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项目管理一般知识十篇项目管理一般知识十篇

项目管理一般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5:25

项目管理一般知识篇1

[关键词]项目制课程;知识;技能;素质

项目课程是指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目标的课程模式。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的项目制课程,以项目打通课程之间的壁垒,项目的推进就是知识的更新、技能的提升、职业能力的升级。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设计力培养贯穿工作室制定的3年培养计划的全过程,和企业用人需求完美对接,实现项目学习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的一体化。

一、“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与一般项目制课程的区别

一般项目制课程中知识传授的学科性强、实用性不够。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室制”的项目制课程设置突破了学科制课程体系的限制,建立以就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习得为中心的项目体系,以工作室为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

(一)“工作室制”下的项目课程设置

一般的项目制课程体系设置以独立的课程为单位,项目的内容由科任教师自主安排,独立的教学规划和项目操作使各个项目互不关联。项目的开始和结束是以课程时间的安排为准绳,不符合真实环境下的工作状态。“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打通了不同项目之间的关联,前一个项目的训练内容能够为下一个项目的展开打下基础,下个项目是前一个项目的巩固与提高。上下游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增强了,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在项目执行中融会贯通。项目的递进式设计与项目执行时间的弹性设置是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管理

“工作室制”下的项目课程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项目管理的一贯性与项目评价的综合性。工作室导师制实行三年一贯制,既履行传统班级中班主任的职责,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又是班级的主课教师,完成工作室大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这种一以贯之的管理,能够确保不同项目课程都为工作室制定的培养目标服务。项目成果评定包括:技术分、成果分、态度分。技术评分以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和项目成果的实现难度为标准;成果分以最终设计的视觉效果为标准,主要考核设计理念和设计的实用性;态度分包括考勤考核以及协作意识等。技术分和态度分由工作室负责人评定,成果分由项目委托方按等级评定,虚拟项目则由工作室邀请相关企业或设计公司相关部门主管评定,使项目教学和市场应用对接。

二、“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知识的习得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取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某门学科的发展、某项技术的进步总是以相应的认知为前提,最后通过经验的总结得出一般的认识。高职类艺术设计类专业基本上以软件的操作为主要的工作手段,而熟练的软件操作能力并不能够保证会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设计技术的基础上,具备创意设计的能力。“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的引入,是以项目为依托来传播知识、传授技能。通过项目设置的承接性,构建学生在相关专业上的知识体系。

(一)项目细分和学科基础知识结构相结合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设计中要体现知识先行的观念,在项目制定时把项目分为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中都包括知识、技能和项目训练。把知识的讲授和巩固作为课程授课的基础。比如:广告设计工作室的广告实务项目课程引入××项目,这样就可以把项目分为:××品牌的广告调查、××品牌产品分析、××品牌目标消费群体分析、××品牌广告创意、××品牌平面广告设计等部分,把各个任务的最终成果综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项目策划案。项目细分的过程就是知识细化的过程,把各个任务涉及的知识分别传授,通过任务把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在最后的整合中,指导学生把项目制作的各个部分综合起来,检验项目制作各部分的统一性,达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二)一般知识和项目知识相结合

把“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知规律应用到项目制课程教学中。在项目实施的开始阶段,明确任务完成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实操练习,总结得出项目任务的一般知识和一般操作步骤,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和总结;接着布置项目任务,通过上一步总结得到的一般规律或者方法指导分析具体的项目任务,即所要完成××项目的××任务,把总结得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任务完成阶段,结合任务完成的情况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讲解。

三、“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技能训练的要求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下的项目课程要针对专业面对的岗位群和相关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设置虚拟训练项目或者引入真实项目。由于艺术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这要求工作室在设置项目训练的过程中要把一般技能和具体应用相结合,把多能和一专相结合。

(一)一般技能和具体应用相结合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的重心环节就是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强调一般技能的熟练掌握。一般技能包含设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基本操作步骤以及基本操作规范。一般技能是进行设计创作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技能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制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具体应用是学生熟练掌握一般技能的途径,通过具体应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能力。这种不能够用语言言明的能力,只有通过应用练习才能够获得。工作室引入的真实项目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应用能力以及创意设计和市场无缝对接。

(二)多能和一专相结合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在实施中要体现一专多能的特点。专业特长是学生就业和立足的根本,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要抓住核心技能,强化练习,要求每个学生在这方面都能够独当一面。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可以为难度系数比较大的技能练习提供充足的弹性课时,保证技能训练的有效性。高职生作为未来工作一线的骨干、技术员、指挥者,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掌握和专业工作相关的基本技能。工作室的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任务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对与设计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既突出了主要矛盾,又兼顾次要矛盾,把项目主要训练的技能和关联技能相结合,达到最佳的练习效果。技能是就业的保障,知识是职业提升的基础,素质是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在设计上要体现实践—理论一体化的教学方针,把技能传授、知识传播和素质的提升融入到项目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培养受企业欢迎的合格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程波.高职高专“项目制课程”的开发设计.职业技术教育,2007

项目管理一般知识篇2

一般来说,本科生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的任务。因此,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备一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大学本科生一般是高中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存在显著的差异。高中教育是基础知识的教学,课程数目较少,在三年时间内学习固定的几门课程;而大学教育课程数目较多,往往在一个学期内需要完成数门课程的教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周期变短,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发生较大的改变。第二,大学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考以基础理论测试为主,高中教育所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虽然近年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对高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大学教育则有所不同。在大学教育中,理论知识教学必不可少,但除此之外,还需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管理经验的积累。第三,与土木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不同,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项目管理的教学更侧重管理理念与方法。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在进行项目管理授课时,更多的是从相关专业领域出发,重点介绍具有自身专业特征的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而经济管理专业涵盖面较广,其专业性与土木工程等专业相比较弱,因此该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更注重一般性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教学,更关注知识体系的全面性以及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二、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延伸的今天,项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重要性日益显现。项目管理是研究项目活动中统筹规划和系统管理的学科,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由于认识上的欠缺以及现实条件的制约,传统的项目管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该课程教学实践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学内容以基础理论与基础方法为主,缺乏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如果只一味地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一方面由于学生刚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对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掌握有限,且缺乏实践经验,而大学课程与高中课程相比进度较快,因此难以很好地接受与消化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理论知识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而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第二,教学多采用理论加举例的方式,缺乏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由于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项目管理的课程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然而,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无法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培养实际管理能力,积累实战经验。而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讲理论头头是道,一遇到现实问题便束手无策,严重偏离现实情况。第三,缺乏对具体行业或领域相关项目管理知识的介绍,忽视项目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虽然经济管理专业涉及面较广,但在教学过程中若只讲解项目管理的一般性知识,而不以具体的行业或领域为背景,泛泛而谈,那么讲授的知识将过于空泛,学生也难以了解实际行业或领域中的具体管理方法。此外,项目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若忽视项目管理理论发展前沿的介绍,将不利于学生对项目管理理论发展脉络的整体把握。

三、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项目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开放性特点,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提出如下教学改革建议:

1.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融合经典案例

从现象学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应悬置既往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假设,回归课堂教学事实本身,而案例教学就是有效途径之一。针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项目成本管理、项目组织管理、项目质量管理等,搜寻与设计相契合的案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的讲解。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即基础理论、典型案例分析、随堂问题。其中,通过基础理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项目管理相关环节的基本概念、内涵特征、管理方法等知识;通过具体典型案例分析与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随堂问题,检验学生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上述三个部分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进行灵活安排:既可以以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开始,也可以以用随堂问题引出基础理论知识,更可以用经典案例引出后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等内容。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

