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上市公司信息化要求十篇上市公司信息化要求十篇

上市公司信息化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2:49

上市公司信息化要求篇1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

一、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相关概念解析

(一)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

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主要包括财务事项等经营信息和非财务事项信息,主要是指财务会计信息、法律事务、资产评估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财务会计信息是最根本的,它是公司各方面情况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对象

1、公司信息披露的对象首先是公司的股东,包括国家股东、企业法人股东、社会个人股东和外商投资者。

2、公司信息披露的对象还包括公司的各种债权人,如银行、原材料供应商、公司债券持有者等。

3、政府的有关管理部门也是公司信息披露的对象。代表政府的证券监管部门有必要通过各上市公司的定期或不定期报告,掌握各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实现对证券市场的有效管理,保证证券市场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维护公众的投资利益。

4、证券市场上存在一些打算购买股票或债券的投资者,他们被称为潜在的投资者。这些潜在的投资者也是公司信息的使用者。

5、公司信息的披露对象还包括公司职工。从自身利益出发,公司职工同样希望公司能以公开的方式提供有关信息。

二、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在质和量两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与此同时当前上市公司财务信自披露仍然存在着可信度低、决策有用性不强和时效性差等几方而的问题。

(一)财务信息可信度低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不真实的表现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会计政策与手段使用不当。有的上市公司不顾职业道德,配合庄家炒作进行利润包装,少计费用和损失,不恰当地提前确认或制造收入和收益;二是利用销售调整增加本期利润。为了突击达到一定的利润总额,如扭亏或达到净资产收益率配股及格线,有的公司在报告前做一笔假销售,再于报告后退货,从而虚增本期利润;三是将费用扫在“待摊费用”科目,采用推迟费用入帐时间的办法降低本期费用。

2、违反有关证券和会计法规,编制虚假财务报表,误导市场。

3、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我国上市公司发生关联交易的情况十分普遍。其主要手段有:①关联购销。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之间通过低价购进,高价售出,应收帐款高额挂起,在不产生现金流的情况下,达到形成高额利润的目的;②资产重组。由于我国对资产价值评估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及操作规范,加上地方政府刻意参与,使得上市公司常以集团公司及其下属公司为依托进行系列资产重组、资产置换,达到将不良资产转让给关联公司,将优良资产转让给上市公司,使上市公司短时间内经营业绩有较大改善;③费用分摊。上市公司改制上市前,一般都将企业社会性的非生产性资产剥离出去,但股份公司上市后仍需要存续的关联公司提供各方面的服务。这些服务涵盖医疗、饮食、物业等多方面。各项服务收费的具体数量和分摊原则是否合理外界无法判断,操作弹性大。当上市公司不理想时,通过调低收费价值和上市公司承担比例,达到增加利润目的。

(二)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不强

财务信息披露是会计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必须考虑的因素,然而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在非财务事项、预测性信息、和财务信息内容上的缺陷使得披露的财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不强。

1、非财务事项披露不够

会计信息也是一种商品,相关性差不能适应会计信息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对于投机成份较浓的市场,投资者对相关性的需求有时甚至比可靠性还要高。相关性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经营背景等非财务信息、对投资者决策尤为需要。上市公司非经营信息的评价已成为证券市场投资选择的重要环节,年报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现行年度报告体系往往局限于财务数据及其相关说明,而没有考虑用户全面了解企业的机会与风险以及企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需要,在非财务数据的披露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2、预测性信息披露不规范

我国上市公司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随意化主要表现在:①有关部门对企业披露预测性信息的要求太低。体现在:强制披露主体范围过窄,仅限于上市公司上市时;要求披露的内容太少,仅要求披露盈利预测信息,其他重要的预测性财务信息则没有要求;盈利预测的披露渠道主要局限于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②没有完善的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外部监管机制,对企业约束不够,新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可靠性不高。③责任不清,没有建立盈利预测保险制度。盈利预测存在重大偏差,误导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时,由于责任不清,不知追究企业管理当局还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笼统归结为宏观环境的影响,推卸责任了事。

3、信息披露内容不规范

现行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不系统,散见于各种规定之中,因此信息披露制度不稳定,不易执行。从内容上来看,也不够规范,《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虽对公司收购的信息披露有所规定,但并没有解决下列诸多的问题,如大股东应披露的会计信息包含的具体的内容;公众吸收、消化信息的时间段;对公开披露信息的虚假性,严重误导或重大遗漏方面,以及专业性中介机构公开披露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都没有明确的界定。

(三)信息披露时效性差

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根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一般按年、月编制。《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六章第57条规定,上市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的前六个月结束后60日内提交中期报告,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120日内提交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年度报告”。这种定期报告在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前提下,对决策是有用的,信息使用者可以大致准确地顶测企业下一年甚至以后儿年的财务状况。但面临的现实是,知识经济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经营活动不确定性日益显著,因而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就大大缩短。

三、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往来日益密切,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不仅仅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融入世界资本市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一)规范财务信息披露是我国引进外资,推进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迅速,需要大量吸收外部资金。近几年西方经济持续衰退,大量资金未能找到适当的投向,资金使用成本很低,而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海外资金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但目前我国公司吸引外资或在海外上市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国内公司按国际惯例充分披露信息的困难较大,而国外投资者对国内公司提供的信息也存在许多疑虑。外商投资者难以通过公司提供的信息准确地评价公司的投资价值。因此,按国际通行的方法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增强信息的可比性,不但有利于吸引外资,更将进一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国际化建设。

(二)规范财务信息披露是防止信息垄断、扩大投资的必然要求

股票市场是一个对信息极其敏感的市场。许多政治、经济等外界因素以及公司的经营业绩,重大事件都会引起股价的波动。一旦这些信息被少数人垄断,他们就很可能利用这些信息在股市上兴风作浪、牟取暴利,而大多数投资者则要蒙受损失。为了防止少数人垄断信息,就必须使信息公开化,通过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让广大投资者同等地获得可能影响股价的信息,保证投资者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只有建立清晰、明晰、及时、快捷的财务信息披露方法体系,提高投资者去伪存真,甄别好坏的能力,才能使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真正得到保障。

(三)规范财务信息披露是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的股份制企业中,由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改组的约占85%,这些公司无论是内部管理机制还是在市场中的行为,多少都还带有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通过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公司经常处于社会的监督之中,才能促进经营者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上市公司的素质。

四、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对策

事实证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破坏了上市公司的诚信形象,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为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企业改革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

(一)完善财务信息的市场环境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不真实主要原因在与需求主体缺位,为此必须完善财务信息的市场环境,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投资者素质。

1、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首先必须完善公司产权制度。完善的产权制度是股东等市场主体根据真实财务报告进行交易活动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只有完善的产权制度,才能使得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才能形成其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经济上的契约关系,进而形成真实财务报告的需求主体。为此有必要推行三级法人制度使投资主题明确化,落实股东权利使董事会受到股东大会的有效制约;其次必须完善上市公司的内控机制,完善公司章程,明确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的权限,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并尽量避免董事和经理交叉任职,从而确实建立起董事会和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经理对董事会负责的制衡机制。

2、提高投资者素质。提高投资者素质,使其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从而能根据自身决策需要,更好地阅读、理解和分析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并善用股东权利,针对会计信息披露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向公司董事及经理人员施加必要的压力,使之得以改进。与此同时,广大投资者还应增加法律意识。投资者应该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针对会计信息披露上的一些违法行为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有关责任人士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3、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完善证券市场法规体系,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建立以《证券法》为核心的证券制度规范,制定完善的会计准则和审计执业规范。

(二)完善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内容,鼓励自愿提供非财务信息

企业报告应考虑投资大众的广泛信息需求,满足用户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机遇和风险,以及企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的需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完整类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企业管理部门对信息的分析说明。主要说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未来的发展趋势;②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信息和经营状况信息;③未来的预测信息。包括企业面临的机遇和风险,企业的发展和开发投资计划;④股东和管理人员信息,包括董事、大股东、管理人员的持股情况、酬金以及关联交易方面的说明;⑤背景信息。包括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企业经营业务,资产的范围、内容、规模,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新晨

鼓励支持上市公司对企业非经营性财务信息的披露,主要包括管理当局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发展规划、增值表、环境保护报告等,既有对过去经济事项的解释,又有对现在情况的说明,还有对未来结果的预测。

(三)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奖惩机制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违规披露一方面是其私利因素影响的,然而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督,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能够有效的规范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

1、强化业务检查。中注协应建立、健全对事务所的业务检查制度,并加强对同业互查的组织与领导,有步骤地开展执业质量检查工作。在上述业务检查及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所发现的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证监会应在其职权范围内,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厉惩处,绝不姑息迁就,对于其中构成犯罪的应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在注册会计师的惩处上,中注协应会同财政部门、审计署、证监会、司法部门等各方监督力量,尽快建立注册会计师惩戒委员会,制定惩戒办法,统一惩戒尺度,对违法乱纪的注册会计师,及时予以严肃处理。总之,各有关执法部门应强化执法意识,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公正执法,铁面无私,维护股票市场发展的正常秩序。

2、加大对违规财务信息的处罚力度。一方面要加大惩处面,除对有迹象显示存在信息披露违规情况的上市公司进行针对性的查处以外,还应对上市公司年报建立正常的抽查复审制度;另一方面加大处罚力度,对信息披露中存在虚假或重大遗漏的上市公司,应给予严格的处罚,比如采用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摘牌等方式,严重的还应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3、建立举报违规奖励基金。只有建立起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形成高效严密的监督网络,才能够有效抑制上市公司违法违规上升的势头。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个面向全国的举报上市公司违规违法行为的奖励基金。对于举报者的举报,经调查核实确有其事后,给举报者以重奖。

结论

规范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在优化财务信息市场环境的同时,完善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内容鼓励提供非财务信息,加大监督和奖惩力度,促进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规范,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经济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

[2]孟凡利,周经吕.会计信息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年.

[3]葛家澍.中级财务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99年.

[4]齐萱,白默.关于构建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基于中国证监会处罚公告的实证分析

[J].会计之友,2005,(7).

[5]曹梦菲,王平.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问题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1).

[6]张波.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财会研究,2002,(10).

[7]李全中,靳惠.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中州审计,2001,(12).

[8]齐兴利,周丰滨,石树文.关于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问题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1,(1).

上市公司信息化要求篇2

「关键词信息披露 诚信机制 逆向定价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是一种制度现象。但任何制度现象都必然地要表现为人的行为过程,因而,受人的行为过程和行为方式的。通常,人的行为过程和行为方式是受制度条件约束的,但在生活中,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过程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变量,即存在着人的行为对制度架空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便会产生“制度虚置”的难题。因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设计,离不开入的行为机制建设。而这恰恰是现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所忽视的。

一、反信息欺诈: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收益决定

自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主流上市公司理论转向上市公司信息有用性研究。这一研究的意义在于它形成了对传统上市公司信息结构的严重挑战,并为上市公司信息结构的调整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或研究思路。而信息的有用性或有效性的前提是信息的真实性,从而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是信息披露诚实性的函数。

1973年10月,美国aiCpa下属的tRUeBLooD委员会提供了一份名为objectivesofFinancialStatements的报告(简称tRUeBLooD报告)。这份报告的最大特点是将上市公司信息的研究从信息供给转向信息需求,即主要强调财务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或有效性。tRUeBLooD委员会认为,决策有用是上市公司信息的“第一质量”;这意味着财务会计信息的供给是服从于投资者以及经营者决策需求的,而不是局限于经营过程的观念,也不仅仅是一种契约的监督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tRUeBLooD报告是对上市公司信息研究的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推动,从而也奠定了西方上市公司理论信息披露研究的主流方向。

检索现有的可知,在tRUeBLooD报告的影响下,围绕财务信息有用性,西方相关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的:其一,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点在于上市公司信息的结构调整,而这种结构调整的关键又在于信息含量的放大,即上市公司信息数量的增加。其目的是通过增大的信息量,为投资者、管理者和经营者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在这一信息披露理念的影响下,上市公司报表结构调整的一个基本取向是增加报表的种类和项目,上市公司报表的信息“边际”随之被不断扩大或延伸。其二,传统上市公司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如当期损益等只具有很少的预测价值,因为它们不过是一些异质数据的合计数。单靠这些异质数是很难对未来业绩作出评价的。因此,必须实现上市公司报表的功能性变革,即增加上市公司报表的市场预测功能或上市公司报表的“预测价值”。上市公司报表应具有帮助使用者评价财务主体利用其现有资源创造现金流量的功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未来现金流量的规模、可能性和时间分布的有用信息。上市公司报表的预测价值成为衡量其有用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三,上市公司信息服务对象的需求成为决定信息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上市公司自信息披露仅仅被社为是信息制造者单方面的事情,公众和机构作为信息的接受者无法反映自己的信息需求意愿。为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的有用性,新的上市公司理论强调投资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信息需求意愿在上市公司信息制造过程中的约束作用,即上市公司信息供给必须反映和满足公众需求。这种变化的实际涵义在于,尽管财务信息来源于企业组织,但单纯的企业组织理论已难以对上市公司信息结构作出满意的解释。企业组织与公众信息需求是决定上市公司信息结构的两大基本因素。

tRUeBiDoD报告所引起的上市公司信息革命,对于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不仅将上市公司信息质量直接指向信息的有用性,指向对公众和机构相关性决策需求的满意程度,而且是对传统上市公司信息制度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以信息有用性为目标的信息披露体制,本质上是一种信息需求主导型而非信息供给主导型上市公司信息体制。这已经触及到了传统上市公司信息制度的坚硬“内核”:上市公司信息供给的目的在于为企业契约的监督提供一套按照规范化标准计量的数据性工具。然而,西方主流上市公司信息理论在推动上市公司信息由“监督工具”向“决策有用”转变的制度创新中,由于单纯地强调上市公司信息结构与信息含量的变化,缺乏相应的机制建设,尤其是缺乏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诚信机制的建设,使得这种制度创新缺乏必要的微观基础,尤其对于市场体制发育尚未健全的经济体系来说更是如此:

一方面,所谓上市公司信息的披露是企业按照一定的准则、和惯例向包括资产所有者在内的公众所公开的企业财务信息。但是,向公众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信息来源于企业资产配置所引起的财务信息。显而易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首先便取决于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然而,正是在这一环节上,公众作为上市公司信息使用者或需求者处于委托人的地位,或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从而,信息需求方难以控制具有人行为特征的上市公司的信息制造过程,无法决定上市公司信息质量。按照委托理论,受利益驱动,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委托人将面临人的“道德风险”。因此,即使存在标准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也不能保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换言之,要保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决策有用原则的实现,离不开对委托人“道德风险”形成有效防范的约束机制。

另一方面,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披露原则也没有体现信息披露诚实信用的收益性。实际上,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既是一种制度要求,更是一种道德要求。这意味着在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一种行为基准。所谓行为基准,就是说人们不可能从诚信中获得额外的报酬,诚信不过是获取正常利润的“入场券”而已。但是,诚信的“基准化”在现实世界中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构想。由于现实世界存在大量的道德“失范”或“败德”的引致行为,从而诚信的收益就只能被体现在非诚信的负收益上;换言之,诚实信用的信息披露的边际收益等于信息欺诈的成本支出。而信息欺诈成本又是由社会反欺诈的力度决定的。由此可见,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微观基础在于“反信息欺诈”的制度设计。

总之,实现上市公司信息从监督工具到决策有用转变,建立一个决策有用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能单纯依靠财务会计信息结构的调整,还必须强化反信息欺诈的机制建设。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以提高信息欺诈成本的方式对信息供给的诚信进行“逆向定价”。反信息欺诈是维护社会经济信息供给行为基准的微观基础,是对信息制造者信息供给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一种制度设计。

二、财务信息被披露诚信行为的逆向定价:信息欺诈成本

传统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基本特征,在于信息披露主体(信息供给方)的行为除了受上市公司制度、规范和惯例等制度性因素制约外,信息披露的时机、规模与质量主要是受主体自身的道德约束。这种约束结构意味着信息供给者的行为对信息披露制度的吻合程度,主要是由其道德水平决定的。因此,传统的信息披露制度具有较大的“道德风险”。信息披露主体一旦出现“败德”问题,信息披露的失范将是不可避免的。而在信息披露失范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信息不仅无法起到决策有用的功能,甚至也不可能具有监督功能。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效率改进,是通过引入对信息披露诚信行为的“逆向定价”方式,即提高信息欺诈边际成本的方式来实现的。诚信“逆向定价”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

第一,诚信作为市场交易主体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交易人必须具备的一种义务能力,也是其他交易人应当享受的一种权利。因此,在市场完全规范的假定前提下,诚信的供给价格为零。设此时诚信的供给价格为R,则:R=o.

第二,在存在“败德风险”的条件下,诚信取得了一种外部定价方式:即由败德行为的引致成本给出。这种由信息欺诈成本的间接定价方式,意味着诚信定价的特殊性在于它的逆向性,从而在于描述诚信的机会成本。诚信的机会成本可以描述为:信息欺诈的收益越高,诚信的机会成本也越高。当这种机会成本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诚信的信息披露行为将被挤出市场。

第三,在逆向定价模型中,诚信供给价格或其机会成本的变动可以描述为:信息欺诈的边际收益越高,信息披露的诚信收益越低,或诚信的机会成本越高;反之,信息欺诈的边际成本越高,诚信的边际收益越高,或其机会成本越低。

第四,只有当信息欺诈成本足够高,或诚信的机会成本足够低,以至于为零时,人们才愿意无偿供给诚信;或者说,这是诚信规则“基准化”的依据。因此,按照诚信的逆向定价模型,提高财务信息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提高信息欺诈的边际成本。

在诚信逆向定价的模型中,信息欺诈成本的上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此,我们有必要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欺诈的成本结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涉及到三大主体,即信息披露的管理当局、信息制造者与信息使用者。因而,财务会计信息欺诈的边际成本实际上是由这三大因素决定的。具体来说:

1.信息披露管理当局作为一般制度规范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其主要职能是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提供一套为公众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标准信息语言和表达范式(如财务上市公司报表等),并对有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实施宏观监督。这种宏观监督服务的宗旨在于保障上市公司信息的可信度,为上市公司信息的有用性提供一般的制度前提。因而,信息管理当局对信息欺诈的惩罚力度是决定信息欺诈成本的直接因素之一。它构成信息欺诈的“管理惩罚成本”,我们用Ci表示。

2.信息制造者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系的关键主体之一。信息制造者作为向公众或机构等信息使用者供给信息的主体,其行为既受到来自于信息管理当局的制度约束,也有着自身的道德约束。但是,仅仅依靠这两种约束,并不能够保障信息有用是具有充分条件的。因为来自于信息管理当局的宏观监督只是为信息供给提供了一般的表达范式,提供了一种信息传导框架;而并不能决定在规范的信息表达范式下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即无法消除信息扭曲的可能性。特别是当信息制造者能够从信息传导扭曲中获取额外利益时,按照经济学的“经济人”假定,利益驱动机制将使信息制造者的道德约束失效。因此,市场惩罚机制的形成是关键。

这种市场惩罚是最具有实质性的惩罚。因为信息制造者制造虚假信息、进行信息欺诈的动机在于从市场中获取高额回报。相反,如果市场能够给信息欺诈者以巨额损失,信息欺诈的动力将是收敛的。信息欺诈所带来的市场损失是信息欺诈的“市场惩罚成本”,用C2表示。

3.在我们给出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结构中,“信息使用者”是一个由众多相对独立的子主体构成的“集合”:政府部门、资产所有者(投资人)、资产占有者(经营管理者)等。但资产占有者作为信息制造者有着直接的上市公司信息来源,而政府部门实际上是在其作为投资人时才会产生对上市公司信息的需求。因此,可以将信息使用者的“集合”简化为一个主体,即投资人。从上市公司披露过程来看,投资人对于信息披露不过是一种“外部约束”。这种外部约束的核心是要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投资决策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有用性,包括对投资预测的有效性。因此,只有在信息欺诈必须支付“违约惩罚成本”的市场环境下,才能对信息欺诈行为产生制约作用。违约惩罚成本则可以表示违C3.“

总之,信息制造者的信息欺诈总成本是管理惩罚成本、市场惩罚成本与违约惩罚成本三者的总和。若用C*表示信息欺诈总成本(在财务核算中,C*表现为一负数),以R*代表诚信收益,则C*与R*分别为:

C*=C1+C2+C3 (1)

R*=-(C1+C2+C3) (2)

因此,诚信的逆向定价模型可以简化为:

R*=-C* (3)

(3)式清楚地表明,在理想的市场经济体制下,R=0,而在现实条件下,R转化为R*,并取得了正的间接或虚拟的收益形式。换言之,诚信的信息披露行为,其机会收益表现为信息欺诈的实际成本支出。因此,要提高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C*,即使信息欺诈成本趋向于极大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财务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信息披露诚信机制的建立,关键在于提高对信息欺诈的惩罚力度,在于反信息欺诈制度安排。或者说,信息披露的诚信机制不能由城信行为本身来说明,而应当从信息欺诈的成本来体现。如果我们用诚信行为解释诚信机制,其结果将使诚信的制度安排建立在信息制造者的脆弱的道德基础之上,而淹没了诚信制度的经济属性,这无疑将削弱信息披露诚信机制的微观基础。

三、财务信息披露诚信机制的强化

财务信息决策有用原则实际上包含着一个不可回避的内在矛盾: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程序上看,信息制造者或资产人是信息的供给方,因而在给定的制度约束和道德约束条件下,信息供给的质量或其有效程度,是由资产人控制的;而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范要求来看,即从委托关系出发,信息需求方有权要求信息供给者提供满意的信息供给,信息需求方有权参与信息披露的质量决定。因此,这是一种矛盾。同时,应当看到的是,这一矛盾实际上是委托关系内在矛盾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过程中的表现形式。

我们的分析已经说明,通过提高管理惩罚成本、市场惩罚成本以及违约惩罚成本,对于建立与巩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信息欺诈的三大成本在诚信制度建设中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其中,来自于信息管理者当局的信息欺诈管理惩罚成本,通常适用于对大规模的、普遍性的和常规性的信息欺诈行为进行治理,但由于这种惩罚机制主要是通过行政管理方式实现的,因而对于那种偶然的零星的信息欺诈缺乏应变能力。信息欺诈的市场惩罚成本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来自于委托人对人的信息欺诈违约惩罚成本,则可以通过投资者的跟踪、甄别和契约约定,能够对信息披露中的违规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因而,前面所说的C3,在财务信息披露诚信机制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投资人的信息需求是上市公司信息的生命和价值体现,离开投资者的需求,上市公司信息充其量只是资产占用者或管理者的一种核算工具或自我监督工具,而不能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经济信息存在。所谓上市公司信息的有用性,其实质是对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全社会信息使用者的经济活动形成同等有效程度的决策支撑。这种同等程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就是保障资产占用者、所有者和其他机构在进行相关决策时,享有“信息均等化”待遇。相反,在存在管理者信息垄断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将呈非均衡分布:信息制造者可凭借其垄断的内部信息(财务信息)进行合理决策,而投资人等外部公众则因无法获得这种内部化的财务信息而盲目决策,甚至进行错误的决策。可见,没有投资人的信息需求约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将偏离决策有用的最优化配置要求。因此,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披露违约行为惩罚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对于抑制信息欺诈具有及时高效的作用。

其次,上市公司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之一,是重新诠释上市公司原理和重构上市公司信息表达范式,以保障上市公司信息的决策有用。而上市公司原理的重新诠释的价值,就在于使投资人的信息需求在上市公司规范中得到合理而充分地体现;信息披露范式的重构,也在于使信息需求者能从信息披露中获得更为完整的上市公司信息,以保障委托人和人的信息均等化权利。因此,强化委托人信息监督机制,提高投资人的信息披露的干预能力,是完善反欺诈信息披露制度安排的常规性动力。

上市公司信息化要求篇3

关键词:资本市场信息供给信息需求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08)06-044-04

信息是资本市场的“轴心”和“生命”,资本市场是信息最重要、最集中、最不对称、时效性最强、价值体现最充分的市场,可以说,现代资本市场也是一种“信息市场”①。要实现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就必须研究信息的供求机制和运行系统。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资本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信息运行系统,它由信息供给、信息需求、信息传播与流通等组成。

一、资本市场信息的供给分析

信息的供给,就是信息的生产、加工和提供等过程的总称。信息的供给是资本市场信息的“源泉”,没有信息的供给,就谈不上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的需求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信息的供给是研究资本市场信息系统的起点。

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早期阶段,投资者所需的信息基本上都是由自己“生产”并加以选择的,是一种由私人进行的独立的、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化生产。这种私人生产的优点是,投资者的信息可以直接满足自己的需要,即信息的供给和需求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复杂,以及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信息私人个体化生产存在的速度慢、成本大、误差大等弊端越来越暴露出来,客观上决定了这种信息生产方式的原始性和落后性,难以适应现代资本市场运行对信息的需求。正因为如此,在现代资本市场上,信息的生产方式逐渐向社会专业化生产转变。

信息的专业化生产是指资本市场上的信息由专门的机构或部门来生产,形成了社会化、专业化、集团化的特点。信息生产的专业化,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大大提高了资本市场信息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信息成本及其在金融产品价格中的比重。因为专业信息机构可以集中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设备和庞大的网络,大批量地收集、整理、加工和生产信息,一方面速度大大提高,质量也有保障;另一方面单个信息产品的成本也大为降低。另外,专业化生产的同一信息可以同时出售给多个投资者使用,可以使信息机构的收入来源增加,可以实现信息的连续化生产。也就是说信息的专业化生产克服了个体化生产的弊端,提高了信息生产的效率,因而成为现代资本市场信息生产的主导方式。也正因为实现了信息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现代资本市场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市场。

在资本市场上,信息的供给是由以下主体完成的,这些主体提供着不同的信息,具有各自的特点。

(1)政府信息部门。如证监会、中央银行、财政部等。它们负责制定、收集、整理和有关经济、金融的制度、法规、政策以及统计资料、形势报告,一般属于宏观方面的信息。政府部门信息一般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往往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以国际利益和经济大局为重,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宏观、深远而广泛。在一个法制完善、程序规范的国家,这方面的信息不是一个任意变化的变量,而具有一定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相反,在一个“人治”的社会或法制不健全的国家,政策的随意性较强,信息的不确定性较大。

