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历史做题方法和技巧十篇高中历史做题方法和技巧十篇

高中历史做题方法和技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7:08

高中历史做题方法和技巧篇1

关键词:概念、题型、步骤、训练

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做了如下的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其中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历史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是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培养中关键的一环。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还能使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为以后高中阶段的学习乃至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材料解析题在考查《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这些能力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优势,成为各地中考的主要题型。训练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兴趣。如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材料分析能力呢?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明确概念,建立关联

首先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史料,教材中的史料有哪些,史料在历史学习中有什么作用。

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上引用了大量内容丰富的原始材料,比如图片,包括人物照片、人物画像、情景图片、历史地图、图表等;文字资料,包括史书记载、人物名言、碑刻题字、报刊等。

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是对课文内容的印证和呼应,使大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读到这些材料,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通过明确概念建立起史料与课本知识的有机结合,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正确历史观。并由学生动手实践,从课本中找出几则史料,并说出它们分别印证、呼应、补充了课本中的哪一部分知识。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史料和课本知识是密不可分的,在做材料题时离不开课本知识,因此,做好材料题掌握好课本知识是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题型分类,探索方法

在明确了概念,找到关联后,对材料题按考查的不同方式分成五种类型并归纳出各种类型的解题技巧:

类型一:答案在材料里。

解题技巧:这类题目的答案往往是原原本本地出现在材料中,所以要认真读材料,从中提炼出答案。一般有“根据材料回答”的标志。

类型二:答案在课本中。

解题技巧:这类题要结合材料所给的信息去课本中寻找相关答案。

类型三:联系实际,谈谈启示或感受。

解题技巧:这类题目往往要联系国家的时事热点或我们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来回答。

类型四:归纳材料的主题。

解题技巧:运用语文阅读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去解答。

类型五: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

解题技巧:根据提问在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再结合课本有关知识,通过划分知识板块来回答。

根据材料题的不同类型,归纳出各类型题的解题技巧与方法,并采用例题的形式给学生进行讲解分析,指导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掌握题型的分类及解题技巧。但是在很多材料题中,经常会出现上述几种类型的综合。而且答案在课本中的情况占绝大多数。所以我们要有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做起材料题来才能得心应手。

三、过程分解,归纳步骤

在明确了材料题的五种类型与答题技巧之后。下面就是答题了。答题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一读,二找,三联,四答,五查。

一读,就是读材料和问题。读材料要注意读全,不要忽视题前的说明性文字,它往往决定答题的大方向。还要注意材料后面的注释性文字,如材料的出处、作者、时间等。这里面往往隐含着重要信息,有可能成为我们解题的突破点。再就是读的顺序,读完材料后,如果不能完全明白材料的意思,我们可以先读一下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出题者的考查意图,每一问互相呼应,与材料密切关联,往往弄清了一个问题,其他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二找,找就是找材料的关键词。材料无论多么长,核心都会体现在几个关键词上。尤其是对较生疏的材料,我们不能完全读懂。但只要找到关键词,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

三联,联就是把问题和所学知识对接在一起,建立材料与课本知识的联系。一般来说,材料题无论多么灵活,都与课本知识密不可分,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影子。“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题的重要特征。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知识点。我们在读完材料、找到关键词之后,必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衔接,将教材与材料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

四答,答题是做好材料题的关键。答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什么答什么,要言简意赅。

2、看分答题。考试时赋分一般根据答案要点,一点一分或二分,两点二分或四分,三分就要答三点。分多就要详细,分少就要简略。

3、分条陈述。对于内容较多的题目要分条表达,不要混在一起,没有条理。

4、对于一题的几问,回答时不要颠倒顺序。如果有不会落下的题目,其他题目一定要标明答的是那一问,以免让人产生歧义而失分。

五查,就是在答完题之后,一定要检查一遍。看答案是否和题目要求相对应,有没有漏题。

四、强化训练,举一反三

高中历史做题方法和技巧篇2

【关键词】农村中学 科学高效 复习策略 态度 基础 巧法

初中历史学科首次作为独立的一门考试学科被列入我市中考必考科目是始于2005年。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市对中考的改革越来越深入,体现在历史学科上的改革更是推陈出新。中考历史试题设计日益新颖,紧跟时代气息,考查方式日益多样,紧扣课改精神。在众多中考科目中,历史是一门知识量多,记忆量大的学科,考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地域广,而复习时间又有限,单说九年级一学年,不仅要新授2本教材,而且还要复习4本教材,时间实为紧迫。加上,对于广大的农村中学还存在着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历史学科不被重视等诸多不利因素。在此些情况下,作为一名农村中学初中毕业班的历史教师,如何科学高效地备战中考,便是重中之重。商场如战场,考场也如战场,要讲究战略战术。要想科学高效地完成中考复习任务,一定要讲究复习策略。

