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简述审计过程十篇简述审计过程十篇

简述审计过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4:41

简述审计过程篇1

我国民诉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的派出法庭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为了便于操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称《若干意见》)第168条进行了进一步明确。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争议不大”的判断标准仅是原则上的阐述,无具体标准,给操作上带来了诸多困难,使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界限不清,范围不明,导致司法实践中对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存在一定盲目性,将一些本不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纳入进来,在简易程序期限内无法审结,又不得不转入普通程序,重新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这样既不利于公正与效率,也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目前,我国法院正在大力推行审判流程管理,立案时仅凭原告提供的一张诉状,去判断一个案件是否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有先入为主之嫌,而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是庭审中解决的问题,不能把它作为适用何种程序的标准。有些案件表面上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但开庭审理后,就会发现事实并不清楚,权利义务并不明确,尚须当事人继续举证,只得另行开庭审理。

对立法上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存在的上述弊端,笔者认为,对基层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原则上均可适用简易程序审理,适用普通程序审理作为一种例外,对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类型作出明确规定,除此之外其他案件一律适用简易程序审理:1.法律明确规定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如发回重审和按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2.新类型案件,因为新类型案件适用法律较为复杂,建议以省为单位,由省高院制定某一时期新类型案件标准;3.集团诉讼案件,该类纠纷具有复杂性、群体性特点,由合议庭审理便于疏理矛盾,找准症结;4.婚姻案件中,结婚时间长,财产多,矛盾易激化的案件;5.在基层法院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除上述五种案件外,其他案件一般不作为疑难复杂案件处理。实践中一些法院以标的额大小来作为是否适用简易程序的条件,这是对简易程序的片面理解,是不科学的。

二、简易程序举证期限的确定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称《若干规定》)第八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不受本解释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款和第七十九条规定的限制。”第三十三条规定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30日。也就是说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指定举证期限可以由基层人民法院在30日内指定。

(一)原告通过起诉启动简易程序的,举证期限的确定方式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法院指定。笔者认为,应以不超过15日为宜。理由之一,便于和《若干规定》的有关期间相衔接,《若干规定》第五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应在举证期限届满10日前提出,并经人民法院许可。”理由之二,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其审理期限为3个月,审理中因种种原因可能存在二次开庭的情形,如果指定的举证期限过长,不能保证在3个月内审结案件。二是当事人合意的举证期限。当事人协商一致后共同确定举证期限,并经法院认可,仅应受到不超过15日的限制,合意的方式可以由当事人共同申请法院存卷,亦可由当事人口头达成合意,法院记录在卷。

(二)简易程序转入普通程序后举证期限的确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在审理中发现属于疑难复杂的,可以转为普通程序审理。《若干规定》仅明确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不受该司法解释第三十三条第三款的限制,但对简易程序转入普通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如何确定举证期限却未作出明确的规定。简易程序的举证期限使当事人难以完成举证责任,才转入普通程序审理,对简易程序未查明的案件事实,可以通过重新确定举证期限予以补救。具体操作方法是,诉讼程序转换后,通知当事人重新确定举证期限,新的举证期限与原举证期限相加后,不得少于《若干规定》的30日,如人民法院指定简易程序举证期限为10日,转入普通程序后指定期限则不能少于20日。

三、简易程序转入普通程序的衔接问题

《若干意见》第一百七十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审理期限不得延长。在审理过程中,需要转入普通程序的,可以转为普通程序,由合议庭进行审理,并及时通知双方当事人。”转换时应履行什么手续,则未进一步规定,实践中程序转换的权力,通常由主审法官来行使,容易导致主审法官审限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低下。笔者所在的河南省沁阳县法院根据改革形势的要求,采取如下措施,印制统一的程序转换审批表,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开庭审理后,发现案件疑难复杂,需要转为普通程序的,在简易程序期满前10日内由主审法官填写审批表,详细写明案件疑在何处,难在哪里,卷宗报庭长同意后,由主管院长审批,审批后由立案庭输入微机,纳入审判流程管理。如果主管院长认为不需要转为普通程序的,则不予审批,限定在审限内结案。这一措施实际上是将程序转换权力行政化,增强了法官的责任心,加快了办案进度。

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后,开庭审理顺序如何展开,司法实践中有一种做法为:开庭审理时,向当事人公布合议庭组成人员,征求当事人是否回避的意见后,只对新证据进行质证,不再听取当事人对原有证据的质证意见。这种做法违背了直接言词原则,除主审法官外,其他合议庭成员往往是通过阅卷或听取主审法官汇报来获取对原有证据的认识,了解案件的事实,使合议庭审理案件流于形式,违背了立法原意。故笔者建议,程序转换后,应严格按照民诉法规定的法定审理顺序对原有的证据和新证据一起进行审理,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质证辩论意见,使合议庭成员对案情有充分的了解,以此来提高办案水平。

简述审计过程篇2

【关键词】内部审计;案例推理;框架法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4-0079-04

一、引言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13)》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及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由此,我国内部审计从单纯国家审计的附属发展为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

作为企业管理中的监督环节和价值链管理的内容,国际上内部审计经历了内置、外包、内置的循环发展过程。笔者认为,随着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加强,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将更加明显,职能进一步扩展,其在企业价值链上的地位将得到显著提高。而从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玉兰和简燕玲(2012)发现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内部控制监督部门并在公开报告中明确实际履职范围的沪市728家上市公司中,内部审计机构实际履职范围涉及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建立、实施和日常管理的只有1家,占0.13%;涉及与外部审计沟通和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交流的公司数量为0。张庆龙(2013)对405家企业的调研结果表明,60%的被调查者所在公司的内部审计功能定位核心是监督和查错防弊,只有21%的企业将内部审计功能定位于公司治理导向的价值增值,他认为,除了内部审计的理念落后外,缺少it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是造成审计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认为,财政部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相关规范为内部审计在价值链上的地位提升提供了理念支持,可以预计,为了满足外部监管的需求,上市公司及相关企业也会在形式上作出回应。然而,内部审计作用的实质发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理念、人力和技术的全面升级。要实现从事后变为事前的定位,必须改进内部审计技术,优化内部审计流程。现阶段知识管理的理念为内部审计流程优化提供了理论框架,信息技术的进步又为其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本文拟在内部审计中引入案例推理概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内部审计在价值链中的实际嵌入提供一个可行的建设路径。

二、案例推理方法及在内部审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案例推理简称CBR,是人工智能的一种方法,最早出现在1982年美国人RogerSchank的《DynamicmemoryRevisited》一书中。案例推理方法是一种类比推理的方法,它基于人类的认知过程,以以前类似案例为基础,运用一定的计算方法,推理出新问题的解决方案。步骤分为:其一,按照一定的形式描述当前案例;其二,从案例库中检索出与当前问题相应的案例,若该案例与当前案例完全匹配,输出该案例的求解方案,否则修正该案例,形成当前问题的求解;其三,对当前案例的求解进行评价,并将新的案例加入到案例库中,作为以后案例求解的基础。与规则推理相比,该方法能够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通过分析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应急管理等多个领域。

基于案例的推理是否可以应用于内部审计呢?笔者认为,首先,从对内部审计的要求来看《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指出“内部审计部门的计划必须建立在有记录的风险评估基础上,并至少每年制定一次”“内部审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关键信息技术风险和控制以及可以获得的利用技术的审计方法,以开展工作”“内部审计活动必须应用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估并协助改善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内部审计师必须制定用以实现业务目标的书面工作方案,工作方案中必须包括识别、分析、评估和记录信息的程序”。这些都对内部审计的知识管理提出了要求,从而从客观上形成了对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知识管理领域应用的需求。

其次,从内部审计的表现形式来看,几乎每一个内部审计项目都是一个案例。尽管这些案例的具体内容会有一定的不同,但是,毫无疑问,以往的审计项目一定会为未来的审计计划提供不同程度的借鉴,因此,在此领域应用案例推理技术本就具有基本的条件。

再次,传统的业务范围涉及到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合规审计、基建工程项目审计等“确认活动”,总体而言是一种事后审计,除了审计的具体对象和凭证有一定差别外,审计的流程、方法基本都是一致的,具有内在的统一规律性,变化较少,但是,已有的审计案例对于以后年度审计项目的范围、方法、关注的风险重点都会有借鉴意义。因此,有建立案例库的必要性。

最后,随着内部审计的自身发展及在企业价值链地位的提升,案例推理的必要性日趋上升。尽管一些法定审计需要每年进行一次,但是每年严格执行这些审计已不能满足管理和法规的需要。内部审计行为必须应用风险评估和进行控制保证行为。与传统的审计计划根据标准的循环相比,企业经营过程中审计的频率更应该基于风险因素。从完善治理、增加价值角度看,涉及到战略与风险管理审计、知识审计以及其他“咨询活动”时,创新的要求和突破性思维以及前瞻性的眼光对内部审计的自我学习功能提出了挑战,每一个新的审计案例的解决都会进一步拓宽审计知识的覆盖面,以前案例的知识管理就更为重要。审计案例构成要素的多维度和灵活性,使得规则推理很难应用,而审计案例的共通性为建立统一的案例知识框架提供了可能,基于案例的推理技术也正是在此背景下理应在内部审计领域得到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内部审计案例推理具体流程

CBR最基础的流程可以被定义为4R循环:Retrieve(检索)、Reuse(重用)、Revise(修改)、Retain(存储)。由此,可以建立其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框架,如图1所示。

按照图1的要求,将案例推理方法实际应用于内部审计领域,其一进行审计案例的整理和分类;其二要选择恰当的知识表示方法,在系统中建立案例库,同时也为新案例的描述提供框架;其三确定案例检索的算法;其四是明确案例的调整策略和学习策略,以解决新案例产生的问题;最后得出解决方案。

(一)案例的整理

案例库的质量以及在此基础上明确案例知识的表示方法和索引机制等是案例推理方法有效性的重要保证。而案例的搜集、整理和分类是案例库建立的基础,因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传统和法定内部审计项目的案例搜集相对比较简单,一般这些项目都会有成体系的审计计划和执行过程的记录,需要内部审计部门额外关注的是因企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风险而导致的审计项目的案例收集和整理工作。因为这些工作相对法定项目而言,具有变化多、范围广、突发性等特点,案例的相关要素可能在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需要重新整合。更进一步,考虑到内部审计重心的前移,凡是涉及到风险管理的案例都将成为内部审计的未来目标,因此,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因为内外部环境变化而引发的各种危机案例,都是需要重点搜集和整理的范畴,所以,企业内审部门需要对这些危机案例进行重点分析、整理和分类,按照其发生的领域和原因,如战略、信誉、经营、产品、环境、安全、财务等进行分类,从而为案例能够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并存储打下基础。

