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低碳经济原则十篇低碳经济原则十篇

低碳经济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2:32

低碳经济原则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理念,室内设计,原则,探析

一.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开始重视低碳环保。在全球开始倡导低碳生活的背景下,作为与民生相关的室内设计行业,也逐渐刮起一股“低碳”风。针对低碳经济理念下的室内设计原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室内设计中的低碳理念及其低碳设计

1.室内设计中的低碳理念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规划内容。室内设计包含环境和空间的多重设计,最大限度的调动各种手段配合设计,同时尽可能小的减少能源的浪费和污染物的排放。室内环境是对室外自然的延伸,而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的美化装修。室内的装饰物和摆件仅仅是实现室内环境设计的一种方式之一。室内环境设计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联系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居住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是一门集合建筑学、生态学、心理学、设计学等多重学科为一体的设计学科。

低碳理念在建筑室内环境的应用要做到“以人为本”。即满足当代人生活质量的要求,使人生活在室内的空气质量、光、热环境等方面得到健康、舒适的品质。又要满足未来人类生存健康、舒适的环境和发展的要求,同时减少对能源和资源消耗,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些要求在创造建筑室内视觉环境艺术美感的同时,注重调节室内物理环境质量,降低室内装饰工程材料在运输、施工和室内空间营造过程中的能、资源消耗及污染排放。总之,就是以降低能耗、保护生态又不降低生活质量为设计宗旨,是为人类创造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室内生活空间,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现代化和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低碳设计

在低碳设计中,秉承低碳理念既是设计师的一种态度,也是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在工业生产、建筑、室内装修等多个方面,设计师都应该将低碳理念纳入其设计中。低碳设计的设计理念就是:在保证大自然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以减少能耗、降低Co2排放量为原则,以完善大自然循环的方式为手段对能源进行高效循环的利用。并且,低碳设计还要遵循一定的生命意义,即要做到尊重自然和尊重生命,从而保证设计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低碳经济理念下的室内设计原则

1.经济实用原则

合理安排、选择设计功能是前期设计的关键。在有限的空间里,最大化合理的利用空间,做到经济使用而不浪费空间,不设计利用率低的功能,更不做不需要的功能设计,让经济实用始终成为生态设计的重要原则。所以,室内空间功能设计时,要根据环境布置空间的性质和实际情况,做到装饰艺术效应与实用效果的高度统一。

做到经济性。根据建设方的经济状况,不能一味追求美学效应而忽略实际的经济情况。作为生态的室内设计,提倡用最小的建设资金满足最大化的设计要求。2.采用节能技术,合理的运用清洁的自然能源

(1)应用节能型灯具,有效控制照明方式

新型的很多灯具,小巧精致,价格上相比普通灯具昂贵,但是从长远的利益上来讲,非常适合室内设计时应用,比如LeD节能灯在照明上要比普通的做照明灯更加节电,并且照明的效果更好,而且这种灯的使用寿命很长,一般在四五年内都不用更换,也省去了很多人工的成本。若能够大范围推广,还能够为整个社会节约电能,是一种非常时尚环保的选择。另外,在门廊上可以设置红外线感应灯光系统来节约电能,做到人走灯熄的节能效果。

(2)合理的使用节水产品

水是一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现在的很多家电都倡导节能环保,比如,节能洗衣机,节能淋浴器、节能水龙头等,适当的在室内设计时选择一些这样的产品,在经济、环保、社会价值上都是非常有益的,对于节约水资源有可以起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3)减少高耗能设备的使用,减少碳的排放量

为了减少室内碳的排放量,应尽量减少使用空调这样的高耗能产品,或在使用时,夏季不用将温度调的太低,适宜即可。另外,还可以在室内添置一些绿色植物,不仅能够降低装修污染,还能够达到净化室内空气的效果,对你和家人的身体健康当然是大有裨益的。

3.自然、本地、节能原则

生态室内设计中,应多选择本地的材料或者自然的材料装饰室内,让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比如在室内中移入自然界中的植物―花卉,选择本地自然界中的木与石,构筑一个室内的生态空间。同时应当尽量采用可再生可降解的清洁建筑材料,并对装饰材料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装饰材料对人类及环境不构成威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室内运行时对电能的依赖,尽可能降低生态室内的运行能耗,实现生态室内的高效节能。因此,在室内生态设计中遵循节能的原则,对实现生态室内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低碳经济下开展室内设计的具体措施

1.创新设计理念,减少资源浪费

设计方案的简约性是实现低碳设计的重要基础,复杂的室内装修与过于奢华的格调都必将带来大量的装修材料投入,因此,创新设计理念,首先要从人们认可的角度出发,将简约的装修风格、清新的装修效果呈现在人们眼前。在满足人们对空间使用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吊顶设计与造型处理,这样就避免了吊顶部分或造型部分因效果需求而添加的灯带、灯箱等,降低了筒灯、射灯的使用量,节约电能的同时,也避免过多的光污染。针对室内的面积要求来设计照明范围,在保证空间照明效果的前提下,减少同一空间中的灯具设计,从而节约电力资源。在热水管线设计时,应选择最佳的管线穿越路径,避免过多的迂回处理,增加不必要的管线长度造成热量损失,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太阳能作为热能来源的设计。对采光的设计要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光照明,减少不必要的隔断,一方面增加透光度,另一方面避免阻挡自然通风效果。

2.减少自然资源与紧缺资源的消耗

木材是我国自然资源中人均占有量较少的一种资源,同时也是工业化进程过程中大量消耗的资源之一,作为森林资源匮乏的国家,应当在各行业的资源使用过程中做到尽最大限度的降低消耗。木材是室内装修中主要使用的一种材料,因此,在设计方案形成时,就要尽可能的避免对天然木材的过多使用,而采用细木工板、高密度纤维板等人造板材。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减少木方的使用,特别是在顶棚造型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天然木方,因此,要尽可能避免过度的顶棚造型设计,从而降低与木材的消耗量。

3.提倡新型材料的使用

目前,新型材料都是建立在节能与可循环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是能够满足低碳生活需求的,因此,通过对新型材料的使用也同样可以降低和减少能源消耗。例如,节能灯、感应灯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电能的浪费,感应式的厨卫设计能够对水资源起到有效的节约作用。在能够满足结构强度需求的前提下,空心材料的使用也可以降低材料的消耗。循环可再生材料的使用,是低碳排放的首选方式,既可以满足装修需求同时在材料废弃时,也能够实现回收再利用,很好的解决了排放的问题。

五.结束语

总之,室内设计中低碳理念的运用需要一个系统的设计,室内设计过程中贯彻低碳经济理念是对节能环保的积极响应,其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结果是创造更为和谐美好的人类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原则篇2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金融银行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为了全面控制二氧化碳排放,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1997年的一个重要法律文件《京都议定书》,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义务首先由发达国家去承担,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2012年以后,在去承担节能减排方面的相关义务;(2)国际贸易减排的机制(iet),联合履行的机制(Ji)和清洁发展的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对温室气体进行减排的三大种机制。

低碳经济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一项重要举措,备受全球关注,一并达成共识。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低碳经济的特性体现为较低排放、较低污染、较低消耗和较高效益、较高效能以及较高效率。国际社会将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社会转型发展的基本途径,低碳经济也是工农业文明后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进步标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在发展经济中必须选择低碳经济这种形式。金融与低碳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作用甚重,发展低碳经济必然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金融支持,低碳金融产品的开发、低碳金融制度的完善创新等将会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低碳金融毫无疑问将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创造一次重要的理论成效。

低碳金融是指与低碳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环保)相关的不同种类的金融交易活动和金融制度创新,其内容主要有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投资和交易。低碳金融的不断推进,促成低碳金融长效完善制度,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金融服务业的主要动力的银行,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保护环境,敢于创新,积极发展低碳金融。

一、国内银行业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必要性分析

低碳金融,顾名思义也被称为“绿色金融”。低碳金融泛指低碳与金融的交融,即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服务,内容包含碳排放权交易及其相关的如银行信贷等等。所以银行的重要意义在低碳金融中得到非常充分的体现。2009年刘明康提出,两个重要的成分需要银行去发挥:一个是实行推广低碳金融的观念,二是努力去创新低碳金融相关的业务。2010年马骁说,虽然对于低碳金融,银行试图在发挥一些些的作用和措施,然而仍然没有发挥到实质的程度,很难对金融机构造成影响。

银行作为低碳金融开展的主力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经济转型发展、银行业的转型发展、民生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充分发挥银行业的社会责任,低碳金融发展势在必行。

(一)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伴随经济增长背后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低碳口号,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思路来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我国实施的节能减排任务工作,遏制高耗能、高污染投资,发展低污染、低耗能投资,优化资源配置,这些都需要金融手段的支持。低碳金融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发展的一大创新

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发展自我、应对现代复杂经济形势的自主选择,是实现银行业有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转型的最佳路径。开发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相关配套设施不可避免地需要研制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新的融资方式,而低碳金融的提出正合时宜,延伸了金融创新的创新空间。低碳金融也推动了银行业的转型发展,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

(三)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银行的社会责任不仅表现为缴纳税收和创造利润,进行慈善捐助,更表现在通过自身的银行业服务特别是信贷,向那些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益的环境友好型企业或者项目发放贷款,优化信贷资金配置,达到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双重功效。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统一。银行业通过低碳金融服务和业务创新,既可以达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实现自身的企业价值。2008年,兴业银行率先公开宣布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全国首家、全球第三十六家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机构,也成为了低碳金融的先行者。

