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临床医学的专业课程十篇临床医学的专业课程十篇

临床医学的专业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7:50

临床医学的专业课程篇1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人体形态学实验、医学生物学实验、医学机能学实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循证医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与技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英语、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化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实习安排一般不少于48周。

临床医学专业就业前景

临床医学专业在医学类专业中属于高考报考中热门的专业。医学生是就读于医学院校的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是医学生中的一种,其他医学生专业还有药学、护理专业、针灸推拿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口腔医学专业、中药专业等。高考报考医学类专业目前来说已经成为了热门中的热门了,因为如今社会的发展速度,人民生活步入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并且人类的进步永远离不开医学所以报考医学类专业的人数越来越多。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学类专业之一发展从古至今已经相当成熟,因此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学类专业报考的人数也是相当之多。

临床医学专业在医学上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专业,并且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当然临床医学专业作为综合型实践性专业也是需要很大的知识量的,一般临床医学专业的学制都是五年制的也就是学士学位,但是这并不影响在毕业以后从事医院中一份重要的工作。因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不可少所以它的就业前景是一片光明的。

临床医学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制药、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医疗/护理/卫生;

2制药/生物工程;

3医疗设备/器械;

4新能源;

5美容/保健。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医药代表、销售代表、护士等工作,大致如下:

1医药代表;

2销售代表;

3护士;

4内科医生;

临床医学的专业课程篇2

基于工作过程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是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师岗位工作过程具体操作为根本出发点,结合具体的项目教学、情境教学和融“教、学、练”一体的课程体系。是以医师诊疗活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以改变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施教方式。通过项目引导、教学情境的设计、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与步骤

根据基层医疗行业实际,按医师诊治疾病过程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整合,并以学生的“学”和基层医疗岗位的“需”为中心,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融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标准,构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医师诊治疾病的工作过程。现在临床医学专业正在按照职业岗位(群)的确定→职业能力分析→学习领域构建→学习情境设计四个步骤,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

2.1确立临床医学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

以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专家专访、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形式开展专业定位调研,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及公共卫生科等医师岗位。

2.2分析基层医疗岗位职业能力

通过卫生部网站、教育部网站、高职高专网站等文献查阅,较为详实地了解国家对基层医师的政策法规及基层医师的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围绕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计划生育等工作任务对河北省服务于一线的医师进行岗位调研,归纳出基层医疗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状况。

2.3构建学习领域

以临床医学专业职业工作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确定学习领域框架。学习领域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的可操作性,以行动为导向,针对基层医疗实际过程组织教学,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拓展能力的培养。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能力到综合能力的递进规律,通过新的课程体系,从而把系统、完整的学科知识按照工作过程需要进行整合,形成工作过程学习领域。

2.4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它是由一个或多个任务组成,每个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情境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该专业学习情境实施采用六步法,依次为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让学生在“工学”教学情境中尽早体验临床工作过程。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根据基层医疗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核标准,构建“1个理念、1个体系、3个模块、3个结合、5门核心课程”的11345课程体系。“1个理念”即课程设计理念紧贴基层医疗岗位任务;“1个体系”即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3个模块”即专业知识模块、专业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模块;“4个结合”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核相结合、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相结合、医学技能与护理技术相结合;“5门核心课程”即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所开设的27门必修课和15门选修课,理论1350学时、实验实训858学时、毕业实习1110学时,使实践教学总时达总学时的59.3%。

4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构建的措施

4.1建立“工学”一体的实训室,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

为了保证课程的改革,学校加大了临床医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实训条件基础上,把部分实训室改建成模拟病房,建立了仿真的“工学”一体临床实训中心。通过项目教学,学生随时能够在实训室进行模拟训练,感受真实职业环境,观察诊疗全过程,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为了满足课程改革需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医院实践进修,到附属医院顶岗实践。每年每位教师的医院一线实践工作不低于3个月,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对医疗卫生行业的了解,促进了教师对医师工作过程的掌握,帮助教师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于教学的学习内容,并通过教学情境设计,将医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有机地结合到工作过程中去,进一步提高了教师课程开发和整体设计能力。

4.3编写新的教学文件

为了课程的改革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实训教学指导、见习和实纲,重新编写《临床医学专业诊断技能训练手册与操作标准》、《外科学操作技能训练手册》等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训教材。

