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十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十篇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3:34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篇1

“接受”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接受”不仅是大学生思想层面上的表现状态,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思想政治课程作为高校大学生品德塑造、行为规范的主要途径,其接受效果是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大学生这一接受主体,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程度直接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与否。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研究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有重要意义,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影响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自自身的需要,在环境的作用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行为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其接受过程具有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必然受到教育主体、接受主体、实施中介和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教育主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承担着设计、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全过程的职责,教育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实现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被动的接受对象,“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往往要运用、结合多方知识及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解释、说明、佐证”[2],教育主体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主体能否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能否运用多种丰富的教育手段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同时,教育主体的人格魅力和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关系也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

2接受主体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主体,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程度是影响其接受效果的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接受标志着接受主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解、认可、内化并付诸于行动的过程。在思想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过程中不受其他人的影响,更倾向于自主选择、自主认知,渴望通过自己的解读来做出判断和选择,这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这一接受主体之间身心特征、自我需求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性,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内容、接受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会有不同,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实现程度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3实施中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施中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首先,教育内容不仅要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同时也要符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只有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教育内容才能被大学生所接受,教育内容达到教育与接受相契合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率。其次,多样、新颖的教育方法的恰当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接受热情,使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最后,教育载体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影响的重要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个要素的连接点,没有教育载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就无法进行;灵活运用教育载体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活化”,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使得受教育者更乐于接受,日益丰富的教育载体的灵活运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取得预期接受效果的重要保障。

4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定环境中进行,必然受到教育环境因素的影响。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各种环境因素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提升其接受效果,反之,则会阻碍其接受。在宏观环境层面,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都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环境是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最敏感环境因素,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诚信意识等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认知观念;而政治环境更是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文化环境则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受教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不断扬弃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其理论体系。在微观环境层面上,校园环境是最具代表性的教育环境,它一方面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对策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实质上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理解和处理的过程,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消除接受障碍,就必须立足于影响其接受效果的各个因素,找到教育与接受的契合点,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终极目标。

1提高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主体,承担着传授知识、思想引导、调动受教育者主动性发挥等重要职能,教育主体要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能,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一,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治素质是教育主体所必需的核心素质,教育主体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增强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方向性和科学性;第二,思想道德素质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高校教育主体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人格魅力,感染和吸引受教育者,使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做出积极的反应,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第三,知识能力素质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主体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同时要提高自身表达能力、应用新技术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生动性、活泼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丰富多彩,进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接受兴趣;第四,教育主体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质,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久工作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主体的各方面素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教育主体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魅力,保障其接受效果。

2满足接受主体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主体能否接受、内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关键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传递的信息是否满足其需要,需要是接受主体产生接受行为的重要驱动力,满足接受主体的需要能够激发接受主体的欲求心理,进而激发其接受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第一,智力需要。高校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求知欲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满足其认知需要才能实现大学生的接受、内化、最终付诸实践的过程。第二,情感需要。高校大学生的情感活动表现为兴趣广泛、情感丰富,“健康、积极的情感能给人的意志行动以力量,不良、消极的情感会变成意志行动的阻力”[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力求做到以理教人、以情动人,在情理交融中达到更好的接受效果。

3发挥实施中介合力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施中介,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充分发挥这三者的合力作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有效途径。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内容要适合所有接受主体,根据不同接受主体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呈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方法要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针对大学生的接受特点选择和运用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融合理论灌输法、榜样示范法、对比鉴别法等教育方法,激发受教者的参与意识,在互动交流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育载体上也要更新发展,采用现代化教育载体,声情并茂地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感染力和渗透性,增强其接受效果。

4优化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向人们传导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规范,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为各种环境因素所肯定,所强化,才能更好地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内化为个体意识。”[4]第一,优化宏观教育环境。一般来讲,经济环境公平、公正,更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要构建良好有序的经济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物质基础;文化环境的优化,要倡导先进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受教育者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优化微观教育环境。高校大学生最直接的教育环境就是校园环境,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拥有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更容易接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其影响因素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的影响因素,能够更好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到有效可行的工作方法。现阶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要走好“影响因素四部曲”,即提高教育主体素质促进接受效果、满足接受主体需求深化接受效果、发挥实施中介合力增强接受效果、优化教育环境固化接受效果,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33.

[2]邓永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篇2

论文摘要: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定位显现出明显的课程综合化倾向,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征。从综合课程的视角,用综合课程的理论来审视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将会产生许多新的认识和启发,对于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推进和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理念、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较以往的课程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在2004年3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实施以后,广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和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对新旧课程标准对比与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其中较一致的认为旧的课程标准是大教学小课程的取向,新的课程标准则是大课程小教学的取向。然而较少有人从课程理论的视角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审视。因此,借助当前课程改革发展一大趋势的综合课程理论,从综合课程的视角来审视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将会获得许多新的认识和启发。

一、课程综合化与综合课程

课程综合化是当前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取向,它是协调制约学校课程的社会、知识、学生这三大因素的一条重要渠道。所谓“综合化”是一种关于事物状态或主体所具有的思想意识的描述。课程综合化主要是指人对课程所持有的一种看法或观点,它属于课程设计思想的范畴。它认为学校课程应该是综合性的,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综合性的发展,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综合化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为改造社会发挥作用,并在其中逐步实现整体的自我,获得当今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学校的课程应该是把社会和学生协调在一起的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能让学生系统学习的综合性的课程知识。综合课程则是指具有综合特点的一类课程,属于课程实践层面的范畴。是在课程综合化思想的指导下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的,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的全息观念,并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类型。因此可以说,课程综合化是综合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综合课程是课程综合化在课程实施中的体现,开设综合课程是课程综合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于课程综合化的模式,一般有科际联系模式、跨学科课程计划、学科性综合模式和一体化课程模式等多种模式,相应的实践中的综合课程也就形成相关课程、交叉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以及经验课程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些综合性质的课程表现出如下特征:

1.所涵盖的课程内容既有学科知识,亦有学生获得的主体体验,贴近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

2.以统整或去边界的方式将所有课程内容组织在一起,强调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整体性。将所有课程内容组织在一起的依据是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既可以是课程内容属性的关联性也可以是课程内容价值和功能的关联性;

3.实现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的双重综合;

4.其价值、职能表现为消除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和全息观念,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提高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相关能力。目标通常不仅指向学生知识的增广和统整,更注重指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5.具有极强的自由灵活和开放性。

二、从综合课程的视角审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定位

2004年3月2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实施,开始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大的一次课程改革。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了全新的系统阐述,体现出极强的课程综合化取向。

1.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定位体现的综合性。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一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性质的定位,使得高中思想政治课不能单纯的以某一学科知识为基础,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核心的整个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知识为支撑;不能只是进行书本知识传授的政治理论课,更重要的是要成为能促进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和学生“三观”形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性质带有一定的综合性。

