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学的核心十篇经济学的核心十篇

经济学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5:50

经济学的核心篇1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哲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4-0025-03

自从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提出沿线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来,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热情持续走高。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难的系统工程,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初期,我们要找准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核心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点。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提出

当前,学术界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范围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白永秀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应该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胡鞍钢认为,中亚经济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李建民认为,因为中亚处于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地带,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具有基础地位和示范作用,应该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区域和核心地带。秦放鸣认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应是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点推进的核心区域。郭晓兵综合区位、人文、资源、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认为新疆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决定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为新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奠定了基础条件。唐立久认为,新疆完全有条件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2013年11月1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明确对新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标:努力将新疆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技中心和医疗服务中心,建设成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要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核心区,切实当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力军和排头兵。2015年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指出:“发挥新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这意味着正式从国家层面确定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新疆必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范围之内。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哲学特性

在现代汉语里,核心即中心,就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说,核心是主要部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部分。丝绸之路经济带在空间地理上横跨东亚、中亚、西亚、海湾各国,包括亚太、欧洲、非洲经济圈,涉及人口约30亿,在领域行业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交通、能源、金融、电信、科技、农业、旅游等众多方面。在如此庞大的范围之内把新疆确定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是理论与实践的必然选择。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符合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基本原理

曾在《矛盾论》一书中指出:“在各种矛盾之中,不论是主要的或次要的,矛盾著的两个方面,又是否可以平均看待呢?也是不可以的。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情形,基本的形态则是不平衡的。矛盾著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选集》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297页。)这就告诉我们,由于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矛盾双方可以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仅是普遍存在的方面。更值得关注的是矛盾又是特殊存在的,在矛盾的特殊性中又包含着矛盾的不平衡性,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把矛盾的这一基本原理运用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当中,我们就会发现,新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是符合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新疆为何能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新疆的开放与发展为什么能够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当中承担主要作用,这是由新疆自身的地位和作用从客观上决定了的。我们可以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理范围和战略目标两方面来分析。从地理范围来讲,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代丝绸之路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古代丝绸之路有三条主干线路。第一条主干线路东起辽海,沿燕山北麓、阴山北麓、天山北麓,西去中亚、东亚和西欧。第二条主干线路从长安出发,经敦煌,沿昆仑山北麓,经现在的若羌、且末、民丰、和田、莎车等地,经帕米尔进入南亚。第三条主干线路由敦煌西北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现在的吐鲁番、焉耆、库车、阿克苏、喀什,向西越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经伊朗高原到达黑海和地中海地区。纵观古代丝绸之路三条主干线路,新疆是必经之地。经过时代的变迁,近现代丝绸之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世纪90年代第二亚欧大陆桥贯通,东起连云港,沿陇海线和兰新线,经新疆的阿拉山口,过境中亚国家直达欧洲的鹿特丹。新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成为联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经济文化交流的陆上大动脉。在如此广阔的地域范围之内,新疆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现阶段提出的目标是要实现与沿线各国的“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障碍和关键环节在国外,现阶段合作的重点地域应该放在中亚地区。因为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位置,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加上丰富的各种资源,使得中亚一直以来是各种势力对峙的地区。中国正在积极探索与中亚国家建成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能源管道等方面的合作,并通过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资金流、物流、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共同携手,形成横跨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中国的新疆深处欧亚大陆地理中心,与俄罗斯、蒙古、印度、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八国接攘,与中亚各国的的交往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新疆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境内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分别生活在新疆和中亚各国,拥有相同的血缘、民族相连、语言相通、风俗相近,经济互补性强,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为新疆与中亚各国的往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与沿线各国实现“五通”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是实然与应然的统一

从国家层面上,要求西北地区的新疆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这是我们立足于现实的理想目标,是我们根据新疆的实然状态而期望的应然状态。丝绸之路经济带处于两个世界当中,一个是实然的世界,另一个是应然的世界,它们分别代表着存在与期望、现实与理想、实际与可能。前者属于事物的现在时态,后者属于事物的未来时态。人们在构建战略目标时,决不能把这两个世界割裂开来,或者仅仅立足于其中的一个世界。应然的世界代表着人的期望、理想和追求,要参照并依据实然的世界。只有把应然与实然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目标的应然状态。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实践正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根据正在发生的实然状态,期望达到美好愿景的应然状态。从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的对内对外开放的基础条件与水平程度不断得到提升。新疆全区15个陆路口岸公路全部实现黑色化,其中7个已经实现了二级以上的公路联通。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巴克图口岸,通往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最近的卡拉苏口岸,面向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尔克什坦口岸、吐尔尕特口岸等四个农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陆续开通。霍尔果斯、喀什两个经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边境合作中心已经实现封关运营。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数十家国有及商业银行已经入驻霍尔果斯、喀什两个经济开发区。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为了拓宽融资渠道、促进贸易更加便利化,试点推行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喀什经济开发区专门设立纺织服装、临空经济、新兴产业创投项目发展资金,启动了人民币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项目。新疆于2010年成为全国首个开展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后,现在分别已与75个国家和地区办理跨境贸易和投资业务,数额高达1760亿元人民币。新疆全区14个地州市已经陆续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18家商业银行、1290家企业参与到其中。据统计,2014年新疆实现进出口总额276.69亿美元,是2010年进出口总额171.28亿美元的1.62倍,年均增长12.8%。其中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61.14美元,占新疆出口总值的26%。2011年至2014年新疆乌鲁木齐成功举办四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签约的合作项目达3258个,资金总额达21840亿元。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宏伟蓝图正在开放发展的底稿上精彩呈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一系列变化正预示着新疆离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美好愿景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白永秀,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J].改革,2014(3).