1.扭转错误观念,端正学习态度

历史自2005年被首次列入中考科目以来,历来都采用开卷方式,开卷考已经被深深地烙印在学生脑海中了。原本在农村中学历史学科就存在被学生、家长、领导重视不够的不利因素,再加上这一信息的错误引导下,广大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历史复习缺乏积极性。思想是行动的指导者。作为教师首要任务便是--扭转错误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力转乾坤。教师可晓之以理,用史实说话:其一,历史虽名为开卷,但试题容量大,涉及知识点多且范围广,考试时间仅为60分钟,开卷作答时间远远不够用。就说去年我市中考历史试题,化成单个小题,大大小小有44小题,每小题大约只允许有1分钟时间作答,试问同学们对"用1分钟时间从7本书里准确地找出答案"有多大把握呢?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否定的。由此可见,要想有好成绩,历史只能是半开卷而已。其二,如今高中教育得以大力发展,不管是高中历史会考,还是高考历史,均采用闭卷形式,作为学生,目光应长远,初中多掌握历史知识,为高中打好基础。其三,学史使人明智。学好历史可以提升个人素养。既然学好历史,可以"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

用如此有力的史实,向学生们敲敲警钟,必能使学生们及时扭转错误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中考历史复习教学做好铺垫。

2.狠抓基础,狠抓课堂实效

新课改强调“以能力立意”,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和培养,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只会是空中楼阁。纵观历年历史中考试题,均源于教材,均没有超出《课标》和《考试说明》之外。一般说来,试题多数都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因此中考复习教学应以《课标》和《考试说明》为纲,以教材为本,以教材不变应试卷之万变。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对每一个“考试内容”包括哪些知识要点,分别要达到哪一层次的“目标要求”,有几种考查角度,有哪些相关联知识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识记”“理解”“运用”这些不同“目标要求”的内容,复习时要有重有轻,有详有略。狠抓基础,确保基本分的拿足。

此外,教师要狠抓课堂实效,督促学生多读多记多写,形成语感和手感,考试时自然而然便会写对。对于课堂上可以掌握的知识要督促学生当场掌握。高效率的课堂学习才会有高水平的成绩。

3.勤作比较,提高学习实效

在中考试卷中,几乎每一种题型都涉及到比较能力。选择题侧重于不同选项的比较,改错题侧重于相似知识的比较,材料解析题侧重于相近史实材料的比较,综合题则侧重于相关联历史知识的比较。历史学科本来就知识点多,记忆量大,如果再不勤作比较,许多知识极易混淆,出现低效学习。比如:对于“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便应该用表格法加以比较,对于“美国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同样应该用表格法加以比较。再如:在2009年的中考试题中就涉及到的“三次科技革命”的众多知识点,用表格法加以比较,便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

还有,对于一些小知识点也应勤作比较,如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极易被学生混淆,若加以比较及区别,将极有利于学生识记,提高学习实效。总之,比较的好处多多,应勤作比较。

4.善梳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历史是由点、线、面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历史知识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如果只是单纯地掌握一个个的知识点,孤立地记忆,是适应不了中考的要求。近几年来,中考主观题就有许多专题化的考查。如2007年的中考试题第32题的主题便是“近代西方列强侵华战争史”和“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的抗争及探索史”;又如2008年的中考试题第32题的主题是“伟人”;再如2010年的中考试题第32题的主题是“反抗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专题化考题的出现,要求教师在狠抓基础之时,善梳脉络,既要构建纵向知识体系,也要构建横向知识体系,还要最终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适时利用专题形式或目录形式或纲要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只有“凌绝顶”,才可“一览众山小”。

5.巧法学习,事半功倍

巧法学习首先是巧记。许多教师普遍认为,教师职责就在“教”,而“学”是学生们的事情。因此,学法指导往往是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教师教得再好,学生没能准确记住,考试没有得分,也是徒劳无功。因此,在复习教学时,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巧记巧学,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示范。比如:学生经常记不牢“”的时间,我就教他们一个巧记:,发生在5月4日,那5+4=9,因此发生在1919年。再如:国王属于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哪一种姓?刹帝利,中间有个“帝”字,就代表国王。如此巧记,只要教师善于“抛砖引玉”,学生勤于“触类旁通”,我想,学习历史将趣味无穷。

高中历史做题方法和技巧篇3

关键词:历史 选择题 材料题 常用方法

对很多学生而言,历史难学、难记,题难做,因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烦学习历史,成绩当然不佳。其实只要掌握方法技巧,你会发现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也很有意思的学科。在这里我仅就选择题和材料题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教及做题经验总结出一些常用方法,希望能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帮助。

一、选择题

历史选择题常见类型有组合型、因果型、材料型、逆向型、比较型、填空型、实质或本质型等等。

1.“组合型”

其实是过去多项选择题的变相,这类题常用排除法,在一到两次排除后即可选定答案。

2.“因果型”

要看清题目是问某某事件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还是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或是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若题目要求“根本原因”,可以从五种角度来解决,即:内外因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理、国家利益或阶级利益、及综合国力等角度。如“唐代诗歌繁荣的根本原因是():a国家统一,疆域广阔:B经济繁荣,文化发展;C雕版印刷术的发明;D实行科举制,诗歌成为考试内容”,此题可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解决,直接选答案B,不必考虑为什么,只要灵活运用上述原理,就能在最短时间里选出正确答案。

