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汇总十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汇总十篇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汇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0:52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汇总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材主题构架

历史教材反映了历史知识,呈现了历史内容,满足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的需求。纵观目前的初中历史教材,其编写思路均是按照主题构架式进行,这似乎已经成为初中各版本历史教材的编写共识。

一、初中历史教材主题构架的含义

主题构架反映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是指单元编排历史和社会某一阶段发展特征的过程。历史教材编排主题构架的大致流程是:首先,划分总体框架,明确学科体系,将中外历史的发展历程贯穿于整本教材之中。其次,详细划分,突出不同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重点。再次,把单元形式作为主要呈现形式,以时间顺序为基准,结构性地呈现符合初中教学要求的历史知识。最后,从不同角度出发,在每个单元构架单元主题。比如在初中历史教材的学习中,教材内容便依照古代―近代―现代的方法,把我国和世界的历史知识分割成不同的单元和版块。由此可见,我国的现行历史教材偏向于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和阶段化,能让学生站在客观、真实的角度学习历史。

二、初中历史教材主题教学的措施

(一)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具体学习教材内容前,教师向学生整体导读主题单元的过程。比如在学习初中北师大版教材中的“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单元时,教书可以先让学生浏览教材的目录和导语,以此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然后,从导语部分出发,以多媒体教学、人工讲解和交流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线索,形成知识逻辑链条,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在开始新单元的学习时,教师还要引领学生回顾上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并科学合理地提出课外学习要求,指导学生拟订主题性的学习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基础。

(二)分步学习

分布学习只有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在实施分布学习措施时,一方面,教师可以严格按照课时顺序对学生进行具体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情况下,重组教材内容,打乱课时顺序,再结合贴合教材的课外学习资料,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因材施教原则为基本,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突出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在备课方面,教师的教学目标不能脱离单元主题,这样才能向学生反映出每个单元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单元的核心观点才能一目了然。

以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民族汇聚”为例,“民族汇聚”是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中的一个版块,该版块涉及一个重要知识内容,即“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为了让学生加深记忆和便于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第一,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第二,民族融合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什么意义。第三,对民族融合加入自己的思考。通过以上问题可以发现,前两个问题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该部分的基础知识,最后一个问题能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把自身理解与教材知识有机融合,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民族汇聚”对魏晋南北朝产生的巨大影响。

(三)总体感悟

分步学习后,教师可以开始进入总体感悟教学阶段。总体感悟教学的核心是复习,其教学内容是以教材的单元主题为中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与回顾。因此,在结束主题单元的学习后,教师要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比如本单元的重点知识有哪些,历史线索的具体分布是怎样的,有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等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安排学生制订单元学习计划,并在单元学习结束后,指导学生之间互查计划完成情况,帮助学生养成查漏补缺的良好学习习惯。此外,总体感悟不要只面向课堂内的知识,还要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多面性和趣味性。

(四)综合运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因此,完成以上三个教学步骤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历史知识,以此让学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历史具有相似性,因此在历史知识的记忆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以联系和比较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分析历史现象,并透过这些历史现象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主题活动版块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比如在初中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的“成语历史故事竞赛”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借助字典或辞海等工具书,寻找该单元中出现的成语,并再深度挖掘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实质上是从成语角度出发学习教材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此教学方法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融合。

三、结语

主题构架式的历史教材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系统化地学习历史知识。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加深对教材主题构架的理解,使其更好地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汇总篇2

