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化学学科教学设计十篇化学学科教学设计十篇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6:39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篇1

一、优化教学设计方法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已被提出全新的要求,要具有鲜明的规范化、学科化特征,确保教学设计符合小学科学教学具体要求,有效指导小学科学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层次优化教学设计方法,不能再采用传统单一化教学设计方法,确保科学课程设计更加规范、合理。以教科版《电》单元中《不一样的电路连接》为例,教师要根据前面已学过的《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内容,客观分析《不一样的电路连接》具体内容,明确重点与难点内容,根据素质教育中电章节被提出的具体要求,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结构、年龄特征等,采用适宜的教学设计方法,科学设计《不一样的电路连接》各教学环节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有效展开课堂教学,确保《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教学设计规范化、学科化,促使学生全面、准确掌握电单元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知识框架体系,将零散的电知识串联起来,为更好地学习《电》单元一系列知识提供有力的保障,有效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电路小问题。

二、准确把握科学课程知识

从某种角度来说,小学科学教学优化设计建立在对科学课程知识的正确理解基础上。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对科学章节内容理解不正确,教学设计也存在隐患问题,不具有学科性特征,这是因为教学设计不能只依靠已有的经验和直觉。以教科版《溶解》单元中的《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为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深入理解《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概念、知识点等,结合科学学科特点,进行合理化设计,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便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探索问题的基础上,大胆猜想,验证相关实验结论,在实践操作中准确理解相关溶解知识点,进行合理化记忆,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他们科学实践能力,借助所掌握的“溶解”知识点,有效解决生活中相关科学问题,将科学知识学“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怎样才算溶解、食盐溶解具体特征等进行合理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溶解”的实验操作,在亲身实践中全方位准确理解“溶解”“微粒”,掌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系列知识点。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各方面实际情况,围绕教学设计,巧设问题情景,比如,在“食盐溶解”这一实验操作中,水杯中并没有发现有沉淀,是否杯中的食盐已全部溶解,水杯中食盐微粒是否有重量?在提出该问题之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要多层次引导班级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探讨中进一步认识“微粒”概念,有效课堂教学重点以及难点,促使学生将之前所学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溶解得快与慢》知识串联起来,为学习后面的《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等知识提供有力的保障,构建全新的《溶解》板块框架体系。

三、优化教学环境与方法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篇2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精心组织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 首先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熟练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做好实验最根本的保证,不论新老教材都对一些化学仪器、特殊药品、基本操作作了严格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往往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他们会认为一些要求没有必要、纯属多余。因此要让学生严格按规定操作,教师必须从以下几点做起:①从理论上讲清错谟操作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②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实验。③教师适当添加“失误”实验,所谓的“失。误”实验就是故意按照某个实验容易出错的地方操作,让学生感受到错误操作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从而提高学生警醒意识,打消学生侥幸心理。

2 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并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质疑和反思

知识是从劳动中获得的,而实验既是一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又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光听光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教学中可将教师演示实验变为学生随堂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暴露问题,进而设计方法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步骤与技巧。在观察实验现象过程中不要让学生仅停留在“看热闹”上,而要在观察中培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最终目的,实验结束后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认真反思积极讨论与交流,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那种只为实验而实验,不注重思考的作法无疑是舍本逐末的。

3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1首先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基本思路

在平时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要盲目的操作,而要从实验目的开始,在学生明白实验理论的依据前提下,紧紧围绕实验目的设计出实验方法。它包括药品与仪器装置的选择、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实验数据的归纳与处理。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要想成功的设计并完成一个化学实验必须深刻理解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并能够通过查阅资料、运用有关图表、数据等多种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当然实验设计是一个探索、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2要鼓励学生用实验验证问题用实验解决问题

化学的研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在一些习题中出现的模棱两可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加以解决,而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正确答案。例如,有三瓶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盐酸、稀硫酸和稀硝酸,如何用化学的方法加以鉴别。一般来说,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作法。

(1)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三种待测液,先加氯化钡和稀硝酸,再加硝酸银和稀硝酸先后鉴别出硫酸和盐酸,剩余一种是硝酸。