虽然实践教学成本高,实施难度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是可以转变思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展开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首先,可以通过模拟教学的形式来弥补实践教学的欠缺,如运用eRp沙盘模拟的形式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其次,可以利用学生生产实习的机会开展实践教学。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在学生生产实习之前做好实践教学的准备工作,如依据教学大纲,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规定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具体实施步骤、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以确保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可以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一方面科研项目是项目的一种,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加深对项目管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项目管理经验。

3.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项目管理一般知识篇3

摘要电力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和设备密集型企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市场的逐步推进以及用电客户需求的多样化特征越来越明显,需要电力企业从过去“以生产、调度为中心”的生产主导型战略,过渡到“以用电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型战略,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项目是推动电力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实施有效的项目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方法。本文着重分析了电力企业项目管理应用特点,主要项目及其管理流程,指出了在电力企业中实施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和需要注意的风险。

关键词项目化管理电力企业实施

1.电力企业项目管理的应用特点

项目管理的目标核心是目标是进度、质量、成本,这些基本的要素是项目管理必须达到的目标和价值所在。

在pmBoK中将项目管理整理为启动、计划、实施、控制、收尾五个过程组;pmBoK是通用成熟的项目管理知识的总纲,对包括电力企业项目管理在内的所有项目管理业务活动有指导作用。

电力行业项目管理的特点相应也包括过程方面的特点和知识领域方面的特点。在过程方面,由于电力企业是资产密集型的企业,其生产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资产的运行、维护管理进行,因此从过程上看,电力企业项目管理与整个生产过程是紧密结合的,或者反过来,电力企业的生产很大程度上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的。在知识领域方面,电力企业的项目管理的知识领域虽然可以归纳入一般项目管理的知识领域,但又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每个知识领域都包含了关于设备、资产、运行、效益、安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领域。

2.电力企业项目类型

电力企业项目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基建项目、更改项目、大小修项目、营销项目、科技项目、信息项目:

(1)基建项目

基本建设项目,是生产设施、生活后勤设施的建设项目,包括新建和扩建。它主要特点项目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包括建筑、设备安装、采购等内容。基建项目一般单个项目预算较大,但项目数量不会太多。

(2)更改项目

设备技术更新改造,对落后、不能满足要求、存在安全隐患等的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以满足电力生产的要求,电力专业上主要包括增容和改造。它的主要特点是涉及面会很广,几乎所有类型的设备都有更新改造的可能。更改项目的预算不一定,有很少的也有很大的,规模相差很大,但一般而言规模比基建项目要小更改项目数量会比较多。

(3)大小修项目

对电力设备设施的检修维护,大修与更改有些类似,也是要保证电力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它的主要特点是周期性,一般会有周期性的约定。

(4)营销项目

主要是与客户供用电相关的项目,有为客户供电所需的供电线路接电的工程,也有为属于客户的内部电力设施代工的工程。营销项目在我国普遍很多,从数量上看,是其他类别项目的几倍;从同业对标资料中反馈,发达国家成熟电网的业扩工程很少。

(5)科技项目

科技项目是为电力企业提高科技含量,为长期技术和效益目标的项目。科技项目的范围十分广泛,数量一般不会太多。

(6)信息项目

信息项目也是一种特殊的项目,从作用上看它与生产相关,从管理上看,它与科技项目的管理较为类似,数量一般不会太多。

3.电力企业项目管理的主要流程框架

上图是电力公司项目管理的主要流程,该流程适合绝大多数的项目管理流程;此外科技类项目的实施过程有些差异。这里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计划阶段、立项阶段、实施准备和实施阶段。

项目管理体系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贯穿项目全过程的部分,那就是风险管理。风险具有客观性、随机性、相对性和可变性的特性。电力企业的项目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决策风险、组织与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和责任风险等。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项目风险管理可以面向项目建设全过程,也可以面向某个任务或阶段分别进行。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应对策略开发、风险应对控制等四个步骤。风险控制的方法有风险回避、风险抑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等。电力企业通过项目管理,对电网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项目进行进度、质量、投资(成本)控制,对项目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回避、转移、抑制等控制,最终达到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从而是工程建设增值。项目建设完成进入使用阶段,即作业阶段后,应对项目的效能进行评价,即项目的后评估,从而总计经验,吸取教训,使电力企业的项目决策、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4.结论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电力企业置身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使我国电力企业涉外项目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涉外项目通常都要求采用项目管理的国际模式,同时也需要大量熟悉国际项目管理模式的项目管理人才。电力企业项目管理化正是和国际经济接轨的体现。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电力企业中涌现出了各种类型的项目。项目管理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

参考文献:

[1]丁士昭.工程项目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项目管理一般知识篇4

【关键词】《项目管理》课程;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项目管理逐渐发展成为经济管理领域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了各个领域的高度关注。如今,各大高校开始相继开通了《项目管理》课程,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从而使学生对《项目管理》的相关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把所学知识与《项目管理》实践相结合,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使他们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项目管理》课程概述

《项目管理》属于我国大专院校环境工程、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工业工程、工程造价等专业必不可少的课程,既属于基础性课程,又属于应用性课程。《项目管理》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的概述、项目进度控制、工程项目策划、项目施工管理、项目成本预算和控制等相关的基本理论、技能和知识。通过实际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体系,从而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项目管理》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

《项目管理》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而且跨多门学科,其不仅包括了与工程项目相关的理论和知识,而且还包括了管理科学、材料科学、基础数学、技术科学、建设法规、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且对这些学科知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二)具有较强的发展性

对于《项目管理》课程来说,发展性是其比较重要的一个特点,其与工程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项目管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和理论是与学生的学习内容、学校教育和各种技术创新、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一门学科,因此,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项目管理》课程的发展。

(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实际上,《项目管理》课程并非单纯的理论学习,其最为关键的还是工程项目的管理实践。通过开展《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如今,在进行《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高校教师主要以课本知识进行教学,并以相关专业书籍资料为辅,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只是借助板书及ppt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虽然与一些实际的典型案例相结合,但是该教学模式过于抽象,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学生无法从案例中对《项目管理》课程相关知识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致使课堂教学过程枯燥无味,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不能确保《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由于《项目管理》课程属于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要求教师具备极强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中的《项目管理》教师,有一部分来自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往往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无法准确地把握《项目管理》课程的重点与难点,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在进行《项目管理》课程实践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具有非常强的渐进性和实践性,如果教师在缺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管理》教学,将无法更好地实现对相关知识的讲解,无法将其真正还原到《项目管理》实践之中,从而导致教学实践活动空洞与杂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通常情况下,《项目管理》课程具备非常强的时效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发生变化,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我国各大高校中担任《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师,教学观念普遍比较落后,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过程中相对比较传统和保守,无法更好地满足时展需求,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项目管理》属于新兴的课程,要想更好地满足时展需求,一般要求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观念,以更好地推动教学手段的创新,为《项目管理》课程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部分高校教师在进行《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时,侧重于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大打折扣,致使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而且还会使学生无法把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地应用到实践操作之中,无法更好地发挥理论知识的使用价值。

