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商管理培养方案十篇工商管理培养方案十篇

工商管理培养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8:21

工商管理培养方案篇1

从第六学期开始,学生经过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在导师的引导下,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实现专业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于整个培养方案的实施,则主要采用全面的学分制,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可在学习期间选专业、选教师、选课程、选进程,提高培养方案的灵活度和个体适应度,优秀的本科生可提前毕业,并在按类招生、按类培养和学分制思想的基础上,将整体的人才培养过程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三部分。理论教学包含必修和选修两种课程类型,必修是整个培养过程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包含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通过开设符合社会需求和具有较强岗位适用性的课程,更加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集中优势师资力量,强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而专业课则体现分专业培养的思想和学生的专业志向,实施因材施教,强化个性化培养。选修则采用选修专业基础课、院级任选课、校级任选课的办法,拓宽学生的理论知识面,深化学生人文素质和技能培养。针对选修课中学生择课的盲目性,在校级和院级选修课中规定文、理类课程比例,专业与非专业选课比例,保证选课的成功率和开出率。实践环节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集体实践四个方面。其中,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中注重应用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相对应,它们在按类招生和学分制所构建的体制平台下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保证实践活动的理论知识支撑,也为学生运用能力、动手能力、决策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应用能力培养提供保障。另外,在培养方案中将实验教学分为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四种类型,确保实验教学至少有一个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并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为学生验证创新思维提供实验环境。课程设计则主要采用分析、设计、实现的方案,让学生把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各专业系统软件分析、设计、开发和应用能力。

毕业设计环节主要分为应用型和科研依托型两种类型,题目“双向选择”,答辩采用全盲答辩方式。应用型是毕业设计的主体,通过应用型毕业设计的实施,可培养学生的需求分析能力、面向具体应用的设计能力、应用实施能力;而科研依托型毕业设计虽然在整个毕业设计中占有较少比例,但它为具有较强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更为完整的展示和学习环境,充实完善了学分制下个性化培养方案。集体实践环节则从基本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实践两方面展开对学生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与竞赛,并促进学生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学术科研成果,为以后在工作岗位上科研创新积累经验。第二课堂则以实现教与学交流互动为目标,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沟通机制。在第二课堂中,通过推动教与学共同参与,采用调研、观察、探讨、社会实践等方式,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培养方案动态优化为了确保培养方案的正确性和实用性,我们制定了培养方案动态优化流程,该流程包含如图1所示的培养分析、按类招生、学习跟踪、专业培养、绩效反馈、方案调整六个环节,环节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关系为培养方案的完善和优化提供依据。在培养方案制定流程中,培养分析为按类招生提供需求信息,专业培养实现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强化,绩效反馈则从个性培养中归纳普适的良好培养模式,为方案调整提供支撑,而学习追踪则保证掌握学生的学习成长状态,及时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指引。

六环节的具体内容如下:(1)培养分析主要是对当年生源结构进行分析,并研讨当前企事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科研创新人才的需求;(2)按类招生则是将联系紧密的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四个专业加以组合,形成招生大类,确定大类的教学、管理、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3)学习跟踪则是建立学生个人学习状况跟踪服务管理平台,记录学生各阶段的选课、成绩、特长、性格、家庭环境等众多成长因素,构建分类模式,按个人状况对学生分类,给学生提供培养建议,进而确定按类培养后的专业志向和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成长指引;(4)专业培养是指经过按类培养后,在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大体方向后确定个人专业志向,并在专业培养中加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绩效反馈则是回馈优秀毕业生及校友成功人士阶段性成果,建立优秀毕业生和在校生的互动机制,从绩效反馈中提炼适应市场需求的个体培养模式,为现有培养方案的完善提供数据支撑;(6)方案调整则是根据学习跟踪和绩效反馈成果,组织学术委员会进行论证新培养方案的可行性,更新、完善现有培养方案。配套建设工作为了给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支撑环境,借助学院在mBa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的广泛合作关系,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分析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状况,并优化生源的知识结构和地域结构,为工商管理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师资管理体制上,实施聘约制,通过竞聘上岗强化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打破部分高级教师对本科教学的惰性心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建立教师进修、培训、交流机制,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人才,为新型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师资条件。在教学体制中,进一步巩固本科评估优秀成果,集成专家认可的培养方案,积极推进学分制,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实现本科教学的个性化培养和弹性化培养,尤其是在教学体制改革中,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尝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开展启发式教学,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建立科技竞赛和课外学术活动的长效机制,在联合研发中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环节,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良好环境。

