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信息化团队建设十篇企业信息化团队建设十篇

企业信息化团队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6:14

企业信息化团队建设篇1

[关键词]教学团队eRp系列课程Sap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精神可以看出,以教师为主体开展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对于强化质量意识,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因此,学校应继续大力推进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学团队应该紧密联系学校的发展实际,结合各自专业特点,优化课程结构,协调不同课程之间关系,从课程教学质量入手,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主讲教师等方面下功夫,在精品课程建设上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本文结合我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实际,谈谈eRp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

一、教学团队的组成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可以从管理思想、软件产品、管理系统三个不同角度来理解eRp。

1.从管理思想角度

eRp是由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GarterGroupinc.提出的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Resourcesplanning,mRp-ii)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Chain)的管理思想。

2.从软件产品的角度

eRp是综合应用了B/C/S体系、大型关系数据库结构、面向对象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4GL)、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成果,面向企业信息化(或数字化)管理的软件产品。

3.从管理系统的角度

eRp是整合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制造资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以eRp相关课程教学工作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立足于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牵动,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eRp相关课程建设、eRp实训基地等建设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以及专业建设的队伍。

目前,教学团队主要承担企业资源规划、SapBusinessone平台应用课程、SapR/3应用课程、SapR/3开发课程等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该系列课程既有eRp的基础理论课―企业资源规划,又有eRp的典型产品的课程―SapBusinessone平台应用课程和eRp的高端产品课程―SapR/3应用与SapR/3开发课程,是发展较为完善和建设较为成熟的系列课程,企业资源规划课程是该系列课程中的基础而又核心的课程。系列课程构成如图所示。

根据学校的“实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eRp基础理论,更注重eRp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技能。因此在课程总体设计时,既注重理论教学的设计又加大实践环节的设计,通过典型eRp平台(SapBusinessone)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对eRp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概念层次。另外,为了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性,针对那些对eRp感兴趣、想进一步深入理解或者想毕业后从事与eRp相关工作的同学,教学团队在《企业资源规划》理论授课结束后的实践学期,设置SapBusinessone平台应用课程,通过Sap平台强化学生eRp实际应用的能力,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同时针对学生对eRp高端知识体系的渴望,教学团队又开设了SapR/3应用课程与SapR/3开发课程。

基于这种培养目标和课程的总体设计思想,教学团队抛开了传统教学框架,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与尝试。特别是2006年东软集团与Sap公司实现了战略合作,为教学团队的新型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与模式打下了基础。

东软集团与Sap公司的战略合作实现了将世界上著名的eRp供应商Sap公司的SapBusinessone平台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课程体系中的飞跃,将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知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学生讲解最优秀、最适合的管理方案;同时针对社会的实际需求,教学团队将Sap的开发技术aBap纳入eRp的系列课程体系。

二、教学团队的特色

1.合理的教学梯队

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组成梯次合理的队伍。成员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相对优化,团队中既有教学、科研骨干,又有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还有相应的学科依托和支撑。

2.鲜明的团队精神

“让每一个人都成功”的理念是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所倡导的团队精神,是整个团队的境界、追求、模式、标准的集中体现。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驱除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同时能够给予那些诚心、无私的奉献者以适当的回报,个人的价值也会因为这个团队而变得更大。民主和谐、理解信任、支持帮助,使团队形成有机的整体;积极进取、敢于创新、追求卓越,为团队的成功开辟道路;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协同合作使团队目标得以实现。

3.明确的发展目标

“会做人、会学习、能做事的应用型人才”是学院的培养目标,也是整个教学团队的发展目标。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在先进的文化理念引领下,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学校培养目标定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成功和成才为目标,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等工作中,设定明确、可行的教学改革目标,有相对集中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方向,工作有新思路、新措施,设计合理、实施有效。

4.显著的建设成果

通过多年不断地培育和建设,团队形成了良好的教学建设基础和一定的教学改革经验积累,并取得企业资源规划省级精品课的标志性成果。教学创新团队同时取得较大的科研工作成果,并能够将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引入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教学领域,有效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专业设置特色

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支柱课程,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能力,掌握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it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开发及应用等方面工作的人才。

本专业依托东北大学计算机学科优势、东软集团it产业优势以及大连软件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环境优势,建立集产、学、研相结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同时,通过学院与Sap公司的国际化合作,引进国际前沿的it知识,实施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为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大量的Sap专业化人才。以此为契机,教学团队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培育与东软集团等公司的“校企合作”、“3+1”等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团队建设的创新性

1.学院强化it技能实践、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根据东软的企业优势和软件学科优势,学院实施一种《面向领域的课程体系反向推导流程》,即根据市场对it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课程体系上,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以it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为导向,采用素质、能力、知识的倒推流程,构建出全新的it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理论课以应用为导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形成有技术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有实验课、实训课、概念实习、技能实习、项目实习等多种形式。教学大纲按照“精讲多练”的模式,突出实践。

2.“1321”的教学管理模式

“1321”的教学模式,即1学年被安排成3个学期,2个学期基于案例的理论教学,1个学期的实践教学。根据学生专业学习进度情况,把整个学生在校实践分为概念实习、技能实习、项目实践、毕业设计四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均需进行答辩。“1321”的教学模式是学院创新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形式,它的实施加快了学生学业的进程,使学生有机会在SoVo公司、合作企业参与最新技术项目的开发与实践,保证了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广阔的视野。

3.以研发中心为平台、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训体系

研发中心是以项目研发及企业信息化实践为主要活动的学生组织。研发中心是以完善的组织体系结构为支撑,强大的师资力量为后盾,以培养与企业实现无缝链接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学生实践平台。研发中心下设研发部,商务部,Sap事业部和研究生部。其中Sap事业部以学习、研究Sap的eRp产品为主要工作内容,辅以项目实践,主要分为SapBusinessone和SapR/3两个方向。研发中心最终由信管系专职教师负责,各部门由具有相关资质或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在时时处处贯彻信管系的亲情教育精神的同时,集中的内部培训和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保障了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研发中心致力构建与企业协作的桥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经验,真正的把时下的大学后教育移到学历教育中来。

参考文献:

[1]孙福权王晓煜吴迪王琨:企业资源计划(eRp)[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2]温涛梅丛银:neusoft/SapBusinessone敏捷商务解决方案[m].大连:东软电子出版社,2007

企业信息化团队建设篇2

关键词:群内共享;校企互兼;扁平化的教学团队;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专业群;能工巧匠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5.08.015

0引言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优化配置教学资源,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专业群,开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条件、教学资源、教学团队的建设与改革,获得两项省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多方面工作领衔省级专业群改革与建设工作,教学内涵层次不断提升。2013年立项的省级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专业群,在师资队伍建设与改革探索中发现,瓶颈问题仍为师资队伍建设,如何合理配置和共享师资?如何校企合作培养能工巧匠型师资队伍?如何提高教师教开发学内容的能力?等等一些列师资培养问题,有待于立足专业群平台逐步解决,为高职专业群教育培养一批技术精湛、教育理念先进、各尽其职、共享互助的能工巧匠型师资队伍,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将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专业群为例,探索一种“群内共享、校企互兼”的能工巧匠型教学团队建设模式,以解决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师资瓶颈问题,促进专业群的内涵建设。

1构建扁平化的教学团队

各高职院校往往按照专业纵向建设教学团队,教师常常强调自己隶属于哪个专业、哪个教研室,导致分配教学任务、开展技术研发、课程共建等工作时,存在安排难、合作难的现象,教师研究领域也往往局限在某一个学科领域,很难跨专业开展更有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的项目,更甚者想抱着一门课“吃一辈子”,这在高职院校怎么行得通呢?教师丧失了诸多提高和锻炼的机会,也不利于专业群对教师优质配备的工作需要,更不利于教师个人的多元化长久发展。

