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专科医学影像技术前景十篇专科医学影像技术前景十篇

专科医学影像技术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2:10

专科医学影像技术前景篇1

【摘要】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医学影像专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随访,得出目前影像专科生的就业前景良好,就业压力相对较小,为了更好的就业,毕业的影像专科生要看准医院的发展前景及给予你的发展空间,不要盲目的提高自己的就业要求,一味的追求效益及医院规模,更要不断的完善自我,提高业务水平,为更好的就业做好准备。

【关键词】就业;发展空间;前景;对策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压力明显加大;我国目前正处在医疗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的前景还不明朗,医疗体制政策还不完善,较多医疗卫生单位严重差人也不愿或不能进人,导致医护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医疗事故频发,同时,部分专业的医学毕业生明显供过于求,导致大多数用人单位纷纷提高进人门槛;在这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我院实习的医学影像专科生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1就业情况的随访

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31个医学影像专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随访研究,其中男生9人,占35.8%,女生22人,占64.2%,已工作或已签约县级、区级及市级医院或同等级医院的共19人,占61.3%,其中女生13人,男生6人,县级以下医院7人,占22.6%,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人,占16.1%,;其中从事超声工作的14人,占45.2%,从事放射技术工作的8人,占25.8%,同时从事放射诊断及技术工作的4人,占12.9%,均在县级以下医院工作;通过以上调查,得出影像专科生近几年的就业率达到83.9%,加上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人,就业率达到100%。

2就业前景分析

2.1医学影像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医学影像学科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放射医学、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学;②超声医学(US),包括B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③核医学,包括γ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pet)和介入核医学。

2.2医疗技术及医疗事业的发展

1970年代,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仪(简称Ct)和核磁共振诊断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随着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越来越强,能够对大量的来自高度检测仪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迅速成像;20世纪后期,世界上掀起了以微创手术为主的医疗技术革命,出现了许多以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的介入技术学,通过最新影像诊断技术,可以检测出早期肿瘤和其他许多早期病变,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医生越来越倚重仪器设备的检查,另一方面在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下,各项仪器检查结果成为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有无过错的重要法律依据,此仪器检查使用率必然提高,导致我国医疗卫生单位医学影像科室的迅速扩张,出现医学影像人才短时间内的相对匮乏。转贴于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个人医疗服务的投入也不断增大,同时国家也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各地政府纷纷提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如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政府提出在2015年前重庆区域内三级综合医院将达到30所,以上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种高端影像设备不断普及到县及县级以下医院,导致目前中国较多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西部医疗卫生单位对影像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增大;在目前这种医疗体制下,医疗卫生单位需要影像专业人才,但又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员编制,很多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不以招聘影像专科生来解决这种矛盾。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影像专业也越分越细,主要分为影像诊断及影像技术两个专业,目前设有影像技术专业的医学院校相对较少,毕业生也较少,特别在西部省份的毕业生就更少,那么他们的就业情况就相对较好。

2.3医院自身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公立医院都靠自我创收维持发展,床位越多,病人越多,设备越先进,创收就越多。为了保持领先地位,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同级及同区域医院还互相开展“军备竞赛”,不断要在医院规模上压倒对方,同时还在先进仪器设备数量上压倒对方,先进仪器设备中大部分为影像设备;同时,部分区县级医院没有专门的影像技术人员,为了医院的发展,必须新招收专业的影像技术人才;以上几方面也是导致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3就业对策

3.1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搞好实习的信心。充分估计实习中的困难,并作好应对措施。在医学知识方面,实习生在实习前有必要重温与影像学密切相关的临床知识和基础知识,尽快了解和熟悉所到影像科室的有关医疗制度,为今后圆满实习做好准备。在实习过程中,要善于学习、思考、提问、总结,尽量将所学书本知识与临床实习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有意去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3.2增强带教老师的责任、着重提高实习生的实践技能

影像实习带教中,教师应注重如何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影像检查手段,知道何种疾病应首选何种检查方法,如何识别疾病的基本影像学表现;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反复让学生将学到的影像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临床病例中来,围绕问题、病例进行影像实习带教,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日常的工作、读片和病例讨论,为学生提供参与、相互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环境,同时带教老师要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为同学们讲解更多的典型临床病例,设置更多形式的自我测试、教学考试等形式,多渠道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们学会将人体解剖、病理生理、临床检查资料等与影像学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尽力教会学生如何去书写各系统基本疾病的影像报告。总之,带教老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

专科医学影像技术前景篇2

随着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以磁共振成像为代表的脑功能影像技术日新月异。它在探求人类正常认知、行为的奥秘和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1]。天津市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是以天津市重点学科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为依托,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影像科和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教学、科研人员组成,脑功能影像是本学科主要的教学和研究方向。然而传统“填鸭式”教学和“闭门造车式”研究早已经不能满足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探索行之有效的脑功能影像教学、科研方法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课题。微信是一款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它通过手机网络发送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也可以群聊,是一款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的通讯工具[2]。实验室教师利用微信平台在辅助功能影像教学、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共享国际研究前沿和展示教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就微信平台在脑功能影像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一、利用微信辅助功能影像教学

脑功能影像后处理技术是功能影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静息态局部脑活动分析、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独立成分分析和任务态脑功能分析等技术[3,4]。教学对象的主体是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和神经病学专业的医师和医学生。学生们通常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对于脑功能影像数据的合理解释、深度挖掘十分重要。然而,脑功能影像后处理技术对于医师和医学生抽象、费解,尽管采取理论、实践结合的授课方式,有限的授课时间仍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微信在脑功能影像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现实中的时空限制,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通过微信,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使抽象的技术理论形象化,弥补课堂授课的不足。针对微信的难点、热点问题,学生在平台上参与讨论,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解答,可以实现师生课上和课下的有效沟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二、利用微信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在国内顶尖科研机构,从事脑功能影像的人员通常具备生物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理工科背景,以建立功能影像方法学体系为主要方向,但他们常常缺乏对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变治疗及转归的深入认识。然而,面对各自专业领域科研与教学的繁重任务,医科和工科教学、科研人员面对面交流的时间非常有限,妨碍了对共同关注课题的深入讨论。利用微信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可以突破时空与专业的限制,实现医科、工科背景的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时、在线交流。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学生能够即时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教师能够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重要的是,微信交流平台拉近了医科、工科专业人员的距离,对实现跨学科融合,培养医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利用微信共享国际研究前沿

微信平台具有强大的资源共享能力,可以将《science》、《nature》、《Jama》等国际顶尖综合类期刊及《journalofneuroscience》、《humanbrainmapping》、《cerebralcortex》等国际顶尖神经科学专业期刊上最新发表的电子版论著整合起来。在实验室教师在线组织、协调和指导下,学生对论著内容进行分组翻译、剖析、解读,并以图文、音频、视频等格式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供群内成员在线阅读和转载,客观、即时、准确地向同行传播脑功能影像前沿研究进展。共享国际研究前沿为师生共同进步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学生国际化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研究者对热点方向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团队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四、利用微信展示学术成果

