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历史导学案十篇初中历史导学案十篇

初中历史导学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6:50

初中历史导学案篇1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导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案的模式进行学习,学生可以自主分析研究问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1]。我们要积极的完善导学案,促进其发挥更大的效益。

1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1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初中历史教师还在沿用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仍然把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作用,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锻炼,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十分枯燥,学生没有兴趣去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高。所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就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利用导学案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

1.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内容距离现在的时间都比较久远,有些时代背景、故事等,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而且对于这些比较久远的知识,许多学生没有兴趣去学,不愿意了解,及时学习了,马上就会忘掉,所以学习的兴趣不高。所以教师要运用导学案,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图文并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的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的内容,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对问题探究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3因人而异,分层教学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完善,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个性、特点等,而且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是不同的,如果采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那些基础较差,能力不强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一定的困难,而且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学生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学不会知识就干脆放弃不学,对历史学习型失去信心[2]。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历史导学案的优势,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用难易程度的导学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习到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历史的信心,具有积极的意义。

2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导学案的案例

例如在学习《君主集权强化》这节课,可以设置如下的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满洲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及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归纳努尔哈赤的活动,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以及制造“文字狱”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收集资料,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满足对祖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清朝君主集权的高度强化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认识到文字狱对社会进步的阻碍[3]。

学习重点: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文字狱的影响

学习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2.1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2.1.1女真的杰出首领_____统一了女真各部。_____年,他自立为_____,国号_____,史称_____。几年后,又迁都_____,改成_____。

2.1.2清朝建立: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___,___年,他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_____。_____年,清军入关,迁都___,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4]。

2.2君主集权的强化

2.2.1清朝初,保留着由_____贵族组成的_____,权力很大。

2.2.2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目的:________。设立者:_____。人员组成:由皇帝选调_____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______裁决。职责: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给____和_____去执行。影响:标着着我国______的进一步强化。

(2)大兴文字狱:目的:加强______专制,从_______领域严密控制______。时期:_____、____和____三朝最严重。含义:统治者从____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_______,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____。

后果:造成了_________,摧残了________;禁锢了________。阻碍了中国社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2.2.3文字狱最严重的三朝是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结合下列表格内容,分析满洲兴起的内因和外因,归纳努尔哈赤的功绩。

(2)请制作并完成以下表格,列出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了解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这一史实。

(3)女生:“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好处。”男生:“设立军机处,官员们什么都得听皇帝的,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都没有了,一点好处也没有。”你同意他们谁的说法,为什么?

知识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

1、“军机大臣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清赵冀

(1)材料中的“军机大臣”是什么机构的办事大臣?

(2)这一机构何时创立?其目的是什么?

(3)这一机构的创立有何影响?

2、浙江富户庄廷珑修订前人遗著,取名《明书》。书中叙述清朝入关前的史实,使用明朝年号,并且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击“后金”的事迹,触怒了康熙帝。参加编写、刻印和销售这部书的70多人,都被处死[5]。

(1)这则材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最为严重的是哪三位皇帝的统治时期?

(2)清朝统治者采取这种政策的目的是什么?与前代的哪些政策目的相同?

(3)这种政策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后果?

3结束语:

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更加完善导学案,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侍守武.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案导学的运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3).

[2]于霞,马世章.“学案导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历史教学问题,2011(4).

[3]旷文雅.论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3期

初中历史导学案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导学案;运用策略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有助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首先,历史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因此,对于当前在各地风行的导学案教学方式,教师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就不应只是着眼于一节课历史内容的内涵,更应注重其纵横间知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编写的导学案既体现教学深度,又能满足知识的广度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