鉴于以上弊端,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专业群偏平化团队建设的探索,首先要改变专业教师隶属于某个专业的观念,树立教师隶属于专业群的观念,不再按照专业纵向划分团队,而是按照专业群进行课程包整合,按照课程包进行教学团队的横向建设,形成课程团队支撑所有专业的教学、技术服务和教科研研究工作,专业带头人在组织上隶属于某个课程包教学团队,不再强调课程属于那个专业,而是强调课程团队可以承担哪些课程、团队按照课程可以服务专业群中的哪些专业,教学团队按照课程包技术和教学改革需要开展教科研工作,这不仅优化配置了教师资源,更有利于团队开展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扁平化建设教学团队,教师不在拘泥于一门课,科研也不在拘泥于单一领域,更有利于团队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实现团队协同施教的现代职业教育新局面。

2构建“群内共享、校企互兼”的能工巧匠型教学团队建设模式

2.1建设课程包教学团队

根据教师技术特长、专业课程目标、校企合作现状,结合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专业群现有课程和区域岗位新技术,整合专业群课程、增设符合技术需要的新课程,将技术核心相同的课程整合在一起,构建课程包,按照课程包构建教学团队,依次构建服务专业群的所有课程包教学团队,逐步构建了“web应用系统开发、android技术、软件测试、专业基础课、嵌入式技术、网络集成、数据库技术、网络安全”等课程包教学团队;将与web应用系统开发相关课程(C#程序设计、动态weB开发技术、JaVa、JSp动态weB开发技术、pHp应用系统开发、JaVaSCRipt业面验证技术等等)整合在一起,由web应用系统开发课程包教学团队负责,支持专业群所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随着技术发展,课程团队可以适时增设该方向的新课程。

按照课程包构建的教学团队,不仅要负责包内课程教学任务,更要负责包内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改革工作,承担关于课程包技术的社会服务和科研工作,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和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集中力量构建立体化的课程包教育教学优质资源,推进课程内涵建设。

2.2做实群内多元化师资培养工作

经过企业化、行业化、出国短训、国培省培等途径,培养了一批优秀高职教师,他们不仅掌握了新技术和理念,更将其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成为校内身边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但受“出校培训惯性思维和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思想影响,没有构建专业群内训制度,没有发挥身边“能工巧匠”型专家的影响力,没有形成团队的教学合力,从而很难整体提高团队教学水平。

为此,立足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专业群,加强群内师资多元化内培机制,开展“内培、内训”相结合的团队培养机制,主要方法由(1)教科研能手开讲座,传授和分享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思想;(2)以老带新共建课程,老教师手把手传授青年教师教学经验、方法,指导课程建设、教科研工作;(3)推选教学模范教师,开设一门全程公开课程,服务专业教师现场听课要求;(4)依托课程包技术特点,开展社会科技服务工作,相互合作中互相学习,积累技术经验;(5)针对手头项目或教科研需要,聘请教育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来校,现场开展教科研技术指导;(6)立足教学一线,开展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领军人才等各类评选,调动教师积极性和进取心,多开展团队素质拓展训练,打造团队互学互助的新风貌。经过专业群多元化师资内培,从整体上提升教学团队的水平和能力,构建高度共享、互帮互助、团结合一的现代职业教学团队。

2.3校企互兼练真技

通过企业技能培训,教师的技能确有提高,但还是很难设计出企业实战性教学项目,很难真正掌握企业生产性、标准化的技术和方法,这必须通过校企互兼来实现企业真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在实践中训练教师向着能工巧匠型企业工程师标准不断努力。校企互兼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1)和企业工程师结对子开展项目研发和服务

行业协会、政府科技部门每年都会设置多项校企合作项目,专任教师要积极主动与企业工程师结对子,开展项目研发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项目研发过程,在项目研发中掌握标准化、规范化的高超专业技能,并将其反哺到教学中去。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学院通过校企研发软件、开展软件测试服务、提供网络系统集成与综合布线工程,实践了校企互兼的项目研发项目,教师技术日渐精湛。

(2)教师到企业全职顶岗训练。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专业群课程教学需要,将企业兼职改成企业全职短期训练机制,定期派遣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或顶岗训练,在此期间,教师拿学校工资,为企业服务,工资发放取决于教师是否完成了企业任务、遵守企业规章、企业考核结果,对于企业考核不合格的顶岗教师,学校不发岗位工资。这不仅调动了企业吸收专任教师顶岗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教师对企业一线技术和项目的深入学习,形成了良好的企业顶岗师资培养势头。师资技术瓶颈问题必须依赖企业解决,必须调动企业和教师双方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才能让企业愿意分享他们的项目和技术,才能让教师愿意花时间深入学习企业的技术,积累企业业务和项目经验。

(3)全程跟企业工程师学习企业化技术和经验。

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工程师进课堂现场实训成为一项常态工作,要紧紧抓住这一机会,尤其是青年教师,要争做企业工程师的助手,全程跟踪学习课程实训经验和方法,消化吸收企业实训内容和案例资源,掌握企业如何将技术和方法与实际项目融合,教会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现场跟踪工程师上课,是获取企业化实训资源、经验、方法的最有效的途径,更是积累实践教学经验的有利机会。

企业信息化团队建设篇3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团队建设

1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团队建设重要性

企业财务管理是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扩大,市场经济主体日益增多,市场经济活力日益显著,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在纷繁复杂的行业中谋求一席之地。由于市场经济不断演化,比如现代基建行业不再单单拘泥于传统的承包建设模式,形式多样的ppp、epC等筹融资项目不断涌现,逐渐成为基建行业的主流模式,新兴建设模式的不断兴起激发了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多元化要求,促使企业财务管理者从成本会计职能向管理会计职能转化,所以现代企业迫切需要打造一支“懂管理,会融资,善创新,有操守”的财务管理团队,发挥财务管理效应,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1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团队建设,能够适应当今信息化时代不断

发展的新局面,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市场经济时代的企业与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当今社会处于信息高速扩散发展的时代,从3G到5G,从人工到智能化,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企业面临着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会计核算方式也从传统的手工记账到电脑软件记账发展,管理模式也从单一化到集中化发展。在形式多样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下,企业要想扩展自己的经营规模,必须有人力资源的强有力支撑,这就要求财务管理团队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打造一支业财高度融合,素质全面的人才队伍。

1.2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团队建设有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财务管理的价值创造能力

现阶段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呈现多元化格局,工作职责不断细分,内容不断细化,特别是财务管理涉足的范围不断扩大,财务价值创造能力逐步显现。当前的财务管理已从单纯的会计核算逐步转变为投融资管理、资本运作管理、资金预算管控、风险成本管控等诸多方面,工作内容复杂多变,管理项目种类繁多,涉及到企业经济运行的各阶段业务流程。财务管理不仅需要充分调动财务管理团队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重视建设团队之间合作互信的关系,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员工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发挥价值创造作用。

2企业财务管理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指导思想有偏差,目标不明确

传统企业的财务管理固步自封的工作意识已经难以适应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方式应循守旧,团队建设思想有偏差,团队建设目标不明确,缺少方向感和应变意识。企业应该结合本单位经济运行特点和资产管理现状等实际情况应地制宜地打造适应企业当前及以后阶段发展所需的“综合素质全面,年龄结构合理、创新思维突出”的财务管理团队,并在企业运行发展各阶段适时调整工作目标,以适应时代和企业的不断发展。

2.2责任机制不健全,协同能力不强

面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纷繁复杂多变的局势,健全的工作责任机制和卓越的内部协同能力可以有效地提升财务管理工作质量。部分企业内部缺乏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责任机制,财务管理者缺乏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尤其是当前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一旦企业内部协同能力不强,职责分配不合理,工作运行流程不明确,极易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势必影响财务管理工作质量。

2.3考核机制不完善,奖惩措施不到位

现阶段企业普遍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往往忽视了管理团队建设工作,针对财务管理团队建设的考核机制不完善,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考核机制和奖励措施在企业内部往往只是形式化的存在,无法发挥实际有效的作用。由于财务管理的特殊性,涉及到企业高度商业机密,所以在奖惩措施上也存在着“口头多余实际”的状况,普遍存在该奖未奖,该罚未罚的情况,制度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大打折扣。

2.4创新能力不足,工作方法因循守旧

现阶段企业决策层虽然已经意识到强化财务管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但在企业的日常运转中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重生产轻管理。片面注重生产进度,在企业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投入不足。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下,企业财务管理者的创新意识和工作方法就会过度围绕生产建设一线,忽略创新思维,缺少创新的工作理念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间接导致高端领军人才奇缺,中端执行人才匮乏,财务人才梯队建设缓慢。