2.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基本理念阐述中的综合取向。新课程标准就高中思想政治课提出了五点基本的课程理念:“(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些基本理念综合考虑和协调处理了制约学校课程的社会、学科知识、学生三者之间关系,充分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综合化取向。

3.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的综合性。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不仅要完成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使学生具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知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并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标不仅指向了学生知识的增广和统整,更注重指向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知情意行的协调和发展。

4.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设计思路的审视。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模块按主题划分,必修模块的主题按照生活逻辑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譬如二《经济生活》进行了如下设计:选修模块课程内容与必修模块的课程内容相比反而体现出较强的学科知识逻辑,譬如二《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模块设计为: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三)社会主义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

(五)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旗帜。

这种设计思路体现出了较强的按照学科历史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倾向。这种选修和必修不同的课程设计思路体现出了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形态多样而非单一,组织形式灵活且开放的特征。

5.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实施建议中的综合性。新课程标准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施提出建议。在建议中多次体现多元性、多样性、灵活性、综合性和统一性。譬如:在教学建议中主张要把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强化实践环节,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评价时建议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可见,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实施建议等无不折射出课程综合化的价值取向,展现学科内综合的特征。

三、从综合课程视角审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意义

具有明显综合课程属性和特征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新课程改革推进和深化的过程中借助综合课程的理论来认识和研究,借助综合课程的实施方式和策略灵活多样的组织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1.可以借助综合课程的课程理念来促进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高中思想政治课由于受传统分科课程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常常把课程的价值视为对知识的追求和占有,只重视求知的结果,而无视求知的过程;只重视研究系统的知识,而无视探求知识的方式;只重视知识的获得,而无视能力的形成和情感的培养。在教学中习惯于把知识学习作为唯一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单一。新课改过程中“穿新鞋,走老路”、形式主义、只会教教材,不会用教材教等等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缺乏综合课程意识,没能从综合课程理论的高度来认识新课程改革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因此,只有从综合课程的价值取向出发,认识综合课程与以往分科课程的关系,了解综合课程的价值和要求,才能根本上转变教师传统的分科的学科知识型课程观,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正真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三维课程目标的价值,深刻的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念,并自觉的按照综合课程的要求组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施,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终极目标。譬如,知道了综合课程的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学生知识的增广与统整、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教师就可以深刻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三维目标的确立的依据和实现的价值;再譬如,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综合课程不仅要对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进行研究,同时也要涉及到综合课程的育人目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方式的研究,不能企图用单一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方式来实现综合课程的目标和价值。这样就可以更好的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多种教学和学习方式的价值所在,从而主动的探索和综合运用。可见,从综合课程的视角审视高中思想政治课,用综合课程的理论来认识课程标准,广大教师不仅可以更深入的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知道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理念和如何才能更好的实现这些目标和理念,并能促使其在教学中发挥自觉性和能动性,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篇3

关键词:教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必须从各方面加以重视,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实效,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枯燥性以及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决定了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教学模式,针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解决和提高改善。

1制约在教改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1.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执政党的执政思想和执政理念在学校的传播和贯彻,是哦G有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何将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予以教授,将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给学生,让其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品格,是每位教师应当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好的多数教师均能端正教学态度、认真备课授课,但也有部分教师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整体水平。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原因造成了目前的状况:第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历偏低。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纯理论课,不涉及任何实验、实务方面的经验经历,这一特点导致了实现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入门门槛偏低,部分教师的学历偏低,只有本科甚至专科文凭,部分教师是半路转行,缺乏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思维的培养。第二,部分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三心二意”,未将主要精力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教学上。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师不重教学、重科研,不重教学、重兼职外快等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不例外,甚至由于其在学校中不受重视的尴尬地位而更加严重。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的实现依赖于很多因素,其中一个重大因素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良好,则能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改目标,在潜移默化中重塑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反之,未达到教学效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会在让学生产生“假、大、空”的抵触心理。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落后于当前世界形势、社会热点的发展。任何一门教材的编写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其内容只能反映其编写过程中已经发生的内容,对于未来世界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变更、社会热点的更迭都不能进行有效预料,因此呈现给学生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落后性,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第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较于传统学生而言,当前新一代的学生对于自由的追求、自我表达的渴望、个性的彰显等各个方面已明显不同于传统型学生,对待他们我们应该改变过去填鸭式的传统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仍然将学生定义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课堂上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互动,学生的参与度过低,从而导致“老师讲老师的,我玩我的”的大量“低头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较差。

2在课改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1.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提高其授课能力、授课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改的实效性,必须从多个方面予以提升。首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所谓“为人师表”,要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首先应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要严格杜绝思想道德败坏的人进入教师行列,要选拔一批忠实的马列主义者进入教师行列,确保教师队伍的纯洁性、思想道德修养的良好性。其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授课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其内容比较枯燥,因此,将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的讲解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授课效果,是每个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应该时刻关注热点新闻,并自觉的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原理予以分析,结合热会热点问题传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并积极回答其对社会现象的观点,并在此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价值体系。

2.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实现课改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也是课改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要求,因此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比较枯燥,应该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加以提高教学效果,包括教师的上课方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等各个方面。具体而言,其一教师应该转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创新授课手段,将思想政治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寻找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并以此切入教课目标。其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思想政治内容,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冲击加强学生的接受程度。其三,运用小组讨论、主题演讲、小组竞赛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认真听取学生们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分析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难度,潜移默化中重塑其价值观体系,将其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3总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课程,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全面分析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努力寻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和途径,为国家、社会的未来培育思想道德修养过关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甲明.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实现的矛盾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6):132-134.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6-0110-03

经济与教育的全球化带来了教育理念的深刻变化。21世纪的高等教育既肩负着培养“专才”的“专业教育”使命,更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人文教育”使命。21世纪的中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实现“伟大复兴”,不但需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而且也需要文化的软实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大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其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存在问题

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强的渗透力,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出了具体规定。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校偏重专业技能培养而轻视人文素质教育,最终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不高,人文品格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浮躁,人生理想信念淡漠,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意识较强;二是道德修养较差,一些学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不能准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三是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有些学生只关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了解,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缺乏在复杂的社会中立身的基本能力。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潘光旦大力提倡人文教育,他认为:“如果学校培养的只是有一技之长但无人文情怀而又自以为是的专家,这样的人是一个不健全的人,零碎的人,畸形的人,这样的人越多,合作就越困难,工作冲突也就越多,国家和谐康泰也就越不可能。”

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有利于大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增强大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求实精神,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心等。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帮助他们增强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等。可见,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冲破狭隘功利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如果说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叶,那么人文素养就是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如果说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是船,那么人文素养就是舵,只有目标正确,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使其自身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优势

