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十篇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十篇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9:06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篇1

1使用有效的语言

有效的语言是初中历史老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大多要用语言的描述来完成,有效的语言是融洽畅达的沟通。新鲜有趣的导入,发人深思的提问,天衣无缝的衔接,动静交错的起伏,耐人寻味的结束语,是教学水平高低的试金石,是历史教学最后的落脚点。在中国古代文化部分,教师可用富有情趣的语言,一步步诱导学生步入艺术化的殿堂。可选有代表性,优美的古诗词让学生合着音乐吟诵。有准备地精编一些有趣的寓言神话故事讲给学生听,讲述中不时留下悬念,让学生思考,让学生用有效的语言来完善故事,看谁回答得最精彩。教师语言生动得体,就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跃学生思维能力,煽起学生表现欲望,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教师用有效的语言开启智慧,学生在有效的语言中激绪接受熏陶,领悟爱憎,培养能力。

2重视课堂导入

新课导入是至关主要的教学环节,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吸引学生的注重力,激起他们的乐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空气,使学生的智力勾当始终在一种强年夜的内压动力浸染下,在情感高涨的空气中进行,促其把进修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从而自觉积极地进修。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采纳下列几种趣味导入体例:

2.1诗词导入,学科渗入。诗词说话精辟、活跃、美妙,学生喜爱。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不单可以巩固复习语文基本常识.更主要的是可以营造活跃欢畅的空气.提高学生的乐趣,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使其以丰满的情感投入进修。如讲述丝绸之路时,先朗诵几首与之有关的不朽诗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简单讲解后指出丝绸之路不只吸引前人,直到今天,她仍然是良多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由此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

再如进修红军长征的内容时,不妨朗诵的《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年夜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事后尽开颜。”学生在朗诵之余.不单会对即将进修的内容有所体味,而且会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不美观主义所深深传染。

2.2影视导入,再现历史。影视作品除具有与图片一样直不美观形象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情节波澜升沉等特点,更轻易让感性熟悉、可塑性较强的初中学生接管和喜爱。如在讲抗日战争时,可播放片子《死战台儿庄》片段,在学生被惨烈的战争排场所震撼时问:“这部影片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什么战争?战争的功效若何?对中国发生了什么影响?”再如讲述鸦片战争时。先播放片子《林则徐》或《鸦片战争》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布景及林则徐采纳的法子的片段,进而指导学生思虑: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销烟?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禁烟而起?在陆续串的问题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后,起头讲述新课,下场很好。

3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的方法

3.1在流动中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巧设流动课,增强学生自我组织能力。在正常历史教学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布置流动课的标题题目,发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归纳知识、提取要点。这样,教师则改变了照本宣科、机械复述教材的被动状况,更好地施展了自己的主导作用,而学生也事先预备好了大量的学习素材,课上他们踊跃地回答题目,积极介入探究式学习,从而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可见,适时地开展流动课,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爱好,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归纳、对比等思维能力。

3.2活用史料,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效果。历史材料是历史知识形成的源泉,运用历史材料,便于准确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同时,通过分析史料,可以锻炼并进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史料不仅能充实历史理论教学,而且还留意史论结合。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由于理论教学的需要而忽视史实的讲述,而只有把史与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历史理论教学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避免了浮泛的分析说教,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深刻、充实的熟悉。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历史课;教学改革;实践

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课和以前的历史课有着很大的差别,不再是以前的教条主义,不再是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学”。新的课程要求教学应更贴近学生实际,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提出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和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更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1]。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如何转变教育观念,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对每一位教师的严峻考验。

1.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是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传统的历史教学靠的是一张嘴、一支粉笔和几张挂图,一些历史场面靠的是教师用语言来描述。生动的语言固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由于不能再现精彩的历史瞬间而给学生留下一些遗憾,最终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多媒体教学不同,电子课件的展示使历史场面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声音和画面会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身临其境。身心受到感染,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单纯的语言描述不能很好地表现战争的残酷性,而我们向学生展示当时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图片、战争实况等资料,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使思想感情有所升华,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反对霸权,反对战争。

二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课标和新教材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余地。例如,通过学习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在学完秦汉以后,组织学生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2]。这需要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类似的例子很多,历史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观念,改革教学内容的传递方式,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评价历史的方法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2.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形象逼真,具有声、光、形、色再现的特点,变枯燥为生动,变静态为动态,对知识加以形象化展示,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历史课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材、黑板、粉笔”的格局,恰当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把历史课知识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地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思考,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效对接。

