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商管理的含义十篇工商管理的含义十篇

工商管理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8:23

工商管理的含义篇1

 

关键词:企业名称;字号;冲突;竞争法;知识产权法

在计划经济下,企业名称与自然人的名称一样,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已,而与之相关的冲突或纠纷亦是少之义少。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名称所蕴含的意义或价值不再那么简单,与其相关的冲突也越来越多。这些冲突带来的危害是明的。冲突一方的行为可能直接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或名称权、商标权等民事权利,也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破坏正常和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还可能直接给消费者带来损害。然而,我们的法律在这方面显得比较滞后,很多冲突和矛盾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如何准确把握企业名称在市场经济中的含义和属性,对与之有关的冲突重新加以审视,并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调整方式,这无论是对消费者、市场经营者,还是良好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企业名称与商号、字号的含义辨析

弄清企业名称的含义与构成及其与字号、商号之『白J的关系,是准确理解企业名称冲突,完善企业名称法律调整的必要前提。

企业名称是企业人格特定化的标记,也即企业藉以区别于其它企业的标记。在经济活动中,企业名称通过标识或标注等方式将其依附在各种具体的市场交易行为,以及其特定商品和服务之上。很多情形下,交易对象或消费者经常通过对企业名称的辨别来区分不同的交易对象的信誉、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声誉等。当一个企业成为知名或驰名企业时,其名称象征着良好的社会信誉或声誉,蕴含着一定的或巨大的经济价值。

在论及企业名称时,人们经常也会淡及商号和字号等概念,且往往混为一谈。这种混乱缘于我国的传统称谓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在过去,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一个手工作坊或店铺的名称通常被称为字号。由于手工作坊和店铺为当时最主要的商事企业形态,商号和字号往往被作等同理解和使用。1986年我国在制定《民法通则》时,也基本沿袭了这一传统。

该法规定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合伙可以起字号,在诉讼中以依法登记的宁号作为诉讼当事人,而该法对法人企业的名称却不称为字号。可见,该法将字号定义为工商户和个人合伙的企业名称,而非法人企业的名称。商号和字号的混同理解,还缘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1991年颁布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该规定将字号和商号作等同使用。

在后来的立法中,这种理解及混乱逐渐得到纠正。国务院于1997年的《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中再没有字号或商号等使用,而是直接使用企业名称一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4年颁布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字号只是企业名称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局于2008年颁布的《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字号只是个体工商户名称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见在立法界,人们对字号和企业名称的理解越来越清晰,即企业名称依次由行政区域、字号、行业或者经营特点、组织形式等部分构成。字号只是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企业)名称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商号这一概念,除了前述《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④间接涉及外,没有法律法规对之含义作出规定。在经济界,有人将字号等同于商号。在法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商号即商事主体的名称,也俗称商号。也有学者认为对商号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商号等同于商事名称,而狭义的商号仅指字号。可见,商号是企业名称或字号的别名而已。

二、企业名称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

企业名称与自然人的姓名一样,均为一种识别性的符号。我国《民法通则》将自然人的姓名权和法人的名称权定性为一种具有身份陛质的人格权。它受民法保护,禁止他人非法侵害。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名称(不含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的名称)与自然人姓名相比,它却具有明显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这些属性致使对企业名称进行单一的民法调整已经不再合理。

工商管理的含义篇2

在现代汉语中,“体制”一词的含义,一是指组织制度,二是指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工作部署的制度,如国家体制、企业体制。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体制和体系这两个概念的一般规定性都是指相互联系的多种要素的有机整体,人们有时把它们作为同一语来使用,有时又区别开来使用。区别使用时,体系一般指客体要素,如商品、价格等,体制则是指主体要素的集合,如经济体制、价格体制等。因此,体制一词有制度、体系、组织等含义。

有关“体制”的概念,还涉及到与“制度”概念的关系,韦森在《难得糊涂的经济学家》一书中,对“制度、体制与制序”这三个概念进行了解析,认为三个概念分别对应的英文单词是regime,system和institution,三个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西方比较经济学界,regime和system这两个词是通用的,即制度与体制是通用的。

System对应的日语词汇是“システム”,日文原义是“方法、体系、组织”。如果把“システム”译成中文,有很多词汇的含义和它接近,如组织,制度;体系,系统;方式,方法。这说明,“システム”一词有着多重含义。

英文中的institution,在新制度经济学中译为“制度”。但是,中文里的“制度”与英文单词institution含义并不是完全重合的,institution一词的基本涵义是制度,另外一种含义则是组织机构。韦森认为,可以用“制序”一词对应institution。

二、流通体制

与对“体制”这一概念的含义的不同理解相关联,理论界对“流通体制”的概念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在日本,“流通システム”一词早已通用,一般来说,“流通システム”是把流通机构作为系统把握而产生的概念,是许多流通机构组成的商品流通系统。战后至今,很多学者是以这个视点来研究流通的,成果也相当显著。如岩泽考雄认为,商品流通的运行是通过流通系统(システム)来完成的,流通系统的基本成员是流通机构。流通系统的构成状态通过流通构造和流通渠道的状况来体现。现实中,流通系统即交易流通系统,是由厂商、批发业者、零售业者等流通机构构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流通系统应该分为交易流通系统和物流系统,通常所研究的是商流系统。又如田岛义博认为,流通システム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社会性构造,其构成要素有流通构造、流通行动、流通制度等。他将流通システム并不看成是单纯的流通机构的集合体,而是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流通构造是指从事商品流通的流通机构间的各种关系的总体。包括分工关系、竞争关系以及协作关系三种。日本流通システム的大变化,流通机构“关系的变化”是具体的内容之一,必须分析环境的变化引发的流通机构的关系变化。流通构造也可分为规模构造、业种构造、地域构造、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分工关系的垂直构造。流通行动分为流通活动以及功能方面和商业惯例方面的活动。流通制度是由与流通有关的法律和行政制度构成的制度结构。流通制度是流通体制的组成部分,在流通体制内部,也是流通构造和流通行动的决定、影响因素。流通体制处在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之中。

在我国,“流通システム”的中译词主要有“流通系统”、“流通体系”、“流通体制”。关于流通体制的含义和范畴,还处在探索中,并无共识性的界定。笔者所见观点如下:

第一,将流通部门称为“流通体制”。生野重夫认为,从产业界的观点看,流通部门是一种产业,但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各行各业或各个产业都只是一种社会体制,所以应该将流通部门称为“流通体制”。流通体制分为商业和物流两大部门。

第二,把流通体制称为流通系统。孙明贵在《九十年代西方流通体制的新变化》一文中指出,1994年以后,eCR系统的建立标志着新型流通体制的框架基本形成。eCR系统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利益,从提高商品供应的效率入手,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利用现代技术和方法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协作的新型流通体制。

第三,商品流通体制指社会商品流通体系、结构、制度等的总和。商品流通体制主要包括商业经营体制和商业管理体制两大类。商业经营体制包括商品流通渠道体系、所有制结构、购销形式、经营形式和经营方法等。商业管理体制是国家在商业经济领域组织、领导和调节中央、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经济关系的管理制度及其与此相对应的管理形式。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笔者阐述对流通体制的研究范畴作如下理解和表述:流通体制包括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个方面,微观层面的内容包括商品流通组织结构、商品流通渠道体系、交易惯例等,微观层面的主体是流通机构;宏观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流通管理体制,包括流通管理机构体系和流通管理制度,其中,最主要是流通管理制度,宏观层面的主体是政府流通管理机构。

参考文献:

[1]韦森:《难得糊涂的经济学家》.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4页

[2]《国语大辞典》.小学1991年版,第2236页

[3]史群:《新编日语外来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58页

[4](日)岩泽考雄:《取引流通システムと争政策》.白桃房1998年版

[5](日)田博:《革期の流通――新代への略的》.日本新社1991年版

[6](日)生野重夫:《日本市场经济与流通》.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

[7]孙明贵:《九十年代西方流通体制的新变化》.外国经济与管理,1996年第11期

工商管理的含义篇3

第一种含义:工程造价是指建设一项工程所需要的全部投资费用。包括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费以及其他的相关费用,这实质上是指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本,也就是对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这一含义是从投资者―业主的角度定义的。

