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十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十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6:1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篇1

关键词:新课标课程改革;探究性教学;改革措施;效率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方案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教师也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在这个大环境下,探究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和教学背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语文是其他所有门类学科的基础,学不好语文,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分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基本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讲台上机械地传授知识,学生坐在座位上没有思想地听,这种没有完全没有将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存在巨大的缺陷,必须加以改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教师只是机械地将书本上的内容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知识,而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展开学习,这样既无法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起来也会感觉非常枯燥,甚至产生巨大的抵制心理,导致厌学思想的滋长。教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性地位,并不是主导地位,是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而不是夺取学生的主导性地位。当前中国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教师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教师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开展教学过程,不注重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造成了当今沉闷的教学课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探究式教学过程实施的具体措施和策略

1.将课堂教学与探究式模式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前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在采取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学习,并且积极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针对自己遇到的问题,采取探究式的分析,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学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保证学生研究方向正确的情况下,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展开问题的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实现自己能力的提升。

2.合理化、科学化地安排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具体的教学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教学计划。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教师创造的环境中,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实际教学,这种方法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加轻松,对知识的理解可以更加深刻,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或者让学生分角色朗诵课文,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深度,融入作者创造的语言环境中,发挥学生积极学习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对于课文的情感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面对不同的学生,需要展开不同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给学生最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个人能力。孩子是社会的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因此,教育也需要采取各种不同的模式,培养社会各方面优秀的人才。尤其是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适合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以及思维发散能力,在今后面对困难时,敢于正视,发挥自己的各项能力,尝试解决。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以及情景思维能力,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利用思维的发散能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在当下的语文教学课程中,探究性教学方案的实施迫在眉睫,必须立马实施,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融入语文学习的大环境中,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探究性思维加强对每个学生的培养,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和小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语文课堂提问不仅能引导小学生自主思考,使其积极参与课堂,同时也提高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如下描述,并根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几点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枯燥化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枯燥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很多小学教师在语文课堂提问中,经常使用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等简单的词语,这些词语本身具有引导性,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发散思考。这样的提问过于枯燥,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样的提问根本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意义。

2.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数量过多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数量过多,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提问的数量过多,把太多问题抛给学生,容易导致学生把握不了学习的重点,出现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不愿意回答问题,甚至厌学等问题。在课堂中提过多问题,当学生积极性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死板,处于冷场的状态。整堂语文课学生可能学习效率极低,课堂教学质量低下。

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难以把握节奏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不好把握节奏,这也是严重阻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因素。教师该问什么问题,教师什么时候提问,一个问题给学生多少时间思考,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给多少时间总结等,这些都影响着课堂提问的教学效果。

4.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差别化

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个别教师还存在一个严重的现象,就是提出的问题差别化。有些老师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歧视所谓的学困生,只愿意邀请学习好的学生回答,从而忽略了学习不太优秀的学生。教师对所谓的学困生的关注不够,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提高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关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

1.课堂提问要多层次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多层次。教师不能一味地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或者一味地提升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提问时要兼顾不同成绩的学生,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不同程度分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稍难一点的问题,让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回答稍微简单一点的问题。这样一来,有利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利于全方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课堂提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来合理地设置问题。教师的专业素质要过硬,要吃透教材,全面理解语文教材的重难点问题。老师要抓住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以达到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对于语文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不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多采用提问题的方式鼓励学生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在提问中,主要可以围绕两点来进行。(1)围绕教学目的来设计问题。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通过思考来深层次地了解问题,加强学生的智力训练。(2)课堂提问要明确具体。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回答。因此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明确具体,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3.课堂提问要精巧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巧设题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事实上,学习就是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质疑问题,最终探究疑惑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提问,多探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能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不断探索。教师课前设计疑问非常重要,在课堂中巧妙地提出疑问,合理地设置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培养小学生思维活跃的一个有效的教学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改善课堂教学提问策略,就一定能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笔者衷心希望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更多的小学老师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变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化;课堂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靠教师单纯的教授就可以实现,而是要通过对学生主体性的激发,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应用而达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倡生本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关注学生兴趣培养,引导学生喜欢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喜欢语文,其语文成绩自然要好很多,而一些学生对语文课程兴趣了无,其语文成绩就要差很多。原因何在?其实,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其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那就必须让学生喜欢语文,因喜欢而主动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首先,注重和谐课堂气氛的创设。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人文性的课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并平等的对待学生,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这样才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探究活动中,积极而主动的进行学习,有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有喜欢语文过渡到主动学习语文,为有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其次,注重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兴趣。以《燕子》的教学为例,教师导语如:同学们,当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时候,是谁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了生机?(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然后幻灯展示燕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提出问题“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来引导学生阅读,学生在欣赏图片中思考问题,在阅读中分析问题,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提倡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知识构建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的目的是以考试为方向标,课堂中多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种以知识点传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来自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习方式较为机械,学习效率不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倡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提倡通过教师的引导而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本化教学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提倡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