(2)分别取三种待测液,先加硝酸银和稀硝酸,再加氯化钡和稀硝酸先后鉴别出盐酸和硫酸,剩余一种是硝酸。

(3)分别取三种待测液,先加硝酸钡和稀硝酸,再加硝酸银和稀硝酸先后鉴别出硫酸和盐酸,剩余一种是硝酸。

(4)分别取三种待测液,先加硝酸银和稀硝酸,再加硝酸钡和稀硝酸先后鉴别出盐酸和硫酸,剩余一种是硝酸。

表面看来上述四种方法只是鉴别盐酸和硫酸的先后序问题,好像都可以。由于教材中未讲明银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反应产生微溶物硫酸银而出现白色浑浊的知识,因此学生会各持己见。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理论讲解,给出正确答案,则给学生的印象不深,甚至会使部分学生心生疑虑。相反,如果教师鼓励学生设计出实验进行验证则效果立现。在学生完成实验并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结束后,教师再给予指导性归纳讲解。

由于药品的纯度、操作的失误、或因药品失效、温度的控制、仪器的洁净程度等多种原因均有可能使实验现象与我们预期的结果相反。这时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分析,找出可能的原因,再通过重新设计或改进实验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既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这恰好是新课程标准核心理念之一。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科学教学设计动态生成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6)36-075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优化教学设计,珍视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让预设与生成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做好课堂预设,能为课堂动态生成留足空间;展开多元对话,为课堂动态生成创设空间;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能有效捕捉动态生成讯息。动态生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生成意识,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赢得课堂教学的主动权。

一、教学预设,储蓄动态生成空间

在设计科学课堂教学教案时,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的运用、学法的指导等方面,为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留足空间。教师要从学生学习基础出发,找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点,使用适合度更高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一旦被激活,教学效果自然会有所提高。

在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时,我让学生判断“谁吃谁”,这里的“谁”可指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有的学生说:“小鸟吃瓢虫,瓢虫吃蚜虫,蚜虫吃小草或蔷薇”;也有的学生说:“小鸟吃毛毛虫,毛毛虫吃蔷薇,小鸟还可以吃蚯蚓,可是蚯蚓吃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经提出,立刻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我顺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所有生物都有自己的食物链或食物网,请你列举出生活中见过的生物,找找它们之间的食物链。学生的探究热情被点燃,教学课堂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很快就出现了许多条食物链。

教师针对课堂的动态生成,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很快将学生带入思考中。学生在讨论、分析、综合中形成的学习认知,为学生提供重要的交流机会。教学生成随时发生,教师应有捕捉意识,随时点爆课堂学习氛围,使科学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多元对话,创设动态生成环境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多元对话,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重视学生的言行,注重课堂的互动品质。教师巧妙地设计课堂的提问环节,引导学生展开交互对话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呈现繁荣景象,教学生成自然形成,学生的学习思维也将得到有效激发。

多元对话体现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如在教学《维护生态平衡》一课时,我提出问题:以草原为例,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子和草,这三种生物之间如何形成生态平衡呢?有学生回答:“如果鹰少了,兔子必然增多,兔子多了,草就少了,草大量减少,会引起沙漠化。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因此,人类不应随意捕捉鹰。”有的学生说:“如果我们大量投放鹰的数量,让鹰抓兔子,草原的兔子少了,草就会旺盛起来,这样是不是会有好结果呢?”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热议。有的学生说:“要减少兔子的数量,发动人们去猎杀兔子就可以了,不需要投放鹰?”有的学生说:“草原草长高了,冬天干燥易着火,就怕火势太旺,难以控制呀。”

从学生激烈地讨论中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对生态平衡也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此时,我再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自然界有比较固定的生态平衡,人类不应该随意打破这种平衡,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必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三、及时调整,捕捉动态生成讯息

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做出适时地调整。课堂教学动态生成随时可能出现,教师面对教学生成时,需要快速做出应对,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对位调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点滴反应给予重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整教学进度,为推进课堂创造良好条件。

《阳光下的影子》一课要求学生从阳光照射物体产生的影子中形成新的认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自身实践绘制影子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在课堂展示中,学生大多能给出实验结果之后,我再要求学生讲述实验过程与感悟。有学生说:“我用一根竹竿进行测试,从上午十点开始,每隔一个小时,测量一次竹竿的影子的长度,一直到下午四点。从描绘的示意图中发现,阳光照射方向呈现规律性转移,影子长短和角度也随之变化,且所有变化都呈现规律性。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评价。

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相关内容,再进入课堂学习,真正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学生有了实践感知作为学习基础,对课堂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学习效率都能有效提升。学生前期实践情况教师难以预设,给课堂教学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教学生成特征明显,也为课堂教学地灵活调整创造条件。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篇4

