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保险业信息化建设十篇保险业信息化建设十篇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0:16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篇1

一、管理体制障碍

各地的社会保险机构多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各地的社保机构在管理内容、管理职责和管理方法上都不尽相同。在笔者参与宁波市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十区联网工作过程中发现管理体制是制约信息系统发展的最大障碍,管理机构的不一致造成各经办机构对社会保险共性部分业务处理的业务流程、规则不一致,甚至在政策上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信息系统开发面临众口难调无所适从的窘境。

二、政策因素障碍

当前,社会保险制度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各种政策的出台既快又急,信息系统需求的确定性与政策的不稳定性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三、原信息系统障碍

由于历史的原因,各险种、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各行其是,独立地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各系统之间技术上不能兼容,存在大量冗余数据和垃圾信息。社会保险数据有效性长,准确性要求高,开发新的信息系统必然面临老系统数据的移植和各险种数据匹配的难题。

四、人力因素障碍

正因为信息化建设面对的是管理体制、政策因素的障碍,好多问题单凭技术部门一己之力难以确解,这时候需要单位一把手的大力支持,但是领导干部面对于相对专业的计算机问题有时会出现认识、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另外信息化建设还面临着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的难题。

上述几个方面的障碍在我们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笔者认为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更应该看作是一个涉及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的综合性问题。那么要如何化解矛盾,保证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笔者认为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调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体制

在不久前的全国大部制改革方案中,新组建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笔者希望以此为契机,尽快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管理的“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业务合理确定内设机构,统一各级经办机构业务办理流程。对于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征缴、到帐等五险具有共性的业务进行集成,重组各类信息,实现五险信息共享,各险账户管理、支付结算及退休待遇核定等个性业务独立处理。

二、信息技术人员先期参与政策决策,规范与完善社会保险政策

打破现有的政策与技术隔裂的思维模式,在每一项有可能涉及信息系统变更的政策决策时,要求有信息技术人员的先期参与,评估该政策在技术上的可行性,评估政策管理成本与政策实施成果的性价比,建立社会保险政策制定与信息系统升级的协调机制,新政策的出台和制定要充分考虑到与信息技术的相适应性,以实现两者的最佳结合。

另外,在社会保险发展初期,各地出台了不少地方性政策,这些政策严重地阻碍了社会保险账户的转移,也阻碍了社会保险信息化进程。当前在政策层面应着力规范与完善社会保险政策,保持各级社保机构的政策一致性,为信息化建设消除政策障碍。

三、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指标体系,建立社会保险信息平台

社会保险系统数据量庞大,数据有效性长达几十年,数据的准确性又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参保人的切身利益,而采集数据信息往往在人员参保时较为容易,事后查找资料补建十分困难,因此需尽快设计一个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指标体系、接口标准,用政策和制度的形式强制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社会保险指标采集参保数据信息,在此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地市一级为单位的各险种信息共享的信息平台。

四、加强社会保险信息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多层次的信息化干部队伍

在许多事情的成败原因之中人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中也是如此。事实上,一个单位的信息化水平与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认识程度关联性很大,因此首先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信息化水平,在全局上把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进程。其次,在社会保险机构内部培养一支专业的信息技术队伍。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十分复杂,系统往往由专业的软件公司来开发完成,本部门信息技术人员不但要做好与软件公司的沟通工作,更要深入学习掌握软件开发核心技术,才能在系统维护、数据安全等方面占据主动。最后,还要着力提高业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信息化建设并不单单是技术部门的事,在业务人员较为强势的情况下,业务人员的想法往往能左右系统开发的局部方向,系统开发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业务与技术人员的沟通,如果业务人员能懂得一些系统开发相关知识,那么在业务需求的提出、业务操作流程安排及操作习惯的满足方面都能更好地与技术人员沟通,在工作中要注重培养既懂计算机信息技术又懂社会保险政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当前,社会保险业务管理对计算机技术已到了一种十分依赖的程度,因此加快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引起各级劳动部门对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的重视,提高社会保险的管理运作水平,推进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篇2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体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我们可以预见社会保险事业将迎来一个加速发展时期。面对越来越庞大的参保人群和时间跨度巨大的历史数据,社会保险业务必须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成了发展社会保险事业的当务之急。当前,在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保险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出台的社会保险政策措施既多又急,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调整必须经过业务需求、程序开发及系统测试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工作中经常有信息系统跟不上政策变化之感。笔者认为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之所以举步艰难是因为存在管理体制、政策及人力等诸多方面的障碍:

一、管理体制障碍

各地的社会保险机构多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各地的社保机构在管理内容、管理职责和管理方法上都不尽相同。在笔者参与宁波市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十区联网工作过程中发现管理体制是制约信息系统发展的最大障碍,管理机构的不一致造成各经办机构对社会保险共性部分业务处理的业务流程、规则不一致,甚至在政策上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信息系统开发面临众口难调无所适从的窘境。

二、政策因素障碍

当前,社会保险制度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各种政策的出台既快又急,信息系统需求的确定性与政策的不稳定性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三、原信息系统障碍

由于历史的原因,各险种、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各行其是,独立地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各系统之间技术上不能兼容,存在大量冗余数据和垃圾信息。社会保险数据有效性长,准确性要求高,开发新的信息系统必然面临老系统数据的移植和各险种数据匹配的难题。

四、人力因素障碍

正因为信息化建设面对的是管理体制、政策因素的障碍,好多问题单凭技术部门一己之力难以确解,这时候需要单位一把手的大力支持,但是领导干部面对于相对专业的计算机问题有时会出现认识、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另外信息化建设还面临着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的难题。

上述几个方面的障碍在我们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笔者认为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更应该看作是一个涉及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的综合性问题。那么要如何化解矛盾,保证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笔者认为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调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体制

在不久前的全国大部制改革方案中,新组建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笔者希望以此为契机,尽快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管理的“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业务合理确定内设机构,统一各级经办机构业务办理流程。对于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征缴、到帐等五险具有共性的业务进行集成,重组各类信息,实现五险信息共享,各险账户管理、支付结算及退休待遇核定等个性业务独立处理。

二、信息技术人员先期参与政策决策,规范与完善社会保险政策

打破现有的政策与技术隔裂的思维模式,在每一项有可能涉及信息系统变更的政策决策时,要求有信息技术人员的先期参与,评估该政策在技术上的可行性,评估政策管理成本与政策实施成果的性价比,建立社会保险政策制定与信息系统升级的协调机制,新政策的出台和制定要充分考虑到与信息技术的相适应性,以实现两者的最佳结合。

另外,在社会保险发展初期,各地出台了不少地方性政策,这些政策严重地阻碍了社会保险账户的转移,也阻碍了社会保险信息化进程。当前在政策层面应着力规范与完善社会保险政策,保持各级社保机构的政策一致性,为信息化建设消除政策障碍。