专科医学影像技术前景篇3

大会以“走向新医学影像时代――多影像融合与信息集成”为主题,包括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领导、医学影像学专家、临床专家和医疗信息化专家在内的13位演讲者,围绕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医学影像数据中心、医学影像三维重建在临床中的应用、多设备影像数据融合及应用、iHe标准化建设、paCS技术发展趋势等热点话题做了精彩演讲。

来自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专家和用户500余人次参会,锐珂、富士胶片、爱普生、华海盈泰、西门子、飞利浦和爱克发医疗等公司分享并展示了各自的新产品或技术方案。

赵自林在开幕致辞中首先对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第六届中国paCS大会’的召开,一是为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搭建技术交流的平台;二是让各位嘉宾了解我国医疗装备影像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三是通过iHe给医疗机构提供各类数字医学装备、医学信息系统技术的思考方向,并协助相关厂商的产品与国际最先进最规范的产品接轨。”

学术报告精彩纷呈

雷海潮的发言题目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与信息化支撑”,他认为,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应该做思路上的调整和转变:一、从以前以科室和机构为单位推进信息化建设转到区域水平上;二、从大中城市向农村和基层机构转移;三、从之前主要服务医护人员,逐步转变为服务社会、决策者、居民家庭和患者;四、从单一的封闭系统向综合开放的平台转变;五、从信息化科室、医院或疾控中心单独建设向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同参与转变。

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韬的发言题目叫“影像数据与临床信息集成”,他对临床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和影像数据临床的共享模式进行了分享。在对未来的展望中,王韬认为:影像共享的手段和渠道将会千变万化,更人性化、更直观的3D打印技术将逐步应用到临床中去;以服务于患者为导向的掌上应用和微信平台的扩展应用会层出不穷;借助大数据应用的强大力量更迅速地确诊与制定治疗计划。

作为此次大会的协办单位,锐珂亚太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在2014年推出了VueVna临床档案中心,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实现全面的临床数据共享,以患者为中心实现临床数据整合,支持医院的临床及管理决策。该产品具有的优势有:更快捷、更全面的数据访问,更低的总体拥有成本以及更安全、更可信的数据。

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营业开发部新业务方案策划科经理周健介绍了“opS打印合约服务”,opS是根据用户的预算、打印量、具体打印需求等情况量身定制的打印方案,既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又能减轻医院资产压力。

西京医院数字信息中心主任蒋昆的发言题目是“paCS的应用与发展”,对paCS发展现状、挑战及前景进行了梳理,他认为,院间异构系统的数据共享可用便携式患者光盘实现。该院采用华海盈泰的paCS系统,实现了无胶片化、无库存管理,全院影像资源共享,工作流程优化,影像诊断水平得到了提高。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张俊华介绍了“面向大数据时代的影像产品和集成平台”,西门子syngo.plaza调阅图像速度可达200图像/秒,可实现DiCom图像接收、存储和管理,遵从HL7标准,可实现统一的报告和图像以及非DiCom图像的接收和存储。

三维影像热度持续

三维影像中心是本次大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方面国内领跑者上海长征医院和华西医院的专家分享了各自的经验。

上海长征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萧毅对医院三维后处理中心的情况进行了介绍。飞利浦星云3D影像数据中心上线后,临床科室和影像科的互动明显增多,对于项目带来的好处,萧毅总结:搭建了多学科交流的平台、锻炼了团队人员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了人员后处理能力及诊断水平……下一步,他们计划构建一个手术设计实验室,可以为临床提供麻醉、手术方式、预后判断等相关的数据。

华西医院三维影像中心副主任吴文韬的发言题目是“多模态高级影像后处理临床应用价值”。他介绍,在美国,临床医生和影像医生的联系非常紧密,后者甚至会在手术室里为前者提供支持。他认为,开展高级影像后处理项目需要包括以下要素:高效智能化的云计算平台、全面深入的多模态高级影像后处理技术、跨专业的医技护一体化团队、标准化的影像引导诊疗流程和临床应用、跨学科的医疗和产学研合作。

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副教授李学军对医院合作研发的“e-3D数字化医疗三维设计系统”进行了介绍,该系统拥有方便的医学影像处理功能,能对多模态影像数据进行融合,构建精细的三维数字化模型,清晰显示复杂解剖结构、病变和畸形特征、毗邻结构的空间关系,直接进行个化性三维解剖测量和手术方案设计,模拟术后效果。结合先进的3D打印技术,系统能导出和制作高精度的医学组织三维实体模型,为临床手术规划、手术演练、医学培训和教育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富士胶片的产品应用专家王成的报告题目是“富士Synapse3D影像后处理解决方案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对Synapse3D产品进行了介绍,它包括基础分析工具、影像诊断高级分析工具、心脏分析工具和手术模拟模块等四大分析工具。

离临床更近一点

近两年,“中国paCS大会”一直在尝试转型,希望能与临床离得更近一些。以本届大会为例,除了来自医疗it界的专家,上海长征医院、华西医院和云南二院的医学影像专家,主办方还请来了湘雅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的临床专家做分享。据统计,参会人员中影像科医生和临床医生的占比达41.46%。

萧毅在演讲中说:“大会把顶层设计、日常管理、设备创新和一线使用等所有人员都聚集在了一起,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一位来自上海某企业的paCS研发人员向大会反馈:“本次大会涉及内容较广,且具有一定的深度,相信会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从与会者的反馈来看,这种转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专科医学影像技术前景篇4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择业方向;影响因素

analysisoftheDirectionofmedicalimagingSpecialtyUndergraduatecareer

wanGKe-ying,wanGXiao-ke,wanGRun-chuan,panGXia

(Schoolofmedicalimaging,XuzhoumedicalCollege,Xuzhou221004,Jiangsu,China)

abstract:Consideringtheemploymentpressure、economicfactors、socialfactorsect,nowadays,medicalimagingstudentschoosingthemostsuitableprofessionaldirectionforthemselfhasbecomethekeyguaranteeforagoodfuture.inXuzhoumedicalCollege,ourgrouplet154studentsofmedicalimagingwhoareinthefourthandfifthgradefillinthequestionnaire.afterthatweanalysis、discussandsummarizethefactorswhichhaveimpactonstudent'scareerchoices.Basingontheanalysis,wecangivethemostreasonableadviceandrecommendationabouthowandwhattheychoosethemostsuitableprofession,thisisthemostimportantpartinoursurvey.