二、国内银行业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现状分析

(一)低碳金融得到银行业普遍认同

赤道原则,国际大多金融机构遵循建立推行的,它的依据是世界金融银行及公司相关的规则,主要是评判、估测以及管理各项融资服务中的相关社会和环境风险的一项标准,旨在管理和发展与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系列原则和准则。作为用来规范银行业项目投融资的赤道原则目标是对银行企业项目在投融资时,综合评判、考察此项投融资对环境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且为了在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的运行。赤道原则为金融机构的融资提供了行业标准,已成为国际惯例。赤道原则适用于全球各个项目资金总成本超过1000万美元的所有新项目融资和因扩充、改建对环境或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原有项目。赤道原则的意义在于把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和项目融资具体化,为银行信贷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准则。截止2006年,位于世界各地的90%以上的金融机构在利用《赤道原则》进行全球的项目投融资业务。联合国大力倡导各国开展低碳金融的相关立法。

我国第一家赤道原则使用的兴业银行,在2009年,在项目融资服务上兴业银行为扩大福建华电永安发电,赤道原则遍布全世界69家的金融机构,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85﹪是其提供的。

(二)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

我国当前的低碳金融以绿色信贷为主,主要开发一系列相关的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项目,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扩张。绿色信贷为转变银行信贷模式、保护生态环境、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绿色信贷主要依赖于银行,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进行大量的积极探索和大胆的实践。到2009年末尾,兴业银行总计总计发放了金额高达165.83亿元、共计223笔的节能减排的贷款项目。兴业银行在绿色信贷说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银行业的低碳金融创新

一段时间内,快速发展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断出现与低碳金融相关的金融创新项目,包括各种产品创新、融资服务以及其他金融服务。

在2007年,中国银行有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理财产品,随后深圳发展银行也推出了。2010年4月8日,《中国光大银行碳中和服务协议》是北京环交所与光大银行签订。同时,私募基金和我国信托公司在低碳金融相关义务进行开拓。在信贷中为了应对金融环境类风险,在积极支持低碳金融相关类的融资项目,国际银行开展了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对“双高”项目减少贷款,同时严格检测环境风险。

三、国内银行业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不足

(一)我国低碳金融的政策法律支持不足

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政府对于低碳金融的关注日益增强,然而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没有成型,信贷投融资和税收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服务的不完善,不能够达到为低碳金融发展的投融资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撑。

(二)我国的低碳金融服务业务的准备不足

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低碳金融尚处于初级阶段,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类的利润幅度、利益空间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没有优良合理的安排好银行业的人员分配、公司治理、机构配备的各方面的情况。低碳金融业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成套的风险包括社会风险、环境风险、科技力量风险、国内市场化的风险及一切其他不可预知的风险。

(三)金融业特别是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的比重仍小

目前,在绿色信贷方面,中国主要倚重的是绿色信贷银行公司,很大范围的体现在银行上。银行不断提高的绿色信贷利益在银行业的信贷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依然是较低的,导致此结果的原因是绿色信贷所需要的外部环境的不乐观。目前绿色信贷仍然较模糊,银行业金融机构缺少专业的相关人员,绿色信贷的产业项目标准和指导目录仍然不明确,无法去制定金融机构内部的考核评定办法和无法细则化。

四、国内银行业发展低碳金融的完善建议

(一)加快建立与低碳金融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

到目前为止、金融企业的相关社会环境保护的责任没有制定出来相关的法律法规。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政府对于低碳金融的关注日益增强,然而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没有成型,信贷投融资和税收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服务的不完善,不能够达到为低碳金融发展的投融资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撑。我国虽然大力宣传赤道原则,但是效果欠佳,金融企业对此回应甚少。所以,建立健全的低碳金融法律法规,明确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使之体系化是当务之急。在现在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贷款人的相关义务,科学审慎的评判金融企业的环境社会问题。同时,对社会环境的评估报告去参照赤道原则做出相应的更改。

(二)完善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

低碳金融业务要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现在,银行业的产品相似和一些规则制度的相近,银行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活力不足,银行准入的不完善,在市场竞争中让银行之间竞争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推动低碳金融业务的开展显然是力不从心。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在推动低碳金融发展中的意义得到证实。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的完善对低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发挥着重要积极地作用,低碳金融普遍得到公众的认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需要建立完善的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

(三)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绿色信贷的推动

低碳经济原则篇3

低碳、节能已经成为全世界为此,全国上下针对国家政策制定了切合城市自身发展的低碳经济政策,对于热电行业低碳经济发展,更是有着新的要求。针对于热电行业,如何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碳排放问题,是切实推荐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 

二、低碳经济的概念以及研究现状 

1.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这个概念来自于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其当初的主要意义在于节能环保。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低碳经济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已经由单一的经济效益延伸到了社会的其他生活领域。现如今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发展模式以技术创新和制度改革为支撑,建立一种高效低排的低碳产业链,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研究现状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其具有先进性、全面性、经济性以及可持续性特点。为此,低碳经济的研究已经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广泛的开展,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广泛达成的共识。就目前来看,建设低碳经济的方向主要从能源消费角度、城市综合排放的构成角度、城市空间结构的角度来研究低碳经济的实现和发展问题的。 

而我国的经济学者则认为,城市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主要分为目标层、标准层、指标层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涵盖了产业经济发展指标、农业发展支撑指标、科学技术支持指标等内容,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集中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城市的合理规划和节能减排问题来看。 

三、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级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简明扼要,反应低碳经济的内涵,同时也要注意到其可行性,尽可能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要坚持系统优化与层次化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原则。 

热电行业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主要在于指标体系的量化,对低碳经济系统各层次、各环节进行高度概括,实现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选择评价指标体系过程当中,通常选择能够反映出该指标各个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根据其反应的特征和状况,来健全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除此之外,在进行热电行业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当中,需要对指标进行宏观掌控,使评价指标能够尽可能量化,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 

四、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方法及相关步骤 

1.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方法 

热电行业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产业生产过程,其碳排放量受到生产技术、生产企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设计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要根据热电行业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设计,将各个方面的因素都要考虑进来,避免因为遗漏而造成评价指标的不准备。本文当中涉及的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主要来自于《火电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主要参考依据。 

就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来看,低碳经济评价主要方法有层次分析法(aHp)、物质流分析法(mFa)、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相比较而言,针对于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来看,模糊综合评价法更适合于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主要从定性的模糊选择入手,基于其变化原理,需要建立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式,并且将其转化为一个较为简单的运算,其结果设定为X、Y的因素集,其中对于任意属于X因素集的因素为其特征指标,属于Y因素集的因素同样为Y的特征指标,以其变量作为矩阵R=(rij)nxm,就可以得到X到Y的模糊关系矩阵。 

2.评价步骤 

进行热电行业低碳经济指标评价,首先要确立其基准值,基准值是衡量该项指标是否符合低碳发展基本要求的评价标准,该项指标已经有明确的要求值,通过与该指标的要求值进行比对,就可以判断低碳经济指标是否达到相关标准。在热电行业低碳经济指标的考核当中,各项指标存在正、逆向指标,正向指标为低碳综合利用和科学管理,逆向指标则为低碳能源消耗、低碳污染排放,因此在判断低碳经济指标过程中,需要进行数据无量纲化处理。除此之外,指标的权重值反映了该项指标对热电行业低碳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也需要将其考虑到低碳经济指标的算法当中。 

五、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方法采取的技术路线 

热电行业低碳经济发展是一个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技术系统、环境系统四方面组成的复杂系统,要想确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必须以这四个系统为指标体系框架,从而反应出热电行业低碳经济水平。 

第一,以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确定目标层,明确热电行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差异,从而达到一个宏观上的掌控。

第二,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确立后,需要对各个环节目标进一步明确,从生产过程、生产技术、生产机械等方面考虑,查看哪一方面影响了碳排放量,之后针对这一方面进行整治,以确保指标合理化。 

第三,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体系有着明确的指标,这个指标是根据国家政策所确立的。在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价后,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会得到一个指标数,这个指标数是否符合政策指标,是最终判断热电行业低碳经济是否符合标准的关键。 

六、针对热电行业低碳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 

低碳技术的发展,对于降低热电行业高污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确保我国热电行业低碳经济指标的达成,我国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热电行业低碳经济发展。 

坚持自主创新,发展先进能源。热电行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对燃料的燃烧,以此来提供电能供应,如何以清洁能源代替原本的高污染煤炭资源,是减少高污染排放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为此,我国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改善热电行业的设备,促进新能源投入生产,例如核能、动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以此减少二氧化碳等排放。 

为了发展低碳经济,要积极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目前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节能减排技术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加强与先进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合作,将有利于我国技能减排技术的提升,这对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全球气候变暖而引起的温室效应是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难题,必须要坚持低碳经济发展,加快低碳新技术尤其是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从而促进热电行业排放量减少,促进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 

低碳经济原则篇4

内容摘要:文章提出了低碳物流系统设计的目标和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从低碳运输、低碳仓储、低碳包装和低碳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构建了低碳物流系统,并对低碳物流系统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低碳物流低碳经济物流系统