四、《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由于受到全新教学观念的影响,《项目管理》课程理念和教学模式得到了改革与创新,此时也需要对《项目管理》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以更好地满足时展的需求。《项目管理》课程考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考核学生对《项目管理》课程中所涉及到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其一般占总成绩的20%;二是对学生平时课堂发言及到课情况进行考核,其占总成绩的20%;三是对学生操作《项目管理》相关软件的能力进行考核,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操作情况进行评价,其一般占总成绩的20%;四是对《项目管理》团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其按照团队各个阶段所上交的资料及成果汇报情况进行评价,占总成绩的40%。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对《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考核,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构建项目团队,更好地开展项目管理实践演练

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一般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构建项目团队,每个团队有6~8人即可,然后按照自身的兴趣特点和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关项目,并确定项目的具体责任人。在开展《项目管理》实践演练阶段,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紧扣项目本身,避免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第二,每一个项目团队中的成员都要按照要求来开展各自的模块,同时还需要做好与其他学生模块的联系,以确保项目团队的连贯性与一致性,从而有效避免发生项目内容和流程混淆的问题。第三,项目相关负责人要发挥协调与引导作用,做好相关信息的传达工作,及时告知负责各个模块的同学进行项目汇报ppt的准备工作。通过对《项目管理》实践演练的开展,不仅可以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项目管理》课程相关知识的掌握,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适当引入项目管理软件,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进行《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现状来适当引入一些与《项目管理》课程相关的软件,这样一来,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与《项目管理》相符的教学环境,而且还能实现对项目全过程的动态跟踪与控制,有效提高《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实践效果。同时,在对《项目管理》课程进行具体教学阶段,教师通过对项目管理软件的恰当引入,不仅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的优势来确保《项目管理》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在进行项目管理软件选择过程中,教师最好根据项目的具体规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从而更好地确保学生可以把理论知识与软件实际操作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实现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全真模拟,同时,还能够实现对项目进度、成本的全面控制,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还能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

在进行《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是整个课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与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有着密切关系。而《项目管理》课程属于理论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为了确保《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首先,要定期对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教育与培训,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培训和理论实践,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对《项目管理》课程知识的掌握。其次,需要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进行评价与考核,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结语

《项目管理》是一门新兴的课程体系,一般是以项目为中心来进行项目团队的组织和管理,从而更好地满足时展需求。为了更好地推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各大高校对《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采取有效的对策给予解决,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实践的整体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振.环境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15,4(5):38-39.

[2]何焱.CDio理念下《会展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4):165-166.

项目管理一般知识篇5

对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技术经济审查、项目过程管理审查与财务审计相结合;二是,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相结合;三是,内审机构与项目各专业管理部门密切协调、合作参与。根据审计对象的不同、审计目标的不同、审计证据的所需,在确保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配置审计资源,针对审计中不同的环节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投资立项审计的方法包括审阅法、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主要是通过相关资料和技术经济指标的对标的对比来确定差异发现问题的方法;设计管理审计主要采用分析性复核法、复算法、文字描述法、现场复核法;招投标审计主要采用观察法、询问法、分析性复核法、文字描述法、现场核查法;合同管理审计主要采用审阅法、核对法、重点追踪审计法、质量鉴定法、现场核定法;竣工验收审计主要采用现场检查法、设计图与竣工图循环审查法;项目后评价审计主要采用文字描述法、对比分析法、现场核查法;设备、材料采购审计主要采用审阅法、网上比价审计法、跟踪审计法、分析性复核法、现场观察法、实地清查法[3-6]。

2工程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特点

(1)时效性。建设项目过程中,一些环节有时效性要求,比如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事前审核,工程变更事前审核、额外工程事前审核等。因此,要求内部审计要充分考虑工程的时间性要求,做好定点审计与定期审计的有效结合。(2)政策性。为了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国家出台的政策法律法规相对来说数量多,规定细、要求严。因此,内部审计要严格根据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及公司内部管理规定,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内部审计。(3)连续性。工程项目建设一般要经历前期准备阶段、项目建设阶段和完工使用阶段,三个阶段前后相连,具有连续性。因此,内部审计也要根据工程项目这一特点,全过程安排好内部审计,尽量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4)全面性。工程建设项目内部管理涉及立项、勘察设计、招投标、合同管理、设备材料采购、工程管理、工程预算、竣工验收、财务管理、后评价等环节,内容多,情况复杂。因此,内部审计既要有审计专业知识,还要懂相关工程业务知识;既要用传统审计方法,又要注重现代审计方法;既要用微观审计方法,又不能忽视宏观审计方法。(5)独立性。企业工程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牵涉部门和单位较多,很难完全坚持审计的独立性,对涉及违规的同级部门监督力度不够。因此,要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企业领导要支持审计部门的工作和建立问题整改纠错制度[3-6]。

3工程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很难保证。内部审计机构位列企业管理部门,一般受管理层领导,有时管理处层受被审计项目的影响或多或少地会对审计人员提出意见,内部审计人员很难保证独立性。此外,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项目单位有时位列同一层级,稍有不慎,会被人误解为介入到建设项目管理的职能中,易引起各方利益的冲突,从而影响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及审计目标的实现。(2)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一般由公司副职分管,审计工作更多地是向分管领导报告,而被审计的项目单位通常是由公司的其他领导,有时是公司一把手分管。由于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角度不同,被审计的项目建设单位通常对内部审计存有抵触情绪,不支持不欢迎不赞同内部审计的过程跟踪及监督,对于审计成果不重视,不采纳。甚至有些公司高管领导项目的内部审计重要性也认识不足,对审计成果重视不够,这些均影响了审计的权威性,在某种程度上也给工程项目的建设埋下了隐患。(3)审计人员知识和能力不足。审计人员一般财务出身,对财务知识比较熟悉,财务审计能力比较强。而工程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是对建设项目贯穿始终的全过程审计,涉及到项目建设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要了解被审计的项目背景及相应的专业知识,要熟知国家政策,了解掌握工程建设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这样才能应付建设项目审计的广泛性和繁杂性。(4)审计成本制约了审计效果。建设项目一般周期长、资金额度大,理论上建设项目内部审计要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审计,越早介入越好,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审计力量和审计成本的限制,很难做到对工程建设项目从头到尾进行审计。因此,就很难通过审计,来杜绝工程建设项目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审计效果。

4结语

项目管理一般知识篇6

论文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过程控制;矩阵模型;需求管理

论文摘要:软件项目由于应用的领域不同,一般涉及众多的业务知识领域,项目成果也应以软件的逻辑产品来体现,其最终成果及实现过程的可见性、可度量性相对较弱。因此,软件项目管理比一般工程项目要复杂得多。基于软件项目管理的特点分析,并结合软件项目开发管理经验,讨论了软件项目组织架构、计划与过程控制等软件项目管理要素,提出了矩阵式项目管理模型,分析了该模型中业务知识与计算机技术共同作用所能达到的最佳效果,讨论了需求管理模型及其应用,实践证明该模型是行之有效的。

o引言

项目管理是伴随着项目进行而进行的,是一种为了满足甚至超越项目所有者对项目的期望而将理论知识、技能、工具和技巧应用到项目中的管理活动,是一门关于项目资金、时间、人力等资源控制的管理科学。

顾名思义,软件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管理在软件领域的应用,是一种为了能够按照预定的工期、质量顺利完成软件项目而对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控制管理的活动。其核心在于通过有效的管理,明确项目范围,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提高项目团队的整体开发能力,优化项目执行过程,控制项目成本,为用户提供满意的软件产品。

1软件项目管理的特点

软件是一种特殊的产品,这种产品的特殊性之一就是它的生产活动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的,因此,项目管理对软件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软件项目管理除了具有一般项目管理的特点外,还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