Keywords:medicalimagingtechnology;medicalimagingdiagnosis;Careerdirection;influencingfactors

医学影像学专业包括影像诊断和影像技术两个专业方向,影像诊断专业以培养临床诊断型医生为人才培养目标;影像技术专业以培养既有医学基础知识,又有理工学知识的医学影像工程与技术复合型人才为另一培养目标[1]。那么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将选择哪种专业呢?影响其选择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1影响因素

1.1家庭因素与经济因素医学生学习培养周期长,每年的学费、住宿费加上日常生活费,每年开支至少需12000~15000元;对于部分低收入家庭来说,是较重的经济负担。在发放的154份调查问卷中,因诊断未来收入前景好而选择诊断专业的占36.92%,可以看出:家庭经济因素对影像学生的专业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

1.2医师资格证对于基层规模较小的医院,技术与诊断是不分工的,在较大的医院,技师与诊断医生分工明确。执业医师法与职业医师考试规定,一旦从事技术工作就无法再考取医师资格证,不能做出作出独立的诊断报告,这对于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影响很大。

1.3辐射因素国家早期有关规定,有关放射性物质的工作为有害工种[2],不少医院放射学工作有较高的福利待遇,如增加工龄,增加公休假期,给予合理的津贴等。但依然不能完全消除了医学生对放射防护安全性的担忧,而选择诊断医师则无需担忧此问题。

1.4就业压力在现有的医学影像行业中,各医院对诊断学生学历要求逐渐变高,县级医院以上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同时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医疗检查影像设备进行了大的更新,而目前的影像技师队伍无法达到现代化与数字化的要求,故需充实新的高实力技师[4],大部分本科技术学生可以就职于较好医院。在本次问卷调查中,选择影像技术的有17名学生,其中70.83%是因技术就业率高影响其选择的。

1.5考研热潮现今的就业压力很大,诊断本科生大部分进入县级医院,许多学生对此不满意,因此想通过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从而有个好的职业前景[4]。这就导致了"考研热,随大潮"现象的出现。在此次的调查结果中,由于考研因素而选择影像诊断的占48.05。

由此看出,考研已经成为影响影像学生未来选择方向中重要的一部分。选择影像技术的学生,除去暂时没有继续深造的打算之外,就业压力小,工作风险低以及就业率高也在他们选择影像技术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建议与对策

2.1家庭经济问题对于因为家庭负担重,暂时不能考研和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的医学生,可以先选择工作,有了经济基础后,再去完成自己理想。

2.2执业医师资格证问题有些人会认为,从事影像技术工作不能考医师资格证表示着社会地位不够高,但这只是个人对职业的看法不同,作为医学生需认清自身情况,对自己做好综合分析,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个专业方向才是最重要的。

2.3辐射问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射线的防护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铅墙、铅围裙、铅围脖的制作,技术人员操作室与病人射片室的分离,以及每年对影像科室人员的体检等放射防护措施的实施,可以很好保证影像工作人员的安全,因此辐射因素在影像学生专业选择上影响越来越小。

2.4就业压力问题生活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就业的竞争是无可避免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法则,医生这个行业的竞争压力更是高。所以作为医学生更要提高自身素质、心理抗打击能力,并积极投身到竞争中,刻苦专研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影像专业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专长,千万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影像学生可以选择在医院从事诊断或者技术工作,还可以去飞利浦等大型医疗器械公司,也可以从事其他行业。这样可以大大缓解就业压力。

2.5考研问题许多医学生在面临毕业时,都会在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深造的问题上而纠结。其实,考研也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及自身能力理性选择,切勿跟风,尽量做到考研就业两手抓,以免错失就业良机。

参考文献:

[1]徐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网站http:///webSpecF/enrolDetail.aspx?id=61996.

[2]吴佩岩.2007年,等卫生学校招生的瓶颈[J].卫生职业教育,2007(04).

专科医学影像技术前景篇5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介入超声学;微创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生物学、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医学等多专业结合的典型的交叉性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研究组织器官病变机理,并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对疾病提供诊断、治疗、预防的有效方法。不久的将来,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现有技术的不断演变、改进,新技术的发明、医疗整合及精准医疗的出现会更好的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未来医学对于操作的微创性、精准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越来越精,生物医学的发展无疑会对医学的发展展现其巨大的创造力和推动力。

1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发展

1.1微创技术

“微创技术”始终贯穿于整个医学发展,是医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1985年由英国payne和wickham等最早提出了“微创操作”的概念[1]。而“微创外科”的概念是在微创概念的基础上出现的,其本质是腔镜技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实则就是对患者采用最小创伤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方法都归“微创技术”,如介入超声、介入放射、内镜、腔镜及微创化手术等。而这些微创技术创造、发明,都是在生物学、工程学及医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下完成的。

1.2内镜技术

我国内镜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国内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是纤维内镜。伴随科学技术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和腔镜技术都不同程度的得到进一步发展及完善,诊疗过程也越来简便、微创化,是微创技术发展中最为全面和成熟的,如目前有更轻便的胶囊内镜等,无处不体现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性。

1.3腔镜技术

腔镜技术的发展在过去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有了质的飞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自1992年我国荀祖武首次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之后,腔镜技术在国内发展迅猛,直到今天腔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外科领域[2],目前国际及国内更流行的有3D腹腔镜及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2生物医学工程在影像及介入医学的应用

2.1影像介入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影像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透视引导下的微创技术更是发展迅猛。根据透视设备的不同,透视微创技术主要包括在X光/Ct引导、超声引导和mRi引导下开展的透视微创治疗技术。而介入超声因其设备轻便、操作简便、无辐射等优点深受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青睐。

2.2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技术是在1895年由Haschek和Lindenthal两位教授在行血管造影后首次提出并应用的,此技术出现后就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从此,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和应用的热潮。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介入放射学因其创伤小、效果好等特点,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医疗机构都成立有不同规模的、单独的介入科,介入治疗在国内外已成为部分疾病的常规诊治措施,甚至取代了外科手术。

2.3Ct引导下的微创-数字技术与医学的融合

生物医学不仅在诊疗设备、三围图像重建及数字医学等方面取得跨越式的进步,而且在诊疗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成果的取得恰恰是在计算机辅助下完成的[3]。主要体现为Ct辅助的立体定位技术,例如Ct定位引导下组织穿刺活检、脑血肿清除及腰间盘突出的定位。

2.4超声引导微创技术

我国在半个多世纪前超声学已应用于医学临床诊断,相对于其他医学影像学,超声有其诸多优势(如无放射性、无创伤、费用低廉、设备简单、报告迅速、便于多次随访等),而且还可以动态观察机体或脏器情况,对体内病理改变比较直观,故在超声引导下对甲状腺、乳腺、肝脏及肾脏等疾病进行微创治疗也得到良好效果。目前介入超声治疗在临床越来越被受到重视,尤其在小肿瘤的治疗优势更明显,其不仅代表了21世纪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而且还展现了其定位精准、疗效显著、微创安全的医学发展模式。介入超声学在临床的应用使其成为最具发展潜力和学术活力的医学科学体系。近10余年,由超声科、医学工程学科专家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这门新型学科技术,正在被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及骨科等更多的临床医师所应用,这不仅使得介入超声学得到更迅速的传播和承认、在肿瘤及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也体现了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重要地位。超声引导下肿瘤的射频消融术对探针的要求比较高,而目前对金纳米材料的研究成了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金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热学、化学等性质,在疾病的诊断、食品检测、肿瘤的显像与放射治疗、靶向载药、药物控释、以及对有机物的选择性催化反应等领域有着巨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4~7]。面对学科发展之迅速。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展新业务,同时也要求我们技术操作更科学、合理、规范、个体化[8],而这些恰恰需要有生物医学工程的参与,才能创造出更多、更精、更无创的医疗设备。

