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化学工程相关专业十篇化学工程相关专业十篇

化学工程相关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5:23

化学工程相关专业篇1

关键词:毕业要求;课程设计;化学基础课程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显著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化学作为创造性的中心学科,它的方法,它对结构和反应性的集中重视使其正活跃的支配着其他科学领域。化学在研究对象的交叉性、研究方法的通融性、研究目的上的相似性,使得其进入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1]。三峡大学目前在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生态与生物学专业开设了《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基础课程;在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开设了《大学化学》、《工程化学》、《普通化学》等化学基础课程。上述诸多课程均有化学专业的一线教师承担,在化学知识储备方面,任课教师都是非常优秀的。非化学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程有别于化学专业,任课教师也有基本的认识。但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尚有诸多改进的地方。非化学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程不是简化的、拼凑的化学知识片段,而应该是依据各个专业毕业要求规划和制定的详略得当、有机组合的个性化课程。化学专业也应吸取其他学科专业教学素材资源,丰富化学基础课程自身内涵;厚积薄发,对其他专业输出更加优质的课程资源,提升化学专业影响力,更好支持其他工程学科的发展。如何使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课程内容更加合理,本文结合实践操作,浅谈一些见解。

1明确课程定位

化学基础课程分布于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每个课程体系里的课程一般分为通识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不同专业对化学基础课程的定位在培养方案中都有明确界定。对于化学专业,化学基础课程主要定位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但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可能使一些重要课程偏离毕业要求的导向。例如,《物理化学》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备受重视,但《结构化学》部分却由于知识难度较大,往往被定位为素质拓展课程,列为选修课程,远不符合化学专业的毕业要求。降低了学生的培养质量。无法保证毕业学生有系统的量子化学知识储备,不利于学生继续深造和从事相关工作。因此课程负责老师应该对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有整体的认识,明确所负责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找准课程定位,坚持不动摇。对于非化学专业的理工专业的课程体系,化学基础课程一般定位为专业基础课程,且是必修。和数学一样,化学也逐渐成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化学基础课程所占的学时和学分,不同专业间差异较大,由各专业对化学基础知识的需求度决定[2-3]。生物、医药、化工等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程学时一般较多,以便有足够的化学基础知识的容量满足毕业要求;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程学时一般较少。学时分配是制定教学大纲的重要依据之一,决定了化学基础课程的知识容量。毕业要求中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要求一般比较概括,以《有机化学》在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为例,毕业要求:“掌握解决食品发酵与生物医药生产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并能够将其用于工程问题的识别和表述;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生物工程的基本原理,对食品发酵与生物医药生产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和判断,并认识问题的本质”。毕业要求中只提到了化学等自然科学,对教学内容的导向不够明确,这就需要课程负责人对该专业进行深入了解,对毕业要求的解读准确到位,制定教学内容合理的个性化的教学大纲。

2明确课程目标

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以所在专业的毕业要求为依据,对毕业要求形成有力支撑。首先,对知识范围有明确要求,以生物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目标为例:“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关系、各类化合物的典型反应及其历程、诱导效应、共轭效应、有机化合物异构及立体构型等静态立体化学的基本内容、亲电加成、亲核取代、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和化学特征反应鉴别方法等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而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目标在知识范围方面有了很大拓展,在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求了解化学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其次,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要求,同样以生物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为例:“能够用于解决食品发酵与生物医药生产复杂工程相关有机化学问题的识别和表述;能够根据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食品发酵与生物医药生产中的复杂工程出现的有机化学相关问题进行识别和判断,并认识其本质。”而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目标在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要求侧重于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化学研究、开发和其它实际工作的能力。以毕业要求为导向的化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与该专业课程体系内的其他课程目标相向而行,形成合力,对该专业的毕业要求形成更全面的支撑。

3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与毕业要求处于不同的层次,一方面毕业要求的导向作用可以通过课程目标传导给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在做教学内容设计时将毕业要求作为指导性纲领。首先将教学内容划分章节或知识模块;依据教材的章节划分教学内容一般较为合理,但有时很难满足课程目标个性化的要求,因此需要对教材的章节做适当的调整或自编教材。其次是将划分好的知识模块内容细化。每条知识链都能与课程目标紧密相扣,比较重要的课程往往有多个课程目标,一条知识链可能支撑多个课程目标,一个课程目标也可能被多条知识链支撑,因此知识链与课程目标就会呈现交错的支撑关系。再其次是知识点在知识链中的重要性、难易度确认。知识点的重要性是随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的不同而有变化。例如生物工程专业,有机化学中的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是重点,而在地质工程专业将硅酸盐列为重点,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基本不要求。知识点的难易度和知识点本身有很大关系,也和学生的专业背景有关系。生物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内包涵《生物化学》这门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相关知识,而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无相关课程,因此知识难点的范围要大一些。确定知识的重要性和难度,有助于在教学中把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便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知识模块的知识容量、难易度和重要性,完成学时分配。毕业要求中普遍要求了解前沿理论、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专业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化学专业应增加对化学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的介绍,并进行有机整合,使新的教学体系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次注重开发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引入非化学学科应用化学理论解决科学研究或工程问题成功范例,有助于化学基础理论的阐释。非化学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程教前沿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化学前沿知识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二是相关专业中前沿知识涉及的化学原理。,以地质工程专业为例,其开设的《普通化学》中有关胶体的知识内容,能很好的解释河流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一般认为河流入海口流速降低导致泥沙沉降形成三角洲,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颗粒较小的泥沙在河水中形成胶体时,一般不易沉降,只有遇到含有强电解质的海水时,才迅速沉降,形成河口三角洲。在化学中胶体遇到强电解质发生沉降机理应在地质工程和水利工程专业中列为重点内容。毕业要求的最终实现要体现在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每个知识模块都对应学生的任务,包括课堂要求、课后要求和作业要求。明确课堂要求掌握具体知识点,课后补充拓展补充材料,作业要求的具体的题目。

4课程考核、成绩评定依据与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的达成,需要合理的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4-5]。传统课程考核的平时成绩与考试对课程目标支撑不足,课程考核依据需要细化。课程的考核可分为:平时作业,课堂笔记,教学活动,期末闭卷考试。平时作业:作业完整,准确率>90%,字迹工整,思路清晰,提交及时。笔记,笔记完整详细,能在笔记本或教材上将重要知识点记录和标注,并有自己的注释。教学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举手发言,踊跃发起和参与讨论,翻转课堂内容组织全面,能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准确率>90%。期末考试,合理分配各课程目标的分值,根据考察知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题型。课程考核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形成明确的量化关系,以有两个课程目标的课程举例列表,见表1。

5优选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的选择应尽量弱化教师的偏好,而应该有客观的依据。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是重要的指导性纲领,选择最能支撑课程目标的教材。参考教材要能博采众长,教师需要研读多个教材版本,以便整理出较为合理的教案和课件

化学工程相关专业篇2

邱宁(南京财经大学招生办老师):金融学专业与金融工程专业的区别较小,这两个专业师出同门,都属于同根生的经济学学科门类,专业基础课大体相同,都要求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和方法。但是,金融学专业历史久远,主要是研究资金融通方式、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职能与运作的专业。国内传统的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两部分,研究理论问题、质的问题较多,知识多属文科范畴。金融工程专业是金融学中的新贵。我国对金融工程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对此类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显得较为迫切。2002年,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等四所大学在国内高校中首先招收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学生主要学习现代金融理论、现代数理工具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较注重数学和计算机在金融产品及衍生品技术开发、资产定价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数理技术、量的问题较多。因而,金融工程专业一般只招理科生,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