工商管理培养方案篇2

随着管理者层次的提升,管理的艺术主要表现为管理者应对复杂演变的市场环境的识别与反应能力,以及对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形态演变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机会的把握能力和危机的防范能力,因此管理者要有高瞻远瞩的能力、要有洞察能力,要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的变革企业的组织结构、政策、技术和方法等,要有变革和创新精神,另外,当企业面临危机时要有处变不惊、化危机为契机的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包括如何有效的决策,如何计划,如何进行技术操作,还包括如何处理部门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是个考验,也是这些应届毕业生在企业是否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因此,在校园的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实践操作的能力。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公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和实践课构成。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偏高,实践课所占比例很少,且多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照搬公立学校的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要强调应用性、灵活性和实践性。完善理论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对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通才型,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除了设置必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之外,要灵活的加大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投入力度。专业选修课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增强学生择业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公共选修课亦可以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要加强外语、计算机操作、社会心理学、体育等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素质、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实施个性化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未来的工作岗位是针对企业管理部门的设置。所以应当在强调学生综合管理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的基础上,突出学生个体在某个专项职能管理上的优势。这要求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当实行“个体兴趣模块”的方式。为此,我们可以结合目前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和企业对工商管理技能的要求,考虑设置“项目管理”、“物流管理”、“质量管理”“、经营分析”“、投资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企业对这类专项人才需求较大,而这种专门人才的培养较少;另外,要在大学的大三以后每学期分别开设两至三门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成立学生的“专业方向兴趣小组”,配备专业教师指导,采取课堂学习和课外自学、理论学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倒“t”型的知识结构。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除了必要的理论教学外,要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环节可由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拓展训练、以及通过各种证书的考核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民办学校的学生入学时成绩较低,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比较被动。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着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的被动情绪,使其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中,并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模拟管理、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分析、判断、总结最终得出结论,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热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工商管理培养方案篇3

【摘要】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着创新意识低下,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针对这种现状,本文提出了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进行了探讨。首先,本文对工商管理学生的素质要求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分析了工商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相的改革方面。

【关键词】工商管理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一、工商管理本科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企业创新能力在在工商企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创新是一条必由之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并且企业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成败。作为工商企业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高效也应该紧随发展趋势,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责任。本科生不仅需要具有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而且还需要具有相当的实践经验。

工商管理专业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创新型的应用人才,而且市场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却种类繁多。这就要求高效在满足工商管理专业的基本要求下,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着重培养。这样高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使得学生的素质不会出现“趋同化”趋势。于此同时,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很难很快体会到知识的应用。由于管理学理论的特点,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方案,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的意义就非常重要,而且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非常高。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特殊和针对性。要改变这种局面,我国高校就需要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做出一定的改革。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培养方式单一

由于我国教育往往是共性教育,其培养人才的方式过于单一,这对大学生的个性培养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从而抑制了大学生是创新意识。这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应该参考国外大学的教育方面。国外大学多以学生为中心,向学生提供其所需要的教育服务。而我国的教育机制主要是面向政府,所以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因此,高效只是把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而没有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市场脱节

由于工商管理本身的特点,其实践性非常重要,所以工商管理的教学必须符合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且管理学的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随着全球经济的巨变和国家政策的出台,管理理念和具体的管理方法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我国目前工商管理教学内容来看,其教育有比较严重的滞后性。其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如很多工商管理的教材中体现的仍然是计划经济的内容。这会直接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落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三)师资队伍不佳

在目前高效的师资队伍中,很多的教育思想都相对保守,他们不希望有变革和创新。这些教师更偏爱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保守的教师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需求。而且在课堂上教授知识的时间过多,学生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教学方式是很难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

三、工商管理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管理人员的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改革现有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提高工商管理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一)―提高师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由于传统的工商管理教育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传授,所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甚至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启发。这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及其不利。其次,在教育中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是非常落后的教育方式。传统教育方式采用一种方法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按照同样教学规划和教学方法接受同样的知识。实际上,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他们的性感特性、心理特性等各不相同。实践证明,学生的某些特征往往是学生的创新特质。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部门就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特性的发展。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需要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共同发展。

(二)更新高校的教学计划

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有一个重要内容是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学校应当重新调整学校的教学计划,从而构建适应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课程体系。在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和教育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应当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放入到计划中。为了解决传统教育的死板与市场需要的矛盾,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从而优化教学的内容。在工商管理的教学改革中应当注重两个层面的改革。首先,学生的课时必须进行压缩,由于学生的很多的课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没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可以压缩这些课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自我发展。第二,课程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紧跟学科前沿。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要求。

(三)案例教学推广

工商管理的教学应该讲基础知识教学安排在一二年级。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应当多接触一些实践的内容,因素实践对于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来说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方法进行学生教学。案例教学多是跟学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让学生设计企业的发展战略。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老师可只讲理论部分,然后针对案例提出问题。学生则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去研究和设计解决方案。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方面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课程互动。这样使得学生的课程兴趣提高。学生不仅仅是学生知识,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参与研究工作。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知识应用的困难与乐趣。

参考文献:

[1]李福生,韩东,孟祥霞.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16(02).

[2]佟金萍,宣亚蕾,朱陈松.基于供需双向调查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10).