3生物医学工程展望

3.1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合作

微创技术需要永无止境的追求。个人觉得相比于“能治病”,“会治病”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要要培养一种临床思维模式,这正如我们需要通过“微创”在客观上建立另一种临床思维模式,即微创技术的创新-微创医学的长远发展[9];在微观上,借国家医改大好政策,展望未来5~10年微创技术将会进一步发展及普及,如现有各种微创技术的全面、系统提升,以及不同技术间的融合及新技术的创新发展。但是,微创医学发展到今天仍挑战巨大,特别是学科之间竞争激烈,这些可以在医疗资源及专业主导地位的分配反映出来,故使我们不仅要更进一步加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而且要促使基础、临床及预防医学和其他多个学科之间的合作,更进一步加快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创造新方法、制造新设备的步伐,最终使各个学科受益,各个患者、医生受益。

3.2医疗整合

近些年临床各亚专科、亚专业的进一步细化,国内医学的发展模式也是以“能分则分、能细则细”为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诊疗水平,同时伴随的是医学知识及诊疗实践出现碎片化、机械化的问题。那么如何可以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以及未来医学到底该如何发展?樊代明、郎景和等多名院士及著名医学专家在2016年中国整合医学大会的发言称:实现医学模式转变不仅要进行医学整合,而且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更需要我们为保障人类健康而具备新的临床思维模式和新的医学观念,而不是像目前仅具备的单纯“能看病”。所谓整合医学,前提必须是以人的整体为基础,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现实将各医学专业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知识和各专科最有效的治疗加以有机整合,使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更符合、更适合的新的医学体系,医疗服务不仅使得心身并举、防治结合,而且要达到医养共进、人病同治的目的。国民全面健康,医学发展必须要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及预防医学等多学科整合,医学又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所以凡是涉及和人或人类健康有关的学科或科学都应该用来更好的为医学服务,为人类健康服务。而生物医学工程正是这样一门学科。同时把各种先进知识、有效实践经验进行合理、不同程度的整合,使其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形成生命医学高度融合的乘法效应。

3.3精准医疗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5年1月30日在国情咨文演讲,宣布美国正式启动“精准医学”研究计划[10]。早在2011年,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国立卫生研究院及美国科学委员会就共同发出了“精准医学”的倡议[11~13]。其最高规模4大研究机构的联手倡议,为未来的医学指明方向,代表精准医学就是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医学发展史上发展的3个里程碑分别是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和循证医学。而过去的研究模式以试验为主导的[14,15],这不仅和临床距离大,而且根本无法达到临床需求。而以临床为主导的新研究模式恰恰是目前所提出的精准医学,精准医疗的发展必然要应用更精准的医疗仪器及设备,而精准设备及仪器的研发恰恰需要生物医学工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16]。展望未来,所有疾病的治疗最终都将走向精准医学,医学的发展一定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同呼吸、共命运”。

参考文献:

[3]罗长坤.当前生物医学发展特征及其对科技创新方式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4,35(1a):1-4.

[4]张磊,刘晓燕,沈晶晶,等.纳米颗粒在抗癌药物可控靶向释放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13,25:1375-1382.

[5]曹丰晶,胡玉才,王卓,等.金纳米颗粒在疾病诊断和食品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2,31:31-35.

[6]凌萍,张旭光,涂或.纳米金在肿瘤显像与放射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1,35:59-62.

[7]王亮,孟祥举,肖丰收.负载型纳米au催化剂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10,39:827-833.

[8]马和平.微创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实践与展望[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6):489-491.

[9]王永光.微创、微创外科与微创医学[J].中国医刊,2004,39(1):57-59.

专科医学影像技术前景篇6

关键词: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思考;教学体会

医学影像设备学,是一门集理、工、医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重点就各影像设备结构、原理、电路分析等进行研究,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医学影像设备不仅能够获取形态学图像,还可以获得血流、功能、代谢等各方面图像,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也对该学科教师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对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问题的思考

医学影像设备学作为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泛、内容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当前,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教材滞后,更新速度慢。无论对于高等教育出版社,亦或人民卫生出版社等权威性教材,由于该学科所涉及内容多、篇幅有限,因而很多只是对各设备原理、流程、参数、指标等进行介绍,缺乏成像原理等方面的内容,因此,要求学生开展该学科学习前,必须掌握足够的影像技术检查方面的知识,设备成像原理、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认识之后,方可确保该学科的教学效果。加之影像设备更新速度快,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该学科专业性较强,而教材需求量不大,教材出版周期长,因此,普遍存在着教材陈旧、落后等问题。

(2)学生认识存在着误区。不少学生都存在如下误区:一是其未来所从事的工作为影像诊断,而非医学工程,因此,很多人认为无必要学习影像设备学;二是该学科属于综合叉学科,内容深奥、枯燥,因此很多学生表示难学;三是由于该学科教学时间较短,加之学校设备更新速度较慢,因而学生认为自己花费了很多精力,所学到的知识并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

(3)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目前,多数从事该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多具有电子技术、物理、、计算机等专业背景,而由于该学科涉及面较广,覆盖高新技术知识,因而多数教师无论是知识体系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达不到要求,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2加强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措施思考

(1)结合教材滞后等问题,及时补充新内容、新知识

针对当前医学影像设备学教材存在滞后等问题,教师应当加以总结,并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和内容。依据最新所能接触的新技术、新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可借助于互联网,大型医疗设备生产厂等,获取最新设备资料,不断充实教材知识。例如,就每年所举办的北美放射学会上,不同公司所的各种类型的影像设备及新型技术,都应当补充为教学内容。此外,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加入新型设备工作原理动画视频、图片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积极性,更好地理解新技术及设备的原理,获取扎实的专业知识。

(2)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制定层次化教学方案

针对学生的误区,应加以正确引导。一方面,医学影像设备作为该学科学习的基础,若缺乏影像设备的学习,则学好该学科将成为无源之水无从谈起。很多该学科的专家教授不仅在医学诊断方面是专家,在影像技术、影像设备方面更是精通。另一方面,虽然医学影像设备学的某些知识点涉及到理工科等多门学科,但是,学生的学习重点应放在设备原理、结构、功能、应用方面,因此,只要学生能够用心去学,这项并不是无法掌握的。此外,结合各层次学生,应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善于把握教学核心,对课程的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就基础知识较为扎实的学生,可采用讲解教学方法,就基础知识薄弱的大、中专学生而言,除了需要讲授专业知识,还需要对之前所学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由于影像设备成像原理各不相同,教材中也不包括此类内容,因而当涉及某设备前,必须对其成像原理进行复习,使学生明确各设备的优势与缺陷,将各设备加以横向联系、对比,进一步加深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构建起立体知识链结构。