其次,导学案的编写必须要围绕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点去精心设计:当堂所授课文的学习内容要突出重点,要能准确把握教学三维目标;课前、课后设置的练习题要有梯度。同时针对历史学科的广博性,教师还可在导学案中补充相应历史信息或历史图片,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并提高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和从中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现阶段,历史中考当中开放性问题屡见不鲜,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更应注重其生活化的教学原则,让导学案的内容与时俱进,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这些无疑是对教师的“选材”、“选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次,导学案中的目标导学大部分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设置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进入这些“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尤为重要。而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交流模式由传统的“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转变成“师——生”“生——师”“生——生”的多向交流模式。如果授课教师没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则很难做好这一点。

最后,导学案的使用使集体备课效率大大提高。备课组长先将内容进行分工,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主备教师要拿出自己的初稿供各位教师传阅,每位教师分别提出自己的看法,随后再加以讨论,决定,最后备课组长拿出具体意见。这样一来,既能保证导学案的质量,也使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有机结合在一起,更能体现教师的团队精神,保证集体备课的落实,创造集体智慧,让教师的课堂更有效。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的具体步骤与过程

(一)自主学习。设计这一部分的时候主要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学生可以根据一定的提示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从而完成问题。问题在设计的时候要有利于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突出重、难点,同时要少而精,形式多样,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现在以“秦的暴政”这一知识点为例:

参考书63页第一段,想一想秦朝灭亡仅仅是因为秦始皇他个人的统治十分残暴吗?

第一个问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用到了课内、课外资料,这种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修养,同时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入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秦始皇残暴统治的印象。在设计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因为学生已经了解到了秦始皇的暴政,那么再问学生“秦朝灭亡仅仅是因为秦始皇他个人的统治十分残暴吗”,就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地去看书、去思考。在使用的时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通过提示,进行查书、看资料、独立思考来完成问题。这部分的设计,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提示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学,变“学会”为“会学”,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利的保障。

(二)合作交流。这部分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价值观为出发点,把一些重、难点以讨论题的形式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解决疑难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了解他人的观点,从中得到启发。根据本课的特点,笔者是这样设计合作交流部分的:

第一题是“小组、师生互助解疑(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使用的时候把它安排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先由小组内部交流自主学习部分的问题答案,如果有疑问能解决的小组内部解决,不能解决的再举手请教老师。因为采取的是先小组内部交流、解疑的方式,所以这既省去了教师核对答案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而在交流的过程中,优等生在完成了自身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做教师的小助手,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学困生在一个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或班集体中,可以诱发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题是“通过课前预习,把你找到的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在前面已经说过)

第三题是“李白曾写诗赞扬秦始皇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司马迁在《史记》中却说:秦始皇‘刻薄寡思,心如狼虎’,‘为人刚愎暴戾,自以为是’,喜欢采用刑法杀戮来确定自己的威严。同时民间还流传着‘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那么在你心中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这一题是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补充、加深自己对秦始皇的了解,同时学会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在使用的过程中,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辩论,并且每个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发表本组的观点,最后由教师总结这类讨论题的答题思路。

(三)成果检验。为了使学生及时的巩固和吸收学到的知识,同时为了发展各类学生的能力,设计习题的时候要有层次性。本课设计了两类检测题,一是基础训练题,巩固基础知识,比如第4题:

“攻占咸阳,最终灭掉秦朝的是()

a.项羽B.刘邦C.陈胜D.吴广

二是启发提高题,提高的学生能力,开拓思路,比如第2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秦朝刑罚残酷,其中一人犯罪,家族和邻里要受牵连

B.秦末先后发生了陈胜、吴广和项羽、刘邦两次农民起义

C.秦末农民起义的决定性战役是巨鹿之战,此后秦朝一蹶不振

D.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初中历史导学案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学案导学”模式

初中“新课改”提出课堂教学应包含学生的积极思考、探究成因,创造性解决问题,不但学会知识,而且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达到提升素质的目的。而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支配者,枯燥的背诵、练习、考试成了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工作。显然,在素质教育走向教育主流模式的今天,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脱离实际,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初衷,所以,新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法应运而生。“学案”顾名思义,是相对教案而言,主要指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学案导学”实际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拟通过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概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开展教学,一般要分为五个步骤,包括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学生自学教材、教师组织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精讲释疑、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练习巩固。在整个“学案导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优化师生关系为基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现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为核心;尊重差异,分层教学为方式。教师要充分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实现历史课程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学案导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变过去教师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充分发挥作用。

