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海绵城市的弊端十篇海绵城市的弊端十篇

海绵城市的弊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9:34

海绵城市的弊端篇1

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视角下,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水问题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针对城市目前凸显的城市内涝、水质退化等水文安全问题,我国政府已将海绵城市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谈到“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3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5次会议上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战略,同时再次强调“建设海绵家园、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SpongeCity)”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以“海绵”来比喻一个富有弹性、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的生态型城市,是对工业化时代的机械的城市建设理念,及其对水资源和水系统的片面认识的反思,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是一种完全的生态系统价值观。“海绵城市”既是一种城市形态的生动描述,更是一种雨洪管理和生态治水的哲学、理论和方法体系。这个生态基础设施有别于常规的、机械的、以单一目标为导向的“灰色”的工程性基础设施,而是以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用生态学的原理、用国土和区域生态规划的方法以及景观设计学的途径和技术,来实现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生态修复、生物保护、气候调节和人居环境改善等综合目标。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始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性的理论和实践包括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绿色基础设施(Gi)和低影响开发(LiD),德国的自然开放式排水系统(nDS),英国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欧盟的水框架指令(eUwFD)等。我国应结合城镇化的特点,借鉴上述国家的经验,在城市建设和治水方面强调绿色、低影响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推广低影响开发、可持续排水系统、水敏感设计等技术,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降低雨水径流量和高峰流量,减少对下游受纳水体的冲击;保护利用自然水系,保证透水地面比例,使土地开发时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自然水文特征和生态系统。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达到防治内涝灾害、控制面源污染、合理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

海绵城市的弊端篇2

鄙人自XX年底来到******地产机构以来,担任策划部经理一职,须臾两载亦。但在将近一阶段的工作过程中发现,公司志存高远,目标远大;而我个人的水平针对公司的目标和需求来说,力有未逮,堪有燕雀与鸿鹄之比。

时下,地产市场高歌猛进,国人谓之“暴利”。故市场亦烽烟四起,战乱频仍,恒辉技长于销售,大智技长于高端,诸外地机构对我中原市场虎视眈眈,欲分之中饱私囊而后快。此危急存亡之秋,智信高举义旗,欲以创意为锋,策略为剑,力挫城池内外群夷之谋。XX丙戌之年,公司布局中原18地市,更北联京城名门大派,各路人马东突西杀,席卷天下,并吞八荒,业务遍及省内、山西乃至深广、北京、浙江、上海,本埠市场更号称三有其一,大盘、别墅、商业、商务,纵横其间,俨然业界诸侯大户,不可谓不壮观也。

然连年征战,旅途茫茫,家国日远,将士无不思归。有隆冬腊月,积雪没膝,冷风割面,奔波于山西、南阳;有酷暑三伏,烈日当头,出没工地、广告材料市场;有夜深人静,万家灯火,咀嚼剩饭,加班到天明。常思少年壮志已去、审视今日寒酸委琐,出不敢打的、卧铺!入不敢酒吧、休闲。食则鸡蛋烙饼,宿则都市村庄,衣则左丹奴、假冒名牌。朝九晚十,一周七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此恨绵绵无绝期。比较同学之意气,创业者则车房兼备,出国者则新加坡,法兰西,衣着光鲜,转瞬中产矣!看业内跳梁小丑,胸无点墨,媚上欺下,竟乎年薪十数万!呜呼!更思量职场之上,日日逢迎,强颜欢笑,西装革履、内心彷徨,逢席必喝,每喝必吐,屡屡卑躬屈膝,渐至颈椎劳损。呜呼呜呼!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公司高瞻远瞩,鸿图已展,逢案必接,遇仗必打,三五千亦可,三五万亦可,开怀畅迎,意欲包揽天下,训曰“客户即是上帝”,此诚乃“上下左右大小荤素通吃”之战略也!既而我辈夙兴夜寐,人人常备“白加黑”,兼习得乾坤大挪移心法之“连轴转”,左右其手、东墙西墙不亦乐乎,“智信制造”享誉业内,货美价廉,我等流出的是血汗,公司收获的是人民币。机器转动,财源滚滚,有始无终。

公司委我以重任,寄与厚望。然我自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领导之明。左右逢源,奋力杀贼,奈贼何其之多也!弹指一年又过,窃自思之,自居经理之位以降,碌碌无为,上无以报领导知遇之恩;肝火旺盛,内分泌失调,屡屡失态,下愧对同仁袍泽之情,更有负公司之重托与期待。虽无舞弊弄权、结党营私之弊,但所作所为所思所献,与公司、领导之厚望相差甚远。挟泰山而超北海,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忝居高位,尸位素餐,心下忐忑,惴惴不安,三更大呼而醒,汗涔涔而透衣襟。

汗颜无地之余,深感让贤乃唯一之举。福泽境地,有德者居;人贵自知之明,己所不能,让能者为之。智者竭其虑,能者施其技,贤者献其忠,勇者尽其力。

各善其职,各安其位,各尽所能,方为公司之福,员工之幸,项目成功有望。

海绵城市的弊端篇3

关键字:海绵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74-02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建筑密度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了地表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和透水面积的减少。这种发展模式打破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着报复。”[1]基于此,上述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也日益凸显:暴雨造成江河上洪峰不断;强降雨过后雨水排放系统瘫痪,城市大面积内涝;爆增的径流更是造成灾害与污染,严重影响城市的正常生活。2016年入夏以来,我国多省份遭遇持续暴雨袭击,多地洪涝成灾。为提高城市雨洪管理能力,国家先后相关政策,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

什么是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指大自然被人类作为一个基础性的绿色网络,并且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生态框架。[3]绿色基础设施综合体使不同的生态技术形成技术互补,包含了雨洪管理、减缓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食物生产以及健康的生活环境等。绿色基础设施包含了各种规模的城市绿地网络,大至城市森林、人工湿地、社区生态公园以及滨水景观等,小至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和绿色幕墙等。

一、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的意义

2014年10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标志着我国对于城市建设有了新的发展规划模式:以植被浅沟、雨水公园、人工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治水模式结合传统的管渠、泵站等“灰色基础设施”。[4]这种生态治水优先的模式也带来更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绿色基础设施景观可以利用地势将雨洪导入到地势较低且能容纳较多雨水的地理环境中。这些有一定蓄洪能力的雨水塘成为海绵城市的“执行者”,更是“参与者”。绿色基础建设景观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被破坏的水生环境,使水循环系统更加完善。在旱季,绿色基础建设的必要在于保持水土;在雨季,公园、湿地等绿色基础建设成为可吸收洪泛的地区。雨水为池塘提供部分水源,并在蓄满时汇入河畔或其他水域;反之,在河流水位高涨的情况下,河里的水可被输送回公园、湿地等绿色基础建设的水景区域中。这些平凡却起到正面作用的景观,是打破传统限制,解决海绵城市项目设计的新契机。绿色基础建设景观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明显。在传统的景观设计中,雨水的处理往往是通过管道直接排放至下水道来实现的,尤其是在老城区,路网结构复杂多变,地下管网的设计、施工、管理更是费用惊人。如果可以利用透水景观(碎石、沙地、下沉式绿地等)以及其他管道、设备实现收集雨水、汇集雨水、存储雨水、净化雨水、利用雨水,那么不但可以循环利用雨水资源,并且利于有规律地泄洪,减少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