教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的这个表格是动态的,每个栏目里的信息都做了链接。需要讲解哪个知识点时,教师只要利用电磁笔点触标题栏,就能够进入新的窗口界面,展示出需要的历史资源。需要退出时,教师直接按电脑上的eSC键即可返原来的课件界面。这种教学方法凸显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对比性,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全面了解,不仅能掌握条条框框的知识点,还能更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全面把握历史观点,从而能够提高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很多历史知识的教学,教师都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比如,在进行“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等类型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均可把相关素材制作成电子表格,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对比教学,给学生直观明了的信息展示,就能很好地启迪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二、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思维导图”法进行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材知识模块相对比较独立,每个单元具有比较集中的知识要素。教材的这一特点有利于教师的科学施教。教师可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就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在每个章节的新课教学时,教师在课前可利用电脑制作“思维导图”,把这节课或者本单元的相关知识点汇总到导图中。这样,学生通过对导图的理解,就能够全面把握本节课或者是本单元的知识点。学生再通过这些知识点进行思维发散,就能把知识点延伸到与此相关的其他章节中,达到教学的横向延伸,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比如,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建立“思维导图”。当本节课新授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知识点的总结与回顾。通过“思维导图”的展示,学生清晰了解了本节课中的重点知识,了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时间、历史背景、发生的根本原因、参与大战的国家、引发大战的导火索、大战的结果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思维导图”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思路清晰,条理性强,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学,教师同样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并且,在学完这一节的新知识点后,教师可以再利用对比教学法将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点汇总到一个电子表格里,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掌握本单元的知识。这样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并综合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资源整合,揭示历史本质,突破教学难点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史料性的历史教学感觉较为简单,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本质、根源等理解不到位。所以,教师仅仅靠语言上的学法指导,告诉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规律和技巧,学生接触起来也较为牵强。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科学整合历史资源,能揭示历史知识的本质,可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从而可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进行“美国独立战争”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视频短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知道了开始时间和战争结束时间、参战双方和指挥官、历史原因及结果等信息,从而直观解决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总结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汇总篇3

【关键词】系统

专题

综合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面对全新的中考改革形势和题型特征,如何组织有针对性的初三历史的教学和复习成为广大初中毕业班历史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近年来,历史学科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联系实际,淡化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这也体现了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给我们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加之历史学科内容,既有中国史,还有世界史、乡土史,复习时间短,初三历史复习课应该有规划、有系统地进行。多年来,我一向把中考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系统复习,拓宽知识,打牢基础。

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课本逐册、逐课、逐目全面复习,但不能搞成上新课。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出示每节课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线索、熟悉史实。在“精”字上下功夫,做到:语言精炼,线索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时空概念明确;板书有条不紊;多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分析、发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使每章每节的基础知识做到人人过关。

第二阶段:专题归类,比较对照,纵横联系。

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还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第二阶段,老师可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纵横串联,比较对照,辨其异同,形成知识网络。如将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列强侵华史,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几个专题。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知识。理清同一历史时期各方面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横向联系。

如近代重要国家资本主义确立的事件可归类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战争、拉丁美洲独立革命。引导学生分别从背景、导火线、革命爆发标志、领导人、重要战役、重要文献、结束标志、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每一历史事件又都有前因后果、前后发展、依次交替。如果我们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这就是纵向联系。如中国近现代史的线索可以纵向串联历史知识,以不同历史时期为经线,以每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特征为纬线,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并先后相承的。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特征、历史线索,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才能由点发展到线、到面,并进而构建起整体历史知识网络,获取规律性的知识。

第三阶段:综合复习,针对训练,突出重点。

这一阶段的复习,一方面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知识。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点的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中考复习指导》是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重要指导用书,要从中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及其要求等情况,结合近几年来中考试题,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练题形式要多样化,但不要搞成题海战术。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单选题:主要考察学生理解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要运用辨证唯物史观分析重要历史现象、事件的本质,采用肯定法或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看清题干和选项,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去伪存真。

2、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及利用有关历史知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首先要快速读完材料或图表(包括出处),弄清该阅读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和材料的中心思想。然后要注意审题,抓住关键,弄清限制条件。再根据提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要根据命题者规定的角度和要求,准确捕捉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和信息重点。从材料内容和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

3、问答题:主要考查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历史阐释、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问答题的常见类型有叙述题、分析题、评价题和比较题等。无论什么样的问答题,首先必须审清题意,找到主干,抓住关键字词,弄清限制条件,明确要答项目和解答对象。行文力求语句简炼,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书写规范。叙述型问答题一般是把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活动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进行系统的概括、归纳、综合,一般跨度较大,不要面面俱到;分析型问答题一般是依据史实,运用辨证唯物史观分析说明历史事件、现象,跨度相对较小,进行深挖掘。评述型问答题一般是运用辨证唯物史观,根据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对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要用史实印证结论,史论结合;比较型问答题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现象的分析,比较其异同。对比较题应先弄清题目的比项和限制条件,而后将比项双方的史实进行归类、提炼、分析,得出相同点或不同点。

