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行业税收风险分析十篇行业税收风险分析十篇

行业税收风险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9:48

行业税收风险分析篇1

一、银行业

一、银行多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

涉及税种:企业所得税

风险描述:1.根据税法相关规定,只有正列举的银行风险资产可以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在税前扣除,银行可能扩大计提准备金资产的范围,对不属于税法规定的相关风险资产也计提准备金并在税前扣除,存在少缴企业所得税风险。2.银行针对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按照“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各自对应计提比例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同时,对“正常类”贷款另外再比照一般贷款按1%计提损失准备金并在税前扣除,存在少缴企业所得税风险。

政策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86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85号)。

典型案例:2016-2018年大企业管理司开展的千户集团税收风险分析应对工作中,该风险点入库税款1000万元以上的银行22家,入库税款76.55亿元,其中2017年,某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扩大税前提取准备金贷款资产范围,补缴税款38.91亿元;某银行因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扣除问题,补缴税款3.1亿元。

分析指引:1.约谈询问银行总行负责税务工作人员,查阅银行的税务管理办法,了解该银行对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和调整方法。查看银行对于不承担风险资产是否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测试其对于上述贷款损失准备是否进行税前扣除。2.约谈询问银行总行税务部门人员,查阅银行的税务管理办法,了解该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和调整方法,掌握银行对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具体比例。审核银行提供的年度各类贷款余额、内控制度及财务核算办法,核对银行计提准备金的数额,与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准备金比对,核实其是否叠加享受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与一般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

二、银行将客户提前兑取的凭证式国债持有至到期未准确核算所得税免税利息收入

涉及税种:企业所得税

风险描述:客户可将凭证式国债在到期前向银行兑取,银行再持有到期实现兑付。客户持有国债期间的利息收入免税,银行在国债到期兑付时取得的利息收入(按照国债确定的完整期限计算),应减去银行持有前已经免税的利息收入,即仅对银行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收入免税。银行可能未按上述规定计算免税利息收入,少缴企业所得税。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国债投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6号)。

行业税收风险分析篇2

关键词:证实分析汽车制造业税务风险

一、前言

税务风险指的是公司的涉税行为并没有正确的理解税收法律或者错误的利用税收法规,从而可能对公司的利益造成损失,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公司经营行为并没有充分的利用相关的优惠政策,致使公司面临承担较大的隐性风险;其二是公司的纳税行为存在违反税法规定的行为,例如偷税、漏税等状况,致使公司面临加收滞纳金、罚款、补税或者刑事处罚等,导致公司面临被罚款造成的显性呈现。此外,从风险来源角度来看,公司的税务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其中内部风险指的是公司内部管理存在问题,违反了相关的税收法规,从而遭受纳税现金流出、处罚加重等风险;外部风险是由于公司外部环境的变换,例如税收法律法规、会计法律法规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变革,导致公司的涉税业务、纳税时间、纳税义务以及纳税额度等出现较大的变化,这些都会对公司在成税务风险。

二、汽车制造业税务风险的实证分析

(一)建立模型

为了描述汽车制造业公司税务风险的影响因素,文章采用了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并且构建了oLS模型:

taxrisk=α+β1RV+β1Ri+β3LR+β4naiR+β5ta+β6Fa+β7Size+β8Lnincome+β9LnCost+ξ

其中ξ表示回归残差,βi表示自变量的估计系数,α表示截距项,其中汽车制造业公司总体税负/汽车制造业行业年度总体税负平均数=税务风险,通过oLS模型以及公式可以看出,汽车制造业公司的税务风险与汽车制造业行业年度的总体税负平均数具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该税务风险数值等于1,则表明该汽车制造业公司的总体税负和汽车制造业行业的总体平均税负在同一水平,说明其税负风险为0;如果该税负风险数值大于1,则表明该汽车制造业公司的并没有完全理解或者充分的利用税收优惠,导致该公司存在多缴纳税款的税务风险;如果该税负风险数值小于1,则说明该公司的总体税负风险小于行业的总体平均税负,可能存在两种状况,一种是该公司充分的理解和利用了税收优惠,规避了汽车制造业的税务风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能是存在漏税、偷税的问题,可能存在被税务司法机关查处,并且缴纳罚款的税务风险。

oLS模型中的RC是进行销售成本以及销售收入计算增值税,确定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的直接根据,对汽车制造业公司的税收负担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对汽车制造业公司增值税筹划过程和当期增值税负担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LR流动比率指的是公司的短期偿还债务等级指标,对公司是否用于足够的先进缴纳税款、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偿还谁快以及受到税收处罚对公司造成的影响等;Ri指的是公司承担的直接税务,其是公司税收筹划的重点工作,其大小直接影响公司的实际税收额度。

(二)选取样本

根据汽车制造业主要税务风险评估指标,文章以40家汽车制造业公司为实证分析样本,并且以财务报表中的相关数据,根据税务风险评估指标,分别对这40家汽车制造业公司进行了税务风险评估,旨在求出各个公司的增值税税务风险及其对应税收负担率,为了说明增值税转型后公司对税收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公司因运用水平的不同而引起的风险,文章将所得的数据整理成汽车制造业公司税务风险评估指标统计表,并将未转型的税收负担率和转型后的增值税税收负担率进行对比,以此完成对增值税转型前后的增值税税务风险进行实证分析。文章采用的税务对比法。即(公司评估的税负率-行业税负率)×100%/行业税负率=税负差异率,将行业税负率当做实证分析标准,对所有汽车制造业公司的税负背离行业税负的异常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汽车制造业所得税税负率俄预警下限为5.95%,增值税税负率的预警下限为4.09%,文章运用税负对比分析法,对40家汽车制造业公司的所得税税务风险以及增值税税务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显示,这40家汽车制造业公司的评估的生产型税负率在0.35%-6.13%之间;税负差异率在-91~48之间;评估的消费型税负率在0.00%-5.91%之间;税负差异率在-100~-11之间;评估的所得税负担率在5.45%-43.40%之间;所得税税负差异率在6%-613%之间。

三、控制和防范汽车制造业税务风险的建议

重点防范汽车制造业的主要税种税务风险,例如重视增值税税务风险防范和重视公司所得税税务风险的防范。

化解汽车制造业业务流程隐含的潜在风险,例如严控制汽车制造业收入和成本费用税务风险点、降低公司制造业整体税负水平、根据公司规模合理的选择公司制造业税负风险控制点;

控制和防范汽车制造业公司税务风险的配套管理,例如重视培养公司的纳税分化、成立专门的税务部门、强化公司在税务方面的沟通能力等。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汽车制造业所在的行业特点,面对不同的经营周期以及不同的市场条件,导致公司面临的税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涉税事务的不确定性,给公司带来了更加严重的税务风险,并且由此引发的税务风险问题也越来越多,应该引起公司以及相关税务管理部门的重视。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探析了汽车制造业的税务风险,希望为汽车制造业以及相关的税收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且为税务实践提供一定的经验数据。

参考文献:

[1]谭光荣.王贤.机械制造业税务风险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2(178);84-86

[2]谭光荣.张立华.汽车制造业税务风险的实证分析[n].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4-87.

行业税收风险分析篇3

1当前税收风险管理存的主要问题

1.1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没有真正树立风险管理理念

税收风险管理是通过制定战略目标、税收风险识别、税收风险评价分析、税收风险管理应对,绩效考核等过程实施对税收征管的过程,目标是有效合理配置征管资源,最大限度促进纳税人遵从税法,减少税收流失,从而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税收风险管理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一种机制。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和内容的规定。部分税务机关在开展税收风险管理活动中,虽然建立了风险管理部门,在形式上开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分析,风险应对等工作过程。但很多税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内涵、作用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基层税务机关职能科室只认为税收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与自身岗位业务工作关系不深,在风险管理活动中只从部门职责出发,沿用老思路老办法,使风险管理部门未能有效指导和统筹各部门工作。一些税收管理员对部分税收业务还是按照传统户管制方式进行操作,认为只有全部检查和管控,才能有效管理税源,没有有效利用“数据管税”“信息管税”。风险管理工作“穿新鞋,走老路”,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发挥风险管理的有效利用资源,防止税收流失的功能。