3.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历史课程标准》把“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列入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标准编写的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择、编排中体现了这一基本目标。历史教师应利用教材中许多故事性强、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事例,运用寓教于史、寓理于事的方式,让学生从中汲取思想养料,领会历史的教益,陶冶情操,纠正以往历史教育泛政治化、教条化的弊端,真正体现出历史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新课程标准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观念,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因此,广大教师必须从过去那种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下解放出来,重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并贯彻到各项教学原则和教学实践当中[3]。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与时事的结合,特别是要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例如,针对“分子”分裂祖国的言论,我们可以用史实来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总之,历史学科不会孤立存在,历史与其他学科综合的特点更加凸显。

4.结语

新课标的实施对于每一个人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学观念,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今后我们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每位历史教师都必须在一种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大胆地进行尝试,以发展为目的,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延庆.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08-110.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制度;改革;创新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要使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首次就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为指导,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并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注重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然后就应该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最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提倡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的遗址、遗迹;编演历史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阅读欣赏历史文学艺术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板报、通讯、刊物,等等。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应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创造性地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三、如何让学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好历史

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初中学生天真、幼稚,该说的他们说,不该说的他们也说,有时课堂一旦放开,教师不易驾驭。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大组,自荐组长,组长负责讨论时推荐(自荐)代表发言、参与讨论。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个内容。先由封面图引出话题,再结合第17课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世界第奇迹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三幅图中三个陶俑的神态和动作猜猜他们的身份。学生讨论的很激烈,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所以辩论课的开展,故事会的举行倍受学生的欢迎和重视。总体来说,有以上几方面的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篇4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版)》包含四个部分,分别是: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建议,每个版块分为各小节,详细论述了新时代下初中历史教学所要依据的标准,对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2001版《课标》相比,2011版在继承旧版优势的基础上又有显著的突破与创新,因此值得研究并付诸实践。

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变革

(一)历史课程性质、地位与设计思路的变革

2011版新课程标准首先在前言部分明确说明了历史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旗帜鲜明地指出,开设历史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与熏陶,最终树立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针对历史课程的性质,新课标突出强调了“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与综合性”,实现了历史课程基础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设计思路上,与旧版相比,更具有易操作性与具体性的特征。因此,2011版新课标较之旧版在历史课程性质与作用的定位上、设计思路的变革上更具时代精神与创新性,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方面的变革

2001版《课标》提出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维目标,在指导初中历史教学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而2011版新课标在继承这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对目标的描述更加多样、清晰。例如在“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一板块,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前三部分主要指学习过程方面的目标,后两部分主要是学习方法上的目标,更具有指导作用。

(三)课程内容方面的变革

2010修订版在内容上沿袭了旧版的六大板块内容,包含中国与世界古代史、现代史与近代史。但在具体内容上做了较大突破,将旧版中偏难的知识点予以删除,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增添了新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除此之外,改变了旧版“学习主题”式的教学形式,而以“点――线结合”的形式表现历史发展阶段,更具时序性。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奉行应试教育的主张,只重视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普遍出现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现状,而极度缺乏人文关怀,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2010版课标修订版在前言部分对历史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做出了明确阐释,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得到感染与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转变旧的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时,除了教授学生一些历史常识之外,更要指导学生从重大的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产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崇高情感。

(二)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奉行“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将学生看做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方式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如创设情境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之《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节时,为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在课堂引入环节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建党伟业》这部影片的片段,激情澎湃的共产党员形象,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这些场面与形象会迅速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相关知识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迅速走入历史课堂,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摒除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转变新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式等开展历史学习。除此之外,在学生记忆历史常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如形象记忆法、谐音记忆法、顺口溜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改变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方式。如学生记忆中国古代朝代变迁时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忆历史变更的顺口溜,如“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这种记忆方式轻松有趣,使学生迅速记忆历史常识,并保持长时间的记忆效果。

(四)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成绩,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根据2010年修订版新课程标准,历史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这就比单一的成绩标准有了更加丰富与科学的内容。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丰富教学评价的内容,如在成绩之外,将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口头讲述历史故事的能力纳入历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结语:《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2001旧版课标的基础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与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切实有效地改革,从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以及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四方面入手,真正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常梅.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究[J].才智.2013(03)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篇5