(一)校园环境优势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这个大环境下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高校教育具有时间上的优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受教育时间长、频率高。其次,高校教育具有内容上的优势。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等多种类似课程的开设都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再次,高校教育具有形式上的优势。在大学期间,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是很重,有时间参加培养人文素养的各种实践活动。

(二)课程性质优势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政治性

政治教育是形成一个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的重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种方针政策的教育,既是政治理论课程,又是政治教育课程。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目标重在帮助大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和志向。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思想性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完整的理论体系,教学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的教育,科学思想方法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价值观教育等,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了思想基础。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德育性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德育属性。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之本。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其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教学内容,且理论本身所具备的理论体系和解释功能,无一不是实现德育的重要手段。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根据和教育部2005年的规定,高校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案包括四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然而,仔细审视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的实现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从微观层面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不科学,与现实情况存在脱节;教材内容陈旧与重复问题较严重。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多为空洞说教,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学生不欢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原因。第三,讲授的理论问题对当今社会问题缺少说服力,无法解释现实问题,学生无法从中获得人文素养的养分和精华。

其次,从宏观层面看,市场经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造成一定的冲击。第一,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高校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第二,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存在形式化和工具化。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讲,校方没有给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足够的重视,轻视教育的本质与属性。第三,授课教师与学生缺乏深层的交流。人文素养需要教师和学生全身心投入,然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通常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和人文素养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首先,从课程目标来看,要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注重的是其政治性、理论的科学性,而忽视了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课程能担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等任务,蕴含着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应充分利用其作为必修课的优势,发挥其独特作用。

其次,从课程资源开发来看,要充分发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丰富性。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陈旧,内容设置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难以深入学生内心,影响其灵魂,更难以与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潮流同步。所以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具有时效性、教育性、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实现内容的生活化、多样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再次,从课程设计来看,要做到人文素养教育形式的多样化。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真正担负起提高大学生思想素养的重任,还要在授课的形式上下功夫。目前已有些高校通过组织系列讲座、艺术展等形式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最后,从课程实施方面,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设置上紧扣大学生的生活,不要出现纯粹的政治化倾向的口号。如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上,教师可以用案例教学法,将思想内容融于具体的案例之中,在学生对案例背后的社会问题有初步的了解之后,启发他们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性安排不同案例,促使每个个体都思考如何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如何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问题。学生在理解案例的过程中自然也就完成了对这些观点的内化,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也油然而生。由此可见,高校的思想政治课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角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顾晓静.“两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J].江苏高教,2003(6).

[3]徐东.“两课”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探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范志华.人文素质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5]于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改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6]宋合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16).

[7]侯丽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功能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4).

[8]昂晴.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7(5).

[9]王秋峰.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浅议[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4).

[10]韩启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

[11]田燕飞.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J].中国西部科技,2008(4).

[12]刘兴亚.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对策[J].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3).

[13]尹朝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出国与就业,2010(9).

[14]何峰兵.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教育发展研究,2011(5).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创业教育高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创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了当前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新课题。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创业教育的实现,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更多的创业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1]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1.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深化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促使大学生能够具备创业的思想准备、勇气及能力等。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出创业教育的效果,必须将其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当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深化改革。[2]

2.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深化改革

将创业教育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所有环节中,能够实现创业教育内容的不断丰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影响力增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立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

3.提高高校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

对于高校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实现高校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挑战。这要求教师要需要对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动向及市场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促使其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积累来提高自身素质,从整体上实现高校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3]

二、高校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创业教育之间存在的关系

1.创业教育概念

创业教育指的是通过教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能力。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讲,主要的教育内容为创业思想与创业技能;从狭义上讲,主要的教育内容为规划活动过程。本文通过分析与总结得出,创业教育指的是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具有创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高校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创业教育之间存在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与到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教育促进大学思想道德与思政政治方面的素质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创业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能够为创业教育的实现提供条件与服务。创业教育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能力,而这些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完成的新任务,创业教育能够促进高校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创业教育的策略

1.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观念的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创业教育的前提与基础。较为落后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观念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于形式化,不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观念的转变,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与方法的更新,发挥其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实质性作用。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观念的转变能够使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更多的创业型人才。

2.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融入创业教育内容

所有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将教材作为重要的依据,教材在创业教育中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全部都为教育部统一规划的制定教材。为了能够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应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加入创业教育的内容。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材内容中,可以加入创业及法律方面的知识,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与体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的教材内容中,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辩证唯物思维方式的培养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思维能力,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商品及市场经济等方面知识让大学生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在大学生的思想中树立创业初步概念。[4]

3.通过创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各种创业教育专题活动,首先教师要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创业案例,之后与学生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指出案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探讨得出具体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对案例中的创业优秀经验进行吸取,在以后的创业过程中避免出问题、走弯路。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企业创业方案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新能力;让学生参加各种创业计划大赛,在比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创业经验;组织学生在企事业单位中进行实习,对创业的过程中进行切实的体验,丰富学生的创业经验。

四、总结

高校政治思想理论课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创业教育,一方面能够促进创业教育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新要求。因此,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创业教育势在必行,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德福,魏志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刍议――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J].学理论,2013,21(14):289-290.

[2]葛宏冰.关于增强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实证研究――以2011年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调研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3.

[3]李瑞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模式之实践创新――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及路径[J].邢台学院学报,2011,01(14):36-38.

[4]吴伟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生命教育的对策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05(21):59-61.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篇6

对思想政治课来说,怎样看待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这个问题,主管的领导和广大教师都在讨论、探索。这里就几个主要的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特点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教育的统称。前者侧重于理论观点、思想认识的教育;后者侧重于政治立尝政治方向、政治观点和态度的教育。

两者虽各有侧重,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最重要的部分。素质教育,本质上就是全面发展教育,就是党的教育方针所要求的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轻视、淡化甚至排斥这一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就失去了推动力,其结果只能片面发展。当然,尽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作用很重要,却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能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代替或等同于全面发展教育。

在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方面的教育。

第二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这就是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最重大的政治就是贸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懂得我国当代最大的政治,坚持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决心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可以说,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对这一点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国内国际形势对我们具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要看到,矛盾是错综复杂的,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也不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还需要进行艰巨复杂的斗争。以往那种教条式、口号式的政治是不可取的,但绝不能否定政治,不能淡化、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只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才能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三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既是相对于智育、体育而言,又渗透于智育、体育之中,覆责着广阔的领域,包括提高思想认识,启发思想觉悟,培养道德品质,锻炼健康心理,养成良好行为等诸多方面。贯彻于这一广阔领域的则是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矛盾。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鲜明的思想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辨别美丑,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任何时候,尤其在假、恶、丑的现象肆虐的时候,更要坚持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鲜明的思想性。一定要旗帜鲜明,而不能清浊不分,模糊是非、善恶和美丑,随波逐流。可以说,旗帜鲜明足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生命。如果旗帜不鲜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便只剩下说教和口号,就没有任何活力了。