1.2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第三方信息、外部信息获取应用难

当前,伴随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基于位置的服务、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方式的不断涌现,以及云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互联网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地增长和累积。但税务机关没有建立相应的机制和使用数据管理技术获取外部有用的数据和信息,造成税务部门获取涉税信息的渠道比较窄。与工商、公安、银行之间的协作配合只局限于信息的传递,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共享,导致流失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三方信息,信息量还远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税收风险管理的要求。对于外部各种大数据信息,几乎无法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手段进行收集、分析和采集。一般只采用人工由税务人员通过阅读与分析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及政府网站公开信息,再根据工作经验与知识储备,进行判断和查找可能与纳税人征收管理有关的信息。并行手工下载、复制、整理数据。这获取方式获取外部数据的工作模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数据不完整,数据缺乏依然是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短板。

1.3税收风险管理运用方法和手段没有与时俱进

税务机关在税收风险识别分析所的运用方法和分析技术单一,风险识别程度不高。在风险识别方法上,多使用单一指标分析,指标没有整体统一性,造成评价指标重复,指向分散,说明的风险不明确,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纳税情况没有整体的评价。对指标分析的方法简单,通常只使指标比较的方法进行数据对比。指标预警值设置也缺乏合理科学的依据,主观因素比较大,对纳税人的风险评价的技术运用遇到瓶颈。并没有在拥有大量数据基础上,运用税收来源于经济的关系,以多种方法建立相应的经济税收指标模型,对纳税人纳税行为进行归类和预测。从而建立税收风险评价模型。因没有新的方法和手段,随着税务机关存储的数据越来越多,数据拥有者与利用者不能匹配,利用率不高。大量数据信息没有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各种业务数据质量仍待提高。

1.4忽视税收风险管理活动的事中的监管

只重视对税收风险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只关注发现了多少纳税人存在的风险,不注重对税收风险管理过程事中的监管,造成税收风险管理结果不理想。现阶段对事中监控的运行制度和机制不完善,特别是事中监控制度的滞后和监管手段的落后。首先对事中监控的作用认识不足,部分税务部门认为绩效考核是结果,更重要,而对于事中过程,只要结果好,就可以忽略。其次,对于事中监控,没有相应的职责部门进行监控,缺乏实施主体。再次,对于事中监控,因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且频繁性高,各部门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业务的差异性,工作量大,如果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很难实施事中监控。最后,实现事中监控存在数据信息来源的复杂性。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大量非结构性数据的存在使得对其的处理异常困难,在实现事中监控方面有一定的难度。

2税收风险管理完善改进的基础

2.1税收风险管理完善改进需要丰富的信息数据

税收风险管理需要有足够量的数据,无法获取足够量所需数据造成的税收风险管理效果不理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务机关对税收风险管理作用的认识。随着信息化水平提提,税务机关获取数据的能力越来越高。2015年,国税综合征管数据集中与处理涉及到综合征管软件(国税CtaiS1.1、CtaiS2.0)、综合征管软件(上海、版本)、全国集中版核心征管三个系统的数据。税综合征管数据处理平均每个月加载约6000多个过程,处理约1000多张基础表与事实表,共计集中约9800多张表。平均每个月集中数据量约占1.5t,平均每月集中大约60亿条数据,处理范围已基本包含以上各系统的税务登记类、发票管理类、税收会计类、稽查管理类、申报征收类、文书审批类、信息采集类、代码类、税收保全类、行政复议类、核定应纳税额类、强制执行类、认定管理类、违法违章类、行政应诉类、证件管理类、一般执行类等信息。只有数据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才能为税收风险管理提供了较好的分析识别评价的数据支持,缓解税收风险管理无米可炊的局面。

2.2需要多种风险识别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单一的分析方法使税收风险识别效果有限。随着税务机关获取数据范围越广泛,管理数据的能力越强,税务风险识别分析需要更多的方法和技术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数据的广泛,如果能覆盖全部纳税范围注重,就可以开展整体数据分析,对全部纳税人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扫描,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对纳税人风险状况进行趋势分析时,需要确认风险因素的相关关系,这样,税务机关需要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整体数据运用多种算法建立多维税收数据挖掘算法模型,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税收风险信息和知识。通过相关分析,趋势分析,从多角度,运用多方法在税收征收管理活动中快速识别纳税人存在的税收风险点,提升税收风险管理的效率。

2.3需要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思路的转变

税收风险管理必须拓展风险管理领域,参与到治理决策和战略管理等全过程之中,即对本身活动的监控。税收风险管理实施部门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应对活动的专业性,对数据进行调查分析,获取全方位的信息,通过参与到战略制定和决策过程中,提出最客观、有力的建议,以增强决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数据进行实时有效分析,使管理者掌握整个风险管理活动状况,对每一起风险任务所处在的情况可以实时了解,通过分析税收风险管理运行环境,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调整、改正税收风险管理中的错误和风险,减少时间、资源的浪费,促进税收风险管理的合理化,效率化。

3税收风险管理的完善改进

3.1对税收风险管理活动实施全过程管理

税收风险管理包括了风险计划的制定,税收风险的识别、税收风险的分析和评价,风险任务的推送、风险应对等环节,构成了一个管理流程。各环节各阶段有自身的工作内容和时间耗费,同时也影响着下一环节的工作内容和时间耗费。要保证税收风险管理活动顺利运转,充分发挥其综合效能,需要合理、规范的税收风险管理运行机制。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充分利用风险管理活动产生的各种数据信息,对风险管理活动本身实施全过程管理,在事中,及时可以识别、评价、控制、监督岗位风险,采取提醒,催办等措施,可以避免相关人员在在资料传递、工作交接过程中而可能出现的中断和失误。

3.2提高税收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

建立互联网数据采集、第三方信息交换平台和机制,收集与纳税有关的数据信息,规范数据标准,促进税收数据的整合,使核心征管业务信息系统外部信息数据的综合管理,形成支撑税收风险识别分析的数据仓库。基础数据质量的高低决定了税收风险管理中识别、分析评价的准确性,全程监控的及时性、有效性。要提高税收基础数据质量,通过应用系统数据入口的校验逻辑和业务规则检测,对数据进入系统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控制。建立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数据质量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明确岗位职责,构建数据管理的保障体系。税收风险管理的价值开发高度依赖于深度数据分析能力。从运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帮助识别纳税人税收风险,也可以监控税收风险管理活动本身进展情况。

3.3完善过程运行机制,健全岗责管理制度

分析税收风险管理相关环节和内容,找出税收风险管理的特点和重点环节,有依据、有目的地完善组织体系,明确各岗位职责分工,强化数据、基础管理,建立起跨层级、跨部门、跨岗位的税收风险管理全过程管理的运行机制,形成清晰规范的管理途径和制度,以满足风险全程管控的要求。完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在明确内容及路径,并针对常规性的风险管理工作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引导操作模板。促进业务处理规范化,做到监控工作有序进行。

3.4加强岗位专业培训,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培养和建立具有税收风险管理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是推进税收风险管理的前提。税收风险管理需要掌握税收政策、财务知识、数据信息管理、风险识别分析、风险应对、全程监控等内容的知识。建立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树立其风险管理念,培养其进行风险识别分析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术,提高其风险识别技能,从而提高人机结合的水平。

作者:吴强刘卉月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湖北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行业税收风险分析篇4

【关键词】 房地产企业; 税务风险; 实证分析

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5月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国家税务总局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到“企业税务风险”这个概念。该指引目的是提高企业税务风险意识,引导大企业加强税务风险管理。随着住房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公众对房地产企业关注度越来越高,政府对房地产企业的监管(尤其是税收监管)日益规范和严格。根据《2012年全国税务稽查工作要点》(稽便函[2012]1号),房地产业仍然是税务稽查的重点行业,房地产业成为唯一一个自2002年起连续多年被列为税务专项稽查的行业。由于政府税收监管力度的增强,且房地产企业涉税事项较多,其税务风险日益增大。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依据风险管理理论与财务分析理论,分税种分析了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现状,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揭示了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与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

一、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界定

澳大利亚的michael Carmody(2003)认为,企业税务风险一般来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要求企业加强对内部因素的控制,实现合法纳税、避免被税务机关纳税检查并力图承担最低税负。Donald-t.nicolaisen(2003)认为,税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合理安排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承担最低的税负水平,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同时并不引起税务机关的关注。CoSo在《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中,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系统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和框架,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这五个部分实际上构成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企业有效管理税务风险提供制度支持。

国内学者对税务风险也给出了各自的解释。刘蓉(2005)认为税务风险是指税务责任的一种不确定性,并且这些不确定性主要与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以及税收法规的遵循等相关。税务风险管理就是对这种不确定性的管理。蔡昌(2011)认为税务风险是指企业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法规定而可能导致的未来利益的损失。刘建民、谭光荣(2009)认为税收筹划(税务风险管理)是纳税人在遵守国家法律、政策的前提下,通过对筹资、投资、经营等活动开展以纳税事项为主的筹划,以获取税收利益。