3.“材料型”

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而信息往往隐含在时间、地点、人物、出处或某句话、某个词中,所以读材料时要注意它所给出的这些信息。有时“某句话”很长,有很多修饰词或限定词,在读题时可以跳过限定词,找出主句,句子意思也就明了了。注意到这些,材料题便能迎刃而解。

4.“逆向型”

题目往往问“……不正确的是……”、“……不符合的是……”、“……错误的是……”、“……不能正确反映的是……”、“……不包括……”,这类题不难做,可经常有学生出错,大多数是因为读题不仔细,漏看了否定词。做法之一是看备选项中有无说法太绝对的句子,若有,它必是错误的。二是看备选项中符合题意的,剩下一个就是不正确的,即最终答案。

5.“比较型”

的题关键是确定比较项,如革命、改革或起义可以从背景、目的(任务)、领导阶级、主力军、性质、结果、影响(意义)等方面比较。思想文化类的可从背景、核心思想、特点、代表人物及其内容、性质、影响(意义)等进行比较。

6.“填空题”

在近十年高考中基本上不出现了,但变身为选择题,通常是对某件事的陈述,只要清楚该事件,一般不会太难做。

7.“实质或本质型”

的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将现象和本质混淆。

二、材料题

历史学的好不好关键看材料题的解题能力高低,如果某学生的材料题经常能拿到高分,说明他在历史学科上的潜力比较大。那怎样能拿到高分呢,我常用四步解题。

第一步:先看设问,再读材料,带着问题去读材料。如果先读材料往往会一头雾水,不知道这个材料要干什么。因此先读一遍设问,看人家问什么,有多少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材料,有的放矢,还可以提高做题速度。

第二步:分析材料,寻找关键的字、词、句,提取有效信息。而关键词往往暗含在历史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乃至材料的出处。那么在读材料时还要注意几点。1、要结合史料的语境来解读史料。任何史料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产生,如果对语境视而不见,只是用我们今天的思想认识来揣摩古人的意图,很可能会产生偏差乃至缪误。2、特别切忌古汉语的材料题,不能只把古汉语翻译成白话文,你一定要概括它的中心思想,把看懂的中心意思用一个词或几个字写出来,这样有助于最终答案的组合。

第三步:把提取的有效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找到二者的交点。因为史料再千变万化,它总依赖于课本所学知识,即万变不离其中。找到交点后,可以把有效信息与课本知识相互印证,这将有利于对材料的理解。

第四步:组织答案,看分答题。在读材料的过程中把所获得的有效信息变成答案时语言可能比较凌乱,因为这时的答案是记在心里或稿纸上,在往卷面上写时就需要重新组织答案。而答案的长短或语言的多少需要看分值,分值越大,答案就要详细全面,反之要言简意赅。

高中历史做题方法和技巧篇4

一、对“史艺”的理解“史艺”一词是我国历史教学法专家赵恒烈先生在总结章学诚“史家四长”之说的基础上首先提出来的,赵先生关于“史艺”概念的解释,简而言之,就是历史教学的技艺。主要指历史教学的技能和方法。

世间成就万事,无不讲求方法,培根曾将方法比做照路的灯笼。主席曾将方法举喻为过河的“桥”和“船”。可见,“方法”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历史教师也必须研究传授历史知识的恰当方法,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有法,并无定法。如果不因地因人而宜,一味抄袭照搬别人的方法,就难免出现“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笑话。清人顾嗣协诗云:“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教学方法亦是如此。讲述、讲解、讲读、谈话、图示等方法各有所长,能否针对教学对象和教材内容,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不仅要看历史有无扎实的业务功底,?关键还在于历史教师是否具备了“吏艺”才能。

二、“史艺”的秘诀历史千头万绪,方法多种多样。欲使讲授史实感人肺腑,分析史实一针见血,学生听讲兴趣盎然,举一隅而三隅反,历史教师必须掌握“史艺”六字秘诀,即博、爱、导、精、新、巧。

1.傅览书籍,具备一个“博”字

历史教材几百页,记述中外历史二三百万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仅就文化方面而言,又包括了天文、历法、数算、文史、医药、化学、建筑等等。复杂的社会现象,浩繁的历史典籍,加之当今不断涌现的新发现、新成果,都需要历史教师去阅览,并根据教材的取向去搜集、鉴别、整理。

历史教师只有通过积累大量的史料,具备广博的历史知识,才能自由地把握住历史教学。

2.了解学生,突出一个“爱”字

教学实践说明,历史教师要教好历史必须了解所教对象一学生,分清所教班级好、中、差三个层次,做到胸中有数。要分析好每个“差”生学习落后的原因,因材施教,做到普遍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有一颗爱心。

既有爱教育事业之心,又有爱全体学生之心,特别是对差生要以爱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这样,才能保证历史教学成绩不断提高。