(二)案例表示

要构建案例库,必须确定案例库结构并选择适当的案例知识表示方式,它不仅是案例推理的数据基础,也关系到案例推理技术成功与否。合理的案例库结构以及案例的知识表示方式能够提高案例检索的精度和速度。更为甚者,当案例库中的案例达到一定的数量时,案例库的设计与组织比检索方法更加重要。

内部审计案例表示是将与审计项目相关的各种经验知识转化为计算机系统可以识别的信息。因此,有必要将一个审计项目的复杂特征,如事件描述、审计内容、审计人员安排、审计方法、审计流程、审计结论、审计建议、后续审计等,在计算机系统中命名为属性,用集合表达为a={a1,a2,a3,…,an},其中的属性ai(i=1,2,3,…,n),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更多层次(梁莱歆、冯延超,2010)。将案例信息存放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数据库中,利用关系数据库的索引技术,可以方便地建立案例索引。本文将在第四部分专门探讨内部审计案例的知识表示方法。

(三)案例检索

案例推理的关键步骤在于案例的匹配,也就是要从已有的案例库寻找新案例的解决方案,其主要依据就是审计项目属性的相似度。从检索的过程来看,审计案例的检索可以分为初步检索和案例匹配两个阶段。初步检索根据项目类型或风险区域等核心属性,从案例库中寻找出与之相似的大类审计项目。这个步骤的具体检索方法可以采用知识引导法。在此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算法,精确检验筛选出的项目与新项目的相似性,从而决定是否可以采用已有案例作为决策基础,这就是案例匹配。这个阶段的具体检索方法可以采用最近相邻法。基于风险防控的内部审计案例由于涉及的风险领域及风险特征存在差异,使得特征属性提取需要很好的储存结构。从案例库检索出来的以往审计案例,可能并不能直接运用于新审计项目,只能作为新项目的信息依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对特征值匹配度的精度要求。

(四)审计案例的学习机制

基于案例推理的系统有着机器学习的能力,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吸收新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入案例库从而使得系统更加完善。内部审计案例库的自我学习一般遵循如下规则:当新审计案例与案例库中源案例相似度很高,则不需要将新案例加入案例库;当新案审计例与案例库中源案例都不匹配,则可以将新案例加入案例库中;当新审计案例的相似度处于一个领域专家规定的范围内,可以经过案例修改存入生产新的解决方案,并添加入案例库中。由此可以不断丰富内部审计案例库。常规的法定审计项目推理成功的概率较大,因此很容易学习成功,而涉及风险管理及战略导向的内部审计项目的开创性和独特性特点,使检索到的匹配案例与新案例之间很难完全一致,则推理不成功,往往需要领域专家给出问题案例的解,并将问题案例作为新案例入库,从而完成案例库学习。该学习过程会不断丰富和完善审计项目案例库,从而增强内部审计的知识管理效果。

四、内部审计案例的知识表示方法

知识表示就是对于知识的一种描述的能被计算机识别的约定。CBR中用到的知识表示方法包括一阶谓词表示法、框架法、脚本法、过程表示法、语义网络法、面向对象表示法等。在CBR中,要表达的知识通常都是以案例的形式存在的,而要表现这些知识,则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案例结构描述体系。框架法是一种概念化描述项目的办法,可以用一张简单的框图来清晰地分析一个复杂问题,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结构分明,易于理解。本文选择使用框架法来完成内部审计案例知识的表示。

在运用框架法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案例描述的内容。在内部审计案例中必须描述的核心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审计案例的环境描述;(2)案例的风险描述;(3)审计过程描述;(4)审计证据描述;(5)审计结果描述。框架法的结构由“槽”和“侧面”构成。其中,“槽”用来描述对象的属性层次;侧面则是描述某个属性的某个方面。采用框架知识表示方法来描述内部审计案例如表1所示。

五、结语

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内部审计活动和结果会直接影响管理层的活动,并与管理活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结构或框架,体现出持续审计活动的整合性特征。案例推理具有记忆性,对同一个问题不用重复相同的过程,可以直接从案例库中得出结论。同时,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案例的隐性知识,通过案例推理的过程补充案例库中内部审计方案的不足,充分发挥领域专家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本文将CBR引入内部审计领域,并运用框架法表示相关案例知识,对内部审计系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方法不仅能够处理定量因素,而且结合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等,充分考虑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而为切实提升内部审计在企业价值链上的地位提供了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13[S].2013.

[2]何卫红,赵佳.内部审计研究述评:2003―2009[J].审计研究,2011(1):57-62.

[3]王玉兰,简燕玲.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履行职责情况研究[J].审计研究,2012(1):110-112.

[4]张庆龙.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职业通用胜任能力框架设计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3(1):84-92.

[5]BarlettaB.an.introductiontoCase-BasedReasoning[J].aiexpert,1991(8):58-66.

[6]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译).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框架2009版[S].

[7]梁莱歆,冯延超.基于案例推理的R&D预算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3):12-15.

[8]柳炳祥,盛昭翰.基于案例推理的企业危机预警系统设计[J].中国软科学,2003(3):67-70.

[9]赵卫东,李旗号,盛昭瀚.基于案例推理的决策问题求解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0,3(4):29-36.

[10]仲秋雁,郭素,叶鑫,张英菊.应急辅助决策中案例表示与检索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1):137-142.

[11]周凯波,魏莹,冯珊.基于案例推理的金融危机预警支持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14):18-21.

简述审计过程篇3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要点探讨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与一般其他的审计报告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该反映出经济责任审计最本质的特征,要完整地体现被审计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经济业绩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如何优质高效的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我们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贯穿于领导干部任前、任中和离任的全过程,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侧重于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价,是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廉洁履行职责的“警示器”,主要目的是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正确、有效履行职责,促进被审计单位规范经营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撰写格式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做到全面反映,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格式规范,简单易懂。报告的基本格式应包括标题、正文、附件三部分。

(一)标题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标题一般应涵盖以下内容:被审计领导干部姓名、原所在工作单位名称、职务,并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类型,如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等。如:关于对XXX(单位全称)原院长(被审计领导干部所任职务)XXX(被审计领导干部姓名)同志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报告。

(二)报告正文

报告正文主要包括前言、审计依据、项目基本情况、审计结果、审计评价、其他说明事项等6个部分。

1.前言。主要对审计对象、审计范围进行说明,明确管理当局责任和审计责任,简要介绍审计程序实施情况。

2.审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

(2)《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0年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及其他相关行政法规,即国务院制定、颁布的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行政法规等;

(3)《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9年第22号)、《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7号,2004年)、《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国资发评价〔2006〕7号);

(4)《云南省行政事业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部门、单位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内部规定等;

(5)企业内部控制指南;

(6)与经济责任审计有关的审计通知书;

(7)如为社会中介机构受托实施审计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委托单位签订的《审计业务约定书》也应作为审计依据。

3.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简明扼要描述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如下:

(1)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的性质、隶属关系、历史沿革、组织机构情况;

(2)职工人数及其知识结构、现有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数量;

(3)被审计单位在本行业中所处地位、核算管理体制;如被审计单位为工程建设单位,则应描述基本建设项目概况;

(4)对外投资及产权纽带关系情况;

(5)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任职情况:简要描述相关任职、免职的文件依据、任职起止时间、工作交接、领导干部内部分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4.审计结果。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财政(财务)收支及预算执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任期内主要经营考核指标和效绩评价指标完成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对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审计结果就是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针对主要审计内容执行相关审计程序的结果。具体为:

(1)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结合内控调查情况和符合性测试结果,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进行说明,要求文字精炼浓缩,揭示被审计领导干部在内控建设和执行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存在的不足。

(2)经营考核指标和效绩评价指标完成情况。①在分析任期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时,应充分注意到评价责任者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不同,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应选取最能反映责任者经济责任、符合本行业、本部门的具有代表性的几项考核指标,且不能拘泥于各项指标间简单的对比所反映出的表面现象,而应注意各指标形成的周围环境是否改变,揭示出各指标发生变动的真实的内在原因(分主观原因和客观因素分析)。对行政、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的审计,重点对本部门(系统)、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揭示预算的可控制性和效益性。

②从财务状况、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选择适当的效绩评价指标,以审计调整后的数字进行计算,逐项说明各项指标变动情况,分析各项指标变动的原因及对未来经营活动的影响。若为中央企业,并已执行《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22号)的,还应对效绩考核情况进行说明。

(3)任职期间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情况。主要反映经审计确认的被审计单位在任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情况,可以简要表格形式反映,使之直观、简洁和便于理解。

在分析判断过程中,可结合趋势分析法,重点对任期前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相关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说明,从采取的经营活动改善措施等方面分析各项指标变动的原因,根据具体情况剔除影响判断和评价的非经营性因素和客观因素,如实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主观努力和经营管理责任,避免就事论事地陈述各项指标的增减变动,对重要的审计调整事项应予以适当说明,必要的分析说明是审计真实客观性的重要保证,以便对其任期内的经营业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4)任期内重要决策的制定及执行情况。结合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工作职责来陈述决策的制定及执行情况,避免长篇大论、缺少实质内容、唱赞歌式的陈述,而应该从技术、管理、政策以及宏观环境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重点阐述重大决策的实施效果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已实施但未正式产生效果以及未实施的或正在实施的,需描述对未来的影响。

在界定决策责任时应坚持的原则:对未经集体研究的事情,谁决策,谁负直接责任;由谁主管,谁负主管责任;谁有决定权,谁负责任多;区分前任与现任责任。在确定了直接责任、主管责任之后,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其他的问题都应负领导责任。

(5)资产质量及资产产权的完整性。主要就坏账、残次冷被存货、固定资产闲置及原因、非经营性资产过多、各项资产减值等资产质量及原因;土地使用权、房屋产权、车辆产权、资产租赁等产权情况,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对外投资和资产的处置情况,潜盈潜亏、或有负债和未决诉讼、不良资产比率等进行分析说明,简要表述事实、原因及影响结果,反映前任遗留经济问题的处理情况。