4.4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积极推广启发式、案例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对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把教学地点由教室转到校内实验中心,通过“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式教学,使项目导向与岗位需求实现对接,讲练结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

4.5建立教、证融合的“三站式”专业技能考核制度

临床医学的专业课程篇3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立了pBL教学模式。具备以下特点:开放性、探究性、全员性、交互性、系统性、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培养集体协作能力。近年来,将pBL法应用于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为热点,采用pBL法在教学上互动,产生了很好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基础化学的兴趣。

一基础化学优化设计

1教学过程的设计

传统的教学过程存在学生“被学习”,缺少课堂互动,师生交流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和对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差等弊端,因此对教学过程的改进尤为重要,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将pBL法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只有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问题,确定学习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以及控制讨论的技巧;善于总结自己和其他人的先进的学习方法,在指导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问题,充分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教师应转移备课的重心,把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上。

2教学内容的设计

(1)从宏观到微观

基础化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一年级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结合学生刚完成高考的特点,联系学生中学所学化学知识,对化学知识进行扩充和深化,首先介绍与医学相关“稀溶液的依数性”中的渗透压,解释临床上常用注射液为什么都是特定的浓度?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抛开一开始就枯燥乏味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化学与医学紧密联系的特点。

化学反应都离不开微观原子,所以了解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原子与原子是如何成键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走,以“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等问题的提出进行教学,再通过后续原子理论知识的学习,从微观的角度对知识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达到系统学习的完整性。经过多年的教学内容改进,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2)从理论到实践

基础化学除了理论学习外,还包括相应的基础化学实验,实验内容的设计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而且要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实验优化设计。在实验中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通过实验让学生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例如,在医学实习中,如果需要培养细胞等都需要在模拟人体pH条件下,必定会涉及到缓冲溶液,通过具体的实验过程,学生理解了缓冲溶液的定义以及影响缓冲溶液pH的相关因素。这样对学生后续课程,如生物化学、生理学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

二pBL法的应用

1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

多媒体授课是对当代大学教师授课的基本要求,但是习惯于传统板书教学模式下学习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就需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我们利用多媒体授课的优点,在授课方式上进行了改进。制作基础化学课件,其中穿插化学相关的动画,结合传统板书,多举实例;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当今化学学科的最新动态及发展,让学生更能适应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基础化学已获省级精品课程,制作了基础化学精品课程网页,在网页中提供了基础化学的教学录像、课件、教案等相关教学内容。并建立了师生相互交流平台,提供阶段测试题,学生可自行下载,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2互动式教学的探索

经过前期基础化学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化学相关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大学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在不同的专业中建立化学学习小组,从基础化学中抽出某个章节中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独立学习并制作ppt.,教师对其主要讲解内容、重点告知学习小组,对学生制作的课件进行修改,教会小组成员常用化学软件的使用方法等。让小组中选派一位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走上讲台,讲授本节内容。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共同协作的优点,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学生来说这样的互动式教学是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而且加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将不断地改进。

pBL教学法将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取得结论。学生要经过提出假设,收集整理资料,检验求证等阶段,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应用。

三教学效果

调查对象:随机选取临床专业2010级本科生;调查人数:100。

根据课程内容优化设计和pBL法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模式产生的效果,设计了7个评价项目,并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统计见附表。

附表中统计数据表明,85%以上学生通过基础化学内容优化设计及将pBL法运用于基础化学教学课程中的模式,自身得到了提高,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教学效果较好。

通过多年对基础化学与临床医学专业特点相结合的方式,对基础化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设计,并将pBL法运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不断掌握自学的能力。通过教学互动的模式,提供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席晓岚.基础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李淑华.基础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陈蓉.药用基础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周先碗,胡晓倩.基础生物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黄斌.pBL与我国的教育现实[J].现代教育科学,2005(12):7-9.

[6]刘幼平.浅谈pBL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7):108-110.

[7]陈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pBL成人教育教学模式设计[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4):85-87.

[8]何晓阳.pBL结合LBL在我校医学信息检索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医学信息,2006(2):264-266.