二、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的作用

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能起到调控雨洪、蓄集雨洪以及净化雨洪的作用。池塘、湿地、公园等绿色基础建设都可以成为可吸收洪泛的地区,不仅有助于缓解城市内涝,还能减少流域下游的洪水量。[5]

2016年6月21日,赣州市部分地区降雨近百毫米,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赣州市这一切都得益于宋代建造的福寿沟。这套现在看起来都相当先进的排水系统利用连接城内数百口水塘,增加城市暴雨时的雨水调控容量,减少街道被淹没的面积与时间,最终达到调蓄的目的。除此以外,城市湿地由于其独特的水文特点,更是城市中天然的“蓄水池”,并且有着天然的净化功能。它可以沉降雨洪中携带的沉积物,并且有效地转化和分解雨水中的有毒物质和营养物质。例如,哈尔滨的群力雨洪湿地公园,收集的雨水首先通过外层的水塘进行沉淀与过滤,再进入内层的核心湿地区域进行更深层次的净化。[6]经过多层过滤,蓄积的雨水可以为周边的绿化浇灌、成为水景用水或是下渗补充地下水,达到水循环、再利用的目的。

三、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的景观设计策略

1.改变地表形式。快速的城市化带来大量不透水的地表,而水的循环需要透水的地表结构。面对更多的城市沥青路面和硬质铺地,既有的城市水网面对爆增的水流处理量显得力不从心。在避开特殊区域的情况下(如电缆电线放置区域),绿色基础建设的景观设可以适当加强地表的渗透性。为了避免景观的单一性,景观设计师可以轮换采用3―5种材质,如碎石、鹅卵石、沙地或木材等,来加强雨水的渗透性,以便收集雨水。[7]在某些特别的项目中,设计师更是可以有效地利用原有特殊的地貌来达到渗水的目的。例如,法国的鲍登斯街区的改造利用了它的历史性元素。基地的石灰质地面充满了裂缝,非常有利于地表渗水。加上生态沟渠的修缮,加快了雨水下渗的速度。[8]

2.有效利用地势。绿地是绿色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涵养水源的好帮手。在绿色基础建设景观设计中,不改变景观的自然状体为原则,地形地精确利用给雨水的汇集、导入赋予新的用途。景观设计师更可以根据场地周围的情况进行合理的竖向变化与设计。

3.下凹地区。土地下凹的部分可以成为一系列蓄水功能的空间。景观设计师可以根据其潜在的使用功能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在某些低陷的空间里,设计师可以把它们挖掘得更深并且做好局部的防水设计,以便可以更加长久地调节、存储水量。①逐级跌落。竖向设计中,景观设计师以重力作用为原理,利用高差来实现雨水的收集与存储。也可作为容纳爆增雨水的临时性空间。②地势变化。不同的地势变化在绿色基础建设中带来不同的雨水管理效果。人流量较多的场所应避免雨水积蓄,即使遭到水淹,也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排干,如林荫道等。反之,地势变化较大,水流随着自然流向的方式,使城市的雨水、污水快速地排入地下管网中。上文提到的赣州市福寿沟,利用城市高差并人为加大坡度等方法(正常下水道坡度的4倍),增大径流流速,形成强大的水流,将泥沙排入江中。[9]③打破“公@”边界。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中绿地的生态网络,并不是独立单一的存在,而是与周边环境紧密相连的绿色网络设施。为了保持绿色基础设施内部与外部的视觉连续性,绿色基础设施景观设计不应该存在任何界定的边界。在与周围的传统设备相互协作的模式下,绿色基础设施的雨洪管理范围不再局限在原有的区域中。这就涉及到城市多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包括城市规划、土地开发、园林设计等多个单位。[10]不同单位如何合理分配雨水花园、小型人工湿地、雨水塘、绿色街道、生态街区等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成为政府、单位以及个人的新挑战。

四、小结

海绵城市是一个解决雨洪管理的系统工程,应与绿色基础设施的景观设计结合起来,二者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绿色基础设施给海绵城市带来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同时,其景观设计在调蓄雨洪、净化水资源、维持地区水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海绵城市的景观设计也不再单一地考虑其原有的视觉效果,而是结合地表铺装、地形地势来有效地管理雨洪。在合理发挥各部门的综合效用下,加强绿色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与协调,为海绵城市的创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

[2]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6):21-25.

[3]吴伟,付喜娥.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09,(5):67-71.

[4]仝贺,王建龙,车伍,李俊奇,聂爱华.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南方建筑,2015,(4):108-114.

[5]孟永刚,王向阳,章茹.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生态经济,2016,(4):224-227.

[6]俞孔坚.建筑与洪涝共生――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J].建筑学报,2012,(10):69-69.

[7]卞俊腾.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滨水景观设计探讨[J].城市建筑,2016,(5):258.

[8](法)苏菲.巴尔波.海绵城市[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9]韩高峰,黄仪荣.城市安全视角下排水系y建设的探讨――基于福寿沟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3,(12):72-76.

[10]林伟斌,林伟光,连彦,何天友,郑郁善.纽约市Gi建设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102-106.

海绵城市的弊端篇4

雨水再利用概念的定义和发展史

1.雨水再利用概念的定义目前,城市雨水利用与以下几种方式:(1)屋面雨水收集利用:利用屋顶做集雨面收集雨水,用于家庭、公共设施和工业用水等非饮用水,如浇灌、冲厕、洗衣、冷却循环等中水系统。(2)屋顶雨水花园:屋顶的雨水花园能够削减径流量、减轻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建筑温度、美化城市,对城市美化和净化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小区综合雨水渗透系统:绿地入渗,维护绿地面积,同时回补地下水。(4)雨水回灌地下水:在一些有符合的地质条件的地方,进行雨洪回灌,人工补给地下水。从技术上来划分,又可以分为雨水收集技术、雨水渗透技术、雨水储存技术、雨水控制与处理技术。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就开始收集和利用路面上的雨水,到了70年代就开始修筑集流面用来收集雨水,并开始研究雨水回灌地下水技术。2.雨水再利用的发展海绵城市城市的概念在近些年提出,这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降水自然灾害等方面能够具有良好的“弹性”,也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在国际上用语称之为“低冲击开发”。低冲击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简称LiD),是发达国家新兴的城市规划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其基本内涵是通过有效的水文设计,综合采用入渗、过滤、蒸发和蓄流等方式减少径流排水量,使城市开发区域的水文功能尽量接近开发之前的状况,这对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雨水再利用在景观园林中的典型工程分析