(6)廉洁自律、遵守财经法规和民主性等方面情况。结合与被审计单位纪检监察部门、主管部门沟通、了解及向被审计单位职工进行无记名民主调查了解情况等进行说明。

(7)关联方交易情况。就金额较大、重要的关联交易进行分析说明,重点关注交易定价是否公允、程序是否合理。

(8)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主要陈述经审计确认后的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存在的问题、资产质量存在的问题、重大决策存在的问题、遵纪守法和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等。要点归纳如下:

①在撰写审计报告前,应对审计过程中形成的事实和审计证据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

②要紧紧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来表述,对发现的问题不躲避、不含糊,并做到事实清楚、依据充分、责任明确,在进行合理归纳总结后,有重点、分层次、客观公正地揭示存在的问题。

在反映问题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分析和揭示被审计单位所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以便寻找加强管控、堵塞漏洞的措施。

③结合发现的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有针对性、具有应用和参考价值的相关建议,要简洁、准确,尽可能提升建议的影响力,以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

5.审计评价。审计评价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对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影响到对领导干部使用的导向问题,也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最终实现,按照审计评价服务于经济责任审计目的的原则,把握审计评价的要点:

(1)审计评价依据是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以及责任制考核目标和行业标准等;在法定职责范围内,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

(2)以责任、业绩为基础,要高度概括、精炼地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主要业绩,指出问题并确认或解除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3)在企业董事长与总经理分离情况下,对董事长的评价应侧重于决策和监督,对总经理评价应侧重于执行和管理;在董事长和总经理合二为一的情况下,侧重于决策和执行。

(4)对仅有教学、科研、行政管理职能的被审计领导干部应则重单位执行财经法纪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以及资金使用的效益性等方面的评价。

(5)把握好评价的度,只对经济责任进行界定,并非对任期内所有的功过进行评价。

(6)审计证据、事实要能够对审计评价形成有效的支撑,审计评价与报告全文应保持基本格调一致。

6.其他说明事项。(1)利用其他部门的审计结果情况。考虑到任期经济审计的效率问题,审计人员在撰写审计报告时往往会利用其他部门的审计结果。如利用纪检监察部门、社会中介组织、主管部门、内审等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结果,对此审计报告也应加以说明。

(2)对未涉及的事项及对其他有需要说明的重大事项,应予以适当说明。

7.签章。签署审计机构单位全称,并加盖其公章,以便明确出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责任单位。

8.报告日期。报告日期是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结论并经审机机构负责人签署意见的日期,明确报告的时效,只对报告日期以前的审计(评价)结果发表意见。

(三)报告附件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附件是对报告正文内容相关事项的补充说明,主要包括:

一是经审计确认的任职期间的财务报表;

二是审计调整分录汇总表;

三是任职期间各年度责任考核表;

四是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干部的反馈意见;

五是其他有利于报告阅读和理解的相关资料。

三、撰写报告应注意事项

第一,紧紧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来撰写审计报告,突出主题和重点;妥善处理好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关系,要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审计,合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成果,以便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第二,把审计的真实情况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对涉及金额的数据尽量以万元为单位,以便阅读和理解。

第三,审计报告前后内容衔接一致、相关数据的勾稽关系、表格与文字描述相对应。

第四,严格履行审计机构内部三级复核(稽核)程序,确保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

参考文献

简述审计过程篇4

关键词:物联网仓储管理物流管理

天津工业大学2012级物联网工程第一实习小组在oRaCLe实习时,以“物联网仓储管理系统”为课题进行研究,得出很好的研究成果。该团队指导教师张萌,组长为李之,成员马乐、陆禹昊,指导教师。他们对物联网仓储管理系统做了全面细致的用户需求分析,明确所要开发的应具有的功能、性能与界面,使系统分析人员与网站开发人员能清楚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概要设计说明书和完成后续设计与开发工作。

项目背景:物联网仓储管理系统从物流行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参照先进的物流理念和多家领先的物流公司实际的运营流程开发而成,系统从完善的基础信息设置到货物的托运管理、在线跟踪,信息查询、到最后各种报表的生成,清晰的业务流程,使操作人员能够按照流程清晰的进行实际的操作,保证物流运作有序而高效的进行。

第一部分系统介绍

1.主体系结构定义

Browser/Server体系

B/S结构的软件是相对传统的C/S结构而言的。C/S结构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客户端、服务器端都安装相应的软件,客户端、服务器端各完成相应的计算工作,服务器端保存数据库。B/S结构应该具有如下特征:服务器端都安装相应的软件,客户端不安装任何软件。客户端运行程序是靠浏览器软件登陆服务器进行的。客户端在浏览器里完成一定的计算任务。

Client/Server体系

进入80年代以来,Client/Server体系逐渐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90年代后,随着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可视化程序开发技术的成熟,进一步推动了Client/Server结构的广泛应用。如今,Client/Server体系己经成为最主要的计算机应用体系结构,随着网络应用的要求,Client/Server体系又进一步衍变成t多层Client/Server结构体系和Browser/Server体系。

2.实现目标

管理系统的是管理员与用户之间交流的有效载体,是对外服务的窗口,物联・通”仓储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具有可靠性,技术先进能实现对物品进行智能化管理、集中信息查询、录入的专业信息管理系统,在网站的建设中,将注重网络平台、应用体系、数据库体系的规划和建设。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应用体系:主要体现在对货物的智能化管理上,其中,用户录入货物信息,请求物品存入仓库,管理员核查相关信息后同意入库货物,查看货品时显示货物仓库位置、数量。

数据库体系:建立分步式的数据库体系;具有信息采集、整理。

3.开发环境

web:eclipse-jee-kepler-R-win32

服务器:eclipse-jee-kepler-R-win32

数据库服务器软件:mySQL

4.功能需求

用户:可以查看自己的仓库货物信息;可以向管理员申请过户;用户申请过户之后可以查看申请状态。

后台管理员:对用户进行管理,可以对用户进行增删改查;对用户的入库出库申请进行审核,然后进行相关操作;查看仓库存储数据;对用户之间的过户申请进行审核,然后进行相关操作;后台管理员必须登录成功后方可进入后台主页面。

5.环境要求

服务器端:系统软件是windows2000/xp/vista/win7;数据库管理系统是microsoftSQLServer或oracle开发工具是JaVa/HtmL语言/javascript。

客户端:系统软件用windows2000/xp/vista/win7;浏览器采用ie,火狐,chrome等主流浏览器。

6.输入输出要求

为了保障系统站能正常运行,尽量使得服务器数据库的数据合法化,以及前台能有效操作和浏览,该系统应做到:管理员添加用户时,用户名不能重复;利用时间插件,对时间格式进行统一;密码不能为空,密码和重复密码必须一样,否则不能添加用户成功。

7.安全保密要求

设置管理员权限,管理员登录时要输入账号和密码;设置用户权限,用户登录时要输入账号和密码;不登陆直接输入网址无法进行操作,直接跳回主页。

8.故障处理要求

软、硬件故障:用户所使用电脑的系统有问题,或者浏览器有问题。数据库有问题也无法正常使用。内存太小会影响运行速度。对于各类突发事件的要注意避免。对于电脑的存储量要随时关注,以免出现存储量不足的情况。

9.其他性能要求

保密性:系统数据要做好保密设施,以免重要数据的丢失或者盗取。

简洁性:用户的操作界面必须做到简单明了,不能有太复杂的设置或者操作。

可更新性:对于系统可以根据客户需要进行更新,维护等操作,扩展其功能,并使系统稳定。

可转换性:只要系统能保证环境部署成功,并且网络正常,就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移动端用户界面:力求简洁快速,页面设计风格应一致,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最赏心悦目的服务。

10.服务器软件

windows开发平台,tomcat服务器,oracle数据库,myeclipse开发工具mYSQL数据库。

第二部分详细设计

程序结构图:

构件图:

管理员系统

1、管理员登陆

简要描述:管理员必须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可登陆。

事件流:当管理员要求登陆系统时,系统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管理员输入其用户名和密码;系统进行用户名和密码的验证。

前置条件:用户有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

后置条件:登陆成功,用户方可进行相应操作;否则登录失败需重新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

2、查看管理员状态

简要描述:系统验证登陆者是注册管理员且登陆后可以查看数据库中管理员自身的的基本信息。

事件流:管理员成功登陆;点击查看管理员状态。

前置条件:登陆成功,正确导入管理员信息。

3、管理员进行客户管理

查看客户状态

简要描述:系统验证登陆者是注册管理员且登陆后可以查看数据库中客户的基本信息、所属商品信息、以及过户状态。

事件流:管理员成功登陆。点击查看客户状态。

前置条件:登陆成功,正确导入客户信息。

4、管理客户

添加(注册)客户

简要描述:管理员通过设定用户名和密码来创建客户的个人账户。

事件流:当需要注册一个新客户,系统要求输入新的用户名和密码;新客户输入其用户名和密码;系统进行用户名的验证是否重复

前置条件:未注册新用户输入符合要求的用户名和密码。

后置条件:注册成功后,可直接进入系统进行物品信息查看,过户申请等工作。

删除客户信息

简要描述:管理员进行手动删除客户信息

事件流:系统删除;系统进行对数据库的更新操作。

前置条件:登陆者必须是注册管理员。

后置条件:客户信息删除操作成功。

修改客户信息

简要描述:系统验证登陆者是注册管理员且登陆后可以根据需求修改数据库中客户的信息。

事件流:用户登陆系统后选择修改用户信息功能;用户输入新的用户信息;操作成功。

前置条件:登陆者必须是注册管理员。

后置条件:用户信息修改成功。

5、管理员进行仓库管理

查看仓库状态:管理员查看仓库的名称、货位数量、已使用货位数量。

添加仓库:管理员添加仓库的名称、货位数量、已使用货位数量。当需要添加一个新仓库,系统要求输入新的仓库的名称和货位数量、已使用货位数量。系统进行用户名的验证是否重复

审核入库:由已注册管理员审核客户的物品入库申请,选择同意与否。同意即审核通过,不同意即审核未通过。

审核出库:由已注册管理员审核客户的物品出库申请,选择同意与否。同意即审核通过,不同意即审核未通过。

6、过户审核

简要描述:由已注册管理员审核客户的物品过户申请,选择同意与否。同意即审核通过,不同意即审核未通过。

事件流:客户a(转出方)提交过户申请;管理员查看申请信息;管理员选择是否审核通过。

7、切换用户

由已登陆的管理员切换至另一注册的管理员账号进行管理事件流:点击切换账号;输入另一账号的用户名、密码;登陆另一管理员账号进行管理。

客户系统:

1、客户登录

简要描述:客户必须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可登陆

事件流:当客户要求登陆系统时,系统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客户输入其用户名和密码;系统进行用户名和密码的验证

前置条件:用户有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

后置条件:登陆成功,用户方可进行相应操作;否则登录失败需重新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

2、客户仓库管理

客户查看自己名下的货物存储情况。客户需要查看货物状态,登陆者必须是注册客户。

3、申请入库

客户申请入库,填写申请信息。等待管理员审核通过。客户登陆成功,填写申请入库信息,包括入库标题、入库类型、入库数量、占用货位数信息。客户提交入库申请,等待管理员审核。

4、申请出库

客户申请出库,填写申请信息。等待管理员审核通过。客户登陆成功,填写申请出库信息,包括出库数量、入库iD。客户提交出库申请,等待管理员审核。

5、过户办理

客户申请过户,填写申请信息。等待管理员审核通过。客户登陆成功,填写过户申请,包括提交方iD、接收方iD、入库iD、过户数量信息。客户提交过户申请,等待管理员审核。

6、申请状态查看

提交方客户查看名下物品过户申请审核情况。客户已提交过户申请,点击查看。登陆者必须是注册客户,查看结果显示,已通过、正在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

第三部分系统实现

1.语言选择

HtmL超级文本标记语言文档制作不复杂,功能大,支持不同数据格式的文件镶入,这也是万维网盛行的原因之一,其主要特点如下:

简易性:超级文本标记语言版本升级采用超集方式,从而更加灵活方便。

可扩展性:超级文本标记语言采取子类元素的方式,为系统扩展带来保证。

平台无关性:超级文本标记语言可以使用在广泛的平台上,这也是万维网盛行的另一个原因。

通用性:HtmL是网络的通用语言,一种简单、通用的全置标记语言。它允许网页制作人建立文本与图片相结合的复杂页面,这些页面可以被网上任何其他人浏览到。

JavaScript是一种基于对象和事件驱动并具有相对安全性的客户端脚本语言。同时也是一种广泛用于客户端web开发的脚本语言,常用来给HtmL网页添加动态功能。SQL语言特点:

一体化:SQL集数据定义DDL、数据操纵DmL和数据控制DCL于一体,可以完成数据库中的全部工作。

使用方式灵活:可以直接以命令方式交互使用;也可以嵌入使用,嵌入到C、C++、FoRtRan、CoBoL、JaVa等主语言中使用。

非过程化:只提操作要求,不必描述操作步骤,也不需要导航。使用时只需要告诉计算机“做什么”,而不需要告诉它“怎么做”。

语言简洁,语法简单,好学好用:在anSi标准中,只包含了94个英文单词,核心功能只用6个动词,语法接近英语口语。

2.技术支持

ie、360、谷歌、火狐等各类主流浏览器

3.程序平均生产效率

服务器端代码行数:3500行

客户端代码行数:3500行

4.对技术方法的评价

开发中使用了Browser/Server体系和Client/Server体系。进行了网站应用的相关开发和程序编写,其中使用了HtmL、CSS、JavaScript、SQL、JSp、Servlet、JavaBean、ajax等技术。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使用了精确的进度管理办法和同行评审的审查程序,保证了开发工作的并行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作者钱志鸿王义君发表于2012年5期《电子学报》

[2]《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作者朱洪波杨龙祥朱琦,发表于2011年1期《南京邮电大学报》

简述审计过程篇5

关键词:澳门审计报告特点启示

一、澳门审计署审计报告概述

澳门特别行政区审计署于1999年12月20日成立,是一个由审计长领导,享有财政自治权,并对行政长官负责的独立机构。澳门审计署现有工作人员80人,其主要职责是审计澳门特区的总账目,并对公共行政领域的部门及机构,以及大部分经费由财政支付的实体等审计对象进行各项审计工作。审计署通过发挥其职能,促使“审计对象”提高透明度,提升效率和效益,为澳门特区居民的整体利益而服务。澳门审计署一直秉持专业、独立、尽责、客观的理念开展各项审计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增加了社会对公共审计的了解,令澳门特别行政区逐渐建立起一个接受和重视审计的文化。

澳门审计署的审计工作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账目审计,即对每财政年度政府的总账目及各自治部门的管理账目进行审计监督;二是专项审计,即由政府账目审计延伸出来具有特定性的专项审计工作,对其预算管理、内部管理、管理模式及财政活动之效益进行审查;三是衡工量值式审计,即对审计对象在履行职务时所达到的效率、效益及节省程度三方面进行审查、分析,评论经济效益的优劣。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在报送行政长官后会在审计署网站上进行公布,公众可以自由下载。澳门审计署近两年来共审计报告12份,其中政府账目审计报告2份,占比16.7%;专项审计报告和衡工量值式审计报告各5份,各占比41.65%。专项审计和衡工量值式审计已成为澳门审计署审计工作的重点。在审计报告中,澳门审计署注意运用抽样审计、资料分析、数据对比、图文结合等方法来描述审计内容。

二、澳门审计署审计报告的特点

(一)审计报告的可读性强

一是审计报告的谋篇布局考虑不同的阅读对象。仔细研读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可以发现,每份报告的布局都可划分为“简要版”和“详尽版”。“简要版”言简意赅,往往只用两到三页就将审计的整体情况、建议以及被审计对象的回应呈现出来,便于迅速了解情况,宏观把握全局;“详尽版”则资料丰富、内容详实,综合运用文字、图表、照片等手段对审计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描述,便于推敲分析,弄清整个审计过程的来龙去脉。具体而言,“账目式审计”报告中的“审计长报告书”部分;“专项审计”报告和“衡工量值式审计”报告中的摘要部分就属于各自报告的“简要版”,其在整个审计报告中所占的篇幅大概只有10%左右,其余部分则为“详尽版”。“简要版”部分如下表所示:

二是“模块式分解”提升了读者的阅读效果。人民银行的审计报告一般都是按照基本情况、发现问题、原因分析、审计建议的顺序来布置,可以称之为流线型报告模式。相比之下,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则是采用模块式的分解,即将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成更细小的工作单元来报告。每个工作单元又包括基本情况、审计发现、改进建议和被审计单位的回应等部分,并制作了详细的索引目录,既能让读者迅速的找到目录中标注的篇章,又方便读者就其关心的问题集中阅读,从而提升读者的阅读效果。比如:在《澳门基金会对社团的资助发放》中,就将基金会的工作分为“申请资助时所申报的收入及开支预算与最终执行结果之差异、资助款项发放后的跟进和监督、对受资助者提交活动报告义务的监督及对违反者的处分”等模块。

(二)审计报告的互动性强

一是注重审计双方的交流互动。研读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会有一种读武侠小说的酣畅淋漓之感。审计双方你来我往,相互过招,且都有理有据,刀光剑影之间,孰是孰非,一目了然,正所谓“灯不挑不亮,理不辩不明”。具体来看,澳门审计署在审计报告的整体框架中增加了审计对象的回应以及就审计对象回应的补充两部分内容,并在报告后附上了审计对象回应的原件。审计对象回应部分不仅包含审计对象对结论的认同及整改情况,同时也包含审计对象对某些结论存有的质疑,而就审计对象回应的补充部分又会就这些疑问给出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如果存有较多异议,审计报告还会在附件中列出更为详细的回应内容。比如:在《持续进修发展计划》中,澳门审计署在审计报告附件中专门就审计对象回应部分中的76处疑问进行了逐一解释。

二是注意交流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如果说互动交流是达成共识的基础,那么交流过程中使用的方式方法则是达成共识的关键。在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中,对被审计单位的每一部分工作都作出详尽的描述,综合运用文字、图表、照片、示意图等手段,力求在报告中严谨、准确的呈现实际情况。其中就包括被审计单位为完成该项工作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绩、审计部门在对该部分工作开展审计时采取了哪些方法等,对于审计中发现的可予改进之处,更是不惜篇幅,力求描述准确、以理服人。在交流过程中不急不躁,摆事实,讲道理,让被审计单位自己去判断审计发现的问题是不是有理有据,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以规章、制度“压”人。

(三)审计报告的逻辑性强

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逻辑的两个方面。问题认识的怎么样,解决的怎么样,是判断逻辑性强弱的根本标准。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在认识问题层面,其审计分析层层深入;在解决问题层面,其审计建议切实可行。

一是审计分析层层深入。在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中,大部分篇幅都用于审计发现的分析。虽然很少引用依据,但分析却全面深入,层层递进,如庖丁解牛,逻辑性极强。比如在《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建设费用估算》的专项审计报告中,审计署发现建设办没有建立一个以控制建设费用为目的的估算并对估算进行检视和更新,针对该审计发现,报告首先对审计发现进行了描述,其次分别从项目管理决策和公共资源分配两个角度分析该发现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其中在分析该审计发现时,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原文如下“建设办因应设计费用的判给而建立了最初估算后,继续以这个粗略的估算,作为建设费用控制指标……再者,即使建设办已掌握更多较为具体的资讯时……,但仍没有因应各项因素的变动,主动计算更切合实际的工程费用,对有关估算金额做出整体更新。”在这种不断深入,层层递进的分析下,最终得出“建设办在适时检视、调整和更新项目估算的工作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监控整个项目在建设费用方面的变化”的结论。

二是审计建议切实可行。审计具有确认与咨询功能。只有当提出的审计建议切实可行时,审计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如果审计建议只是空中楼阁,无法实施,那也就失去了审计原本的价值。在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中,每条审计发现通常会对应一条甚至多条审计建议,每条建议只说明一个方面,虽然内容不多,但都比较具体,切实可行。如在《澳门基金会对社团的资助发放》的审计报告中,其中一条审计发现是“基金会在收到社团提交的活动报告后所编制的跟进表中未对其中资助款项收入所出现的异常状况做出详细的分析和跟进研究,评估出现有关差异之合理性”,针对这条审计发现给出的两条建议分别为“基金会应关注受资助者在活动期间所得到的收入是否与基金会做出审批时的依据有所不同,并对异常的情况展开调查研究”和“基金会应尽快落实对受资助方执行账目进行调查和审计的监察机制,并且订定执行上的原则和细则,例如审计对象的纳入准则和对受资助者账目审计的深度及广度范围和审查标准。在订立准则后应与受资助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让其清晰了解并做出相应的配合,解决基金会和受资助者在账目审查事宜上的分歧和障碍,落实执行有关的审查机制”。