三、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指标体系,建立社会保险信息平台

社会保险系统数据量庞大,数据有效性长达几十年,数据的准确性又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参保人的切身利益,而采集数据信息往往在人员参保时较为容易,事后查找资料补建十分困难,因此需尽快设计一个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指标体系、接口标准,用政策和制度的形式强制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社会保险指标采集参保数据信息,在此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地市一级为单位的各险种信息共享的信息平台。

四、加强社会保险信息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多层次的信息化干部队伍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篇3

近年来,按照各总公司的统一部署,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不断完善信息化内控与组织管理水平,信息系统安全情况和信息技术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业务信息化的处理水平和管理能力逐步增强,大大提高了保险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主要表现为:

(一)核心财务、业务数据集中程度逐步加强,大部分公司实现了财务、业务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为加强管控,堵塞系统漏洞,防范科技风险,各保险总公司加快了数据全国集中进度和业务系统整合力度,全面收回了分支机构开发核心系统的权限,消除了各地区各自为政、系统平台不一致的现象。目前,绝大部分公司已经实现了系统平台的全国统一。实现了业务、财务数据的全国集中,实现了财务、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

(二)内部管理和业务处理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为适应保险业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加快了内部办公系统和业务支撑系统的应用步伐。目前,大部分分支机构的内部管理和保险业务纳入了信息系统管理,并且在总公司的授权下,通过提取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开发了一系列支撑查询的业务系统,为分支机构业务发展和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系统支持。

(三)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公司的稳定发展。近年来,各公司逐步制订了信息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积极开展信息安全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推进各项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加快信息安全设施建设。大部分公司开展了灾难演习、制订了灾难演习工作计划,部分公司正在建设异地灾备中心、计划建设异地灾备中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二、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公司未完全实现财务、业务信息系统无缝对接。目前,仍有个别公司的个别业务系统数据集中于省级分公司,业务系统的收付费信息不能直接作为财务系统的原始数据,业务实际发生收付费或应收保费时,收付费信息不能流转到财务系统,供财务系统核对和生成记账凭证。由于财务系统不能直接提取业务系统数据,财务人员需根据业务系统日结与银行存款对账后手工入账,存在较大的管控风险。

(二)业务信息系统存在漏洞,为违规经营提供了可乘之机。如部分公司业务处理系统对于学平险等个别险种允许进行倒签单,为“先出险后承保”提供了系统支持,而且在系统内未做到一人一单;单证管理系统不完善,一些公司的部分险种单证未实现全流程系统管理,无法在单证系统中实时查询保单状态,单证管理系统不能根据单证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自动核销,只能由单证管理人员依据单证交接清单及单证作废清单等,在单证系统中进行手工核销,没有形成单证管理系统和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意外险系统存在漏洞,部分公司的短期健康意外险系统无法对航意险按每份保单进行管理,保单采用批量方式进行系统录入,无法查询每份保单的详细信息;建工险在系统中未按条款要求登记被保险人姓名等。

(三)信息系统安全投入不足,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突出表现为:信息安全滞后于信息化发展,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的目标不够明确,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点不够突出,信息安全的投入严重不足。有的省级分公司没有一台信息安全设备,也没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信息安全工作,抵御灾难的能力处于较低水平,一旦发生灾难极易造成重大损失,成为影响和制约保险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

三、改善和提高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人员建设和组织管理。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普遍存在的信息化投入不足和信息化人员匮乏的现象,已经严重制约了公司的业务发展。应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工作的组织结构,明确各层级的信息化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要吸引高素质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大培训力度,打造一支高效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将信息化绩效考核纳入公司总体目标考核体系中,使之成为提高公司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信息系统现已成为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的基本工具,因此,完善信息系统也成为防范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促进财务、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堵塞信息系统漏洞,防范因系统漏洞产生的业务违规风险。比如常见的“保险埋单”就可通过对保单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杜绝。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业务信息系统的最终使用者,应通过提高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信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的系统漏洞,对于分公司层面的问题,应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及时加以解决;对于总公司层面的问题,应由总公司统一解决;对于银行、邮政等中介机构层面的问题,应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及早消除由于系统对接产生的业务风险。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篇4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要求的逐步提高,医院保险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指医疗保险管理通过建立内部及外部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管理和运作自动化、智能化,从而达到共享信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目的。本文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进行研究。

1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盲目追求快速到位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发展的趋势,但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在认识和操作上盲目追求快速到位的思想和做法,这是不可取的。由于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业务纷繁复杂,在数据方面,既包括参保人员的数据和参保企业的数据,又包括业务和财务的数据;在应用流程方面,既有横向并联又有纵向串联;同时系统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

1.2认识和操作上的偏差

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区在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操作上存在偏差。有的地区是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各搞一套,规模小,功能少,并且互不兼容,重复投入造成了人、财、物的极大浪费;有的地方不讲求使用效益,从硬件到软件,从网络到数据,都与实际脱节,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瓶摆设;有的地区更新信息系统是弃陈推新,而不是改陈推新,将老系统的东西当作糟粕,全面覆盖,而不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极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和重复劳动。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1.3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医疗保险信息化业务量的快速增长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医疗保险机构缺乏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阻碍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2探寻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1加强信息化建设规划

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范围的扩大和全面推开,新的情况和问题将会更多,下一步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对信息化的要求将会更高。组织力量加大力度抓紧研究制定医疗保险信息化的长期发展规划,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必须抓紧制定发展战略,探索经验,总结规律,为确保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整合城乡、地区各自设立的封闭的信息系统,应该与推进制度和管理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市级统筹紧密结合,即信息化建设与体制机制建设结合;搞信息系统的纵向整合,不能忘了强基层,着眼建设从上到下、直通社区、靠近群众家门口的信息系统,着力打造便捷医保、高效医保;搞信息系统的横向整合,应该从方便经办、方便群众出发,信息系统的管理不可与经办管理服务相分离,等等。总之,信息化建设更应该走一条上下左右统筹兼顾、与制度建设和服务需求等协调一致的发展路子。

2.2加紧做好社区经办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

医疗保险参保对象社会化趋势明显,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参保模式已经形成,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社区就医人数逐年增加,社区经办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医疗保险管理的前沿阵地。社区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应当加强硬件配置、软件开发,加快联网步伐,提升网络速度,提升工作人员能力。社区信息程度和水平的提升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乃至城乡医疗保险统筹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持。

2.3加快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人才体系,经考核选拔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各级信息主管及管理人员。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保证有充足的办事人员,经办机构信息管理人员要相对固定,保持队伍稳定;其次是要有能力的办事人员,在优先考虑经验丰富的临床人员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对信息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增加信息管理的继续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信息管理人员除加强专业教育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团队精神等素质教育。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篇5