工商管理培养方案篇4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56-02

把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的地方高校,其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已有深厚基础的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这既符合学校的资源现状,也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地方高校的毕业生群相对部委及省属重点高校的毕业生群体而言,其劣势在于基础的广度、理论体系的完整、研究能力等方面,而在上手快、解决常见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工商管理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作为教育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地方高校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工商管理专业的目标定位更应专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不仅意味着“量”的增长,更意味着“质”的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课程建设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最初的课程建设仅限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侧重于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科学的课程知识体系。如今课程建设已经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体系与内容上大同小异,并且课程设置的层次比较模糊,缺乏鲜明的特色。各高校对不同层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缺乏明确的认识,造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不仅是培养目标上没有明确区别,而且主要核心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也存在雷同现象。

鉴于上述诸多问题,若不加以改进,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所以,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应结合社会需求、本地区及本校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即在分析社会对企业基层管理人员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特点和本校师资等实际,提出了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建设的设置应面向地方管理领域的课程,以符合特色专业地方性的特点。目前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应修课程的总学时约为2400左右,其中专业课(含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领域课)的学时约为1700,按每门课40~60学时计算,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应修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领域课约为30~40门,这些课程涵盖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及工商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是一个复杂的课程体系。作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其进行有效的课程设置。

第一层次:基础学科建设。主要是品德素养课程,一般是由学校统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有思想品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体育等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为必修课;其次是人文素养课程,作为管理者的人文素养,可开设如: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团队建设、管理沟通、大学生创业与经营管理、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信息检索、文学作品欣赏等,这些课程中,规定一、两门为必修课,其余的作为选修课,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取其中的几门。

第二层次:主要设置工商管理专业必备的管理知识课程。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功底,懂得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为掌握各项管理技能打下良好理论基础。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结合实际,设计的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基础、经济法、经济应用数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这部分课程一般均为必修课。

第三层次:以工商管理学科特性为基础树立管理整合力意识,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特点开设课程。作为地方高校应该根据我们的办学特色设置具有优势的课程设置。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单独设立的有关“物流管理”方面的课程多达10门,而且在学科性质上均为必修课,分别是: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输送与配送管理,现代物流导论,管理科学与工程进展,分销物流网络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自动化,物流运作模拟实验,第三方物流。由此结论,大连理工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比较倾向于“物流管理”方面。作为东北亚的重要港口城市,大连一直朝着“东北亚物流中心”的目标前进,课程设置上显示了大连理工大学“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黑龙江科技学院为例,该校是黑龙江省一所具有矿业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可以针对性的培养煤矿开采企业和工业加工企业的管理人才,在选课上开设《资源经济学》、《矿山技术经济评价》、《矿产资源评估学》等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

第四层次:首先,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等实践设施建设。管理类实验室主要包括沙盘模拟实验室,会计手工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等等,同时配套安装最新的教学实验软件及企业正在使用的软件。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活动中,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其次,要联系校外资源,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同时针对学生职业规划和选课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安排进入企业实习。

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前沿学科。管理的知识和管理的理念随着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目前,在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采用的教学方法中,传统教学方法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主要有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太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不够;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力度不够;以考导学,进行应试教育;考评方法上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较多,考试形式单一,这些情况都将直接影响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改革的同时,应结合地方高校特色,探索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

1.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可用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等方式,以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由教师讲授,案例部分由教师统一出案例题,根据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教师在出案例分析时应注重“本土管理案例研究”,把地方企业的实际问题作为案例,让学生课下自己分析案例,回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阐明观点,同时老师不给出案例的解决方法,因为不同的人就同一个问题会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而且通常很难评价哪个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如果教师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就有可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思想,况且很多时候教师也找不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甚至造成教师以偏概全,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的讨论,借助学生间的知识互补、信息刺激和情绪鼓励。因此,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工商管理类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宜多采用精讲多练法,教给学生推理方式和逻辑思维的方法,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及思维方法。

2.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与企业合作。不敢说学校的专职教师以前就没有做过实际业务,不具备讲授实务课程的能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绝大多数学校或专职教师而言,其实际业务处理能力显然不如真正由企业派出的,成天与实际业务打交道的,经验丰富的员工。只要该员工具备了教师的基本素质,我们应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由该员工来讲授实务课程效果更好。实际上,就算学校的专职教师以前做过实际业务,具有相当的经验,我们也应该客观地考虑到,那毕竟是“以前”的事了,至少有过时的可能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可到工商企业及其他组织从事初级管理工作,并经过管理实践积累与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逐步成为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根据总体培养目标,我们将管理整合力意识细化在专业培养要求中,要求学生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知识整合能力,在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中培养思维整合能力,在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中培养沟通整合能力。

总之,对地方高校而言,要实现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就要对现有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要以应用性和市场需求为指导,有必要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选择与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以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同时,要实践教学平台的有效运行,就要构建出结构优化、层层展开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尽快推出相关课程的实验设计教材,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要联系高校所在地的校外资源,建立稳定且卓有成效的实践基地。

注:[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系统原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宇.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

2.玉志.工商类本科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

3.王鲁捷.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4.廖晓明,张艺.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江苏商论,2006(7)

5.申彩芬,孙惠芳.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4)

工商管理培养方案篇5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迫使其必须从相适应的角度做出重大的战略调整。这种调整不是在旧模式基础上的一般修修补补,而是涉及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从培养方案到教师队伍训练,招生与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等一系列问题的重大变革。只有完成这种“变革”,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工商管理人才。