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业务和管理工作;金融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产品设计等工作。

前者属工商类,后者属经济类

邱宁(南京财经大学招生办老师):财会专业与财政学专业都是财经类中带“财”字且引人注目、较为看好的专业,但两者的学科门类、培养目标等并不相同。财会专业一般指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学科大类属于工商管理类,而财政学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大类。财会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会计、审计、财务、投资、金融等方面管理的专门人才,就业涉及面广,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可具体到某个会计事务所,单位不论性质与大小,都有用武之地,是“吃百家饭的”。而财政学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财政资金分配、政府预算、资产管理、资本运作、税收规划与咨询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利用财政税收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调节收入分配,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监督,就业面向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层面需求要多一些。从这点上来说,该专业培养的是国家税务部门的“会计”,是“吃公务饭的”。就职业特点来说,财会专业人士的特点以按部就班、忠于职守,以逻辑的头脑、对数字的敏感性而著称,性格内向些、思想保守些也无妨。而财政学专业人士的特点则在于精通税收理论与实务,在强调“核算”能力的同时,擅长灵活把握与策划财力保证、关注横向协调等方面。

前者研究基因,后者学制药

褚惠萍(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书记):南京师范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从生物技术专业延伸出来,其前身是生物技术的生物制药方向,2008年升格为生物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这两个专业的最大区别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习与生物相关的技术知识,课程相对来说偏理论,毕业生拿理学学士学位,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相关的科技人才。近一半优秀学生通过保送或考研进入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研究生学习,也会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医药、化工、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生产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

生物工程专业偏重于生物医药方向,主要培养与生物制药领域相关的生物工程科技人才。前两年的基础课程和生物技术类似,但后两年的专业课主要与药学相关,比如药事管理、生物制药等课程,所学知识应用性更强,毕业生拿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生能够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相关产品、工艺及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管理及市场营销等工作,也可在商检、药检、药事、海关、工商、税务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前者是传统的中文系,后者高等数学、计算机等课程都要学

骆冬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葆嘉(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研究所所长):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汉语言专业的区别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传统的中文系,在我国起步较早,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都开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汉语言专业则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2001年6月成立的,国内目前只有南京师范大学开设有该专业。这门专业本应叫“语言科学与技术系”,是在当时的普高本科专业目录框架内设置的,旨在培养语言科技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汉语言专业(语言信息处理方向),但由于国家规定的专业名称中没有“语言科学与技术专业”,因此就采用了“汉语言”这个名称。该专业招收文、理科学生,一般每年招收20人左右,以理科为主。目的是用科学的手段来研究语言,以语言学为本,沟通计算机科技、应用数学和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学生要修读语言学、计算机、认知科学、数学等专业。目前南京师范大学设有该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后培养点,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广,可以从事软件开发、网站研发方面的工作。

前者强调应用,后者注重研发

周华(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党总支书记):生物医药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制药工程专业与药学类专业的相同点在于同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就业前景好。不同点在于所属的学科门类不同,培养方向也有侧重。制药工程专业属于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药学类专业属于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目前开设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及药物制剂四个专业方向,其中药物制剂方向的毕业生也可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制药工程专业以工程应用研究为主,专业学习主要围绕药物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依托学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高校的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打造“卓越制药工程师”。大四时,学生将进入大中型医药企业接受工程实践方面的训练。学生就业后大多进入知名药企,从事医药企业的工程技术、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等领域的工作。药学类专业偏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以新药开发为主。专业学习围绕新型药物设计制造、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新剂型开发和药品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进行。依托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江苏省中美转化医学研究院等学科平台,学生毕业后可胜任新药研发、药品质量检验及药品临床应用等领域的工作。

前者偏化学,后者偏物理

徐蔡余(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在研究领域方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顾名思义,是研究材料中种类非常丰富的一个大类――有机高分子材料(橡胶、塑料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水泥、混凝土材料)以及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制方法,另外本专业也着眼于一些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研制以及材料改性方面的研究,例如如何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韧性、使用寿命等。

在课程设置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主要学习四大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和设备等基本理论课程,相比较而言更偏向于化学方向,尤其是有机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则有很多物理理论的课程,如固体物理、量子力学、材料物理等,比较强调对原子物理结构的认知,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物理基础和求知欲。

在就业方向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和在化工、汽车、电子、医药、航空等国有及外向型企业从事研发和管理工作,如陶氏化学、京东方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与金属材料相关的大型传统机械制造类企业(汽车、航天、船舶、重工业)、电子类制造业、建筑类行业、特种材料制造加工单位、环保检测行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一些特殊的认证类机构等。

前者强调金属的提炼,后者注重金属的使用

马立群(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冶金工程专业关注的是金属产业的前期过程,主要是从矿石中冶炼提取金属与合金,包括黑色冶金的炼铁、炼钢、轧钢和有色冶金的炼铜、炼铝、炼锌等,偏重于化学知识的运用。就业一般面向黑色冶金行业的炼钢厂、炼铁厂、设计院等,有色冶金行业的铝业公司、铜业公司等。目前冶金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很好。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关注的是金属产业的后期过程,主要是将已经提炼出的金属与合金进一步进行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形变处理和腐蚀防护,使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注重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应用的结合,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均有所涉及。就业一般面向金属、机械、汽车、化工等与金属材料相关的行业。

前者偏应用,后者重理论

张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办主任):这两个专业相当于信息家族中绝代双骄的“两兄弟”,名称相近,却大不相同。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信息处理系统分析、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等方面基础知识的人才,具备通信系统、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信息处理以及航空、航天、民航等领域的专业应用技术,能够独立设计、开发专门化信息处理系统。

化学工程相关专业篇3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广东广州510425)

摘要:在职业教育中,课程处在核心地位,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结构与学生所获得相应的综合职业能力结构之间的桥梁。本文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为例,论述了在课程建设中应坚持以岗位一线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

http://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模块课程;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25-03

企业普遍反映现在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不能直接上岗,需要企业对其再培训。其原因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一直以“三段式、学科式”教学为主,即以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教学为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体,以“应知”、“应会”方式进行测试。由于教学与评价均脱离了工作过程与生产实际,造成了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与企业实际脱节。本研究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课程建设工作思路与实践为例,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模块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模块课程的定义

基于工作过程化的专业模块课程开发的结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具体在于八个要素,即工作的对象、内容、流程、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管理等,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八个要素不同。抽象在于思维过程的完整性。课程开发围绕的是职业需求,因此从工作岗位出发,对应相应的岗位群。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

专业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及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广州市是一个服装业较发达的大都市,但很多职业学校的服装专业并没有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而蓬勃发展,相反是举步维艰,很多毕业生初到企业并不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一方面,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厌学情绪普遍存在,要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使他们成为企业欢迎的人才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知识与能力培养脱离生产实际等问题,使得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进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建立以企业岗位一线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的实用性,是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思路本课程建设主要是围绕职业活动的相关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情境,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能力为要素,在行业企业实践专家、职教课改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岗位职业活动中的相关工作任务,即配合设计师季度性主题确定、配合设计师收集面、辅料市场信息、配合设计师进行服装款式开发和跟进、配合设计师样板审核和订货会开展、参与每季服装前期开发策划、负责每季服装款式开发、参与每季订货会、参与收集客户反馈信息及服装款式开发、制图出样放样、缝制工艺设计、服装品质控制、产品营销策划、市场推广广告、区域加盟、产品售后服务等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因此,应以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能力需求为引领,以职业活动中具体的知识、技能、信息、合作和管理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重心,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研修式学习为手段,循序渐进地展现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职业活动中各个相关工作任务的不同子任务的学习而具备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知识、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