 

关键词:医疗保险 信息化管理 问题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和重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指医疗保险的管理通过建立内部及外部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管理和运作自动化、智能化?从而达到共享信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目的。

1实现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积极意义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不仅是医疗保险发展和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实现医疗保险的管理信息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增强竞争力

由于原始的管理体制?无法做到及时跟踪掌握?导致医疗保险的管理繁杂?效率低下。实现医疗保险的管理信息化?将会大幅度降低医疗保险的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将带动医疗保险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作业?管理者能动态收集全社会的医疗情况和信息?变医疗保险的终端管理为医疗保险过程环节的控制管理?及时发现医疗保险中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将事后管理变成事前管理。

1.2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完善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医疗保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由医疗保险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特别是我国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着地区差异大和发展极不平衡等问题?从总本来看?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全国除了为数不多的城市建设相对比较好的以外?大多数城市权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2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虽然我国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信息技术水平足以满足信息管理的需求。目前我国医疗信息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国内各地区中的发展极不平衡?主管领导医疗信息管理知识不足和重视程度不高?信息管理人员水平提高缓慢?流程规范化管理及监督力度不强。规范化管理欠缺及对其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医医疗保险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医疗保险改革的中心思想是用低廉的费用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我们医疗卫生费用增长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这对于医院和医疗保险系统都是个很大的挑战。

2.2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肠

首先,对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够。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数据交换频繁?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狭义上的社会保障至少包括医疗、养老、工伤、失业和生育五个险种、劳动力市场和其它综合业务。广义上的社会保障则是涵盖卫生、民政?社区服务和公安户籍管理等在内的一条龙服务的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从整个系统建设参与单位来看?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劳动局、卫生局、民政局、药监局、技术监督局、财政局以及金融部门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

其次,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多依赖于信息化管理系统。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涉及面广、金额大、业务量大、政策性强?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只有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才能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才能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由于应用系统过干复杂使得系统实用性很差?最终也会严重影响社保改革的进程。

另外,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盲目追求快速到位的思想。信息化是潮流?但信息化绝对不是一毗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由于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业务纷繁复杂?在数据上既包括参保人员的数据、参保企业的数据?又包括各险种业务和财务的数据?在应用流程上既有横向并联又有纵向串联?同时系统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加快对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构?经考核选拔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各级信息主管及管理人员。在医学院校设立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专业?在职人员要增加信息管理的继续教育?结合新时期特点尽快完善专业学习内容和继续教育大纲。信息管理人员除专业教育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团队精神等素质教育。应该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险相关信息的标准化管理。在制作方面一定要遵循国际的信息交换标准?以保证信息统一和共享。

尽快使医疗保险信息形成合理化流程。医生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应按时完成病案的每一个环节?在严格把关后?将完整病案及时提交病耗室。检验和检查科室应在规定时间内将患者的报及时送往有关科室。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应该更新领导者的管理观念?更加注重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发展。领导者应具备现代管理者的素质?树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加强医疗保险信息化、规范化和标谁化建设?以医疗信息管理为核心。

注重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我国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从人工操作正逐步被计算机操作所代替。进行信息处理的法律依据不足?出现信息技术超前、相应的法律法规滞后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影响了医疗信急管理科学化向纵深发展。充分体现我国医疗保险信息内容的特色。随着社会的变迁?疾病种类繁多?抗病耐药繁杂?使得中医药的辩论治脱颖而出。因其对一些疾病的治疗有独到的效果?故这些信息值得保存和研究。因此?可根据中医药诊治疾病的特点制定一套我国特有的中医药编码系统这对发展相国医学有重要的作用。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篇6

一、诚实信用原则对保险当事人的重要意义

1、诚实信用是保险产品特征的基本要求,是保险持续、健康、快速的基本前提

2、加强诚信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一流品牌

3、诚实信用原则是企业文化的本质

4、诚实信用是保障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权利的基本要求

5、诚实信用是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的基础

二、保险经营活动中规定诚信原则的原因

1、保险经营中信息的不对称性

2、保险合同的附合性与射幸性

三、保险经营活动中诚信的现状

1、保险企业在诚信方面存在的

2、投保人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保险经营过程中存在诚信问题的原因剖析

1、保险企业管理体制、营销体制不完善,经营理念、诚信建设不健全

2、行业诚信建设意识不够,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充分

3、诚信信息披露不充分,评估系统建设滞后,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五、强化诚实信用,推进保险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1、政府推动、健全社会诚信体制建设

2、加强诚信监督,促进行业自律

3、保险企业应规范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控

4、强化社会监督职能,促进保险企业诚信经营

论文摘要

诚实信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五条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经营活动中对当事人诚实信用的要求比一般民事活动要严格,要求当事人具有“最大诚信”。因此,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中的最大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对保险企业是企业之基。保险市场不规范的恶性竞争,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的短期行为会损害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因此,保险业加强诚信建设不仅是规范保险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一流品牌、建立优秀企业文化的需要。

保险经营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保险合同的特殊性是保险经营活动中规定诚信原则的原因。另外,保险合同的附合性和射幸性要求保险人应履行告知与说明义务,投保人应基于诚实信用原则真诚履行其如实告知义务。,有的保险企业经营理念相对滞后,有“重发展、轻管理”的倾向,发展、管理两张皮。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健全,产生诚信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保险企业管理体制、经营理念、诚信建设不健全;②行业诚信建设意识不够,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充分;③诚信信息披露不充分,评估系统建设滞后,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经营中各方当事人应当遵循的最基本原则。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和完善需要“政府推动、行业自律、企业内控、社会监督”多方的合力去实现保险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

保险 诚实信用 原则 重要意义 基础 经营活动 原现状 剖析 存在问题 强化 持续发展 健康 思路 举措

诚实信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任何一项民事活动各方当事人都应该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世界各国立法对民事、商事活动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五条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但是,在保险经营活动中对当事人诚实信用的要求比一般民事活动要严格,要求当事人具有“最大诚信”。因此,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合同订立及在合同有效期内,应依法向对方提供足以对方作出订约与履约决定的全部实质性重要事实,同时绝对信守合同订立的约定与承诺。否则,受到损害的一方,按民事立法规定可以此为由宣布无效或解除合同、或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或责任,甚至对因此而受到的损害还可以要求对方予以赔偿。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中的最大原则,是保险企业的生命线,也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得到充分保险保障的基础。下面就保险中的诚实信用原则作以下论述。

一、诚实信用原则对保险当事人的重要意义

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经营活动中是最大诚信原则。对保险企业是企业之基,加强诚信建设是保险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保险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来讲,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保障得到充分、有效保障的重要保证。诚实信用原则对保险当事人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诚实信用是保险产品特征的基本要求,是保险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