2.5职业技能不熟练、道德素养有参差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团队普遍存在人员结构断层,职业技能两极分化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财务工作者个人主观上对会计准则、会计专业知识研究不深入,了解不彻底,导致其职业技能不熟练;另一方面受企业职位晋升制约及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影响,部分处于“中间层”的财务人员流动性较大。由于企业内部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财务从业者的道德素养参差不齐,财务工作者特殊的工作职能为其创造了营私舞弊的动机和机会,给企业的资金安全风险管控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

3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团队建设的主要措施

3.1提高决策层思想高度,明确财务管理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提升管理高度

财务管理团队建设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才能产生团队凝聚力,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决策层的思想高度决定企业的发展高度,企业发展高度势必影响财务管理的高度。决策层应顺应时展,革新企业文化,营造良好氛围,因地制宜地制定行之有效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明确团队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提升财务管理高度,有效提升财务价值创造能力。

3.2完善企业财务管理责任制度和运行机制,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团队管理执行力

企业的财务管理责任机制完善与否,对财务管理团队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决定了财务管理运行状况是否行之有序。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相关的财务管理准则结合企业管理制度,经济运行特点,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责任机制,力求创建出一套“适应企业各阶段发展形势需要,符合企业经济运行特点,责划分明确,运行高效有序”的管理责任制度并落实到人。通过轮岗轮训等方式,积极开展团队协作能力建设,打通管理流程,消除管理薄弱环节,大幅提高团队管理执行力。

3.3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团队建设的考核培养机制,多样化运用激励措施,提升团队战斗凝聚力

企业的财务管理团队建设需要有规范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措施,才能为组建优质高效,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团队打下坚实基础。企业应当依据市场需要和管理需要创造性的开展人才选拔工作,通过内部竞聘竞岗,外部积极引入,发掘优秀财务管理人才,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和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同时在激励措施上要考虑到特殊化和多样化,既注重精神激励,也强调物质激励,这样才能够提升团队凝聚力,形成合力,提升财务管理团队的战斗力。

3.4注重培养团队学习氛围,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工作方式

方法,增强团队发展源动力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范围广,知识更新快,在团队建设中必须十分注重培养学习氛围,通过企业专业技能培训,财务课题研究、职业技能比赛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年轻财务工作者考取职称和相关执业资格等方式着力提升团队职业技能和综合管理水平,消除财务梯队结构断层。同时还需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积极转化财务成果并运用于实际工作,增强团队发展源动力。

3.5加强成本效益管控,完善内部风险控制,着力提升团队风险管控力

企业普遍毛利率低,投入产出比低,在竞争激烈的现阶段环境下必须通过精细化管理手段方能有效提升企业效益,财务管理团队的成本管控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在留住企业效益的同时要着力提升团队风险管控力,在规避、预防、分散、转移等诸多环节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有效规避企业财务风险。

3.6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强化财务团队职业道德素质建设,打造风清气正的管理团队

在各行业纷繁复杂的工作环境和社会诸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财务管理工作者将面临诸多的诱惑,企业要重视财务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重视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塑造,通过法治讲座,参观培训,廉政警示教育等方式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使团队成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打造一支忠诚干净、风清气正的管理团队。

4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融入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面临风险与挑战,企业应当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团队建设,发挥团队建设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现阶段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团队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通过完善管理责任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健全考核机制,培养学习氛围,提升风险管控,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加强财务管理团队建设,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提升财务价值创造能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小玲.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人员素质提升研究[J].企业导报,2012(15).

企业信息化团队建设篇4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风险

(一)组织方面的风险。论文百事通在风险的管理中,与企业高层的沟通是最大的一个风险,也经常是项目经理们容易忽视的,也是项目经理在工作时最大的一块儿心病,如何获取高层的持续支持,比如在规划阶段,在实施阶段,在后续的应用阶段,经常是刚开始时,企业老总很支持,但随着实施的投入,由于沟通与信息化成效的问题,管理层可能会越来越有疑虑;另外,公司进行信息系统项目的实施,可能对员工的日常工作造成一系列影响,从而引起员工的抵触。比如,员工需要为信息系统项目的实施加班,有的员工可能因为信息系统项目的实施而失业。

(二)进度方面的风险。在信息系统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对任务工作量,人员能力估计不足,资源配置不当,需求变更甚至是突如其来的风险等,项目有可能会延期交付。

(三)人员方面的风险。企业信息化项目涉及软件工程、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企业必须整合内外部人力资源,成立项目建设队伍,完成从项目立项到系统交付的各个环节的工作。在组成项目团队时,企业主要容易犯两个错误:其一,以企业缺乏it技术人员为由,将项目外包给软件供应商,企业只是组织力量进行验证评估,而忽略了商可能技术力量单薄,对软件功能不熟悉。另一方面,即使商有较强的技术力量,但由于对企业的业务流程缺乏深入了解,难以按照企业需求进行系统配置与二次开发;其二,完全由企业内部it技术人员单独进行系统实施,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好项目的实施。

(四)资金方面的风险。据有关统计表明,全国独立核算的中小型企业平均拥有资本金23万元,约为大型企业的1/65,中小企业平均年产值401万元,约为大型企业的1/80,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有限。信息化投资主要包括方案的咨询与规划费用,硬件和网络建设费用,软件费用和软件的实施、服务、升级、维护等费用;硬件和网络建设风险相对较小,软件选型风险最大,不仅包括一次性购买标准的或定制的管理软件费用还包括后期维护升级以及二次开发等持续追加费用。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如何选择在合适的时间阶段,选择合适管理软件以及运用的重点等,其间任何一方面出问题都可能导致投资失败。另外,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很难产生直接收益的投资。投资的受益更多地间接来自于管理效率、生产效率的提升及成本下降,所以在短期内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危及企业生存。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项目风险应对方案

(一)加强与高层以及底层员工的沟通。项目经理应从信息化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的需求、信息化产生的价值,到可能产生的风险,风险规避的措施,让老总充分的了解,多沟通、多交流,建立一个定期的沟通机制,在有效的管理前提下不断地沟通,获取企业老总与高层持续的支持与理解。

(二)在实施信息化之前,项目经理以及高层需要做好员工的动员工作。公司要使员工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从内容上看,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企业产品设计的信息化、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企业产品销售的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多个方面。因此,我们要把信息化放在一定的高度上,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需要全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信息化所能实现的不再仅仅是it部门的一项资产,而是整个企业的资产。因此,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不能仅仅是新成立的“信息中心”或“it项目部”来完成。可以说it部门主要完成功能的技术实现;而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分析,必须要让全员来参与。这样既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还给他们打了“预防针”,让他们有一个思想准备,企业可能要“动大手术”。这样也就让他们对“动大手术”时的“疼痛”有所准备。

(三)在进度的控制方面

首先,树立综合协调观念。从本质上讲,项目管理是从全局出发,以项目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项目范围、成本、质量等各专项管理的协调、统一为内容,所开展的综合性管理过程。因此,开展项目管理就要有项目各要素及各专项管理,进行综合协调的观念。it项目的范围会影响it项目的进度。一般来讲(指假设其他要素不变),项目范围越大,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越多,项目耗时越长;反过来,项目范围越少,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越少,项目耗时越短。因此,如果项目进度很紧,或者进度拖延非常严重,就可以考虑与客户讨论,是否能够将范围进行收缩。如果客户同意缩小范围,那么进度能得到有效缩短。同样,it项目的成本、质量也会影响进度。一般来讲,追加成本,可以增加更多的资源,比如设备和人力,从而使某些工作能够并行完成或者加班完成。如果项目不能按进度完成,可以考虑有些原定任务是否可以外包出去,这是项目采购管理与进度管理的协调内容之一。

其次,公司高层以及项目经理应有效的设置项目里程碑。一个有效的里程碑应该包含项目团队所需完成的一系列活动,当一个里程碑事件难以按时完成时,项目团队应找出原因,采取应对措施,并且总结经验以杜绝此类事件再度发生。同时,项目团队应对里程碑进行及时的回顾,审视。据调查显示,项目里程碑回顾频率至少要每半个月一次。如果对一个里程碑回顾的时间间隔超过8个周,项目就很可能会遇到麻烦。