关键词:课程改革有效教学关注理念反思与创新

依据初中历史新课程的理念,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手段的艺术性、教学反思与创新等三方面对课堂有效性作了一些探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1.趣味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导入技能是完成新课教学的首要技能。例如在讲中国历史第一课《人类的起源》时,笔者先向学生介绍中西方对人类起源不同的传说故事,西方有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东方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学生对这些有趣的故事十分着迷,然后再问:你认为这些传说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发现人类起源的奥秘又是什么?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相关的插图和文字,再设问: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人类生活在哪里?好奇心和求知欲会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些知识,聚精会神地投入新课学习之中。

2.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时,笔者的导入设计是:同学们,让我们在音乐中一同来朗诵的《七律长征》一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更喜岷江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朗诵后设问:你们理解这首七律诗的意义吗?长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从而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巧用诗词名言,创造“美”的情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联系时事热点,激发学习兴趣

时事,就是当今社会上发生的,学生关心的现实事件,包括媒体上的新闻。例如:学习八年级中国史中“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节内容时,我又联系到2009年的“7・5”新疆乌鲁木齐烧事件,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让学生分析其性质。学生认为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手段是不正当的,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从他们的话语、表情中,我感到了他们的是非观明确。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历史教师需要从生活中不断地汲取营养,让枯燥的书本因为有了生命的气息而鲜活起来。

二、教学手段的艺术性,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1.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创设优化的教学情景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发展,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它扩大了人们认知的空间,提高了人们认知的水平。它可以把众多的历史人物,丰富的历史故事,以静态或动态的画面展现在课堂上,把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历史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讲《鸦片战争》这一节时我首先放了一些电影《林则徐》《鸦片战争》的经典片段,再加上简短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一个清政府腐败落后,列强恃强凌弱的19世纪中期。很快,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分析后,学生自己就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学效果很理想。

2.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教师只有通过创造性工作,不断地组合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要;只有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学习方式,才能组织学生进入有效的学习过程。

(1)课堂辩论式教学:历史课堂辩论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辩论式学习,使课堂形成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我在组织“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辩论课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问题解决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主要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如,中国人最早发明了火药,但被欧洲人学去变成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利器等。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设问,可以帮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并透过这些现象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预见历史发展的方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述理型问题的设置经常和叙述型问题结合在一起。

(3)运用竞赛形式进行练习。初中生都具有好胜的心理,利用这种心理特点,在课堂上适当运用竞赛的形式,能改变课堂教学的单调性,使学生具有新鲜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思维能力处于极佳的状态,教学印象极为深刻。

(4)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方式,以与教材有关的问题展开研究,也可以对学校、地方资源进行挖掘研究。例如,学习“鸦片战争”后,可以根据东莞地方资源,研究鸦片战争,从中产生哪些感想?

三、持续的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衔接;高中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70-01

谈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每当高一新生入学之时,每个学校每门学科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数来进行初高中阶段的衔接教学。但自此以后,初高中教学就开始分道扬镳了,变成两个互不相属的独立体系了。在此,笔者想结合自己曾在初中阶段实施新课改的经验,从课改的角度来谈如何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一、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课程理念上的衔接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在初中课程改革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是与初中新课程改革一脉相承的课改体系,都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导下实施的课程改革,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部分的表述上有着诸多的一致,这就说明了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在初中阶段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它们之间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为了避免初高中学习内容的简单重复,因而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侧重点有所不同。初中阶段是以主题呈现的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去认识和了解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而高中阶段则采用专题呈现的方式,把古今中外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照不同的专题组合到一起,加强了历史事件的纵向与横向之间的比较与联系,进一步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在能力要求方面,初中注重的是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而高中则注重的是对学生基础学力的考查,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正是基于初高中课程改革中的联系与区别,因此,我们首先应当关注的是初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理念之间的衔接教学,以便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开展与实施,更好地推动高中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已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的形式活泼多样,学生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师生关系变得十分融洽。那么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如何实现初高中历史课程理念间的衔接呢?这就要求我们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平时要多花一些时间去学习与新课程改革有关的文件和理论著作,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不断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其次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与创新。实现初高中历史课程理念的衔接,就是要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等基本理念。

二、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课程内容上的衔接

加强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应当贯穿于高中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而不仅仅局限于开学初的短短几周内的时间里。虽然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有所不同,但并不意味着初高中历史学习内容间没有任何联系。相反,我们高中阶段所学的许多内容都是以初中阶段所学内容为依托的,有些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而是似曾相识甚至是非常熟悉的,只不过初高中阶段对某一历史事件学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怎样才能做好初高中内容的衔接呢?首先我们的教师要了解熟悉初高中历史教材。其次要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某一历史知识的教学要求,了解以前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所学历史知识要求掌握的程度,以便于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把握好分寸,正确地分析和处理好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要求之间的关系,以免课堂教学中出现所谓的“冷场”现象。第三,教学之前要了解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于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新知识教学进行适时与适当地补充,为学生下一步对新知识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了避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脱节现象。