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留心也可以学到历史知识。因此要密切关注当今与历史有关的时政热点问题,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联系现实进行总结复习。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汇总篇4

历史课堂中?B透地方历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趣味性,点燃学生激情,激活历史课堂,改变课堂生态,有助于加深学生的乡情,让学生“记住乡愁”,使历史课程更具系统性。

1改变传统观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地方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材料。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地方历史资源作为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的体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无论在课程开发、能力培养还是在内容拓展上,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所以,深入挖掘地方历史资源对中学历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多年以来,生活在西北内陆的绝大多数人们,由于地缘封闭,金钱崇拜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已经形成了初中历史课是副课的价值认同。由此导致了很多后果,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一是很多历史教师不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不实心备课;二是很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不专心学习,应付了事。所以,很多学校的历史课堂仍然处在原始的传统课堂模式之下。短短的40分钟,从上课铃声响起到下课铃声响起,老师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就是传统历史课堂的低效和难作为。然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低效和难作为的教学模式已然成为制约教育教学的“瓶颈”。那么,历史课堂该如何适应新时期教研教改的要求呢?渭源县会川中学在历史课堂中充分渗透了地方历史,盘活了沉闷枯燥的历史课堂,成为该校教改的一个亮点,近年来历史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全县甚至全市前列。

2地方历史渗透历史课堂前的准备

课前准备工作是否扎实有效,是衡量整堂课是否高效的前提。因此,一堂真正精彩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教师课前扎实的准备。要想在历史课堂中渗透地方历史,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必须更加扎实。

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秦始皇统一后,公元前205年设立县制,名首阳县,归属陇西郡,公元551年的西魏改名渭源县。境内融汇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三大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灿烂。同时,渭源县地处西秦岭末端向北部黄土高原过渡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风光奇丽秀美,地理环境独特,历史悠久,历史积淀丰厚。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大禹导渭的渭河源、秦长城遗址等都是丰富生动的地方史资源。

渭源县会川中学的历史老师们,在熟练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按照教学需要,自己查找与课堂教学知识相关联的地方历史知识,分工明确,先自己查找地方历史资料,然后再进行汇总整理,共同协商,精选出每一堂课需要用到的地方史资料,然后通过集体备课,精心设计出一堂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的教学案例。

3地方历史渗透历史课堂的途径与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渗透。历史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常规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穿插、渗透进学生熟悉的乡土历史知识。对于乡土历史事件,教师在讲解时要更加详尽,对历史人物的描述要更加丰满,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全面的掌握和更深刻的理解。

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内容,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课后开展“乡土历史调查”,进行历史问题探究。

举办专题讲座。邀请地方史研究人员,立足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历史知识,举办专题讲座。通过图片、视频和纪录片等让学生直观地接触地方历史,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组织历史兴趣小组。把喜欢历史的同学组织起来,成立趣味历史社团,搜集历史资料,开展演讲比赛等,培养兴趣,发展特长,营造历史学习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启发学生收藏小古玩。平时让学生收藏自己身边的小古玩。如古书籍、古字画、书签、旧照片、铜钱、邮票、家中用过的农具、油灯、火柴盒等等……日积月累不仅丰富了知识,而且会给收藏者带来无穷的乐趣和精神享受。

4地方历史渗透历史课堂的主次尺度

重难点突出,脉络清晰,是一堂好课必须具备的条件。在地方历史渗透到历史课堂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地方历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尺度,成为必然要探讨的话题。我们认为,在地方历史渗透历史课堂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不能影响课堂教学的任务,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不能让学生们沉迷在“家乡史”的新鲜感中,颠倒了教材历史的主体地位。总之,将地方历史渗透到历史课堂中来,最直接的目的是为历史课堂服务,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生动更加完美。所以,这就要求老师自己必须要有所作为,不仅要学会用地方历史知识感染学生喜爱历史课堂,而且要随机应变巧妙自如地在地方历史和教材历史中完美转换。