一、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

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是指把自然规律和抽象的理论知识,或不易观察的微观事物、难于操作控制的实验等(用常规教学媒体是不能很好地表现的),利用计算机通过多媒体Cai课件,以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进行信息综合处理,形成声音、文字、图像、动态的变化轨迹等多种信息组合,在大屏幕上展现出来,让学生能自发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更深一步掌握概念起到很大的作用,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科学》课程是综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学科为一体的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理、化、生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危害程度以及学校的实验设备配置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能令人满意。如果这时候能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重要的但现有条件难以产生满意实验效果的实验,可以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溶液的导电性”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氯化钠水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全过程。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可以使整个实验流畅直观;另外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的虚拟实验室,发挥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的作用,除得到的数据准确外,还有利于环保。《科学》课程中适合使用模拟演示的内容还有很多,老师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探究型教学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型”模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导,通过系统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但与以往传统模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打破时空概念,充分展示科学的本质,通过多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具体形象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形成自己的作品,意义在于建构自己的知识,并在交流与展示中及时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教师成为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师生呈现新的学习伙伴关系,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思想。

三、webQuest模式

webQuest模式是美国圣地亚大学的伯尼·道格教授于1995年提出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处理不很明显的信息”。简单地说,webQuest是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者是课程单元,它通过向学生提问一些本质性问题,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机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应用他们的知识,从而努力让学生在较高的水平上思考。每一个webQuest的核心是一个开放型问题,这个问题设定了webQuest的清晰目标,鼓励学生回顾原先掌握的知识,激发学习者进一步探索的动机。webQuest有其固有的教学模版与教学流程,通常有六个模块构成: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

(1)导言:提供关于webQuest核心问题的一些背景材料,用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2)任务:即要着手解决的问题,是探究目标的具体化。一个好的任务应该可行有趣,并能促进学生高思维能力的发展。

(3)过程: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者应该经历一个描述得非常清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确定合作学习的小组和小组成员。过程为问题解决搭建了一个思维的“脚手架”,是webQuest真正核心部分。

(4)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在webQuest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所使用的信息主要来自互联网。通常由教师创建一些链接来共享网络资源,提供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教师提供的资源可以有多种形式,如网页、期刊文章、网上专家、电子公告板、邮件地址等,当然也不排斥使用离线资源,如印刷品、电子光盘、杂志、实地考察、模型等。在一个实际的webQuest中,过程和资源往往并在一起。

(5)评估:对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创作的作品进行评估。为了使学生学会选择、分析、综合利用信息而不是简单的拷贝粘贴,评价要注重学生高水平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作品的深度,是否有自己的观点,内容与表现形式是否有创意等。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只有自我评价才能引起学生的反思。要求学生对他人的设计或作品做评价,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科学本质观化学键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9-020-02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势在必行。科学本质作为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却鲜为人知。科学本质探讨的是科学本体论的问题,它要回答“科学是什么”它是所有科学研究者以及科学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接触科学时首先要面对的问题。科学本质阐明了科学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人们对科学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虽然目前大多数科学家对科学素养、科学本质有不一样的理解,但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本质观已成为共识。在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和新课程标准中,都把发展学生对科学的本质理解作为目标之一。

化学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具体学科,在拥有自然科学的共性同时有其自身的特性。就其科学本质而言主要有几个方面:1.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以经验为主的本质;2.化学学科的观察、推理和理论本质;3.化学学科的创造性和想象性本质;

4.化学学科的暂定性本质。但是在化学教学中多注重“双基”教学,重视的是知识本身而常忽视化学知识的产生方式和过程,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视知识的“来龙去脉”,断章取义地学习和掌握,对化学学科本质理解缺少根基,缺少掌握化学学科的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本文仅以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一课为例,以探究式教学为基本教学活动方式,显性、反思性教学为基本策略,以科学探索的精神、批判继承的态度和创造性的构建为方法,在认识化学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本质观。

以下是《化学键》一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课

问题: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三态变化是十分容易发生的物理变化,但当H2o加热到2000摄氏度或电解时将分解成o2和H2,这时需要更多地能量。水的三态变化改变的是分子间的距离,那么后者也是距离的改变吗?