三、对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报告的启示

澳门审计署在审计方面取得的成绩与他们所采取的“提供审计增值服务”的姿态密不可分。在阅读澳门审计署审计报告的过程中,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审计人员是在与被审计单位一起思考如何更好的改进工作,提供审计增值服务,而不仅仅是查错纠弊。相比之下,我们的报告似乎缺少了一些亲和力,更像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发现问题”。对于人民银行而言,开展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应该是帮助被审计单位或部门持续提高完成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查错揪弊。具体而言,我们应把提供增值服务的姿态体现到审计报告中去:

1、定位更友善。在我们的审计报告中,要牢记内审部门所扮演“提供增值服务”的角色,要把这种理念融化在报告的字里行间,这不仅体现了一种友善的态度,更反映了我们工作的性质和特点。

2、沟通更充分。内审人员应多层次、多角度的与被审计人员交流,表现出同被审计单位互动互助的过程,被审计单位的解释也应反应到报告中去。

3、语气更缓和。审计报告在描述问题时,应尽量使用缓和的语气,并且充分考虑到被审计单位面临的困难,以及为解决该问题已经做出的努力。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尽可能“润物无声,踏雪无痕”。

4、建议更具体。前面已经提到,澳门审计署的每一条审计建议都确保具体可行,而且具有针对性,每条审计建议都切实考虑到了被审计单位面临的困难,不仅是提出了问题,也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如何改进。我们内审部门也应注意这一点,在审计报告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画好审计报告的“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陈丹萍.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现状与对策[J].审计研究,2007.6

简述审计过程篇6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责任

中图分类号:F23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10-0112-05

一、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简要回顾与总结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特别是民事责任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证券市场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在20世纪20年代中叶以前,注册会计师很少承担民事责任,他们只有在违约和舞弊的情况下才对投资者负有责任。而1925年发生在纽约市的厄特马斯公司诉道奇尼文会计师事务所案拉开了美国乃至欧美各国追究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浪潮。虽然厄特马斯公司没有如愿获得赔偿,但该案第一次确立了注册会计师因重大过失或缺乏恰当的注意,对不属于有合同关系的第三方损失负有法律责任。1965年,美国法律协会又颁布了权威性的侵权原则纲要《侵权法修正说明(第二稿)》,在解释执业人员对第三方的责任时区分了应预见到的受益人和可预见的其他第三方。随后,法院通过一系列的判决将注册会计师的一般过失责任延伸到了应预见到的受益人,并通过修订后的《证券法》与《证券交易法》予以确认。

美国1933年的《证券法》在民事责任方面,主要是针对发行证券申报登记文件中重大事实的不实陈述(包括虚假记载、误导和重大遗漏)责任进行了规定,其中涉及此项规定的条款是第11节。其民事责任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规定足够的民事责任以确保公司管理层和董事履行其受托义务,并促使注册会计师达到独立尽职的职业要求(李挺伟,2003)。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第9(e)、16(b)、18(a)条款规定了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美国《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已初步建立了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制度。

20世纪7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兴起了对发行人和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诉讼浪潮,主要原因之一是法院在认定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因果关系时,采取了基于欺诈市场理论的信赖推定原则,大大减轻了投资者的举证负担,从而引发了空前的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的民事诉讼浪潮,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成为“深口袋陷阱”的受害者。为了减轻诉讼带来的沉重的民事赔偿负担,同时也为了控制滥诉。经各方利益集团游说,美国国会于1995年通过了《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该法案与《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相比,在民事责任方面的改变主要包括:将原有的无限连带责任改为有条件的“公允份额”比例责任;损失赔偿上限确定方法的改变等(李若山等,2001)。《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美国证券民事诉讼的泛滥现象,使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制度更趋成熟。

刚刚迈入21世纪,美国相继爆发了一系列会计造假丑闻。从2001年10月的安然事件到2002年的施乐公司、世通公司、默克公司等一系列重大会计造假案,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和美国股市,对美国经济及至全球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对此,美国政府迅速作出了反应,在布什总统的敦促下,美国国会在2002年7月25日通过了《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简称《SoX法案》),该法案在证券民事责任方面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成立独立的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负责监管公众公司审计,检查、调查和处罚执行公众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应的注册会计师;加强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强化了公司的责任,特别要求公司首席执行官(Ceo)和首席财务官(CFo)对公司财务报告是否公允地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保证;强化了公众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加大了违法处罚的力度,对故意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故意销毁、隐匿财务报告、故意销毁审计和复核工作底稿、证券欺诈等犯罪行为加重民事处罚力度;延长诉讼时效,由原来“发现构成诉讼事由后一年内或在该类事由发生后三年内提讼”(见《证券交易法》第18节(3)款),分别延长为2年和5年。

当前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责任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有效市场假设理论、欺诈市场理论、信赖推定原则等构成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制度的主要理论基础;二是确立了理性人标准、投资者决策标准和股价重大影响标准;三是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财务预测准则和制度;四是确立了法定安全港规则;五是对虚假陈述进行惩罚性赔款的出现及其后来对此的修正和限制,到目前的进一步强化;六是赔偿责任由无限连带责任向比例责任转化;七是对虚假陈述披露范围的认定,由会计报表内含信息延伸到会计报表之外;八是集团诉讼成为证券民事诉讼的主要方式;九是强化政府对虚假陈述民事赔偿的监管。美国的证券市场民事赔偿制度对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由于中美两国的经济体制、法律制度,特别是证券市场的成熟程度有较大差别,因此在借鉴过程中必须结合中国国情。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简要回顾

我国关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萌芽于北京长城公司、深圳原野公司、海南中水集团公司等三大严重舞弊欺诈案,涉案会计师事务所因其参与舞弊而均被没收财产、吊销营业执照,其中有些注册会计师因重大过失或故意欺诈而受到刑事处罚,但没有对受害人进行民事赔偿(文建秀,2003)。此后,随着1996年1月《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颁布,尤其是1996年4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法函[1996]56号《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如何处理的复函》,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证明,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从而拉开了我国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序幕。在某种程度上说,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问题成了当时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头号问题。

以《证券法》、《1・15通知》、《1・9规定》、《6・11规定》为标志,我国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实践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沪深证券交易所成立至《证券法》颁布(1990年12月至1998年底),是我国证券民事赔偿责任问题的提出阶段。该阶段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行

为已屡屡出现,有的涉案金额还非常巨大。第二,证券市场法制建设开始得到健全。第三,对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行为)的惩处主要局限于行政处罚和刑事制裁,几乎没有涉及民事责任问题。

第二阶段:《证券法》颁布至《1・15通知》颁布(1998年底~2002年1月15日),这是我国证券民事赔偿制度的探索阶段。该阶段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相关法规已经比较明确地提出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责任问题。如2000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其中在权属、侵权及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纠纷案由中规定了虚假证券信息纠纷。第二,证券监管部门加大了对虚假陈述行为的打击力度。该阶段被中国证监会查处的典型案例有:1998年10月的红光实业案;2001年8月3日立案稽查的银广夏案。第三,有关证券民事赔偿责任制度的研究得到重视。该阶段发表一批有关该论题的重要论文,召开了一系列的重要学术会议,直接促进了中国证券民事赔偿制度的酝酿和建立(宋一欣、牟敦国,2002)。第四,新闻媒体对证券民事赔偿问题也予以了高度关注。如《银广夏惊曝利润黑幕》(凌华薇、王烁,2001)、《假典型巨额亏空的背后――郑百文跌落发出的警示》(谢登科,2000)、《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刘姝威,2001)等文章在新闻媒体的发表直接引发了证监会对相关上市公司虚假陈述案的查处。第五,虽然法院囿于成文法的约束等原因暂时拒绝受理证券民事赔偿案件,但实际上相关的法律制度已在酝酿调整之中。

第三阶段:从《1・15通知》颁布至《1・9规定》颁布(2002年1月15日至2003年1月9日),这是我国证券民事赔偿责任制度建立并初步实施阶段。《1・15通知》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证券民事赔偿制度得到正式确立,投资者可以依法对虚假陈述行为人实施的侵权行为提出民事赔偿诉讼。虽然《1・15通知》只就虚假陈述民事赔偿作了程序性规定,而且还设置了权宜性的前置条件,即只受理已被证券监管部门作出生效处罚决定的案件;只受理在信息披露中进行虚假陈述的民事索赔案件;不受理集团诉讼;只有直辖市、省会市、计划单列市或经济特区中级人民法院可以受理此类案件,但其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可以讲,虽然这一司法解释仅仅走了来之不易的一小步,但是对规范证券市场和健全证券市场法律制度却是走了一大步,它初步开启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制度的大门。

第四阶段:《1・9规定》颁布至《6・11规定》颁布(2003年1月9日至2007年6月11日)。《1・9规定》是我国迄今为止颁布的与证券民事赔偿案件有关的第一个系统性司法解释,预示着我国证券民事赔偿机制真正进入司法实践阶段。具体就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而言,《1・9规定》第七条规定: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的被告,应当是虚假陈述行为人,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直接责任人(签字的注册会计师);第二十四条规定:专业中介机构及其直接责任人违反证券法第一百六十一条和第二百零二条的规定虚假陈述,给投资人造成损失的,就其负有责任的部分承担赔偿责任。但有证据证明无过错的,应予免责。第二十七条规定:……专业中介机构,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发行人或者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而不予纠正或者不出具保留意见的,构成共同侵权,对投资者的损失承担连带责任。可以相信,随着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这一实体性司法解释的出台,随着《公司法》、《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民事诉讼法》等的修订及其相应的司法解释的出台,也随着《民法典》中侵权行为法篇的制定和颁布,中国证券市场因审计报告虚假陈述而引发的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制度必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第五阶段:《6・11规定》颁布以后。然而,由于以往相关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不足,加之时间仓促,使得《1・9规定》在许多方面过于简略或存在尚待改进完善之处。为了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审理的公正性、合理性,立足于审计学科的性质及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探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编制和披露的特殊性,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6月11日了《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自2007年6月15日起施行。本规定在继承、整合和矫正既往司法解释基础上,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定:(1)明确侵权责任产生的根本原因;(2)明确利害关系人的范围;(3)承认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法律地位;(4)统一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和举证责任倒置分配模式;(5)明确此类诉讼的条件和诉讼主体列置等程序规定;(6)明确区分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补充责任和连带责任的具体情形;(7)强调过失比例责任和责任顺位;(8)认定会计师事务所过错责任的具体指引;(9)完善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事由;(10)强调审判程序的重要性(奚晓明,2007)。