5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地方历史的意义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地方历史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地方史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课程资源,增强历史学科的直观性,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地方历史带进历史课堂,有力的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和谐,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地方历史是充实历史知识的必然要求。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庞大的历史知识会明人心智,使人变得聪慧、透彻。将地方历史渗透到课堂教学,通过地方史与教材的整合,培养其实践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并不总是陈腐的,也是可以发掘、发现出很多新的东西和新的认识的,从而改变对历史学科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获取历史知识渠道的多元化,不仅能纵向按照时间线索学习历史,而且能横向吸收地方历史,扩展学习知识面。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汇总篇5

同党外人士代表共迎佳节时指出,中共中央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这仿佛是上“课”前的“预备铃”,作为9000多万名党员中的一员,必须做好“党史课”的学习准备。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推进创业守业的“必修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一路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谱写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指出,学习党史和新中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一名党员,自党旗下庄严宣誓入党,就要做到终身爱党、学党史,时刻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摆在心中、付诸行中,把个人荣辱融入党的建设中。随着党龄增长,我们的党性和爱党之心更要弥坚,通过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提高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增强事业发展的政治自觉性。修好这门“必修课”,有利于对党的历史经验和规律把握得更科学更透彻,有利于以坚强的政治定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有利于守好党领导人民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再创新业。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汲取奋斗力量的“智慧源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积累了宝贵经验、汇聚了无穷智慧。强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自2021年1月1日,共产党员网推出了纪念建党百年专栏《党史百年·天天读》,追溯到1921年,以丰富翔实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再现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展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论述和理论观点,系统反映党的思想理论创立、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该专栏为广大党员的党史学习教育课“加餐”,从“智慧源泉”中汲取奋斗力量,补足“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铁人精神、航天精神等一系列“精神之钙”,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有利于传承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富国大业、强国大业。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汇总篇6

一、故事设定的背景——教材内容及认识

“工匠们运用高超的青铜冶铸技术制造出各式各样的青铜器,按用途划分,有食器、酒器、乐器、车马器、兵器、工具等十多类。每一大类又包括许多种。”教材的这段描述包含有两个内容:一是种类繁多;二是不同种类有不同用途,即实用性。课文中配备了两幅图片进行说明,并在小字部分补充两座商朝古墓中发掘的不同种类的青铜器物,都是为了说明我国青铜器物的种类繁多和不同的实用性。这个补充材料略显单薄,不能让学生对种类繁多和实用性有更感性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设计进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处理,笔者通过汇编历史小故事来充实内容。

这个历史故事是这样的:姜太公坐在渭河边钓鱼,周文王来请姜太公去辅佐他,姜太公和周文王坐着青铜铸造的车马器一起去镐京。进了宫殿,卫兵拿着兵器护卫在殿前,殿堂上响起了乐器的动听声音,那是欢迎太公的声音,桌子上的食器放满了珍馐美味,酒器里盛满了美酒。太公给周文王建议,要想国力强大,最好发展农业生产,接着他推荐了青铜犁铧来耕地。文王接受了建议,大力发展生产,国力一天天强大起来。到了武王的时候,终于打败了纣王,建立了周朝,后来周康王为了纪念这段历史,铸造了大盂鼎。由于故事难度不大,学生根据刚刚了解的知识很快填出正确的答案。

二、关于故事设定的思考

在进行故事设计之前,我有以下思考:

首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学生已有知识的再现,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再学习即为再积累的过程。周文王邀请姜太公辅佐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歇后语中就有反映(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武王伐纣(第5课内容);成王铸鼎(第5课插图《西周淳化大鼎》)。利用学生已知的生活知识和历史知识,可以引起共鸣,增强故事的亲和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

