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商管理如何就业十篇工商管理如何就业十篇

工商管理如何就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8:47

工商管理如何就业篇1

【关键词】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业务外包;承包管理

新疆哈密石油基地三塘湖物业管理中心和三家承包商服务公司共同为三塘湖生活基地提供物业管理和服务。在业务外包后的具体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开展具体服务工作时物业管理中心和承包商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承包商在工作中出现问题,直接影响着物业管理中心的服务质量,影响着前线将士的稳定。如何让承包商发挥最大效应,最好的完成任务,如何在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时加强对承包商的服务,物业管理中心与承包商在工作磨合和相互适应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一些方法、探索出了一些规律、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一、统一认识、明确职责、强化合作

如何帮助承包商统一员工认识、明确各自职责,尽快转换角色,做好自己分内工作成了中心首要解决的问题。在用工甲乙方关系改变后,这些人对原单位产生怀疑、幽怨,甚至出现了消极怠工现象,出现了不服从管理,安全工作、服务质量有滑坡现象。

为此支部多次召开座谈会,与承包商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召开承包商员工大会,开展形势任务宣讲教育,进行人员培训,让他们明白虽然用工性质发生了变化,但中心和他们的工作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目标一致、任务一致、服务对象一致,中心还会关心他们的工资按时发放、安全管理等问题,通过反复交流、多次讲解,基本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和担心,统一了认识,使他们明白了甲乙方关系的各自职责,不同工分,从而加强了合作,密切了相互配合。

二、统一标准、执行制度、强化考核

由于承包商整体管理有其特色,但也存在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员工队伍管理、现场管理、基础资料等不足现象,存在标准不统一、执行力不强,突击应付检查、考核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现象、问题,中心没有武断的检查、考核、扣款,而是深入现场,了解原因、查找问题,发现中心原来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各类记录等成了中心和承包商之间的“夹生饭”,中心原来的工作标准已经不完全适合承包商的具体管理、操作了。

如何统一标准,执行制度。为此,中心反复召开承包商管理人员座谈会,就工作标准、制度执行进行深度沟通,引导教育、辅导,让他们学习、领悟中心原有的工作标准、设备操作规程,使他们领会贯通、消化吸收,将中心多年以来积累的成熟的、稳定的、科学的工作标准、操作规程转化承包商工作的制度、标准、流程,进行全员宣贯、培训、执行。中心对承包商扶上马送一程的做法,既使承包商尽快进入服务角色,胜任具体工作,也使中心各项业务工作标准稳步推进,保证了服务质量,在外包后没有出现明显下降,更是得到了前线单位、员工的认可和赞扬,也使监督考核有了统一准则、进一步完善了合同考核细则,使承包商心悦口服,改变了承包商被动考核局面,使承包商的各项工作做到了“有法必依”、中心监督考核做到了“执法必严”的双赢局面、良性循环。

三、统一管理、规范现场、强化服务

业务外包后,在日常管理上出现了多头管理、工作现场“三好五S”不能执行到位,甚至出现工作现场混乱、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直接影响到中心的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如何规范承包商工作现场管理,如何帮助承包商理顺内部管理也成了中心服务承包商管理的一个新课题。为此,中心加大对承包商管理人员的“传帮带”工作,从承包队伍人员结构、工作分工等方面分析,就内部管理如何分层、岗位如何设置、职责如何划分等向承包商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承包商尽快建立起自己的内部管理体系,落实自己内部人员分工情况,使业务外包整体工作运行平稳、有序,并力求合理、科学。在内部管理规范化、岗位分工明确化以后,中心党支部立即安排党员骨干带领承包商管理人员,深入施工现场,就如何规范现场安全、施工作业和服务质量进行言传身教,使现场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从而做到“三好五S”,服务承包商管理,提高了承包商的现场服务水平,保障了中心整体服务水平。

四、统一思想、引领文化、强化认同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统一、规范、强化,承包商总体工作明显提升,服务质量也有明显提高,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产生新的问题。如:承包商之间的协作配合矛盾,承包商管理人员与员工的矛盾,承包商内部员工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不仅影响着承包商之间团结、内部管理,而且影响到中心的服务质量,严重的矛盾激化,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如何统一思想,引领不同文化,强化承包商之间、内部的认同,又成了中心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一个课题。

为此,中心召开支委会议研究制定对策。针对具体事情,开展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活动,做思想工作、化解矛盾、统一思想、引领文化,发挥政治思想工作优势,逐步理顺承包商之间关系,使各承包商都明白、理解大家是利益共同体、目标共同体,都是为石油而生,为石油而存在的共同价值观,认可吐哈石油文化的同呼吸、共命运、同风险、共收益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文化理念,统一哈密物业管理公司“真情服务、创造感动”的服务理念,逐渐理顺内外部等诸多关系,将承包商工作作用最大化、及时化、共享化。

业务外包以来,由于承包商管理还没完全适应石油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考核,在管理、制度、标准、流程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也没有党组织、工会组织、青工委,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员工思想动态管理缺失,员工一些合法权益、合理诉求无法得到保障、满足。而这些不足和缺失直接影响到承包商队伍稳定、员工团结协助,进而严重影响、制约中心服务前线、保障生产的服务质量、服务满意度。

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就是要结合实际,服务全局,承包商工作与中心工作目标一致、任务一致、服务对象一致,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就需要增加服务承包商内容。为此,中心在对承包商进行监督、检查、考核、指导的基础上,结合支部开展服务型党支部建设工作,拓展内涵,增加服务内容,增加服务承包商这一项,使服务型党支部建设更具生命力、创造力,只要中心与承包商做到两心合一服务前线,就能争创佳绩助推发展。

实践证明,服务承包商就是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承包商就是服务自己,服务承包就是保障中心安全、保障中心经营、保障中心服务质量、服务满意度。在检查、监督、指导、考核的基础上,加强服务,将所有这些管理措施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就是对服务型党支部建设的探索与创新,就是保障中心工作。

【参考文献】

[1]衣芳、王爱玲,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论析[J].学习论坛,2005.12.

[2]郭守松,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努力做好群众工作[J].决策探索,2005.12.

工商管理如何就业篇2

一、为什么要选择“经销商管理”这个话题

1、 给营销界“商超过热”现象降降温

如何“挺进大卖场”成了日用日用品营销界热点话题,而且有点“热”过了头,似乎卖场已经成为日用品企业营销工作的重中之重,这种提法和风气很容易给企业带来误导。尤其是中小企业,产品力不足、广告支持不够、全国各地市场批发通路价格高低不齐,盲目的全面进入超市,大多会非死即伤——一部分是不堪商超各种费用盘剥和末位淘汰规则的压力中途退场;另一部则分因为大超市间的特价连动效应,扰乱整个批发通路的价格体系,造成批发通路无法出货,甚至导致整个市场瘫痪。

毋庸讳疑,商超是未来趋势,是产品形象窗口,不可小视。但目前商超只是在个别较大的城市才真正成为主流渠道,大多数北方城市,二、三类城市零售额还是集中在零店、批发商、经销商。从全国市场的角度看,目前渠道的主流绝对不是商超,销量还是要靠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店来完成。

2、经销商管理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复杂性

·经销商管理的重要性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多数内资企业没有广泛设立严格意义上的分公司(设立财务、库房、销售功能),销售额90%以上靠经销商完成,厂家直营市场的销售占比极小。

为什么中国的经销通路如此强大?

受经济、文化、商业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国内消费者不够成熟理性,品牌忠诚度不高,容易受炒作现象的影响——市场上流行什么(实际是商家流行卖什么)我就买什么!国内日用品营销的铁律就是,一要迅速形成有视觉震撼效果的铺货率——创造流行气氛;二要维持着这种铺货率,维持流行趋势。

中国地域广阔,公路运输成本又高,真正有消费能力的消费群并不集中,人均购买量小、超市量贩等大型卖场还远远没有普及,很大一块销量来自于数以千万计的小零售店。国内的零售店通路独具特色:退休的老头老太太把一楼阳台的窗户打开,挂个招牌,就是一个售点。一个四五百万人口的城市、零售店可以达到两万多家。

靠厂家的力量去对这么多售点铺货,并维持物流,一定会“赔死”。没有各级经/分商的踊跃参与,厂家不可能创造流行、维持流行!制造厂想立足于市场,必须将产品通过经销商、批发商分销,扩大产品的覆盖面,能否有效管理经销商,调动各级经销商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生存——在中国,经销通路的力量不可回避,不可阻挡,无法替代!

·经销商管理迫切性和复杂性

经销商管理的问题非常迫切——可以毫不夸张的讲:有什么样的经销商,就有什么样的市场!