2.化学键探究过程

[介绍]词典中“键”主要用作轴和轴上零件之间的固定以及传递扭矩或者是固定门闩的金属棍。

[提出问题]说出你对化学键的理解。

[学生提出假设]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相互吸引。

[简介]在大约16世纪,化学家一直认为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引力。把这种力量叫做化学亲和力。

[事实]发现H2o分子中H和o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只有引力那么就不会有距离。

[推论]这种相互作用包括引力和斥力。

[学生得到结论]化学键:分子内部或某些晶体中相邻原子强烈的相互作用。

[讨论交流]化学键是否能观察到?

[显性话语]化学键是不能观察到的,是根据化学反应有时需要能量或者化学反应自身能产生能量来推断出原子间应该有强烈的相互作用力,从而构建出化学键理论。今天讲的化学键理论是科学家根据大量的客观事实,通过大胆想象合理构建的理论。

设计意图:探究性教学是促进学生科学本质理解的必要条件。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应该与科学家的认识活动同构。科学本质的充分通过生活中的“键”作为新知识的载体,学生更容易理解新概念。

3.离子键探索过程

[实验]分组做naCl制取实验。

[提出问题]微观角度如何分析?

[学生提出假设]Cl原子和na原子反应时,Cl原子夺取na原子的一个电子,形成相应的离子,然后离子之间相互作用,生成naCl.

[学生验证假设]根据原子结构式,Cl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而na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都不是稳定结构,Cl原子容易得到电子,而na原子容易失去电子,所以形成了naCl.

[得到结论]从电子角度总结naCl形成的过程是电子的转移的过程。

[动画]从分子、原子角度展示naCl形成过程。

[学生得到结论]从化学键的角度去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

[构建离子键定义]离子键定义: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作用力叫做离子键。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引出化学键之一――离子键。从原子结构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氯化钠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化学键理论是建立在原子结构上的理论。

4.共价键探索过程

[复习]H原子和Cl原子结构和电子式。

[讨论]H2、Cl2的形成过程。

[学生提出假设]H原子的最外层有一个电子,两个H之间正好是两个电子,并且得出两电子为共同拥有。

[推论]存在共用电子对。

[练习]电子式写出Cl2的形成过程。写出HCl的形成过程。

[分析]Cl2中的共用电子对和HCl中的共用电子对有什么不同?

[提出假设]Cl2分子中的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中间,HCl中的共用的共用电子对应该偏向Cl.

[学生验证假设]在Cl2分子中由于都是Cl原子所以共用电子对应该在中间,而HCl分子不同,根据H一般显+1价、Cl一般显-1价,所以应该偏向Cl原子一方。

[得出结论]Cl的得电子能力比H强,所以电子偏向它的那一边。

[构建共价键定义]像HCl分子这样,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建构共价键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能力。在分析H2的电子式和HCl的电子式的同时渗透了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的有关知识。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得到H2、Cl2、HCl的形成过程,所以更加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等相关概念。

5.探究化学键是否科学

[事实]n2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n2的结构很稳定,要想使1mol的n2断键需要945.8KJ的能量。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想让n2断键需要很多能量?请从化学键角度加以解释。

[学生提出假设]一个n与另一个n组成共用电子对,并且组成三个共用电子对。

[学生得出结论]由于n2有三组共用电子对,化学性质稳定。所以断键很困难。

[教师验证假设]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由于n2分子中有三个共用电子对,所以断键很难,需要很多能量。

[反思]化学键为什么是科学的呢?

[显性话语]化学键理论,是科学家根据大量的实验事实,进行合理推论,构建出来的理论,不是科学家关在实验室里随心所欲闭门造车的结果,化学需要创造和想象,但是要符合客观事实。化学键理论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的预测性和解释性。它可以预测和解释某些物质的性质,也可解释某些化学反应。

设计意图:学生对化学键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在化学键是否科学上存在着疑惑。利用氮气难断键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利用化学键理论亲自解释和判断某些物质的性质,充分理解化学键理论存在的必要性。

6.反思性教学过程

[介绍]自十七、十八世纪以来由对化学亲和力到19世纪的斥力,再到20世纪的电子发现后对化学键的系统认识。著名的柯塞尔离子键理论、路易斯的共价学说、鲍林的轨道杂化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以及后来的配位场理论和金属键理论据和新的实验事实,旧的理论就会被突破,新的理论就会生成。