首先,注重层次性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去年的树》的教学为例,以问题“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以问题“鸟是怎样寻找大树的?你的体会是什么?”“鸟儿为什么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她看到了什么?”“鸟儿唱完了歌,又对着灯火看,它在想什么?”来引导学生逐层深入阅读讨论,这样才有利于课堂的不断深入。其次,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点拨、指导。以《鸟的天堂》的教学为例,教师提出问题“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讨论,讨论过程中发现学生此时存在一定困难,此时教师精讲如:这一段描写了榕树“大”“美”的特点。描写“大”的语句:“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描写“美”的语句:“一簇簇树叶……真绿得可爱”。“有许多根垂到地上……卧在水面上。”“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具体要掌握些什么。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练习促进发展

生本化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是定位于盲目地追求全体学生的一致性发展,而是要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个体的引导,让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最终促进全体的共同发展。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点,那就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的制定练习,从而让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首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出相应的层次。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可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学生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而B层和C层稍次之。其次,根据层次而布置针对性的练习。分出层次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层次以必做题和选做的方式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练习或作业。如a层学生需要完成8个选择题,而B层则只需要完成6个,C层完成4个,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出相应的选择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较好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学生在完成了必做题后选做一些题,教师可根据这些学生的完成进行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更加喜欢语文,学会主动学习。

总之,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互统一的课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以学生的兴趣激发为出发点,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来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的进行练习,这样才有利于让学生从知识向技能过渡,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维.试论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3年11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篇4

关键词:预习作业;教学时间;教学环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地发生着改变,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了新课改道路上极其重要的话题,教师应当合理科学地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合理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在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往往表现在学生进行预习的能力,学生是否具有自行通过查阅资料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能熟读课文,在课堂新课教学中更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中,这样便在课堂教学中节约了不少的时间,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一个普通人在一节课中往往只能集中注意力于20分钟左右,因而,学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始终集中注意力的。因此,便要求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难点、重点的突出,在学生普遍集中注意力的20分钟中讲解课堂重点、难点,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发散思维。这便要求教师能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注重有效时间,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重点的教学方式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也只是浪费课堂时间。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有利于保持学生的积极学习的态度,从而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目标。

在日常的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同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心,将关爱与微笑带进课堂,对学生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形成良好的、平等的、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能力不是单方面进行的,而是全方位进行的,教师应当将整个课文的背景对学生有全面的诠释,合理科学地运用音乐、图画以及视频等手段来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从而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环境,迅速地与学生拉近距离。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应当合理地布置预习作业、分配课堂时间以及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行为;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0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03

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现状分析

小学教学的难题在于学生正处于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起步阶段,此时学生学习新事物的意愿和模仿能力非常强,如果在这一时期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将对其今后的学习行为养成造成恶劣的影响。小学语文作为素质教学的窗口,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重视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教师的课堂语文行为至关重要。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可以简单概括为课前导语、过渡语、提问语、解释语与结束语五个部分,且分别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实施要求。

课堂导语部分需要运用诙谐幽默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过渡语部分主要是将抛出的“诱饵”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或者是将以往的学习内容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连接起来。小学生思维更容易发散,教师需要通过恰当的过渡语使课堂回归到教学核心内容上去;提问语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集中性和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解释语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使用性最强的部分,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不懂的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说明。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教师的解释语必须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同时便于学生掌握重点学习内容;结束语部分起着归纳总结的作用。通过这一部分,可以将本节课或以前学习的内容重点进行强调,加强学生对重点学习内容的印象。

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试教育的发展使得人们得以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代替教师的课堂语言工作,转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让学生获取更高的考试分数上,因而逐渐忽视了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教师课堂语文行为的有效性也随之降低。殊不知,缺乏生动语言的课堂很难带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情感体验,特别是在小学教学中,学生逐渐失去了模仿教师规范语言的机会,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二、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一)创造真实丰富的语境教学环境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的初期,很难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课程内容,一些简单的语句用法和规则在小学生看来也是晦涩难懂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语言将相关的课外资源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出有利于记忆知识的教学环境,将学生置于日常的生活情景下,让学生能够将学习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若能将自己和学生都纳入其中,便能在提高师生互动性之余,帮助学生提高想象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发散性思维,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亦是有利的。