《6・11规定》是我国迄今为止由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直接针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作出系统规定的最新的司法解释,明确了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厘清了会计界和法律界长期存在的一些重大分歧,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的有效审理扫清了障碍。

三、对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基本观点的总结

根据《1・9规定》、《6・11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司法精神,结合我国会计界、法律界的主流观点,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基本观点可归纳如下:

1.注册会计师出具并经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审计报告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商品。尽管在现阶段,这种特殊商品在一定范围内、在形式上呈现出公共物品的某些属性,但其本质上依然是一种商品。但是,由于审计报告一般是依附财务报告进行披露,它对投资者的决策效应要低于财务报告信息。因此,在确定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时,要严格区分其与上市公司因会计信息虚假陈述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真正做到责任分明。

2.对审计报告“真实性”的认定。在现阶段的证券民事司法实践中,一般不宜直接用“客观真实”作为判断审计报告是否真实、是否存在虚假陈述行为的标准,只能用会计标准、审计标准作为判断审计报告是否真实的间接依据。而制定会计标准、审计标准遵循的是程序理性而非结果理性,这就决定了依据这种会计标准、审计标准编制的审计报告,其真实性只能是相对于标准的真实性,是“法律真实”,而不可能是“客观真实”。《证券法》、《1・9规定》直接以客观真实(结果理性)作为衡量审计报告是否真实、是否存在虚假陈述的依据,显然超越了现有的审计理论研究水平和审计工作水平。而《6・11规定》承认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法律地位,实际上是对《证券法》、

《1・9规定》等法律、规章的继承、整合和矫正,也是对上述观点的认同。

3.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的认定。《1・9规定》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的认定,是建立在对重大事件判断的基础上的,但《1・9规定》并未明确详细地给出对重大事件的认定标准。通过分析评价会计学、审计学、法学对重大事件的认定标准,本文认为:(1)会计学、审计学、法学虽对会计审计信息虚假陈述重大事件的认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认定标准主要有二,即“投资者决策”标准和“股价重大影响”标准。在半强式有效市场条件下,这两种标准在本质上应该是一致的。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刚刚迈入弱式有效市场的门槛,会计审计信息解释证券市场的功能还比较低下,在这样的情况下,法院在确定对审计报告虚假陈述重大事件采用何种具体的认定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审计学的学科性质和方法特点,优先采用审计学遵循的投资者决策标准。(2)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甚至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会计信息虚假陈述重大事件的认定标准是不完全相同的。同时,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对重大事件的认定。因此,在对某个企业的会计报告及相应的审计报告是否存在虚假陈述的认定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对审计报告虚假陈述重大事件的认定,既可采用定义式,也可采用列举式。但为了确保法律对重大事件认定的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恰当的方式应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4)审计报告虚假陈述包括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和不正当披露四种形式。

4.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性质、归责原则。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责任应为侵权责任。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符合《民法通则》、《证券法》、《公司法》、《1・9规定》、《6・11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二是有利于更好地维护作为弱势群体的证券投资者的利益。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适用于过错推定原则,即审计报告使用者只要能证明其所受的损害是由注册会计师及其提供的虚假审计报告所致,而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又不能证明自己的行为没有过错,就应推定其有过错并负相应的民事责任。

5.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因果关系的确认及免责。由于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尚处于弱式有效市场,会计审计信息对证券价格及收益的影响受到信息传导机制的制约,资本市场尚缺乏“透视”会计政策、会计方法及审计程序和方法本质的手段,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的提前或时滞及投资者阅读会计审计报表的时间和能力的限制,这些因素综合作用,致使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审计)信息其解释证券价格的功能还比较低下,会计(审计)信息的虚假陈述与证券价格波动导致的投资者损失之间没有必然的、绝对的因果关系,尚不具备实施完全信赖推定的市场条件。因此,在认定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因果关系时,既科学合理又符合现实的方法是:信赖推定与事实推定相结合。即法院在审理证券市场因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时,先根据《1・9规定》第十八、十九条的规定,依据信赖推定因果关系的存在,但在具体确认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时,必须遵循事实推定原则,目的是为了赋予被告充分的免责事由,将被告的赔偿责任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排除通常情况下难以从被告的虚假行为中预测到的损失。

6.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损失的认定及计算。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损失的认定,应符合法定性、客观性、可确定性、可补偿性、财产性、损益相抵、合理减损等原则。注册会计师因审计报告虚假陈述行为引致的投资者财产损失,只有在因果关系存续期间内才能获得赔偿。投资者的证券损失是指因虚假陈述而实际发生的财产损失,包括投资差额损失、投资差额损失部分的佣金和印花税及相应的依据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率计算的利息。在计算注册会计师因审计报告虚假陈述行为应承担的赔偿额时,还应扣除因证券市场系统风险引致的损失及其他损失。对投资者证券损失赔偿额的分摊,在共同侵权条件下,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与其他侵权行为人采用“相对的比较过失分摊法”分担共同侵权责任,比较符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在非共同侵权条件下,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只就其负有责任的审计报告虚假陈述部分对投资者的损失承担有限(比例)赔偿责任。

简述审计过程篇7

关键词:招标控制价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以下简称计价规范)明确规定“国有资金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应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并应编制招标控制价”[1]。而工程量清单招标与其他招标的本质差别就在于“量价分离,风险自担”,招标人编制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承担量的风险,投标人自主报价、承担价的风险,因此,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招标人对工程造价管理的控制力度,应加强审计,保证质量。

1、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作用

1.1工程量清单招标为投标单位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基础

采用工程量清单方式招标,工程量清单作为招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招标人统一提供,拟建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措施项目、其他项目、工程数量等均予以公开,从而有效保证了投标单位竞争基础的一致性,充分体现了招标投标公平竞争的原则[2]。

1.2招标控制价对中标价格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

现阶段,在诚信体系未完善的条件下,为避免低价恶意中标及保证投标的公平性,工程量清单招标评标大多采用平均值法,这种评标办法下中标价往往是投标策略博弈的结果,招标控制价对中标价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从广州市2010年上半年招标控制价备案检查的情况看,上半年备案807个,中标价与招标控制价相比,平均仅下浮了1.5%。

1.3工程量清单计价有利于控制工程索赔

在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下,投标单位经常采用“低报价以中标,高索赔以赢利”投标策略,现场签证、施工费用及价格等是索赔的主要内容。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由于工程量清单的综合单价不因施工数量变化、施工措施差异、市场价格、施工难易程度等变化而调整,大大减少了施工单位不合理索赔的可能[2]。

1.4工程量清单计价有助于业主对投资的控制

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由于价费合一,计算简便,业主比较容易进行投资控制。在工程施工过程,业主可根据施工企业完成工程量的百分比,很容易地确定及控制进度款的拨付。在发生设计变更时,业主也可以轻松确定变更对造价的影响,及时做出是否变更的决定。在工程竣工后,由于不确定因素减少,业主与施工单位都比较容易确定工程的结算价款。

2、招标阶段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审计依据

工程量清单是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础,应作为编制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计算工程量、支付工程款、调整合同价款、办理竣工结算以及工程索赔等的依据之一[1],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工程施工过程造价控制效果,招标控制价甚至直接影响建设工程中标价,因此加强招标阶段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审计十分必要。

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审计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计价规范;国家或省级、行业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计价依据和办法;建设工程设计文件;与建设工程项目有关的标准、规范、技术资料;招标文件及其补充通知、答疑纪要;施工现场情况、工程特点及常规施工方案;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的同期工程造价信息;其他相关资料;已编制的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

3、招标阶段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审计重点

招标阶段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的审计主要内容包括:清单编制内容是否完整;清单编制说明与招标文件是否一致;工程内容的范围划分是否详细;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有否漏项;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描述是否详细;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的计量单位是否有误;工程量清单工程量计算是否正确;措施项目和其他项目清单编制是否存在缺陷;综合单价组价是否合理。

根据审计实践经验,审计重点应放在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完整性、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描述清晰性、工程量清单工程量计算正确性、综合单价组价合理性上。

3.1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完整性审核

由于工程量清单的完整性、准确性由招标人负责,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漏项将直接导致工程变更及索赔,如果漏项严重,将会大大削弱工程量清单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作用。

在编制工程量清单时,由于编制人员对施工图熟练程度不够,较易出现漏项现象,如某教学大楼漏了部分矩形梁及门窗套等分部分项子目。因此,审计人员应在熟悉施工图的基础上,根据计价规范认真核对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对漏项予以补充,必要时可以请求设计人员协助核对。

3.2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项目特征描述清晰性审核

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是综合单价组价的重要依据,应按计价规范附录中规定、结合拟建工程项目的实际予以描述,如果特征描述不清,而设计文件也不够清晰,往往会造成日后的工程计价纠纷和索赔。

特征描述不清是工程量清单编制中较常出现的问题,在审核项目特征描述时,审计人员要重点关注那些设计描述不清或工程量需根据现场情况确定的项目,对设计未明确的特征应征求设计意见予以明确及描述,对工程量视现场情况而定的项目要在项目特征中约定一定的计算范围,以避免因特征描述不清原投标单价而要求重新定价。如在金属推拉窗清单项目中要清楚表述所用材质的厚度,不同厚度的材质价格相差很远;预制钢筋混凝土桩项目特征描述除要清楚表述单桩暂按多少米计算,还要约定桩深范围。

3.3工程量清单工程量计算正确性审计

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标明的工程量是投标人投标报价的共同基础,竣工结算的工程量按发、承包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应予计量且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确定[1],工程量清单工程量的计算错误将会带来以下问题:造成投资控制和预算控制的困难;可能会给承包商不平衡报价获取超额利润的空间;工程量的错误还增加了施工索赔的可能,如由于工程数量偏差超出一定范围,工程措施费用将进行调整。工程量审计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检查是否按清单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重点检查清单工程量与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有差异的部分,如挖土方项目等;

(2)对照图纸仔细核对计算尺寸与图示尺寸是否相符,防止计算错误;

(3)若采用图形算量软件算量,要特别核对软件算量可能遗漏的那部分工程量,如外墙砖面积计算时要增加飘檐板下部或滴水线平面部分的面积;