目前,关于低碳物流的内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低碳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利用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它包括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的低碳化。从物流作业环节来看,包括低碳运输、低碳仓储、低碳装卸搬运等。从物流管理过程来看,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目标出发,改进物流体系,全局考虑供应链上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的低碳化。低碳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

低碳物流系统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现行物流行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降低能耗、降低污染排放、降低碳排放为目标,实现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物流管理和服务过程的优化、协调,在同一建立基础上对各个子系统进行统一建设和实现,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管理先进、技术高效的低碳物流系统,从而健康地完成物流发展目标,提升物流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全面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物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所以构建低碳物流体系的基本原则就是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即3R原则。由此,结合物流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低碳物流系统的设计原则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从整体出发来分析低碳物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对物流系统的整体性认识。低碳物流中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从而使整个系统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在设计低碳物流系统时,要对整个地区的经济结构、物流节点数量与分布,以及物质流、能量流及其输送系统等进行全面考虑。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就是要认识到低碳物流系统因为其行为主体、功能目标的层次不同而相应具备一定的层次性,对每一层次的建设都要有相应的内容。目标性原则:低碳物流系统的设计要以地区的性质、功能和总的建设目标为依据,同时要考虑到技术经济水平,全面分析经济效益。适宜性原则:低碳物流系统的设计要与地区的总体布局、经济发展及生产力布局相结合,适宜地方经济的发展。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即系统的过程性或历史性。由于系统的开放性使之能从外界吸收能量、信息、物质,成为动态的活结构,从而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并随时间的流动而变化。系统总是动态的,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低碳物流系统也是动态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低碳物流系统的构建

低碳物流系统主要由低碳包装系统、低碳运输系统、低碳流通加工系统、低碳仓储系统构成,具体如图1所示。

(一)低碳包装系统构建

包装的低碳化是物流系统低碳化的重要内容。低碳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主要指提高包装材料回收利用率,有效控制资源消耗,避免环境污染。具体就是以节约资源、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的的一切包装方式,包装产品从原材料选择、包装品制造、使用和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均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是一种无公害的包装,是物流系统低碳化的重要内容。按照包装的基本构成,低碳包装可进一步分解为包装材料的低碳化、包装方式的低碳化和包装作业过程的低碳化三个方面。低碳包装包括了资源再生和环境保护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以节约资源为目标,重视资源的再生利用;另一方面,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准则,强调废弃物最少量化。按照包装产品生命周期的观点,低碳包装包括了低碳包装设计、包装生产过程的低碳化、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等。低碳包装系统的构成可用图2所示。

(二)低碳运输系统构建

低碳运输指的是以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排放为特征的运输,低碳运输是低碳物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运输环节对环境影响的特点,低碳运输的原则就是要通过有效的物流系统规划和控制,在保证物流服务目标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货车运输中的能量消耗和各种废物排放,降低运输车辆对道路的占用。围绕这一原则的低碳运输对运输线路进行合理布局与系统规划,改善交通运输状况,缩短并精简运输路线和环节,有效利用车辆,消除交错运输、迂回运输,减少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使用清洁燃料,选择低污染车辆(包括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的交通工具),采用合理运输方式,不同运输方式对环境影响不同,尽量选择铁路、海运等环保运输,以及实行联合一贯制运输。合理规划物流网点及配送中心、优化配送路线,提倡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载货率;通过以上诸种运输策略,有效降低物流运输环节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减少企业经济成本和社会环境成本。低碳运输系统构成如图3所示。

(三)低碳流通加工系统构建

流通加工是指在流通过程中继续对流通中商品进行生产性加工,以使其成为更加适合消费者的需求的最终产品。由于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特性,所以其对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低碳流通加工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原料、燃料或是再生型的或可循环使用的资源,既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采用集中进行流通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利用率;采用合理的流通加工方式,减少边角余料,有助于节约资源,避免环境污染。低碳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措施: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低碳流通加工系统的构成如图4所示。

(四)低碳仓储系统构建

储存在物流系统中起着缓冲、调节和平衡的作用,是物流的一个中心环节。仓储过程本身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另外,仓库布局不合理也会导致运输次数的增加或运输的迂回。所谓低碳仓储,就是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减少运输里程、节约运输成本。此外,仓库建设前还应当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仓库建设和运营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对于易燃、易爆商品仓库不应设置在居民区,有害物质仓库不应设置在重要水源地附近等。

实现低碳存储,就要根据物资的性能、特点、分门别类的采取不同的方法储存保管。各类储存设施的设计和建造必须达到不污染环境的要求,同时加强维护和保养,做好防潮、防腐、防水、防漏、防飞扬等工作。在物资保管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备的信息档案,即时准确的掌握产、需、供、耗、存等情况,对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要严格管理。以促进合理利用物资,降低物资耗费,减少物资浪费和流失。低碳仓储系统的构成如图5所示。

低碳物流系统特征分析

(一)低碳物流系统具有多目标性

低碳物流系统有一个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理念,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使物流不对环境造成危害。低碳物流的多目标性体现在企业的物流活动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节约,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消费者利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四个目标的统一。

(二)低碳物流系统具有双向性

低碳物流系统要求物流活动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注重物流系统的全局利益而不是局部利益。由于早期人们对效益认识的局限性,使物流各职能相互各自为政,因而传统物流造成了效率低下、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局面。这是与低碳经济模式相抵触的,低碳物流系统有两种流向渠道构成:一种是物通过生产―流通―消费途径,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是物流流向的主渠道,称为正向低碳物流;另一种是合理处置物流衍生物所产生的物流流向渠道,如回收、分拣、净化、提纯、商业或维修退回、包装等再加工、再利用和废弃物处理等,故称为逆向低碳物流。

(三)低碳物流系统具有整体性

低碳物流系统展示了在低碳物流的实现过程中,从技术到一般服务层所应具备的完整的运作基础。传统的物流系统侧重于运输等具体的物流操作层面。而绿色物流系统则在其中强化了基础服务平台,同时又注重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变化使物流的实质并没有发生改变,但在物品流通传递过程的一些环节所依附的技术发生了变化,因此也相应地改变了物流的形式。

(四)低碳物流系统具有效益背反性

所谓效益背反是指一个部门的高成本会因另一个部门成本的降低或效益的提高而相互抵消的这种相关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换言之,效益背反的原理体现的是一方利益的追求要以牺牲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的相互排斥的状态。比如,在低碳物流系统中,减少碳排放的选择降低了环境成本,但必然以低碳技术的投入增加作为代价的。

结论

低碳物流系统的构建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系统的主体行为。从物流系统的目标看,低碳物流属于一种新的物流形式,新的内涵体现在从强调物流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转向强调物流及物流决策对企业和社会的全面影响,包括员工教育与培训、销售/服务、职业健康与安全、环境及生态问题等。政府、企业以及代表社会的广大公众构成了低碳物流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行为主体,他们是低碳物流战略实施和发展的推动力量。所以在低碳物流系统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旭.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10(7)

2.岳馨.低碳经济下的低碳物流[J].中国商贸,2010(12)

低碳经济原则篇5

关键词:艺术设计;低碳;策略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26-1自十七大正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低碳理念也成为各行各业包括艺术设计的一种时新理念。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艺术设计领域,那种片面追求感观刺激、追求高调奢华的装饰装修或产品设计依然存在。因此,我们认为,在未来的艺术设计领域,必须大力推行低碳理念,遵循低碳原则。

一、低碳设计的基本内涵

就低碳的概念界定而言,我们认为应该从广义和狭义去理解。从狭义上业说,低碳仅仅是就人类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而言。因为温室气体主要以二氧化碳为主,故称为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从广义上来说,减少碳排放,必然涉及从业的生产与生活各个方面,包括资源节约、废弃物排放、物种保护等等,因此,低碳生活就是环保生活。

同理,我们低碳设计同样可从广义和狭义方面理解。从狭义上来说,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效果的各种艺术设计都被称为低碳设计;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艺术设计都可称为低碳设计。本文对低碳设计概念的使用,主要是从广义方面来使用的。

二、目前艺术设计领域在贯彻低碳设计原则和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低碳经济的提出在国内也有很多年了,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国内的设计界仍然有不少设计者和设计产品购买者并没有从内心接受低碳设计的理念,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也不能很好地遵循低碳设计的原则,在设计产品时过于追求新奇、奢华,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本质上,文化活动应该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艺术设计同样应该如此。但现在文化创造却出现了文化工业的倾向,大量的艺术设计产品被批量复制和机械地摹仿,设计者和消费者的丰富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被无情地扼杀;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未完成,人们的绿色消费习惯也并未真正养成,不少消费者和设计服务的购买者依然对那些奢华的产品风格情有独钟。

三、实现低碳设计的策略分析

(一)政府和社会应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低碳生活的氛围

艺术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最终来自于社会生活。因此,要实现艺术设计的低碳原则,首先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低碳环保的氛围。一方面,政府必须尽快改变我国高碳排放、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实行低碳艺术设计的公司、工作室应给与利好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只有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界和广大消费者在安排生产特别是购买设计服务时自觉地遵循低碳生活与生产的原则,才能给广大艺术设计者的低碳设计提供足够的动力。