一、专业教师队伍的训练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各高校纷纷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并逐步形成了一支有一定规模的专职专业教师队伍,他们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客观地对这支队伍进行分析,他们大多数“或本身就是老板,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或长期担当企业顾问,长期融入于企业实践”。而在实现真正的角色匹配上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整合和训练的过程。整合、训练的基本方案有二方面。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广泛地聘请社会上长期从事管理实践,具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又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退休的高级管理入土,担任工商管理专业某些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也经常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土到学校作报告、举办座谈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放下大学教师的架子,走出大学校门的围栏,参与到广阔的社会和企业实践中去,只有深入实践,才能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做学问的路子,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变革,有机地将管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而不放空炮。目前。分析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之所以普遍没有深入实际的原因,一是观念问题,二是这几年高校扩招的影响,三是导向问题,四是实践场所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问题,必须逐一加以扭转和改变。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材建设等诸多子系统。

1.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是第一位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应围绕着管理的特点和时代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去确定。要求管理者能够以随机应变、经验判断、当机立断等能力来具体地解决带有个性的具体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工商管理者,不仅应具有高度的科学管理素养,而且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格、坦诚的心态、坚强的性格、丰富的经验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技巧。与此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客观上还要求管理者具有较强的创新即较强的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开拓精神,注重其创新人格的培养。

2.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不但要有基础管理知识,更要有文理兼备和哲学、美学等相关的知识素养。努力实现课程群组的菜单式教学,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整修教学计划为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课程群组构成。在普通教育课中,要多增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基础教学课程由专业基础课和沟通邻近学科的课程组成,具体实施按工商管理学科大类开设,专业教学课程除专业课以外,还包括社会实践与生产实习、毕业论文。

3.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强化以下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1)角色模拟法。指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客体特点,设定情境,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游戏”或现场模拟活动。其优点是现场感强,容易调动学员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等活动中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堂讨论。组织课堂讨论可以实现师生一对一的交流指导,既密切师生关系,又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产生智力激发。(4)课外辅导。制定相应的制度,强化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课外辅导。(5)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既要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除笔试外,还可采用口试、开卷、学术报告、实验或实际角色操作等考核方式。(6)注重教育过程的技术性。要利用现代教育理沦,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并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课件。

4.教材建设。随着社会经济和知识的飞速发展,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当前,我国管理学教育内容的更新迫在眉睫,已经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一个“瓶颈”。为此,广大工商管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关注现实,了解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其次要加大教材建设的投入,加速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此外,要加强组织协作。必要时可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力量进行分工协作编写,以便提高教材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三、学校招生与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来说,具有特殊的素质要求,为此,除了应在学校的招生环节加强宣传之外,还应该在引导高素质的学生确立报考专业志愿方面下一番工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工商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形成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对于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则应增强其自我意识的培养。

1.应引导其树立崇高的学业目标,作为一个管理者,首先是需要通过自己良好的言传身教去影响感染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较高的要求标准,才有可能达到一定的发展高度。

2.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还应不断增强自信心、上进心和恒心毅力的培养。

3.应通过共同的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有利于工商管理人才成长的智力生态环境。

4.应设计出能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参与和促进教学改革的制度。他们是整个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应主要由学生来评价,应增加其发言权,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5.应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朝气、活力和创造力。不要给他们过多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而应给予必要的自由创造空间。过多的限制会引起他们的心理反感,不利于其创造力的发挥。

6.应引导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变知识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以增强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工商管理高等教育改革是当务之急。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确立了美国在新经济时代的教育基础。21世纪的我国要想在新的国力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大力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尹子民.知识经济对工商管理教学的要求和影响[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2,(2).

工商管理培养方案篇6

全国高等院校的目标就是培养有利于社会的、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综合性人才,而不是只知道读书不知如何实践的人才。全国高等院校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对于教育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培养方案是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具体化、实践化、制定出可行的教学方案,对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组织等一系列可操作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有决定性的影响。显然,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关键的环节。如何制定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笔者认为,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要选择构建培养方案的主线,二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选择课程体系的结构模式,三是选择适当的技术路线对教学计划进行具体的修订。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人才。创业创新教育是对高等院校的学生进行创业创新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让学生养成创业创新的意识,为学生在将来在社会中进行创业奠定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

商务管理专业作为我院的小专业,主要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人才,使学生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研究、创新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商务管理业务流程和国际商务管理惯例。主要教学内容是进行商务英语的训练,教会学生能够流畅地同国际公司进行交流合作,拓展业务。总之,商务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创业创新意识的人才。

目前我院商务管理专业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专业的长足发展,依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我们必须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专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

一、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只有充分地、深入地、全方位地同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方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由于本专业是刚从其他系部调入我系的专业,在结转工作方面,我们要增强对企业的吸引,组织几家大型的商务企业进来,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包括成立多元化合作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人才培养、资源共性、科学技术研究等多方面的合作。我们依托学校处在珠三角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提升本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