(2)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所是资本市场上证券集中交易的场所,它既是资本市场体系的组织中心,也是资本市场的信息中心。所有上市证券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品种的交易信息,例如成交的品种、数量、价格、时间以及未成交的委托情况,证交所的各类指数、公告等,都是市场参与者需要的信息,也是监管部门重要的信息来源。证交所的信息,主要生成于自动交易系统,在通讯技术非常发达的今天,即时传输的速度基本上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方面信息在时间上、准确性和公正性上也是有保障的。

(3)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股票和公司债券的发行者,因而是资本市场微观信息的主要来源。上市公司作为信息来源主要是现代资本市场普遍实行的“信息披露制度”的要求,各国的《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的内容、时间、格式等作了严格具体的规定。上市公司必须遵守这些规定,对公司经营情况、经营业绩、财务报告、重大事项等信息及时向社会予以公布。上市公司的信息基本上属于微观经济信息,这类信息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社会形象和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也是公司股价波动和实现再发行和再筹资的主要依据,因此,上市公司对信息披露都十分重视。公司信息有利好信息和有利空信息之分,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掌握着主动权,因此不排除公司在事关重大的信息方面弄虚作假的可能性,在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和真实性方面有可能存在“噪声”,投资者在使用这些信息时需要甄别。

(4)证券中介机构。主要指证券公司,广义来说也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证券公司作为信息源,主要是以其拥有的研发中心,对资本市场的基本面、技术面、行业发展状况、上市公司个股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形成市场走势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等信息产品,向社会公布或出售。证券公司的信息具有明显的功利性,难免会有各种“噪声”存在,甚至会有虚假和误导的成分,信息的真实性、公正性需要投资者注意和选择。另外,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也是重要的信息源,一般出于职业道德和行业信誉,它们的信息可能是对公司信息或其他证券信息的真实性的“鉴别”和“过滤”,相对具有真实性和公正性。

(5)投资者。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也是信息供给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者行为信息,如投资品种、持股比例、持股数量、持股价格、买卖时间等,这些信息在交易发生后立即成为一种信息,不仅对个体投资收益有直接影响,而且汇集起来能够反映出市场的总体走势,成为一种“公共”信息。二是投资者作为市场参与者,通过自己的分析和研判也会形成一些信息,这些信息主要依赖于自己的经验判断、分析研究,除了自己使用之外,也可能通过不同渠道进行传播,例如形成“小道消息”,在朋友之间散布,对别的投资者产生影响。很显然,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质量是没有保证的,需要引起信息接受者的注意。

二、资本市场信息的需求分析

信息需求,顾名思义就是指市场参与者对信息的需求。市场参与者之所以需要信息,就是希望信息能够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信息需求不同于一般物质商品的需求特征,它是一种派生性需求。也就是说,信息需求不是为了满足一般性物质欲望,而是为了减少风险,获得最大化收益,这是信息需求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针对不同的市场参与者,信息需求的形式也会千差万别,但无论信息需求的具体形式多么复杂和变化,它们在本质上都可以划分为两种形式:即消费性信息需求和生产性信息需求。前者如消遣性知识需求,后者如企业对经济信息和市场信息的需求一样。但是,在实际经济活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难以将这两种信息需求严格地区分开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与市场参与者效用最大化假设相一致,信息经济学通常假定市场参与者的信息需求均为生产性信息需求。

资本市场上,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是信息的需求主体。不同的市场主体在信息的要求上,在信息的收集途径与方式上,在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上,以及在信息的最终用途上都是不同的。具体来说,信息的需求主体及其各自特点如下:

(1)投资者。投资者是资本市场上最大的信息需求者。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的目的就是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而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就要减少不确定性,规避风险,信息正是减少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和增强投资决策准确性的主要依据和基础。因此,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最需要的就是信息。投资者主要有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两大类。不管是那一类投资者,信息无疑是实现其目的的主要手段,它们都会花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采用一切手段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等工作。基于内部利益诱导和外部竞争压力而产生出的强烈的信息需求,促使投资者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千方百计挖掘信息的价值。在这方面,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具有更强、更大的需求动机。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大批这样的机构投资者,资本市场信息的有效性才得以实现。它们是信息需求的主力军,通过它们的利己动机实现了资本市场对资源(特别是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这部分需求主体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本市场信息的有效性。

(2)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主体之一。资本市场既是公司筹集资本的场所,也是其进行资本运营的舞台,上市公司的收购兼并活动都是在资本市场上展开的。上市公司的这些行为,都依赖于信息的占有。因此,来自资本市场的各种信息,都是公司管理层十分需要和重视的。但是,这有一个前提条件,即上市公司的体制是健全的。如果现行的制度安排使得上市公司无破产、被兼并、被收购的压力,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高层管理人员的聘任升降是行政任命或关系安排,而与公司业绩无直接关联,那么公司对市场信息的反应可能是非理性的、迟钝的、短期化的。然而,一个正常环境中的上市公司,则对市场信息的反应是灵敏的,需求是强烈的,甚至信息是决定一个公司决策准确、竞争获胜、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3)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信息的需求者。因为,信息生产也是对原始信息的加工和处理,需要具备“信息资源”进行投入,也就是说,其对信息的需求多是一种“生产性需求”。但是,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在资本市场上只是起到一个“中转”的作用,只是在整个证券交易活动中为投资者提供交易和信息服务,因此,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并不一定对信息的使用效果负完全的责任。据此有人(汤光华,2000)认为,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缺乏信息需求的真正动力。我们认为这是不完全正确的。从现实来看,一方面,证券公司除了为客户服务的证券经纪业务外,还有证券自营业务,而自营业务对信息的需求是直接的、有动力的;另一方面,即使是经纪业务也是长期的博弈过程,必须赢得客户的信任才能留住客户,并在“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这样,它们对信息的需求也是真实的、有动力的。可见,信息对于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十分重要的;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无疑也是资本市场上重要的信息需求主体。

(4)监管部门。证监会等资本市场监管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监管整个市场的运行,制定市场交易的基本规则,监管市场参与者的“博弈”行为,维持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作为资本市场“看得见的手”,监管部门的法规制定和政策出台等决策行为是以大量、广泛、真实、准确的信息为基础的。显然,证监会及其分支机构等监管部门是资本市场上重要的信息需求者之一。它们除了掌握有关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政策方面的信息以外,还要了解市场参与者行为的信息,包括上市公司、投资者、证券商以及新闻媒体等机构行为的信息。监管当局信息收集的渠道和方式一般是正规的,而且有明显的行政命令性,由下而上地汇报得来。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及效率与行政的层级结构、工作作风、管理制度等有直接关系。监管部门的制度效率决定了其信息效率,信息效率进而决定了监管效率,而监管效率最终影响着整个市场的效率。因此,作为现代资本市场的“掌门人”,证监会等监管部门也是信息的需求者,必须做好信息工作。否则,盲目决策、政策滞后、信息泄露等行为只能给市场造成伤害。

三、资本市场信息的传播与流通

信息系统的效率不仅取决于信息生产的效率,还取决于信息传播的媒介及其效率。信息的传播是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传播的终点是到达信息需求者手中,因此,信息传播是联结信息供给和信息需求的桥梁和纽带。

信息传播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渠道完成的,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渠道又叫“信道”,包括媒体和其他多种方式。资本市场上,信息的传播渠道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证券交易系统。它主要是以交易所系统为中心的证券商信息网络。交易所系统作为信息渠道主要反映在交易所上市的所有品种的全部交易信息,这些信息具有速度快、数量大、时效强、公开、公正等特点,是广大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最直接、最客观、依赖性最强的信息来源。例如国内的上海证交所、深圳证交所就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信息源”。证券商作为信息渠道,一方面传输交易所适时行情信息,为在其开户的投资者提供证券交易经纪业务服务;另一方面向其客户进行技术分析、现场解盘及有关咨询等信息服务。

(2)媒体渠道。媒体是资本市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一些国家规定了信息披露的指定媒体。媒体上既转载交易行情,也刊载信息公告,还发表大量分析报告如大势研判、个股点评、行业分析、公司分析等加工过的信息。各种媒体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时效快、立体化的信息传输网络,使资本市场信息得到及时、快捷、广泛的传播。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是便捷了资本市场信息的传播,使广大投资者可以足不出户获得信息,进行投资操作。国际资本市场上著名的信息媒体很多,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英国的《金融时报》等;国内也存在一些专业的信息媒体,著名的有《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等“三大”证券报,还有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证券”以及各地电视台的证券类栏目等。

(3)非正式传播渠道。除了交易系统信息、主要媒体等正式信息传播渠道以外,还有一些小范围的非正式的信息传播渠道,例如投资咨询机构设立的信息网络,地方开设的证券声讯语言信箱,各地举办的不定期的股票讲座、证券培训班、资本市场研讨会、俱乐部性质的组织等,也起着信息传播的作用。

(4)其他传播渠道。例如熟人之间的自然传播,各种“小道消息”的散播等也是一种民间的、非正规的、难以阻挡和管理的信息传播渠道。

信息传播除了以上主要渠道以外,还取决于一些技术条件等“基础设施”。一个比较理想的信息运行系统的“基础设施”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运行系统的“硬件”设施,即保证信息系统有效运行的各种通讯传输设备、组织机构设置等有形部分;二是信息运行系统的“软件”环境,即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各种制度安排、政策规定等无形部分。这些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是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否则,现代资本市场信息系统的运行都可能是“跛脚”的,难以有效的。

四、资本市场信息运行系统

以上我们分别论述了信息供给、信息需求、信息的传播与流通等情况,其实,这些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分离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资本市场完整的信息运行系统。这一运行系统如下图所示:

资本市场信息运行系统其涵义是:信息是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内在要素,它是市场参与者进行证券交易、进而实现资本融通的决策基础;市场参与者既是信息需求者,同时又是信息供给者,它们的交易活动既需要信息,又会产生和显示信息;资本市场既是资本交换的场所,又是信息交换的场所,正是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说现代资本市场也是一个信息市场。

综上所述,信息在资本市场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在资本市场运行和管理中给予信息因素以应有的地位,在资本市场制度设计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一方面通过信息供求机制和传播渠道保证信息的生产、交流的顺畅,使信息真正成为资本市场的轴心。另一方面,坚持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趋向,使各种信息能迅速、快捷、准确地反映到证券价格中去,变成价格的内在成份;尤其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减缓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实现资本市场的公平交易和有序运行。

注:

①马广奇,2006:资本市场博弈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第68~102页。

参考文献:

1.马广奇,2006:资本市场博弈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第68~102页。

2.布鲁斯・金格马,1996:信息经济学[m],马费成等译,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中文版,第61~63页。

3.刘波,1999:资本市场结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3页。

4.F.Black,1986:“noise”,theJournalofFinance,vol.XLi,no.3,p529~543.

5.张建伟,1999:噪声交易、金融泡沫与金融市场多重均衡理论[J],当代经济科学,第4期。

6.汤光华,2000:证券投资的不确定性[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第162~165页。

上市公司信息化要求篇4

【关键词】财务报表;会计信息质量;审计质量;信息需求者

一、引言

2010年以来不断有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面对集体诉讼。近年来美国针对外国企业提起的证券集体诉讼案数量稳步上升,中国在美上市企业面临的集体诉讼最多。2009年下半年以来,不少美国投资人看好率先复苏的中国经济,在纽约资本市场热衷中国企业股票,后来股价大跌,投资者遭到损失,这时有人发现在这些公司ipo之后的财务结果,与招股说明书中的财务报表显著不同。这个事件表明了中国资本市场和美国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监管严厉性和监管方法的不同,美国的资本市场监管制度采用“严刑峻法”的方式,对于不按照规定披露财务信息和公司信息的上市公司将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集体诉讼、司法制度保证了这种处罚措施将落到实处,从而使美国证券市场发展成为目前世界上最为发达、规范和充满活力的证券市场。

我国证券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至今,在整个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政府都是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我国通过借鉴证券市场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已基本上建立了一套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较短,同时证券市场还承担了“国企脱困”和帮助国家执行宏观经济政策等职责,从整体上看我国的证券市场还远未达到规范状态,相关法规也不够完善。强化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个有序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进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相对较完善的美国证券市场也曾发生“安然事件”,但其后美国证券市场在强化信息披露和财务会计处理的准确性上做出了许多努力,确保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以及在改善公司治理等方面对现行的公司法律、证券法律和会计法律进行了多处重大修改,所以我国证券市场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和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也只能在逐步的改进中提高。

二、财务报表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对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包括三个方面:1.提供有利于信息需求者作出合理决策的有用信息;2.提供有助于信息需求者估计企业预期现金净流量的金额、时间安排和不确定性并以此为基础估计他们自己的现金流入;3.提供与整个企业有关的经济资源,对资源的以及交易、事项和情况,对资源和资源的变动影响的信息。财务报告目标包括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性,对于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而言,不仅要注重对股东委托的管理当局履行受托责任的信息,而且投资者也需要获取有关资源配置的信息。

而财务报告的信息基础是会计信息,投资者不能获取会计记账的信息内容,也不可能处理那么多的会计记账信息,他们只希望获取会计记账信息的汇总,通过财务报告的形式反映会计信息,所以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就决定了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有用性程度,所以信息需求者会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要求: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如实反映,如实性保证了真实地反映经济活动;相关性指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导致使用者的决策差异。在这两个基本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下,信息需求者还希望会计信息质量满足可比性:被披露的信息能够使信息使用者识别经济现象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验证性是指提供的信息能被信息使用者验证是否无偏见地如实反映了经济事项;及时性是指将信息在丧失影响使用者进行决策的能力之前将信息提供给使用者;可理解性是指报告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能被使用者理解。