3.激趣,强调一个“导”字

有人说“情趣是成功之源”。也有人把情趣比做学习的动力。一个好的历史教师总是先从激发学生情趣入手,启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加以点拨,诱导。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

4.抓住课堂,研究一个“精”字

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讲清,还要讲透;学生不仅要理解,还要掌握。若沿用注入式满堂灌,再辅之以“题海”,方法陈腐,直接影响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此,全国各地新法倍出,有上海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八字教学法;有杭州的“读、理、练”三段教学法;还有北京三中朱尔澄老师的“情感型”教学法。这些方法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但都紧紧地抓住了课堂教学,讲授精益求精。这些历史教学改革的尝试和经验,都在说明“抓住课堂,讲究一个精字”的重要。

5.熟读教材,发掘一个“新”字

现行历史教材图文并茂,言简意赅,且故事性、概括性强,一改过去专著缩编式的编写方法,很适合目前中学生使用。但是,“剧本编得好,还须演得巧”,这就需要教师熟读教材和教参,认真思索,研究出新的教学方法,做到常改常新。

这是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

6.精心琢磨,力求一个“巧”字

“巧”即教学的技巧。它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导入、说明、提高、变化、强化、使用教材、总结等诸多外显技能的升华。教学技巧是每个历史教师都力求掌握的,而要掌握这一点,就必须精心琢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甚至分解研究,微格剖析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反复练习,使上述技能达到极其纯熟的地步,灵活运用讲述、图示、比较、演示各法,力争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若能如此,则历史教学成绩必然会不断提高。

三、“史艺”发展与创新的准则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历史教学的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创新。而这种发展与创新主要是在教学的组织方式和方法方面。那么何为发展创新呢?展望历史教学改革的趋势,可以规定为三点准则。

1.凡是符合“三个面向”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就是发展,就是创新。

2.凡是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如电化教学及天津首创的“五色反应卡”?的使用等)能增加传递信息的方式和方法,就是发展,就是创新。

高中历史做题方法和技巧篇5

关键词:历史课堂课前导入结课艺术

历史学科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在目前教学模式中,我们开展历史教学工作依然是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因此,要想搞好历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搞好课堂教学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一般来说,课堂教学往往由课前导入、讲授新知识、交流与讨论、课堂练习、结课这几个环节组成,而其中的课前导入和结课是一堂完整课程的开头和结尾。要知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好的结尾则会为整堂课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想上好历史课,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学会利用导入和结课的艺术。

一、历史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技巧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历史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在上课伊始,倘若教师能够恰当运用导入技巧,巧妙利用新颖的导入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对整个历史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推动作用。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常用的导入技巧有哪些呢?

1.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大部分教师最常用到的导入方法。因为历史学科带有一定的时间顺延性,各个章节之间往往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编制的,因此,每节课之间的内容都会有紧密的联系,而通过复习旧知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巩固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同时还能够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新内容,让学生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知识上都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有利于接下来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2.设疑导入法

好奇心是推动人们从事思考和探索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内驱力。换句话说,教师一旦能够激发起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好奇心,将会大大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够在上课的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呢?有一个不错的办法就是设疑。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就根据接下来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来思考,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听课,这样就会激发起学生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从而促使他们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勤于思考,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3.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工具日渐频繁地走进了历史课堂,多媒体以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牢牢吸引了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很多教师也经常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来进行课前导入。例如,在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这部分历史的时候,我就利用了多媒体给学生搜集了一些圆明园被焚毁前和焚毁后的一些图片对比,让学生在感受这个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烧毁以后所带来的悲愤痛心的感觉,让学生通过这些图片在上课伊始就产生了一定的情感共鸣,这样教师再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时,学生就更容易进入状态。

4.故事导入法

在人类悠久的历史中发生过很多精彩绝伦的历史故事,而这些故事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在进行课前导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历史中的一些小故事来作为导入方法,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例如,我在上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时,就给学生讲了很多诸如“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烽火戏诸侯”等历史典故和小故事,让学生听的如痴如醉,从而让学生连带着对发生这些精彩的故事的时代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激励下,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时就会觉得更加轻松有趣。

除了以上所说的这些导入方法,在历史教学中,还有很多方法也是很多教师常用的,像诗词名言导入法、音乐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总之,无论是哪种导入,只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内容做铺垫都可以算是好的导入方法。

常言道,做事情要善始善终,有了好的导入,可以说是一个善始,但是同时还要注意做到善终。在一堂课的结尾部分,教师也要注意结课的艺术,这样的一节善始善终的课程才能称得上是一堂优质课。结课是一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之所以要把结课艺术提出来说,是因为我们很多教师往往对于结课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在把知识点和新课内容讲完以后就认为一节课就应该到此为止了,最多再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这样就结束了一节课。事实上,虽然结课在整节课中所占的时间非常的短,但是与课前导入一样,结课对于整节课的质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结课,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所学习的新知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巩固记忆,并且在结课的过程中,还有可能发现一些新的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既然结课对于教学工作如此重要,那么教师在进行结课的时候,有哪些较好的方法可以选用呢?

