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区治理的难题十篇社区治理的难题十篇

社区治理的难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5:00

社区治理的难题篇1

【关键词】过渡型社区治理融入居民自治

【中图分类号】D638【文献标识码】a

城镇化,地方政府强势推动,“农民”变为“市民”,“农家杂院”变为“过渡型社区”,引发了一系列治理问题。根据笔者对江苏省盐城市城南新区的调研,发现这种由地方政府强力推动而建立起来的过渡型社区,其身份的改变、居住方式更名并不意味着成熟社区的建成。文章对过渡型社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利益驱动、角色转换、文化认同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试图提出过渡型社区治理的有效措施。

过渡型社区概念廓清及治理困境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民纷纷离开土地而集中居住,进而出现新型社区形态―过渡型社区。“过渡型社区”,其概念内涵和外延,学界有不同的界定和阐述。最初称之为“‘城乡结合部社区’,即郊区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的产物,是城市要素自内向外扩散、农村要素自外向内集聚的结果。”①后也有称“村改居”社区。外延上常将过渡型社区分为“超级村庄”、“城中村”和“边缘小区”,还有的分为城市边缘的农村转化的社区、远离城市的农村就地转化的社区。

不论何种界定和分类,其实质是在乡村社会日益被城市社会代替过程中,与乡村社会相适应的理念、机制及制度,日益被与城市社会相适应的理念、机制及制度所代替,由此产生的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社区。因此,文章的研究对象是指农村拆迁安置社区,即由农村拆迁户组成、兼具城市和农村特点,实现治理方式、农民向居民身份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转变,实现农民社区生活的新方式,形成成熟的城市社区形态以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的具有过渡性质的社区。

过渡型社区治理,是农村治理机制向城市治理机制的转化过程,是农民文化观念转变的过程,是农民对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确立过程,是社区治理中政府、社会组织与社区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过程。但是,目前过渡型社区治理存在政府管理强势、社区社会组织参与不足、社区居民自治力量薄弱等瓶颈因素。以盐城市城南新区(典型的由多个过渡型社区组成的新城区)为例,过渡型社区治理面临“五难”困境。

社区治理缺乏利益驱动,居民融入社区难。社区因利益共同体而存在,而共同利益是连结社区居民的纽带,是社区治理的内驱力,是形成社区公共责任意识和居民自治意识的前提。一方面,社区治理缺乏物质利益驱动,社区居民的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难以协调。主要是新居民的子女教育、娱乐休闲等文化设施的更新和持续使用、失地农民的就业等问题亟需解决,尤其是失地农民再就业成为突出问题,加之过渡型社区中大量外来流动人口因文化素质的问题以及忙于自身的个人收入,大多居民无暇关注社区的共同利益。

另一方面,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社区共同利益的物质基础。尽管过渡型社区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娱乐等硬件设施上初步具备了城市社区的特征,但社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完全满足居民的物质利益需求,致使居民不太关注社区事务管理,不能主动参与解决社区民生问题。可见,缺乏共同的融入社区物质利益基础,新居民融入社区难。

社区缺乏治理文化引领,居民认同社区难。社区治理不仅是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更是重构社区文化主流价值观的过程。过渡型社区文化的主要问题,一方面表现为社区文化混沌,缺乏治理的主流文化。小农意识与市民意识的交织、碰撞,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文化交流、融入,使得过渡型社区文化既有传统农村文化的遗留,又受到相对强势的城市文化冲击,呈现出治理文化混沌状态。

另一方面,过渡型社区中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较低,尤其是社区中的大量流动人口,心理上存在“念家”情节,内心更偏向于自己的家乡,加上本地市民对外来人员存在一些歧视、偏见等排斥心理,使得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积极性不高,“与己无关”思想倾向明显,社区认同度不高。根据“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调查显示,常常参加、较少参加、几乎不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居民分别占到20.69%、60.45%和5.60%。总之,过渡型社区缺乏先进的社区治理文化引领,社区凝聚力不强。

社区居民参与不足,自治意识形成难。尼尔森和怀特认为:“强调参与过程本身就是社会改革的有力工具。”②公民参与在社区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公民参与机制能更好地促进社区治理,所以应充分利用公民参与的力量。关于“居民参与年龄分布的问题”的调查显示:近79.6%是老年人,12.1%是青少年,只有8.3%是中青年,说明社区参与的年龄分布不平衡,没有受到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中青年居民的重视。关于“社区居民平时是否关心与留意社区事务问题”的调查显示:18.61%居民“很关心”;42.52%“只关心与自己相关的”;34.85%“不太关心”;4.02%“不关心”,说明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识淡薄,对社区治理缺乏主人翁意识。关于“大多参与哪种类型的社区事务”的调查显示:居民参加社区的文体活动比较多,占到被调查人数的65.03%,娱乐健身为居民参与的主要心理动力。社区政治、邻里互动活动等社区参与的比重很少,只占被调查人数的21.6%,说明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领域不深入,质量低,居民协同力不强。

社区社会组织力量薄弱,参与作用发挥难。“我国过去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体制的一个根本性缺陷就是政府一家独大,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极为薄弱。”③目前,社区社会组织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运作的机制都没有达到社区治理的要求,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是社区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不清,政府过多的行政化干预使得社区社会组织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社区社会组织自身资源缺乏,人力、财力、物力不足。调查显示:社区社会组织的负责人中,50岁到60岁的占43.87%,60岁以上的占20.91%,且多为退休人员,没有专业化的队伍;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动没有专项资金来源,社区工作“捉襟见肘”;社区社会组织场地也不足,使其在分担政府职责、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以及提高社区自治性等方面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政府小社会,社区治理政府职能转变难。参与实质是赋权于民和权力再分配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层级性。政府通过行政力量进行社会管理,大多不是以增加和谐与活力为目的,而是以不出问题为底线,偏向于“不是参与的参与”和“象征主义的参与”。调查中发现,居民委员会带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公民参与多为动员式参与,居民自愿程度低。政府在社会治理上角色定位偏颇,职责分工模糊,既没有很好地为公众参与让渡权力,也没有让社区的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走访中笔者发现,社区要处理的事物纷繁复杂,社会矛盾化解、人口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监管、基层基础建设、网络社会管理和法制建设等等,政府什么都“管”。这表明政府的行政权没有尊重甚至控制着居民的自治权。事实上,没有充分的居民自治权,真正的政府行政权也难以达成。因此,基层政府往往包揽一切,形成了“大政府、小社会”的局面,社区治理一头热,缺乏活力和生机,政府在社区治理中职能转变难。

过渡型社区治理路径选择

社区治理是由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等不同主体齐力共治的过程。“当然,一个健康社区的存在本身就是消除冲突的一种工具。”④过渡型社区治理难度固然较大,但这正是解决社区矛盾、重新整合的过程,有利于成熟社区的建成。为此,应着眼于居民的根本利益,激发社区发展活力,增加社区和谐因素,形成政府治理、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和社区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强化社区民生建设,提高居民融入度。抓好民生建设,是提高居民融入度的前提。面对居民融入难,要以居民的需求为抓手,加强社区的民生建设,夯实社区自治的物质基础。一要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居民满意度。面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扩大和优化公共服务,及时更新和完善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可借鉴外国经验,以日托、养老、娱乐休闲、街道维护、垃圾收集等为切入点购买公共服务,充分调动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非盈利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二要紧扣民生之需,解决居民之所急。面对社区居民难以平衡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关系,要着力解决新居民的再就业、适龄儿童的受教育等民生问题,让居民从自身的难题中解放出来。三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夯实社区民生建设之物质根基。过渡型社区治理的初始阶段是民生建设的关键期,既要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加便利的学校、医院和社区的活动设施,又要为失地农民和外来人口提供全面就业咨询,对失业者进行再就业培训,尽可能地多的提供工作岗位,从物质上逐渐消除农民身份转化带来的迷惘,提高新居民的融入度。

重构社区治理主流文化,提高居民认同度。在社区治理中,社区文化体现着社区的整体精神风貌。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有助于整合社区文化,增强居民归属感、责任感和幸福感。面对过渡型社区基本保留了农村社区的人文环境、新居民思想上迷惘的现实,必须重构社区治理主流价值观,提高居民文化自觉,增进社区认同度。

