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知识图谱在审计的应用十篇知识图谱在审计的应用十篇

知识图谱在审计的应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3:21

知识图谱在审计的应用篇1

【关键词】图形谱;通感体验;联觉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2

2012年初,有幸受教研员推荐,去参加5月份南京的汇课活动,诚惶诚恐,但同时信心满怀。信心何来?因为近段时间我特别酷爱图形谱,一直希望在我的下一节公开课上能用上自己设计的图形谱,现在我的这个想法能够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得以呈现,非常满足。图形谱这个想法源于去年在重庆现场观摩了第六届全国优质课的现场评比,这其中有一节欣赏课《打字机》记忆犹新,现场气氛特别好,他是现场所有老师给予掌声、喝彩声最多的一节课。当中的最大一个亮点就是她所设计的一段图形谱,通过这段图形谱就可以看出这位老师的用心多深,对音乐的理解多透彻,当时我就在想,这个作品她要听多少遍才会有这样的灵感,这样精致的图形谱啊?以至于那节课后,现场老师们和我都有同感,迟迟不肯离场,全都跑上台拍照留念,不是和这位老师,而是和她黑板上的那段图形谱合影,我也不例外。回来之后我就在自己学校的很多班级里都试过那节课,感觉特好,从那以后我一遇到好的曲子,就会自己去设计一些拿到课堂上用,很有成就感。那么为什么说图形谱是打开通感体验的一把钥匙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逐层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一、音乐中的通感体验

什么是通感体验呢?这是近几年才逐渐新兴的一个词语,起码我是这几年才接触到的。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感官之间与生俱来的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的关系是通感形成的生理基础。现代心理学认为:某种感觉感受器官的刺激能在不同感觉领域中产生经验,不同感官的感觉印象可以混合成为连贯的、统一的印象。所以,通感也叫联觉。最常见的联觉现象是“视听联觉”。

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通过听觉为人们所接收,但仅限于听觉吗?不是,“闻乐起舞”的古语足以说明音乐也可以诉诸于动觉,这是人的自然反应和本能流露,为了帮助传承,音乐也诉诸于视觉,于是有了记谱,另外音乐还会诉诸于感觉,这是音乐对人起的物理反应而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这种感觉也是音乐审美的开始,这在音乐治疗学中已有了较深的研究,最后作为高等生物的人类,音乐更能诉诸于知觉,这是由感性向理性延伸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中诞生的理论基础更是我们音乐教育、表演、研究及创作的基石。

这五种“觉”的途径和方式虽各有不同,但这其间许多因素往往会以循环的方式彼此影响和促进,并非单向进行,而是缺一不可。人的学习方式是有所侧重的,有人侧重于听觉学习,有人侧重于视觉学习,有人侧重于运动觉学习,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的感觉通道打开越多,所能感觉体验到的就越丰富。如音响可以让人产生形状色彩的联想,形状色彩可以产生节奏、力度,音响效果等联想。这种可以多渠道打开的相通的感觉叫通感作用,人文艺术学科的教学要尽可能地发挥通感作用,打开多种通道进行审美体验,获得强烈地审美愉悦,从而培养审美能力。

二、解剖孩子们的有效音乐接收途径

作为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我,我的对象是一群孩子,孩子的感知觉正在迅速发展,但受年龄特征、生活体验的约束,某些“觉”可能不是那么强烈,没有很深的体会,研究材料表明,生理方面儿童视敏度七岁时增长速度最快。他们的听觉能力已有较高水平。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随学习自觉性提高,随意注意逐渐发展完善起来,这时的孩子们更擅长具体形象识记。因此“视觉”直观、形象的冲击,是学生有效接受的途径之一,而如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有形且有效的形象呢?

这又得说说“乐谱”,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就是有效形象之一,乐谱能够更容易、更具体、更严密地去认识、分析和再现音乐,但是,音乐转换为乐谱记录是大有局限和缺陷的,音乐的抑扬顿挫、细腻表现是无法一一详尽、准确地记录下来的,活生生的音乐会就此丧失掉它最生动的东西。许多音乐教师和学生,甚至是音乐研究者往往会局限于乐谱,以视觉的读谱和谱面思维来取代音乐的听觉和音乐思维,这样往往会使人忽视音乐的听觉,舍本逐末地走上歧途。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在没有扎实的乐理知识,深厚的音乐素养的情况下,理性地去观察乐谱,他们能看到什么?他们要通过怎样的联想才能感受到音乐所表现的东西呢?他们不会。

所以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真正的有效形象……

三、图形谱的妙处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能不能帮他们找到一个平衡点呢?让它架在聆听音乐和理性视谱之间呢?答案是肯定的――图形谱。

打开学生通感体验的钥匙有很多,但图形谱绝对是一把很好用的钥匙。近年来,图形谱在各地新教材中都有渗透,它以它独特的优势受到了专家和教师的一致认可。图形谱的功能在于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让不确定性为指向性,这恰恰能弥补音乐的时间性,抽象性,非视觉性和非语义性等特征,也能弥补感性听觉到理性视谱之间的空白,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把握音乐形象。因此,引导学生关注图形谱,发挥图形谱其潜在而应有的作用,促使学生想听、会听、听懂音乐,快乐地学习音乐是极其重要的。

图形谱也称音乐结构图,即将抽象的音乐用形象化的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图画、符号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音乐的性质、旋律、节奏、特征、曲式结构特征,强化音乐审美感受,提高音乐记忆效果。图谱教学法,是用孩子们最明白最简单的图画形式来表现音乐。如:用表示旋律线的向上走向,表示旋律线的向下走向,表示快,表示慢表示弱,表示强,表示情绪高昂等等。它可以向儿童提供运用多种感知渠道的机会,除了听觉、视觉以外,借助图形用手势表示出图形谱上旋律音高走向,通过图形表达出情绪与联想,孩子们的视觉、听觉、运动觉都参与到作品的表现性中去,这样唤起的审美反应可以说是最强烈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对音乐的喜爱起,通过听、行和思的实际作为,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在这基础上取得真知,达到“悟”的境地。在我们平常教学或公开教学中,老师恰当地运用图谱进行教学,不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我南京汇课信心倍增的原动力。

接下来,我就简单说说我所设计的《土耳其进行曲》图形谱的用意。

这段图形谱中,我用了三种图形来表示,圆、波浪线和点,其中,圆分实心和空心,波浪线根据旋律行进分为下行和平行。在教学中,我的这段图形谱,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逐一分层次出现,以欣赏a段的三次出现为主。这段设计主要体现了图形谱中这样几个特点:

1、乐曲曲式结构更加清晰

“感受与鉴赏”领域教学中,如果直接用曲式结构图进行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不易接受。而借助图形谱,复杂、抽象的乐曲结构变得浅显又直观,深受学生喜爱且成效明显。

通过我的这段图形谱,曲式结构已不再复杂,一目了然。视听结合,已让乐曲的结构深深的扎在学生的脑海中,再加上“动觉”体验,学生亲手去画一画音乐,三觉同时刺激着学生,不管从学生的参与来说,还是乐曲的趣味性来说,都以突破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比起单纯聆听音乐去掌握乐曲,有效性可想而知。

2、乐曲旋律特点更加直观

(1)体现了乐曲中倚音的音响效果。乐曲中大量的倚音出现,是乐曲旋律非常大的一个特点,而“前倚音”恰恰给人感觉就是“圆滑的”,因此我选了圆形,非常形象的和音乐形象相结合。

(2)圆形的空心、实心表示出各个音符不同的时值比例,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感知音符的节奏和长短时值,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实心的圆时值是两拍,空心的是一拍,另外实心我还用的是红色,刺激着学生的重拍感觉,连续的空心圆使人觉得节奏的紧凑。

(3)波浪线的下行和平行也非常直观的体现了我们乐曲中旋律的行进,学生在听变化的过程中,可以用手去划一划,感受音高变化,捕捉旋律走向。

(4)小圆点的设计是乐曲里很有趣,也是一个非常直观的音乐形象,就是这首乐曲中出现的很有弹性的音符,它在乐曲的情绪把握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桥梁作用

图形谱的出现可以让我们架起一座桥,从听音乐到看音乐甚至画音乐,再到动音乐,还可以根据直观图形拿出打击乐器来演奏音乐,这段图形谱我就用了三种乐器给学生选择,圆形选择了鼓,波浪线选择了串铃,小圆点选择了响板,来跟着音乐进行二次创作,效果非常好,这就是图形谱给予我们的意外。它结合了我们的听觉刺激、视觉刺激、动觉刺激,让学生的“感觉”刺激更加的丰富,同时,知觉体验更加的深刻和理性,还不易遗忘。