[2]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3]李建民“.丝路精神”下的区域合作创新模式———战略构想、国际比较和具体落实途径[J].人民论坛,2013(12).

[4]秦放鸣,孙庆刚.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定位和选择[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

[5]郭晓兵,高志刚.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探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4(2).

经济学的核心篇2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经济学;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5.13.02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并获得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使我国企业面临更大的压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主要集中在新技术的应用、合理的人员管理、有效的成本控制和企业优质服务体系的构建。动态管理兼顾企业内部和外部,以实现技术的创新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为前提。总之,企业处于动态发展之中,这要求企业实施动态管理策略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1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

1.1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内涵

目前,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分析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从狭义上讲,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循环管理的模式促进其核心竞争力与环境发展相适应。而从广义上讲,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是指企业为了满足多变的市场经济而采取的一系列涉及技术、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等实施的手段。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供应商、经销商、股东、客户的协调和管理都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其技术是否具有现代化特征、资源分配是否合理都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外部环境影响了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企业要依据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策略的调整,对其实施合理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完整的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包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确定、培育、运用和评价四个阶段,做好每个阶段的管理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1.2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必要性

目前,企业正在逐渐实施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客户的认同程度,因此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客户评价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实施这一竞争力的动态管理要求企业善于发现客户需求的变化。动态管理模式下,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对发展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其战略实施具有必然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市场经济处于快速发展之中,这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人力资源结构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经济全球化更是加大了其冲击力度,容易导致资源跨国流动而造成企业发展处于停滞。因此为了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企业应实施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模式。

二是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是企业应对政府策略等宏观环境变化的基本策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随时关注政府的宏观政策,以免与政府策略背道而驰,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实施动态管理是企业硬性指标的重要手段。

三是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是企业适应行业技术革新的策略,技术革新是企业在发展中时刻关注的问题,企业要始终处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前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要做到这一点,要求企业始终坚持采用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模式。

四是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能够使企业准确了解客户的需求,从而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产品的调整,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模式和服务体系,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包括分析企业的外部经营和内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只有企业采用合理的管理手段,才能促进其持久的发展。经济学中常用的函数关系式包括: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内部管理能力m和外部管理能力R关系式等。基于此我们将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分析如下。

首先,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企业应从产品价格、数量等方面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才能满足客户需求,实现自身价值。市场经济发展一致性程度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大小。

其次,核心竞争力具有稀缺性。企业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洞察力、组织管理能力。

最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知识性和系统性。其知识性体现在只有符合市场价值观的创新模式才能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选择对象,以此制定的发展战略才能真正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其系统性与企业自身的系统性相吻合。以能力为核心的资源、环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各种资源之间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只有各个要素同时发挥作用才能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3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的现实途径

3.1采用灵活的战略发展模式,培育企业核心市场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企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因此,企业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制定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并采取灵活的战略发展模式,适应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以此培育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确保企业在某一领域的地位,并逐渐扩展核心领域,为其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3.2规范企业组织管理体系,营造企业核心机制

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使其自身的组织结构保持一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实施动态管理模式,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制定和调整其组织管理规范。切忌单一依靠经验解决问题的方式,企业应进行适当的培训,时刻处于学习状态,了解市场经济的变化。总之,要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机制的构建十分必要,企业应规范自身的组织管理结构,时刻关注市场经济变化,建立有利于其经营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

3.3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核心文化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发展所奉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发展宗旨等。正确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提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另外,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取决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从我国成功企业发展的途径看,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离不开良好的企业文化,优秀的员工培育方法依赖于企业文化的树立。缺少必要的核心文化,企业的发展也将陷于尴尬境地。

4结论

实践证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其是否能够依据客户的需求构建正确的发展战略。而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具有多变性。而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企业管理能力包括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个方面,无论是资源分配、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都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应将主要竞争力集中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当然,市场经济具有多变性,企业发展也随时处于变化之中。企业应始终按照市场发展的规则,进行正确的外部协调和内部管理,使企业处于动态发展环境下,解决企业存在的具体问题,提高组织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武.从管理经济学的视角看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集体经济,2010(9).

经济学的核心篇3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理性认知

受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因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发展速度较快,其整体人才质量逐渐降低。理性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质量降低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专业特征不突出、缺乏层次性与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是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缺乏个性与层次性,共性趋同特征显著

近年来,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发展速度十分快,但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尤其是众多教材缺乏更新,甚至采用十几年前的教材,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没有体现出教学特色。众多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多表现出共性趋同特征,其人才培养越发难以满足当前时代对多层次、多样化与复合型人才的现实需求,不利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偏高

在不同的院校中,其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有着不同的描述,但整体来看,目前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于: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备扎实的现代经济管理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的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随着时展,其“高级专门人才”的内涵并没有产生多少变化,然而“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与我国发展的实际国情不符。事实上,经过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毕业的学生成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的可能性较低,甚至很大部分一部分学生无法成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然而其院校所秉承的高级专门人才则会给其毕业生以一种虚假的“高级专门人才”身份,学生从内心抵触、不愿意进入到中小型企业中进行工作,一味去追求高级管理部门的稀少职务。人才培养定位偏高成为了人尽其用的一种客观限制,也是未来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的分析