一要立足于本土的文化特色,树立本土文化的信心,主动地有选择性地吸收市民文化,形成符合社区治理特点的文化。二要营造包容的文化环境,增加新居民之间的熟悉程度,减少人际摩擦,促进新居民之间的情感互动和心灵沟通,营造和谐融洽的社区人文环境。可经常举办一些紧跟潮流的集体性活动,引领新居民的文明、健康、丰富多彩的生活风尚。三要加强社区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治理机制,以制度确立新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保障新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四要加强社区治理文化宣传教育。开展各类文化培训活动,大力强化居民主体意识教育,提高居民自治的自觉性,使居民在总结参与经验中完善自我。

发挥居民主体作用,培育居民社区自治能力。正如阿玛蒂亚所言:“公共讨论的力量不仅与民主相关联,具有广泛的作用范围,它的增强还可以使民主本身更好地运作。”⑤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有效参与,不仅是社区自治性的要求,更是促使社区事务齐力共治的需求。针对过渡型社区居民参与意识薄弱、自治能力不足的状况,必须确立新居民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中的主体地位,培育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

一要从观念上改变居民社区参与的意识淡薄、参与积极性与热情不高的状态。可通过文化教育和培训方式唤起和培育新居民的参与意识与自治精神。二要拓宽新居民的社区参与渠道,例如可以开通网上咨询平台、社区微博、社区交流群等方式,方便手机端的居民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地参与。三要以一定的奖励形式激励新居民中的弱势群体参与到社区生活的活动中,逐步激发起其主人翁意识,最终带动全体居民共同治理。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社会组织参与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⑥面对社区社会组织力量薄弱的问题,必须明晰社会组织的地位,发挥其参与作用。一要明确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职责分工,确立社区社会组织的参与地位。社区社会组织可以解决的事务或能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通过委托、采购、承包等方式交其承担。二要壮大社区社会组织队伍,激发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力。过渡型社区应整合既有的组织资源,将其发展成为社区社会组织;应从社区保洁、养老服务、外来人口管理等方面入手,完善社区社会服务的购买机制,政策扶持和培育发育不良的社区社会组织。三要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自身组织建设。要及时捕捉发展机遇,努力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优化社区服务的质量。“社区服务制的首要任务是要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进而组织广大社区居民学习并参与社区生活的自理。”⑦社区社会组织在分担政府担子的同时,更应带动社区居民进行社区自治。

转型政府职能,发挥政府治理主导作用。“社区治理是一种集体选择过程,它包括社区权力主体的多元化、社区治理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社区治理的参与性和社区治理的网络化四个方面的特征。”⑧面对基层政府重管理轻服务、轻自治的情况,政府必须准确角色定位,明确自身在社区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处理好行政性与自治性的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与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明确政府的角色是整个社区公共服务的规划者、引导者和服务者。尤其在过渡型社区初始阶段,基层政府可以发挥自身的行政优势,集中力量解决社区民生保障和维护稳定等大事。二要正确处理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完善与落实居民自治的相关制度、拓宽居民诉求表达的途径,培育其自治能力,尤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据规定明确基层政府和社区的职责分工,在政府优化管理服务的同时,也要对社区是否走向自治性负责,力求平等的协商合作,真正实现善治。

(作者分别为盐城师范学院副教授,盐城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部级项目“新城建设中的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以盐城市城南新区为例”和江苏省省级重点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01210324008、2012JSSpitp2377)

【注释】

①蒋雪菲:“社会资本视域下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研究―对江西省景德镇市的个案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

②顾丽梅:“梅解读西方的公民参与理论―兼论我国城市政府治理中公民参与新范式的建构”,《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3期。

③郑航生,黄家亮:“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④Janet.V.Denhardt,Robert.B.Denhardt:《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⑤amartyaSen:《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⑦费孝通:“当前城市社区建设一些思考”,《群言》,2000年第8期。

社区治理的难题篇2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居住小区已日益成为城市居民集中居住、生活的基本社会单元。在这个社会单元中,是以居民的自治管理为主,社区管理为辅的基本特征。小区自治管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每户居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小区居民的主人意识、社会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建立和培养。作为以“市民社会”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发展规律和方向,市民组织的发展完善,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与否的极重要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区自治管理的状况和能力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也关系到城市发展水平和政治文明的建设问题。作为首善之区的区,不仅是全国最早开展社区建设的城区之一,也是社区建设成效最好的城区之一,因此,更应该努力关注这些来自社区的基本的社会治理问题。

但就目前而言,我们城市小区的自治管理还相当不完善,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业主大会发起组织机制缺乏。就区而言,几乎没有一个小区召集过真正意义上的业主大会和规范的书面业主大会。

(二)业主委员会的工作机制和组织能力欠缺。目前,区范围的小区中,绝大多数的小区业主委员会都是名存实亡,不能正常的开展工作和履行职责。

(三)业主委员会作为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和业主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其选举产生和发起组织的程序,存在着明显的不公正、不合理之处,使得业主对业主委员会不信任,业主委员会难以有效开展工作。

(四)涉及业主切身利益的收费问题、帐目管理问题,不透明、不公开,缺乏有效的业主监督制度。

(五)业主对自治管理缺乏热情与信心,加剧了业主呈一盘散沙的状况,意见难统一、不团结、不配合,使得业主自治实际处于被悬置的状况。

以上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使得小区管理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业主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保障,业主的社会参与热情受到伤害,不满情绪却有增无减,不仅造成了小区自治管理中普遍存在着的各种矛盾,还造成了小区公共设施和公共场地、绿地被不法占用、改作他用和损毁,造成小区环境、形象和质量指标的严重下滑。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目前,区城市建设速度较快,新建小区比较多,新建小区的设计规划要求也比较高,有比较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和公共场所、绿地等要求。同时,小区治安、防盗等安全管理问题,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的使用问题,以及小区里面摆摊设点经营问题,也为小区居民们普遍重视和关注,并直接涉及小区业主的切身利益。这些都对小区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小区的管理成为我们社会管理中,尤其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内容。小区管理水平和状况,成为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纵观目前小区管理中普遍存在的自治管理不完善,严重影响小区和谐稳定的诸多问题,纵观其原因在于:

(一)管理思路上,在对小区自治管理的关系中,存在着强调以物业管理企业为核心,业主自治管理机制为辅助的问题

首先,在由传统的房管理念发展为住宅私有化后所出现的专业化、企业化、服务性的物业管理模式过程中,人们并没有完全改变物业“管理”的观念,而把现代物业管理当成传统传统房管模式的延续。从而在对小区自治管理的模式设计上,自觉不自觉地突出了以物业管理为核心。

其次,在实践中,由于目前的小区业主相对松散,彼此不熟,业主大会的召集机制不完善,业主委员会工作机制和责任不明,使得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难以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现实中,业主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就在于和物业管理企业签订物业管理合同,而物业管理合同一旦签订后,物业管理企业便成为小区管理的中心和主宰。业主大会由于难以召集,业主委员会也由于自身地位和组织机制的松散,且业主委员会的成员又大多是兼职、义务工作,因而难以发挥其有效的作用。相反,物业管理企业却往往利用其完善的企业法律组织行为和较复杂的背景,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受广大业主聘用,为广大业主服务的法律本质,反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大业主的管理者。

再次,在广大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发生纠纷的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和司法部门也都更多的从维护物业管理服务的延续性出发考虑问题,而很少从尊重广大业主的意愿和维护广大业主的选择性角度考虑问题。

(二)业主委员会的选举和产生机制存在严重不合理,不规范的现象

业主委员会的产生,既体现了对广大业主基本权利的尊重和保障,又直接决定着业主委员会能否真实代表业主的根本利益,在维护广大业益过程中能否主动发挥作用的问题。目前,业主委员会的产生机制或是由房地产开发公司组织选举产生,或是由物业管理企业组织选举产生。由于房地产开发公司和物业管理企业之间有着特殊的利益关系,物业管理企业和广大业主之间是一种选择和被选择的关系,因此,这两种业主委员会的选举产生方式就难以将物业管理企业的利益与业主的权利真正剥离,很难保证其公平、合理。

在目前选举方式下产生的业主委员会不仅难以获得广大业主的信任,也使得广大业主逐渐对选举产生的业主委员会的做法丧失信心,这是目前业主委员会的选举中广大业主参选率不高,参选敷衍了事的重要原因。据调查,占八成多的小区居民对业主委员会是没有信心的,同样有超过八成的业主对业主委员会的选举不热心和不能认真对待。