1.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面积稍大的种植洼地,可以使用灵活多变的景观颜色,可作为较大的景观设施,成为公共的休息空间。雨水花园对场地的要求还是很多的,场地的面积、土壤类型、周围建筑的影响、坡度、太阳朝向、现有植被等都需要考虑。雨水花园的土壤不应太紧实,要方便雨水下渗,但土壤含沙量过大是不利于储水的,所以要混合有机质增加土壤的含水能力。如果土壤表层铺有覆盖物,则能够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帮助更好的蓄水。美国波特兰市mounttabor中学将一个利用率不高的沥青停车场改造成了雨水花园,结合了艺术、教育与生态功能的特点,让孩子们可以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功能景观。2.屋面绿化雨水收集利用包括雨水的收集、处理、储存和利用,主要用途有景观、灌溉、洗车、冲厕、浇洒等。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有多种模式,例如水箱分为地上式或地下式,设备安装有室外或室内等。屋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中各组件的选择要考虑许多因素,但是不管何种系统模式及其复杂程度,总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基本组件:(1)收集面(2)集水槽和雨落管(3)弃流装置(4)处理与储存设施(5)水泵(6)消毒装置3.屋顶绿化屋顶绿化可以广泛地理解为在各类古今建筑物、构筑物、城围、桥梁(立交桥)等的屋顶、露台、天台、阳台或大型人工假山山体上进行造园,种植树木花卉的统称。屋顶绿化对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日趋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空间;改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改善众多道路的硬质铺装而取代的自然土地和植物的现状;改善过度砍伐自然森林,各种废气污染而形成的城市热岛效应,沙尘暴等对人类的危害;开拓人类绿化空间,建造田园城市,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对美化城市环境,改善生态效应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雨水再利用产品设计比较工程建设的优势应用于景观和市政方面,施工程序复杂、开挖程度高,每一次建造和维护都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排水系统易渗漏、更新困难等问题。产品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的优势,安置方式的优势,成本优势,模块化优势,更新换代快的优势,外观造型优势。

海绵城市的弊端篇5

关键词:大珠三角 城市群 空间布局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世界的竞争将以城市群为单位展开。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世界级”城市带的支撑。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呈现出较强的整体实力和发展势头。珠三角的快速发展与港澳的辐射和拉动密不可分,只有把珠三角与港澳综合考虑形成大珠三角城市群,深入研究其整合和协调发展问题,通过有珠三角与港澳携手进行优化整合,全面提升大珠三角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广东省在“泛珠三角”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在与东南亚自由贸易区交流合作中赢得先机。

城市群的内涵及特征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Gottmann)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发展动态后,以美国1950年的人口统计为数据基础,于1961年在其著作中使用了“megalopolis”一词,指从美国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城市连绵带。“megalopolis”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特大的城市,原意中并无城市群的意思。国内学者最早将其译成城市连绵带,指的是紧密的带状城市组合体,由于这种城市的组合体并不象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并非都是带状的,也有圈状的,现一般都翻译成城市群。

不同城市群的特征和功能有很大差异,因此,学术界对城市群这一概念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城市群的表现形式如何,都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内在有机性。城市群并不是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城市密集分布,而是城市群间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综合运输网络和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二是多城市化。在城市群内部,由众多城市共同组成,并形成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三是城市化程度高。城市的外延不断扩大,借助城乡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郊区和农村非农产业迅速增长,城市化已达到很高的程度。四是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极化和溢出效应明显。这种双重效应在加强区域核心结构的同时,使整个城市群能级不断提高。

综上可知城市群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在一个或几个核心城市的组织和协调下,由若干个不同等级规模、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镇,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络和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群体亲和力和整体关联性的城镇网络群体。

大珠三角城市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珠江三角洲(简称“大珠三角”)是由珠江流域三角洲及其平原组成,不仅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惠州、江门、肇庆等9市(俗称珠三角),还包括香港、澳门,面积42824平方公里。大珠三角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城市群发展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突出问题,通过对其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厘清思路,找到一条大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之路。

在大珠三角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向纵深发展的同时,珠三角城市群之间的合作却存在着种种影响整体实力提升和协调发展的问题,需加以重视解决。

定位不明,自立为王

各城市不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局来正确定位,在珠江口内外相距不远的广州、深圳、东莞、珠海,就曾先后以建设中心城市为目标,造成大型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成效不显等弊端。

竞争较多,合作较少

珠三角的合作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以经济垂直分工为主导的港澳与珠三角“前店后厂”式合作。在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的无序竞争,导致内部城市间过度和恶性竞争。另外,受制度限制,香港的服务业未能同制造业一样跟进到珠三角,而香港的制造业在经济中仅占5%,服务业却占到了86%,港澳进入珠三角,“只能说伸入了一条腿,并没有在珠江三角洲立住脚跟”,导致香港对珠三角的经济落差无法转化为对区域整合的贡献。

产业同构,协调度低

珠三角城市群各市的工业结构基本雷同,电子通讯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化工、塑料、医药、纺织服装、食品工业占了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在产业发展上盲目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有限的资源无法集中,产业技术水平不高,各市间产业结构互补性不强,降低了区域经济竞争力。

结构失衡,核心不明

从城市群网络体系的内部结构来看,国外成熟城市群大都以大城市为核心,以卫星城市为依托,形成类似金字塔的比例结构。而珠三角城市群区域内城市结构不尽合理,大城市和小城市数量偏少,导致城市建设成本加大,城市规模效应减弱,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萎缩。核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也不够强大,其能量等级更不能与国外成熟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相提并论。香港虽然经济总量较大,但由于受制度等因素制约,其核心城市地位仍受到质疑。

大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布局策略

珠三角各城市之间各自为政的“诸候经济”,造成资源浪费和严重内耗,制约了珠三角的区域竞争力的提升。这也突出反映了区域经济整合必须靠政府强有力的干预和引导,促使珠三角各城市群以"大珠三角"都市圈的视野,审视自己的角色,根据本区域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和产业专业化特征,重新考虑自身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通过提升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突破产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使珠三角与港澳由垂直分工向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相结合,从简单的生产要素互补向结构性合作发展,从劳动密集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形成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关系,使港澳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和珠三角的制造业强强联合,增强大珠三角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将港澳纳入其中的珠三角,整合的最大困难是确定“龙头”或核心城市,而从大珠三角的角度来看,核心城市之争就迎刃而解了,香港目前的经济总量大约相当于上海的两倍,广州的4倍,深圳的5倍,随着Cepa的贯彻和东南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香港与珠三角的关系将更加密切,将会发挥更强的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特别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强香港对珠江三角洲西岸城市群的辐射。确定香港为大珠三角的核心,并不是削弱了广州的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纵观大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过程和未来发展前景,再拘泥于核心城市之争,实属缺乏远见之举。应将发展的视野和城市群空间布局的重点放在都市圈的构建和整合之上。应着力构建双核心、双轴线、内外圈层协调发展的网状区域发展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总的发展思路是“双核心优势互补,双轴线主次分明,内外圈层协调联动”。