知识图谱在审计的应用篇2

【关键词】会计学;共词分析;知识图谱;研究热点

会计是经济的组成部分,会计学科在社会科学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会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顾过去,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会计弃旧扬新、逐步发展和变革的30年,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的近5年,我国会计的发展更是迅速。那么会计学现在的研究现状如何,研究热点有哪些,未来有潜力的研究方向是什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有关会计研究的文献迅速增长,给广大研究人员从浩瀚的研究论文中把握会计学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等问题带来了挑战,而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可以作为研究人员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工具。本文将基于词频分析和共词分析法,借助科学知识图谱技术对我国会计学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指出我国会计学主流学术领域和研究热点。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

(一)数据采集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

在知识群2中,环境会计、利益相关者、会计国际化等高频词聚集在一起,表明知识群2的中心是会计政策和形式的选择。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需要不同的会计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为了与国际接轨,需要会计国际化;为了表现公司的环境责任,需要研究环境会计;为了减缓委托人和人的冲突,需要财务会计信息……因为存在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为了较少交易成本,又需要监管层确定会计政策和形式来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这个知识群中,有2个研究热点:(1)会计国际化。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已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趋势是研究的热点。(2)环境会计。也称绿色会计,其最早是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部分出现的。随着环境的问题日益严重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环境会计成为我国会计研究的热点。

在知识群3中,管理会计、会计信息质量、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会计盈余等高频关键词聚集在一起,表明知识群3的中心是会计信息质量。盈余管理、会计稳健性和会计盈余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会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公司内部治理状况(公司治理)和外部监督(会计师事务所)也是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的重要因素。这一知识群中的研究热点有3个:(1)管理会计。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对成本控制问题是研究的热点。(2)会计盈余。会计盈余和现金流量直接的矛盾一直是现在财务会计理论争论的焦点,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问题和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空间的遏制作用等问题都是研究的热点。(3)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加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控制是研究的热点。

三、结论

从对关键词的词频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学研究里最常出现的关键词是会计准则,其次是与会计信息质量有关的内容。从共词知识图谱可以看出,会计学论文主要集中在三个知识群,第一个知识群的研究热点都是围绕着新会计准则,第二个知识群是以会计政策和形式的选择为中心,第三个知识群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热点研究。会计准则给予了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了信息质量。所以第二个知识群是第一个知识群和第三个知识群的连接和过度。

上述研究大致勾勒出我国会计学论文的研究热点,揭示出知识群的内部结构。我们可以发现,会计学研究里最关心的是会计信息问题,从信息的披露到信息的形式和质量,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和无穷性,未来仍然可以做出更深层次的研究;其次,会计的研究紧紧围绕会计实践,这从围绕准则的研究可以看出,有理由推测以后的会计研究仍然会遵循这一原则;最后,对前沿的课题诸如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所做的研究仍不全面,这意味着未来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当然由于cssci并未能全面搜集我国会计学的论文,以及与国外会计学论文的研究热点相比,我国会计学的热点是否紧跟前沿,都是今后仍需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陈超美.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3).

[2]刘则渊,王贤文,陈超美.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及其在科技情报中的应用[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10).

[3]李长玲,翟雪梅.我国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共词聚类分析[j].情报科学,2008.

知识图谱在审计的应用篇3

【关键词】新课标;双基;音乐素养;图谱法

一、新课标中的一个重要变化

在2011版新课标15处变化中,首要变化就是课程“总目标”的变化。新课标中加写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段话外,新加写的“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

这段文字的内容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增加了“实验稿”中缺少的一组重要的关键词: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音乐听觉、文化视野、音乐素养。这说明学生对“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并掌握”被明确纳入课程“总目标”。这样的表达既充实和完善了音乐课程“总目标”的内涵,使课程的表述更加全面、准确,又将音乐能力包括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含在内,与形成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直接联系起来。

二、双基是目标,也是培养音乐素养的工具和手段

以前学生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段的音乐课程,最终要达到什么目标,取得怎样的效果,教师总是会以学生的音乐素养来表达。基本素养究竟怎么来界定呢?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把音乐基本素养的内涵界定清楚了,可以用双基加四个能力来高度概括。因为这段话提到了双基,也就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涉及了音乐听觉、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这四个方面的能力。双基加四个能力构成了音乐基本素养的内涵,理解了这个内涵,我们在研究设计培养学生最终的音乐素养这个总目标上,就有了方向。

曾经聆听了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耀华老师对新课改观念的新的诠释,和王耀华老师近距离的研讨“双基教学”问题,受益非浅。王耀华老师说:“新课程标准淡化了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际上只是淡化了音乐概念的记忆,强化了音乐中的感受和理解,不是不要“双基”,而是更要重视和加强。”新课程在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但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的学习水平和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中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学生的一切参与活动必须与音乐有关,围绕着音乐开展进行,突出音乐特点,否则那种脱离了音乐性的教学就是无效教学。音乐课中的学生合作参与学习不能光求热闹,不讲实效;光求快乐,不讲质量。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适当把握时机,在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全体参与,激活情感思维,力求达到音乐教学的实效性。

三、音乐欣赏课中的音乐素养

音乐欣赏课中音乐素养的培养,怎么来体现双基和四个能力呢?以下的几点可得以验证:能否感知音乐的一些要素,像音色、旋律、节奏、力度、速度,他们对音乐有没有一种愉悦感:是否能够鉴别、评价音乐;能否引起内心的共鸣:能否去演唱,演奏,表现音乐,能否用不同的力度、不同的速度去演奏音乐,能否改编音乐等等。

听过一节黄舰老师的课,给我们的感觉是黄老师那堂课很朴实,没有任何花架子,教学中既有双基教学,又有提升学生欣赏能力的体现。正如黄老师自己说的“先感受再分析”先引领学生走入音乐,而不是机械性的先分析乐曲。音乐是一门解读心灵的艺术。学生大胆用语言表达音乐情绪色彩,老师也能及时挖掘学生语言精髓。我们看到,老师在课堂中既捕捉了音乐的灵魂,又抓住了学生的心。音乐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能对音乐有理智的判断,能够鉴别,能够评价。这样的课堂既显示了老师的个人素质,也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音乐欣赏课与图谱法教学

在欣赏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本来播放着很有情趣的一段乐曲,学生们却毫无兴趣,即使让学生随着音乐动起来,编排大量的音乐活动,仍是参与的人寥寥无几。我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更好的掌握双基及四大能力呢?以下是教育部音乐教育培训师,沈阳教研员邓丽老师给我们传授的音乐欣赏基本方法:

1.感知音乐要素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2.将听音乐的感受用语言、文字、图画等表达出来,或将音乐标以标题。

3.将聆听音乐与其他音乐学习领域相联系。

4.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渗透知识技能。

5.结合聆听音乐做适当讲解(语言要精当)。

我在国培学习中,接触了一种新的教学法-----图谱法,个人认为这种方法能够比较好的综合以上的5种欣赏基本方法,有助于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堂。所谓图谱法,是指利用图像、文字和记号等方法帮助记谱,不表示一个具体的音,而是表示构成音乐的旋律或动机。教学中运用图谱,可以提炼作品的审美要素――旋律、节奏等,将表现音乐情感和刻画音乐形象放在重要位置上。教学中常用的图谱有旋律谱和节奏谱。

我们再回顾黄舰老师的课,在第二次聆听音乐时,老师请同学画出情感旋律线条。这块设计正是运用了图谱法中的旋律谱。这部分设计既关注到音乐要素中的旋律要素,又强调了欣赏课中的双基。利用细线条图谱――根据原有谱例,精确地表现每个音符的高低走势。有点到线,形象到位的旋律线条,帮助学生跨越识谱的障碍,降低了学唱难度,辅助主题音乐演唱。更有助于音乐情绪的把握。

知识图谱在审计的应用篇4

1.认真学习新课标,明确教学目的

作为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其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以音乐的美感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起始课上,我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

1.1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1.2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1.3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传统情感。

2.突出音乐本体,强化审美体验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整个创新课的过程。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而强化审美体验的重要手段是充分运用音乐本体(如节拍、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调式、和声、配器等)的力量教育感染学生,这才是学习音乐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因为无论是歌曲还是乐曲,都远远超越歌词和曲名本身,从更深更广的层面表达人类的情感体验。

3.欣赏教学中利用旋律图形谱

旋律图形谱,就是把聆听到的音乐作品中的各种旋律要素,如结构、音型、旋律特征、旋律走向、是陈述句还是经过句还是连接句、是重复还是变化重复还是新的材料等进行记录、分析、概括,然后抓住乐曲的主要特征要素,通过反复推敲,设计恰当的视觉符号(避免具象)把这些要素的音乐特征和音乐感觉表现出来,并且随着音乐像谱子般“走”起来。

3.1给基本谱形视听,把音乐听“薄”了。让旋律图形谱发挥的第一个作用,就是使学生在它的帮助下,在听觉上对所聆听的音乐“干净”起来、“干净”,音乐就显得“薄”。就像一本书,干干净净地掌握它阐述了哪几个方面,再厚的书也感觉是“薄”的。