(4)对工程造价影响重大的项目工程量要重点计算(如钢筋量),在使用钢筋抽样软件计算钢筋工程量时要注意软件的设置条件是否合理及输入图形是否有误。

3.4综合单价组价合理性审计

综合单价是完成一个规定计量单位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或措施清单项目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和企业管理费与利润,以及一定范围内的风险费用[1]。其组价计算要考虑清单项目工作内容、施工方案、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人承担的风险费用等因素,其计价依据为国家或省级、行业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计价定额和计价办法,工程材料价格则按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的同期工程造价信息、工程造价信息没有的参照市场价。因此,审计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综合单价组价套用的定额是否正确,其工作内容是否与设计图纸标准要求一致;

(2)组价套用的定额计量规则是否与清单计量规则一致,如不一致,组价时要按定额计量规则计算工程量;

(3)组价内容是否包含了清单项目所有的工作内容;

(4)措施清单项目是否按合理施工方案进行组价;

(5)组价所用定额的材料价格套用是否合理;

(6)风险费用计取是否合适。

4、招标阶段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审计方法

由于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审核时间一般较为紧迫,审计人员应根据工程性质采取合理的审计方法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速度,力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的审核方法有全面审核法、分组计算审核法、对比审核法、筛选法审核法及重点审核法。这些方法在招标控制价审核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几种方法配合使用,审计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学习、提高,合理运用审计手段,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及效率。

5、结语

为充分发挥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招标阶段,招标人应高度重视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的审核工作,紧紧抓住审计重点,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认真审核,有效保证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的质量。

参考文献

[1]GB50500-2008,《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简述审计过程篇8

【关键词】审题障碍审题意识审题方法审题习惯

大家知道,审题是解题的开始,也是解题的关键,审题能力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和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它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题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出发分析审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一、强化审题意识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前提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审题能力首先应关注学生的审题情感。

1.让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通过设计专项审题训练、对比实验,潜移默化有机渗透让学生自觉体验到题目中每句话都隐藏着重要的数学信息,体验到审题的重要性,并经常教育学生养成审题的好意识,认真审题。

2.专注是认真审题的关键。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教育学生专注听题,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坚持做到眼到、耳到、心到(口到);练习课时还可设计“限时作业”专项训练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3.合适的惩罚与激励并行。当学生出现马马乎乎、还未看清题就草草完成了事导致错误的,或重重扣分或罚抄该题两遍或画一个,以加深学生审题错误的体验反思,强化其一丝不苟的态度,增强审题意识,养成认真读题、谨慎作业的习惯。

二、掌握审题方法是培养审题能力的核心

基于学习内容不同,审题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小学数学各年级从教学内容上均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四大板块,呈螺旋式上升,其中计算和解决问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为叙述方便,下面分为计算、解决问题、操作、概念四块内容分年级简述如下:

1.计算。学会“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审题方法是培养计算审题能力的核心。“一看”指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克服粗心大意,避免思维定势;“二想”指想清楚计算顺序、是否估算验算,强化规律法则,合理选择算法;“三算”培养严谨学风,养成专注仔细的计算习惯;“四查”提倡反思计算,强化认真检查习惯。

2.解决问题。学会“一读、二敲、三述”的审题方法是培养解决问题审题能力的核心。一读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初步了解题意,让学生养成认真、仔细、全面、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快速准确收集、提取数学信息。二敲就是对数学术语及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词句仔细推敲,让学生边读边圈画题中关键字词,提醒自己注意,化解细小障碍,正确理解题意。三述,就是用自己的话复述并提炼题意,抓主干缩句,把题目骨架用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题。

3.操作。学会“审清操作要求、明确操作常规、仔细检查”的审题方法是培养操作审题能力的核心。操作之前先认真读题后圈点出关于“要求”的关键词,弄清操作要求,联想操作图形的形状和特征,明确操作工具步骤,避免操作误区。操作完后要认真仔细检查,看是否符合题意规范作图。

4.概念。学会“阅读理解、应用建构”的审题方法是培养概念审题能力的核心。概念阅读在于理解,学会抓重点字词理解概念的含义,推敲概念结论成立的条件,领悟概念中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养成审题习惯是培养审题能力的保证

在审题实践中不断积累,在专项练习中不断反思,自觉养成正确的审题习惯。

1.计算。加强运算符号数字审题马虎、书写不规范等典型错例的辨析纠错是巩固提高计算审题能力的助推器,通过这类练习及时订正,规范书写,避免重复的审题错误。

2.解决问题。加强专项练习单位陷阱、隐藏条件、多余条件等审题易忽略点是巩固提高解决问题审题能力的助推器,通过这类练习让学生在失误中吸取教训,养成认真仔细的审题习惯,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审题能力。

3.操作。在操作实践中积累,在专项练习间接条件、漏标数字、作图规范等操作易忽略点中反思是强化审题习惯的保证,通过这类训练让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在操作过程中改掉不细致的毛病,进一步提高操作审题能力。

4.概念。加强专项练习关键词变换、漏掉、逆向叙述等概念易混淆点是巩固概念审题能力的关键,通过这类练习让学生在辨析、质疑中进一步提高概念审题能力。

简述审计过程篇9

一、发展与实务帮助不再纳入框架体系

新版ippF的范围缩减到只包括由iia技术委员会按照适当程序制定的权威标准,该权威标准由强制性指南和强力推荐指南两部分组成。强制性指南包括:“内部审计定义”、《职业道德规范》和《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简称《标准》),其制定遵循既定的尽职审查程序,还包括公布征求意见稿,广泛听取各界的意见。遵循强制性指南的原则对于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是必须且重要的。强力推荐指南是iia通过正式批准程序认可的,阐述有效执行“内部审计定义”、《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的实务。这类指南不具有强制性,而是为满足强制性指南的要求提供一系列适用的解决方案,同时,这些解决方案并非旨在为特定情况给出明确的答案,由胜任的内部审计师凭借其专业判断加以运用。强力推荐指南包括:立场公告、实务公告和实务指南。具体如表1与表2所示。

二、缩减实务公告的内容和范围

实务公告主要帮助内部审计师运用“内部审计定义”、《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同时推动良好的实践,它涉及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和需要考虑的因素,但不包括详细的过程和程序。原框架中涉及工具或技术方法的内容已经移至实务指南部分。ippF实务公告包含的内部审计实务与跨国、国内或特定行业的事项、特定业务类型以及法律、法规事宜相关。

三、新增释义、实务指南和立场公告

除了对应用“词汇表”对《标准》所用术语的特定含义进行解释外。新版ippF还增加了“释义”(interpretation),对《标准》中的术语和短语作出进一步的阐释,置于需要加以解释的相关《标准》条款之下。为了正确理解和运用《标准》,需要同时考虑相关阐释和释义,实务指南侧重于在工具和技术的具体运用方面提供指引,包括具体的内部审计过程和程序。例如,工具、技术、程序以及分步骤的方法和形成书面文件的范例。立场公告(iiapositionpaper)表明Ha对于内部审计在特定事项中的角色及职责所持的立场或观点,其有助于对内部审计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了解重大的治理、风险或控制事项,以及内部审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目前iia已经颁布的两个立场公告是:“内部审计在审计活动资源管理中的作用”(theRoleofinternalauditinginResourcingtheinternalactivity)和“内部审计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作用”(theRoleofinternalau-didnginenterprice-wideRiskmanagement)。

四、调整《标准》部分条款的名称、内容和编号

为了适应全球内部审计实务的发展变化,结合最新的内部审计方法和最佳实践,i[a在新版ippF中调整了部分属性标准、工作标准、实务公告的名称、内容和编号。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有些条款取消了,但相应的内容则体现在其他新增的条款中,例如,ppF“实务公告2100-2:信息安全”的有关内容,在新增的ippF“实务公告2130.a1-1: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中有更明晰的表述。具体如表3、表4、表5、表6所示。

五、改进审计程序

简述审计过程篇10

作为混合式诉讼模式代表国家的日本,一贯以精密司法着称,在刑事分流程序中这一特点也非常明显。表面上看,虽然日本的分流程序种类并不庞杂,甚至略显单一,如往往只是通过检察官行使酌定权和对轻微案件适用简易程序来进行分流,且分流程序的启动权基本属于控方。但在实践层面,分流的效果却非常显着,有统计数据表明,日本全部刑事案件中,检察官不的比例基本在三分之一左右,其中酌定不的比例达90%以上,(1)而不足三分之二的案件中,又有90%以上通过申请简易命令得到分流,只有不到10%的案件最后进入普通程序审理。反观处于转型时期、面临刑事案件急剧上升压力的中国,2012年再次修改了《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并改造了刑事诉讼简易程序,然而这些制度对于中国刑事程序分流的实际价值尚需研究。因此,对日本刑事诉讼分流制度进行研究,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刑事诉讼的纵向构造为视角,分别从日本刑事侦查、和审判三个维度对其进行程序分流的研究。

一、日本刑事侦查程序中的分流制度。

日本刑事侦查程序是通过告诉、告发、自首、发现现行犯、检验尸体等方式启动的。根据日本《宪法》第33条,除现行犯情况之外,任何人———如果没有主管司法机关签发,并明确说明理由的逮捕令,不受逮捕。而《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三种逮捕制度,分别是一般逮捕、紧急逮捕和现行犯逮捕,其中紧急逮捕制度从宪法条文的字面解读,有违宪之虞,就此,日本最高法院曾通过判例否定了该制度的违宪性,当然,在实践中,紧急逮捕的适用是比较慎重的,适用比例远远少于一般逮捕。从某种意义上说,犯罪严重程度可以看作紧急逮捕和一般逮捕的区别之一。

侦查程序中对物的强制处分主要有查封、搜查、勘验、监听通讯、鉴定处分、询问证人,进行这些侦查行为必须取得法官签发的令状,并且,日本《刑事诉讼法》承继日尔曼法律传统,(2)规定如果上述令状没有注明在夜间也可以执行令状,则不得在日出前、日落后为查封、搜查等进入有人住居或有人看管的官邸、建筑物或船舶内。另外,法律允许检察官、检察事务官或司法警察在逮捕犯罪嫌疑人或现行犯的场合进行无令状的查封、搜查、勘验。