二、初中历史课程应用“学案导学”模式的主要思路

1.以丰富的延伸知识导入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当前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生动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课堂内容的延伸知识导入课堂的方式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一些知识型的材料、信息进行导入。这一导入类型是依赖丰富的资料和新颖的信息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初中历史课本、载有许多祖国悠久历史、世界灿烂文化和众多重大历史事件。教师可以充分应用这些篇章所涉及的延伸知识,比如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奇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或者带着兴趣去听课,这也是趣味教学的另一种方式。

2.以图文并茂的情境导入课堂。

情景导入法创意课堂,主要是教师有目的为知识创造设计一些和课程知识有关的虚拟情节,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对知识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境设计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情景剧,在条件允许的学校也可以配合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比如学习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鸦片战争》、《林则徐》等经典的影片。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参观一些近代史博物馆,再加上语言渲染,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近代中国风雨飘摇、备受欺凌,以此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转化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3.以真实的实践感悟导入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导入法是“学案导学”模式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方法。因为以往的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说、学生听为主,即使采用各种方式,也离不开课堂这个固定的地方。而实践导入法则一改传统模式,将课堂推向生活、社会。主要是要求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总结与丰富经验,得出各自的结论,在课前进行展示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清朝历史“康乾盛世”的时候,可以在课前让同学们查阅寻找有关康熙帝与乾隆帝的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咨询整理。待上课之时由各小组分别展示,由教师统一分类整理。对那些整理的资料有价值、有代表性的同学,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对于搜集的素材不够丰富、代表性差的同学,教师要指出差距在哪,并告知其提高的方式,但要注意对其已做工作给予肯定。最后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康乾盛世”的影像资料,以此通过听觉、视觉的立体式冲击,带给学生们学习知识的体验。同时,搜集资料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学习“阅读”、“文献查阅”、“资料整理”的很有效的途径。

4.尊重差异,分层教学。

初中历史导学案篇4

摘要: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课改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导学案的教学模式,结合其他学科教学模式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就农村初中历史学科导学案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堂教学;导学案;历史学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在新n程改革的教学当中,教师既是一个引导者,也是一个设计者。传统的历史教学弊端在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是借鉴其他教学模式探索出来的一种符合现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学生活动方案,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导学案的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在新课改落实以后,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一、农村初中历史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农村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精心安排,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而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导学案的指导下,指导学生进行预习,避免学生盲目预习,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教师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讲解。对于在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应带到课堂中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逐渐掌握学习技巧,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下,农村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播。其次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共有的疑点进行讲解,抓住要点,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还应给予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并予以表扬,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比如,李白曾写诗赞扬秦始皇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司马迁在《史记》中却说秦始皇“刻薄寡思,心如狼虎”“为人刚愎暴戾,自以为是”,喜欢采用刑法杀戮来确定自己的威严。民间流传“孟姜女哭长城”也发生在这个时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进而对其统治的王朝的命运做出相应的分析。

3.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历史学科博大精深,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时,教师在制订教案的时候,不应只看到一节课的历史内容,更应该重视历史的纵横及相互交错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编写的教案充分体现教学深度,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具备精深博大的专业知识。

4.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很多教师对于历史这门课程不够重视,对于历史课程不够了解,教师采用的导学案教学大多为网上下载的内容直接使用,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提升空间受到限制。

二、农村初中历史课堂导学案的设计流程

1.指导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提出相关要求以后,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的内容确定重点讲解内容,并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

2.师生互动,合作共享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重点讲解相关内容和研究课题,进而合作探究,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情况。教师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提问。