(1)软件产品缺乏硬性度量指标。

软件的最大特点在于一个“软”字,它不像建筑项目,最终可以有一个实物,可以用某一个标准去刚性的度量评价。而软件产品客观上具有“不可见性”,表现在它没有一个可见的实物,还表现在其度量指标也不能像度量实物那样具有明确性。有效的项目管理就是要使软件及其生产过程由不可见、不可度量变成可见和可度量。

(2)重视应用领域的业务知识。

对于计算机应用软件来说,它并不单纯是计算机技术问题,更多地表现在它所服务的业务领域的知识技能。如企业erp、scm等应用软件项目,计算机只是它的载体,计算机技术往往并不起决定作用,而与之相关的业务知识、管理知识显得更加重要。

(3)管理比技术本身更重要。

软件项目是一项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软件项目应用领域不断扩张、项目规模不断扩大、项目业务日趋复杂,一个软件从构想到完成,需要大量的从事不同工作的人共同努力,个人单打独斗的作坊式开发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这种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在一

个大型信息系统工程项目里,需要系统策划人员、分析设计人员、编程人员、测试人员和用户等众多人员的共同参与和密切配合,如何将可用资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使之发挥最大效率,如何保证项目按照预定的时间将预先约定的软件产品提交给客户是软件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项目管理往往成为决定软件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

(4)强调文档的重要性。

文档是软件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项目管理以工程化的管理方法,强调规范文档的重要性,在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强调对里程碑文档的评审,并把文档作为阶段成果的重要体现和下阶段的基础。

(5)重视培训与服务的价值。

培训与服务是发掘软件产品价值的重要手段。一个软件产品,如果没有人使用就不能形成价值,如果不会使用,就可能降低软件的价值。服务的优劣已经直接影响软件的使用价值并决定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总之,软件项目管理重视培训与服务在软件增值中的意义。

2管理架构矩阵模型

规范化的管理体现在:有完整的基于软件开发标准(如cmm、iso等)的开发流程;有基于这个流程的完整详细的开发计划;有基于开发计划的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方法;有明确的阶段检查措施和评价标准;有明确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实施手段,保证项目在可控状态下进行。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组织有效的管理团队和运作规范的管理架构。

在软件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经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项目经理,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软件项目经理应该是计算机某方面的应用专家,能够对项目组成员给予技术指导,如此才有能力合理安排工作。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项目经理应该是职业经理,他可以不是计算机技术专家,但应该是管理专家,具备轻松调配各部门资源的技巧和有效地组织、管理开发队伍、协调沟通的能力,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协调、管理、合理安排成员的工作,控制项目进度和费用,与用户沟通,等等。事实上,在一般意义上,不管是技术型专家还是管理型专家都无法满足现代软件项目管理的需要。在传统的垂直型管理模式中,项目经理要直接管理到具体的程序员,一般只适用于不太复杂的技术型项目,它忽视了中间层的作用,不便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而扁平化管理意味着要面对很多的直接下级,对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管理要求,特别对于大型项目来说,可能涉及到很多业务领域知识,他都要面面俱到,这对于一个不管是技术型还是管理型项目经理来说似乎都很难做到,即使对于所谓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全才专家来说,也不可能要求他在各个方面都是最优秀的。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找一个既懂专业又有项目管理经验的专家往往比较困难,但如果找几个或懂专业或懂项目管理的专家也许并不困难。一个好的软件项目团队就应该是它可以有效整合各成员的能力,使集体的能量达到最大化。因此,与其找一个所谓全才的项目经理,还不如构建规范的管理架构。根据笔者多年的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实践和经验,提出了“矩阵式”软件项目管理模型。在这个模型中,项目经理也只是其中的一个角色而已。他并不需要面面俱到,也不需要掌握项目的全部细节,他要做的全部工作就是按管理规范要求完成项目经理这个角色所特有的工作。在这个架构下,更便于发挥项目团队中备人所长,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充分张扬。每个人所做的工作(包括他的知识)都已经留存下来了,即使项目经理因故离职,接任者也可以从容接手,从而降低了因为人员流动可能对项目造成的风险。

如表1所示,是某项目管理架构的矩阵模型。每个业务子系统有一个业务专家负责,他们一般都精通某一个方面的业务,由他们直接面对用户,可以与用户业务人员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便于交流,更容易捕获用户需求。而在软件开发的每个阶段,按软件工程生命周期,各阶段由具有技术专长的技术人员负责。所以,整体上可以充分发挥各业务负责人精通业务领域知识和阶段负责人精通相关技术的优势,使项目团队整体成为名副其实的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专家。

矩阵管理可以更好地发挥各专业人员的业务专长,又能更好地发挥各技术层面技术人员的特长,项目经理重要的工作就是协调,重点在于如何结合众多资源控制整个开发进程。矩阵模型也有利于软件公司人才战略,有利于组织内部人才的培养,充分展现个人的发展空间。大多数软件企业也许都很难有精通所有专业的全才,但都拥有为数众多精通某一类业务的系统分析师,或精通某一类专门技术的专门人才。根据矩阵模型,公司可以培养员工向不同方向发展,有技术特长的,培养他发展技术的深度,有其他专业特长的,比如精通税务、金融、企业管理等,则培养成业务专家。这样,在人尽其才的同时,又有利于留住人才,稳定了软件开发队伍。

3计划与过程控制

项目计划包括风险管理计划、质量管理计划、人力资源计划、环境资源计划等。软件项目计划和过程控制为消除或削弱软件的“不可见”带来的不确定性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措施。基于任务分解(wbs)的工作分配和项目组织结构,明确每个项目开发人员的责任以及他们之间的连接,把整个项目周期划分为若干个小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阶段成果及其确认准则。由于把每个阶段要完成的工作、预期的成果都清晰地描述出来了,一方面,可以使用户不断看到一个个阶段成果,而不是在项目全部完工后才看到一个大的成果,增强了用户的信心;另一方面。通过明确的阶段结果,随时收集有关项目进程数据,按计划规定进行进度管理,使开发过程和阶段成果都是可见的,也便于发现问题、控制开发过程,不至于什么问题都要到最后才一次暴露,减少了项目风险。

当然,如果仅仅有好的项目计划而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和监督措施,项目仍然可能失去控制。成功项目的标志是在规定的时间、合理开支的条件下,完成约定的需求,实现系统的最终目标。有效实施项目进度控制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障,是每一个项目经理必须非常重视的工作。实现有效项目过程控制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体现的。

(1)阶段检查。

不定期的阶段性检查,一般在关键任务或里程碑任务的计划完成时进行的,即在项目的每个阶段结束时都要经过详细的评估。检查的重点是该阶段里程碑任务是否完整地实现了,是否可以转入下阶段的工作。

(2)定期检查。

为了随时掌控项目进度执行情况,建立定期信息报告制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定期的检查一般分周例会和月例会,例会检查的重点是:需求列表、风险列表、计划执行情况、质量保证情况等。通过周报月报,沟通并掌握各方信息,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汇总,提交例会处理解决,降低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工期的影响,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项目进度计划表进行检查,对于不合格的项目进度计划表或未按照项目进度计划表执行的项目给予相应处理,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调整计划偏差,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失。这样,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把握每个阶段项目的进展情况,方便对项目组成员的绩效进行阶段性评估,便于统一项目经理和客户的认识。增加项目风险的可控性。