二、历史课中常用的结课方法

1.概括式结课

这种结课方式是一种最常用到的结课方法。一般来说,一节课上下来,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点还是相当可观的,一些总结能力比较差的同学生在遇到一些知识点较多的新课时往往就容易出现混乱,这时候,倘若教师能够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给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概括总结,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新学习的知识分门别类,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留白式结课

“留白”最初是指一种绘画中的艺术技巧,而在历史结课环节中,我们也可以采用“留白”的艺术,而这里所说的“留白”,其实就是在新课结束以后给学生留下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很多问题在短时间内学生也未必能够很快接受,而留给学生一定思考的时间,这样在以后的课堂上再来解决这些问题会更有利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

3.评估式结课

一般来说,在一节课结束以后,教师最好是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来了解学生对于这节课内容的掌握状况,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例如,教师可以采取课后提问或者课后发言等形式,充分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根据这些信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4.首尾呼应式结课

高中历史做题方法和技巧篇6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历史;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和多媒体技术之间密不可分,提高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质量是学生的迫切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如何解决多媒体技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探索,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

一、多媒体技术助力教学的作用

1.多媒体将“学”转化成“做”

“学”有被动的含义,众所周知,被动学习是新课改后,教师都力求避免的问题,如何将被动转化为主动?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将“学”转化成“做”。教师可以利用其他工具软件,进行辅导教学。比如,让学生掌握利用“Flash”制作动画的技巧。掌握了一定的多媒体技巧后,教师可以巧妙根据学习目标进行有效利用,让学生去“做”,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技巧来思考和探索,转变被动学习的局面,转而成为“研究者”,大幅提高学习主动性。例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flas,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史前时期课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人类由最早的人类代表北京人,逐渐进化成人类的动画,加深对人类进化史的认识。

2.多媒体将“静”转化成“动”

传统教学是静态的,教师一般会通过教材、黑板以及ppt进行教学,呈现出的文字和图片都是静态教学,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枯燥,并且有重点模糊的缺点。因此,为了将静态教学转化为动态,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教学的重难点进行突出展示。教师可以制作动画视频,将历史知识进行动态和直观的展示。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在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这部分内容制作出来供学生观看。教师可以把精美的青铜器图片和甲骨文挖掘过程制作成精美的ppt,再配上优美的图片,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之美。

3.多媒体技术将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

多媒体技术就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其可以共享的特性为广大计算机教师提供了极大便利。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搜索网络最新多媒体课件,下载最新教材、最新动态等整合运用到教学设计中,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本课程实际教学计划。多媒体技术是一种便利高效的教学手段,它具有信息量大和操作便捷的特性,有了它的辅助,教师就可以从大量板书和说教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导学生思考上恚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学习。

二、多媒体助力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1.结合历史学科特点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手段和方法,要想真正对历史教学起到助力作用,就必须要紧扣学科特点,紧跟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辅助教学。教师要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制作历史微课程,借助多媒体技术,将针对一个重点、难点展开的教学过程记录下来,时长约为5~8分钟,供学生课前下载预习、教师导入新课、学生课后复习使用。微课的特点是高度概括重难点、重复性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趣味性强,能够明显提高教学效率。

2.“运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

多媒体不是课堂的主角,真正的中心是学生,也就是说多媒体是服务于学生的,是学生用来学习的手段。一些中学历史教师不能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时只是追求多媒体制作的精良,或者每次讲课都利用多媒体。这种做法使得教师把大量时间放在了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而不管学生是否可以从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有些教师只是照着多媒体课件照本宣科,让学生听起来十分枯;还有的教师说话没有感彩和幽默感,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高。还有一些教师只顾按照备课内容讲解,不管学生是否能消化学习内容,都一股脑倒给学生,造成学习负担重的现象。这些做法都犯了不以学生为中心的错误。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的重难点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提高课堂有效性。

3.要“新”“旧”结合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上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中学教师选择用课件讲课,甚至达到了离开课件就无法导入新课的程度。尽管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形象将历史教学问题展示出来,但是课件只是教学工具,而不是教学主体。一堂课下来学生一直在看课件,教师一直在讲课件,学生在纷繁的课件信息中“如痴如醉”,学生看到的都是教师罗列出来的问题和后面已经写出来的“标准答案”,学生沉浸在课件的眼花缭乱之中,忽略了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因此,教师不能摒弃传统教学手段,而是要做到新旧结合,将二者有机利用起来,实现优势互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吸引力,多元化评价方法,通过多种手段,借助多媒体等途径提高学生参与度。当然,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完善,要依靠历史教学工作者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教研思路,一同促进历史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娟.浅谈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构建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模式[J].信息系统工程,2016,12(04):124.