打造优势互补的双核心

目前,大珠三角已形成了广佛、深港、珠澳三大城市圈,但为什么不强调三大都市圈而突出“双核心”,即深港珠澳都市圈(或称珠江口特区圈)和广佛都市圈,主要是考虑到澳门―珠海都市圈的扩散和聚集效应有限,甚至可以说,澳门―珠海与理论意义上的、我们所期望的都市圈都还存在很大差距,与深圳―香港和广州―佛山都市圈并提三大都市圈,有可能使人们过于看重其自身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忽视了深圳―香港都市圈对珠江西岸城市群的拉动作用。虽然从地域上看,香港与珠江西岸城市群的直接联系存在不便和障碍,但从事实层面上来看,香港对珠江西岸城市群的发展功不可没,港珠澳大桥建成后,这种的联系将会进一步加强,因此,打造深港珠澳都市圈,有利于发挥整体优势,加强珠江西岸城市群的辐射带动,加快西岸城市群的发展。

这里也有一个“双核心”的发展定位和优势互补问题。首先这应该取决于大珠三角“南下拓展与北上辐射”的历史性任务,“南下拓展”是指在我国加入wto,建立Cepa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大珠三角在加快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融合、提升整体竞争力等方面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北上辐射”则是指大珠三角要大大加强与西南、中南地区的经济联系,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腹地。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草案对广州的定位是“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把广州建设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更多地依靠内需的发展增强对内地市场的吸引力和扩散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大珠三角所肩负的使命的缩影。深港珠澳和广佛都市圈这两个核心的作用基本明确了,深港珠澳都市圈主要承担南下拓展的任务,广佛都市圈主要承担北上辐射的任务。两个核心都市圈应着重培育产业化程度高的产业,以便周边地区为其生产提供下游产业,延长产业链条,突出其核心地位。二者既分工又合作,发挥双核心的驱动力,共同把“大珠三角”建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及国际化都市圈之一。深港珠澳都市圈发展成为现代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广佛都市圈发展成为“大珠三角”的基础工业和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研发中心、华南现代服务中心和科教中心。

发展主次分明的双轴线

受历史与现实的多种因素制约,以及市场的力量和区位因素的影响,从近代香港开埠、广九铁路通车以来逐渐形成了珠江东岸地区经济领先于西岸地区的发展格局,形成了穗港走廊(即广州―东莞―深圳―香港都市连绵带)和广珠澳走廊。必须承认,珠三角东西岸的严重不平衡是一个现实;而且从城市形态上来说,从广州到澳门的城市走廊并没有成形,而从广州到香港的城市走廊已基本成形――在这条走廊上,城市绵延成带状分布,基本联成一体。港珠澳大桥一旦建成,一直以来制约珠三角西岸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珠江通问题将会大大缓解,但一段时期内西岸城市带仍将落后于东岸城市带的发展,大珠三角的这两条轴线仍将继续存在主次之分,势头强劲的广州―东莞―深圳―香港都市连绵带仍将成为整个大珠三角的增长极和主轴,优先发展珠江东岸地区,将广珠澳城市带作为次轴线,依托东岸核心城市整合西岸城市带。

构建协调联动的内外圈层

按经济水平、产业布局和城市化水平,将大珠三角地域空间划分为人口、经济、资本、消费和公共服务设施依次递变和有序推进的发展圈层。内圈层地区位于环珠江口地区,由东莞市和中山市组成,该地区社会经济活动和城镇高度集中,发展水平较高。在城市功能上可分散城市群内部的压力,并成为向城市群末梢传递信息、产生带动效应的枢纽。内圈层各城市的定位是支撑双核心各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强调与双核心各城市互补互动,而不是形成一种竞争关系。外圈层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的环珠江口以外的地区,包括江门市,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该地区社会经济活动和城镇分布相对稀疏,发展水平较低。这些城市是以特色化的产业为支撑,成为双核心和内圈层各城市的生产基地,应走特色化之路,剥离和转移不必要的和不适合的功能,突显自身特色。充分利用区域内各种资源和优势,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集中精力把城市作精、作专、作出特色。

参考文献:

海绵城市的弊端篇6

在为声势浩大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击节喝彩之前,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城市化国家英国在两百年里的困惑、摸索、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董贝父子》、《唐顿庄园》、《猜火车》等现实主义文艺作品,恰恰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线索。

英国兴起的工业革命成为城市化的催化剂。在这一过程中,格拉斯哥、纽卡斯尔和曼彻斯特等小镇迅速发展为大型城市。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巨大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和城市的扩张。种马铃薯、放养绵羊的英国变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国。

英国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马德森估算,英国经济规模在1700年至1820年增长了三倍。1700年英国只有13%的人口住在城市,到1850年,这一比例已经提高至40%。大概在1880年至1890年,英国的城市化率第一个突破了50%,至1921年,其城市化水平已然是77.2%。

然而,自由放任的城市化带来地区间和社会内部发展严重的不均衡。大小城市的发展比例严重失调、社会矛盾和不同利益集团冲突加剧,阻碍了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初步城市化完成期间,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城市中再次遭遇失业打击。那些人生活居住条件恶化,死亡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污染严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伦敦,拥有万人以上的贫民窟约有20个,那里的悲惨景象是英国任何其他地方都看不见的,就说是地狱生活,也不算过分。”

在现实主义文学巨匠狄更斯的笔下,类似的情景描述更为鲜活。那个时代,正是维多利亚女王治下的大英帝国全盛时期。然而,日不落帝国的心脏伦敦城依然躲不过阳光下的阴影。“他们双足疼痛、疲惫不堪,以惊恐的目光看着面前那座大城市,似乎预见到一旦进了城,自己的苦难就会像大海中的一滴水、海岸上的一粒沙似的微不足道。他们蜷缩着身子,在冷雨凄风下冻得瑟瑟发抖,似乎已无所容于天地间。”这是《董贝父子》中狄更斯描写的英国农民初入伦敦的情境。“有毒颗粒物化为稠密的黑云,低覆在人类居住的城市上空”,人类的道德瘟疫也和有毒的空气一起上升”。

格兰厄姆伯爵正面临破产的威胁。越来越多的庄园雇农丢下土地,去城市谋生。一战后的英国城市化浪潮,让挺立百年之久的庄园难以生存。

《唐顿庄园》中的一幕正是20世纪初英国结束早期自由式城市化模式的写照。老伯爵不得不顺应时代,让一直依附于庄园的雇农转型为农业工人,庄园内部也重新规划。此时的英国政府也已看到早期城市化带来的负面问题,开始合理规划城市。

英国政府对城市化中伴生的负面影响的干预方式,就是一系列法律的颁布和相应组织机构的建立。在此基础上,通过财政、金融和产业措施提供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来消解城市化的负面效应。

自1909年以来,英国颁布了40余部关于城市的法规,其中在1909年通过了第一部涉及城市规划的法律,标志着城市规划开始作为一项政府职能;在1945年颁布了《工业分布法》,1946年颁布了《新城法》,1947年颁布了《城乡规划法》。同时英国政府利用福利国家制度解决城市化产生的社会弊端,其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向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提供医疗服务、提供符合体面生活的住房、提供教育服务等。

