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采购管理制度大全十篇采购管理制度大全十篇

采购管理制度大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0:32

采购管理制度大全篇1

关键词:服务采购;全面控制;体系建设;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9-0116-03

当前,由于涉及面广泛,国际和国内对服务采购尚没有准确的界定,有的采用排除和归纳法,将其定义为“组织对除货物和工程以外的其他企业需求对象进行获取的过程”。本文将服务采购归纳为“组织对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专业咨询,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以及具有一定执行周期的维修、维护保障,会议、培训、物业管理和其他服务的获取过程”。

与货物和工程物资采购相比,服务采购的标的具有无形性、无法存储性、易变性、生产过程复杂等属性。因此,服务采购具有难以控制其多大程度上能满足采购需求,难以确定服务范围和要求,以及难以控制服务提供的进度和风险等特点。

采购管理不仅从根本上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本,更是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质量。当前,以采购服务为主的单位如科研机构,采购管理工作相对于核心业务在其工作体系中往往处于非常末端的从属地位,整体力量薄弱,而生产性企业又以采购货物和物资产品为主,对服务采购往往按照货物和物资采购模式进行管理,这些都不利于有效开展服务采购管理,充分发挥采购的价值贡献。笔者希望通过此文探索如何将全面控制工作与服务采购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加强服务采购全面控制来提升采购管理水平,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1服务采购全面控制的内涵

法国著名管理实践家、管理学家法约尔(H.Fayol)提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职能,其他其它专家也有将管理职能归纳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四大职能,不管是“五大职能说”还是“四大职能说”,控制均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足见其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中的“全面控制”即以提高效能为中心,实行全员工、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控制”。“全员工”即企业或组织中主管采购工作的领导、采购需求单位和采购管理部门参与服务采购的全体员工;“全过程”即贯穿采购需求提出、需求设计、可行性论证、立项审批、招评标、谈判签约、合同执行、成果验收、服务后评价等环节的采购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即以费用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风险控制和绩效管理等为核心,控制工作覆盖服务采购活动的所有重要方面。

2全面控制在服务采购中应用的措施

2.1提高对服务采购全面控制的认识

2.1.1实现采购管理理念创新

第一,以科研单位为例,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科研管理而忽视经营管理和采购管理的观念,在企业管理中赋予采购管理关系自身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地位;第二,要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特长,努力把“严、慎、细、实”的科研精神融入采购管理的各方面,追求卓越,一丝不苟;第三,要树立“以控制为导向”、“系统化运作”和“精细化管理”等理念,开展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采购控制精细化管理,实现采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

2.1.2实现采购管理组织机构创新

服务采购单位可以充分考虑自身人力资源结构和业务发展需要,建立与自身实际相适应的采购管理组织机构。笔者所在单位在成立单位采购委员会的基础上,将采购管理、费用控制和法律管理三项职能通过商务合同管理部门融为一体,而不像其它单位分别设立采办部、费控部和法律部,从而可以促进相关工作的有效统一,尤其是实现现实中经常“对立”的采购职能与法律管理职能的融合,在提高效能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获取“1+1>2”的效果;此外,专门组建常设的采购控制工作组,将采购需求单位人员纳入到采购全过程控制工作中,增强控制效果。

2.2开展以全面控制为导向的服务采购管理体系建设

2.2.1采购管理体系建设

服务采购单位应紧紧围绕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有效利用外部资源;规范采购行为,降低采购成本;增强风险控制能力,提高采购综合效能等目标,通过分类、整合采购管理工作内容,积极开展涵盖采办立项管理、招评标管理、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采办控制等内容的采购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服务采购管理水平,提高采购管理贡献价值。

2.2.2采购控制体系建设

在服务采购管理过程中,尤其要突出“控制”的导向作用,使全面监督和全面控制成为采购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采购控制内容、控制程序、人员队伍建设、垂直管理和横向沟通协作、评价考核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运作体系。采购控制体系应成为采购管理体系的重要子体系,并以费用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风险控制和激励管理等控制为工作重点,采购管理体系其它子体系的各项工作均应以控制子体系的各项控制为导向。

2.2.3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全面控制的顺利实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作为后盾,服务采购单位可积极开展内控制度体系建设,重点按照“制度、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三级开展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表意明确的“采购管理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单位可积极开展与采购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管理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为全面控制在服务采购管理中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笔者所在单位通过采购管理和法律管理两个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将原有的6项采购管理规章制度丰富、细化为了3项基本制度、12项管理办法、9项实施细则共24项采购管理核心管理规定,大大增强了管理规定的清晰度和可操作性,增强了使用效果。

2.3全面控制在服务采购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2.3.1积极开展费用控制精细化管理

(1)建立和完善采购标准价格体系。

标准价格体系的建立对指导采购合理定价具有重要作用,服务采购单位可以通过统计分析以往合同成交数据和横向对比市场价格来建立标准价格参考体系,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组织编写各类服务价格的《定额标准》。例如,笔者所在单位按内陆和沿海地域划分,制定公司、事业单位、高校的高中初级人员标准人工费率;按二维、三维、叠前、叠后技术要求分别建立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和处理解释一体化的每公里(平方公里)标准综合单价;同时,编制了涵盖海洋工程设计、海洋工程预制、海洋工程涂覆、物探采集与勘察、钻井、完井、修井机费用等费用定额的《海上油(气)田工程建设施工定额》标准。依据标准价格参考体系和《定额标准》控制预算的编制,并进行合同价格谈判,可有理有据地遏制供应商的虚报高价,促进采购成本的降低。

(2)设置招标率红线,严格控制单一开源采购。

通过严格控制单一来源采购,逐步提高邀请招标等竞标方式采购的比例,可以很好地促进价格竞争。笔者所在单位对各所属单位的服务采购招标率设定最低值限制,并将其纳入到各单位的质量目标和绩效考核指标中,促进通过竞标方式采购的项目比例得到了大幅提升,很好地发挥了市场化价格竞争机制的作用。

(3)实施“年度协议”采购。

对于一年内多次合作的供应商,服务采购单位可以像货物采购一样,推行技术服务“采购年度协议”计划,这样一般既可以“稳定委托关系、简化委托流程”,又可以取得一定比例的服务价格优惠,并且与供应商建立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有利于促进供应商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委托任务,间接促进采购成本的降低。

(4)实施同类专题联合集中采购。

对于在各个项目中均会发生的同类服务采购可采用联合集中采购模式,笔者所在单位近年探索实施了“大区域、多项目、同专题”技术服务合并集中采购的采购模式,例如“某区域油气田联合开发前期研究”项目将以往多个油气田开发项目均采购的工程地质和工程物探调查、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同类专题合并采购,相对以往同类专题通过不同项目分别采购,可有效降低动复员、差旅等重复支出的成本,获取可观的规模效益。

(5)积极开展采购需求标准化设计。

采购需求设计是采购费用控制的源头,服务采购应充分利用标准化的简化原理,积极开展采购需求标准化设计。例如,通过开展海上平台、组块、生活楼、模块钻机标准化设计,在海上油气田开发工程设计阶段可以采购统一的设计服务,进而采购统一规格、统一型式的钢材、设施等物资,既可获得大量规模化采购效益、简化后期建造和管理,又可大大降低采购管理工作量,节约采购管理成本。

2.3.2积极开展进度控制精细化管理

(1)加强采购全过程进度监督。

技术研发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供应商供货周期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作为服务采购方尤其是科研单位可采取多项措施主动开展进度控制工作来保证采购成果质量。第一,组建采购监督管理工作组,形成采购管理部门、采购需求单位、项目组三层采购监控体系,开展从立项、招评标、签约到合同执行、验收、付款“采购全生命周期”的进度控制工作;第二,建立采购进度动态跟踪和定期通报制度,对逾期项目进行催办,对即将到期项目进行督办;第三,通过提醒(预警)与警示并举、绩效考核管理等激励手段确保进度控制效果。

(2)加强采购进度控制。

为加强招评标和合同签约环节的采购进度控制,可以通过《采购计划进度控制表》,在采购立项通过审批后即确定商务负责人严格限时完成发标、收标、评标、谈判、合同评审等各环节采购工作,并根据需要缩短收标等环节用时,促进采购效率的提高。

2.3.3质量控制精细化管理

(1)采购管理纳入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笔者所在单位在国内石油业界最早将勘探研究、开发设计和技术研发等全线产品一次性纳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形成了具有海洋石油特色的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为加强服务采购成果质量控制,采购管理工作也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被纳入了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开展采购管理自身质量控制,避免因为采购不科学、不规范而影响采购产品质量。

(2)加强采购技术指标和技术标准建设。

技术指标和技术标准是技术类服务采购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在采购中,对于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可遵照的,在招标文件中必须列明具体、详细的技术指标,明确质量控制措施;对有标准可循的,例如在工程勘察、工程设计等领域可建立技术和商务人员联合比对、筛选、审核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的机制;此外,应积极组织开展标准体系建设,严格按标准进行采购、按标准进行检查和验收,保证采购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3)加强对供应商标准化管理。

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作为石油科研单位,我单位供应商中各类公司质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高校老师或具有高校背景的公司占很大比例,我单位通过建立标准化的供应商考核、评价等管理机制,实现对供应商服务质量的持续、规范管理;并通过加强对供应商工作监督,促进供应商建立标准化工作体系,做到高度重视标准、严格执行标准,甚至主动改进标准,提供更优质产品。

2.3.4积极开展风险控制精细化管理

(1)采购法律风险审查。

经济合同具有重要法律地位,有条件的服务采购单位应设置专职法律人员,并可将法律管理工作纳入服务采购管理总体框架中,确立以采购文件、经济合同及相关规章制度法律审核为核心的采购法律风险控制机制,力争实现采购法律审核百分之百覆盖,有效规避采购法律风险。

(2)内部风险控制管理。

服务采购单位应建立规范的供应商数据管理、合同签订、合同验收、应付账款、合同变更等采购流程及风险控制点,持续开展采购内控流程和控制点实质性测试和符合性测试工作,识别可能存在的实质性漏洞和待改进的一般性缺陷,有效地规避采购运行程序风险。

3全面控制在服务采购中应用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在服务采购管理中开展全面控制工作,可以有效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和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3.1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创造显著经济效益

2012年,笔者所在单位通过预算控制精细化管理和合同定价控制精细化管理,直接节省采购资金5600多万元,通过实施技术服务“采购年度协议”计划取得近2500万元价格优惠,合计直接节资8100多万元,2010年至2012年三年累计直接节资达1.96亿元。

通过“大区域、多项目、同专题”技术服务合并集中采购,单某区域联合开发一个项目的前期研究阶段即可在采购工程服务时节省装备动复原费用1880万元,节省其它服务采购资金482.93万元;此外,我国每年在海上建设大量的油气开发平台、生活楼、组块,一般通过标准化设计,采购与第一座相同的第二座及之后的每座生活楼的设计服务可大幅节省40%至60%的采购费用。可见,通过在采购需求设计阶段加强费用控制,可直接节省显著的采购成本。

3.2有效缩短采购周期,创造宝贵时间价值

通过加强服务采购全面控制,不仅可以大幅提升采购及时率,还可以大大缩短采购周期和合同执行周期,使获得的成果更早地投入使用,获取宝贵的时间价值,进而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抢占竞争至高点。

例如,2010年以来,通过开展采购控制,笔者所在单位在采购任务量大幅攀升而未增加采购管理人员的情况下,采购立项和合同验收及时率均大幅提高了40%多,避免了采购逾期对项目正常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又如,随着进度控制理念的强化,采购项目立项审批周期2011年大幅缩短至7.8天,2012年进一步缩短为5.7天,其它环节执行周期也大幅缩短,为油气田早日投产开发赢取了宝贵的时间资源。

3.3促进采购成果质量的提高

通过开展采购方式控制,提高竞争性采购比例,增强了供应商之间的相互竞争,促使供应商提供更优质的技术成果;通过合同执行全过程开展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风险控制等精细化管理,推动了供应商与采购方之间的深入技术沟通和相互协作,促进了采购成果质量的提高。

3.4提升采购风险防控能力

通过实施全员工、全过程、全方位的采购全面控制,可有效地防范供应风险、操作风险、质量风险和法律风险,将各种采购风险减少到最小,为企业既高速又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3.5促进科研生产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以全面控制为导向的服务采购管理立足于在控制外委比例、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外部优质资源,使其更好更快地转化为自有技术、促进自身水平的提升;立足于更加有效地使用采购资金,更大程度地提高采购成果质量,获取质优价廉的技术研发服务;立足于缩短采购和合同执行周期、提升采购效率,创造宝贵时间价值;立足于提升采购管理水平和企业经营管理软实力,很好地促进了科研生产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利平.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叶天贵.推进全面质量管理提高石油企业整体素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1,17(11).