临床医学的专业课程篇4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社区医疗的不断扩展,对于“下得去、留得住、用的顺”的社区全科医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传统的医学教育在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上已不能适应社区卫生机构开展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发展的需要。[1]卫生部在2013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提出“积极探索,创新卫生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培养。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并强化定向培养全科医生。

 

到2015年达到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的目标。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重点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师,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培养专科方向住院医师。

 

当前,国家虽然对于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在本科和研究生层面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这个层次的人才很难下到社区开展具体工作,因此,这也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基础,目前我国全科医学的课程体系还没有脱离开传统临床医学的结构,而在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人才培养中更是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成型的模式,为此开展以全科医生为导向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对于实践国家提出的“三年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全科医生的培养计划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

 

深入调查基层社区全科医师的工作任务,分析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对全科医师的能力需求,构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生方向)的培养课程体系,提出适合城乡社区卫生发展的全科医师培养的新思路。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深入分析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分析,课题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济南市五区的10个社区中的20名全科医师为研究对象。

 

抽取的这20名全科医师均为在社区医疗工作五年及以上的社区全科医师。参与调查的20名全科医师学历层次情况(本科:9人占45%、专科:6人占30%、中专:5人占25%),年龄情况(30~40岁:6人占30%,40~50岁:8人占40%,50岁以上:6人占30%),职称情况(副高级:3人占15%,中级:8人占40%,初级:9人占45%)。参与调查的全科医师中15人曾经参加过全科医师培训,占到了调查人数的75%。通过对这些全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的方式来了解社区全科医师的业务范围及内容,分析全科医师所需的医学知识与职业能力。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基层医务人员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见。可以发现全科医师的主要任务依次是:常见症状诊治、疾病诊治、健康咨询、疫苗注射、体检、慢病管理、儿童保健等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即社区全科医师的主要任务是以“六位一体”为中心的,即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以这些内容为出发点,医护人员首先就是要懂得基础的医学知识,掌握乡镇社区常用的护理技术、诊疗技术、医疗设备操作技术以及致残性疾病康复技术,要会诊治农村社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要懂得如何预防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等疾病,同时还要了解和懂得社区保健、老年医学以及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有很好的职业道德和医患沟通能力[2]。

 

对社区全科医师进行的小组访谈获知基层急需防治结合型的合格全科医师,目前基层的全科医师大多为内科医师转型而成。现行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与实际工作需要严重脱节,医学生培养质量较差。一是缺乏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知识和技能;二是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弱,对社区全科医师工作缺乏了解。

 

(二)分析现阶段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对照社区全科医师的岗位需求与能力需求,对现行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现阶段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的弊端和问题。

 

1.课程内容老化,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方向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主要是向基层卫生机构输送医务人员。但在传统的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较为陈旧而且探讨的理论内容太过精深,看重理论知识完整性、系统性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育[3]。我国课程体系的改革并没有跟上医学模式发展的步伐。

 

2.课程教材滞后且课程设置有待创新。目前三年制的专科医学教学仍然在使用本科的医学教材的压缩本,并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较为成型的系列教材,因此更没有将专科医学特有的“六位一体”的工作理念融入到教材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专业人才的培养[4]。一些院校可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始设置很多选修课程,但是由于考虑不足,选修课程的作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构建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课程体系。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专家调研及把握“六位一体”宗旨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基层医疗的实际发展状况,并吸收医学类及其他有关专业课程设置的优点,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模块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体系见下图表:

 

四、该研究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由于学制短,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很难兼顾课程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因此,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尽快组织编写适宜的教材,加强课程群的师资队伍培养,摒弃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传授观,树立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培养观[5]。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机制,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理顺关系,使三年制临床医学的教育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临床医学的专业课程篇5

[关键词]课程设置调查分析岗位素质

为了更好地促进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专临床医学人才,我系进行了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相有关课程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原因,依据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以培养高层次的专科临床医学人才为目标,对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提出改革意见和建议。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广西31家县、乡镇基层医疗单位,其中县级医院6家,乡镇卫生院23家,社区医疗报务中心3家。

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由调查者自行设计,调查内容共6项,包括中医学、中药学、临床专业课程、临床相关专业课程、临床操作技能课程、临床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评分等级分为增多、维持、减少。调查者亲自发放问卷,负责解释,共发放问卷31份,当场回收31份,有效回收率100%。