这一状况还导致了广大业主对维护自身在小区中切身利益的高度关注和对维护自身利益的组织机构的不信任,以及对利益代表机构产生的无奈选择之间的社会矛盾。同时,也使得广大小区业主逐渐对小区公共管理事务和公共利益维护的社会意识日趋淡薄,以及个人主义的不恰当上扬。在调查中,绝大部分业主对小区公共事务和公共财产的管理,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一旦涉及个人利益,则事已关己、高高跳起。甚至目前不少小区中普遍存在的车辆被划、被砸的现象,皆由这种矛盾引起。物业管理企业为了增加收费,把很多公共场所,甚至绿地作停车之用,而一些业主既不能有效发表意见,却又心有不甘,于是就采取类似手段以泄心中不满。

(三)小区的自治管理和社区管理相脱节

目前,小区物业管理的思路基本是建立在以物权为核心的法律制度的构建上,而忽视了小区自治管理的社会性和其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意义。在这样的认识思路下,对小区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产生和工作机制的实践,也都是建立在以对不动产为核心的工作机制上的,其工作指导单位归属于房产管理部门。而物业管理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业务上也受房产管理行政部门的管理。这样的管理一方面存在着业主对物业管理企业难以形成有效的制衡的弊端,另一方面也使得小区自治的管理模式逐渐脱离其合理的社会性要求。

事实上,从社区管理的角度,其本身就包含着以小区为单位的,包括对人管理和对物管理在内的最基层的社会管理。但是,目前小区自治管理和社会管理恰恰是相脱节的。作为社会管理重要内容的小区物业自治管理,社区管理无法介入其中,也无法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而小区物业自治管理所存在的松散性、非常设性的弊端却又得不到和小区管理最为密切的社区管理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小区自治管理长期处于一种涣散、低效和无力的状况,不能有效的发挥其应有的自治管理作用,也不能充分调动广大业主参与小区自治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更使得很多问题难以通过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法律途径予以解决。

在调查中,不仅绝大部分居民迫切希望社区组织能够在小区物业自治管理中发挥作用,支持和指导小区物业自治管理工作,以有效改变小区业主自治组织的名存实亡和组织无力的涣散状况,而社区组织也普遍认为由社区组织指导、支持小区物业自治工作既能够有助于社区工作的开展,也能更好的发挥小区业主自治管理的作用。

三、建议

(一)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自治管理工作,应调整为不同机构指导和管理。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之间,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种法律关系的性质,就决定了作为全体业主利益代表的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企业之间,具有事实上的利益对立性。因此,只有将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自治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机关分属于不同的行政主体,才能在维护各自利益的前提下,有效地调整和促进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之间正常、平等的工作关系。事实上,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业主自治工作的指导、管理者,既可以是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也可以是城市的街道办事处。因此,为有效解决目前小区自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尽快将小区自治管理工作由现在的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主导,调整为由街道办事处或其委托的社区进行指导和管理。

(二)尽快施行小区物业自治管理和社区管理有效结合的管理模式,并建立在社区指导和支持下的业主委员会选举制度。

在区全面推进社区工作的努力下,区已成为全国社区建设成效最好的社区之一。在进一步建设更高水平和谐社区的工作中,小区自治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管理状况的改善,无疑应成为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构建小康型社区体系的必由之路。建立街道委托社区指导和支持下的小区业主委员会选举制度,既能够使小区的自治管理工作得到有效、有力、便捷的工作指导,也能够有力地强化业主委员会的工作职能,更能够将小区自治管理和社区管理有机地融合,从而更好地发挥社区工作的作用,取得社区工作更好的成效。

社区治理的难题篇3

[关键词]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质;居民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12—0016—02

社区是城市管理体制有序运行的基本单位和依托,具有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与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拾遗补缺的作用。为全面落实十关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的精神,社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居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从而提高全民素质,提升民族形象,增强综合国力,显得更加紧迫。因此,拓展新形势下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延伸和深化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思路的局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社区的经济活动愈加繁荣,居民的日常活动与社区生活变得更加频繁交替,居民构成呈现出两个新特点:一是社区成员多样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人员流动频繁,外来务工人员规模增大,退休人员渐多,社区建设遇到形形复杂多变的问题。二是文化情感本土化。人们精神需求的层次越来越高,众多外来人员对居住区日益产生归属感,他们在积极履行义务的同时,也在努力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迫切需要分享城市文明。因而,新时期愈加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区发展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可是,面对新时期社区的新特点,城市社区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社区重视经济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1〕因而凸显教育思路狭窄、无所适从,很多工作不尽如人意。目前有三方面问题应引起重视:

其一,习惯于传统工作套路,思想教育内容空泛化。以往宣传教育工作多是从宏观上出发,面向社会广大公众整体进行抽象的教育。而进入新时期,一些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仍固守传统,依然老思路、老做法,诸如轰轰烈烈的说教和宣讲多,有震撼的启发和激励少;泛泛的时事政治解说介绍多,结合社区实际的思想教育少;对社区的喜事和好事报道的多,对不良现象和问题批评的少等等。

其二,主观设定目标和任务,思想教育活动形式化。有的社区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看不见摸不着,更看重领导和管理机构的态度,努力把教育过程办得好看美观,流于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社区随处可见。这有两类情况,一是虽把组织机构、分工责任和目标任务等张贴到醒目的宣传板上,而且写进档案和有关文件中,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人管、没人干,很多人还不知道干什么和怎么干。二是很多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在被“重视”时才得到重视。如上级有要求时抓一阵,有领导检查时干一阵,有外人参观时忙一阵,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了花架子。

其三,图省事求便利,把思想教育工作变得简单化。一些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或仅限于读报纸、传达文件、发通知,或者只忙于居民打乒乓球、唱歌和跳舞等文体娱乐活动。大多社区不仅没有宣传教育活动,而且连图书室和学习室也没有,即便挂牌的也仅有三级党报和几个书柜,其中全是购入多年的“新书”,而且常年锁头把门。工作简单、单调、缺乏活力和新颖性,不能满足居民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生活需要,居民参与不积极,是目前很多社区的突出问题,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二、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症结分析

我国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成因有多方面因素,具体来说,当前主要有五方面原因:

一是社区结构复杂,工作难处多。一些居民的吃穿住行用出现问题,其思想问题就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难度也大。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社区居民构成复杂多样,问题也变得愈加盘根错节,有很多难题的解决远远超出社区的职权和能力范围,社区爱莫能助,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难免受阻遇卡,效果不明显。

二是街道组织任务重,工作压力大。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开展的各类检查评比、召开的各种会议和培训、要求工作人员参加学习和上报的各类材料、报表,社区一项也不能怠慢,样样都得认真落实,而且,除要管好属地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工作外,还要负责社区的安全保卫、计划生育、就业升学、家庭邻里矛盾、小区建设等工作,居民的吃喝拉撒睡几乎都与社区有关。工作人员劳作时间长、任务多、难度大,没有多少精力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很难将其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三是教育者工作乏力,能量小办法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力量弱化,主要是缺乏专业化的专职工作者。我国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时间较短,缺乏相关经验,社区又都是由居委会代管,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经费需由政府划出,导致很多事因为缺少经费而不了了之。所以,人手缺乏、投入不足、设备不完善、有关人员业务生疏、发挥不了应有作用,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同时,经费的缺乏还使得社区工作者的工资较低,无法吸引优秀人才成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四是居民态度消极,参与热情低。由于构成繁杂,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个人素质和思想觉悟等参差不齐,高低程度相差很大。这种不均衡性导致他们既难以共同参与社区活动,又不能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也使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群众基础显得特别薄弱,社区党组织也就很难开展工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目标也只能成为水中之月。

五是上级规定要求不明确,基层摸索干推着来。上级对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布置不指导,仅原则性要求而不明确具体目标,使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形又无形,说大就大,说小就小。一些社区在实践中无所遵循,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地由着性子干,更有社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做什么都能装的筐,常常把思想教育弄得不伦不类,也无从谈起什么效果和成效。