采购管理制度大全篇2

关键词:政府采购;行政管理;监督机制;优化

现代社会经济制度体系,是政府和市场两种最基本的具有各自特点的制度组成的混合经济制度。政府处于国家权力执行者和管理者的地位,政府经济职能的配置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律性,否则有可能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阻碍经济的发展。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建立规范政府采购相关制度,就是希望通过对社会经济事务实施公共管理,使经济活动处于有序状态,来实现政府经济职能。而政府监督管理机制的健全是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遏制寻租行为的有利保障。

一、政府采购与政府采购制度

(一)政府采购。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1]。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于2002年6月29日颁布,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至今已逾十年。而全国政府采购规模也由2002年的100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6381.1亿元,年增长率基本保持在20%左右。全国政府采购规模占全国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分别为11.7%和2.9%①。在发达国家,政府采购的支出占GDp的比重一般为10%,占每年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平均为30%[2]。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政府采购制度是否完善和健全的重要标志。

(二)政府采购制度。所谓政府采购制度,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包括政府在内的公法主体将其在日常公务活动中、介入和干预市场经济活动中需要签订的各类有偿合同公诸于众,以公开招标等方式从国内外市场择优选择合同对方当事人的法律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就是为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规章和办法的总称。

我国政府采购法制定之前,缺乏对采购活动的有效监督,采购活动透明度低,财政资金浪费,寻租现象普遍,腐败大量滋生。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将“透明”、“平等竞争”、“公平”、“诚信”作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原则性要求②。由于政府采购支出规模大、种类多,完善的监督机制是节约财政资金、提高政府采购效率、防止寻租腐败的重要保障。

二、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体系不够健全。(1)政府采购存在法律盲区。相对于政府采购实际工作,《政府采购法》对采购活动的规定不够全面,且部分定义较为模糊,因此在实际政府采购工作中会出现无法可依或模棱两可的情况。(2)《政府采购法》与《招标投标法》相互交叉。两部法律皆是对公共采购行为进行约束,两者既包容又排斥。《政府采购法》主要是对政府采购行为的规范,而《招标投标法》是对招标投标行为进行要求。招标投标只是政府采购方式中的一种,只有实行招投标方式的政府采购项目才同时适用于《招标投标法》。

(二)监督管理实际工作难保公正。根据政府采购活动中的分工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采购当事人,即使用者、操作者和监督管理者。使用者指采购方;操作者一般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招标机构等第三方中介组织;监督管理者一般为财政部门。有些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隶属于当地财政局,操作者和监督者无法分离,很难保证监督工作的客观公正性。

(三)对寻租腐败惩治力度不足。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容易导致各方当事人为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寻租,形成政府采购腐败,这是我国政府采购监管工作中的重点整治区。Jean-JacquesLafont与Jeantirole最先将激励性机制框架的概念引入政府采购中,他们认为阻碍组织良性发展的根本症结在于组织中的串谋行为即商业贿赂行为:行贿者获得采购项目,受贿人寻得租金。《政府采购法》中第七章监督检查虽有提及给予通报、行政处分和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各类情形,但总体说来处罚细则太过概括,处罚方式和力度威慑力不够。

三、政府采购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不够系统化。虽然政府采购制度的研究在西方已有悠久历史,但在我国才可谓初具雏形。旧体制下才传统财政观念是重收入、轻支出,所以我国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出台较晚,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并未全面客观地根据我国政府采购实际情况制定系统化的法律体系。

(二)监督管理权限分散。采购前、采购中、采购后的监督管理工作分散,前期编制预算审批监管环节对采购计划的约束力不够;纪委、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联系不够紧密,分工不够明确。

(三)专业水平与执行力度不足。政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

念,在现实中,政府是由政府中的政治家和公务人员组成的。而他们也是经济人,同样具有一般经济人的特征,也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求,所以即使用法律和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难免在政策执行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况且各方工作人员也存在知识局限、精力有限的情况,他们大多仅从财政支出的角度去看待政府采购一系列问题,而没有充分结合具体市场情况去深入研究,具体分析。

四、政府采购行政监督管理机制优化建议

(一)健全政府采购配套法律监督管理机制。法制化是完善对政府采购行为的监督和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制优化的前提。2015年《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的出台,更加印证了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已经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政府采购不仅仅是单纯的买卖行为,更是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模块。法制化的建设使政府采购活动更加规范,加大权威惩处力度,可很大程度上预防职务犯罪。

(二)管权分离,责任明晰,监督合力。政府采购管理机构的职能决定了政府采购管理机构的设置。将政府采购主管机构设置在财政部门,负责对政府财政资金支出预算进行编制和审批,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全程监督。各环节工作人员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三)遏止寻租,建立四维监督模式。在财政部门挑起监督管理工作重担的同时,应联合纪检、监察、审计建立起四维监督模式,对政府采购活动全过程进行监管。应当从法律上加强对商业贿赂当事人的惩处,以《政府采购法》和其他政府采购监管制度的相关要求作为依据,指导前期对编制预算的审批监管工作,同时对整个采购活动实施环节中的人、财、物进行系统性监管。

五、结语

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通过健全的监督体系,让政府采购行为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实现节约财政资金,提高其使用效率,促进廉政建设的目标。政府采购具体工作错综复杂,必须持续优化监督管理机制,才能保证政府采购活动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采购管理制度大全篇3

[关键词]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统计分析报告

一、前言

近年来,政府采购范围方面基本采取“由点到面,分步实施”的模式;政府采购的组织机构相继建立,但各地区做法不一;地方政府采购制度建设逐步加强,规范性的法律规章及措施相继颁布实施;政府采购的原则框架已基本形成;政府采购的范围不断扩大;政府采购方式多样化,公开招标采购日益成为主要的采购途径;政府采购的作用效果从单纯功利性节支向多功能调控转变;政府采购的组织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和支付方式各具特色;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建造;政府采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1年全国政府采购预算731.6亿元,实际采购金额653.2亿元,比预算节约资金78.5亿元,资金节约率为10.7%。

2002年全国政府采购预算1135.4亿元,实际执行采购金额1009.6亿元,节约资金125.8亿元。其中,地方采购金额788亿元,比上年增长58%;中央单位采购金额221.6亿元,比上年增长43.4%。

2003年全国采购预算为1856亿元,实际采购1659.4亿元,节约预算资金196.6亿元,资金节约率为10.6%,采购规模比上年同期增长64.4%,分别占当年财政支出和GDp的6.7%和1.4%,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中央单位和地方分别为262.8亿元和1396.6亿元,分别占全国采购规模的15.8%和84.2%。

2004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达到2135.7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8%,比上年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占当年GDp的2%,比上年同比增长0.6个百分点。地方采购规模为1842.3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4%。

2005年全国实际采购规模达到292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1%,节约资金380.2亿元,资金节约率12.99%。2005年政府采购规模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6%,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实施政府采购改革7年来,全国政府采购规模年平均增长77.9%。

2005年工程类、服务类政府采购增长迅速。全国工程类采购132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5%,占采购规模的45.2%;服务类采购19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4%,占采购总规模的6.7%。2005年中央政府采购规模呈现快速增长势头,采购规模达407.8亿元,比上年增长39.2%。(数据来源:中国政府采购网2001~2005年中国政府采购统计数据报告)

二、基于数据的分析

根据《2001—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统计分析报告》可知,我国现行的政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采购的透明度还有待提高。据统计,在2001年653.2亿元政府采购规模中,有50%左右是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完成的。但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招标信息只在地方性媒体披露,不在全国性指定媒体(中国财经报、中国政府采购网)披露的现象。信息披露的范围和广度还很有限。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监督缺乏明确的监督主体、监督客体、监督内容、监督措施及其相互制约机制;对采购资金监督管理不规范;对采购商品的售后服务管理不规范;管理机构内部的制衡机制不规范;

第二、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比较窄,采购项目结构单一。虽然2001年的政府采购规模比上年翻了近一番,但其规模也只占到当年全国财政支出的3.5%和GDp的7‰左右。货物类所占比重很大,工程作为财政支出的大项,其所占的比重(29%)仍然偏低。实现政府采购的规模目标,逐步提高政府采购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工程采购的规模是主要途径。政府采购制度配套改革急需加强。预算数字不实,导致资金节约率高;财政直接支付金额仅占采购金额的33.63%,财政直接支付对推进政府采购的手段和保障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受传统财政理论影响,对政府采购制度的认识存在偏差。旧体制下的理财观念依然盛行:重收入轻支出、重生财轻用财、重开源轻节流、重分配轻效益。片面理解政府采购制度的目标,只注重节约财政资金,而忽略其他多元化目标。对政府采购制度的系统性认识不足。政府采购的规模小,范围窄,构成不合理。国际经验一般为GDp的10%或财政支出的30%。以2004年为例,我国分别占2%和8%;采购局限于一些财政专项拨款的、限额以上的、较为标准化的产品;采购对象构成货物类占49%,工程类44%,服务类7%,其中,工程类、服务类采购比例偏小,且以分散采购、自行采购为主;采购模式集中采购占60%,部门采购占21%,分散采购占19%。前二类中通过公开招标采购的占59.55%。采购预算编制质量不高,预算方法和手段有待逐步改变。不同程度存在争盘子、抢资金现象,缺乏全局观念;预算编制粗枝大叶,随意性很大;编制采购预算时指定品牌和型号;上级下达的预算与单位的可执行预算不一致;财政部门分散审批、重复审批;预算审批的定额标准不统一;

第三、中央单位政府采购工作还需加强。中央单位2001年的政府采购规模尽管比上年有显著提高,但在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采购范围的拓展、组织形式和采购行为的规范、采购信息的反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采购资金管理弱化,监督失控。政府采购资金预算约束力不强;政府采购资金总量分散、失控;政府采购资金运作效益低下;政府采购资金结算控管不力;国库集中支付比例不高,缺少制约,2004年全国平均不到40%,江西12.5%,宁夏11.2%,宁波只有9.8%,更为0。而且中央单位政府采购规模增长速度低于地方。具体为:中央级政府采购活动没有和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政府采购资金支付衔接;监督检查不到位;部门政府采购机构、人员不到位;统计中少报漏报。

第四、现行国库管理与会计核算制度不适应政府采购改革的要求:国库拨款体系与预算管理体系相匹配,不利于政府统一采购制度的实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体系和具体操作方法是按国家机构的建制和经费领报关系确定的,年初经费层层下拨,年终层层上报;政府部门的设备配备没有统一标准,对采购要求的审核无所适从;政府采购法制化建设滞后:政府采购的立法层次较低;各地执行的标准不统一;相关的规定措施不配套;地方政府采购法规严重滞后;政府采购程序不规范:采购信息的不规范,透明度不高;对供应商、承包商资质的审核不规范;具体的评标、定标程序不规范;采购品的验收、采购资金的结算不规范;政府采购机构的设置不规范:政府采购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名称、编制不一,性质各异;政府采购管理决策机构与操作执行机构分工不明确,职责混淆;上下级政府机构之间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机制;第五、政府采购招投标机制不健全:没有统一的招投标管理模式;专家评委库人员空缺;招投标主体不明确,采购单位说了算;招投标主体缺乏自我约束机制,损公肥私现象处处可见;标书制作不规范、不科学、不合理;恶意竟标、串标,合谋价格欺诈时有发生;缺少资质、质量、价格、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中介机构:目前大多仅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招投标;政府不具备相关的检测、认定、评价、控制能力;对供应商的管理与保护不够:供应商进入政府采购市场的准入条件不明确,缺少必要的登记管理制度;对供应商的保护不力,缺乏救济程序。虽然有些地方也有质疑、申诉和赔偿的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还不足于使供应商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缺乏对本国政府采购市场进行保护的政策目标:过多、片面的强调节支效益,缺乏对调节经济总需求和产业结构、培育本国政府采购市场等深层目标;许多外国厂商早已成为我国政府的供应商,而我国民族产业的产品却很难打入别国的政府采购市场,形成事实上的不对等;政府采购队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对采购人员配备的专业素质考虑很少,有些地方甚至成为安置富余人员的去处;素质低下,专业知识贫乏;缺少对采购专业人员的培训制度;