[作业]请大家结合化学键内容教学谈谈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介绍化学键发展过程以理解科学的暂定性本质和创造性、想象性本质。教师应该锻炼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的精神。不盲目崇拜权威、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7.教学反思

在《化学键》一课的设计和实施中,由以往教学的重知识传承转变为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产生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naCl的形成过程实验引出化学键之一――离子键,探究式教学活动方式构建出离子键等相关概念,通过H2和Cl2的形成过程的逻辑想象领会共用电子对的存在,进而构建共价键等相关概念,以n2难断键的科学事实为素材说明化学键的解释性和预测性,最后以化学史上化学键构建过程中科学家的探寻过程说明化学键的暂定性本质。

诚然,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生活中自身就应该学习有关科学本质的相关知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科学本质观。

[参考文献]

[1]袁维新科学本质理论基本观点与范畴[J].科学学研究,2010(28):809.

[2]徐珊珊.化学师范生的科学本质观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4.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篇6

【论文摘要】教科书是随着学校教育的出现而产生的,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道具,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资源和工具。因此,加强教科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不断提高教科书的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教科书集中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基础教育水准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那种将教科书视为唯一绝对的教材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是不恰当的,而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轻视或放弃教科书的任何观念和行为同样是不恰当的。教科书保证了全体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要求,它会影响学生们的所知、所做和价值观。

教科书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产物,其设计过程就是以课程目标为指导,将课程理念与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和一定的呈现方式加以展开和具体化、系统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性工作,也不是一个简单地移植、模仿、改编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学习、研究和创新的过程。学习是基础,通过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设计水平;研究是关键,通过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途径,吸收和借鉴成功的经验;创新是根本,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教科书设计的创新包括课程理念的创新、内容素材的创新、体系结构的创新、呈现方式的创新、版式设计的创新等多方面,其核心是课程理念的转变和更新。2000年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旗帜鲜明地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改革的核心理念,这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也明确了新一轮教科书设计的基本理念和必然趋势。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习和学生的发展。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理念和课程功能的转变,使教科书的设计必须摆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主旨,转变为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为目的。

教科书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为教学活动提供一种知识上的线索,为学习活动提供方法的导引和支持。因此,教科书的设计极大地影响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也必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如果说,知识技能可以通过结论式的呈现、通过接受式学习来获得的话,那么,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则不可能如此形成,它必须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因此,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的设计必须要转型,教科书不仅要向学生呈现具体的知识,还要向学生展示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这为新课程教科书的设计提出了明确导向,即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科书的使用者,都有自己的课程设计取向,只不过由于某些原因,他们对此或者明确清晰,或者模糊而不自知。但不管怎样,他们的课程设计取向都可以通过其对课程与教学具体问题的认识予以反映。教师和学生的课程设计取向,不仅直接决定着教科书的使用效果,也反映了他们对教科书设计的认识和需求。由单纯的学科知识学习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是时代对教育改革的呼唤,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因此,课程与教科书的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融合不同的课程设计取向,努力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发展水平出发,精心选择那些既与社会生活问题紧密联系,又能体现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的知识,引领学生在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和谐发展。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学校课程的设置一直采用分科课程,重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技能。学校教科书的编制虽然基本上满足了当时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但与当今时展的要求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相差甚远,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在教科书设计理念上,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第二,教科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单调,结论式的叙述束缚了师生教与学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第四,教科书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而忽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

目前我国教科书设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的设计理念、设计技术非常落后。一些教科书编写者往往不去深究各学科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定位和学科特点,而是随意发挥,理所当然地去解释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又迫于时间压力,无暇顾及教科书的品质。因此,提高教科书设计者的编写理念和专业素质,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相对稳定的教科书编写队伍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

[2]丁朝蓬.教科书结构分析与内容质量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8).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优化;中医内科;教学设计;方法

就中医内科学来说,属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利用中医理论客观阐述常见内科病症的病因、病机等方面问题的临床课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时展的客观要求,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导致中医内科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入手优化其教学设计,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更好地学习中医内科课程知识与技能,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

一、借助课堂导入,讲解病证概念与主症

就内科病证来数,其命名方法与规律大都根据主要症明确病名,客观分析其病症类型。在中医内科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章节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优化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充分利用其集图片、动画、音像等于一体的特点,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图片,使其对新课题知识留下直观印象,巧妙导入新课题,促使他们迅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病证概念以及主症。以“心悸”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短片,让他们探讨这属于哪类病证,巧妙引出新课题―“心悸”,准确理解这一概念,即由于气血阴阳亏虚或者痰浊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出现心脉不畅问题,临床上主症为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以“虚劳”为例,大都是因为在多种疾病作用下,导致患者脏腑亏损,出现气血阴阳不足现象。在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之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讨治疗方案,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借助系统小结,类证比较

