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管理基础知识十篇现代管理基础知识十篇

现代管理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3:16

现代管理基础知识篇1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教育制度也需要根据时代的进步而做出相应的教育制度改革,而根据教育部门对高等教育中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财务管理人才必须要同时具备管理、经济、理财以及金融等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这样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中的财务管理工作。而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逐渐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众教育。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体系将会变的更加复杂,所以现代的财务管理人才要想适应今后的社会经济的需要,就必须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才能够处理各个方面的财务问题,这也是现代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现代社会也是要求财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协调发展。

二、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如今的高等教育教学中,财务管理教育的课程体系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仍然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与现代财务管理的培养目标并不符合,因此要想实现现代财务管理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的财务管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该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具体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课、专业特色课以及选修课几个部分,下面分别介绍这几个部分的教学作用。

(一)通识教育基础课教育基础课的教学作用主要就是为了加强现代教学的中的素质教育,从而提升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让大学生在学生别的课程而打下基础。设置基础课程主要就是让学生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要牢固,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基础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育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哲学、语言学、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制式、数学、体育以及文化艺术学等多种课程,这些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经济中能够应对各种问题。(二)专业基础课在学生学习了通识基础课之后,自然需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了,这也是整个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中比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强调学生知识的覆盖面,同时追求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交叉跨度,让课程跟上时展的脚步。专业基础课程中主要就是包括与财务管理学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比如说会计学、财务管理学、财政学、经济学、金融学以及网络经济学等。

(三)专业特色课

专业特色课主要就是财务管理专业特有的课程,在学生学习了各种基础课程之后,要想真正的具备财务管理的能力,财务管理的特色课程是其中的关键,学生将在基础课程中学到的技能应用到专业特色课来,主要的财务管理特色课程包括财务管理专题、财务软件应用以及财务战略管理等。

(四)选修课

设置选修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财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各种课程加以补充,将各种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面延伸出来,让学生的视野以及知识面进一步的扩大,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环境中能够更快的适应。

三、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改革教学方法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学为主体,教师依据教材将各种知识在课堂上直接灌输给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的教学目标了。现代教育的教学制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同时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现代的财务管理专业也需要实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一)改变教材本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依据于教材,教材知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参考资料。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尽量的在课堂上与学生多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开展案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财务管理是社会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在各种企业中占有的位置也非常的重要,因此财务管理学需要与社会经济结合在一起,教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与现实的社会经济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可以引入大量的相关案例,将案例教学引入到财务管理教学中来,是当前财务管理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案例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复杂的现实经济,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为学生在今后的实际财务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代管理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绩效 知识管理 读者共建 基础服务 显性知识

[分类号]G251

无论是最早提出图书馆三要素说的陶述先生,还是先后两次提出图书馆四要素、五要素说的刘国钧先生,他们都把“书”列为了图书馆的一大要素。随着人们对图书馆认识的深化和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书”这一要素在内涵上有一定的变化,现在一股多称之为“文献信息资源”,它们以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方式记录于各种载体,是一种显性化的资源,也是人类知识外显的主要途径。

如何开发、管理与使用好图书馆的知识资源,是每位图书馆人必须直面的、首当其冲的焦点、热点问题。2002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现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专门召开了“知识管理: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截至2011年4月30日,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收录的题名同时含有“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文章已多达1410篇。但诚如柯平教授所说,“有关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数量众多,但质量并不乐观”,“大量文献仍然处于低层次的重复之中”。直面这一课题,我们就要选取新的角度,才能找到新的学术研究思路与明确的工作思路。显然,图书馆强调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实现图书馆组织的高绩效。笔者拟采用逆向思维,在确立图书馆组织绩效模型的前提下,倒过来思考绩效模型的各影响因子在知识管理中的实现途径。

1、图书馆绩效棱柱

1.1 绩效棱柱理论

英国顶级绩效管理专家安迪・尼利、克里斯・亚当斯和迈克・肯尼尔利在2002年提出了第二代绩效测评工具――绩效棱柱(performancepri。sm,pp,见图1)。“绩效棱柱包括5个方面: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战略、流程、能力”。

与平衡计分卡相比,绩效棱柱模型在从利益相关主体那里得到贡献的同时,还关注利益相关主体的满意。该模型创新之处在于既强调了利益相关主体简明而直接的取向,又测量了利益相关主体对组织所做的贡献。

1.2 图书馆绩效棱柱模型

“模型作为一种研究对象提供了一种建构途径”。借鉴管理学前沿的绩效棱柱理论的三纬立体空间设计思路,考虑到读者是与图书馆利益最为相关的主体这一因素,我们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图书馆组织绩效棱柱评价模型,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图书馆绩效直三棱柱模型中有5个面,即读者共建面aDe、基础服务面DeFC、显性知识面aBCD、隐性知识面aBFe、读者满意面BCF。它们各自独立、相互关联。

2、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基本模型

图2中的显性知识面由4条棱边组成:①DC棱是显性知识面与基础服务面的相交棱,代表为采集、存储、传播显性知识的基础服务与文献保障能力。②Da棱是显性知识面与读者共建面的相交棱,代表图书馆引导读者贡献的显性知识量。③aB棱是显性知识面与隐性知识面的相交棱。通过aB棱的连接,图书馆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实现了相互贯通与转化。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为促进或实现主观知识客观化和客观知识主观化而对知识客体所进行的诸如整理、加工、引导、揭示、控制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及其方法”,定义为“知识组织棱”,代表图书馆的知识组织能力。④CB棱是显性知识面与读者满意面的相交棱,代表读者对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显性知识的满意度。

柯平教授曾呼吁:“要努力建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模型,建立和完善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图书馆实现组织绩效的过程,具体说就是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最大程度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的过程。“图书馆作为从事知识资源搜集、整理、保管、传播和利用并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机构,必然要实现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战略是相互融合的。因此,图2不仅代表了图书馆的组织绩效,也可以作为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立体模型予以提出。