(3)加强教师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必须结合学校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培训教育模式,就设备缺乏的学校,应适当安排教学工作,并为各教师提供外出深造、学习的机会,使其通过专项进修,学术交流,逐步丰富自身的实践知识与专业能力,积累学科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还可聘请该学科工程技术人才前来讲授某些章节的内容,或开展专题讲座,对教学工作加以指导。就拥有丰富设备的学校,就该学科某些章节教学工作,可委派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各设备现状、性能参数、原理、流程等加以讲授,以大幅提高教学质量。

3结语

总而言之,医学影像设备学属于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客观性的综合性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及有关设备的推陈出新,要求这门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快更新自我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不断改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注重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我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专科医学影像技术前景篇7

医学课堂教学录像片是指医学专业课程中利用录像、录音、合成编辑技术制作的课堂教学实况影像资料。课堂教学录像片多用于推广优秀课堂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的研究、建立教学资料档案和精品课程申报、远程教学等方面[1]。其涵盖极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各种教学资源如:音视频、图像、动画、文字几乎都可以通过投影屏幕、音响设备投射,突出医学教育中生理、病理、病变过程的演示,加上教师现场讲解,讲课的效率高、教学进度快。医学课堂教学录像的制作理念、制作思维相对其他学科也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拍摄之时就要结合预期完成最终效果,把握好每个镜头画面的取舍。这一过程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

一、前期制作设计

1.明确制作目的

拍摄课堂教学录像上网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教师参考学习,通过观看教学录像相互借鉴教学方法,使优秀教学经验得到推广;二是学生选择听课,特别是为远程教育的学生提供课堂教学氛围,使学习者打破时空的限制,达到自主学习、随堂听课的效果。三是建设教学资源库,课堂教学录像是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中重要的一项指标,也是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

2.拍摄提纲

编制简单的拍摄提纲非常必要,拍摄前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必不可少。拍摄前向教研室的老师了解教学内容、讲课风格特点、学科特点等,与任课教师一起制定拍摄计划,让所有参加拍摄的人员了解所拍摄主题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使用的教材、教具、教学媒体,编制成拍摄提纲。让团队中每个人做到心中有数,顾及整体,突出重点,胸有成竹。

3.掌握受众观看心理

电视是一种单向传播介质,通过画面和声音传达给受众,即:播放什么才能看到什么,观众只能通过摄像机的镜头获得视觉、听觉信息。教学录像所起的作用就是充当远程学习者的眼睛和耳朵,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学习者也是单向接受的受众。优秀的教学录像,应当使远程学习者获得更多的视觉、听觉刺激,以达到视听兴奋,注意力进一步集中,更好的捕捉教学信息,从而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

4.把握制作中的听、视觉元素

(1)听觉设计:在传统教学活动中,课堂上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包括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甚至眼神交流。而通过远程学习(特别是通过观看课堂录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者,仅仅凭视频提供的画面、声音来参与课堂,是一种单向接受,受到设备和技术的限制,无法完全参与整个互动过程。比如:在拍摄过程中。教师在讲述教学内容时,因某些原因的停顿(开启数据量大的多媒体课件或因其他停顿造成意外),现场参与学习的学生视线不受任何限制,很容易通过视觉、听觉来感知课堂上发生的一切,这一意外过程不足以影响到学生听课的连贯性。而在课堂录像中,学习者仅依靠课堂录像的画面和声音延续来判别教师在做什么、同学在做什么、课程讲到什么地方。由于拍摄的技术和画面逻辑关联所局限,不可能像现场的学生那样做出现场还原,往往只看到视频播放窗口场景的画面。在没有及时得到声音、画面因素呼应、补充的情况下,静止的画面、声音配合不形成有序变化,甚至会引起怀疑:是否录像播放的过程中设备或者网络出了故障?录像内容信息为什么停顿、缺失?如此一来势必造成注意力的分散,影响学习的效果。如何满足人们看到文字想听到声音,听到声音又想看见形象的观看心理,有效增强录像观看者对课程的认同感,激发学习动机,在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中就要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让课堂教学录像更有趣。

(2)视觉设计:画面具有美感可引起视觉的愉悦,适当的画面切换可引起视觉注意,受众的关注度提高,可提高受众兴趣[2]。反之,如果长时间的单镜头拍摄,得到一个缺少视觉变化的长镜头,容易产生厌烦。由于教学场所环境的限制,课堂往往在一个标准教室中进行,时间、空间受到限制,可以拍摄的画面场景极为有限,场景中人物无变化或少变化的画面,容易使人产生视觉信息冗余,要减少厌烦感。创造出丰富多变的画面,需要我们去发现并捕捉:一些教学讲解过程中老师丰富的表情特写画面、学生专心听课的特写画面、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画面、多媒体动画和视频演示、老师学生之间的精彩互动等等;但是要注意避免拍摄与教学无关的画面,因为这些画面同样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因此,我们在拍摄时可以设计一些能进行相互切换的景别和场景画面来拍摄。

二、后期拍摄及编辑设计

1.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进行拍摄设计医学教学课堂上,运用大量的视频、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演示内容,拍摄之时就要对将要进行的编辑做好统筹。在老师演示视频、动画等需要运用一个过程来表现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可以拍摄学生聚精会神听课的画面,也可以展示多媒体文件和整个课堂场景的全景画面,因为我们后期编辑的时候,可将视频、动画这些演示媒体文件通过转换软件从原始文件单独提取作为视频素材,而一些表述作用的演示文图,可通过捉屏软件提取成图像文件,作为插入的图形素材,结合所拍摄的实景画面作相应调整,灵活处理。因此,在拍摄时以捕捉师生在课堂上的神情为主,课堂环境、课堂氛围为辅。

2.拍摄技巧

(1)机位的选择:根据教室的环境和编辑所需要的画面,共架设三台摄像机:a负责拍摄以面向教师为主的教室全景及投影、讲台等中景,主要用于开始、结束等画面的拍摄;B负责拍摄教师特写和局部场景,以捕捉神态为主;C负责拍摄以学生正面为主的教室全景、教师讲课、学生认真听课及师生互动[3]。三位摄像人员明确各自职责,要求摄像人员反应迅速,专心捕捉精彩画面。三台摄像机位置示意图见图1。

(2)景别调度:拍摄的画面一般包括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景别,这些画面在切换台的显示器上显示,由切换导播进行调度和选择;切换导播还要通过会话系统,对摄像发出推、拉、摇、移、跟等指令,以取得真实自然的课堂教学画面:教师讲课的神态、动作、教学演示和学生认真听课、回答、提出问题及师生互动、讨论、参与教学的全过程[4]。运用视觉、听觉结合拍摄主题,追求视听美感,体现学科专业特点,让视觉、听觉有适当变化,用推、拉、切换等组合画面,突出知识重点、难点,引起受众对主题内容注意为原则去调度画面。

(3)使用VGa转aV获取ppt同步画面:拍摄时,从设于讲台的中央控制器输出端中,将教师机输出的电脑信号,通过VGa转aV视频转换器把数字信号转换成视频同步信号接入切换台,代替专门拍摄ppt演示专用摄像机,在减少一个摄像人员和拍摄机位的同时,取得的视频画面比用摄像机直接拍摄的画面质量要高。