保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载体仅是一纸合同。相对于一般商品而言,具有无形性、复杂性和内在价值透明度低等特点。保险实质上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以为保障的承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决定了保险业比一般企业对诚信的要求更高,良好的信用是保险企业的生命线。保险业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企业自身经营中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加强诚信建设是规范保险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诚信经营不仅可以避免保险市场的恶性竞争,遏制保险企业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盲目占领市场份额等短期行为,也有利于化解和防范经营中的逆向选择和首选风险问题,提高保险企业的经营质量和效益,保证保险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加强诚信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一流品牌。

保险企业的诚信度,对客户的购买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客户只有在自己的购买需求与自己对某保险企业的信任相统一的基础上才会购买保险。所以,保险企业只有以诚相待,遵纪守法,信守合同,真诚服务,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虽然我国保险业一直保持调整发展趋势,但是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如果保险企业诚信问题处理不好,将会极大影响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丧失发展的良好时机,做大做强民族保险业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保险企业加强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提高保险企业竞争力,创建市场一流品牌,做大做强保险业的客观要求。

3、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本质。

诚实信用是现代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就要求保险企业要以诚信经营为指导,建设优秀企业文化。企业内部各种矛盾的根源,在于缺乏建立在统一价值观上的企业文化。要使企业文化真正发挥整合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将企业文化作为灵魂来指导企业发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取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二是要在企业内部形成统一的管理平台和统一的标准,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奋斗目标,进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以诚实信用为基础的优秀企业文化,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4、诚实信用是保障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权利的基本要求。

保险的特殊性要求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保险合同的当事人都要履行诚实信用原则。如果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未能全部或部分履行诚实信用原则,那么他们保险保障也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或者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和“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说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诚实信用的履行告知义务,是充分得到保险保障的基本要求。

5、诚实信用是建立企业和个人社会信用的基础。

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制正在不断完善,向信用社会发展。诚信建设成为信用体制建设的重中之重,各行各业都在加强诚信建设。作为企业或个人,如果在社会上失去了诚信,那么他将寸步难行。保险企业规范诚信经营,是的要求,是市场的要求,是品牌建设的要求,是做大做强民族保险业的要求。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来讲,诚实信用不仅是充分得到保险保障的要求,而且也是建立良好社会信用度的需要。失去诚信的客户,保险企业通过行业协会建立的黑名单制度,会在行业内实行资源共享,诚信有问题的客户,将会得不到保险保障或有条件的保险保障。所以,诚实信用是建立企业和个人的社会信用的基础。

二、保险经营活动中规定诚信原则的原因。

保险是社会活动中的一部分,与一般经济单位相比较,保险又具有本身的特殊性。之所以在保险经营活动中规定诚实信用原则,主要归因于保险经营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保险合同的特殊性。

1、保险经营中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保险经营中,无论是保险合同订立时还是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与保险人对有关保险的重要信息的拥有程度是不对称的。对于保险人而言,投保人转嫁的风险性质和大小直接决定着其能否承保与如何承保。然而,保险标的是广泛而复杂的。作为风险承担者的保险人都远离保险标的,而且有些标的难以进行实地查勘,而投保人对其保险标的的风险及有关情况是最为清楚的。因此,保险人主要是根据投保人的告知与陈述来决定是否承保、如何承保以及确定费率。这就使得投保人的告知与陈述是否属实和准确会直接影响保险人的决定。对于投保人而言,由于保险合同条款的专业性与复杂怀,一般的投保人难以理解与掌握,对保险人使用的保险费率是否合理,承保条件及赔偿方式是否苛刻等也是难以了解的。因此,投保人主要根据保险人为其提供的条款说明来决定是否投保以及投保何险种。

2、保险合同的附合性与射幸性。

保险合同属于典型的附合合同。所以,为避免保险人利用保险条款中含糊或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的用词来逃避自己的责任,保险人应履行其对保险条款的告知与说明义务。另外,保险合同又是一种典型的射幸合同,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当未来保险事故发生时,由保险人承担损失赔偿或给付保险金责任。由于保险人所承保的保险标的的风险事故是不确定的,而投保人购买保险仅支付较少量的保险费,保险标的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被保险人所能获得的赔偿或给付将是保费支出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或更多。因而,就单个保险合同而言,保险人承担的保险责任远远高于其所收取的保费,如果投保人为诚实、不守信,必将引发大量保险事故陡然增加保险赔款,使保险人不堪负担而无法永续经营,最终将严重损害广大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利益。因此,要求投保人基于诚实信用原则真诚履行其告知义务。

三、保险经营活动中诚信的现状。

目前,我国保险业的经营水平与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保险业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制度建设、内部管控、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诚实信用问题主要有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保险企业存在的问题;二是投保人存在的问题。

1、保险企业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部分保险企业经营理念相对滞后,在经营活动中有“重发展、轻管理”的倾向,造成“两张皮”现象,各走各的路,各说各的话,造成发展与管理脱节,各自为政。在业务发展中,业务员避重就轻,只讲对客户有利的或能吸引客户、触动客户的条款,甚至不惜扩大解释范围,做出不负责任的承诺,对客户不利的或要求严格的条款内容,只要客户不问就不讲,或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对业务员来讲,只要保费能收回来,保证个人、部门业绩就行了。客户出险后的事情是由管理部门负责的,从而造成对客户服务的脱节、推诿、扯皮等问题的产生。对于管理部门而言,严格按照条款和企业的管理规定工作,凡不符合规定的事故索赔,一律予以拒赔。在对条款的含义解释时,往往向利于公司的角度出发,引起客户的不满,造成双方争执,甚至诉讼。这些情况的发生,说明保险企业在诚实信用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如实告知义务的履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理赔、企业文化的践行等。

2、投保人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健全,缺乏完整有效的信用记录。各保险企业之间信息不共享,在竞争的环境下,造成个别投保人有机可乘,引起诚信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违反告知和保证两个方面。告知方面:第一,漏报。投保人由于疏忽对某些事项未予申报,或者对重要事实认为不重要而遗漏申报。第二,误告。投保人因过失而申报不实。第三,隐瞒。投保人明知而有意不申报重要事实。第四,欺诈。投保人有意捏造事实,弄虚作假,故意对重要事实不作正确申报并有欺诈意图。保证方面:在保险活动中,保证的事项均属重要事实,因而投保人一旦违反保证的事项,保险合同即告失效,或保险企业拒绝赔偿或给付保险金。