二、结果

6项调查内容中,有60%的基层医疗用人单位认为应该增加临床操作技能课程,有58%的基层医疗用人单位认为应该增加临床相关专业课程(如影像诊断、超声诊断等),而有51%的基层医疗用人单位认为应该减少中药学和中医学(见表1)。

三、讨论与分析

医学专科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毕业后主要从事农村及基层卫生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医学专科人才。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结构需要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医疗预防保健相结合的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的后备人才。

1.广西柳州市及周边地区的县乡镇卫生医疗单位由于地处偏远,医疗人员相对较少,往往要求临床医生能“一专多能”,除能够熟练应用临床知识诊断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又能够具备超声诊断、影像诊断技术等能力。因此,在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应优先考虑到这一要求。

2.中医中药学是一门较为深奥的学科,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中药学只占到2.7%左右,而且临床专业学生只是单纯在学校进行中医、中药学基础课程学习,缺乏中医传统理论基础学习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不能很好服务于基层,所以大多数基层医疗用人单位认为应该减少中医、中药学课程。

四、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

高专医学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要以满足岗位技能需求为目标。赵子明通过对130所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进行调查后,也提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要以社会需要为依据,以促进医学人才素质提高为指导思想,以对医学人才结构的要求来调整课程结构为目的,以构建全面体现高等教育价值观的专业课程体系为目标,以纵向深入和横向宽广为原则。

1.设置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原则:科学性、目标性、层次性、创新性

科学性是指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经过市场的调查,与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相一致,不能盲目随意设置。

目标性是指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应以强化培养人才目标为原则。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既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注重扩大学生的视野,删除老化、重复的教学内容,代之以宽基础、新成就、新技术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使课程体系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起点和手段。

层次性不仅是指临床专业课,也指其他医学类及人文社科类课程要有层次,在安排上应该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应该优先选择对学生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和培养和临床思维判断有所帮助的,同时哪些课程先上,哪些课程后上,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些在课程设置改革中都要有所考虑和安排。

创新性是指课程体系在设置时要突破原有的旧的思维模式,体现出当今社会对高专医学人才的要求,课程内容中要加入新的学科信息,要具有前沿性、体现出医学发展的主要特征。

2.设置医学专业课程的具体措施

(1)重新设置课程体系,调整课程设置时间,优化课程体系

我们现在运行的高等临床教育培养体系大多数还是20世纪80年代根据医学教育体系建立的,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所以有必要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同时合理划分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在总学时中的比例,构建融合,有机联系,密切配合的课程体系。

(2)对课程进行整合协调、精简

由于临床课程之间的相关性,难免会出现临床课程内容重复,凡几门临床课程中重复讲述的病症,一门课精讲,其他几门以讲解方法为主,临床经验为主。

(3)合理压缩必修课时数,适度增设选修课程

我们以前都是重视医学基础课,相应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就会减少,根据现在临床医学人培养的需要,应适当减少医学基础课的课时以“够用为度”,同时可增加当前基层医疗单位所需技术课程。

(4)加重实践课比例,加强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我们要培养的高专临床医学人才是高级的应用型人才,临床操作能力是高专临床医学学生必备的技能,但也一向是其比较薄弱的环节,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加重实践课比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应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

(5)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的比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临床医生的要求也不仅仅是以前单纯的看病吃药,而是更多是要求医疗保健,心理健康咨询等全方位的医疗诊断,此外,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可以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让学生真正地热爱临床医学事业。

总之,高专临床医学所设置的课程,要能适应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以保证学生目前和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晓红.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职教论坛,2004,(08下).

临床医学的专业课程篇6

【关键词】教育;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培养质量

医学研究生教育历来是我国培养具有临床研究能力的医师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我国高层次临床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1]。培养既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又具有临床研究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为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提出了新要求[2]。为实现新要求,提升我国临床医师培养质量,我们国家创新性地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并轨,建立“双轨制”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3]。“双轨制”背景下,遵循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构建适合医学院校以提高医学专业研究生综合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当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锦州医科大学在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具体实践,为医学院校开展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背景与意义

2015年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标志着“双轨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启[4]。该培养模式将教学融于医疗实践,强化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其根本导向就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型医学人才[5]。“双轨制”培养模式至今已启动五年多的时间,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扭转过去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重科研、轻临床的状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根据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需要在临床科室完成临床医疗轮转至少33个月,因此在对除临床实践能力外的其他能力如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上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难以满足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6-7]。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4号),要求深入推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统筹优化临床培养培训内容和时间,促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加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8]。