第四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特定的知识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融和的。这种一致和融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内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大量的科学知识;其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需要以科学知识为载体。主要基于这两点,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当然也应该看到,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知识性与一般文化科学知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种区别也有两个方面:其一,它只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一部分,因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不可能代替其他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其二,它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相融和,起着服务于政治性、思想性的作用。离开了政治性、思想性的“纯粹”的知识性,对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便是无意义的了。

二、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基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尤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精心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育人和升学的关系。要以育人为本,而不能以升学为本。育人和升学并不是对立的,既然是学校教育,当然既要育人,又要考虑升学,而且要认真研究升学,尤其是普通高中,应为高等学校输送更多更好的学生。不研究升学问题,在这方面没有切实可靠的措施是不应该的。然而,认真研究升学和“以升学为本”有着原则区别。所谓“以升学为本”,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违背党的教育方针,造成学生片面发展;二是淡化、削弱甚至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片面突出甚至只是突出文化知识教育,造成学生政治方向不明,思想认识不清;三是以升学率作为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对家庭、社会和学校自身造成误导,后果十分严重。学校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更应以育人为本。而这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课也有一种以升学为本的倾向,甚至感到难于自拔。

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来说,陷入“以升学为本”的泥潭,就是忘记了根本,忘记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因而既失去了这门课程的特有竟人功能,也造成自毁形象、自毁荣誉的不良后果。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我们只能用改革教学内容和数学方法来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而不能靠“以升学为本”来维持自身的存在。

第二,明理和分数的关系。这一对关系是和第一对关系相伴生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要以明理为本,而不能以分数为本。这里说的明理,是广义而言,包括懂、信、用这三个依次递进的主要环节。思想政治课和其他课程一样,首先要求学生懂得所学的内容,包括必要的识记、理解和融汇贯通,到这一步均属于知的范畴。在懂(知)的基础上,思想政治课还进一步要求信和用。在这两个环节,思想政治课和其他课便有了一些不同的特点。其他文化知识课,一般说来学生的懂和信是相通的,懂了也就信了。而对思想政治课来说,学生的懂和信,并不都是自然相通的,还要有一个转化、飞跃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多种教育因素的影响。至于用,就是将已经懂得的知识化为方法和德性。这个环节要求更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多。要求学生倩和用是个难点,而这个难点恰恰是思想政治课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明理和分数的关系。学校教育,特别学习各门功课,当然需要分数。所谓“分数”,是衡量学习状况的一种工具和尺度。这个工具和尺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很大,功能很强。忽视分数的作用和功能是不应该的。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同样也需要发挥这个工具的作用。然而,重视分数的作用和“以分数为本”有严格区别。在思想政治课中,“以分数为本”的主要表现也有三点:一是把分数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二是以分数作为检查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标准;三是用分数作为维持正常教学的主要手段。应当看到,分数虽然对于明理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毕竟有限。在懂与不懂、懂的程度上,分数作为检查的尺度,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信与不信、信的程度上,分数就难于发挥作用了。在用与不用、用的程度上,分数也只能发挥部分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衡量将已懂的理论知识化为方法的程度,而对于将已懂的理论知识化为德性,分数也就无能为力了。这就是当前思想政治课研究记分改革的一个关节点。许多教师提出的将分数与评语合成作为检查标准的方案是很有价值的。这表明,许多教师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以明理为本,而不以分数为本的具体途径。

第三,活学与考试的关系。要以活学为本,而不能以考试为本。活学,是泛指,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以及整个教学过程。活学为本,就教而言,就是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艺术,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学而言,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注重明理,逐步向懂、信、用三者融和的方向努力。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就是要按照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组织教学,贯彻启发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总之,活学为本就是要教活、学活,使整个教学过程既符合规律,又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研究活学与考试的关系。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各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有考试这个环节。考试,广泛他说就是评估,不仅可以检查办学和教学的结果,还可以成为推动、改进办学和教学的一种力量。

轻视考试(评估)这个环节是不应该的。然而,重视考试与考试为本有原则区别。

在思想政治课中,以考试为本的主要表现,一是以考试为中心来组织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考试的“战略”和“策略”,更有甚者,猜题押宝,而忽视育人和教改;三是误导学生,将应试作为主要学习目的,而忽视了明理和做人。这样,考试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便会丧失。思想政治课需要有科学的、有效的考试;但是,以考试为本,将思想政治课的存在建筑在考试的基础上,是短视的,不明智的。事实说明,这样做,思想政治课反受其害。各地正在探索的考试改革,本质上就是察坚持以活学为本,寻求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和方法,废除以考试为本。

三、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受到客观的、主观的多种因素的制约。

从宏观上看,主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课发挥育人作用的重要客观条件。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愈来愈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改善党风、民风、社会风气成为普遍的要求,这样,就会为思想政治课营造比较好的客观条件。认我们思想政治课来说,不能只是哀叹世风,坐待客观条件的改善。应当看到,制约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还有重要的主观条件。最为直接的是三个方面。

第一,要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领导。中共中央自从1985年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以来,又连续发出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特别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国家教委根据中央的精神,颁发了《中学德育大纲》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年前国家教委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中央和国家教委颁发的这些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思想政治课的高度重视,文件所提出的许多重要政策、要求和措施,对于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质量将产生重要作用。我们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党政领导,坚决贯彻中央和国家教委的要求,从大局、从长远、从政治上看问题,把思想真正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的领导。缺乏有效的具体领导,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就会步履维艰。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领导,坚持从政治上看问题,指导和督促思想政治课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己任,这是对思想政治课最大的关心、爱护和支持。

第二,要有比较完善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标准可以说是课程建设的“宪法”,有了比较完善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工作、考试方法等,才有一个可以遵循的正确根据。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就会对思想政治课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产生巨大的影响。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有了比较完善的教材,就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思想政治课的教材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同样也会对思想政治课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产生巨大的影响。多年来,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虽然在不断改革,不断探索,有所前进,但是距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程。国家教委制定并即将颁布实施的高、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按课程标准组织编写的教材,上海初中开设的公民课程,高中进行的课改实验,都在探索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我们要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三,要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素质教育从一定意义说,最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的高素质,是素质教育最直接、最切实的保证。现在我们提出高质量的师资,大体上包括思想好、水平高、作风硬三个方面。政治教师要以育人为天职,懂得党的教育方针,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作为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要懂得党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有坚实的马克主义理论基础,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和有关方面的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和育人艺术;要既会顺水行舟,更会逆水行舟,条件好的时候,能获得出色成绩,条件差的时候,更能显示政治教师不辱使命的本色,始终坚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阵地。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篇7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评价本身的研究相对不足,探讨不够深入。实事上,要想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追本溯源。本文试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效性评价应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1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