(二)艺术设计者也要提高的自身修养,真正树立低碳理念

艺术设计本身毕竟还是设计者自身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设计者自身是否具有低碳理念,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将该理念运用于具体的设计过程中,直接决定了艺术设计的低碳原则能否得到贯彻和实现。因此,设计者自身要加强自我修养:一方面设计者要对低碳生活、低碳经济有真正的内心认同,从而自觉地以低碳理念作为自己进行艺术创造的指导;另一方面,设计者还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低碳设计的相关原则和基本要求,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具体贯彻低碳原则。

(三)低碳原则在几例常见设计类型中的基本要求

第一,包装设计中的低碳原则运用

首先,设计者要考虑对包装材料选用的环保因素。除了特殊要求外,大力提倡纸质包装。另外,对于一些可食用的产品的包装设计者,可以考虑将其内包装设计为可食用的材料,如美国农业研究所试制的主要用于果蔬类食品的包装的壳聚糖可食性包装膜就是代表;其次,在设计平面元素时,应以简洁为主,同时还可在其上附加一些环保标志和环保图形,给消费者在视觉上带来一定的审美享受,同时又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低碳理念;再次,在包装造型和结构方面,应该优先考虑到是否符合经济、美观、科学、利于回收和有良好可加工性原则。

第二,服装设计中的低碳原则运用

首先,要选择可循环利用的材质,多使用环保天然的服装材料和原材料加工工艺;其次,在服装款式的设计上要尽量考虑实用性,必要时可以考虑一衣多款,发挥其最大的功能性;在服装的加工工艺方面,要遵循简洁原则,尽量节约成本,减少人工投入。

第三,建筑及装饰装修行业的低碳原则运用

建筑业及装饰装修业是能源和资源消耗大户。设计师作为居室生活的体验者和制造者,必须转变传统的大而全,一味追求奢华的设计理念,在建筑材料使用、空间结构设计、装修材料、家居饰品等各个方面树立既体现“快乐生活、便利生活”,又能体现“低碳环保”和设观念,如在装修过程中,减少木材、铝材、钢材和建筑陶瓷的使用量;另外,在建筑景观设计方面,要体现出实用性、经济性和低碳性的统一,既要彰显品质,又要注重健康、环保。

第四,工业造型中的低碳原则运用

首先,设计者在考虑工业产品的材料时,要优先选择合低碳经济要求的材料,如尽量使用自然材料或可以分解的再生材料;其次,在设计工业产品的加工工艺时,使用环保的加工方式,注重生产环节的合理性,做到高效率;再次,要坚持设计中的系统化原则,综合考虑到产品的周期性、可回收性、功能性和成本,既要保证经济效益,又要体现环境效益。

总之,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威胁,所有的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每一位设计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低碳环保的设计原则与理念,努力创新,实现低碳设计。

低碳经济原则篇6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年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因其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正成为各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共识。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推动和努力,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主体,理当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企业的行为需要通过会计信息公之于众并接受考评,因此,如何通过会计信息披露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与之相关的行为和绩效(以下简称“碳信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模式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其商业运作中对其利害关系人应负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是基于商业运作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想法,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财政和经营状况外,也要加入其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的考量。从企业内部看,就是要保障员工的尊严和福利待遇;从外部看,就是要发挥企业在社会环境中的良好作用。总体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环境责任等几方面。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国际环保运动和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兴起,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也进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近年来,在低碳经济日益兴起的趋势下,实现企业低碳发展模式,落实对碳排放的要求,也将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点。披露企业碳信息有助于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监督企业行为。

(二)经济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产生一种外部影响,而这种外部影响不能通过市场价格进行买卖。外部性问题的产生原因在于经济活动中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个体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传统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只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内部成本”和“内部收益”,不能反映企业各种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包括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掌握的自身碳信息远比外部利益相关者多,企业不积极披露这方面的信息,这使得企业的经济行为具有外部性,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未反应在市场价格中。这些外部性问题如不加以解决,会导致各种资源配置偏离最优利用水平。充分披露企业碳信息有利于将外部成本和外部收益“内部化”,是解决市场失灵的一个有效办法,便于促使其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水平。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使得交易中总有一方会因为获取信息的不完整而对交易缺乏信心。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为了避免社会公众发生逆向选择,那些碳绩效较高的企业基于自身的考虑就会主动向政府和公众披露碳信息,以争取政府和公众的信任,换取政策的扶持和公众的回报。为避免承担负的外部效应,那些碳绩效中等的企业也会选择披露碳信息。这必将引发一系列的良性连锁反应。基于该理论,碳信息的披露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二、低碳经济模式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有两层意思,其一,低碳经济是关系到全社会全人类当前以及今后长远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不能仅仅要求企业对碳信息做出披露,而是无论企业还是各级政府、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无论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无论碳排放严重的企业还是碳排放较轻的企业,只要有碳信息就需要揭示。其二,碳信息在企业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碳资产、碳负债、碳收入、碳成本等,同时也存在大量现行技术条件下难以用货币计量的碳信息,这些信息需要通过一定技术手段逐步达到全面披露。

(二)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持续经营的动机,这种选择行为是理性的;相反,则是非理性的。在披露碳信息方面,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用尽可能少的成本获取较佳的综合效益。即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如果披露成本太高,可以考虑稍缓执行,待条件成熟时再应用。所以,碳信息披露可以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

(三)自愿与强制相结合原则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尤其是一些环境敏感性行业,对环境带来的危害极为严重。而企业披露这些信息总是带有不情愿性的,多数环境不良的企业,不会为减少碳排放自觉增加支出,几乎没有企业会乐意主动向社会揭示因破坏生态环境而增加的碳成本。因而,政府会计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必须对企业碳信息的披露做出强制性规定。但鉴于碳信息披露目前尚处于构建的初期以及碳信息披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碳信息问题上则必须强调强制与自愿披露相结合,即企业需要在国家制定的统一的披露规则下,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更为详细和妥善的披露。

三、低碳经济模式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一)报表内碳信息碳信息基于价值指标的内容可以根据会计要素分类将其具体化,结合现行会计准则会计要素分类标准,作为六大传统会计要素的递延和细化,可以将碳信息划分为碳资产、碳负债、碳所有者权益、碳收入、碳费用、碳利润,并将其体现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具体内容见表1。

(1)碳排放权:1997年12月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引入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国给每个发达国家确定一个碳排放额度,允许那些额度不够用的国家向额度富裕或没有限制的国家购买排放指标。发达国家高能耗企业为了使公司正常运转,必须向发展中国家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以获得排放权。碳排放权是企业所拥有的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它能够自由交易,企业可以通过出售该排放权获利。所以,碳排放权可以确认为企业资产。

(2)预计负债:《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对预计负债的确认做出了以下要求:“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依据这一规定,企业能够可靠估计的,因碳排放问题可能承担的治理费、罚款等形成了或有负债。

(3)期望价值:《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认为,可以采用“期望价值法”对不确定负债进行“最优估计”。《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也明确规定:“预计负债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进行初始计量。所需支出存在一个连续范围,且该范围内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同的,最佳估计数应按照该范围内的中间值确定。”

(4)碳收支净额:鉴于碳收入与碳费用的发生缺乏因果关系,没有匹配性,因此碳收入扣除碳费用的差额不叫碳利润而是碳收支净额更为恰当。

碳信息披露内容的设计基于以下考虑:其一,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企业会计准则接轨的思想指引下,已经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内容安排上基本能够适应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需要,会计要素及会计科目名称没有必要调整。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增加相关科目的明细科目,既能满足碳信息披露要求,又简单易行容易被企业接受。其二,鉴于目前技术手段的限制,碳排放的测量仍属技术难点,企业很难将其所拥有的全部资源的碳排放情况进行全面披露,以上选取的是较为直观且与企业利益相关者联系密切的内容,体现了会计计量的重要性原则。

(二)报表外碳信息无法以价值形式量化的指标,无法体现在报表当中。而许多会计报表无法涵盖的碳信息对了解企业执行国家相关政策情况、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温室气体减排潜能等信息至关重要,这些内容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企业当前的市场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这类信息包括:(1)企业年度碳排放总量,企业碳减排方针、年度碳减排目标及成效;(2)企业低碳设备投资和低碳技术开发情况,企业碳减排和碳封存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3)温室气体种类、数量、浓度和处理、处置情况;(4)从事温室气体治理、检测、研究机构和人员情况,企业与低碳生产和低碳工作相关的法规制度制订与执行情况等。

四、低碳经济模式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形式

(一)报表内碳信息的披露在现有技术水平和会计环境下,应根据新增的会计科目设置相应的报表项目,将能够以价值形式量化的碳信息反映在会计报表中,仍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形式体现出来。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和会计理论的不断完善,报表内碳信息涉及的范围可能会更多更广,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编制单独的低碳资产负债表、低碳利润表、低碳现金流量表等报表,以便更全面更详尽地披露企业的碳信息。

(二)报表外碳信息的披露一般而言,报表外碳信息的披露有两种模式:(1)在现有的信息披露工具中加以披露。将报表外碳信息分散到现有的会计信息披露工具之中加以揭示。如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都可以以其中的某一或几部分对报表外碳信息予以披露;(2)编制单独的“低碳情况说明书”。在编制初期,为简便和易于操作,不妨先以文字、图形和数量、技术指标等为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低碳情况说明书也应该过渡到同现有的财务情况说明书一样,成为一种正规的和严谨的信息报告工具。单独编制的低碳情况说明书应该是一种通用报告,也要同时适用多方面的信息需要,以便使企业对外披露的碳信息能够发挥最大程度的效益。转贴于