三、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和深化的途径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发、利用社区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将教育主体、对象、目标的特殊性同教育原理的普遍性相结合,统筹兼顾不同年龄、文化程度、价值观念的教育对象的教育需求和发展要求的一项教育活动。”〔2〕所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调整思路,不断延伸和深化,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既定目标。

(一)明确任务,强化责任,提高管理主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管理主体就是社区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构与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济是基础,领导是关键。只要领导重视,工作就能抓实做细,因而提升社区领导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水平,对于提高成效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上级主管部门应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同时纳入社区主要领导年终业绩考核重要指标;社区党组织应将本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细分成单独的量化指标,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应完成的任务,在一个季度至少应在半年内,由群众监督评估分管领导和教育者完成任务的情况,并作为对其年终考核的政绩。

(二)以人为本,分级管理,实现教育对象参与的广泛性和层次性。做人的工作,首先要讲究人性化,对各层次居民分类管理、区别对待,对不同群体开展形式和内容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譬如,在离退休干部、知识分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等层次居民中,开展高格调、高水平的讲座、报告会和研讨会、座谈会等,大家交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心得体会,并提出对改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而在外来人员尤其来自农村等居民中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普及性、通俗性和实用性,帮助他们亲近、习惯城市现代文明生活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意识、道德素质和觉悟、情感上融进城市社区居民中。只有立足于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不断强化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才能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三)提高素质,激发热情,强化对教育者选聘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搞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专业队伍,并在队伍间形成网络,相互沟通信息,成为有机整体。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可由专兼职两部分人员组成。专职是指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包括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等。可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民主选举等方法来任用,也可从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中挑选合适人选。还要切实解决教育工作者的工资待遇等,使之解除后顾之忧并提高热情。兼职是指在本职工作之外兼任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如社会志愿者、社区内的学生志愿者、社区内企事业单位中的党员等。美国社区志愿者于2000年就占成年人口总数的55%,公民为自己所在社区提供无偿服务已形成习惯。美国的激励模式可以借鉴,如政府对每周参加社区服务4小时,做满1400小时的青年义工给于每年一定数额的奖学金。〔3〕通过专兼职合作,既能使工作者队伍健康发展,又能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四)从教育着眼,从关怀入手,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渗透性。做心的工作,必须掌握每个人的心理、情绪、感情等,立足于宏观、大局,认真做好家家户户的每件小事、实事,使各方面关怀和关爱具有个性化和人性化。例如,不仅应加强政治观、法制观、民主观、道德观教育,还应注意解决居民的就业、劳保、医疗、孩子上学、小区环境美化、秩序治理等实际问题,尤其要照顾好老人、病人、残疾人和帮助单亲家庭等。只有帮助社区内的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解决实际困难,才能切实实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五)教化感化并举,重在活动效果,强调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应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既要动员和吸引居民积极参加报告会、讲座、座谈会等,又要鼓励和激励居民多读书、读好书,加强修养和完善自我,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还应特别强调的是,在对社区居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既应积极整合社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组织资源并发挥最大效用,〔4〕也要注意到,无论主题的确定,还是教育形式的选择,都应遵循社区居民的意愿。增强社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可进一步推动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郝瑞.阳光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分及解决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122-123.

〔2〕王洁.浅析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J〕.现代交际,2010,(12):12-13.

社区治理的难题篇4

关键词:社区治理居民参与城市

城市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也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当前中国社会进入了利益诉求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因此在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中,需加强城市社区治理的基础性作用。作为居民聚集的生活场所,社区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在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的核心作用。因此,在社会转型期,为了维持基层社会的稳定,探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的必要性

社区治理是在政府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组织、社区居民等对于社区内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以最终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以及居民生活利益的满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整合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迁,社区治理的对象从一元到多元发展,社区治理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单一的治理主体难以满足社区发展的需要,因此社区治理中需要居民参与。

首先,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能够整合不同居民利益诉求的需要。随着住房商品化进程的推进,在城市社区,来自于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价值诉求的居民因为商品房的购买而居住在同一小区。在社区内部的人口结构趋于复杂化、价值趋于多元化的背景下,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能够解决治理资源不足问题,同时社区居民的充分参与也能弥补传统治理模式、单一治理主体的不足[1]。社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居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因此社区治理必须建立在社区居民需要的基础上,整合不同利益诉求,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够充分整合不同居民利益诉求的需要,从而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其次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能满足社区日常管理及居民自我实现的需要。社区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居民的利益需求,社区的服务和治理水平关系到每个居民的日常生活。对于居委会、物业公司等社区治理组织来说,社区治理很难做到事无巨细、面面俱到。面对庞杂的居民群体,居委会与物业公司做的非常有限,因此要以提高社区服务为核心,居委会、物业公司与居民共同参与,实现社区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作用,必须要发挥居民的主体性作用,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同时,居民通过参与社区治理,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与邻里互动,这种沟通与能力的实现也能满足居民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建立起强烈的社区归属感、责任感,增强社区凝聚力,最终实现社区共同体的建设目标。

二、当前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的形式

根据居民参与内容、现实表征,当前居民参与的形式主要分为娱乐活动参与型、公共事务参与型等形式。

随着城市社区的发展,为了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一些商品房社区一般配备了小区广场、健身设施、开发了一些文体娱乐的场所。居民有在室外活动的需求,对于时间比较充裕的中老年人来说,这种需求尤为强烈。所以在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比较多的是共同的娱乐活动。一些社区还成立了进出比较自由的娱乐组织,近来年,很多居民出于锻炼的需要,在社区广场跳广场舞。一些居民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早晨一起散步、打球,或一起下围棋、象棋等。

随着住房商品化以及物业公司进驻社区,小区居民一般对关系切身利益的物业收费、停车位、小区治安、保洁等问题比较关注。公共事务参与是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问题。在目前的社区参与中,公共事务参与比较少。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居民对物业收费问题、车位问题、治安问题虽然比较关注,但是缺乏正确、合理的参与渠道。一些社区居民停留在私下议论公共事务的阶段,在居民看来,作为居民个体去向物业公司、居委会提出意见,很难得到满意的答复。从居民的参与意愿来看,很多居民有强烈的公共事务参与意愿,但是在现实的社区治理体制中,社区公共决策一般由物业公司、居委会等组织做出,很难倾听居民意见,居民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畅通的、常规的渠道。

三、提高社区治理效果、推动居民参与的核心路径

居民作为社区治理的主体之一,有着参与社区治理、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诉求。居民公共事务的参与状况直接影响社区治理的效果。面对社区居民日益复杂化、多样化以及其需求的多元化,必须打破传统单一化的行政管理模式,加强自下而上的双向交流互动,物业公司、居委会等社区组织需要依据自身的功能定位与职能设定适时地调整和改进其决策形式及与居民的联结方式。为有效推动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决策,需要构建新的参与平台。如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公共事务交流平台,物业公司、居委会等组织负责人参与其中,居民可以对社区内的公共事务发表意见、同物业公司、居委会交流互动。也可以增加居民与物业公司、居委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设置物业公司经理、居委会主任联合接待居民日,倾听居民的意见。在关系居民利益的物业收费、停车位、公共设施维护等重要决策中,居委会、物业公司要倾听居民的意见,在决策程序中要强化居民的监督作用。当前物业公司与居民矛盾突出,根本原因就在于在涉及居民利益的决策中,物业公司只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不顾居民的意见,导致矛盾突出,直接影响了社区治理的效果,也正在危及社区的和谐稳定。

四、结论与思考

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基层社会日益呈现出价值多元化、利益诉求多元化的趋势,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传统行政性的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当前物业公司与居民矛盾突出,社区公共事务决策漠视居民的参与需求,这给当前的基层社区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必须改变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给予居民社区参与更多的空间,创建居民公共事务决策参与的平台。在涉及居民利益的公共设施维护、物业收费、小区治安、停车位等问题上,考虑居民的意见,顾及居民利益,这样才能达成社区治理的和谐目标,才能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向德平,王志丹.城市社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学习与探索.2012(2):37.