同样的产品,同样的价位,同样的广告投入,甚至基本相似的市场环境,甲经销商能把市场做的“风生水起”,在乙经销商的区域却可能一败涂地。

换经销商?没那么容易,一旦你和一个经销商合作一段时间,然后发现他种种“恶行”无法控制要换他时,往往伴随着市场上冲货、砸价已经泛滥、价格已经“倒挂”、异常帐款已经出现、通路上已经有大量即期品。而这时你要换掉老经销商,重新做市场,就会发现:拯救一个曾经做乱的市场比启动十个新市场都难。

·经销商管理问题又非常复杂

比如:实力大的经销商往往对产品关注度不够,合作意愿不佳;实力小的经销商合作意愿较好,但网络不够,运力不够,制约你的市场发展;厂家为了提高经销商积极性给经销商让利,经销商却砸价;经销商政策分坎级(销售额大的返利高)会造成大户吃小户(大户销售额高、返利高、底板价低),而销售政策一刀切,大小户同样对待又会造成大户积极性下降,甚至出现小户吃大户(小户运营成本低)……。

3、经销商管理企业需自省

很多企业在抱怨“国内经销商素质低,无序竞争严重,经销商客大欺厂”,实际上这些企业最需要的是自省。

你选择经销商是按既定标准、认真考察,还是只要有钱进货,来者不拒?;

你的经销商政策是否回避了“高销量者高返利”的误区?

你能定期掌握各地经销商的库存吗?

你了解各地经销商的出货网络和出货价格吗?

你的员工接受过如何有效管理经销商的培训吗?

…………。

如果这些最基本的扫盲性问题你都回答“不”,那么结论不是经销商难管,而是你管得太滥。

经销商管理很迫切、很重要——每一个企业都知道,但对此问题的认识只行留在口头上不行。企业要真正从员工技能培训、经销商政策制定、经销商的库存、价格、出货网络掌控等各方面下功夫。

经销商管理工作很复杂,但深究一下就会发现,并非像大多企业抱怨的“中国的经销商刁民难惹”,而是厂家的经销商管理工作太不扎实!

二、经销商管理动作分解营销培训课程的整体结构和思路

《经销商管理动作分解营销培训教材》是笔者集十余年知名外/内企销售实务经验原创编写,就此课题,已经先后为近百个企业的营销队伍提供培训,在不少企业的培训现场也有很多经销商参加,他们同样可以从中获得市场管理、厂商关系处理的技巧和方法。该课程设置具体思路及模块如下:

1、理论教育:建立正确的观念:正确的看待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

营销媒体上天天在喊:厂商之间是鱼水关系、双赢关系;大多数业务人员也会觉得酒量大销量就大,关系好销量就好,做经销商管理就是做客情,业务代表的“功力”就体现在能否和经销商搞好私人关系。

实际上真正懂销售的人都知道,厂商之间根本不是鱼水关系那么单纯可爱。恰恰就是受这些片面观点的误导,很多业代在经销商拜访的过程中,跟客户天南海北的闲扯——沟通客情,但就是不讲市场怎么操作;经销商砸价、冲货、截流促销种种恶意操作业代也不敢“管”——怕得罪“上帝”损失销量,最终导致市场主动权完全反控与经销商手中…………。

观念决定行为,业务人员的经销商管理培训首先要从端正观念开始,让学员了解厂家与经销商关系的实质,了解自己作为一名业务代表所扮演的角色。具体内容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经/分销商和厂家真的是鱼水关系那么单纯吗?

·经/分销商对厂家的作用:利是什么?弊是什么?

·正确认识经/分销商;认识经/分销商和厂家的关系实质;

·经销商管理的正确思路:怎样的业务代表才可以宣称“我的经销商管理工作做得很好”

2、经销商选择的整体思路、标准、动作分解、动作流程:

解决一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防止问题的发生、想有效管理经销商,先要学会如何科学的选择经销商。

a、经销商选择的思路

选择经销商不是越大越好,选择经销商要全面考虑。不但要考察他的实力,还要看他是否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商誉、口碑、终端网络、行销意识等综合指标。,

B、经销商选择的动作分解

厂商关系实质、经销商选择思路都是泛泛的理论教育,学员听着很

有意思,但是大多还是不知道如何行动,所以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把理论教育向下延伸变成实战场景教育并落实到动作分解——告诉业代有关经销商的实力、行销意识、等各项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如何调查,每一个大指标可以拆分成多个小指标,通过那些动作——问什么话、走访那些区域、观察什么现象、搜集什么数据、怎么发问、怎么走访………才可以逐一落实对以上指标的评估。

C、引导业代注意力按照正确的方向执行

知不等于行,人的思维有惯性,业务代表记了一肚子思路、动作、标准后,下市场还是容易按过去的思维习惯去找一个大户回来。所以要再建立一个客户评估模型,让业代用这个模型做工具对侯选客户进行评估打分。从而引导业代的思想和注意力,不由自主的向前面讲过的标准和动作上去发展。评估模型如何建立、主要内容、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也要逐步落实到动作。

D、动作流程给业务代表更感性的认识

业代现在明白了经销商选择的思路、标准、动作、评估工具、就一定能科学的去寻找经销商吗?不尽然,到了一个陌生市场,面对那么多的人和车,不知道当地方言怎么讲,不知道批发市场门朝那边开,一下子又会晕头转向,老虎吃天不知何处下嘴,一肚子学问不知怎么用,所以还要给业代一个工作流程。告诉他到陌生市场下了车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像演话剧一样给他演一遍“到陌生城市按怎样的动作流程就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筛选经销商”。

3、如何促进进准经销商的合作意愿

现在经销商选定了吗?没正式签合同之前只是厂家的一厢情愿,最多只能算是“准经销商”,现实工作中往往不仅是你选客户,更多的是客户选你,有些客户各方面条件不错,但他对经营你的产品不感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客户的合作意愿就成了经销商选择最终的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所以要再教给员工如何和客户谈判,激发合作意愿:怎样分析客户的心态,谈判前做什么准备,谈判时要选择怎样的环境,什么时保持沉默,什么时候要陈述观点,第一句话讲什么,经销商常见的疑虑和异议是哪几个,什么时候反驳,怎样反驳等等。最终打消客户疑虑,结束经销商选择的工作。

4、经销商日常拜访动作分解、动作流程

业代和新经销商打交道,要介绍产品、要宣讲政策……,总之有很多话题可讲。一旦新经销商已经选定,新市场开拓已经完成,新经销商就变成老客户,老客户对公司的产品、政策都比较熟悉,业代周期性拜访老客户时说什么就成了个问题。

外埠市场业务代表拜访经销商,早上坐长途车去,晚上坐长途车回,中午再吃顿饭,一天有效的工作时间其实不超过四小时。在这有限的工

作时间里,如果企业不能给业代一个清晰的方向感,拜访经销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就会出现业代见了经销商就讲老三句“货卖得咋样?上一笔钱啥时候给?这次进货百搭一你要几箱?”然后就开始和经销商闲聊套私人感情,真正有市场建设意义的工作一点也不做。如此经销商拜访简直就像是“走亲戚”。

其实、并非业代偷懒,他们也不知拜访经销商到底该做什么?

企业支付的薪资有限,想招到能力一流的业代,靠一点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灌输就可自创工作思路,不太可能!企业要告诉他们,具体该做什么动作。

比如,抬起脚、向前伸、向下踩,这就叫迈了一步!

业务代表知道了原来拜访经销商有9件事/12个动作要做、知道拜访经销商下车后应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第一个十分钟做哪些动作、第二个十分钟做哪些动作…………、见了经销商第一句话说什么,经销商最常问的十句话是什么?应该怎么应答?有了清晰的方向感,业代的工作才会更有效。

5、企业行为对经销商的管理

经销商的管理不仅仅体现在业务操作层面,企业对经经销商的年终返例政策、销售奖励政策、账款政策、企业的经销商大会、企业业绩分析系统对经销商网络健康起到的预警作用………。这些制度化的企业行为对经销商管理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节主要围绕以下几点问题展开培训。

·如何制定经/分销商合同——范例分析;

·如何控制经/分销商的赊销帐款——基本控制点讲解;

·如何制定经/分销商的销售奖励政策——范例分析;

·如何处理经/分销商之间的冲突——动作分解;

·如何建立预警系统、随时掌握经销商网络的均匀性和有效性;

6、经销商管理面临的“常见营销残局”如何破解?

日常工作中要管理好经销商尽可能防止冲货出现?对极了,但冲货在很多地方已经发生!平时要注意掌控好终端促销的力度防止超市砸价?没错,但实际上超市的恶性特价屡屡出现!