我国要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尽快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通过对外报告企业的碳信息,促使企业管理层按照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行事,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现有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林松池:《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建》,《财会通讯》(综合·上)2010年第3期。

[2]罗金明:《基于和谐社会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框架研究》,《经济问题探讨》2006年第12期。

低碳经济原则篇7

1、对征收碳关税原因的研究。危敬添(2009)预测,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降至1990年排放量的80%才有可能避免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两度。潘辉(2011)指出碳关税是美国国内利益集团和政府博弈均衡的结果。李晓玲、陈雨松(2010)认为,碳关税的提出是综合考虑产品竞争力、碳泄漏和政治问题的结果。李平等(2010)从美国角度出发展开研究,认为征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维护霸权地位,压制发展中大国;第二,转嫁责任和成本;第三,争夺国际环境问题话语权。2、对碳关税征收合理性的研究。对碳关税是否符合wto规则这个问题,我国大多数学者持否定态度。如刘天姿、陈彬(2011)认为,碳关税违背了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佟占军(2011)认为,碳关税是美国借环保的名义行贸易保护之实,由于Gatt例外条款规定不明确,可以通过解释适用条件否定碳关税的合理性。王海峰(2011)认为,碳关税可能会违反《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美国在提出碳关税的同时还设计了“免费配额”和“碳排放配额返还计划”,以帮助本国企业削弱或抵消由于碳关税引发的成本增加,这是一种变相的补贴政策。杨明珠(2011)分析指出,美国对能源密集型产品征收的关税已经接近wto关税减让表中的上限,如果再加征碳关税,势必突破上限、违背关税减让原则。3、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当前,学者基本达成了共识,认为碳关税的实施必将对我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如郑春芳、赵亚平(2011)提出,碳关税将改变我国商品的出口结构和贸易方式,预计到2015年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将下降到40%以下。詹晶(2011)认为,碳关税作为一种新型碳排放限制措施,短期内将增加我国农产品出口成本、缩小出口规模、恶化贸易条件,但从长期角度来看,若我国农产品出口业应对得当,碳关税会逆向倒逼我国农业的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低碳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

二、碳关税的合理性分析

判定碳关税的征收是否合理,主要是考察征收该种税是否违背了wto的基本原则。如果征收碳关税违反了wto的基本原则(主要是指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以及例外条款),则应视其为不合理,反之,则认为其合理。

(一)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分析碳关税合理性。通过wto关于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可以看出,对于那些在国内实施碳税或者为了承担碳减排限额而付出一定经济代价的国家来讲,征收碳关税是符合最惠国待遇原则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分析碳关税合理性。国民待遇原则要求进口国对待进口商品要与本国生产的同类商品一视同仁。若进口国在对本国国内生产的同类商品征收新税种或实行新政策的基础上,要求对进口商品征收不高于本国同类商品的同样税收或实行同样政策,也并不算违背国民待遇原则。而这恰恰就是探讨“碳关税”是否违背国民待遇原则的一个症结:拟征收碳关税的国家均为强制承担碳减排义务的国家,其为了完成减排义务,必然对本国生产环节中的设备进行加工、改造,促进技术升级,甚至进行产业转移,这些内容都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资金从哪里来?肯定从各类税收中来。对于企业来讲,税收的增加无疑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增加了产品的价格负担。而对于那些向这类国家进行商品出口同时又是非强制性减排的国家,其生产成本没有增加,出口品在进口国市场上明显产生了价格优势,增强了竞争力。那么,从这一层面讲,美国等要求对同类商品征收“碳关税”,也不违背国民待遇原则。

(三)根据例外条款判定碳关税合理性。该条款主要内容是要求成员国善意使用例外条款,并指出了三种不应出现的情况,即任意的、不合理的歧视以及对贸易的变相限制。但是条款对一些关键词语并未明确具体的衡量标准,比如说“不合理的”、“必需的”、“任意的”等,含糊其辞、没有严谨的规定,这需要在具体的争端解决案例中进行判断。笔者认为,对于碳关税不能简单判定其是否合理,要根据今后的具体执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了将碳关税限定在wto框架内,在今后的执行中要规范碳关税措施。一方面加强碳关税措施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利用多边国际环境保护协议界定碳关税措施。目前,多边国际环境保护协议已达200多个,影响几乎遍及全球。因此,如果wto能够通过多边谈判将碳关税措施在wto内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得到明确界定,将对全球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碳关税对江淮城市群出口贸易的影响

江淮城市群具有三大主体功能:一是安徽省的科教集中区;二是泛长三角的制造业基地;三是我国东中部过渡地带的大城市群。面对同样处于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的迅速发展,“江淮城市群”为打造中部地区东向发展的“门户城市群”,应有效利用对外贸易途径提高自身对安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发生巨大改变,取得巨大成就。开放初期,出口额较少且主要是以自然资源等初级产品为主;随着经济增长及区位优势的显现,初级产品出口比重逐步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连年上升。进入21世纪,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更是迅猛增长,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一)对传统高耗能产业出口贸易产生抑制与阻碍1、农业及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缓解了省内农产品的相对剩余压力,提高了农民收入,对农村社会的稳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碳关税一旦实施可能会对中国农产品贸易产生不容小视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征收碳关税将产生“抑制效应”。这种抑制体现在:第一,征收碳关税必然会使出口农产品的成本上升、价格上升、竞争力下降,抑制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二,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恶化,即碳关税开征会导致出口的高碳农产品价格上升、数量减少,这就造成省内高碳农产品市场萎缩的情况;第三,容易引发贸易战,因为美国一旦开始实施碳关税,会损害贸易伙伴的经济利益,使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恶化,从而传导至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受到抑制,这样很容易招致各贸易伙伴的效仿和报复,贸易战将会在农产品的各个行业和各类产品之间开展。2、工业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在安徽省不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今天,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由工业品出口贸易提供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另一方面加快了产业升级与技术更新。但是,工业品制造离不开能源消耗,而化石能源消耗仍然是当前最主要的能源供给,这种消耗势必带来高排放。如果工业部门开始承担“碳关税”成为事实,工业出口品竞争优势将被削弱,出口量下降,由此产生的将是就业萎缩、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总需求下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果处理不当还有可能出现经济危机。3、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纺织服装业一直是安徽传统出口产业,对带动经济发展功不可没。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是服装纺织业出口的主要市场,这些国家一旦开始实施碳关税,出口到这些国家的纺织服装业产品必将首当其冲受到碳关税的冲击,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形势必将恶化。安徽纺织业是以加工贸易为主,是承接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究其原因是为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降低生产成本以扩大利润空间,而不是因为技术升级等因素。这样,发达国家就将纺织服装业中碳排放高的生产部分转移到安徽,使安徽沦为发达国家碳排放的牺牲地。

(二)对低耗能产业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积极作用。安徽低耗能产业主要指服务业,从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规避碳关税对经济的冲击来看,一定程度上的节能减排能够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因此,碳关税即将征收的紧迫感,实际上能够促进服务业借助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契机,带动规模经济的发展,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三)对新型低碳产业的形成产生一定促进作用。碳关税即将征收的事实,对传统高耗能产业产生重大阻碍的同时,对新兴低碳产业反而能产生一定促进。如风电产业、光伏产业及核电产业等。江淮城市群目前处于大力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前沿,长三角边缘,应该顺应世界市场局势,大力引进外资发展低碳型新兴战略产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遍地开花,成为带动区域增长的新动力。正是由于碳关税的征收逐步走向事实,倒逼区域内低碳产业的发展迫在眉睫,从而加大了发展力度。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碳关税对新型低碳产业的形成发展产生一定促进作用。

四、江淮城市群出口贸易应对碳关税壁垒的措施与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出口结构。碳关税会对高耗能产业带来冲击,但如钢铁、冶金、化工这样的高碳产业关系国计民生,不能放弃。面对这种情况,只能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降低“碳关税”带来的冲击。一方面大力发展有竞争力的新兴低碳产业,鼓励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融资便利,使环保集约、节能减排的理念成为今后政策的重要着眼点,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今后,我国政府应扩大对这些新兴产业的补贴和资源倾斜,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应将高碳环节转移出去。仿照西方发达国家将碳排放高的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去,只在国内留存碳排放低且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部分。

(二)加强自主低碳技术的研发。要降低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必须用科技创新做支撑,从根本上改变高碳问题。第一,对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如风能、水电、生物能等,要加大投入,争取早日攻克关键技术;第二,对于石油、化工等传统重污染行业,重点应放在如何进行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经济对这些行业的依赖上,以及如何在这些行业的生产过程中进行清洁生产,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第三,将目光从传统能源转移到现代新型技术上,如今的纳米材料、分子生物等都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在这些方面进行自主研发,可以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禁止高碳产业向省内转移。在安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外国直接投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外国直接投资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一定问题。以往,一些发达国家国内的环境规则较严格,高碳企业为了躲避这种约束,就通过各种方式将碳排放高的产业或者生产过程转移到我国乃至安徽,使省内承担了大量的碳排放额,今后,对到安徽进行投资的企业要进行严格的检查,以免使安徽沦为发达国家高碳产业转移的避难所。