综合考虑知识经济发展的实际,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合理树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明确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其核心理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高素质。当前时代,知识资源尤为重要,直接关系着企业竞争的成败。为满足企业需求,学校应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学生整体素质,推行素质交易以提高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确保所培养出的人才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我、自我教育以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统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要求创新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切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第二,高能力。当前,虽然知识数量出现了大幅增长,但知识老化周期变短,知识结构综合化与知识传播数字化等特征越发显著,为此,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过程中,要求强化学生基础理论教育的基础上,还需要切实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包括信息接受能力、信息判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辨析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研究与组织管理能力等;第三,宽广的知识面。当前,时代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具备更为宽广的知识面与更为科学的知识结构,确保人才素质能够满足时代创新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当前,在国外一些院校中十分关注学生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的培养,推行“百科全书式”教育方式。在很多卓有成就的人才中,其一般是某一些学科的专业人才,同时也是其他学科的通才;第四,创新性。创新性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理念中十分关键的一个核心理念。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即知识创新、培养创新人才与创新教育体系。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需要以学生知识创新为关键节点,充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与首创精神,引导学生更为关注自身能力的发展。进行教育体系创新,构建出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的教育体系。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的创新,是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现实条件与必然基础,只有在核心理念创新的指导下,方可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并培养出满足时代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究

在明确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后,需要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在于理论突出而缺乏实践操作,创新性活动少且缺乏自主创新培养,缺乏对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注。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整体能力提升,发展复合型人才与具备现代管理观念与思维的人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推动教学改革,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改革路径主要表现为:

(一)转变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观念已不适应时展的现实要求,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当前教学模式下,更为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倡导学生更多背诵理论知识,这样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所具备的判断力、表现性与创造力十分有限,其整体素养难以满足知识经济与市场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此,需要转变教学观念,除了在教学生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性能力培养。基于此,需要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需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充分重视知识的可操作性与可实践性;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需要与市场需求相挂钩,引入当前市场与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试试探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并帮助学生自主拓展研究新的知识与领域。

(二)选择灵活而多变的教学方式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讲授法属于主要的教学方法,但其并不能作为唯一方法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实际,尤其是应引入经济管理类相关的实际问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如选择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探究性教学等,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学会举一反三,将知识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而多变的教学方式,是实现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

(三)引入生活素材并丰富教学内容

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并不能仅仅依靠课本,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设备,不断拓展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拓展学生眼界,不断向学生介绍经济管理类前沿变化。教师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丰富与大学生生活相结合的实际问题,确保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加关注实际,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自我发展。

(四)以创新为着力点,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改革

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改革需要以创新为着力点,确保让学生学会思考,具备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关注过程教学,尽量表现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创新与进步,高度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还需要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并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基于此,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堂教育中,教师需要提高教学开放程度,增加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的强度。

(五)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需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反映生活之中存在的客观性问题,打破理论知识局限,将其拓展到实际问题之中并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技能,强化实践与操作,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以致用,确保其不仅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信息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引入丰富而具有趣味性、娱乐又具备知识性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设置需要体现自主性、创新性与实践性,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其需要充分拓展学生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整体素质。

四、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及其效果初析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我校在经济管理类领域推行了教学改革,创新了教学模式,获得了相对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改革层面,采取了以下措施:其一,在教学方式上引入探研型教学方式,在给学生讲授经济管理类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自主查阅相关图书与资料,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并结合生活实际问题提出选题、设计出解决方案,积极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其二,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邀请相关企业或一些承担有科研项目的学生活教师在课堂上介绍实际中所面对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现有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其三,邀请富有经验的企业工作人员,让其到校向学生介绍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深入现实并发现素材,学会将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其四,选出学生设计中具备创新性与优秀的研究方案,引导并帮助学生依据兴趣成立科研实践小组,为科研小组配备一定的经费,安排高年级学生或教师来协助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工作,引导学生将所学用到实际;其五,积极鼓励科研小组应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充分应用课余时间开展各项调查与谈论工作,以团队自身努力,解决科研与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学期考核过程中,科研实践小组应将其所研究的问题通过实践报告总结出来,并发表自己的体验与相关收获。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后,课程教学获得了十分好的效果。如学生学习兴趣获得了极大提升,学生更为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与探索知识,这些通过考核与试卷考试均可以看出,学生掌握了较好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学生思维能力获得提升,尤其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获得了极大提升,理论知识逐渐内化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素材的丰富,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还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拓展了学生知识广度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科学创新能力与科研水平。简而言之,经济管理类专业通过改革创新,切实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参与意识获得增强,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获得肯定,具备一定的推广价值。

五、结语

当前,时展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成为了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为满足知识经济时展的实际需要,需要充分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充分认识当前经济管理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变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观念、选择灵活而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入生活素材并丰富教学内容、以创新为着力点,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改革、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等举措实现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改革。实践证明,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改革获得了良好成效,值得广泛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滕松蓉.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教育模式研究[J].赤子,2015,(9):332-332,333.

[2]鄢旭光.基于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放性试验的教学研究[J].大观周刊,2012,(29):178-179.