根据税务风险的基本界定,笔者认为,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是指房地产企业在涉税活动中面临的一种不确定性而使其涉税行为未能准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最终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包括:房地产企业未完全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而被发现其存在偷逃税的可能性,从而引发补税、罚款的处罚,或者纳税时依据的税法不准确、没有充分运用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而承担较多的纳税责任,或者没有进行有效合理的纳税筹划而导致房地产企业多缴税,即存在税收违法风险和税收负担风险两种形式。

二、房地产企业主要税种税务风险评估分析

(一)主要税种选择

房地产企业涉及税种主要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等。其中,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是房地产企业最重要的三个税种。表1反映了房地产企业各税种的税负构成以及税收负担率。虽然个人所得税额也比较大,但对房地产企业来说,并不是税负的承担者,而只是代扣代缴人。因此本文选取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进行分析。

(二)评估指标的建立

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通知相关规定、税法相关规定及数据可获得性,选取营业税税负率(tRB)、土地增值税税负率(tRL)和企业所得税税负率(tRi)作为房地产企业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三个税种的税务风险评估指标,其指标如下:

指标一:tRB=Bt/in×100%

指标二:tRL=LVat/tp×100%

指标三:tRi=[ite-(DitL-Dita)]/tp×100%

其中,Bt是本期营业税,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的营业税金及附加下的营业税表示;in是本期应纳营业税的销售收入,用利润表中的本期营业收入表示;LVat是本期土地增值税,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的营业税金及附加下的土地增值税表示;tp是本期利润总额,用利润表中利润总额表示;ite是本期所得税费用,用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表示;(DitL-Dita)是本期递延所得税费用,DitL是本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变动额,Dita是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变动额,分别用资产负债表中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与其期初余额的差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与其期初余额的差表示。

(三)样本的选取

本文以湘财金禾投资软件划分的行业板块标准,从127家房地产企业上市公司中剔除具有如下特征之一的上市公司:1.数据有缺失的公司;2.利润总额小于零(即亏损)的公司;3.资产负债率大于1的极端值,选取了70家房地产企业上市公司作为实证分析的样本。从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报告中,搜集样本公司2010年和2011年两个年度的财务报告。根据税务风险评估指标,从财务附注中选取整理相关数据,分别计算三个税种的税负率,进而计算各样本公司三个税种的税负差异率以评估税务风险。其中,税负差异率=(企业评估的税负率-行业上一年税负率)/行业上一年税负率×100%。一般情况下,税务机关通过各行业上一年的各种税收、相关的收入和利润测算各行业的税负率,测算结果仅供内部使用,很少予以对外公布。因此,本文采用类似税务机关测算行业税负率的方法,测算出房地产业三个税种税负率(见表2)。采用税负对比法,测算各样本企业的税负差异率(见表3)。

(四)主要税种税务风险的评估结果分析

企业税负差异率大于零,意味着评估的该企业对应税种税负率高于行业对应税种税负率,企业可能未能准确理解、掌握、运用税收法规,或者可能没有利用好应有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者没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而面临承担较大税款负担的风险;企业税负差异率小于零,意味着评估的该企业对应税种税负率低于行业对应税种税负率,企业可能面临因违反税法的规定,或利用了不应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者采取了不合理的纳税筹划而被税务机关罚款甚至缴纳滞纳金的税收违法风险。企业某一税种税负差异率绝对值越大,其面临的税务风险越大,并且根据税务机关规定,公司税负差异率的绝对值大于等于30%时,对应税种税务风险比较大。表3中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务风险评估结果可分别用

图1、图2和图3表示。

根据表3中房地产企业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务风险评估结果,我们可通过统计各个税负差异率区间上房地产企业数占整个样本的比重,分析得出整个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状况。统计结果分别见表4、表5和表6。

首先,从图1和表4可知,小部分房地产企业(2010年为31.43%,2011年为37.14%)营业税税负差异率绝对值大于30%,说明仅有小部分房地产企业可能存在营业税税务风险;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2010年为87.14%,2011年为91.43%)营业税税负差异率小于零,其中小部分房地产企业(2010年为28.57%,2011年为32.86%)营业税税负差异率小于-30%,说明我国房地产企业营业税税务风险类型为税收违法风险,并且仅有小部分房地产企业存在营业税违法风险。此外,房地产企业涉及营业税的事项相对单一,主要涉及销售不动产而缴纳营业税,对应的房地产企业营业税税率一般为5%,意味着房地产企业营业税的计算和申报相对简单,税务风险相对较小。由于房地产企业收到销售款后,即应按收到的房款缴纳营业税,而现实中小部分房地产企业收到房款时可能因未及时申报缴纳营业税,存在违法纳税的可能性。因此,我国房地产企业营业税税务风险相对较小,仅有小部分房地产企业存在营业税违法风险。

其次,从图2和表5可知,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2010年为81.43%,2011年为77.14%)土地增值税税负差异率绝对值大于30%,说明我国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可能存在土地增值税税务风险;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2010年为61.43%,2011年为60%)土地增值税税负差异率大于零,其中大部分房地产企业(2010年为54.29%,2011年为47.14%)土地增值税税负差异率大于30%,说明我国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税务风险类型为税收负担风险。此外,土地增值税是我国唯一一个采用超率累进税率的税种,计算相对复杂,并且有关土地增值税税前扣除项目的规定比较多而严,我国房地产企业可能没有采取有效的纳税筹划策略增加税前扣除项目,以致多缴纳了土地增值税。因此,我国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可能存在土地增值税税收负担风险。

最后,从图3和表6可知,大部分房地产企业(2010年为48.57%,2011年为52.86%)企业所得税税负差异率绝对值大于30%,说明我国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可能存在企业所得税税务风险;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2010年为68.57%,2011年为70%)企业所得税税负差异率大于零,其中部分房地产企业(2010年为35.71%,2011年为37.14%)的企业所得税税负差异率大于30%,说明我国房地产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务风险类型为税收负担风险。此外,我国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意识比较淡薄,企业财务、税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很可能出现少计税前扣除项目或多计收入,因而多缴企业所得税。因此我国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可能存在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风险。

综上分析知,小部分房地产企业可能存在营业税税收违法风险;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可能面临较大的土地增值税税收负担风险;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可能面临较大的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风险。

三、影响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们一般通过分析企业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和投资报酬率来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笔者考虑到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可能会对企业税务风险有一定的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税务风险,因此本文选取代表三大能力的三大主要指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解释变量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实证回归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本文借鉴谭光荣等《汽车制造业税务风险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用实际税负率来衡量税务风险的水平,以财务分析指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收益率和企业规模作为解释变量。具体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i表示第i家公司,t表示从2006到2011的不同年度,β表示以面板数据回归的系数估计值,ξit为误差项。其中,Rtax为房地产企业的实际税负率,为本模型的被解释变量,用70家房地产企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所得税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之和与营业收入之比表示;β0为常数,为纵截距;RaL为资产负债率,用资产负债表期末负债总额与期末资产总额的比值表示;Rat为总资产周转率,用利润表中当期营业收入与资产负债表中期末资产总额的比值表示;Roa为总资产收益率,用利润表中当期净利润与资产负债表中期末资产总额的比值表示;SiZe系企业规模,用资产负债表中的期末资产总额表示,ξit为随机误差项,表示模型设定、数值观测等随机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以本文选取的70家上市公司2006—2011年6年的数据为有效样本,运用Stata11.0进行回归分析。

(二)实证结果

本文分别采用模型1和模型2(其中模型2中删去变量RaL),利用Stata11.0综合各年度样本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变量之间差异的比较分析,测出税务风险与四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1.模型1的回归结果

(1)税务风险与资产负债率(RaL)存在正相关。回归显示,解释变量资产负债率对数的系数0.1855,但不够显著(t值仅为1.54,对应p值为0.124)。这说明房地产税务风险与资产负债率相关性不大,即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高低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影响不大。因为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的财务决策、财务杠杆水平,并且负债具有抵税效果,但是这种抵税效果并非一直发挥作用,当负债资本成本大于投资收益率时会减少企业价值,尤其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负债费用一般需要资本化,对企业当期税负率影响不大,进而对税务风险影响不大。