作者联系地址:石家庄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珠峰大街288号石家庄学院政法学院张红霞

社区治理的难题篇5

一、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区组织工作任务的不断加重,当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更加突出:

(一)居民“自治”意识不强。通过城市体制改革,居民委员会已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社区干部普遍都没有树立“自治”意识,没有很好履行“自治”职能,依然按照计划经济的基层行政体制运作,属于居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不敢管不去管,或者带管不管,存在居干部依赖思想突出,办事处包揽干预过多的现象。

(二)社区干部的思维观念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随着“两个最适宜”城市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化,社区还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县城的居住环境和创业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个个环境宜人、上规模、上档次、宽敞、漂亮的花园式住宅区下在渐渐形成,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县城环境综合整治给市民带来的好处,困扰多年的小区物业管理问题也得到了妥善解决,如何在做好现有工作的同时,管好社区物业,给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课题,现存在的问题是:开展社区服务和公益事业活动,工作方法简单,拿不出新办法,找不到新门路;遇到了“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难题,工作打不开局面。

(三)社区工作者政治意识不够强。社区中的日常生活看似平淡,但由于社区居民来自不同地方、从事不同职业,情况极其复杂。其中蕴藏着种种政治问题苗头。比如稳定问题、违法问题、对党的情绪问题、问题等。如果社区工作者能以敏锐的政治意识及早发现,争取把问题控制在萌芽阶段,社区治安就会稳定的多。但目前个别社区工作者缺乏政治意识,对一些政治问题敏锐性不够,

(四)文化水平不够高,知识结构单一。6个社区组织的36名社区工作者,都是来自下岗职工。她们干工作踏实认真、能吃苦,有奉献精神,但受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所限,缺乏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做工作有闯劲无创新,不容易出亮点、出典型。又由于社区工作者队伍不稳定,近几年的培训跟不上社区形式发展的需要,致使社区工作停留在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应付各部门一般化、常规性工作上,满足不了社区党员和居民群众的需要。

(五)领导经验不够足。社区工作者须有较强的组织才能,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科学工作方法。但目前的社区工作者绝大多数都没有当过领导的经历,没有经过综合部门的锻炼,而且现代新型社区的工作需要领导者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才可以解决社区面对的复杂问题,才能协调辖区单位、协调社区有特长有能力的居民服务群众。

(六)社区组织队伍不稳定。由于社区工资待遇低,没有解决养老院和医疗保险等问题;并且,这几年随着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的升温,不少政府部门纷纷把职能任务延伸到社区。社区组织对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不能拒绝,只有尽力应付,工作任务特别繁重;有时问题解决不了居民不理解,责怪、谩骂居委会干部。这些原因导致社区工作队伍极不稳定。**年至今,三年时间,先后有9人离开社区工作岗位另谋出路。队伍不稳定既影响居委会工作又影响现任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七)社区工作的高难度与社区工作者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与其他基层组织相比,社区工作的难度很大。一是难在社区工作的对象复杂。同一社区中,居民的个人成份特别复杂,思想迥异、利益不同,要统一起来尤为困难。二是难在工作内容的不确定性。社区工作内容完全是根据社区各部门任务的变化情况而定的,无预设性,要随时依变化的情况而调整。其他方面的基层组织已有十几年,几十年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工作模式和操作程序,而社区工作是一个新课题,无固定的模式和完整的经验可借鉴。三是难在社区开展工作时,由于社区组织和社区单位及党员、居民没有领导关系和行政约束,这与其他基层组织开展活动相比显得更为困难。四是难在社区工作没有经费保障,各社区组织的办公经费每月只有50元,靠年年向社区单位伸手要钱过日子越来越难,收不敷出现象十分普遍,组织居民、党员开展活动难度大,现有的活动形式对居民、党员基本上没有什么吸引力。制约了工作水平的提高。社区工作的高难度按理须有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来承担,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一时还难以做到,相当一批社区工作者的素质还不能适应现代新型社区党建工作的需要。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对社区工作者关心激励的措施不足。社区工作与经济工作一样需要建立激励机制,以确保社区工作者具有旺盛的战斗力和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但是,从目前状况看,对社区工作者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生活上、物质上关心激励的措施显然不足。随经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目前社区工作者的经济待遇还不足以和政府安置的公益性岗位4050人员的待遇水平相持平,除工资待遇相同外,公益性岗位4050人员享受“三金:即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而社区工作者只能享受“两金:即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待遇,而她们的综合素质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是公益性岗位4050人员无法相提并论的,最保守的测算社区干部目前的人均工作量是公益性岗位4050人员的3--5倍,现在把公益性岗位的4050人员交给社区组织管理,大家共处一处,让社区工作者特别受刺激,严重挫伤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存在着选配优秀人才担任社区"一把手"难、选配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难的"二难"情况。各部门较多的是下任务、提要求、要成果。而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养、待遇上关心激励、管理、监督不够,以致出现了一些工作被动,创新不够,方法简单等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切实加强社区组织的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社区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换届后,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结构有了改善,素质有了提高。但总的来说,社区组织队伍现状离工作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进一步加强社区组织队伍建设,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1、要着力选好社区组织“两委”班子负责人。社区组织负责人既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应有的政治敏感性,又要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在目前,这样的领头雁通过公开招聘一时难得,凭目前社区工作者每月还不如政府安置的公益性岗位4050人员的经济待遇水平,根本不可能招聘和留住优秀人才。而过去居委会中的“老人”又难以适应社区工作。适当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物质待遇事在必行,当务之计是确保社区工作者的经济收入有明显提高。

2、要形成一个积极稳妥的梯队。由于社区工作的长期性、连续性和特殊性,要经常考虑构建一支梯队形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即要注意年龄结构合理化问题。一方面,社区工作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必然需要朝气蓬勃、思想敏锐、开拓前进的年轻人去创造和提炼新经验,因此,社区工作者队伍要体现年轻化,这主要是相对于过去这支队伍过于老化的状况而提出的。社区工作者在年龄上不能搞“一刀切”。许多社区工作者受组织教育培养的时间长,有丰富的社区工作经验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应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妥善做好退下来社区干部的安置工作。让她们在4050公益性岗位或社区物业公司继续发挥社区服务的专长,解决形成梯队、后继有人的问题。

社区治理的难题篇6

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镇以“红帆引航・三力党建”为核心理念,以加强全镇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依托成熟的网格管理体系,将区域化党建融合于网格单元中,通过网格党建推动社区共治共建共享,逐步形成了网格党建工作的“五个一”模式。

[关键词]区域化;网格党建;社区治理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28X(2017)03-0054-02

面对人口管理和城市管理中外来人口多、贫困人口多、老年人口多,违章搭建多、安全隐患多、市容难题多的问题,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镇党委坚持把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紧密结合起来,从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的理念入手,初步探索形成了网格党建的做法,为以党建引领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拓宽了思路、积累了经验。

(一)一种理念:明确网格党建的价值引领。围绕新北蔡建设的奋斗目标,突出深化党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功能,明确“三力”这个核心理念,即:不断深化区域化大党建,提升基层党建实力;不断深化党内民主建设,增强党建工作活力;不断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增添党建惠民魅力。

(二)一个组织体系:畅通网格党建的组织依托。即构建“三个网格、五级网络”的区域化党建体系。“三个网格”是指现有的城市网格化管理三个网格平台。“五级网络”分别指:第一级是镇党委、政府总指挥、总引领;第二级是镇网格办管理平台、三个网格;第三级是各村居、企事业、驻区单位;第四级是村居组团式服务团队、商圈、工地;第五级是村民小组、居民楼组、科室、车间,是网络中的最小单位。

(三)一套机制:构建网格党建的制度支撑。制度设计方面,制定出台《北蔡镇关于开展红帆引航・网格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品牌创建方面,坚持项目化配置、品牌化培育,围绕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环境卫生、公共安全、文化氛围等内容,加大组织扶持。考核激励机制方面,把网格党建纳入党组织和领导班子考核内容体系,作为分类定级、晋位升级考核和评选表彰、居民区党组织书记进享编的重要依据。工作机制方面,形成了村居民主管理“六民六步法”与践行群众路线的“三四五”工作方法。社会资源整合方面,形成“互联网+”思维的整合机制,将社会资源搬到线上,与线下的群众需求对接,打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开放式群众服务模式。