2.1 模型反映了图书馆显性知识链活动的基本环节

“知识链是组织间的知识流动所形成的知识流网络”。显性知识链是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核心主体。一个成功的模型应能表明显性知识选择、显性知识创造、显性知识内化和显性知识外化的全部过程。显性知识链首发端于eF棱,获取文献信息。可用于基础服务的馆藏文献越多,eF棱越长,文献基础服务的空间越大。而后,其沿基础服务面向DC棱拓展,实现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在DC棱通过人工或智能的筛选、验证,完成显性知识的析出。接着,析出后的显性知识流在平面aBCD内重组,产生新的显性知识。再接下来,显性知识流通过知识组织aB棱向隐性知识面aBFe流动,完成知识内化。所产生的隐性知识在平面aBFe内完成交流,最后回到eF棱,外溢为显性文献。

2.2 模型强调了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物质基础――技术整合

“技术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础支持因素”…,“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就是要从技术上提供对图书馆知识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过程的系统支持”。从技术层面分析该模型,De棱表现为支持外部文献资源获取的通道;eF棱表现为支持内部文献资源获取的通道;DC棱表现为支持获取、提炼知识的工具;平面aB―CD表现为存储显性知识的知识库及存储知识的工具;CB棱表现为分发以及呈现知识的工具;aB棱表现为知识组织技术;平面aBFe表现为支持知识应用及创新的工具。不难发现,技术作为一项基础服务,贯穿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始终。在模型中,表现为基础服务面eFCD向知识组织棱aB的立体纵深推进。

2.3 模型蕴涵了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动力机制一――知识激励

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现代技术。知识不是信息,信息可以传播到任何地方而传播成本极低,而知识的传播成本,例如专利的购买或者生产诀窍的掌握,成本极大。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与我们日常所说的人本管理有相似之处:“人本管理或知识管理的核心都是要创建一种机制和氛围,使企业员工的创造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并形成一种集体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共建的关键在于激励。因此,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应突出“人才激励管理”。

在模型中,De棱代表外部读者提供的显性信息;Da棱代表外部读者提供的显性知识;ae棱代表外部读者提供的隐性知识;与技术基础服务一样,读者共建过程也贯穿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始终。在模型中,表现为读者共建面aeD向读者满意面BFC的立体推进,推进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三条棱边:eF棱代表图书馆内

部提供的显性信息;DC棱代表图书馆内部提供的显性知识;aB棱代表图书馆内部可包容的隐性知识。显而易见,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应重点加强对外部读者与图书馆内部挖掘、整理、分享显性知识的激励。Da棱与外部连通,获取读者贡献。DC棱与内部连通,挖掘自身潜力。Da棱与DC棱相交的D点,我们将其定义为显性知识的激励着力点。激励管理是通过内在的或外部的刺激使人的动机产生或加强,并引起动机的行为,它是联结馆员需要与图书馆管理目标之间的桥梁。

2.4 模型体现了知识组织从低级向高级的历史进程

“图书馆作为知识的社会记忆系统,全面系统地存贮了社会上绝大部分知识,使知识得到了有序化存贮与积累,避免了知识存在的散乱状态,这本身就是知识组织的基本方式”。知识组织的形式从低级向高级可分为4种:①以文献载体为基础的知识组织;②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的知识组织;③以知识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④以专家智能系统为基础的知识组织。在图2模型中,知识组织棱是从a点向B点展开的。展开后的B点越远离a点,形式越高级,读者越满意。“图书馆内部活动是一种知识组织活动”。在模型中知识组织没有被定义为面,而是表现为一条明显突出的棱边,从而确立了知识组织活动aB棱在整个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中的核心枢纽地位。

3、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四大转变

3.1 读者共建层面上,图书馆应实现组织方式的转变

2001年拉奥(s.R.Siriginidi)指出:图书馆将经历“从支持图书馆馆员的技术到授权图书馆用户的技术”的范式演变。2002年,斯图亚特与莫兰(R.DStueart和B.B.moran)指出:图书馆“在用户取向上,由等待用户、员工授权向促进使用、用户授权转变”;“以读者为中心开展各种各样的图书馆服务活动。道理很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

这里我们剖析一个既现实又简单的例子,就可知道由员工授权向用户授权转变过程的艰难。为杜绝个别馆员利用工作时间上网炒股、玩游戏,部分图书馆断开了流通部工作用电脑的互联网接口,这样一线的读者服务工作在主要的工作时段被限制在“借借还还”的传统模式。馆员利用互联网所能做的宣传馆藏、挖掘知识、解答咨询、广交读者、组织共建的工作,只好存业余时段,靠着一份自觉、凭着一份热情、为着一份执著,星星点点地向前缓慢推进。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馆员是读者的组织者、知识的导向引航人。惟有放手授权馆员,完善管理监督机制,才能给图书馆注入活力,找到出路。所以,管理思路不能过于简单,因噎废食,要积极创造条件、重视一线,为馆员与读者主动提供支持技术,让每一位馆员具有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愿望和能力。

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协调发展是促进双方共同前进的唯一方法,更是推进图书馆工作乃至整个图书馆事业不断前行的决定性力量。

3.2 用户满意层面上,图书馆应实现管理目标的转变

“未来的图书馆是知识资源中心”。图书馆不仅仅是为读者提供书、报、刊借阅浏览的公共服务场所,还应直接提供知识的增值服务,这是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图书馆必将经历范式演变,“从以图书馆为中心到以信息为中心,最后到以知识为中心”。为此,柯平教授将“设立知识管理职位,经营知识管理项目”列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应当采取的重点突破战略之一。

现代化高水平的图书馆服务不仅仅是为读者提供原始文献或文献线索,更重要的是直接输出用户所需要的知识。这一现实的任务,每位馆员都应直面承担,而不仅仅是处在“知识管理职位”的馆员的专项工作。面对这一艰巨的任务,每位读者都应积极参与,众人拾柴,共建共享,馆员更多的是监督协调,当好组织人。面对这一永无极限的任务,人人都应脚踏实地,不避细小,发扬一点一滴的“积”的精神。

