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信息化标准十篇企业信息化标准十篇

企业信息化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9:25

企业信息化标准篇1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技术;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128-02

1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标准化的概念

1.1企业信息化——即应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整合企业已有的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形态,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及时、准确而有效的各类数据,从而使企业决策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

①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②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实现手段;

③涉及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

④需要企业各级管理层的支持和参与;

⑤具有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等功能;

⑥是人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平台、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

1.2企业标准化——即“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标准化是一项活动,包括标准的编制、、实施全过程。企业标准化工作,是为了建立企业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的最佳秩序,使企业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使企业取得经济收益。企业标准化建设

①是企业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是国家、行业、企业各级标准制定和贯彻的基础;

③是企业内各部门联系的纽带;

④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措施;

⑤是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

⑥是企业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2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标准化的目标

2.1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在于:

①信息化的第一个目标是为了快速而正确地决策。信息的匮乏和信息的泛滥,都不能使企业各级管理层做到快速而正确地决策,只有当人们在第一时间掌握了正确的数据,才能快速而正确地决策。

②简化及加速作业流程是信息化的第二个目标。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企业实现信息化后,其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的作业流程与传统人工的作业流程会完全不一样的,如:企业的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管理文件都需要审核、批准等签章,信息化起到了简化流程、加速流程的流转,可以使企业的反应力和执行力更加快捷。

③信息化的第三个目标是避免人为的失误和舞弊。人难免会失误,有的时候也会舞弊,计算机的数据处理技术,对大量的、重复的或其逻辑关系明确的数据,通过设置可以自动处理。所以信息化可以自动校对,自动查核。失误了系统会提示;有人舞弊系统会反映出来,因此信息化可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

④信息化的第四个目标是减少企业组织结构的层级数。在实施信息化之前,企业需要很多管理人员,而每个人的精力又有限,所以企业组织的层级数越来越多,快速反应和决策能力受限。而实施信息化之后,企业信息在企业管理平台上共享,所以企业中间的管理层级可以大幅减少,沟通渠道更加顺畅,管理更加有效。

⑤信息化的第五个目标是加速培养人才,其实信息对于人才的脱颖而出是非常显现的,人才要在企业中成长,就必须拥有企业的各种信息。在实施信息化之前,企业里只有少数人能得到完整的信息,对企业的历史或未来的发展规划,新人们无法知悉。信息化之后,企业大多数人都能获得完整的信息,信息对人们学习、判断和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2.2企业标准化目标在于:

①标准是规范化的程序,通过技术标准,特别是产品标准的实施,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规范企业管理。标准化工作为评价产品质量提供了准则,而贯彻实施先进的标准,可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并适应和满足市场的要求。

②通过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企业接轨,可以缩短新产品试制和生产准备的周期,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

③一项标准是一门知识,是一种成功经验的总结。通过标准的形式把科研成果和先进经验固定下来,有助于市场推广和应用。同时,标准的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又为新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方便。

④建立与客户的沟通渠道。通过标准化工作与客户形成了固定的技术沟通方式,促进国际贸易和技术交流。特别是通过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了与客户沟通的可信度,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速,技术标准为解决市场争端提供了依据,降低了技术壁垒风险,通过标准化,明确供需双方的责、权、利,有利于贸易双方分歧的解决。

3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标准化的关系

3.1企业信息化离不开标准化

①在企业实施信息化进程中,首先遇到的是企业传统的人工操作流程与计算机系统信息化流程不相适应的问题,许多企业信息化实施案例告诫,当企业传统人工操作流程与计算机系统信息化软件不符时,切记不要修改软件包,而应修改企业的流程,使之纳入标准化进程中。标准化工作将保证企业流程转变的正常进行。

②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工程立项调研开始,就必须介入标准化工作,直到投入使用以及不断进行的信息化治理工作,都离不开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和保证。标准化工作可以使信息化工作更规范、科学,在减少投资、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方面功不可没。

③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经营、设计、制造和管理过程控制中的应用,就是把大量例行的、重复的操作过程,用各种体系文件、技术标准、工艺规范等形式,作合理的、规范的处理。这项工作实质就是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部分。

3.2企业标准化同样离不开信息化

①企业标准化工作首先遇到的是文档化的管理过程,信息化之前,文档都是纸质文件,基本靠手工完成,需要文档管理人员多,手工查询速度慢,企业标准化工作使文档管理更具有逻辑性和可追溯性,更易于计算机系统识别和信息化管理。

②企业标准化工作其目的在于把一项项规范的操作过程进行程序化,如: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审核管理、文件管理、记录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管理评审控制、测量系统分析等工作,都是程序化的标准化工作过程。利用信息化对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和产品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③企业标准化工作是一个执行各级标准的过程,企业在执行各级标准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宝贵的资源,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信息化之前,这些数据信息往往被少数人掌握,一旦人员调动或流失,企业就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无法正常运行。信息化之后,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保证了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连续性。

总之,企业信息化必须以企业标准化工作为基础,没有完善的企业标准化工作,企业信息化寸步难行。而企业标准化建设是一项连续性的工作,是一个不断发展渐进的过程,借助计算机、网络、通讯的信息化支持和保证,就可以降低体系运营成本和建设成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企业信息化标准篇2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的前提是信息资源共享,而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就是信息技术标准化。所谓信息技术标准化是指在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制定、修订、管理和实施各种信息技术标准,达到各种所需要的统一局面,以便获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信息技术标准化从标准化方面看,它包括各种信息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管理、宣传、实施和复审等环节。从信息技术方面看,它包括信息的产生、识别、采集、分类编码、存贮、处理、传输、交换、显示和打印等环节。信息技术标准化是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的前提,是确保信息系统高效率运行的根本保证。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如何确保各信息系统间的互连、互通和互操作,如何确保信息的安全与可靠,是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手段就是信息的标准化。换言之,信息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就是规范企业各种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的管理,充分运用计算机及网络化技术,突破信息使用的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改变企业生产模式和经营方式,准确记录和适时提供企业各运行环节状况,及时反馈企业运行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企业信息交流的质量和速度,实现企业范围内的信息共享。

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企业产品的创新能力与市场快速反应能力,降低库存和材料消耗,缩短生产周期以及减少非增值劳动等内在的需要。本文结合本人在标准化工作过程中的经验,列举出目前企业在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二、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目前,由于企业信息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存在工作量大、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办公设备落后、资金投入较少等诸多困难。虽然各个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和标准化基础不尽相同,但企业在信息系统实施的实际过程中却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领导重视不够