(四)一批载体:拓展网格党建的工作抓手。结合不同层面网络平台的职责和功能,分层分类搭建载体平台,发挥各方优势,推动网格党建有机运转。依托责任网格,召开“网格党建联席会”,发挥党组织的统领支撑作用。实行“党代表进网格”,发挥党代表及其工作室的旗帜表率作用。整合网格内各种资源,为居民提供“三特”服务,即与网格内社区服务机构“牵手”合作,为居民提供“特约”服务;与网格内社区单位“握手”共建,为居民提供“特殊”服务;与网格内党员“执手”联建,为居民提供“特效”服务。

(五)一支队伍:强化网格党建的力量保障。以党员网格责任人为主要架构的网格党员管理服务队伍,以健全完善的机制规范、推进、管理网格党建。通过“网格党建联席会”、党代表进网格、北蔡市民热线等基本制度规范网格党建责任人的基本工作,立足网格楼组(队组)特色和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网格党员管理服务队伍的建设。

(一)网格参与最迅速地实现了社会活力的多维度激发。一是网格内驻镇区单位通过“红帆”引领,主动参与网格内社区共建活动,帮助社区解决困y问题,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资源共享、共同开展组织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维护社会稳定,给社区“注入新活力”。同时,驻区单位党建工作得到加强,社会形象得以提升,实现了共赢。二是改变“政府包打天下”的局面,通过“网格化管理+自治共治”共同构成综合管理服务主体。一方面,促进“一般问题村居自治处理、难点重点问题网格协调处理、违法违章问题执法部门联动整治”。另一方面,借助群众参与的力量,导入村规民约的软约束力量,有效解决“法律法规之外、道德情理之中”的难题。三是充分发挥楼组(队组)党组织的作用,积极推广民主管理“六民六步法”,构建和完善汇聚民意、集中民智、发扬民主、改善民生、群众满意的“四民一满意”基层群众自治运作机制。

(二)网格整合最有力地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出实效。按照镇区地域划分的“网格”,融进了区域化党建的元素和做法,扩大了组织覆盖面,每个党员都是一面旗帜,尤其是党代表入驻网格,使解决社会治理难点、难题更为顺畅,民心气顺。2015年网格指挥中心共接收案卷36895件,其中立案36664件,立案率99.37%,结案36586件,结案率99.79%,总体满意率98.27%。171名镇党代表围绕党的建设、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组织开展“四员、四进、四访、四步”活动(即党代表作为政策知识的宣传员、党群关系的联络员、作风建设监督员、重大事项的议事员;进村宅、进社区、进企业、进重点项目;定期接访、主动约访、深入走访、落实回访;收集意见、分析梳理、研究解决、信息反馈,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并与三个网格相对划分,成立了三个党代表接待室,将每周三定为党代表接待工作日。

(三)网格服务最全面地确保了群众获得感的不断提升。网格党建的最终落脚点是各参与主体都有综合性的获得感,群众真正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在党建网格化管理下,实行以点带面、辐射提升,使党员干部在基层服务、在基层发挥先锋作用、在基层化解矛盾纠纷、在基层体现科学发展,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确保了群众获得感的不断提升。一是精准化服务形成了贴近群众办实事的机制。比如,“法律服务进社区”“阿福根谈心会”等专业服务队,通过开展“党员微公益”,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满足了居民服务需求,夯实了社会和谐的稳定基础。二是精细化服务提升了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建立了“北蔡易生活”平台,开发了家政服务、价格、健康咨询、社区资源等功能模块,向居民提供物业、快递、缴费等12项服务,将线上服务落地到社区,真正实现社区o2o。

(一)网格党建是凝聚社会价值最大公约数的新载体。抓党建促发展,必须实现与党的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关键是要把党建责任制承担好、落实好。北蔡镇网格党建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优势互补,增强了边际效应,找到了社会价值的最大公约数。

社区治理的难题篇7

关键词:社会治理创新;城市社区建设;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健全村务公开、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在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

现代“社会治理”强调行动主体的多元化与平等性,各主体在协商基础上形成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共生共赢。而传统社会管理,主要体现为政府对社会的全方位管理,强调政府的权威性、管理责任的唯一性。所以,现代的社会治理,更强调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平等协作。

一、社会治理创新与社区建设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使用了社会治理概念。社会治理来源于社会管理,意思是社会秩序的维护已不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而是社会与公民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已不再是单一的管理主体,公民社会不再是被管理的课题,朝着多元化主体的平等协商与合作。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质就是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不仅仅是政府管理社会的内容、方式或手段等的创新。

(二)社区建设

1991年民政部门在倡导社区服务的基础上,开始倡导社区建设,首次提出了“社区建设”这一概念并启动了社区建设工程,使社区工作向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工作延伸。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要求全国各地地区、各单位结合自身情况,认真学习贯彻并执行该文件,开展好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这也标志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社区建设指的是一种社区工作,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二、社区治理创新与社区建设的关系

(一)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是推进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思想

北京市政企合作的居家养老试点中,场地由北下关街道提供;康复器材由区残联提供;区民政局进行政策指导,同时为失能、智障老人出资购买服务;区卫生局进行社区医院、家庭医生服务;双榆树南里二区居委会负责社区宣传和监督;慈爱嘉公司负责专业化管理服务。专家指出,“合作创新模式把来自民政、残联、卫生、街道办事处及居委会的资源聚集在服务中心内,避免交叉管理和重复建设,节约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企业按市场竞争机制经营,自负盈亏。”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区治理体制的创新。创新是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建设存在的不足,促进社区更好更健康发展。

(二)城市社区建设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社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政府深入群众的基础。利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思想,加强社区建设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又加强构建和谐社会。某市某街道东江社区创新地推出“e线”工作法,一条看不见的“e线”成为辖区12个小区、2937户、7000多居民情感相连的纽带,成为快速高效解决居民急事难事、社区大事小事的“大管家”。这种创新思维的工作方法,开启了社区020服务群众新模式,给居民带来便捷,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三、社会创新的重要意义

在经济主体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社会治理创新正在不断推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势必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民生问题、社会矛盾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与社会治理创新同步进行。社会治理创新是在政府的带领下,激发社会各界力量,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其中,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在社会治理创新下加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重要重要意义。一是社会治理创新是党在治国理政理念升华后对社会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二是社会治理创新是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必然要求。三是社会治理创新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在化的重要环节。①

四、社会治理创新下加强我国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要深入调研治理体制问题,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政府领头,构建和谐社区

一是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要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结构,建立县、街道、社区“三级管理”工作平台,制定实施规划和具体方案,将社会公益性的工作尽量交由社区,以增强社区凝聚力。二是强化工作考核考评,落实部门共建责任。按照“共驻共建、资源共享、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社区”工作格局,以增强社区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社区建设效率

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建设效率,是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一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首要目标。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着力解决社区居民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关心、关注和解决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社会群体的根本利益。二是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预防机制。

(三)针对社区重点问题,突破难点

社区重点问题在于社区人群的管理。针对重点人群,一是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掌握社区人口的户籍,对社区内人口和社区外人口进行分类,对外来人口进行备案,促进人口的规范流动。二是加强青少年群体的管理。开展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加强对社会闲散青少年、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服务管理。三是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管理。

(四)扩展服务内容,整合社区资源

扩展社区服务内容,整合社区资源,是社区建设的关键。一是促进社区内外的就业服务机制。二是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救助机制。针对失业人口等弱势群体这些服务对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多渠道救助方式改善他们的生活。三是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以政府为主体,倡导社会各界力量,推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满足老人需求的服务模式。(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社区治理的难题篇8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一些地方还存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难点村”。在这些村庄,有的村级组织不健全,村级班子软弱涣散,村干部能力不强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的政策法规不落实,村务不公开或假公开,村务管理不民主现象长期存在;有的群众对村干部意见多,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等等。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虽然是少数,但如不认真解决,势必影响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势必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经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研究决定,从2009年至2011年,在指导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面上工作的同时,开展“难点村”专项治理,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现有“难点村”面貌发生根本性转变。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治理“难点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以解决村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以村级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为着力点,保障村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治理“难点村”工作,要达到以下目标要求:

(一)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民主法制素质。干部群众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思想认识得到有效提高,对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自觉性得到有效提升,对搞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要求认识明确,基层干部组织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实践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健全并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自觉将各级党委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项目、新农村建设各项资金及其使用情况、农村集体资产和资源处置情况,以及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考核和审计结果等事项,纳入公开的内容,接受群众监督,真正做到凡是与村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坚持由村民群众民主决策,不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得到落实。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明显发挥,村委会能够履行法定职责,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积极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村务公开监督机构、村民民主理财机构建立健全,发挥作用。村级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不断发展,活动规范化、经常化。