但是上市公司提供有用财务信息的约束条件包括重要性和成本效益两个方面,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面临着信息过量的问题,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量正在逐渐提高,证券市场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存在重要性和成本效益的替代选择,重要性是指会计信息的忽略或错报将会影响信息使用者作出的决策。重要信息的遗漏将导致信息的不完整或错报,破坏如实反映,而不重要的信息通常是不相关的。因此重要性应作为衡量信息是否能够影响使用者决策的过滤器。成本效益是指在提供会计信息时所花费的成本应低于带来的效益,从上市公司决策的角度,他们更关注成本效益,有时是为了关注上市公司决策层的利益(如大股东的利益),比如为了掩饰上市公司向大股东输送利益,上市公司会记录没有经济意义的经营活动尽可能地满足会计准则的要求。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汇总,会计信息是经济业务活动的反映,而财务报表的虚假是因为经济业务活动的虚构或者曲解,投资者却只能通过财务报表了解上市公司的信息。

三、财务报表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上市公司更关注成本效益原则,但为了证券市场的有序发展,必须制定一套财务信息的披露制度,使得投资者等信息需求者能够获取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信息需求者可以根据上市公司的业务特征及其在所属行业的竞争地位,全面地对比分析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和财务报告中的附注内容,掌握上市公司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利于信息需求者的决策。财务报表的信息需求者包括了债权人、客户、供货商、投资者等,债权人更注意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负债率和利息偿还比率等,以确定其还债能力;供货商更关注上市公司应付账款的金额以确定企业付款的快慢;投资者更关注上市公司市盈率和市净率以确定投资成本和公司价值的比较。而上述所有的财务报表分析必须基于一个前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财务信息是真实公允的,所以审计是保证财务报表分析实现的有效途径。

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警察,肩负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鉴证职能的责任,这种审计鉴证职能是为了确保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使得投资者能够依据被审计的财务报表判断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而作出自己的决策,市场起到调整资源配置的作用,但是这种职能可能因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损、审计市场的激烈竞争而弱化,证券市场的有序性受到影响,例如我国证券市场的“银广夏事件”就给证券市场带来极具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财务报表的合法、公允确保注册会计师在其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按照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地完成审计目标,上市公司良好的财务信息系统会保证审计市场的健康发展,而混乱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系统可能会使得注册会计师审计无从入手,只能据此出具无法表示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这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是无法获取足够的审计信息的,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必须规范,只有有了明确的制度设计,注册会计师才能明确标准,并对照标准进行审计鉴证业务,所以要保证审计市场的健康发展、保证注册会计师经济警察职能的有效发挥,财务信息制度以及财务报表的信息披露制度都将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财务报表与审计质量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会计信息质量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会计信息质量是选择或评价可供取舍的具体会计准则、会计程序和方法的标准,是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上市公司一定时期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体现各种利益关系的界限和分配结果。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使得其在财务报告中得到具体化地实现,我们需要注册会计师审计完成这一职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内容正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

(一)会计信息质量与审计质量的矛盾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未能将投资者信息需求作为其财务信息披露的选择标准,而是尽可能少地披露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将财务状况归结于行业不景气、受新会计制度影响等客观因素,而对公司包括管理、营销等问题很少披露,这些都造成了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而且部分上市公司还存在财务报表舞弊的情形,使得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这时注册会计师未能及时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从而难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这就是我国证券市场目前面临的会计信息质量和审计质量矛盾。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审计质量的统一

会计信息质量与审计质量并不具有直接的统一关系,虽然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内容是财务报表所依赖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记账所依据的记账凭证和经济业务活动事实,但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高并不意味着审计质量的高,而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也不意味着审计质量的低。低质量的会计信息和高质量的审计组合会导致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受到信息决策者的质疑;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和低质量的审计会导致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自身利益而虚构经济业务,导致原本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能持续;只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和高质量的审计,才能保证证券市场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得以执行,上市公司财务制度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五、财务报表、会计信息质量与审计质量的统一

财务报表、会计信息质量和审计质量三者的统一不仅仅在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高质量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及完善的财务报表信息披露制度,更是在于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达到资本市场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的有序发展:当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时,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也限制了信息需求者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这个时候就对审计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信息需求者不能接触到会计信息,注册会计师需要代替信息需求者作出判断,判断其财务信息依赖的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和会计信息基础是否真实可靠。如果这时审计质量不高,那么证券市场将面临着无序发展的可能性,证券市场将不能有效地进行证券定价和资源配置;如果这时审计质量高,那么证券市场将面临着重整的可能性,证券市场将完善其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将规范其会计信息系统。

我国证券市场要达到财务报表、会计信息质量与审计质量的统一,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伴随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制度的完善和我国审计市场的发展而逐步进行的过程。美国证券市场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也不是在设立之初就达到目前的高度,所以我们这个过程具有渐进性。但是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发现:为了保证证券市场的有序发展,纠正上市公司不真实的财务信息,注册会计师审计必须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规范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履行,并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诉讼制度,使得注册会计师恪尽职守,执行审计程序、完成审计目标。

【参考文献】

上市公司信息化要求篇5

[关键词]信息披露;上市公司;证券市场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原因和重要性

1.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证券市场上,保持透明度的关键就是信息,信息是投资者鉴别公司质量、进行投资决策的基础。投资者是上市公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土壤,没有投资者就没有上市公司(陈红隆,2004)。中外为数不少的上市公司因信息造假而给社会给投资者造成的不可挽回损失的惨痛教训,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2.信息披露是证券价格公平的保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交易公平的实现,如交易双方地位、信息拥有量、讨价还价能力、交易者自身素质等等,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交易公平的实现,成为公平交易实现的障碍。证券法把真实原则作为上市公司信息公开的首要原则,以充分保障投资者的投资判断依据的真实性。证券法上的信息公开制度所追求的真实原则,是努力将上市公司所公开的信息客观化,排除对投资者投资判断活动的人为干扰,用投资判断依据的真实性来促进实现投资判断活动的公平性。

3.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规范化的基础。在股票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客观上天然地处在一种信息的不对称状态。上市公司在信息的拥有量上占有绝对优势,投资者则处在劣势状态,无法与上市公司在信息的占有上处于平等的地位(郑槐淼,2006)。如果没有强制性的法律约束,上市公司完全有可能通过做假帐在资产买卖中牟取暴利。必须恪守透明度原则,充分保障上市公司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地向社会公众披露信息。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

1.实行强制披露形式。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是世界各国政府对其证券市场进行规范、管理的最重要的制度之一。证券市场的不对称是强制信息披露存在的理由:资本市场是一个存在着重要的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必然导致市场失灵,只有将政府这只看的见的手被引入制定强制信息披露制度,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汪炜,2004)。

2.信息披露重量不重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也存在一种倾向:重量不重质。翻看三大证券报可以发现,上市公司的各种公告迅速“扩容”:数量多了,篇幅长了,内容全面了。但这些公告大多是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拷贝,有效信息并不多;其次信息披露上的违规行为并没有下降的迹象。

3.披露内容和格式不规范。对于一般性上市公司,在证监会2005年修订的《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中,并未要求披露公司建立的信息披露制度的详细信息以及监事会的评价,同时,对披露的格式也缺乏详细规定,这不仅造成上市公司披露时无所适从,更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应付了事,不披露详细的信息。

4.信息披露的歧视性和不平等性。某些上市公司因为害怕所公布的会计信息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将一些本应在全国性报刊上公布的会计信息放在地方性报纸上公布,以减少信息影响面;还有一些上市公司依市场少数人士优先得到经非正常途径泄露出来的信息,那些获得内幕信息者得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取非正常回报,却使其他为数众多的投资者蒙受损失,造成了不平等竞争,极大地损害了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披露质量水平低下。(1)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2)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3)会计信息披露不主动。

2.强制性信息披露的缺陷性。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在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本身也存在缺陷性。随着整个经济环境变化速度的加快,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然而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强制性信息披露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缺陷。

3.监管水平不高。在证券市场上信息披露违规事件屡禁不止,其性质一个比一个恶劣,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长此以往,将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信息披露的监管水平有待提高。

4.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政出多门,表现为证券法规、审计法规、会计法规对会计信息的不同控制要求和控制层次,使许多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深度、时机等的选择上十分随意,没有形成对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处罚的法律环境。’

5.审计功能的缺失。审计的质量不过关,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就很难客观公允地反映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上市公司的公告可信性打了很大的折扣,投资者就无法以上市公司的公告来判断一个公司的价值,由此作出的错误决策难免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其对证券市场的信心也必将受到严重影响,这对证券市场的发展是十分不利。

6.上市公司内控机制的不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多数企业未能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很多国内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错误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大多数企业的预算是由总经理组织编制,报董事会批准后实施。由于信息不对称,董事会不可能对预算提出实质性意见,预算管理中董事会职权弱化的现象十分突出。

四、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对策

1.贯彻高质量信息披露的理念。“真实、准确、完整”应该是上市公司一贯坚持的信息披露原则,真实性是上市公司披露的最低要求,披露的信息必须真实,不可稍有虚假,这一点自不待言。披露信息还必须保证有效性,包括内容的有效和形式的有效。

2.实行自愿性信息披露。自愿信息披露是公司与其他利害相关者之间基于经济利益进行的自利性信息沟通,能够促使公司改善治理结构,保护投资者利益;能够对垄断的规制产生影响;能够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及可靠性;能够对上市公司股份的市场流动性和资本成本产生显著影响(张静,2006)。由此可见,实行自愿性信息披露有着极大的益处。在证券市场上信息供求双方都认为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尽快推出上市公司自愿信息披露的章程指引,鼓励并规范上市公司的自愿信息披露。

3.创新与完善监管理念。(1)持续适度监管。证券市场是一个年轻的市场,这就要求监管一定要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和市场的发展阶段以及市场所处的宏观环境变化情况,不可盲目推进;(2)监管要强调科学性;(3)监管要强调持续性。首先要保持政策一致性;其次实现监管的公开化和规范化;再次加强主动监管,使监管工作与市场变化相适应;(4)监管手段多样化。要强调共同治理,发挥正面监管作用,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

4.建立相关诉讼机制。在处理证券市场违规行为方面,我国一向比较注重使用行政处罚的方式,虽然规定了刑事责任,但由于证券违法案件本身的复杂性使得追究刑事责任通常情况下也比较困难,民事责任方面法律规定很不健全,使受损失的投资人的求偿权很难实现(张小虹,2006)。

5.发挥审计的作用。信息披露是否合规、合法,质量如何,最终都要由注册会计师审计核实。鉴于我国虽然注册会计师数目已经不少,但可以从事证券业务审计的注册会计师队伍过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有必要加强有证券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和考试工作。

6.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由上市公司内部各相关部门组成,通过公司内部会计部门、审计部门治经营部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能活动来完成,其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首先必须合理、有效地设置会计机构;其次上市公司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归属监事会领导,对会计业务进行日常的内部审计监督。应该明确财务人员的信息供给主体的地位,强化披露信息的内部监督,并使监督人员在企业中行使其职权时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最终从内部控制机制上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参考文献

[1]付成勇,基于公司治理上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J],中国经济分析,2006(8)

上市公司信息化要求篇6

关键词:公司治理;环境信息;煤炭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4)03-0068-06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但在生产过程中引发的土地、水体和大气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煤炭行业能否实现低碳环保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环境信息披露为煤炭行业绿色增长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企业自愿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显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接受程度以及树立良好形象的意识,有助于政府环境监管、投资者决策以及公众环保参与(肖华等,2013)[1]。

近些年,我国政府部门相继出台多项政策规定,以规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行为。国家环保总局2007年颁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并于2008年公布《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将煤炭行业列入核查范围。2010年,环境保护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并于2011年出台《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严格的规制政策有助于引导煤炭企业更加全面深入地披露环境信息,自2008年7家煤炭行业上市公司①被强制要求社会责任报告以来,2012年煤炭行业上市公司中的12家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另有一些通过年报披露环境信息。可见,外部政策压力使得披露环境信息的公司数量呈上升趋势,但对披露质量的研究还很欠缺。

那么,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如何,外部压力能否对披露质量同样产生积极的效应?与此同时,公司治理作为解决问题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其从公司内部能够对环境信息披露行为起到怎样的作用,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以我国a股煤炭行业上市公司2008―2012年数据为研究样本,在运用内容分析法评价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基础上,从外部压力与公司治理两个角度实证检验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改善煤炭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关于外部压力对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学者们主要通过环境监管法律法规的出台来检验政府的施压结果。1998年澳大利亚以公司法的形式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环境信息,Frost(2007)[2]研究发现,在该规定出台后,相关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均明显提高。肖华等(2013)[1]指出,制度压力对组织生存合法性提出挑战,迫使其寻求合法性并与社会期望保持一致性,上市公司会借助环境信息披露实施相应的应对策略以达到获得、维护和修复合法性和继续其经营活动的目的。我国现行制度环境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已经形成制度压力。稻田健志(2011)[3]对比研究中日环境信息公开的压力来源,发现中国企业重视法律遵守的理由是行政部门的影响力较强,企业要应对其压力。除政府之外,学者们还关注了媒体、社会公众等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行为施加的外部压力(Freedmanetal,2005[4];王建明,2008[5];沈洪涛等,2011[6])。