四、保险经营过程中存在诚信的原因剖析。

近年来,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有保险需求的客户选择余地进一步扩大。但由于我国保险经营时间相对较短,市场行为不规范,诚信体系不健全,总体诚信状况并不容乐观。在规范诚信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不和谐因素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险管理体制、营销体制不完善,经营观念、诚信建设不健全。

当前,有些保险企业的经营思想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的,停留在“重保费、轻管理,重规模、轻效益”的经营局面。在内部管理、险种设计、精算水平、营销手段、风险防范、成本核算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了保险企业的诚信度。据媒体调查,全国保险从业人员180万人,营销员工150万人。这支庞大的营销大军对我国保险业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市场的扩大,营销体制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缺乏对营销员的保障制度,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对营销员的考核不能做到精细化管理,致使营销员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找不准目标,容易诱发其对公司不忠诚、对客户背信弃义、误导欺瞒等行为的发生。在培训工作中,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保险企业往往注重的是专业业务技能的培训,对诚信意识和职业操守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诚信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

2、行业诚信建设意识不够,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充分。

行业协会代表行业的整体利益。应对行业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在行业内部加强诚实信用建设,努力提高行业在上的美誉度和信用度。近年来,保险协会虽然发展较快,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相对我国保险业的高速发展还远远不够。在行业诚信建设上发挥的作用还有不足。保险企业各自为战,从各自利益出发,违规操作,获取不正当利益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这样,因个别保险企业的诚信度降低,从而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社会诚信度降低,造成消费者对保险企业的信任度下降。作为行业协会,应加强诚信建设的管理和约束,注重内部协调和平衡,不断提高整个行业的诚信度,促使保险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诚信信息披露不充分,评估系统建设滞后,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当前,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途径和信用评估体系,导致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缺乏,投保人道德风险问题突出,隐瞒真实信息,欺诈骗保行为层出不穷。对于这些信息,没有有效途径进行披露。在这家保险企业被发现有诚信问题,市场主体这么多,他可以到其他保险企业去投保,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保险企业缺乏透明度、条款专业性强、概念模糊、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完整,社会公众难以对保险企业进行资信评估,难以选择自己信任的保险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险人不知道投保人的真实信息,投保人不能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二是保险企业的专业性决定,保险企业不能凭借自己对产品特征、企业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侵害投保人的利益。

五、强化诚实信用,推进保险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业的最大原则,是保险经营中各方当事人应当遵守的最基本原则。保险诚实信用体系建设和完善需要“政府推动、行业自律、企业内控、社会监督”多方的合力去实现保险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1、政府推动、健全社会诚信体制建设。

信用信息是诚信体制建设的基础,缺乏完整、有效的信用记录,就不能建立的诚信体制。为了打造统一的社会诚信体制,政府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优化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信用风险评级制度,对个人及单位的资信信息进行客观、公正的披露。使需要诚信信息的单位和个人能够公正、便捷和及时地获取必要的诚信信息,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提高社会诚信经营和透明度。社会诚信体制的建设也需要社会公众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建立有效信用档案,并且把分散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合,通过有效信息渠道融入到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社会诚信信息的资源共享。

2、加强诚信监督,促进行业自律。

不断完善保险制度,特别是一些直接涉及保险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有关条款,需要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如将保险条款通俗化,专业术语明晰化。制定有效的保险诚信管理制度,强化失信惩罚机制,提高失信的成本,促进市场主体行为逐步规范。严格按照《保险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惩处失信的保险企业和保险中介单位,探索和建立保险市场退出机制,以维护保险业的整体诚信。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使其在诚信自律、诚信监督、诚信宣传以及诚信协调与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3、保险企业应规范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控。

要解决管理混乱带来的诚信缺失问题,作为保险企业来讲,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理顺体制,盘活体制,消除经营中不健康、不和谐的因素,对阻碍企业发展的要坚决否定,予以清除。注重解决经营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业务流程,强化内部约束和监督机制。科学的管理、规范的制度、严密的内控是加强保险诚信建设的重要保障。

4、强化社会监督职能,促进保险企业诚信经营。

保险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保险企业应建立健全诚信制度,强化执行力建设,把诚信作为企业的生命线,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在企业内部形成“以诚待人、以诚感人、个个守信、个人诚实”的良好诚信氛围。把企业的诚信信息通过有效途径向社会公布,使社会公众能及时了解企业诚信经营状况。各经营主体要抱着做大做强民族保险业经营理念,认真履行诚信建设,实行保险业诚信信息资源共享。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力争使保险业诚信建设得到社会认可,做诚信经营的排头兵,真正又快又好地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1、吴定富主编:《保险原理与实务》,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58-63页。

2、王卫国主编:《商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338-341页。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篇7

关键词: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存在问题;完善途径

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是医疗保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支持系统,它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效率及决策科学性为目的,支持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能利用过去及现在的数据预测未来,实测医疗保险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功能情况,利用信息控制医疗保险的运行,帮助医疗保险机构实现其规划的目标[1]。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要求的逐步提高,医院保险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指医疗保险管理通过建立内部及外部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管理和运作自动化、智能化,从而达到共享信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目的[2]。本文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进行研究。

1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盲目追求快速到位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发展的趋势,但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在认识和操作上盲目追求快速到位的思想和做法,这是不可取的。由于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业务纷繁复杂,在数据方面,既包括参保人员的数据和参保企业的数据,又包括业务和财务的数据;在应用流程方面,既有横向并联又有纵向串联;同时系统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

1.2认识和操作上的偏差

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区在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操作上存在偏差。有的地区是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各搞一套,规模小,功能少,并且互不兼容,重复投入造成了人、财、物的极大浪费;有的地方不讲求使用效益,从硬件到软件,从网络到数据,都与实际脱节,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瓶摆设;有的地区更新信息系统是弃陈推新,而不是改陈推新,将老系统的东西当作糟粕,全面覆盖,而不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极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和重复劳动。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1.3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医疗保险信息化业务量的快速增长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医疗保险机构缺乏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阻碍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2探寻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1加强信息化建设规划

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范围的扩大和全面推开,新的情况和问题将会更多,下一步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对信息化的要求将会更高。组织力量加大力度抓紧研究制定医疗保险信息化的长期发展规划,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必须抓紧制定发展战略,探索经验,总结规律,为确保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整合城乡、地区各自设立的封闭的信息系统,应该与推进制度和管理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市级统筹紧密结合,即信息化建设与体制机制建设结合;搞信息系统的纵向整合,不能忘了强基层,着眼建设从上到下、直通社区、靠近群众家门口的信息系统,着力打造便捷医保、高效医保;搞信息系统的横向整合,应该从方便经办、方便群众出发,信息系统的管理不可与经办管理服务相分离,等等。总之,信息化建设更应该走一条上下左右统筹兼顾、与制度建设和服务需求等协调一致的发展路子。