其次,故事设定的合理性。一是故事情节的合理性。情节上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影响故事的真实可信度,更能增加故事的吸引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目的。故事设计有三个情节:太公辅佐周王;武王伐纣;康王铸鼎纪念。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二是故事设置与教学内容结合的合理性。故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过分体现故事的故事性,应在故事的悬念中凸显历史知识的内容,并以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得以体现。本则故事在教学过程中以幻灯片的方式出现,学生对照图片填空,既有感官感受,又有知识考查,集中体现了青铜器多样性和实用性的认知和应用。三是故事展现时机的合理性。历史故事在课堂中的应用必然引出历史故事展现时机合理性的思考。合理的展现时机,可以起到活跃气氛、展示历史原理、提示学生探究等作用。这个历史故事在学生对众多种类的青铜器物进行初步了解之后出现,故事出现得不是很突兀,这样既能够进一步巩固刚学的历史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探究想象力。四是故事设定的知识延伸性。故事设定不能简单地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应在寻求学生共鸣和设定合理性的同时增加故事的思考延伸价值。在故事设定的填空中,前几个填空是器物的分类,最后一个填的是器物的具体名称。最后一个填空的设置有两个目的,即一个是巩固学生的现场认知能力,另一个是引导学生的分类能力;并引出青铜器物分类中的延伸内容,即礼器的用途和王权的象征。

三、故事设定的效果——课堂使用效果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汇总篇7

只有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现象有清醒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大体说来,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初高中教师的教学目标要求差距较大

中考在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更注重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对教材上所提及的人名要求记忆,但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的分析,总体上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考试要求较低。而高考不仅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解题能力要求较高。笔者在课堂上也将新课改之后的历史笑称为“数学”,高考所考的知识点在书上,但你又不能在书上直接找到答案。由此,不难看出中高考的考查侧重点不同,造成教师教学侧重点的差距较大。

(二)课程编排内容的脱节现象

在课程内容上,初高中历史课程相互之间有所脱节。初中课程改革在“改变‘繁、难、偏、重’的现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方面取得了成绩,见到了效果。但在上课当中发现,讲到一些事件时,学生可能了解,但问他为什么这样、这样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时,却答不上来,使得学生们就像从相对“低级”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因此,新课程下高中世界历史教学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从教材编排结构来看,初中为通史框架,而高中新教材“模块-专题”的编排方式宏观性强,便于对同类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忽视了历史的时序性,同时也导致很多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时间观念不强,难以反映历史的全貌,给教学带来不少困难。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重视学生的参与活动,结论也容易记忆;而高中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要求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现象的解决对策

解决初高中历史脱节,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升入高中后,学生要实现学习方法的转换和历史观念的转变,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还有知识的结构化。笔者认为应该从下列方面来探求解决对策。

(一)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是单向性的,包括“传授知识”和“应付考试”。而新课程强调的是互动培育式的“发展能力”“端正态度”“教书育人”的教育观。教学观的转变,对实现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有现实意义。

(1)加强世界整体史观教学。由于初中教材不重视,导致高中生世界历史知识基础的贫乏也是不争的现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世界历史教学,要以世界为全局作综合安排,要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尽可能帮助学生拓视野、补基础,提高学习世界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转变历史授课观念。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这并不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放弃或否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从而影响、引导或决定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益。

(3)树立学习型、合作型的教学观。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要求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初中历史的教学现状,加强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了解。在有条件的学校,初高中历史老师应该相互间多听课、备课,以一种学习的态度、合作的意识开发课程资源,改变“孤军作战”的工作状态。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让学生参与进来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调动学生主要体现在调动学生的兴趣,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衔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在此过程中传授了知识。下面以“问题解决”模式为例来探讨初高中教学中的衔接。

例如,高中教材专题“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的斗争”两课内容其实就是对初中教材“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一课内容的再现,主要强调知识和情感目标。对学生而言难度不大,也没有太多的新意。但在授课中,教师也可以将本来平淡的课变成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内容。

教师:近代首先入侵中国的国家是?