三、规范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现实选择

通过上文的分析,作者对当前中国政府采购制度提出了以下的修改建议:

第一、进一步完善集中采购机构的管理制度建立集中采购机构内部运行管理制度建立采购业务管理制度建立委托中介机构管理制度建立接受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民事诉讼和仲裁案件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各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逐步将投资额较大的工程和服务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改变采购资金来源标准,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购买性支出都应实行政府采购及时调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合理制定政府采购限额标准。

第二、加强政府采购信息网络管理政府采购政策、制度、法规的信息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的信息管理政府采购供应商的信息管理政府采购招标评审专家的信息管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政府采购专业人才建立一个高效的用人制度加强政府采购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制定政府采购行业自律条例。

第三、合理选择政府采购的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进一步规范对供应商的管理对供应商进行条件和资格审查建立供应商信用评价体系对供应商的监督检查要注重规范

第四、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明确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应遵循的原则明确界定政府采购预算对象范围规定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程序规范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方法规范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机构的行为;改革预算会计制度,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现行预算会计核算制度,使之与政府采购相适应实行采购资金财政统一集中收付管理:设立一个帐户实行两个分离强化三个控制建立四项制度;建立政府采购发展量化指标体系政府采购发展速度指标政府采购工作绩效指标政府采购公开透明指标政府采购配合工作指标。

参考文献:

[1]《2001-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统计分析报告》中国政府采购网

[2]《对政府采购工作的几点建议》翟湘《商业会计》2006年02期

[3]《财政部关于实施促进自主创新政府采购政策的若干意见》[J]《中国政府采购》2006年07期

[3]《完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国际新趋势》[J]徐焕东《中国政府采购》2006年07期

[4]《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健全与完善研究》[m]刘赛红张汉江

[5]《预防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的有效途径》[J]戈新美《中国政府采购》2006年07期

采购管理制度大全篇4

一、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方式比较

采购管理,一般实行“集中管理、分级负责、有效制衡、保障服务”的管理体制。对纳入采购目录且预算金额达到集中采购标准的项目,实施集中采购;对纳入采购目录且预算金额低于集中采购标准但高于采购标准的项目,实施分散采购。

(一)集中采购方式的特点

商业银行的集中采购,主要是把集中采购职能集中到总行和被授权分行的采购部门。优点是采购工作由总分行采购部门统一组织实施,集中决策、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规范采购行为;集中采购资源,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还可以统一调配资源,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缺点是采购工作手续增加,涉及需求部门、采购部门、技术部门等,采购需时较长;集中采购金额较高,采购物资使用区域更广,如采购质量出现问题,可能导致较大经济损失,甚至可能产生重大风险事件。

(二)分散采购方式的特点

商业银行的分散采购,主要是由各分支机构自行实施采购。优点是采购工作由需求部门所在分支机构自行组织实施,采购方式灵活、简便,可以迅速满足需求部门的使用需要,问题反馈更直接、迅速。缺点是采购工作决策层次低,采购实施主体分散,不利于管理和监督,容易产生暗箱操作;没有批量采购的规模效应,不能有效压降采购成本;容易出现资源过度或重复采购,导致资源浪费。

二、商业银行采购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采购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广,集中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规范采购行为、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采购系统化管理的探索时间较短、经验积累较少,在规章制度、组织实施、监督评价等方面仍存在亟需完善的问题。

(一)规章制度不全面,信息共享程度较低

目前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采购行为的管理规范,还沿用2003年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国有金融企业集中采购管理的若干规定》。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以此为依据,借鉴政府采购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本行采购管理的规章制度,但规范的内容参差不齐,信息的可共享性较差。

一是制度不够统一全面。有的商业银行总行仅制定采购管理办法,没有统一制定采购操作规程,由各分支机构自行制定采购工作的管理细则和操作规程。由于各分支机构理解不一、管理规范程度不同,制定的操作规程往往不够全面,未能覆盖采购工作的全流程,对采购的立项、签约、验收等环节往往没有明确的操作指引,甚至可能出现因理解有误,制定的内容与总行管理办法中的要求相冲突。

二是信息共享程度较低。由于商业银行采购管理的统一性、规范性还有所不足,采购工作的标准化程度不高,部分共性化的采购需求没有定制标准化模板,造成采购流程中的重复工作多,影响了采购效率。商业银行内部上下级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联动还不够密切,资源和信息没有充分共享,制约了采购管理规模效益和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二)采购管理过度集中,岗位未有效分离

部分商业银行在集中采购职能的过程中,由于流程重整、系统建设、人员配置未能及时跟上,导致采购管理过度集中,影响了采购效率,甚至出现管理和实施岗位未有效分离,不能起到控风险的效果。

一是采购权限过度集中。有的商业银行为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将辖内分支机构的采购权限,不区分项目性质、金额大小,全部集中至总行或分行采购部门,但组织流程、信息系统、人员配置等机制未相应跟上,导致采购时效性低,不能及时满足业务开展的需求;集中采购管理范围太大,精力分散,反而不能发挥集中和专业的优势。

二是不相容岗位未分离。部分商业银行将采购管理与实施职能集中设在采购部门,采购管理部门和采购实施部门没有分离,导致采购部门扮演着“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角色,容易出现对自我操作缺乏有效监督的问题。

(三)采购行为欠规范,缺乏统一评价标准

采购是一项涉及多机构、多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单位通力合作,在每个环节把好关,才能实现采购的目标。但在实际采购过程中,往往存在采购行为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导致采购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未能有效节约采购成本,采购质量欠佳。

一是采购行为不够规范。如在采购立项环节,市场调研不充分,项目预算金额与市场水平偏差较大;在采购评审环节,聘任或选派的评委专业知识不足,不能起到评审把关的作用;在采购验收环节,缺乏规范的验收标准,由验收人员按照自己理解去检测,出现不同人员验收结论不一样的情形。

二是考核标准不够严谨。商业银行对采购行为往往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采购项目没有全流程跟踪和后评价,对采购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考核缺乏针对性,存在采购人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形,不能监督促进采购部门和采购人员改进采购工作质效。

三、商业银行完善采购管理模式的措施建议

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仅靠一种采购方式不能满足采购活动的需要。实践证明,集中采购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规模效益,提高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保障采购质量;而分散采购方式简便、快捷,可以快速满足采购主体的采购需要,是集中采购的有益补充。综合两种采购方式的互补效应,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集中与分散相辅而成的采购管理体系。

(一)优化采购管理组织架构

商业银行可按照“集中有度、授权有限”的设计思路,构建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采购管理组织架构和授权体系。

一是设立独立的采购管理部门。商业银行可在总行和一级分行设立采购管理部,在全国按照区域设置直接隶属于总行的集中采购中心,实现采购管理与采购实施相互分离。各二级分支行以下机构不再设立采购管理部门和集中采购中心。同时按照“大、重、通”实行集中采购、“小、少、特”实行分散采购的原则,确定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范围,即大宗物资、全行重要项目、通用性的货物、工程或服务,通过集中采购方式进行采购;小额低值易耗品、短期少量服务、当地市场独有的项目(如押运服务)或者须与当地商场合作的信用卡积分兑换等特殊需求等,可由二级分支行实施分散采购。

二是按采购范围和金额有限授权。对集中和分散采购实行分层管理,对属于集中采购范围及限额以上的项目,由总行安排各区域集中采购中心实施集中采购;而非集中采购范围或限额以下的项目由各分支行实施分散采购,同时由一级分行采购管理部负责辖内各分支机构的分散采购监督管理工作,既防范风险又提高采购效率。

(二)健全采购管理制度体系

商业银行应从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两个层面,制定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关制度体系,为规范采购行为夯实制度基础,同时建立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和独立监督审查的内控机制。

一是制定采购管理制度。管理办法层面,明确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基础规范,包括采购及评审的项目范围、职责分工、采购方式、基本程序等。操作规程方面,明确采购工作各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包括采购立项、采购评标、采购评审、合同管理、项目验收、采购档案、供应商管理、采购人员管理等的具体程序和要求。

二是建立采购内控机制。建立以“三分离、四审查”为核心的管理机制。“三分离”是指采购与使用分离、采购与审查分离、采购与付款验收分离,其作用在于相互制约以降低道德风险。“四审查”是指法律部门的合法性审查、监察部门的合规性审查、尽职调查的合理性审查、采购评审委员会的评议审核,即法律部门负责审查采购文件(含合同)有无法律风险,监察部门负责监督采购过程有无人员或流程违规,尽职调查人员负责分析采购结果的合规合理性,采购评审委员会负责审议决策。

(三)加强采购信息化管理

商业银行应加强采购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为优化采购流程提供技术支持,实现采购信息全流程记录,促进采购信息共享,提高采购管理效率和采购实施效果。

一是采购管理信息化。依托信息化的采购管理系统,对采购立项、采购评审、采购实施、采购合同、供应商等进行管理,实现采购资金流和实物流的全过程跟踪,以及对预算控制、合同执行、库存控制、采购批量的实时管理,促进严格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竞争和效益的原则,加强采购行为过程管控。

二是采购信息共享。通过采购管理系统,实时采集各类采购信息,统一管理和加工运用,促进采购资源、市场价格、供应商、合同条款等信息的及时共享,互通有无、互采所长,从而进一步提高采购工作效率和采购资源品质。

(四)建立采购考核评价指标

采购的立项、实施、结果审批和通知、合同签署、验收及付款、项目文件归档,涉及不同部门的职责,需要建立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进行考核,促进按照职责分工严格把关。

采购管理制度大全篇5

【关键词】企业;物资设备采购;管理力度;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各企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也越来越激烈。而据相关实践研究可知,企业物资设备采购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经济效益。换言之,企业增强本身竞争力的一条重要有效途径是提高物资设备采购管理的水平。因此,对加强企业物资设备采购管理力度的途径进行探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企业物资设备采购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所谓“物资设备采购”是企业通过相关的支付方式来对供应商进行支付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生产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物资设备采购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生产的成本和经济效益。因此,做好物资设备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物资设备采购管理的现状并不乐观,存在一系列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资设备采购的计划并不完善,不仅原材料的准备缺乏一定的计划性,而且没有科学地测定采购过程中的经济订货量,从而导致生产成本处在较高的水平;二是,物资设备采购询价并不全面,不仅忽视了调查供应商的信息,而且也缺乏相应的采购人员评价制度,从而难以确保采购货物的质量;三是,采购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高,不仅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业务素质也不高,从而严重影响了物资设备采购管理的水平;等等。

二、加强企业物资设备采购管理力度的途径

物资设备采购管理既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企业中的重要经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物资设备采购管理是否做到位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物资设备采购管理的重要性,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其管理力度,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有利于促进企业长久、稳健、健康的发展。笔者根据上文所述现状及问题,并结合相关的工作经验共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组建一支高素质的采购人员队伍

人才既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又是其各项工作的执行者。在一定程度上,人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要加强物资设备采购管理力度,应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组建一支高素质的采购人员队伍,以此来提高其整体素质。其具体措施如下:一是,企业应对物资设备采购人员的招聘制度进行规范,并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和考核制度,以此来确保物资设备采购人员整体素质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二是,企业还应定期组织物资设备采购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再教育活动,以此来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专业素质;三是,企业还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奖惩制度和监督机制,以此来提高物资设备采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这还能有效的规范物资设备采购人员的职业行为;四是,为了防止企业物质设备采购人员因与供应商相勾结而影响了企业物资设备的采购,企业还可以实施物资设备采购人员的轮换制度,并制定各种相关的管理制度;等等。只有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物资设备采购人员队伍,才可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物资设备采购管理水平,从而有利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二)建立并健全物资设备采购管理制度