第二种含义:工程造价是指发包工程的承包价格。发包的内容有建筑、有安装,也有的是包括建筑安装在内的“交钥匙”工程,但主要是指施工的承包价格。这一含义是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前提的。

对施工企业,实施并加强对工程造价全过程的管理正是为适应建筑市场这种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满足不同投资者不同投资目的对工程造价所提出的不同要求。因此,工程造价与建筑施工企业密切相关。本文重点就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即加强对发包工程承包价格的管理谈几点认识:

一.施工承包价格的宏观调控和监管机制

施工承包价格指施工企业接受委托承担工程建筑、安装等任务以货币表现的交换值。

施工承包价格是建设项目所需全部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建设工程造价的高低,同时与施工企业的利益紧密相关。因此,它是基本建设领域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施工承包价格是通过编制施工图预算或概算来确定的。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它们是以国家及各省规定的建筑工程预算定额、费率、指标等依据编制的。这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施工承包价格的调控和监管,因而它反映了国家的标准定价、实质上实行着国家定价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施工承包价格一般是通过招投标工作来实现的,施工承包合同价格等于中标价格加变更增减及合同规定允许调整的费用。在招投标阶段,建设单位根据国家、当地政府规定的现行定额、费率、单价、工程量计算规则及施工图纸编制标底,这是对施工承包价的宏观控制。这与计划经济有着很大不同的是:参加竞争投标的各施工单位,他们的报价除按照招标文件和国际及有关定额规定编制外,还必须建立在企业自我测算的基础上,并适合于本企业的定额,按照可以争取达到的先进合理水平来确定,兼备可行性和先进性,以确保在投标中获得有竞争力的价格优势。投标单位的报价需要由建设单位组织各有关专家组成评标小组来进行工程评标。与技术措施、施工方案、进度安排、质量保证、社会业绩等因素结合起来,判别其可靠性、合理性。为此,有关方面已出台评标规则(包括工程报价与标底的允许偏离幅度),以指导和调控定标工作,合理决定施工承包价格。这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施工承包价格的宏观调控及监管。

二.对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几点认识

在工程中标以后,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全过程中加强对工程造价的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根据多年的实践探索,对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有以下的认识。

1.签订公平合理的合同是做好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

在工程中标以后,施工单位将与建设单位签订工程施工合同,合同签订时双方应处于平等地位,合同本身也应具有公平性。合同一经签订便成为日后双方行为的准则,单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合同的严肃性,从工程造价角度看合同中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日后双方争论的焦点,因此在中标之后的签约阶段,承包商应据理力争签订公平合理的合同,为工程造价管理打好基础。

合同条款中语言应周密、详实,不能给予模棱两可的解释,任何模棱两可这方面的文字,都可能给承包商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合同条款中应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我们知道,承包商一般至少具有以下权利:⑴享有工程预付款的权利;⑵按期收回工程款及逾期利息的权利;⑶遇有不可抗力或不可预见事件时索赔的权利;⑷业主违约时停止履行合同的权利。承包商在限制业主提出过分要求的同时,应依据国家及当地政府规定的管理办法,结合实际情况争取更多的权利。

2.工程施工期间的全方位管理是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环节

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承包商应“以合同为依据,以事实为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全方位的造价管理工作。

(1)做好工程量的计量与计价

工程量的统计,是造价管理中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在造价管理中地位举足轻重。统计人员应熟悉施工现场的情况和概(预)算方面的知识,不错算漏算工程量,与预算人员密切配合,善于发现可以进行索赔的因素,如实做好统计保量工作。

(2)做好工程实施中的索赔工作

造价管理人员应熟悉合同规定,善于发现可以进行索赔的因素,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常见的索赔有:延误工期索赔,变更索赔,不可抗力索赔等。同时要注意索赔的程序及索赔有关资料的整理,以作为日后索赔工作的依据。

(3)建立良好的造价管理系统

造价管理部门在承包商内部应处于造价管理的核心地位,其他各部门应与其密切配合,材料采购清单及发票复印件、工程变更、技术交底、施工方案、生产计划安排等资料及时递交造价管理部门。然后由该部门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定期进行核算,当发现预算用量与实际用量有较大出入时,应分析是预算原因还是施工管理的原因,并相应采取不同措施。

3.技术方案与经济管理的结合是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技术是手段,经济是目的,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达到良好经济效益的目的。两者相辅相成,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有不良后果。如果为了保证质量,不惜代价地提高建筑标准,使工程费用超出了工程合同造价。反之,如果我们制定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在考虑保证工期和工程质量的同时,严格控制工程成本,厉行节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工程的工期和质量得到可靠的保证。因此,技术方案与经济管理的结合,对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将起着重要作用。

工商管理的含义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劳动价值变化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认识,不能完全拘泥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个别推断或结论。马克思研究劳动价值理论的目的、时代背景,与我们今天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应该在传统认识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本文就其中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的视角

马克思研究劳动价值理论具有特定的视角,主要是立足于特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揭露资本家对工人阶级剥削的实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必然性提供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提供理论指导,因而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需要有新的视角。

1.出发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理论的发展总离不开前人的研究成果,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以什么样的理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有两种观点比较引人注目,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种观点认为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作为出发点;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用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无法适用,主张在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认识方面,不应该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作为出发点。甚至有的学者主张直接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和价格理论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是劳动价值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包含着科学合理的内核。显然,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采取全盘否定、推倒重来的态度是很不科学的。深化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研究,必须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作为出发点。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马克思的时代与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相比,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已经不可能完全解答我们今天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深化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作为出发点,应该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固守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个别推断或结论,并且在某些今天已经需要重新认识的结论和推论上“兜圈子”。正确的态度是,运用唯物辨证的思想方法,在全面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思想,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

2.立足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价值理论是与商品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存在商品和货币关系,没有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环境,研究劳动价值理论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和货币关系是社会生活中的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加强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利用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极其现实的任务。由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和货币关系,不存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因而也不可能考虑到劳动价值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具体指导作用。正因为如此,在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如何利用劳动价值理论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等问题上,我们不可能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寻找到现存的答案。加强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只能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基础。只有通过深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努力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把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引向深入,才能创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基础,加强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一切要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前提,并且把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检验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准。离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基础,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这样的理论只能是空中楼阁。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或者是阻碍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3.归宿点:社会主义本质。经济科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反映不同的意识形态特征,这是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共识。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就认为:“社会科学家和其他人一样,也具有阶级利益、意识形态的倾向以及一切种类的价值判断。……不论社会科学家的意愿如何,不论他是否觉察到这一切,甚至他力图避免它们,他对研究主题的选择,他提出的问题,他没有提出的问题,他的分析框架,他使用的语言,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1.p35]马克思也公开声明自己的理论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他认为:“就这种批判代表一个阶级而论,它能代表的只是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2.p18]马克思从代表工人阶级利益出发,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确立了劳动者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主体地位,揭示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受的剥削,揭露了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为此,必须首先明白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目的。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就应当落脚在社会主义本质上,为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二、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化

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的视角的改变,特别是目的和任务的变化,需要我们相应地深化和拓展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并且对劳动价值理论要有一些创新性的认识。