三、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的衔接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能否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直接关系新课程改革的成与败,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加强初高中教学方式上的衔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二是加强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交流。三是高中历史教师要有大胆改革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篇7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历史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历史教学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中历史教材在教材内容、教材编排、教学方法上都与初中历史学习有着很大的差别,如初高中课程衔接方面近些年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链接,对于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提高中学历史教育的教育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对商洛市进行了考察,选取了四所具有代表性(中学)的学生,如商洛中学、镇安中学、柞水中学、山阳中学的学生,以及历史任课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一、初高中的学生对于历史衔接问题的认识

1.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在以上四所高中里选取了400名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学生有207人,女学生有193人。在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147名同学对历史感兴趣,253名同学对历史兴趣不大。总的来看,不喜欢历史学科的学生占多数,就各学校而言,属于商洛市重点高中的商洛中学喜欢历史学科的有59人,不喜欢历史学科的有53人,这可能与重点高中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高教学设备齐全有一定的关系,而其他三所学校则情况相反。

2.学习历史学科的目的

在学习历史学科目的来看,“考上理想的大学”为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占到调查学生的百分之60多,剩下的学生大多选择了“完成高中学业”。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商洛中学和镇安中学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选择了“考上理想大学”这一个原因,目的特别的明确,这可能与优秀的师资力量,优越的硬件设备有关。但是在山阳中学和柞水中学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完成高中学业,取得高中文凭”这一项,从这里可以看出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于以后的路还是迷茫的,还没有一个详尽的规划。

3.高一年纪学生对于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了解程度

对这一问题在调查中显示:觉得“很了解”的有35人,大部分处于不了解状态,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历史新课程改革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新课程改革,不知道哪些方面改革。因此我们在大力倡导新课改的同时,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对新课改内容上加强宣传,在学生上初中时,历史老师就应对学生讲述历史学科在高中的变化。

4.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的链接

在调查中,就“高中教师是否经常带领学生回顾初中历史知识”这一问题,选择“经常一起回顾初中的历史知识”的同学仅占16%,选择“如果讲到相关知识点会回顾”的学生占22%,选择后两项“偶尔回顾”和“一点都不回顾”的分别是40%和22%。从中不难发现,选择“偶尔回顾初中历史知识”的占多数,甚至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历史老师一点都不回顾初中历史知识。在高一历史的课堂里,教师很少引领学生回忆初中的历史知识,将初中和高中的历史知识断开,没有有效的连贯起来,建议初高中历史老师就历史教学链接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在衔接方面存在的缺陷

初高中的历史教学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具有差异性,初中历史教学是义务教育的必经阶段,而高中的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查阅相关资料,初中高中历史教学在连接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台阶的跨度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历史知识的难度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初高中历史在任务上的有很大的差异,势必导致教学内容的大跨步超越,而学生的接受能力又是有限的。在教育理念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更多的关注其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高中历史的学习打下基础,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则是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学生洞察力等等。与初中的历史教学理念上升到了一个质的飞跃,知识台阶的跨度太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原因和目的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表现出差异化。笔者翻阅了初中、高中的历史教材,并且旁听了初高中历史课发现,初中历史老师的教育方式属于以时间为主线索将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联串起来,因此初中生在学习历史时对于时间特别的敏感,但到了高中阶段,教材的编排更多的采用专题+模块、中外史混合的体例进行编写,这给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思维上有了很大的挑战。再者,在对历史的领悟能力上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于历史的领悟程度是不一样的,再加之学校和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的差异,学生升了高中以后的学习能力必然产生差异。

3.初高中历史教师之间交流过少

笔者和初高中的历史老师进行了访谈,从访谈中笔者发现当前初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存在在这很大的差异,再加上初高中教师之间就学生历史教育问题的交流甚少,也导致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造成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于历史任课教师教学教法上产生不适应。

三、应对策略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历史任课教师必须意识到初高中两个学习阶段历史教学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起新的知识框架,根据课标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初高中教师之间应经常就新课改在历史学科的教学方面进行交流,使初中生进入高中后能够很好的过渡,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变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李朝东.《初高中衔接教材》.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

[4]钟启泉.《基础课程课堂改革纲要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普文.《中学历史教学考试改革研讨会综述》.《历史教学》.1989年第2册