1.1将实效性等同于时效性,概念内涵缩小

实效性是指实际的效果,既包括当前呈现的效果,也包括未来显现出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即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所产生的正面而积极的影响。即帮助大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培养大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考试即刻反映,能力及观念的呈现将是长期的过程。当前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评价更多强调的是即时效果。近年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评价的实证研究,几乎所有研究者也都是对在校大学生当前状态的调查,也有教育机构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滚动调查。如教育部从1991年开始,持续对多个省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态进行滚动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思想呈现积极健康向上态势,2012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满意度高达95.1%,2013年这一指标较2012年有明显增长。这依然是现时性评价,目前鲜有个人或机构从长时段角度对已毕业的大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调查。这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评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通过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去武装人、改造人、塑造人,培养有能力有信仰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是一个长期过程,效果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或很长时间才能显现。这就是钱理群先生所说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用时效性代替实效性,遮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区别。一般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确定主要通过对学生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及教师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判断及测量便可以基本实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的检测则要复杂得多。

1.2将实效性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外延扩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化、课程化,教学效果必然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上,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并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结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直接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者具有目标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大德育范畴,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渠道和唯一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但这些理论能否转化为实际行为,取决于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形势与政策教育、哲学社会科学也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高校的各门课程皆有育人功能,另外,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互联网、社会环境等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201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73.1%的学生获取社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是网络。微博在学生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59.9%的大学生使用微博,比2011年上升了13.1个百分点。互联网成为影响学生思想状况的新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全方位育人的结果。我们不能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完全安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身上。

1.3实效性评价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现采用的评价观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观;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观。两种评价观在实践中都存在不足,评价观标准的不统一,严重影响评价的结果。

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观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课堂实效性评价聚焦于教师身上,如教学实效从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是否多样、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教学气氛是否良好。评价者希望通过这些评价促进教师扬长补短,以促进教师发展来促进学生发展。这种评价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有很大帮助,一定程度也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其弊端在于将评价的焦点过度集中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这种评价可能会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学。

以学生为心的评价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是对以教师为中心教育观的修正,这是教育理念的重大进步。教学,实质是教学生学,教与学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师生走进课堂是合作完成学生学的任务来了。因此,评价教学实效性应从学生的角度来考量。理论上可行性的评价观现实中却出现了评价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由于外行评价内行仍普遍存在,评价者多考察学生的出勤率、抬头率是否高,课堂参与面是否广,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评价更是强调幽默风趣、轻松活泼。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教学的效果,促使教师增强课堂吸引力。但弊端不容忽视,教师为取悦学生,可能降低教学难度,只注重形式化的技巧,表演多于真诚,既没有智慧的深入发掘,也没有情感的真诚投入。教学逐渐走向娱乐化。形式大于内容的教学将伤害教学本身,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过后一无所获,这种舍本逐末式的快乐教学值得警惕。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让学生开心,更要让学生开窍。

1.4评价主体素质参差不齐

实效性评价直接受制于评价主体的自身素质,评价主体必须熟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特征与规律,熟悉学生的思想状况。当前,高校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人员主要包括各级教务部门、督导组、同行、学生,评价者的素质参差不齐。

教务部门、督导组多采用随机听课方式,听课时长与次数有限,听课者专业未必与授课者一致,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较为突出,评价的信度和效度难免出现偏差。同行评价,由于评价双方有相近的专业背景或教学经历,评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但很多时候同行并非同专业,教学理念亦可能不同,评价都会产生较大差异。学生评价是高校普遍采取的一种评教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学生长时段接触教师,评价总体上较为客观。但由于受知识水平、个人喜好、评价角度等因素的限制,学生评价的浅表化、情绪化、随意性亦不容忽视。评价人员的主体素质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影响评价的信度与效度。

评价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改进,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依据,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评价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2.1理清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边界

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准确客观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明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体目标的不清晰,也是在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上没有客观标准的主要原因。人们容易将课堂教学当作解决大学生一切思想政治问题的万能钥匙,当学生中出现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时,就简单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效或低效。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理论课,发挥的只能是理论应该发挥和能够发挥的功能,理论课提高的只能是人的认识能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就在于认识能力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作为一门理论课,还有应该确定具体的目标,这方面还需要加强研究。只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科学定位,才能在实践中激励老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2.2时效性与长效性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评价既要看现实效果,更要看长远影响。学生经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是否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否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养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行为上是否积极进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效性是长效性的基础,没有时效性,长效性则失去了依托;只考虑时效性,忽视长效性,则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形而上的理论,其影响通过内化再经外化而显现,时空上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评价要注重长效价值。人的主观世界是否得到改造,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否得到提高,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否得以实现,这不仅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更是一个长远的问题,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在现实中很大程度上只能以潜在形态存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单纯的理论课程,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也是这门课程的显著特点,这些特点并非在大学期间都能得到充分体现,很多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展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不仅要着眼于现实评价,还要着眼于长远评价,不仅要评价现实效果、现实价值,还要评价潜在效果、潜在价值。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在坚持时效性评价的基础上,更需重视长效性评价,可以通过长时段调查来衡量和检测教学效果。

只有坚持时效性评价与长效性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加客观、真实地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与价值。

2.3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统一

定性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进行质的界定,主要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判断得出结论,定性评价一般揭示事物的本质,但主观性较为浓厚。定量评价,是把评价指标量化,采用模型或数学统计方法对评价对象作出精细判断。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辅相成,没有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将迷失方向;没有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就缺少了坚实的支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既需定性评价,亦需定量评价。本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价值观教育,评价时必然包涵有无价值的界定,看其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是否有帮助,这属于定性评价。帮助作用的大小,则需要通过定量评价来衡量。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定性评价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方法,定性评价方便快捷,便于抓住事物的本质,但定性评价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实事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有些可以定量评价。通过定量评价对定性评价进行补充和矫正。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无论是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应具有科学性,评价主体应专业和严谨,评价结果要有可靠性。

2.4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部分,教师教的效果要通过学生的学体现出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像其它课程一样,有知识传授的目标,但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有其独特的要求,即价值观的塑造。因此,考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既要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更要看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是否起促进作用,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理性的体现;还要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这是工具理性的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评价,应坚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价值理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特征。一项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你的最大收益是什么?的调查报告中,选择人数由多到少依次为价值观、知识、分数、能力,其中选择价值观的同学占64.5%。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总体上得到学生的认同。调查中学生将能力放在最后,反映了学生仅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看作意识形态教育的倾向,方法论层面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在另一项关于心目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授课风格(多选)调查中,幽默风趣式以72.5%的绝对优势位居榜首,逻辑推理式则只有24.7%。说明本课程方法论方面的工具理性价值并未得到多数学生重视与认可。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评价除其主导的价值理性外,工具理性作用应受到重视。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周期日益加快,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是解终身之困的基本要求,各学科皆肩负此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观塑造固然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大学生的不应是概念、原则、结论的叠加,而应是一种理论思维,是观察社会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应注重方法论的引导与培养。

