使培训更为的规范,培训管理工作更为的正式全面,能够更好的发挥培训的效用,从而最大化的实现培训的最终目的。

二、个性化的培训内容

个性化的培训内容也就要求培训过程中,培训的具体内容表现出个性化、差异化,满足培训的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培训更加的贴切员工的工作实际,能够更好的给员工实际的工作带来帮助,从而达到培训提高的目的。对于培训内容而言,标准化针对的是大体框架、基础知识的培训,那么个性化则是针对的具体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这两个内容上。当员工在培训过程中,对这两个小单元做到了个性化,体现了培训的差异化,就能很好的分开培训的方向,为企业提供其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机制的要求和开展培训活动的目的。

就质量管理类培训来说,对于这一类的培训,培训更注重的是管理这个切入点。质量管理类的培训要做到其个性化,就得深挖其内涵。所谓的质量管理,则是要求员工把管理这个概念应用到质量控制中去,实现质量控制流程的规划、标准,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管理过程。那么针对这类培训,在其专业理论方面,要加强管理理念的培训以及质量控制流程的培训,并且要就如何管理质量控制,加强员工的全程管理的意识,提高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为企业提供质量管理类专门人才。

就技术监督类培训而言,要让其具有个性,那么就还得挖掘技术监督的内涵。技术监督的工作主要是以监督为主,监督的内容是技术等方面的生产工作,那么,在制定技术监督类培训的时候,培训内容就得紧贴这两点,展开培训工作,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在专业理论的培训过程中,更多的培训内容表现在关于技术的检验标准、法律法规,对于技术监督内容要有深入的了解,从而才能给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应该加强监督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达到作为一个监督人员该有的精神思想高度。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其对机械等设备的了解,对生产过程中涉及到技术监督内容的器械、知识等,要建立其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才能更好的达到技术监督的要求,为企业培养相关的专门人才。

三、创新的最佳实践做法

当然,对于企业的各类培训项目,更多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是培训的有效性。那么,如何让培训更为有效,让培训更有实践的意义,企业必须要突破我们现有的培训模式,创新现有的培训方法。

在现有的培训体系中,培训模式是相近的,培训目的是更好的培养专门人才,实现企业的基本需求。而往往这种系统化的培训不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显得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创新。如何创新,要求企业必须得转变培训这个固有的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培训的目的是加强员工专业技能的进步,企业可以考虑用具有同样功能的手段来辅助培训,从而更好的激发员工参与度,达到一个更好的实践效果。在实际的生活中,企业可以通过专业技能知识大赛,来检验员工对于自己岗位的知识体系的了解,强化专业技能知识;企业可以通过征文等形式的活动,加强员工对于自己岗位的总结反思,实现员工进步的目标;企业还能通过问答等形式的活动,针对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改进的对策,通过抢答等小比赛的形式,来强化员工的观念,从而达到培训的目标。企业要灵活的运用趣味游戏单位征文等形式,来辅助培训,使培训能够达到更深化的效果。

总结

对于企业的实际而言,要想是培训效果更能够起到作用,实现既定的目标,必须要深入研究培训内容的制定。就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的培训而言,要实现标准培训内容,必须要坚持标准化和个性化原则,通过标准化建立清晰的培训脉络,使培训工作更为规范;个性化则体现出培训差异,使培训更为专门化,有利于更好的为企业输送专门型人才。在此基础之上,企业更应该有所突破,通过对标实践、跨界创新、行动学习等方式,来强化员工的培训效果,辅助我们的标准培训内容的深化。

参考文献:

[1]吕自琳.浅谈质量管理[J].湖北农机化,201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