3.自我检讨,巩固提高

自我检测和提高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检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判断学生的学习程度。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从而暴露出遇到的问题和教学重难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设置合理的情境,促使学生进入情境当中,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晨阳.“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的预设与生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初中历史导学案篇5

【关键词】目标导学主体性发挥历史教学

新世纪伊始,新一轮的课程和教育改革浪潮又掀起了,这次改革的实质,就是倡导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和自主性,更重视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关注课堂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些无疑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真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无疑对我们一线的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为了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主体性的现代人才,笔者进行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目标导学模式下“目标导学”环节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案例研究。

一、学生主体性特征与目标导学优势

学生主体性特征:指作为主体的人在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的、能动的、自觉的态势。主体性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自主性、能动性、超越性。

目标导学优势:“导”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指导、导控作用。“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导引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主动掌握基本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思维习惯、提高思想认识,促成人格升华。“目标导学”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激励、指导分步达成教学要求的基本方式和流程。目标导学的优势在于:在新的教学模式“目标导学——活动建构——当堂达标”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大胆创新,转变教学方式,能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主动、能动、自主创新的学习。促使学生从被动听讲走向教师引导下的学会学习、主动发展,到达“会学”与“学会”的彼岸,进而推动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二、历史教学中影响学生主体性培养的诸因素

1.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因此教师在学生心中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决定这门学科知识在他们心中的位置。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让学生真正爱上历史这门学科,迈出学生渴求知识的第一步。

2.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

学生整个精神世界的驱动力,学生的学习才能摆脱外在力量的诱迫而成为内在的追求。因此,明确历史学科重要性,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教学的动力源泉。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这门课程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关系。唐太宗李世民有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1920年致好友的书信中分析袁世凯称帝、段祺瑞执政之所以失败时,就提出“均系不读历史之故”,因之“劝大家读历史”。因而学好历史近则以考上理想的高中,远则可以读史明智,以过去来让自己明白“现在”该怎么做,从而改变“未来”,实现远大的理想。

3.树立学习成功的自信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它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能让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当然,这种激励不仅是简单的掌声和表扬,而是渗透到教材的处理中,不知不觉的激励。例如在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有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谈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互联网投资、网络游戏投资,

我立刻抓住时机激励他:“只要你刻苦读书,十年后一定比BillGates做的更好,但现在千万别为了痴迷游戏而耽误了学习。”正是通过这夸张而又风趣的激励,使这位曾经不爱学习学生对历史有了兴趣,上课认真听,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历史教学中,改变以单一的讲说练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历史信息,更直接化、情境化,也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求知,提高教学效果必将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目标导学环节下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的实施途径

目标导学环节是一节课的初始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照亮学生前进的明灯。目标导学环节的构思设计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氛围与效果。在此环节,我主要是从以下方面着手:

步骤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藏着历史的传承。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在现实中的切

入点,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就在我身边”,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案例一】学习八年级上册《国民革命的洪流》时,可先让学生齐唱儿歌《两只老虎》,接着由学生介绍这首歌曲的来历: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儿歌实际是一首欧洲儿歌,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成为唱遍大江南北的红色革命歌曲——《国民革命歌》,听着“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这首慷慨激昂的革命歌曲,我们仿佛也穿越时空来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革命时代。最后教师导入新课:你知道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是如何开始的吗?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进入新的一课,去触摸历史的脉搏。通过创设情境,学生的学习激情就被充分煽动起来,并自然而然想学习课文,寻找历史的答案。

步骤二:展示课标,自学质疑

课程标准是一线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是一节课的灵魂,没有课标,课堂教学就失去了方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低效的学习,故课堂导入后要迅速的展示课标,激励学生解读课标,自学质疑,准确的把握知识。

【案例二】在学习九年级上册《为民族独立而战》时,应展示课标:

1.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

2.初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

3.述华盛顿的主要活动,评价华盛顿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阅读课标后要解读课标,抓住课标的要点史实:一个文件,一个人物,一场战争,围绕三个“一”教师出示填空题,学生自读课本,进行答疑。