3.2为基本谱形修饰,把音乐听“明”了。引导学生听出音乐细致的变化,感受到音乐细腻的美,从而提高学生听力的敏锐性,深化学生的音乐体验,是旋律图形谱发挥的第二个作用。

3.3对基本谱形添加,把音乐听“厚”了。运用旋律图形谱,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纵向面貌,增强学生对音乐纵向织体的感知,使其体验到更丰富的音响,是有效运用旋律图形谱的第三体现。

在欣赏教学中,我们这样有效地运用旋律图形谱,那么,学生在音乐体验逐渐丰富起来的同时,也会得到一件“工具”,用这件“工具”“触摸”音乐深处,渐渐地,使其拥有独立欣赏音乐的能力。

4.改变教学观念,要求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不注重表演、创作技能的发展,而侧重感受、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这就使课堂变得沉闷、凝重,使得课堂气氛更浓郁、活跃,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学生

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有多媒体设备、录像片段、微型电脑、打印机等。音乐课程中的欣赏课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必不可少的课型,其中选取的音乐作品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颇为重要。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欣赏水平,那么学生自然很容易接受。但我认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能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这样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欣赏口味和水平。大多数学校这方面的资料根本无法满足这一需要,而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一不足。教师通过网络搜集各类作品,分类整理让学生欣赏,可以有效地达到拓宽视野、提高兴趣、发展审美能力的效果。

6.培养学生乐于表现音乐的能力

在新型的课堂模式下,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被引入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多给学生创设多种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演唱及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与他人沟通配合。在音乐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7.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学生的音乐兴趣、潜能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是不一样的,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不一样。音乐教师不能以同一标准对待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的差异,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把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发展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感,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享受音乐的乐趣。

8.努力学习,提高修养

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以便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要是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学生适当地接触电脑音乐。此外,我还很注意自身的学习,如练习专业技能;阅读一些音乐、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报刊、杂志;上网查找有关教育工作站,并精心创建自己的音乐博客与各地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很好的学习和交流。

知识图谱在审计的应用篇5

图谱介入在歌唱活动中的运用是一种视觉参与,它更具体、更形象地展现歌曲的内容、结构等,是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恰当运用图谱不仅把歌唱活动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到歌唱活动之中,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使幼儿学得愉快;更重要的是学有所得,图谱的运用可以促使幼儿自己动脑,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让幼儿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从而积极思考,自觉接受新知识。但如果把图谱当作普通的教学挂图,那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那么,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设计和利用图谱,笔者对此结合相关实践来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观察“完整”图谱,支持自主识记

完整图谱是指教师在活动中按照歌词顺序排列呈现给幼儿的图谱。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歌词、理解歌词。通常可以用两种方式将完整图谱展现在幼儿面前。

1.同步呈现

同步呈现就是指所有的图谱在活动开始就全部呈现给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大致了解了歌词内容。通常这种歌曲的歌词鲜明,内容并列。图谱形象能通过幼儿的仔细观察,略猜出几分歌词大意。如大班歌唱《小鱼的梦》的图谱形象是鱼儿、池塘妈妈、星星、珍珠被、风儿……通过观察,幼儿都能说出所看到的熟悉形象,细心的幼儿还能发现图谱中的动态描绘。在视觉帮助下,幼儿迅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的识记对象,这就是最基本的自主学习。针对幼儿的踊跃发言,教师及时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归纳提炼,再反馈给热情高涨的幼儿。当幼儿听出所要掌握的新歌词就是自己发言的提升后,自主学习的热情就会被唤醒、激活。同时自我调整对新旧经验的交替更换,减轻了活动中的心理负担,从而以更大的学习兴趣去熟悉新曲调。

2.逐步呈现

如果歌唱活动中的图谱都是以同一种方式出现,幼儿就会出现审美疲劳,从心理上削弱了对歌唱活动的兴趣。所以完整图谱的呈现方式需要教师的巧妙处理,让幼儿保持对歌唱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自主识记能力。大班歌唱《云》的两段歌词不仅具有情节的发展变化,而且还有相似的歌词元素。掌握了第一段的演唱后,教师就可以设置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在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处思考、想象第二段歌词的大概。会唱“白云白”后,面对图谱中的蓝天,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蓝天蓝”。第一段中知晓了“帆船帆船装的什么,走得这样慢”,观察“雨点”的图谱后,沿着“他们会不会跟着唱,会怎么唱”的线索引发思考情节。当幼儿发现出示的图谱和自己的猜测相近,再对照第一段歌词的结构,第二段歌词就应运而生。由于歌词都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运用现有知识对新歌词进行分析、组合而成的,所以识记歌词并演唱就不是一个难题,反而是幼儿的兴趣所在了。

幼儿是一个个体,每一个幼儿的识记能力也各有差异。在活动中发现,同伴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的力量会明显提高更多幼儿的自主识记能力。面对完整图谱,每一个幼儿对每一张图谱都有不同程度的熟悉识记能力。“说说自己的疑惑图谱”活动会邀请到一大批的小专家,以自己的解读方式帮助同伴重新认识、巩固记忆。“找找自己的喜欢图谱”活动也会吸引很多的欣赏者再次观察图谱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识记方法,可能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你追我赶”效果吧。

二、纠正“问题”图谱,促进自主探索

幼儿在自主思考、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获得亲身经验,这样的经验知识才是幼儿自己内化了的知识。

1.在查漏补缺中发现

改编自《麦兜响当当》主题曲的大班歌曲《我好想》的部分图谱已经在前面的环节中摆在了指定的位置上,其他图谱则似有序似无序地排列在黑板的最下方。幼儿倾听了教师的有表情演唱后,发现空白处全部需要从图谱群中挑选合适的图谱并安排到相应的位置上。仔细欣赏若干遍后,除了最后两张,其余的图谱摆放位置都达成了统一意见。这是两张极其相似的图谱,是两张不同歌词、相同曲调的图谱。两张图谱都画有两张嘴巴,不同点就是两张小嘴的形状。有的幼儿认为第一个“叽里咕噜”这两句要区分开来,图谱不要一样,便于区分;也有部分幼儿认为第二个“噼里啪啦”嘴巴应该是张开的,图谱应该摆放在后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正在大家都争执不下时,乐乐向笔者提出批评意见,“我觉得老师的图谱可以把两张合并成一张图谱。第一张嘴巴是闭起来的,第二张嘴巴是张开的,画在同一张图谱上,不就行了!”大家听了,一致赞成。乐乐只是从最简单的嘴型上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是一个不错的好办法!也正是由于笔者的失策,提高了幼儿的分析能力,让更多的幼儿在活动中活跃起来、兴奋起来、行动起来。

只有仔细倾听,才能述说自己的见解,才能发现别人的不同。分析缺失图谱的教学策略不仅能让幼儿逐渐养成倾听的良好学习品质,还能学会在分析中思考、在思考中求知、在求知中探索。

2.在寻找规律中感悟

当孩子们在“听歌排图”的基础上学会了歌曲,接下来就可以发起更大的挑战:让幼儿发现图谱的规律,感受、理解歌词。还是《我好想》的歌曲,笔者在图谱的排列上不仅关注横向顺序,还有意识对应图谱的纵向,当要求幼儿找出这些图谱的规律时,孩子们很快就能说出纵向第一列都是“我好想我好想”,第二列都是“许的愿望”,第三列都是“啦啦啦”,第四列都是“喜欢什么愿望就做什么动作”。揭秘了歌曲来龙去脉的规律后,孩子们犹如猜到谜面一般恍然大悟,识记歌词已是水到渠成。此时乘胜追击,问幼儿有什么新愿望,新愿望替代旧愿望,幼儿轻松寻觅到创编路径。新编歌词应运而生。

通过让幼儿找规律,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帮助孩子理解、熟悉、记忆、创编歌词,使活动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寻找,自主掌握了学习的有效方法。

三、设计“完美”图谱,体验自主之乐

在歌唱活动中教师只是个组织者、引导者,幼儿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面对教师设计的形象图谱,幼儿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尝试接受新挑战的想法就会掠过一些喜欢动脑筋的幼儿头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笔者尝试着引导幼儿缓步进入自主设计的殿堂。

1.完善空缺图谱

大班歌唱《云》里的歌词简单、明朗。根据笔者对班级幼儿能力的了解,确信他们能在引导下,完成简单的图谱设计。活动中,笔者在黑板上出示了四张空白纸,当引出第一句“白云白,蓝天蓝”后,好多幼儿就迫不及待地盯着黑板要发表言论了。趁热打铁,笔者给大家立下规矩:“如果你有想法,别急着回答,请上来把你的想法设计在空白纸上,让它成为图谱的一部分。”君君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幸运儿,她在第一张白纸上画了一朵白云,就下去了。笑笑看见了,急着发言:“刚才老师不是唱到蓝天了吗?还应该画上蓝天。”话还没有说完,直接奔上去就画了蓝天。虽然小朋友对笑笑的行为有点意见,但观察后又一致认为这样和歌词就更匹配了。接下来,句型相似的歌词就被大家仿编出来了,到“帆船帆船装的什么?走得这样慢”这句时,小朋友有了不同意见,有的说装的什么就画一个“?”,还有的一定要画××,经过老师引导,大家一致同意用“?”。活动期间,幼儿对图谱设计的矛盾时有发生,但通过笔者的合理引导,“战争”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虽然笔者的想法没被设计成图谱,但可以现场演唱给大家听,或者还可以在活动结束后自行设计,同样摆放在黑板上过一会瘾。