最后,项目经理要缩短团队组建和磨合的时间。任何一个项目组从接受任务到任务完成、团队解散,一般都会经历五个阶段:组建阶段,磨合阶段,正规阶段,表现阶段,解散阶段。在五个阶段中,解散阶段由于项目任务已经完成,对于项目的影响不大。对于一个项目经理来讲,真正工作的阶段是正规和表现阶段。因而,项目经理的重要职责,就是使项目团队组建和磨合阶段的耗时尽量短,这样,项目团队的正规和表现阶段的历时就会越长,在布置任务和执行任务时,就更加从容。为使项目团队组建阶段的时间缩短,项目经理一定要向团队说明it项目的目标,并设想出项目成功的美好前景,以及成功所产生的好处,公布有关it项目的工作范围、质量标准、预算及进度计划的标准和限制。项目经理应公开讨论项目团队的组成、选择团队成员的原因、他们的互补能力和专门知识,以及每个人为协助完成项目目标所充当的角色。这样,公开的信息就构成一项重要的激励——信息激励,团队意识就会加快形成;为使项目团队磨合阶段的时间缩短,在这个阶段,it项目经理要引导所有成员参与到it项目计划的制定、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任务的分配中来,同时允许成员表达他们所关注的问题。这样,主动参与对成员来讲就构成一项重要的激励——参与激励,团队成员就会更加容易接受团队的规章制度以及分配到的工作,团队意识就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新晨

(四)针对人员方面的风险,项目经理应从团队的组成上来考虑。在组建团队时,应选择那些相信信息化项目会成功,有相关管理技能,技术能力的企业人员,同时应尽可能找到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做团队顾问;另外,项目经理应注意项目实施过程中与团队成员和软件外包商的沟通,及时掌握团队成员以及外包商的情况。

(五)针对企业资金风险,企业在不同时期应有不同重点。由于资金所限,不可求全求大,需要对企业价值链进行分析。找出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用信息化手段将核心业务进一步强化,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要防止小范围信息技术的应用产生信息孤岛问题,解决好将为今后发展衔接打下基础;要在分析经营目标和经营战略的基础上,制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确定路径,预见其方向和可供运行的空间,做到既不脱离企业自身特点、基础和条件,又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企业信息化团队建设篇5

企业文化团队建设探讨

内容摘要:

1.企业在宏观上可行的团队建设架构。

2.结合企业实际灵活运用员工团队建设方式。

3.与其他企业文化要素配合加强员工团队建设。

4.员工团队建设中重视不同人员的特点。

5.员工团队建设必须紧扣业务工作。

6.员工团队建设中警惕不良文化的侵袭。

7.对优秀员工团队建设者和领导者的基本要求。

8.理顺内部关系,增强团队合力。

浅谈员工团队建设

目前,国内外强势企业纷纷把加强员工团队建设当作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简言之,员工团队就是企业为达成发展愿景,以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凝聚在一起的企业员工协作组织。在日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过硬员工团队,对于企业大力拓展市场空间,增强核心竞争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团队建设是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课题,因此本文只是做一尝试性探讨。

一、企业在宏观上可行的团队建设架构

企业的行业不依、类型不同,加之大小有别,所以在团队建设的架构上应有所区别。在大企业中,根据企业各专业化公司的行业共性与各自特性,企业团队建设必须是一个多层团队系统,但层次太多又会显得过于松散,所以以不超过三层为宜。三层团队能将企业上下凝聚在一起,它精干地将整个企业建立在高层团队、流程团队及行动团队的三级架构基础上。每级团队都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职责,相应的,针对每个团队建有不同的评估标准。

这个多层团队系统,企业总部作为指挥机关,掌握全局性的产业发展思路、勾勒发展愿景,向局属各单位下达经营业绩指标,处在核心、中枢位置,是高层团队。

企业这一高层团队的下一层是以不同专业特点下属单位为代表的负责经营的团队,在这里就是战略流程团队。他们的工作是经营管理各自的企业,作为闯市场的主体以缩短团队当前业绩与可达业绩之间的差距。

第三层是行动团队,隶属在第二层之下。负责完成具体的生产任务,它往往是基层车间或基层队站。行动团队是最基层的一个群体,这种团队快捷高效,如今在全球顶级企业中极为盛行。

多层团队系统的设置遵循一条指导原则:企业架构的设计应确保企业的各个部门对全局都能心知肚明,并为企业的整体目标各尽其力。三个不同层面的团队在管理上各司其职,分别偏重于高层管理,策略及流程控制,以及以具体行动贯彻执行。这种划分旨在将高层的任务目标,细化成企业经营中至为关键的业绩差距,并最终付诸行动。

二、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结合企业实际灵活运用员工团队建设方式

在员工团队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上,既要继承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如集体主义思想),又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大胆借鉴国外团队建设的经验。近20多年来,企业文化在国内外著名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美国的ibm公司、微软公司,日本的松下公司、丰田公司,都以优秀的企业文化而著称。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它们的员工团队建设也体现着不同的特点。在欧美知名企业,在团队建设中重视发掘个人潜能,重视员工个性化发展,允许员工“张扬自我”。在企业文化发祥地的日本,企业员工团队建设则比较强调对员工思想行为的规范和约束,重视整个团队的凝聚力。而像海尔、联想等中国的一批现代企业的文化既带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烙印,又大胆借鉴、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达到了中西合璧、优势互补,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鉴于此,企业在员工团队建设中,科研院所等技术知识密集的部门应更强调激发个人潜能,基层队站等劳动密集型的部门应更强调约束与规范。

三、与其他企业文化要素配合加强员工团队建设

员工团队建设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与企业文化中的其他部分相辅相成,企业文化中一些要素对团队建设、团队精神的形成必不可少。首先是ci。近年来,企业整体形象设计—ci大行其道,源于企业家们经营理念的深化。ci给企业带来的是鲜明的品牌、统一的标示、整洁的场所、文明的举止、周到的服务和一致的风格。一个好的ci设计,可以使外界对企业的形象识别更加容易,通过视觉冲击强化人的记忆,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其次是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按照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炼出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是符合企业当前实际的价值要素,是企业的宗旨、员工的共同信念和信仰,它规定着全体员工的共同一致的方向和行为准则,它指导着团队整体的活动和形象,是为企业实现宗旨和目标服务的。

上述两点对外标志着企业的形象和地位,对内则会使整个团队极大地增强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化为团队不竭的前进动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员工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共同增长,以合力提高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和知名度、美誉度。企业在ci、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方面的设计提炼,以局为单位进行还是局属各单位分别进行,以及怎样进行,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这里只谈它们与员工团队建设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关系。

四、员工团队建设中重视不同人员的特点

团队建设中应重视团队人员特点。比如,企业各级机关人员相对于一般操作员工素质要高。但在数量上可能比普通员工要少,个人素质高,独立思维能力强,信息渠道多,容易造成各自为政,各唱各的调,各拉各的套的局面。普通生产人员则一般是人数众多,但在创造性工作,推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要弱一些。因此在建设高素质团队中要重视不同人员特点,有的放矢开展管理教育、使用培训,灵活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这一点在团队建设上应引起充分重视并予以正确处理。

五、员工团队建设必须紧扣业务工作

企业的追求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其实现途径是把自己的产品或劳务卖出去,这就要求产品或劳务必须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或者说是具有较高的质量和信誉。这也是团队建设的目的所在。团队建设、团队精神只有与企业核心业务如生产、营销、服务等结合在一起,寓于业务工作之中,从业务工作中建设,在业务工作中展现,才能有更大、更强的活力,才能更有利于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六、员工团队建设中警惕不良文化的侵袭

建设团队要反对不良文化的侵袭,这里主要是指背后的小报告等非正式信息。管理层(者)与团队成员之间健康的信息沟通有助于管理层(者)更好地指导团队成员的行动,消除误解。