很多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标准化工作却反必要的认识,使得在信息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有关信息标准化技术人员和技术保障不足,如有的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标准化工作机构,缺乏熟悉标准和标准化的专业人员;有的企业在技术方面未制定相关的标准化管理制度、缺乏国内、国际有关的标准化工作的横向交流,企业标准与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就要求企业高层领导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企业信息标准化工作外,更要建立一个专门的企业信息化机构、并由企业的最高领导挂帅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与充分的保障和大力支持,特别要有总体规划、阶段性计划和资金的强有力保证;信息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物资设备的优先配备;基层领导和各级人员的积极配合是实现企业信息标准化的重要保证。

如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机械工业的大型骨干企业,拥有年产10万吨钢、4万吨铸锻件、45万吨机器产品的生产能力。在参与国内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企业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公司成立了企业信息中心,在主要技术和研发部门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局域网络,在新改造的智能化科技大楼内建立了信息网络平台,为公司信息化建设打下一定的物资基础。

(二)信息资源缺乏共享性

有些企业信息资源对内缺乏充分的信息交流、沟通和资源共享,对外缺少国内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行情以及先进科学技术信息进行有效、可靠、安全、实时的交流方式和手段。上述情况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在信息化形成初期,企业搭建出来的信息技术应用标准体系框架缺乏系统性和可扩展性,信息系统实施的各个模块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基础数据,数据繁杂而且量大;另一方面由于时间和技术的局限性,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开发的应用系统相对独立,而且描述企业信息资源的数据和编码分原则不统一,基础数据情况不佳,这就使得同一数据或数据指标在不同的系统、不同部门以不尽相同的描述和内容表现出来。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求企业制定信息技术应用标准体系,结合市场相关应用软件情况及本公司产品结构特点的设计需要,并结合企业现行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管理系统建立的要求,使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如术语与符号标准、应用语言标准、数据库与资源库标准等要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产品型号及零件编码标准、生产管理编码标准、工艺管理编码标准、质检管理编码标准以及计划管理编码标准等在结合企业本身特点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同时不仅要在企业内部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it技术人才,而且还要协助企业各基层单位建立各自的局域网络,并在建立子局域网络的基础上,将各子局域网进行互联,然后建立企业级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同时通过互联网,实现企业与外部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扩大外部信息渠道,充实企业信息资源。

(三)信息标准化管理薄弱

在方法上企业过分强调实施进度,使用大量顺序码,最终导致系统存在大量冗余数据,信息共享性差;在方式上标准更新和维护过分依赖人工比对,管理手段和效率低下;在手段上缺乏针对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必要的信息标准化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对信息系统实施人员在上线过程中必须遵循和执行已制定的编码规则进行监督和制约。

这些都影响信息系统项目实施进度,实施周期延长,结果项目承包商和企业双方都拖得非常辛苦,严重的还可导致信息系统项目的彻底失败。这就要求企业要在确保企业信息标准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对其进行监督,必要时及时进行调整,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求企业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专家,特别是一些院校的、前沿研究的一些老师。

(四)相关工作的宣传及培训力度不够

企业信息标准化工作贯穿信息化建设的准备、设计、实施、上线支持和优化等五个阶段,具有实施周期长、费用大、信息量大、工作难度大等特殊性。由于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宣传及培训力度不够,大家对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基础理论及概念了解不够,对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此项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为此我们必须进行相关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家具备管理理论基础和超前意识以及与岗位相符的管理能力。否则不但不能够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效益,有时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为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21世纪是信息化时期,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必将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获得显著的发展。作为一个现代化企业要想在国内国际经济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就是实现企业信息的标准化,在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离开信息标准化,就不能实现自动化,也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只有不断加强企业信息标准化建设,才能不断提高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晓明.械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标准体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王丽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中的标准体系框架研究[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0(10):27~29

企业信息化标准篇3

【关键词】信息;系统;功能;规范

一、前言

企业信息化就是使用现代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整合企业现有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等过程,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安全地整合,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及时为企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提高企业生产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的科学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信息化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应当建立规范,以便形成数据库、操作平台、显示模式、开发语言的统一,避免信息孤岛,避免系统冲突。

二、信息化总体规划标准要素

(1)信息化规划。信息化规划属于企业战略规划范畴,要与企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要有扩展性,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适应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信息化规划要考虑以下标准要素。一是深入分析企业战略规划,确定企业战略对内外部供应链管理模式、组织形式产生的影响和变革,从中提炼出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标准要素,实现信息技术与企业战略融合。二是分析实现企业业务战略的关键驱动力和关键流程。三是从管理运作层面提出功能需求,给出信息技术决策体系、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和信息技术架构体系,确保从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上满足业务战略需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管理融合。(2)信息化规划过程标准要素。一是制定战略。根据战略规划,制定信息化目标、实施方案,定义信息化发展方向和信息化在实现企业战略过程中应起的作用。二是确定总体架构。信息化总体架构分为六部分。信息化总体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开发架构、技术架构和操作架构等。三是拟订标准。拟定信息化建设采用的技术标准,按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顺序选择,使信息化系统建设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用性、兼容性、扩展性、协调性和一致性。四是确定项目。根据信息化战略和总体架构,评定信息化任务的优先顺序,确定项目和切入点。明确每一项目的责任、要求、原则、标准、预算、范围、程度、时间以及协调和配合,确定对每一项目进行监控和管理的原则、过程和方法。

三、功能需求规范标准要素

1.需求分析。找出企业与企业战略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分析信息化能协助解决的问题,综合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形成信息化需求。需求分为宏观需求和微观需求两个层次。宏观需求即战略需求,需要和企业战略结合在规划中考虑;微观需求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具体需求,即功能需求。本文主要从微观需求出发,以物资库存管理系统为例,探讨eRp的功能、结构、性能和数据需求,这也是系统建成后进行评价和验收的依据。

2.划分eRp层次。从纵向分3个层次。eRp层次结构图(见图1)。业务处理层(数据采集层),为管理层提供基础数据,通过业务流程分析获得。职能管理层,通过业务层提供的数据,对业务过程实施计划、组织、控制、评价等管理职能,通过对管理模式进行分析获得。决策层,使用职能管理层等提供的数据,按照事先确定的主题,通过对比、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生产、销售等进行决策。

图1eRp层次结构图

3.确定总体系统组成结构。从横向上eRp可分解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子系统。eRp系统构成见图2。

图2eRp系统构成

4.确定各子系统功能模块结构。确定各子系统功能模块(见图3)。

图3库存管理子系统的功能结构示意图

5.确定流程。确定关键业务流程(见图4)。

企业信息化标准篇4

关键词:企业,信息,标准化

 