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方法

技能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培养实用型、应用型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办学重要的目标定位,要培养好技能人才不能脱离企业要求和生产实际,不能脱离市场去“闭门造车”,因此,首先要做技能人才市场调研。市场调研应做好这几点:一是本地区经济与服装行业发展状况,从而摸清服装行业技能人才需求的情况。二是服装企业中对各个岗位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仅在专业人才供求缺口方面进行数量统计与分析是不够的,还要统计与分析各职业(岗位)上人才的分布及能力需求,如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应具体分析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等职业岗位。三是直接深入服装企业一线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

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通过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服装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就是职业活动中有代表性的工作领域,也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指导,我们将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分为以下五大专业模块: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

职业能力分析和教学项目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设计,首先要做好职业能力分析,即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能够完成该岗位各项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并把若干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和转化为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改革内容。由此服装专业课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项目:服装产品分析、制绘图稿、服装材料的跟进、看单出样与放样、服装裁剪、服装缝制、确定样板下单、跟单、产品推广、质检与出货、成本核算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流程见图1。

子教学项目的设计子教学项目设计对应于各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子任务,具体也是按照每个项目的岗位分解的工作流程来完成课程设计的,应通过工学一体化教学项目的教学实施,完成好其中每一个职业活动中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能力学习培养,从而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学生。

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目标体现在职业岗位上,学生能够掌握生产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综合职业能力。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课程开发、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模拟企业的工作活动过程,以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用型、应用型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培养除了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外,还应结合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引进专家专题培训、校外实训基地锻炼和顶岗实习等加以实现。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分析如图2所示。

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设计主要包括:(1)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学校以国家职业资格和企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为标准,根据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把学生培养成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乃至高级技师。课程定位是指专业课程方案制定时,应根据企业生产所需人才能力要求确定相关的课程标准。各课程目标则是围绕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综合职业能力中的各个专项分目标来建立。所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职业能力分析和人才成长规律进行开发。(2)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形式有三种:模拟、仿真和真实。“真实”是课程教学结合企业的真实生产活动,真正把职业活动过程引入教学、引入课堂,让学生从实践中“练武”,掌握真实本领,积累工作经验。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现在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市场调研+在模拟企业板房、车间、设计室进行一体化教学+校外顶岗实习等形式。(3)教学方法改革。一体化教学方法应以项目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充当学生学习引导与辅导的角色,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导入教学项目、指导学习计划制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方法指导、实训巡回指导、社会调研指导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教学课件、形象化的教具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服装仿真系统技术等。(4)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方法。课程的考核可以打破传统的结果考试方式,采取模块化、项目化的过程考核方式,即每完成一个教学模块或项目教学模块就进行一次考核评价,综合成绩采取学分积累。职业素养考核可以采用撰写企业调研报告、任务方案设计、企业实践评定等多元形式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可根据下达的工学一体学习任务,各小组按照任务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小组人员任务分配及完成情况、成果汇报、作品展示、教师点评、方法改进等过程来给予评价。必要时,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一同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

课程方案设计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德国布莱梅大学费利克斯·劳耐尔(FelixRauner)教授等人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应参照工作过程,但并非随便照搬实际生产中的某个工作过程,而是从职业群中归纳整合出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通过对服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在职教专家和企业实践专家的指导下,得到较为完整的工学一体典型工作任务体系,初步建立了较有特色的服装专业一体化课程。

专业课程与专业模块课程的关系专业课程与专业模块课程的关系好比是棋盘与棋子的关系,即专业课程体现典型工作任务的组合,而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则构成专业模块课程,实施二者的有机合成便构成一条完整的学习工作链,从而完成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模块课程的“大项目”与“小项目”服装专业课程的工作活动特征比较明显,因此首先应根据企业工作流程明确相关的工作项目(大项目),如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等。而每一个工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又要建立小的具体工作任务(小项目),如服装产品分析、制绘服装图稿、服装材料的跟进、看单出样与放码、布料裁剪、部件与成衣缝制、确定样板下单、跟单、产品推广、质检与出货、核算等,这就构成了在课程设计的中“大项目”和“小项目”。

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服装专业课程开发中,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是相对应关系。其中要点是:在工作过程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典型工作任务应与专业课程相对应,并将工作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工作页应包括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知识,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等要素,同时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该任务。

课程实训与顶岗实习的关系课程实训是指在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中的学习内容中安排的实训教学环节,如模拟企业板房、车间、设计室进行仿真式见习实训教学。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与订单培养或轮岗培养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校外实习教学,顶岗实习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的学生是安排在第五学期期中以后进行校外顶岗实习。课程实训和顶岗实习在时间上、教学内容和项目的安排上是相互关联、补充的关系,因而在安排实训教学项目时,应考虑不同的特色课程模块、不同的能力培养模块,使实训环节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http://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4]陈宇.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化学工程相关专业篇4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学习领域

近些年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得到了极大的进展,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动可持续社会发展战略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研究总结表明,在目前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为水资源的充分应用和现有的众多社会矛盾解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技术指导依据。但是其在发挥出重大作用和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这种问题的存在不仅造成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应有作用的发挥,也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在目前工作中,做好相关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学习领域研究表现得至关重要,这也是社会发展中研究和探索的焦点话题。

1.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现状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是以培养具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规划、施工、管理、科研和维护一体的综合性应用人才,这也是整个教学领域中最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一个环节。其在学习中,除了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概念之外,还需要在水利水电部门工作的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深入教学。由于这些工作本身都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工作模式,因此一般来说,学生除了需要在学习中熟悉各种工程必须要掌握的教学知识之外,还需也要针对机械的操作和使用进行管理和教学,这也是目前社会发展中最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环节。

1.1水利水电工作现状

水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也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水利水电工作作为目前水资源应用的调配基础,也是利用水资源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核心手段。水利水电建筑作为整个水利工程的核心和主体,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整个工程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平台。基于这种社会发展现状,水利水电工作建筑管理工作都是极为关键的重要体系,更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1.2水利水电建筑专业现状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的发展极为迅速,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绩。但是截至目前,其中的问题较为严重,各种管理、专业课程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经过系统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其中主要问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2.1专业特点不明晰

在大多数的职业院校教学中,对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与其他的专业特点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中,其与建筑专业存在着重大的混淆状态,有的时候还会出现教材与教学方法的互用,甚至是造成了教学体系的模糊方式。尤其是在目前的教学工作体系中,极容易和建筑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等课程相混淆,最终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所云,甚至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混乱和繁杂。这种教学特点的存在造成了学生在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与实际工作要求存在着重大不相符的现象,进而造成高校教育就业率的影响。

1.2.2教学方法极为落后

教学方法落后这一现象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普遍存在,是目前教学高等院校教学中共同存在的一个话题,也是一个普遍性质的难题。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学校教师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多数教师的专业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隐患,无法满足和适应时代化发展需要,甚至还有一些学校在教学的时候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为主,这就使得教学方法与时展脱轨。