由于物资设备采购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要加强物资设备采购管理的力度,应先建立相关的采购管理制度,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对其进行健全和完善。而一般而言,物资设备采购管理制度由比价采购制度和费用审批制度这两部分组成。故而,企业要建立并健全物资设备采购管理制度,则应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其具体内容如下:

1、制定合理的比价采购制度

由于采购价格是采购成本的主体部分,且采购价格的比较是降低采购价格的重要且最为基础的途径之一。因此,企业必须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制度一个科学、合理的比价采购制度,以此来实现对采购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从而达到经济最大化的目的。

2、制定合理的费用审批制度

由于采购与仓库经费也是采购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直接影响了采购成本的高低。因此,企业必须根据具体实际的情况来制度一个合理的费用审批制度。同时,在发放到采购部门之前,相关部门还应严格对这两项费用进行审批。

(三)进一步规范物资设备采购权利的管理

企业要加强物资设备采购管理的力度,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对采购权利的管理进行规范。其具体措施如下:一是,企业应将采购管理中过于集中的权利进行分化,并将隐蔽的权利公开出来;同时,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建立分工协作与分段管理的工作关系;二是,企业应明确物资设备采购部门内部的职责,并实现分工的专业化;三是,企业还应建立并健全监督机制,以此来实现对采购过程的全程动态监督以及效能监察;等等。

除此之外,企业加强物资设备采购管理的力度还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供需新关系、形成科学的合格供应商的评审办法、加强对采购人员的管理、严格控制物资设备采购的成本以及形成科学且严谨的定价机制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管理中,物资设备采购管理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换言之,物资设备采购管理既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又是企业中的重要经济行为。同时,企业物资设备采购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其经济效益的高低。此外,它还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健、健康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并做好物资设备采购管理工作。由于本文篇幅有限,必然存在不足之处。故而,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加强企业物资设备采购管理力度的途径进行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程国满.规范和加强物资(设备)采购管理的初步探讨[J].现代商业,2013(8).

[2]赵曼青.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经贸,2014(23).

[3]胡宪武.供应链集成下的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与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2011(20).

采购管理制度大全篇6

我国政府采购的规模及其潜在意义

在政府采购制度相对发达和完善的西方国家,政府采购规模通常占其GDp的10%~15%,占政府财政支出的30~50%。而我国2006年政府采购规模仅占GDp的1.75%和财政支出的9.2%。这反映我国政府采购还处在起步阶段。我国政府采购的潜在规模,或者说我国政府和公共部门实际购买性支出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参照西方国家的一般情况,以GDp的10%计,2006年我国政府采购的潜在规模应超过2万亿元。考虑到我国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异,实际支出规模还会更大。仅以2万亿元的规模而言,2006年政府采购的实现规模仅占其潜在规模的17.5%,不到五分之一,其中政府集中采购规模所占比例更低。也就是说,我国政府采购的范围还很小,我国政府采购的广度和深度仍然十分有限。以上所说政府采购的潜在规模,还只是就财政性资金的购买性支出而言的,没有包括水利、能源、交通、通讯等公用事业部门的采购,特别是公共工程(如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地铁等市政工程以及环境治理工程等)的采购。公共工程的采购在西方各国都是政府采购的最主要内容,其规模超过货物采购和服务采购,通常占政府采购总规模的40%~60%。2006年我国城镇公共工程在建净规模达51842.3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建净规模的43.8%;城镇公共工程投资总额35469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8%;公共工程投资中,剔除国家预算内资金支出4672亿元(其中实际包括了对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这里忽略不计),来自国家预算外的公共投资仍超过3万亿元。也就是说,在国家财政性资金的购买性支出之外,2006年我国公共工程的投资性购买支出已超过3万亿元的规模。

按以上资料估算,2006年我国政府和公共部门的实际购买性支出(包括消费性购买支出和投资性购买支出)已接近或超过5万亿人民币。也就是说,如果把公共工程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我国政府采购(在国外也称公共采购)的潜在规模已接近或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这5万亿元的规模将产生惊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从公共财政支出管理的角度看,通过政府采购每年可节约国家财政和公共支出约10%(我国政府采购历年来的资金节约率均超过10%),即每年可节约至少5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06年我国财政支出的12%;二是政府采购制度通过系列制度安排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对市场秩序起到强有力的塑造和维护作用,从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产生巨大的制度效益;三是规模庞大的政府采购需求所形成的消费乘数效应,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起到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的作用;四是从防范腐败的角度看,通过政府采购系列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地防止个体利益渗入采购过程,更有效地防治公共支出领域特别是公共工程领域的腐败和商业贿赂行为,在全社会树立“阳光政府”的形象,产生巨大的政治效益。总之,政府采购就其潜在规模而言,是政府用以调控宏观经济和实现社会公共目标的一张“王牌”,可以成为政府手中点石成金的“魔棒”。

影响我国政府采购规模的主要因素

一是对政府采购的界定范围需拓宽,占政府采购总规模60%以上的公共工程还没有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是以财政支出管理改革作为起点的,所以,我国用以划定政府采购边界的标准是资金来源,即凡是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属于政府采购的范畴。这样的界定在当时是适当的,但今天看来却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是把政府采购局限于财政支出管理的范围内,产生于部门立法的缺陷和不足限制了政府采购的潜在规模,不利于发挥政府采购所应有的宏观经济调控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政策;二是政府采购活动的多头管理现状,把本属于采购法管辖的公共工程、水利、能源、交通、电讯等公共事业部门的采购排除在政府采购的范围之外,给采购规模的扩大形成了制度瓶颈,既不利于扩大政府采购规模,也不利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和防范腐败,也不符合政府更好地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施政目标。特别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特点,公共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巨大的份额,仅以财政支出管理改革作为起点和边界来划定政府采购范围,必然导致大量财政性资金以外的公共资金以及社会资金参与的公共工程被排除在政府采购的范围之外,并委托以赢利为目的的社会机构进行采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其结果不仅直接限制了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也导致了公权力的丧失和大量公共资源的流失,给权力寻租大开方便之门,使公共工程领域成为滋生腐败的沃土。

二是政府采购制度体系不够健全,制度设计需要改进

我国现行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设计过多地参照和依赖于《招投标法》和工程招标条例,导致政府采购在制度设计上有许多需改进的地方:一是《政府采购法》对我国政府采购的基本组织模式没有明确规定,集中采购制度的法律地位不明确;二是《政府采购法》规定成立政府采购中心作为政府设立的集中采购机构,却并没有赋予政府采购中心“代表政府依法行使采购权”的法定采购人地位和相应的政府手段的性质,而是将其界定为与社会中介划等号的采购机构,模糊和弱化了集中采购机构的公共职能与规制载体的作用;三是《政府采购法》一方面规定凡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项目必须委托集中采购机构采购,但同时又规定集中采购机构必须根据各部门的委托组织采购,削弱了集中采购机构的强制性和政府手段的权威性;四是《政府采购法》并未禁止部门集中采购和单位自行采购,使实际运行中将大量属于集中采购目录内的采购项目,以部门集中采购或单位自行采购项目之名委托给社会中介机构,使政府采购制度的规模功能落空,从而给权力寻租留下空间;五是《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政府采购的范围包括货物、工程和服务,同时又规定工程采购适用《招标投标法》,实际上使公共工程采购游离于政府采购制度的管理和规制之外;六是《政府采购法》规定,采购人拥有采购需求、技术规格、投标人资格条件、评分标准、售后服务、付款方式和条件等采购实质性事项的设定权,采购文件最终审定权,参与评标决策权,合同履行和验收权等,由于一些采购人自力过大又缺乏监管规制,同时又没有统一的政府采购平台、设备和用品配备标准,就必然导致采购人为实现主观意愿目标,使合法、规范的采购程序在许多情况下反而成了不规范行为的“挡箭牌”。这是当前政府采购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影响了政府采购的公信力、形象和效果。

由于上述制度设计方面存在需改进的地方和法律的疏漏,以及受观念、习惯和利益驱动等因素的影响,采购人逃避政府集中采购的现象还存在。占总规模87%的项目是委托社会机构采购的,其实质仍然是分散采购,无法形成政府集中采购的规模效益,由于现在既定的监督资源有限,很难对分散的采购活动进行有效的规制和监督,从而影响了防治腐败功能和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作用的发挥。

三是政府采购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设置有待改进,监督功能需加强

按照《政府采购法》的立法精神,政府采购管理职能与执行操作职能相分离,初步确立了“管采分离”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但由于受部门立法所制约,政府采购理体制在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上缺乏明确的规定,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首先是管理体制的设置有待改进,不利于实行全国统一的规范管理。省级以下财政部门设“政府采购办公室”或“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处”,但机构级别、性质、编制都不统一,严重影响其职能的履行。采购活动的多头和交叉管理现象普遍,法律制度建设、采购标准制订、采购计划编制和日常监管工作难以适应实际工作要求,导致大量的政府采购活动游离于政府采购制度之外。

其次是政府采购中心作为执行机构其主要作用和功能是增强制度的规制、扩大规模和集中采购、降低交易和监督成本。然而由于政府采购法规对集中采购机构的定位上的模糊,使集中采购机构在规格、编制、性质、隶属关系上各不相同,仅隶属关系就有10多种,包括直属省(市)政府,隶属机关事务管理局、财政厅(局)、政府办公厅、发改委、国资委、商务厅(局)、成套局等等。机构性质有参照公务员管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等。各地的做法也是八仙过海,各自为政,影响了国家有关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政府采购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再次是在一些地方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职责划分不清,运行体制不顺。《政府采购法》对政府采购所涉及的采购人、管理机构、执行机构以及支付机构的职责仅仅作出概念上的规定,各个主体之间责、权划分不清。监管部门、采购人、政府采购中心、评标委员会相互之间权责不对称,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采购流程各个环节的衔接不顺畅,串位、缺位、越位现象严重,又缺乏协调机制,造成相互扯皮和工作上的摩擦。在一些地区,政府采购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的工作关系相当紧张,有从“管采分离”走向“管采对立”的态势。

最后是有些地方监管不到位,影响了政府采购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一是从采购流程上,采购预算和国库支付两个环节与采购程序不配套、与采购执行机构不衔接,许多规避政府集中采购的项目没有从预算和支付环节得到制约;二是有些地方对采购人的违规行为查处不力,对一些严重违规行为,监管部门也从未按规定给予处罚;三是对评审专家缺乏监管措施,导致专家有权无责,甚至部分专家在评审中明目张胆地;四是有些地方的管理机构本身由于权力惯性的作用,存在违规行为,如直接干预执行机构的采购工作,甚至直接介入采购执行工作,随意编制目录、随意审批和人情审批采购方式,与采购人串通以规避政府集中采购,使大量应纳入集中采购的项目变为分散采购和自行采购;五是有些地方执行机构操作程序不规范,采购效率低,服务意识差,信息不广,不公平不公正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影响了政府采购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是政府采购业务需要全国统一的管理和指导,政府采购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采购手段滞后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采购中心之间没有垂直的业务关系,省级政府采购中心对各地、市、县政府采购中心也没有业务指导的职能,各个政府采购中心都是典型的“各为其主”。各为其主的现状不仅分割了一体化的全国市场,从体制上筑造了政府采购规模效应的樊篱,同时也导致各地的作业标准和作业流程都不统一,采购技术和经验得不到充分交流,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基层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的意见建议缺乏诉求的渠道,这样不仅影响了采购效率和采购质量,也增加了供应商的交易成本,最终是增加了政府采购活动的管理(或交易)的成本。

采购手段严重滞后是影响我国政府采购效率和采购规模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各西方国家的政府采购业务都基本实现了全流程的网上采购,这是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和最终实现“阳光采购”的根本出路。我国尚未就政府采购的信息化制定相关法律及技术标准,政府采购信息化的步伐滞后于西方国家。技术手段落后与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高,构成了我国政府采购事业快速发展的两大“软肋”。