知识管理并不等同于信息管理。知识与信息不同,知识除了要靠经验去消化汇集来的信息,还要去验证、思考,甚至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3 基础服务层面上,图书馆应实现战略重心的转变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工作的一大原则。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应以读者为中心来组织服务。传统的读者服务工作是以室藏文献的直接传递为主要手段的被动服务方式,工作内容主要是上架下架、借借还还的一般,借还图书是一线读者服务部门的工作重心,于是“借借还还”成了一线服务的同义词。充足的馆藏信息、良好的阅读环境、整洁的架位、和蔼可亲的微笑,是其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在模型中,我们不难发现:馆藏信息的充足度只是表现为eF棱的棱边的长度延伸;良好的阅读环境、整洁的架位、和蔼可亲的微笑也完全局限在平面eFCD的内部。传统的工作方式,如果放眼于整个模型,显得十分单薄,尚未形成支撑效应。基础服务要真正形成支撑面,就要求馆员运用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读者的认知能力,整合人类的认知策略,筛选、标识、析出显性知识,为读者提供参考咨询,因此,DC棱是图书馆基础服务的现实战略方向。

应在读者服务的一线,在读者最多的场所,直接开展参考咨询工作,从而使其真正成为图书馆最具活力的一项工作,成为集中体现图书馆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的窗口,成为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层次的前沿工作。把服务工作重心从借借还还向参考咨询转移是读者迫切的需要,而帮助读者在信息的海洋中查找所需的知识资源已成为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第一任务。

3.4 知识创新层面上,图书馆应实现知识组织形式的转变

以文献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具有明显的不足,“它不能直接输出用户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不能展示人类知识创造的动态逻辑过程”。以知识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虽然向用户提供了“纯知识”,但持续动态的知识生产、知识的多维膨胀,可能导致用户真正所需要的知识缺失或沉隐。事实上,知识的产生离不开人的认知,同一知识其所需要的人群往往具有共同的特征,不同知识其所需要的同一人的思维模式与方向更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找到了驾驭知识的人,就有可能找到被驾驭知识。人际的组织与互动是知识组织的必要辅助形式。

现代管理基础知识篇3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

1.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基础向知识资本转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以经验管理为特征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第二代管理、以行为管理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现代管理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iBm知识管理咨询公司的markw.mcelroy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强调技术重要性的第一代知识管理和更多考虑人力资源和过程主动性的第二代知识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

由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从而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即知识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新的重心。而知识管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

现代管理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现代社会;秘书;知识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C93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3)07-162-2

在许多人看来,秘书工作没什么难度,无非是收发、整理文件,接待来访,跟领导开会、做记录,无需创造性工作,所以秘书只要掌握基本的秘书知识就可以了。但当社会的发展经济趋于一体化、对外贸易往来频繁,各种社会关系多样化、复杂化,秘书也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因此,研究现代秘书的知识结构,是很有必要和价值的。

一、秘书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人员所必需的。秘书也不例外,它是现代秘书工作综合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形成和发展秘书能力的基础。

(一)合理的知识结构是现代秘书工作综合性的必然要求

秘书部门不是领导机关的专项业务部门,而是机关的综合部门。因此,秘书工作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十分广泛,具有突出的综合性,包括起草综合性的文电,提供综合性的信息,进行综合性的调研,处理综合性的事务,综合各部门的情况,办理不属于业务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务。综合性不仅指秘书工作内容的广泛性,更重要的是对各种情况或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概括,使之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总结出带规律的东西,这种综合才是秘书工作的真正内涵。因此,现代秘书应该努力培养自己成为具有广博知识、拥有合理知识结构的复合型通才,以适应其职业特性。从纵向层次说,现代秘书要具备从事本职业工作足够的知识深度;从横向层次说,现代秘书又要具备从事某行业实务工作的知识广度。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和发展秘书能力的基础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语),“掌握无论哪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达・芬奇语)。现代社会知识密集,事事都联系着知识,没有知识寸步难行。秘书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可以提高自身能力。秘书知识结构是形成和发展秘书能力的基础。只有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发挥办文、办事、办会的能力,才能为领导更好的服务,做好领导的“左右手”,更好的服务领导和单位。

二、现代秘书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一)何谓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是指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类别,各类知识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知识框架以及各类知识的比重。

(二)现代秘书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一个完整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于一个秘书工作者而言,应有三个方面: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的辅助知识。

1.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指作为一个秘书所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知识理论。基础知识越扎实丰富,秘书的潜力发挥就越大。秘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两方面。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指数学、生物、天文和地理知识等等,这些常识秘书都应掌握。比如秘书在为领导安排国际旅程时,若无必要的地理知识,忽略或错误地计算了时差变化,就会造成很大的麻烦,甚至耽误要事。

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历史、政治、社会发展史、哲学理论、法律常识等等,秘书人员都要对此有基本了解。熟悉历史,有利于我们借鉴历史经验,避免重蹈前人覆辙,能使我们肩负的各项事业都立足于科学决策的基础之上。哲学理论对秘书来说也是必须具备的。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对哲学理论有基础的认识,对正确的哲学思想有肯定的认识,秘书才能树立正确的三观。当然,法律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秘书必须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好秘书工作。

2.专业知识

秘书人员的专业知识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秘书专业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秘书所在行业的行业知识。

秘书专业的基础知识应包括秘书学、写作学、信息学、文书学、档案学、逻辑学、速记以及秘书礼仪等等。秘书学是研究秘书工作的特性、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的一门学科。对于秘书来说,秘书学是专业中的根本,是从事秘书职业的入门学科、基础之基础。因此,现代秘书必须掌握秘书学。写作学对秘书人员来说非常重要,是关键学科。秘书工作者不但要从中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还要通过学习写作学掌握相当高水平的写作技巧,懂得不同文种的写作方法,以适应秘书的工作需要。信息学就是能把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授予现代秘书人员的学科。与此同时,现代秘书人员还要在不断地在学习信息学的过程中掌握新兴的信息技术,熟练电脑操作和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随着办公自动化的发展,秘书人员在掌握信息等方面更加便捷,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此外,文书学、档案学、逻辑学、速记等专业学科也是秘书人员的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