二、理顺教务管理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安排上与原先的课程安排上存在一定的不同,在课程总体安排上要统筹好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理顺课程安排。具体可以按照专业的时间不同,突出安排更多的选修课程,这样就面临着与其他专业、系部的课程选择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大类招生管理制度,充分调配好各类资源,科学、有序、合理地安排课程。将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实践课安排衔接好,有利于人才培养。

三、强化师资队伍素质

师资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领路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一定要有具备创新创业素质的老师才能够培养好学生。我们将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大力加强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一个良性教师梯队,为商务管理专业建设夯实基础,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选修课程多样化

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理,删掉一些不必要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安排更多的选修课。特别是在选修课程安排上,要强调多、精、适合的特色,尽量安排更多的选修课让学生选择,让学生从自身爱好、专业发展方向上选择课程,培养能力,发挥创新力,培养创业精神。

五、突出国际贸易素质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没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终究要被淘汰。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业务商务能力,我们在课程建设上加强国际贸易方面的课程比例,从原先的国际贸易实务一门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电子商务》《报关实务》《外贸单证实务》等课程,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掌握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技能,能够独立地进行国际贸易相关工作。

六、强化实践实训教学

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的专业实践课程包括课内实践、课堂实践、参观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践等多个环节。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接近工作岗位,是我们改革的难点。难点主要体现在,经费支持、课程设计、课程评价、师资管理等方面。

工商管理培养方案篇7

1.1外部环境因素: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大量需求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工商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需求人才的类型日趋多样化。然而,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出现总量过剩现象,供需矛盾较为突出。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660万左右,其中本科生330万左右。这么多本科毕业生只有极小一部分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要进入经济主战场,从事技术、业务及管理工作。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倾向于实用化和功利化。毕业生只有掌握了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才能在就业竞争中赢得主动。

1.2专业自身因素: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征

工商管理类专业分科越来越细化,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按照教育部2011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等15个二级学科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全部管理学门类专业中最能代表管理学专业特点的一类专业。这类专业的普遍特点是理论体系不够系统化,理论内容不深,理论性不够强,但对应用性要求都很高。也就是说,这类专业关键不在于掌握理论的多寡,而在于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低。那些理论基础扎实、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具有较强的操作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学生往往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2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2.1实行全过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国内多数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开放度不高,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不够。由于供需信息不对称,加上高校招生宣传不到位,学生对部分热门专业的报考倾向过度偏执。例如,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工商管理这一专业是典型的就业冷门专业,但却是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许多学生只是从表面上去理解认知这个专业的内涵和就业去向,认为学了这一专业就可以成为公司管理人员甚至职业经理人。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有的专业学生报考过多,有的则过少。有的高校招生计划审查不严,执行力度不够,有的专业严重超计划、超需求招生。不管学生的来源和未来去向,招来就行。结果招生数量很饱满,却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失衡性矛盾,规模上去了,培养质量下降了,规模的增加是以质量的下降为代价的,更为严重的是,还埋下了难以解决的就业隐患。

全过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入口和出口问题,也就是要解决专业社会需求数量和招生数量的关系。社会需求数量不大的,就不要过多地招生。其次,不但要考虑社会需求人才的数量,还要考虑社会所需求人才的质量。这就要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要关起门来,应开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通过调查企业了解企业对需求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业务要求、课程设置应考虑企业需要,最好能吸收一定数量的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全过程人才培养还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中,实践教学环节应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完毕,学生毕业后并不意味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结束。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适应岗位工作的情况及专业与岗位的适应性应有及时的反馈。可以利用定期问卷调查开展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调查工作。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普遍欠缺之处,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予以体现。

2.2教师应成为适宜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必须真正懂得专业实践,掌握专业技能。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有应用型教师。专业教师要主动“走出去”服务企业,专业教研室每学年都要有计划地外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者申请企业管理方面的横向课题。只有了解企业实际,才能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授课时才能真正理论联系实际讲得生动。

工商管理培养方案篇8

关键词:应用;高等教育;专业特色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来都是我国文化、教育领域追求的“繁荣”,无论是35所也好,还是100所也罢,要满足这个“繁荣”,我们所期待的各应用型本科院校一定不能是千人一面,差异化、特色化不仅仅只限于校名代码,教育神韵的魅力四射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出类拔萃的法宝。笔者所在的南宁学院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这颗璞玉如何打磨,焕发魅力?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将其雕凿成以教学方法、专业特色、专业技能特色为三条棱的三棱镜,使应用型教育折射出七彩光线。