类似这种营销残局问题,学员期望学到的绝不是“应该如何合理设置价格,防止问题发生”之类事后诸葛亮的说教,他们更想知道是已经这样了,怎么办?!

培训内容的实战性往往也就体现在这一环节——不能只放马后炮,不但要讲应该怎样做正确的事,还要讲以前做错的事怎样补救。面对残局如何破解往往事关企业眼前利益,需求更迫切、员工也更关心。

在这一节中作者集多年实战经验总结和在近百家企业培训、答疑、互动讨论过程中搜集的素材,对“大户欺厂”、“冲货”、“砸价”、“客户侵吞促销利润”、“如何建立并管理商超渠道的专业经销商队伍”、“如何操作外埠市场冲击铺货”等等50余个常见典型的市场残局、业务操作细节问题提出破解方法和具体动作;

综上所述,《经销商管理动作分解营销培训》课程设置整体思路主线如下:

工商管理如何就业篇3

您好!

近期我走访了很多经销商,与大家探讨最多的不是当地市场情况怎么样,而是人才怎么管理。相信很多经销商深有同感,人才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发展的瓶颈。

回来后,我认真思考了这一问题,觉得各位经销商应该考虑在“如何让员工的付出更有价值”方面多下工夫。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空,但是我们反思一下,前两年,我们的很多经销商都在搭建管理体系,现在,多数经销商的管理框架是有了,也在运行着绩效考核、企业文化等体系,但是这一套是否真正创造了价值? 体系的建立往往是经销商根据历史经验,或者参考别的经销商建立的,只是一种工具,很多经销商认为有了这个体系就可以了,这是错误的。

管理体系只是一个方法,而不是目的。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利润,提高效率。而如何让这个体系产生价值呢?核心就是:执行体系的人的价值创造性!

一个优秀员工的付出和一个差的员工的付出,除了工资以外,我们对其的成本几乎是一样的。而管理的本质就是让不优秀的员工同样创造出优秀员工的价值,毕竟这个世界上,优秀的员工太少,让我们摊上的几乎都不是优秀员工。所以,我们只能从如何让不优秀的员工创造出优秀员工的价值入手。

怎么做呢?

1 管理者的心里要有“承认员工,用其所长的思想”。

经常听很多经销商说,员工这不行,那不行。我就问他,你心目中的员工是什么样的?他说:能力如何如何,忠心如何如何,素质如何如何……

我反问了一句:你打算给其多少钱?若员工达到这种要求,估计是要拿年薪的。对于经销商来讲,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优秀的人才都到厂家去了,都自己当老板去了!所以,我们先不要去看员工这不行,那不行,而先看看,员工有哪些优点?

缺点是每个人都有的,如果我们整天想改变员工,确实是不可能的,因为员工形成这些缺点不是一两天,而是多年来形成的,你要在短时间改变,很不现实。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每个人的优点充分调动和发挥起来,至于缺点,有些可以通过制度,有些可以通过工作安排,尽量不让其缺点发挥作用就行。

当然我说的缺点不是指人品上的,也不是指懒,只要员工人品上没有问题,不懒,都是可以塑造的。

从我个人对本经销商的调查中看,很多公司的矛盾与问题,是与管理者不断想改变其员工的缺点很有关系的。在实践中,我们可以设置底线:人品好、勤劳,不低于这个底线的人,都是可以用其所长的。

2 必须培养员工。

很多经销商老板不愿这么做。“把员工培养出来了,他就飞了,甚至会培养出一个竞争对手来”。这话没错。

但反过来,我没有看到一个企业因为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而关门的,倒是很多培养不出来优秀员工的企业,日子过得非常难。

管理就其本质就是“教育”,教员工方法,育员工做人。如果失去了教育的本质,那么这个管理只是一个口号。所以,培养员工是现阶段经销商发展的关键点。

怎么培养员工呢?培训当然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法。

培养员工来自3个方面:(1)用制度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2)用标准来形成员工的具体工作方法步骤,(3)用职业规划来形成员工的目标。

(1)制度

制度不是处罚规定。制度就是希望员工养成什么样的工作习惯。我们定制度的目的,就是让员工不要去犯,而不是员工犯了如何去处罚。

我不知道我们的经销商有多少制度是执行过的,多少制度是员工不知道的,多少制度是已经过时没有去重新修订的。

现实中,很多经销商的制度就是贴在墙上的广告,没有去执行。每年很多制度也没有去盘点,哪些制度是可以省掉了,哪些制度是要加的。

建议经销商,先盘点一下自己的制度,在实践中是否是有效的,是否需要调整。制度力求简单,如果复杂到员工都背不出来,更不知道该如何去执行了!

(2)工作标准

几乎很少看到经销商有岗位工作标准的,而这非常关键。

什么是工作标准?就是依据每个岗位的价值,把工作的关键点找出来,并把一步步如何做形成流程操作标准。

比如:负责B,c店的销售人员的工作关键点之一,就是和店主之间的关系建立。那我们是否有一个标准,到了门店,首先干什么,其次干什么,遇到店主什么情况,我们该如何说,如何做……

这些要由所有的销售人员一起,总结出来一套最佳方案,然后全公司推广,在实践中不断修订。这样坚持做两年下来,我们就有了一套操作标准,而不管对于新员工的培训,还是评价老员工的过程管理,都是一个有用的工具!

可能很多经销商感觉太麻烦,但随着公司人员越来越多,光靠人帮人、人教人是不行的,很麻烦,也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员工。现在的麻烦是为了企业一年、两年后的高效。企业发展靠的是复制,尤其是人才的复制。而人才的复制,不是靠复制人,而是将人如何做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形成步骤,让其他人都能掌握。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培养出了一两个精英,而企业不是靠这一两个精英的。怎么把精英掌握的东西复制,这才是最关键的。

(3)职业规划

帮员工做职业规划,在我们的经销商群体里,我是没有看到的。必须承认一点,除非是股东,职业经理人和销售员工是不可能和企业长期走下去的,因为企业发展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人,今天优秀的员工也许明天就是企业发展的障碍,这是个现实。

当然,很多经销商真心希望员工会一辈子跟着自己,除非这个员工每天去学习、进步(而现实中这个概率是很小的)。当然,也存在小部分员工会长期在企业里,我说的长期是指10年以上。

既然大多数销售员工是要离开的,我们就要给销售员工指条路,未来往哪走,如何盘点一下现在具备的优点、能力,自己离自己的目标还差什么?这就是给员工培训的方向。

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员工是没有目标的,或者其目标就是今年赚多少,明年赚多少。建立目标和进行目标分解的目的,就是让员工有了过程价值,能享受到工作中的快乐与增值。没有了目标,则如何能享受到工作的快乐呢?

除了赚钱以外,我们还能给销售人员带来什么?如果你自己都认为销售人员就是为了赚钱,那么我相信,你的销售人员除了和你谈怎么做工作让其自己多赚钱以外,其他什么都不会谈!赚钱是个结果,不是个过程。员工追求结果是没有错,但能否让员工享受这个过程,或者去得益于这个过程呢?

写完上面的话,我感觉自己有些班门弄斧了!但这些是真心话,虽然不好听,但希望经销商能进行一些反思,若经销商能够再深入地去琢磨一下,我就很欣慰了。

工商管理如何就业篇4

 

从内容来看,商事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工商行政管理主要包括职能转变、市场准人、市场监管和市场服务等四个方面。

 

(一)为了推动和实现商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必须首先转变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职能定位不清晰、角色错位,是传统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工商行政管理大包大揽,包办了许多本不该自己管辖的商事活动和事务。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对工商行政管理进行了面向市场经济的适应性改革,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工商行政管理“强审批、弱监管,重事前准人、轻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的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为了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工商部门必须放松市场管制,向市场和企业放权,“实行统一的市场准人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人清单之外领域……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1]这就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从促进市场良性循环、培育健康市场体系和提供相关服务等方面进行职能定位。

 

(二)市场准入是工商行政管理的起始环节和商事制度改革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市场主体登记与监督管理的主管机关,应当首先对市场准人制度进行反思和改革。有关市场准人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一是如何对市场主体进行合理的划分,其标准是什么?这将直接影响到市场主体准人方面的公平与公正。二是如何对待安全与效率的价值取向。在市场主体登记环节,如若重视安全的价值,必然强调实质性审查;而注重效率的价值,必然强调形式审查。实践表明,坚持实质审查原则,不仅增加了登记主管机关的工作压力,也涉及登记机关与企业的责任不清问题。三是如何协调和平衡各登记主管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尽管企业登记管理的主体主要是工商部门,但企业为了取得合格的市场准人资格,还必然与卫生、公安、环保、质检等部门打交道。那么,在商事制度改革中如何使这些机关相互配合,而不相互扯皮?如果一个部门改了而其他部门没改,事情还是办不好。也就是说,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要保证商事制度一体化设计、整体性改革和机制化运行。