(4)声音的录制:课堂上需要录制的声音有:教师讲课声、学生回答问题声、演示媒体声等。为了获得清晰的声音,通过教师佩带无线话筒、把另一个无线话筒放在学生席间,学生回答问题时传递话筒的方式,把声音输出到中央控制器,而演示媒体的声音也通过教师机输出到中央控制器,用连线将这些声音输到切换台,合成后经录像机录制。如果有特别的课程需要很强的现场同期声,可以断掉中央控制器到切换台的连线,改用摄像机自带的话筒,通过音频线直接输到切换台,经录像机录音。

3.编辑技巧

(1)视频按标清技术要求采集,通过镜头画面长度的设计,进行镜头的组接调整:编辑的过程中利用好手中的素材,课堂场景等交待镜头与老师特写镜头切换,师生互动镜头切换,演示媒体与实景镜头切换,做到适时、适度、准确、合理,去除停顿过短、切换过繁、零乱、削弱课堂效果的画面[5]。镜头的组接是一种艺术再创作的过程,应配合要表达的内容,按逻辑思维、发生时间先后顺序、表达所需时间长短交待清楚,让学习者容易理解课堂上教师想要展现的内容。

(2)视频特技的应用:一般课堂教学录像后期编辑并不需要做太多的特技处理,尽可能保持课堂的原貌。但是,有时候由于拍摄过程中失误操作,造成某个画面的长度不能满足配合声音的长度,此时使用非线性编辑来制作延长画面,作为补救手段,利用从演示媒体文件提取的文图、图像文件导入时间线,再进行划像或切入处理;另外还可以使用全景视频画面素材,由于其宽大的场景、教师所处位置较远,输出后形象体量小,细节不易被察觉的特性,将素材进行倒放或者慢放特技,结合淡入淡出特技处理,把素材调整成为合乎需要的长度,进行特殊应用。

(3)声音的处理:课堂上,在拍摄过程中都是自始至终不间断拍摄,声音也是从头到尾被录音,存在有杂音或者静音等不利的情形。在演示多媒体课件过程中,电脑故障有可能造成停顿意外造成者静音,另外,老师有时候要运用模型、模具来辅助讲解,在摆弄这些物件时难免有发生碰撞、学生在传递话筒时也会造成杂音。因此我们在声音处理时,结合连贯的画面,将不需要的杂音或者静音从声音所在位置进行降噪处理,补上有效的课堂讲解声音,也可在片头片尾字幕出现的地方添加些背景音乐以增加美感。

(4)输出与:完成编辑并给影片加上字幕后,按“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在非线性编辑软件中进行合成,输出符合要求的流媒体文件如:wmV、RmVB、aSF格式文件,总比特率为512kbps。系统应符合国际标准,支持Rtp、RtCp、UDp、mmS、RtSp、Http等流媒体协议,编码方式采用mpeG4标准,客户端可支持windowsmediaplayer或者Realoneplayer等常见媒体播放器,用户可自由选择流媒体文件,并实现播放、暂停、停止、跳转等互动播放[6]。最终输出的结果应该在拍摄前就做好设计,

总之,医学课堂录像的拍摄,首先是先解决使用医学教学网站的学习者想看什么,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什么的问题。把一个完整的医学课堂用录像片的形式以视听的形式来满足学习者的要求。这涉及到教育、艺术等学科知识,并通过影像技术得以展现;这就要求摄制人员遵循教学规律、掌握艺术表达的技巧,把电视技术的特性,突出强化医学教学特点。在每一个环节上认真设计,灵活运用拍摄、编辑技巧,方能制作出高质量的医学课堂教学录像片。

参考文献

[1]张晗,彭才洪,医学课堂教学录像片的摄制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5):821-822.

[2]段晓明.影视编辑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21-122.

[3]舒辉,陈俊.谈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制作[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1(5):406-409.

[4]李燕临,陈旭.谈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录像的摄制技巧[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5):62-63.

专科医学影像技术前景篇8

感谢耳鼻咽喉科学员韩贺明的来稿,他向我们展示了在放射科轮转入科教育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也欢迎其他学员积极投稿。

二月伊始,按照轮轧计划我来到了放射科。今天我和很多其他科室学员一样,参加了放射科的入科培训。短短一个小时的培训时间,让我对放射科的轮转制度以及本科室的概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首先放射科陈峰主任代表科室为我们作了欢迎致辞,简短介绍了科室的主要概况以及住院医师规培工作的大致情况。然后由负责住院医师规培工作的张景峰副主任、黄强住院总医师以及科室秘书赵艺蕾老师分别对我们进行了入科教育和岗前培训。

按照国家卫计委的相关文件及制度,放射科张景峰副主任向我们介绍了不同专业的学员在放射科的不同轮转要求。总的来说,培训对象分为影像专业和非影像专业。和大多数同学类似,我作为一名非影像专业规培人员,在放射科轮转时间上为一个月。而影像专业学生,如超声医学科,放射诊断科,放射介入,核医学等,在放射科轮转时间相对要长于我们这些学员。并且在日常工作的考核以及出科考核上,我们之间的要求也是有差别的。

作为一名临床专业学生,我非常重视放射科这门学科。正如张景峰副主任在培训时所说,首先由临床医生根据病情需要开出检查申请单,接着预约登记,检查之前进行宣教,最后核对信息,按顺序阅片,规范书写,及时审核。所以,放射科与临床专业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在未进入放射科之前,我并没有接触到放射科危急值这个概念,严重气胸,胃肠穿孔引起膈下游离气体,脑疝,气管异物等,我相信经过在放射科的学习,我们会对这些危重病情更进一步的了解和重视。

放射科设备布局虽然比较分散,但是科室各项工作严谨有序。科室检查项目包括,普通放射检查(DR,CR)、胃肠造影、乳腺钼靶检查、Ct、mRi及DSa等。科室人员包括放射诊断医生,放射技术人员,以及护理人员等。

放射科科室教学活动丰富,为我们指引了入门之路,有利于我们年轻医生的成长。具体教学活动包括,工作日早晨必须参加的疑难病例读片,每周三的中午小讲课,每周三晚上针对进修医生的讲课,每周四中午放射学术沙龙等。放射科开展的这些教学活动,是我们学习的平台,我们应当秉着珍惜的态度,努力学习。

专科医学影像技术前景篇9

关键词:数字化手术室;儿科

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的高速发展,对高性能手术环境设施与器械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手术室中的各种设备与环境布局,容易引发患者进入通道时遭遇阻塞、调配各项设备过程中费时费力、以及主治医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其他医护人员协助监控大量设备等问题[1]。且手术人员的增加与手术周转时间的延长,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占据无菌区的有限空间等影响。而手术室作为专业性极强的重点高危科室,其护理操作技术与质量好坏、医院整体安全及护理呈直接关系[2]。数字化手术室以智能化、一体化、人性化及自动化优势的发展为目标[3],利用设备数字化功能,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分别从环境、硬件及软件等方面进行整合,从而建立教学、医疗、科研等领域的信息共享平台,便于手术医师实时控制及观察设备运行情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该手术室模式已在骨科、神经外科及内窥镜等开发及运用[4]。本研究将探讨儿科数字化手术室的建设流程与管理策略,现报告如下。