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够从维护或修复合法性角度出发完善信息披露,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Cormieretal,2005)[7]。已有文献主要从股权特征、董事会特征等方面研究公司治理对信息披露的作用效果。早期研究表明,国有股控股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从而诱发内部人操纵会计信息,降低了信息披露质量(刘立国等,2003)[8],而且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并不是国有股股东的主要信息渠道(engetal,2003)[9],因此国有股权性质不利于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但近期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因此受到更严格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和更高的媒体公众关注度,因此要比非国有企业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卢馨等,2010[10];沈洪涛等,2011[6])。对于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研究结论差异较大,有学者认为随着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数量的增加,董事会服务效率提高,有助于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Johnsonetal,1999[11];akhtaruddinetal,2009[12];沈洪涛等,2010[13]),也有研究表明董事会规模过大、独立董事数量过多,协调沟通的成本和难度增加,导致决策效率下降,反而降低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Beasley,1996[14];孙永祥,2001[15];肖作平,2011[16])。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已经发现外部压力、公司治理能够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产生影响,但大部分文献仅从单一的角度展开研究,并未从“外部、内部”相互关联的角度,探讨它们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共同作用的效果。本文将外部压力、公司治理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实证检验二者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三、研究假设

(一)外部压力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

1.市场化进程。作为新兴市场国家,我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差异明显。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法律制度环境、环境保护意识的差异,导致各地区的环境信息披露政策和当地政府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管压力的不同(沈洪涛等,2012)[17]。市场化进程较高的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民众的环保意识更强,对环保的要求较高,污染企业面临的外部压力更大,相应地会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上市公司所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越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2.政策实施力度。有研究表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状况优于深圳证券交易所(沈洪清等,2010)[13],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前者对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力更强。上海证券交易所强制要求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更多,每年评比颁发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奖,而且继设立信息披露直通车和上证e平台之后,2013年11月又成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咨询委员会以推进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实践证明,随着环保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强,公司面临的环境信息披露压力越来越大。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政策实施力度越强,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二)公司治理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

1.股权特征。适当的股权集中为大股东对公司管理者的监督提供条件,有利于约束管理者的信息披露行为。因为一旦发生重大环境问题,大股东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其股价和声誉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沈洪清等,2011)[6]。此外,如果控股股东以外的其他股东足以与控股股东相抗衡时,他们就能够约束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积极寻求话语权和信息获取权,从而要求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马连福等,2007)[18]。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股权集中度越高,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假设4:股权制衡度越高,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2.董事会特征。董事会规模越大,越能聚集具有专业知识、管理知识的人才,从而帮助和监督公司管理者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独立董事独立于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利益,对环境政策法规有更好的理解,因此更能客观地做出决策,督促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和环境信息披露义务(史建梁,2010[19];刘儒旺,2012[20]);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增强了董事会的监督效率和透明度,使企业自愿披露更多的信息。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5:董事会规模越大,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假设6:独立董事比例越大,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和数据来源

根据证监会《2013年3季度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本文选取2008―2012年a股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进行以下筛选:(1)考虑到2008年以后新上市公司可能缺乏以前年度的信息披露,将其剔除;(2)剔除2008年以后新增煤炭业务的公司。由此获得22家上市公司,其中上交所15家,深交所7家,共110个研究样本。所需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和上市公司年报、社会责任报告手工搜集数据。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指数(eDi):按照现行规定,环境信息披露是公司的自愿行为,并不属于强制披露范畴。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出发,确定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可比性4个方面作为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一级指标。完整性指标根据环境保护部2010年出台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中要求披露的8项内容,真实性包括客观性和可信性两个方面,准确性分为量化性和明晰性,可比性由纵向和横向可比组成。

对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评分方法,本文借鉴已有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为保证指标得分的可加性,各二级指标最高赋值1分。在此基础上,4个一级指标的得分是由所对应的二级指标得分之和除以二级指标个数,例如,完整性一级指标得分就是8项二级指标的得分相加除以8。将4个一级指标得分直接加总,即为某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指数(eDi)。指标具体赋值要求见表1。

2.解释变量。(1)外部压力:通过两个指标衡量。一方面,采用樊纲等(2011)[21]公布的中国各地区市场化指数衡量市场化进程(maR),但该数据只公布到2009年,2010―2012年数据是通过计算平均增长率的方法得到。另一方面,政策实施力度的强弱可通过上市公司的反应加以体现,本文选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情况作为政策实施力度(CSR)的替代变量。

(2)公司治理:分别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2~10个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作为股权集中度(top)和股权制衡度(ZHD)的衡量变量,董事会特征变量选取董事会规模(BoD)、独立董事比例(inD)来衡量。

3.控制变量。借鉴已有研究,将公司盈利能力(Roe)、财务杠杆(LeV)作为控制变量,以控制公司特征,同时将环境信息披露的年份(YeaR)作为控制变量。

(三)模型建立

根据上述分析,为检验外部压力、公司治理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本文构建回归模型(1):

eDi=?琢+?茁1maR+?茁2CSR+?茁3top+?茁4ZHD+?茁5BoD+?茁6inD+?茁7Roe+?茁8LeV+?茁9YeaR+?着(1)

五、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1.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指数(eDi)分析。为保证内容分析法的准确性,本文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指数(eDi)得分结果做了信度检验,Cronbash'sα的值为0.974,说明评分结果是可靠的。样本期间我国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0.9716上升至2012年的1.3580。但是相对于满分4分而言,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还不高,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完整性是4个一级指标中得分最高的,5年平均为0.55,准确性得分0.3773,真实性、可比性分别只有0.1591、0.1341。

2.变量描述性分析。表3是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指数(eDi)的均值为1.2205,极大值为3.5,极小值为0.3750,表明行业内各公司之间差异很大。市场化指数(maR)的均值为7.7306,标准差为1.7297。政策实施力度(CSR)的均值为0.4182,说明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比例达到41.82%,标准差为0.4955,可见各个公司所面临的外部压力也有很大的差异。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平均为49.98%,股权较集中;第2~10大股东持股比例和(ZHD)的均值为14.85%,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差距较大。董事会规模(BoD)平均在11人,独立董事比例(inD)为37.14%,符合证监会的要求。

(二)相关性分析

从表4可知,自变量之间的pearson系数大部分在0.3以下,只有股权集中度(top)与盈利能力(Roe)相关性系数最高,达到0.461。但只要相关系数不超过0.5,就不需要担心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问题(崔学刚,2004)[22]。而且,通过考察方差膨胀因子判定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计算出的ViF均小于2,可以认为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变量选取合理。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针对回归模型(1),采用oLS方法进行多元回归。为了缓解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采用white检验进行了修正。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市场化进程(maR)、政策实施力度(CSR)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分别在5%和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支持研究假设1、2。市场化进程高的地区公众的环保意识与维权意识更强,政府的监管力度更大,所在地的上市公司面临更多利益相关者的披露压力。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实施形成的压力能明显促进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提高,这说明环保法律法规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落实,唯有不断采取积极措施落实各项政策规定,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才能达到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目的。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不支持研究假设。程新生等(2009)[23]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30%~40%时,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最高,以后随着持股比例增加,信息披露水平呈下降趋势。本文研究样本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达到49.98%,而且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绝大多数都是国有股股东(样本公司的比重为85%),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没有产生激发国有股东积极行使监督权的作用(伊志宏等,2010)[24]。

股权制衡度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股权制衡度能明显改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支持假设4;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分别在1%、5%的显著性水平上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支持假设5、6。第2~10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能够有效改善公司内部治理状况,遏制公司“一股独大”以及“内部人现象”的出现,增加公司信息透明度。董事会规模的扩大和独立董事比例的增加,提高了董事会激励与约束效率,为公司治理机制注入新鲜血液,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运作有利于降低大股东与经理层合谋的动机与可能性,使公司倾向于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实证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进行以下稳健性测试:(1)调整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的方法,通过专家打分法(向13位高校从事环境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研究的专家发放问卷)确定4个一级指标的权重,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得出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指数的得分;(2)在回归模型中添加其他可以表征外部压力的变量“是否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稳健性结果显示,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可以认为,本文的结论是稳健可靠的。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自从2008年部分上市公司被强制要求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以来,披露环境信息的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本文以煤炭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2008―2012年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进行评价,并实证检验外部压力、公司治理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样本期间,我国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各公司间差异较大;(2)外部压力对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提升作用,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颁布和执行成为公司绿色行为的重要驱动力;(3)有效的公司治理能明显改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尤其是股权制衡机制、董事会和独立董事作用显著,但控股股东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提高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强制要求煤炭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环境责任报告。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应进一步细化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结合中国实际与《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1)》的指标体系以及披露要求逐渐接轨,定期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指数,建立排名制度和曝光制度。财政部应出台《企业会计准则――环境事项》,明确环境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列示方式,增强环境信息的可比性和规范性。

2.修订《环境保护法》、《公司法》以及《会计法》等相关法律,加入对重污染行业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加大环境信息披露的执法力度,确保政策法规能够落到实处,对于重大环境信息不及时披露或者故意隐瞒漏报等违法行为加大惩治力度,建立绿色进入壁垒和退出机制。

3.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引导煤炭行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增大民营资本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真正形成股权制衡机制。实施董事会下设环境专业委员会制度,增加独立董事承担相应的环境信息披露以及环境治理责任的规定,并要求在董事会报告中公布实施情况,发挥公司治理对外部压力的响应机制,促进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责任的履行。

注释:

①7家公司分别是:冀中能源、西山煤电(深交所要求深证100指数的公司必须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兰花科创、兖州煤业、上海能源、中国神华、中煤能源(上交所要求上证公司治理板块的公司必须披露)。

参考文献:

[1]肖华,李建发,张国清.制度压力、组织应对策略与环境信息披露[J].厦门大学学报,2013,(3):33-40.

[2]FrostG.theintroductionofmandatoryenvironmentalReportingGuidelines:australianevidence[J].aBaCUS,2007,43(2):190-216.

[3]稻田健志.企业环境报告书导则与其推广――基于中日制度的比较研究[J].商业时代,2011,(26):87-89.

[4]Freedmanm,JaggiB.Globalwarming,commitmenttotheKyotoprotocol,andaccountingdisclosuresbythelargestglobalpublicfirmsfrompollutingindustries[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accounting,2005,40(3):215-232.

[5]王建明.环境信息披露、行业差异和外部制度压力相关性研究――来自我国沪市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8,(6):54-62.

[6]沈洪涛,等.绿色金融政策、公司治理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以502家重污染行业上司公司为例[J].财贸研究,2011,(5):131-139.

[7]CormierD,etal.environmentalDisclosureQualityinLargeGermanCompanies:economicincentives,publicpressuresorinstitutionalConditions?europeanaccountingResearch,2005,14(1):3-39.

[8]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3,(2):28-36.

[9]engLL,makYt.CorporateGovernanceandVoluntaryDisclosure[J].Journalofaccountingandpublicpolicy,2003,7(22):325-345.

[10]卢馨,李建发.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研究――以2007年和2008年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3):62-69.

[11]JohnsonRa,GreeningDw.theeffectsofcorporategovernanceandinstitutionalownershiptypeson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9,42(5):564-576.

[12]akhtaruddinm,etal.Corporategovernanceandvoluntarydisclosureincorporateannualreportsofmalaysianlistedfirms[J].Journalofapplied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2009,1:1-19.

[13]沈洪涛,等.合规性、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J].中国会计评论,2010,(3):364-376.

[14]BeasleymS.anempiricalanalysisoftherelationbetweentheboardofdirectorcompositionandfinancialstatementfraud[J].theaccountingReview,1996,71:443-465.

[15]孙永祥.所有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J].经济研究,2001,(1):45-53.

[16]肖作平.公司治理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影响分析――来着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1,(6):34-40.

[17]沈洪涛,冯杰.舆论监督、政府监管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J].会计研究,2012,(2):72-78.

[18]马连福,赵颖.基于投资者关系战略的非财务信息披露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J].管理科学,2007,(8):24-34.

[19]史建梁.董事会特征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相关性研究[J].经济问题,2010,(5):57-60.

[20]刘儒旺,王海滨.国有企业环境责任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基于组织合法性理论视角[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1-76.

[21]樊纲,等.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9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2]崔学刚.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4,(8):72-80.