 

(三)市场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的主体职能,亦是其核心任务。无论政府职能如何变迁,只要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存在,市场监管就不可能消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2]可见,强化市场监管是商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手段和目标。事实上,实施注册资金认缴制和先照后证后,市场主体准人门槛大大降低,这必然涉及如何加强后续监管的问题,否则,各种鱼龙混杂的市场主体进人后,市场秩序必然混乱。所谓“宽进严管”就是这个道理。强化市场监管必然涉及对监管的对象或客体、依据、标准、体制、方式等诸多问题的规制安排。就监管的内容而言,只局限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直接作用于市场运行过程方面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监管的范围。

 

就监管的原则而言,至少包括:国情原则、民主原则、法治原则、公正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就监管的路径而言,主要应包括:努力实现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等方面的统一;强化全程监管、信息化监管、无缝隙监管、有效监管等理念;积极实现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整治向常规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行业自律、公众参与、多元共治的大监管格局;等等。[3]

 

(四)工商行政管理的市场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商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要求商事制度改革必须以优化服务为导向,涉及到办证办照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公平竞争秩序的维护,市场法律知识的普及,有关的信息服务、管理服务等等。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可以将服务内容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如通过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秩序,通过提供有关资源、信息促进区域经济融合,通过强化对服务领域消费维权的引导创造安全消费的社会环境,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通过政策调整开辟广阔的就业渠道等。

 

微观上是指为市场主体提供各类直接服务,如商标服务、维权服务、合同服务、查询服务等。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服务的性质属于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的方式主要包括行政执法、政策引导、示范教育、法律咨询、受理投诉等。

 

二、商事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工商行政管理方法研究商事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工商行政管理方法主要包括方法原则、方法借鉴和方法途径等三个层面。

 

(一)有效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工商行政管理应坚持什么样的工作宗旨,这涉及的是工商行政管理在方法上的核心价值取向,即方法论原则。工商行政管理方法原则的确定与商事制度改革实施的背景、动因紧密关联。当前,我国实施商事制度改革主要是源于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应对和扭转经济下行的状况,以及如何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转换发展动力、转变发展模式,当务之急是如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当前稳增长、调结构的需要,也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政策。[4]由此可以得出:工商行政管理的方法论原则应突出服务当前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需求和现实要求。正如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国家工商总局时所指出的,“工商部门站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第一线,为稳增长、促创新、扩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5]

 

(二)从方法借鉴来看,商事制度改革中的工商行政管理有必要借鉴国外境外的经验。一方面,我国商事制度是个舶来品,其建立的时间比较短。国外境外有些商事制度由于建立和发展的时间比较长,相对来说比较完善。因此,方法的借鉴具有合理性。另一方面,全球一体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扩大,自贸区已经推出负面清单制,“一带一路”战略正在积极推进,这些都表明我国的改革开放与贸易全球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商事制度也必然要与国际接轨。因此,方法的借鉴具有必要性。就工商行政管理而言,有关商事制度改革的经验借鉴主要聚焦于商事登记制度方面,主要包括:一是政府干预较少,法人资格与营业资格相分离;二是重视法律对登记制度的保障,统一商事登记立法;三是重视登记效力及法律责任明确;四是“天赋商权”,实行小商人“自愿登记”或“免予登记”。[6]如此等等。

 

(三)有效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必须注重顶层设计与地方试点相结合,即在工商行政管理过程中,既重视上级对商事制度改革的系统谋划和统筹设计,也要鼓励地方及部门对商事制度改革进行实践探索。在中国,商事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改革的目标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改革不是纸上谈兵,需要虑及可行性、可操作性以及系统性、整体性,常常涉及重大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是说,设计改革不易,执行改革更难。因此,商事制度改革既需要地方试点的经验,也需要顶层设计的规划。改革的顶层设计总体上遵循渐进路径,但有时也需要局部突破。因此,克服“顶层设计依赖症”,试点便是选择突破的路径。[7]正如指出的,“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工商行政管理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商事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的顶层设计,一手抓商事制度改革实施的试点,将二者结合起来。

 

三、商事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工商行政管理绩效研究

 

提升工商行政管理绩效是商事制度改革的根本归宿。推进和实现商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必须着力增强工商行政管理的运行效率和效能。在商事制度改革背景下,评估活动主要是对工商行政管理活动的运作过程、成本及其社会效果等方面的测定,以此来评价商事制度改革目标的实现程度并由此划分绩效等级、发现绩效问题,从而改进管理绩效,使工商部门在市场准人、市场监管、市场服务等方面更具竞争力。因此,工商行政管理绩效评估对于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动力作用和杠杆功能。

 

工商行政管理绩效评估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一般由思想体系、组织体系、指标体系、结果运用体系等组成。

 

(一)评估主体结构是否多元及其优化,深刻影响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评估主体多元结构是保证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有效性的一个基本原则,因为任何一个业已确定的评估主体都有自身特定的评估角度,有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同时,具有特定身份的评估主体亦有自身难以克服的评估局限性。”[8]商事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工商行政管理应实施全方位绩效评估,即绩效的评估人不仅包括上级,还包括同级、下级以及行政相对人(群众、政府)的评价。

 

(二)指导思想是工商行政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的首要前提,它深刻影响评估体系设计的价值取向。依据市场决定性作用的价值理念和商事制度改革的目标要求,构建工商行政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主要应该遵循的指导思想包括,有限行政”的定位、公共服务的价值、市场本位的核心以及操作性强的功能。

工商管理如何就业篇5

巡店理货员一直以来是厂家营销管理的一个盲区。因为巡店理货员工作环境存在极强的流动性,工作内容又往往以过程改进为主,因此厂家很难对她们实施量化考核,结果自然很难监控。

在这里,笔者不妨问上几个问题,您来判断一下当前您的理货队伍管理存在失控吗?

您能杜绝您的理货员“早晚报到、中间睡觉”的可怕行为吗?

您能张口说出哪一个理货员的过程工作做得最到位吗?

如果不跟业务员的业绩指标挂钩,你能对当前理货员的工作表现做出公正的排名吗?

上述问题,如果你不能够给出肯定的答案,那么毫无疑问,当前你的理货员正处于失控状态;如果你都能够给出肯定的答案,那么你的理货员正处于你的掌控之中。

但是,即便您的理货队伍管理不失控,您的理货员队伍管理科学吗?下面,不妨再回答笔者几个问题:

您知道超市欢迎什么样的理货员吗?

您知道理货员和业务员的微妙关系吗?

您知道理货员离店后,谁动了你们的排面吗?

上述问题,如果你不能马上给出答案,那就意味着你的理货员管理尚未科学。

这里,笔者想就巡店理货工作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讨论,就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深入探讨理货员失控的根本原因

失控的理货,不如外包

如何实施理货员的科学管理

在此,笔者愿意和众多的理货员管理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互换思想、总结提升,整理成文供大家参考。让理货这个以过程为主的工作能够真正地提升企业形象并更好地为销售结果服务。第三篇:失控的理货,何不外包?

当前,各个厂家已经意识到,理货员的管理存在失控。为了避免失控,厂家往往采取了改进措施。但是结果并不理想,失控的局面往往变得更加失控。

那么,失控的理货,何不外包?

本文将以北京市场为例,对理货管理工作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理货外包的显性意义:让发包企业摆脱繁杂、专营核心

北京市场零散、庞大,理货外包可以帮助企业摆脱繁杂、专营核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1、理货外包,大势所趋

其实,解决理货失控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减少理货门店,增加驻店导购。有了驻店导购员,无论是销售业绩还是市场形象都会有了保障。

问题的关键是:且不说上海、深圳、北京这些Ka连锁门店过千家的超级大市,就单是Ka门店数量在30家左右的城市,全国至少要上百个。如果店店都上导购员,每年导购人员费用投入至少要在3500万元作用。可以说,这样的数字,如果不是可口可乐、不是宝洁,一般的快速消费品公司是根本无法承受的。

面临这样的现实状况,大多数的公司该何去何从?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当前经销商的存在意义。当前在中国的零售终端管理上,各个厂家往往把销售额大、形象突出的门店尽量把握在自己手中,剩下的门店则愿意统统交给经销商来管理。交给经销商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借助经销商手中的雄厚资金、物流体系和销售网络,来实现资源整合,最终达到降低成本、扩大销售的目的。也就是说,在零售终端市场,没有任何一个厂家能够不借助经销商而独立完成销售工作,经销商的存在是必然的!