1.市场需求要求企业积极开展信息标准化工作

我国要走新型工业的道路,必须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必须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是指同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信息有关的技术,至于信息技术标准化,则涉及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网络、数据表示以及信息技术在各方面应用所进行的标准化。。正是所涉及的这方方面面的标准,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作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鲜明例证为20世纪60、70年代起形成的“机电一体化”的新格局,使传统的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的方法与手段推进到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FmS(柔性制造系统)、mRp(制造记录处理机)的运用,并从80年代开始出现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通过将一系列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融为一体,使产品从设计到加工以及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达到最佳化。这一切都同标准化的技术支撑分不开的。

2.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

2.1技术的信息化。这主要是指CaD、Cam和Cat等为代表的信息化,实践上这是自动化的内容。在第一层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是建立标准化指导体系,即指导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文件。。

2.2数据处理的信息化。即使用计算机处理企业的大量生产、管理数据,更进一步集中数据、规划管理,使各部门能够共享,并以此进行分析、预测等工作。在第二层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是建立信息交换标准体系,主要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分类代码标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客户、供应商、产品等企业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所有环节的编码系统及标准化的名词词典,形成数据词典,以支持数据交换。此外,为保证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作,信息交换标准体系还包括系统和网络标准、数据库和软件标等。

2.3管理和办公的信息化,即在上述两个层次的基础上进行企业信息化的全面规划,并逐步开发使用信息资源,最终完成全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在第三层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是建立流程化的管理标准体系,无论在企业信息化实施前的需求评估、实施中的设计运作还是实施后的管理应用,标准化始终贯穿于企业信息化过程之中。例如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及工作程序标准、制造业信息化分类编码和文件格式标准、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标准、数字化建模标准、零件库标准、采购和系统实施规范或标准、制造资源共性技术和工艺及过程标准、产品标识与数据标准、制造管理数据标准、企业网络化协作认可使用的标准、产品数据标准等。在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方面,需要用标准流程图表描述各部门的职能、权限的划分、业务流程、接口方式和接口数据、特殊情况的应急处理流程等。

2.4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即将设计、制造的物流过程和整个过程的资金流、信息流以及设备、能源、人力资源等所有控制和管理综合起来,即实施CimS、eRp,使企业内部信息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对以往产品信息的少量修改,迅速推出新的产品;同时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准确规范的基础数据,帮助形成决策支持信息。产品信息标准体系包括:产品基础标准、产品功能模块、零部件结构模块、参数特性标准、产品信息分类代码、产品及零部件名称标准以及支持计算机制图和技术信息处理的设计基础标准等。

2.5将企业信息化从内部扩延到外部,利用企业内部网(intranet)、外部网(extranet)以及因特网平台、数据管理平台将内部的生产经营和外部供应、销售整合起来,实现与上游供应商以及下游分销商、客户、政府部门等外部实体进行信息交换和商务活动。在第五层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是建立标准的电子数据交换接口(eDl),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统一的内外数据交换格式以及接口,使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和外部供应、销售整合起来,实现与上游供应商以及下游分销商、客户、政府部门等实体进行信息交换和商务活动。

3.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的工作模式

开展企业信息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复杂工作过程,它涉及到企业的管理、职能、业务流程、工作流程、对外接口各个方面,标准化工作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3.1业务种类标准化。企业信息化之前,需要对所有业务进行全面地、详细地分析;然后将全部业务根据处理要求、方式和流程的不同划分为若干种标准类型。业务种类的标准化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

3.2业务流程及工作程序标准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及工作程序的标准化就是为每种业务流程及工作程序类型根据管理的需要设计标准的、规范的处理流程以及处理程序。

3.3企业数据标准化。包括基础标准、数据库标准和系统建设规范。建立信息数据模型和标准参考模型,开展信息分类与编码、数据库、元数据、信息交换、软件开发、数据采集、数据建库、运行管理等相应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基本形成信息化标准特性。

3.4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是指在系统开发中遵守统一的系统设计规范、程序开发规范和项目管理规范。系统设计规范规定字段、数据库、程序和文档的命名规则和编制方法,应用程序界面的标准和风格等。程序开发规范对应用程序进行模块划分、标准程序流程的编写、对象或变量命名、设计校验及出错处理等过程和方法做出规定。项目管理规范规定项目组中各类开发人员的职责和权力,开发过程中各类问题(如设计问题、程序问题)的处理规范和修改规则,文档的编写维护,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守软件工程的设计规范,以实现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

3.6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化。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化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对外数据输入输出格式以及接口规定了规范以及标准,包括网络的互联标准和通信协议、数据,交换格式等。

参考文献

[1]郑展鹏.标准化战略的国际借鉴及中国的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01):53-58.

[2]董娟.绿城:信息化过程是个战略活[J].it经理世界,2010,(Z1):94-95.

[3]宋浩,吴登生,李铭禄.中国科学院信息化标准化工作研究与建议[J].价值工程,2010,(05):1-3.

企业信息化标准篇5

[关键词]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5-0047-02

1前言

我国煤炭行业因发展不平衡,致使该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十分落后,信息技术标准化难以实现。从煤炭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标准化现状来看,大多数应用都停留于单项开发或单项应用,整体应用水平落后,信息技术标准化在煤炭行业极难开展,甚至影响到煤炭行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分析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煤炭企业现状提出解决措施。

2信息技术标准化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标准化的作用日渐显现,总体来看,信息技术标准化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是开发信息资源的需要。信息资源就是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人们应用各种信息之总和。而开发信息资源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技术之间的有机整合。而统一标准是实现信息系统互通、互联、互操作的重要基础,同时信息技术标准化是开发信息资源需求的手段之一。

(2)是先进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于各种生产技术而言,标准是基础,要实现各种产品具备兼容性,必须具备相应标准。标准化是信息处理与数据库共享的基础,只有符合标准的技术才能应用。

(3)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必须让内部信息通畅流动,并利用高效率的信息,带动企业资金流与物流合理配置,进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企业信息化,是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过程。

(4)是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如今国家发展战略重点是增强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降低生态损耗,强化资源利用与有效保护,对环境进行改善,构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信息技术标准化,有利于节能降耗。

3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煤炭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其发展和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还存在一些急需完善与改进的问题。

(1)领导不重视。如今许多煤炭企业领导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标准化的重要性,在建设标准化过程中缺乏信息技术人员。比如一些煤炭企业并不构建专门的标准化机构,也没有熟悉信息技术标准化的专业人士。有一些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缺乏标准化管理制度,致使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不能得到广泛应用。

(2)煤炭企业的管理模式较为陈旧,管理和信息技术标准化之间难以融会贯通。建设信息技术标准化需要理解信息技术,并对信息技术标准化进行应用改造与创新,需要和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进行有机结合。可是一些煤炭企业根本不重视信息技术标准化管理,不创新业务流程,更不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以及管理制度实施变革,并且许多煤炭企业依然沿用传统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仅仅流于形式。