不管是公有企业、私有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其企业管理者的家人亲戚、同学朋友,是经营者了解下情的一大“渠道”,其基础缘于信任,这本身无可厚非。但要警惕并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老板是想用“自己人”做事,倒被“自己人”利用老板做了自己想做不能做、想做做不成的事,最终影响老板的视听。因为他会以自己的好坏标准评判他人,甚至以谗言排挤人。当然不是所有的“自己人”都这样,但员工团队特别是机关团队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与解决这一不良文化,警惕小报告对团结与信任的冲击——因为团队的基础是团结。

七、对优秀员工团队建设者和领导者的基本要求

优秀员工团队的建设者和领导者处于团队的核心地位,是团队精神形成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根据企业的情况,他应具备以下素质:

对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以及生产经营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企业精神是一种经营理念。业务知识、管理技能对企业的经营必不可少。管理者只有对两者都理解熟知和掌握才能成为优秀团队的建设者和领导者。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是成为优秀员工团队建设者和领导者的基础。员工团队,无疑是要用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业准则去统一每一个员工。因此,尊重、理解、关心所有员工对一个优秀的团队建设者和领导者必不可少。

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于成为优秀的团队建设者和领导者至关重要。沟通思想、交流信息、布置工作,都需要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建设员工团队,培育团队精神,这一点至关重要。

率先垂范必须做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员工团队的建设者和领导者只有要求别人的自己先做到,在思想意识和工作行为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才能更好地带动整个团队。

八、理顺内部关系,增强团队合力

团队合力是团队精神形成的基础。只有理顺内部关系,才能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各尽其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和谐协调,以促进整个团队思想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一致。

理顺内部关系一是各尽其职,各尽其能。在理解组织目标的基础上,尽个人的最大努力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完成分内工作任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的事情争着干,无利的事情“踢皮球”,见成绩就揽,有问题就推,肯定是岗位分工不合理或是职责不明确所致。

企业信息化团队建设篇6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虚拟团队;组建;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15-0085-02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为虚拟团队的产生提供了机会。现代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能快速提高企业效率,变革企业的管理体制与组织模式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而虚拟团队以共同的工作目标为基础,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有助于提高企业团队的效率。本文主要探讨在网络信息时代虚拟团队的组建与管理建设。

1虚拟团队的组建

虚拟团队往往是跨地域组建的。在组建虚拟团队时应谨慎,可以利用网络来大力宣传,这样可以招募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才。在组建团队前,必须明确这个团队该招募哪些类型的人才,建立网络人才招募制度,利用网络的快捷性吸引更多的关键人才。人员招聘完毕后,应对虚拟团队进行早期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团队的基本目标、战略、定位、品牌等,以及培训队员的短期学习能力。培训之后要有必要的测试,以检测该虚拟团队成员在短期培训中学习能力是否达标。如果通过了测试,那么就可以确定虚拟团队成员,早期的组建工作就基本完成了。这样的团队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2虚拟团队的管理

在虚拟团队管理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找准虚拟团队管理的核心,培养团队成员的共同价值观

虚拟团队不同于其他实体团队,它是以网络信息化为前提,以相互信任为基础建立的组织。所以虚拟团队管理的本质就是信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信任也是一样的,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那你就该先信任别人。团队成员间更应坦诚相待,领导者也应以身作则。既然已经通过选拔,成为团队的一员,那么领导者就该在用人时信任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应成为虚拟团队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团队,增进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2)从制度方面来增强相互信任的。建立违约责任制度,约束成员的行为。对于虚拟团队必须建立可靠的制度来保障它的正常运行。

(3)以共同的目标追求、共同的利益来维系信任。“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在团队管理中,一定要处理好利益问题。领导者在团队利益上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这样团队才更有凝聚力,信任才能更好地维系与发展。

(4)加强有效的沟通。沟通是团队成员间建立和发展信任的基础。沟通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增强成员间的感情。缺乏面对面的交谈可能会让成员感到孤单,容易缺乏对团队目标的正确认识。所以在沟通方面一定要加强。有效的沟通也是保证信息畅通的前提,更是维系信任、增强凝聚力的保障。

(5)定期组织活动,如一起去旅游等。不但会增进相互的情感,而且领导者能更加全面地认识团队成员。

2.2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就是要做到:力有所用,财有所属,功有所用。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对每一个团队成员必须有清晰的定位,充分发挥成员的能力,让其感受到在团队中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以保证力有所用;二是明确成员的利益关系,建立福利制度,以保障财有所属;三是实行各种鼓励政策,对团队有贡献的要有奖励措施,以保障功有所用。一个好的激励机制必须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这样才能得到顺利执行。

2.3文化建设

团队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可能对同一句话有不同的理解,这可能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所以了解文化差异不仅可以有效地消除这种情况,还能为团队文化融入更多的精髓。这样不仅可以让成员体会到团队的关怀无微不至,还能使他们为团队做出更多贡献。

2.4关心、尊重每一个成员

必须关注成员的发展以及心理状况。领导者营造一种和谐的团队氛围,要让成员感受到一种“家”的温暖,使其感到有归属感。领导适度下放权利,让成员拥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以激发成员的创新能力。

2.5革新管理创新机制

虚拟团队与实体团队相比有明显的区别。在创新管理体制上,虚拟团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使成员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以往实体团队的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优势,建立正确的创新机制,鼓励成员参与管理创新。

3结语

虚拟团队是网络信息时代的产物,对虚拟团队组建与管理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改进虚拟团队的组织管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团队建设篇7

关键词:设计管理;设计信息;专家评审团队;设计界面

0、引言

随着国内关于各行业大型建设工程不断增多,且逐渐发展为紧密合并联系的建设工程,项目系统本身也就变得更加复杂,对于建设工程的项目设计的要求也就相对提高,而应对这种情况,越来越多针对项目设计的企业应运而生,对项目设计的管理的重要性也就越发的体现出来。项目设计管理,在建设工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帮助项目设计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沟通、监督项目设计企业运营,检查项目设计制度和质量,都是项目设计管理需要做到的。

1、建设项目设计管理的现状

建设项目工程的设计成果直接影响了投资项目企业经济效益,一个优秀的设计方案,可以为建设工程吸引企业前来投资。因此设计方案是建设项目工程的重要内容,而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就是保证设计方案最优的前提,更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投资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国家重技术的传统思想影响,投资企业和工程公司对于建设项目的设计尤为看重,但是对于设计管理方面却不够重视。目前国家现阶段项目设计管理的领域,仅仅停留在管理部门和设计部门的一般沟通、报告设计进度这些初级方面,对设计方面的管理工作缺少较为细致系统的规划和研究,建设项目设计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不注意总结归纳和推广,在大型建设项目方面的设计管理更是少之又少,研究的问题大多针对设计管理的组织、流程、内容等方面。