高中历史做题方法和技巧篇7

【关键词】了解掌握效益优化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题型。此种题型旨在考查考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从未学过的历史材料中发现、汲取、整理出具有史学价值的信息,并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评价等学科能力。它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等特点。许多学生在考试中无从下手失分严重。那么,怎样才能解答好这一题型呢?笔者分别从类型和解题技巧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基本类型:

1、按材料类别分:

(1)文字材料型试题

它主要是从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一部分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目,考查学生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

(2)图片图表型材料解析题

历史图片图表型试题是以图片、图表和历史地图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该类型试题具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从命题形式来看,在高考中这类题目主要是利用图片和数据统计表两种载体进行命制。图片主要包括历史照片、漫画、邮票、宣传画、美术作品、宣传标语、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历史地图等;数据统计表计要包括表格、坐标轴图、柱状图、曲线图、圆形比例图等,它们能够反映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数据比例统计等。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表历史信息,挖掘图片、图表反映的历史时期(阶段)蕴涵的历史观点、历史本质及其历史结论等能力。

(3)开放探究型材料解析题

开放探究型试题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流行起来的一种材料型问答题,是高考逐渐加大考查力度的重要题型之一。这主要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景,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让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解答相关问题,然后由学生说明该课题研究的意义,最后由学生提供研究该课题的方法等。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评判方法采用分层次、采意式。

2、按设置的问题分:

(1)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概括、分析、概述、指出……

(2)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4)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导同点(或各自特点)……

(5)简述……的启示

3、据答案来源分

(1)来源于材料的答案:指从指定材料中概括、归纳或摘录的答案;

(2)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指出自课本的原话、某种观点、认识或看法等;

(3)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多指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归纳答案;

4、据答案内容分:

(1)限定性或半限定性答案:指来源于课本或材料中的答案。如: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和部分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2)开放性答案:指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如:启示题和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

二、解题技巧

第一种类型的材料都有其特定的解题技巧,可是不管是什么样的解题技巧,归纳起来始终不过下面这两个方面:

1、解题过程应把握好5个环节:读、找、接、答

(1)阅读理解材料——读

首先是确定解析对象和时空条件,一般可以根据材料的出处、按语、注释或内容确认。其次是准确识别材料中对历史的叙述、描述的和对历史的看法、评价之间的不同,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对历史的叙述、描述是表达客观历史事实本身;对历史的看法、评价是表述作者对自己的一种态度。二者在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2)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找

“获取有效信息”是针对材料的设问而言,考生根据问题有的放矢地认识材料。有效信息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提供的材料和设问有关,就是有效信息;反之,就是无效信息。在试题中,材料的有效信息具有下列特点:一是对于已学知识来说,具有结构的完整性,它能纳入已学知识的网络之中,形成新情境、新构架;二是对于设问来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三是对论证核心思想来说,具有特定的实用性。有效信息埋藏在许多无效信息之中,从上述三个特点的交叉位置上就能获取,也就是说,要从可能反映历史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角度去寻找信息。

(3)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接:

“材料处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材料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为主,结合所学知识为辅,嫁接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嫁接主要指根据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中去。

(4)思维转换——转:思维转换也是解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文综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转换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政史地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转换;二是同一学科中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在解答历史材料解题中的比较说明题时,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显得非常重要。

(5)组织答案——答:组织答案是解题的归宿或落脚点,组织答案要做到以下的几点要求。

2、组织答案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做到“两化”;要点化、系统化

①要点化:文综历史非选择题高考阅卷一般都是按答案要点给分,因此,在组织答案时,首先要量分确定答案要点,文综历史科一般1个要点2—4分;其次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分辨能力。

②系统化:组织答案时,在注意要点化的同时,还要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考虑问题,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化。

(2)语言要做到“两化”,简单化、专业化

①简单化:组织答案时,要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炼,以便于阅卷老师快速阅读定分。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因为怕遗漏要点,总是答得太多。然面,高考阅卷的速度很快,阅卷老师大多反对答得太多的做法。更何况,言多便失,答得太多会冲淡答案要点,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②专业化:组织答案时,语言除了要做到简单化外,还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作答。这样做可以起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作用。

(3)书写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

①段落化:文综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往往有几大问,因此,要求考生在组织答案时要把每一大问的答案独成一段。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漏答现象,也有利于卷面保持整洁。还能方便阅卷老师对号入座,快速阅卷。

②序号化:文综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每一问都有1—4个答案要点,所以,要求考生组织答案时把每一大问的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以便阅卷老师迅速阅卷和判分。

高中历史做题方法和技巧篇8

关键词:历史讲评课;误区;架构和技巧

历史讲评课是中学历史课的重要课型之一,它又可区分为练习讲评课和试卷讲评课等。其实,练习讲评课和试卷讲评课在课的结构、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上是一致的,所以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历史试卷讲评课为平台,去探究历史讲评课的架构和技巧,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笔者认为试卷讲评课的主要功能是:找出试卷中所反映的问题及其根源、弥补学生存在的知识与能力的缺陷、巩固拓展相关的知识和提高相关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历史教师常常忽视讲评课的主要功能,而走入一些误区。