五是政府采购的行政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有待改善

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是一项关乎公共利益和政府廉政建设的改革事业,必然影响到一些部门、一些群体或一部分人的既有利益格局。加上对制度的宣传不够,社会上一部分人,尤其是原有采购支出制度的得益者,对政府采购制度还存在着各种误解和抵触情绪。这样的舆论环境对政府采购事业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课题组对全国十几个省市的调查表明,政府采购的健康发展需要监督,更需要政治和舆论上的支持。凡是当地党政主要领导给予强力支持的地方,如山东济宁市、广西南宁市、深圳市和广东佛山市南海区,政府采购的绩效突出,群众对政府采购的认知度和满意度高。但就全国的情况而言,政府采购的行政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有待改善。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领导对政府采购缺乏正确认识与理解,个别媒体既缺乏对政府采购的基本了解又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对政府采购的报道不全面,影响了政府采购的舆论环境。

扩大政府采购规模的几点政策建议

首先,尽快调整政府采购目录,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我国目前对政府采购实行目录管理,这在起步阶段是必要的,有利于控制政府采购的范围。但从长远看,目录管理不符合国际惯例,在我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后必然面临国际上的质疑和投诉。同时,目录管理也人为地限制了政府采购规模,割裂了政府采购市场,不利于政府采购统一市场的形成。因此,建议现阶段尽快调整政府采购目录,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尤其是要尽快将公共工程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并考虑最终按照国际惯例实行额度管理。

二是尽快出台《〈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并利用《实施条例》出台的机会,完善《政府采购法》制度设计。一是对政府采购中心的法律地位,在对《政府采购法》进行修订之前,建议以政府行政授权的方式给予其“代表政府依法行使采购权”的法律地位;二是对凡是列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采购项目,包括列入部门集中采购目录的采购项目,建议应禁止采购人或管理机构直接委托社会机构进行采购,必须交政府采购中心进行采购;确实需要委托社会机构进行采购的,应由政府采购中心报监管部门审核,并按照公开的程序和通过竞争选择社会机构,在法规未修改完善前,可通过将委托中介采购列入集中采购目录,可有效地提高委托过程的规范性和避免个体利益渗入采购过程。

第三,要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隶属关系、职责划分等方面理顺政府采购管理体制。从机构设置上,各级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采购的监管机构,应设立独立的职能部门,适当增加人员编制,提高行政管理职能。政府采购中心作为执行机构,应直接隶属于政府,统一采用行政事业编制,经费上实行全额拨款,不能搞自收自支或者差额拨款。在职责划分上,财政部门作为监管机构应主要负责宏观管理,包括制度建设、拟定采购目录、编制采购预算、资金集中支付、投诉处理和监督检查等;政府采购中心作为执行机构负责具体运作,包括审核采购预算、汇总采购计划、确定采购方式、编制采购方案、实施整个采购流程以及负责对供应商的管理和监督,协助监督管理部门对采购人的委托、合同履行的管理监督等。

第四,强化监管机制,建立政府采购的审计和问责制度。建议由财政部、审计署、监察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共同制定关于政府采购的审计和问责制度,由审计部门对采购人、采购管理部门和采购执行机构的绩效和执行制度情况进行年度审计,并根据投诉情况进行随机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采购人、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的违规行为,在追究当事人相关责任的同时,追究其部门领导的领导责任。审计和问责的重点,一是支付环节,凡列入集中采购目录的采购项目,应有政府采购中心的凭单或确认方可支付,擅自支付的应追究责任;二是采购人规避集中采购的,应追究当事人和部门领导的责任;在当前缺少采购标准和采购预算的情况下,尤其重要的是应当建立有效规范和约束采购人权力的监督制衡机制;三是执行机构违规操作,应追究当事人和执行机构负责人的责任;四是对有些评审专家的,轻者通过公告取消其专家资格,重者应追究其法律责任;五是监管部门对采购人和执行机构的违规行为不按规定给予处罚,应追究监管部门及其负责人的责任。

第五,加强政府采购标准制定和采购预算、采购计划编制工作。如果不能解决采购人自行设定采购标准的问题,要想实现政府采购的公正,在现阶段几乎是不可能的。应当把政府采购标准制定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并在不断推进采购标准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工作。例如,对于通用的办公设备如计算机、空调机、办公家具等,应当尽快制定统一的配备标准,并按照统一的标准实行计划采购乃至全国统一采购。

第六,要加强政府采购评审专家队伍建设和管理。评审专家是具体政府采购活动的决策者,专家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法制观念、道德修养等,对政府采购工作的质量、效率、效果、成败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应当把专家队伍建设和管理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可操作的专家聘用、监督、考核、处罚、退出机制,切实解决专家权责不对称、管理与使用脱节、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分类不合理、劳动报酬不统一等问题。

第七,加快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尽快建立全国性的政府采购电子交易平台。当前要尽快制定全国政府采购电子交易系统的总体规划,做到八个统一,即统一编码、统一商品、统一流程、统一模式、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用户界面、统一安全管理。全国政府采购电子交易平台的建设,包括投资、管理和运营模式,建议充分利用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平台和依托全国集中采购机构所形成的组织网络,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政府特许经营的方式引入社会资金,走公共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的道路建立电子交易平台。

采购管理制度大全篇7

这次全国政府采购工作会议的主题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总结近几年来的政府采购工作,研究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政府采购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安排部署明年的工作。下面,我先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取得了历史性进展

自*年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在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财政部门的共同努力,政府采购工作基本上实现了由试点初创向全面推行的巨大转变,取得了历史性进展。

(一)政府采购制度框架初步形成

首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规体系。加强法制建设是我国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首要任务。

几年来,财政部根据试点工作要求,陆续颁布了《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政府采购信息披露、资金拨付、运行规程等作出了具体规定。特别是《政府采购法》已于今年6月份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并将于20*年1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整套推动和规范政府采购工作的法规体系,政府采购工作步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

其次,初步构建了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体系。目前,基本上形成财政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共同监督的行政监督管理机制。供应商的监督意识日益增强,有效促进了政府采购规范化建设工作。

第三,透明度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继《中国财经报》被确定为政府采购信息指定媒体后,我们又相继建立了"中国政府采购网"、创办了《中国政府采购》杂志,并规定有关政府采购的规章制度及招标、中标等信息必须在这些媒体上公开,三位一体的信息披露体系,对政府采购透明度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而奠定了政府采购"阳光工程"建设的基础。

第四,机构和队伍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截至目前,各地都在财政部门建立或明确了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其中,30个省(区、市)专门设立了政府采购处或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另外6个省(区、市)的政府采购管理事务则由国库处负责。多数省(区、市)成立了政府采购中心,执行集中采购任务。市、县级政府的政府采购机构建设工作也正在有序推进。与此同时,政府采购工作人员队伍迅速壮大,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据统计,目前全国政府采购管理机构人员为4300人,集中采购机构人员为6400人。机构的建立和队伍的充实为政府采购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政府采购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

首先,政府采购工作迅速推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覆盖面迅速扩大,各地基本上覆盖到了县(市)一级,与此同时,中央单位的政府采购实施步伐加快,采购规模实现了与地方同步增长的目标。二是采购范围不断拓宽,采购品目或项目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其中,工程和服务类采购的比重逐步提高。三是采购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约130亿元,*年达到328亿元,*年扩大到653亿元,连续两年成倍增长。今年预计将突破1000亿元。

其次,政府采购工作的实施措施更加完善。财政部每年会同监察部、审计署联合制定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工作方案,提出年度目标和具体任务,指导和促进了政府采购工作的深入开展。

许多地方和部门编制了政府采购预算,制定了政府采购计划,增强了采购活动的计划性和监督管理的针对性。与此同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使政府采购资金也已逐步采用财政直接拨付方式,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强了透明度,有效防止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第三,各级财政部门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如,为了解决经常性采购项目重复采购、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用户缺乏自等问题,中央单位对计算机、打印机和复印机实行了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制度。针对地县级政府采购规模不经济、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湖北省建立了全省统一市场制度,开展联合采购,做到资源共享。在政府采购范围拓展方面,上海市率先对公共工程实行了政府采购;湖南、甘肃等省则分别将农电改造、农业机械等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在群众中影响较大的采购项目,纳入了政府采购范围。为理顺管理体制,深圳市率先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将集中采购机构从财政部门分离出来,独立设置为市政府直属机构。

为了克服工作阻力,江苏、北京、山东等地积极向纪检监察部门寻求支持,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此外,河南在政府采购制度宣传、重庆在供应商投诉处理等方面也相继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当然,其他地区也有很多好的做法,各地在经验交流时还将作具体介绍。

(三)政府采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增强

政府采购制度推行几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继中央纪委把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作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后,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又将其列为加强党风建设的治本措施;全国人大的政府采购立法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拥护和支持;预算单位开展政府采购活动自觉性逐步增强,一些中央部门及许多地县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政府采购工作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广大供应商对政府采购制度更加关注,积极参与政府采购的招投标工作,加大政府采购力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国外一些知名供应商为进入我国政府采购市场,正在积极作准备工作,如拟在我国投资建厂、建立研发中心,等等。此外,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对社会采购制度改革起到了明显的示范作用。如一些企业集团和社会单位也纷纷比照政府采购的做法,开始着手改革内部采购制度。

随着政府采购工作的深入开展,改革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出来。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化了支出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由于在财政支出中引入了竞争机制,每年政府采购资金的节约率都在11%左右,*年全国共节约资金78亿多元。与此同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和实行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持了部门预算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第二,有效地促进了反腐倡廉工作。特别是透明度不断提高,以及采购制度日益健全,既方便了社会各界的监督,也使过去单位采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得到有效遏止,从源头上防范了腐败行为的发生。第三,在保护国内企业、支持优势企业发展、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的看,这几年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由于定位准确,方向对头,措施得力,各方支持和拥护,取得了显著成绩,较为圆满地完成了阶段性工作目标。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不怕困难,团结奋斗,齐心协力,勇于开拓,大胆创新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财政部对大家的辛勤努力表示感谢,对你们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自*年召开第一次全国政府采购工作会议后,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加入wto后,我国加快推行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任务更加紧迫。我国在入世时曾承诺,成为wto成员国后,将尽快开展加入《政府采购协议》的谈判、提高国内政府采购透明度。

今年以来,欧盟曾通过多种途径表示,要求率先与我国开展签署《政府采购协议》的双边谈判。

如签署《政府采购协议》,我国就将与签约方对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政府采购制度就要与《政府采购协议》规定一致,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职能必将受到严格限制。从理论上讲,我国有权决定何时签署《政府采购协议》,但实际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以wto政府采购透明度工作小组成员身份,参加了《政府采购透明度协议》的多边磋商活动。《政府采购透明度协议》是wto新一轮多边谈判的内容之一,目前正处于协议形成的磋商阶段。《政府采购透明度协议》,虽然不涉及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问题,也允许执行对国内供应商和国内产品的保护政策,但协议要求政府采购政策、制度及实践要按规定用wto的一种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全部公开。《政府采购透明度协议》属于多边协议,根据世贸组织安排,透明度协议的磋商工作将于20*年11月份结束,各成员国包括我国都必须在20*年1月份以前,通过谈判完成协议的签署工作。

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加入wto后,对推进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紧迫性和艰巨性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早作准备,积极应对,争取主动。

(二)《政府采购法》的颁布和实施对政府采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采购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财政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是政府采购工作法制化建设取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和中纪委确定的反腐倡廉措施,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发挥政府采购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政府采购法》作为规范我国政府采购行为的基本法,对科学建立我国政府采购制度作出了全面规定。与现行的规章制度相比,《政府采购法》要求制度建设更加完善,政策目标更加广泛,监督管理更加有力,采购程序更加严密,对集中采购机构的管理更加严格,对采购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的标准要求更高。因此,全面贯彻实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管理机构肩负着重要责任,任务非常艰巨。

(三)社会各界对政府采购的期望越来越高。政府采购被誉为"阳光下的交易"。随着政府采购工作的深化,社会各界普遍要求全面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发挥政府采购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中的应有作用,为各项改革服务,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服务,把政府采购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