步骤三:构建知识结构,编织历史网络

会学习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今天我们身处信息时代,时代要求更高的自学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资讯,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而历史信息量大,学生又远离那个年代,对历史的年代、人物、事件等相关的知识很容易混淆,遗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要适当提示或引领学生理清基本史实,完成知识的初步构建,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孩子有章可循,同时这一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三】如在复习九年级下册世界现代史时,可以先出示年代尺,让学生自主复习,构建知识脉络。

步骤四:归纳记忆方法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在围绕课标自学质疑基础上,构建出知识网络,固然能帮助学生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但学生仍不易记得牢,记得久。因此目标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鼓励学生群策群力,找到最适合记忆本课核心史实的方法,在思考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并为教学的互动探究环节奠定基础。

【案例四】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几个条约时,条约内容繁多,不易记忆且容易混淆。我先抛砖引玉用核心词概括了《南京条约》的内容:开、赔、割、税。再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时我采用了比比,赛赛,看谁概括最合理,记忆最牢固的游戏。学生立刻激情澎湃,积极动脑,很快自主概括出《马关条约》的内容:开、赔、割、设。《辛丑条约》的内容:赔、划、禁、拆。记住核心字词,再进行扩句是记忆历史的一个好方法。当然历史的记忆方法很多,如联想记忆法、数字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儿歌记忆法,只要学生能说出道理的都要给与学生充分的肯定。

初中历史导学案篇6

[关键词]历史;案例教学;重要性;必要性;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011-01

引言

案例教学主要是根据历史教学的目的和具体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案例分析,对于历史典型案例进行研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拥有了主动学习并解决问题的最终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让学生通过所接触到的历史案例来更加准确清楚地掌握历史知识,增加学生创新能力,贡献于社会。

一、案例教学应该重视案例呈现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于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方向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往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在教授历史知识的时候都是着重利用书本知识的传授作用,教师对于各种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和盲目地接受,同时也只能通过硬性记忆来掌握历史知识。但是历史案例就能够以形象生动的特征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把握比较抽象的历史知识和不够明确的历史概念,让历史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这个时候就需要历史教学把典型的历史案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画面和资料的展示,如讲到《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对于中华文明进行思考,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可以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我国文明的发展历程,其中可以包括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的地方,包括许多证明的遗址等。然后可以通过展示来介绍我国原始的农耕生活,展示我国原始农耕的工具等来证明古代农耕的发展轨迹。之后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又一大进步,各个国家不断战争和统一的过程正是社会不断发展的趋势,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从古代到近代,从遭受侵略到民族统一,中华文明不断发展,拥有众多优秀的文明之外,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