一、历史试卷讲评课中常见的误区

1.准备不足,讲评随意

部分历史教师比较重视新授课、复习课,却忽视讲评课,甚至不把讲评课看成是一类独立的课型,认为讲评课无关紧要,所以课前往往准备不足,课堂上随意讲评,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结果是课堂上热热闹闹,下课后学生什么都不知道。

2.赶课时,单纯核对答案

课改后,高中历史课内容多,课时少是常态。有的教师为了赶课时,往往单纯按照标准答案给学生核对试题,把历史讲评课异化成教师念答案,学生抄答案的课。这种做法只会产生一个结果,学生对选择题无法知道为什么选这个答案,对材料题无法知道怎样才能组织到这个答案,更谈不上对考查的知识点、考查的方法技巧的巩固和提高,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3.逐题讲评,没有重点

有的教师讲评试卷,从第一题一直讲到最后一题,面面俱到,没有侧重点;其实,一份试卷有一个整体难度系数,但各题的难度值是不一样的,有的题目的难度值在0.85以上,也就是说整个班只有极少数学生出错,此类题目可针对这些学生做个别辅导,没必要占用课堂时间,以提高课堂效率。

4.就题讲题,不求拓展

孤立讲评,不求拓展的现象在历史讲评课中也相当普遍,授课教师在讲评时,往往就题论题,忽视整体考查的功能;现在的中、高考试卷中出题组的频率是相当高的,也就是说各题是作为考查的知识链中的一个环,而不是孤立的一个环。

二、编写教案,描绘讲评课的蓝图

试卷讲评课的基本架构是一“评”,二“讲”,三“练”。一“评”什么呢?评试卷的考点分布、长度、梯度、难度值等;评教学双方的成绩、问题、对策。二“讲”什么呢?讲错因,讲路径、技巧、规范,拓展与考点相关的知识体系。三“练”什么呢?练“盲区”“弱区”,又练“巩固”“拓展”。但这些基本架构的内容都需要教师亲自去编写。那么,怎样才能编写好历史讲评课的教案呢?

1.认真阅卷,做好统计工作

认真阅卷、仔细分析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阅卷的准确度越高,统计的数据越准确,反映的问题就越客观,采取的应对措施就越有针对性。为此,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科学分析试卷的内容和结构。统计试卷中各考点的分布情况,并对各模块和各考点所占分值比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另外要统计分析试卷中各题的难易程度、明确各种难度值的题所占分值的比例;再根据统计情况明确要复习拓展的知识点和设计纠错练习。

(2)认真统计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一方面要按题统计学生的得分情况和出错人数,另一方面要掌握学生在各考点的得分、失分情况以及典型错误,并建立学生学习成长档案。

例如,在《2009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笔者曾经这样统计:

a.选择题得分情况分析

选择题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各小题得分情况,统计如下:

我校学生选择题得分情况简表

从上述数据可知,本校第一卷平均得分33.82分,得分率为70.5%。可见,选择题总体得分率较高,学生对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的掌握比较到位,但与省、市平均分仍有些差距,如第16、18、20、22、24题等相对较难的题目,我校得分率都比较低,说明我校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比较差,遇到难题失分严重。

B.非选择题得分情况分析

同样对非选择题得分情况也应当进行统计分析,在此不再赘述。

C.分析归纳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

依据上述数据分析的结果以及与学生面谈调查,发现学生做错题的原因主要有:

a.审题粗心大意,忽视题干中的限定项;b.历史概念模糊不清;c.双基知识掌握得不够准确;d.解题方法不当;e.获取信息能力有限。

2.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

历史讲评课的根本目的在于:要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样才能不再错。因此,讲评课要在科学分析试卷的内容和结构、认真统计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明确应当联系复习的教材内容、要拓展的知识点,并将其归类化、小专题化;要明确学生应当掌握的方法和技巧,还应当明白学生应具有怎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因此,历史讲评课授课内容一般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考试情况。根据自己对试卷的分析统计结果,如实向学生说明情况,有成绩的表扬激励,考不理想的总结经验教训。例如,在平时单元考时,笔者通常将本次考试与以前考试对比,将本班的成绩与别班的对比,使学生得到激励、得到鞭策。

高中历史做题方法和技巧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表格运用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该如何进行?是否要将传统的历史教学技巧、方法完全抛弃,另起炉灶,重建一套与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全然不同的新体系?这是许多高中历史教学同仁曾经或仍然困惑的问题。我认为,要让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彻底划清界限,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作为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过去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确实有着很大区别,但最根本的不同还是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的差异。因此,只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技巧有助于新课程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只要它的运用不违背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和精神,我们都可以拿来使用,而不必轻率地把某个教法、技巧或教学模式贴上旧课程的标签,轻易地予以抛弃。

“表格”似乎是与新课程教学搭不上边儿的“老面孔”,它曾被深深地打上了“老课程,旧套路”的烙印,被许多追赶潮流的教师如“敝屣”一般地弃置。因而,尽管仍有一些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使用表格,但总觉得有点老套、俗气,不够新潮,因而底气不足,用起它来总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新课程教学更应重视课堂教学的实效。一味地追求时尚和新潮,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这样的做法只能使新课程改革步入歧途。而画地为牢、自设藩篱,在我看来恰恰是与新课程教学理念背道而驰的。“突破藩篱天地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应该是对传统历史教学的扬弃。只有在继承高中历史教学传统模式成功做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我们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有所作为,把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推向深入。下面,我从历史教学三维目标达成的角度,以表格的运用为例,谈谈历史传统教学技巧和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一、知识与能力