在讲完某系统病证之后,教师要结合学生对新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系统化地归纳总结,在对比分析易混淆症证中,让学生发现其异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以“泄泻、痢疾”为例,很多学生都知道这是夏秋季节中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大便次数较多,腹痛是其显著特征,但极易混淆,混为一谈,前者的病变在胃,后者病变在肠,诊断依据也各不相同。在讲解完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采用系统小结方法,进行必要的类证比较,引导学生更好地区分二者在临床方面的关键性特点,能够正确判断这两种疾病,避免形成错误的知识结构体系。

三、借助列表图示,掌握辩证规律,准确理解病机

在中医内科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列表图示方法,促使抽象、乏味地知识点更加形象、生动,降低相关知识难度,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水肿病证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列表图示法,让学生全面、客观了解其发病机理,清楚病理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因素,知道水肿的形成过程,发展与演变方面的规律,准确理解病机,制定可行的治疗方案。以鼓胀病证为例,其病因复杂化,和多种因素相关,其病机是因为患者的肝、脾、肾功能无法处于平衡状态,气滞、瘀血等相互融合,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如果采用口述的方法,学生将很难理解相关知识点,无法准确理解病机,可以借助列表图示法,让学生观看相关的示意图,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巧设问题情景,结合课程内容,准确理解相关内容,加深对其的应用,准确掌握病机演变、证候证型,让学生意识到中医理论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等特点,学会自主制作各类图表,理解对应知识点,为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做好铺垫。

四、借助中医基本理论,推演证型

就中医内科来说,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建立在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多种学科基础上,各病证、症状都是人体脏腑、经络循环部分乃至解剖部位病理的真实写照。以“脏腑气血”为例,在中医内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优化利用相关理论,客观分析其生理病理,借助中医临床上脏腑病变多样化类型,从不同角度入手推导出相关疾病的关键性症状,以心脾两虚证为例,气血两虚是其显著特点,比如,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失眠,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课程知识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辩证规律,掌握各类判断证型的技巧,便于更加准确、客观地判断疾病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将类似疾病混淆。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医内科教学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转变已有的教学理念,优化设计课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促使学生借助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临床辩证能力等,培养他们更多优秀的品质,提高自身综合水平,成为“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成为新时期社会市场所需的实用型中医技术型人才,有效填补社会市场空缺。以此,改变新时期中医内科教学现状,提高其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肖永华,王世东,任传云,赵进喜,储真真,王继东.以知识点为导向的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思路探析[J].中医教育,2013(06):65-68.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篇8

1.1课题的核心概念 

1.1.1科学素养 

oeCD即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做出这样的解释:利用前沿的理论来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并未解决方案提供支撑力量,从而可以使人类更加客观的理解自然的改变,并处理以自己的结论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素养。 

1.1.2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学科优势。利用化学课程特别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素养的内涵、并将科学素养的内容在高中化學课程中进行细化,是利用高中化学新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也是高中化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1.1.3化学教学再设计 

是为了能够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的合理,并且依据理论知识、合理的宣传手段,利用系统的思想处理遇到的问题、设置合理的目标,策划处理方案进行筛选,之后实施方案,依据所得结果对方案进行评估修改的一系列过程。 

1.2课题界定 

基于科学素养教育的化学教学再设计研究,以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出发点和归宿,深入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准确解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化学教学再设计科学渗透科学素养教育,探寻化学教学再设计实践操作的方法、原则和策略。 

2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我校是吴江区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很大,本课题的研究是从我校及兄弟学校化学教学实际出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加强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总结课例诊断的要素、方法、类型和化学教学再设计的方法、原则和策略。实现:(1)为高中阶段的科学素养教育的教学设计提供帮助,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2)有助于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厌学思想,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3)有助于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并掌握基于科学素养的教学设计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对国家、社会真正有用的创新性人才。 

3研究的内容与重点 

3.1研究内容 

本课题力求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给学生一个空间,一个发挥创造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化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能够对与生活有关的理化生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利与弊,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研究、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从而为将来有可能成为科研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2研究重点 