(四)构建并推进“碳税”制度。碳税是国内环境税的一种,目前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在国内开征碳税,而且这一制度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可以在省内试行开征碳税,既可以促进高耗能产业的改造,也可以合理合法规避发达国家征收的碳关税,同时也可以将税款用于扶植低碳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举三得”的应对措施。

低碳经济原则篇8

在全球极端气候日益增多,能源问题尤为突出的当今,世界各国正在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原则的“低碳经济”不断涌现,正成为世界的焦点。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关键时刻,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持续加重,是典型的Co2排放大国。[1][2]太原市作为我国能源重工业基地的中心城市,冶金、焦煤、机械、化工、电力是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为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发展,太原市大力推进绿色转型,把工业发展的重点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来,积极探索太原市产业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低碳经济发展方式。[3]目前,国内对低碳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关减少碳排放来源和增加碳汇潜力方面的研究;二是有关构建低碳城市内涵和概念的研究;三是有关怎样建设低碳城市及其发展路径选择的研究。顾朝林等认为,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金属冶炼、水泥煅烧、火力发电、交通运输、做饭取暖等家庭生活中。[4]刘志林等认为,低碳城市应是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实现有利于碳排放降低的城市建设模式。[5]林姚宇等提出了城市发展的5种低碳模式,分别为基底低碳、结构低碳、形态低碳、支撑低碳和行为低碳。[6]通过对前面研究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对于低碳城市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定性研究和规范研究的阶段,而在定量研究方面还很少。总体来讲,我国建设低碳城市不仅要减少城市中碳排放,增加碳汇,改善居住的生态环境,而且要实现城市稳定发展,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片面追求低碳而忽视城市的发展是不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现阶段在全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分析评价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成效,准确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制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和措施,是现阶段急需攻克的重点,现实的困境需要研究和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模型。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得出制约太原市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一、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建立(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影响城市低碳经济的因素有很多,对其必须进行筛选。本文在指标选取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指标应能够反映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数据来源要准确,处理方法要科学,具体评价指标能够反映出低碳经济主要目标和实现程度。(2)稳定性与动态性原则。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此,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因子必须要具有动态性。建设城市低碳经济不仅是目标,更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3)效率性与效益性原则。低碳经济应该遵循减量化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低碳经济还必须遵循资源化原则,以废弃物再利用的最大化为目标。低碳经济最重要的是要遵循无害化的原则,以污染排放量最小化为目标。[7]低碳经济是以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运行作为根本目标,针对产业链的全过程,通过对产业结构的重组与转型,使得系统整体合理。因此,在统计指标体系设计时,也要贯彻这一基本原则。通过设计全面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统一起来。(二)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上述原则,借鉴任福兵、吴青芳、郭强等国内外相关文献的选取指标方案,选择20个评价指标,这些指标用Xi来表示,并且这些指标都是易于测量、便于观察的,能够反映城市低碳经济状况不同方面的信息。[8]具体的指标详见下表:二、样本数据的说明与来源(一)样本数据的说明主要是通过选取太原市2000年-2009年10年期间最能够反映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并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指标作为研究样本。(二)样本数据的来源样本数据主要来自2000年-2009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太原市统计年鉴》以及太原市的地方年鉴和太原市统计部门网站。但是,由于部分指标数据无法在统计资料中找到,而这些指标对于研究评价又是必须要用到的,所以,只能采用其他可收集到的相关指标数据来代替和换算的方法进行处理。还有部分数据是通过计算得出,如“人均生活用水量”就是利用当年全市供水总量与总人口相比得出等等。[9]总之,样本指标数据的获取是在数据来源的真实可靠权威、换算依据准确科学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尽管如此,一定的误差还是会存在的。三、太原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分析评价(一)样本数据的处理首先,将指标体系表中的逆指标和非正指标作正向化变换,对逆指标“人均生活用水量(吨)”、“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人均生活用电量(千瓦小时)”、“煤气家庭用量(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家庭用量(吨)”采用求倒数后乘100、100、1000、100000、100000的方法对其加以变换,使数据更加清晰完整,便于分析评价。其次,为了消除指标间量纲的不同,保持指标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将正向化变换后的指标再进行标准化,设有n个样本,每个样本都可用两个指标x01和x02表示,n个样本是随机分布的,则第k个样本的原始参数为x1k和x2k。(二)分析评价方法的选用有关低碳经济评价涉及的指标量较多,所以采用主成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比较合适,关于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可见相关文献。使用因子分析法之前,首先要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主成分的个数。在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各样本的选取中,因为数据来源真实可靠,避免了掺杂调查人员的主观偏好等影响,所以,特殊因子的残余项予以忽略。采用上面标准化后的数据,运用eViews7.1软件,采用普通的(pearson)相关矩阵的方法来确定主成分的个数,[10]如下表所示: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和最初m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90%的原则,选取主成分的个数,从表2可以看出,当m=4时,模型特征值=1.18,累积贡献率=91.87%,符合上述要求。所以,此模型的因子个数也应该为4个。#p#分页标题#e#(三)因子载荷矩阵和旋转因子载荷矩阵的计算利用eViews7.1软件,估计方法和因子个数采用上一小节的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其确定的4个因子个数,并且因子分析是基于相关矩阵的类型和普通pearson协方差来计算因子的载荷矩阵。因子分析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找出主因子,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每个主因子的实际经济意义。为了使各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更为突出,便于对因子进行解释分析,须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使得因子载荷的平方按列向0和±1两极转化,达到其结构简化的目的。这里采取正交旋转中的最大方差旋转法(Varimax)来对原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是因子载荷矩阵中各因子载荷值的总方差达到最大作为因子载荷简化的准则,从而得到旋转因子载荷矩阵R(见表3)。由表3可以确立因子分析模型为:x=af式中,x为指标变量向量,x=(x1,x2,…x20)’;a为主因子载荷矩阵,具体如表3所示;f为主因子列向量,f=(f1,f2,f3,f4)’。(四)因子命名和经济含义分析从主因子载荷矩阵a来看,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工业烟尘去除量、人均园林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量、人均道路面积和园林绿地面积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人均生活用水量、煤气家庭用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荷载;煤气家庭用量、液化石油气家庭用量、工业烟尘去除量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在第三个因子上也有较大的荷载;煤气家庭用量、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工业烟尘去除量在第四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荷载。从中可知,除第一个因子表明了城市低碳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外,其他因子意义含糊不清,比较混杂,较难解释。从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R来看,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人均园林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城市道路绿化面积、园林绿化面积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大载荷;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煤气家庭用量和液化石油气家庭用量在第三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第四个因子上有较大荷载。综合上述分析,可将低碳经济影响要素分为4大类:第一类包括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工业烟尘去除量、人均园林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量、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和园林绿地面积,它表明一个城市低碳经济的基本经济基础和整体发展水平,可称为低碳经济的基本经济因子。第二类包括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人均园林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园林绿化面积,它表明城市基本设施和市政建设情况,可称为基础环境因子。第三类包括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煤气家庭用量和液化石油气家庭用量,它表明城市居民住房水平以及消费观念,可称为居民生活因子。第四类包括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主要反映城市产业结构和投资规模,可称为产业结构因子。这样影响太原市低碳经济的要素可归结为基本经济因子、基础环境因子、居民生活因子和产业结构因子构成。通过分类得到影响太原市低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4个相互独立的构成因子,这样可以避免多个变量的相关性约束造成部分重叠的指标变量被加大权重,从而进一步明晰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要素构成,保证评估的科学性。四、太原市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前面对太原市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经济意义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太原市未来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实施。(一)调整升级产业结构一是将高碳产业实现低碳化。减缩钢铁、化工、能源、汽车、交通、建材等高碳产业所延伸的产业链,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低碳化”。在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先行试点,把低碳技术引入并对其进行改造,让其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二是要引导发展低碳产业。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渐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促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的两端延伸,即向前端延伸,从低碳规划设计着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向后端延伸,形成自有品牌和销售渠道,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产业结构符合低碳经济的标准。[11](二)设计优化空间布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人口开始进入城市,城市的用地规模急速膨胀,但太原市的空间布局不合理,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土地集约化利用,使城市空间布局紧凑。转变以前功能分区理念,提倡“有效混合”理念,有效缩短居住地和工作地的通勤距离,使居民出行乘用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减少。[12](三)加大城市基础环境改善的投入首先,从源头上减少Co2的排放就是要从开发新能源着手。目前正处于城市化与工业化高速推进时期,对能源的需求是刚性的。对于太原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要想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减少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增加核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的生产消费量。其次,从碳汇方面来吸收Co2的排放,即扩大城市绿化水平。太原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无法彻底改变,因此,需要发挥森林绿地的碳汇潜力,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对排放的碳进行自然的吸收和封存。所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该多建公园绿地以及道路绿化带。此外,太原市楼宇的顶层基本上都是空置的,如果把这些空置的屋顶建成空中绿地,这样既不占用城市土地面积,又可以增加城市绿化率,使碳汇的能力有效增加。这不仅可以使建筑物保温隔热,降低建筑能耗,又可以恢复城市景观,提高空气质量,美化城市形象。#p#分页标题#e#(四)践行低碳生活和低碳办公理念低碳生活应在生活模式和消费观念上进行倡导,使用节能家电、变频空调等低碳环保的电器,消费观念上不买大排量汽车,加大混合动力车的消费空间,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低碳办公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态度。太原市应在政府部门中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低碳办公理念,在政府办公区域和行政事业单位中明确用电用水指标,把低碳办公形式作为一项指标加入政绩考核中,使低碳办公制度化,这样不仅可以节约一部分公费开支,还能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五、小结目前,国内已有170多个城市或城区提出要建设低碳城市或城区,但普遍存在“虽有漂亮规划,但落地困难”的问题,我国要建立低碳城市的概念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现在还只停留在概念上,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拿出来,甚至有些低碳城市实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太原市提出建立低碳城市是比较晚的,因此,太原低碳城应尽快启动相关建设,避免出现只有概念的尴尬境地。建议尽快启动示范区的建设,同时探索如何在结合现有项目的前提下,推进低碳生态城的建设模式。可以先划分一个区给未来整个低碳生态城作个示范,并探索经验。可以对现有建筑进行绿色改造,同时对现有的民居、社区进行绿色低碳社区改造,做到新旧建筑融合,探索建设立体农业示范区。最重要的是应尽快制定强制性绿色低碳标准:低碳区建设应该要有一套强制性的绿色低碳标准,比如说要进入低碳城的企业需要建设怎样的绿色建筑,具有哪些硬性指标。目前在国际上,低碳生态城的标准也是各不相同。太原低碳城应创立自己的标准,为现有企业的相关建设提供标准、指引。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分类和资源再利用,要建立一个好的生活理念。低碳城市构成的三大元素是低碳经济、低碳空间、低碳生活。从产业维度来看,太原市低碳城市应定位为低碳技术研发中心、低碳解决方案提供中心、低碳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中心、低碳发展服务中心、低排放产业的聚集中心。太原市建立低碳城的价值,不仅在于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也为传统产业低碳化寻找升级途径。在低碳城的产业发展目标中,太阳能产业、新材料和环保产业、物联网产业、低碳服务业将是重点。低碳城的建设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全新探索,要处理好人们居住、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关系,处理好城市核心竞争力与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建筑节能与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度之间的关系。形成土地储备、项目引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园区管理等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积极探索十大“小微战略”,探路新型城市化,分别是:在垃圾和污水处理方面推行“微降解”、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实现“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的“微能源”、通过绿色处理对生态“微冲击”、倡导有机更新减少大拆大建的“微更新”、鼓励自行车和步行的“微交通”、外立面绿化和外遮阳的“微绿地”、建立自循环的“微农业”、无线城市与高速信息网的“微创业”、社区医院和家庭医生组合的“微养生”、居民自治与政府数字化对接的“微调控”