1.3水利水电建筑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

(1)专业定位。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开办最早的专业之一,至今已近80年的办学历史,先后为我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培养了不同层次的毕业生2万余名。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该专业取得了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具有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及施工组织管理核心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人才定位。

在原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建立“大专业、多方向、模块化、动态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根据专业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大专业),带动专业群各专业(多方向)的建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通过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组织灵活化、教学过程开放化、教学方式即时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师资队伍“双师”化、实训条件生产化、教学评价社会化,来实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2课程体系改革。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2.1构建“模块化、动态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2.1.1构建“平台课程+核心技能培训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及施工组织管理3个专业核心能力为切入点,打破知识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素质平台课程+通用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核心技能培训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模块化、动态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2.1.2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小模块

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职业岗位相关的工种技术等级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有很多种。社会通用工种技术等级证书中有混凝土工、建筑材料试验工、土工试验工等5个工种技术等级证书,同时考虑专业课程建设特点,进行课程设置,采用灵活的小模块进行工种培训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以解决课程设置与多工种、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之间的矛盾。

2.2建立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按照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行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整合以及课程的重组。

3.结束语

随着我国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行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也会对水工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无论如何变化,以水电工程建设成为载体来充分的提出专业课程体现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工作这一思想,主张理实兼顾,校企合作,实现了工学结合,解决了教学学、练、做的问题,突出了培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主线,切实落实了素质教学要求,也实现了学校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套和谐的办学体系。

【参考文献】

化学工程相关专业篇5

2010年12月17日,黑龙江省推出《黑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旨在通过加快发展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调整现有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加快推进黑龙江省“经济区”建设和实施“十大工程”发展战略,黑龙江省着力培育新材料产业以提高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计划在未来5至6年间,重点发展10个新材料产业群,推进100个技术改造、研发和招商引资项目,打造具有较高水平的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这其中与材料化学密切相关的产业有聚烯烃材料及工程塑料产业群、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群、精细化工材料产业群。基于以上国情、省情,社会迫切需要大量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清楚高分子材料的成分结构、性质、制备合成与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较好地掌握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轻工、化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素质高、能力强、知识面宽的材料化学专业的配方工程师、工艺工程师、研发工程师、质量工程师、环境工程师、安全工程师、销售工程师、营销工程师等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国家建设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此,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国家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生产第一线从事高分子材料应用开发、生产、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能力与素质,在轻工、化工等原材料生产行业、产品加工行业、生产管理部门、质量监督部门,从事本专业相关的技术、管理、营销、科学研究或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标准细化

CDio工程教育将工科专业培养目标归纳为工程推理、个人品质、交流能力和设计能力等四个一级指标,具体分为17个二级指标进而细化分解为73个三级指标,这些详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工科专业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制定课程目标,组织教学,评估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教师、学生理解专业培养目标、学习效果,明确课程目标提供了依据。依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将材料化学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为以下指标:

1掌握材料化学相关的基础与专业知识,了解材料化学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材料化学及相关工作所需的科学技术知识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具有基本的使用外语、计算机的能力,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管理学、技术经济学等经济管理知识;掌握从事材料化学及相关工作所需的核心工程基础知识,建立材料化学知识体系,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处理、解决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及相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建立完整的材料化学及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掌握高分子材料及相关产品的选材、加工、处理、检测及评价能力,了解材料化学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2具有适应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发展的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具备推理和解决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在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表述问题能力,并依据专业知识进行定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一定的建模,策划,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掌握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的实验与发现知识,掌握常用高分子材料的种类、性能、应用及改性方法,能够针对产品性能要求合理选材;熟悉本专业有关材料常用的制备与加工方法,了解相关测试设备组成、原理和使用,能够分析解决生产一线现场出现的问题;具备处理常见的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原材料选择,实际加工工艺选择,具体工艺参数制定,加工工艺实际操作,加工过程操作,成品检验方式方法,检验结果分析与评价等,具备系统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个人能力与积极的态度,工作积极主动,具有执着、变通的性格,具有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具有终身学习的习惯,对自己的实践和资源能进行高效的管理;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与道德,具备严谨的职业言行,有强烈的责任感;能主动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实时了解材料化学及相关专业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3在解决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的问题时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参加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社团活动,各种竞赛活动,培养组建高效团队,独立分配团队工作任务和计划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科技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组织和协调的能力;能够使用多种交流媒介(语言、电子和多媒体、书稿等),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表达与人际交往;具有在交流中高效地获得信息回馈,并进行相应加工处理的能力。

4能够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对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进行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了解材料化学工程师在外部和社会环境下的角色和责任,明确材料化学专业对社会的影响,了解社会对材料化学专业的规范和需求;具有认识和融入不同的企业文化,参与制定企业策略、目标和计划,进行技术创新和成功运行一个团队的能力;具有独立设计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项目的能力,设计的项目功能完备、体系合理清晰,并具有进行项目实施能力;在外部和社会环境进行成熟的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项目系统的设计,具有对项目进行模块划分能力,具有在设计中综合运用所掌握知识的能力,具有再学习,进行知识更新的能力;在外部和社会环境下根据设计内容进行系统的开发和分工协作;具有进行项目实施、产品加工制造、成品测试和检验等全过程的综合能力;熟悉掌握材料化学及相关产品加工制造、成品测试和检验过程,对产品检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评价反馈,修改产品设计书或进行加工技术反馈。

专业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确定

按照顶层设计的方法,在分析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要求的基础上,遵循高等工程教育规律,将各种要求转化成通识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三大部分,进而构建知识体系。材料化学专业通识教育内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工具、体育、通识教育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内容包括:学科专业基础、本学科专业、专业教育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材料化学专业综合教育内容包括:素质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等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在每个知识体系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知识领域,每个知识领域有核心(必修)知识单元和一般(选修)知识单元,知识单元又包含若干个知识点。核心知识单元是本专业在本科教学中必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单元。一般知识单元是指未包含在核心知识单元内的那些知识单元。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设置的同时,组织教师学习和理解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并落实到每门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之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先搞清楚所授课程在本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相互有机联系的方式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教师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明确列出每门课程的知识点和学习的要求,以及对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的贡献,使学生对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形成较清醒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工程经历,从实际或教材提供的工程技术及产品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同时应用所学知识探究新的规律和知识。#p#分页标题#e#

化学工程相关专业篇6

一、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定位

建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发展迅猛,因此,企业要想完善项目管理水平,除了要对工程项目质量予以关注外,也要建立系统化成本核算机制,这就对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产生了较大的人才需求。基于此,高职院校开始落实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设置工作,旨在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型人才。尤其是在2013年,我国教育部统一颁布了集聚优质教学资源以及强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规定,并且要求专业教学工作能进一步优化管理方针和控制策略,并对人才市场予以均衡管理。基于此,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就将工学结合作为指导思想以及相应教学模式的根本定位。最关键的是,在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中,要保证核心课程设定过程和实施过程的完整度,就要建立改革创新工作规划,保证具体问题都能得到具体解决和落实,在提高教育教学综合水平的基础上,确保教育教学项目的统筹性发展。

二、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教育部门对于核心课程教学模式的重视度逐渐提升,但是在实际教学工序开展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引起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有效建构完整的教育教学规划,提升课程教学管理的综合价值。