在给大班歌唱《老鼠画猫》的时候,教师根据歌词设计了图谱,但是这首歌曲中有个上滑音,小朋友演唱的时候老是记不住,经过大家的讨论,图谱中小老鼠的尾巴重新用很夸张的画法并且改变颜色尾巴往上钩,幼儿一看到便自然会把声音唱得像老鼠尾巴一样向上翘,立刻找到了滑音的感觉。这样的歌唱形式,他们觉得很好笑、幽默,因此,幼儿接受得也特别快。大胆地利用美术中的色彩、线条、图形等因素,将它们与图谱融合,为幼儿理解图谱提供了更便利、更丰富的途径,使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也在图谱所展示的形象中得到启发和提升。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有矛盾就说明有想法,有想法就会有思维碰撞。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体验,都会让幼儿逐渐喜欢上自发、主动的学习,也更乐意接受新事物的挑战。

2.表现动听音乐

大班幼儿初步具有了较高的思维水平,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能力为一首歌曲设计完整的图谱。他们能通过较高水平的倾听、思考,有意识地把隐性的思维表达到显性的画面上。而教师则以活动的支持者身份参与幼儿的自主学习,是幼儿学习的伙伴,也是学习成果的分享者。

大班歌唱《山谷回声真好听》中的歌词情节和幼儿的生活经验非常吻合,而且班级中很多幼儿都感受过回声。在活动时,笔者尽量有感情地给幼儿演唱这首歌曲,勾起大家的回忆。然后以探求的口吻征询幼儿:“你们能把我的歌声留在图谱中吗?你们也能用好听的声音演唱这首优美的旋律吗?……一连串的追问激起了幼儿的设计兴趣。他们从紧张心理逐步缓解到放松心理,再调节到兴奋状态。睿睿用一条连续的“3”倒画线条表示“山谷”,还画了一个嘴巴和一个×,并告诉大家,这是歌曲的第一句“山谷里静悄悄”。看着图谱我开始演唱,大家开始检测。刚唱完,就有幼儿开始鼓掌了,下一句“小朋友进山了”,乐乐是胸有成竹地设计了大家都认可的第二张图谱。接下来的每一个幼儿都非常珍惜自己的机会,每一张图谱也都会得到集体的评价、修改并逐步完美起来。整个设计过程充满欢乐,充满自信。当笔者弹奏起旋律时,惊奇地发现幼儿自主设计的图谱在识记歌词准确性和速度上都超过了平时的设计。而且平时经常发生的相互帮助指导不明白、不理解图谱的环节,在这次竟然取消了,缘由就是“我的图谱,我设计;我的设计,我明白”。此时的教师已完美“隐退”。

实践证明:幼儿只有自觉、主动、深层次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创造,才能真正理解与应用知识,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知识图谱在审计的应用篇6

巧用图形谱这一教学辅助手段,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降低学习难度,变苦学为乐学,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趣味,更扎实地掌握知识。

音乐;图形谱;学习难度;学习效率;学习趣味;

“图形谱”是通过实物、点、线等图形或符号,将抽象音符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以体现旋律走向、节奏长短和音的强弱等音乐表现要素,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等特点。采用图形谱这一教学方法本身具有“刺激”功能,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帮助学生准确地感受、理解、体验音乐作品所带来的美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将抽象枯燥的乐理知识转化为易学易懂易记,从而让学生更扎实地理解知识,真正掌握学习本领,变苦学为乐学,尤其在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上更是锦上添花。

一、在识谱教学中,巧用图形谱降低学习难度

新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语文的拼音,数学的数字,认字还非常少。这时他们对抽象的乐谱、音符是很不容易学会的,而且还会混乱知识。如何让他们快、易、趣、乐地学会识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很多老师可能会认为一年级学生还小,现在就教他们识谱是不是太难?其实不然,这时他们就像一张白纸,只要我们老师能正确引导他们学习音乐,度过识谱的第一个难关,那就是交给他们终身学习音乐的一把金钥匙。识谱教学中简谱音符就是阿拉伯数字,它们在数学课上的作用和读法与音乐课上是完全不同的。而识谱作为学音乐的必备技能,要从一年级就开始慢慢培养初步的识谱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黄金时期。为了区分学科内容,抓住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就应结合匈牙利音乐教育柯达伊教学法中的识谱教学规律。孩子们最早、最自然的音调是小三度,如“sol、mi”与平时叫“妈妈”的发音走向是相似的。全世界幼儿的自然音调,几乎都是由小三度加上方大二度构成的,如“la”。因此,唱名教学的顺序应该是:第一步,“sol、mi”;第二步,加“la”;第三步,加“do、re”。然后,加低音的“la、sol”;再后,加高音的“do”;最后,加进“fa、si”。变化音则结合歌词进行教学,放在经过音、辅助音的位置上引入。这时巧用图谱,从音符“5”(sol)开始。先板书“5”,让学生区分数学课上它名字是五,音乐课上它又有新名字、新作用了,它是我们今后音乐课上常出现的朋友“sol”,配上柯尔文手势,唱sol的音高,记住并分清“5”的读法和意义。这时巧用图谱板书:“5”solsolsol我是小梭衣,旁边画一件小梭衣的图。学生通过视觉,很有趣的就记住了“5”这个音符的唱名。其它的音同样结合实物图来让学生理解记住它们。“3”mimimi我是小猫咪;“6”lalala我是小喇叭;“2”rerere我是小花蕾;“1”dododo我是小米哆;“4”fafafa我是小沙发;“7”tititi我是小滑梯。为了区别“sol”与“si”唱名的第一个字母,赖达富教授说过,“7”可以唱“ti”。通过实践,学生对“7”这个不稳定音的音准,通过用”ti”来唱,确实更好唱,也更能唱准。再引用台湾尤祖聪教授的口风琴教学带入课堂教学这一理念,我用琴语问“lalala它是什么音?”学生根据听到的音高边唱边配上动作,回答唱“lalala我是小喇叭”。通过开学初的第一个月耐心有趣的识谱教学,学生很快就认识了七个音符,每一节课课前的听音练习生动好玩,学生很乐意接受。配上音高练习,边听边唱边做柯尔文手势,每一个音的结尾都是实物图形谱的动作,可以说学生喜欢的不得了。听、唱、看、动,多方感官的参与实践,为今后的音乐学习奠定了基础,从而也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把枯燥听音、识谱的练习课,上得生动好玩有趣,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乐学爱学,很快就把可爱的孩子们引进了美好的音乐殿堂。

当然,在实践中还有很多相似的图形谱,都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会相关乐理知识。如:新教材中的画四方格,还有画爱心形、画苹果形等很多方法,主要在于我们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选择自己喜欢,学生又乐于接受的图形谱。通过实践证明,在耐心和合理的教学进度中,巧妙运用图形谱进行一年级学生的识谱教学,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一个学期后,教材中的歌曲,学生大部分都能自主进行视唱,不再出现过去那种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才会唱歌谱的现象了。而且当学生自己学会唱谱后,每一首新歌都他们可以脱离老师自己学会,那种成就感和喜悦,无形中已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的艺术审美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这正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所在。

二、在歌唱教学中,巧用图形谱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教学要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富有感情的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于是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运用图谱教学结合歌曲,创设充满情境的氛围,让学生带着轻松与快乐来学习音乐。在低段的歌唱教学课上,设计符合歌曲意境、充满童趣的图谱,对孩子们来说显得特别有意义。情景中的图形谱拓宽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视觉中增强了对歌曲的理解和对歌词的记忆。

例如:在教唱《布谷》歌曲时,学生学会唱歌曲了,接下来要背唱歌曲。我就让学生边唱我边用画出图形来将歌词内容展示,组合成一幅有森林,有田野、村庄、鸟语花香的情景图,让学生看、动、唱,积极主动感受,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背唱歌曲。这种形式刘德昌老师也教过我们,让学生在一种想象与回忆的意境中进行歌曲的背唱,激发了学习兴趣,并且很快就会背唱歌曲,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为孩子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低年段歌唱教学中,图谱教学更多地是结合歌曲意境来设计的。在中年级时,有了低段的知识经验积累,我便从音乐要素出发,设计恰当的图谱,让学生在学唱歌曲旋律时很快学会乐谱。如,在教唱四年级《久不唱歌忘记歌》歌曲时,旋律中有明显的变化重复这一创作手法。如果老师用语言解释,学生会听得云里雾里,印象很模糊。这时,我画出如下图谱,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而且还能学会这种方法,运用到学唱其他歌曲的学习中。