(四)促进各项工作。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村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村内各项事业得到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和谐,社会稳定,村风文明。

二、主要原则

(一)坚持治理工作与促进农村科学发展相结合。围绕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以人为本,把“难点村”治理工作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与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与保障村民群众物质利益和民利结合起来,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务求实效,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牢基础。

(二)坚持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村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村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听取村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监督,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治理工作成效的根本依据。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根据本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案和治理方法,对症下药,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不搞一刀切,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四)坚持上下结合,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根据产生“难点村”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属于村的问题,从村级层面下功夫;属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问题,就从政府或者职能部门这个层面解决。系统研究制约影响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各种因素,充分运用政治、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多管齐下,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五)坚持制度建设,着力形成长效机制。尊重村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推广治理“难点村”的成功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加强“难点村”治理的制度建设,形成带有普遍规律性和指导性的政策措施,形成治理“难点村”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治理“难点村”的工作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村级组织软弱涣散、村干部能力不强的问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治理工作的关键环节。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和支持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组织依法开展工作。建立健全村务公开监督机构、村民民主理财机构,保障其履行职责,监督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村集体资产管理使用和财务收支等活动。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帮助工作,鼓励优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县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居二线、提前离岗或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回村任职,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合培训资源,广泛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开展农村工作的水平。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补助等途径,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资金保障机制。抓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两年内覆盖全部行政村。

(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解决村务不公开、管理不民主的问题。制度建设是专项治理工作的基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中办发〔2004〕17号),以财务公开为重点,不断丰富村务公开的内容。在巩固村务公开栏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村民点题公开、建立信息公开平台等做法,创新公开形式。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和审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实行村务公开答疑纠错的监督制度,保证村务公开及时便捷、全面真实。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等,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推进村级事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村民群众规范有序地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途径和方式,保障村民群众享有正当的民利。

(三)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做好治理工作的重要保证。严肃查处违法征占耕地、不给农民合理经济补偿的违法违纪案件。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做到先保后征,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清理整顿农村财务管理混乱村,查处党政机关干部、村干部等侵占村集体资产和资金、铺张浪费给集体造成损失等问题。

(四)帮助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解决“难点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落后的问题。发展是根本解决“难点村”问题的决定性因素。引导村级组织和村民根据市场要求和本村的实际条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积极组织和引导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探索对接互助形式,鼓励城市社区和“强村”、“强企”结对帮助“难点村”发展经济,增强“难点村”自身发展能力。

(五)强化农村社会管理,消除可能引发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强化农村社会管理,是做好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条件。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社会组织,推动形成政府行政管理和村民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村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的局面。坚决纠正和制止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贿选”和其他违法违纪行为,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教育和思想疏导工作,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坚决依法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和各类刑事犯罪,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强农村警务建设,逐步建立以驻村民警为主导,以群防群治队伍为补充,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安全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全面提升农村社区安全防范水平。有条件的村庄,要依托社区资源,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人员和义务志愿者相结合的邻里守望、看楼护院、看村护家等活动。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主导的群众维权机制,引导村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

四、方法步骤

(一)宣传教育、统一思想。做好思想发动和宣传教育工作,把农村基层干部思想、行动统一到治理工作的要求上,把村民群众动员、凝聚到治理工作的实践上。

(二)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在乡(镇)自查的基础上,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认真做好调查研究,摸清本地区“难点村”的具体情况,包括“难点村”的数量、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影响后果等,并对本地区“难点村”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有关情况及时报上一级村务公开协调(领导)机构。

(三)抓好试点、积累经验。在摸清底数、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难点村”开展治理试点工作。各级村务公开协调(领导)机构要及时总结推广治理经验,可以采用现场会、培训班、学习班等方式,对参与治理工作的有关干部进行政策、业务等方面的培训,为全面开展治理工作打好基础。

(四)结合实际、制定方案。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试点经验和“难点村”的综合情况,制定出带有普遍适用性、指导性的治理方案和程序;市、县、乡三级要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地“难点村”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

(五)抽调人员、组建工作组。以县、乡为主体,集中精力,抽调专门力量组成工作组,深入“难点村”宣传发动党员和群众,从抓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建设和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开展“难点村”的治理工作。

(六)协同治理、加强督查。县、乡两级要定期报告“难点村”治理情况,省、市两级村务公开协调(领导)机构要根据各县(市、区)工作进展情况,安排各成员单位深入基层,就村民反映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督查,推动治理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在县、乡两级治理工作结束后,要组织力量进行检查验收。检查验收要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反映,并作为考核治理工作的依据。

(七)攻坚克难、不留死角。省、市两级要对县、乡难于攻克的“难点村”,抽调力量组成工作组深入基层进行调研,与县、乡干部一道分析问题,找准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帮助县、乡共同攻克难点。对检查验收不合格的,要督促进行整改完善,确保治理工作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五、组织领导

“难点村”治理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把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做好“难点村”治理工作,县级是关键,乡级是基础,县、乡两级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难点村”治理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配套性工程,列入工作考核目标,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治理工作顺利开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协调(领导)机构,发挥好协调指导作用,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抓好工作落实。

(二)强化问责、加强督查。采取派工作督导组、召开专题督办会议、建立督查通报制度等形式,推广典型经验,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建立“难点村”治理台账,实行销号制,做到治理工作不达标,帮扶工作组不离村。对治理工作走过场的,要给予批评教育,并进行补课。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要予以通报。对出于个人利益考虑,不积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甚至充当违法犯罪分子和黑恶势力保护伞,严重失职渎职的干部,应及时采取组织措施,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三)把握政策、讲究策略。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统筹协调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促进治理工作扎实稳妥进行。要注意依靠农村社会组织和村民群众的力量,通过社会关爱、邻里扶助以及群众间的精神抚慰和思想疏导,把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要注意掌握政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清是非,保护那些坚持原则、公道正派、群众认可、有能力、有干劲干部的积极性。

社区治理的难题篇9

强化基层党组织对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工作的领导,一定能更好破解物业管理难题,不断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增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和谐局面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近日通过了《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并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规的制定,是一次在党建引领下社区治理与物业管理融合共进的积极尝试,对于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起到积极作用。

住宅小区不仅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由物业服务引发的社会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前不久,武汉女子监狱刑满释放人员黄某英感染新冠肺炎进京事件备受社会关注。黄某英之所以能够顺利进入小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物业管理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两张皮现象。根据通报,社区在日常巡逻中已经发现了管理漏洞,即只要是录入该小区系统的车辆,人员可以乘车从地库直接进入小区。疫情来袭,要求物业方面按照新的规定加强外来人员进入小区的管控,但直到事件发生,物业方面一直未落实整改到位。

“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一方面反映出以物业服务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架构有待完善,需要重新思考兼具自治管理、市场运行、公共服务和社区治理等多重属性的物业服务的定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的物业服务、管理理念和制度措施已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的公众要求和社会治理需求,迫切需要按照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从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角度创新制度设计,破解现实难题。

人民群众在哪里,民生需求在哪里,党建就应该覆盖到哪里。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物业服务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社区的生活环境、关系居民的幸福指数。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有利于最大程度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优势,更好地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建引领物业健康发展,也是推动社区治理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党的四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将党建工作融入物业管理,推进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委员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有助于兼顾各方利益,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物业管理工作从行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形成社区治理合力。“党建也是生产力,抓好党建添活力”。对物业服务企业来说,做好党建工作,有助于激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塑造企业文化软实力。

社区治理的难题篇10

(一)社区管理体制混乱目前,长株潭地区的楼盘住宅小区主要有4种管理模式,一是部分老旧住宅小区为业主自我管理或无人管理,二是单位住宅小区由各单位自行封闭式管理,三是廉租房与拆迁重建安置小区由街道、社区管理,四是商业房地产楼盘部分实行了专业物业管理。楼盘住宅小区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湘潭县的楼盘管理几乎没有出现第四种模式,楼盘管理效果较差,望城区和醴陵市的现代小区管理模式发展水平也十分有限,不足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保质保量的公共服务,物业经理反映这3个县域城镇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管理上的混乱:社区内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居民有打井的,养鸡养狗的,种菜的,十分不好管理”;“由于缺乏社区管理单位,学校通过街道将统计适龄入学儿童的责任转嫁给物业管理公司去做,并且说不接受个人报名,只能通过物业公司,物业公司等于做了社区该做的事情。”