1.对商品价值概念的解析。马克思的商品价值概念是经济学上的抽象,具有自身内在的规定性:商品中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构成了商品价值,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唯一尺度。在对商品价值概念的传统认识上,通常只从商品生产者(供给者)的一个角度进行考察,而忽略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另一面,即商品购买者(需求者)。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生产者要得到的是商品的价值,购买者要得到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效用),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的统一,才使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如果商品生产者仅从自己的角度关注商品生产过程中凝结的劳动量,仅把商品使用价值简单地看成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不考虑商品对购买者的实际效用和需求的变化规律,那么商品交换过程就有可能会因为购买者拒绝接受商品变得十分困难。一旦劳动产品在交换过程中不能成交,劳动产品也就失去了商品的本来含义,生产商品的劳动就成为无效劳动,商品就没有价值可言。因而,在理解商品价值概念时,还必须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进行考察。就商品购买者来讲,在购买商品时,不是首先去认定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劳动量,而是考虑商品对自己的实际效用,只有当购买者充分考虑过商品对自己的实际效用以后,才会进一步考虑是否承认和承认多少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劳动量。正因为如此,对商品价值概念的理解,就必须充分考虑商品交换关系中的供给和需求两个因素。在对商品价值概念进行解释时,我们可以把商品价值理解为商品生产主体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和需求主体认可的劳动之间的一种比较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商品价值的社会属性,不仅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关系,而且还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关系。当然,这里还涉及到价值和价格两个概念的区分问题。价值是就商品供给和需求的总体而言的,价格是就商品供给和需求的具体而言的。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理解价值概念,也是马克思经典作家原有的本意。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3.p406]]恩格思也谈到:“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关系。价值首先是用来解决某种物品是否应该生产的问题,即这种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偿生产费用的问题。只有在这种问题解决以后才谈得到上运用价值来交换的问题。如果两种物品的生产费用相等,那么效用就是决定它们之比较价值的决定性因系。”[4.p605]]但遗憾的是,这一思想没有在对商品价值概念的分析上得以进一步深化。当前的企业经营观念已由生产导向性转变为需求导向性,联系需求来考察商品价值显得更有实际意义。

2.对价值劳动凝结的认识。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理解商品价值概念,并不否定商品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只是认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从供给角度理解的商品价值,是商品中实际凝结的人类劳动;从需求角度理解,是凝结在商品中被认可的人类劳动。由于商品生产是劳动者在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共同的劳动过程来完成的。因而商品凝结了生产过程中不同劳动者的劳动,商品价值就成为整体劳动或共同劳动凝结而成的一般人类劳动。尽管马克思有“整体劳动”的概念,但没有联系商品价值作更深入的展开分析。生产商品的整体劳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与此相适应,商品价值就是这些劳动共同凝结而成的一般人类劳动。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水平不同,商品价值的劳动凝结所包含的内容有所不同。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以生产人员的直接支出为主,劳动者一般不需经过专门的训练(或经过简单的训练)就能胜任商品生产活动,商品价值主要是直接劳动和简单劳动凝结而成的一般人类劳动。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呈现出高度专业化和自动化特点,不少车间变成了无人车间,这时候直接生产人员劳动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相反,经营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的间接劳动支出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经营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是脑力劳动的提供者,他们提供的劳动是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在现代经济中,由于商品价值凝结了更多的经营劳动、科技劳动等复杂劳动,经营劳动和科技劳动单位时间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直接生产劳动,对价值创造的贡献远远高于体力劳动。主要表现在:经营劳动、科技劳动等复杂劳动通过创造新的需求,提高消费者认可的商品中凝结的劳动量,从而使新产品具有较高的价值;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高效率的生产资料或对生产要素进行高效率的组织,使劳动生产率得到不断提高,从而使商品在供给与需求的总体比较中具有较高的价值;通过经营劳动、科技劳动等复杂劳动的传导和复制同时作用于一系列相关的直接生产劳动,使直接生产劳动的效率得以提高,从而使商品在供给与需求的总体比较中也具有较高的价值。在现代经济中,商品生产的经营劳动和科技劳动含量越高,商品的附加值也越高,能交换的劳动也就越多。

3.对价值量的规定的理解。商品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唯一尺度。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分,商品价值的大小,不是通过生产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衡量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从两个方面作过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p51-52]即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二种解释是:“价值不是由某个生产者个人生产一定量商品或某个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5.p549]即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马克思这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人们通常认为,第一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总量商品的价值实现。这种理解显然有失偏颇。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从供给的总体角度来考察的商品生产过程中所凝结的劳动量,它并没有考察总体需求因素。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从需求的总体角度来考察需求方认可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凝结的劳动量。如前所述,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商品交换是供给与需求的统一体。离开需求不存在商品,没有商品也就没有价值。与此相适应,离开需求因素讨论商品价值量的规定性,也没有任何意义,就如同一个人自己与自己比较身高和体重一样。同样的道理,离开供给的因素讨论商品价值量的规定性,也没有实际意义。在商品价值量的规定方面,不单是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而是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商品价值量。

4.对价值量制约因素分析。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规定商品价值量,不能由此推论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唯一制约因素,或者说价值量是劳动的一元函数。因为劳动时间的长短是表象,在劳动时间的长短后面存在着一系列影响和制约因素。根据马克思关于第一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解释,影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因素有生产条件、劳动者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其中的生产条件就是非劳动因素,它包括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组织管理、资本(机器、厂房、设备、原材料和能料等)等。可见,商品价值量是由劳动、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组织管理、资本等自变量组成的多元函数,不仅劳动决定着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而且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组织管理、资本等因素同样决定着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制约商品价值量变化的诸因素,主要是通过对劳动生产力的影响来实现的。从个别生产者的角度理解,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成正比关系。“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他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更多。”[2.p354]在现代经济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已上升为第一位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把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跨越性发展的客观需要。

5.对价值分配关系的考察。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最后必然落脚到价值分配问题上,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商品价值包括物化劳动转移价值和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各生产要素提供者参与分配的价值对象,是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并且各自遵循着不同的决定机制。劳动报酬(工资)由劳动力价值决定,资本报酬(利润)由平均利润率决定,土地报酬(地租)由土地的所有权决定。马克思认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的性质。”[3.p23]只要生产条件分属于不同所有者,生产要素所有者(提供者)参与价值分配就成为客观必然。然而,马克思并不认为生产要素提供者参与价值分配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他把非劳动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视为对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瓜分,是对雇佣工人劳动的无偿占有。事实上,商品价值的形成,是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劳动离开了其他要素,就不可能生产任何产品,劳动的凝结就没有对象物,价值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非劳动要素对商品价值形成所做贡献是不可或缺的。不仅如此,非劳动要素还与劳动要素一起通过对劳动生产力的影响,共同制约着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规定着超额利润。因而,不仅劳动要素应该参与商品价值的分配,而且非劳动要素也应该合情合理地参与商品价值的分配。各生产要素在参与商品价值分配时,其报酬不应有不同的决定机制,而应有统一的决定机制,即各生产要素对商品价值形成及增长贡献的大小。

参考文献:

[1]吴易风.当前经济理论界的意见分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9).

工商管理的含义篇5

ReaCH法规让谁负法律责任?

09年11月,欧盟快速预警系统(RapeX)报道了一个案例,一批中国制造的内裤被检测出其所容纳的对氨基偶氮苯的含量高出新欧盟化学法规(ReaCH)所限制的含量。结果,进口商自动把此批产品从消费者那里召回,并从德国和奥地利市场上下架。进口商为什么主动把产品从消费者那召回呢?这是因为ReaCH法规把化学品安全的责任放在欧盟制造商和进口商的身上。如果你是欧盟的制造商或进口商,ReaCH法规对于你的意义就是:一旦你没有符合ReaCH法规所规定的要求,那么你需要负上法律责任,但不针对那些非欧盟国家的上游供应商。此项法规应用于27个欧盟国家及冰岛、列支敦士登和挪威,每个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惩罚措施来应讨违反ReaCH指令下的要求。惩罚措施因国而异,有些国家不但对其进行罚款,严重地还会面临牢狱之灾。

尽管符合ReaCH指令的法律责任在于欧盟制造商和进口商,但是从其对于上游供应商的潜在影响可以看出,非欧盟制造商和供应商对于符合ReaCH指令也倍感压力。因为进口商可以以产品质量不达标、化学品成份含量不合格为借口,向出口方提出毁约、退货、降价处理、理赔等随意性要求。

ReaCH法规把风险责任转给了谁?