久不唱歌忘记歌

三、在欣赏教学中,巧用图形谱增强学习趣味

在新教材小学低段的欣赏课本中,每课都配有一幅与歌曲有关、充满意境的图画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带领学生进入一个情景世界。例如:欣赏《洋娃娃之梦》一课,教材提供一幅小宝宝在宁静的夜晚,安静地睡在摇篮里,脸上充满着安详与静谧的图画,直接把学生带入一种温馨的境地。欣赏《野蜂飞舞》时,不仅有生动的实物图,还有结合音乐旋律走向的线条,蜜蜂图的大小让学生想像到音乐的强弱,想象到情境中蜜蜂远近的情景与音乐完美结合。要让学生听音乐时展开丰富的想像力,音乐元素在音乐中的表现就有了非常好的诠释,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还增强了学习趣味。这一方法也启发了我对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的设计。我抓住图形谱是对学生进行音乐感觉训练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设计如下图谱,以音乐为主线,紧紧围绕音乐表现要素展开:

我是人民小骑兵

1、

2、a:

B:

知识图谱在审计的应用篇7

【案号】

一审: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2010)黄民三(知)初字第368号

二审: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2)沪二中民五(知)终字第26号

【案情】

原告:新平衡运动鞋公司(以下简称新平衡公司)

被告:泉州市纽班伦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纽班伦公司)

新平衡公司是拥有百年历史的世界着名专业运动制品商之一,在第25类(鞋)商品上享有第(以下简称“n及图”)等商标。其生产的“newbalance”运动鞋在鞋两侧中央位置靠近鞋带处(以下简称鞋两侧)突出使用了大写、粗体的英文字母“n”标识(以下简称“n字母”标识),该标识是鞋子装潢中最具显着性的部分,各类产品广告中亦大量突出宣传了该标识。其早期生产的运动鞋的吊牌上有“美国nB纽巴伦简史:美国名牌纽巴伦(newbalance)创立于1906年,英文字义是‘新平衡’……受历任美国总统青睐,因此被誉为‘总统的休闲鞋’”等字样。2004年前后,新平衡公司启用“新百伦”作为产品中文名称,此后再未主动使用过“纽巴伦”。2007年-2008年期间,新平衡公司设计发行了限量版运动鞋“海陆空”系列及“京剧脸谱”系列,该两款运动鞋在鞋面上多处运用了脸谱图案及类似地理标识图的图案,但最具显着性的仍系鞋两侧使用的“n字母”标识。

纽班伦公司自2007年12月成立以来,在全国各地开设店铺,使用“纽巴伦”作为店招,销售其生产的运动鞋,并通过户外广告、平面媒体等方式进行宣传推广。其生产的运动鞋的鞋两侧或鞋外侧中央位置均突出使用了略微变形的、右侧下方有两条较细斜杠的大写、粗体“n”标识(以下简称“n图形”标识),并在鞋及吊牌、鞋盒等多处位置使用了与“n图形”相同或近似的标识以及“n·pai”、“n·牌”、“纽巴伦”等字样。另有两款鞋也使用了京剧脸谱图案及以各种线条及地名拼音组成的地理标识图,但该两款鞋的鞋两侧同样使用了“n图形”及类似“n图形”的标识。纽巴伦公司制作的产品宣传图册中所陈列展示的款式众多、颜色各异的运动鞋商品,其两侧亦使用了“n图形”标识,且多数商品图片中也突出展现了该“n图形”标识。2009年12月,纽班伦公司自案外人求质公司处受让第4236766号商标的注册申请,商品种类为第25类(鞋、运动鞋、足球鞋等),该商标于2008年5月20日获得初步审定,并于2011年12月12日被商评会复审裁定予以核准注册。纽班伦公司在二审期间获得该商标的商标注册证。

新平衡公司认为,原告的产品在业内和消费者中具有极高的知名度,“n”及“纽巴伦”已经成为原告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称,使用在鞋两侧中央位置的“n字母”标识是原告知名商品的特有装潢。此外,“京剧脸谱”和“海陆空”系列限量版商品上使用的京剧脸谱图案及地理标识图案设计,也是原告知名商品的特有装潢。纽班伦公司的前述使用行为仿冒了新平衡公司的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和装潢,足以导致消费者构成混淆和误认,构成对新平衡公司的不正当竞争。纽班伦公司否认原告享有其所主张的权利,认为其在鞋子上使用的是其注册的第4236766号商标,不构成对新平衡公司的不正当竞争。

【审判】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原告提供的证据足以证明“newbalance”运动鞋在中国境内的相关市场中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可以认定为“知名商品”。原告没有提供证据证明其将“n”作为商品名称予以使用,故认定其为原告商品的特有名称缺乏事实基础。原告曾在市场上在先使用“纽巴伦”,但由于原告未持续使用,故“纽巴伦”与原告的对应性没有因为原告的持续使用而不断得以强化,客观上反而因原告的多年停用而被淡化,对于原告自身已不再使用的商品名称,实无给予法律特殊保护的必要。“n”作为英文字母,非原告所独创,不具固有的区别性。但是原告生产的运动鞋绝大多数款式的两侧均使用了“n字母”标识作为装潢,在广告中也主要通过展示运动鞋两侧使用的“n字母”标识来进行商品宣传。鞋两侧使用的“n字母”标识是原告运动鞋装潢中最突出、最具识别性的部分,上述使用方式具有显着的整体形象,且与商品的功能性无关,经过原告长期宣传和反复使用,已足以使相关公众将使用在鞋两侧的“n字母”标识与原告的运动鞋商品联系起来,使得本不具有天然区别性的字母“n”因持续使用在运动鞋的固定位置上而产生了识别特定商品来源的区别性,具有了识别商品来源的作用,故原告在鞋两侧使用的“n字母”标识已经成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所保护的特有装潢。原告未对“京剧脸谱”及“海陆空”系列运动鞋的知名度进行举证,且该两款鞋仅凭“京剧脸谱”及“地理标识图”的图案设计,尚无法使消费者将其与原告的商品联系起来,故原告主张“京剧脸谱”及“海陆空”系列运动鞋的特有装潢不能成立。被控侵权商品所使用的“n图形”标识与原告的“n字母”标识在隔离比对的情况下,以相关公众的一般注意力为标准,两者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被告攀附原告商誉、制造市场混淆的主观恶意明显,客观上也足以导致消费者对商品来源产生混淆、误认,明显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构成对原告的不正当竞争,应当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综上,遂判决被告纽班伦公司立即停止对原告新平衡公司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即停止在其生产销售的运动鞋的鞋两侧中央位置靠近鞋带处使用与原告“n字母”相同或近似的装潢,并赔偿原告包括合理开支在内的经济损失人民币480,000元。

宣判后,纽班伦公司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析】

一、注册商标与知名商品的特有标识

(一)注册商标与知名商品特有标识的交叉

注册商标与知名商品特有标识均属于商业标识的范畴,但两者在保护范围和方式上并不相同。注册商标主要通过《商标法》予以保护,而知名商品特有标识则由《反不正当竞争法》所保护。通常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商标法》构成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对于《商标法》已经予以保护的领域,不能再援引《反不正当竞争法》。但另一方面,知名商品特有标识本质就是未注册商标,《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给予了部分未注册商标以类似注册商标的保护,又是对《商标法》的有效补充,两者并非相互对立的关系。司法实践中,鉴于《商标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这种复杂关系,对于注册商标与知名商品特有标识的保护问题应当特别注意实质的协调性,正确适用法律。

1、对于完全可以纳入《商标法》保护范畴的领域,必须严格遵守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规定,适用《商标法》予以保护。比较典型的事例是当事人将其注册的文字商标同时作为商品名称予以使用,此种情况下,这种名称也就成为注册商标意义上的商品名称了,可以寻求注册商标的保护,而无须再寻求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

2、对于尚不能完全纳入《商标法》保护范畴的商业标识,原告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同时主张或自行选择通过商标法或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保护。比较典型的事例是原告享有某一注册商标,其注册商标本身或者该注册商标的显着部分同时又是其商品装潢的组成部分,被告不仅擅自使用了原告的注册商标,还对该商品装潢进行了全面仿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允许原告就注册商标予以主张,那么其商品装潢中其他具有特有性的要素必然无法得到保护,既不利于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制止仿冒行为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下,虽然被告的行为同时侵犯了原告的两项权利,但其行为的违法后果实际上却只有一个,故在损害赔偿金额的确定上应予以考虑。

(二)本案两种保护模式的选择

本案中,原告核准注册的商标为“n及图”,但原告在实际使用时对此做了变动,在运动鞋两侧单独突出使用了其主要部分即英文字母“n”。大写字母“n”既是原告注册商标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原告所主张的“运动鞋两侧使用‘n字母’标识”这一特有装潢中除了“运动鞋两侧”这一特定位置要素外的唯一识别要素。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本案很难归属于前述两种常见情形中的任意一种,这给案件审理带来了难度。对于本案的法律适用问题,审理中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原告单独使用“n字母”标识的行为并未改变注册商标的显着特征,仍然可以视为注册商标的使用,应当适用《商标法》予以保护。