(2)税务风险与总资产周转率(Rat)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此解释变量对数的系数为-0.3382,并且非常显著(t值为-6.55,对应p值为0.000)。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营运能力,资产周转快慢影响企业收益,一般来说,资产周转变快时企业收入多而固定成本费用并未增加,税负率会相应降低,对应税务风险小。正是由于房地产企业资产周转慢,所以其面临的税务风险相对较大。

(3)税务风险与总资产收益率(Roa)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总资产收益率越大,税务风险越大。解释变量总资产收益率对数的系数0.2620,且非常显著(t值为6.90,对应p值为0.000)。正满足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要取得较高的盈利需承担较大的税务风险。总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当企业获利能力增加时,相对固定的抵税金额都无法与当期所得等比例增加,会有较高的税负率,税负风险会较大。此外,Roa高的企业,征税当局的监督强度越大。

(4)税务风险与企业规模(SiZe)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企业规模越大,税务风险越大。解释变量企业规模对数的系数为0.1441,并且较显著(t值为2.77,对应p值为0.006)。企业规模变大时,财务事项增加,核算难度增加,申报的税务资料不够准确,对应的企业税务风险相应增加。

2.删掉变量资产负债率(RaL)后的模型2的回归结果

(1)税务风险与总资产周转率(Rat)仍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此解释变量对数的系数为-0.3375,并且非常显著(t值为-6.52,对应p值为0.000)。与模型1的回归结果非常接近,进一步验证总资产周转率与税务风险是负相关。

(2)税务风险与总资产收益率(Roa)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解释变量总资产收益率的系数0.2535,且非常显著(t值为6.73,对应p值为0.000)。与模型1的回归结果非常接近,进一步说明总资产收益率与税务风险是正相关。

(3)税务风险与企业规模(SiZe)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解释变量企业规模的系数为0.1765,并且非常显著(t值为3.70,对应p值为0.000)。同样与模型1的回归结果较接近,进一步说明企业规模与企业税务风险是正相关。

(三)稳健性检验

把模型1中的资产负债率变量去掉后得到模型2,实际上是通过换取解释变量检验其他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相关性的稳定关系。通过模型1和模型2的比较发现,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收益率和资产总额与企业税务风险存在稳定的相关性,只是显著性有微小变动。具体结果见表7。

(四)实证结论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知,企业税务风险与资产负债率相关性不大,因为负债的抵税效果并非总是有效,当收益率低于债务资本成本时,负债不再具有抵税作用;而与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收益率和企业规模有关,且分别是显著负相关、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房地产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变小、总资产收益率变大,而税负率变小,或者总资产周转率变大、总资产收益率变小,而税负率变大,都说明房地产企业可能存在税务风险,前者可能存在税收违法风险,后者可能面临税收负担风险。Rat、Roa与Rtax变动步伐越不一致,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越大。

四、结论

通过分析房地产企业2010年和2011年主要税种税务风险可知,房地产企业营业税税务风险较小,只有小部分房地产企业可能存在营业税税收违法风险,而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可能面临土地增值税税收负担风险,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可能面临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风险。房地产企业可重点预防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两个税种的税务风险,以此来预防企业整体税务风险。比如注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合理性,保证纳税申报时可扣除项目金额真实合理存在,同时准备充足的资料证明企业建设的普通标准住宅符合要求,及时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注意企业所得税纳税所得额的调整。回归分析表明,企业税务风险与资产负债率相关性不大,而与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收益率和企业规模相关,且分别是显著负相关、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因此,房地产企业可通过比较分析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收益率和税负率的变动方向、变动步伐来识别、评估企业税务风险。当企业总资产收益率较大时,说明企业可能存在较大的税务风险,这恰好符合风险—收益对等原则,高收益,高风险。我们可通过提高总资产周转率,降低企业税务风险,比如增加销售收入或减少资产投资。

【参考文献】

[1] michael.Carmody.John D.phillips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Corporate tax-planning effectiveness: the Role of Compensation-Based incentiv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3(4).

[2] 迈伦·斯科尔斯.税收与企业战略[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5-6.

[3] Steinberg Richard m.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R].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commission,2004:28-30.

[4] 刘蓉.公司战略管理与税收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61-262.

[5] 蔡昌.税务风险揭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3-14.

[6] 刘建民,谭光荣.税收筹划[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2-3.

行业税收风险分析篇5

自20__年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地税局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武汉地税工作实际,将风险防范贯穿专业化管理改革的始终,从优化资源配置入手,以风险识别为基础,以风险推送为纽带,以风险应对为重点,依托信息化支撑,通过成立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市、区两级实体运作,分级分类税源管理,前置所有涉税事项,变管户为管事,依托税收情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提高了税收风险的预警、应对和处置能力,取得了积极成效。

以风险识别为基础,搭建平台、建立机制、风险分级,实现风险应对的最优化

我国目前的税收风险防范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国家税务总局在“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把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作为税收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以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税收风险管理,可以进一步落实税收征管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加强税源监控、防止税款流失”。

武汉市地税局敏锐地意识到税收风险管理是提升征管质量、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有效手段。因此,市局党组果断决策,于20__年元月组建了武汉市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市局局长任指挥长,市局副局长任副指挥长。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新组建的武汉市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在税收风险防范实践中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效,为进一步深化武汉市地税税收征管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武汉市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以风险规划—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监控评估为主要流程环节的税收遵从风险控管体系基本确立,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分级应对、绩效评价诸环节的逻辑关系得到进一步明确,并通过制定各类规章制度予以固化,为税收风险防范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成立机构,打牢风险防范的关键点。在税收风险防范过程中,武汉市地税局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设置了综合管理岗、风险信息管理岗、风险分析识别岗和风险应对实施岗,对各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确保了岗位人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同时,按照单项性税收风险的管理、系统性税收风险的管理、涉税情报信息类税收风险的管理、依申请或依职权办理涉税事项风险的管理进行分类,制定了启动、办理、处理、反馈的工作流程,为税收风险防范夯实了现实基础。

同时,打造“一个体系”,全面推进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行政执法岗责体系是征管改革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突出作用。今年,在新的岗责体系应用推广过程中,武汉市地税局将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岗责体系之中,修订了《风险管理办法》,按风险类别分级、分类、过滤、筛选、排序、推送和应对,出台了《武汉市地税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征管与稽查协作工作规范的通知》文件,进一步理顺了与市局各处室、重点办、零散办、评估办和稽查局的关系。通过组织专班到各基层单位调研,认真听取基层一线的意见和建议,归类整理并认真回复,优化风险管理系统与行政执法岗责平台的数据共享和传递,推动了风险管理与行政执法的有效融合。

(二)进行风险分级,打牢风险防范的参照点。武汉市地税局在按照规模、行业、事项对税源进行分类的同时,又引入税收风险的大小这个参照系,科学确定一级、二级、三级税源户,将有限的征管资源应用到税收风险最大的纳税人上。并根据税收征管程序和风险管理流程,将税源管理职责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之间进行合理分工,重构税源管理岗责体系,从而形成以规模管理、行业管理和风险管理为特点的税源分类模式。如2013年以行业管理为突破,以分级分类推送为重点,初步建立了房地产行业税收风险指标体系,探索性开展了行业性的风险防范工作。通过数据生成、风险等级排序,优选生成了81户房地产涉税风险企业,并推送至市局纳税评估办公室,建立了房地产行业的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分级应对的行业性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市局评估办的评估任务审核,共计查补81户房地产涉税风险企业地方税费1.3亿元。

(三)搭建平台,打牢风险防范的支撑点。紧紧依托湖北省地税局税费征管核心软件,搭建市局、区局、税务所(办税服务厅)三级应用平台,发挥信息技术在税源专业化管理过程中的支撑作用。他们自主研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子系统,其主要内容涵盖了涉税事项的前置办理、日常税源管理、涉税基础资料信息等方面,并与减免税、行政处罚等税收管理业务进行了有效对接,从而形成了以涉税事项管理为基础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信息流。行政岗责执法平台,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税源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闭环管理为目标,全面梳理岗位职责和流程,建立起涵盖涉税事项前置办理、“先办后审”事项任务分级推送、日常税源管理、电子征管资料、行政执法文书的应用平台,并与风险管理平台对接,形成了以涉税事项管理为基础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信息流。挖掘梳理了税源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78个风险点指标,通过税收风

险特征库与原始基础数据库的标准化筛选,实现了税收风险数据的自动化、定时化生成,并将全市各级税收风险管理部门的日常风险应对,全部纳入到了管理系统中,实现了风险管理的全程信息化,完善了税收风险防范评价体系和应用体系。