(一)技能特点不突出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工作中,尽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管理已经逐渐开始转型,但是,依旧存在理论教学指导时间高于实践指导工作的问题,使得学生仅仅了解理论要求,却对实际工程项目的认知度不足。并且,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多数都是依托单一项目系统工程建立教授内容方案,使得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仅仅关注知识传授过程,学生就算是有效了解相应内容,却不能将其准确应用在具体项目监督管理结构中,使得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无法达到预期,严重制约了项目监督管理工序的综合价值。

(二)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要想提升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水平,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较为关键,但是,目前依旧存在传统教学体系沿用的弊端,填鸭式教学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导致学生对工程造价相关内容的理解流于表面,对工程造价职业的职业要求和工作任务也认知尚浅,必然会对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产生影响,使得学生无法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双师型队伍素质不足

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的实践能力较为关键,并且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也是高职院校一直追求的目标,但是,目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工作中,实践能力和技能训练能力均较为突出的教师依旧数量不足,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教师多是来源于相似专业,这就使得教师对课程基础内容和综合实践培养要点的认知存在不足,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另一方面,教师实践能力存在差异,这就使得教师在应对较为饱和的教学任务时不能有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和指导,造成教学效果无法满足预期,也导致教师无暇进行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良,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水平,使得教育教学工作效率降低,整体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效果失衡。

(四)实践教学条件受限

在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效的教学环境和现场指导较为关键,但是,目前依旧存在实践教学条件受限的问题,院校实训场地管理不到位,机器设备老化、项目案例库更新不及时、实训资金不到位、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较为突出。因为实践条件受到限制,就会制约整体教学效果和综合教学水平。

三、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优化措施

在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工作中,要结合实际教学环境和市场人才需求建立完整的教学框架,确保能提升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和综合实效性,为学生基本水平的全面进步提供保障。

(一)明确技能特征

为了优化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水平,院校要在明确核心课程教学要点的同时,确保相应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效果都能按照标准化要求有序开展,从而维护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落实。最关键的是,要从技能标准和专业方向两个层面开展对应工作。第一,落实技能标准。在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指导工作开展前,高职院校要结合行业对工程造价专业技能需求建立完整的职业能力考核管理指标,并且保证课程改革进程和管理教学升级模式能满足人才需求。要依据具体问题进行技能标准的灵活性监督和管理,确保编制管控和管理体系的综合价值。例如,在造价咨询公司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进行招投标文件的监督和管理,完成造价信息跟踪审计以及制价管理工作,确保也能对成本核算以及现场工程量签证等工作进行集中管理。也就是说,在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中,要践行精细化教学目标,保证学生综合素质得以优化。与此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合理性的技能考核管理,提高学生的基本水平,针对技能水平以及综合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颁发相应的证书,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第二,要明确专业方向。对于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工作而言,明确教育教学的基本方向是引导学生提升综合水平的关键,并且,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完成校企合作管理。最关键的是,要结合市场需求以及培养方向,落实实用性、应用型人才监督管理工作体系,确保学生的综合水平得以优化。也就是说,若是学校条件允许,可以适当聘请校外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实践指导,保证学生能在内化相应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实践经验积累的过程,并且能拓宽学生的眼界,从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管理水平,为学生获取第一手市场信息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学生综合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全面进步。

(二)优化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水平的进步,教师要结合教学要求和教学规范管理标准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第一,结合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要求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在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中,教师要结合不同教学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并且合理性应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演示辅导法、课程实际操作法等,确保能依据课程的根本要求维护教学模式的综合价值,并且保证师生互动的完整性。最关键的是,要利用边讲边练的方式建构完整的课程模式,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后续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效率创设良好的平台。第二,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并且有效提升信息化工具的应用效率,因为工程造价管理项目的技术性较强,教师要应用信息技术,就要将多媒体教学、电子教案等作为基础单元,有效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案例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上交数字化作业,完成造价项目分析和数据处理后,形成对应的报告,也可以将具体规划工作制作为ppt,这种教学方式和作业验收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后续教学模式的全面优化提供保障。另外,教师在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工作开展的同时,也能进行校园BBS或者是网站平台等搭建,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交流平台的管理,确保师生能应用学术交流互动平台完成答疑解惑。

(三)打造双师型队伍

在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学习水平以及内化效果息息相关,因此,高职院校也要关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时效性,确保相应教学流程的完整程度,并且提升团队建设的综合水平。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准入机制方面也要进行改良和管理,确保能着力培养本专业教师团队,整合招聘机制,保证团队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都能是理论水平以及实践能力较好的人员,从而提升双师型队伍的综合素质,并且要鼓励教师积极提升自己,多多参与专业考试,获取实践技能证书。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各个企业的造价师或者是注册建造师对相应问题予以分析和指导,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全面优化创设良好的平台,真正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另一方面,要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综合管理,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培训和讲座,尤其是对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要进行针对性管理和指导,若是高职院校有条件,可以指派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或者是到企业内部进行顶岗,从而提升教师的综合实践水平,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化提供保障。

(四)完善教学条件

在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整合教育教学流程和教学控制框架,并且保证相应教学模式能满足实际教学要求,维护教学条件的同时,保证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形成良好的互动。1.强化校内实验室建设。在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以及水平,校内实验室建设工作较为关键,因此,为了解决实验室资源紧张问题,就要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管理过程,并且针对不同功能和类别实验室落实完整的共享机制,从而重点建设虚拟实验室,为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控制工作的全面进步提供保障。另外,要建立配套政策和实验室资源维护机制,有效对运行体系进行监督,并且建构多媒体网络化实验室模式,确保能解决实验室资源紧缺的问题,为学生综合管理工作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2.强化校外实训基础。在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想提升实训效果,除了要建立完整的内部实验室监管机制外,也要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予以重视,建立融合实践教学、技能推广以及科学研究等相应功能的校外实训基地,就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效果,确保能在满足学生工程造价学习任务需求的同时,利用竞赛训练以及实践计划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首先,要强化实践指导工作的综合效率,不仅仅要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管理,也要聘请单位工程师参与教学实践指导项目,对学生进行综合指导和管理,要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合理性规划实习项目、实训环节以及实验计划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对参与实习的实训学生进行科研工作的指导,确保其能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激发自身潜能,有效提升学生科研学习水平的同时,也为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奠定坚实基础。最后,在校外实训基地建立的过程中,聘请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指导,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化创设良好的平台,提升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正是借助教学改革的路径和方式,就能引导学生明确造价专业的实际应用要点,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化学工程相关专业篇7

1.1教学“形式化”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拘泥于传统教学,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做题”、教师再“批改”,教师“出卷”、学生“考试”、教师再“阅卷“。虽然目前的教学逐步由课堂讲授辅以板书的形式向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的形式转变,其实质依旧是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并没有改变学生被动听讲,一问一答模式的传统的课堂上的抽象互动,学生对这门应用型课程的相关知识依旧缺乏内涵性的理解,从而使教学成为流于教学设施改善而教学实质未变的教学形式,导致现代化教学设施应用下的教学依旧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体现于从业资格证考试之中。随着国家对各行业从业人员管理制度的逐渐规范化,从业或是执业资格证成为从业或上岗的必备条件。从建筑行业的从业角度而言,工程经济学是取得相关从业或执业资格证书的必考科目或是相关知识科目,更加凸显这门课程在各种从业证或执业证考试中的重要性。比如,造价员、监理员、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等考试中成为相关知识科目或是直接成为一门考试科目。工程经济学在这些考试中的重要性,导致其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设置中,成为一门应试型课程,从而使其教学侧重于应试,而使工程经济学教学流于结合从业证或执业证的应试型教学形式,忽略了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经济技术方法解决工程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2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不尽合理