2、建设项目设计管理的优化手段

建设项目设计管理的优化可以从构建网络信息协同平台、组织专家管理评审团队和加强设计界面组织管理三方面进行考虑。(1)构建网络信息协同平台在建设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某些项目会同时分为多个设计团队,设计团队中彼此缺乏沟通,一旦某个团队在设计过程中出现错误,整个建设项目都会出现问题,而且各个设计团队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中会出现信息不完整等问题,信息的准确性得不到保证,建设项目的质量就失去了保障。如果构建了网络信息协同平台,将建设项目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获取,不仅减轻了设计管理部门的工作量,还能够保证各个设计团队同时拥有正确的建设项目信息。尤其是大型建设项目,涉及到的相关信息极多,无论是从那个管理角度还是设计角度,都存在困难。只要建立了信息协同平台,设计部门实时上传建设项目的信息,设计团队之间利用平台进行沟通,管理部门利用平台对设计进度进行监督管理,第一时间发现建设项目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问题,从根本上保证项目前期工作的质量。以云南省为例,某建设工程企业在进行建筑设计之前,通过信息技术,建立了关于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个设计团队的信息记录人员,将每日的信息及时上传到数据库中,企业内部成立的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平台,实时监测建设设计的数据,并且综合考虑施工方案、安全可靠、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项目业主利益等多方面因素,及时地对设计数据进行修改和完善。目前国内已经拥有几款较为完善的协同管理平台,比如“金蝶管理系统”、“用友企业管理系统”、“金慧项目管理系统”、“宜众项目管理系统”等,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开发出更多的功能,不断增加统一的项目设计管理模块和各行业的专业管理模块,以便广泛应用于不同企业、不同设计阶段中去。(2)组织专家管理评审团队设计管理最重要的过程是对设计作品进行分析评价,一个优秀的管理评审团队,可以看出设计作品中的细小问题。从目前国家现有的失败案例中可以得出,建设项目工程的失败,大部分都是由于前期设计工作不够深入、考虑不到位、缺少正确的设计评价等因数造成的,评价人员对设计意图的不理解或不重视,以及评价人员缺乏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都有可能造成建设项目设计作品的错误鉴定。国家现阶段的建设项目大多数为大型综合性工程,设计过程中涉及的专业较多,设计要求较为复杂,很多企业的内部设计管理部门缺少能够对设计作品进行全方面、多行业评审的专家人员,因此工程企业在配备相关管理设计团队、严把作校审核内部质量关口的同时,也要利用各种手段,配备多行业的设计评审人员,组成专家团队,建立多专业、多领域的专家管理评审团队对设计项目进行认真细致地评审。专家对于项目设计作品进行评审的之前,首先要求专家对该建设项目有基本的了解,保证对设计作品的评价没有局限性或者错误。(3)加强设计界面组织管理建设项目的设计内容设计的专业范围广、各个专业的不同因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国家对涉及界面管理这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不同设计专业存在沟通不善,设计的成果无法衔接共享,互相包含的设计部分,两个设计单位都没有设计,出现空白或无法衔接的区域,导致建设项目后期工程建设效率降低,投资企业损失效益,乃至撤出投资资金。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强设计界面组织管理,减少不同专业之间的矛盾冲突。要减少组织界面数量,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组织界面,尽可能地减少组织界面数量,不仅方便了不同组织之间的交流,使界面组织之间的目标最大程度上达到平衡,而且从根本上减轻了设计管理的困难,将互相包含的设计边界得到衔接统一,对于不同的界面进行整合。

3、结语

国家现阶段的建设项目,大多数为大型工程,规模大、投资高、涉及面广、涵盖专业众多、建设条件复杂,对建设项目设计的要求较高,建设项目的设计管理除了针对设计团队和管理单位采取优化手段,还要不断地深入研究建设项目设计管理,设计管理的不断进一步发展,能够对国家大型建设项目的开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巍,马广生.浅谈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管理示范工程监管[J].安徽建筑,2015,01:53-64.

[2]闫君.浅谈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编制与竣工决算审计[J].中国集体经济,2015,10:98-99.

企业信息化团队建设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示范院校教学素质建校目的团队建设

1示范校的建设目标

在会计、信息服务、软件、汽车维修与运用、机电技术应用等几大专业上对人才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因此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人才培养是当前中职学校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校企合作是目前解决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式,选择适合本专业的学生学习和培训的最好的学习方式,通过校企合作这样的合作项目带动学生的学习,对人才的培养制定合理化的安排,对教师的素质也要有所提升。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大学校的师资建设,建立具有生产、项目开发、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教学为一体的实训基地,构建具有专业化和能力化的课程平台,使实训基地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和需求,学校在制定课程时文化课和专业课上要分出重点,要结合实际做出更全面的工作,提升中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使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与教育的过程中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培养,在整个素质的培养中得到更好的教育目的。为了使更多的中职学校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出更多适合社会的人才,国家在此方面也建立了很多示范校,示范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且具有专业素质,使中职学校具有一定的办学特色,学校教学的多样化与素质方面的提升就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在人才培训方面是整个国家教育的一个关键,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特色办学是目前建立示范学校的重点,在整个示范学校的建立过程中要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发展目标。我们所建立的示范学校的口号是:拼搏团结,自加压力,实现学校内涵建设的新跨越,创建首批国家示范改革发展学校。

2示范校的建设途径

建设示范院校需要详细的流程和具体的操作方式,下面就来讲述一下示范院校的建设途径:

2.1探索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

要使学校发展的更强大,教育出来的学生更加优秀就要加强校企合作体系,对企业所需人才进行定向的培养,这是企业发展的一个目标同时也缓解了学校的压力,在这样的企业环境中为学校学习的学生创造了很多就业的机会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更多的人才。在人才的运用和合理化的运用与培养上节省了很多的时间,每个学校都要将校企合作这一项目长期的开展下去,使企业所需人才能够更加的熟悉企业的文化和专业化的知识,使学校在就业上也减轻了很多压力,所教育出来的人才也不会造成人员的浪费与缺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做到合作发展、合作就业、合作育人、校企合作办学的目的,通过校企合作将用人标准和毕业标准融合、工场与教室融合、技术标准与课程标准相融合、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相融合,从而加大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2.2提高信息化水平

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是高科技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在信息化时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还要了解更多信息化的项目,因此为了培养出具有信息化专业的人才,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一,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一定要提高,学校可以找相关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辅导,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二,建设具有数字信息化的校园,对学校内部的后勤、德育、教学和办公等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三,建设具有信息化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训效果,增加学生体验,摸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开发信息化的教学软件。

2.3探索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要掌握的一点就是要具有科学精神,具有探索的精神,人才培养的方案要针对每一个学校和每一个专业的学生,让学生意识到高效科学的人才对社会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社会的需求,在这样的需求中要让学生主动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使学生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来,真正的掌握学习的重要性,了解专业方面的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这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教师和学校是一体的都是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而不停努力的一个方向。校企合作在这方面起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作用,在此作用中是整个高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为学校增加科学高效人才的意识,使学校也重视起培养高效人才的重要性。这是校企合作的核心。

2.4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教师的培养是整个教育中的重点,培养教师的职业素质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进步。增加教师的素质可以通过几点来进行培养:一是鼓励教师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更希望教师参加研究生的学习,获得研究生的学历;二是教师努力提升科研水平,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发表自己的课题每年都获奖或者发表文章;三是提升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将企业技术与专业教师研发相结合;四是教师要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技能方面的比赛;五是学校希望教师能够多多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在省级培训中要积极的参与其中,获得更多的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六是在信息化建设、资源库建设、校本教材开发、精品课程建设等工作,使教师参与到要多的示范工作中,提升各层面的教学专业知识。

企业信息化团队建设篇9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我国于2006年开始建立工程教育认证体系,2012年开始筹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并着手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1]。2013年6月,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表明了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及其保障得到了国际工程教育界的认可;意味着为我国的工程类学生提供了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为将来走向世界打下基础;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了重大步伐,促进我国工程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标准,认证标准既是专业认证思想和理念的体现,又是专业认证制度实施的根本。我国2012年版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7个方面的要求,专业补充标准规定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3个方面的特殊要求和补充。该标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产出导向(目标导向)的教育取向以及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2]。在认证标准中,师资队伍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最直接因素,是课程体系的实施者,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专业认证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拟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探讨普通工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

一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及当前的师资现状

1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我国2014版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强调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并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补充标准中又专门强调,大部分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其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之一应属于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绝大部分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应占总数20%以上[3]。从标准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工程教育除了要求教师的专业背景外,还非常注重教师的工程背景,其目的就是引导工程教育真正回到突出工程的轨道上来。

2当前的师资现状

(1)缺乏工程背景

大多数普通工科院校的教师都是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教师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只有专业背景,没有工程背景[4]。很多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虽然理论基础扎实,科研方面也是专家,但实际工程经验非常有限,对生产现场的设备和技术改造、信息更新情况不能及时了解,难以胜任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5]。这样的师资现状也很难完成“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达不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

(2)企业或行业的参与度不够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强调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强调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长期以来,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师资队伍中,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的情况虽然有,但数量不够也不稳定,甚至根本就没有聘企业或行业专家作兼职教师,导致企业或行业对工程教育的教学参与程度不够。