下面我们来看日本刑事侦查阶段的分流程序。一般来说,司法警察在侦查犯罪终结后,应当迅速将案件连同文书及证物一并移送检察院。但是,对于少年案件,如果侦查终结时认定只需处以罚金以下的刑罚,则直接移送家庭法院。除此之外,当遇到犯罪情节非常轻微、数额不大的盗窃、、欺诈、贪污以及交通违规缴纳罚金的交通案件时,可以通过司法警察对嫌疑人进行直接严厉训诫,建议其向被害人道歉、悔罪、请求宽恕和赔偿,要求侵权人、雇主等实行监督管理等手段来防止嫌疑人再次犯罪并取得被害人一定程度的谅解后终结案件,而不再将案件移送检察官。这就是所谓的轻微犯罪处分程序,该程序其实是通过司法警察员自己的判断做出的一种对犯罪的非刑罚性处理,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必须遵守检察官就侦查所做的一般指示,必须每月将这些轻微犯罪向检察官集中报告一次。对此,松尾浩也教授认为,这是行政机关作出的具有弹性的措施,既具有特效,也有危险。[1]90。

二、日本刑事程序中的分流制度。

日本刑事诉讼中的提起公诉秉承国家追诉主义原则、垄断主义原则和书一本主义。所谓书一本主义,是指在检察官向法院提出书时,不得附加能够使法官预先对案件产生判断的任何文件或其他物品,也不得在书中引用这些内容。书应当记载被告人的姓名或其他足以特定为被告人的事项、公诉事实和罪名,还应记载被告人年龄、职业、住居及籍贯,法人被告人的事务所、代表人和管理人的姓名、住居,提起公诉的检察官所属的检察厅、检察官的职务和的年月日。

其中,公诉事实必须明确记载诉因,为了明示诉因,还应当尽可能用时间、地点和方法将构成犯罪的事实加以特定化。来自于美国法的诉因制度具有设定审判对象、使法院不得变更罪名、使辩护方明确防御焦点的作用,如果书对于诉因的记载不明确,被确定为无法将犯罪事实特定化时,则书无效,公诉将被驳回。

下面我们来看日本刑事阶段的分流程序。日本《刑事诉讼法》第248条规定,根据犯人的性格、年龄及境遇,犯罪的轻重及情节和犯罪后的情况没有必要追诉时,可以不提起公诉。日本检察官在公诉阶段对案件的这种裁量权就是便宜主义。对应提起公诉时需要制作书,不时也要制作不裁定书,以明确不处分的根据。检察官对案件作出不提

起公诉的处分时,如果嫌疑人提出请求,应当迅速告知不的意旨,对经告诉、告发或者请求的案件,在作出不提起公诉的处分时,如果告诉人、告发人或者请求人提出请求,应当迅速告知告诉人、告发人或者请求人不提起公诉的理由。对精神障碍的人或疑为精神障碍的人不时,应将其意旨通报都、道、府、县的知事。检察官对曾经的不案件在日后出现新的重要证据时,可以重新提起公诉。前文提到,日本30%以上的刑事案件都是以不方式(其中主要是酌定不的方式)进行分流的,可见便宜主义原则在日本刑事司法中的重要角色,同时,在提起公诉的案件中,由于上述方式的影响,有罪判决的比例变得非常之高。

像许多大陆法系国家一样,日本刑事诉讼程序为了防范检察官滥用不权,构建了一些特殊的制度。第一种是准制度,是指对于公务员的犯罪提起告诉或者告发的人,在不服检察官不提起公诉的处分时,可以在接到不处分通知之日起7日以内向作出不处分的检察官提出申请书,如果检察官经过重新考虑认为申请是有理由的,并提起公诉的话,则程序终止;如果检察官坚持不,则必须将载有不理由的意见书,以及其他文书和证据物品一并送交该检察官所属检察厅所在地的管辖地方法院,由该法院以合议形式进行审查、裁决。在必要时,法院可以要求合议庭组成人员调查事实,或者委托地方法院或简易法院的法官调查;如果最终认为请求不合法或不具备理由,则驳回请求,否则,应将该案件交付法院审判,作出这一决定,视为公诉被提起。这些规定明显参考了德国《刑事诉讼法》中的强制程序,但是与德国《刑事诉讼法》中的强制程序不同的是,日本准程序中审判阶段检察官是不参与的,而是由法院从律师中指定一至两名律师履行检察职务,进行公诉,直到裁判确定为止,但关于指挥检察事务官及司法警察职员进行侦查,应当委托检察官进行。之所以该程序被称为准程序,就和上述关于由律师而非检察官出庭支持公诉的制度设计有关。实践中,这一可以视为阶段分流后的回流程序,适用的比例并不高。第二种是检察审查会制度。该制度是1948年根据《检察审查会法》确立的,制度的创立参考过美国的大陪审团制度。检察审查会在每个地方法院辖区内至少设置一个,每个检察审查会都以抽签方式从普通国民中选定11名检察审查员及11名候补检察审查员,任期为6个月。检察审查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审查不处分是否适当,审查的启动主要依靠利害关系人提出的书面申请进行,或者通过诸如大众传媒或民众检举等方式获得信息,并经过审查会半数以上审查员同意后根据职权进行。前一种方式在实践中占绝大多数,这也是诉权在诉讼中所固有的主导性特点所致。检察审查会针对检察官做出的不决定采取不公开的书面审理方式进行审查,但可以传唤并询问有关证人,并且可以在必要时从律师中委托审查辅助员一人,负责说明与该案件有关的法令及其解释,整理案件事实及法律上的问题点并整理与该问题点有关的证据,并对该案件的审查从法律的角度提出必要建议。[2]如果审查结果为8名以上多数检察审查员认为应该时,则检察审查会将作出应当的决议书,并分别送交申请人、检察官及有权指挥该检察官的检察长。如果检察长此时认为该决议是正确的,则检察官必须,否则检察官可以仍然坚持不的决定,而检察审查会有权再次决议。如果仍有8人以上多数坚持应当的决议,将由法院指定律师代替检察官提起公诉。

三、日本刑事审判程序中的分流制度。

由于采用书一本主义,法院不再接受案卷材料,从而防止了法官的预先判断,但日本《刑事诉讼法》第40条关于“辩护人在提起公诉以后,可以在法院阅览和抄录与诉讼有关的文书及物证”的规定也因此成为一纸空文,因为辩护人无法再通过法院了解相关证据,获得相关防御资料,于是,证据开示制度的构建成为维持控辩双方平等所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日本《刑事诉讼法》对这一问题及争点整理问题设置了第一次审理前准备程序和针对复杂案件的第一次审理后准备程序,在2004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又新增了审前整理程序,这一程序由于条件所限,目前只针对“法官认为必须持续、有计划、迅速进行审理”的案件以及裁判员参加审理的重大案件适用。从我们分流的角度看,如果该整理程序也可以简易适用,那么预测今后的审理前整理程序的对象案件的范围将不断扩大。[3]213第一次审理前准备程序中的证据开示只涉及当事人双方的准备活动,而没有法院的参与。在以证据开示为主要内容的公审准备程序之后,就进入了公审审理程序。公审审理程序分为开头程序、调查证据程序、辩论和判决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又分为确认被告人身份、检察官宣读书、审判长告知被告人权利和被告人、辩护人陈述四个步骤。

在第一个步骤中,由审判长对出庭的被告人进行确认和询问,又称“人定询问”,确认的内容一般包括书中所载的被告人姓名、生日、职业、住居、籍贯,被告人对姓名问题保持沉默的,可依照片方式予以确认。接着由检察官宣读书,宣读完毕之后,审判长应当告知被告人可以始终保持沉默或者对各项质问拒绝陈述,还应当告知他可以做出陈述及如果做出陈述将成为对其不利或者有利的证据的意旨,以及法院规则所规定的其他旨在保护被告人权利的必要事项,如调取证据申请权、提出异议权、证据证明力争辩权等。告知权利后,被告人和辩护人可以就案件进行陈述,在此,除了可以对公诉事实是否成立进行陈述以外,还有权就包括管辖错误在内的程序性事项提出异议和主张。

在调查证据程序的最初,检察官必须明确提出应当用证据证明的事实。这种陈述被称为检察官最初陈述。最初陈述的内容是将书中的诉因事实加以具体化,以明确与被调查证据之间的关系,但不得根据不能作为证据的材料或者无意作为证据请求调查的材料,陈述有可能使法院对案件产生偏见或者预断的事项。之后,法院可以许可被告人或者辩护人说明根据证据所能证明的事实,同样,被告人或者辩护人也不得根据不能作为证据的材料或者无意作为证据请求调查的材料,陈述有可能使法院对案件产生偏见或者预断的事项。

最初陈述之后就进入申请证据调查阶段,该阶段原则上应根据当事人双方的请求进行,法院依职权调查证据只在认为必要时,并且“应该从填补被告人弱者地位的角度适当地行使职权,这样才是真正的尊重当事人主义的理念”[1]262,“相反,检察官一方提出证据不充分时,如果法院依照职权调查证据,那就是过分的职权主义”[3]226。申请证据调查

的顺序是,首先由检察官请求调查认为对审判案件有必要的一切证据,然后再由被告人或者辩护人请求,但是,可以做为证据的被告人供述是自白时,则必须在有关犯罪事实的其他证据经过调查之后,才能请求调查。另外,日本《刑事诉讼规则》第198条之三规定,调查与犯罪事实无关的情节证据时,应尽量与调查犯罪事实的证据区别开来进行。这一规定可以视为日本刑事诉讼程序对未确立独立量刑程序的一种补救措施。最后我们来看日本刑事审判阶段的分流程序。从法律规范上来看,日本刑事诉讼审判阶段有四种分流程序设置,分别是简易公审程序、简易命令程序、即决裁判程序和交通案件即决裁判程序,其中交通案件即决裁判程序与简易命令程序类似,但它要求被告人到庭接受调查和宣判,因此1979年以后该程序就名存实亡了。

被告人在审判开头程序中就被告案件进行陈述时,如果承认公诉事实,那么法院可以在听取检察官、被告人及辩护人的意见后,以被告人陈述的有罪部分为限,做出依照简易公审程序进行审判的裁定,但相当于死刑、无期惩役或无期监禁以及最低刑期为1年以上的惩役或监禁的案件除外。适用简易审判程序的案件不适用禁止传闻证据原则,不适用普通审判程序中大部分的证据调查方式,而允许以认为适当的方法进行证据调查,判决书中可以引用审判记录中记载的证据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