2目前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培养质量难以“同质化”。由于近些年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需求不断扩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上升,而每个培养基地受各种政策、条件影响可容纳的规培学生数量有限,导致大多数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分布于多个不同的培养基地,各个基地带教水平存在差异,难以保证培养质量的“同质化”[9]。2.2课程教学时间不足。因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在临床科室轮转时间较长,占据了整个学习期限的绝大部分时间,因此课程学习时间相对不足,造成实用性课程内容多数只能一带而过或采取自学方式,实用性课程内容得不到细化学习[10-11]。2.3临床科研训练不够。因为学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需要完成规定的临床实践工作,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的训练时间相对不足,科研素质培养内容相对较少,同时各个培养基地科研训练条件参差不齐,导致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相对减弱[12]。2.4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并轨的培养模式是从2015年才开始正式运行的,刚刚有5届的毕业生,因此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质量尚未形成综合性、统一性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13]。

3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相关措施

临床医学的专业课程篇7

1.培养原则。

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临床医学专业确定了“一个目标、双向渗透、三个优化”的培养原则一个目标就是坚持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结合的目标;双向渗透就是要实现基础课与临床课的双向渗透,打破“老三段”传统的基础课一专业课一医院实习的培养模式,推行基础教学有实践,临床教学有见习,实习教学有理论,社会实践有临床的模式,将课堂学习、课间见习结合起来,实现学习、见习与实习的融合;三个优化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优化。在这一目标下,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文秘站:)1.1加强人文教育,提升职业素质

根据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和临床专业培养要求,坚持以医学生物模式的转变为指导,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针对以往课程设置偏医学基础、轻人文教育的现象,形成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大课程模块,坚持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医学专业课的比例为3:3:4,增加了人文课程,重组、压缩了专业基础课,突出了临床医学专业课。

1.2强化实践教学,体现双向渗透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1、2、3、4、5”特色:即“一条主线”——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二个结合”——技能学习内容与临床工作需要、与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相结合。“三步训练”——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医院见习、临床实习前的集中训练,实习中的专业技术综合能力训练;“四段考核”——坚持实习前强化训练考核一实习期间出科考核—实习末期临床技能多站式综合考核一毕业前综合考核;“五大保障”——实训教学大纲保障,教材保障,实践技能考核保障,高素质实践教师团队保障,实训基地保障,形成了“重视理论、强化实践”的办学理念,设置了实践教学体系图。

1.3落实培养目标,实现三个优化

为了使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得到落实,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分成基本理论与素质、专业技术与技能、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三步骤实施。基本理论与素质的目的是给学生搭建本专业的文化基础知识结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目的是通过本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构筑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强化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和选修本专业相关课程,形成较强的职业能力,依据课程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课程设置分解表。(见表1)

2.课程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实行了专业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密切结合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按照临床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结合岗位需要,以“必须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设置了临床医学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体制上体现“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执业助理医师”的教育理念,突出临床专业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实施十个月实习制度。

3.培养理念。

临床医学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重视理论、强化实践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制订了一年级强化专业意识、二年级重视实践技能,三年级培养综合能力的培养计划,并取得了明显成绩。

3.1强化理论教学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按照“必须够用、实用为先”的原则,课堂中贯穿对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让学生能从事基层医疗、社区保健等方面工作。

3.2重视实践操作

为了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教师结合行业现状研究、制定了《常用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程序及评分标准》及《职业能力训练计划》。专业教师将职业能力训练计划贯穿于临床教学环节中。诊断学开设了11个技能项目,内科学开设了9个项目,外科手术学开设了7个基本操作和三个手术项目,妇产科学开设了9个技能操作项目,每一个项目提出了具体的技能要求,并按照操作标准由相应教研室对学生试试技能考核。

3.3注重临床应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临床见习教学法贯穿在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将学校教学与基地教学、社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及早地领略临床工作实况。学生可以在课堂、课间、假期进医院、进社区开展医疗实践活动。

临床医学的专业课程篇8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到2015年,积极发展硕士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到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转变,给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复杂,临床诊疗能力参差不齐