一、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是国内外工商管理专业开办成功的有效教学方法

将案例运用到教学,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教学就是案例教学的雏形。其教学是围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他们自身掌握的信息资料,进行公平研讨,引导学生找到答案或是结论。该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分析与讨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后自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他的学生柏拉图将他的“问答法”编辑成书,由一个个故事来说明一个个道理,这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的案例教学法。19世纪后期,“苏格拉底方法”被引入哈佛法学院的法学教育之中,在法学院进行教育改革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德尔认为“律师可以如科学家一样,凭据对原则或原理的深入认知来开展工作,这种认知如果在法院判决的案件教学中学习得来,学习者就可以获得最好的认知效果”,也就是说案例教学并非单纯地讲故事做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对故事的阅读分析的过程中,弄清、学懂人文社科领域的原则或原理,并能掌握其在实践中的运用。随后该教学方法不仅被其他高校效仿,还被成功推广到哈佛医学院,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多数医学院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法。真正让案例教学法确立并进入辉煌时代的是哈佛商学院,哈佛商学院于1921年正式推行该教学方法,并因此成立了商业研究处,专门进行案例的开发和研究工作,这恰恰符合了朗德尔提到的案例教学法配套的“实验室”就是“图书馆”的论断:“图书馆是教授和学生们需要的必要场所,它对于我们,就像实验室之于化学和物理学者一样,就像博物馆之于动物学家一样,就像植物园之于植物研究者一样”。这个商业研究处至今仍开展着工作,不断用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案例丰富着哈佛的管理教学,更使案例教学法在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案例教学法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也得到深入研究并推行,其工商管理学科整体水平和mBa教育均位居全国前列。后起之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教学也离不开案例教学。其他重点院校在建设工商管理本科的过程中也同样从案例教学法入手,使专业建设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如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全国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在研讨了案例教学法、实践实训法、模拟情境法、行为示范教学等多种方法之后,认为案例教学法能更全面、更系统地传授专业知识。由此可见,在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中,选择案例教学法进行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应该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如何办出与众不同的案例教学,找到属于应用技术大学的案例教学法呢?这正是本文接下来要阐述的观点。

(二)结合民族、地域、课程教学特色,赋予案例教学法以生命,使之开花结果

清华大学的案例教学将哈佛案例引入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案例,拥有了工商管理学科建设的王者身份;东北财经大学的案例教学根据中国人学习习惯和课堂教学安排的国情,选择短小、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一边挖掘晋商历史,特别是乔家字号的研究;一边与东北国家重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帮企业疏导整理企业成功的管理实例,由此充实了其案例教学的资源库。与此同时,引入现代网络教学,使课程常态化,提高教与学的互动,为其全国工商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奠定了成功的基石。以上工商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实践,正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成功例子。作为新成立的应用技术大学,要创出自己的品牌,同样可以结合民族、地域、课程教学特色做文章,重拾桂商、衔接北部湾和东盟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应该可以成为我校的特色资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学习管理理论知识及其运用,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广西、洞悉广西企业和经济发展态势,这对于学生毕业后服务广西、建设广西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我校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民族、地域、课程教学特色挖掘

案例教学法的建设思路如上所述,要突出应用技术大学的“应用”,案例资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挖掘特色:1.民族特色的企业发展。桂商历史悠久,玉林、贵港、梧州历来是商贾重地,广西老字号企业的历史非常值得“古为今用”;柳州、南宁作为新兴工业、商业中心,本土企业案例颇有代表性和时代性,将管理理论与相关案例整理提炼能体现“应用”的本土特色。2.彰显北部湾经济区、东盟自贸区的战略发展前景。作为坐落在北部湾经济区、东盟自贸区前沿城市的应用技术大学,在案例教学中融入两大经济区的经济建设问题,既可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社会发展思想,又可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经济区的行业发展现状,为就业作铺垫。3.活跃课堂气氛,以学生为能动主体进行教学尝试。将课堂尽最大可能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研讨、自主学习,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脑”、“口”、“手和脚”,助其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到自立自强社会人的修炼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引”和“导”,让学生在完成一系列未知任务的同时,领悟管理的内涵和管理者生存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苏格拉底“问答法”的进一步深化尝试。

二、以学生素质培养彰显专业特色,保证人才独一无二

(一)同为工商管理专业,但学生因学校出身不同而素质、能力各异有关数据显示,哈佛商学院的学生在管理、交流技巧以及全球经济、市场和金融方面的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极高评价,在以上领域哈佛商学院在全美都名列前三。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也会显示出各自学校特有的校园素质,有较深的校园烙印,究其原因,和各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招生要求、培养目标有关系。我国高考招生一考定终生的制度近几年才逐渐变革成高考与自主招生相结合的形式,因此,国内院校这方面的甄别并不明显,多是以专业强项示人,而不是毕业生整体素质示人,简而言之,毕业生个人素质的校园特色不明显。这也说明了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与国外名校的培养水平差距。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的试点,我们应认清差距,在学生素质培养上创立自己的校园特色。