1建设儿科数字化手术室的意义

1.1有利于快速获取患儿信息

数字化手术室是融合数字信息化与医学净化工程,及时将患儿个人信息进行系统集成,尤其对于小儿先天性疾病的治疗中,需要患儿个体化的影像学数据,为手术主治、麻醉医师及手术护士提供更快捷、通畅的信息交流与精确手术导航,提高手术与环境的安全性、高效性。

1.2有利于科学举证

近年来,因整体医疗环境的变差,儿科成为医患纠纷的高发科室,致使儿科医师的就业环境遭受巨大干扰,为证明医学团体治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将整个手术过程进行摄影储存,以互联互通的方式,在治疗过程中告知患儿家属改变手术方案的原因,实现直接有效的沟通,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医患纠纷,保障医疗团体的权益。

1.3有助于远程会诊

儿科手术精度高、难度大,对手术者的要求较高,而传统手术中主任医师往往需在现场进行会诊与指导,若因故无法到达现场协助,将造成因时间延误最佳救治时间。因此,遇到较高难度的儿科手术,数字化手术室可在任何地点以远程音视频的会诊形式参与及指导手术治疗,实现远程指导,更好的为患儿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2数字化手术室建设要点

2.1数字化沟通

利用互联网技术及任何科室地点进行远程医学技术咨询与交流,实现零距离沟通及远程手术演示,在手术过程中能够及时对患者paCS图像、相关资料以及所有内窥镜影像均可双向进行随意的传送与整合,尤其对于小儿先天性疾病治疗中的信息,需要患儿的个体化影像学数据。

2.2数字化控制

授权医师通过声控、有线或无线触屏控制无菌区手术室所有图像管理、内镜、全景摄像机及电刀、床、导航等常规设备,将系统与手术设备进行有机整合,巡回护士可以触摸屏对手术室设备进行管理。

2.3数字化整合

通过数字化集线网络搭建院内数据交换与图像配送平台,以实现手术中诊断图像与外界互通的无缝数据传输及交换。同时,手术中无菌区内任意调阅生命体征、麻醉信息、全景摄像机、内镜、超声等所需图文资料,以提供快捷方便的手术保障[5]。

2.4数字化记录

建立基于网络在线实时监控处理,实现无纸、数字化操作以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与质量,安装相关系统记录手术全过程,采集麻醉机、监护仪等设备数据,自动生成报告与医院HiS、paCS以达到无缝兼容,并网存于内部的数据库。

3儿科数字化手术室构建内容

3.1系统硬件设备

一体化工作站、手术室显示器、智能中控系统、内窥镜显示器、移动示教与扫码装置等属于数字化手术室中硬件设备,为避免安装后出现不合适、无法使用等意外事件,在安装前需根据有关使用人员工作需求及其自身经验进行适当调整后开始安装。

3.2系统软件

在配置硬件设备的基础上,数字化手术室软件平台包括手术标本、手术过程、手术耗材、手术示教、手术器械、视频、输血以及家属谈话等管理系统。将患儿的emR、paCS、LiS等系统与数字化手术室系统相连接,以实现手术室与儿科病房、急诊、门诊与HiS系统实时连接,并提高上传效率,最大可能的实现“一人一档案”。集中处理患儿的电子病历、检验学资料、就诊病史及影像学资料等信息,加快各系统间查阅时间,因此在该项目筹建过程中,需对各供应商的信息端口进行完善与对接[6]。

3.3数字化信息系统

该系统可分为手术室室内与室外两大区域,室内可通过与院内信息系统以方便医师获取及查看患儿信息,同时具备视频采集功能,可预览并采集麻醉机、术野、室内全景、监护仪、腔镜等视频信息。通过视频切换功能将患儿病情信息输出至医用专业显示屏上,并以对置式的人性化设计,使术中每位医师与护理人员均可随时查看患儿手术视频及影像。手术室外通过院内光纤将视频无延时传输至会议、示教及办公室中,以方便远程手术示教,最终根据具体需求将手术录像视频进行压缩后,由视频管理系统编辑及储存。

4数字化手术室设计原则

(1)稳定性:手术操作平台中避免常见病毒感染与死机现象,采用较为成熟、稳定和可靠性的硬件设备及配件,利用冗余设计用于系统关键部分,可具备一定抗干扰与容错力。(2)可扩展性:为日后可在共享主机的基础上拥有第二间数字化手术室,安装相关系统时需预留升级空间。(3)数字化:paCS图像的远程传送、储存与调阅方式、手术室设备的管理与控制必须实现无纸化管理,皆以数字化格式使用,并符合智能化、数字化要求。(4)实用性:在满足技术指标与功能要求的基础上,采用集中管控模式的设计,避免过度投资,坚持实用化以满足院内实际临床及院务管理的第一要素。(5)易操作、管理性:为方便医护人员管理与操作,降低其工作强度,需具备自动化管理能力与良好的操作技术。

5数字化手术室管理策略

5.1手术过程管理

对患儿入手术室-麻醉-术中-术后-转移至复苏室-病房的全过程进行管理追踪,通过全程与手术麻醉、排程系统的信息对接,获取最新的手术状态,并显示于手术室门口、护士站及走廊,方便医护人员随时了解与掌握第一信息。利用无线网络及条形码技术,在整个围术期间进行患者身份确认、手术安全相关信息核对,以确保手术安全及提高工作效率。

5.2手术器械管理

将手术器械清洗灭菌、存放配包、使用及回收的全过程,采取设置关键业务点与器械标签核对环节,并实施闭环监控管理体系。对无菌器械包的基础与动态状况,手术包数量、过期、手术间占用情况、低储等情况,进行预报警提示及检索。为增强质量控制,消毒供应中心与手术器械信息手术室共享,以提高手术器械管理水平[7]。

5.3输血管理、患儿家属谈话系统

将医院血库中的血液管理延伸至手术室,在全过程动态管理中确保及提高血液质量与管理效率。为保证安全用血,以智能血液冷藏箱联合电子配血及发血系统,实施手术室血库前移,并将手术患儿必需的血液提前放置手术室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数字化手术室在术中可通过远程影像,结合患儿影像资料、手术信息与家属进行沟通与对讲功能。