那么,当前经销商营销工作的重心是什么呢?应该说有两个方面:物流和资金流。首先,经销商要具备足够的资金,向制造企业打款发货;货到后,经销商每天就要按照制造企业和零售终端的要求,在指定时间将指定商品送到指定地点,物流配送牵扯了经销商的大量精力;之后,经销商最为关心的就是账期结束要立即到零售终端将压了至少60天甚至更长时间的货款结回,再汇给制造企业。这样,一个新的销售周期又将开始。

从经销商的工作流程我们不难看出,经销商最为关心的是“及时”:发货及时、送货及时、回款及时。虽然经销商也拥有一支自己的业务队伍,但是根本无暇顾及以理货为代表的产品服务工作;或者说,即便能够顾及,但产品服务工作也不是经销商工作的核心内容。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经销商存在的道理就在于他的独特优势:资源整合。既然厂家和经销商都无力做好理货工作,我们莫不如将理货工作交给服务业内的“经销商”——理货外包公司进行管理。理货外包公司同经销商一样,具备相同的优势:资源整合。不同的是,经销商实现的是商品品类和渠道的整合,理货外包公司实现的是终端维护品类和渠道的整合。

2、理货外包的战略优势:摆脱繁杂、专营核心

在终端市场的维护工作中,对理货人员的管理会占据企业大量的人力、精力、财力。理货业务外包后可使企业摆脱如上这些繁杂,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和渠道开拓上来。

未来中国的制造企业,主要精力都要投入到产品研发和渠道开拓上来,这才是“中国创造”的本质。而繁杂的简单性工作,则可以交给专业公司代其完成;专业公司也可借助多家企业的服务,实现资源整合、发展壮大。这种专业公司就是外包公司。例如,经销商就是产品销售的外包公司,而理货公司则是产品服务的外包公司。

专业外包,对于发包商和承包商来讲,是相得益彰的。例如,当前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往往将软件开发工作交给印度、中国的大量技术人员来完成,即软件外包。欧美、日本经济强国软件外包的目的,就是直接应用印度、中国廉价劳动力的开发成果申请国际专利并得以应用,以获得更大的效益,这就是发包方的真正需要;而对于印度、中国这样的承包企业,承接了大量的软件外包工作,可以创造收益、解决就业、提升专业技能。虽然没有发包方的收益大,但也为承包方创造了不小的效益。

制造商和理货外包公司的合作同软件外包的情况是一样的。制造商专心研制产品开发,理货公司专业理货。理货公司凭借地毯式的理货模式和获取的海量信息不断提升,汇集更多的有效信息提供给发包企业;而发包企业得到了大量的高质量信息,也可因此精准地开发出更多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总之,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结果就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二、理货外包的隐性意义:降低用人风险

2008年1月1日,新的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对于好多中国企业来讲是个不小的震撼。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更是不知所措。驻店导购员、理货员工作,就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岗位。

按照新的劳动合同法要求,各家公司愿意为高级人才买单,但是对于简单型工作岗位的员工,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很多公司干脆不遵守劳动合同法,仍然随意辞退导购员、理货员等;好一些的公司则可能找到专业的派遣公司,采用了劳动合同外包的方式来规避劳动风险。但是,劳动合同虽然外包了,员工的管理依然归发包企业负责,劳动关系依然和发包企业脱离不了干系。结果,责任丝毫没有推卸,企业还要增加额外的派遣费用,人力成本反倒增加。

而理货外包,可以将理货工作全部委托给专业的理货公司,由理货公司对理货工作全权负责。也就是说:雇佣理货员、理货人员的管理、理货人员的薪酬、理货人员的劳资关系全部由理货公司负责。这样,自然解除了发包企业的用人风险,其合作意义可想而知。

三、理货外包后,如何控制理货工作?

理货外包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理货工作得到更好的控制。但是,交到别人手里的工作,如何得到更好地控制,这是发包企业最为担心的问题。

1、理货外包公司管理理货员的优势

庞大的专业理货团队

理货外包公司同经销商一样,是靠资源整合优势得以存在的。因为要为不同性质的多家企业从事理货工作,所以具备庞大的理货团队。而哪家发包公司单独雇佣庞大的理货团队,难免都会显得捉襟见肘。

专业的理货技巧培训

理货外包公司多为管理咨询公司,由专业的销售与市场专家组成管理团队,对理货工作相当熟悉。相比发包企业的理货主管,在培训技能方面,恐怕要超越许多。

先进的理货管理体制

理货公司了多家企业的理货工作,要迎合不同企业提出的不同要求,所以经验会相对丰富。特别是有专业管理团队的引导,理货员的管理体制应该不会令发包企业担心。

迅速的市场信息反馈

良好的终端客情关系

同经销商一样,因为专业加上资源整合,所以理货外包公司会有更好的客情、更多的信息反馈。

2、理货外包公司为何能让发包方放心

理货外包就是为了让理货工作得到更好的控制。但是,交到别人手里的工作,如何得到更好地控制,这是发包企业最为担心的问题。发包企业的担心可以理解,但是这种担心又大可不必。

首先,理货外包公司就是靠资源整合取胜的企业,所以不可能单单承接一、二家企业的理货工作。承接的理货工作多了,监督的企业也就自然增多。各个发包企业都会一一到现场监察,理货公司则不敢有半点疏忽,发包企业就不必象自己理货那样担心理货公司理货人员的到岗情况了;而理货外包公司专人专业化的理货技巧培训、严密的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也提升了理货人员的工作质量;最关键的是,理货外包公司专职的理货经理、庞大的理货团队、良好的终端客情,会提高发包企业理货工作的效率。

也就是说,理货外包让我们将理货的管理模式从制定转向了监督,腾出了更多的精力专营核心。

工商管理如何就业篇6

关键词:加强措施;工商;管理培训;提高水平;企业管理

一、引言

对于一个企业迫切想要将自身管理水平提升,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使企业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管理团队。然而,在企业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管理团队过程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有效的方式就是强化培训。在企业加强工商管理培训过程中,可以在有效提升管理人员水平的基础之上,提升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促使企业发展更加长久。由此可见,在市场劲烈竞争的同时,现代化的企业若要取得更好的地位,就应该强化工商管理培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二、加强培训企业工商管理的作用

加强培训企业工商管理,其实就是将企业管理水平进行提升,有效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工商管理培训,就是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国际商务、经济法、营销、财务以及金融方面知识的学习,在工作中将学习的这些知识内容熟练地运用到实际管理中,可以有效地提升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水平。所以,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企业加强工商管理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加强工商管理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其中对工商管理培训能够造成直接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1.培训的模式以及内容不够新颖,跟不上现代经济发展的潮流,很难与时展同步,无法将培训的知识应用在管理实践中。2.师资团队力量不足,很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也很难保障企业管理培训的有效性。3.企业领导对加强工商管理培训的意识薄弱,不利于开展工商管理培训工作,更无法将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提升,很多企业员工也因此难以提高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四、在加强工商管理培训过程中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策略

1.不断优化培训的模式以及内容通常情况下,培训工商管理方面,涉及内容比较复杂,培训的层次相对来说比较高,并且整体的培训任务也比较重,整体而言,工商管理培训难度比较大。所以,在加强工商管理培训过程中,只有不断优化培训的模式以及内容,才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在当前的企业管理培训中,培训内容在不断地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转化,整体的培训也具有更多样的方式,人们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中也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真正地将培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连接起来。2.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在工商管理培训过程中,对整个培训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及影响的就是师资团队的整体水平,所以有效地加强建设师资团队以及提升整个师资团队的能力,对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非常重要。然而,要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就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师资体系,设立相应的考核的标准,对教师自身的水平以及能力进行严格考核,对能力达标的教师开展培训工作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的水平,有效地打造强有力的师资团队,更加保障了企业管理培训的有效性。3.更加重视工商管理培训在开展工商管理培训工作之前,企业领导应该增强工商管理培训的意识,将培训的准备工作真正落实下去,积极开展,并且做出有力的宣传,把工商管理培训看作是企业最紧要的事情来做。所以,只有企业领导者更加重视,员工们才能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以及更加重视工商管理培训,积极参与培训中,以提升自己的工商管理能力,可以有效地提升整个企业的管理培训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残酷。在这样残酷竞争的市场中,企业倘若要维持自身的长久发展,就更应该对人力资源方面进行全面管理,这也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同时,企业在参与竞争中,要牢记最主要的人力资源就是工商管理人员,由于工商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把握着整个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所以在加强培训工商管理人员的时候,就应该制定比较合理的奖励政策,不断地对人力资源进行结构的完善,真正地做到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恬恬.浅谈如何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培训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4

[2]尤建伟.探索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及发展方向[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3

工商管理如何就业篇7

关键词:农信社;商业银行;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0.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105-02