2.5完善多元评价体系

多元评价模式无论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客观鉴定还是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优越性。多元评价中,各主体评价的权重比例应有科学设定。在多元评价主体中,现在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评价。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全程参与教学过程,是教学效果的主要体验者,总体上来说,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对教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也存在部分学生对课程目标理解不清、评价标准把握不准,还有少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评价结果也存在一些误差。因此,应加强学生评教的指导,做好学生评教的宣传,教育学生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评教。同时,完善评价机制,谨慎处理评教结果,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篇8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概念阐释

实效是指事物或者是行为达到某种效果,而这种效果是通过和特定的目标比较而得出的。实效性,是“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是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的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亦即实际效果问题”。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实践的结果是否达到目的,或者结果接近目标的程度,就是所谓的实效性。实效性是人们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实践价值的标准。同时,实效的获得也蕴涵着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因此实效既是实际的效果和要达到的目标,也包含了实现目标取得效果的实践过程,是目的、过程和效果的有机统一。实效既是行为的出发点,也是行为的最终归宿。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通过课程的形式,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就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其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概念特征分析

(一)内涵的复合性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衡量其效果的重点,不仅仅是大学生当前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即“当前量”,更重要的是经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这一渠道后在原水平基础上的“增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既要指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静态水平,又要指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动态增量,其标准应该复合这两方面的元素。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渐近的、连续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既要指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当前,更要指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未来,应该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

(二)目标的契合性

根据“效果”一词的含义,效果是某种行为的效果,而这种效果是这种行为的结果和原先设定的目标相比较后得出的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标之间相比较后得出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标之间契合度越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就越高。“实效”是“行为结果”和“行为预设目标”之间的契合度。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教学目标设定得越具体,其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有效性也就越容易彰显。

(三)过程的动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中,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是处于社会中的发展个体,其思想行为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不同的变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样处于发展的社会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教学内容也要不断地将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纳入其中,教学对象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这也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过程具有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性”。

(四)效果的差异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对象是不断变化发展中的个体——充满朝气的大学生。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大学生因其成长经历和阅历的不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不同的大学生个体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对于知识的接受、认同、内化、外化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个体的差异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也因个体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概念的内涵解析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以教学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行为,就其本身来说,衡量其教学有效性也应该包括知识层面接受、理念层面内化、实践层面外化三个维度。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知识层面的接受程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理论体系课程化、体系化后,按照教学要求和大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转化为教学体系,通过教学的形式,以知识的形态传授给大学生,以提高大学生理论水平和行为能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理论的认知层面,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等各种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理解和认知,这是激发政治情感、形成政治信念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基础性目标。因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知识层面的接受程度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基础性维度。

在这里,我们还要注意澄清几个认识。首先,是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授”的误解。诚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目的不能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价值引导和观念的形成。没有知识的传授,价值的引领和观念的形成就是“无源之水”。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的形成不会自发形成,正如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只能是‘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并不能自发形成,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而形成。因此有效的“知识传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前提。其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衡量不在于教师的“知识传授”,而在于“知识接受”。这种接受,不能停留在外在压力下的“被动接受”,而必须是政治认同下的“主动接受”。因此,衡量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仅仅用卷面考试成绩来衡量,显然是片面的,我们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考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必然也必须要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知识层面的掌握程度看作一个重点考查因素。

(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理念层面的内化程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之一,是大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包含的内容形成知识性接受。但“接受”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初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的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形成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并以此指导实践,也即是说将知识内化为思想观念,观念再指导行为。因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理念层面的内化程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性维度。

理念内化,就是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转化为其自身思想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从形式上看是外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改造,实质上是在外界思想引导下受教育者自身产生思想,进行思想体系的“建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场域内,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其本人原有的思想素质、周围环境影响、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有关联,只是影响的大小和方向不同而已。因此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准确把握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并“因势利导”地克服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影响,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影响,这些都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和内化,其动机有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果这种接受只是由于外部原因,如学生为考试而学习记忆,那么这种接受是被动的,这种内化是浅层次的、暂时的。只有这种内化的动机来源于内部,学生认同思想政治理论所承载的政治理论,理论的接受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这种接受才能变为主动,这种内化才能变为深层次的、永久的。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因为学生仅仅停留在知识接受程度,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载的理论体系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体系。当然,解决这个问题,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难点,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意义所在。

(三)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实践层面的外化程度

人总是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又通过自身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来对社会发生作用,能动地影响、改造着客观世界。因此,观念的形成,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定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以,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以后,外显出的实践活动状态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的重要结果,这才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设计者、实施者最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实践层面的外化程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终极性维度。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的支撑点,更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归宿点。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程目标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需要,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其次,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内容来源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践,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伟大实践成果来验证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再次,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实践,才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归宿,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离开了“行”,去谈“知、情、意”是没有意义的,离开了外化的实践去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也毫无意义。在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中,一方面,要转变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采取讨论式、研究式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其“主动思考”、“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增加知识”,更要“增强能力”。另一方面,要改变单纯的以知识考核为手段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评价方式,增加过程性、实践性的因素,将考核重点放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过程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单纯的知识考核模式,不足以或者不可能衡量出一个人思想素质的好坏,同样也无法评价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效果。“高分低能”不仅会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甚至会完全消解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对于社会的发展,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来说都是无益的。

当然,知识接受、理念内化、实践外化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体现的三个维度,而且是相互关联的三个维度,我们不能脱离其中任何一个维度来谈教学的效果。从某种层面来说,知识接受、理念内化、实践外[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化都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的,教学效果的衡量不能或缺任何一个方面。从另一个层面说,知识接受只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起点,理念内化是过渡点,实践外化才是终点。因此,这三个维度对于教学实效性来说其含义和价值是不同的,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体现,其实现过程和衡量标准也是一个由简到繁、由短到长的过程。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充分把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特点和维度,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0.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38,1237,1504.

[3]葛喜平.高校德育过程实效性低的理性分析与对策研究[m].学术交流,2009(9):168.