上市公司信息化要求篇7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会计监管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工作的现状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类型复杂、流程严格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一般分为三种,一是强制披露;二是自愿披露;三是中介机构披露。强制披露是上市公司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强制进行的信息披露。自愿披露是指上市公司自己想要进行的披露,比如在网上宣传炒作、通报上市公司重要项目与事件、召开新闻会等。中介机构披露是指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家、新闻媒体等信息中介进行的信息披露。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信息披露步骤,分为首次披露、上市公告和上市后的信息披露。

1.首次披露。要制定招股说明书,做出发行人招股以及参与执行的中介机构的承诺和声明。招股说明书一般包括风险因素、上市公司基本情况、关联交易;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表、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和未来展望、上市公司的股票定价和股息分配方案、上市公司对投资者提供的服务等。

2.上市公告。上市公司完成首次披露后,向投资者的上市公司股票流通报告。上市公告书披露内容包括公司声明、概览、序言、上市公司概况、股票发行价格、股本结构、上市公司组织结构人员配置、关联交易、财务会计报告等。

3.上市公司上市后的信息披露。分为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定期报告是上市公司在规定期限内编制和公布的报告,能反应公司的资金状况与运营情况。定期报告按照时间又分为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年度报告是上市公司每年度编制并公布的财务会计报告,主要包括了上市公司简介、资本负债表、股价情况、股东大会、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财务情况报告等。中期报告是一段时期内的财务会计报告,有半年报和季报两种,主要包括上市公司简介、资本负债表、股价情况、股东大会、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财务情况报告、股东持股情况、经营和展望等。此外,上市公司还会披露分部报告。分部报告是指以上市公司的子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分为绝对报告与限制性报告。主要是在会计报表中披露,报表附注中披露和附表披露。有时候,由于一些特殊或突发事件,上市公司也会进行临时信息披露,这种临时披露包括重大事件报告和上市公司并购报告等。

(二)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特征明显、模式鲜明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具有五大特征,分别是合法性、合理性、综合性、及时性和双重性。

1.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合法性。要求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必须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执行,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所进行的决策和制定的方案都要遵循法律原则,不得违背法律的要求。

2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合理性。要求上市公司的一切会计监督工作的执行都要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发展的需要,确保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督合乎道理,不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3.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综合性。要求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工作必须要综合考量上市公司的每一个环节,贯穿始终,从资本市场融资到项目开发投入,从股价发行到资本扩张,从国家政策扶持到银行利率变化,都要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规划。

4.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及时性。要求上市公司在开展会计监管的过程中,每一位上市公司的员工都要参与进来,一旦发现上市公司在某一环节或某一工作中存在财务管理错误、隐患和风险,员工应及时上报,发挥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监管权力,督促上市公司会计或直属领导,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把财务会计风险对上市公司造成负面影响和经济损失降到最小。

5.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双重性。要求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既要参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又要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实施会计监管职能,开展会计监管工作,要求上市公司的会计既是参与者又是监管者,同时满足双重要求,行使会计的综合职能与作用。此外,上市公司的会计还要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独立监督三种模式,开展全面有效的会计监管工作。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职能众多,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但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其二是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上市公司缺乏科学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很多上市公司并不重视会计信息披露的工作,认为这只过是一种做给外人看的形式,因此也不会制定科学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有的上市公司上市的动机不纯,并不是希望通过筹资融资来推动公司的发展,只是想要“圈钱”,获取最大的利益。因此,这样的上市公司就算制定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缺乏执行力,很难得到有效的执行,自然造成会计信息披露出现问题。

2.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滞后现象严重。股票市场的形势瞬息万变,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能够及时得到上市公司披露的最新会计信息,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预判和决策,保证投资的理性和正确性,规避投资的风险。然而,很多上市公司为了粉饰自己的财务报表,不希望公司的一些负面消息在当期被披露,影响公司股价的下滑,就故意推迟会计信息的披露,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很大的投资风险。

3.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造假现象严重。有的企业在上市之前,为了能够取得上市的资格,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有的企业在上市之后,为了不泄露公司一些负面的信息,而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还有的上市公司不以推动企业发展为目的,只是追求个人的最大收益,对会计信息弄虚作假,欺骗广大投资者购买股票,达到自己“圈钱”的目的。这些行为都是违法的行为,不仅给广大投资者造成了损失,也让广大投资者失去了对我国金融市场的信任,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

1.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缺乏法律支持。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和法律支持。我国社会属于法治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法律来保护和制约,法律法规的健全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就失去了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和会计监管也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遵循的原则,造成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职能无法发挥,会计监管的作用无法实现,自然让上市公司不重视会计监管,让会计监管的工作失去公司的支持,很难开展。

2.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办法落后,很难有效发挥作用。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办法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会计管理制度的完善不同步,很多公司还在使用多年前的会计监管办法。有的是因为上市公司主观对会计监管的职能与作用不重视,不去主动研究和推出有效的新型会计监管办法。这些原因都导致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办法落后,很难满足金融市场发展和上市公司经济发展的双重需要,无法发挥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有效作用。

3.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目标不明确。由于很多上市公司对会计监管职能和作用并不重视,在实行会计监管之前都缺乏明确的目标,导致会计监管工作缺乏方向性,很难发挥作用。有的上市公司虽然制定了明确的监管目标,也制定了严格的审计制度,但是由于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个人水平有限,综合素质较差,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很难达到目标的要求。

三、上市公司会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解决对策

1.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还是十几年前制定的法律法规,早就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有必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另外,上市公司要以法律为依托,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确保上市公司在开展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时,会计人员能够有一个明确的遵循,能够指导会计人员更好地完成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确保投资者的知情权,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效率,确保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意义重大,不仅能够显示上市公司的最新情况,也能帮助投资人进行投资决策,还能让社会对上市公司的行为起到监督作用。因此,上市公司必须要保证披露出来的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要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效率,确保投资人得到信息是当期最及时的信息,具有宝贵的参考性和时效性,帮助投资人避免投资的风险,获得经济效益。同时,也能让上市公司在社会大众的监督下,健康发展,杜绝上市公司内部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3.确保上市公司会计披露信息的真实可靠,严厉打击弄虚作假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法律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科学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把会计人员的信息披露工作与公司的绩效考核挂钩,把责任落实到个人,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展开问责,查找问题源头,及时规避风险。同时,还要加强对弄虚作假行为的打击力度,相关执法部门要重拳出击,决不姑息,加大惩处力度,起到法律的震慑作用,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的解决对策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会计监管的有力支持。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属于公司的内部监管,依然是以法律为准绳进行的监管。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健全,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无法同步,存在很多缺陷和空白,给上市公司内部监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让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缺乏必要的规范和遵循,很多监管的内容和要求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在执行上也很难发挥作用。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紧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找到一个能够让二者平衡的点,满足金融体系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给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2.创新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办法,提高政府监管力度。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所使用的监管办法或者是落后于时展的,或者是存在明显漏洞和缺陷的,都很难发挥上市公司会计的监管职能和监管作用。因此,一方面,必须要求上市公司创新会计监管办法,要与时俱进,努力钻研,认真学习,不断实践,在严格遵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结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开创出一套适合上市公司的,有实际效果的科学监管办法,并严格落实,加以运用。要保证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职能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通过科学严格监管和审计,切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规避上市公司的风险和隐患,维护上市公司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还要加强外部监管。外部监管属于政府监管,要求政府部门提高对上市司公司的监管力度和审计力度,要采取长效的定期检查和审计,督促上市公司做好内部监管,对上市公司进行定期的法律教育和政策宣讲,确保上市公司能够顺利开展经济工作,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保护广大投资者的权益和利益。

3.明确上市公司会计监督的目标,强化上市公司会计监督的执行力。上市公司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明确上市公司会计工作的职能,清楚上市公司会计监督的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监督目标。要把会计监督目标进行量化、责任化、具体化、细节化和流程化。上市公司所制定的会计监督目标不仅要满足上市公司的需要,还要满足广大投资者的需要,满足社会大众对上市公司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的需要。只有这样的目标才能给与上市公司会计监督明确的指导,保证会计监督的执行力和正确性。

四、结论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缺乏全面性、真实性、可靠性,欺骗了广大投资者,给投资者带来投资和决策的风险,有很多遗漏和缺失。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披露缺乏时效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上市公司会计审计水平有限,审计报告质量不高,这些都是造成上市公司会计问题的主要原因。上市公司必须重视这些问题,从源头查起,以法律为依据,以制度为准绳,集思广益,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手段和措施,解决上市公司的会计问题,有效推动上市公司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加皓.上市公司的会计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6(12):104+106.

[2]郭轩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7(11):57-58.

[3]亢艺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15):83.

[4]崔宇晴.浅谈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经贸,2017(19):37-39.

上市公司信息化要求篇8

关键词:创业板 会计信息披露 质量标准

一、引言

创业板市场是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产生出来的新的经济范畴,是针对主板而言的。通常可以认为创业板是指上市标准低于传统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主要为处于初创期、规模小,但运作良好、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融通资金的场所。创业板市场的服务对象主要为中小企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业板市场中的企业都是中小规模的。由于创业板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大多具有高成长性,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中小企业很快就会成长为大公司。

二、创业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涵义和特点

(一)创业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涵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在证券发行、上市和交易等一系列环节中依照法律法规、证券主管机关的管理规则及证券交易所的有关规定,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投资者、证券主管机关、自律机构提交申报与证券有关的信息的行为。将公司财务、经营、投资结构、董事会等信息,完整、真实、准确、及时地予以公开,披露的文件有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临时报告及其它文件,向投资者及其他信息使用人披露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动的货币信息及相关的非货币信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石,是证券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坚持证券市场统一、高效、公平、公开的原则,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的具体体现,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与深远的现实意义。考虑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成长性、高风险性和高科技含量的特点,因此,对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本的监管理念的创业板市场而言,相对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市场,更加强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加细致和严格,更能反映创业板公司的实际价值,更有效地防范创业板市场的风险。

(二)创业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特点创业板市场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由于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经营业绩缺乏稳定性,存在经营风险;二是由于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股权相对分散,企业存在严重的管理层和大股东道德风险、信用风险;三是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规模比较小,易纵,股票价格可能会出现比较大波动,给投资者带来较大风险,存在操纵股价风险;四是中国创业板没有做市商制度,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经过初期炒作,创业板的成交可能日渐清淡、流通性不畅,存在流通性风险。由此可以看出创业板市场是一个充满信息风险的市场,这也表明创业板市场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从深交所2000年的有关创业板市场咨询文件的征求意见稿,即《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市场规则咨询文件》看,涉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文件主要有《关于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9号―创业板公司招股说明书》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以下简称《创业板公司招股说明书》和《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08年中国证监会向社会公开征求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意见,对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结合有关文件来分析我国创业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特点。(1)《创业板公司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有关规定的内容。《创业板公司招股说明书》与《主板市场招股说明书》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在某些披露内容和细节上有所侧重,主要表现在:强调披露创业板公司的成长性信息,必须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发展前景进行披露。《创业板公司招股说明书》规定发行人应当在招股说明书有关部分充分披露发行人及所属行业在科技含量、初创性与成长性、业务与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及市场竞争等方面的现状与前景,并向投资者重申相关的风险;提高信息披露的时效性,信息的实效性规定了创业板公司风险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信心。《创业板招股说明书》对招股说明书的有效期、招股说明书核准之日起至披露前、招股说明书内容补充修改等都做了与主板不相同的规定;增加财务信息内容,突出管理层的财务分析和说明。《创业板招股说明书》要求发行人在提供的财务资料中披露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重点披露无形资产的有关隋况。此外,要求管理层披露对资产质量优劣程度、资产负债结构、股权结构及现金流量的合理性以及偿债能力的强弱等所作的财务分析,并对财务优势和困难等做出具体评价;强调对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情况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信息的披露。《创业板公司招股说明书》对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的背景、任职、担保、薪酬等情况的披露专门做出了规定,还对公司治理结构情况的披露也作了详细的规定。(2)《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信息披露相关规定的内容。《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与我国主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相关规定比较,其特殊的规定主要表现在:定期报告的披露频率加快。我国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均有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以及季度报告的披露要求,但两者在披露时限上有区别。大体上,创业板上市公司相对缩短了信息披露的时限,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关联交易界定更细。与主板市场相比,关联交易界定更细,凡关联交易的成交额在100万元以上或占上市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值的0.5%以上的,均须详细披露并附上董事会本次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影响的意见以及独立董事关于关联交易表决程序公允性的意见。凡关联交易总额或涉及资产总额高于1000万元以上或占上市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15%以上的,应当提交股东大会批准;有关应披露的其他重大事件的特别规定。创业板市场没有要求必须做出盈利预测,但要求当董事会预计或知悉上市公司当年业绩高于盈利预测20%或低于盈利预测10%以上、或者上市公司业务进展情况与已披露的业务计划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差异时,上市公司应在两个工作日内报告证券交易所并披露;强化了保荐人对信息披露的保荐责任。鉴于创业板的风险较大,创业板公司的保荐人要承担更多的责任。(3)《管理办法》信息披露相关规定的内容。《管理办法》的制定遵循“立足我国实际隋况,借鉴境外市场经验,适当降低上市门槛,强化市场化运作和风险控制”的原则,主要特点表现在:实行网站为主的信息披露方式,增加创业板市场风险特别提示。为降低发行成本,要求发行人分别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网站和公司网站披露招股说明书全文,并在中国证监会指定报刊公告网址。同时,要求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显要位置,采用统一文字格式提示创业板特有的市场风险;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高。招股说明书的信息披露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屠测,在内容上突出创业板公司的特点。发行人在申请文件受理后、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前,将招股说明书申请稿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网站预先披露;进一步强化

保荐人对信息披露的保荐责任,特别是持续督导责任。要求保荐^对公司成长陛、自主创新能力作尽职调查和审慎判断,出具专项意见,并在发行人上市后三个会计年度内履行持续督导责任。