(3)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在许多煤炭企业中传递信息还是依靠人或电话,这些方式都比较落后,根本不能及时将信息传达出去,更别说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了。煤炭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交流及资源共享极度不便,当然这种现象也和煤炭企业所处环境有较大关系。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应用有效、安全、可靠及实时的信息技术进行交流,难度确实比较大,需要煤炭企业投入较大资金来改善。在许多煤炭企业中各个部门自己弄自己的基础数据,导致数据不但繁杂量大,并且每个部门的数据域编码形式不同,致使基础数据的情况不佳,数据格式在各个系统、部门之间都存在差异。

(4)信息技术标准化管理比较薄弱。许多煤炭企业过于重视标准化的实施,应用了大量的顺序码,在系统中产生巨大的冗余数据,使信息共享极不方便。而企业在信息标准化方面缺乏管理制度与技术手段,导致操作人员上线时就要执行已经制定出来的编码规则,还要对这些规则进行监督,增大了操作难度,影响到实施进度和周期。

(5)脱离煤炭企业实际情况。因为煤矿企业生产和环境的特殊性,各种用料种类、数量和产成品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影响较大的是自然地质等各种外界因素。许多煤矿企业比较看重应用高科技装备,并没有考虑到煤炭企业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发或购买适合本企业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导致许多功能极难实现。虽然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却体现不出应有的功效,最后被迫停用。比如在四川某小煤矿中电脑配置不高,却偏偏要全部安装上最先进系统,不但不能发挥先进系统的功效,反而还会影响电脑的正常使用。

(6)缺乏专业人员,信息技术力量依然薄弱。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还需要相关人员来执行,但是从执行实际情况来看许多煤炭企业中的技术人员缺乏,尤其是中高层管理员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较低。煤炭企业中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因此要想实现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难度极大。实施信息技术标准化与煤炭企业员工密切相关,他们对信息技术标准化理解与掌握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标准化的实施。但是从煤炭企业来看,员工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了解程度不容乐观。

4解决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存在问题的方法

从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现状来看,其中存在急需解决与完善的问题,需要结合煤炭企业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4.1提升煤炭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

要在煤炭企业中实现信息技术标准化,首先要引起煤炭企业相关领导重视。不但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信息技术标准化,还要在煤炭企业中成立专门的信息计划机构,该机构由主要责任人挂帅,从人力、财力及物力各个方面给予保障,尤其要做好总体规划、资金保障以及阶段性计划,还要引进信息人才,采取合理措施培养与鼓励现有人才;同时煤炭企业各部门负责人还要和基层人员积极配合,这是实现煤炭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重要保证。比如山西某煤炭企业年产量达到10万吨煤炭,该企业成立企业信息中心,各个主要部门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络,并以企业总部为核心构建出信息网络平台,为信息技术标准化打下物质基础。

4.2加强信息资源共享

煤炭企业要制定信息技术标准体系,结合市场所应用的相关软件和本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并实现标准化与规范化,比如应用语言标准、符号标准与术语等都要依照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煤炭企业不但要培养出一批信息技术人才,还要协助各个部门构建局域网络,并实现互联互通,为煤炭企业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在煤炭企业内部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

4.3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煤炭企业的信息技术标准化要依据企业发展战略,全面分析煤炭企业内外部条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信息技术标准化战略。强化煤炭企业内部各信息管理组织的职能,统筹规划信息技术标准化。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上到下、逐步推进方针,在煤炭企业中分步骤分阶段实行信息技术标准化。

4.4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建设

无论什么标准化都要人来执行,由人来实现,因此加强煤炭企业信息技术人才建设至关重要。一要加强内部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二要提升待遇,用优惠条件吸引复合型人才,必须“引得来还要留得住”。只有拥有了信息技术标准化所需人才,才能真正在煤炭企业实现信息技术标准化。

企业信息化标准篇6

摘要标准化和信息化简称“两化”。标准化是现代企业生产及运营的必然要求,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支柱。信息化是现代企业走向国H化经营道路的必要途径,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标准化,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化工作也会遇到挑战。充分发挥两化工作的作用,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标准化信息化发展意义作用

标准化的概念由来已久。中国自秦代开始,历代王朝都有法定度量衡标准以及法定违反标准的罚则。现代标准化是近二、三百年发展起来的。工业革命将标准化问题提上了日程。标准化包括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已取得世界上各国和国际社会的重视。同样一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标准化建设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市场竞争的多样化,信息量越来越大,企业将从传统的管理转向数字化管理,很多现代企业已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

资源来源:百度百科

图1标准化、信息化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创新层出不穷,标准化、信息化(简称:两化)日益在企业管理及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提高企业整体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两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基本手段和基础工作。面对严峻的市场,企业必须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且符合企业内部发展的两化体系,开启持久积累机制,筑牢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2013年3月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内部提出了两化的概念,要求全力系统推进两化建设与管理,尽快提升两化的水平与贡献率。

一、我国两化的发展概况

(一)标准化发展

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这就是标准化。

1946年,在英国伦敦召开了来自25个国家的代表大会,通过了建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决议。1969年iSo理事会决定,“世界标准日”定为每年10月14日。

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近代标准化就开始起步。1931年成立了工业标准委员会,1946年《标准法》颁布,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通过,2002年的9月份开始制定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的在提高我国技术标准水平和市场适用性,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2005年我国向wto通报了336项目tBt(技术性贸易壁垒)、SpS(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措施中就有149项为强制性国家标准。2011年我国新批准的国家标准已达1920项。国家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促进经济发展,规范了出口企业行为和技术要求,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秩序,提升我国产品市场的竞争力,特别促进了与产品进口国的标准互认。

(二)信息化发展

何为信息化?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从七十年代起步,八十年代打下基础,九十年代中后期发展快速。目前,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虽取得了一定可喜的成绩,但与国际的先进发展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下几点:

(1)意识方面:在实际操作方面,各个企业对信息化重视程度相差较大。

(2)需求方面:效益不好,竞争领域相对狭窄和小型的企业对信息化需求不如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强烈。

(3)应用深度方面:我国信息化建设在基础应用方面的普及面比较广,但是在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方面相对滞后。

(4)技术实现方面:其一,研究较深,实现较浅;其二,“信息孤岛”日渐突出。

(5)资金投入方面:硬件投资较多,软件投资比重较少。

(6)应用效果方面:喜忧参半。

二、两化的意义和作用

(一)两化建设促进企业发展的意义

随着计算机、现代通信、网络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社会各界迫切需要进行大量信息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可以说,企业在整个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先锋;在整个信息化过程中,标准化是主力军。标准化与信息化相辅相成建设,促进现代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与企业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连,统筹管理财务、技术、生产、营销和人力资源,让企业进入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中。

(二)两化建设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市场多变,企业必须具有应变能力,不断适应市场,扩大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比。可运用多种标准支持,把标准化向纵深推进,进一步提升企业对市场应变能力。