[4]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篇9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之后,在学科发展起步阶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涉及诸多内容和因素。其中,课程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辩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思想政治理论

课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学科、专业和课程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素,学科是专业和课程的基础,要提高专业和课程的建设水平,必须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为前提。因此,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一起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示范性于一身,教学具有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课程彰显引力效应、愉悦效应、优质效应和主导效应的优秀课程。其课程之本、精品之基、魅力之源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水平。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支撑

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学科支撑是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也是我国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动因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体系下,“05方案”中的各门课程具有自己的二级学科依托。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了学科归属的“家园感”,更重要的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旨在“向精品,要质量”,“向课程,要效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并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这对于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顺利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现实表现和具体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在于,通过建设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其目标依然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确立信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根本目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与我国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根本目的和基本任务具有一致性。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即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基本的理论原则、核心的思想观点、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教学符合学科要求,呈现出学科特色,凸显独特个性。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层面上来,整体提供马克思主义主义的体系、范畴、原理、规律,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品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学理基础更加坚实宽厚。

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人才基地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在这“五个一流”中,一流教师队伍起决定性作用,是一门课程能否成为精品课程的关键之所在,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未上升为一级学科的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自己的学科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科归属感普遍缺乏,学术意识薄弱,学术氛围不浓,教学名师稀少,学术带头人匮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主持人及主讲教师素质不高。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全面统筹,整体规划,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队伍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人才支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使师资队伍建设能够建立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来,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性质、特点和要求,凝练二级学科方向,认真做好了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工作,迅速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平台。“目前,全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72个,共有二级学科博士点210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9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842个。”2007年7月,国务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组织专家又评审出2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这些为数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将不断地培养大批专门人才,为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对于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具有“优质”和“一流”的特性,课程教学彰显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精品效应”。这一课程定位无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精品效应”不足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陷于发展困境,更加迫切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1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吸引力。使学生“真学”。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研究“吸引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优质”和“一流”特性的第一外在表现,其教学能够像磁铁石一样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能自始至终自觉地坚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较之于一般课程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第一关键点,唯有具有“吸引力”的课程,学生才会愿意走进课堂真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思想才可能人脑、人心。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普遍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很难激起自己的学习兴趣。究其原因,除了教学模式、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外,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的抽象性与书斋性。如“物质”、“意识”、“质、量、度”等范畴以及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过程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研究外,更需要上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来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师能够采取大学生愿意接受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生动活泼的话语形式来进行精品课程教学,而非大众难以接受的学术的、书本的、抽象的话语形式,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出书斋,变得可亲、可爱、人脑、人心,真正成为大学生所掌握的思想武器和精神食粮。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说服力。使学生“真懂”。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研究“说服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优质”和“一流”特性的第二外在表现,其教学阐述的原理原则、思想理论、观点内容要令学生信服,能够澄清学生头脑中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使学生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当今世界是一个疑难众生、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社会的剧烈变革和转型所产生各种问题在大学生头脑中不时浮现,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以及当代大学生极强的自我选择性,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说服力”危机,甚至出现个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对教材教学内容也动摇不定。真理的力量是政治理论课教学说服力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力量,亦即灵魂。没有科学地、与时俱进地把握学习真理,研究真理,运用真理无疑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说服力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科学。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境况上讲,新的时代条件提出了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结论,哪些是借助于不全面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适当附加,哪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性理解,等等,都需要给予澄清和梳理。”这些理论问题不是靠教材研究和教学法研究所能圆满解决的,它需要上升到学科的高度,聚合学科整体力量,以学术攻关的形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研究,通过彻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化来解决。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感染力。使学生“真信”,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感染力”原是文艺美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或形象所具有的感动人、打动人、令人印象深刻的品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优质”和“一流”特性的第三外在表现,“感染力”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能够深深打动学生,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思想得到升华,精神得到鼓舞,从而真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感染力的充分发挥,有赖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更有赖于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处理的方法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研究。即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实际,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来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由于这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往往是改革开放前沿中的实践问题表现出较强的前沿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并非所有实践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都有现成的答案。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这些实践问题就不仅是教学疑难问题,更是属于学术研究问题。问题的解决单靠教材教法的研究已经无法圆满完成,而是需要上升到学科的高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系统性,而不是按照以往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门别类式的研究来加以解决。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影晌力,使学生“真用”,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对大学生的终极影响在于影响大学生的实践,使其在真学、真懂、真信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应用、针对问题应用,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指导实践,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宏观的理论叙事方式和强烈的社会本位的特性,在张扬个性与注重自我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似乎与大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特别是面临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剧烈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认为“我要主义,但我更要生存”,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被看成“贵族学问”而被束之高阁。因此,如何将学生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同思想政治理论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问题,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和严格的教学纪律要求,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解决已经无济于事,必然要求上升到学术高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研究,使其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中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新的平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失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有效途径。

1.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一流教学内容的研究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

实践已经证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精品效应”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中心。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研究上升到学科建设高度,探究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的一流教学内容,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一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的研究,弄清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如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明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般原理以及针对某时某地某事提出的个别结论,弄清这些原理的适用范围。二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入学科,依托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如采取精品课程建设经费资助,以课题项目的方式,加强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既可以解决精品课程教学问题,也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要加强富于地方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际问题研究。如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所在单位、所在区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研究,探讨其现状、分析其问题,提出建设对策,其研究成果既可以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可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2.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一流教学团队的培养中,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目前,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队伍必须以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的人员为主体,必须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内在统一,使得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带头人和主讲教师,成为培养马克思主义学科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可以通过精品课程主持人的培养,增强其科研能力,丰富其科研成果,促使其由课程负责人向学科带头人转化。二是可以通过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的培养,结合精品课程教学,增强其科研意识,提升其研究水平,促使其由课程教学骨干向学术骨干转化。三是通过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采取传、帮、带的方式,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单一教学型教师向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方向发展,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建设的合理梯队。四是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搭建的各种平台,如学术会议、师资培训等,加强学术交流,拓展研究视野,提升研究能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建设。

3.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一流教材的建设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根本内容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材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课程表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这二者之间,就其根本的理论内容而言,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加强精品课程教材体系的研究,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发展。一是结合精品课程教学实际,加强新教材内容的研究,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细致化,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的内涵。二是在依据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进生活、走进大众。三是在教学辅助材料的编写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的发展。四是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篇10

关键词:新媒体;研究生;思政课;开放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7-0058-03

新媒体是指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型媒体形态,包括手机媒体、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等,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已经普遍融入高校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迫使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日益“开放”于新媒体的大环境下,从而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媒体对研究生思政课的挑战

在新媒体环境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日益受到新媒体的影响,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面临很大的挑战。

(一)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平等性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平等性是指在新媒体环境中,每个人既是施教者也是受教育者,既是信息的者也是接收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每个人都平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既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设计并控制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组织和引导研究生参加教学活动,使其逐步形成特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新媒体的崛起弱化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在理工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来就是被忽略的课程,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学习工具的局限,研究生只能依靠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但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可以通过网络、手机媒体等新媒体技术工具来完成,不完全依靠教师的讲授。

(二)新媒体的即时性与共享性冲击传统教学方式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接收和信息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小,它可以将所要传达的信息瞬间传到世界各地,具有超强的即时性。除此之外,使用者传播的信息,可以进行复制,用户可以反复下载使用,并且无限分享给其他使用者,使资源不断共享。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理论灌输法实施的,这种方法对于研究生来说,不仅理论灌输难以奏效,而且受教育者在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时还有可能产生思想认识上的更大混乱。在新媒体环境下,以手机媒体为例,研究生可以通过微信、新闻、QQ等方式下载分享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教学课件等资料,在教师讲授之前已经对该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新媒体这种即时性和共享性特点的刺激下,传统教学方式更难以发挥有效性。