[3]岳梦夏.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材建设思考[J].科教文汇,2014,(18):113-113,116.

[4]欧阳胜.针对经济管理教学改革几个问题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18:378-379

经济学的核心篇4

(一)智慧资本的内涵

智慧资本是经济学家Galbraith在1969年提出的概念,用来解释企业的财务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差距,智慧资本也称为智慧资产、知识资产或者无形资产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我们现将此概念扩大化,推广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并认为智慧资本是能够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从而创造经济效益的该地区具有的显性的和隐形的能力、知识、文化、战略、流程、知识产权与沟通网络的总和,通过优化智慧资本能提升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创造经济效益。

(二)智慧资本构成

智慧资本由三部分构成: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人力资本包括该地区人口的能力、技术、知识及经验;结构资本是该地区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变化而建立的本地区的规章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体系,组织结构,知识管理系统等;关系资本是指该地区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关系,即当该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物质、能量、思想、信息的交换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三)智慧资本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人力资本是形成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条件

拥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劳动力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支持,劳动者素质提高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有了保证,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才能提升。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也说明了这点,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保持了自身的经济核心竞争力。

2、结构资本是形成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硬件条件

我们可以看到,地区经济发展要有硬件条件的支持,比如科学设置的地方经济管理部门及高效运转的经济管理机制、具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的政府、本地区具有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利于高新技术传播的机制等,这些硬件条件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些硬件条件形成的结构资本如果得到优化,可以显著提高区域经济的的竞争力。

3、关系资本是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与外部的经济交流,不同区域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和社会关系,凡是与外部经济联系紧密的地区其经济一般来说都比较发达,所以优化关系资本有利于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二、通过优化智慧资本结构增强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一)通过优化人力资本,可以增强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

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优化。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优化可以提高本地区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从而产生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通过优化结构资本,可以提高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

西部地区的各类组织的规章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体系,组织结构,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在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本地区的结构资本不合理,比如西部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封闭保守,不太容易接受新观念,文化建设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比较落后,这都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通过优化结构资本,可以有效提升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

(三)通过优化关系资本,可以强化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

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地广人稀,再加上交通相对于东部地区比较落后,因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交往没有东部地区频繁,这就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西部地区可以通过优化关系资本,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交往,提升西部地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三、通过优化智慧资本结构增强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思路

(一)优化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水平,强化素质教育

在原有的教育投入的基础上,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重视基础教育的投入,抓好基础教育的质量工程,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水平质量,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西部地区要加大教育资本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并支持高等院校的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对在职人员也要进行多种形式的人才培训和开发活动。

西部地区人才培养模式要有自己的特点,走素质培养之路,针对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二)优化西部地区的结构资本,提升区域硬件条件水平

西部地区硬件条件的改善也有助于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硬件条件方面的建设不仅是政府部门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机制,提高西部地区政府部门的宏观经济调控水平,而且也包括对本地区公民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建设。培养公民的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和现代管理理念也可以帮助西部地区构筑经济核心竞争力。

西部地区各类组织要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学习型组织。建立学习型组织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文化特色,使得学习型组织植根于本地区。建立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学习型组织可以改变人员的心智模式,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整体素质,从而有利于增强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西部地区还要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资力度,营造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氛围和创新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进行创新,走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三)优化西部地区的关系资本结构,构建地区间网络化战略联盟

经济学的核心篇5

英文名称:Finance&tradeeconomics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8102

国内刊号:11-1166/F

邮发代号:2-84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经济学的核心篇6

[关键词]核心出版社核心书目

核心作者引文分析法藏书质量控制

[分类号]G253

1 前言

图书馆藏书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两大系统,即文献采访决策系统和藏书质量评价系统,两大系统是既联系、又互动的有机统一体。文献采访决策系统是保证入藏文献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是馆藏建设者通过对本馆文献需求、馆藏结构以及文献出版信息等方面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判断和综合,形成采购策略,并运用有效方法,实施文献采购的一系列过程;藏书质量评价系统是对藏书建设能否按既定的原则、方针和规划实施的评价反馈,是对藏书结构和采访决策适时进行完善、调整的重要依据。

关于“核心出版社”及将其作为文献采访决策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参量在国内早有研究,其依据的主要理论就是出版社是评价文献质量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共有出版社573家,其中中央级220家,地方级353家。出版社的规模、出版优势领域各不相同,其出版文献的质量也大相径庭。相对而言,高水平、专业性的出版社所出版的文献质量一般也比较高。对于相同主题、内容相近的图书,高校图书馆应选择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出版社所出的图书;利用“核心书目”对图书馆藏书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在国内也早有研究,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而对于将“核心作者”作为选择学科类文献的依据,在国内也有先例,例如复旦大学图书馆根据一定的方法,建立了学科领域“核心作者”库,对于处于“核心作者”库的专家、学者的著作在学科图书采购中会优先选择。因此,如果高校图书馆根据自身所采购文献的学科特点,参考出版特色及水平,通过一定的文献计量学方法测定某学科领域的“核心出版社”、“核心书目”以及“核心作者”,一是可以据以调整本学科领域学术文献的采购策略,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放矢,提高学科文献的采购质量;二是将“核心书目”与馆藏书目进行对比,以对本馆藏书质量进行评价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对藏书进行复选和补遗,以提高文献的保障率,达到对藏书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目标。