2.2加紧做好社区经办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

医疗保险参保对象社会化趋势明显,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参保模式已经形成,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社区就医人数逐年增加,社区经办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医疗保险管理的前沿阵地。社区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应当加强硬件配置、软件开发,加快联网步伐,提升网络速度,提升工作人员能力。社区信息程度和水平的提升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乃至城乡医疗保险统筹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持。

2.3加快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人才体系,经考核选拔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各级信息主管及管理人员。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保证有充足的办事人员,经办机构信息管理人员要相对固定,保持队伍稳定;其次是要有能力的办事人员,在优先考虑经验丰富的临床人员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对信息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增加信息管理的继续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信息管理人员除加强专业教育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团

队精神等素质教育。

3结语

只有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组织及管理,严格抓好信息化建设质量,才能保证医疗保险业务活动正常进行,从而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效率及决策的科学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周绿林,李绍华.医疗保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53.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篇8

由于需求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运行,因此我国社保信息系统的差异主要是由社保政策、管理层面的碎片化引起的,同时还隐含着计算机技术层面的因素。为此,本文从政策、险种、业务环节、管理部门、统筹层次、设计标准、数据库、数据存储位置等维度,分析影响当前中国各地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差异的主要因素。一些更加技术层面的因素,例如系统架构、开发语言等,由于其影响主要局限于信息系统内部,因此未在此处分析。

(1)政策差异:社保信息系统必须满足一定政策约束下的社保管理需求。由于国家政策通常只规定了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因此各种地方性政策和规定直接导致了社保信息系统的差异。以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为例,号文仅规定:“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各地社保政策则一般不对参保企业制定统一比例,而是采用“缴费比例分类”的策略,对不同类别的企业采用不同比例。同时还存在一些较为特殊的政策,如厦门社保依据每个参保人员的身份逐一核算该人员的单位缴统筹比例,导致任何单位都不存在统一的比例。核算单位缴费比例的规定不同将直接导致信息系统从设计需求阶段就开始出现差异。

(2)险种差异: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经常依据险种分别开发、运行,导致即使是同一个社保机构的信息系统也差异明显。社会保险包含五个主要险种,即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各主要险种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子险,如基本医疗保险包括企业职工、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新农合、机关事业等子险。很多信息系统仅实现少量险种的管理功能。例如,早期某直辖市五项社会保险由三个独立的社保信息系统分别管理。

(3)业务环节差异:各类社会保险业务虽然差异明显,但仍可大致分为征缴、管理、②发放三个环节。部分社保管理部门按照业务环节使用不同的信息系统。例如,浙江某市的医保的待遇发放功能委托给银行管理,医保信息系统仅提供征缴和管理功能。

(4)管理部门差异:不仅不同险种可能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同一险种的不同业务环节也可能由多个部门管理,部门差异也影响到社保信息系统的顶层规划。一种具普遍意义的现象是:在很多地区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由地税部门代收或全责征收,①这导致同一险种的业务经办至少涉及地税、社保两个部门的信息系统。

(5)统筹层次差异:不同险种要求的统筹级次不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要求实现省级统筹,但各地进度不一;②部分险种甚至停留在县级统筹的层次。与此相应,社保信息系统的统一化程度也存在差异。在《关于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养老省级统筹的一项标准为“全省执行统一的数据标准、使用统一的应用系统”。在少量地区,如各直辖市和黑龙江等地,基本实现了企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的统一。但是这些地区同时并存着大量由地市分散管理的其他险种的信息系统,即使是企业养老保险也有部分县市或行业的信息系统尚未并入统一系统中。

(6)设计标准差异:虽然人保部核心平台标准推出多年,但是各地信息系统遵照标准执行的情况堪忧。对10余省市截至2009年的社保信息系统设计的分析结果表明:③多数信息系统(12个系统中的9个)并未严格按照核心平台的标准设计,部分参照核心平台标准(2个系统)、部分完全独立于核心平台标准(9个系统),具体情况参见表1。表1中数据量统计一项如标明“养老”则仅为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的数据量,否则一般为涵盖五险的信息系统。图1以记账利率参数表为例直观地给出了某一非核心平台信息系统与核心平台的差异程度。由图可见,即使是简单的记账利率参数,各种信息系统的记录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既有编码规则的不同、也有设计思想和政策方面的差异。例如图1左侧表中“开始时间”和“终止时间”字段就意味养老保险记账利率允许一年多个,这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暂行办法》的记账利率制定规则存在明显不同。④表1和图1也从侧面印证了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过程中系统与标准统一的困难及其现状。

(7)数据库差异:各地信息系统所采用的数据库版本复杂,几乎涉猎了当前所有的数据库类型及其子版本,包括oracle、DB2、Sybase、SqlServer、Foxpro、access、mySQL等数据库;部分地区还采用excel、txt等格式文档记录,少量偏远地区则仍处于手工记录向电子记录过渡的时期。数据库类型的复杂导致即使是按照统一标准设计的社保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迁移都变得困难而且成本高昂。

(8)数据存储位置差异:数据的存储位置从最底层影响了信息系统的差异。数据的分散存储与系统的差异互为因果,系统差异越大、数据就越分散,反之亦然。一般而言,社保数据的集中存储和集中管理有助于减少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投资,制约社保信息系统的差异程度。建设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在地级以上城市的集中存储也是社保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劳动部及人社部颁布的信息化建设的各份纲领性文件中得到体现,例如劳社部函〔2003〕174号文、劳社号文以及人社部发〔2011〕99号文。但是,目前我国社保数据被大量的分散存储在市、县一级的社保机构。对C省所属全部县市各险种类别的数据存储位置的调研表明:各类基金的数据存储在县级数据中心的比例多数高于50%。数据的高度分散存储使得信息系统的差异更加难以克服。

以上分析了影响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差异的8个因素。结合软件工程对信息系统研发阶段的划分,表2依据软件开发经验和社保审计实践,总结了上述各要素对信息系统研发全程的影响程度。总的来看,政策层面和管理层面的各因素对于系统研发中的需求分析和运行影响巨大,计算机技术层面的诸因素主要影响系统的设计、开发阶段。需要指出的是,信息系统的差异通常体现出上述8种因素交叉混杂的复杂情况。以黑龙江省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为例。该省即存在实现了省级数据集中、信息系统统一的较为理想的企业养老系统;也存在代收企业养老费的地税系统,存在少量的分行业独立管理的企业养老系统,还存在着大量的分市县管理的其他险种的信息系统。多种因素的交叉混杂,使得全国各地信息系统可能的差异性呈现指数级变化。即使各类信息系统对于每种因素仅有两种可能的状态,也意味着共有28=256种差异可能性。初步的审计调研结果表明:真实情况可能更不乐观。此外,社保信息系统在上述8个方面的差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虽然社保信息系统的差异现象始终存在,但是在不同的时间点,差异的体现方式却在不断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碎片在消失,新的碎片在产生。例如,随着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不断推进,企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的差异性将呈现弱化的趋势,但是与此同时,伴随着新农保的快速推进,新农保信息系统的差异性在近年呈现出快速恶化的特点。