我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分往届本科生和应届本科生(含推免研究生)两种:其中应届生由于经历了考研,有的甚至因考研而放弃了大部分的临床实习,因此,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临床实践操作技能薄弱;而往届生和推免生要虽然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但其临床诊疗能力因来自不同级别的医院和在医院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参差不齐。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照搬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其课程安排也雷同,因此其课程设置更倾向于科学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临床操作能力;其次,课程内容及教材陈旧,不能很好地把握医学发展的前沿及动态,对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意义不大;再次,专业基础课设置过多,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难以完成,从而挤占了宝贵的临床能力培养时间。

(三)临床专业技能训练机会不足

首先,受近年研究生扩招的影响,导师年均指导学生数逐渐递增,学生接受一对一临床指导的时间相应缩减,致使临床思维相对单一。其次,由于医疗责任风险的问题,带教人员也不敢放手,致使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大大减少。再次,由于准备毕业论文和应聘工作,个别学生挤占临床实践时间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毕业前的最后半学期更是不能全身心的投入临床实践中去!

(四)考核体系不完善

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在临床实践操作环节未形成完善的考核体系,缺乏客观的的评价标准,对于研究生操作能力的优劣没有量化指标,临床专业各学科的考核方案不够细致,缺乏统一性。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针对生源的差异,因材施教

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针对生源的临床教育及训练背景不同,因材施教,适当调整培养方案:首先,增加往届生专业外语课程的学时,强化其听书读写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外文文献阅读及翻译能力,为临床业务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增开临床技能操作实训课,通过临床教师的理论讲解、实验室的带教及学生的动手训练,强化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为顺利进入临床实践好做准备工作。

(二)针对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与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其更重视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首先,适当压缩理论课程的学时比重,将临床专业研究生进入临床的时间提前,并实行弹性课程学习制度,充分利用第一学期的晚上和周末时间进行安排课程学习;其次,课程内容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再次,结合学分制,开设多元化的跨学科课程,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讲座、国内外学术会议,以便及时掌握医疗前沿动向,了解疾病的最新诊疗方法和手段。

(三)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建立轮转体系

按照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要求,华北理工大学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年培养过程与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相互融合、有效衔接。为了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转的时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经过入学教育和岗前培训后,遂进入临床科室进行轮转。其培养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学年,实现医院全部临床科室及部分辅助科室的轮转,组织应届生入学次年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者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第二阶段第二学年即二级学科及相关专业的的轮转。例如,根据临床工作的需要,内科学研究生需要轮转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肾脏内科、内分泌;外科学研究生需要轮转普通外科、骨外科、肿瘤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胸心外科,每个科室轮转时间为8周;第三个阶段即第三学年为本科室临床能力的定向培养,要求其担任24h住院医师不少于6个月。

(四)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对接,完善考核体系

临床医学的专业课程篇9

[关键词]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建设效果;调查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临床医学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提高。临床医学属于技术应用型专业,对执业人员的要求较高,高校在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时需重点加强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建设应重点落在核心课程知识模块设计以及专业知识评估方面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需求[1]。与本科教育相比,专科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力水平相对较低,某些专科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导致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出现种种问题[2]。为此,在进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课程编排。下面,本文以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为例,探讨其课程建设的整体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采取自制问卷调查方法对我院2015届、2016届、2017届的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1236例进行分析研究,初步了解毕业生的基本就业情况,同时评估毕业生对本校课程建设的看法及感受等,其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等。

(二)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计数资料用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初步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140份,其中收回1022份,回收率为89.65%,而有效调查的问卷表988份,有效回收率为86.67%。在调查的毕业生对象中,大部分学生就业单位类型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疗卫生单位。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受访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多为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主要工作岗位,因而代表性比较高。

(二)核心课程知识模块设计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5门核心课程15项知识模块,往届受访毕业生认可以上的5门核心课程15项知识模块设计,临床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表示认可以上12项知识模块,认可人数为698人,其认可率61.23%,其中,在外科学“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模块中,94.34%的受访毕业生表示认可。

(三)专业知识评估调查结果

本次专业知识评估调查结果显示,认可“重视综合运用”的受访毕业生有721例(63.25%);认可“考卷难度适中”的受访毕业生有657例(57.63%);认可“考卷内容广泛而全面”的受访毕业生有621例(54.47%);认可“重视日常考核”的受访毕业生有601例(52.72%)。在专业技能评价中,认可“考核规范”的受访毕业生有663例(58.16%);认可“考核项目完整”的受访毕业生有589例(51.67%);认可“考核标准与工作岗位需求相符”的受访毕业生有742例(65.09%)。