2 概念的界定

关于“核心出版社”的概念,早在1991年,吴力群在《关于“核心出版社”的探讨》一文中首次提出:“核心出版社”就是出版某一类图书的质量可靠、历史悠久、知名度高、流通广泛的出版社;2003年,钟建法在《“核心出版社”采购的理论和方法》一文中将“核心出版社”定义为某一学科领域图书出版中起主要作用的出版社,其出版量大、质量高,有较高的利用率和较大的读者影响力,能较好地把握学科发展状况,并及时编辑出版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图书;2006年,何琳、喻文在《核心出版社及其在图书采访中的应用》一文中,借鉴核心期刊概念对核心出版社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研究:①广泛性,一是体现在出版数量上,必须达到一定的出版量,二是体现在使用广泛、影响大;②学科性,关于某一学科领域;③学术性,主要体现在出版图书的学术水平和创新的程度上。通过将以上几种定义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图书馆界对核心出版社的认识,是随着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不断深入的,钟建法和何琳对核心出版社的概念描述比较准确和全面,尤其是何琳将核心期刊的定义引申到对核心出版社的定义中,更具全面性和科学性。

综合以上分析,“核心出版社”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特性:

2.1信息密度高

核心出版社出版的文献基本上浓缩了本学科的学术精华,且在文献内容上涉及的学科范围也较全面,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2内容较新颖

核心出版社出版的文献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独创性,能追踪本学科(专业)研究的前沿阵地,反映本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

2.3学术价值高

核心出版社出版的文献在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评价或者较高的被引频率。

“核心作者”在文献计量学中,就是指某学科领域里在学术上比较活跃的作者。借鉴“核心出版社”概念的界定,“核心作者”应具有两大特性:一是创作的著作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或较高的学术价值;二是达到一定的学术著作出版量。

“书目核对法”是图书馆对藏书质量进行测评时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其原理就是将被评价的馆藏与标准书目、核心书目或权威性的馆藏目录逐一进行核对,以评价馆藏文献收藏的完备程度。由此可见,“核心书目”其实就是代表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对本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或推动作用的学术著作,即“核心书目”中的学术著作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3 测定方法

“核心出版社”、“核心作者”和“核心书目”三者都强调了出版著作本身的学术价值,因此要对其进行科学测定,首先就需要对学术著作的价值进行评价。而学术著作之间的引证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揭示出研究活动的继承与发展,显示研究课题甚至学科的发展历程。因此,很早以前就有许多学者试图通过引文分析来达到评价学术著作价值的目的。引文分析虽然在评价文献的学术价值时会受到易获得性、虚假引用、自引和否定引用等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影响引文分析评价的准确性,但是由于其基本上具有客观反馈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通过定量分析弥补了人为定性评价的缺陷,在理论上仍然不失为一种国际通用的文献计量评价方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引文数据库的建成,其可操作性也大大加强,使引文分析法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引文分析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学术论文方面,而在图书文献方面应用得比较少,主要是因为引文数据库涉及的主要对象大多是学术论文,而对图书的引文情况缺乏相应的测量工具。GoogleScholar的出现为通过引文分析法来考查某学科图书的被引或引用情况提供了可能。

2006年,CoogleScholar扩展至中文学术文献领域,它不但可以帮助用户查找中文方面的学术资料,而且还可以作为引文库,帮助用户查证某位专家的某种文献被引用的情况。虽然,作为一种新出现的引文分析工具,相对传统测量工具来说,GoogleScholar还是具有比较大的局限性,如引文的质量不够高,不够稳定、权威等,但是,由于在GoogleScholar中得到的引用文献既包括传统学术期刊、学术图书,也包括web网页、

预印本和电子期刊等,所以它不仅能反映学术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也能广泛反映学术文献、web网页、预印本、电子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因此CoogleSchol-ar对引用情况的覆盖率远远高于传统测量工具,这是GoogleScholar成为引文分析工具的最大优势。

4 实证分析

4.1统计样本

由于《全国总书目》是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权威书目,出版社覆盖全国各地,基本上能反映我国经济类文献的出版情况,本文试选取2002―2005年《全国总书目》中的经济类书目作为统计样本。由于主要是查证经济类学术研究图书的被引情况,因此对统计样本进行初选,排除以下5类经济类图书:①教材、教学参考书(影印版除外);②培训及资格考试用书;③经济学基础知识、操作实务、普及读本、创业及励志类图书;④工具用书以及连续性的论文集、评论、年度报告;⑤地方(地区)经济类图书。

4.2测定过程

4.2.1经济类“核心书目”利用GoogleScholar在2008年8月,对统计样本中22152种经济类图书逐一进行被引频率查证,被引文献总量为14511种(即被引频次≥1),其中2002年是3612种,2003年是3633种、2004年是3708种,2005年是3558种,从查证结果看被引频次差异非常大,如图1所示:

被引频次越高,越说明学术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对本学科领域发展具有较高影响和推动作用,因此通过GoogleScholar查证文献被引频次,可以对文献的学术价值做出比较客观、科学的测定,问题的关键就是选取被引频次多少次以上的经济类文献作为本学科领域的“核心书目”。通过表1可以看出,被引频次在5次及以上的经济类文献占到被引文献总量的43.9%,占到四年经济学出版总量的14.4%,以被引频次>4次作为确定核心书目的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引用动机等因素给利用引文分析法确定核心书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带来的影响。同时考虑到文献的被引频率与文献的出版时间关系密切,本文建议可以根据文献出版时间不同进行核心书目的选取,如经济类“核心书目”以被引频次5次为基数进行选取,如2002年选择被引5次及以上的经济类文献,2003年选取被引4次及以上的经济类文献……以此类推,结果如表1所示:

4.2.2经济类“核心作者”

学科领域的“核心作者”出版的图书往往具有一定学术质量保证。通过对图1的结果进行分析,以被引频次≥5次作为确定图书具有一定学术质量的标准。考虑到“核心作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出版量,因此,以四年中出版学术著作种数≥3种作标准进行选择。综合以上两个指标进行统计,可以得到如表2所示的“核心作者”:

4.2.3经济类“核心出版社”将出版社按被引频率≥1的学术文献种数多少降序排列,如表3所示:

表3由于结合了引文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文献的学术价值,但排序结果还是偏向于出版量大的出版社,而经济类文献出版总量相对较低的出版社则有可能会被排除在“核心区”之外,因而是不合理的。例如,商务印书馆,其四年出版的136种经济类文献中,具有学术引用关系的有95种,学术著作比例非常高,达到70%,并且具有比较高的平均引用频率。

因此本文将四年出版量在90种以上的出版社(考虑到核心出版社必须具有一定的文献出版量,本文以四年出版总量/经济文献出版社数为基数进行统计)按学术文献比例降序排列,结果如表4所示:

首先,通过表3可知:2002―2005年出版的具有学术引用价值的14511种著作中,其中90家出版社出版的总量有11916种,达到学术著作总量的82%,并且这90家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文献占四年来经济类出版物总量的72%,基本上符合“二八定律”,即20%的出版社的学术著作占到了出版总量的80%。因此,本文利用布拉德福区域分析定律对20%出版社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以便得到一个更加集中的区域。

根据布氏定律,我们将以上90家出版社分别分成三个区,使这三个区中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的种数呈下列关系:

n1:n2:n3=1:a:a2

其中,a为布氏常数,取a=2,则出版社及文献分布为:处于第一区的出版社仅13家,但其出版的学术文献占学术文献总量的42.4%;出版的经济文献总量占到四年出版总量的31.8%,因此有理由认为这一区域内的13家出版社为经济学领域“核心出版社”,如表5所示:

然后,再对表4进行分析:103家出版社四年出版的经济类文献量占四年总量的80%以上,学术文献总量占到83%,可以说是经济领域比较重要的出版社,同样依据布氏定律,可知排在前面的13家出版社也可以被认为是经济学领域的“核心出版社”。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测定的“核心出版社”共21家,分别是: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4.3经济类藏书质量控制策略

一般来说,综合性的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被引频次以5为基数的方式,确定学科领域图书的“核心书目”,而对于经济类专业图书馆或其他类型图书馆来说,可以依据本校学科专业设置及学科发展情况,通过对表2中文献学科类别的选择或对出版文献引用频次的确定,选择符合本馆采购策略的“核心书目”。通过“核心书目”的确定,一可以对馆藏某学科领域文献的采购质量做出评价;二是可以对本学科领域文献进行复选或补充。而对于本校重点建设学科和新增专业,图书馆同样也可以通过分析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应用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应用上述方式测定其专业领域的“核心书目”,然后与本馆已配置书目进行比对,复选出缺藏图书,形成学科缺藏书目,以备采访补缺。

考虑到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学科,学科范围比较广泛,而“核心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类文献无论在出版数量上还是出版品质上都比较高,内容涉及广泛,不仅包括应用技术类图书,还包括大量理论研究类、国外优秀经济类原版教材以及考试培训类用书,对于图书馆来说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读者的利用需求。因此在经济类文献采购中,图书馆可以根据经济学专业设置,对“核心出版社”出版的文献进行“网罗式”采购,除一部分不属本馆收藏范围或内容太过浅显的图书外,尽量收集齐全。为了避免书商书目不全而造成的漏采,对于“核心出版社”图书的采购最好采取直接和出版社合作的方式,如果出版社合作条件不成熟,也可向出版社索要书目,然后由书商代购。处于第二区的26家出版社,对专业高校图书馆来说,也应列为重点收集对象,可通过与出版社直接合作方式进行采购,但是对综合性高校图书馆来说,可以视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情况,通过书商征订目录有针对性地精挑细选。其余出版社,即出版社,因其数量较多,出版总量和其中有学术价值文献比例相对较低,对于其出版的应用技能类及实务操作类、考试培训类等图书,由于“核心出版社”这类型图书的出版量相对较大,采购到的图书已经能够满足读者需要,而且内容也是大同小异,可以考虑不再采购;对于其出版的理论研究类著作,需要对图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然后精心筛选,保证采购的图书“全而不滥”,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当然由于这部分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类图书出版量及出版图书的学术质量相对较低,宜采取书商订购方式,通过书商书目有针对性地选购。

根据本文对“核心作者”的界定以及本文对经济领域的“核心作者”库的建立,处于核心作者库中的作者应该在本学科中比较活跃,其著作一般会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因此在经济类图书的采选过程中,对于“核心作者”库中作者出版的图书,图书馆可以考虑优先采购,这样可以保证所采购的学科文献具有一定的学术质量。