二战后“福利国家之父”威廉·贝弗列奇提出消除“贫穷、疾病、懒散、无知、肮脏”等社会问题,建立以医疗保健和国民教育为核心的全国性社会保险制度。这些经济思想与社会政策主张,得到长期备受城市化社会问题困扰的英国政府的赞许。1952年造成12000人因空气污染丧生的伦敦烟雾事件,更是推动了政府环境立法的进程。第二次大规模治理城市化负面问题的序幕也由此拉开,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并为此后其他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模板。

但是,规划和福利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城市化中的所有问题。英国第一次城市化浪潮导致的结果是社会贫富差异过大,二战后福利社会制度成为治愈这种“英国病”的药方,也保证了城市化进程继续推进。然而好景不长,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年的良药转变为新的病灶,城市化导致的第二轮“英国病”又开始席卷英伦三岛。

高福利制度产生“大政府”,经济不振时,政府只能靠借债维系福利支出,而沉重的财政负担又反过来进一步拖累经济,这正是新一轮英国病的体现。阶层分化、教育缺失、福利错位,助长了只讲权利、不负责任的社会风气。

这一时期城市失业率高涨,颓废的思潮发展为社会主流,高楼林立的大城市成为每个人的暗黑森林。奥斯卡导演丹尼·博伊尔的《猜火车》就反映了城市中的一个群体的生活状态。四位住在苏格兰爱丁堡附近的年轻人靠领取和欺诈救济金为生,生活中充满、酒精、暴力和女人,周遭不是失业者、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就是流氓、毒贩、小混混。城市弥漫着压抑的空气,所有人都看不到希望。

面对这场城市病,英国采取的应对方式是分散大城市功能,通过合理规划促进小型新兴城市的发展;分散大城市人口,以解决大都市不景气的难题。

英国对新城位置的选择条件非常严格,要有足够的水源供应又需避开水源地、有良好的排水条件、靠近主要交通线、离城市建成区的距离合适、避开名胜古迹或风景区以及优等农业用地等等。

新兴小城市米尔顿·凯恩斯位于伦敦与伯明翰之间,扮演着大城市泄压阀的角色。这类小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在大城市中难觅机会的人前来工作和生活,同时创造了住房、基础设施等多方需求。小城市同样给更高效率的工人带来了更高薪水,创造了更多消费和新兴服务业。

英国推动小型新兴城市发展之初还设计了“自我满足”的地区,供人们在新城内部完成工作与生活,但事实上这一点并没有实现。伦敦政经学院城规系教授阿伦·马克说:“这种想法被证明过于理想化,现在英国东南部地区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网络,在城际间通勤的人非常多,很多人都是在一个城市居住,在另一个城市工作。”

海绵城市的弊端篇7

关键词:吉祥文化;平面设计

一、中国传统吉祥艺术设计的弊端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的平面设计要想融入国际现代设计大舞台,更好地与各国设计界进行交流、沟通,就必须在加快熟悉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的同时,深度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对两者进行有益的补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符合平面设计的当代审美标准,从而对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前进,技术的发展,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以视觉传达为目的的平面设计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已经充当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平面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乃至政治等诸多领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国家的平面设计水平,往往是该国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精神的综合体现。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艺术门类都面临着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思考与选择,平面设计自然也无法超脱其外。在这种背景之下,平面设计的当代审美就引发了人们普遍的关注。

从我国平面设计的现状来看,设计弊端也日益突显出来。千人一面的设计既让人们感到审美疲劳,也使得设计界变得鱼龙混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设计意识的日趋成熟,建设民族性艺术设计的呼声开始不绝于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视觉语言也是独树一帜。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是“不似之似”、“迁想妙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它不是拘泥于一时一地之见,而是致力于表达出作者的“意象”。这种“写意”的审美特征,超越了自然与现实的界限,打破了现实物体对人们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禁锢,创造出一种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的鲜活灵动的艺术真实。近年来,这些中国特有的审美精神被再度挖掘,成为了激发现代平面设计创作灵感的不竭源泉。同时,许多传统的视觉元素也在现代设计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价值。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设计中也存在诸多弊端,第一,在设计中单纯地奉行“拿来主义”,没有推陈出新,将会导致民族传统艺术发展的停滞,最终也会使我们的设计成为大批没有时代精神的古董拷贝。这种现象已经成为我们当代本土设计中的毒瘤。第二,完全背离传统,对西方现代艺术简单的模仿和挪用将使我们的本土艺术丧失民族个性。第三,对“意由心生”的歪曲理解,认为传统的艺术需要纯粹的去展示,不需要进行再次创作与艺术整合,认为这样的意境才是最美好的物象。

二、中国吉祥文化未来设计道路的探索与研究

当今从机器大生产工业时代以来,一方面粗糙的大批量复制的艺术品作为商品毫无艺术价值地生息繁衍,另一方面一些艺术家孤独地呓语,为显示与众不同而日复一日创作着无法为人理解的艺术品,与其说在与前者抗衡,毋宁说走入了另一个极端。艺术或是被人或是被人曲解,头顶着拯救人类的神圣的光环,却连自身都拯救不了。

其实,人们在现代后现代的视野中更期待着一种纷扰喧嚣环境中的真性情的回归,渴望在全球化吞没一切同化一切的背景中看到文化和艺术的相异性,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与艺术禀赋的族群创作出的涵盖不同意义的艺术作品。而这正是吉祥艺术带给我们的感受----质朴率真,性格明朗,蕴藉绵长。

环视左右,多少城市专辟了仿古建筑街区,力图将城市文化的特色和厚重感表达出来;多少酒店茶楼内部装修重归中式风格,窗棂字画中尽显高雅独特,案几杯碟边沿纹饰里透露吉祥韵味;北京奥运会徽太极人形兼中国结的图形,将中国的阴阳之道及重传神而非写实的艺术要领,通过中国的吉祥观、色彩观表达出来;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挑选了有着吉祥象征含义的鱼、羊、鸟等作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具有吉祥意味的新石器时代鱼纹图案、宋瓷莲花瓣造型、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样作为福娃的头饰,从外表到骨子里都浸透了中国精神。这正显示出无论是面对自己国民还是面对世界,无论是对于同类文化还是异质文化,本民族传统的吉祥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方式都是最容易取得认同的。

三、未来吉祥艺术设计之路的构想

今天的世界,由于经济一体化以及网络通讯的直接影响,使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趋向同质化。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成为主流消费阶层的年轻一代,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审美、意趣情感与世界各地青少年都一样,都在向一个国际化标准靠拢,他们都穿t恤、穿牛仔、吃汉堡、喝可乐、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一切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都在逐步趋同。所以中国的品牌要走出国门必然要有其世界性。