ReaCH法规取代及修改了当时欧盟40项化学品指令,为欧盟化学品的管理创造了一个单一、和谐的框架。ReaCH法规实际上是把更多的管理化学品风险的责任转给了生产商,因为在此之前的化学品管理制度要求相关政府机构鉴别和市场上化学品可能的安全信息;ReaCH法规目的在于改变这个平衡,它要求企业承担化学品危害评估的义务,并确保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同时,因为更多地鼓励开发更安全的化学品,有利于提升欧盟化学品工业的竞争力,使得这个法规的效率得到改善。

ReaCH法规强制要求生产商或进口商注册那些数量超过1吨/每年的物质,注册要求适用于物质本身,或特殊条件下包含于配制品或物品中的物质(强烈排放)。没有注册意味着该物质不能在欧盟境内生产或使用,也不准进口到欧盟市场上。

在ReaCH法规中纺织服装属于哪类?

ReaCH法规代表了化学品的注册、评估、限制及授权,这是此项指令的四个关键步骤,而整个过程则由eCHa负责监督。

在ReaCH指令中,化学品指的是一种物质,所有产品都能依据其成分位置大致分成三类:物质、混合物、物品。

如果产品为纯化学品,则被称为物质。氯化钙,一种常被用作家用干燥剂,便是一例子。如果产品是由两种或以上物质所组成,则被称为混合物。例如,洗衣粉就是由多种化学物质制成的混合物,其中包括表面活性剂、荧光增白剂及芳香剂。

我们的纺织服装产品大多被归入第三类,即物品。例如:衬衫就是一种物品。正如ReaCH法规所说的,物品是指在制造过程中获得特定形状、外观或设计的物体,而这些特性比其化学成分更能决定其功能。

对于我们的企业来说,还要特别注意包装材料。包装材料也是一种不可被忽略的物品。在ReaCH法规下,每一种包装材料都是一种独立的物品。因此,包装材料也同样必须遵守对于物品的符合性要求。

“有意释放”的真正内涵

在ReaCH法规物品类别之下有一个分支,是特指一些有意释放物质的物品。举例来说,一块含有微胶囊内置抗菌剂的布在一般正常使用情况下,释放出来的抗菌剂是这块布附加功能,从而给此产品增值。在有意释放的定义上,这功能只可是一个附加功能而不可是主要功能。由此可见,要想了解ReaCH法规所规定的义务,必须先理解物质、混合物、物品及有意释放的意思。

这里面需要澄清的是对于“有意释放”的理解,现在很多的理解是把这种有意释放与可预见释放相混淆。有意释放具体是指物品中某种功能或品质,例如香味纺织品中香味的释放是属于有意释放。

ReaCH法规如何起到监督控制作用?

ReaCH法规代表了化学品的注册、评估、限制及授权,这是此项指令的四个关键步骤,而整个过程则由eCHa负责监督。

对于纺织服装类产品来说,需要注册的产品类别仅为那些有意释放物质的物品。欧盟进口商的责任就是确保所有需要注册的进口商品都已及时进行注册。注册既可由进口商自己进行,也可由供应链中任何一个上游供应商完成。

若你有有意释放物质的物品,而想确认是否有需要注册,那么我们建议你与像tV南德意志集团这样的ReaCH专家联络,以确保你的责任及如何在最经济的情况下完成注册。

评估就是对注册所上交的数据进行审核(例如相关注册文件是否完整及对于化学品测试题案的评估等)。评估的过程由eCHa或欧盟成员国负责。对厂家来说他们不用承担任何有关评估的义务。

接下来的限制和授权两个部分,便是ReaCH法规针对有害化学品的控制机制。

纺织产业常见的受限物质有哪些?

对纺织产业来说,偶氮染料、邻苯二甲酸盐、镍等,都是一些比较熟悉的受限制的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使用范围广泛,例如改善衣服的外观及其舒适度等。然而,这些成分却被证实会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举例来说,五氯酚(pCp)有时会充当防腐剂或保存剂加入衣料中,但由于它有致癌危险而被限制使用。

尽管绝大多数纺织品和服装中都或多或少的含有一些化学物质,但并不都要受到ReaCH法规的影响。纺织品和服装的生产商、进口商只有在产品中所含的化学物质符合ReaCH法规监管条件时,才需要就该化学物质进行注册、申请许可或作为受限制物质进行使用。

在ReaCH法规出台之前,消费品中的限制物质基本上是那些被列入《市场营销及使用》指令(76/769/eeC指令)。这项指令由1976年开始实施。多年来,随着有关化学品的危害知识不断增加,新的限制也随之不断加入指令中。最终,共有涉及几百种物质的57组化学品被列入了此项指令的限制范围。

自2009年6月1日起,《市场营销及使用》指令已不再使用,但这项指令下的要求被列入ReaCH法规下的附录十七。

如果含有高于0.1%的高关注物质会怎么样?

ReaCH法引入了一种新的化学成分类别,即高关注物质。高关注物质指的是对人体健康及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化学物质。这类物质包括致癌物质、诱导性有机体突变物质、对生殖有毒的物质(以上三类总称CmR);持久留存的、生物积聚性的有毒物质(pBt);高度持久留存的、高度生物积聚性的物质(pvB);以及其他有科学证据证明与上述物质具有相同危险性,威胁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物质。

如果商品含有候选清单中的高关注物质,且比例高于0.1%时,或是消费者对商品中的高关注物质提出查询时,你就需要和供应链上的厂商或消费者提供该高关注物质的名称,并且提交所有相关的安全使用指南。对于消费者查询,这些资料都必需在45天之内提供。

假设进口一批纽扣,这批纽扣内含有候选清单上的一种高关注物质,且成分在纽扣中的比例达到了0.5%之多,那么供应商就必须告知这批产品的买家(比方说欧盟进口这些纽扣的进口商或衬衫的制造商)。

然而,如果这些纽扣是一些进口衬衫的一部分,那么纽扣中的高关注物质的成分比例将以它在一件衬衫整体重量中所占的比例来计算。如果这种物质成分在一件衬衫中所占的比例低于0.1%,那么就不必作任何信息沟通。

到目前为止有七个国家并不同意这0.1%重量比的定义,这七个国家分别为: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德国、法国、瑞典及挪威。若有进口商品将在这些国家销售,那么我们建议首先了解清楚和明白这些国家对“0.1%重量比”的定义,如果有任何疑问,有关国家的ReaCH帮助台可以提供更多信息。

必须注意的一点是一旦高关注物质被列入候选清单,与之相关的义务就立即生效。这些义务已于2008年10月28日(即第一次公布有15种高关注物质的候选清单日)开始执行。之后eCHa分别在2010年1月13日又加入了14种,及在2010年3月30日把丙烯酰胺加入到候选清单中,现时的候选清单总共包括了30种高关注物质。

向eCHa通报的义务与授权

当一种物品所含的高关注物质重量比高于0.1%,且每年每家制造商或进口商所使用此高关注物质的总体重量大于一吨时,就要向eCHa通报。

通报义务将于2011年6月1日开始生效。制造商或进口商必须留意候选清单的发展,因当一项新的高关注物质被列入候选清单时,如符合通报义务的所有条件,那么通报必须在六个月内给eCHa。通报与供应链厂商进行沟通的义务有所不同,沟通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而通报则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豁免。所以如果你碰到与通报相关问题,可以咨询一下专家的意见。

一旦某种高关注物质被列入附录十四(授权清单),除非巳被授权,否则在欧盟这种高关注物质都不能在市场上发售或用于生产中。然而,很容易使进口商混淆的地方是,授权只适用于进口的物质和混合物,而不适用于物品。这点是进口商所必须清楚了解的。

为了商业利益,非欧盟制造商应该尽量选择禁用一切附录十四中的高关注物质。

ReaCH法规为什么会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

有种说法,说ReaCH法规注册需要几十万欧元,这个成本太高昂了,还不如放弃欧洲市场,将出口转到别的国家。对此ReaCH法规资深专家钱鸿元先生说,这个问题必须具体分析。实际上,在预注册阶段,欧盟对预注册的企业不收取费用,但是中国的企业要找唯一代表人去进行预注册,所以这个阶段主要的是找唯一代表人产生的费用,一般约人民币几千元左右;到注册的阶段,一般物质注册的费用随吨级的范围和物质属性的不同有所差异。缴给eCHa的注册费从1600~31000欧元不等,如果联合提交注册资料,可以减免25%的费用。许可申请和许可评估的费用相对更高,比如1种物质申请1种用途的许可申请费用约为5万欧元。这里提到的费用仅是交给欧盟化学品管理局的,还没有包括数据的采集费用、试验费用、数据共享费用、人工费等,往往这一部分才是大头。现在对费用都是一个预估的数字,曾有人估计通常一个物质注册费用在几万到几十万欧元。不能笼统地说注册要几十万欧元。