经济学的核心篇7

江西铜业集团(余干)锻铸有限公司江西上饶335100

[摘要]财会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财会管理提高财会核心竞争力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的有效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企业间的竞争变的越发激烈。如何加强企业财会管理,提高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快速提升是当今企业值得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分析了企业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及表现特征,在此基础了提出了如何提高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供相关企业参考。

[

关键词]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策略

一、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含义及主要表现特征

(一)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含义

就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而言,归属企业财管管理范畴,提高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对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优势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资金、财会管理及财会相关文化知识为依托,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提供财务综合管理和服务的一种方式。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财会资源及财会管理能力的突出表现,是有形资源同无形资源相综合的结果。其中就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而言,其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财会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素质、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财会资源。

(二)财会核心竞争力的所具备的特征分析

1.具有价值优越性。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不仅能够帮助企业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创造经济效益最大化,更能降低企业发展战略方面的成本投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财务风险最小化。

2.具有独特性。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企业经过长期摸索及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是财会管理工作特色的表现,具有独特性及适用性,不会因企业内部个别财务管理人员的主客观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具有不可转移和复制的独特特征,这样可避免企业的相关先进财会管理模式和方法被其他企业效仿。

3.具有持久性。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自有资源为基础,即企业建立健全的财会管理制度及在企业优良的财会文化背景下而形成的,财会制度都能够被财会人员及管理人员认同。

4.具有延展性。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其他经营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企业其他经营活动的开展都同企业财会存在必然的联系,只有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提高,才能带动企业其他经营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为企业创收更多的经济效益。

5.具有动态性。虽然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长期对财会探索和总结过程中形成的,但基于市场经济变化具有动态性,相应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战略调整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态而变化。

6.具有不可交易性。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无法通过市场定价来评判,具有不可交易性。

二、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一)从企业财会管理角度分析财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1.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分析。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当今企业发展战略原则。作为企业应认清社会发展态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财会管理理念,重视财会人才的培养,不断完善及探索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机制,提升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

2.从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角度分析。按照知识管理学角度分析,企业财会竞争力指的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财会管理模式或者手段;为了能够更好地凸显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应加强对企业财会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只有财会管理及财会团队凝聚一心,精诚合作,才能确保企业财会工作的有序开展,为企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后盾。此外,企业财会服务意识培养也不能忽视,企业应定期组织财会人员以及财会管理人员开展有关财会服务方面的专项座谈会,积极探讨财会工作中存在问题,共同研商解决措施,完善企业财会管理制度,优化调整人员结构,增强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

3.从财会治理结构角度分析。企业财会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否对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有着直接性影响。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其财会治理结构比较完善,各项财会制度健全,财会管理利益明确,那么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就能够永葆活力,使企业长期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优势地位。如果企业财会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相关财会制度约束,财会管理利益含糊不清,那么将难以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更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所以,作为企业在财会核心竞争力如何提升方面,应重视财会制度的科学制定,明确财会管理利益关系。

(二)从企业财会治理结构角度分析,提高企业财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1.提升企业对财会信息管理能力。财会海量信息是企业开展财会工作的重要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财会信息是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传统的财会工作及管理手段难以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发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应更新观念,改变思想,与时俱进地结合企业财会工作开展实际情况创新财会工作方式及管理模式,充分借助现代互联网及媒体平台,动员所有财会人员及管理人员积极学习有关财会及财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扎实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

2.提高企业财会管理应用水平。市场经济环境比较复杂,市场变化风云莫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波澜不定。为了能够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能够永葆发展活力,其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好企业财会管理工作,透彻分析市场经济发展态势,科学制定财会管理措施,并成功地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运作过程中。

3.加强对企业财会系统整合能力的培养。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发展,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也应紧跟时展脚步,在财会管理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创新,要放眼世界,突破企业财会有形界限,充分地借助外部财会资源整合成果来提升企业自身的财会核心竞争力。这是当今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方向及任务。

4.提升企业财会战略实施管理能力。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财会战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财会管理,不断完善和改进企业财会管理方法其实就是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所以,企业应将加强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工作来抓,专注和持续投入企业财会管理,保持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长期占据市场优势地位。

三、结语

总之,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优化改进提升财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和手段,做好企业财会工作。

参考文献

经济学的核心篇8

[关键词]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

一、引言

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对一个区域各种经济变量的有机组合及动态合力下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的概括。imD(1980s)的早期模型认为,竞争力由八个因素决定:企业管理、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国民素质、政府管理、国际化程度、基础设施和金融体系。在这个模型中,由于经济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管理水平,所以把企业管理剔除。这样可以把影响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因素归结为六个:基础设施、金融环境、政府管理、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创新因素。

本文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市地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初步分析了四川省各市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并按竞争力指数的大小对四川全省17个地级市进行了排序。

二、区域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综合波特和imD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特点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由三大主要竞争力因素(产业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支撑它们的三大竞争力因素(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创新资源竞争力)两个层次组成的。

在这一模型中,中间层的产业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主动关系,它们共同构成区域核心竞争力。下层的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创新竞争力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为产业竞争力、政府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依托。其中,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更体现近期的支撑性竞争力,而创新竞争力更体现长期的支撑性竞争力。

在设计指标评价体系时,参考了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地区的特点,依照上述区域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在构造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确立一个统驾整个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然后再设立反映核心竞争力各方面的具体指标。