教学依托于教材,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具体的教学过程,因而教材的选择对于教学而言尤为重要,所选教材合理与否,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在教学中使用的工程经济学的教材,有一部分是本科使用的版本,侧重于经济技术方法的理论研究方面;有一部分是混拼版本,这类教材将本科版本的工程经济学中的主要几章经济技术方法的内容摘选,再配以相关的案例分析、实训任务,或者是把本科使用的版本进行逻辑重组后辅以相关的案例、实训任务。这些教材没有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没有根据建筑企业对管理类的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要求,没有根据课程内容应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要求,组织课程的逻辑结构级内容。因而,这些教材本身就脱离了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更加脱离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缺少可读性、针对性、实践性。选择这些教材必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十分重要而又必要的问题。

1.3传统的考核方式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评价

传统的课程考核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主要是考学生。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传统考核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完成的课堂内与课堂外作业情况、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核的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二是期末考试部分,通常采用卷面考试形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应试反应情况。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看到教学中的“学”,这一个面或是把其作为这个主要面;而忽视了教学中的“教”,这一个面或是把其作为次要的、辅助面。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传统考核方式是传统教学下的产物,遵循了传统教学的教师教授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并通过平常的学习表现和期末的考试,这样的方式来来实现这门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即考核。因而,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没有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考核作为一种压力,并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将这种压力变为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通过考核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该课程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三是通过考核使教师意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1.4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担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通常来自于两类教师群体:一是经济类专业的教师群体;二是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教师群体。这两类教师的知识结构,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只注重了某个方面,如工程技术方面或经济管理方面,而缺乏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同时,高职院校担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有极少数是来自于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人才。这类教师的知识结构合理,知识全面,但是为数极少。因为,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蓬勃发展的现状及强劲的发展趋势,加大了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使得这类人才炙手可热,从而出现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急需这类人才却留不住或者聘请不起的状况。所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老师只能由相关专业的主要是上述两类教师担任。另外,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中来自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师,也有着自身的缺陷。因为,这些教师基本是没有工程管理的实践经验,而是从高校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师,这些缺乏工程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必然不可能很好的实现通过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来在工作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目的。教师作为教学这个系统过程的“中枢”,如果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如果教师本身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必然会造成教学这个系统过程无法很好地运行或者无法有效地运行,其表现出的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不佳。

2针对专业设置下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教学改革

2.1针对专业培养目的、课程教学目的选择教材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原理、经济技术方法分析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工程经济学的教材应满足实现这两个目的的相关要求。目前,高职高专教材市场没有完全满足上述两个目的工的程经济学教材,这种状况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体现出“综合性”。第一,选择某一版本教材作为主导教材,辅以一至两个版本的教材作为辅助教材。主导教材的逻辑结构必须符合高职高专规划系列教材的要求,而且理论知识部分和理论实际应用部分应逻辑明晰。辅导教材,主要是提供相应理论知识应用的案例分析、实训内容及课程设计等,以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选定主导教材和辅助教材的同时,应配备合适的体现相关理论知识应用的习题、案例、实训,供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第二,教师在应用主、辅教材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及时将工程建设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带到课堂上,以弥补教材不可能快速更新的缺陷,尽量做到所选教材不滞后或者少滞后于工程建设实践。只有在选择了合适教材的前提下,再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达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及该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这样的双重目的。

2.2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改进考核方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教育设备实施的应用,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和模拟实训教学,以期提高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是将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作为研究对象,供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及经济技术方法在其中的应用,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大量的、系统的、专业相关的、典型的案例分析,可以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并把枯燥的经济技术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可以达到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例如,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案例的选用,项目建设前期可行性研究方面的案例、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的案例分析、项目建成后的后评价的相关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应用工程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将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展现出来。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模拟实训教学,是将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即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及经济技术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是模拟未来学生从事建筑行业的相关工作,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模拟实训立足于案例教学,是对案例教学的进一步提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分析跃升到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相关案例的分析。因而,模拟实训的质量依赖于案例教学的质量。模拟实训的内容依托于其之前的案例教学所选取的案例,选择类似的实际问题作为实训对象,然后,根据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再次进行类似问题实训,如果不需要再次进行,可以考虑进行拓展训练即加大实训难度、扩大实训范围,以进一步巩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进考核方式需要立足于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模拟实训的开展情况,应将其作为考核对象之一。因而,考核方式中应加入实践考核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运用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的部分。改进后的考核方式应包括三个部分,即平时考核部分、实践考核部分和期末考核部分。

2.3强化师资队伍

强化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师资队伍,需要针对上述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其中极少数的属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师,鼓励他们或者给他们创造机会参加专业进修,实现专业知识的不断补充、更新;给他们创造机会参加专业相关的职业证、执业证的培训及考试,使他们成为“双师型”的教师。例如,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监理员、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及执业资格的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后,给机会让他们到建筑企业以挂职的形式参与工程建设实践活动,将这类教师培养为既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其次,顺应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提高此类专业的授课教师的待遇。或者,加大师资培养投入,将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的经济类专业和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教师培养成为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的教师,并不断给他们参加工程管理类各种培训的机会,将这个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师资队伍的主体部分培养成为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

化学工程相关专业篇8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课程目标;工作任务;学习任务;技能型应用人才

工学结合从思想萌芽到最终成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1903年英国桑的兰德技术学院实施“三明治”教育模式;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尝试一种“合作教育”的教育模式。2000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

工学结合课程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达到“学会工作”的目的。

工学结合模式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引起了热议,并逐步推广和创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各地教育局、学校纷纷制定实施和规范“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我校实行的是“2.5+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由校内学习(2.5年)和顶岗实习(0.5年)两个阶段组成。为保证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和工作经验的同时,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做好必要的准备,使学生更加适合工作岗位需求。学校的课程必须先行改革,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以保证“2.5+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笔者参与了电子与信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工学结合课程是一种建立在整体化职业分析基础上,以“设计导向”为指导思想进行开发,以“行动导向”为主要实施方式,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高度关注关键能力,特别是职业素养的形成性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其“工学结合”特征表现在:

1.课程构成系统化

从课程结构上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课程结构构成既有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知识类课程了,也有获得工作过程知识的校内模拟实训类课程,更有获取真实工作经验的实践类课程,其中,以第二和第三类课程为主,从而构建一个“知识―技能―经验―能力”四位一体的课程系统,使学习者经历又“模拟训练到真实实践”的学习过程,实践“由技能到能力”、“由知识到经验”的升华,最终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2.课程目标综合化

工学结合课程的课程目标是“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兼有的综合性目标。“显性”目标是“学会工作”,通过对工作过程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使学生能够完成既定的“学习与工作任务”。

3.课程内容一体化

工学结合课程的内容源自于真实工作,经教学化处理后,其特点是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劳动组织要素、工作要求、职业素养规范等内容一完整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整合,形成一体,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呈现。