当然,成本的上升是必然的,所以出口欧盟的服装企业在这个阶段应该对出口产品的经济性做分析,对办理注册费用和出口利润进行比较考量,如果出口物品中含有可能被列为受限制物质的,应该寻求替代物质,并进行新的研发。并且考虑哪些物质先注册,哪些后注册,或者在进行出口额和成本的比较以后考虑是否放弃拓展其他市场,这些应该制定出时间进度表,因为每个决定可能都会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一定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制定战略性的应对方案。

符合ReaCH法规的四个步骤

第一,我们要理解ReaCH法规和其各项要求,一些服务商,例如tV南德意志集团会组织一些讲座讲解ReaCH法规。另外,eCHa指导文件、简报、及新闻稿也是很好的信息来源。

第二,根据ReaCH法规的要求,把产品分为物质,混合物,物品和有意释放四类产品。

第三,了解ReaCH法规下你当履行的义务。由于每一条供应链都不相同,所以你的义务也会随着产品类型、生产地以及相关供应链厂商的角色而改变。

最后,制定并执行计划,早日达到ReaCH法规的要求。

作为服装企业应从面辅料企业了解产品中使用的染化料的成分,明确自己所生产的服装中是否含有可能“释放”出来的化学成分,该成分在每件产品中含量有多少;明确产品中是否含有高度受关注物质,该物质在每件产品中含量有多少,所占重量比重有多少;该物质是否可以用于纺织品、服装,是否可以进口至欧盟并销售。

尝试替代受监管化学物质如果产品中含有不能用于纺织品、服装的受限制物质,则企业必须寻找其他不受限制或符合限制条件的物质替代原有物质。如果无法替代,则这部分产品只能放弃对欧盟出口。如产品中含有高度受关注物质,企业也应尽量寻找替代产品,争取只进行注册,以避免许可申请程序和许可不被批准带来的麻烦。产品中如含有可能“释放”出的物质,企业也应尝试寻找无需注册的替代产品,尽量减少出口障碍。在这个过程中,纺织服装企业需要与染化料生产企业充分沟通,了解相关技术指标,如现有物质无法替代,要尽早开始下一步的工作。

了解上游染化料企业是否准备在欧盟注册或申请许,可如产品中含有高度受关注物质,纺织服装企业应向上游染化料生产企业(包括国内和国外企业)了解其是否向欧盟出口或在欧盟生产,及该公司是否准备在欧盟申请许可。应尽量使用准备申请许可的染化料生产企业生产的拟申请许可产品。这样可以免去本企业的许可程序,只进行告知。

估算出口产品中受监管物质的含量,评估完成注册、许可的可能性,ReaCH法规对生产、进口不同重量的化学物质有不同的注册要求(以1吨、10吨、100吨、1000吨分级)和不同的时间段安排。因此,如出口受监管的产品,企业应根据出口数量和相关技术指标估算出口产品中所含各类物质的重量有多少,重量比重占多少,以明确应按照什么要求、在什么时间以前完成注册。参考企业经济和技术实力,评估企业是否可能在规定时间内提供规定材料,完成注册和许可。

按照ReaCH法规,有些符合条件的化学物质某些注册信息可以共享,后进行注册的企业只要向先注册的企业支付知识产权费用即可使用这部分信息。企业在评估完成注册、许可程序的可能性及进行成本评估时,可适当了解欧盟同类产品生产企业情况,考虑是否可能取得共享信息,降低注册难度和成本。

评估成本,选择是否继续出口及选择进行注册、许可的方式企业应进行成本和利益评估,决定是否要就某些产品放弃欧盟市场。如果决定接受ReaCH法规监管,应进一步评估成本,选择自己到欧盟成立企业,或选择委托欧盟境内的企业代为注册和申请许可。如果选择委托,应订立合同,有效保护本企业利益。

工商管理的含义篇6

第62号

《浙江省企业商号管理和保护规定》已于2006年11月30日经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6年11月30日

浙江省企业商号管理和保护规定

(2006年11月30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加强企业商号管理,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企业商号的管理和保护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企业商号,即字号,是指企业名称中除行政区划、行业或者经营特点、组织形式外显著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标志性文字。

第四条 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企业商号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第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全省统一的企业名称登记信息查询系统,为企业名称申请人查询商号使用情况提供便利。

第六条 企业名称未经核准登记不得使用。

申请和使用企业名称,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避免使公众对企业主体或者企业间投资关系等产生误认、误解。

第七条 申请登记的企业名称,其商号应当由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并不得含有下列内容和文字:

(一)含有迷信、、暴力或者民族、宗教歧视等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违公德内容的;

(二)外国国家(地区)名称、国际组织名称;

(三)政党名称、党政军机关名称、群众组织名称、社会团体名称及部队番号;

(四)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但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具有其他含义的除外;

(五)可能使公众产生误认、误解的;

(六)国家禁止使用的其他文字。

第八条 申请登记的企业名称,含行业表述的,其商号不得与同一登记机关已核准或者登记的同行业企业名称中的商号相同或者近似,也不得与同一登记机关已核准或者登记的不含行业表述的企业名称中的商号相同或者近似。有投资关系的企业之间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九条 申请登记的企业名称,不含行业表述的,其商号不得与同一登记机关已核准或者登记的企业名称中的商号相同或者近似。有投资关系的企业之间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十条 申请登记的企业名称,其商号不得与他人的驰名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的文字相同或者近似,但驰名商标或者浙江省著名商标所有人书面同意的除外。

第十一条 申请登记的企业名称,其商号不得与浙江省知名商号相同或者近似。有投资关系的企业之间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十二条 企业名称的行业表述文字相同或者行业表述文字不同但文字本身含义相同的,应当认定为本规定第八条规定中的“同行业”。

企业商号间字形相似的,应当认定为本规定第八条、第九条规定中的“近似”。

企业商号与驰名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的文字或者浙江省知名商号的主要字段相同或者字形相似的,应当认定为本规定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中的“近似”。

第十三条 本省登记的企业认为其他企业的商号与其商号相同或者近似,已经引起公众误认、误解,并可能损害其利益的,可以向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认定浙江省知名商号。

认定浙江省知名商号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申请人的销售额、税收、市场占有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在本省同行业中的排位;

(二)申请人近四年内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

(三)相关公众或者行业对该商号的知晓和认同程度;

(四)该商号连续使用的年限以及被国家和省认定为老字号的事实;

(五)该商号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

(六)该商号的独创性和显著性;

(七)该商号知名的其他因素。

第十四条 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规定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对知名商号认定申请进行初审,并将其初审意见和申请人的申请材料一并提交浙江省知名商号评审委员会评审。

评审委员会由十七人组成,其组成人员在每次评审前从知名商号评审专家库中随机确定。

知名商号评审专家库由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省其他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建立,其成员不得少于六十人。

评审委员会的评审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

评审委员会评审确认企业商号为浙江省知名商号,须经其全体组成人员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第十五条 经评审委员会评审确认为浙江省知名商号的,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省级媒体上予以公示。自公示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人均可以向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异议。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六十日内调查核实。

公示期满无异议或者经调查核实异议不能成立的,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予以认定,并在省级媒体上予以公告。

第十六条 浙江省知名商号有效期为六年,自认定公告之日起计算。

浙江省知名商号有效期届满三个月前,其所有人可以向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延续。符合浙江省知名商号相应认定条件的,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予以认定延续,每次延续有效期为六年。

第十七条 浙江省知名商号认定后,其所有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撤销该浙江省知名商号的认定,并在省级媒体上予以公告:

(一)被发现以弄虚作假、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认定的;