标准化较为突出的作用如下:

(1)标准化是现代企业运营的基础和支柱。产品标准是企业运营在质量方面的具体化和量化,是对生产者在时间、数量和参数方面的具体要求。根据具体要求,企业能够去编制生产计划,购进设备和改进设备、设计和制造产品。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也同样是企业进行技术、生产、质量、物质、设备管理的基本依据,统一的语言、标识、术语、编号、图样、符号、表格、名词、文字等基本标准也是企业制定目标的基本条件。

(2)标准化是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已有产品的设计及工艺方法等不断的改进、创新,这种新的量化成果应以更加标准的形式出现,便于在生产与管理中加以推广和遵守,也将推动创新成果走向生产和向生产力转化。

(3)标准化能够保证产品质量。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企业员工能够围绕企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开展生产经营和活动,就需要对他们的工序制定严格规定,还要为他们提供标准的工具和工作条件,这就是管理过程标准化的具体体现。标准化使企业内部各个环节更好衔接,满足客户对产品质量的期待。

(4)标准化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国际贸易与合作。各国标准不断与国际标准的协调一致,标准和与之相关的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等措施成为便利国际贸易的手段,使企业更多地出口自己的产品,更多的⒂牍际合作。

随着信息技术集成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信息不仅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是最活跃的驱动因素。

信息化较为突出的作用如下:

(1)产生信息势差,提供信息资源优势。信息势差愈大,则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就会更加处于不利地位。处于劣势一方能够借助企业信息化减少信息不对称,而处于信息优势一方也借助信息化平台增加这种信息不对称。

(2)将非资源或低层次资源转化为资源或更高层次资源。将那些以前人们认识程度比较低或是没有发现它用途的资源,通过信息化后被开发利用,为人类创造更多财富。

(3)缩短时间、空间距离。企业信息化为企业提供诸如电子商务等多种交易手段,使全球经济一体化得到实现,企业的生产与销售等业务过程不再受空间、时间限制。

(4)提供企业创新的平台。企业创新不仅要依靠自身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借助信息化平台寻找外部资源。

(5)扩大企业规模,产生规模经济。企业规模的扩大受到市场运作成本的限制,若企业盲目扩大,将会导致“大企业病”。企业可借助于信息化平台能够大幅度减少交易成本,缩短到达市场运作成本这个界限的距离,给企业扩大规模有更大的空间,可以产生规模经济。

(6)改进企业制造技术,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企业采用的先进制造技术和理念,都是建立在企业信息化平台上。企业在高效率的大规模生产基础上,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开发设计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不仅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同时提高自身效益。

三、企业两化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分析

企业两化建设(标准体系、信息系统的建设)的难点具体表现在与实际产品生产脱节、管理模式矛盾、现有机制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有时企业的体系建设往往过分追求大而全,甚至仅仅为了体系本身去建设体系而忽略了企业的实际需求。?――策略:转变观念,强化全员意识。

从事标准化的相关人员不懂技术、不熟悉产品,从事产品开发的技术人员不了解标准化,双方很难沟通,最终将导致企业标准化工作流于形式;――策略: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

?企业信息资源基础不统一、不一致,使信息来源不够全面,传输渠道不够畅通,使资源潜力无法充分发挥。――策略:建立适应建设需要的信息资源基础。

企业过多注重信息化建设设备上的投资和技术上的更新,而忽视了与此相应的管理模式方式上的转变。――策略:加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管理重组建设。

两化建设工作属于改革、创新工作,工作人员往往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这项挑战性的工作,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少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或多或少看不到希望,会气馁。这样就很难推动两化建设的进程。――策略: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四、企业两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两化建设工作展开前,首先需明确企业自身的需求,“整体规划”形成上层建筑,分层分步骤逐步推进两化建设工作的实施,要做到局部与全局的统一。

2.两化建设靠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做起来的,要发挥企业这个大团队的力量。拥有一个好的团队,才能搞好两化建设。

3.信息化系统实施之前,务必要进行科学系统的业务重组和流程设计,使系统的实施成为高效的投资。

五、结语

企业的两化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有挑战也有机遇。要保证企业两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更新观念是前提,改革体系是中心,改革机制是保障,培训人员是基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条件,理论联系实际是原则,有效性是衡量两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在充分认识到两化建设真正意义的基础上,使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齐头并进,才能在全面开展企业两化建设工作中最大的发挥其功效,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子健,朱燕.管理信息化助力公司腾飞[m].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振华重工,2013(4).

企业信息化标准篇7

论文摘要:分析了进行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介绍了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方法、步骤,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效果等3个方面入手,比较全面科学地提出了评价一个林业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数学方法为其建立评价模型。利用该体系可科学地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为正确指导林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所谓林业企业信息化是林业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提高效益和发展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再造企业的变革过程,是信息技术从一般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是林业企业在基础设施、技术应用、结构调整、资源拓展、管理制度等方面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也是提高经济主体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能力,最终在国民经济中实现林业企业的现代化转变的过程。

    林业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其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不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和解决,可以认为林业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评价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准确客观地评价林业信息化必须依靠评价体系。

1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

1.1评价方法

    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主要采用标杆管理法。标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持续性的评估过程,通过不断地将企业流程与居领先地位的企业相比较,以获得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绩效的信息。通俗地说,标杆管理就是一个确立具体先进榜样,解剖其各个指标,不断向其学习,发现并解决企业自身的问题,最终赶上和超过它的一个持续渐进的学习、变革和创新过程。在标杆管理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确立标杆,标杆分为标杆企业和标杆值两种,其中标杆企业是指在同地区、同规模、相同发展阶段情况下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在信息化效益相关指标数据方面有典型特征意义的企业,作为标杆库的成员,用来构造标杆值表。而标杆值是专家组根据一组标杆企业的信息化参数值综合确定的。

    在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中,这两种标杆都要确立。标杆值的采用主要是设立参照基准,用于林业企业确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高低。标杆企业的确立则是为被测企业提供对比参照,便于其将具体指标与之对比,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发现企业自身问题,为其今后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

    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标杆的确立应由林业主管部门主持,并定期或不定期更新的,以逐步改进测评精确度和不断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整体进步。由于林业企业性质不同,地区间的不均衡,因此,应设立地区、行业两级标杆,便于企业确定自身在本地区、本行业中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改进提高;同时应根据企业性质不同,按类型分别设置标杆,如设置营林型企业标杆和生产型企业标杆,便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