(四)建立机制,打牢风险防范的着力点。武汉地税通过制定《税收风险防范管理实务手册》、《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工作方案》以及《税收风险管理实施办法》等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分级分类处理机制,对于税收风险大、对税源影响大的数据,在系统中直接推送至稽查部门进行应对;对于带有行业性、普遍性的税收风险数据,在系统中直接推送至纳税评估部门进行应对;对于风险较小,带有一般性或个体性的基础性风险数据,在系统中直接推送至基层税源管理岗位应对。系统在相应数据推送至对应部门应对后,实现对应对处理结果的自动统计汇总,为下一步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形成了风险管理信息化的完整链条。比如,针对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管理,通过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的风险识别和比对,共计核实应补税人数1706人,补缴个人所得税1309万元。针对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通过对企业报送的财务会计报表及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申报表的深入分析,预先设定报表间的逻辑公式条件,通过系统进行批量数据筛查,共计推送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风险668户,共计880条数据,核实应补缴企业所得税户341户,共计补缴企业所得税1515万元。

同时,抓好市局、区局、税务所“三级联动”,严格把关风险防控的管理质效。在风险任务推送环节,紧密联合市局各业务处室,优选风险事项,严控风险总量,着力抓好市局、区局、税务所的“三级联动”机制。在市局层面,做好风险事项的分析、推送和考核工作,与各业务处室紧密合作,确保风险事项一个出口、绩效考核一个标准。一是在任务分析阶段,人工对风险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尽可能将风险任务的误伤性降到最低程度,并明确税收风险防范中心与各业务处室的考核职责和范围,严格把控任务总量,实现风险任务过滤式推送。二是尝试在某一时期,将同一纳税人的不同风险在系统中进行汇总,实施风险任务的捆绑式推送,减轻基层和纳税人负担。三是严格把控风险推送的完成时间,实现风险任务的均衡式推送,避免基层在某一时期内超负荷运转。在区局层面,抓好部门之间的衔接配合。在风险任务推送时,各区局税收风险防范中心明确工作任务,明晰各部门职责,分工协调配合,严把质量关和考核标准。在税务所层面,抓好把关责任人。风险任务推送至税务所后,在风险管理系统中可按照各税务所责任人的分工,预先在系统内明确风险任务回复的审核人,由系统进行连带锁定,在回复事项时把好质量关,建立了风险任务在市局、区局、税务所的“三级联动”机制。

(五)实现“五大功能”,着力构建税收情报的聚集点。今年以来,为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税收征管的科学化水平,武汉市地税局党组高度重视,从战略高度出发,决定在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的基础上,筹建武汉市地税局税收情报中心,全面发挥“五大中心”功能(即文献中心、期刊中心、数据中心、情报分析中心、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于2013年10月21日召开了税收情报中心的模拟运行汇报会,相关的税收情报分析工作已按照预定计划开展。作为税收情报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湖北省数字图书馆武汉地税分馆已建立,通过汇集全国一流的税收专业数字图书资源,将实现图书期刊借阅、数字图书阅览等功能,并承担涉税数据管理、税收理论调研等多项工作。税收情报中心的建立,将实现从情报分析到风险应对的全面升级和创新,为风险管理迈向新台阶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风险推送为纽带,分级管理、人机结合、信息管税,实现过程控制的最优化

武汉市地税局将风险管理的流程确定为税收风险特征库建设、数据审计、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推送、风险应对处理、风险决策分析和绩效考核八个环节,并以风险推送管理作为税收征管工作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动运行机制的纽带。

一是税收风险防范管理流程化。通过税收风险防范管理平台,对内部、外部涉税数据开展税收风险防范指标分析、数据挖掘和数据评估,生成税收风险纳税人信息,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级分类处理,建立指定税收风险各指标专项管理流程。全市地税系统以风险任务工作流的形式,按照市局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市局相关处室区局(市直属局或市稽查局)区局各科、税务所(市直属局和市稽查局相关业务处室)相应管理岗位操作人员的推送流程,从上至下进行税收风险防范任务数据的分层解剖,通过风险防范管理平台与税费保障系统、税收清结评审系统和税收征稽协作系统的工作任务流转,系统开展纳税评估、涉税调查(检查)、催报催缴和税务稽查等税收管理工作。同时,市局各级风险管理部门对税收风险防范工作任务流转及其反馈信息进行跟踪,全程监控税收风险任务的处理流程和处理结果,及时统计和汇总税收风险防范任务的处理情况,从而形成风险防范、日常管理、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整体联动,全程监控。

同时,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着力抓好内部、外部信息的比对分析。通过数据的挖掘比对,实现风险管理的全方位监控。一是做好内部现有的各子系统内部数据的关联性结合,通过深入挖掘内部数据之间的逻辑比对分析,查找风险事项,加强风险管理。二是做好外部信息数据与内部信息数据的对比性结合,加大对外部信息的监控力度,实现风险管理向外部延伸。一方面,加强对来自政府其他部门的第三方信息的筛查比对,强化对风险事项的监管。通过取得的土地登记主管部门的第三方信息,对全市共计356条新增土地登记信息,开展了土地登记基础信息的核实及补充录入工作,全市共计补录相关土地登记信息356条,补录土地面积825万平方米,补缴土地使用税5392万元;通过从省公安交管部门取得的车辆登记第三方信息,与全市保险机构代收代缴的车船使用税信息进行比对,共计导入车辆信息近96万条,分析识别比对13.33万条,比对不一致12万条,核查补缴车船税1076万元。另一方面,加强对来自新闻、报刊、网络等媒体的新闻媒介类信息的信息监控,并以《风险信息专报》的形式,实现风险任务网上全电子化推送,及时进行跟踪监控,强化风险管理。截至2013年11月底,已编报了《风险信息专报》12期,共计推送风险任务602条,累计查补各类税款2.4亿元。

二是税收风险分类管理层级化。对全系统的税收风险识别在操作层面分为市、区两级进行。市局主要针对全局性的、方向性的风险进行操作,对全市风险数据的完整性、逻辑合理性进行审核,建立统一的后台技术支撑,确定风险数据的等级、类别、规模、推送应对的部门以及处理方式,确定市级风险数据的推送方式、频率及各环节完成时限,并运用风险防范管理系统推送至相应部门进行处理。市局下属各区局建立区级风险管理模式,侧重对从市局流转的风险具体应对,结合区局自身管理需要设置的税收风险点,并进行风险处理。同时,按照市、区两级风险管理的界限,建立区级风险指标和任务数据的产生机制、处理机制,应用系统开展区级税收风险基础数据的分析,设计区局风险管理任务模板,将分析结果纳入风险管理平台,生成风险待办任务,并在网上流转,与纳税评审系统进行对接,通过具体应对处理形成上下联动,建立较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

三是风险推送预警信息化。每个风险管理任务流转环节,市局都确定了风险管理的采用系统自动预警提示和手机短信提醒两种方式,风险责任处理人只要登录系统,就可以及时查看到最新需要处理的风险信息,即使不在电脑旁,也能通过短信查看消息,以便及时处理。对于机考类税收风险指标,税收风险管理平台将直接对风险应对情况进行审核,自动计算工作进度,以此作为下一步考核依据;对于公示类税收风险,各应对部门需在规定时间内,将风险应对情况人工输入风险管理平台,平台将自动汇总人工反馈的处理情况,由相关业务部门负责审核完成情况,给予最终评定。

四是风险应对考核标准化。他们将风险防范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考核,以税收风险管理平台为依托,市局税收风险防范中心按月依据风险指标的特性,将当月生成的风险数据分成机考类风险指标、人机结合类风险指标以及突发性风险指标三种。凡是能够通过系统生成的结果,一律以系统数据为准,不得采用人工数据代替,保证每一条风险应对记录都有迹可循、有案可查。在此基础上,系统对每条风险数据的应对完整性和及时性都做及时审核,确保税收风险得到及时有效化解,风险应对真正落到实处。今年,市局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共计推送各类风险任务23.10万条,通过风险事项的核查,累计查补各类税款已达4.65亿元,并已全部入库。

以风险管理为重点,分层响应、差别应对、考核评估,实现征管机制的最优化

对不同的风险等级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实施差别化管理,是风险管理的重点,也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核心。为此,武汉市地税局分级分类进行了税源的科学化管理。