学生:英国。

教师:为什么是英国率先入侵我国?(此处应讲解英国工业革命)

学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是先进的工业国。

教师:为什么中国当时会被动挨打?(此处应介绍中国封建时代的小农经济)

学生:中国是落后的农业文明。

通过该模式,教师在课堂当中可以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使学生能更系统地掌握更多的信息,这对高中生应对所面临的高考是有莫大帮助的。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汇总篇8

3月预备党员思想汇报范文(一)

敬爱的党支部:

时间过得真快,从我成为预备党员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半年多时间了。我永远都忘不了年月日,这一天我被系党支部接纳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这一天将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将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这一天起,我将时时刻刻以党员的标准来恒量自己,时刻以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己任,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再接再厉,戒骄戒躁,不断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争取早日在思想上入党。

现在已经进入社会,在踏入社会参加工作的这段时间内,通过自己进入社会工作的这段经历,我的思想不断的得到了磨练和提高,并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现向组织汇报一下这半年多来的情况。

第一、在思想政治方面,我能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党章、党建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严格按照党员标准去要求自己,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在政治上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认识。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能够模范地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坚决依法办事,廉洁自律,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在一切的言行上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第二、在工作方面,始终以积极的姿态来面对,努力工作,尽管初期的工作环境很差,条件很艰苦,与在校时想象的有些差距,毕竟在校时的梦想与现实相差很远。但我自己没有气馁,而是更加扎实积极的工作。由于表现突出,被公司由生产部调到外协部工作,主要负责设备采购与材料设备入出库管理等。有了以上的成绩,我并没有因此感到满足,而是更加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在单位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逐步克服在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上的不足之处,不断积累管理经验,在实践中尽快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从点点滴滴开始关心同事,帮助同事排忧解难,尽自己所能为同事多干实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使同事们能做好各自工作。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对社会,对经济影响愈来愈大。因此,把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提高到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增强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要想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一靠学习,二靠实践,努力成为本职岗位上的内行、能手和专家。在这段时间里能保持技术上的专长,并不断的请教他人,能尽快独立工作,优质的完成任务。

第三、不断加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另外还积极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认真阅读有关书籍,熟练掌握做好本职工作所需的管理知识和科学文化业务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参加工作以后我更加清楚的意识到,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必须不断地付出努力,工作兢兢业业,为社会创造财富。做出的努力不能是盲目的,必须有正确的方向指引。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明确的人生方向。这样,我更是不断地以这一目标鞭策、鼓励自己,使自己对学习和工作始终保持信心和干劲。我现在刚刚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我所面临的是进一步处理好学习和工作之间关系的问题。工作离不开学习,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

在参加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正值邓小平诞辰周年,奥雅典运会的召开,和共和国周年庆典。

邓小平诞辰周年之际,我观看了在深圳南山区举行的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周年大型画展活动,纪念邓小平同志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和为深圳特区经济高速发展作出的重大历史性贡献。观看了画展我们了解了这位中国人民的儿子在十年浩劫是怎样身处逆境仍殚精竭虑地探索着富民强国之路,也了解了为什么历史选择了这位伟人带领十亿中国人民走向富裕的新生活。缅怀伟人业绩,聆听为人的教诲,鼓舞亿万中国人民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工作。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为人民谋利益的真实写照。

共和国成立周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业绩,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诗篇。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总结国内国际的历史经验,经过艰辛探索,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迅速改变了旧中国的落后面貌,建立起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们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祖国统一大业不断推进,香港、澳门相继继回到祖国怀抱。年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

以上是我在工作中的思想汇报,在组织的关怀与培养下,我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刻苦钻研,政治思想觉悟有一定的提高,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更加努力工作,不仅在政治上要更加成熟,在本职工作中我也将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工作水平以及管理水平,以争取更大的成绩。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日期:xx年x月x日

3月预备党员思想汇报范文(二)

敬爱的党组织: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历史的巨人,虽然已溘然长逝,然而他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和他的理论、思想,都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向前迈进!

党的xx大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当代大学生,面对跨世纪的宏图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不仅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更真切地感到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迫切性。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构筑精神支柱。下面就结合自己学习邓小平理论谈几点体会与认识。

一、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

要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xx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并把它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学习和贯彻xx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在思想上和实践中牢固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自觉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实践反复证明,邓小平理论是伟大的旗帜,光辉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前进道路上战胜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经受一切考验的根本保证。******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必须坚持其科学的思想体系,完整地学习,准确地理解,全面的掌握,熟练地运用,决不能断章取义,各取所需。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要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在去年结束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中修改了《宪法》,指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告诉我们,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工作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党的基本路线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精神,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只有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使邓小平理论在中国转变为现实,最终实现邓小平理论的宏伟目标!