1.2水平评价步骤

    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

    筹备阶段:明确评价目的要求,选择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综合评价组。

    准备阶段:主要是收集有关资料、分析评价工作的工作量大小并做出相应的评价预算。数据获取方式的设计包括统计资料、问卷调查、普查数据、实测数据等方式。

    数据收集阶段;确定调查方法和调查群体,采集评价所需数据,对数据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评价阶段:按指标体系对数据进行计算评价,组织专家对权重予以确定、并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总结阶段:根据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提交相应的综合评价报告,指出不足之处和整改意见,并由有关部门公布评价结果。

2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标杆管理实施过程中,不论是标杆的确立还是林业企业自身评测都需要一个指标体系。以提供评测的具体参数标准,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指标体系。由于信息化过程涉及诸多方面。所以需要根据林业企业的特点,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信息化发展进行客观的定量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以确保信息化目标的实现。同时.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也是一个建设指导的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一方面对其实施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使企业了解其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水平。并与企业的既定目标对比,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为下一阶段的建设确定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总结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新情况,根据企业的新目标和新业务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相应的调整。

    2002年10月9日,信息产业部出台了《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为我国企业对自身信息化水平评价提供了标准。但该标准是一套通用型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案,不完全适用于林业行业,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用于林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建立林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必须以信息化的基本规律和林业自身特点和规律为基础,关注信息化要素的特点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评价信息系统状态的指标集合。这种指标集合是相关指标的有机组合,可对复杂系统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

2. 1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必须以信息经济学理论和统计学理论为依据,结合林业企业的特点,借鉴已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和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信息化测度的理论和方法,如波拉特方法和信息指数化方法,提出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②客观性原则:由于评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决策,因此需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其中定量分析是准确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

    ③差异性原则由于林业企业具有与其他行业企业不同的特点,而且林业企业自身的规模、性质也各不相同.导致了信息、化目标和标准也各不相同.所以设汁评价指标时.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衡量,尤其是指标权重的设定要有针对性,以反映出不同的情况。

    ④可操作性原则:即要求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林业企业现有数据衔接,指标含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⑤简约性原则:即要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但各指标间应保持相对独立,不应有明显的包容关系。

    ⑥前瞻性原则: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即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以便于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进行连续评价。

    ⑦导向性原则:由于评价体系具有建设指导的意义,因此应能够引导企业按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开展信息化工作,以避免浪费、走弯路等现象的出现。

    ⑧动态性原则:林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相应的指标体系也应具有动态性,以便准确地反映出信息化水平的实际状况。

2. 2林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林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分为定量评价指标和定性评价指标两部分.其中定量评价指标主要对林业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价,定性评价指标则是对林业企业信息化所达到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为2个层次,共6大类31个指标(见表1)。

3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

    由于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定性指标,因此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3.1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是对每个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权重确定合理与否对综合评价结果和评价质量将产生决定性影响。由于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庞大。因此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

    选取两组相关领域的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权威专家,其中一组专家根据各指标在林业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程度,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另外一组专家根据各指标在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程度,对各指标按百分制进行赋值,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综合两组专家的意见,初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组织专家研讨会,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3.2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计算

    将各参数与标杆库中对应参数比较,可以得到一系列标准得分,其计算公式为:

                      尸‘二v /s.,

式中:尸:—第i项指标标准化得分;

v—第i项参数统计得分;

    s—标杆库中对应参数标准值。

    将计算出的标准得分加权处理,则可得到该企业的信息化指数,计算公式为:

                    s,二艺p:·w,

式中:5,—信息化指数;

尸:—第i项指标标准化得分;

吼—第i项指标的权重。

企业信息化标准篇8

【abstract】inordertorealizetheinterconnection,intercommunicationandinteroperationamongtheinformationsystemswithintheenterprise,theenterpriseinformationcodingconstructionschemeisputforward.thispaperexpoundstheplanning,contentandproblemsoftheconstructionofinformationcodingfromthefollowingfiveaspects:establishingtheorganizationmodelandresponsibilityofenterpriseinformationcodingwork,establishingenterpriselevelcodemanagementsystemandoperationrules,buildingenterpriseinformationcodingstandardsystem,collationandstandardizationofbasicdataand"realizingthemasterdatamanagementofeachbusinesssystembasedonthebasicdata.

【p键词】航空企业;信息编码;建设方案

【Keywords】aviationenterprise;informationcoding;constructionprogram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08-02

1企业信息编码建设总体思路

企业信息编码建设总体思路如下:

确定企业信息编码工作的组织模式与职责制定企业级代码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构建企业信息编码标准体系基础数据的整理与规范化以基础数据为基础,实现各业务系统的主数据管理。

2企业信息编码工作的组织模式与职责划分

企业信息编码工作是一个庞大、繁冗却又需要精确、严谨的工作,所以需要一个健全的组织体系来支持他。企业信息编码工作涉及面广,所以需要成立联合领导及工作小组,分工合作,互相支持。信息编码工作组组织、分工及职责如下:①联合领导小组(由主管信息化的公司领导、标准化与信息化部门领导和各业务部门领导组成),职责包括:统一部署、统一协调编码工作任务,包括参与部门人员的安排;协调和调动工作开展所需要的公司内资源;负责工作的考核与监督。②主管工作部门(可由标准化与信息化部门担任),职责包括: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工作成果的归口管理;编码管理工作及代码实施等。③联合工作组(由各职能、生产管理部门组成),职责包括:配合开展调研工作,主要包括配合前期调研、组织协调相关人员提出本部门针对工作的需求等;业务部门所主管信息对象的编码标准的制修订;业务部门所主管信息对象的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体系的贯彻与使用。④编码体系建设、咨询团队,职责:技术支撑。

3制定代码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

3.1企业级代码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

企业信息代码管理制度是确定企业内信息代码管理模式、使用方法的制度。在制定时一定要明确对于多系统能够共享的信息对象,务必要杜绝各部门、各信息系统自定义代码的情况。企业信息代码管理制度由主管信息代码工作部门编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①企业代码管理办法:归口管理部门及其职责和代码编制与应用的管理要求;②代码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形成(申请)流程、更改流程、注销流程及其规范;③代码工作的考评要求:代码应用的有效性和代码的落实情况。

3.2业务部门级代码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

业务部门代码管理制度由各代码主管业务部门编制。管理规定可包括如下内容:①业务部门代码管理办法:业务部门信息编码范围及其职责和代码编制与应用的管理要求;②代码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形成(申请)流程、更改流程、注销流程及其规范。

4建设企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体系

4.1建立企业信息分类

从产品寿命周期划分可将信息编码进行如下分类:①方案阶段信息编码分类:技术文件编号、产品型号代码;②工程研制阶段和设计定型阶段信息编码分类:技术文件编号、产品型号代码、零部件代码、标准件代码;③生产定型阶段及生产阶段信息编码分类:技术文件编号、产品型号代码、零部件代码、标准件代码、原材料代码、元器件代码、工装代码、设备代码、供应商代码。