4.教学组织工作化

工学结合课程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必须在“工作过程系统化”中而不是“学科系统”中实施教学,教学组织过程融入“完整工作过程”的大框架中,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高度统一,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同时考虑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反思。

5.学习环境真实化

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环境包含职业情景、职业工作内容、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等内涵。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环境与真实的职业环境相比,应该具有“形神兼备”的特点。

6.学业评价职业化

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业评价是以“职业人”作为定位焦点,对学习者进行“职业化的评价”,而非仅仅是“专业化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对知识、技能等专业能力进行评价的同时,更注重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标准上,“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相结合;在评价功能上,以诊断、激励的发展性评价为核心功能。

三、电子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我校电子专业包含了四个专业: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数字视频DV拍摄与制作专业技能方向)、通信系统工程安装与维护专业、汽车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地图制作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这四个专业首先进行整体化专业分析,确定各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经过学习化处理后,确定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们与其他课程组成了本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图1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结构

这四个专业的课程开发主要从确定核心课程目标、进行工作任务分析、选择课程内容、开发学习任务和学习任务排序等方面进行。

1.分解课程体系总体目标,确定每门核心课程的目标

根据“学会操作,学会工作,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层次,我校有侧重地将其分解在各门课程的目标中,比如,“通信系统工程安装与维护专业”培养目标:面向通信与网络应用领域,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了解相关企业生产过程、质量标准、组织情况,能在劳动生产工作中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悉常用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使用、测试,初步具备相应的分析和维修能力,能够胜任手机等维修服务行业的专业人员;熟悉相关网络配置和维护过程,具备通信网络组网与维护能力,能够胜任中小企业网络搭建与应用的专业人员。本专业确定了5门工学结合课程:通信网络设备组网、网络布线与端接、对讲机装配与调试、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维修和网络管理。这5门专业核心课程中,目标设置完全按照学会操作,学会工作,学会学习三个层次展开,即包括专业能力目标,同时也包括能力目标,并将关键能力的形成性培养渗透在专业能力的培养培养过程中。如“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维修”这门核心课程中,我们设置的课程目标是:

(1)熟悉手机的基本电路组成、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参数指标和基本检修思路和方法(“知识”的目标);

(2)能熟练测试手机的基本参数指标并进行分析判别;

(3)懂得测试仪器的安全操作及元器件的吹焊;(上列(2)、(3)点为“学会操作”的目标);

(4)能对手机常见的软硬件故障进行分析与检修;

(5)能通过国标中的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对工作成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6)能通过查阅和多渠道收集相关技术资料完成工作任务(上列(4)、(5)、(6)点为“学会工作”的目标);

(7)在学习/工作过程中,能按照仪器操作规程作业,保护小组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测试任务的责任意识;具有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和遵守纪律、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职业素养”的目标)。

2.分析工作任务,确定学习内容

(1)工作任务分析

由我校理论教师、具有较丰富企业行业工作经验的实训指导老师和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开发小组”,对相关专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工作目标、职业素养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为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建设、教学实施组织的确定提供基础。如“影视节目制作”工作任务分析结果为:

工作描述:影视节目制作小组领取任务后,根据制作方提出的节目要求,在指定的时间内,以保质量、报进度、高效率、经济的方式,对工作任务精心策划,按照要求编写脚本、拍摄素材、制作节目,撰写解说词,保证影视节目的播出。

职业能力和岗位方向:使学生具备从事影视制作专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影视节目制作、影视编辑方面的从业员,可从事广告前期、后期制作,演出公司摄影师、电视台技术员、单位宣传部门等工作岗位。

(2)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学习内容。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从每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目标出发,在实际的工作任务中,以“具有学习价值”和“内容完整性”为原则,选择工作任务,通过归类整合,组后形成了学习任务。

(3)开发学习任务,包括确定每一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和对工作任务进行学习化处理

首先确定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制定主要是对课程目标精心细化,结合具体工作和学习内容,以工作流程为主线,从知识、技能、工作要求、职业素养、职业行为能力等设置更加具体的目标;其次,对工作任务进行学习化处理。以工作任务为基础,增加学习环节,补充和整合相关内容。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基本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展开,并在实际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增加“学习准备”、“学习计划”,“评价反馈”等教学环节,同时,在“显性”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寻找出较为“隐性”的工作过程知识、劳动组织要素、职业素养要求等学习内容,在各学习环节中加以补充整合,形成了包含“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规范标准、劳动组织要素、职业素养要求”等学习内容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任务”。

3.结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对其进行排序

我们依照“从简单到复杂,懂单一到综合,懂到核心,从封闭到开放“的基本原则,遵循职业人的成长规律,呈现不同的专业结构特性,分别对学习任务进行排序。“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维修”这门核心课程中,5个学习任务的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维修”学习任务排序结果

开放式的任务,学生面对故障现象,充分运用所掌握得知识和技能,分析故障原因,排除故障

四、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反思和展望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是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将于职业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在结构上系统化,让学生获得综合的职业能力。因此,工学结合课程建设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对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学组织的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同时,还要建设相适应的教材、师资队伍、教学场所、实训设备等。

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我校充分认识到工作于学习的结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目前,电子专业的课程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电子专业课程改革的进程。通过加强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完善教学环境;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广泛收集源于企业的学习素材,完善教学资源;进一步深化实证研究,探索符合工序结合课程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孟源北.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实践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化学工程相关专业篇9

摘 要:当前的高职英语教育离此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需要从知识和能力职业化的角度来把握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的定位,从而构建知识和能力职业化的高职英语教学课程结构体系,实现知识职业化和能力职业化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衔接,造就知识职业化和能力职业化的高职英语教师队伍,改变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育;职业化;对策

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使职业化者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知识的职业化指的是对上述内容的掌握;能力的职业化就是指在具体的工作中将已有的职业化的知识能够很好的进行实施和应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应该重视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的职业素质储备,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化(专业化)持续发展能力,重视综合职业技能、培养职业化意识和职业化素质的培养。

一、明确教学目的,把握高职英语教学的定位

当前,高职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部分即:公共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公共英语还是专业英语,学生乃至教师往往忽视了其重要性。只是把高职英语课程当成一门必修的课程来完成,学习该课程是因为考试的需要或考证、就业等方面的需要。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重视英语语言能力的学习而忽视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几乎很少有人将其作为一门语言,一种能力甚至是以后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流能力。对于英语在实践中的运用及在日后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却缺乏足够认识和重视。将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来传授,还是作为一门学科知识来传授,不同的教育理念在课程设计、考评机制和教学成果上就会大相径庭。作为交流工具来传授,必然涉及工具的使用,而使用就是一个应用工具的工作的过程,这就符合当前教育部制定的《基本要求》中所提出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理念。

二、更新观念,构建职业化的高职课程结构体系

高职英语教学的职业化,包括课程目标的职业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的整体的,全方位的职业化。其中,课程目标的职业化要求高职英语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摆脱认识上的误区,突破传统上关于英语教学思维观念上的局限,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充分体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在分析学生的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准确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建设以培养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职英语课程。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注意把握能力要求的“度”。对学生不宜有过高的要求,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应根据不同专业对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不同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所侧重,并合理组织教学。课程目标制定以实际情景和岗位需求为依据,内容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以“能恰当地在工作中应用语言完成任务”为评价标准。