另一种观点认为,《商标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如果实际使用的商标与注册商标不一致的,则实际使用的商标构成另一个未注册商标,该未注册商标若符合知名商品特有标识的保护要件时,可以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保护。

在法律规范本身具有模糊性的前提下,前述两种观点无谓孰优孰劣,但结合本案的具体情况,其保护结果则可能大相径庭。本案的一节重要事实是被告已在鞋类商品上申请注册近似商标,虽然一审判决时被告尚未拿到注册商标证,但根据商评委的复审裁定来看,被告经核准注册该商标的可能性非常大。该商标与被控侵权商标虽存细微差别,但并无显着性差异。在被告尚未取得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情况下,其使用的应为未注册商标,本案以第一种观点依照《商标法》对原告的注册商标给予保护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但这样的处理方式存在一个潜在的悖论,即在被告取得注册商标专用权后,其使用行为即成为使用自己所拥有的注册商标的行为,从而与原告形成注册商标之间的冲突。根据法律规定,注册商标间的争议应当由原告向有关行政主管机关申请解决。而商标局的观点在商评委的裁定中已经表述得非常明确,即原、被告的商标不构成近似,这会导致原告的权利实质上处于投诉无门的境地。

采用第二种观点的保护模式,则可以巧妙地避开这一难题。如果原告的这一使用方式经法院审查确能构成在先的知名商品特有装潢,则即使被告事后取得注册商标专用权,其在后的商标权的行使亦不得对抗原告的在先权利,原告可以一以贯之地得到合理保护。

本着鼓励公平竞争,遏制“搭便车”的不正当行为,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的价值取向,一审法院向当事人充分释明两种选择的不同法律后果后,最终,当事人选择了以“知名商品特有装潢”寻求救济,较好维护了自身合法权益。

二、知名商品特有标识的司法认定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名商品特有标识的保护范围看似穷尽,实则具有很大的弹性,因此,司法实践中,对于知名商品特有标识的认定往往是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也是案件审理的难点。知名商品特有标识的认定属于个案认定,在认定中尤其应当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一)商品必须具有知名度

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不正当竞争司法解释》)关于“知名商品”认定的规定,在理解上适用上应当着重注意以下两点:

1、原告对其主张的商品是否知名,应负举证责任。即使存在仿冒行为,也不能据此反推出该商品即为知名商品。经营者一般可以通过该商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及地域、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商品的广告宣传投入、消费者对该商品的知晓程度等方面的举证来证明。

2、原告对知名度的举证应及于其所主张的具体商品。经营者作为市场主体的知名度或其商标知名度可以作为考量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本案中,原告提供的大量证据证明其对其生产的“newbalance”运动鞋进行了广泛、持续的宣传,故法院认定“newbalance”运动鞋作为一个整体构成“知名商品”。但是“newbalance”运动鞋的知名度不能代替其对“京剧脸谱”及“海陆空”系列运动鞋知名度的证明,而原告主张的该两系列商品均为限量版,生产数量不足千双,销售范围亦十分有限,涉及此两系列商品的宣传也并不多,故法院对该两系列商品的知名度没有确认。

(二)商业标识必须具有实际使用的事实

知名商品特有标识受法律保护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商业标识经过权利人的实际使用而具有了商品来源的识别意义。对商业标识实际使用的事实涉及三个方面:第一,使用在先;第二,主动使用;第三,使用具有持续性。

1、使用在先。由于知名商品特有标识系个案认定,而且对于因产生第二含义而具有区别性的商业标识而言,其特有性是根据使用情况在后取得的,甚至有无法查明谁是在先使用者的情形。因此,使用在先强调的是对主张保护的商业标识的使用行为先于被控侵权标识的使用,而不必苛求原告证明其系市场上的首次使用。在原告已经提交其在先使用的证据后,反驳其在先使用的证明责任应当由被告承担。本案中,原告主张“n”系其商品特有名称,但是没有提供证据证明其将“n”作为商品名称予以使用,故法院对原告的该项主张,没有支持。

2、主动使用。商业标识要获得保护,必须由主张保护的权利人自己在商业活动中予以了使用,社会公众对商业标识的使用行为不能认定为是经营者对商业标识的使用行为。这一规则在“索爱”商标纠纷案、“伟哥”商标纠纷案中均得以体现。本案中,原告曾向法院提交了一份网页保全公证书,以证明在原告的主动使用行为停止后,至今仍有消费者将“纽巴伦”作为原告商品的中文名称予以使用,欲据此证明“纽巴伦”是原告的知名商品特有名称。但如前所述,即便确有消费者存在上述认知,消费者的认知也不能代表原告的主动使用,故法院最终未予支持。

3、持续使用。强调使用的连续性,主要原因在于商业标识的价值是在使用中产生的,是基于使用而产生的利益,其最终目的是保护使用人因对该商业标识长期使用而累积的商誉,而商誉的形成非一朝一夕,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如果使用人主动放弃了对商业标识的使用,意味着其主观上不再将之作为区别自身商品与他人商品不同来源的标识,客观上也势必会逐渐削弱公众对商业标识与使用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因此,对于原告自身已不再使用的商业标识,法律也就没有再保护的必要。以本案为例,“纽巴伦”就是因为原告未持续使用而导致其与原告的对应性被淡化,“纽巴伦”与原告之间并不具有稳固的、唯一的对应关系,故法院对原告的该项诉请,未予支持。

反观原告主张的“在运动鞋两侧使用‘n字母’标识”,虽然“n”字母非原告所首创,但现有证据表明原告首先将其用于鞋两侧,且进行了长期的持续使用,符合“在先、主动、持续使用”的基本要件。

(三)商业标识必须具有显着性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对知名商品包装、装潢的要求是“特有”,《不正当竞争司法解释》第二条将之解释为“具有区别商品来源的显着特征”或“经过使用取得显着特征”,这便是商业标识获得保护的显着性要求。

知识图谱在审计的应用篇8

关键词:京剧元素;美术设计;应用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京剧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京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文化内涵主要通过京剧元素表现出来。近年来,中国风越来越流行,作为中国文化重要代表的京剧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文化表现中,对于激发艺术设计人员的创作灵感有重要意义。将京剧元素应用到现代美术设计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一、京剧元素

(一)人物造型

京剧与其他戏曲种类比如昆曲、地方戏等一样,在人物的造型上,有四个基本行当,即生旦净丑。每种行当有独特的艺术造型,不同的人物造型有不同的装扮。在京剧行当里,人物的造型称作扮相,它由许多的艺术形态组成,依照京剧中人物的特点有不同的形式。这种扮相表现了京剧角色的身份、形象和个性。作为具有中国独特魅力的传统艺术,京剧在造型上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脸谱,这也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特点。用现代艺术观念来理解的话,通过这种独特的扮相,将人物塑造成了一个艺术品,使其呈现出形式美和程式美。

(二)场景

在场景的造型上,京剧具有自己特色的艺术形式。戏曲的舞台一般比较简单,包括京剧。由于自身的特点,它们在剧情的地点、时空的转换以及对剧情的烘托上面,没有办法利用道具实现完全的转换,主要是依靠京剧表演者的表演。这使京剧艺术表演带有强烈的虚拟性,虚拟性的优势就是,扩大了京剧艺术的表演范围,大大小小的故事背景,虚虚实实的人物以及灵魂,都能够通过这个戏曲舞台表现出来。京剧中的道具虽然简单,但是具有重要的地位,一般都是真实的物件,增加戏曲表演的真实性。

(三)服饰

京剧中的服饰是特殊的艺术形式,尤其是其中的纹饰和色彩的使用,是京剧独特的艺术瑰宝。这种艺术形式已经充分地被应用于各种美术作品中。京剧的色彩和纹饰十分丰富,而且很有艺术性,能够充分发挥设计创作者的思维。色彩在京剧服饰中起着整体定位的作用,是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比如红色表现忠勇,一般是正面人物角色,黑色和紫色表现刚正,一般表现不媚权贵,白色一般表现奸诈阴险,绿色一般是莽撞的绿林好汉等。色彩具有重要的渲染气氛,突出主题的作用。在京剧里,用色的对比性比较强。京剧中的纹饰因人而异,花纹丰富多样,并且都带有一定的内涵。比如龙纹是皇权的象征,凤纹代表吉祥,文官使用飞禽,武官使用走兽,牡丹代表富贵等。京剧中的服装纹饰,在艺术的处理上要求神似,具有一定的共性,一般代表多种类型的任务,通常不仅要考虑人物的身份,而且要考虑人物的性格。