第一,多层面监控重点税源。一级税源户由市局重点税源办公室和市局直属局直接管理,二级、三级税源户按照“规模+行业”模式,由区局重点税源办、重点税源税务所与行业管理所实施重点税源集约化管理。利用重点税源管理平台,实行按月跟踪调查、审核、分析,市局、区局、科所“三级联动”,作为重点税源管理的实体,实时全面监控重点税源企业生产经营和税源税收状况,实现重点税源监控由管户为主向管事分岗管理为主转变。2013年,纳入市局三级重点税源管理的企业共有3898户,占全市企业登记户的2.17%,入库税款488亿元,占当年全市地税税收收入的68.40%。

第二,多方式监控一般税源。对重点税源、零散税源以外的一般税源,按照属地、分事项团队化、协作化管理的要求,从提高税源监控精准度入手,由一般税源所实行专业化分工、团队化管理、流程化控制、优质化服务,变单兵式为团队流程化。各区地税局除重点税源所外,其他税务所为一般税源税务所,将管户与管事相协同,按管理环节和事项,进行专业化岗位分工管理。构建以管事为主、管户为辅的分事项、分岗位专业化管理格局。在一般税源所内,按地段分类管理,实行属地与分类管理相结合,以管事为主,努力把税源监控管理做精、做细,促进管理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第三,多渠道监控零散税源。在市、区两级成立零散税源管理办公室,对17万户个体工商户和近8万户零散税收户,实行社会多方联动的社会协税护税管理方式。按街道(乡镇)设立97个税务服务站(点),将办税服务厅服务项目搬到了街道办事处,将办税服务厅的大部分功能都延伸到了服务站,每个服务站派一名税务人员驻站,负责票证管理、代开(代售)发票、电子完税证开具等服务。其他服务,如催报催缴、户管查询、信息采集、调查摸底等工作,则由协税人员管理。同时,在部分重点市场(卖场)建立税务服务点,探索实行市场集中税款的控管方式,实现了零散税收社会化、公众化、全民化的大协作,社会效应和管理效应明显。截至11月30日,全市个体零散税收入库34.5亿元,同比增长14.32%;全市私房出租征税户数也从28600户上升到62069户,增长了117.02%。

行业税收风险分析篇6

【关键词】并购税收筹划风险防范分析

一、并购税收筹划的风险

并购税收筹划是在企业并购之前发生,而财税法规的时效性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其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该活动时须充分考虑风险存在。本文主要侧重于从“市场”角度来阐述并购税收筹划过程中所面临风险。在企业并购税收筹划过程中所涉及市场风险包括以下几种:

(一)成本风险

纳税筹划中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为税务筹划成本。很多税务筹划方案无法达到预期理想效果,主要原因就在于忽视税务筹划成本。并购税务筹划实施方案的成本超过其收益,或所选方案收益减成本的差额非最大,都将影响税务筹划最终效果。

(二)政策法规风险

1.政策选择风险,即政策选择的不确定性。该种风险的产生主要源于筹划人对政策认识不足、理解不透、把握不准所引起的。

2.政策变化风险,即政策时效的不确定性。政府的税收政策均具有不定期性,而其不定期性必将使得企业并购这一长期活动面临较大实施风险。

(三)操作风险

由于我国税收法规层次较多、立法技术欠缺、内容界定不清,甚至出现某些法规冲突,而税收筹划为实现纳税人利益又常在在税收法规规定性的边缘操作这就给纳税人的税收筹划带来了较大操作风险。企业并购税收筹划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不同环节相互协调,方能实现预期筹划效果。在这一实施过程中,若对税收法规把握度不够,看似可行的操作方案就极易在实施中失败,从而增加税收筹划的操作风险。

(四)经营风险

作为一种预期谋划行为,并购的税收筹划具有较强计划性和前瞻性。由于税收筹划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不同税收政策进行选择的过程。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活动按所选税收政策类型操作。倘若并购后企业经营活动无法满足税收政策要求,导致经营活动无法按时进行,或并购实施中对企业经济活动判断失误,就很可能丧失税收优惠条件,增加企业税负压力。

二、并购税收筹划的风险防范分析

(一)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防控成本

所谓成本效益分析,就是通过计算、分析预期税收筹划成本和预期收益的差额以期选出最优筹划方案的过程,通过这一方法来进行最优税收筹划方案决策对于有效降低并购过程中的税收筹划成本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方法下,最佳税收筹划方案的选择依据是方案的“净收益”或“收益成本比”。并购税务筹划方案会涉及诸多构成项目,而方案的实施最终将会对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这就需要考虑成本和收益核算的长期有效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

(二)关注政策变化,预测政策造势变动,有效防控政策风险

要实现对并购税收筹划的政策风险的有效控制,把握国家政策是关键,包括财税政策、价格政策等。与此同时,还应尽可能的加强对政策变动预测。为此,企业应建立政策信息资源库,对适宜政策进行科学归类、系统整理、加强学习掌握,并适时跟踪其变化,使其灵活运用于税收筹划方案实施过程中;根据执行过程中的环境变化情况,适当调整筹划方案以保持政策适当灵活性。

(三)注重税收筹划方案的综合性、灵活性,防控操作风险、经营风险

从本质上讲,税收筹划的目标取决于由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这就使得税收筹划必须围绕这一总体目标进行综合策划,将其目标实现贯彻于企业并购以及经营战略全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个别税种,也不能仅仅定位于节税;应选择能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方案,而非税负最轻的方案。

三、结束语

本文的分析仅仅是针对企业并购税收筹划所引起的“市场风险”所进行了分析。而在实际的市场运作过程中,企业并购过程中不仅要面对市场的考验,同时还要经受政治、法律、道德等风险的挑战。如何更好的规避这一系列的的风险,还需进一步的论证。

参考文献:

[1]方卫平.税收筹划[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4.

[2]梁云凤.税务筹划实务:纳税人节税指南[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3.

[3]葛维路.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及防范[J].科技资讯,2006,3.

[4]赵连志.税收筹划操作实务[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7.

[5]李胜良.纳税人行为解析[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

[6]汤谷良.企业重组与改制的财务设计[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0.

行业税收风险分析篇7

近年来国家对增值税作出重大政策调整,企业所得税也相继出台重要法规,企业应研究这些政策法规对企业涉税业务的影响,从税收筹划的角度适时在企业所辖范围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进行调整和合理的安排。笔者就企业开展涉税风险评估业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旨在通过建立适合的税务管理体系,规避涉税风险。

一、构建以流程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税务管理体系

税务管理体系,是指企业通过建立科学的内部涉税事务管理组织与标准,即建立“计划、执行、控制、分析、评价”的一整套管理体系,以完善各环节涉税链条,加强税务工作的事前筹划和过程控制,实现企业税务价值的最大化。

1.建立企业内部税务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背景和模式下,企业机构不断优化,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趋势下,传统的、被动的税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涉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方式管理企业税务问题。

(1)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使企业税务管理与企业整体管理直接对接,共同运行;

(2)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有效地推动公司税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3)从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角度,规范税收管理和财务管理。

2.企业内部税务管理体系的基本设计

(1)企业宏观层面的税收管理

①构架。合理的组织架构是企业税务高效运行的关键。企业基于组织架构和自身经营特点,在财务部门内部设置专门部门和专门人员,对企业涉税业务处理全面管理。

②职能。将税务安排融入企业的总体战略;在全公司范围内,广泛传达税务信息;制定年度税务整体计划并实施监控。

③流程。流程中应包括部门之间的涉税业务管理的协调,总公司和分公司及子公司的涉税业务管理的协调。企业涉税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必须对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立以及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决策中纳税风险控制进行整体考虑,把纳税风险控制总公司和分公司及子公司经营的全过程,使纳税风险控制制度表现出整体性、协调性。

(2)企业微观层面的税收管理

①政策。建立适用本企业经营业务税收分析的构架和税法政策的归集系统;对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企业应及时更新最新可适用税收政策系统;企业对内部发生业务的新变化做出适用税收政策判断;进行税收筹划的方案设计;企业应设置专门人员对国家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进行追踪分析,研究其对本企业涉税业务的影响,并在公司相关部分传达,对企业涉税业务及时进行调整和控制。

②风险控制。企业应制定完善的涉税事项内部管理规范,财务部门应与各个业务部门的协调,尤其是重要交易的过程以及合同的谈判必须有企业财务部门的参与。对企业经营过程的涉税事项必须保证进行事先、事中和事后的控制和管理。

③核算管理。核算管理是基于纳税风险防范对企业会计信息形成的过程进行控制;同时企业财务部门应建立岗位责任制,在对企业的经济事项进行全方位税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涉税业务处理的责任并进行考核。