(二)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尽可能规范

教师教学语言需要规范并不是说教师不能够采用诙谐幽默的教学形式,不能够运用丰富活泼的语言或者流行语,也不是限制教师照本宣科,只能够按照课本的固定内容进行教学,而是说教学语言在发音和语句用法方面要注意规范使用。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承担着重要的引导和辅助作用,同时由于教师具备专业性和权威性,一直是学生最倾向于模仿的对象。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儿童开始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榜样,不光要多使用不同的词汇,还需要注意防止用法错误和语言失误,要讲究语言使用的质量和品质,在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语法等方面做到吐字清晰,表达流利,充分表达出汉语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之美,同时利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强调学习的重点内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师教学语言要具有激励性

学生作为知识学习中的主体,相比于教师鞭策式的学习,如果能够自主学习,将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为了能够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学习潜能,教师应该适当地在课堂上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小学是学习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但也很脆弱,碰到难题容易被打倒,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享受到战胜困难带来的快乐。比如,在课堂上提问时,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给予“你真棒!”这样简单的评语,就会让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信心大增;对于学生不正确的回答,千万不可采取挖苦讽刺的手段,这样不仅不能让学生思考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还会影响学生的思想状态,长此以往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考虑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其他角度的思考。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文教学行为对于学生的语言行为养成和课堂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是现代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行为的有效性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有着多方面的要求,教师应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以达到最高效的课堂语言教学状态。

参考文献:

[1]马悦.教学理念与课堂话语:两类教师课堂指令语的使用带来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6):1-6.

[2]王明利.国外语言教学中对课堂师生话语交往分析的几种理论方法的评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1-6.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对话教学研究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与理念中,对话教学由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活跃的课堂表达,灵动的课堂氛围成为了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但笔者发现,在部分课堂当中,也存在一窝蜂、乱哄哄,而具体的对话效果却无从考察与肯定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将对话教学活动的效果充分彰显,更好地应用对话教学模式呢?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点,望各位同仁提出批评意见。

一、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奠定对话的基础。

对话是师生相互理解的对话,在对话教学中,师生是在理解中展开教学活动的。传统意义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绝对的权威与服从的关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而新课程的背景下,由于存在了学生理解教师、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教学状态,因而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我”与“你”的关系,对话带来了真正的面对面的机会。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沉浸在对话中,在吸引对方的同时又被对方的话所吸引。教师和学生在对话中建立了平等、自由、公正、宽容、鼓励和帮助的关系。

二、教师要下放话语权,促进师生对话。

传统思想中,教师往往习惯于自己在课上滔滔不绝,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感知。对话教学模式下,教师要逐步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于具体教材、文本及人物的理解,说出独特的看法。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能会担心学生一些五花八门的说法影响了教学的进度,担心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选择了自己代劳。老师们有时让几个学生回答,好似虚晃一枪,马上就迫不及待地抛出自己的“标准答案”;有时学生回答了一些老师意料之外的答案,老师马上制止其继续说下去,强制性地掐断了刚刚显露出来的真实对话的幼苗。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懒于思考,等着老师给出“标准答案”,课堂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而没有新的生成,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真正的训练。师生对话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双方平等,没有了平等,哪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因此,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看法,还应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表达,进而与学生对话。当然,如果意见统一的话,对话就会进行得非常流畅,如果意见不甚统一的话,我们就要分别从不同的师生角度进行观察与解读,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尊重他们的理解,尊重他们的人格。当然尊重不代表纵容,而是给予积极的引导。鉴于此,教师就必须在备课环节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做出充分的预设,并找到应对策略。这样,我们在课堂上面对突况才可能有备而来,游刃有余,给学生以全面、正确的引导。