三、创业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是指相互影响的交易双方(主要指委托人、人)之间信息分布不均衡,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有关交易的信息。交易双方即使非常清楚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相对地位,但由于所处地位、立场的不同,导致获得信息的难易程度以及信息质量不尽相同。人作为信息的掌握者和信息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一些有利于自身的内容,甚至传递一些虚假的信息,使得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它通常会有两种后果一种是逆向选择,另一种是道德风险。创业板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在股票发行上市前往往会有逆向选择,表现在创业板市场中有不少属于新行业、新技术的高科技企业,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为其对业绩、股权、题材等的过度包装提供了较多的便利,一些目的在于圈钱的业绩差企业也可能获得上市机会。解决逆向选择的办法是建立一种能够使公司向投资者传递其真实信息的制度,以帮助投资者判断各个公司的优劣,按照不同的价位来选择购买股票,这就需要信息披露制度来消除这种上市前的信息不对称。在公司上市完成后则会出现道德风险问题,表现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全流通,股本规模较小,更有利于掌握垄断信息的投资者为谋取自身利益进行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有些业绩差的创业板公司在今后的市场运作中将会被摘牌,致使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解决道德风险的有效办法是要求上市公司按照规定的方式和标准来规范其信息披露,投资者可通过阅读公司披露的各种公告知道经营者的行为结果,并可以据此判断其行为的合理性,与自己的预期比较,做出是否继续投资的决策。

(二)有效市场理论关于有效市场理论最著名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尤金?法玛于1965年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该理论认为,在一个证券市场上,如果有用的信息能够立即地、无偏见地在证券价格上得到反映,且每一种股票的价格都等于其投资价值,那么这样的市场是有效的。根据市场能够有效利用的信息范围和利用这些信息的成本,尤金?法玛根据信息环境的不同,将有效市场分为三种类型: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这三种形态均与会计信息披露有着密切的联系。弱式有效市场是指现行证券价格包含了过去变动的所有信息,这是证券市场效率的最低程度;半强式有效市场是指现行证券价格可以反映出全部已公开的信息,这是证券市场效率的中等程度;强式有效市场是指现行证券价格可以反映所有公开或未公开的信息。信鼠披露和传播的完整性和充足度不同,市场的有效性程度将存在明显差异,信息披露的范围越大,透明度越高,市场的有效性也就越高。目前我国学者对我国资本市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1993年以后中国证券市场基本达到弱式有效性,即基本反映了历史信息,而未能充分反映公开信息。因此在弱式有效市场中,一部分上市公司利用未公开的内幕信息和目前已公开的信息赚取超额利润。而且与主板市场相比较,创业板市场只要求公司上市前有发展主题、有成长性,对公司的经营规模和经营业绩要求不高。这种不强调已有业绩而强调发展预期的上市条件,必然导致创业板是一个充满信息风险的市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对创业板市场信息披露的监管,从保护投资者的角度出发规范信息披露的要求和质量,实现创业板市场的有效性发展。

(三)印象管理理论印象管理理论(impressionmanagement)及其内容印象管理来自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它源自对社会人,0理及行为的预期进而在会计研究领域被引入企业管理者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所谓印象管理,反映在信息披露上是指公司管理层利用语言信息的特点和相应法律法规规定的空白,有意识的操纵语言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试图控制公司信息主要接受者(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机构、供应商及一切利益相关人)对公司的印象,从而最终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的行为。资本市场发达的西方国家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即开始重视语言信息质量的研究,其准则制订机构也在着手出台规范公司语言信息质量的法规文件。然而在我国,不论是证券监管机构还是学术理论界,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关注焦点一直集中于数据信息质量,对语言信息质量极少涉及。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空白使我国公司语言信息的质量缺乏基本保证。影响印象管理的动机有四个重要因素,―是理想目标的价值,该价值越大动机就越强烈;二是行为的公开性,一个人的行为越公开,其形象动机就越强烈;三是资源的稀缺性,获取资源的可能性越孙,形象动机越强烈;四是信息的不对称,信息越是不对称,掌握信息的一方更倾向进行印象管理。反观创业板上市公司,其各方面条件都特别容易导致进行印象管理。首先,作为公司管理当局,上市融资,配股增资、名声荣誉等,其价值的重大不言而喻。其次创业板公司的信息是必须向社会公众公开的。这会使得印象管理的效用得以发挥,管理当局可通过印象管理促使投资者做出与其希望相符的决策。再次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板上市在我国属于稀缺资源,更进一步促使创业板公司在其财务报告中进行印象管理。最后,目前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使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印象管理行为隐蔽导致其不易被发现。因此,进一步地规范信息披露的要求和质量,是防止创业板上市公司过度甚至违法进行印象管理的重要举措。

四、创业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

(一)合法性 合法性或称合规性是会计信息披露首要的质量标准。从我国创业板市场所处的法律环境看,我国偏向大陆法系,注重法律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细致性和可操作性,一切活动都有相关的法律条款来规范。创业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各项内容程序等法律上都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按照规定披露才能保证所有上市公司在披露的形式、内容、程序上统一,使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可比,防止有人利用非法信息扰乱资本市场。

(二)真实性真实性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一项重要的质量标准,即上市公司应按规定如实编报和披露,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应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这就要求,一方面记录真实可靠,正确无误;另一方面相关人员业务素质良好,职业道德高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要确定上市公司所公开的信息是否具有真实性,可从客观性、一致性和规范性三个方面判断。客观性,是指上市所公开信息的内容必须客观,其所反映的事实上必须是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而不是为了影响股票市场价格而虚假编造的;一致性,是指上市公司所公开的信息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即公开信息的内容与其所反映的事实之间具有一致性;规范性,是指上市公司所公开的信息必须符合相关法规所规定的对不同性质信息的真实性的不同判断标准。

(三)充分性充分性是创业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标准的灵魂。它是指所有可能影响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信息都必须披露,不得故意隐瞒或有重大遗漏。只有充分披露,投资者才能在获得足够信息的前提下,作出其证券投资的良好的、理性的判断。充分披露包

括披露信息形式上的充分和内容上的完整。处在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经营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信息披露是否及时、真实、准确是创业板市场运作是否有效的关键。与主板市场相比,创业板市场对信息披露质量是否符合充分性标准要求更加严格。创业板上市公司除了要按照《创业板上市规则》明确规定的项目和内容进行披露外,还应贯彻“补充公开”原则,提供充分的补充资料,以免误导投资者。

(四)及时性因为创业板市场强调企业成长性的特点,所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否满足及时性质量标准意义重大。信息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其如实可靠,还在于它的时效性。由于创业板市场的高风险特征,会计信息披露的是否及时对于维护市场的“三公”原则更为重要。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多数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发展变化较快、经营活动的任何变化都有可能对投资者的决策和股票价格变动产生重要影响,尽早披露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决策。

(五)准确,性准确性是指上市公司公开信息时必须确切表明其含义,其内容与表达方式不得使人误解。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不是强调已公开信息与信息所反映的客观事实之间的一致性,而是强调信息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以及各个信息接受者之间对同一信息在理解上的一致性。另外,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应当从诚信、勤勉的义务出发,对所有预计能够影响公司股价的信息,都应该及时通知监管部门,以便通过各种公开的媒体告知公司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保证投资者对公司有一个准确的了解,保证公司股价能够反映公司的真实情况。对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董事、监事把握信息披露原则的要求要高于现行主板市场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生产经营和公司业绩的变化,因为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更易受到国家政策的变化、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个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影响。因此,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应该对信息披露的原则有一个更为透彻的了解,更加规范、更加及时地履行其持续的信息披露义务。

(六)成本效益性 任何一项活动,只有当其收益大于成本时才是可行的,某项会计信息是否值得提供,首先就必须满足这个约束条件。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并非强调无限制的过量披露上市公司信息。一方面信息披露的成本会随着信息披露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另一方面信息披露过量也会给公司造成市场竞争优势的丧失。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要是未上规模的中小型公司和未上正轨的高新技术公司,它们对巨大信息披露成本的负担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应该遵循的成本效益性质量标准,寻求信息的最佳披露数量,既能满足投资者决策所需信息的要求,又能适应上市公司的承受能力。

上市公司信息化要求篇9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会计监管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指股票上市公司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其他有关会计资料向证券监管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众公告的一种行为。在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中,提交并且公开全面的、及时的、有用的、真实的会计信息可为投资者作出理性投资决策提供依据,是实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依据,也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保障。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

由于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上市公司对应该披露的信息没有做完整的披露,而是避重就轻,选择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避开对自己不利的信息,隐瞒事实真相,误导投资者。同时也有一些上市公司,在发生重大的违法、违规事件时被查处之前根本没有通过任何方式将信息予以披露。正是由于上市公司这些不完整的信息披露,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不真实和证券市场的不规范。

(二)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由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完整性,导致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违规、随意。一些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中缺乏规范性,随意调整利润分配;中期报告过于简单,无法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部分公司的财务报告,不提供上年同期相关的重要数据等。由于这些不规范的会计信息,导致了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失误,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信息的价值就是在于它的时效性。在市场经济中,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关系到每个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失去时效的会计信息,是无用的会计信息,无使用价值。同时,由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还会导致内幕交易等操纵市场的欺诈性交易。因此,具有时效性的会计信息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四)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关系到整个证券市场的公平与发展,我国《证券法》第59条对此早有规定。但是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提高股票市价、顺利筹集资金以及增加公司业绩等目的,违反法律规定,向证券市场、投资者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和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严重违背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破坏证券市场的正常投资秩序,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二、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因分析

(一)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规定,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建立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经济业务行为人新的经济工具的出现,使现行的法律一时很难跟上。例如:《会计法》以及《证券法》中都没有对提供虚假信息以及做假账等行为的处罚作出明确的规定。这种含糊的、原则的规定,就导致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执行,而那些上市公司在利益的驱动下也就开始铤而走险以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

(二)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上市公司,有很多都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因此就出现机构设置繁琐、股权结构不合理以及监事会的监督不力等问题。具体分析如下:第一,机构设置过于繁琐,导致公司内部控制薄弱,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仅仅是公司“一把手”说了算,从而导致会计信息披露的不真实。第二,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股东大会流于形式。如有些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上市公司,出于对国有资产保护的动机,经常会出现国有控股或国有股占绝对优势的态势。造成国有股“一股独大”,以及由内部人控制的局面。这样的形式,自然削弱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和决策有用性,从而导致会计信息披露的不真实。第三,监事会的监督不到位。在我国《公司法》中虽然对监事会的职责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如何充分发挥监事会的职权和作用,《公司法》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操作细则,而且法律也没有赋予监事会具备直接调整公司董事和经理人员行为的能力与手段。因此,监事会的监督工作,在大多数公司充其量不过是起到一种咨询和建议作用。这样的状态,就特别容易造成监事会形同虚设,难以对董事会所做的决议进行监督。

(三)会计信息质量不合格与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

目前,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时常常会出现披露随意、不真实、不充分的不合格现象。例如:报喜不报忧;部分公司信息披露缺乏规范性,随意调整利润分配;中期报告过于简单,无法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部分公司的财务报告中不提供上年同期相关的重要数据,与公司有关的市场竞争、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营销策略、宏观产业政策揭示得不完全或者根本不披露。这些信息质量的不合格直接导致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不规范,从而阻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四)第三方会计监管不规范

所谓第三方会计监管就是指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进行的审计监管。在证券市场上,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在信息披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投资者所掌握的信息很大层面都是来自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审计的本质就在于它的独立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出现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共同做假账的现象,这样就会造成虚假信息的披露,从而给投资者造成损失,阻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会计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治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证券市场的扩大,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应不断的从严。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基本散见于《公司法》、《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既不易于操作又不便全面执行。关于完善会计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笔者认为:首先,完善会计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关系。为此应该对这些法律法规进行细化、完善来增强其可操作性。其次,完善行政监管的法律制度。可以通过行政法律法规授权的方式授予证交所必要的监管权力,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职能并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本身的监督管理。同时,应该明确赋予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机构惩罚权,尽快建立注册会计师惩罚委员会,尽早出台《注册会计师惩罚规则》。最后,完善会计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刑事法律责任制度。目前,学术理论对会计信息披露犯罪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尚无论述,司法实践对会计信息披露犯罪这一类罪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只是简单执行现行刑法规定的几个具体罪名。由于现实的行为与刑法条文规定的不紧密,而在遇到具体的犯罪行为时往往难以把握。因此完善刑事实体法、建立会计信息披露犯罪的基础理论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过全面完善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制度,才能真正达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理想状态。

(二)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明晰产权转变政府职能

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经常会出现内部人控制的局面,从而会导致会计信息披露的不真实。有必要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明晰产权转变政府职能来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首先,优化股权结构,杜绝一股独大的现象发生。只有从根本上减少持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才能使其他股东投资者积极介入到企业管理活动中,使股东大会不流于形式,有效行使自己的职责,成为真正的管理者,共同制定能体现大多数投资意愿的公司章程,从制度上保障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有效。其次,完善监事会监督制度,使监事会不流于形式。在我国上市公司虽然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设置了监事会来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但是在现实中却往往无法约束董事会的决定。因此,应该赋予监事会独立的监督权、扩大监督的范围,使监事会发挥真正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有效。最后,建立公司内部会计信息化建设,增加会计信息的流动性。上市公司内部信息充分流动离不开信息化建设,一般包括从硬件、软件、人员及制度保障方面进行。畅通的网络是实施事中、事后会计监督的保证。此外,会计电算化是提高公司会计核算和资本运营效率的有效手段,是公司内部会计监督的一种形式,也是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保障。