低碳经济原则篇9

关键词:低碳金融;低碳经济;赤道原则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0)11-0018-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1.04

一、低碳金融的界定及相关研究进展

所谓低碳金融,是指服务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活动,包括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涉及到的技术和项目等提供直接投融资、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它的兴起与发展低碳经济直接相关,起源于两个重要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和《京都议定书》(1997)。那些与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金融政策、金融创新及其市场活动等都可称为低碳金融。对低碳金融的研究和理解是逐步发展的,与低碳金融相接近的研究是关于环境金融或者说绿色金融的研究。

环境金融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出现,主要以如何提高环境质量和应对环境挑战等为研究重点,它标志着现代工业社会解决过去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方式和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但其概念一直至1997年才得以提出。在此之前,世界各国政府、国际组织、金融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领域进行了多种尝试,取得不少经验。同时一般都认为环境及其产业所提供的产品都属于公共物品,总体上需要财政融资[1]。由于环境金融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定义还有很多不同观点,比如,SoniaLabatt和whiteRodney(2002)在其著作《环境金融:环境风险评估和金融产品指南》中指出:环境金融是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的融资行为或过程[2]。ericCowan(1999)对环境金融的定义为: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探讨如何融通发展环境经济所需资金。作为环境经济的一部分,环境金融能够从发展环境经济中受益。这些研究尽管观点不是完全一致,但原因是相同的,都源于近年来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恶化迫使整个社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金融业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国外逐步把环境问题引入到金融研究之中[3]。JoseSalazar(1998)对环境金融的功能进行了研究,认为应当寻求保护环境的金融创新[4]。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环境金融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发展循环经济实践的新领域,更为低碳金融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国际低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低碳金融的理论基础和传统金融是一致的,只不过低碳金融更强调金融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金融与环境的关系,更加注重通过金融手段来改善环境。目前,低碳金融的国际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建立赤道原则、重视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以及清洁能源机制的蓬勃发展。

(一)制定助推低碳经济的国际准则:赤道原则。

赤道原则(theequatorprinciples,简称eps)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准则。赤道原则正式形成于2003年,但它的起源应该回溯至2002年10月,由荷兰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在伦敦主持召开的一个金融会议。会议决定在国际金融公司的保全政策的基础之上创建一套项目融资中有关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指南,这个指南就是赤道原则。2003年2月,发起银行公布赤道原则并征询意见,又根据这些意见做了修改。2003年6月,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荷兰银行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等10家国际领先银行宣布实行赤道原则;随后,汇丰银行、Jp摩根、渣打银行和美洲银行等世界知名金融机构也纷纷接受这些原则。

赤道原则的确立是针对国际项目融资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最低行业标准,其适用的项目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涉及制造业、化工、能源、基础设施等62个行业,内容不仅涵盖环境保护,还包括健康、安全和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标准,而其蓝本取材于国际金融公司(iFC)的《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政策和绩效标准》及《行业特定环境、健康和安全导则》。根据iFC的政策,金融机构保证在其项目融资业务中充分考虑社会和环境问题,将项目按照高、中、低级环境和社会风险分类,只有在项目发起人能够证明在执行项目过程中对环境问题负责时,方可对项目提供资助。

与传统金融相比,赤道原则完全革新银行项目融资方面的信贷理念,并涉及相关制度体系与信贷流程的再梳理。截至2009年3月,全球五大洲一共有67家世界大型金融机构接受了赤道原则。其中,iFC扮演的角色就是筹集专项资金无偿用于促进世界各国的节能和环保。赤道原则金融机构遍布全球,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的90%以上。“绿色保险”“、绿色资本市场”领域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绿色金融业务近年来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发展势头十分迅速。赤道原则的信贷理念与低碳金融的实质不谋而合。

(二)建立促进国际减排的碳交易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和碳交易市场

1.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诞生直接源于《京都议定书》的国际履约

世界上以法律约束力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2005年2月正式生效,成为引发低碳经济理念形成和国际“碳交易”市场诞生的动因。《京都议定书》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一是规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综合历史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发达国家应首先承担二氧化碳减排的责任,而发展中国家暂时不承担减排责任;二是明确全球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总量在2008―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在1990年的基准上至少减少5.2%;三是架构了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合作机制,即温室气体减排“三机制”:联合履行(Jointimplemented,Ji)、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和“碳减排”贸易(emissiontrade,et)。三种域外减排和减排额交易,使发达国家可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取得“碳减排”的抵销额,以低成本获得“碳减排”配额,缓解发达国家的减排压力,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直接推动了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5]。

随着《京都议定书》生效,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扩张,逐渐成为全球贸易中的最新亮点。从2005年至2006年仅仅一年间,市场规模就从近100亿美元迅速攀升至220亿美元,而2007年的交易量比2006年又有成倍的增长。具体数值参见表l。而随着全世界都意识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意义后,全球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2.基于碳金融产品的金融创新活动加速碳交易市场的形成

目前,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碳交易,欧洲一些活跃的银行建立碳交易柜台,提供买卖经纪、风险管理和交易操作等服务;二是基于碳排放额度的金融衍生产品,金融机构开发碳排放额度的远期、互换、期权、额度抵押贷款等产品,为客户提供避险工具及融资服务;三是碳排放额度保管服务,一些银行为客户提供碳排放额度保管、账户登记和交易清算服务;四是碳基金,碳基金专门为碳减排项目提供融资,包括从现有减排项目中购买排放额度或直接投资于新项目,这类基金包括国际多边援助机构受各国或地区委托所设立的碳基金。金融机构设立的盈利性投资碳基金政府双边合作碳基金及一些自愿进行减排的基金等[6]。

三、我国的现实选择

随着我国碳减排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与碳减排交易挂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将日益丰富,亟待各级主管部门逐步理顺相关政策和机制,为推动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金融”市场逐步兴起和蓬勃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根据近几年的实践,相关政策和机制还应做相应的调整与完善。

(一)把我国金融业发展低碳金融的基本准则定位于“赤道原则”

赤道原则对于银行业而言,它第一次把项目融资中模糊的环境和社会标准明确化、具体化,使整个银行业的环境与社会标准得到了基本统一,有利于平整游戏场地,也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提升整个行业的道德水准;对单个的银行来说,接受赤道原则有利于获取或维持好的声誉,保护市场份额,也有利于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对金融风险科学、准确的评估,同时也能减少项目的政治风险;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可以使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赤道银行客观上成为保护环境与社会的私家人,通过发挥金融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可以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达到真正的和谐。因此,我国金融业应积极顺应国际潮流,结合实际逐步采纳赤道原则。目前,中国兴业银行已经采纳了赤道原则,为把我国金融业发展低碳金融的基本准则定位于“赤道原则”迈出了第一步。