(3)思想认识重视程度不够

师资队伍建设处于自发的状态,而不是自觉的行为。表现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不明确,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甚至只是为了应付评估工作而临时拼凑在一起;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不清楚,自身发展的目标和计划不明确。思想认识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最直接因素,是课程体系的实施者,办学特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都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目标的实现程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结构合理、运转灵活的教学团队,可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在专业认证中起重要的作用。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强调教师应具有工程经验、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专业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从标准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工程教育除了要求教师的专业背景外,还非常注重教师的工程背景,其目的就是引导工程教育真正回到突出工程的轨道上来。

根据文献6所提供的电子信息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现状可以看出,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着重培养三种类型的工程师(以下简称“三型工程师”),即“生产维护型工程师”“产品开发及工程实施型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以满足信息类产业的需求,解决生产一线的生产技术问题[6]。为高质量地培养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必须根据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补充标准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建设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的教学团队。

1教学团队的构建模式

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培养体系,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建设基于“生产维护型”、基于“产品开发及工程实施型”和基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采用“优秀带头人+课程群教学人员+企业导师+外籍教师”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成员应在20%以上。团队成员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学术型成员主要负责保证团队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使团队的研究、开发及教学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应用型成员应具有工程背景,负责学生工程背景的培养和工程能力的训练。通过优化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坚持学术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优势互补、相互激励、跨学科、跨国界、校企合作的适应于“三型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有利于培养平台的国际化。

(1)优秀带头人

教学团队要有好的带头人。优秀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领头羊,对教学团队的专业性程度影响极其显著,在团队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核心作用[7]。因此优秀带头人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能够准确并及时地把握市场需求和专业的未来方向。其次必须热爱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最后应具有吸引人、团结人、凝聚人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为了提高教学团队的国际化水平,拥有良好的国际视野,优秀带头人还应当有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

(2)课程群教学人员

课程群在这里主要指“生产维护型”、“产品开发及工程实施型”和“研究型”三个人才培养模块的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人员,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实施者。该部分成员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学术型成员除了负责专业理论型课程的授课任务外,还必须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承担团队的科研工作,代表团队的学术水平;应用型人员主要以实验实践类课程教学为主,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应具有工程背景。团队中的课程群教学人员应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

(3)企业导师和外籍教师

为保证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保证未来工程师的职业能力水平,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增强工程教育的竞争能力。团队应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著名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及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高级操作技能型人才、管理人才等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均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如授课、学术讲座、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指导等。企业导师和外籍教师的聘任不仅可以充分满足提升教学水平的需求,而且还能带来新的理念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资讯,有效地弥补了工科教师缺乏专业性实践的不足,是课程群教学人员的延伸和补充。

2教学团队的建设思路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教学团队以切实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面向职场的就业能力为愿景目标,为完成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以优秀带头为核心,以知识技能互补、业务能力互补、教龄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和企事业人员组成。为使教学团队能够高效运行、持续发展,实现共同的愿景目标,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应着重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组织文化与自我意识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的灵魂。教学团队是否能发挥强大的协同力,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该团队是否拥有和谐和宽容的文化氛围。教学团队的构建不是简单的人员叠加和堆砌,要通过各位成员的相互配合、共同教研、以老带新、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因此就必须处理好团队的组织文化与成员的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教学团队的组织文化应该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和价值观的组合,鼓励创新,容许失败;强调集体价值观,重视彼此共同进步;不压抑成员的个性化发展。其和谐宽容的文化氛围应该能够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通过团队建设使团队成员由单兵作战变成了团队作战,带头人、课程群教师、企业导师及外籍教师都能通过团队的优势互补增强自身的实力,其能力和业绩的提高离不开团队的支撑,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具有特定教学目标的有机整体。

(2)教学与科研

教学团队是围绕教学构建的,其建设是以课程为核心的。围绕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人才的目标。工程人才的培养是面向行业企业的,是以产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课程教学已不仅局限在课堂,是以项目为驱动,面向生产实际和科研领域的教学。因此,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团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支持着科研,科研引领着教学。没有科研的教学是空洞的,也是经不起考验的。优秀教师的作用不仅是教给了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和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素养和能力。很难设想一个从未做过科研工作的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所以进行科学研究不仅是大学教师的职责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同时,理论课的教学也不容轻视。实际上,学过和教过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是有很大差距的。博士毕业是具备了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的能力,但还需要运用这种能力去深入钻研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团队中的学术型成员除教学之外,还要负责拿项目报课题,保持团队站在学科的前沿,使团队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和旺盛的竞争力。团队中的应用型成员要参与项目的实施过程,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以科研促教学,从而促进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

(3)理论与实践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明确提出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因此,要求团队成员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应用型教学人员必须具有工程背景。这样,教师才能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工程意识、工程思维,讲授工程技术方法,而且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量工程类科研成果作为教学案例,将工程训练融入课堂,结合课程大作业、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针对教师普遍缺乏工程背景,尤其是青年教师存在的学术、学历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相对弱的问题,可通过“传帮带、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丰富教师的工程背景,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具体做法为:青年教师到校后先到实验室实践半年,还可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在指导实践教学过程中积累和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邀请有工程经验的校外专家来校讲学,使教师了解社会需求;加强教师的科研,结合科研课题深入工程实际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应用型教学成员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4)学校与企业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9]。因此,各教学团队要将专业发展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在相关领域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或精通一线工作程序、熟悉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的技术业务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团队的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教学工作,指导学生企业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提高团队教学与行业企业现实的吻合度。

一方面,团队的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在现场带领学生进行实习,不仅发挥他们熟悉现场情况、了解工艺流程和具体设备使用状况的专长,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一些现场记录,以及通过与现场操作工作的交流了解具体设备的技术现状。另一方面,团队也要鼓励学术型成员给企业授课和承担企业课题,从而提高教师的市场意识,学会从实践中发掘教学素材和科研选题,拓展教学视野和研究思路,有利于增强教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保持与工程发展同步;同时,团队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应用型成员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获取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切实提高应用型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5)工程教育国际化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要求毕业生要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10]。因此,各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要立足国际观点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我国工程师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通过聘请外籍教师充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国际通行的质量保障办法,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一个大趋势,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教学团队建设就必须与国际接轨,为工程类学生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为将来走向世界打下基础。

三结束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项系统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与所在教学团队的建设密不可分,因此工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后台支撑。根据大连民族学院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情况和大连地区信息类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结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了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教学团队的构建模式及建设思路,提高师资队伍在工程教育中的支撑度,担任起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提升通用工程能力的责任,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电子信息类毕业生。

参考文献

[1][8][9][10]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3版)[m].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印,2013(1)

[2]吴岩.“五位一体”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与工程教育认证[J].工程教育认证交流研讨会,2013(11).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4版)[m].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印,2014(3).

[4]胡顺仁,赵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探索[J].武汉大学学院(理学版),2012,58(S2):130-132.

企业信息化团队建设篇10

站在中钢国际广场29层的办公室里,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下称“中钢集团”)运营改善部总经理李红透过窗户,俯瞰西山、颐和园和圆明园的秀美,做了一次深呼吸。

而就在不久前,就在这间办公室里,中钢集团下属的一个业务公司的用户还拍着桌子质问李红,“你懂不懂业务?”这只是中钢集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片段。

7年前,中钢集团果断决定用信息化武装自己,并在不足7个月时间内完成了eRp系统的上线。

如今,中钢集团已成为一家为钢铁工业和钢铁生产企业及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综合配套、系统集成服务(集资源开发、贸易物流、工程科技、设备制造、专业服务为一体)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2010年,中钢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60亿元,位列2010年全球500强排行榜第352位。

“集团总裁黄天文非常重视信息化,将信息化制定进公司的战略,这是中钢信息化水平在央企里名列前茅的主要原因,也让运营改善部的工作推进得非常顺利。”总结这些年中钢集团取得的成果,李红如是说。“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促使企业与企业之间产生了合作,也产生了竞争,这必将会引起各界对信息化的高度重视。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执行者,要懂得赋予信息化以生命力。”

“7个月完成eRp系统上线”

纵然中钢集团管理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多得堆成山,还是要抓住主要脉络去解决问题。

2003年底,黄天文担任中钢集团总裁,明确提出要中钢集团尽快彻底转变观念,同时抓企业的改革发展和信息化建设。领导的支持为信息化的推进扫清了很多障碍。李红不用担心在这个位置上怎么做、做多大、投入多少的问题,“信息化建设成了必须做的事情。”