行业知识。秘书专业知识的另一部分,是秘书所在行业的行业知识。这是秘书知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总体来说,行业知识是指秘书在单位所从事的行业要求秘书必须具备的行业知识,这对于秘书来说是“第二专业知识”。在秘书学研究中,人们愈来愈重视到第二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在国外,对秘书职业早有按第二专业进行分类,如法律秘书、商务秘书、外事秘书、技术秘书、医务秘书等。

3.相关辅助知识

辅助知识既不像基础知识那样具有“根基”作用,也不同于专业知识那样起“标志”作用。它对秘书人员的作用是丰富头脑、开阔视野、扩大思路、提高工作效率。秘书是辅助管理人员,秘书工作是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习和掌握管理学知识,有助于秘书人员自觉运用管理工作的规律,协助领导实施管理。同样,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知识,不仅有助于秘书人员科学地分析自己的心理过程及其特征,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同时也有助于观察和了解领导者以及公众的心理活动和特征,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来指导秘书与领导者和公众之间的交往,以提高交往的质量和效果。此外,秘书人员学习人际关系学也显得尤为重要,有利于发挥对内协调、对外公关的作用。

此外,秘书人员还应掌握一些诸如经济学、决策学、咨询学、预测学、文学、人才学、创造学、情报学、编辑学、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扩大知识面,以便使自己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三、现代秘书知识结构的优化途径

优化知识结构是伴随现代秘书的职业生涯甚至终其一生的过程。怎样去实现,如何来着手,我们应有明确的认识,应该尽快提出优化秘书知识结构的途径,以应对现代社会给秘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具体途径如下:

(一)认清形势,强化意识;转变观念,找准定位

思想是行动的源泉,秘书应该清醒认识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强化学习意识。必须学会电脑、普通话、外语等系列知识,补充传统的知识结构,变被动为主动,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爆炸”与“知识老化”并存,不思进取,拒绝学习,必将落后于时代,就不能胜任现代秘书工作。我们必须确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应结合自己秘书工作的实际需要,分析自己在具体工作上的长处和不足,并对自己的知识存量作一次盘点清查,确定今后的职业能力方向。按照科学合理、实际可行的原则,确定基本知识结构框架,明确需要补充、拓展的知识内容,这是优化知识结构过程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

(二)勤奋刻苦,不断调整;结合实际,融会贯通

秘书不断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调节,要善于把过去所学的各种知识有机地组合成新的知识体系,并对新的知识不断地予以充实和扩大,并且能够随着客观条件地变化不断增强其适应性。因此,秘书人员在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按照循序渐进、系统完整、主辅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更新的原则,逐渐充实和完善,以更好地发挥知识的整体功能。

(三)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多种途径,实现优化

在优化发展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应立足现代秘书工作的实际需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利用各种有效途径,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来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首先是自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工作中发现自身知识的盲点,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填补知识结构的缺乏;其次是函授学习。通过长期系统的业余学习,可有效的解决知识结构、专业特色方面的问题;再次是向身边的同志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同事中不乏身怀职业特长或经验丰富的智能之士。善于向他们学习,一定能获益匪浅;第四是短期培训。积极参加高校和社会上关于某方面知识的集中培训,可在较短时间内集中解决某项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第五是进修学习。这是优化更新知识结构的最佳形式。但现代秘书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可以利用假期进修;最后是考取“秘书职业资格证书”。以学代训、以考促学,给自身增加压力,可以在不长的时间内,获取资格证书,这是有效的促进知识结构优化发展的一种较好形式。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秘书知识结构的要求将会加大、加深,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秘书工作,秘书人员除了掌握以前的知识结构外,还应该熟练掌握英语,熟悉电脑操作和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熟悉对外交往中的文化与礼仪知识,熟练掌握涉外法律知识和驾驶技能。在基础和专业知识上还应加深加固,把握好“三化”(即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四个转变”(即从偏重办文办事转变为既办文办事又出谋划策、从收发传递信息转变为综合处理信息、从单凭老经验办事转变为实行科学化管理、从被动服务转变为力争主动服务)。秘书人员应该认清形势,强化意识;并用发展的观点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能力,挖掘潜力;善于把握和运用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结合秘书工作的实际来优化知识结构,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更好的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谈青.试论现代秘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6).

[2]王焯.试论现代企业秘书应具备的知识结构[J].现代企业,2003,(4).

[3]张林华.谈谈新时期秘书人才的知识结构[J].秘书,2006,(10).

[4]王新明.秘书知识结构模式新析[J].秘书工作,1995,(6).

[5]杨世华.浅谈现代企业秘书的知识结构[J].秘书之友,1996,(1).

现代管理基础知识篇5

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一般具有输入、输出、修改、插入、打印、统计、检索、查询、删除等功能,同时计算机还具有判别、诊断、筛选的功能,利用这些功能可进行档案的鉴定工作。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具有占用空间小、储存信息量大、应用能力强、传输速度快等特点,能及时、大量地提供档案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是档案管理史上的一大飞跃。电子文件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出现在档案领域,以磁性材料和光学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档案,将逐步替代传统的纸质档案载体,在档案领域占主导地位,给档案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 

 

一、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事业的内涵和外延将进一步扩大。以为档案是经济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一点永远都不会改变。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以档案形式存在的信息,将是人类知识与信息高度浓缩的精华,也是档案能够得以存在的内在生命力。所以,信息属性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反映档案本质的重要特征,档案的信息含量已成为评估档案驾驶的主要参数,而以往的载体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目前的微缩、机读、光盘、网络等技术,新的载体形式将会不断涌现,况且载体形式只是在档案保管上有所不同而已。所以采用档案信息内用属性划分档案的外延,将不会使档案种类混杂,分类关系不清,这样建立起来的档案分类体系将日趋完善、科学、合理。 