社保信息系统差异的根源

(一)社会保险体制的碎片化是根本原因

如前所述,信息系统从根本上由需求决定。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统一和标准化依托于我国社会保险体制的统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能恰当地刻画了社会保险体制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保险体制碎片化的产生,是在完成国家-单位保障体制向国家-社会保障体制转变过程中,所采取“摸石头过河”的渐进改革策略是分不开的。改革进程中社会发展的不均衡,经济社会中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的社会保障利益诉求,也最终转化为社会保险体制中的一个个碎片。在渐进式的改革思路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大一统”理想只能在多方的利益博弈中曲折前行。这意味着,如无重大变化,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差异性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甚至有可能出现短周期的恶化趋势。

(二)信息化建设客观特点的制约

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涉及千家万户,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一个涵盖五险的信息系统通常包括上百张数据库表、几千个数据项,表间关系更是错综复杂。这使得一个成熟的社保信息系统的建设及调试周期一般在2-3年,甚至更久。而各地社会保险政策和规定,经常出现一年几小变、几年一大变的情况。这就导致社保信息系统的顶层规划和标准化设计,在出台之日就已经不适用于部分地区的社保现状。同时,社保业务经办的巨大压力又逼迫经办机构必须采用信息系统,甚至等不到标准的出台。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各地自主研发的社保信息系统普遍出现,社保信息系统的差异性也就在所难免。

(三)地方利益及商业利益的纠葛是其主观原因

社保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资金投入的巨大,累计上亿元的研发及部署费用并不罕见。巨大的资金投入使得地方利益和软件厂商的商业利益必然产生各种纠葛。而社保信息系统的统一实际上等效于中央级管理部门部分的上收了社保信息系统的开发权,因此在实际执行中受到地方管理部门和相关软件厂商的一定程度的抵制。此外,即使是参与人保部核心平台研发的软件厂商,也倾向于以本地化部署费用的名义对各地社保信息系统收取高昂的信息系统研发费,以获取最大的商业利益。这使得采纳标准化的信息系统从成本上并不具有吸引力。①

信息系统差异的影响

(一)对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是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最直接的成果。信息系统所存在广泛的差异性,一方面意味着以往的信息化建设存在大量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一方面也为未来的信息化建设制造了巨大的障碍。信息系统的统一和标准化是大势所趋,但是异构信息系统间的信息迁移是困难且成本高昂的,这使得在取代现有系统过程中,巨额的经费将被用于已有社保信息的移植。

(二)制约了社保的精细化管理

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是支撑社会保险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基础设施。精细化管理涉及每个参保人员每个月的缴费信息、每时每刻的支付信息的处理。大量社保信息系统的并存,必然意味着信息系统质量的良莠不齐,导致不同地域的参保人群所享受的社保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此外,人员的广泛流动已成为中国当今社会的重要特点,各地信息系统的差异也对参保人员异地转移接续过程中的参保信息的迁移造成了障碍。

(三)阻碍了对社保的内外部监督

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是当前最完整、最基础的社会保险数据,其中包含着每个参保人员、每家企业参加社保以来的全部信息,同时体现各级政府对社保的管理和投入信息。与社保有关的统计数据及报表数据皆来源于此,因此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价值。例如,郑秉文先生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已经开始使用这类原始数据,从而避免了各类统计数据权威性、统计口径、粒度的缺欠。但是,社会保险系统的差异性,尤其是其在设计标准、数据库、存储位置方面的差异性,使得社保管理部门和各监督部门的数据采集工作困难,阻碍了对社保体制的内、外部监督。例如,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人保部至今仅能从各地社保信息系统中获取企业养老保险中部分参保人员的详细数据,且数据质量堪忧,其他险种数据的归集则仍处于起步阶段。可以想见,在这一状态下很难对各地社会保险的业务经办开展细致的内、外部监督。

评价与建议

前文从8个维度分析了导致社会保险信息系统间存在差异的因素。客观地看,社会保险信息系统间的差异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并影响到社保的信息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和内外部监督,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险体制的完善。但是,正如第三部分对社保信息系统差异根源的分析,我国社保信息系统差异是多重历史和现实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的根据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就一味地指责社会保障信息化的建设者和执行者。我们也不赞同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建设进行简单的横向比较。欧美的社会保障体制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所最终依托的社会与经济体制更已经发展到后现代水平。在制度相对确定,信息化建设理念、技术和手段先进的客观现实下,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完善和成熟就有了基础。

在客观认识到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中的困难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当前社保信息化建设中依托核心平台逐步整合各类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平台的推广及应用效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进一步提高核心平台的公开程度,推荐以开源的形式向各级社保机构公开核心平台及其配属系统全部代码、文档,各地社保的本地化部署由其自主选择厂商。从而打破少数主承包商对核心平台标准所形成的事实上的垄断,通过引入竞争机制降低核心平台的部署成本,提高各地社保的积极性。

(2)进一步加强核心平台的适应能力,针对国家允许各地自行规定的社保业务预留本地化空间,提高核心平台的生命力。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篇9

关键词: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存在问题;完善途径

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是医疗保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支持系统,它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效率及决策科学性为目的,支持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能利用过去及现在的数据预测未来,实测医疗保险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功能情况,利用信息控制医疗保险的运行,帮助医疗保险机构实现其规划的目标[1]。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要求的逐步提高,医院保险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指医疗保险管理通过建立内部及外部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管理和运作自动化、智能化,从而达到共享信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目的[2]。本文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进行研究。

1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盲目追求快速到位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发展的趋势,但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在认识和操作上盲目追求快速到位的思想和做法,这是不可取的。由于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业务纷繁复杂,在数据方面,既包括参保人员的数据和参保企业的数据,又包括业务和财务的数据;在应用流程方面,既有横向并联又有纵向串联;同时系统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

1.2认识和操作上的偏差

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区在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操作上存在偏差。有的地区是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各搞一套,规模小,功能少,并且互不兼容,重复投入造成了人、财、物的极大浪费;有的地方不讲求使用效益,从硬件到软件,从网络到数据,都与实际脱节,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瓶摆设;有的地区更新信息系统是弃陈推新,而不是改陈推新,将老系统的东西当作糟粕,全面覆盖,而不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极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和重复劳动。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1.3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医疗保险信息化业务量的快速增长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医疗保险机构缺乏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阻碍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2探寻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1加强信息化建设规划