三、以创造性的语言诱导学生展开生生对话。

“创造性的语言”即能够创设出贴近文本的教学情境的教学语言,教师可以用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幅生活图景,使学生浮想联翩;可以凭借简短的语言把事物的存在状态生动地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也可以在只言片语中创造出一个美妙的天地,掀起学生的情绪波澜。或贴近生活的、或激起学生好奇的、或幽默风趣的、或发人深省的、或激情洋溢的、或优美动人的语言,只要能把学生引入贴近文本的教学情境,就是诱导生生对话的艺术佳品。如有位教师在执教《月光曲》时引导学生理解兄妹俩听着贝多芬的弹奏想象出来的美妙图景时,用语言把学生带入一个情境:“现在,请大家想象我们就坐在音乐大厅里,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想象着画面。”学生在音乐中入情入境地朗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接着,教师顺势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真的有这样的图画吗?”学生之间展开了以下对话:生1:这首曲子可以让人浮想联翩,此时此刻听着那音乐就能让人想到那美景。生2:我来补充,这首曲子十分美妙,它变化不断,听到旋律的变化,就能让人想到那不断变换的美景。生3:我认为正是有了这样美妙的音乐,有了这样懂得欣赏音乐的人才有了这样的联想。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基于文本的特点,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一个生活空间,为学生创设了深情朗读的情境,从而使得文本语言在学生的想象之中成为画面,画面和音乐又融合在一起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有声有色地朗读文本语言。有了这个体验过程,学生才能围绕“真的有这样的图画吗?”展开较为生动、理解深入的生生对话。如果教师没有用语言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就很难体验到文本语言中的情感,课堂上也就不可能展开理解深入而生动丰富的生生对话。

四、增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广阔性。

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解,从字词的分析、重点段落的剖析到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的诠释,方方面面都讲到,老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听老师的分析,回答教师分析咀嚼过的阅读问题。学生没有时间亲自接触、体验、感悟作品,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样的教学何来与作品对话?何来个性化见解和创造性阅读?我们认为,教学中老师的预设的话题是需要的,但是不能零打碎敲。设计的话题要有较宽的覆盖面,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使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请看下面一位教师在教学古诗《江雪》是如何巧设话题的:师:同学们,一首凝练的诗,就是一幅精致的画,如果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不能画什么呢?(屏幕上诗的旁边出现大片空白,准备给学生边议边画)这个话题一出,立即激发了学生对话的兴趣。

总之,在阅读课堂中注重有效对话环境的营造,从而促使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得以实施,相信阅读教学就会精彩的“对话”而更具有生命力。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追寻。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篇7

关键词:活化;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及现代教育所面临的现状,我们必须实现人本化教育,从人的角度去考虑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活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手段,争取最大化的提高学习效率。

一、构建开放课堂,实现师生互动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老师的引导及鼓励,由于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鼓励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要想活化小学语文教学就必须构建开放型的教学课堂,实现在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中师生交流与沟通。构建轻松的开放型课堂,就需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感受到和谐的教学氛围,为了实现这种良好的教学环境,那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得主动走进小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给与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总之,在课堂上,必须让学生感受到轻松的氛围,而不是课堂死寂一片。实现师生互动,是活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讲授,还要有学生的参与,只有实现师生互动和交流,才能活跃课堂氛围,活化教学过程。如在学习《窃读记》一课时,老师可以先和学生讲几个古代类似的励志故事,如凿壁偷光等,老师还可以讲解一些身边的故事,引出身边学生读书难的实例,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文中“窃”的含义及背后的精神,这样学生就会很简单的领会到文章的主旨大意,掌握既定的学习内容了,同时又可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二、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体验式教学

要想活化小学语文教学,就必须改变常规课堂教学的定势模式,老师让位与学生,而不是老师一味的讲授,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小学语文课堂必须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式的体验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指导和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究,通过自身的参与和思考,使得学生深刻的理解所学习的内容,这样就会大大的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领会和理解,强化对知识的进一步领会和内化,它重在使学生认知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达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不同程度的感悟和体验,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如在学习《山中访友》一文时,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准确的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的寓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自己做到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目的。在分析“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这句话时,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作者的是好心情?“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作者的愉快心情,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访友的事例,一起分享自己的生活,然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这种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模式,大大的提高了课堂学习的热情,为活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三、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小学生由于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事情,社会阅历非常浅薄,所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来说,更多的是学习方法的有效掌握和文章内容的理解与领会,所以,要想活化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习效果,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习的内容,这就需要老师结合学情,采取有效的方法,把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易于掌握。如在学习课文《鲸》时,文章中讲解的很详细也很清楚,但是学生却很难理解,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鲸的理解,激发学生敢于探索,热爱科学的精神。鲸对于小学生来说常常听说到,但其实并不了解,文章中很多的词语或者关于鲸的描述都是非常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非常的困难。这个时候,语文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精心筛选一段关于鲸的视屏解说,然后再用ppt展示鲸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学生在导入阶段就能清晰的了解到鲸的大概状况了,那对课文的理解就简单多了,这样就能很好的活化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自我反思,自我完善