那么,中国吉祥文化设计如何做到世界性与民族性?我认为,现代性产品要考虑国际化设计语言,在创作中了解世界民族大文化区域和文化禁忌。我们只有找到跨民族文化的人类共通之处的符号表达,才能塑造国际性品牌。而中国地域性产品则应强调民族性,如文化旅游,中国工艺品等,要表达民族特色出生地,挖掘文化符号中不可替代的文化附加值。切莫使一个从纽约来北京观光的游者,看到的北京跟纽约一个样,那就没什么意思了。如何用祖国传统文化精粹,以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是历史交给我们设计师的沉重使命。

中国吉祥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它题材之广泛、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流传之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即使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也丝毫不会逊色。把吉祥符号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之中,必定会使企业形象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通中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长江黄河,浇灌自己,奔向世界。将设计艺术民族化、现代化,推动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是历史交给我们新一代的伟大任务。

参考文献:

[1]张道一:《工艺美术论集》西安,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2]张道一:《设计在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3]尹定帮:《图形与意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4]陈勤建、尹笑非:《点击中国吉祥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海绵城市的弊端篇8

关键词:公共急救设施存在问题改善设计

近几年来,我国在急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赢得了不少伤、病员的宝贵生命,但我国的急救专业底子薄,力量弱,仍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如呼救系统的建立、空中急救、航空运送等。

1.我国公共急救设施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考察,对杭州、苏州、无锡、上海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南方城市的公共设施进行集中考察调研,对上述地区的公共设施现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因天气炎热,容易造成中暑晕倒等情况,也因降雨频繁路面湿滑而出现滑倒、擦伤等突发状况,却无法及时找到能够紧急治疗、紧急救助的公共设施,只好打车到附近的医院,在人力物力精神上都损失不少。这一警示,让人们强烈地感觉到,我们必须设计出简单快捷、建设方便、随时随地都能够得到有效紧急救助的公共急救设施,在紧急情况突如其来的时候,我们没有过多时间浪费在去往紧急救助医院的路程上,更不可能坐以待毙。

目前,最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就是建设简单快捷方便的公共急救设施,建设覆盖率广、节省政府建设投入、急救器械较丰富,公众利用率广泛而且使用率高的公共急救设施。重点突出简洁化、实用化、规范化,美观大方的标准,进而设计,目的就是希望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被急救患者最大限度地利用,给公众带来方便而贴心的照顾,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公共设施的设计本身就属于室外设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统一,设计的作品必须融入自然环境中,使人在室外环境中仍然有舒适之感。

在考察中,我们看到了一些设施在设计中寻在的问题。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并作为警示,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尽量避免这些问题。例如:

(1)苏州市古城区公共电话亭

公共电话亭的设计本身是利弊兼有的,它可以方便人们随时随地联系他人,方便通讯。但是它也存在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使用公共电话的人繁杂,所以如果建设了公共电话亭,那么政府应该做好公共电话亭的定期消毒措施,以防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在进行公共急救设施设计的时候,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2)苏州古城区候车厅

候车厅外部是木制的,因为江南地区多雨的气候,使得油漆褪色、起皮,木制的建筑长期处在室外经过风吹日晒,雨水湿淋,腐蚀老化。在进行公共急救设施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设计材料的问题。

2.公共急救设施的改善设计

公共急救设施设计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在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公共急救设施在急救中所发挥的医疗积极作用,又要考虑到它的外形特征,即功能与美观于一体的公共急救设施。应该考虑以下几点内容。

①设计材料。在考察走访中,我们发现因为江南地区多雨的气候,使得油漆褪色、起皮,如果政府没有实施周期性粉饰,公共设施就非常不美观。而且木制的建筑长期处在室外,经过风吹日晒雨水湿淋,会腐蚀老化。所以,作为室外的公共设施,自然环境对材料的影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材料的选取上,要选择防潮、防晒、防锈的材料及环保新型的材料。

②设计尺寸。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人体平均身高比例,构想中的设计尺寸目标大小是:高1.75米,长2米,宽0.5米。

③设计包含的内容。我设计的公共急救设施包含内容大致有:多种医疗急救器材、急救躺椅、急救担架、多角度旋转遮阳棚、GpS卫星定位系统,等等。将规范化、简洁化、普遍化的性质充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降低设计制造成本。

在整个一体的设施中,包括公共急救躺椅,可折叠担架,可折叠海绵垫子,标有“医疗急救”的大型立体急救箱,可遮阳遮雨的挡篷。运用的材质为铁、彩色透明树脂。其中,公共急救躺椅的总体长度为220cm,可提供被急救人员急救休息用的长度为180cm,急救躺椅的宽度为75cm,高度为50cm。为了减少制造材料的消耗,在设计中,我将急救躺椅的床板设计成规则排列的横梁,这样设计既减少了制造过程中材料的消耗,又使整个设计更加轻巧美观方便,更能把被急救人员固定好。

在急救躺椅的背部,另外设计了一个可供放置折叠担架和折叠海绵垫子的空间,这个空间的高度为30cm,宽度为60cm。

在急救躺椅的最前端,就是我们特别设计的带有“医疗急救”标记的大型立体急救箱,急救箱的高度是175cm,宽度有大有小,中间最宽为60cm,上下两端为最窄宽度,宽度为45cm,急救箱的厚度为30cm,急救箱的两边长呈圆弧状,一面带有“医疗急救”的标记,夜晚可发亮,提示公众。一面在100cm到150cm的空间处放置急救药品及急救仪器,这个空间是镶嵌在急救箱里面的,高度为50cm,宽度为50cm厚度为26cm,敞门式,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放置急救仪器,右边放置急救药品。在距离镶嵌空间10cm处,有特别设计的红色急救按钮,之所以说它是特别设计,是因为它运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对公共急救设施实施监控,当患者正在被急救的同时,距离此公共急救设施最近的医院会接收到此处的急救信号,以最快速度到达急救现场,病情严重者将以最快速度送往最近的医院进行治疗。

遮阳遮雨的挡篷呈椭圆形,椭圆形的长半径为60cm,短半径为42cm,可达到充分遮阳遮雨的效果。运用的材料为彩色透明树脂,美观实用。在急救箱与挡篷之间有一圆柱形连接物,这样挡篷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而自由转动。

3.结语

公共急救设施本着规范化、简洁化、实用化、美观大方的标准而进行设计,目的就是希望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被急救患者最大限度地利用,给公众带来方便而贴心的照顾,真正实现手中的急救设施工具,尽早并准确地急救自救,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运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对公共急救设施监控的技术进行公共急救设施设计。

海绵城市的弊端篇9

软硬兼施护头部

运动员的第一个需要关照的对象自然是头部。人的颅骨和脊液虽然对大脑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但运动中猛烈的冲击力很容易造成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伤、硬膜下出血等情况。2005年美国职业棒球联赛中,波士顿红袜队著名投手马特・克莱门特头部中球当场倒地,被抬出场外急救;2007年接替布莱尔担任英国首相的戈登・布朗曾在高中时代一次橄榄球比赛中头部严重受伤,导致视网膜脱落而几乎完全失明;捷克橄榄球国家队“门神”彼得・切赫被对方前锋踢中太阳穴引起颅骨断裂险些丧命;拳击比赛中密集而沉重的打击主要是对准头部。韩国“拳坛不倒翁”崔尧三成功卫冕之后魂断拳台令人唏嘘。拳击运动员头部长期承受打击还会带来慢性脑损伤和颅压及脑血流改变。拳王阿里的诸多神经症状与头部多年来被“零敲碎打”的“积累效应”有很大关系。粗略统计,美国每年约160万人次的头部创伤和体育运动有关。