当前,全国各地农信社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建立农村金融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以股份制为主导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了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步伐。但从实际情况看,农信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如何解决农信社支农的政策性与企业效益性间的矛盾

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银监发[2003]10号)规定,农村商业银行是指由辖区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的股份制地方性金融机构。主要任务是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从该定义中我们看出:

第一,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以全部法人资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作为企业法人,农村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第三,作为农村商业银行主体,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并以所持股份为限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债务承担责任。

第四,在性质和任务上,农村商业银行不是标准的股份制金融企业,特别是服务的目的和对象依然离不开农业、农民和农村。按《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农村商业银行要将一定比例的贷款用于支持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具体比例由股东大会根据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状况确定,并报当地省级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第五,农村商业银行脱胎于农信社,以其精神是对农信社一次比较彻底的“洗牌”。在改革理念上应该是走向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全的市场竞争主体。但是,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又要面临两难的选择,即面临支农的政策性与企业效益性的尴尬境地。

那么,如何正确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呢?从逻辑性和矛盾论看,随着城市迅速扩展,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农村趋于消失,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支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其企业所追求效益性很难统一。但由于农村商业银行脱胎于农信社,加上我国政策的导向,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过程中必然要思考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既然要体现政府支农惠农的政策性,那么作为金融企业就要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财力、政策支持。综观我国自从20世纪笔者对农信社改革到2005年提出“花钱买机制”新一轮改革,历次改革都没有走出倡导“合作”机制,而历次改革的结果事与愿违,都没有真正地“合作”过。所以,本次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是对以往改革的总结,是新形势下改革农信社新模式的探索。那么,争取国家相关政策和财力支持将更加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脱掉历史包袱,进而轻装上阵,迎接市场和同业的竞争。

其次,进一步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市场定位,真正树立经营主体、利益主体、竞争主体和金融主体的价值选择。农村商业银行只有树立了真正主体理念后,才会尽快找准位置,参与激烈的行业竞争。

二、如何解决民间资本融资入股问题

目前,农信社的社员来源单一,入股金额小、优质资本不多、社员参与管理竞争意识不强。这本身是社员的实际状况决定的。但是,对于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来说,我们面临的融资入股必将是个问题。这里涉及的问题是未来充实资本金,如何让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商业银行。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以下方式:

首先,在企业的章程中明确规定民间资本进入的条件以及入股后的权利义务。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可以分析民间资本进入的可能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民间资本应该是很充裕的。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经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约8万多亿元;城乡居民手持现金大约1万多亿元;城乡居民手持股票、国债、企业债券、投资基金券等有价证券大约3万多亿元。以上这三项加在一起在12万亿元以上。进而又说,如果所有上述这些现实的民间资本和潜在的民间资本中有1/8或1/10进入国内的银行业,这将是一大笔加快银行业改革和壮大中国商业银行实力的资本投入。可见,农村商业银行的融资空间非常大。

其次,我们要分析如何让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商业银行。这里除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外,我们要结合各地的具体民间资本实际情况。实现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的要求。比如说,让民间投资者可以成为真正的股东,参与企业具体事务管理等。

最后,民间资本成为股东,不能实行平均主义。避免把企业资本按各自投资的多寡进行平均分配,必然要有部分股东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条件下拉开股份差距。只有这样才提高效率,防止平均主义时候出现的“都不管”现象。

三、如何解决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问题

在农商银组建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农信社不良资产的处理及风险处置。不良资产问题处理成功与否,将严重影响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成与败。因此,如何解决农信社的不良资产问题是核心、是关键。对此,笔者提出几条解决思路。

第一,争取政府帮助,消化历史包袱。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农信社与农行分家后,农业银行转移给农信社很多不良资产,政府要对这一部分不良资产实行剥离政策,然后再由政府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与此同时,政府要给予农信社3~5年内免征营业税、提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等优惠政策。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对于政府特别是地方行政干预造成的优质资产损失,应由各级政府承担责任,一次性予以融资解决。

第二,争取人民银行提供无息或低息再贷款。仅仅靠政府的帮助,还不足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人行对待农信社要像对待其他商业一样,给予比较充足的无息或低息再贷款。

第三,真正完善法人治理机制,自力更生,争取靠自身消化不良资产。目前,农信社应当积极开拓创新、改善盈利结构。我们必须警惕不断升级的“脱媒”效应。所以,农信社要积极扩大中间业务领域,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以及信贷管理制度创新。组建后的农村商业银行,要办成“真正盈利的银行”,而不是以财政、赈济的方式、配给的方式被动执行国家政策。在商业和政策性贷款的风险管理机制方面,要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审查贷款项目,加强信贷资金的风险管理,确保各项风险降低在最低限度。

另外,为了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对个别农信社违法违规经营造成的风险资产,要严格追究当事人责任,然后再由地方政府通过呆账核销等手段予以彻底解决。

四、如何解决农村商业银行法律地位边缘化问题

从国家的商法角度看,既然农村商业银行作为股份制企业,作为市场活动主体,那么它在法律上的权利义务本该是明确的、具体的,与其他股份制企业没有区别,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并没有对农村商业银行界定。根据该法规定,“本法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那么,从本条看,农村商业银行本是该发条所指的企业法人之一。但该法通篇列举了“商业银行”、“城市合作商业银行”、“农村合作商业银行”,找不到“农村商业银行”这一金融组织形式。其他正式法律也没有提及到。

其次,从法律逻辑上看,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应适用我国《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但在人民银行正式文件中,有关农村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立条件之一,即关于发起人的数量要求(不少于1000人),以及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的任期(最长不超过9年)等规定,这些规定在《公司法》中都是找不到依据的。显而易见,农村商业银行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尚没有明确的法律主体地位。

最后,既然没有明确的法律主体地位,那么,目前我国进行的农信社的新一轮改革,即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法理何在?最直接的规范可能就是《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银监发[2003]10号)以及人民银行的规定。这里可能就涉及到法律与政策的效力问题了,篇幅有限,本文不予赘述。

那么,如何解决农村商业银行被法律边缘化的问题呢?最主要是赋予其明确的法律主体地位,生活中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在法律上身份模糊的商事主体,怎么获得应有的权利保障!基于此,应对现行的《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进行修订,在其中确立农村商业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法律主体地位,并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的实际,对其设立、组织机构等事项作出一般性规定。然后,在遵循《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基本规定的前提下,制定专门的《农村商业银行法》。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可以避免政策调整的随意性问题。

五、如何解决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而言,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的金融事业型人才,这是不争的。由于种种原因,农信社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特别是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的建设要求。那么,在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过程中,我们遇到的人力资源的困难比较突出,如何首先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根据工作要求,对现有职工进行分级培训。在人事制度改革中,现有员工都在个人岗位上为农信社努力工作,也做出很大贡献。但是因为历史原因,现有的农村信用社系统的工作人员如果不进行有计划的分级培训,很难适应新工作需要。当务之急就是对现有员工进行潜力摸底考核。根据各自的能力、学历和实践,让每位员工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进行自我的合理定位。用俗话说,能成为技术能手的绝不让成为后勤骨干,能成为业务骨干的绝不让成为优秀柜员,能担当领导组织工作的绝不让成为单一的外勤人员。

工商管理如何就业篇8

it服务与商业整合

企业的Cio们经常会考虑一些问题:一个商人如何看待it的价值?企业为何要实施itiL?如何将itiL和商业整合起来?事实上,我们看到不少企业在应用it工具想方设法达到商业目标的过程中,it反而成了束缚企业达到目标的枷锁。

也许大家会问:itiL的核心是什么?itiL的核心是给公司架构及商业目标带来变化,使之更好地让it与技术整合,使服务人性化。

当今,企业最头疼的问题莫过于客户对企业的抱怨。说到底,就是企业如何与客户沟通。

商业人士与it人士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商业人士会说,it人士只会说it术语,他们之间无法很好地沟通。

对itSm有过一个调查:it企业里缺乏商业知识,缺乏有效管理,也缺乏一个能有效实施itiL管理的领导。企业部门间员工沟通不畅,企业目标缺乏一个清晰的Roi(投资回报率)。

如何提高企业it服务质量?首先要有目标,其次是要量化目标,第三要重视客户需求,第四要将企业商业目标和it目标整合一致化。今后itiL的未来发展目标是企业内部管理、流程重组、降低成本、专注于客户四个趋势。

Johnson强调,成功实施itiL,必须从业务的角度来看it,将it作为一种服务,并以it服务管理的思路和标准,使信息技术的价值最大化,才能使itiL真正为企业实现高效it管理,帮助企业获取最大投资回报。