(四)进一步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一是实行政府采购,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现行一些管理制度规定进行修改。在原有的有关制度和办法修订以前,新旧两种管理模式难免会出现一些冲突,给我们带来一些协调上的难度。二是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作的不断深入,必然会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尤其是在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等实质问题上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阻力。

(五)我们自身工作中也有许多方面亟待改进和完善。比如,目前我们的采购范围还很窄,采购规模偏小,采购目标单一,有些采购行为还不规范;一些同志观念还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管理队伍素质偏低和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甚至还滋生了一些腐败行为等。

这些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采购制度的声誉,阻碍了我们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新的形势、新的机遇、新的困难、新的压力,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工作进程,努力完成新形势下赋予的各项任务。

(一)全面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全国政府采购工作会议,也是贯彻实施《政府采购法》的一次动员大会。

各级财政部门要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1.建立健全以《政府采购法》为基本法的法律法规体系。要依据《政府采购法》的精神和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和一系列规章制度,将《政府采购法》的原则规定具体化,增强严密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从法律上、制度上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2.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要扩大集中采购目录范围,合理制定采购限额标准,在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规模要逐年扩大,并力争尽早与占GDp10%的国际标准接轨。

3.建立分工合理、协调运作的管理体制。要按照统一政策、分级管理、分类实施的原则,明确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监督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以及监督管理部门与执行机构之间的职责分工。

4.建立健全政府采购运行机制。要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制度,建立供应商和社会中介机构的资格管理制度,坚持以公开招标为主要采购方式,实行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严格遵循政府采购程序,硬化对政府采购活动的法律约束。

5.完善政府采购监督体系。要逐步形成以财政部门为主,纪检监察、审计及其他有关部门共同配合的监督机制;要建立供应商投诉制度,有效发挥供应商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作用;要强化政府采购透明度建设,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6.建立政府采购执行人员资格管理制度。要制定政府采购执行人员从业准则和岗位标准,建立培训和考核制度,提高思想水平和专业技能,逐步做到政府采购执行人员持证上岗。

7.全面实行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制度。要逐步改变传统的政府采购资金支付方式,统一由财政部门依据采购合同直接将政府采购资金拨付给履约供应商。

8.逐步推行电子采购制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改变以人工操作为主的采购形式,实现政府采购的电子化,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无纸化交易。

(二)拓宽政府采购制度功能,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要继续发挥政府采购在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及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要在wto规则允许范围内,积极利用政府采购的规模优势和导向作用,发挥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职能。重点是要通过资源合理配置(采购机会的倾斜),促进环境保护,支持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要通过购买本国货物、将工程和服务合同授予国内供应商的方式,保护国内产业,支持国内企业发展,促进外资和技术的引进,增强国内企业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

(三)掌握国际规则,争取谈判主动

要尽快全面、准确地掌握wto各项规则,广泛学习和了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政府采购谈判中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我国的影响,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入世时的有关承诺,拟定我国加入《政府采购协议》的时间表和谈判策略,以便在谈判中居于主动地位,有效维护国家利益。

(四)积极推进其他财政改革,为政府采购工作创造条件

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要率先为政府采购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条件。尤其是要加快预算编制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进程,为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以及促进政府采购活动规范化奠定基础。

三、近期政府采购工作重点

今后两个月和明年政府采购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政府采购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按照"突出重点,打好基础,稳步推进"的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好《政府采购法》的各项规定要求,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督体系。

(一)积极做好贯彻实施《政府采购法》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是要加强对《政府采购法》的宣传。12月份要集中一段时间搞一次全国性的宣传活动,部里对此要统一策划、统一部署,各地区也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载体,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全面宣传《政府采购法》的主要内容、意义以及近年来政府采购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使《政府采购法》深入人心,把实行规范的政府采购变成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二是要强化培训,抓好队伍建设。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政府采购管理人员全面了解和准确掌握《政府采购法》的各项规定,并进一步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政治思想水平,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政府采购管理队伍,以适应履行《政府采购法》赋予的各项职责的需要。三是要继续加强制度建设。要对照《政府采购法》清理现行规章制度,该废止的要废止,该修改的要修改。在《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出台以前,各级财政部门要在法律规定权限内,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拟定或制定一套规章制度,指导和规范政府采购活动。

(二)依法理顺政府采购管理体制

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和集中采购机构分别设立,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采购采购制度的要求。

《政府采购法》对地(州、市)级以上集中采购机构的设置已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独立设置不隶属于任何行政机关的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具体设置由政府决定。为此,原来设在财政部门的集中采购机构和操作职能,要力争在今年年底前从财政部门分离出去;分离确有困难的地区,也要抓紧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最迟应于明年一季度前完成。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和集中采购机构分设后,要划清职能。职能划分的基本原则是,财政部门负责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事务;集中采购机构作为执行机构,负责接受采购人委托,按照委托协议规定的事项开展采购活动,不具有政府采购的行政管理职能。财政部门应就集中采购机构的设置、人员构成及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建设等问题,从法律和政策上积极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集中采购机构人员要根据实际需要,主要从有关部门抽调或者向社会招聘专业人才。至于县(市)一级的机构设置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总的要求是,管理职能必须有机构承担,没有机构的要安排专人负责。是否设置集中采购机构,也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而定,不能为安排人员而设机构。

在理顺管理体制的同时,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集中采购机构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建立对集中采购机构工作业绩和人员素质的考核制度。

(三)要进一步完善监督体系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对政府采购的监督重点、方式和方法,发挥好这些部门在监督上的优势,强化对政府采购行为的约束。二是要协调好财政部门与对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活动负有监督职责的有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理顺监督管理关系。三是建立供应商投诉机制,明确供应商投诉的条件和要求,建立受理和处理供应商投诉程序,及时对供应商投诉作出处理决定,保护供应商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四是开辟社会监督渠道,如公布投诉、举报电话等,发挥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四)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规模要有大的突破

要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20*年的政府采购范围,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尤其是要增加工程和服务项目。其中,集中采购目录的范围既不能过宽,也不要太窄,一定要切合实际。政府采购规模也要相应扩大。20*年的政府采购规模要借《政府采购法》实施的有利时机,在今年基础上增长50%,达到1500亿元。其中,中央单位400亿元,地方1100亿元。

在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的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政府采购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拨付的力度。扩大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规模,既是有效贯彻实施《政府采购法》的需要,也是配合全面推行财政资金集中支付改革的要求。20*年全国政府采购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拨付规模要在今年基础上有一个飞跃,争取占到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的30%,也就是450亿元。其中,地方330亿元,中央120亿元。为此,各级财政部门在编制20*年政府采购预算和制定政府采购计划时,一定要明确政府采购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拨付的范围和标准。同时,要在制度和管理上作好充分准备。

(五)要制定政府采购实现政策目标的措施

《政府采购法》规定的宏观调控目标很多,首先要从购买国货开始。纳入各级政府20*年政府采购范围的采购项目,除法定的特殊情况外,一律要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财政部将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研究拟定国货的认定标准,由国务院下发各地执行。

(六)要加强对市、县级的政府采购工作的指导

当前,市县级政府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国务院领导对此非常重视。各地区要注意探索和总结,财政部也要专门进行研究,提出指导意见。

(七)要启动应对wto有关政府采购谈判的准备工作

财政部要成立一个工作小组,研究《政府采购协议》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分析签署该协议对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及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拟定应对措施,形成一个阶段性研究报告。

还要组织专门力量,尽快就《政府采购透明度协议》对我国的影响进行评估,提出我国在参与多边磋商时的立场,争取在磋商和未来谈判中发挥应有作用。

四、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规范化是政府采购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改革试点期间,由于各方面配套制度很不完备,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行为是难免的,但在改革由试点转为全面推行阶段后,政府采购行为是否规范就成为了关系到政府采购制度能否最终完整建立起来,政府采购工作能否继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国外实践表明,采购行为不规范,政府采购工作就无法稳定发展,政府采购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在今后的改革中,我们一定要把规范采购行为作为制度建设、监督管理的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予以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狠抓落实,抓出成绩,抓出实效。

二是要处理好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在监督管理中的关系。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客观上需要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政府采购法》规定,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同时规定其他相关部门对政府采购活动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因此,财政部门在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时,既不要缺位也不能越位,要注意发挥其他部门参与监督管理的积极性,力争形成合力,共同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三是要处理好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之间的关系。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都是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形式不同,各具优势。分散采购项目通常是专项,采购规模大,调控力度强,是政府采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主要领域。因此,要澄清集中采购才是政府采购的模糊认识,积极推动分散采购,同时,加强对分散采购的管理和指导。

(二)要树立几个观念

一是要树立服务观念。《政府采购法》明确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不是为了强化财政部门的权力,而是要求财政部门更好地提供服务。在为政府采购当事人做好服务的同时,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也要为加快财政支出改革服务,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为促进廉政建设服务。

二是要树立效益与效率观念。提高财政资金效益是实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同时还兼顾工作效率。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财政支出效益得到了迅速提高,但工作效率还不够理想。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提高管理水平,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努力使工作效率与财政支出效益同步提高。

三是要树立法制观念。要学法、懂法、守法,坚持依法行政,要学会使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管理政府采购活动,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审批手续,要增强法制意识,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三)要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基础管理工作

一是要改进政府采购统计方法,扩大统计内容,完善统计制度。要通过客观、全面的统计数据,准确反映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建设的全貌,为制定政策和加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二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与"金财"工程的对接。

(四)要重视学习,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采购管理制度大全篇8

关键词:采购成本;体系建设;风险采购

成本控制不仅仅包括采购订单费用、计划人员和采购业务人员的管理费及与采购原材料部件相关费用的控制,还包含存货占用成本、采购资金使用成本、售后服务成本、风险业务潜在损失、人力资源成本等方面内容。物资采购企业从计划编制、采购管理、合同签订、到货验收、仓储保管、付款等业务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健全完善内控制度,构建采购成本控制体系,达到了降低成本、防控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健全完善采购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在企业内部对各部门流程设立控制点,做好流程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企业建立健全采购内部控制体系,是改善内部管理、提高采购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采购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是规范各类采购行为,明确相关部门在采购活动中的职责和分工,加强对采购活动的管理,保证采购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管理政策,保证采购质量、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的一项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需求计划管理、采购价格管理、招标管理、供应商管理、合同管理、验收入库管理、付款结算管理等。采购制度应明确规定采购计划、预算、采购流程、授权审批权限、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关系、各种物资品种采购的规定和方式、报价和价格审批等,使采购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建立供应商准入和评价制度供应商管理是供应链采购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对实现采购准时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在供应商管理方面要建立供应商准入及评价制度,确保供应物资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实现安全生产。1.供应商准入制度。物资采购的供应商要经过技术、财务、质检、安全等部门联合考核后才准进入,如有需要可以到供应商属地实地考核,全面了解和掌握供应商的经营状况、生产能力、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等,并对进入企业的供应商实行档案管理。准入供应商应提供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法人身份证复印件、开户银行信息等有关资料,并填写供应商准入申请表。2.供应商评价制度。一是审核部门依据供应商所提供的资料,对其资质、资本、信用、技术能力、安全质保、财务状况等进行资格评审,建立供应商档案,并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判定供应商是否属于某一产品独家或单独生产。二是质量价格部、计划采购部、仓储部、财务部及使用单位,按照供应商绩效评定标准,对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进行aBCDe五级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后续选择供应商的参考依据。同时,对综合评价得分较低,甚至是评价不合格的厂商进行清理,保证采购产品质量。

(三)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企业采购部门要对采购的物资价格进行归档管理,对每一批采购的物资报价,应首先与归档价格进行比较,分析形成价格差异的原因。对重点物资的价格,要建立价格评价体系,组织相关业务人员多渠道收集供应价格,分析评价现有价格水平,并对归档的物资价格进行评价和更新。