要想真正的活化小学语文的教学,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的,针对教学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师生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思,并且要及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了,能否学会和理解课堂知识,是考验个人学习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对于难度系数较大的知识点,学生必须提前预习,给与足够的重视,对于难于理解的问题,要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及时向老师请教,积极面对,不可回避。要想活化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还必须强化语文教师的素质建设,只有教师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情感、精湛的教学艺术和高效的课堂管理才能实现课堂的活化,进而向课堂要效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喜欢教学才能花费精力去研究创造,把教育作为生命来传承,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善于观察和分析,敢于自我批评和反思,查缺补漏,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进步,在进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篇8

关键词:“读图时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在网络已经家喻户晓的今天,人们无意识的闯入“读图时代”并受其影响,这直接改变了青少年的阅读方式,语文教材中的大量的彩色图片对传统教育模式产生了冲击,要求其发生改变。

1“读图时代”的特征

读图的意思是读者由阅读图像和图画为主代替原来的阅读传统文字的阅读方式,并且相比较传统的读字模式,“读图”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

1.1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对于文字体现的内容或者知识,看起来比较乏味、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而用图像表达起来更加形象,学生可以很容易的明白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并且图像可以迎合学生的心理,缩短课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本所表达的世界中,学生可以得到更加直观的感受。

1.2表达的概括、广泛:一整片课文内容可以用一个图片来表达,说明图像表达具有很强的概括性,这是传统文字比不了的,并且图像是一种很通用的表达方式,不会受到语言和环境的限制,很容易被任何人看懂,具有更加广泛的传播范围。

1.3传播的方便、快捷:读图相对于读文、读字来说,更加显著的一个优势是传播的更加方便、快捷,它更能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据心理学研究结果得知,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中有83%来自视觉,而符号、图形、标示更能触动人类的视觉,刺激人类的记忆。所以相对于其他的阅读方式,读图更加能够调动人类的神经感官,唤起学生的视觉神经,将其应用在教学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读图时代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产生的影响

2.1读图时代下影响了小学生想象力的激发: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入了很多的彩图,使得小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彩页和插图上,减少了对课文上纯文字内容的课文的阅读,甚至都不再阅读这类文章,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的培养。而且学生在习惯了阅读带有图片的文章,很直观的获取了信息,减少了思考的机会,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长期在这样环境下会使学生变得懒惰,不愿意去想象、创造,思维方式变得快速、直接,影响了学生正常的语文学习,对文字更加不会深刻的去理解和探索。

2.2读图时代下阻碍了小学生思维能力转换的培养:文字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思维的二次转化的能力,但是读图却阻碍了学生这方面的发展,学生只是对直观性较强的图片兴趣,直接接受图片传授的信息,思维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而不会去思考这个深层次的含义,理性思维得不到培养。小学阶段是培养文字理解能力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萌芽阶段,读图直接限制了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对于学生以后语言学习和思维能力的转换起了一个不好的开端。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适应读图时代的方式方法

3.1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年龄小,语言信息量小,在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常常逻辑不清晰甚至句子不连贯,写作时更是不会组织语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被高度重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适应读图时代的到来,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看他们比较喜欢的图片信息,然后再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图片中描述的现象或者表达的看法,最后再通课本中的文字像比较,看看区别在什么地方,从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表达误区和理解误区出现在哪些地方,从而积极的改善。

3.2把插图和课文结合,共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传统的语文教材中,展现课文内容的主要方式以白纸黑字为主,但是在读图时代的冲击下,新版语文教材中也开始插入出越来越多的彩图,为了使这些彩图不会产生反面的作用,教师就要充分结合课文和插图来一起培养学会的想象力。比如,可以在让学生把课文和插图都阅读一遍,然后把两者联系起来,把静态的图片通过文字叙述的内容想象成一个动态的情景短片,或者让学生比较插图表达的内容和文字表达的内容是否吻合,可以在图片原有的基础上按照文章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增加学生想象力的深度和层次。在观察彩图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隐藏在图片背后的故事,使插图在学生的脑海中活动起来,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开拓思维,以减少读图时代的不利影响。