第二,依托先进的技术设备,知识经济将推动档案事业发展进程。知识经济是现代化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化、高级化的结果。先进和技术设备是知识经济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任何思想和技术方法都无法落于实处。当今社会,先进的技术设备已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档案工作也是如此。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于档案管理、统计和检索;微缩技术在档案的保管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之,计算机、光盘、多媒体、现代通信技术、微缩复制技术的普遍应用将大大加快档案事业的发展进程,使之进入现代化管理的先进行列。 

第三,知识经济将为档案事业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知识经济不仅意味着知识的不断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它更代表着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在管理方法上知识经济更需要增强开放档案意识,树立依法治档的观念,注入批判继承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和学术自由精神。更需要引进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相关理论,加强基础工作,调整供求关系,加强定量管理,提高利用效率,把完善档案部门的职能与改善档案管理相结合。 

第四,知识经济时代,对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内容。实质经济时代的档案人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相关应用知识。这样,才能使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和优秀人才结合起来,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泥腿动档案事业发展。 

 

二、加快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进程 

 

在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计算机数据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大工程尤其是对于那些建馆时间较长的综合性档案馆来讲由于馆藏案卷多著录工作不仅量大而且复杂如果没有一整套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会使计算机因数据准备不足而无法使用甚至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进展速度。在著录工作中只要掌握了以下重点便基本可以取得著录工作“多”、“快”、“好”兼而有之的效果。

1、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

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档案为社会所用。而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档案的利用率。综合性档案馆在推进计算机管理的过程中应先根据各全宗的重要程度、价值大小、利用率高低和是否开放的情况对所有全宗进行排队,将那些可以开放的核心档案和社会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优先加工这样就可以加快档案管理计算机化的进程和提高社会利用的效率。

2、分级次著录,省时省力。

在著录过程中可以将案卷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著录即将那些反映问题单一或查考价值不高的档案进行案卷级著录,对那些一卷内几个文件涉及同一个内容且又排在一起的档案进行文件组合级著录,而对那些重要文件或反映问题庞杂的文件则进行文件级著录。 这样处理不仅能揭示档案的主题内容和特征,而且也可以减少著录条目和录入条目,既节约了时间、人力与财力又提高了效率。

3、分门别类,充分利用档案原基础。

对于那些案卷基础较好又具备全引目录的案卷在著录时可以直接在全引目录上面分类标引。而对那些特殊形式的档案如“房档”、“案件”等则可用计算机程序将人名、地址、时间用案卷目录直接录入然后用计算机统一给出分类号。这样分门别类地充分利用档案目录的原有基础可以减少著录环节大大地提高著录速度。

4、要加强档案信息素质教育。

加快建立档案信息网络。要注意加强档案主体意识和获取意识教育,利用档案信息守法意识,加强档案工作者的档案信息保密意识,传播意识和更新转换意识。提高运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获取档案信息技术和设施武装档案信息网络,不断提高档案信息的效益功能。

5、要科学地制定、贯彻和修订各项标准,使档案工作逐步实现标准化。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的中心,而电子计算机的高效率是以档案管理业务标准化为基础的。以为对于杂乱无章没有系统整理的档案,计算机是无法进行管理的,即使可以管理也会因运算程序的复杂化而使其效率大大降低。因此,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加快档案现代化管理就必须实现档案工作标准化。

6、要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

要从重管理、轻利用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变“封闭型”为“开放型”,主动面向知识经济主战场,把档案工作的重心转到为知识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轨道上来。做到知识经济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在提高党政机关档案工作整体水平的同时,要向企业和科技事业单位倾斜,在注重国有经济领域档案工作的同时,把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档案工作纳入服务范畴。

7、培养一批高层次的档案信息专业人才和新型化高层次管理人才。

现代管理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物流专业;培养方案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在现代物流中节约物流费用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采用物流信息技术。从世界上来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通过信息技术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2009年我国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要求,大力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大量需求。在信息经济时代,要使我国的物流现代化,就需要有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物流信息人才。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物流管理人才。本文基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探讨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提高物流行业从业者的素质,支持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流信息人才需求分析

(一)现代物流的信息化特征

现代物流是由采购、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环节所组成的系统。物流管理强调各个环节的整合性、协调性、平衡性,解决物资供需之间存在的时间、空间、数量、品种、价格等方面的矛盾,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物流信息技术使物流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实时沟通和共享,从而使企业物流过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到物流行业的各项基本业务之中,成为物流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基本特征。供应链的“价值集成”即纵向价值集成和横向协作都必须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前提。

物流信息技术包括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运输系统(itS)等技术和综合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合理运用物流信息技术,可以使物流企业有效降低库存和运输成本;有效整合各业务环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优质的物流服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将传统的物的流通方式转变为信息的流通方式,为经营主体提供真实与准确的有效信息,减少市场运营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有效地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降低物流成本。物流信息化是调整和振兴物流业的核心要素,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业必然包含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2010年,我国物流市场总规模达4.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多。“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业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物流业将由此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浮出水面。目前物流人才是我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广泛应用,各类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在200万人以上,其中物流信息人才又成为行业内最紧缺的人才。由于物流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专业人才的奇缺成为制约我国当前物流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农产品物流为例,中国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低下,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总体程度滞后,与美国相比中国农产品物流信息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现代物流业中的从业者,无论是业务操作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需要掌握不同程度的信息技术,以适应物流业的信息化进程。特别是近年来,当许多城市和地区将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后,急需要一大批有理论、懂管理、会技术的物流管理人才。

(三)物流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特征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其鲜明的特点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同时,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其产业的运作兼具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目前,物流产业对物流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特征主要表现为:物流职业岗位的复合化、专门化特征,即物流行业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无论是物流企业还是企业物流都具有综合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它对职业岗位复合化和专门化具有双向驱动作用。职业岗位的复合化要求知识能力结构的复合化。职业岗位的专门化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专业方面的知识能力结构。物流信息化人才应具备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精通物流专业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掌握方法论、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等。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一)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具备较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有现代物流基本理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通过本专业的系统学习,掌握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物流管理的知识体系结构;掌握信息技术中的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具有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二)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及构成