(二)注销或者被吊销营业执照的;

(三)其企业名称变更登记后不再使用该商号的;

(四)有重大违法行为,在公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

第十八条 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办法,对浙江省知名商号认定的具体条件、评审专家库成员的资格、评审认定的规则和程序等作出规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九条 对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认定或者撤销浙江省知名商号的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讼。

第二十条 浙江省知名商号认定前,本省其他企业已经依法以其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作为商号使用的,可以继续使用,但不得许可其他企业使用,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作引人误认、误解的虚假宣传。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按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的规定处理。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二款和第二十条规定,不正当使用企业名称,构成不正当竞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评审委员会组成人员在商号管理和保护以及浙江省知名商号认定过程中,、、、索贿受贿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工商管理的含义篇7

关键词:企业名称;字号;冲突;竞争法;知识产权法

在计划经济下,企业名称与自然人的名称一样,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已,而与之相关的冲突或纠纷亦是少之义少。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名称所蕴含的意义或价值不再那么简单,与其相关的冲突也越来越多。这些冲突带来的危害是明的。冲突一方的行为可能直接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或名称权、商标权等民事权利,也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破坏正常和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还可能直接给消费者带来损害。然而,我们的法律在这方面显得比较滞后,很多冲突和矛盾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如何准确把握企业名称在市场经济中的含义和属性,对与之有关的冲突重新加以审视,并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调整方式,这无论是对消费者、市场经营者,还是良好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企业名称与商号、字号的含义辨析

弄清企业名称的含义与构成及其与字号、商号之『白J的关系,是准确理解企业名称冲突,完善企业名称法律调整的必要前提。

企业名称是企业人格特定化的标记,也即企业藉以区别于其它企业的标记。在经济活动中,企业名称通过标识或标注等方式将其依附在各种具体的市场交易行为,以及其特定商品和服务之上。很多情形下,交易对象或消费者经常通过对企业名称的辨别来区分不同的交易对象的信誉、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声誉等。当一个企业成为知名或驰名企业时,其名称象征着良好的社会信誉或声誉,蕴含着一定的或巨大的经济价值。

在论及企业名称时,人们经常也会淡及商号和字号等概念,且往往混为一谈。这种混乱缘于我国的传统称谓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在过去,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一个手工作坊或店铺的名称通常被称为字号。由于手工作坊和店铺为当时最主要的商事企业形态,商号和字号往往被作等同理解和使用。1986年我国在制定《民法通则》时,也基本沿袭了这一传统。

该法规定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合伙可以起字号,在诉讼中以依法登记的宁号作为诉讼当事人,而该法对法人企业的名称却不称为字号。可见,该法将字号定义为工商户和个人合伙的企业名称,而非法人企业的名称。商号和字号的混同理解,还缘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1991年颁布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该规定将字号和商号作等同使用。

在后来的立法中,这种理解及混乱逐渐得到纠正。国务院于1997年的《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中再没有字号或商号等使用,而是直接使用企业名称一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4年颁布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字号只是企业名称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局于2008年颁布的《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字号只是个体工商户名称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见在立法界,人们对字号和企业名称的理解越来越清晰,即企业名称依次由行政区域、字号、行业或者经营特点、组织形式等部分构成。字号只是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企业)名称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商号这一概念,除了前述《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④间接涉及外,没有法律法规对之含义作出规定。在经济界,有人将字号等同于商号。在法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商号即商事主体的名称,也俗称商号。也有学者认为对商号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商号等同于商事名称,而狭义的商号仅指字号。可见,商号是企业名称或字号的别名而已。

二、企业名称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

企业名称与自然人的姓名一样,均为一种识别性的符号。我国《民法通则》将自然人的姓名权和法人的名称权定性为一种具有身份陛质的人格权。它受民法保护,禁止他人非法侵害。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名称(不含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的名称)与自然人姓名相比,它却具有明显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这些属性致使对企业名称进行单一的民法调整已经不再合理。

(一)企业名称的财产属性

企业名称的财产属性丰要表现为它具有财产权的创设效力或效果,可为权利人创造收益,增加财富。同时,企业名称可以依法转让、继承,甚至许可使用。显然,作为单纯人格权的自然人姓名就不具备前述特性。现实中,企业可通过对其名称的开发、利用、标注,以及对自我产品、服务和经营管理的不断培育和完善,从而提高其市场知名度,获得良好的市场信誉和声誉,进而赋予其名称以巨大的经济价值。这种经济效应往往促使企业对其名称的创设和开发直接进行巨额投资,如通过广告投入或社会公益支出等方式以获得较好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笔者认为,企业名称所蕴含的价值是基于名称与具体的企业(包含产品和服务)的身份关系而产生的精神利益。而这种精神利益在市场中,可以转化一种巨额的经济利益或实际财产,其财产属性湿而易见。

可见,企业名称权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人格权,它还具有财产权的性质。因此,国内很多学者将其视为一种知识产权。在国际上,企业名称早已被纳入知识产权的体系之中。我国在1985年加入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将企业名称与商标权均定性为知识产权并受其保护。1992年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协会东京大会将商号权(即企业名称权)作为“识别性标志权利”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在我国,尽管大多数学者承认企业名称的知识产权属性,但现行的法律并没有将该种权利列入知识产权范围之中。

(二)企业名称的竞争属性

一个独特的或知名的企业名称在给该企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会为其带来明显的经济竞争优势。这致使企业名称,特别是知名企业名称就成为了企业之间开展竞争的重要对象或载体。除了少数属于同名巧合外,企业名称的冲突绝大多数属于采取假冒或仿冒手段以盗取他人业已获得的竞争优势,或淡化其名称、减损其竞争优势的行为引起。而凡是侵害企业名称权的行为大抵都带有商业竞争的故意或与竞争有关。企业名称的竞争属性是由其财产属性决定的。由于对财富的极致追求,竞争者自然不会忽略企业名称的经济价值,不会放过通过对企业名称的各种运用才实现对市场的占有和财富的获得。没有财产属性,企业名称也就没有竞争属性,它就会同自然人的姓名一样,与竞争无关,由其引起的或与其有关的社会关系也非常简单。

三、企业名称的冲突、成因和定性

工商管理的含义篇8

贵州省合同监督条例最新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合同监督,规范合同行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合同指导服务、合同监督和合同违法行为查处活动,适用本条例。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合同以及劳动合同的相关活动,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和推进合同信用制度建设,督促合同当事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第四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履行合同监督职责。

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国资、交通运输、财政、农业、质监、通信、金融监管等有关部门应当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共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第五条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有权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合同违法行为。

第二章 合同指导服务

第六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下列合同指导服务:

(一)宣传有关合同法律、法规;

(二)指导法人和其他组织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组织培训合同管理人员;

(三)指导使用合同示范文本;

(四)依申请调解合同纠纷。

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提供合同指导服务。

第七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向社会提供下列信息查询服务:

(一)工商登记注册基本情况;

(二)合同示范文本;

(三)经备案的含有格式条款的合同样本;

(四)动产抵押及股权质押登记情况。

前款规定的信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不得披露。

第八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积极推进经营者诚信建设,组织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信息归集披露制度。

第三章 合同监督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订立、履行合同过程中,有下列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行为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予以查处:

(一)以贿赂、欺诈、胁迫手段侵占国有资产的;

(二)恶意串通侵占国有资产的;

(三)以低价折股、转让等方式侵占国有资产的;

(四)损害公共财物、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

(五)非法销售国家专营、特许经营的商品和服务的;

(六)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国家任务规定的合同的;

(七)买卖国家禁止流通物品的;

(八)非法买卖国家限制流通物品的;

(九)违法分包、发包、转包的;

(十)其他利用合同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订立、履行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损害对方当事人、第三人合法权益的行为,经受损害方申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予以查处:

(一)伪造合同、非法转让合同的;

(二)虚构标的、销售渠道,谎称包销、回收产品等订立合同的;

(三)虚构合同主体,盗用、借用他人名义订立合同的;

(四)故意交付部分货物(货款)骗取全部货款(货物),或者骗取货款(货物)但拒不交付货物(货款)的;