4需求管理矩阵模型

软件项目的最大难点往往在于需求的不确定性,所以,有人认为好的需求是软件项目成功的一半。需求的困难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技术人员与用户业务人员由于不同的语境,存在沟通困难。用户业务人员可能不清楚计算机系统实现细节,或并不知道需求人员到底需要了解什么,而计算机技术人员可能由于不熟悉业务,往往又缺乏引导用户表达需求的业务素质和技巧,所以,影响了双方沟通和交流,造成的结果可能是用户往往不能清楚地描述自己的需求或计算机人员不能准确地理解需求,从而影响了需求的最终描述。另一方面,对于管理信息系统来说,需求的不确定还表现在业务流程的变化上,特别对于现阶段还处于不断变革时期的我国企业来说,情况更是如此。

一般来说,用户在看到最终系统以后,通过不断地应用实践,激发了用户的联想,就可能提出新的或改进的需求。所以,在项目一开始,技术人员就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既要尽可能全面了解现有需求,也要充分预计到可能的需求变更,为系统设计留有变更或扩充的余地。另一方面,应该尽可能让用户尽早介入,直接参与阶段评审和验收,以便及时发现需求执行偏失,不至于什么都等到全部完工后才发现问题,才一并解决问题。在项目的后期改正一个错误的代价往往是在前期的数倍。所以,需求管理成为软件项目成败的另一个关键因索之一。

根据笔者的经验,建立需求矩阵跟踪表是进行需求管理很好的工具。表2是为某汽车制造企业做的整车销售系统中的一部分需求表。通过跟踪表,项目涉众可以随时了解关于软件需求的实现过程。用户可以从中随时看到阶段性成果,方便用户及时测试、确认已实现的需求,便于用户积极参与,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

项目管理一般知识篇7

关键词:健康教育;护理路径;食管癌;患者满意度

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的治疗多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患者的精神状况和消化道的并发症,对其生活影响很大。因此,医护人员不仅要提高业务水平,而且要向患者及家属进行适时的健康教育,对食管癌患者顺利通过手术及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食管癌手术治疗的重要措施,如何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效果,迄今为止没有一种公认的模式。[1]健康教育路径在我科1年来的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科收治的具有小学以上文化及沟通能力较好的食管癌患者30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58岁。30例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15例,对照组15例。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疾病严重程度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将同意进行调查探究的食管癌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奇数编号入对照组,偶数的进入实验组,患者本人对于入组情况不知情。

1.2.2干预方法实验组根据科室主治医生和高年资护士共同制订食管癌患者的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如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采取随机教育方式。

①入院日:介绍医院、病区环境以及主管医护;询问病史;护理评估;住院治疗过程简介;住院注意事项;严格控烟;呼吸功能锻炼。②入院至术前日:疾病相关知识;各种检查的项目、目的、检查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当日饮食指导;手术的目的、意义;如何缓解术前紧张、焦虑的心情;术前禁食水的时间、目的、意义;戒烟的重要性及必要性。③术前1d:洗胃、胃肠减压、灌肠、留置导尿的时间、目的及如何配合;患者自身的准备;评估呼吸功能锻炼方法的掌握程度;有效咳嗽的意义及方法;手术当日基本流程;麻醉的方式及意义;术后管道的介绍;术后如何有效进行功能锻炼。④手术当日:及床上活动指导;严格禁食水的原因;口干的处理方法及口腔护理的目的、方法;术后疼痛的原因及缓解方法;吸氧和心电监护的目的及注意事项;静脉用药的目的;安全;鼓励深呼吸,有效咳嗽。⑤术后第1~3d:起床及床边活动指导;拔尿管前后注意事项;胃管、胸腔闭式引流瓶的固定及注意事项;记录24h出入量的意义;评估深呼吸、咳嗽排痰的效果;放射源的防护。⑥拔胃管日:饮食指导。⑦出院日:复诊的时间;应随时来诊的情况;出院带药指导;戒烟宣教;饮食指导;活动指导。

1.2.3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方法测量患者出院时进行健康知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食管癌相关知识、手术药物治疗、饮食调节、适当锻练、并发症防治、复查等6个方法方面,共20题,满分100分,80~100分为优,60~80分为一般,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a=0.05.

2结果

2.1健康教育效果试验组健康教育效果评分结果:优10例,一般4例,差1例;对照组:优5例,一般6例,差4例;两组健康教育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患者满意度试验组患者满意度:满意11例,一般满意3例,不满意1例;对照组:满意6例,一般满意5例,不满意4例;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食管癌患者中使用健康教育路径,一方面很好的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了解,能更好的配合治疗。同时,更好的提高并规范了护理流程,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本研究中患者食管癌相关知识、手术药物治疗、饮食调节、适当锻练、并发症防治等方面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同时患者满意度调查明显高于对照组,很好了说明了健康教育路径在食管癌患者中实施及推广的必要性。

本研究对实验组患者以健康教育路径实施干预,由护士按已拟定好的健康教育路径表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示范训练,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相关疾病知识,从而增强自信心,结果生存质量与对照组相比取得显著性提高。实践表明,在治疗食管癌的同时,按照科室制定的健康教育路径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减轻了因恶性肿瘤对患者心理造成的消极影响,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增强了患者的从医行为。同时也使护士的健康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项目管理一般知识篇8

关键词:企业项目;工程技术;人员培训;疏浚企业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8-0151-02

1疏浚企业的行业特点

疏浚企业属建筑行业,除具有一般施工企业的基本属性外,还具有行业的特点。

(1)疏浚企业的主业,包括水下疏浚和陆域吹填、围堰施工。

(2)疏浚及吹填工程依靠施工机械化程度高,需使用挖泥船及辅助设备施工。

(3)疏浚企业所承接的工程项目临时组建的项目经理部组织实施。项目经理部是因施工任务而组建的一次性组织机构,项目人员随着施工任务的完成而解体,具有临时性。

2项目工程技术人员的特点

项目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属于人力资源管理范畴,只是管理的对象是项目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它和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一样,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开发、培训、激励、绩效考核等方面内容,但由于其不同于一般人力资源的特性,对项目工程技术人员管理的工作方法又应有所不同。项目工程技术人员具有以下特点:

2.1团队性

项目的完成由不同工种、来自不同部门的各种专业的人员组成一个团队,为完成一项施工任务而组成。

2.2临时性

项目经理部是因施工任务而组建的一次性组织机构,项目人员随着施工任务的完成而解体,具有临时性。

2.3渐进性

随着项目筹备、实施、过程控制、项目结束,项目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随项目实施过程而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4目的性

项目经理部的目标是按合同要求完成施工任务,这也是项目工程技术人员工作的目标。

2.5流动性

由于项目的周期性特征,一个项目结束后,项目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从一个项目向另一个项目流动,因此具有流动性。

3当前项目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因为工程技术人员不同于一般人力资源部的特点,其培训工作也存在以下问题:

(1)因工程项目的周期性,人员流动较大。项目周期有的几年,有的几个月,因人员流动大,培训组织工作难以开展,工程技术人员得到的培训少,无法更新知识、拓宽视野。

(2)项目人员的工作实践受项目类型限制,无法获得全面的工作实践机会。如:项目仅有疏浚,一个工程干下来,项目人员得到的专业锻炼机会少,相应的吹填、围堰、软基处理、水工等方面知识缺乏。

(3)企业在发展,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工程技术人员知识全面,既要有智商,还要有情商;既要有工程技术知识,还要有商务、测量、船机、外语等知识。

(4)工程技术人员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无法与当前的工作相结合,培训内容空洞,无实际可操作性。

4项目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须注意的问题

基于项目工程技术人员的特点,人员培训要考虑以下三点:

(1)地域性。因项目分布地点不同,可根据地理位置分区域集中培训。

(2)时效性。一般项目都是临时性的,根据项目的培训要选择在项目施工期间进行。

(3)针对性。要根据本项目的工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人员进行培训。

5如何做好项目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5.1与大专院校合作,将基础知识积累阶段前移

5.1.1疏浚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目前疏浚企业多采用校园招聘的方式引进人员。企业可以与高等院校采用定向培养的方式合作,在校园学习阶段就将疏浚企业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基于疏浚企业的特点,学生尽量在校园就应接触疏浚工程的专业相关知识,如疏浚、吹填专业知识;水下测量、陆域测量;船机、驾驶知识;商务管理知识;外语沟通能力等等。

5.1.2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高等院校学生在校学习了疏浚专业基础知识后,企业可为其提供实践机会。一则可缩短学生到企业后的摸索时间,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二则可为企业解决一段时期的劳动力。

5.2实行职业生涯追踪,与企业的人员需求相结合,定制个性化培训需求。

5.2.1人员一进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必须为其建立人员档案,定期对项目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及时传达公司的管理意图,并了解项目人员的想法,及时调整对项目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其制定适合的职业生涯培养路线,并在其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实施“个性化”的培训服务。人们常说,“一样米养百样人”。笔者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没有没用的人才,只是人才没有用到合适的地方。通过“个性化”的培训方式,并将其放到企业需要的、适合的位置上,让人员的专才得到发展,达到企业和人才发展双赢的结果。

5.2.2建立完善的人员培训信息管理库。俗话说:兵到用时方恨少。每个项目从投标到中标,再到组织人员进场施工,时间往往并不充裕。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调配合适的项目人员,靠的是完善的、详尽的人员信息管理库。项目人员信息库应包括人员的基本信息、培训记录、获奖记录、工作经历(包括在何项目任何职务、项目负责人的评价等),内容越详细越好,可作为工程投标、人员使用、晋升的依据。

5.3疏浚企业项目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能力培养

5.3.1培养项目工程人员的团队意识。在项目人员管理中,建设一个和谐、士气高昂的项目团队是首要任务。因为项目工作是以团队的方式完成的,因此项目团队建设是项目人员管理的一个首要任务。

5.3.2注重工程技术人员的沟通能力的培养。项目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场所大都在现场,要面对业主、监理、施工队伍各色人等,如何对这些人进行有效沟通,是摆在工程人员面前的问题。有必要培养他们的沟通技巧相关

知识。

5.3.3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高效性、执行力、计划性管理。疏浚企业承接合同,合同具有工期及质量要求,要求临时组建的项目团队在合同期内完成施工任务。所以项目团队必须将任务分解,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施工任务。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工作的高效性及强有力的计划性和执行力。

5.4疏浚企业项目工程技术人员专项知识培训

5.4.1疏浚专业知识。疏浚行业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其对测量、船舶设备的依赖程度较高。而随着企业发展需要,要求工程技术人员熟练掌握测量、船机、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知识。

5.4.2专业英语、商务等知识。随着企业日益扩大,要求企业走出国门,迈向世界。随着越来越多海外项目的承建,要求工程技术人员除了专业技术知识外,还需掌握更多的英语、国际商务方面的知识。

5.5各类知识培训的形式

5.5.1基本能力培养的方式。对于基本能力的培养,应将培训的权力下放,委托项目经理部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有意识地对相关人员进行整个团队的基本素质培养,在平时工作中压担子,使人员快速成长。

5.5.2专项知识培训的方式。

(1)确定项目人员培养的方向。疏浚企业的项目类型大致分为疏浚吹填、陆域围堰施工、软基处理等。随着业务的拓展,不少项目不仅仅是单一的疏浚,而是大型综合性项目。因此,管理部门应有计划地让人员到不同类型的项目上,适应不同类型项目的要求,成为全面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2)从新进员工到公司开始,就有计划地安排他们从事测量、船机、工程技术工作学习。学习的这段时间以两年为宜,这期间,新进员工对企业基础技术知识有了认识,学以致用,基本功扎实,到正式任用时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组建专业技术培训师队伍,送培训到项目经

理部。

项目管理一般知识篇9

中国高等院校是社会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肩负着知识传播、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任务。从当前高校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

高等院校;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

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该竞争方式是以知识作为支撑,各国都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是通过智力的生产、交换以使用为基础的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所有的竞争都将转变为知识的竞争,即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及创新知识的竞争,其中最为核心的竞争是创新知识的竞争。知识创新将通过技术创新得以体现,即技术创新是通过充分发挥创新知识,并利用好创新知识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同志在《抓紧解决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国际竞争中的问题》一文中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我们既要参与,又要善于保护自己,努力把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特别要把经济命脉和某些关系高新技术的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国家手里。”我国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和技术创新的发源地,其中技术创新是当今使我国处于自主创新快速发展的保证。高等院校有着知识渊博的教授,他们可有效的提高高等院校理论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而且还是关乎我国能否在国际竞争中抢得有利位置和保持竞争的主动性的关键所在。总之,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急需有效的加强。

一、知识产权在高校技术创新中所起的作用

(一)知识产权制度能有效配置技术创新资源。我国的体制决定了高校的科研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科研制度,科研人员根据每年科研项目进行相关科研工作。故不能使得自己的研究得以充分发挥,在确定研究方向时可能不是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以及应用相关知识产权制度的优越性进行相关检索、查新及结合相关文献对所分配的科研工作进行综合分析,而是一味地申报项目。这些项目及时通过审核和批准,可能都已经被其他研究人员所攻克或是低水平的研究,所以一般很难有较大科研成果。有些科研成果在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推向市场,很难防止他人的抄袭和侵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的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而且还可以有效合理的配置科技资源。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科研人员在申报项目时,一般就会首先应用数据库知识检索和分析这方面的知识,然而基于原有的研究进行相关更加深入的科研攻克。在应用知识产权进行检索过程中通常会查阅相关专利,因为授权的专利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所有的科研成果通常都可以在专利中检索到,从而可以有效的解决自己申报课题是否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问题,并且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相关统计,基于应用专利文献进行相关检索获得的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新型科研项目的研发时间和研发经费。

(二)知识产权制度激发科技人员技术创新、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我国高校以往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相关知识一直较为薄弱,从而使得部分科研人员不清楚自己在科研中具有哪些权利、义务以及申请专利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仅仅从事相关工作,从而使得他们谈论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则是无从谈起。随着我国不断完善这方面的制度,使得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变高。有关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共登记科技成果59,649项,较2012年的51,723项增长15.32%;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21,648.5亿元,收入实现持续增长;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11,963.6亿元左右,较2012年的10,298.4亿元增长16.17%,总体看来成果可观。预测到2018年,全国共登记科技成果将达到110,580项;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将实现188,264.4亿元;而中国全社会科研经费投入总量约在24,275.4亿元左右,发展潜力大。目前,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智造业大国转型,可重点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未来前景广阔。我国先后出台了许多相关规定和办法,例如《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科技评估暂行办法》、《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等办法。从而为科技人员的创新解决了责、任、利诸多方面的问题,为科技创新人员赢得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争取了主动,使得他们的劳动得到了回报,权益有了保障。因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就会不断高涨。