课程体系是指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这些目标所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对课程的整合、开发、创新和重建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为了培养物流信息化人才,我们建立了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等四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VB语言程序设计、公文写作等课程组成。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方面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调查、抽象的逻辑思考与判断分析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增强表达能力,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强化对将来所从事职业及其道德的关注。

2、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由管理学原理、商品管理学、管理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等主干课程组成,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经济与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打好基础。

3、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由现代物流概论、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运输管理、物流仓储管理、物流成本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等主干课程组成,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从事物流行业的具体工作做好准备。

4、专业方向课。专业方向课由网络数据库技术、货物在途跟踪与定位(GiS与GpS技术)、条码技术与应用、射频技术的信息采集(RFiD技术)、web程序设计、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等主干课程组成,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教学实验、课程设计、见习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这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各课程的理论知识后,通过模拟操作、现场实践等方式而使知识“内在化”,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实践或现场操作能力。使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意识;掌握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知识和技能,增强专业意识;熟悉物流管理专业综合知识和技能,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项目互动的培养模式

项目互动的培养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扩展至师生基于问题解决的互动学习,将学生以继承知识为主的学习引导至对未知事物主动探索的学习。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将课程的重点难点提炼出来,并将这些重点难点内容编成物流业务项目,让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共同完成项目来学习所需的专业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注重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关注现实社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品质。

(二)完善的实践平台建设

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具备“软件”条件,还需相应的“硬件”条件,建设经济实用的实验室。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的理论转换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场所。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建立规范合理、贴近实际的实践平台,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通过实践平台体系的训练与教学,应实现以下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1、物流信息化的实际操作。将编制生产供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及成品分销供货计划,组织安排相应的生产计划,合理安排仓储和配送,保证满足客户的需求。

2、对物流设计和策划。对物资采购的规划设计、物流调运线路的最优化规划设计、物流的合理配装、eRp系统与物流系统项目建议书的模拟设计。

3、系统的理解与分析。简单模块的编码、系统流程的分析、企业信息化理论知识的提升、eRp集成系统、物流系统的实施及简单维护、基本的案例分析能力等。

(三)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积极构建面向企业的校企合作的物流管理信息化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要面向物流企业,物流企业要依靠物流管理的专业教育,只有这两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物流管理人才。校企合作是物流管理专业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办学理念的实践,是一种校企双赢的举措。一方面,建立一批物流专业的实践基地,学校可以通过为企业培训人员,帮助其改进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推动学校成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推广中心。另一方面,企业可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并接受师生见习和实习,同时也为学校面向社会推行“订单式”教育提供了基础,成为企业人才的储备库和输送源。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物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企业不断采用信息技术对物流业务活动进行现代化管理,推动了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加强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既可满足社会物流产业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也可提高现代化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此,应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方向为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供人才。我们要抓住发展的机遇,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方向教育体系,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培养更多适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际刚.促进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07(3).

2、王兆红.基于信息技术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7(8).

3、孙志伟.基于信息化的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2010(4).

4、严小青.中美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0(12).

现代管理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知识经济经济学基础理论

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

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其表现在: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现代管理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知识经济经济学基础理论

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

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其表现在: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现代管理基础知识篇9

〔关键词〕CDio知识管理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1引言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200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联合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ChalmersUniversityoftechnology)、瑞典林克平大学(LinkpingUniversity)、瑞典皇家技术学院(theRoyalinstituteoftechnology)共四所工程大学,创立了CDio工程教学理念[1]。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2]。CDio教学大纲由四部分组成:①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②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③人际交往技能,团队协作与交流;④企业和社会的构思、设计、调试和运行系统。目前,全球已有七大地区,总计151个院校参与CDio项目,共同开发并完善CDio教学模式,其中,欧洲有63所高校,北美有19所高校,亚洲有32所高校,拉丁美洲有14所高校,英国-爱尔兰有13所高校,澳大利亚-新西兰有八所高校,非洲有两所高校[3]。CDio于2015年被引入中国,其教学大纲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代表着先进的教育方法,符合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引起了我国高等院校的关注与参与[4]。目前,我国共有8所高等院校成为CDio项目成员:汕头大学(2006年)、清华大学(2009年)、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1年)、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12年)、大连东软信息学院(2012年)、燕山大学(2013年)、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5]。CDio起源于工程领域,随着CDio模式的开发与完善,它在人文社科等领域也有所发展,如日语视听说教学模式改革、国贸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会计教学改革等[6-8]。知识管理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学者彼得杜拉克早在1956年就认为“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认为,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进而通过不同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9]。可见,在网络新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从企业到国家乃至整个社会对知识管理人才都有日趋增长的需求。相较于商业团体和组织,高校所提供的知识管理教育和培训,具有理论性强、更加系统全面的优势,已经成为了知识管理教育的主要机构。目前,我国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的培养等问题。在网络新经济时代,高校能否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本研究将CDio理念引入知识管理课程教学创新实践中,从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四个方面,设计知识管理课程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管理基础、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以此促进我国知识管理教学和人才培养,并为从事知识管理教学的高校教师提供借鉴。

2传统知识管理课程教育的缺陷

当前的教育教学中,知识管理课程在众多高校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灌输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整个课程学习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减弱,对所学基础知识、方法技能和应用工具等掌握不牢,不能及时完成课程任务,难以具备课程要求的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这种被动学习的现象同样也会降低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教学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水准,达不到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目的[10]。此外,由知识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可以看出,知识管理课程旨在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方法和工具分析已有问题、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的能力,即“学中做”。这种“学中做”的宗旨,同样也造成了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的现状。知识管理课程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及“学中做”的课程宗旨亟需得到改革与完善。知识管理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工具,学会运用理论方法与工具分析已有问题、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还要培养学生在知识管理实践应用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即“做中学”。因此,知识管理课程教育应做到“学中做”与“做中学”并重,CDio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个人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系统把握能力四个方面的能力,这与知识管理课程教育“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是一致的。

3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教育模式设计与实践

基于CDio理念,知识管理课程教育模式将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个环节进行设计。