部门之间的涉税业务管理的协调。企业涉税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必须对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立以及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决策中纳税风险控制进行整体考虑,把纳税风险控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使纳税风险控制制度表现出整体性、协调性。

企业财务部门应建立岗位责任制。企业应在主要经营业务进行全方位税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涉税业务处理的责任,并实施考核。

二、研究和分析税收环境变化对企业涉税业务处理的影响

1.研究税收政策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并准确实施

企业通过对业务风险评估风险的问题,在研究税收法规的基础上,对下设企业进行涉税业务处理的指导。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陆续出台重要规范性文件的背景下,这项工作尤为重要。

企业应在财务管理部门应设专人对税收政策法规及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分析,将与企业涉税业务处理有关的税收法规在分析的基础上在全公司进行传达。

企业应定期组织对税法学习和培训,尤其是对企业所得税业务处理的培训。鉴于当前普遍存在企业所得税的业务处理及纳税调整明细表的填列质量较差,所得税和会计差异调整不准确,其结果必然导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填报错误,纳税风险产生。

2.应对税收管理环境变化的对企业的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改革不断深入,税务部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重点也在不断调整。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成立了大企业管理司,对大企业实施税收管理,作为当地重点税源企业一直被税务部门所关注,是税务部门管理的重点,企业面临税务部门的管理和检查比较频繁。

企业在加强内部税收管理的同时,和税务部门的沟通十分重要。税务部门对企业涉税业务的指导及检查时,企业应建立核定税务部门适用税收法规是否正确的制度,并对税务部门执法存在异议的事项和问题进行沟通。

三、从涉税风险防范的角度规范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规范是企业控制纳税风险的基础,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其制定是否合理,从根本上制约着企业纳税风险的程度。部分涉税风险的形成,反映出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因此,从涉税风险防范的角度,笔者对加强财务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1.规范企业财务和预算管理制度;

2.根据税法的变化调整会计核算;

行业税收风险分析篇8

1.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多个财务指标,查找企业存在税务风险的原因,用财务比率揭示企业经济活动变动程度及财务状况的一种方法。这种税务风险识别方法具备计算简单、直观的特点,能够通过计算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所需的财务数据。但是,该方法计算出来的指标往往难以准确反映出企业的纳税状况,不能很好地明确财务报表与税务风险的关系。比率分析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相关比率,通过计算财务报表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财务数据获取财务比率指标。如,产权比率、资产负债率等;二是构成比率,将财务报表视为一个整体,将财务数据视为其组成部分,对各个组成部分与总体之间的比重,以及指标构成内容的变化进行分析。如,流动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率等;三是效率比率,是指通过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反映企业某项经济活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如,资产效率比率等。

2.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是通过对两期或多期连续的财务报表中的相关指标或比率进行定基对比或环比对比,进而得出分析对象增减变动方向、幅度以及数额的一种方法,其分析结果可以反映出企业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变化趋势。通过对多期财务报表的内容进行分析,以及对报表与报表之间的数据勾稽关系进行核对,能够为识别纳税风险提供有力依据。

3.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纳税评估的重要方法,可以有效诊断出企业的税务状况,识别企业潜在的税务风险。该方法选择在几个有相互联系的财务指标之间进行综合分析,这几个有联系的财务指标是另一个财务指标的构成要素,通过分析指标与指标的内在联系性,揭示其对某一项经济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法能够查找出影响企业纳税指标高低的主要原因,揭露财务指标各因素对企业纳税状况的影响程度,为合法开展税务筹划活动提供依据。

4.项目分析法。

项目分析法以项目评估为主、指标评估为辅,在识别税务风险方面体现出了更大的优越性。该方法在综合比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项目之间勾稽关系的基础上,对项目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联动分析,充分挖掘项目关联关系中隐藏的涉税信息,进而确定税务管理的重点。如,通过关联分析“应收账款”、“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项目,可以及时发现企业是否存在账外经营入账不及时的问题,进而识别税务风险,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二、从企业财务报表上识别税务风险的具体运用

1.资产负债表上的税务风险识别。

从税务风险管理的角度上来看,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中包含着与涉税行为相关的各类数据,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周转率等,所以在识别企业税务风险时,可以将这些财务指标作为判断依据。

1.1存货周转率分析。

当存货周转率过高时,表明企业存货占有水平较低,具有较强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应纳税额不增反减,那么就要分析企业是否存在虚增成本或多结转档期销售成本的问题;当存货周转率过低时,表明企业存货的流动性较差,占有水平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申报纳税额减少,那么就要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多结转销售成本、虚开发票、多抵扣进项金额等问题。

1.2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

在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时,将其与企业前期指标、所处行业水平等多个参照体系中的指标进行对比,以此判断该项指标是否正常。如果存在异常波动,那么就要检查企业是否存在隐藏收入问题,并认真审查企业坏账准备计提、坏账损失处理等情况的真实性。

1.3资产周转率分析。

资产周转率主要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资产周转率越高,则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率越高,生产能力和获利能力也应该越高。如果此时企业的获利能力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偏低,那么就要分析企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利润的行为。

2.利润表上的税务风险识别。

利润表上的税务风险识别主要是根据年度利润表,分析净利润的构成情况、增减变化、结构变化等,并结合税法和会计制度寻找企业在申报纳税时是否存在不合法、不合规的调整行为。

2.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销售毛利率变动率分析。

在排除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这四项指标的变动趋势和幅度应大致相同。若四项指标中有某项指标出现异常波动,则要结合财务报表的相关数据对纳税风险进行识别。如,在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小于主营业务成本增幅的情况下,应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情况,并审查企业委托代销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核算是否正确。与此同时,还要分析企业否存在多列支工资、多计提固定资产、多计成本等问题。

2.2其他业务利润增减变动率分析。

当其他业务利润增减变动率出现异常时,要根据企业经营业务,分析企业在销售附产品、残次品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收入不入账的问题,检查企业是否存在账外账,核对企业是否漏计增值税销项税额或少缴所得税。

2.3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分析。

当期间费用增减变动较大时,应当结合企业各项往来账目,如预提费用、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工资等科目进行分析,查看企业是否存在多列支费用、管理费用核算范围不正确、资本化利息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等问题。

3.现金流量表上的税务风险识别。

从税务风险识别的角度上来看,要重点分析现金流量表的内部结构,掌握主表和补充资料中相关信息的变化。

3.1主表部分分析。

主表分析中可能会存在以下问题:如果工资支出和税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相比出现较大反差,那么就要分析企业是否存在账外销售问题;如果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购买货物、接受劳务支出的现金出现大额正差,那么就要审查企业是否存在收入不入账的情况;如果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相比存在较大反差,那么就要检查企业是否存在多计营业外支出、少计投资收益等问题。

3.2补充资料分析。

在对补充资料进行税务风险分析时,要结合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进行分析,用于验证应纳税所得额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主要分析的内容包括: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与管理费用对比;固定资产处置、无形资产损失与营业外支出对比;财务费用、投资损失与投资收入对比等。

三、结语

行业税收风险分析篇9

【关键词】税收征收管理风险;监督力度;软件运转系统;税收征管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体系

税收征收管理风险,主要是指税务机关针对实体经济中的参与者进行征税,从而实现一定的预期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冲击,使得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差距,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对实际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我们称之为风险因素。为实现更好的征税管理,就必须造好风险因素的研究与管理。

一、我国税收征收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一)非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

非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主要是指外部风险因素。外部风险因素其主要是指产生于税务部门外部的风险也可称之为税收征管外部风险。外部因素使得税收征管偏离预期目标,导致税收损失发生。主要包括税收征管法律依据的实操性与规范性风险因素、社会大众法律维权意识的高低的风险因素及征收过程中不同区域的风俗习惯等。

(二)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

与非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不同,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是税收部门内部风险因素。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可结合具体征管工作的实际情况,对风险因素进行把控。主要包括:

1.现行税收征管制度科学性。现行税收征管制度科学性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原因是制度设计与实际运行情况是否相符。如果制度与现实脱节,将会影响征税工作的效率。

税收管理员制度。国家虽然出台了《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等相关制度文件,但该制度是税源管理的权宜之计。整个制度中对管理员职责的设计过于理想化,很多实际运营过程中的职责根本没有抓手,无法操作执行,导致理想与现实的脱节,潜在税收管理成本有所加大。

现行纳税评估体系科学性有待提高。现行纳税评估体系以实际征税管理中企业申报的纳税信息数据为依据,评估指标是理想化企业运行中缴税行为,往往与实际脱节。因为在现实经济中,从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到大型股份或合资企业,普遍存在会计信息虚假虚报的情况,这就使得纳税评估体系实际运行效果不理想,有违必要的纳税评估体系科学性。