Ca是最早尝试将itiL最佳实践融入管理软件的厂商之一,在Ca全球研发中心的努力下,Ca已拥有高度整合的、涉及网络与系统管理、安全、存储、服务台等全面的itSm工具,并已在金融、电信等领域拥有众多itSm成功应用。广东移动利用CaUnicenter实现了全省范围的网络与系统管理,极大地降低了广东移动整个网络和系统的故障发生率及对故障的平均响应和解决时间。

走出itiL实施的误区

显而易见的是,itiL在实施进程中存在种种误区,例如企业为itiL而itiL、itiL教条主义、生搬硬套、实施itiL时责任心不强、公司对itiL重视程度不高、不用工具调整流程而是用流程来适应工具等。

其实实施itiL不是目标,而itiL是利用实现商业目标的工具。而且itiL的实施不是一两个人的事,需要得到高层领导的支持。

针对这些itiL实施的误区,Johnson指出,只有稳定、定义清晰、持续和保护完好的核心最佳实践才会提高全球用户及服务提供商的信心。

itiL为企业的it服务管理实践提供了一个客观、严谨、可量化的标准和规范,但企业的it部门和最终用户需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来定义自己所要求的不同服务水平,参考itiL来规划和制定其it基础架构及服务管理,从而确保it服务管理能为企业的业务运作提供更好的支持。itiL带给企业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以前,企业是出了问题才来解决,形成管理被动的弊端。而itiL恰恰就是为了弥补这个缺陷而孕育而生。

工商管理如何就业篇9

[关键词]网络经济;工商管理;人力资源

1.关于网络经济与工商管理的解读

“网络”和“经济”两个词语的内含和外延,它们各有不同的应用领域,可是二者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词汇,即“网络经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通用的定义,网络经济有时候与电子商务被认为是一回事。电子商务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使用计算机等电子产品和网络来完成商品的买卖,计算机和网络是实现商务活动的一种工具,作为工具当然可以被别的工具替换,但是由于互联网的优势,很多商业或者行业都在积极拥抱互联网,形成了“互联网+”的局面,网络这种工具目前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是不一样的,电子商务更多情况下是营销工具,不一定改变企业的经济形态,企业还是原来的经济形态,而网络经济却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有农工商之分,除了农业产业、工业产业,其他的产业都划归于第三产业,网络经济不属于农业、工业,也就被划归到第三产业中。网络经济因电子技术和互联网而生,网络已经延伸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那么网络经济的市场主体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阿里巴巴、腾讯等网络巨头,也有从事网络金融的网贷公司,还有直播、直播带货等,再有传统企业的经济活动中的部分网络经济活动等。为了更好地理解网络经济的内含和外延,我们来看看美国对网络经济细分的十个小类别:从上面的划分类别来看,显然网络经济又不是传统上的第三产业,比如计算机和通讯器材等硬件是属于工业产业的,销售网络产品又属于流通企业。也正是由于网络的硬件的进步和软硬件的普及,使得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不断的融合,这是个科技化信息化的过程,于是产生了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是网络等先进技术的产物,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形态,但是网络经济没有产生新的行业,又不完全属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网络经济发展趋势看,它已经超越了行业经济的范畴。可以说,网络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有人将其称为第四产业。网络经济势必对传统的经济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传统的工商管理提出新的理论和实践的要求。工商管理,可以指工商行政管理,企业内部可以有行政管理,而工商行政管理多数情况下指的是政府的工商行政部门,比如工商局,负责市场主体的审批和监督等,行使政府的工商管理职能。网络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会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新的工作上的改变,同时会对工商企业内部管理产生深远影响。此文探讨的工商管理指的是工商企业自身的管理,即常说的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标而进行的对人财物的管理。

2.网络经济对工商管理的影响

明确了网络经济和工商管理的含义,我们接下来探讨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区分网络经济形态与传统工商经济形态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来理解这种影响,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2.1信息化对工商管理的影响

网络经济诞生于网络技术基础之上,有自身的规律和运行原则,或者说网络经济有着经济和网络融合产生的特征。信息化就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网络经济的信息化对工商管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传统工商管理的组织结构是分层级的,不是说网络经济的工商管理组织结构就是水平的,而是说信息化让这种分级的组织结构间的信息传递更加方便快捷了,使得原来的层级结构出现了扁平化的现象。比如,如果公司管理层要找基层的员工,那么以前是一级一级往下找,先找总经理,然后分管经理,然后科室负责人等等,工商管理信息化后就会缩短这种查找的路径,高层可以通过市场主体内部的通信软件直接与某位基层员工对话,反过来说,底层可以将信息直接反映到高层。信息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却又会出现信息滥用的消极方面,需要在工商管理的具体工作中避免发生。对信息的快捷获取可以降低工商管理成本,比如可以避免重复建设的成本、融资的成本和仓储的成本等等。信息化也让消费者掌握了产品的成本,因此影响了企业工商管理的成本管理和利润管理,日常生活中的网购冲击了实体店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网络经济实现了企业到消费者的直达,减少了中间商,这也可以称为一种生产到消费链条的扁平化,使得中间商的这个环节不再是必要的了,同时,企业的工商管理也须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地改变传统方式对信息、资本还有物流等进行新的建构,对传统经济形态的经济存量和增量进行重新分割,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2.2用户黏性对工商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方便了企业与用户的连接。互联网是一个群系统,可以将地球的各个角落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地球村”,使得信息可以不分时间不分地域不分国家的方便快捷的传播。网络拉进了不同文化、不同出身、不同种族的人们之间的距离,大家可以非常自由地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交流,从这一点上来说网络经济也是全球经济。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不只是被动的接收企业的产品,只在企业的已有的产品中做出选择,同时企业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也需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生产畅销的产品。网络让产品和消费者连接成为了一体,那么工商管理就需要考虑如何才能保留住忠实的消费群体,增加用户的黏性。网络经济中的粉丝经济体现了这种黏性,这些忠实的粉丝自愿维护和买单。网络可以全天候的让用户和企业交流,企业的工商管理如何适应这种经济形态,做出合适的安排,让企业可以通过与这些终端群体的互动来决定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于是网络经济出现了个性化定制的少量的生产。网络经济始于芯片,成于信任,信任是增加用户黏性的必备条件。技术只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而用户的黏性或者说企业与用户的关系才是关键因素,企业与用户组建一个群,在群中用户和用户也联系起来,用户介绍更多的人加入这个群,这就又形成了一个“终端”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随着群中有效终端越来越多,企业也就越发展壮大。

2.3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影响

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工商管理的一个目标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发挥人才的优势是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经济不但需要传统工商业中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而且还需要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工商管理的组织运行需要出色的行政管理人才,增加用户的黏性需要销售人才和沟通方面的人才,网络的维护和安全需要网络技术软硬件方面的人才,网络经济还需要如大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方面的人才。网络经济经常处于变化更替中,也正是这种变更导致推陈出新,要求企业人才能够做出快速的反映,能掌握网络经济特有的规律,运用现代化的数据分析方法,保护企业免于淘汰并发展。因此如何挖掘和提升网络经济人才是工商管理需要安排的重要工作。

3.网络经济中工商管理的策略

为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变工商管理理念和模式、构建完善工商管理制度和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是非常重要三个方面。

3.1创新工商管理模式

所谓适者才能生存。相比较而言,传统的工商管理信息获取和处理速度不够,组织结构无法适应网络经济的需要,不能快速准确地做出科学的决定。因此,工商管理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以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需要,主动将新知识新思想与传统的管理经验结合起来,将网上与网下结合起来,将创新理念落实到工作中,发挥组织的效率,实现工商管理目标,为企业良好发展提供保障。

3.2构建完善的工商管理制度

理念确定后,还需要组建工商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建立相应的制度,这两项工作是理念落实的基础,是工商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与支持,那么再好的管理理念与难以发挥作用,管理工作会陷入混乱或者形式化。企业应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综合的制定组织架构,确定好基本的工商管理内容,管理人员才能有效进行管理工作,实现工商管理的有效性,同时,企业在构建组织框架过程中,应认清网络的发展趋势,应正确的定位自身,随着时代的更迭创新工商管理理念,不断构建和完善工商管理制度,以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需要。

3.3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人才是网络经济中市场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招揽人才、使用人才、激发人才的动力始终是工商管理的重要内容。工商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掌握新兴技术,在发展网络经济的同时,也对专业技能给出了更多新要求。网络经济除了继承传统工商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优秀的部分后,还要将传统与创新融合起来,重视网络方面的人才与培养,防止核心人才流失。激励制度一直是有效的方法,可以创新薪酬制度、奖励方法来激发人才的奋斗精神和责任意识。还有对人员的培训不但可以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而且还可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关于网络经济的人力资源建设,还需要加强对熟悉和驾驭网络经济规律和特征的人才的重视与培养。