二、创新采购管控新模式

(一)采购规模批量化目前,物资采购方式以招标采购、专家会审采购、单一来源定向采购、询比价采购为主,其他采购方式为辅。为充分发挥集中采购优势,物资采购工作推行年度计划管理,积极与大型生产厂商沟通,寻求合作,实施大宗物资年度批量采购和超市代储物资集中采购。1.大宗物资批量采购。采购部门根据生产单位历年需求消耗情况、使用单位年度需求计划和市场状况,科学编制年度采购计划,通过物资消耗需求分析,将钢材、木材、通用常耗易损配件、金属网、电缆、皮带、汽柴油、地材等物资品种,实行年度批量采购,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能取得一定的价格优惠。2.超市代储物资集中采购。超市代储物资管理是指供需双方签订代储协议,供方将物资送达需方指定的存储地点(或存储在供应商生产、销售仓库),以满足需方生产建设要求,在所存储的物资销售出库后,再向供应商支付账款的管理模式。它具有缩短供应时间、节约流通费用、减少资金占用、集中精力聚焦市场价格、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等优点。同时,该模式能够简化采购程序,减少重复采购产生的采购成本,利用供应商的库存保证生产建设物资需要,减少库存储备和积压资金的浪费,提高库存周转率的作用。

(二)供货渠道源头化物资供货渠道一般可分为生产厂、授权商和一般经销商。为控制采购成本,企业应对采购物资品种进行分析,通过市场调研,拓展供货渠道,采取源头采购的方式来降低采购成本。企业在编制年度计划时,对物资消耗品种类型进行分析,科学分包,逐步扩大超市代储范围及规模,积极推进主机厂及生产厂定向代储业务,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在设备采购的基础上,适时与主机厂沟通,相关设备配件绑定设备一起采购,解决配件单独采购价格过高或主机不匹配的问题。

(三)储备结构合理化物资储备是指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的前提下,使库存保持合理水平。储备管理主要有自有储备管理和代储储备管理。供应商代储储备物资是指年度内消耗量大、规律性比较强、单个价值相对较低、卖方市场竞争激烈、产品质量或标准可描述的物资。企业要不断扩大超市代储规模,推进供应商定向代储业务,增加超市代储物资年消耗量。企业自有储备物资是指不适合代储的物资,按照其重要性、资金占用大小及采购难易程度,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①大型材料,主要包括煤炭生产所需的木材、钢材、钢丝绳、运输带、电缆等。一般采取源头采购,要求生产企业规模大、信誉高,具有长期战略合作关系。②特储物资,指对生产影响极其重大的材料、配件等。这类物资采购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用途关键。③一般物资,是指卖方多且物资消耗量小或没有消耗规律的小型设备及普通材料。企业进行物资储备,在保证生产需求的同时,还要做好储备控制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物资储备。一是优化储备结构,扩大超市代储品种及规模,推进主机厂及生产厂代储业务,不断扩大超市代储存货规模,减少资金占用;二是强化计划管理,完善历年物资消耗资料,严格审核临时性的需求计划,做到有效的平衡利库,避免产生新的积压物资;三是清理闲置积压物资,对部分区域内不再使用或技术淘汰的积压物资,利用供应链关系,与供应商协调进行回购。

三、加强采购风险防范

采购活动是企业生产活动的起点,是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受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影响,采购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如计划准确风险、采购价格风险、合同管理风险、物资到货及使用风险、存货风险、供应商信誉风险等。如果不对这些风险加以研究和控制,在采购过程中就可能出现供应商资质不合格,滋生暗箱操作、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甚至出现产品质量问题、交付不及时等情况,导致物资采购的实际结果与企业预期目标相背离,并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因此,防范采购风险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遵守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在采购活动中,要从物资需求计划提出,到采购方式确定、采购渠道选择、采购价格、合同签订、货物运输、产品验收入库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入手,严格遵守物资采购相关管理办法,通过强化采购策略研究,确定科学合理的采购方式,加大过程控制等措施,实现物资的“安全、及时、经济”供应。

(二)加强采购过程管理监督防范物资采购风险,重点要强化管理和监督。一是要建立采购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完善考核及激励约束机制,采取定期开展工作检查、专业化分工、岗位轮换等措施,强化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增强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能力。二是加强对物资采购评审过程的监督。重点检查采购评审过程是否按照流程进行,是否存在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和企业管理制度的行为。三是对物资采购全过程进行监督,如采购工作是否规范、措施是否到位、是否存在偏离实际等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采购过程高效有序。

(三)加强预付款管理预付款占用企业流动资金,影响资金周转,一旦收不到货物或出现质量问题,将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企业在预付账款管理上要结合自身实际,构建预付账款风险防范机制。一是加强物资采购审核管理,通过供应商资质信誉审核、采购评审谈判等方式,从源头减少预付款的形成;二是做好合同签订和跟踪管理,通过合同约定和预付款合同风险审批及跟踪管理,防范风险;三是财务部门严格按照合同约定进行付款审核,对200万元以上的预付款,采取主管副总经理和总会计师联签审批的方式;四是按照“谁形成,谁清理”的原则,实行预付款清理主体责任制,并加强预付款的考核管理。

四、提高业务人员综合能力

采购人员是采购成本控制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成本控制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经营发展。因此,提高业务人员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首先,要提高业务人员成本管理意识,强化工作态度,使成本管理深入人心。其次,提升业务人员专业知识和能力。定期对业务人员开展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的培训工作。最后,提高业务人员素质,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客观公正地做好采购成本管理工作。

采购管理制度大全篇9

关键词集团公司;物资管理;提升水平

2018年是集团公司建立新体制之后第一个完整的年度。提出了建设全路先进的现代运输企业,当好"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排头兵的发展目标。按照集团公司发展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物资工作要落实总公司物资工作要求,瞄准国内一流企业,深入查找物资管理自身存在的不足,补强工作短板,全面提升物资管理水平,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1全面对标找差,厘清集团公司物资管理工作“短板”

近年来,集团公司物资管理工作落实“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工作主题,贯彻总公司物资管理要求,弘扬“创新实干、精益卓越”上铁精神,不断坚持创新发展,集团公司物资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得到总公司的肯定,连续几年在总公司物资工作会议等会议上作交流发言。2018年总公司物资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构建“独具中国铁路特色、国内领先,与中国铁路快速发展、中国高铁全球领先地位相适应的物资高质量管理体系”。近期目标:到2020年,缩小铁路物资管理与国内先进企业的差距,适应铁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中长期目标:按照铁路经营管理水平达到世界领先的要求,打造出一个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具有中国铁路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物资管理生态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集团公司改制后,运输经营要求的变化,需要物资管理工作从传统供应保障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在保障物资高质量供应的同时,要在降本增效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照铁路物资发展定位,适应集团公司经营发展要求,从管理主要流程上查找物资管理的薄弱环节。

1.1物资管理制度体系方面

集团公司按照总公司健全物资管理制度体系工作要求,巩固和强化上海局“1+X+Y+Z”的物资管理制度体系框架,在集团公司层面构建形成了由1个总的管理办法、28个配套管理制度、11个具体实施细则、14个业务流程的“1+28+11+14”文件和流程组成的物资管理制度体系。同时,我们还注重加强站段层面制度建设,初步实现站段、集团公司、总公司物资管理制度体系的有效对接,形成上下衔接,覆盖全面的三级物资管理制度体系。但是对照物资管理目标,我们的制度体系主要还是以传统物资管理为基础,与当前铁路物资管理实践和发展要求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采购管理方面主要是沿用传统采购方式,对实施供应链采购鲜有描述;随着铁路快速发展,新型物资增多,电子板件类配件尤其突出,仓库保管还是依据《铁路物资技术保管规程》(1979年版),部分库存物资无保管标准,只能参照执行;面对立体仓库、自助微库等新型仓库设施以及自动化仓储作业方式的出现,原有库存管理标准不能适应新要求;缺少对物资管理工作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1.2物资采购管理方面

目前总公司实行“两级集中采购管理”,2017年集团公司物资集中采购率达到95%以上,大力实施公开采购,采用以招标、网上竞价为主的物资采购方式,取得较好的成效。同时也必须看到,集中采购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单位还存在多头采购、多级采购、多批次采购的现象,各类物资需求采购不够协同,运营、非运输企业、非依法必需招标的建设物资,各自独立采购,制约了集中采购规模优势的发挥。采购方式中招标及网上竞价比重不高,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物资公开采购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物资采购执行主体、采购方式选择、采购环节控制方面还有待规范,物资规模采购效益还有很大空间。按照“互联网+物资专业管理”的理念,构建“京东上铁商城”,初步改变了办公用品采购“散、乱、多头采购”的现象,电商应用范围还有待拓展。

1.3物资库存管理方面

2016年以来,先后出台《上海铁路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运营物资库存管理的通知》《上海铁路局闲置物资管理实施细则》《上海铁路局供应商管理库存实施办法》等库存管理制度,2017年开始下达物资库存控制目标,通过强化物资库存基础管理,创新仓储模式,加快闲置物资处置等措施,不断压缩库存规模,优化库存结构。2017年全年降低库存资金1.7万元,超额完成降低1.5亿元的控制目标。但是从库存管理指标看,全局物资库存周转天数在100天左右、闲置物资达到13860万元,物资库存周转天数和库存结构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1.4物资综合利用方面

集团公司制定下达各单位主要物资节约和修旧利废计划,坚持物料领用支出的“先旧后新”原则,重点关注消耗量大,更换频繁的物资,注重日常管理和长效机制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站段物资节约三级管理网络的作用,积极推动修旧利废工作的开展,不断扩大修旧利废范围。2017年全局实现修旧利废物资节约6036万元。规范废旧物资处置程序和流程,全面清理废旧物资,强化监管与回收,杜绝流失。充分发挥物资采购商务平台载体优势,加大报废物资的网上集中竞卖力度。2017年累计完成废金属销售112531t,回收价值21384万元。总体上看物资修旧利废占物资消耗总额比例还比较低(不到全局2017年材料消耗35.6亿的2%),动车配件等新型高价值配件实施“修旧利废”才刚起步,后续潜力巨大。废旧物资处置主要还是集中在废钢轨、废金属等传统项目上,对于报废设备、废合金材料等新材料回收力度不大,处置效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1.5信息化建设方面

目前物资部门主要使用总公司统一开发的《铁路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物资采购商务平台》。《铁路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还有个别站段没有投入使用,一些站段使用信息不完整,极少数单位数据还有差错;物资采购商务平台应用面还主要停留在集团公司层面,基层单位使用面不够,比如2018年1~5月份网上采购情况,全局78个站段仅有18个站段进行网上竞价采购,成交金额1132.6万元,占站段自购物资不到5%。两大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功能尚未启用,物资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2全力创优争先,全面提升物资管理水平

对标物资管理先进标准,集团公司物资管理工作要着重在更新管理理念,构建从松散到集中、从粗放到精益、从单一采购向供应链全过程管理、从购置成本最优向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转变;物资管理体制要适应集团公司进入公司制管理的新体制,进一步优化整合信息资源,深化集中采购、供应保障、质量管控和风险管控;管理方式我们与一流企业相比还很传统,手段也较为落后。物资管理效率和效益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近期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并力争取得突破。

2.1按照集团公司制度建设要求,健全物资管理体系

按照现代先进企业物资管理发展要求,不断完善物资管理制度。采购方面重点是建立物资供应链管理管理体系,推进物资采购由传统向现代供应链管理转变。物资仓储标准方面重点围绕新型物资保管保养,建立适应物资仓储管理的保管保养标准体系。面对新型仓储设施不断增多,加快建立立体仓库、智能微库等现代化仓储设施,以及由此带来的作业方式变革,补充新型仓库管理标准及作业标准。在集团公司“物资管理先进单位”评选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物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集团公司、所属单位物资管理的科学评价。

2.2坚持物资集中采购,规范采购行为,提高物资采购效益

集团公司按照铁路总公司“大物资”管理理念,贯彻物资两级集中采购要求,要按照企业效益最大化原则,最大限度地把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物资采购整合起来,减少所属单位分散采购量,把更多精力投入运输经营和建设,通过实施集中采购,实现规模采购,最大限度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坚持以公开招标为主的物资公开采购。一是凡达到国家和总公司、集团公司规定的范围和条件的,均应实行公开招标采购,严禁以各种形式规避招标采购,做好“应招尽招”。二是在物资招标采购过程中严禁设置不合理的资质和业绩门槛,排斥供应商参与铁路物资市场竞争。三是物资需求和采购信息公开,所有物资需求和采购信息都要在中国铁路上海局物资采购商务平台进行公告,实施公开采购。四是积极采用适合的物资评审办法。要按总公司要求做好综合评估法试点工作,后续做好应用。同时要扩充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探索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法。不断总结电商采购情况,逐步引入其他电商平台,增加竞争,提高电商采购效益。