二、京剧元素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应用误区

(一)没有准确把握京剧的精神表现

京剧中的脸谱是重要的艺术特征,脸谱的色彩不是随意选用的,而是根据具体的人物个性以及情绪特征进行设置的。不同的脸谱色彩表达了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在现代美术设计中,有对京剧脸谱并不完全了解,就随意使用,没有准确把握色彩的应用,无法实现京剧在美术中的艺术表现力,导致美术设计没有实质内涵而失败。

(二)片面追求现代美术设计与京剧的结合

在进行美术设计时,不少设计师片面追求与京剧元素的结合,往往过于牵强,反而不伦不类,不仅失去了现代美术设计的表现力,而且失去了京剧元素的精髓。将京剧元素引入现代美术设计中,主要是为了丰富和创新现代美术的内容和形式,促进现代美术的发展。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延续现代美术作品。片面追求两者的结合,无法保证京剧的神韵,也不能提高现代美术的美学境界。

三、京剧元素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色彩元素的应用

京剧中对色彩的使用十分讲究,尤其是脸谱和服饰的色彩。京剧中的色彩丰富多样,具有不同的内涵,表现在不同的图案里,有人格化的意味。要将其有效利用在现代美术设计中,需要深刻了解京剧的色彩使用。设计者要对京剧有全面的了解,尤其是京剧的脸谱,京剧脸谱是色彩使用的充分体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现代美术设计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通过解读京剧脸谱的色彩,基本上就可以确定相关角色的信息,了解它所代表人物的个性以及重要程度等。这是人们在长久的历史中形成的对京剧固定的审美意识。在现代美术设计中,可以充分借鉴京剧色彩来表达人物的方式,同时也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充分发挥民族精神以及美术设计的内涵。美术设计与绘画设计是不一样的,绘画设计的主观艺术性比较强,它体现的是设计时自己的创作意图。美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它是通过美术的方式,达到预期需要的效果。要应用京剧色彩元素时,要注意灵活使用,重视色彩的调配,不同的色调以及色彩可以灵活搭配,形成多样的形式,从而满足不同艺术效果的需求。京剧中的色彩是有一定的情绪或者个性表征的,在现代美术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将其思想观念融入其中,通过美术的形式和语言,表现生动的艺术形象。

(二)脸谱元素的应用

脸谱是一种化妆造型,是中国戏曲中独有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脸谱随着我国戏曲艺术的诞生而出现,并不断发展,形成固定的形式。从美术的角度来说,脸谱是一种图案。从戏曲的角度来说,脸谱是一种人格化的艺术。京剧中的脸谱不仅具有独立的鉴赏价值,也有独立的审美意义,与京剧艺术密不可分。在现代美术设计中,要充分发挥京剧脸谱元素的审美特性,以及审美价值。脸谱的造型具有程式化的风格,十分讲究造型的方法、顺序和规律,通过一定的程式组成图案造型,达到一定的审美要求。现代美术设计完全可以借鉴这些程式和章法。京剧脸谱的造型程式十分严谨,特别注重色、形、线、点的勾勒以及涂抹,通过不同的组合,能够创造出许多生动形象的脸谱。这些谱式的内部体制都有一定的规则关系,在五官的安排上精致有序。美术设计以生活为基础,同时高于生活,不仅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同时也有装饰的趣味。借鉴脸谱元素的程式化,可以充分了解其设计程序,将其应用在美术设计中,由浅入深,按部就班,深刻表现事物。京剧脸谱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可以将其应用到现代美术设计中。脸谱是通过象征的手法,表现人物个性,增强角色的艺术特征,比如张飞、关羽、孔明等,各不相同的脸谱都是通过象征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对于现代美术设计来说,象征是使其本质使命之一。美术设计的境界,就是用象征的手法表现艺术的主题,借鉴脸谱的象征艺术,能够增强现代美术设计的审美生命力。现代美术设计还应该充分利用京剧脸谱元素的装饰性。装饰性是京剧艺术美学本质以及整体风格的要求。正是通过脸谱的勾勒、涂画、组合,有了装饰性,才能更加形神兼备地表现主体的形象。通过京剧脸谱的装饰,人物的气韵更加生动,更加严谨和谐,更加均衡对称,用美的外表显示真实的人物个性,使京剧艺术充满魅力和浪漫色彩。比如项羽的脸谱,虽然有苦相,但是充满了装饰美,相互结合的作用,正好体现了项羽的气质以及伟力,还有对其的哀叹。现代美术设计充分利用装饰的作用,能够弥补机械对原物反映不足的问题,使所要表达的主题更加完善,增强美术设计的艺术表现力。

(三)虚拟性的应用

众所周知,戏曲演出的道具、布景等非常简单,正是简单的东西,有限的空间,却充满了无限的艺术张力,主要是其虚拟性表演的效果。基本上通过几张桌子和椅子,就能够形成京剧的背景,构成相关的情节,确立人物的形象。这种方式充分将观众的眼光聚集到表演者的身上,没有太多的道具,不会使舞台显得臃肿,也不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没有花哨的环境,观众将所有的视线和思维集中到表演者,以及京剧的情节中,充分欣赏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同时没有太多的道具,为京剧表演者腾出了活动的空间,满足了武打或者舞蹈之用。在京剧中,人们主要通过想象的方式,赋予其丰富的内涵,拓展了京剧表演的空间,再加上简单的造型,使京剧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现代美术设计可以应用这一虚拟性表演,增强设计的创意。在设计中,可以尽量简化与主题无关的东西,比如背景或者环境等。要合理使用景物来衬托某种意象。意象是我国传统审美的标准,我国在艺术上十分讲究意象美。不管是诗歌还是绘画,都有这种虚拟的意象表现,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在现代美术设计中,设计者可以借鉴京剧的设计,巧妙设置构图,充分发挥观赏者的想象力,用简单的造型表现出无限的艺术内涵。

(四)综合应用

知识图谱在审计的应用篇9

教学教学理念国培计划2013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教学理念正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教学理念有操作层面、学科层面和理论层面之分,在狭义上可与授课内容与方法、学科定位与认知、未来发展与趋势等方面相互对应。因此,正确明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所制定并实施的“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将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纳入紧缺薄弱培训项目之中,体现了国家对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极大重视,也成为加强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和举措。这一项目的实施,旨在促进小学音乐教师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提升并改进教学理念、有效提高教学行为。2013年11月,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舞蹈专业获批举办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2013示范性项目(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对全国29个省、市的151名小学音乐骨干教师、音乐教研员进行了包括教学理念在内的多维度、多层面的培训。在培训实施之前,江南大学国培项目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参加培训的音乐骨干教师、教研员的培训需求与目标进行调研,以获取的数据资料为依据设计培训重点和培训内容。调研结果显示,参加本次“国培计划”的音乐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偏向年轻化,他们虽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课堂教学水平,但更渴望更新教学理念、提高音乐教育素养。因此,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的双提升成为此次“国培”(小学音乐班)的培训目标(参见教师培训示意图)。相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参加培训的教研员们大都具备较强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能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评价并提出良好的建议。但他们还不能精准地把握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脉搏和未来趋势。因此,引导他们反思目前存在的音乐教学理念、提升他们培训音乐教师的能力以及掌握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方向成为此次教研员培训的根本目的(参见教研员培训示意图)。

近年来,教育部相关专家提出以“问题引领”作为培训的基本方式,因此,针对小学音乐教师、教研员的“国培计划”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工作困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人培训、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再学习。它的主要宗旨是有效解决当下音乐教学过程中所凸显的问题,使一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利用逐渐建立的先进理念反思自身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惯习,树立正确的教学思维,明确教学方向。下文中将针对当前音乐教学中最为突出的教学内容审视、学科属性认知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三个问题进行分别讨论。

一、课标解读下的教学内容审视

对于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师来说,“识谱”是音乐课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甚至很多老师在未借助其他任何教学方式的情况下,“专心致志”地教学生识谱)。随着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关于“识谱”是否应该成为音乐教育中重要内容的讨论也一直处于一线音乐教师的热议范围。讨论的关键点聚焦于如下几个问题:识谱究竟是学习音乐的关键问题还是教学中的关键内容?识谱在小学生所应该具备的音乐能力中究竟应该占据多大的比重?如果不识谱,是不是意味着不能学习音乐?