新课程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被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如果我们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运用表格,表格在达成这一方面的目标时,就有用武之地了。

1.生成历史知识

以人教版必修一“鸦片战争”一课内容为例,我在对《南京条约》内容教学时,设计了下面的表格(见表1):

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中,我并没有把表格的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照抄,也没有让学生把表格的所有空白全部填满。但在学生自左至右三列内容层层递进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后,他们不但牢牢记住了条约内容,更在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进一步了解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并加深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深刻影响的理解。

2.形成历史线索

历史线索是历史主干知识的重要内容。由于课时限制及年龄特点,和历史概念的形成相比较,基础年级学生历史线索形成的难度要更大一些。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表格在解决这一问题上也有用武之地。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为例,我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教学时,设计了如下表格(见表2):

同样,我没有把完整的表格交给学生,而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和生成。这样,尽管看起来多花费了时间,但却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情。表格如此运用,是否洗脱了一点教师包办知识整理、学生只管死记硬背的旧课程色彩,沾染了一点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呢?

3.培养学科能力

表格真的能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所作为吗?我们不妨先看看下面这个例子。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实验教材,总的来说编写得比较简约,但在描述重要历史现象、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方面,还是不吝笔墨,突显了其重要地位。这对学生理解相关主干知识确实有很大助益,但却给学生跳出具体史实羁绊,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内容制造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表格的适当运用往往有奇效:既能简化教材内容、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如,在进行必修三第17课“思想”教学时,我就设计了如下表格(见表3),并依托这一表格来组织学习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

其实,表格的运用不仅限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能在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建构历史知识

高中历史做题方法和技巧篇10

一、课前备课兼顾学法

备课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备课过程中,既要考虑这一节课教什么?怎么教?更要思考学生需要什么?学习的思维障碍是什么?因此,教师组织教学内容要想到学生的学;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学;板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检查教学效果要帮助学生的学。例如:“亚洲的觉醒”这一讲,如果单从教的角度来看,教师只要把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事件的历史意义讲清楚了,教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但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怎样得出“觉醒”的结论并不清楚。因此,教师备课时就必须考虑如何提点学生认识“觉醒”的结论。应当指导学生把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起义和1905―1908年印度民族运动高涨的背景、领导阶级、斗争的性质、影响作一比较,并进而得出结论。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如“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等等,学生的学习就有可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渗透学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任何教学设计都要通过教学来实施完成。因而,课堂教学中能否有效地把学法渗透其中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授课中,教师讲解具体的历史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方法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会在学习同一类问题时也能够用相关方法去分析。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在解决复杂的历史问题时,就有可能找到正确的方法。为此,应注意指导学生:

1.学会分析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历史概念是对历史现象的本质与概括,是历史思维的基础和起点。理解历史概念是对历史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展认知结构的基础。例如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介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历史原因,而是先让学生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历史概念,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概念的分析得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所以革命兴起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联系上一章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革命兴起的原因之二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原因之三是“新政”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学生通过对掌握概念并进而去分析历史,就可以避免死记硬背,学活历史。

2.学会分析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任何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其结果也必然对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外,还应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方法。例如世界近现代史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一章,包括“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亚洲革命风暴”等知识点。复习课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工业革命三大后果:(1)生产力的迅猛发展;(2)殖民扩张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两大对立阶级产生。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这一章中所涉及的史实间的内在联系,使其发现:(1)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随之增强,为改变或调整工场手工业时期或资本主义时期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于是就有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2)由于工业革命后英法等国加紧了殖民掠夺,引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从而引发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3)由于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从产生的那天起就相互斗争,从而出现了工人运动的高潮。经过这样的分析和整理,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三大潮流就清晰地凸显出来,整章节的内容也就融为一体,这对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很有帮助。

3.学会总结历史的规律,活学活用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学科不可能像数理化等自然学科那样有定论、公式可循,但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也就是说,历史的发展也有普遍性规律,历史教学中只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就能找出历史的有关规律和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复习《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把历代王朝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进行归纳,以发现历代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共性;同意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调整统治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科技的推广;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交流的密切;前代经济发展的经验;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在掌握共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每一个朝代的个性,这样学生对历史知识作整理、归纳,并从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对习题进行变异训练,提高解题技巧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仅需要知识、理论,同样需要方法和技巧,历史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技巧。平时在指导学生做练习时,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审题,提高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的挖掘,排除无效信息,提炼有效信息。平常的练习要一题多练,如选择题,充分挖掘四个选项背后所支撑的历史知识,一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可以当作4道题来做。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用同一个思路解多道题目,要求学生做一道题就会做一串题,也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上面所提到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