(五)利用虚假广告和信息订立合同,骗取货款(货物)、定金、中介费、立项费、培训费、质量保证金等;

(六)无正当理由中止履行合同,骗取定金、质量保证金、履约保证金、预付款、材料款等;

(七)为合同当事人提供虚假担保;

(八)无履约能力而与他人订立合同。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正在实施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行为时,为其提供证明、执照、印章、凭证等便利条件。

第十二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合同违法行为举报、投诉、查处申请时,应当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对于不予立案的,应当予以告知并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查处合同违法行为,可以依法采取下列措施:

(一)按照规定程序询问合同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证明人;

(二)查阅、复制与合同违法行为有关的协议、文件、单据、发票、凭证、账册、业务函电和其他有关资料;

(三)检查与合同违法行为有关的场所、财物;

(四)查封、扣押与合同违法行为有关的资料、财物、工具等;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十四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合同进行监督检查时,合同当事人应当配合,如实提供合同订立、履行的有关情况和资料。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

第四章 格式条款监督

第十五条本条例所称格式条款,是指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商业广告、通知、声明、店堂告示、凭证、单据等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和前款规定的,视为格式条款。

第十六条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格式合同提供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

对方要求对条款予以说明的,格式合同提供方应当按照要求予以口头或者书面说明。

第十七条格式条款不得含有免除格式合同提供方下列责任的内容:

(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责任;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责任;

(三)对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依法应当承担的保修、承诺责任;

(四)因违约依法应当承担的违约责任;

(五)其他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十八条格式条款不得含有加重对方下列责任的内容:

(一)违约金或者损害赔偿金超过合理数额;

(二)承担应当由格式合同提供方承担的经营风险责任;

(三)违反法律、法规加重对方责任的其他内容。

第十九条格式条款不得含有排除对方下列主要权利的内容:

(一)依法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权利;

(二)请求支付违约金或者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

(三)解释合同的权利;

(四)就合同争议提起仲裁或者诉讼的权利。

第二十条下列合同采用格式条款的,格式合同提供方应当在首次使用该格式条款订立合同之日起5日内将合同样本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一)建设工程施工(承包)、房屋买卖、租赁及其居间、委托合同;

(二)物业管理、住宅装修装饰合同;

(三)供电、供水、供热、供气合同;

(四)旅游、医疗合同;

(五)有线电视、邮政、电信合同;

(六)消费贷款合同;

(七)运输合同;

(八)拍卖、招标、典当合同;

(九)农产品订单合同;

(十)省人民政府规定应当备案的其他含有格式条款的合同。

前款规定的合同根据适用的地域范围报主要经营地相应的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超出本省范围的报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已备案的合同样本,格式合同提供方变更格式条款内容的,应当自启用含变更后格式条款的合同之日起5日内将合同样本重新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已备案的含格式条款的合同样本,应当在其明显位置加注已备案标记。

格式合同样本的备案,不排除提供方因格式合同损害对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依法应当承担的相应责任。

第二十一条合同当事人一方认为格式条款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至第十九条规定,损害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

第二十二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报备案的格式合同样本,应当在10日内审查完毕。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本条例第十七条至第十九条规定的,应当向社会公布;对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至第十九条规定或者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情形的,应当书面通知格式合同提供方予以修改。

第二十三条格式合同提供方对修改通知无异议的,应当在接到修改通知之日起15日内按照要求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格式合同样本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格式合同提供方对修改通知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修改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书面提出复核申请或者听证申请。

第二十四条格式合同提供方对修改通知提出书面复核申请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复核决定。

第二十五条格式合同提供方提出书面听证申请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书面听证申请之日起15日内组织听证,并在举行听证的7日前,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格式合同提供方和其他有关当事人。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听证时,应当根据格式合同的内容邀请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消费者协会、行业组织、专家学者、新闻媒体、消费者等方面的代表参加。

合同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认为格式合同与自身有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听证。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听证举行次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维持修改通知的决定。

第二十六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经复核或者听证仍决定修改的,格式合同提供方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出决定之日起30日内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格式合同样本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其他行业主管部门或者行业组织提供的格式条款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提请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或者行业组织予以修改。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十一条,法律、法规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法律、法规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5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对于买卖的国家禁止流通物品、非法买卖的国家限制流通物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予以没收。

第二十九条合同当事人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拒不履行法定义务和接受监督检查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可处以500元以上20xx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格式合同提供方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十六条规定未报备案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向社会公布未备案的单位名称、合同名称、内容等。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十六条规定,不按照规定修改或者逾期不作修改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将其违法情况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二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查处合同违法行为时,对涉嫌犯罪的案件,应当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第三十三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合同监督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

(二)违法实施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处罚;

(三)违反法律规定,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合同监督管理合同监督管理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合同监督管理,是与合同行为有关的所有部门对合同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既包括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合同进行的管理,也包括公证机关的公证、仲裁机构的仲裁和司法机关对合同争议进行的审理,同时也包括企业对自身合同行为的管理。狭义的合同监督管理,仅指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运用指导、协调、监督等行政手段促使合同当事人依法订立、变更、履行、解除、终止合同和承担违约责任,制止和查处利用合同进行的违法行为,调解合同纠纷,维护合同秩序所进行的一系列行政管理活动的总称。我们一般在狭义上使用合同管理的概念。

当事人不得采用下列欺诈手段与他人订立或者履行合同:

(一)虚构主体资格、盗用和假冒他人名义或者荣誉称号;

(二)隐瞒无货源或者无货款等实际履约能力;

(三)制造或者利用虚假的建筑工程、加工定作物、信息、广告等;

(四)使用不能兑现或者不能完全兑现的票据、抵押物、债权文书作

为合同的对价或者担保;

工商管理的含义篇9

   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体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利益外,更需要考虑整体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利益。在这种唇亡齿寒的模式下,企业必需有整体的概念,因此产生一个新的企业模式――供应链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不仅应该包含正向的物流运作而且应该包含逆向的物流运作,只有包含逆向物流的供应链体系才算是一个完备的供应链体系。

   一、逆向物流的产生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法规约束力度的加大,企业被迫承担起更多回收产品的责任。在美国,垃圾填埋场的数量急剧减少,而相应的填埋费却持续上涨,而且允许使用填埋方式的产品数目由原来的7683个减少到1993年的5345个,1995年更降至3518个。在德国,1991年的包装条例强制工业企业回收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使得企业不得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逆向物流的管理,以期达到法律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也逐步得到显现,国外许多知名企业把逆向物流战略作为强化其竞争优势,增加顾客价值,提高其供应链整体绩效的重要手段。其中Cohen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如果企业使用再制造方式的话,一年可以节省40-60%的成本。

   二、逆向物流的涵义

   我们通常说的物流都是指“正向物流”,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不仅应该包括“正向”的物流,还应该包括逆向的物流。最早提出“逆向物流”这个名词是Stock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他在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为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逆向物流的定义是:“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料、半成品库存、制成品和相关信息,高效和成本经济地从消费点到起点的过程,从而达到回收价值和适当处置的目的。”

   Carterandellram定义逆向物流为公司通过再循环(recycling)、再使用(reusing)以及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使公司可以有效率地达成环境保护的过程。Carterandellram认为逆向物流狭义的定义为通过配销的网络系统将所销售的产品进行回收的过程。但是以逆向物流广义的定义而言,逆向物流还包括减少正向物流中使用的物料数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回收的物料数量和使产品能够再使用以及更方便地进行再循环处理。

   狭义的逆向物流是指对那些已经废弃的产品再制造、再生以及物料回收的过程。而这种过程经常是由于环境或产品已过时的原因。而参与逆向物流的公司通常不属于原来的物流系统。广义的逆向物流除了包含狭义的逆向物流的定义之外,还包括减少使用资源,而通过减少使用资源可以达到废弃物减少的目标,同时还能够使得正向以及逆向的物流更有效率。

   三、供应链中的逆向物流

   1.由回收产品提供者到产品回收商的部分:

   首先是回收产品提供者向整个逆向物流提供投入,也就是他们已使用完的产品或是不用的产品,而这些提供者可能是零售商或是最终顾客。而与正向物流的物料供应商不同的是,回收产品提供者并不会像物料供应商一样,当制造商有需求时就会提供所需的物料,而是要等到他们不再使用这个产品的时候,才会把这些回收产品提供出来。也正是由于这样使得产品再制商的再制生产规划和控制变得非常困难。

   2.由产品回收商到产品再制商的部分

   产品回收商到产品再制商之后,这些回收产品经由产品回收商收集起来并且将这些产品集中管理,以供产品再制商进行产品再制的需要。而这些回收商可能是与产品再制商有签订合约的厂商、各地的零售商或分销商等。

   3.由产品再制商到顾客

   产品再制商把回收产品进行再制之后,再交给分销商,而由分销商将再制产品运送给顾客。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部分是相同的,比如这两种物流同样需要有原材料的供应,同样需要进行生产规划和控制,同样需要将生产后的产品运送到顾客手中;但是,这两种物流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在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采购并非像正向物流中的订购方式,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是要等到顾客不再使用这项产品之后,才会将产品提供出来,而且在再制过程上因为回收产品的品质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将使得逆向物流的生产规划和控制相对于正向物流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

   四、管理逆向物流存在的困难

   从信息获得的角度来讲,许多企业不容易获得可以正确分析产品回收处理问题的信息。因为这些相关的信息通常都相当的分散,有的信息在公司内部,有的在整个企业链中,有的信息甚至是无法取得的。而这些必需的信息包括以下四种:

   1.关于产品组成成分的相关信息。

   2.关于产品回收数量以及不确定性的信息。

   3.关于再制造产品、零件以及物料的市场需求信息。

   4.关于产品回收处理以及废弃物处置的作业信息。

   对于一个包含产品回收处理的制造系统而言,有七项特征使得生产制造系统的规划控制变得非常复杂:

   1.回收产品的时间和数量的不确定性。

   2.需要平衡回收产品的需求和供给。

   3.需要将回收的产品分解。

   4.回收产品所需物料数量的不确定性。

   5.需要逆向物流网络的支持。

   6.物料配合的复杂性。

   7.对于修护以及再制造作业所需的物料,其处理流程是相当随机的而且是不确定的,同时其处理时间的不确定性也很高。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逆向物流在管理上比正向物流复杂得多,而究其原因在于逆向物流比正向物流增加了许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恰恰是这些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往往会使整个逆向物流的绩效变差。

   五、如何管理逆向物流

   鉴于逆向物流本身存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笔者认为一定要有信息技术和运营管理系统的支持,才能使逆向物流实现规范化。在没有建成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应该从根本上控制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和包装材料,比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环保要素和逆向物流的需要,使得将来的回收处理和产品再制更方便;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减少退货量等。

工商管理的含义篇10

关键词: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策略

abstract:alongwithourcountrysocialistmarketmechanismestablishmentandtheperfect,allkindsofinvestorsarethecapitalinvestmentdirectionandreasonableexpensesasprojectcostmanagementistheimportantcontentofinordertogetthemoneytomaintainandincreaseitsvalue,whichrequirestheprojectcostmanagementisnotjustpassivelyreflecthasdeterminedthecontentoftheprojectofallkindsofcost,moretobeactiveparticipationindecision-making,engineeringdesignandconstructionprocess,thedynamiccontroloftheengineeringcost,soastoimproveprojectmanagementlevelandefficiency,andgivefullplaytotheprojectcostmanagementtheirduerole.

Keywords:constructionproject;Costmanagement;Reform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设工程造价又可简称为工程造价,它一般是指进行某项工程建设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建设工程造价由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工具购置费用和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组成,其根据资本保全原则形成工程建成以后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流动资产的价值。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对于合理确定工程建设的规模、有效控制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费用支出、节约有限的资源、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建设工程造价的概念

建设工程造价的直意就是工程的建造价格。这里所说的工程,泛指一切建设工程,它的范围和内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含义有2种:

第1种含义:建设工程造价是指进行某项工程建设花费的全部费用,即该工程项目有计划地进行固定资产再生产、形成相应无形资产和铺底流动资金的一次性费用总和。显然,这一含义是从投资者-业主的角度来定义的。投资者选定一个投资项目后,就要通过项目评估进行决策,然后进行设计招标、工程招标,直至竣工验收等一系列投资管理活动。

第2种含义:建设工程造价是指工程价格,即为建成一项工程,预计或实际在土地市场、设备市场、技术劳务市场以及承包市场等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的价格和建设工程总价格。

显然,建设工程造价的第2种含义是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前提的,它以工程这种特定的商品形式作为交换对象,通过招投标、承发包或其他交易形式,在进行多次性预估的基础上,最终由市场形成价格。通常是把建设工程造价的第2种含义只认定为工程承发包价格。

所谓建设工程造价的2种含义是以不同角度把握同一事物的本质。以建设工程的投资者来说,建设工程造价就是项目投资,是“购买”项目付出的价格;同时也是投资者在作为市场供给主体时“出售”项目时定价的基础。对于承包商来说,建设工程造价是他们作为市场供给主体出售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的总和,或是特指范围的建设工程造价,如建筑安装工程造价。

二、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1.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概念

与建设工程造价的概念相对应,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概念也有2种,即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管理和建设工程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管理,属于工程建设投资管理范畴。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管理,是为实现其投资的预期目标,在拟定的规划、设计方案的条件下,预测、计算、确定和监控建设工程造价及其变动的系统活动。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它属于价格管理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管理分微观和宏观2个层次。在微观层次上,是企业在掌握市场价格信息的基础上,为实现其管理目标而进行的成本控制、计价、定价和竟价的系统活动;在宏观层次上,是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利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对价格进行的管理和调控,以及通过市场管理规范市场主体价格行为的系统活动。

2.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目的,是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合理的确定建设工程造价和有效地控制建设工程造价,以提高投资效益和建筑安装企业经营成果。

2.1建设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

所谓建设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就是在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即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合同实施阶段及竣工验收阶段,根据相应的计价依据和计算精度的要求,合理地确定投资估算、概算造价、预算造价、承担合同价、结算价、竣工结算价,并按有关规定和报批程序,经有权部门批准后成为该阶段建设工程造价的控制目标。很显然,建设工程造价确定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着建设工程造价的管理。

2.2建设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所谓建设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就是在优化建设方案、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在建设程序和各个阶段,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把建设工程造价的发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和核定造价限额以内,以求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策略

1.全面修改建筑工程材料预算价格编制办法

工程定额和材料预算价格编制办法是国家建设的经济法规。市场经济愈发展,政策、法律、法规、规定就必须愈加完善。才能做到宏观控制和指导经济的繁荣。现行的“材料编制办法”实际上也做了多次补充。即使将它们串联,与当前客观存在仍不大适应。国家规定一部份生产资料价格开放;企业推向市场.有权自订价格;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科技进步;货物包装改善、运输工具因地制宜的多样化。如果原有的管理办法没有认真地修改.就无法正确引导建安企业进入市场经济。

2.按市场材料价格编入单价势在必行

由于测定价格时和以后价格变化《即时间差与价格差》它们是经济运动的产物。我们原有发生材料价差因没有进入直接费用是计划经济的束缚。是一种经营企业向投资方或消费方的政策让利。不是水涨船高,而是水涨船被淹没的不合情理的规定。规定本身是维护老化的合法比。企业要设备更新就得靠贷款.靠外来资金,缺乏活力。因此,按市场材料、人工、机械价格编入预算单价本是客观经济规律的需要。

3.允许施工企业自订管理费用

根据改革放权精神.在外部环境改善的同时,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改革,国家费用定额仅作为建设工程概预算依据,企业应根据自己实力情况确定保本点和收益来确定适合的管理费率,走向市场,参与市场,这样促使企业职工更新观念,转化经营作风,也可以促进科技进步。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工程建设和城镇住宅建设等将为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原有的工程造价管理出现了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端倪。本文作者由此提出以上改革策略,如有不足请广大读者予以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