(二)对学生素质彰显校园特色的培养难题及解决路径的思考

1.重视素质缺失的补充教育。众所周知,虽然国家下大力气强调并出台了多项规定,对中小学教育进行改革,就在2013年7月4日,教育部《做好2013年中小学暑假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通知中还强调,暑假期间,禁止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有偿补课;紧接着,教育部于2013年8月22日又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实施的各项政策虽有一定成效,但冰冻非一日之寒,中国的素质教育仍落后于国外,从学校到家庭,我国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仍是应试教育模式,在如此中国教育大环境下,缺失素质的高中毕业生来到大学进修,要让这些学生烙上校园文化的印迹,对学生进行素质缺失的补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将要入学的本科新生进行调研,发现学生缺失的素质、能力和确定相对应的素质培养目标,是工商管理学科专业办出校园特色的关键。2.自主招生,选择符合校园特色的人才。比尔盖茨虽未毕业,但他能被选拔进入哈佛大学,即使没毕业仍做出了商界奇迹,符合哈佛大学的校园特色,本身同样说明了哈佛办学的成功。此类事情并不是特例,因此,国外商校对学生的选拔机制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这就如同企业招聘,如何挑选适合学校文化,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生源,是学校得以做大做强的重要的人力资本积累难题。一言蔽之,招到优秀的学生很重要,招到适合校园特色的学生更重要。从这方面讲,高校自主招生应该是最终的趋势,因此,作为试点的应用技术大学,率先建立本学科本专业自主招生的选生机制和选拔程序是重要工作;其次,根据当地中小学教育状况因地制宜地确定本校校园特色,则是为招生选拔设置门槛,同样重要。

三、培养过硬专业技能,打造管理通才

带着校园特色的学生步入社会,如果不能为企业认可,不能为社会带来效益,那么培养也是失败的。“应用”的新义,笔者认为就是“应社会之所需,为企业之所用”,做不到这一点,“应用”就没有了生命。哈佛商学院能培养出懂经济、懂市场、懂金融的总经理,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被认可,从而使它成为了美国的“常青藤”。作为应用技术试点院校,除了找到自身发展的突破口和定位外,为后继院校总结找寻自身发展道路的途径也是责任之一,其中培养人才专业技能的选择方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拟将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思路定为“宽基础,有专长”。宽基础容易做到,而“专长”的选择就较难决策了。在众多管理技能中选择出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并适合学生状况的管理技能培养目标,是专长建设的核心问题。下面仍以哈佛商学院的人才培养为例,分析得出解决以上核心问题的两个步骤:第一步,根据企业、社会需求定位专业技能培养内容。哈佛商学院认为,一个成功的总经理应该是一个全才,至少应具备三种技能,即:技术技能、人事技能和概念技能,这三种技能普适性强,还可以为技能拥有者提供正确看待和处理管理过程的有效方法,因此这也成为哈佛商学院要求学生在第一学年必修课学习后具备的主要专长,课程教学也围绕这一专长进行建设。另外,哈佛还认为,具有创造力是成为出色总经理的基础,而具有创造力应培养相应的特质,因此专门开设“总经理学”这门第二学年唯一的一门必修课,使学生具备成为能力型高级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可见,哈佛商学院的目标就是培养总经理、经理,这也正是结合了美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应运而生的“管理专长”———经理型的综合能力。第二步,因材施教,全方位培养“专长”。在哈佛商学院,学生在学习企业管理方面的各种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独立处理问题,培养决策能力,并且要学会在做出这些决策后对它们的自我反省。换言之,哈佛商学院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而这种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案例教学来实现的,因为案例教学是一种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教学方法,学生们面对没有答案的案例要尽力去思考最佳的解决方案。为达到案例教学的预期目标,哈佛商学院所有的案例在正式列入课程之前,都会经过反复认真的讨论,任课教师也会对每一个案例的课堂教学进行特别设计。按照以上两个步骤,同样也可以提炼出我校工商管理专业需要培养的“专长”。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广西也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北部湾经济区、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如火如荼,各地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瞬息万变,企业自身的内部条件也随着外部机遇和威胁发生着适应性的变化,如何在市场中抢占先机,如何在变化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管理者需炼出火眼金睛,清晰预测出未来经济走向是市场效益取胜的至关重要的法宝。因此,可以将市场调查与预测的相应技能设置为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技能的培养目标。在课程建设上,除了满足宽基础的要求外,还需要对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同时全方位重点配套建设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并通过划分专业方向重点培养学生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连锁经营管理技能和品质管理技能。综上所述,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不是要办成和现在国内一流大学一样的学校,而是要独辟蹊径,办出自己特色的大学。做不成钻石,就做拥有七彩绚丽的三棱镜,同样创造彩虹的美丽,魅力依然。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培养方案篇9

   一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企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交叉学科的日益增加,企业的经营管理内容与理念不断变化,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规格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趋向复合化。但是,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却暴露了种种的不适应。首先,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我国几乎所有的普通本科院校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管理专门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得到有效缓解,从企业实际需求和学生毕业的流向来看,这一定位目标值得商榷。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准确使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其次,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由于培养目标的无差异化,课程体系僵化雷同,缺乏柔性,导致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专业特色无法体现,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缺乏竞争优势。

   2.课程体系过于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是一种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而每门课程都力求很完整、很系统,课程之间存在很多重复内容,课时总量膨胀,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缺乏。

   3.对实习实训教学的忽视。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必须注重应用。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有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缺乏整体设计,设置针对性差,实训效果差,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差,职业岗位适应缓慢。其三,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是长期以来的主要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创造性的才能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构建