[6]张慕颖.《试析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问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7]谢俊美.中学历史教材编写刍义.历史教学.2003年2期

[8]范红军.试论中学历史教材编写中已知结构和未知结构.历史教学.2003

[9]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l历史教学.2004年7期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篇8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一直都是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历史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提升技能的重要场所,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进步就成为当前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加强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农村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内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促进素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地,课堂教学效率低,无法完成既定的历史教学任务,就需要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补课,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实在90年代,我国就提出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改革,改变满堂灌、死记硬背及题海战术,实现启发式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推进,就是为了促进教学方法的改善,提高教学质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进而促进农村初中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历史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大多使用题海战术,课堂教学时满堂灌的现象依旧十分普遍,教师甚至还占用学生的自习时间,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不符合我国教育规律,教师与学生都付出了大量时间,但是历史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好造成不利影响。初中阶段的学生近视率达到80%,并且存在焦虑、紧张等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成为初中阶段中比较重要的学科,也是评价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准,因此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历史教学,促进历史教学有效性提升,甚至使新课程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二、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农村初中教学中,应试教育的观念依旧处于强势地位,所有教学的开展都是为了中考,历史作为会考科目并没有受到广大教师及学生的重视,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数量及质量并不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从教时间都比较长,观念等比较落后,不愿意接受新思想及理念的洗礼[1],教师的知识面比较狭窄,有时甚至无法回答学生提问。由于教师的素质能力不高,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也不够先进、科学。教师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教学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自主发展得不到培养与提升。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使得历史在师生心中成为一门纯记忆学科,对历史内容的思考认识不到位,学生不能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对课本内容的整体性把握不够,使得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都是零散的,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不强。

三、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策

1.强化有效性教学的理念

为了促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树立有效性教学理念,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促进学生实现全面进步。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强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而且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人格魅力。历史教学内容应突出时代特点,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减少历史概念及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尊重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价值,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历史的学习需要通过某种方式与途径将其展示出来,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对于历史事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学生有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的问题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实行‘兵谏’,最终为什么还是没有杀掉反而把他给释放了?”[2]再如学习《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比较型的问题: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制造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提问学生,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在东西方的不同遭遇说明了什么?请从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环境加以比较说明。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实现有效历史教学。

3.加强历史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历史是记录过去的生活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加强历史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深入挖掘历史,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学生熟悉的场景、生活事例、语言等,强化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实现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例如在学习关于改革开放的问题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学生查阅资料,也可以向身边的长辈等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的变化。通过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学生不会感到作业的负担与压力,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

4.科学利用多媒体

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积极作用,通过图片、影像等展示,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促进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全面提升。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展示课程教学的配套图像与视频等,增强教学的生动性,通过图文并茂的知识展现,使学生的思维认识更加丰富,更快地接受历史知识。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问题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的纪录片:“圆明园从1860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历经灾难:英法联军火烧,普通百姓伐木烧炭,民国初期军阀挖尽石材,1940年北平粮食紧张,农民进圆明园平山填湖,可怜的圆明园到今天已经是面目全非。”[3]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提升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结语

提高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提高教师对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通过情境创设、多媒体、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主动性,在历史教学中获取知识,强化能力,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促进自身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杨伟,白前静,段谟发,梁娟,吴境.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基于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J].沧桑,2011,01:147-148-156.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篇9

关键字:初中历史现状教学创新原则理念手段关系

新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最大机遇,同时,新课程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机遇。作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新课程对教师生存状态的冲击是巨大的,在新课程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然而,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蓬勃开展的今天,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实现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自我发展,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创新思维势在必行。

一、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现状分析

1.各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

在实际工作中,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在中学教学过程特别是初中阶段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作为中考当中进行开卷考试,且在与政治课进行合卷时只占总分的30G的历史科,引不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学校在师资配备和教师培训方面也将其放在陪衬位置。长期以来,历史教师普遍缺乏,好多学校的历史教学由课时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以达到满工作量的要求。其次,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上,许多历史教师可以说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运用。

2.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旧教材,并且是从其他学科的旧教材中成长起来的,旧教材、旧教法在他们脑子里打上了很深的烙印。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方法。广大教师形成了只要把课本中的知识无保留、无差错地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的观念。这些都不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影响历史教学质量。

3.教学条件简陋,教学环境差

农村中学班级数额大,历史教师又缺乏,教师授课任务重,教师疲命于常规教学及应付名目繁多的检查,很少能留出时间去给自己充电,加之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无从接触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更谈不上去实践运用了。农村初级中学教学设备较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有的学校就算现在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和帮助下,装备了一、两个多媒体教室,使用率也不高,同时还得优先满足其他科目的教学。所有这些,都给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课题。