3.1知识管理课程构思

网络新经济时代,知识正逐渐取代传统资源如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在社会生产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及知识管理活动中,人和技术至关重要。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管理基础或专门技能的优秀人才,是国家、企业及个人开展知识管理活动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已经设置了《知识管理》及其他相关课程,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提供了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多层次、全方位知识管理课程教育,为我国知识管理优秀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结合CDio教学大纲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及国家、企业、社会等对知识管理人才能力的需求,知识管理课程应更加注重对知识管理人才的全面培养。在知识管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学中做”与“做中学”相结合的方式,着重提升学生对知识管理基础知识、分析方法和应用工具的掌握与利用,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网络新经济时代,信息知识量之大、变化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了个人处理能力的范畴,团队合作成为必然。知识管理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应将团队协作能力纳入学生能力培养的范围之内。总之,基于CDio理念的知识管理课程教育,应注重“学中做”与“做中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个人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系统把握能力,充分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基础、分析方法与应用工具来发现、分析并解决知识管理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3.2知识管理课程设计

鉴于传统授课模式中的教师、学生积极性不高,课程教育缺乏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培养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及四大能力,本研究从授课模式、案例选择、考核方式等方面对知识管理课程进行设计。

3.2.1知识管理课程授课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灌输模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学习被动,对所学知识不理解、掌握不牢固,进而失去学习兴趣,丧失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长此以往,这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准。案例教学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等[11]。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教育将一改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采用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知识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一些基础性的概念知识无法融入案例,学生只有通过教师授课,才能掌握基础知识,保证后续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将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等融入案例中,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达到知识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案例学习,既加深了对知识管理基础知识、方法和技术等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又养成了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了学习主动性。此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知识管理课程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协商与合作,共同完成授课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一过程,既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同学情谊,又提升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教育模式将为国家、社会、企业培养大量的综合性知识管理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2知识管理课程案例选择

由于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教育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其课程案例的选择成为关键。案例选择是否具有典型性、真实性以及案例的难易程度都将影响知识管理授课的质量,选择知识管理案例应注意以下几点:(1)所选案例的典型性。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典型的案例与课程教学目标及核心教学内容高度一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方法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2)所选案例的真实性。源于生活、贴近实际的真实案例更具有感染性和启发性。在案例分析中,以真实的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明晰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3)所选案例的难易性。所选案例的难易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了影响了课程授课的效果与质量。难度系数较高的案例使学生望而生畏,会弱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难度系数较低的案例又弱化了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应选择难易系数适中的课程案例进行授课。

3.2.3知识管理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考核方式注重课程结课时的笔试成绩,导致学生将学习重心放在基础理论上,忽略了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的培养。随着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深化,课程考核方式也随之多元化,如授课教师采用的“出勤成绩+作业成绩+考试成绩”方式。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教育模式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四大能力,考核方式也呈现多元化。试题式考核、情景式考核、即兴式考核、互评式考核可以作为知识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12]。(1)试题式考核。试题考核是目前课程结课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用于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考核一般分为闭卷考核和开卷考核。闭卷考核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落实与巩固;而开卷考核则为学生展现个人能力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能让学生在考核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善加利用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知识管理学是一门开放性和发展性较强的综合性交叉边缘学科,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宜采用开卷考核。(2)情景式考核。情景式考核是指给定一个具体情景(如某一案例),并围绕该情景展开考核。这种考核方式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就某一特殊情景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设法解决,通过汇报、演讲、论文等方式将结论或解决方案反馈给课程教师。(3)即兴式考核。即兴式考核用于考核学生日常课程学习情况,提升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同时,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估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方法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授课计划。课程知识回顾提问、课程学习推动提问等均可采用即兴式考核方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通过记录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发言情况、出勤次数等,来综合评定并给出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4)互评式考核。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可将课程教育成绩评定权交予学生,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引入互评式考核,即学生依据自身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发言的积极性、逻辑性、深刻性等客观给出自己的课程考核成绩。学生通过参与成绩评议,可以对比发现自己在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明确学习目标,敦促自我提升。上述几种考核方式,在课程成绩评定时,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互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地评定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教育一改传统的授课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在知识管理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上皆有所转变。为了提升知识管理课程教育效果与质量,在案例选择时,授课教师应选择具备典型性和真实性且难易程度适中的案例。在考核方式上,采用试题式考核、情景式考核、即兴式考核、互评式考核等多元化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学生的知识管理课程学习情况。

3.3知识管理课程实现与运作

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教育模式的实践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5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知识管理》授课过程为例,展现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的实现。本文以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构思为指导思想,从授课、考核等方面重点展现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教学过程。

3.3.1知识管理课程授课

CDio理念下的知识管理课程授课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如,在知识管理战略与策略内容的授课过程中,首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先向学生们讲授知识管理战略的类型(知识领先战略、知识差异化战略、知识整合战略),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方法,知识管理的主要策略(市场化策略、系统化策略、社会化策略),知识管理策略的选择及实施等基本知识。其次,教师讲解相关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管理战略与策略内容的理解。本课程采用美国知识领先战略的经典案例——以知识和最新科技成果提高市场竞争力。案例提到:“1992年,美国率先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口号。1994年开始实行‘全美永久性信息基础设施计划’。1996年,美国仅在信息产业的投资就达100亿美元,超过日本和欧洲的总和。1997年,克林顿正式采用“知识经济”的提法。”这指明了美国保持强劲的竞争实力和竞争优势所采用的知识领先战略措施。再次,学生选择并分析案例。围绕知识管理战略和策略,学生自主选择相关案例并加以分析,最终形成案例分析报告。这一过程,体现了知识管理教学的“学中做”“做中学”目的:通过教师讲解案例的过程,学生得以从案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技巧等,学会分析案例;通过自主选择案例并加以分析,学生得以在案例分析的整个实践过程(案例选择、案例分析及案例汇报等)中,学会思考、重于实践。