针对上述问题,教育部国培专家、人民音乐出版社前总编吴斌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郑莉教授都做了较为深入的解析与探讨。吴斌先生认为,对绝大多数公民来说,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基本不以乐谱为依据来欣赏、感受音乐。他随后指出,《2013年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要求为: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其中,与识谱关联最为密切的“旋律”被放在了第五位,可以看出小学音乐课程中强调的是“力度、速度、音色”等利于人们感知音乐的因素。因此,识谱教学可以作为音乐课的内容,但是在音乐活动中顺带着进行的,不应该把它作为教学目的本身。换言之,乐谱只是记录音乐的工具,乐谱本身并不等于音乐。与吴斌先生不同,郑莉教授援引铃木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以脉搏均匀律动与音乐节奏的关联和新生儿第一声啼哭的音高来说明音乐与生命的关系,强调音乐能力是人类出生后增长的第一个能力。所以,人类对音乐的感知绝不是从识谱这样的理性认识开始,而是从听觉和情绪体验这样的感性认知获取的。“新课标”中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由此说来,小学音乐教学应该是在强烈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为了使学员更好地理解感性认知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郑莉以节奏训练为例,引导学员亲自上台进行实践教授演练、当场观察教学效果,让她们充分领悟到音乐是通过人的注意力、记忆等体验活动自觉形成的信息,它并不是“摆在那里”也不是“在脑子里”,而是存在于感知音乐各要素的互动过程之中。其实,在“新课标”的表述中已经可以观察到,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建议条目中,都没有将“识谱”内容放入首要或着重强调的位置。但这绝不意味着放弃识谱的教学,这一教学活动应该在学生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在音乐活动的实践中进行。

讨论至此,我们已经能够较为明确地解答笔者在最初论述该问题时所提出的三个问题,那就是:识谱并不能成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它在小学生的音乐能力中不具有决定性地位,不识谱同样可以学习音乐,学习识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二、文化视域中的音乐教育学科认知

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杨燕迪教授曾发表过两篇为“音乐学是人文学科”进行辩护的文章,倡导音乐学科研究的人文特色。音乐教育学作为音乐学的子学科,同样无法脱离人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德国音乐教育家罗赫夫(eckartRohlfs)在1994年就明确指出:“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如下两方面的能力――积极而又有意识地进行音乐活动,积极而又有意识地参与到文化生活之中”。这再一次将音乐教育与社会文化密切结合起来。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时至今日,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在文化中研究音乐,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普遍接受的一种重要学科观念。我国音乐教育学者管建华教授是较早提出“音乐教师的文化自觉”观点的学者,他同时认为“文化的概念很大,对小学生并不需要讲很多文化的概念,重要的是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有这样的总体考虑”。国培专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黄美华以“引导儿童关注音乐中的文化”为视角所进行的“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教育”,便是上述学科观念的具体实践,这也体现了当代中小学音乐教师群体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对“新课标”精神的深入领会与不断思索。

其实,安安静静地“听”音乐是一种欣赏,热热闹闹地“参与”音乐也是一种欣赏。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更喜欢热热闹闹地“参与”。需要强调地是,学生的参与要符合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活动的设计要有“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在“热闹”的氛围中感知音乐的文化、体味音乐的美。

三、路径探索中的音乐教育实践

管建华教授曾在《音乐教育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文中指出“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无论从文化体系和教学及研究方面来讲,还很大地局限于单一音乐体系和单一学科方法”,以此积极呼吁音乐教育继续探求多维度、多视角的教学体系和研究思路。同时,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谢嘉幸教授也提出,具有音乐学与教育学双重品格的音乐教育学研究,应该把握学科的研究对象,突出“音乐教育实践”这一学科特殊性,融合其他姊妹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

在上述理念指导下,谢嘉幸于本次国培中进行了题目为《民族音乐与文化多样性》的讲座。这个表面上似乎与音乐教育毫无关联的题目,让在座的许多学员们感到诧异。但如果仔细阅读“新课标”中基本理念的表述,我们就会发现,在包含“以审美为核心”在内的五个基本维度中,第四个便是“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由此看来,这一题目不仅符合小学音乐课标中的基本内容与根本理念,而且还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师们的知识体系。讲座中,谢嘉幸指出音乐的多样性源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它“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自身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正是源于这样的思考,谢嘉幸以他本人主持的“教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音乐教育实践项目为例,讲述了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所进行的实践性研究与探索。该项目以重新恢复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孩子对自己民族地方音乐的深入了解为出发点,以“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为目的,引领学生理解音乐作为人类智慧、民族财富、精神宝藏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意义。同时,将民族情感融合于音乐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审美教育的规律,而且具有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让每个民族的孩子唱好本民族的歌曲成为民族性的首要体现。

谢嘉幸以他的理论研究为基础,从音乐教育学研究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出发,运用人类学特有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把人类学和音乐教育学进行有效融合,力图挖掘社会文化、音乐事件与体验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实现课堂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目的,而这一切都是基于音乐教育应该关注“音乐实践”的思考,这也将成为音乐教育学科的重要关注点与发展方向。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重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的成败。当今社会中,对于教师的培训早已不是传统人们心目中专家高高在上的“训导”,而是在思路、人格、素养等各个方面的引领、塑造与提升,它不仅仅是教学实践及理论视野的开阔,更是理念的转变与重组。文中所提到的各位国培专家更是身体力行地对小学音乐教育进行着深入的思考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作为担负学生情感培养、审美价值观念形成的音乐教师,更应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学习与培训,去有效地、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挑战。随着“国培计划”对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深入开展,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将会逐渐发生转变并付诸于实践。正如“新课标”中所要求的那样,音乐课堂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准则,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13]

――――――――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齐雪等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3]君特・克莱南等.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金经言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4]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中国音乐,2000(1).

知识图谱在审计的应用篇10

关键词:音乐知识技能音乐审美学习兴趣

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各地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也开展得轰轰烈烈,我们欣喜地发现,新课堂的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学生因此变得兴奋而充满活力,教师因此变得睿智而饱含激情。每一位老师都使尽浑身解数,各种招数一一施展开来,久而久之,很多招式都落于形式,没有实际用处。我们看到由于缺少发声技巧方面的指导,学生唱歌随心所欲。由于轻视认谱,中高年级学生还停留在整体听唱法上,或是唱一遍一带而过就迫不及待地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情境、活动氛围的创设上,学生们或编创、或律动、或探究,人浮于课,结果却没能掌握教材上的歌曲的情况。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学不能流于形式上的浮华,要注重传授方法的研究和改革,既不能强制的灌输、重复的练习,也不能单纯的“审美”教育,防止走极端。

一、研读教材文本,紧扣音乐性

音乐课程要具有鲜明的课程属性,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本体作用,将音乐审美这一核心理念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音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大多以独立的音乐作品为载体,意蕴深厚、能传达音乐形象的主旋律,或给人留下无穷回味的主题旋律,或反复出现的节奏型,等等,我认为音乐教师一定要深入研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知识点、音乐表现手段、相关社会文化等内容,以音乐为主线将这些内容贯穿起来。研读教材时,教师要反复聆听,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触和理解记录下来,尤其要把本课的音乐要素分析透彻,知道文本中哪些要素是最能体现音乐风格特点的,哪些要素是真正对学生有用的,进而对教材进行筛选,在众多音乐要素中找到最直接、有效的切入口。一旦把音乐作品分析透了,目标自然而然也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水到渠成了。例如,在教学《勤快人和懒人》课题时,教学过程的中心是通过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在快乐的劳动中享受音乐、创造音乐,从而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教学主线:欣赏歌曲(感受)――模唱歌曲主题旋律、进行音乐律动(体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根据主题创编音乐情境剧。从用打击乐器模仿厨房间的音响到用不同的语气、速度演唱歌曲再到用自己的劳动创编音乐小品,这是音乐的一个内化过程,也是学生体验劳动情感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音乐旋律自始至终萦绕在学生耳边,不需要牵强的学唱,只需记住旋律,然后再进行发展、创造,音乐的学习与掌握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立足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性

德国作曲家格鲁克曾说过:“我深信,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原则。”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更是如此,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作为教学活动中心的学生,只有参与教学,才能记忆深刻、思维主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能力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重新调整和组织,使之内容紧凑、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大量音乐的学习和自己的深入体验发现隐含在乐曲里的有关知识问题时,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能力都会大大提高。另外,教师要注意设置思维阶梯,根据学生水平差异多角度、多层次地设计问题。同时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平时多听多积累,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应用综合分析、比较、联想等各种方法,既能把握教材,又可以联系实际,使学会通过音乐的基本要素去“读”懂音乐。如:苏教版小学音乐第四册歌曲《买菜》,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在游戏中渗透节奏训练,既解决了难点,又让学生愉快地完成了节奏训练。首先让师生互动起来,学生和老师一起踏步,建立“均衡节拍”的感觉,接着老师分别拍a:XXb:XXXc:XXXd:XXXX四种节奏型,学生模仿跟拍,在游戏中学生已经参与到教学难点的学习中。跟拍熟练后,师在黑板上出示四个方盒,请学生往盒子里填节奏:

生念打节奏型2/4XXXXXXXXXXXXXX

接下来师分别出示萝卜、黄瓜、西红柿、蚕豆、毛豆、小豌豆的图片分别贴在节奏型的下面即2/4XXXXXXXXXXXXXX

萝卜黄瓜西红柿蚕豆毛豆小豌豆

让学生跟节奏型念唱蔬菜的名称,在游戏中体会歌曲的内容,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很快完成了歌曲《买菜》中数板部分的学习。

三、以兴趣为先导强化双基教学,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