我们所熟悉的台球和“钢珠碰球”这类弹性碰撞中,无论“正碰”或者“斜碰”,小球的动能和速度都会发生传递和交换,但总动量保持不变。对于运动员的头部来说,器械和肢体的碰撞大都属于非弹性的“斜碰”,不仅会带来颅骨与脑的线性运动和绕颈部的切向运动,还会带来头部的结构性改变。由于动量等于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因此,撞击物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制动”时间越短,冲击力就越大。在球场上和自行车、溜冰等高速运动中,保护头部的“硬”措施是佩戴头盔,让玻璃钢和碳纤维外壳通过形变吸收部分动能,同时,和头部曲率半径相近的海绵衬垫层与悬挂结构将碰撞中“尖锐”的“点接触”变成“平缓”的“面接触”,从而减小压强并延长碰撞作用时间,起到“摊薄”冲击力的“缓冲作用”。

早期职业拳击赛不戴手套,1853年美国拳坛双雄沙利文和莫利西的疯狂对决被法庭判为野蛮斗殴而锒铛入狱。奥运拳击赛和职业拳击赛最大的不同在于确保了竞赛的安全性,但奥运拳击头盔须用“软”材料制成,以便同时保护对手的拳头。奥运拳击的另一“软”措施是使用大而厚的拳击手套来“软化”运动员的“铁拳”。与职业拳击小而薄的143克手套相比,奥运拳击228克的手套打中对方时接触面积更大,拳套柔软层被压缩的距离更长,从而延缓了拳头制动的时间,使得运动员瞬间承受的冲击力更小。

看到拳击选手和橄榄球运动员在休息时吐出嘴里的牙套,人们常常好奇这个小玩意为何物。惊人的数字显示,美国每年在运动场上被打掉的牙齿约500万颗。牙套的英文名字可直译为“护嘴”,在各种冲击性运动中使用牙套,可以大大减少“满地找牙”的受伤者。人的牙齿本来十分坚固并具有惊人的力量,杂技演员能靠牙齿的咬合将身体悬在空中。但这是靠咬肌的整体力量,单个牙齿往往是不堪一击的。弹性塑胶制成的牙套能使彼此孤立的牙齿“联合起来”,特别是咬紧牙关后,牙齿的“砖块”筑成了牙齿的“长城”。当“众志成城”的上下牙列共同承担冲击时,就不会被“各个击破”了。牙套还能改变外力作用时嘴唇和牙齿的“硬接触”,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并减轻对颈椎的震荡。如今市场上批量生产的成品牙套不能做到适合每个人的口型,有一种经热水烫过后变得可塑,在口中咬合并冷却后能固定形状的牙套效果更好,而理想的牙套应该如装义齿一样,请专业的牙医取模定做,才能确保适当的厚度和紧密的接触。

全副武装护“软肋”

绿茵场上激烈的拼抢最容易引起运动员腿部和脚部骨折,许多世界一流球队都曾在重大比赛前因为“伤兵满营”而实力大减。人体骨组织承受的力可分为压缩、拉伸、弯曲、剪切、扭转等。在适当负荷作用下,骨头能产生弹性形变。如果骨组织承受的负荷超过了弹性范围而达到“屈服点”,带来的形变在外力消除后不能复原,这种因为结构被破坏而导致的“塑性形变”就是骨折了。骨骼的抗压强度最好,抗拉次之,却容易在弯曲张力和剪切力作用下受到损害。足球运动中的踢、蹬、铲等动作往往将极大的切向力作用在球员的腿上。因此,护腿板已经成为足球比赛最重要的“分段保护”措施。护腿板用轻质而具有刚性的复合材料制成,如同给运动员的小腿平添了一层“甲壳”。受到冲击时,护腿板不仅能扩大腓骨受力面积而降低压强,还能总体改变腿的受力角度,减小在骨骼内产生的弯曲力矩和剪切效应,防止骨折发生。

人类从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后带来的一大弊端,便是身体的“软肋”和“软腹部”暴露无遗而更容易受到攻击。在许多对抗性激烈的竞赛中,女运动员使用特制的护胸,男选手穿上合身的护裆,其作用不仅在于将冲击力量分散减弱,还能使受力点向四周转移,让邻近更加“抗打耐压”的部位代替“娇嫩脆弱”的部位来承受攻击。

举重腰带的保护功能则另有名堂。一项试验表明,当沉重的杠铃高举过头时,运动员的骨组织和椎间盘软组织受到压缩,身体可被压矮3.59毫米,如果系上宽阔的腰带,不仅能保护肌肉和软组织免受伤害,还能凭借腹腔内容物的支撑作用帮助脊椎骨承担部分负荷,使身体被压矮的程度减少到2.87毫米。

海绵坑包“软着陆”

当美国选手马克・沃勒斯把棒球投到时速每小时164.8公里的纪录时,我们便不难理解棒球“捕手”所带的手套为何如此肥硕了。这种手套的海绵内衬比其他手套厚得多,其功能在于缓冲来球的巨大冲击力,我们由此自然而然想到了运动场上的海绵包和海绵坑。

随着人类的跳高成绩节节攀升,便应了一句话古话“跳得越高摔得越重”。今日的撑杆跳世界纪录为6.14米,“自由落体”从这一高度着地时,速度可达每秒10米,如果没有缓冲手段,运动员等于经历了一次“跳楼”。最初的跳高从草地上起跳并在草地上“着陆”。剪式、滚式跳高出现后开始使用和跳远相同的沙坑,后来的跳高沙坑不再是“坑”了,沙面也不再和地面平齐,而成了沙层增厚并高出地面20~30厘米的“沙台”,有时还在沙中添加锯末以增加松软程度。早期的海绵坑曾让运动员在一大堆杂碎海绵中“陷于灭顶”,直到现代海绵包的出现,才带来了跳高运动的真正安全并让背越式跳高成为可能。使物体动量改变的原因是冲量,它是力和作用时间的乘积。“跳楼”状态下的身体落在硬地上,全部动量在大约1/100秒间变化为零,因此承受极大的冲击力。厚厚的沙层延长了身体动量改变的时间,所以减少了冲击力。从运动员落到海绵包表面受到弹性阻力到海绵包被压缩到最大距离,约经历1秒钟,是硬地制动时间的近百倍,因此承受的冲击力也减小近百倍。加上身体陷在海绵包中的大面积接触带来压强减小,海绵包高于地面约80厘米使重力的作用时间和作用距离减少,都确保了跳高运动员安全舒适的“软着陆”。这和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释放气囊的作用殊途同归。

射箭运动员在持弓的手臂上佩戴一块护臂,这是为了防止高速运动的弓弦回弹时擦伤皮肤;皮革制成的护掌为体操运动员手上“长”了最结实的“老茧”,能防止在单杠大回环等动作中磨出水泡和揭去手皮,并能够有效提高握力;护膝、护腕、护指、护踝、护肩、护肘,它们有的能防止直接伤害,有的能让肢体更有效工作,众多的护具可以列出一副长长的清单。

海绵城市的弊端篇10

顺启何时?