(二)社区矛盾日益凸显经过在3个县域城镇的调研发现,城镇社区矛盾日益凸显。1.社会管理松散无序。在县域小城镇的社区领域,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滞后于楼盘建设速度,很多楼盘住宅小区的户籍、计生、治安等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业主的子女就学、公共医疗等社会服务得不到相应保障。望城区某些小区的邮件投送、学区划分及就学资料统计,由于没有基层管理单位承接工作,只能依靠物业公司来开展工作,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政府与市场不分”、社会管理缺乏依托的表现。迫在眉睫的是,望城区2014年乡镇、社区两级换届选举,选民登记无法正常进行,业主可能无法实现公民政治权利。2.社区纠纷层出不穷。调查显示,大多新建的楼盘小区出现了物业公司侵占或擅自出租公用部位牟利、以业主欠缴物管费为由限购水电的问题。业主因房屋质量等问题拒缴欠缴物管费、堵门堵路非理性维权,类似的由物业管理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物管企业与业主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呈现出物管费用难收取、违章建筑难禁止、车辆乱停难控制、环境卫生难管理的局面。3.管理隐患滋长丛生。有的楼盘建筑质量低劣,电梯事故频发,消防设施虚无,安全隐患令人堪忧;有的楼盘小区入住率低,居住人员成份复杂,治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有的楼盘成为藏污纳垢之地,“超生游击队”、犯罪嫌疑人、组织、传销组织成员在楼盘内租住或从事非法活动,而望城区和湘潭县某些小区则出现了农民带着鸡鸭进小区的现象,这都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巨大隐患。

(三)社区管理问题丛生的原因分析1.行政管理严重缺位。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中,土地征收和旧房拆迁是一项难度较大、地方政府又极力推动的工作,基层政府依靠社区来承担行政工作和征拆任务,社区干部身兼数职,没有精力对楼盘小区特别是商业楼盘进行系统管理,街道与职能部门的社会管理与服务难以延伸到部分楼盘住宅小区,楼盘住宅小区出现“难管理、无人管”的情况,行政管理严重缺位。此外,社区经费下拨及社区用房监督的责任缺失也比较明显。调查显示,三地社区经费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社区内部单位的支持,这样不稳定和非正式的资金来源,给社区的稳定发展带来不安定因素。社区工作不受重视、政府对社区行政化干预的倾向也十分突出,例如,“醴陵市的社区用房监督在规划局规划结束后就没有部门接管,建设情况如何,具体使用情况如何,不得而知”。与此同时,因为社区被要求参与全国卫生城市评比,政府每月一度的社区联合卫生评比给社区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工作负担与压力。2.社区业主自治能力不足。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县域小城镇中,因为楼盘建设过快,可能导致楼盘小区入住率过低,很难达到组建业主委员会的条件。调查显示,这样的楼盘占据了三地社区的大部分比例。在望城区,全城的小区入住率在50-60%左右,甚至有一些外籍人士在此购房,人户分离加剧了社区管理难度。此外,部分楼盘小区虽然成立了业主委员会,但业主委员会成员缺少履职时间,缺乏维权法律常识,缺位沟通协调职责,业主委员会自我管理和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并不大,业主自治能力严重不足。这些情况的存在,很容易导致业主对业委会的不满,业主们反映“业委会无法胜任业主维权的职责”,业委会内部也普遍存在着委员工作动力不足,服务意识不强的情况,这更加加剧了业委会生存和参与治理的难度。3.市场组织侵权严重。房地产开发商和物业管理公司是社区管理中最重要的市场组织,但是调查显示,越是在较小的县域城镇,市场组织越容易发生“侵权”行为。部分物管企业定位不准,服务意识不强,倒置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制定霸王条款,侵犯业主合法权益;违法违规收费,侵占业主公共收益;部分物管企业独立于社会管理,不积极配合街道、社区的楼盘管理工作。醴陵市及湘潭县甚至存在小部分物管企业因为管理效益较低,不履行服务合同,“逃出”社区、逃避责任的情况,这也促使一部分小区成立业主自治会,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将业主自治与小区管理两项职能合二为一,其治理效果还有待观察。部分房产开发商缺少社会责任感,重利轻责,房屋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到楼盘交付使用后的物业管理工作、在房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忽视甚至逃避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物业管理用房等相关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一些房产企业在房屋交接完毕后,就注销公司单位,致使业主维权时难以找到责任方。因而,在不少小区出现“房屋漏水、开裂找不到房产企业只能诉诸物业公司”的现象。

二、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政策建议

由于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新建楼盘的无序化管理已越来越不适应城镇化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按照属地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社区管理与业主自治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新体制,充分发挥社区的办事服务功能,切实提高业主委员会的自治能力,严格规范物业企业行为,实行社区化管理模式,确保楼盘的各项管理和服务规范有序。

(一)推进“行政工作社区化”的管理改革提升社区管理的行政层级,推进“行政工作社区化”。国家组织的创新和政权的活力在社区,各级政府行政工作只有扎根社区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因而应提升社区管理的层级,在县级层面构建社区建设的协调机制,总体协调和推进社区管理工作;此外应该整合各类行政组织的职能和工作内容,推动“行政工作社区化”,将社区打造为行政工作的桥头堡,将公共服务和社区管理工作向社区扎根,直接面向社区居民,由社区自主承担治理工作,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二)建立“无缝对接”的社区管理制度体系首先要科学设置社区,实现社区制度的全覆盖。综合街道(乡镇)原村(社区)历史形成因素,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当前区域楼盘规模、人口数量,将城市中心按照每个社区住户3000户左右的标准,由市、县(区)民政局统筹,街道(乡镇)提出方案,报市、县(区)人民政府审批,科学设置社区。除了划分区域外,还要对原有小区的社区归属进行合理调整,在新旧小区的搭配组合问题上尊重历史和现实情况。其次,完善社区管理制度,推进部门之间的衔接。由城建部门牵头制定《楼盘质量监管办法》,实行“商品房质量保证金”制度,建立房屋质量保证体系;由民政部门牵头合理设置社区、明确社区职能职责,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促进公益、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制定《业主委员会管理办法》,指导社区和业主委员会编制《物业委托合同》,由业主委员会与物业企业签订《物业委托合同》,提升居民自治水平;房产监管部门负责制定《物业企业管理办法》,建立物业企业准入机制和行业管理体系,在源头上堵住社区管理出现的漏洞。

(三)建立社区管理“三位一体”新体制推动社区行政事务与自治事务的分开,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为居民自治载体,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承担公共服务职责的新型管理模式。社区两委成员实行居民化、义务化,不领取薪酬,同时可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工作,实现同酬同劳。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薪酬制。在村改社区的一些经济情况普遍不好的地方,具体负责社区公共服务专项工作的人员可从社区内部的低保或者低收入家庭聘请,给予少量的薪水。

(四)确保社区层面的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逐步完善社区和楼盘的公共设施。由房产局牵头,逐步拓宽渠道,加强社区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住宅小区的公共建筑、绿化、交通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特别是要分年分批次逐步解决老城区楼盘无社区和物业办公服务用房、单位宿舍与原单位分离脱钩等遗留问题。民政局、街道(乡镇)要指导社区和业主委员会规范小区服务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小区服务功能。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公共服务,例如水电维修和电视网络线路的维护等,物业公司应该定期进行检修,以季度或半年为单位跟进公共设施运行情况。完善社区的服务功能。一是要强化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设置“一站式”服务大厅,推行居民服务代办制度。二是要培育市场服务承接载体,把专业机构引进社区服务市场,组建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三是全面推进社区物业化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物业服务企业年审社区初审制,完善物业服务项目退出机制。加强对物业市场的监管。由房产局牵头,民政局、街道(乡镇)和村(社区)配合,按照全程监管的模式,对物业企业未按规定提供服务、不及时协调处理矛盾和问题甚至态度恶劣致使矛盾激化、遇事推诿不认真解决业主所反映问题等情况进行清理整顿,对违法违规经营的物业管理企业依法予以取缔,规范物业市场行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