通过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调查,分析原因,从科学素养教育与化学教学再设计的内在关系,基于科学素养教育的化学教学再设计的特征、要求和原则等方面,切实有效的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4研究方法 

4.1文献研究法 

根据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的问题。其作用有:(1)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2)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3)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4)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4.2问卷调查法 

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4.3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由教师或与专家及研究人员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把教师的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切实关注课堂实践,关注教师课堂中的教学行为,筛选与研究采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问题,以研究促行动,提高行动效益,加强行动改进。 

4.4经验总结法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中小学教科书;装帧设计;个性化

教科书作为传授知识、涵养健全人格、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载体,被誉为“民族魂”。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陆费逵曾说:“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在乎教科书”。人们对教科书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予以了充足的论述,而对教科书装帧设计的意义及特殊性要求鲜有述及。中小学教科书作为特殊类的出版物,面对特定的群体,其受众面广,发挥的作用大,各方面的要求更高,其装帧设计相对于其他类书籍,也有其特殊的要求,探讨教科书装帧设计的要求,能为更好地提高其质量,提供充分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引领:教科书设计的社会性指向

教科书在内容方面的教育功能不言而喻,由于面对的是儿童这一特殊受众群体,装帧设计方面的社会性要求也有特殊性要求,其“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性

对于学生来说,教科书就是他们了解“书”的最直接范本,因此,教科书在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编排内容的同时,其装帧设计的方方面面也是按图书设计的相关规范,而且要求更为严格。其装帧方面的各要素,诸如,开本、用字、版面、规格、体例,封面、插图的配置等,均严格按出版物要求进行。

2.时代性

教科书不仅内容要随时展现时代思想文化的精髓,装帧设计还需紧随时代的步伐,反映时代的律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时代进步的“晴雨表”,以清末民初教科书为例,时代变革的气息通过教科书传递到学校、学生,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助推了社会的进步,教科书的装帧也成了显现时代前进的重要载体之一。

二、实用:教科书设计的功能性要求

教科书的服务对象明确,相对于其他类书籍使用频次高,在功能性方面有其特殊的要求,应注意以下方面的要求。

1.适合性

教科书设计首先要符合其身心认知特点,不同学段的教材设计,其方法、风格应有所不同,如小学各学科教材,特别是低年级教材,可以借助图画的形象直观,来配合识字教学。同时,过多的内容不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征,因此,单页面上的内容量一定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耐用性

教科书使用的对象为学生,其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其他类书籍,书页易折角破损,特别是小开本的课本,页码多,翻动的频率高。因此,教科书在设计时,在材质、封面、封底、装订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才能经受使用的考验。

3.便捷性

为了便于学生的携带、存放,教科书在设计时,对各年龄段有所考虑。印张方面,在服从于内容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高低年龄的特点,低高年龄段的印张数有所不同;开本上,也应采用不同的规格,比如小学各科教材多采用32开本。这是由于小学时期属于知识启蒙阶段,课本的知识量小,正文字号大且行距疏,一般多是以图为主的彩色本或双色本。

4.卫生性

在纸张的运用方面,虽然教育部规定儿童教科书用纸的白度为75%~76%,但在实际出版的教科书中,依然存在课本用纸太白的现象。白度过高会令反射光线增强,从而引起视觉疲劳。目前,已有部分教科书采用了护眼效果较好的泛黄纸张,黄色是反射光波频谱最小的特定色度,虽然其亮度稍逊于白色,但这种视觉环境比较舒适安全,符合卫生性的要求。

三、审美:教科书设计的艺术性旨归

由于中小学生的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尚不成熟,审美习性和能力与成人有别,因此,在教材、教辅的装帧设计时,审美元素的呈现也应更有利于对学生审美教育。

1.丰富性

教科书肩负着系统性的美育功能,因此,除了在内容选配时注意表现“美”的全面性外,在设计方面,也要尽可能采用各种艺术手段展示,真正使教科书充分发挥它的系统性美育的功能。

2.生活性

学生的审美认知还不丰富,需要一个系统渐进的点化过程,设计时应切合他们的身心特点,力求简洁、明净、和谐、雅致、生动,生活气息浓郁,易于儿童吸收模仿,真正达到以美启真,以美启智的目的。

3.渗透性

教材设计的方方面面在体现美的时候,和教材内容一样,不能采用灌输说教的方式,应采用“寄寓”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美、体悟美、欣赏美,起到一种春风化雨的艺术效用。

总之,相对于其他类书籍,教科书装帧设计有其更高更严的特殊性要求,需要设计者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面对新的情况,新的要求,在中小学教科书设计方面,也必然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宋元放.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3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59.