6结语

数字化手术室是在医师手术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8],患儿信息随着医疗领域的深入应用,已逐渐实现数字化管理,该模式采用智能化综合控制系统对手术室进行集中管理,为手术提供更为安全、高效与便利的环境。在手术室建设过程中,手术室内的所有操作均需与院内门急诊医生工作站、电子病案信息、手术室信息、病区医生工作站、paCS等临床信息系统进行对接[9]。而数字化手术室是系统中较为关键的部分,不仅提供患儿的影像学、检验学资料,还可掌握其就诊记录与治疗过程等全面的信息资料,以辅助医护人员做出更合理的手术方案。为有利于科学举证、远程会诊与快速获取患儿信息,本研究以数字化沟通、数字化控制、数字化整合及数字化记录为手术室的设计要点,通过建设系统硬件、软件及数字化信息系统设备[10],使患儿病情信息输出至医用专业显示屏上,并以对置式的人性化设计,使术中每位医师与护理人员均可随时查看患儿手术视频及影像。并通过手术过程管理、手术器械管理及输血管理、患儿家属谈话系统管理[11],方便医护人员随时了解与掌握第一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结合患儿影像资料、手术信息与家属进行沟通与对讲功能,以便家属第一时间了解患儿疾病情况,提升患儿家属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12]。综上所述,经建设数字化手术室流程与管理后,明显优化了手术室基础服务,完善护理工作流程,显著提升手术室精益管理,加快手术室工作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覃颖鲜,邢丽,张月.介入手术室护理风险脆弱性分析及防控措施[J].重庆医学,2018,47(1):139-140.

[2]王景华.精细化管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与手术效率的影响[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8(4):203-204.

[3]李蒙,游月梅.基于CaS和SiD的海信精准数字化手术室系统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26(9):97-99.

[4]汤琦.数字化、信息化手术室建设实践———设计与管理经验之谈[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8,19(7):69-71.

[5]梁伟杰.“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化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探讨[J].贺州学院学报,2019,35(2):127-130.

[6]杨莉,徐伟丹,陈丽丽,等.数字化手术室安全门控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21):194-195.

[7]刘俐,方玲.工业工程理论优化应急手术器械供应管理的实践[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9,5(1):165-168.

[8]赵林.数字化手术室的建设及管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2):7-8.

[9]庞建会.数字化模拟手术室在外科学实验示范教学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8,35(4):349-351.

[10]廖海涛.当代手术室的数字化实现[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18):128-129.

专科医学影像技术前景篇10

1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抓好落实

要提高超声诊断质量,必须做好规范化建设,建章立制。严格执行国家《执业医师法》、《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医疗技术操作常规》等法律法规,持证上岗。设立完备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使影像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有章可循。对各项检查以《超声技术操作规范》为指导,规范操作规程,对操作步骤、方法、程序、结果、图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等检查设立绩效考评机制,有效进行质量控制,量化管理,科学地统计、规范各脏器及常见疾病的检查范围。

2学科基础建设,人才是关键

2.1无论超声设备如何发展,科室的持续发展,取决于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及合理的梯队建设。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晚成熟期。必须分析科室人员的构成及其优势,做好职业规划及培养方向。从事超声医学工作的人员来源于临床医学及医学影像专业,专业的不同,知识结构会存有差异,临床医学毕业生临床知识相对丰富,但影像理论基础原理欠缺,而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影像专业理论知识较为熟悉,但临床知识存在不足。不同的院校、不同的专业有其不同的专业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优势。针对不同的人员采取不同的要求,对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强调临床技能的学习;鼓励参加医院临床知识学术讲座,增加临床知识。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强调超声基础理论知识及其他影像专业知识的学习,打牢基础。活跃的学习氛围,形成专业互补,强化了综合素质提高。

2.2加强在职培训,全面开展医学继续教育,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提高专业技术。①打牢基础是关键,对新入职影像专业毕业人员,采取岗前临床科室轮转,学习临床知识,拓宽视野,建立临床思维方式,了解临床不同专业超声检查的目的所在,了解本院临床科室发展水平及开展的新技术;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了解超声专业的基础理论、超声解剖、仪器操作检查方法后,采取到其他影像专业短期轮训,了解其他影像专业特点,诊断优势,建立大影像概念,充实和拓展思维模式。在强调理论培训的同时,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规范与提高,要求大家勤于实践,规范操作并不断熟练。②适时选派工作作风扎实,安心本职工作,有上进心的技术骨干到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医院进修,进行系统的规范化训练,并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及科室专业的发展需要,选派参加不同的专题学习班或提高班,将让个人的成长与科室的发展前景结合,激励其发挥更大的工作、学习热情,使科室人员“人人有专业,人人有特长”,既避免了内耗,又提高了科室整体技术力量。③加强对外学术交流,鼓励在职人员进行工作经验的总结,撰写论文。撰写论文的过程也是对一个疾病深入学习的过程。中级以上职称的工作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全军或全国专业学术会议,让大家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发展方向,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开阔视野。④聘请上级医院的专家教授指导工作,举行专题讲座等。以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技术水平。

3强化随访工作

超声诊断的正确性必须通过随访临床的最终诊断来印证。通过随访,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平时将个人随机随访与科室集体随访纳入常规工作,统筹安排,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科室安排专人、专门时间,下病区或病案室,针对不同的临床科室、某个病种等进行统一的随访,并统计分析随访结果,根据超声诊断阳性符合率指导科室的下一步工作;个人随访随机性比较大,尤其是个案,只有共享才能共同认识该疾病,所以随访结果的回报交流,共同提高尤为重要。完善的随访制度纳入科室质量控制体系,每月进行随访工作的检查与考核,才能确保随访顺利实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利用随访结果分析超声检查的符合率,评价超声检查质量。如果超声诊断与病理或手术结果相符,则总结经验,加深印象,增强信心。如超声诊断与临床不符,则分析误诊原因,提高鉴别诊断水平。

4规范化留图

超声检查中普遍存在存图的随意性,尤其患者较多时。为了提高超声质量,必须规范化存图,与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阴性切面,应做图像储存,记录并存档。图像质量要清晰,掌握仪器各项物理参数的调节,熟悉已设置的不同脏器专用软件,根据个人习惯及患者条件,调节图像在最佳状态。在眼球或产科检查时,严格按照规定的安全声功率输出。对于异常图像保留相互正交的两个切面,杜绝了以往随意性存图检查中因漏查器官结构而造成的漏诊,对异常的动态变化和前后对照分析提供了直观的图像资料,同时为处理医疗纠纷提供证据,规范化存图使规范化检查真正落到了实处,规范化存图成为超声检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规范书写报告

超声检查报告书写质量体现了检诊水平。报告单作为一次检查的结论,必须将实际情况用图文的形式报告给临床和患者。一般项目要齐全,真实,必须实名制。必要时,加填仪器型号、探头类型与频率,检查方法与途径(如:经直肠法)。描述检查内容时术语应科学化、标准化,文字简练,描述全面、客观,严禁加入任何主观判断,既不武断地以图像诊断疾病,也不要过于随附临床资料,杜绝先入为主,先有结论再有图像描述的思维模式。超声提示或诊断明确提示物理学诊断,除十分明确的病例外,不做病理学诊断,可以提示数种需鉴别的诊断。

6树立服务意识

超声检查主要是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客观依据,要树立为临床服务的理念,多与临床医生沟通才能避免主观臆断,其实与临床医生交流的过程也是学习临床知识的过程,只有结合临床才能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才能谋求正确答案,达到为患者负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