3.3引导和指点科学合理的读图方式:“读图”对于学生获取信息来说是非常快捷和方便的,但是如果没有使用正确的读图方式,图片的优势不会得到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指点学生正确的也都带有彩图课文,并像安排作业时的为学生布置一些任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把图片习惯性的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并拓展其表达的内容,使图片的优势的被充分的发挥起来,并被教师和学生科学使用,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得到提升。

3.4培养小学生思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换: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影响,思维方式主要以感性为主,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小学生思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换。而插图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弥补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的缺陷,使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减轻学生学习文字知识的压力,但是插图学习并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它是对教材中的课文起到解释补充的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研究,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锻炼和培养,思维模式便不会只是停留在感性的一面,开始向理性思维转换。总之,教师应该科学合理的来引导学生的读图习惯,使读图和读文字实现有效结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和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转换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典型坚实的基础,同时改变读图时代带给学生的不利影响,科学合理的利用课文中的插图,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付秀珍单位: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北关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篇9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利与弊

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促进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本文将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缺点进行阐述,以便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多媒体。

一、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1.存储信息量大,提供大量阅读材料。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加强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打好基础。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指导下,教学内容可以按照知识点进行划分并实现超媒体链接,形成类似语义网络的非线性结构,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储存大量教学信息的能力,可储存大量的阅读材料,并可随时让学生以类似查字典的方式检索到阅读中的生字、生词、难句等;根据需要,还可提供标准的朗读示范音。多媒体计算机储存的教学信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2.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丰富的学习氛围。小学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小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世界。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教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下消除小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备,也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

3.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并茂化解课文的教学难点。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一些词,以及描绘出的情景,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已用不着我再怎样解释,就理解了难懂词句以及一个夜行之人的感情。这样一个爱自然、企盼丰年的主题就在文字与图片的配合中被化解了。应该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会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它使抽象的概念,难懂的文句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成为学生理解验证文章表达内容的有效途径,也能弥补教师言传的不足,化解常规教学中的难点。

4.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大信息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质量,也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因此,我们就必须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构成,积极在教学实践中推进运用先进教学设备的步伐,让多媒体技术更多地进入我们的课堂。而一旦多媒体课件的大量运用就会相应地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弊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篇10

1合理定位目标

著名教师钱梦龙著书指出:“目标的提出,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目标明确集中,学生达成度高,是有效教学的最重要的标志。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与标准,也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评判教学效果的标准和尺度。

1.1根据教材本身确立本课教学目标。教材是新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研究,去开发。只有认真研读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秋天的雨》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含蓄的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典范。我确立了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懂课文内容,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我就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将课文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话提炼出来组成一首描写秋雨的小诗吗?这时孩子们跃跃欲试,一会儿一首描写秋雨的小诗就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通过让学生自由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将这些句子储存到学生的知识库中,同时也为作文教学的展开埋下了伏笔。最后让学生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抄下来,去读读、背背,以便今后写作。学生通过这三个层次的积累,体会到了课文的语言美。

1.2根据教材的前后编排定位教学目标。新课标实施以来,加强了教材的整合,相关主题的学习目标却有不同的要求。如四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白鹅》、《白公鹅》、《猫》、《母鸡》中单元导读指出本单元课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写相同的动物,有的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我们来认真读一读,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还可以试着比较一下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这一单元注重的是感受表达上的特点,《白鹅》一课作者除了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1.3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定位教学目标。教师如果能将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学生也就能采取相应的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就能积极主动地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出最易于与新知识联系的旧知识。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会发生积极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即“同化”,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新知的获得。因此在定位教学目标时,不仅要了解教材的编排,我们还要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

2关注学生合理需求

2.1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最终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策略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低年级的孩子喜欢游戏、爱表现自己,所以低年级的教学要以游戏为主,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例如在教学第一册《识字4》时,课前先准备好贴有生字的金牌和花形卡片,学了生字后,巩固字的偏旁、结构。导语:小朋友,我们来玩一个找相同偏旁的字做朋友的游戏。操作过程如下:一生拿一张卡片“打”,说:“找呀找,找呀找,谁是我的好朋友?”拿卡片“拔”和“拍”的同学就都可以上前说:“我是你的好朋友。”大家说:“对对对,‘拔’是‘打’的好朋友。”最后大家一起读读两位好朋友手中的字,说说这两个字的偏旁。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在游戏中学会了生字,总结出提手旁的字和手的动作有关。一般可以表演的课文,我都组织学生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学生表演的热情高涨,在表演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