   (一)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技工,应用型本科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科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即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系统地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应用型本科”学科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有行业背景的院校或专业来说,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对于没有行业背景的专业或就业面比较广泛的专业,其可操作性就比较难,即便是同一行业,随着企业规模大小不同、生产类型不同、生产经营的复杂程度和管理水平的不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积累和验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科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主导,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学科为依据,就是在设置教学内容理论体系及相关课程时,仍然应参照普通本科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结构体系,这是因为:1.普通本科学科的划分,实际上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其功能本身就内含着职业性的要求,所以各个本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应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上下大功夫;2.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水平应达到普通本科的水平,应明显高于高职高专教育水平;3.要考虑部分学生后继发展,报考研究生的需求。

   第二,以职业能力为主导,就是在调查和分析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管理岗位群主要职能的基础上,按其要求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学科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明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学了什么,会干什么。

   第三,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就是按照典型的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岗位群(职能部门系统)的功能为主并参照社会相关职业群体的业务范围,组织相关理论与实践技能合一的教学模块。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及各模块之间的组合,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可以进行动态调整。第四,专门设置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教学模块,作为必修课内容。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造。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路径

   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基本思路,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路径是:

   (一)把普高本科“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性的优势相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依据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参考各个不同类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并考虑典型的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从各个院校设置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中,筛选出一揽子相关课程,组成“课程篮”。然后按工商企业各个管理职能部门的功能要求,补充和整合“课程篮”并设置和强化相应的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共设置36周,除第八学期18周全部进行实践教学外,从第二到第七学期,每学期安排3周集中实践教学。使学生既能比较系统地扎实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能得到职业技能的训练。在整合“课程篮”时,保留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主干课,特别是与学生考研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足够的学时,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度;根据定位于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从事各职能部门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某些课程则本着适用、够用的原则,给予简化或合并,如适当整合和简化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基础课程,而对与履行专业职能直接相关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则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予以强化。

   (二)实施学科交叉,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广泛而深入的应用,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管理人才。中国二汽集团的一位高管在一次全国性管理类学术会议上,呼吁“希望高校能培养出懂技术、会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时,将根据社会和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要求,把相关学科专业的与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管理职能关系密切的课程与技能训练,纳入课程体系,以弥补传统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理论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弱,重“软”能力,轻“硬”能力的不足。如:适当补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涉及生产经营一线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适用性、操作性强的部分课程以及基础性的生产技术类知识与技能等。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就业面较宽的专业,实施学科交叉,专业交叉,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掌握多种技能是必要的。

   (三)打破传统的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专选课和任选课)的三段式教学计划模式,以工商企业各职能部门和社会相关职业群的功能为依据,建立学科专业理论教学与基于职业能力的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模块和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将分为企业经营战略与规划管理、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创业素质培养等七个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将进行以下内容的分析与设计:1.分析本教学模块在工商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在调查和分析相关企业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能以及社会相关职业群的基础上,明确从业应具备的主要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3.根据上述要求,设置各个教学模块中的理论教学子模块和能力培养子模块,其中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应体现以从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性特点;4.根据应符合理论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构建各个教学模块的课程教学过程模式;5.设计各个教学模块的主要教学文件。

   (四)设置专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该模块作为必修课,并占一定比例的学分。本课题除设置创业、创新方面的课程外,将强化这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拟在第八学期集中设置4周大学生创业计划模拟培训与实践活动,该活动可以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中延续进行,对比较成型的创业计划,可以视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评定成绩。提倡和鼓励大学生积极认真地参与创业计划实践活动。

工商管理培养方案篇10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

   根据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趋势,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应重点加强几方面能力的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具备将基础知识、前沿理论和专业技能有机整合的能力,从而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避免学生所学与所用不能有效融合,影响学生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加以实际的有效应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应用能力,这是学生初到社会,站稳脚跟,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能力;创新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面对复杂的环境,创造性地应用专业技能,提出独特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沟通能力是实施管理活动的重要能力之一,它是学生在未来工作中与组织内部的上下级、同级间,以及与企业外部的相关人员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这项能力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建立起高效的团队,领导一个部门或者企业前行。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素养良好,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具备独特专业能力,精通管理方案设计和执行方法,勇于探索与创新,擅长实践的“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工商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

   为了保证方案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应全面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培养方案必须坚持笃学、集成、创新原则,注重职业道德与素质的形成,强调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及时优化培养方案与教学内容。可从理论基础,实践应用、方法技能三个方面架构课程群;注重最新经济管理理论与解决方案、执行手段的融合;突出学习力、实践力、研究力、创新力和沟通力的能力结构的架构和多维度、强能力知识体系的构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系统软件、仿真与模拟系统,通过工商管理实践体验与职业操守训练,打造全新的实践教育环节。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可通过创业与创新课程、管理案例与实践、企业经营模拟软件等创意创新技能培训系统进行。同时注重专业资料库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构建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平台。通过各类项目将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保证情境学习与知识的获取、应用、共享、发现与传播能力培养的“无缝”链接。并由此开展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了以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