三、讨论

为了探讨我院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整体效果,为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次研究中,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就本院的核心课程知识模块设计、专业知识评估等相关内容进行了大体的分析与总结。本次核心课程知识模块设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毕业生均对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知识模块设计表示认可,认为课程设置较为合理,其临床基础性理论知识基本符合临床工作需求。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为考核,通过考核可以较好地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专业知识评估研究中,大部分受访毕业生认为当前的教学课程考核方式重视综合运用、考核内容广泛而全面、考卷难度适中等,从中可以看出,本校对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考核衡量和把握得比较好。当然,这只是初步的调查结果,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建设仍存有欠缺,为此,学校应加大力度不断完善和推进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菲.新医改背景下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学生实习现状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9):192-193.

临床医学的专业课程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

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就是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针对高职高专教育,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1]。我校自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以来,我们一直在着力探索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1人才培养突出职业性

1.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新医改方案》中指出“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专科临床医学教育指明了方向。《方案》又指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这从政策上指明了高职高专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的技术要求。根据《方案》要求和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确定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适度的医学理论基础、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和较强的临床诊疗实践技能,拥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以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从事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工作。毕业以后能适应基层、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2改革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

为了保证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设置更为科学,针对性较强,我们邀请县级以下医疗卫生单位专家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结合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需求,展开分析、讨论,尽可能准确地定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最合适的就业岗位和培养方案。删除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无法开展的诊断技术和单病种治疗相关的知识内容;增加、充实部分专业重点课程中的实用技术内容;合理调整理论课程、实训课程、见习课程、综合培训课程之间的比例;重新规划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支撑与衔接等。

2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临床医学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筑面积10000m2,包括临床技能综合实训室、常用诊疗技术实训室、多媒体心肺复苏实训室、物诊操作技能实训室、心电图实训室、影像诊断实训室、模拟手术室、外科实训室、妇产科实训室、儿科实训室、五官科实训室等44个实训室。仪器设备总价值1600多万元,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66台,实训基地为河南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坚持走“院系一体、医教结合”的专业发展特色之路,充分利用学校三所附属医院和64所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优势,把医院变成课堂。为学生早临床、早实践、多接触、多动手创造了条件,使培养的学生见识广,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同时也为我系教师实践锻炼及开展医学科研提供了有利条件。

3院系一体化管理,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增加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一线实践工作经历的比例。“校院一体,医教结合”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临床医学系则坚持走“院系一体、医教结合、共育英才”的专业发展特色之路。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三级综合医院)院长兼任临床医学系主任,医院各科室主任分别兼任各教研室主任。学校要求医院临床科室的执业医师应该承担一定量的临床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带教、实训带教或实习指导任务,期间享受专兼职教师待遇;要求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每5年中至少参加1年带薪带贴的临床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并把它作为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必备条件。同时学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专职教师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无课时间到医院坐诊,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学校鼓励临床课教师与临床科室的执业医师职称的相互转评。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逐渐增加,专业课的理论讲授、实验教学、实训及实习带教全部由“双师型”教师完成。

4改变临床课程的考试内容和方式

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课以往都是在期末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结业考试,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现在我们把临床课考试改为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考试,考试方式为把每一门临床课的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践技能考试衔接起来,设计为一个统一的考试,考试课成绩理论占80%,实验占20%,考查课成绩理论占60%,实验占40%,这样有利于对各门临床课实践技能部分和理论知识部分全面、系统的考查。另外增加了实习前的实训考试和实习后的技能考核。

5改革临床实习的考核评价方式

以前对实习的评价是由毕业考试、实习鉴定和毕业论文三部分组成。改革后按照执业助理医师的考试方法进行,考试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考试范围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实践技能考试实行三站式考试方法。整个考试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临床实践,并与职业资格考试相接轨,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毕业后的考证能力。

由于院校一体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相一致,实践教学条件改善,双师队伍建设加强,临床课程及临床实习的考试内容与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毕业生不但知识结构合理,更具有熟练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符合基层一线医疗卫生机构的用人需求,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