3.3.2知识管理课程考核

在实际知识管理课程考核中,上述四种考核方式——试题式考核、情景式考核、即兴式考核、互评式考核,本课程均有涉及。依据课程特点,在试题式考核中,试题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管理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工具的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表达能力等。试卷设置了选择题、案例分析题以及论述题三种题型,其中,论述题采用选择作答(3选2作答),既凸显了试卷的灵活性,又强化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课程选择给予学生两周时间自主选择案例并开始准备,案例范围包括:有关知识管理战略的案例,有关知识管理策略的案例,有关知识管理模式的案例和有关知识管理系统的案例。在这两周内,学习小组完成案例选择、案例分析以及汇报案例结果的ppt。ppt展示设置了以下流程:将报告(ppt)拷入计算机(课前)—确定报告次序(课前)—分发同学评议表(课前,见表1)—报告—提问环节—同学评议—教师点评。课程制定了以下规则:①出于课程时间限制及训练学生突出表达重点的考量,要求各小组用10—15分钟的时间汇报所选案例、分析过程及分析结构;②各小组自主推选两位同学,一位参与ppt汇报,另一位参与互相评议;③其他小组成员针对该小组的汇报内容等进行提问,该小组其他成员可以协助汇报学生作答,体现团队合作精神;④各小组完成成绩评定后,将评议表交还授课教师或助教。由于《知识管理》课程考核第一次采用互评式考核,在考核过程中,授课教师也对各小组的知识管理课程知识及相关表现进行有关记录,以对比或修订学生的评定成绩。对比发现,学生给出的考核成绩与授课教师给出的考核成绩基本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两点:第一,学生掌握了运用知识管理基础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客观公正地评估了其他同学的成绩;第二,这种考核模式具有一定的可取性。最后,《知识管理》课程的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评议分值等给出学生最终的综合成绩。

现代管理基础知识篇10

图书馆一直以来所进行的知识组织——实践基础图书馆一直以来所进行的知识组织是知识成为图书馆管理对象的实践基础。图书馆的文献组织实质上是一种知识组织。图书馆内部活动的全过程,都体现出以文献的知识内容为特征,以知识能进入交流系统为直接目的。图书馆文献组织中贯穿着知识组织的思想,体现了图书馆对客观知识的贮存、整序与开发功能,从而形成包括目录、索引、文摘、题录、书目、文献指南等在内的二次文献和包括综述、述评、词典、手册、年鉴、类书、百科全书以及各种知识导航系统等在内的三次文献。国内外图书馆已经开展的一些知识管理实践也有力地说明图书馆正在对知识进行管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利用——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利用是知识成为图书馆管理对象的技术基础。目前,包括因特网、内部网、外部网,数据库管理系统,元数据技术,推技术,拉技术,群件技术,中间件技术,数据仓库,知识仓库,数据挖掘,文本挖掘,多维度分析,文档管理,信息检索,工作流,知识共享,存贮结构,联机分析与处理,语义网络,本体(ontology),知识地图,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等在内的许多信息技术都开始应用于知识管理。在这些技术的支撑下,图书馆正在努力改善对知识的管理。例如,图书馆可利用语义网络很好地揭示知识彼此间的关联,构建内容极其丰富的知识体系;又如,图书馆可利用元数据来进行如下工作:①描述信息对象的内容和位置;②定位知识,促进网络环境中信息的发现与检索;③进行语义搜索;④评估知识”。此外,图书馆可把原有的主题法、分类法与网络知识表示语言结合起来,构建新型的知识表示体系,加强图书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还可利用内联网与互联网构建知识交流与共享平台,促进图书馆对内部员工隐性知识的管理。总之,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对知识的管理成为可能。

人们对图书馆管理知识所形成的一些基本观点——认识基础人们对图书馆管理知识所形成的一些观点是知识成为图书馆管理对象的认识基础。这些观点包括:①在图书馆定义与起源上,刘迅与黄纯元认为:图书馆是通过对文献的收集、处理、贮存、传递来保证和促进社会知识交流的社会机构;图书馆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知识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图书馆从产生那天起就与知识有着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没有人类社会知识积聚便没有图书馆的产生,没有知识的不断发展,便没有图书馆的发展。②在图书馆定位上,现代图书馆是知识传播和交流的中心,是文献信息发射中心,是情报中心。顾敏认为:“不同时代的图书馆,融合了各种不同因素的研究,但其总目标则在于知识的成长。③在管理实质上,蒋永福指出:由于文献的实质是客观知识的载体,文献管理的实质和目的是对客观知识的管理,所以,图书馆的文献管理活动实质上是客观知识的管理活动。④在图书馆员的作用上,谢拉认为:图书馆员一直致力于为他人的著作分类、编目和编制索引;图书馆员是文字知识的管理者”。所有这些论断都直接或间接地说明图书馆是在进行知识的管理。

知识成为图书馆管理对象的意义它是图书馆实现管理创新的切入点。管理创新是图书馆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管理系统或者组织、技术、文化某一方面的方略组合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图书馆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过去许多图书馆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与理念的影响,一直以来部门设置繁多,重藏轻用,服务方式单一,层次较低,效率较低,致使许多图书馆发展步履艰难,甚至陷入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管理观念陈旧、管理体制落后、管理机制僵化、管理方法滞后造成的。然而,如今知识正在取代土地、劳力、资本、机器设备等,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知识与人力资本成为主要的竞争优势;知识工作者成为社会的主流;用户对知识的需求不断高涨。这种环境变化自然给图书馆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图书馆必须以知识为纽带,实施管理创新。

它是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前提与基础。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它不仅仅是信息和数据的管理,也不仅仅是指信息技术,知识管理的一个目标是识别有用的、相关的知识,去组织、吸收及综合知识,以及促进创造性地使用知识。对于图书馆来说,只有明确知识是图书馆的管理对象,才能制定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战略,设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框架,建立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并最终把知识管理付诸于图书馆管理实践。因此,明确知识是图书馆的管理对象是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它是发展图书馆管理学的一个生长点。图书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图书馆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基于“知识”的图书馆管理学研究不仅可以创新图书馆管理学的基本理念,包括图书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结构、研究方法与研究任务;而且可以创新图书馆管理方法与技术,实现“确保知识的自由存取”这一新的历史使命。“知识”已经成为发展图书馆管理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作者:吕光远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