(三)新媒体的开放性与虚拟性干扰教学内容与效果

新媒体孕育了一个数据时代,而互联网则是这个数据时代的熔炉,在互联网中可以自由传播信息,与外界交流,信息逐渐被虚拟化。新媒体在改变人们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文化形式。新媒体的高度开放和虚拟性,使得新媒体传播的信息种类繁杂,呈现价值观多元化的现状,这就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会使得一些负面信息进入研究生生活,冲击和影响研究生的思想观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教学内容受到新媒体带来的多元价值的冲击,主流文化的独尊地位被削弱,这容易使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了解甚少的研究生在学习中接触网络中负面的内容,加上自身辨别能力有限,从而受到网络中腐朽思想的影响,进而影响研究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达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二、新媒体下研究生思政课师资队伍现状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研究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如何、研究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在国务院出台加强教师队伍意见中指出:“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在新媒体环境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外,还必须能够熟练使用新媒体工具,并能够及时纠正网络传播中的负面信息。从目前来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知识

在高校的资源配置当中,往往更多地将其分配于教师技术过硬的专业知识学习方面,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缺乏相应的培训。这就造成了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缺乏的局面,这已经成为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而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而且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现代新媒体技术正在改变人们以往的认同或认知方式,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新媒体知识,使用新媒体工具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就是“传道”,这种单一的说教方式只是向学生灌输社会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理论知识,却抹杀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新媒体日益崛起的时代,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但一些教师依旧沉浸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中,缺乏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无法满足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理工类院校的学生实践能力比较强,对于文字性或者文科类学科兴趣点比较低,简单的说教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对新鲜事物要有强烈的敏感性,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作有吸引力的教学课程。在新媒体时代,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成为任课教师必须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三)稳定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得以加强,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以公共基础课的形式呈现,这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很多高校被“边缘化”,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师资队伍稳定性差。同时,随着新媒体注入教学体系,在部分高校,学校没有制定关于教师使用新媒体工具的规范,加上教师结构不合理,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用新媒体工具的积极性不高。

三、新媒体下研究生思政课“开放式”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研究生接受知识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而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应对这种变化时略显局促,因此,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建设进行革新,以积极回应新媒体环境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与挑战。“开放式”教学的教师队伍不仅仅是指教师本人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与开放性,而且还指教师队伍结构的开放,即不拘泥于现今教师队伍的教育资源重组与优化,而是通过人才引进机制创新,积极吸收校内外优秀的教育人才资源,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知识覆盖面广、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方式灵活与多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以更好地完成对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扩大教师来源范围

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相对较高,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与新事物的能力较强,通过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积累和教师学术研究方面的有意识引导,具备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质疑精神,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知识信息内容庞杂、取向多元,很容易分化大学研究生人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路径;加上当前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各年级中分布不均,内容笼统,注重理论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对于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而言,教师队伍建设应成为重中之重。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探索建立校际间的教学协作机制,其必然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端人才的流动与引进。由此,需要人才引进机制更加灵活,更加具有弹性。一方面,要坚持高校中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师待遇,改革现有教师准入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另一方面,要扩大对校外人才资源的引进吸收,扩大高校研究生专职教师部门的教师聘任自,积极探索校际间教师交流和兼职机制建设,从其他高校相关专业聘请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根据本校课程教学设置和实际需要,使其融入到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承担相关教学工作。同时,加强与社会各界之间的学务联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聘请社会中有关专家学者等高端人才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与本校专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交流与专业配合。当然,要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确立激励机制,保障兼职教师的人才质量和教学质量。

(二)确立新型教育理念,整合校内教育资源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课堂的知识流动是单向度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态势。而当今高校研究生思想活跃程度和接受知识渠道的多元化,都使得研究生越来越不满足于对课堂上教师讲授知识的单纯吸收。可以说,在高校研究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对其所关心、所质疑的问题的解答程度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取向能否形成。问题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一般都较为单一,或是哲学专业,或者政治学专业,或是法学专业,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知识交叉融合在一起,具有单一学科背景的教师难免在面对高校研究生的各种问题的质疑和解答需求时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出现教学效果的逆向发展,反而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厌恶感。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显然只注重教育过程中教师作用的发挥,而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质目的,即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因此,需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讲授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下,注重对学生所关心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并以本专业的科研工作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前面提到对校外人才资源的引进,而对于校内教育资源也可以加之利用。高校中专业设置较多,教师人数及其学科专业也很多,尤其是一些综合性高校,因此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课程在各专业和学院中的分布情况,将各类教师整合进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把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在教育资源层面进行不同方式的组合,使得对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三)健全教师考核机制,优化思政课师资结构

根据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特点,对教师三项职责考核的权重是不同的,科研为主,教学次之,公共服务占有一定比例[1]。在现行教师考核机制中,显然也包括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就目前来看,对教师的考核侧重于科研,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具体运行中,以科研为主意味着科研成为评价教师成绩的核心指标,由此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现行考核机制压力下对科研过度重视,而忽视了对教学效果的正常关注。尽管也建立了包括学生问卷、同行评价以及学术负责人评价等评价机制在内的制度化评价结构,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科研成果大于教学成绩的现状。“开放式”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并不仅仅是意味着注重教师学科专业背景的多元化和教学内容的丰富并与实践相结合,而是从本质上而言,更意味着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高与夯实。因此,需要健全目前的教师考核机制,淡化科研方面的硬性考核标准,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确立教学方面的量化考核标准,强化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综合考核,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需要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结构。一方面,加强对年轻、高学历教师人才的引进,实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的合理化,通过队伍内“帮传带”机制建设,尽快培养起一批青年学科骨干和优秀教师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进修,鼓励其尽量报考与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实现专业对口,从而优化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使其更好地从事相关教学工作。

(四)加强教师培训力度,促进学科专业化建设

新媒体环境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带来了很大挑战。由此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接受相关知识的培训、相关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思维方式的革新。加强对专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可以有效提高其整体素质以应对教学过程产生的新挑战。首先,确定培训内容,“要以丰富高校思政教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涉及到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管理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为主,按照‘需要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地安排他们的学习”[2]。要注重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结合,以问题解疑的方式来验证理论,增强课本说服力。其次,要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通过与具有优势教育资源的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教育培训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定期组织一批青年教师、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参与培训。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工作的经费支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活动和学习活动,聘请相关专家学者举办讲座或召开学术研讨会议,开拓教师视野。最后,要加强与本专业相关的科研工作,通过积极引导,使他们关心与自身工作有关的学科发展动态,以便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鼓励他们在教育、培训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申报、参与课题研究,更好地从理论上把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规律,更有效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光莉,徐晓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面

临的矛盾及其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