2.税收部门专业分工体系有待提高。我国税收部门先行的内部管理体制是强调分工,按照税收分工条线的职责开展部门工作。专业化分工可以实现专业高效,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过分强调分工,对于税收职责交叉部分会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现象,不同分工部门间信息对称性较差,综合协调运营成本高。管理部门、征收部门、稽查部门往往权限混淆、职责不明晰、以部门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使得税收征管工作效率较低。

3.监督管理机制有待改进。税源监管不到位。税源监管的作用是使税收实现“应收尽收”,防止税源流失的问题。因此,对税源的监管是十分重要的税收管理工作。同时,人员风险因素也是风险产生的重点因素。对实际税收征管人员执法行为的监管制度与机制不健全,形成实际操作风险。

4.技术风险因素。征收软件不统一。我国现行的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不同的环节按照实际需求使用不同的运行软件。从每一环节来看,效率可能会有所提高,但是从整体环节来看,软件并不兼容,自成体系,为整体汇总、分析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数据采集质量较低。主要表现为数据采集质量较低,数据并不精准。有的数据甚至是伪造的,缺乏真实性。这有技术人员原因,也有企业虚报会计数据信息的原因。

二、我国税收征收管理风险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制度的约束力及监管力度

根据税收征管的实际情况,实施修改修订现行的税收规章制度,及时的将新情况、新问题及解决对策编入制度,只有积极做到与时俱进,制度能够反映现实情况并涵盖现实可能发生的情况,才能实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加强税收征管风险工作的监督管理,通过内部监管,外部检查的多种有效手段,切实查找问题并积极解决。

(二)统一软件运转系统

要实现整个税收系统数据完整、横纵向间可传递,就必须统一运行软件的标准。统一软件运行系统,在大的运行系统中通过不同模块的设计,来实现不同部门不同运转功能的实现,当然,各子模块之间、子模块与大系统之间不能存在冲突,要彼此兼容有序。对数据的录入及采集标准进行相应规定,提高实际分析的能力。只有数据科学、软件分析系统可共享,才能为税收征管风险工作作出分析及信息共享的贡献。

(三)强化整体税收征管管理的工作原则

积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这是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起点。要实现对整个税收征管风险防范的一致高度共识,明确风险防范的意义、目标,从思想上加强未来行动的执行力。风险管理要常抓不懈,实现风险全流程管理,将风险控制作为税收征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部分,要时刻关注风险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同时,也要积极化解潜在的风险事件和风险因素。

(四)建立完善相应的组织架构

建立完善相应的组织架构,这是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保证。根据实际税收工作中面临的风险因素,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专门应对。同时,要设置风险管理岗位人员,通过不同条线、不同部门风险岗位人员的设置,开展风险信息对接、风险应对经验对策交流借鉴工作,实现风险管理的有效防范。

(五)实施税收征管风险评估

实施税收征管风险评估,这是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这是符合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原则的。风险管理一定要做好事前的预估评估工作,通过事前调查给出预判,并形成相应的解决预案。一旦风险发生,可通过前期的评估的准备开展相应工作,实现风险管理工作的可控。

(六)设计科学有效的税收征管风险控制体系

借鉴国外先进的税收征管风险控制体系设置情况,积极进行合理改进。目前主流的税收征管风险管理控制的主要步骤为:确定税收征管风险控制目标、利用软件录入实际信息、测算并识别税收征管风险、根据不同的风险制定不同的解决控制预案、对风险管理实际效果的后评估。我国的税收征管风险工作要根据实际运行情况,不断完善上述环节。

三、结语

综上,本文针对我国税收具体征管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及其发生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可控性风险及非可控性风险深入分析,探讨了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发生原因。同时,根据阐述的问题进行了解决对策的详细论述,为实现我国具体的税收征收与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合理的科学解决对策,并通过解决措施的制定更好的实现税收征管目标,有效防范税收征管风险。

参考文献

行业税收风险分析篇10

【摘要】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复杂化,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日益显著。特别是“安然”、“世界通讯公司财务欺诈案”事件之后,更加推动了西方发达国家对企业税务风险的高度重视,纷纷开始探索解决企业税务风险的方法。本文分析了我国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构建我国企业税务风险识别、评估体系做了阐述。

【关键词】税务风险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税务风险控制

识别、评估税务风险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的一部分,是企业制定税务风险应对措施的基础。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识别,可以通过风险损失清单、财务报表、风险因素预先分析和因果分析等方法建立企业税务风险识别指标,以此来识别风险。对于企业税务风险评估,可以通过风险坐标图法、详细评估法、风险度评价法、Swot分析法等方法构建企业税务风险评估模型,对风险进行评估。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识别

(一)税务风险识别的概念

税务风险识别是指税务管理人员利用有关的知识和一定的方法就企业面临的风险加以判断、发现风险因素的过程。税务风险识别实际上就是收集税务风险事故、风险因素等方面的信息,发现引发潜在损失的因素。

(二)税务风险识别的方法

(1)风险损失清单法。目前最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风险清单法,即运用类似于备忘录的方式,将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一一列举出来,并联系企业自身运营情况对这些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考察。企业的决策者和风险管理者依据所列举的风险清单,对风险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作出合理的评估,并探究防止风险的发生和蔓延的对策。税务风险事项有的特征较为明显,有的则较为隐晦,所产生的影有的微不足道,有的影响十分重大。为避免忽略相关风险事项,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或聘请税务顾问编制税务风险一览表,把税务管理活动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事项一一列举出来,企业可以对照该表,这样能够比较简单的识别风险。

(2)财务报表分析法。财务报表分析法,以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为依据,对企业的收入、利润、负债等进行风险分析。通过财务报表上的相关数据,计算税收负担率指标、利润率指标等各项指标,进而采用比较分析法来分析数据。还可以将企业的财务指标与同行业、同类企业的指标做对比,若某项目指标差异较大,则说明存在税务风险;也可以以企业以前年度平均水平作为基期,将当期变动指标与其作对比,分析发展的趋势,确定分析项目是否存在异常,以此来识别企业是否存在税务风险。

(3)风险因素预先分析法。风险因素预先分析法是指在开始某项活动之前,对整个系统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其类型进行分析,估计可能发生的后果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通常有四个步骤:首先,区分系统出现的风险的类型,广泛收集国内外企业与本企业曾出现类似事故的资料。与专家磋商,深入了解企业外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可能带来的事故,分析企业内部各项工作流程,了解可能出现的风险属于哪一类型。其次,调查风险源,明确风险因素存在之处,从而确定风险源头。然后,将已经识别的风险源转变为风险事故的触发条件。最后,对已发现的风险因素按照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划分等级,然后依据等级的轻重程度对风险进行有计划的管理。

(4)因果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是从导致税务风险的原因出发,推导出可能发生的结果的一种识别税务风险的方法。在税务风险管理实践中,引发税务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而这些因素往往又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企业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准确无误地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避免税务风险的发生。因果分析图就是寻求问题产生原因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能够清晰、有效地整理出税务风险和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分析。

二、企业税务风险评估

(一)税务风险评估的概念

税务风险评估是指在税务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收集到的大量详细损失资料加以分析,采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估计各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程度,并对风险的严重程度作出判断和评估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二是评估风险产生的影响后果。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税务风险就越高。

(二)税务风险评估的方法

税务风险评估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它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税务风险评估可以由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或岗位、聘请的税务专家进行操作。影响风险评估进展的某些因素,包括评估时间、力度、展开幅度和深度,都应该与企业的环境和安全要求相符合。企业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来选择恰当的税务风险评估方法。

(1)风险坐标图法。风险坐标图是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作为自变量,风险发生后产生的影响程度作为因变量绘制在直角坐标系上,旨在对多项风险进行直观比较,从而明确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和策略。

(2)详细评估法。详细风险评估是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详细的识别、评价,评估可能引发风险的威胁和弱点,根据评估结果来选择可行的应对措施。这种识别集中体现了税务风险管理的思想,即识别企业税务风险并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以此证明企业管理者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是恰当的。此时企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税务研讨会、问卷调查或咨询专家等具体方法来评估风险。

(3)Swot分析法。Swot(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和treats的首字母缩写)分析法,是将企业的内部环境的优劣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列在一张“十”字形图中加以对照。企业通过Swot对企业目前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初步评估,明确本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从而制定最优战略,实现企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