4.结语

工商管理如何就业篇10

关键词:工程分包;安全管理;项目协调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2001年以来,建筑业总产值以20%左右的增长速度持续稳定上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建筑业就业容量大,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全国3,200多万建筑业从业者中,农民工的比例高达84%。然而,建筑业的安全水平相对较低,每年由于安全事故丧生的从业人员超过千人,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元,是所有工业部门中仅次于采矿业的高危险行业。2009年上半年,全国因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死亡1,074人,发生重大事故4起,死亡45人,同比增加3起、35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作为一个传统的工业部门,建筑业之所以成为危险行业,与其自身特点是分不开的。建设工程是一个庞大的人机工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材料和机具必须通过相互联系和配合才能完成一定的施工生产任务,因此这一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除了取决于施工人员的行为,还受各种施工机具、材料以及建筑产品的状态的影响。而在建设过程中人、物以及施工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非常多,比如建筑工人的文化素质较低、施工生产的离散性、变化的物理工作环境以及恶劣的露天作业环境等。另外,工程建设往往由多方参与,管理层次较多,管理关系复杂。仅施工现场就涉及业主、总承包商、分包商、建设监理和供应商等各方,尤其是数目众多的分包商给建筑安全的目标管理、协调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工程分包对安全绩效水平的影响

由于工程建设项目日益复杂化、系统化、专业化以及建筑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一个建设项目往往由数量众多、层次众多的分包商共同完成。在房屋建设项目中,分包商完成工程量的80%~90%是很普遍的。在公路工程或其他重大项目上,分包的部分一般会少一些。国外研究者已经证实了工程分包有助于建设项目更高效、经济地完成。同时,有研究成果表明工程分包是影响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水平的因素之一。总包商和分包商之间混乱的责任关系加大了控制现场安全的难度。另外,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分包商往往会压缩职业安全健康投入以谋求经济上的存活。澳大利亚的一项实证研究分析了分包商遵守职业安全健康法规的障碍,发现实施法律规定的安全健康防护措施的费用、语言和教育水平的限制以及对新制度的恐惧是制约法律有效实施的主要障碍。

在中国,依据《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的规定,专业工程分包、劳务作业分包以及专业工程+劳务作业分包三种形式都是合法的工程分包活动,同时相应法律法规也规定了不合法的工程分包活动,包括违法分包、转包以及挂靠。本文暂不讨论《建筑法》等法律法规中禁止再分包的规定是否制约多元化发包模式的发展、是否与市场需求相悖。目前,建筑业中转包和层层分包现象非常普遍,经常出现一个项目由几个承包商层层转包,导致安全责任不明确,各个分包商都忽视安全。同时,经过层层盘剥,也使得最底层的分包商微利或无利可图,无法保证在安全上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安全事故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可以看出,在世界范围内,工程分包都是影响施工现场安全绩效水平的重要因素。美国在安全管理和建筑安全管理方面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逐渐形成了比较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在分包商的安全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美国对分包商的安全管理

从合同的角度看,分包商通常和总包商直接达成协议,尽管业主拥有对所选分包商的最终批准权,他们通常会接受总包商的第一选择,因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总包商而非业主负责协调管理各个分包商。实际上,业主将分包商看作是总承包商的雇员。这点体现在总包商和业主之间的合同条款中:“在没有得到业主的书面同意的情况下,承包商不应当转租、出售、转移、分派或以其他方式处置合同或承包商的权力、资格或利益的任何部分。在得到上述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允许承包商转包一部分工程,但承包商必须承担总计不少于合同总价款50%的工程。在计算承包商自身应承担的工程量之前,还应在合同总价中扣除其在合同当中有专门条款指定的、可以由分包商完成的项目的价值。任何合同的分包或者转移行为都不能使承包商免除其在合同或合约中规定的责任。”

分包合同在一定程度上提到安全,要求分包商遵守政府的安全规定,一些分包合同中的安全规定如下:“分包商应当遵守所有的安全规则、规定和保护员工或其他周边人员的行业惯例。分包商应及时执行任何由承包商或业主提出的,属于安全的指示,并应充分参与承包商的安全计划。”

尽管业主将分包商视为总承包商的下属,但是大多数总包商却并不这样认为。他们会仔细起草分包合同,通过合同条款的约定使得分包商成为独立的承包商,而非总包商的。因为,如果分包商毫无风险地成为总包商的,总包商的责任会增加。尽管很多分包合同都表述了分包商的安全责任,大多数情况下表述的方式还是很肤浅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由于总包商拥有更广博的知识和更强的控制能力,应承担一部分由于分包商行为引起的责任。对此,oSHa规范(29CRF§1926.10条款)规定:“通过合同获取某部分工程的任何承包商或分包商,不得要求任何壮工或技工在建筑安全标准确定对其健康或安全不卫生、有危害或有危险的工作环境或条件下工作。”该规定强调总包商对“所有员工”负有责任。因此,对于总包商而言,选择合适的分包商成为影响项目能否顺利进展的先决条件之一。

当然,总包商首先应该具备指挥不同工种和分包商的能力;其次总包商必须迅速而有效地让项目建设各方感受到项目安全文化。为了避免雇佣不能理解安全工作重要性的分包商,总包商应仔细对其加以选择,安全成为选择分包商的明确且重要的标准。总包商应如何识别安全的分包商呢?美国的经验是通过安全记录来判断,具体而言,可以采用经验调整系数、工伤赔偿损失率以及事故发生率。如果所有衡量手段得到了一致的结果,当然可以为决策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但是,如果它们之间相互冲突,决策就会变得复杂。

在选择了安全记录良好的分包商之后,进一步探究总包商对分包商安全的影响方式。在对中型项目分包商安全的研究中,安全专家Hinze和Fingone(1988)发现安全主要受到五大类变量的影响,按照其对分包商安全影响的降序排列为:项目压力、项目协调、强调安全、关注员工和安全标准。项目压力对分包商安全绩效的影响最大,其中包括总包商的项目主管判断的项目压力,如果他们认为项目存在巨大压力时,分包商的安全记录一般很差;进度压力也影响安全绩效,如果进度提前,则相对事故率更低;还包括总包商的项目经理的利润压力,如果他们仅重视项目利润,分包商的安全记录会下滑;此外,分包商自身的安全压力也关系到其安全生产水平。研究发现,总包商协调项目所付出的努力与分包商的安全状况直接相关。当其具有良好的项目协调能力时,分包商就会有很好的安全记录。而影响总包商协调效果的因素很多,包括项目的规模、复杂程度等,同时项目中分包商的数量也影响安全,随着分包商数量的增加,事故率随之上升,特别是在分包商数量超过50个以后,事故率明显增加。

而一项针对全美国大型项目分包商的研究发现,其安全主要受以下两个因素影响:总包商对安全工作的重视;总包商有效地进行项目协调工作。在大型项目中,以下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委派一名全职的项目安全员;所有员工必须参加班组安全会议;在各方协调会议上讨论安全;在开工预备会议中讨论安全;监控项目和项目经理的安全绩效;高层领导在视察现场时强调安全等。此项研究还发现,总包商而非分包商自己对分包商的安全有着更显著的影响。

四、对我国的启示

关于总包商与分包商安全生产责任的约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负总责;分包合同中应当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义务,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安全生产承担连带责任;分包单位应当服从总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对比发现,我国法规对总分包之间安全责任的约定与美国并无实质性的差别,关键在于能否将法律规定落到实处,即总承包商应该制定怎样的安全计划以保证现场的安全状况在其掌控之下,分包商又应该采取怎样的安全措施以履行其安全责任。因而,现阶段对分包商的安全管理应该从企业和项目层面着手。

由于我国建筑劳务分包队伍主要由农民工构成,文化素质较低,安全意识不足,很多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便从事施工生产。而劳务分包企业往往管理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地管理农民工队伍。美国的研究表明,总包商对安全的干预比分包商的自我管理更有效,因而总包商应向分包商灌输安全文化理念,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审查分包商制定的安全生产计划,并监督、指导安全计划的执行,逐步形成依据分包商的安全记录进行招标决策的机制,激发分包商进行安全的自我规管,从根本上提高行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2~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2]方东平,黄新宇,HinzeJ.工程建设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8.

[3]王茜.建筑施工频繁“触雷”全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n],中华建筑报,2009.7.21.

[4]Davidarditi,RanonChotibhongs,issuesinsubcontractingpractice.JournalofConstructionengineeringandmanagement1312005.8.

[5]Loosemorem,Daintya,LingardH,Humanresourcemanagementinconstructionprojects-strategicandoperationalaspects.London:taylorandFrancisLtd.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