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范围的扩大和全面推开,新的情况和问题将会更多,下一步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对信息化的要求将会更高。组织力量加大力度抓紧研究制定医疗保险信息化的长期发展规划,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必须抓紧制定发展战略,探索经验,总结规律,为确保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整合城乡、地区各自设立的封闭的信息系统,应该与推进制度和管理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市级统筹紧密结合,即信息化建设与体制机制建设结合;搞信息系统的纵向整合,不能忘了强基层,着眼建设从上到下、直通社区、靠近群众家门口的信息系统,着力打造便捷医保、高效医保;搞信息系统的横向整合,应该从方便经办、方便群众出发,信息系统的管理不可与经办管理服务相分离,等等。总之,信息化建设更应该走一条上下左右统筹兼顾、与制度建设和服务需求等协调一致的发展路子。

2.2加紧做好社区经办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

医疗保险参保对象社会化趋势明显,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参保模式已经形成,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社区就医人数逐年增加,社区经办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医疗保险管理的前沿阵地。社区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应当加强硬件配置、软件开发,加快联网步伐,提升网络速度,提升工作人员能力。社区信息程度和水平的提升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乃至城乡医疗保险统筹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持。

2.3加快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人才体系,经考核选拔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各级信息主管及管理人员。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保证有充足的办事人员,经办机构信息管理人员要相对固定,保持队伍稳定;其次是要有能力的办事人员,在优先考虑经验丰富的临床人员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对信息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增加信息管理的继续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信息管理人员除加强专业教育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团

队精神等素质教育。

3结语

只有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组织及管理,严格抓好信息化建设质量,才能保证医疗保险业务活动正常进行,从而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效率及决策的科学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周绿林,李绍华.医疗保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53.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篇10

[关键词]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意义存在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8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400-01

引言

提起档案管理人们都不陌生,档案管理学是研究档案信息系统的运行规律,阐述档案管理的一般原理的技术和方法的学科,并且通过工作实践探讨不同领域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是一门新兴的档案管理业务,相比较其它领域的档案管理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实际工作中不能生拉硬套其它领域的档案管理模式,必须根据医疗保险工作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找出符合实际的档案管理特性。

1、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意义

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是医疗保险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涉及面十分广泛,政策性与专业性较强,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制定的主要依据,也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途径和医疗保险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其中,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包括了“医、保、患、药”四大方面。所谓“医”,就是定点医疗机构,即对定点医疗机构资格认证、医疗费用清单与结算凭证等档案资料的管理;所谓“保”即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是指参保单位的基金征缴与支付资料;“患”是指参保病人,即病患的基本信息与个人账户信息;“药”是指定点零售药,即药店的资格认证资料、药费清单等资料。“医、保、患、药”是医疗保险工作的重点,是医疗保险工作开展的必备资料,也是制定医疗保险制度的依据,因此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具有重要地位。

2、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现实中,由于医疗保险工作的领导和员工缺乏对档案管理的深入认识,没有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的工作中不够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混乱。

2.2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后

虽然信息化步伐逐渐加大,但是在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化建设还只是刚刚起步,存在着诸多的不完善之处,比如硬件设施不完善,计算机、硬盘、服务器都没有达到标准;软件设施不规范,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网站存在种种问题;档案管理工作的互联网环境不安全,导致资料泄密甚至被篡改……这些都阻碍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3医疗保险档案规范化尚未形成

由于医疗信息化建设逐渐推进,我国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档案已经初步的完成信息化。然而,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却出现一个问题,即我国没有形成规范化的信息化档案格式,不同的省、市,甚至不同的医院都依自己的需要建立信息化档案。不规范的信息化档案建立的方式给未来整合信息化档案资源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如果两份格式不同的医疗保险档案资料要整合在一起,就有可能会出现丢失数据的问题。

3、做好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对策

3.1高度重视档案管理

高度重视档案管理是保证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具体来讲,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使领导和员工都认识到它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具体工作中高度重视,做好档案管理中的每项业务,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3.2加强培训,提高现有管理人员素质

对当前的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培训,促使其不断学习,定期提升,举办培训班,增加培训交流机会,不断丰富其工作内容,开阔眼界,并且要定期进行考核,及时发现工作环节中的显性与隐性问题,切实推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综合业务能力的提升。

3.3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医疗保险体系逐渐完善,但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长期存在的欠缺则将阻碍医疗保险体系的长远发展,因此要从硬件设施建设、软件设施建设与安全工作平台这三个层面对医疗保险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由于医疗保险业务档案属于海量的数据文件,且文件的数量会持续更新,因此要选择高速的、大容量的硬盘作存储介质;为了稳定的备份档案文件,相关工作人员要以光盘介质存储数据档案;为了便于档案文件能迅速被调阅,网络平台要使用高速的服务器……这些都是硬件设施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2)加强软件设施建设

为了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规范性,相关的单位要使用自上而下、统一建设的方案进行软件建设。通过软件建设,可以建立一套界面美观、交互友好、便于管理、适合数据共享的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网站。

(3)创造安全工作平台

当互联网时代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安全隐患时,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相关部门要创造一个安全的档案管理工作平台,利用封闭的、安全的管理环境来保护数据安全与资料安全。同时医疗保险业务档案的调阅权限要严格分级,使调阅者只能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自由调阅数据,以此排除安全隐患。

3.4完善信息化档案的标准

要让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实现,就要在全国的范围内统一一个科学的医疗保险档案建立标准,它必须要能准确地记录持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参保的方式等等一系列信息,这些信息使用的字段必须是标准的、录入的格式必须是统一的、使用的标签必须是科学的。如果不能做好这一系列的基础建设工作,那么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根基会非常薄弱。要确保这个环节能够顺利进行,我国相关的部门要统一建设意见,督促执行过程、严格审核结果。

3.5加强管理,夯实基础,严把社会保险业务档案质量关。为此,要从社会保险档案的源头抓起。做好参保登记、缴费申报、基金征缴、账户管理、退休审批、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和稽核等具体业务,做到一月一整理,一月一立卷。基金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财务管理凭证和各科室具体负责的统计报表、统计材料收集、整理、立卷,做到及时整理、随时立卷,按时归档。

4、结语

虽然新时期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备受重视,但是存在问题大大影响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医疗保险工作受阻,给社会保障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我们应加强档案管理工作,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一切问题,从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与管理人员三个层面进行改进与提升,从而真正地实现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高效化,促进我国医保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芳红.围绕“三大体系”建设,开创新时期档案工作途径[a].档案安全与档案服务――2011年甘肃省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庞晓燕.浅析新时期医保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J].山西档案,2013(S1)

[3]贾丽敏.医疗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