[2]钱旭升,朱玉香.“装帧视域中的小学教科书质量分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02).

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毕业设计环节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226-02

毕业设计环节是本科教学过程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经过三年半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毕业设计是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验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系统培养和充分锻炼的关键阶段,对学生继续深造或从事专业技术工作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1]。

近些年来,受到学生数量增加,就业考研压力增大等因素的影响,毕业设计环节的时间不断缩水,毕业设计内容不断简化,毕业论文质量不断下降,教师和学生的态度缺乏严肃认真,论文抄袭、答辩敷衍,因此各高校迫切需要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管理,改革毕业环节教学管理模式[2],为此我院从制度建设、过程监控、毕业答辩等方面对毕业环节质量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优化。

1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毕业环节时间安排

针对毕业环节出现的新问题对学院制度文件进行必要的修订,包括学院《毕业环节有关规定》、《毕业论文基本要求》、《毕业环节中期检查要求》、《校外进行毕业设计协议书》和《毕业环节安全协议》,从制度上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严格、规范的要求,为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制定学院《毕业环节请销假制度》,需要参加考研复试或就业应聘的同学,根据请假时间长短,按照制度要求,进行登记和多级审批,规定学生请假需要有考研学校、应聘企业等部门或单位的相关证明,时间较长者需要辅导员、教学办公室、副书记、副院长多级签字审批,并严格规定返校时间。

为保障安全、顺利完成校外毕业论文,学院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审批和监管制度。学生到校外进行毕业设计采取导师负责、学院审批制,必须由指导教师推荐或企业提出申请,学生校外毕业设计必须由专人负责,毕业设计题目由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协商确定,毕业设计内容必须符合学生专业和毕业论文要求,对事务性和业务性等非专业或不符合毕业设计教学要求的题目不予批准。学生必须定期向校内导师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同时指导教师定期到校外单位进行检查,并与校外导师交换意见。

根据学校整体教学安排,制定合理的学院毕业环节时间安排表,将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答辩时间和提交论文材料等相关工作进度要求详细安排,并于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发放给所有教师和学生,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提前对毕业设计进行规划和安排,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2严格管理毕业设计过程,优化管理模式

细致且严格的过程管理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有力保证。学院从选题、实验指导、期中检查、多级答辩等各个环节加大毕业设计环节过程监控力度,切实保证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效果。

2.1选题科学合理

科学合理的选题是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的前提。对于科学研究类毕业设计题目必须要有科研项目支撑或有一定的研究基础,避免学生无法得到有用的研究结果,导致不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是工科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针对工科学生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未来工科院校发展的大趋势,其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设计类毕业设计要占20%,因此学院鼓励增加设计型课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

2.2严格考勤,加强指导

考研复试或就业面试占用较多的毕业设计时间,所以不仅要有严格的请销假制度,而且要有严格的考勤制度,保证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学院向各实验室统一发放考勤表,要求学生每天签字记录考勤,并每周上交学院,同时学院统一印制实验记录本,要求每位学生详细记录每天的实验研究,并定期抽查,实验记录的质量在毕业论文成绩中有所体现。

指导教师要高度重视毕业设计,认真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学院要求指导教师每周至少三次现场指导学生实验研究,其他时间要求研究生继续指导和监督,同时定期组织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毕业设计进展汇报,研究生提出问题并给出改进意见,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3组织中期答辩,督促检查毕业设计进展

在毕业设计环节中间阶段,学院组织全面深入的中期检查,对学生的工作进度、考勤情况、教师指导情况、论文进展情况等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毕业环节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中期检查与毕业答辩考核要求一致,各系部3~4名教师组成答辩小组开展中期汇报,学生准备完整的前期材料,使用ppt详细汇报前期工作,并汇报后期研究工作安排和计划。对校外进行毕业设计学生,要求必须回校参加中期检查,有条件的可以邀请校外导师参加。通过中期检查给予学生及时且具体的指导,纠正错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通过严格的要求和管理,以及导师深入细致的指导,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使学生及时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困难,培养学生勤动脑、肯吃苦、勤动手的科研态度,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素质,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3严格答辩制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