从编码对象范围可将信息编码进行如下分类:①产品类:产品型号、图样代号、标准件代号、材料代号、电子元器件代号、外协件代号等;②物资类:固定资产编号、工具工装编号、生产辅料代号等;③文档类:产品技术文件编号、工艺文件编号、质量文件编号、企业标准编号、合同编号等;④生产管控:生产计划、制造工艺方法、不合格原因、加工状态等;⑤经营管理:单位代码、供应商代码、客户代码、部门代码、人员编号、岗位代码、工种编号等。

4.2构建企业信息编码标准体系

4.2.1编码标准体系框架

编制企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体系时需建立在国标、国军标、航标等顶层标准基础上;需反映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编码的全面需求;需覆盖企业经营管理、产品研制、生产任务全过程[1]。企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体系框架示例见下表。

4.2.2构建企业信息编码标准

根据企业信息编码标准体系分别编制各类编码标准,作为编码管理的依据。各类编码标准由标准化组织,主管业务单位编制。

5规范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是开展业务数据管理的基石,是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的数据基础,是各业务扩展和延伸的基础。随着信息系统的建o,基础数据的准确性越来越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一物多码”、“废码”、“错码”现象越来越严重,使数据失去了价值,所以在基础数据整理中,一定要强调数据的规范性。

5.1一般要求

字符要求包括:①除汉字外,填写数据时只能使用半角英文字母(包括大小写字母)、半角数字、半角英文空格等半角符号;②严格区分大小写字母;③不能混用:i/1、o/0、z/2等。

填写格式要求包括:①使用乘号“×”用于连接规格中的不同属性值,前后有约定的属性项;②标准号的格式要规范,如:GJB2489-1995;③约定范围格式:-10℃~+10℃。

填写位置要求:应将数据填写在正确的位置上,不能随意放在一个属性项中。

具体对象的信息编码要求需在对应的企业标准中明确。如材料状态:半硬、1/2硬、1/2Y应统一。

5.2建立数据整理标准依据,并坚决执行

在编制企业信息编码标准时,需将信息描述与表达规范融入到企业标准中,避免垃圾数据的产生。

5.3制定数据的管控流程

通过审核流程避免“脏数据”进入系统。

6以基础数据为基础,实现各业务系统的主数据管理

信息代码的实施,基础数据的规范化,实现了各信息系统之间信息传输和交换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以企业信息编码管理系统为平台,最终实现了以企业统一代码为基础的信息代码建设,实现了各信息系统,如eRp、meS、QiS等系统和基础数据库的互连、互通和互操作。

7结语

随着航空制造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有条不紊地构建信息编码项目成为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本文从“确立企业信息编码工作的组织模式与职责”、“制定企业级代码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构建企业信息编码标准体系”、“基础数据的整理与规范化”和“以基础数据为基础,实现各业务系统的主数据管理”5个方面对信息编码建设的规划、内容和问题进行了阐述,可为各航空企业进行信息编码建设提供参考。

企业信息化标准篇9

1.对企业的整体运行环境缺乏正确的认知。在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中,科学完整的信息管理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企业的信息管理统计指标缺乏整体性,一些企业没有根据企业的现实环境进行统计指标的确立,在信息管理模式下,缺乏必要项目的设定,这样就会使企业的统计指标缺乏整体性,对于一些新项目和新技术应用,没有评价标准。信息管理统计指标是具有全面性的,指标体系的数据与数值要实现对接,没有根据环境进行信息管理统计工作的设定,就会使统计工作陷入片面的情况。

2.企业的部分信息统计指标概念模糊。在实际应用中,一些企业在统计指标的信息管理上,缺乏准确的分类和清晰的概念。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特点,也具有各自发展的道路,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的具体数值,要有清晰的概念,没有正确的含义,数据与数值就无法进行对接,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就容易多项对应一个指标,而有的指标下又没有生产经营的具体活动,造成统计工作混乱。

3.信息管理统计数据缺乏时效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升级,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模式会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就需要企业进行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的增加或者变化。但是,当前阶段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中,信息数据缺乏时效性,企业变化后,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统计信息指标体系,企业就无法在统计工作中得到准确的数据。

二、促进企业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的对策

1.信息管理统计指标要符合企业的宏观发展规划。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要更好的制定决策,就要对自身发展有明确的认知。构建企业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就是为了规范企业统计指标,运用现代化的标准规范企业统计工作,使企业统计工作更具实效性。信息管理统计指标要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既是企业一个点上的发展,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动态。

2.强化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应用性。企业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全面体现。在统计指标体系中,决策者可以根据统计信息的类型和数据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对比,因此,在科学性和应用性上,统计指标体系要正确评价企业资产净利率、资本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同时,明确评价企业资产负债情况和资金流动情况,以及企业的偿债能力等信息。统计指标要具有科学性和应用性,就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统计管理软件与之配套,使用好综合的管理与操作模式。

3.加强企业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建设。企业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包括统计监管制度、独立的统计部门、信息数据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要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从管理体制改革上入手,强化专业化管理队伍,建立信息数据管理系统,以动态控制的方法,实施监督和引导,保证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能够充分满足企业的管理需要。构建企业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只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任务,还有更多的现代化手段能够应用的企业发展运行中。

三、结语

企业信息化标准篇10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

信息系统是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等组成,能够进行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存储、检索和输出,并提供反馈机制。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简称aiS)是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不仅能够反映并监督企业的经营情况,而且能够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会计信息是企业最重要的经济信息。

(二)基于XBRL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必要性

将XBRL融入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有利于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优化,而且有利于运行效率的提高和运行成本的降低。XBRL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机融合,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进一步发挥系统优势的必经之路。以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理念为指导,会计信息系统应将企业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作为出发点。在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中,XBRL不仅能够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而且能够为财务报告的输出提供技术支持。由XBRL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内外部使用者的需求,实现快速和精确的会计信息检索,提升财务信息的质量,有效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基于不同平台、不同语言构建的,其功能及数据是独立的,容易出现信息孤岛、部门壁垒等问题,降低会计信息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将XBRL技术融入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充分发挥XBRL系统的技术优势,输出多种格式、多种语言的财务报告,有效解决不同格式需求下资料的重复输入问题。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将孤立、分散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弥补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缺陷,通过系统间的整合实现实时控制和资源共享,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基于XBRL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可行性

1.有助于会计信息化的顺利实现。XBRL有统一的数据标准,有利于信息的有效存取、交换及分析,不仅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实效性,实现了“一次输入、资源共享”,提高了会计信息检索或数据挖掘速度。