2003年海尔集团看到了国内的农村的广阔天地,为了占领中国广大的三、四级市场,

海尔集团全资控股的境外子公司——香港汇邦在上海全资成立了“日日顺(上海)营销策划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海尔集团综合电器专营店发展战略规划。

2006年,上海日日顺营销策划公司在为海尔集团提供营销发展战略制定的同时看到了在农村发展连锁的契机,于是便找到了在家电行业内远近闻名的李华刚作为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了河南日日顺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之后,河南日日顺下设合肥日日顺、江苏日日顺以及青岛日日顺3家控股子公司。在以上四个区域内开始了农村市场的布局。

在此之前的2005年8月,时任三联商社总经理的崔葆瑾辞任三联商社总经理一职,于当年年底创立了山东久联电器。经过近两年发展的山东久联电器有了初步的发展,在山东地区已经小有名气。到了2007年,香港汇邦看到了山东久联发展的强劲态势,于是在2007年间,香港汇邦与崔葆瑾掌控的山东久联电器合资成立山东日日顺,随后又延伸出重庆日日顺等分公司。

随着日日顺在全国重点区域如雨后春笋般的茁壮成长。一个在三四线市场连锁的家电企业初步成型,而且每年的营业额也在逐渐增长,被许多家电企业在家电下乡中所看好,而对于国内龙头企业的海尔集团作为日日顺的真正老板,自然也对日日顺寄予厚望。为此,2008年,为解决河南日日顺与青岛海尔的关联交易问题,青岛海尔出资与河南日日顺成立了其控股51%的合资公司,作为其运营三四级市场的主要渠道。2009年,青岛海尔超过40%的销售收入是通过日日顺销售获得的。

去年初,崔葆瑾低调出任银座电器总经理。在与海尔旗下的“日日顺”撇清关系后,崔葆瑾也将错失这一轮“资本盛宴”。因为从海尔集团传出的消息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海尔电器将接手总销售规模突破450亿元、拥有网点超过6000家的日日顺电器连锁,其今后的主营业务也将从此前的洗衣机、电热水器等白电业务转为三四级市场的家电分销。

真的会很顺吗?

在众望所归之下,日日顺其实也面临着自身的一些问题,也为自己在未来的发展潜藏着危机。

出身名门的日日顺,在竞争对手云集的三四线市场上,尤其是在未来的两年结束政策的支持之后将会面临哪些问题呢?

1、行业自身的问题

日日顺把自身定位为农村市场的家电连锁品牌,自然就要接受当前我国农村市场消费情况的制约,目前,我国农村的情况是:拥有9亿人口的农村市场,遍布全国的2000多个县级市以及5万多个乡镇农村市场家电消费年均增长率达到15%-20%。农村市场的消费现状是:消费者平均收入低,这就意味着中低端产品在农村市场最受欢迎,而且对于家电的需求也与城市存在着差异了,不管是在外观还是在实用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在外观设计和家电内部构造上都要适合农村的使用需求。

由于农村居住的相对比较分散、售后服务工作开展难度很大,而且也增大了售后服务成本,这无形中便增大了公司的运营成本。使得大连锁商以及厂商本身进驻农村市场成本高而成功率低。从国美、苏宁在农村市场鲜有作为到tCL的“幸福树”计划受挫,种种现象表明,将适应一级城市的成功法则复制到农村市场是不适用的。因此,日日顺这种半创新的农村家电连锁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尝试,也将会面临更多的问题,而且这些更多的问题非常亟待解决。

2、行业竞争问题

当日日顺把农村市场当做一片金矿进行开发时,其他企业也瞄准了这个庞大的市场,也都对此市场寄予厚望,而且有的企业还后来者居上。

3月25日,汇银家电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经过多年的发展,汇银家电的销售及售后网络覆盖江苏省及安徽省27个城市或地区,超过360个网点,成为华东地区具有领导地位的电器连锁企业。汇银家电的成功上市是国内第一家开拓三四级市场上市的家电器连锁企业。当日日顺在积极准备上市之时,汇银家电的横空上市,让本欲成为三四级市场领导品牌的日日顺猝不及防。汇银家电的成功上市不仅抢的了日日顺的先机,而且重要的是成为了日日顺的竞争对手,同时为日日顺进入华东市场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让布局全国的日日顺在华东缺乏竞争力。

目前,在国内家电的三四级市场,日日顺不仅仅来自汇银家电的直接竞争,而且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地方性家电连锁企业的阻击。比如像,深圳顺电、武汉工贸家电、河南家裕、安徽国生、合肥百大电器连锁、银川新百东桥家电连锁、牡丹江广汇、扬州汇银电器连锁、浙江百诚、江苏昆山明珠空调连锁、浙江百诚电器、河北北国电器、绵阳家福来电器、四川乐家易电器等先于或略晚于两大家电连锁巨头成长起来的区域型家电连锁,10年来在与两大家电连锁巨头持久对抗,艰难求生中,业已探索出一条不事张扬、服务制胜、乡村包围城市的自主发展道路。

3、门店经营问题

目前,日日顺的产品结构更多的是以海尔的产品为主,其他品牌也有所囊括,但是从日日顺的产品结构来看有其自身的矛盾。海尔集团作为日日顺的最大东家,当其他品牌的引进威胁到海尔品牌的时候,这个东家也就难免的会产生一些私心杂念,尤其是遇到一些给海尔品牌构成直接竞争的品牌产品时,这将使得日日顺不得不面临博弈的过程。反过来讲,日日顺只把重要精力放在海尔自家产品的销售和推广上来讲,其他品牌的产品满足不了客户的需要时,也将给日日顺自身带来一些客户的流失和不好的影响。

同时,在门店的布局上,日日顺在布局全国的市场上,能否达到软硬件的统一,也是一个很难把握的事情,尤其是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区域,遇到一些不同的直接或者间接的竞争对手时,日日顺是坚守标准还是因地制宜,也是需要权衡利弊的。

更重要的是,在短短5年内日日顺已经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收编了6042家门店,这些收编的农村“夫妻店”将如何面临如何正规化、规模化和专业化、以及标准化的管理难题,同时面临着国美、苏宁渠道下沉的威胁。正如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所说,,“日日顺是目前在三四级市场最为成功的批发分销平台,也是海尔集团打造的第二个面向三四级市场的海尔工贸,但是零售主要是依靠收编社会资源,其管理上还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