(三)知识产权制度使科技创新成果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科研成果的管理机构是我国高等院校重要的一个管理机构。一般每所高校都成立了科技处,专门用于对高校科研人员获得的成果进行相关申报和管理。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在科技成果管理这方面依旧按照传统的模式,即均是按照我们常见的科研成果的鉴定、登记、报奖。其中,不管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科研成果进行鉴定和报奖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主要是该过程中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随着知识产权制度日益完善,目前对一项已经结题的研究项目不是盲目的结题来进行成果的鉴定和申报奖项,而是一般需要对该课题设计的成果进行新颖性搜索,然后申报职务或非职务发明专利,应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成果。所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使得高校科研成果进入市场的渠道由行政封闭性管理变成开放型法律式管理轨道,从而使得科研成果的转变更加合理。

(四)知识产权制度可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可知,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足1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还不到5%。与发达国家40%的水平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明显过低。同时,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科技成果存在着“含金低”,满足不了市场与企业要求。这样使得我国的科技资源形成了极大的浪费,从而使得科技进步速度降低,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此,我国必须有效实施创新发展战略,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知识产权的制度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并且通过应用知识产权使得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任务时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以及财力得到了相应的法律保护,而且还可以让取得的成果申请相应的专利,为以后推向市场取得很大的优势,如今后将研究成果推向市场可以有效的避免产权的纠纷,使得让那些需要应用科研人员的成果的人容易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当今我国高校虽然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发源地,但是高校中老师主要的工作任务还是教学,其他时间从事的研究也是一些学科方面的基础性研究,这些基础性研究往往很难直接应用在当今所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上,因此在所从事的科研项目选取上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有效的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该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一般都是为了完成指定的工作量,导致所申报的项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在结题时往往会通过大量的论文和专著,而不是以专利技术形式进行申报,从而使得其所从事的研究没有真正推动社会知识创新水平的提升。

(二)高校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进行科研项目研究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却存在很大程度的流失。其中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高校人才流失严重。通常情况高校课题的主要人员是在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们在学校时有充足的时间做科研,对课题有着深入的研究,随着学年的增长,等他们毕业后将带走所研究的知识,往往都是一些核心知识,可以在新的单位申请相关专利,从而使得这些知识流失。一些其他高校教师在跳槽过程中往往都会带走他所研究的所有知识,这也是他们在新单位得以重用的前提;二是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够强,当他们遇到侵权问题时,往往不能通过有效的法律问题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是通过协商或是妥协的方式来解决这类问题,从而放纵了这些侵权现象;三是高校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和完善,应用该体制对知识的保护往往会发生缺陷和局部可操作性,从而导致上述知识被侵权和流失;四是我国高等院校的老师和科研人员在参加国内外的专业知识研讨会、技术报告、成果汇报时,如果没有相应的专利来对自己的成果进行保护,很可能会导致知识的侵权。还可能是科研人员在所发表的论文中涉及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也没有专利的保护,很可能导致知识的泄漏和流失。

(三)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知识产权通常是科研人员通过自己付出的精力做出的相关研究成果,如果在成果申报或是转换过程中缺乏相关法律或是法律不够完善,往往会导致这些研究成果在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阻力,还可能会导致这些成果被侵权和抄袭,使得科研人员的研究果实被窃取,而自己一无所获,这样会对科研人员的打击非常大,使得他们对科研的热情大大削弱。知识产权保护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现在《专利法》实施可以很大程度上使得相关知识受到法律的保障,然而由于目前国内的知识产权交易机制还不健全,从而使得一些高校知识产权在受到侵权时往往会出现有法不依、依法不严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知识产权不清晰,产权激励机制不完善。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下,对科研人员取得的科研成果大部分通过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然而科研项目中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而且还需要部分的资金来做支持。所以,传统的激励方式对科研项目的推进有一定的不足,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科研需求。在传统科研管理制度下,高校科研人才激励主要以精神奖励为主,少量物质奖励为辅,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种激励方式显然无法满足高校当前自主创新发展的需要。另外,高校科研项目种类日益多样化,主管部门职能交叉重叠,知识产权成果所有权也多元化。尤其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同一项知识产权利益主体不清晰的问题,从而带来了各种权属纠纷和利益冲突。还有在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之间,知识产权分配也存在明显的个人歧视性,大多数时候科研项目产权都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申报和登记,项目参与人只是取得少量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作为回报,从而严重打击了科研人才的创新积极性。这也是当前高校自主知识产权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高等院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它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需要将科技创新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知识产权得以保护的前提是需要对知识产权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认识和观念。所以,我国高等院校需要将这些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纳入日常宣传工作,使得广大科研人员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可以应用知识产权对它们的科研成果进行保护。

(二)建立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一个良好的机构是保证其涉及到相关工作高效运行的保证。我国高等院校的组织机构也是保证高等院校正常高效运行的保障,该机构可以使高等院校的知识产权得到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和高等院校其他机构有很多不同之处,它具有一定的技术性、法律保护性。所以,该机构的管理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并且还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在我国所有单位的知识产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故需要对高等院校进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和管理制度,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对高等院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配套设施进行改进,通过这些制度的完善使得科研人员对专利有新的认识,其在研究成果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在检查评估指标系统中重新调整专利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进一步肯定和加强专利的重要性,如在高等院校中将专利的授权多少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科研指标;三是对授权专利的奖励进一步加大,不仅有传统的精神奖励,还有一定量的物质奖励;四是对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道路进行新的评判,加强对获得授权专利的科研人员靠拢,使得大家对专利的申请充满热情。

(三)增加经费投入。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很多科研人员在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其中一个普遍的问题是科研经费不够或者没有,这使得他们在科研过程中项目无法展开,更无法申请相关专利来保护所研究的知识,即使这些课题项目非常新颖、实用,但由于缺乏科研经费的投入,往往科研工作都无法深入开展。所以,科研经费是保证科研项目得以顺利进展的保证、专利知识产权申请的保证。高校可以通过增加设立部分基金,如“专利申请基金”、“发明创造基金”等,通过增加这一系列基金可以使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遇见的困难减少,不会再因为经费不足而无法申请专利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上述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高专利数量,而且还可以让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得到保护。当今社会已经成为创新知识主宰的社会。根据相关资料统计表明,oeCD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有一半都是靠知识来创造的,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这一数值将会进一步提供,可能会达到75%左右,剩余25%的国内生产总值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来创造。因此,知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创新知识带来的技术创新在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正如原科技部部长朱丽兰所说:进入wto后,市场竞争的关键不是关税壁垒,而是技术壁垒,技术壁垒后面是专利,不是一般的知识,是创新知识,是法律化的创新知识。由此可见,要想创新知识,是法律化的创新知识。由此可见,要想在当今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技术创新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知识产权保护是缺一不可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力.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科技导报,1999.11.

[2]郑晓燕.高校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德州学院学报,2003.19.1.