(二)成立和完善碳减排环保基金

我国在2005年10月出台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中国政府将从氟化烃(HFCS)、氧化亚氮(n2o)减排项目的收益中拥有65%和30%的份额用来建立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支持国家在优先领域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持续和稳定的支持。实际上,国家还应通过多种方式,比如设立环境税(碳税)或财政收入划拨或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的方式,成立和完善“环保低碳专项基金”,专门用于环境保护事业以及对环境污染重大事件的受害人进行赔偿。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同样设立类似的低碳绿色专项基金,同时鼓励基金管理公司专门投资于能够促进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生态基金,这是兼具生态商机和生态效率的朝阳性金融投资领域。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碳基金一般投资于气候变化相关项目与活动,推动了气候变化保护项目,促进了先进技术,尤其是环保技术的进步和扩展。随着节能减排的推进和低碳产业的发展,该类基金的投资目标将更加合理,通过碳基金将促进找出新的节能技术和低碳技术(也包括产品、过程和服务),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

(三)搭建既符合国际准则又符合我国特质的碳交易平台

温室气体排放量是有限的环境资源,也是国家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中国应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研究探索排放配额制度和发展排放配额交易市场,着力加强CDm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通过金融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调整不同经济主体利益,鼓励和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效分配和使用国家环境资源,落实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通过市场各主体的共同努力,实现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助力低碳经济迅速成长。

(四)努力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办CDm项目金融服务

CDm是国际上开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是市场化解决气候变化的理想机制。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到国际碳金融市场操作,应加强与国际专业机构合作,为国内减排项目提供CDm项目开发、交易和全程管理实施的一站式金融服务。比如,为国内相关企业提供融资、咨询、方案设计等金融服务;协助CDm项目业主选择具有良好的交易记录和履约能力的买家;为CDm项目业主提供并锁定合理的CeR(CertificationemissionReduction,核证减排量)报价,帮助企业实现最佳收益,为我国企业参与碳交易增强话语权。同时,金融机构本身应在境外设立投资公司,主动参与到国际碳市场交易以及参与碳基金、投资碳市场等。

参考文献:

[1]张伟,李培杰.国内外环境金融研究的进展与前瞻[J].济南大学学报,2009(2):5-8.

[2]SoniaLabatt,whiteRodneyR.environmentalFinance:

aGuidetoenvironmentalRiskassessmentandFinancialproducts[m].newYork:JohnwileyandSons,inc2002.

[3]ericCowan.topicalissuesinenviromentalFiyance,

ResearchpaperwasCommissionedbytheasiaBranchoftheCanadianinternationalDevelopmentagency(CiDa).1999.

[4]JoseSalazar.environmentalFinance:Linkingtwoworld[J].Slovakia,1998.

低碳经济原则篇10

【关键字】低碳经济低碳会计问题建议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能源高效利用率,核心问题是能源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中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所谓低碳会计是在生态资源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传统会计相结合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用一定的方法计量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成本,来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学科。

1.构建低碳经济会计模式的意义

1.1能源结构现状要求发展低碳经济会计

中国未来能源短缺的势头很严重,有专家测算出中国国内能源的缺口量:在21世纪初期将超过1亿吨标准煤,2030年约为2.5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约为4.6亿吨标准煤。专家预计,2020年前后,中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

1.2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发展低碳经济会计

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高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量大,城市和农村基础建设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从2000年的13.86亿吨煤当量上升至2007年的26.56亿吨煤当量。伴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环境也在升温。能源的消耗量大,不可避免地造成高碳排放。

正是由于我国的能源现状及发展需要致使我国的碳排放量较高,加快低碳经济和低碳会计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为此要积极构建低碳会计体系,帮助企业对碳成本和收益进行全面的计量,以利于企业对环境相关决策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从而走好低碳发展之路。

2.构建低碳经济会计体系的基本思路

2.1低碳经济会计体系的选择方向

低碳经济会计是把企业履行低碳责任、实现节能减排情况纳入到会计衡量指标里,对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的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通过对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一方面满足国家的环保要求,另一方面,树立企业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

2.2低碳经济会计体系的基本理论

(1)低碳经济会计的目标

低碳经济会计目标具有多元性,一方面是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全球生态效益。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考虑到了全球气候问题和企业的永续经营,带有一定的社会责任。

(2)低碳经济会计的会计假设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假设,采用多重计量方法(即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具体包括:一是二元会计主体假设。环境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家或企业的事情,其关乎世界各国共同的利益。因而低碳会计的会计主体具有二元性。一方面从全球的角度而言,环境问题是全球各国共同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只有每个企业重视减排问题,并且致力于企业二氧化碳的减排工作,才能实现全球的减排。二是二元的会计分期假设。低碳会计的会计分期具有二元性,一方面要考虑企业传统的会计周期,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企业的污染治理周期。三是二元的可持续发展假设。可持续发展,也具有二元性,不仅指经济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发展也要坚持可持续化,应做到三者的协调统一。发展低碳经济最重要的就是要减少碳排放,维持生态平衡,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假设是低碳会计构建的基本前提和根本性约束。四是二元的计量假设。低碳会计的核算内容既具有商品性,但又不限于商品性,因而仅采取货币计量是不够的,还要采取非货币性计量方式。对于企业的碳排放量,应当设定碳单元,用以计量企业的减排量。并且对每一碳单元根据国际市场价格情况,核定每一碳单元的价格,从而可以将企业的碳排放量纳入企业的利润表中进行计量。

(3)低碳经济会计的会计原则

除传统会计的原则适用外,尚强调资源有效性、稀缺性、替代性、非交易性、社会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性原则,传统会计核算的是与企业个体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而低碳会计要求企业揭示其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补偿。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考核企业行为,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二是强制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应当披露其环境信息,不得有忽略或隐瞒。但针对不同企业可以有不同的披露方式。三是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传统发展方式,改变以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将环境与经济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

3.低碳经济会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低碳环保意识

现阶段,低碳环保的重要性人们已经得到了共识,但是如何加强低碳环保以及低碳会计在环保管理中的作用等问题,人们的认识普遍不够深入。另外,由于我国低碳会计开展较迟,关于低碳会计的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都还显得不成熟。这种状况导致很多的会计人员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对低碳会计的认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低碳会计的纵深推进。

3.2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持,可操作性差

目前,会计领域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会计法》和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这些法规里并没有明确规定低碳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也没有统一规范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这就造成了低碳会计在实际操作中缺乏依据。没有法律的强制要求,很多企业在披露低碳会计信息时就会有选择性,无法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降低了低碳会计信息质量。

3.3缺乏对低碳会计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低碳会计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已经很成熟了,但在我国低碳会计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对于低碳会计的基础知识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认知,理论研究中也没有权威性的报告。而且,我国会计界目前对低碳会计的研究是以规范性研究为主,研究低碳会计的必要性、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确认等内容为主,理论研究的匮乏使得低碳会计在我国的实证研究就更少了,更谈不上协调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了。

3.4缺乏专业人才的储备

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低碳会计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发展低碳会计需要既懂会计、又懂环境的复合型人才,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资源、环保知识。但是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普遍缺乏环境方面的知识,这就给低碳会计的实施带来了一定难度,制约了我国低碳会计的发展。

4.发展低碳经济会计的措施

4.1提高全社会成员低碳环保意识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符合世界时代的潮流,因此,我们要大力宣传低碳经济,进行低碳环保教育,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氛围,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低碳环保意识,特别是会计师等从事会计事业的人员,为低碳解决会计的开展做好思想工作。

4.2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制定相关低碳会计规范

发展低碳会计,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更好地指导企业对环境相关的成本和收益进行计量与决策。同时,努力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破除阻碍企业使用低碳会计的短期利益驱动机制,加大对破坏环境的惩罚执行力度具体为成立专门的权威事业机构,尽快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更好地指导企业对环境相关的成本和收益进行计量与决策的推广而开展试点工作。并建议在会计报表内增加合适的项目,对企业因相关环境方面产生的支出和收入进行计量使得政府与公众可以通过该报告了解企业对环境的损害或贡献。此外,由财政部牵头,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负责,通过组织经济学家、法律专家、环保及会计实务工作者,加快低碳会计的理论研究及付诸实施的进程。

4.3加强我国低碳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我国目前对低碳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十分缺乏,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建立我国自己的低碳会计体系。同时,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证研究的重要性,以数据来说明问题,理论和实证相结合,促进我国低碳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4.4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低碳会计的实施,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全面的基础知识。因此,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各大高校应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他们在熟练掌握会计技能以及经济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储备一定的环境知识。并熟练掌握低碳会计的处理方法,懂得识别环境成本的范围,在低碳成本的归集与分配问题上,找出其产生原因和控制要点,从而帮助企业管理者找出降低环境成本的突破口。同时,会计人员也有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了解企业生产业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习掌握环境科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知识,此外,对涉及生态、能源、环境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

5.结束语

低碳,是一种时尚,也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人类于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中的一种自我拯救方式。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低碳会计的发展必然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将是二十一世纪最具前景的会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低碳会计的推行与发展自然任重而道远。但是,目前我国低碳会计现有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相关研究工作还不是很到位,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提高,才能使我国的低碳会计获得迅速的发展,并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以此来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强殿英,文桂江.构建企业低碳会计体系思考[J].会计之友,2010(8)

[2]田伟.低碳经济审计模式初探.商业会计,2010.(9)

[3]张文静.低碳会计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1,(07)

[4]丁小丽,尚亚楠,丁时勇.低碳会计产生的必要性及其与传统会计的差异[J].会计之友,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