三、实事求是地运用邓小平理论

要深刻理解我们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我们是跨世纪的大学生,是最富有朝气的一代,是新中国的接班人。我们的历史责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展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成就,把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目的在于运用,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思路。我们要自觉地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日常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提高我们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我们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当前特别要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关系。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固然重要,这是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但是理论学习更为重要,是方向和指针。专业学习越忙越艰巨,越需要多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达到成功的彼岸!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要深刻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重要的一点便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不会纸上谈兵。我们化科院双学活动便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同学们在通读原著的基础上请老师进行专门的辅导讲座、加深大家对某些关键问题的认识;加深对抽象理论的认识,提高了觉悟,取得了进步,可谓受益匪浅!以上是我学习邓小平理论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与认识。总之,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发展是硬道理,只有中国的大发展,才能有综合国力的大提高,才能有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改善,才能有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空前地位。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今天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就是要刻苦学习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树立信念,明确责任,确立科教兴国战略,谋求祖国的更大发展。对此我们责无旁贷,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也是党、国家和人民所希望于我们的。我们是中国明天的希望,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我们的青春与汗水去谱写新中国最美好的乐章。

此致

敬礼!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汇总篇9

一、地方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地方资源,简单的说,指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即家乡本土的资源。主要包括:一是当地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学者、历史教育者、阅历丰富的长者,他们能在不同的层面多角度为我们提供历史素材和见解。二是家庭也是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等都会对学习历史提供很大的帮助。三是本地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以及蕴藏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可以提供丰富的地方历史资源。四是当地的民间流传的音乐、舞蹈、故事、传说、工艺、信仰、服饰、风俗习惯等。

地方资源有以下特点:首先,地方资源具有形象、生动和直观的特点。其次,地方资源具有分布广、普及度高、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再次,地方性史料、史迹,可信性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最后,地方教学的内容有较强的家乡情感因素。

二、利用地方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利用地方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的兴趣和主动性。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地方资源涉及学生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包括地方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名人思想、生产生活经验等。所涉及的内容和学生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初中生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对外界的一事一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作为地方资源,大多具体、直观且易于观察,而且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引导学生了解、探索这些地方课程资源,是学生的本能的需要,也是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的新课程理念的需要。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主动性。

三、利用地方资源增加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效果

(一)地方资源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活教材

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在编著《贵州读本》时提出一个口号“认识你的脚下的土地”,其实就是寻找我们的根,我们民族国家的根。一个人在认识上总是先熟悉家人,乃至家乡,再逐步扩大到了解国家。因此,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在教学中运用地方知识,能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先辈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能了解到家乡人民辛勤劳动和英勇斗争的业绩,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

(二)用好地方资源,选好活动主题,展开探究活动

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地方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它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结合,对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促进地方课程建设,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如本人结合省编地方教材初一年级《人?自然?社会》中,第四单元第18课――八水汇江海,该课有个实践探究题:“河流水情与地形的关系以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现状如何呢?”根据实情,本人略改这个题目,确定“探究家乡河流白沙溪对当地文化、经济发展的影响”活动主题。

1.确立活动探究目标

当前,党中央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而在我们的家乡,河流水情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现状如何呢?对新农村建设有什么积极作用呢?在探究水利,促进新农村建设思想指导下,预设这次探究目标是:增长见识,加深对地方地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希望有新发现,提出有益的看法,能对家乡的文化建设、经济发展起一点有意义的参考作用。

2.进行材料汇总、分析

两次探究活动结束,活动小组成员与老师一起,交流心得,汇总活动小组每人的笔录的材料,形成分析小结表:

(1)白沙溪水的利用现状简析表(表略)

通过这样对比得出结论,《人?自然?社会》的第18课的题目有了真切的答案;河流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当地经济建设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2)白沙溪古今水工程对比简析表(表略)

这张分析表得出的结论,使学生产生感恩家乡有杰出贡献的古人之心,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之情。

(3)白沙溪畔文物景点现状表(表略)