2.提高会计信息的实效性。基于XBRL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全球互联的实时会计信息系统,会计数据(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标准化既不违背会计原则、会计假设等基本理论,也不影响会计的确认与计量。依托网络传递信息可以实现“一次输入、多方共享”,提高信息从生产、传递、披露到最终使用等各环节的效率,不仅符合信息实时性的要求,而且实现了数据的集成与最大化利用。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管理者能够实时发现问题和机会,及时了解经营状况,准确做出决策;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得实时信息;审计人员能够对信息进行监控和追踪;贷款人和信用担保人能够间接监控债务人的经营情况。在该系统中,企业的会计报告和分析报告均以电子化的方式出现,会计报告具有多样性和交互性,不再是传统单一的通用财务报告。

3.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信息系统在XBRL系统的支持下,可以对数量化的会计信息进行自动分类、汇总、检索、传递和列示,只要输入一次数据,以后提取和转换数据就很方便,数据的采集成本大大降低,数据输入错误也会减少。因此,使用XBRL之后,信息集成者、中介人等传统角色很可能会消失。应用XBRL还能降低会计信息的边际成本,只要将按照XBRL标准编制的财务报告输入,以后就不再发生任何成本。此外,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掺杂的大量会计职业判断(如会计估计、会计政策选择)会影响决策的制定,要求决策者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将XBRL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满足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客户的需求。

4.有利于不同国家财务报告模式的转换。将XBRL运用到会计信息系统的记账凭证和总分类账中,便可生成财务报告。如果财务报告是根据不同会计准则编制的,它们之间的转换就可由专门的转换软件自动完成,投资者不必进行财务报告的转换,使用也更加便利。将XBRL与会计信息系统相融合,能够使网上系统与实际工作实现无缝对接,缩短公司出具财务报告的时间,增强报告的持续性、时效性。

5.提高财务数据的可比性和财务报告的分析利用率。财务报告通过XBRL进行标记,可以提高财务数据的可比性。这些财务数据不仅可以在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内进行纵向比较,还可以在多个企业、多个行业之间进行横向分析。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这些财务数据,通过对财务报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距,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XBRL的运用提高了管理者对财务数据的关注度,也为其进行数据对比分析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XBRL使企业财务报告的时间大大缩短,真正体现了会计信息化的高效率。

6.有助于管理者改善经营管理。XBRL的运用有助于管理者改善经营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XBRL技术可以对原始的业务数据进行标记和追踪,为管理者提供客观的证据。可扩展性是XBRL的灵魂,管理者可以扩展既定的分类标准,自行增加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元素,有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二、XBRL系统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和XBRL

认识不足有些管理者将会计电算化当作会计信息化,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处理会计数据,以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XBRL在我国的应用时间很短,企业经营管理者对XBRL的认识不足或只停留在表面上,不了解XBRL的作用及带来的经济利益。有些管理者甚至不愿意应用XBRL来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害怕将企业内部控制的弱点暴露出来,使企业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受到影响。

(二)制定XBRL

标准的国内专家很少国内能够真正理解并且精通XBRL标准的专家较少,很多研究者只是在理论上对XBRL标准进行研究,不能将标准真正融入会计信息系统。国内第一个实际应用XBRL标准的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年报标准化报送系统。

(三)适合企业发展的XBRL分类

标准不完善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准则》自2011年颁布以来陆续在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及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中实施,但目前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适合企业发展的XBRL分类标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准则》仅仅给出了工业企业会计报表的相关会计科目,而对其他行业没有给出适用的会计报表科目。

(四)XBRL系统软件研发技术落后

资金支持不足要想使XBRL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有成熟的财务软件与之配套。但国内市场还没有开发出成熟的软件,现有的eRp软件不能很好地兼容XBRL,不能保证XBRL在稳定的系统中应用。此外,软件企业缺乏政策的扶持,其投入到XBRL的资金较少,很难开发出适应国内会计信息系统的软件。(五)缺乏研究XBRL系统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会计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会计相结合的产物,XBRL项目开发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他们不仅有扎实的财务专业理论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而且精通计算机技术,能熟练操作财务软件,进行计算机的日常维护,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低层次财会人员的过剩及精通XBRL技术人才的匮乏,阻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六)会计信息安全问题

是会计信息化的制约因素会计信息化平台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财务软件也是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但网络安全、信息畅通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是网络安全和信息畅通的保证。

三、XBRL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和XBRL

的认识水平XBRL意为可扩展的商业报告语言,它是以互联网联结为基础,运用XBRL分类标准实现企业间信息的实时、准确、高效存储、操作、多用途使用与数据交换,使企业的内外部信息交流及整个商业活动形成一个无缝的信息传递网。企业管理者不仅要理解和支持会计信息化,而且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会计信息化工作,为建立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保障。会计信息化是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制定管理信息化总体规划时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企业管理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将XBRL融入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企业人、财、物的实时监控,做到人尽其用、财尽其利、物畅其流,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成立XBRL分类标准研究机构政府要尽快成立研发

XBRL分类标准的机构,加强对XBRL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为企业了解和学习XBRL创造各种可能的机会。由于我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审计准则是由财政部组织和参与制定的,所以最好由财政部带头研究XBRL分类标准,以建立国内XBRL分类标准中关于标准化的会计科目和报表项目,使会计科目、报表项目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表达,便于公司之间数据的转换。此外,财政部还应组织制定XBRL分类文档翻译计划。XBRL仅是一个电子财务报告文件的标准格式,不会改变会计准则,也不要求企业必须提供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规定以外的财务信息。因此,XBRL分类标准的制定应由财政部门牵头,以适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依据,制定出中文架构下的XBRL分类标准。我国还应关注其他国家研究XBRL的最新动向,积极参与制定国际XBRL分类标准,争取在国际标准上拥有话语权。同时,我们要借鉴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研究动向和成果,避免重复研究带来的资源和时间浪费。要积极表达我们对XBRL分类标准的看法,以减少不同国家XBRL分类标准之间的差异。

(三)健全XBRL分类标准相关体系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首先,应根据国家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的进展情况,选择有利时机修订XBRL通用分类标准,推出与国际标准趋同的XBRL通用分类标准。其次,应加快制定各个行业的扩展分类标准。再次,应尽快开发出能够与XBRL相融合的财务软件,并确定接口标准。

(四)加大XBRL技术研发力度

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应与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发,或者聘请专家作为企业的技术顾问,合作开发适用于企业需要的XBRL,解决XBRL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充足的资金投入是XBRL快速发展和技术完善的保障,在目前多数企业面临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给予企业经济支持,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五)培养符合XBRL技术要求的复合型

财会人才XBRL标准的制定需要用到会计理论、计算机、编程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知识,必须重视优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改善XBRL人才缺乏的状况。国家要从宏观的角度加大XBRL方面的教育投资,培养能够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的XBRL人才。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后续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培养复合型财会人才,以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