2004年,中钢集团全面进行信息化建设,第一个难题也随之而来。集团公司信息化工程是整体建设还是分散建设?坐在椅子上的李红有些激动,做了一个捏紧拳头的手势,“这是个致命的问题。”

时至今日,李红依然记得2004年8月的一次总裁办公会上,关于整体建设还是分散建设信息化的争论异常激烈。李红认为,企业应该是一个整体,不能一盘散沙,要整体实施信息化。“究竟是盖一栋楼将二十几个企业集中在一起,还是买二十几个别墅分给二十几个企业用。对于个人来说,肯定住别墅比较好,但是对于一个集团公司而言,肯定更倾向于集中在一栋大楼里。”

反对的声音其实也不无道理。他们认为,中钢集团尚不具备整体信息化建设的条件,集团公司还存在战略目标不清晰、企业的管理思路不清晰、企业的营销模式不确定、组织架构不清晰、信息化的基础太薄弱等问题。

不过,最终总裁办公会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整体实施信息化建设,并将eRp建设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

中钢集团选择了oracle企业管理应用软件作为中钢集团eRp系统平台,汉普管理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作为中钢集团eRp实施商。而以集团总部和在京的8个子公司为实施范围的一期eRp项目,从实施到成功上线运行用时不足7个月。同期的国内其他企业实施eRp一般需要1~3年的时间,这为中钢集团的发展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成本。

2005年,第一批eRp上线的时候,李红和他的团队约五六个人正式进入了“战斗状态”。“每天与软件、业务员打交道,写简报、起草相关文件,加班到晚上八九点那是正常情况,忙得连国庆节都不休息。”李红说他这种状态持续了足足三个月时间。

“每个企业做eRp都有一段痛苦的过程。”李红低下了头,手托腮,停顿几秒钟。“集团每家企业上eRp项目,我都要把参与建设的人集中起来开会。我们大家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以争吵,甚至拍桌子;也经常会出现类似与业务公司老总访谈、商量多次后定下来的方案,到实施的时候却以‘这不是我的,你没有理解我的意思’而被全面的情况。”

彼时的李红面临巨大的压力,虽然很无奈,但他仍然耐心地倾听意见,将问题变成具体的需求,再去解决。“好在一切的努力都有了好的回报。”李红长长地舒了口气。

中钢集团eRp项目较好地解决了贸易行业典型特点与eRp相结合的问题,实现了贸易行业非常关注的物流、资金流、票据流、工作流、信息流五流合一的问题,实现了从市场机会、销售线索、业务招标、合同执行、租船报船管理、物流操作、库存管理、资金预算及结算到财务核算的全过程管理。

虽然eRp项目成果喜人,但是李红深知企业eRp上线只是信息化入门,并没有万事大吉。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不是上eRp系统,而是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

李红说:“企业的信息化分为建设、应用、创造商业价值三个阶段,就像人要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循序渐进地接受教育一样,信息化也需要经历这个过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应用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商业价值。”现阶段,他正在研究如何把企业信息化转变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做一个会沟通的人

要逮着狐狸,必须有高于狐狸的本领,千万别让狐狸开枪打中猎人。李红说他不记得哪位高人说过此话,但他觉得很有道理。

中钢集团进行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并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身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执行者的李红明白,在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要确保信息化工作的顺利推进,要学会和三种角色的人(企业的决策者、同级部门的管理者、信息化建设团队成员)打好交道。

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执行者,要持续地与领导沟通、互动、反馈意见,及时给决策者提供好的建议,忠实贯彻执行领导的决策。李红反复强调:“领导重视和支持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第一要素。”

而如何与同级部门的管理者配合形成合力,处理与他们之间的问题则更是一门学问。李红说:“信息管理部门只是一个机构,一个技术部门,要与同级部门做好协调配合,必须要让职能部门、业务公司理解、支持信息化建设工作,让他们确实感觉到是在共同做事。”

在eRp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抱怨、指责都在所难免。“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用户可以说错话,可以提不正确的问题,但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去接受,并去解决问题。”李红坚信,“在工作中双方都需要磨合,相互理解、将心比心,这样很多事情就好办了。对管理部门负责人要接受他、理解他、容忍他,然后才能达到管理上的融合。”

与职能部门、业务部门产生摩擦,其实都是同样的问题,只是不同的层面。“这边死活说不好用,那边死活说你当时没有告诉他,相互扯皮。”李红说他有时真的感到哭笑不得。

还有人直接嘲讽:“一说话就只会说eRp,已经不会喊123了。”但李红始终认为,提意见、指责不可怕,说错了也不可怕,只要把具体问题指出来,而不是谩骂。他说:“刚开始的时候不能指望别人说你的系统好,要将问题梳理出来,变成具体的需求,商量具体的解决措施。”

至今让李红记忆犹新的是为集团公司下属的一个业务公司做信息化时的经历。该公司原有两个独立的系统,存在着“做手脚”的漏洞,但是上eRp系统就会杜绝这一情况出现。

李红围绕着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与该业务公司的相关人员进行了多次讨论并最终定下方案,却在实施中遭遇了业务经理们的阻力。他们质问:“这个eRp系统能够解决问题吗?原来的系统用了很多年了,大家都很习惯,也不见得就比现在的差。”

李红说:“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就必须要接受、甚至忍受一些非议和责难。就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每个阶段总会遇到问题。要摆正好心态,我是为企业在做事,这项工作更多的是企业的行为。”

此外,就是如何去建设自己所在的信息化团队。他说:“我们的队伍如何去完善工作,如何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团队成员能力素质要不断提高,不能让具体项目偏离方向。有一个好队伍,这是信息化建设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

李红认为:“信息化是管理和技术的结合体,如果我们只懂技术,说到管理、业务就傻眼,那也很难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

他说,这些问题处理不好,Cio就没法干,信息化工作也就没法顺利开展,这也是他的心得体会。

新征程

“让客户接受信息化需要一个过程,而如何利用信息化为企业创造商业价值更是任重而道远。”热爱美术的李红还来不及欣赏北京西郊的美景,就马不停蹄地迈向了信息化建设的第三个阶段。

“现在跨国公司在兼并重组时,他们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实现信息系统的整合。只有实现信息系统的整合,那么在整合企业过程中才能确保成功。这就是中钢信息化为什么要战略驱动的原因。”

也许,李红名片上的title从信息管理部总经理到运营改善部总经理的转变,更深层次的含义就是整个中钢集团战略的悄然转型。

他说,信息化对于企业更像是一场战争。打仗的时候要在战场上厮杀,当攻克一座城池之后,就需要建设城市。我现在要做的是在城市里建楼房,打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这个时期,李红更加注重将信息化产生的商业价值具象化,到底在什么地方提升了企业的能力,给企业带来了什么样的商业价值。就像几年前,在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加油,中石化都是用卡消费,中石油还在开票,这就是信息化的价值所在。

“结合中钢集团的情况,就是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控制力更强、成本控制更低、资金效率更高。我们要搞明白,哪些地方可以提升效率,哪些地方能够创造商业价值。这样,我们就让信息化建设有了活力、有了生命力,再反作用给企业,让企业本身和其产品都富有竞争力,也就是质量和效率都在不断提升,这才是双赢的。”

李红解释说:“在书本上能看得到的标准规范,那都是能达到的,实际上达不到的是这些标准。有些中国的汽车零部件技术材料的那些标准,例如发动机寿命这个指标的背后,其实这种标准是达不到。达到这种层面的对标,需要各个企业自己去对,不能泛泛地说。”

“其实,就是软实力的问题。”李红说这样表述更为直接。

目前,中钢的对标工程正在进行编制相应规划阶段,通过这种规划,中钢可以确定一些目标,一旦指标明确了,将在两三年之内达到和国外同行业基本的对标。中钢目前也在借助外脑,即国际著名咨询公司达到这一目标。

对于达到国外同行业标准,李红却表示必须谨慎和务实。

Cio脸谱

李红

1962年出生于安徽省肥西县

1983年9月,毕业于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现嘉兴商学院)统计专业

2003年9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获工商管理(mBa)专业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