三、做好高职英语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工作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高职英语课程与其他课程脱节的现象,而且有些课程之间脱节的情况比较严重。一是公共英语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实现较好的过渡和和衔接;二是专业英语与专业课程没有较好的衔接。衔接问题不仅存在在教学和学习内容,还存在教学进度的衔接的问题。高职英语教学的职业化,需要对当前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专业英语课程内容要与公共英语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衔接,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发展,前者是基础英语知识,后者是专业英语知识。公共英语教学应为专业英语教学做好铺垫,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英语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同时,侧重于有关专业技术的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某一职业岗位应用英语的能力。同时,由于专业英语与职业方向联系紧密,教学中需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背景,所以专业英语还要与专业课程有机联系。一般在主干专业课结束后开设,以利于运用专业英语作为工具,来说明或表达相关职业中问题。以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学生为例,在教材内容中涉及到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如insurance(保险),LetterofCredit(信用证),Businessnegotiation(商务谈判),BusinessLetters(商务函电),termsofpayment(支付方式),BusinessDocument(商业单据),BusinessDocuments(商务单证),meansoftransportation(运输方式),Businesstrip(商务旅行),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情况下,教师可以将英语教育与专业知识相联系,让学生了解英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而是日后与职业紧密联系的一种技能,让学生自身了解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英语的必要性。

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的高职英语教师队伍

高职英语教育职业化需要一支能胜任职业化的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目前,高职院校承担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有两种情况:一是由英语系的公共英语教师继续承担,二是由专门的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英语教学。两者各有利弊:公共英语教师继续承担,基于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了解,能较好实行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衔接,但他们一般系统的专业知识,对相关的专业和职业的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这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如果由专业教师承担,他们对公共英语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英语的情况缺乏了解,这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再加上,有些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的限制,也会对教学效果带来直接的影响。

为能解决好这一难题,建议在教学安排和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一,要千方百计解决师资问题。无论是公共英语教师兼任和专业教师兼任专业英语教学,一方面学校都要为相关的教师提供进修、交流等等方面的机会和方便;另一方面,相关教师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加强学习和进修,尽可能利用自己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相关的专业领域的知识水平;第二,加强公共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之间的统筹和协调,尽可能将专业英语知识融入到公共英语教学中去,努力实现公共英语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的融合。力争实现两个教学学科的有机统一。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专业化、职业化、实用化。第三,鼓励和强化相关的教师报考跟自己所教授的专业英语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教师素质有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第四,鼓励相关的教师,深入到企业等相关单位实习,工作,调查等等活动,将强相关教师对相关领域的职业化、实用化、现代化等方面的了解。进而修正教学大纲和调整教学内容,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创新教学方式和考核机制

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围绕着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教学思想,以教材和英语语言知识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相比较而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应该实现两大转变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有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语言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转移到理论知识讲授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上来,在教学过程中,更应重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换句话说,就是由原来的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转移到职业能力的培养上来。二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一改课堂围着教师转的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由原来的单向的理论知识传授转变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要推进和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就必须改变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点为主,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评价以学生笔试成绩为主的状况。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为出发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积极尝试教学评价改革和创新。要改变当前以学校为唯一评价主体的状况,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邀请企业、相关单位、相关行业和学校一起参与制定学生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共同参与学生成绩的考核和评定。建立以学校为主体,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以学校为主体和相关的企业和行业共同建设;二,评价机制的改革和创新,要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终身,只注重结果的考核评价机制。在考核和评价过程中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考核和评价。在制定考核内容时,一方面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另一方面考核的内容范围要全面化,不仅要考核课堂上精讲的内容,安排学生自学的内容也要列入考核范畴。在制定和建立考核机制时,不仅仅要将监控与评价的途径、措施、方法考虑在内,还要根据专业教学要求、教学大纲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指标相联系、相统一,相一致。

总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创新教学理念,锐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调整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以知识职业化和能力职业化为导向,努力探索和寻求高职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的合格的复合型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荣兰.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胡菁蕾.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3]孙德峰.学科、专业与职业解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05)

[4]陈银芳.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01)

[5]王玉庄.高职教育特色要素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6]孙志方.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7]张静.试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才智,2009(17)

[8]罗睿华.高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公共英语专业化[J].管理观察,2009(17)

[9]邱兆蕾,魏晓燕.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09(18)

[10]喻艳莉.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11]陈明洁.基于职业教育理念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0(04)

化学工程相关专业篇10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经历了一个鼎盛的时期,到目前为止全国几乎每个高校都开设了和英语相关的专业,2004年招生人数达到102388人(董艳,2006)。面对激烈的竞争,一些一流高校的英语专业凭借着优秀的师资力量、良好的软硬件投入和上好的生源保障,一些地方文科为主的院校凭借较好的文化历史底蕴都可以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地方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生存就变得非常困难。

2.地方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优劣势分析

地方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跟其他院校相比较,存在着先天的劣势,不可能获得国家在资金上的大量投入,以至于在师资力量、软硬件设施和生源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而文科专业并不是工科院校发展的优先方向,所以在学校层面也得不到优先发展和有力的支持。同时,工科院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都使得英语这种文科专业跟其他文科院校相比没有竞争优势。

但是,地方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却又有着其他院校不能比拟的优势。它的工科背景使得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有了良好的跟工业紧密联系的环境,这为解决英语专业知识面狭窄的先天缺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英语专业如果能跟工科紧密结合,将会很好地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

3.地方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根据以上的优劣势分析,地方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该遵循以下的总体思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就业市场对英语专业的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理工科的背景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点,办出有特色的有市场针对性的英语专业。

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遵循国家的指导方针和宏观政策的指引。我们国家对英语专业的宏观指导主要体现在几个文件上,这几个文件是:(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方案;

根据以上文件,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一般均应以英语为教学语言”“英语专业4年的专业课教学总学时为2,000~2,200学时。不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各校所开设的英语专业课程原则上不应少于2,000学时,一般不超出2,200学时”“建议专业技能课程安排65%左右的学时;专业知识课程安排15%左右的学时;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安排20%左右的学时”。

从这些基本的纲领性文件看,业界的专家学者们已经就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培养“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分成三个部分: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课主要包括语言相关的基础知识课程,培养听说读写各项技能;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英语文学、语言学、英美文化等语言、文学、文化课程;相关专业知识主要指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

根据现在的就业市场情况,单纯的英语专业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市场又极其缺乏懂得专门领域的英语人才。当今,我国的市场经济需要外语专业人才,但更多的是外语复合型人才和多元化人才(吕昊,2012)。

地方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在这些基本的指导性文件的指导下,在就业市场的指引下,地方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理工科的背景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其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一、在培养计划中总学时不能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对课程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学生英语水平越来越高,可以相应减少专业技能课的比例、扩大相关专业知识课的比例。英语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的开设可以借鉴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的经验,大力推广学生自主学习,减少专业技能课的课堂教学学时,增加相关专业知识课的学时。

二、大胆拓宽相关专业知识领域。根据《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相关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但是大多数学校均把这些相关专业知识集中在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文化等文科领域,这些领域并不是工科院校的强项。在这方面必须发挥工科院校的理工科优势,突出办学特色。在考虑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的时候,可以大量选取理工科的相关课程。培养目标确定为:从事理工科相关行业的英语人才。

三、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双学位、辅修、公选课等形式都可以作为选项。

4.结语

地方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该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根据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地方工科院校理工科的背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