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历史课改,面对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所有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教学能力,必须努力实现自我发展,积极应对才能使新课改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到使教学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使自己由“教书型”向“专家型”、“学者型”、“复合型”、“学习型”人才过渡。

二、实现初中历史教师创新教学的途径

1.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则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并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2.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3.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4.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学创新必须依赖创造型的教师。在教学创新中,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虽然目前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满足不了新时期教学创新的要求,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还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组织开放式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师若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一平;历史新课标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2]李勇;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篇10

【关键词】魅力课堂;初中历史;邮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当前,我们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是异于通史体例的专题式模块内容。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必须要对课堂教学艺术进行改革,努力创设魅力的课堂。作为一名集邮爱好者,我不断尝试利用邮票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努力从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转变观念和改变教学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打造历史魅力课堂,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时展的需要。针对初中历史魅力课堂的创设话题,本人结合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邮票运用于历史教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利用邮票,开展各种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历史魅力课堂的创设就是要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通过邮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集邮知识竞赛、通过邮票讲述历史故事、利用邮票设计简单的历史试题等,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并鼓励他们勤于思考、质疑问难、踊跃发言,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实现,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达到创设历史魅力课堂的目的。

1.开展集邮知识竞赛活动。知识竞赛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它寓教于乐,迎合学生的竞争心理和求胜欲望,深受大多数学生欢迎。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上,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简洁的与历史课本知识有关的集邮知识问答、谜语竞猜等活动,并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纳入平时学习考核之中。这些活动既促进了学生对课内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还锻炼了学生临场发挥与应变的能力。

2.通过邮票讲述历史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常挑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利用相关的邮票,由学生动手动脑搜集与邮票及课本知识有关的材料,讲述历史故事,提高学生史料的收集、整理与概括的能力。

3.利用邮票设计简单的历史试题。邮票能体现历史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和公民教育功能,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识水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例如:下图是1998年我国发行的一套纪念邮票(如图),是为了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D)

a.35周年B.30周年

C.25周年D.20周年

此道选择题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学生设计的一道题目,把1998-30J“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一套2枚邮票放在试题中,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距今的年代,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情境,用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让学生巧妙地记住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利用邮票专辑,引导学生构建牢固的初中历史知识体系

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其次,在教学中要注意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和总趋势。第三,要树立整体意识。我们要从整体出发,把中国或世界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发展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一部邮票专辑就是一部“微型的史书”,它由若干枚邮票组成,蕴含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印记,构筑了某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九年级复习“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历程”的专题时,我运用了自己制作的邮票专辑进行讲解,此专辑分四个部分:(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历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纪88第一枚“第一次党代会会址―上海”、J178第一枚“中共‘一大’南湖会议会址”);南昌起义(纪41第一枚“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纪41第二枚“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1996-19J“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2006-25、编15“遵义会议遗址”、纪74“强渡金沙江”、纪36“强夺泸定桥”、“过雪山”,纪107“娄山关大捷”,文7“诗词―《七律・长征》”);抗日战争(1995-17J“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8枚邮票);解放战争(纪41第四枚“解放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4“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J16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特2“”4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纪3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枚);“一五”计划(纪45“胜利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纪40“我国自制汽车出厂纪念”、纪43“武汉长江大桥”);改革开放(1998-30J“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三)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领导人――(J21和J97两套,共10枚);(J19和J134两套,共6枚);(J13一套4枚);邓小平(1998-3J和2004-17J两套,共8枚)。(四)前进中的中国――中美友好(编45-48“第一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编57-62“熊猫”)、中日友好(J84“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年”一套2枚)、港澳回归(2007-17J“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2009-24J“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北京2008奥运会(特2“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和吉祥物”)、apeC会议(2001-21J“亚太经和组织2001年会议”)。此邮票专辑第一、二部分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注重革命历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关的基础知识的讲解;第三部分注重纵横联系,把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有机融合到一块,揭示中国革命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趋势;第四部分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揭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的道理。此邮票专辑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历程”这一专题史实。学生通过学习,既能充分地享受一张张精美邮票带来的快乐,又能高效快速地掌握此专题的历史知识,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有机遇意识,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等,积极投身到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努力打造历史魅力课堂,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以及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阎文辉.《如何迈好学习初中历史的第一步》《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2010年Z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