2.3实施物资库存科学管控

坚持“满足需求、总量控制、结构优化”的原则,落实物资库存管理职责,特别是要加大对站段闲置物资的监督考核力度,健全库存物资管理考核机制,下达包括库存余额、库存周转天数在内的库存控制指标,创新物资库存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移动设备管理单位物资库存“中心仓库”管理模式、固定设备管理单位物资库存“联储共享”管理模式。优化物料资源的调配,实现全局范围库存物资的统筹管理、分类管控,充分利用库存物资。同时要在实施动车配件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供应商管理库存的范围,如大型养路机械配件、机车柴油等。扩大电商采购范围,增加电商数量,通用物资全部通过电商采购,随用随采,通用物资实现“零库存”。

2.4大力实施物资综合利用,充分挖掘物资利用价值

扩大物资修旧利废和节约范围,特别是针对新型高价值配件开展修旧利废的难点,加快出台相关激励和配套措施,提高站段开展修旧利废的能力和积极性。废旧物资处置要在“公开拍卖”的基础上,细化不同物资销售特点,探索分类处置的模式,不断提高废旧物资处置效益。如探索报废设备增值业务模式;新型合成材料分类回收、分类处置;开展物资串换。

采购管理制度大全篇10

全省政府采购工作会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已基本完成了各项议程,今天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是在政府采购制度由初创阶段进入全面深入发展时期,在政府采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肩负着日益重要的政策功能任务的新形势下召开的,意义非常重大。

省厅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石建辉副厅长作了工作报告,李友志厅长、省纪委副书记、监察厅贺家铁厅长、省审计厅唐会忠厅长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指示。考虑到我省政府采购监管机构自成立以来,从未召开过至县一级的全省性政府采购工作会议,特别是近几年来,全省各市州县财政局政府采购监管人员交流调整幅度较大,我们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平台进行经验交流,同时还邀请到常德检察院陈海波检察长、省厅税政法规处华保国副处长给大家进行了讲座和培训。在此,我代表省政府采购办向百忙之中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给大家进行精彩授课的老师以及在座的各位政府采购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石建辉副厅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省五年来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取得的成绩,指出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全面推动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深入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任务,对我们做好政府采购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并寄予殷切希望。大家一致认为,石建辉副厅长的讲话全面深刻,为今后改革指明了方向,清晰了工作思路,鼓舞了斗志,振奋了精神,坚定了我们在改革全面深入发展的新时期,做好政府采购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是继续深化我省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行动指南。友志厅长的讲话统揽全局,高屋建瓴地指出新时期财政部门从事政府采购改革大业需要高度重视的五个方面:一是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正视困难与问题,增强对政府采购工作的领导,将政府采购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进一步理顺管采分离的管理体制;三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调整重心,积极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四是要加强宣传,增进理解,共同推进政府采购工作;五是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政府采购队伍建设。同时,就这五个方面的工作开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厅党组对政府采购改革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虽然时间比较紧,但内容充实、很有实效,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一是总结了经验,肯定了成绩。会上我们交流介绍了一些积极创新、特色鲜明的改革举措,大家深受启发;表彰了市州综合评比先进单位和单项评比优胜单位,对大家的辛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二是分析了形势,找到了问题和不足。面对当前改革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不回避、不退让,而是积极面对、迎难而上。三是明确了思路,确定了重点。石建辉副厅长讲话中提出的基本工作思路和需要着力抓好的五个方面是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航标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为各级财政部门全面深入开展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实践坐标。四是组织了学习培训,提高了认识。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组织大家集中听取了“强化权力监督、预防职务犯罪”,“贯彻依法行政各项原则、落实政府采购监管职责”知识讲座,大家深受启发、获益匪浅。我们认为,这次会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开得非常成功。下面,我就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谈六点意见。

一、落实管采分离、促进和谐采购

友志厅长和建辉副厅长的讲话都重点提到了管采分离工作。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初期,一些人曾经评价“政府采购是将分散腐败转变为集中腐败”,矛头直指财政部门和所从事的政府采购改革事业。政府采购法实施五年来,社会上依然有人以此说事,这和大家所认识的政府采购“阳光工程”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为什么?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一些地方时至今日没有落实管采分离工作。财政部门从事具体操作事务,集裁判员和运动员于一身的做法,既不符合政府采购法的规定,也不符合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实行管理与采购分离的监管体制,是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根本。石建辉副厅长在讲话中肯定了近年来全省管采分离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提出“加快市县管采分离进度,力争年内实现全部分离到位”的要求,友志厅长更进一步强调年内必须分离到位,否则追究有关领导人责任。为了尽快将管采分离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年内分离到位的目标,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已设立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的,应切实履行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职责,不得从事政府采购操作事务。二是没有成立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的,应尽快成立政府采购监管机构。监管机构统一名称为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三是财政部门内部分别设有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和集中采购机构的,不论两个机构人员是否彼此独立,应取消已设立的集中采购机构,只保留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一个监管机构。四是各县市区原则上不设立集中采购机构,政府采购管采分离工作可按以下模式进行: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退出操作事务,只负责监督管理工作,金额较小的政府采购项目实行协议供货、定点供应的采购方式;金额较大的政府采购项目委托政府采购机构进行集中采购。

各地在落实管采分离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机构、人员的协调,做到机构虽然分设,思想必须统一。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采购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制定、指导和监督采购单位和集中采购机构开展工作,协调各个采购关系、投诉处理和检查处罚等管理性工作,不参与和干预具体采购交易活动;监督管理部门要注重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加强对集中采购机构的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集中采购机构按法律规定,属于采购机构,是政府设立的强制集中采购目录采购活动的机构,不具有监督管理职能;集中采购机构要注重提高业务技能,接受管理部门监督,依法开展采购业务。监督管理和操作执行是政府采购工作的两个方面,共同服务于政府采购改革大业。监管机构和集中采购机构要明确职责、找准定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也要加强联系与配合,尽量避免矛盾和摩擦,确保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促进和谐采购。

二、配合专项检查,促进规范管理

今年上半年,财政部将会同监察部、审计署、国家预防腐败局联合开展全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4月22日,上述四部局联合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对专项检查工作进行部署;省厅也在这次全省工作会议上印发了专项检查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专项检查的任务和目的,专项检查的范围和步骤安排。各级政府采购监管机构负责人要认真学习领会省厅印发的专项检查通知精神,回去以后向局党组进行专题汇报,积极与监察、审计部门联系,尽快行动起来。各级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要依法行政,公正严格;要加强协调配合,切实整改提高;要检查与预防并重,务求实效;要加强信息统计汇总和定期报告工作。大家要以这次全国性政府采购执行情况专项检查为契机,全面推动我省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关于规范管理的问题,我们应该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制定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实行电子化政府采购。省厅将于今年上半年启动电子化政府采购进程。实行统一平台、分级建设的思路,首先完善省本级现有的政府采购管理系统,并升级改造政府采购网站,实现网上交易功能。再逐步推广覆盖到各市州,力争一年内建设完成标准统一、省市联动、分级监管电子化政府采购网络。二是依法加强对政府采购机构的规范管理。省厅先后下发了对集中采购机构和中介机构监督考核的规范性文件,各地要认真执行,避免走过场、敷衍了事,要建立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考核结果应及时上报省厅。发现问题必须严格处理,处理权限不在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要及时以书面形式移送给有关部门。三是落实评审工作规程,加强对评审专家的规范管理。省厅新近印发了《*政府采购评审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评审规程》),会上我们又将《评审规程》多媒体光盘发放到大家手中。《评审规程》对不同采购方式下,如何开展评审活动予以明确规定。各地要认真学习,严格按照《评审规程》要求,加强对政府采购评审过程的监管,规范专家评审行为。四是建立省市联动的曝光平台,加强对政府采购供应商的规范管理。对于政府采购供应商的违法违规行为,各地在严格处理的同时,要将有关处理处罚决定抄送省厅政府采购办,并在政府采购网上给予公示。此外,要加强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管理,对查不属实的供应商投诉,坚决予以驳回,实行网上公示并记录在案。我们将对供应商实行诚信记录管理,将违法乱纪和无理投诉超过规定次数的供应商予以曝光,并逐出政府采购市场。

三、抓好难点突破,促进规模提升

政府采购法实施五年以来,我省政府采购规模年均增长率为30%,这两年规模增速有放缓的趋势。虽然有规模基数变大,财政支出增速有限等客观原因,但我省政府采购规模占GDp和财政支出比重偏低也是事实。很多应该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公共工程建设项目、使用非税收入资金采购项目和财政专项支出采购项目没有实施政府采购。大家应该充分地认识到,继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的空间和规模增长潜力仍然很大。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省厅下达的规模目标任务,对没有完成规模任务的单位行使一票否决权,取消综合评优资格;要在工程建设方面多动脑筋,寻求突破;要加大对高校采购的监管力度,将高校非税资金采购纳入到政府采购的轨道上来;要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及时掌握财政专项资金安排动态,努力做到应采尽采。

四、发挥政策功能,促进经济发展

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是当前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所在。各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不应该也不能够只沉浸于微观层面的日常监管,而要善于从大局着眼,想大事、办大事。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不会乏善可陈,才会有亮点、受人瞩目。我国加入Gpa谈判工作已正式启动,省级地区列入开放清单迫在眉睫。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利用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保护国内企业、省内企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如何制定具体措施,落实国家节能环保和支持自主创新的产业政策;如何在政府采购实践中支持中小企业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如何发挥政策功能导向作用扶持省内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等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多思考这一类问题,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当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并且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时候,我们的监管水平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五、开展平台建设,促进宣传培训

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离不开宣传和培训工作。目前,我们在宣传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和培训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够,应当加强。各级监管部门要注重对新闻媒体报道的正确引导,不断提高宣传报道的质量和水平。下半年,省厅将牵头成立*政府采购协会。通过协会平台,宣传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塑造政府采购公正、廉洁、求实、高效的形象;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维护国家和政府采购当事人合法权益;开展理论研究,提出政府采购发展意见和建议;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行业行为规范,促进政府采购统一市场行成;组织行业协作,开展信息和业务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行业发展;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政府采购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资格化进程。

六、切实加强领导,促进队伍建设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是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在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政府采购工作的领导,把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充实队伍力量,提高政府采购监管队伍人员素质,促进队伍建设。一是要配备充实人员,并保持其相对稳定。各级财政部门要将政治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选调到政府采购部门工作。政府采购具体工作事杂量大,要保障人数配备能满足政府采购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要加强学习,提高队伍素质。要将集中培训和自觉学习结合起来,集中培训次数和效果毕竟有限,我们从事政府采购监管工作的同志更主要的还是要靠平时自觉的学习。要熟练掌握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知识和省厅有关政府采购的制度规定,增加法律意识,模范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规定,不断丰富和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同志们,这次会议是在我省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开得很成功。希望大家回去以后,切实做好三件事:一是要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石建辉副厅长在讲话中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政府采购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反映了当前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实际,指明了我省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理解讲话内容,掌握精神实质。二是要及时汇报传达。要认真做好会议的汇报传达工作。一方面向政府和部门主管领导汇报会议情况,取得领导支持。另一方面财政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将本次会议的精神传达下去,使政府采购各有关方面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为全面推进我省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深入发展创造环境。三是抓好全面贯彻落实。这次会议提到的改革思路和工作任务,各级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和集中采购机构要在实践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要把石建辉副厅长讲话的“五个方面、五点要求”逐条落实到改革实践当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本地区改革不断深入发展。

同志们,搞好政府采购工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切实推动各项改革举措,完善监管机制、规范操作行为、扩大采购规模,为我省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再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