项目管理一般知识篇10

关键词:管理咨询;模糊综合评判法;项目决策

一、引言

管理咨询是由经过特殊训练的合格人员向各种组织客观并且独立地提供的以合同为基础的顾问服务,帮助客户组织确定和分析相关问题,推荐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在必要的时候为这些解决方案的实施提供帮助。这一界定可以看出,管理咨询包含着三个重要主题:确定问题、推荐解决方案、帮助解决方案的实施。从管理咨询的实际运作来看,管理咨询的内容覆盖面极其广泛。同时,管理问题的评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但是,同时也受到评估者、执行者、领导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知识、能力、态度的影响,而这些影响的可控性低,从而带有较强的模糊性。因此,在管理咨询项目中建立群体决策机制,充分利用项目团队的知识和能力,将有助于克服个体决策过程中的偶然因素的干扰,提高决策的可靠性。

二、项目团队的组建

(一)项目团队的人员结构

项目是一个组织为实现既定目标,在一定时间、人员和其他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所开展的一种有一定独特性的、一次性的工作。管理咨询项目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包括五个方面:

1、项目管理知识领域――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集成管理。

2、应用领域的知识――业主企业产品标准、安全管理、环境控制等相关规定与制度。

3、通用管理知识――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的职能管理;绩效管理;运营管理等;企业战略规划、企业管理流程、业务流程、企业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组织管理、行政管理知识。

4、项目环境状况――项目设计与运行的peStn分析。

5、人际关系处理技能――沟通与交流技能,激励因素与激励技巧。

因此,管理咨询项目团队的构成,除了企业外部咨询专家,还包括企业高层的项目负责人和相关职能、技术方面的企业内部专家和信息提供者,项目团队按照工作的不同阶段和目标分成不同的项目工作小组,如项目信息收集与分析小组,方案设计与规划小组、项目培训与方案实施小组等,每个小组一般由3人-5人组成,整个项目团队的成员一般要控制在15人以下,否则沟通难度加大,影响团队的工作效率。项目团队的领导者,必须具有非常强的团队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将来自不同背景、具有不同技能和专业特长的团队成员的能力整合成团队,发现管理问题、形成解决方案、推进方案实施的能力。

(二)团队成员评价权重的确定

团队的成员在管理咨询中发挥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各不相同,必须确定一定的权重来确保个体发挥作用的科学性。可以采用各成员相互评价的方法确定权重。

假如有S位团队成员,团队成员之间采用互相评价的方法以确定权重,分值记为wij(i,j=1,2,…,s),其中0

a=0w■…w■w■0…w■…………w■w■…0

令π1……πl分别是管理咨询团队成员的权重,解矩阵方程:

π×a=π

其中π=(π1……πs)。由markov链的相关性质可知,上述矩阵方程在o

在缺少经验数据和评价规范的条件下,我们同样可以运用上述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三、管理咨询项目决策因素及其评判

与一般的企业运营管理相比,管理咨询项目在应用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上更加复杂和多样;项目目标表现为多目标体系;效率和结果的评价和控制涉及更多的层面,受到个体能力、态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有新的方法运用到管理咨询项目的决策过程中来,对咨询项目的多主体、多目标体系的价值进行评价。

模糊综合评判法是研究客观事物模糊性的科学方法之一,并且能够将管理咨询项目管理的多个目标通过数学方法改造、整理,计算出方案的目标值,为不同目标的优劣比较提供科学方法,提高管理咨询项目决策可靠性。具体方法分成六个步骤。

(一)管理咨询项目评价因素集

一级因素。u1:项目质量;u2:项目时间与进度;u3:项目范围;u4:项目成本;u5:项目风险;u6:项目沟通;u7:项目人力资源;u8:项目采购;u9:项目集成。u1、u1、u3……u9均可分解同样的8个二级因子因素,如u1项目质量可分为如表1所示的8个子因素u11、u12……u18。

(二)项目评语集

评语集为V={v1v2v3v4v5}。

其中,v1v5为从高到低的评语等级。本文以u1――项目质量为例,对一级项目评判因素进行分解,项目评判因素集和评语集如表1表示:

8个方面的因素均按五级记分制记分,v1-v5依次记为5、4、3、2、1分。

(三)项目组成员打分

围绕表中的各项指标,项目团队成员对二级评判因素进行打分,按照事先确定的权重比例关系,统计各指标的得分,并计入统计表。

计入统计表的分值Dij=πi・eij。其中πi为第i个成员,eij为该成员对表中的第i个指标所打分值,Dij为计入统计表中的考虑了项目组成员评价权重的分值。

假设,通过5名项目组成员的打分和数据改造得到下列一级评价结果:

R1=u■u■u■u■u■u■u■01.51.1001.81.2000000.80.802.01.200001.51.2000000.50.5001.80.60001.60.700.250.150.150.100.100.050.050.05

(四)计算一级评判结果

已知R1

a=(0.250.150.150.100.100.050.050.05)

采用加权型:B1=a・R1=(0.470.7250.5850.110.025)

同样的方法,可以对u2―u9进行评判。

假设通过评判得到:

B2=(0.380.420.4550.220.11)

B3=(0.560.430.320.240.24)

B4=(0.640.310.3550.450.23)

B5=(0.240.450.3550.280.22)

B6=(0.340.620.240.260.31)

B7=(0.540.260.440.450.21)

B8=(0.320.480.540.120.31)

B9=(0.380.220.210.460.24)

(五)计算二级评判结果

对B1-B9组成二级评判矩阵为:

R=0.470.7250.5850.110.0250.380.420.4550.220.110.560.430.320.240.240.640.310.3550.450.230.240.450.3550.280.220.340.620.240.260.310.540.260.440.450.210.320.480.540.120.310.380.220.210.460.24

取因素作用向量为:

a=(0.20.100.100.100.100.100.100.10)

B=a・R=(0.4340.4690.4850.2680.212)

(六)综合评判结果

对由高到低的等级,赋予参数5,4,3,2,1,则项目的综合得分:

α=■=3.345=3.345

对于不同的项目方案通过上述步骤可以计算出方案的综合得分,通过综合得分的比较得到决策方案。

四、结束语

在管理咨询项目决策过程中引入群体决策方法,通过严格的程序和方法使得方案决策排除了偶然因素和信息、知识限制的影响,提高了决策方案的可靠性。管理咨询团队成员也通过团队工作得到了培训和提高,同时通过团队决策方法的应用,团队成员的个人知识和能力在团队工作中得到了体现与运用,决策目标、信息也得到了充分的沟通,提高了团队成员对决策方案的全面认识,为方案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在实施这一方法的过程中我们

也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决策的成本与效率

群体决策机制是借助严格的程序和方法提高项目方案的可靠性,比一般方法花费更长的时间、更多的人力,具有较高的成本。必须考察决策有效性所带来的效益能否补偿决策成本。一般情况下,管理咨询项目方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和经营方向具有重大影响,是值得投入运用这种方法所需的各种经济资源的。

(二)循序渐进加以实施

一种新的方法或者方案的应用,通常会因为相关人员的不熟悉、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感,并且常常会和既有的方法或方案产生冲突,从而形成实施中的阻力导致失败。在管理咨询项目决策中引入群体决策机制,需要进行充分的价值沟通,形成一定的管理基础和基础数据,以及具有一定运用技能的人员储备,并对人员的决策技能、团队工作方式进行培训,这些都需要企业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

(三)成功的标志

实施群体决策方法的成功与否的主要的标志有:第一,管理咨询项目目标清晰明确;第二,团队成员对项目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态度;第三,项目团队成员决策技巧与能力提高了,团队决策过程之间的各种联系加强了;第四,项目方案实施的效果提高。

(四)决策团队成员的多样化

群体决策可以克服个人偏好对评估所产生的影响,其前提条件是团队成员构成的多样化。决策团队成员的能力、知识应当能够相互补充,并形成高生产力特征的团队能力结构。同时,团队成员的异质特征,增加了团队内部沟通与协调的困难,解决的办法是最高领导者的持续支持,包括为团队选派能为团队绩效作出承诺的成员,为团队能力成长提供培训等。

参考文献:

1、李武,席酉民.群体决策过程组织研究述评[J].管理科学学报,2002(5).

2、戚安邦.项目管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