(三)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量化会计信息衡量标准

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是衡量会计信息是否全面、及时、有用、真实的量化考核标准,其要求应包括以下方面。

1.全面性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信息应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只要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都应予以披露。无论对企业有利或不利都应予以披露,而且不仅仅停留在披露对象的表面,还要进行深层次的披露。

2.可靠性会计信息披露。可靠性要求企业应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3.可比性会计信息披露。可比性要求不同,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4.可理解性会计信息披露。可理解性是决策者和决策有用性的连结点,要求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和使用。

5.及时性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要求企业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以便于使用者及时使用和决策。

6.重要性会计信息披露。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对于重要的项目,应从详披露,并加以重点说明;对于次要项目则从略披露,做到主次分明,轻重有别,便于使用者有效使用。

7.谨慎性会计信息披露。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8.相关性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性要求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具有反馈价值和预测价值,有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9.实质重于形式性会计信息披露。要求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按照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进行判断,而不应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因此只有将会计信息衡量标准进行量化,才能在信息披露时更加明确,从而规范我国的证券市场,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四)完善上市公司外部治理,强化会计信息外部监管力量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离不开会计信息外部监管。会计信息外部监管的主体主要包括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外部监管、独立董事的外部监管以及社会舆论的外部监管等三方面内容。首先,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外部监管是指通过具有会计审核资质的第三方监管力量对上市公司进行外部治理,核对会计信息的外部监管。第三方中介机构主要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公司以及证券市场自律组织等机构。只有赋予这些第三方中介机构更多的监督权力,才能充分发挥其作为第三方监管的作用。同时还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这些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规制,以达到社会、上市公司、国家三方制约的目的,从而促使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

其次,应该规范独立董事制度的执行,使独立董事真正能起到“独立的仲裁”作用。所谓独立董事,是指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并与公司或公司经营管理者没有重要的业务联系或专业联系,并对公司事务作出独立判断的董事。虽然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已经规定了上市公司必须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来加强对公司的管理,但是在现实中却不尽人意,独立董事基本上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其真正的作用。因此有必要规范独立董事在我国的适用,使其在公司外部治理中起到真正的作用。

最后,规范社会舆论对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促使社会舆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监督。规范的社会舆论披露不仅有利于公众对上市公司经营现状的了解,而且还有利于促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范以及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广垠.国内公司内部治理中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08(2).

[2]张彩珍.浅谈会计信息披露[J].经济师,2008(5).

上市公司信息化要求篇10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演化博弈复制动态方程演化稳定策略

一、引言

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企业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信息以公开报告的形式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供市场理性地判断证券投资价值,以维护股东或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一种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透明的会计信息披露有助于缓解资本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使资本的趋利性流动,提高投资者的决策效率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因此,会计信息披露是保证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以及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环节。由于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核心,其独立法人的地位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决定了上市公司有义务向证券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定期披露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造假事件的发生,如何建立有效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依法对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主体及其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营造一个安全、高效的投资环境,以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障投资人的利益成为各国证券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从我国的经济运行现状来看,由于证券市场法律等外在制度约束和道德等内在制度约束的缺失、委托条件下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契约的不完备性及搜寻成本的限制、证券市场体制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等原因导致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上市公司为了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有选择地向资本市场传递对企业有利的会计信息,粉饰财务报表和经营业绩的会计造假行为、盈余管理行为等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极大地损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扰乱了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问题进行了研究。毕秀玲(2002)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主要表现为执法力度不够,在对会计造假、信息披露不到位的情况缺乏强有力的惩罚与赔偿机制。杨丽铃、蒲勇健(2002)通过对监督博弈和人市场—声誉模型的分析,证明了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惩罚力度和建立人(上市公司)市场,有利于提高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姚海鑫、尹波、李正(2003)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具有财务造假的内在动机。Katharinapistor和ChengGangXu(2003)认为证券市场引入行政监管的主要目的是以行政监管执法的主动性、持续性和可激励性来弥补法庭执法事后性、被动性和高成本性的不足;以行政监管立法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来弥补证券市场法律不完备性造成的法律阻吓不足;除非国家找到克服不完备法律和信息问题的方法,否则在没有有效监管与执法的情况下,证券市场将遭受阻吓和监管失灵。RafaelLaporta等学者(2004)认为依靠私人执法要比依靠政府部门监管更有利于证券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虽然很多学者对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进行了研究,但是多数学者对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探讨局限于定性研究,较少给出合理的定量分析模型去研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作用机理。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非对称复制动态演化博弈分析

(一)演化博弈理论基本原理演化博弈论是在假定博弈主体具有“有限理性”的前提下,分析博弈主体的资源配置行为策略以及博弈均衡问题。传统的博弈论强调博弈方必须是“完全理性”的,而“完全理性”不仅要求行为主体始终以自身最大利益为目标,具有在确定和非确定性环境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判断和决策能力,还要求他们具有在存在交互作用的博弈环境中完美的判断和预测能力,即每个决策阶段博弈参与人都可以准确无误地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而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表现出来的理性无法满足“完全理性”的要求,甚至连新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要求都很难满足。因此,演化博弈论摒弃了“完全理性”的假设,以“有限理性”参与人群体为研究对象,认为博弈方往往不会一开始就找到最优策略,而是在博弈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动态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并通过试错来寻找较好的策略,这意味着演化博弈均衡是不断调整和改进的结果,即使达到了博弈均衡也有可能会再次偏离。与基于“完全理性”的博弈分析相比,基于“有限理性”的演化博弈分析克服了其脱离实际的问题,包含了博弈参与人学习和策略调整的过程,利用动态分析的方法把影响参与人行为策略的各种因素纳入博弈模型之中,研究博弈方行为策略的动态稳定性,更能真实地反映博弈参与人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演化博弈作为一种科学实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有效的分析工具,可以找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深层原因及其内在规律,能够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监管提供智力支持和科学指导。

(二)博弈模型假设政府监管部门的策略为监管或不监管;上市公司的策略为披露真实会计信息或披露虚假会计信息。博弈双方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但都是“有限理性经济人”。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过程中,博弈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有充分透彻的了解,政府监管部门作为外部人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了解不够全面。设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获得的额外收益为B(B>0);政府监管部门监管情形下对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为F,处罚包括罚款、声誉损失等;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为S(S>0);假定监管部门发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造假,则对上市公司的惩罚将大于自身的监管成本,即F>S>0;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给监管部门所带来的损失为D(D>0)。

(三)构建博弈模型由上述假设条件出发,可以得出政府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之间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四)群体类型比例动态变动趋势分析根据演化博弈的分析框架,设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博弈中政府监管部门选择监督的比例为x(0≤x≤1),那么监管部门选择不监管的比例就为1-x;同样,设上市公司选择披露真实会计信息的比例为y(0≤y≤1),那么上市公司选择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比例就为1-y。根据上述支付矩阵,在博弈方1位置的政府监管部门选择监管和不监管的期望收益和群体平均收益分别为:

该雅可比矩阵在图(2)情形下的5个均衡点和图(3)情形下的4个均衡点的雅可比矩阵行列式的值detJ、矩阵迹trJ及其稳定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2)所示的雅可比矩阵局部稳定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图(4)所示的当F>S且B>F时,监管情形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两群体复制动态关系与稳定性。

(六)演化均衡结果分析根据图(4)中箭头的方向不难看出,监管情形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演化博弈的初始状态为(1,1)。由于此时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成本S比较低,所以监管部门有监督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动机。而此时由于证券市场不成熟,投资者较少,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所获得额外收益B较低。因此,上市公司此时会遵循会计诚信机制,选择诚信披露会计信息。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多、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S在逐渐增大,而此时由于上市公司多数都选择披露真实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较少,所以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F无法弥补不断增大的监管成本S。因此,监管部门此时相信会计诚信机制会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进行约束,逐渐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行为不进行监督,而这时上市公司还会继续遵循诚信机制自觉地披露真实会计信息,最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博弈演化到政府监管部门不监督,上市公司披露真实会计信息的阶段,当然这种情况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一般不会发生。随着上市公司组织形式的创新、证券市场的逐渐成熟,投资者人数逐渐增加,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所获得的额外收益B大大提高。因此,上市公司在缺乏政府监管部门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利用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逐渐采取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向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所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博弈将向监管部门不监督,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方向演化。此时,证券市场存在很多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现象。随着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现象的增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随之不断完善,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行为的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F也在不断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监管部门监督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管成本S,最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博弈演化到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政府监管部门选择监督的阶段。不难看出,从初始状态出发,复制动态系统将收敛到(1,0),这意味着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经过长期反复的博弈,学习和调整的策略是上市公司选择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行为来获得自己的最大收益,政府监管部门将选择监督,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向非规范有效的方向演化,最终“闭锁”在不良状态。基于上述均衡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S、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行为的惩罚F、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获得的额外收益B决定了具有路径依赖性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博弈的演化方向。因此,如果要改变此博弈的这种次优或无效率的状态,就要退出这种次优或无效率的变迁路径。据此,政府监管部门需要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其一,加大对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行为的惩罚F,减少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获得的额外收益B;其二,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与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S。只有这样,经过长期反复的博弈过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才会退出“闭锁”的无效率状态,实现路径替代,沿着良性循环的轨迹发展,使证券市场最终演化为更为合理规范的市场。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造假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造假行为的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增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机制与惩罚机制的威慑效应,提高对上市公司的约束力,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造假行为的预期风险收益。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监管部门要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不仅要追究上市公司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而且还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将处罚金额与会计信息失真收益挂钩,除了规定造假行为处罚金额的底限外,还增加按会计信息失真预期收益的一定比例进行处罚的条款,从而规范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行为,确保上市公司能够向投资者提供真实、充分的会计信息。

(二)降低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提高其监管效率(1)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检查公告制度,使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监管部门要发挥行政监管的时效性,加强监管手段的技术创新,加快建设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电子披露平台,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工作程序化、网络化。(2)大力推进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会计信息监管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监管部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造假的识别能力。

(三)加强对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与约束政府监管部门在监管博弈中不仅是博弈参与者,也是博弈规则的制定者,可能会面临腐败、俘获和奖惩的问题。因此,制定一个严密、严格、独立、专业性强的旨在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市场交易公平的监管部门监督约束机制是有效提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效果的重要举措。据此,在监管过程中,应加强对监管部门的监督、惩罚和约束,特别是对监管部门怠于监督行为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失衡的惩处力度。

(四)建立健全以政府监管部门为主导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机制(1)建立健全独立审计执业规范体系与会计诚信自律机制。监管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独立审计执业规范体系,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及其他执业标准。建立会计诚信自律机制,由注册会计师协会通过制定严格、统一的执业规范、执业标准、执业纪律与执业道德等制度来约束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行为,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准,增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审查与监督能力。(2)建立以证监会抽查复审为核心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再监督机制。在证监会下设置专门调查、惩戒的机构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进行抽查和监管,并定期公布抽查复审的结果,而且要及时地对抽查不合格、未按照要求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或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上市公司进行惩罚与约束。(3)建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在银监会、证监会等监管部门之间签署一个备忘录,确定统一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标准,明确对共同监管对象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合作与协调原则、范围、方式等内容,使各个监管部门在共同监管的领域通过区域协调和信息共享节约监管资源。(4)建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信用考核与评估机制。监管部门可以不定期地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等级评定,评定的内容可以涉及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单位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情况等若干项,并且要及时地将上市公司的等级评定信息进行公告,以便投资者及时地了解信息。

(五)优化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外环境(1)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保障制度,优化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环境。改进和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证券立法,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信息披露规则,对《证券法》、《公司法》、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披露规则等法律保障制度进行进一步细化和修订,使之更具可操作性。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扩大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范围,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构建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相结合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报告体系。完善民事诉讼和民事赔偿制度,建立合理有效的股东集团诉讼和股东衍生诉讼机制,形成一个适宜、畅通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追究和惩戒机制。(2)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管,优化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内部环境。(1)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增设独立非执行董事,强化监事会的监督权,使独立董事和监事在监督方面各有侧重、功能互补,保证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与约束力度。(2)建立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监督和检查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财务状况与内控制度,保障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透明度。(3)完善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监督和申诉制度,积极支持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行使质询权、监督权和建议权,提高其参与监督的动机和能力,保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3)健全社会舆论监督机制,优化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环境。发挥广大投资者、新闻媒体、上市公司内部当事人等市场参与者的社会监督作用,使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外部监督与企业内部监督协调一致,形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监管体系,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约束,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何进日、武丽:《信息披露制度变迁与欺诈管制》,《会计研究》2006年第10期。

[2]杜兴强:《公司治理演进与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博弈分析与历史证据》,《财经研究》2004年第9期。

[3]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会计研究》2009年第2期。

[4]杨红玉:《基于博弈论的会计监管分析》,《财会通讯》2009年第2期。

[5]毕秀玲:《政府会计监管论》,《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6]杨东海:《会计信息失真的博弈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第9期。

[7]杨丽铃、蒲勇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风险防范的博弈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8]姚海鑫等:《关于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会计研究》2003年第5期。

[9]王晓东、田昆儒:《会计诚信危机的经济根源及其治理机制构建研究》,《现代财经》2006年第12期。

[10]杨国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政府监管》,《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

[11]范如国:《博弈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谢识予:《有限理性条件下的进化博弈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13]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3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肖条军:《博弈论及其应用》,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15]梅世强、张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博弈分析》,《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