分析此表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白沙溪,才有这些文物景点。河流对地方经济、文化有积极影响。说到底,有了河流的供水才有人的生活、生产,才有经济,才有标志性文物。水是生命之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得到了验证。②保护文物、开发旅游。政府已开始重视白沙溪畔古代文物的整修,还需要深入下去。如能扩大规模,整修完美,把连接文物景点的路线修好,这将会成为美好的红色的旅游风景线,吸引游客,特别适合中小学生――观光受教育兼得,会给沿线农家带来经济收益,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3.活动探究的成果

这次研究性学习的预设目标基本达到。

(1)了解家乡风物,提升思想感情。探究小组同学进一步了解了白沙溪周边自然环境,多角度地感受家乡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的丰富性。增强热爱家乡、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2)提高实践能力,深化地方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长见识,加深对河流作用的了解,真正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

(3)发现旅游价值,可供政府参考。通过先后两次走近白沙溪,到沿岸的部级、省、市、区级文物单位以及水库大坝去探究,较深刻了解到白沙溪对家乡文化、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这次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了认识,真正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并且发现白沙溪畔很有旅游经济开发价值。发现白沙溪畔古代、现代的文物多,景观亮丽,且有教育意义,如果把它们修整好“串联”起来,成为美好的红色的旅游风景线。开发沿溪的旅游业,可发展当地农村经济。这次研究性学习,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可供有关政府部门参考,并得到了婺城区教文体局的好评,也得到了婺城区风景管理局的肯定。

四、结束语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汇总篇10

“e学习”即数字化学习,一般是指在教育教学领域中通过建立互联网平台,使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现代学习模式,又称为网络化学习或e-learning,它要求具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等三个要素。实现初中历史“e学习”从具体操作方式上来看,可以紧密结合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课堂教与学之前

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备课,引入师生之间的合作和学生之间的合作,设计和生成数字化“历史学习资源包”,涵盖教学目标、教材重组、教学设计、配套学案、探究问题、阅读资料、网络资源、软件工具等教学活动各方面的数字化资源。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一课为例,“学习资源包”可包括:本课的学习目标,各类版本的电子教材,历史照片,师生制作的ppt课件,需要探究的问题如“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战争可以避免吗?”“如何评价林肯?”等,相关网站、纪录片、电影、演说、论坛和历史资料的网络链接或文件,“美国领土扩张”的Flash演示文件等等。

“资源包”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供师生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等学习全过程随时下载查看和学习,将更多的学习资源前置,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和整理问题的习惯,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同时开辟网上交互社区,便于师生适时在线交流讨论预习中的问题。还可借助技术化评价手段,对学生课前学习给予综合评价并形成个体评价记录,为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提供科学根据。

二、课堂教与学之中

在初中历史的“e学习”中,组建多个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的情境创设、问题生成、引导交流、合作讨论、学生展示、知识迁移、随机反馈、知识巩固等活动和手段;对于学生而言,课堂合作学习参与过程中的目标认知、内容选择、资源调用、问题讨论、信息交流、实验探究、相互评价、成果展示、效果检测等环节和活动,均通过教师、学生、移动终端设备、网络之间的合理交互和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紧密联系来实现,达到常规化和数字化历史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教师需更加关注学生和合作学习小组根据自身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对于数字化历史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

仍以前课为例,如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自身的兴趣和学习的实际需求,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教学平台搜索林肯在内战前后不同时期的不同态度等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利用互联网与其他小组成员就“内战是否可以避免”这一问题进行合作探索与交流;自主了解和选择将课堂以外的历史信息资源(如美国历史教科书中对内战和林肯的阐述与评价)和智力资源(如多位历史专家的研究和评论)引进到课堂学习中;利用网络社区或工具适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探讨与研究等等。过程中可对单个学生或者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过程性评价(如以短评语形式);对于巩固性、考查性答题测试,利用系统自动汇总学生答题情况,给出答题评判和相关数据的汇总统计分析,使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课堂评估体系更加完善。

初中历史教师在这种数字化环境下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其重要作用在于各类历史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整合、设计、调配与运用,一切教学行为服务于学生数字化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挖掘与培养。

三、课堂教与学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