三、四川省核心竞争力实证研究

1.因子分析

表1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得分及排序

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就是用某种准则将多维空间上靠近的点归集为一类而不同类间的距离尽可能的大。本文运用SpSS17.0聚类分析中waRD聚类法对综合因子得分进行分类,将四川的21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水平分为四类。表2。

四、结论及建议

1.成都作为省会城市,在四川省区域经济中充当了一马当先的领跑者

2.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乐山市、南充市、宜宾市作为工业较发达城市,有着较为发达的工业经济

3.自贡市、资阳市、內江市、遂宁市、达州市、眉山市异军突起,开始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4.四川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由于地理因素两极分化现象依然严重,川西地区的发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龚发金.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12-l3

[2]张斌,梁山.区域竞争力初探[J].经济师,2005,(11).

经济学的核心篇9

英文名称:ResearchesinChineseeconomicHistory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2-8005

国内刊号:11-1082/F

邮发代号:89502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经济学的核心篇10

按照市委组织部《关于对城市中心区实施分类考核工作进行问卷调查的通知》要求,我区区委书记、区长、分管干部工作的副书记、分管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的副书记、常务副区长、组织部长分别就问卷内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整理汇总如下:

一、关于现行考核体系中的不足

当前,随着形势的发展,城市中心区和县(市)的区域特点和地域差别逐渐加大,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各区、县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干部考核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从整体上看,现行考核体系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两点不足:

一是考核指标的针对性不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不够明显。现行的区、县统一的考核指标,无法体现城市中心区和县市的区域特点和地域差别以及发展规划和工作重点,考核指标设置的针对性不强,因而对各区、县经济和社岱⒄沟闹傅夹圆磺浚?己说牡枷蜃饔貌还幻飨浴?/span>

二是考核评价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目前,考核还主要是沿袭传统方法,用听汇报、看统计报表、群众测评打分和个别座谈等方法进行,模式比较单一;同时,在进行评价时应当对显绩与潜绩进行深入分析,避免可能出现的“重视眼前结果、忽视长远发展、重视完成硬指标、忽视软环境建设”的现象。

基于上述认识,我区认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改进考核评价方法,对城市中心区实施分类考核,是深化和推进干部考核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我市干部考核工作的有效措施。

二、关于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根据市委书记***同志要求,本着“科学合理、客观公正、体现特色、简便易行”的原则,根据城市中心区的实际情况和区域特点,提出对城市中心区进行分类考核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如下:

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紧紧围绕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政绩导向;紧密结合我市城市中心区发展规划和工作重点,优化目标设置及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全面、客观、公正地对各城市中心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激励各级领导干部为实现我市经济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为我市努力走在全省最前列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通过精心设置考核目标,加强干部考核,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不仅重视经济指标,而且重视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三、关于考核内容

通过对现行考核指标的内容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在5项主要经济指标和18个单项工作中,确有一些指标的设置与城市中心区的工作重点不相适应,主要有:

一是现行考核指标的内容不够全面,针对性不强,缺少体现城市中心区特点的考核项目。按照市委书记***同志XX年*月在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提出的“城区要在组织好经济工作尤其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把社区建设、就业和再就业、城市管理等作为自身的工作重点,力求开辟新的发展途径”的精神,在制定城市中心区分类考核指标时,应当把“第三产业发展、社区建设、就业和再就业、城市管理”纳入对考核指标。另外,根据当前形势,有必要将“公共卫生事业”、“文明生态村镇建设”、“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列入考核内容。

二是有些考核指标在设置上不尽科学合理,有待进一步改进和调整。例如:在单项工作中,属于经济方面的就有“工业经济和企业改革”、“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工作”、“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代表着经济工作的不同侧面,但这些指标之间及与主要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叉,是否可以用一些综合性更强、更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进行替换;再如,单项工作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信访工作”两项,都与社会稳定有关,能否合并为“社会稳定工作”一项。

三是应当增加考核内容的明晰性。在设置考核指标时,应当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考核项目所包含子项或具体内容进行说明,明确哪些是“必达目标”、哪些是“争取目标”,增强考核指标对工作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四、关于指标和权重

根据以上情况,对城市中心区考核指标设置和权重建议如下:(综合指标占30%,单项工作占70%)

(一)综合指标:设置5项必考指标和1项参考指标,每项必考指标权重为综合指标总权重的20%。

必考指标:

1、全部财政收入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引进外资、内资

参考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二)单项工作:设置18项必考指标和4项参考指标,其中:1—5项每项占单项工作总权重的7%,6—18项每项占单项工作总权重的5%。

必考指标:

1、党的建设

2、党风廉政建设

3。精神文明建设

4、民主政治建设

5、市级部署及批办事项

6、工业经济

7、农业经济

8、第三产业

9、社区建设

 10、科技工作

11、教育工作

12、公共卫生事业

13、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14、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15、社会保障工作

16、城市建设与管理

17、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8、社会稳定工作;

参考指标:

1、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

2、重点项目建设

3、文明生态村镇建设

4、安全生产工作

5、工作创新

五、关于评价方法

一是要规范考核程序。在合理确定考核指标内容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听取考核对象的述职、组织群众测评、个别座谈、现场察看、专项抽查、综合分析鉴别、反馈意见的程序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