二、案例教学应该重视小组讨论的必要性

初中历史案例教学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和现象为主要目的。同时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问题、问题怎么来的,同时还教会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对于问题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教师在这个活动中只是一个指导和组织的角色,更多的内容还是以学生为主。其主要特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问题的讨论和结论的得出这个过程,弄清楚结论得出的理由和原因,这样的话就与以往的教学中唯一的答案大大不同,这样得出来的可以不只是一个答案,促使问题呈多元化呈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学生以后的工作也就奠定了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在对于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应该让学生在简短的实践内对于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给出自己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和理解。之后可以让小组进行讨论,因为个人对于这个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个时候就可以组成小组研究和分析问题。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和理解不同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想法,同时也应该注意对于小组成员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有效的回应以表示听明白或者还是对于其看法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个问题一定会有同学对于起源的时间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有自己的认识,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式辩论,大家可以畅谈对于问题的不同理解,同时也可以有序的对于不同意的部分进行辩论,让学生激发起对于问题研究的热情,争取创设一种积极学习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更加准确的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三、案例教学应该重视课堂总结的有效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利用案例教学是有效结合教与学关系的方法,让教师和学生积极对于问题进行互动,把问题分析和研究的更加明确。教师在初中历史案例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把关于主题的问题和案例合理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进行独立思考,同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关于问题的谈论和研究,最后对于问题进行总结,对于得出的结论进行归纳,这也是体现“教”的作用的具体体现。但是同时应该注重“学”的重要作用,以学生问案例教学中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对于学生有效的进行启发,让学生养成主动提问、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初中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接触的不够多,缺少基本的基础知识,所以教师应该增加更多的教与学的互动。在学生对于问题进行谈论过后,教师应该根据讨论的结果对于问题进行总结,也可以让对于问题研究和理解比较好的学生进行总结,这样更加具有代表性,其他学生也能够更有效的接受。总结的主要内容应该围绕问题解决、讨论情况评价和研究方法进行简要的介绍。例如对于文中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其最终的起源的源头主要集中在那几个地方,让学生对于起源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教师也应该对于学生的讨论进行有效的评价,让学生对于以后研究问题的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最后应该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案例教学的特点所在,让学生能够通过案例教学来找到学习初中历史知识的最佳方法,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历史知识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初中历史案例教学的时候,教师营改增注意把握教学的方向,所有教学都应该基于传统的基本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接受全面的教育,养成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只有克服案例教学的各种局限性,才能够使初中历史案例教学更加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吴会蓉.略谈历史案例教学[J].中华文化论坛,2009,S1:281-283.

[2]徐旭阳,周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70-72.

[3]戴开柱.中国法制史课程全程引入案例分析教学法的理论意义及其教学原则[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1:55-56.

初中历史导学案篇7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对策

高一历史的难教和难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一直是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初高中的分离办学使得这一课题更具现实意义。初高中两阶段由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课程设置等不同,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难度上都比初中历史有所增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初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体系、内容编排、知识深度和广度、教法和学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因此,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是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他们的基础如何?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应转变师生的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现导学案的制作与使用是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指导学生顺利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而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具体学科进行的。然而笔者在任教过程中发现,普遍存在着初高中历史教学不衔的接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很有必要探求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差异

1.课程标准的差异

第一,课程理念的异同。初中历史课标更强调“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高中历史课标增加了对“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理念,以体现高中历史课程标特点和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都有大幅度提高,加之知识间的跳跃性、综合性强,教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探究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高中历史教学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但如何做好衔接,在上述标准及其解读中并没有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措施。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与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一系统中有着继承和发展关系的两个阶段。从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上看,二者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倡导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等。

第二,课程目标的异同。“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历史课程目标包括课程总体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初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的总体目标则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虽然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上要求“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但二者的目标都是为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和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具体目标上都采用“三维目标”设计,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

第一,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人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和综合性。高中与初中相比更加强调历史技能、历史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初中相比,高中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

第二,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总体来说,初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过程中感知历史,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历史课程则要求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更加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首位。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思维意识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等方面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初中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求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高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第三,强化衔接意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现顺利过渡。对于高一历史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态度,从而用来指导教学。

2.转变学习观念

高中历史课标指出“历史课程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生作为普通公民,身为社会中的人,必须具备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人文素养;作为21世纪的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面对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力,必须具备历史意识、历史智慧,广博的知识和历史使命感,顺应时势发展。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对历史学习的理解仍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上。他们普遍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因而只要划书、背书就可以学好历史,临时突击就能取得好成绩。这种对历史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不浓、方法不对、习惯不好,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首先为历史“正名”。在开学之初,教师不应急于上新教材的第一课,而应实施学生对历史认识的衔接教学。

3.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积累的过程,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历史课学习的具体方法有:

第一,培养兴趣,移情历史。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在兴趣的促使下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因素来看,加强历史自身的趣味性、密切联系实际、合理组织教学等做法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提高。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起来的。通过参与一些与历史有关的活动来触摸历史、亲近历史、玩味历史,进而学好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历史学习的乐趣。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于比较浅显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课上交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协助,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从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册,投影仪以及多媒体等进行丰富多彩的直观教学。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集合起来,帮助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如深圳市宝安中学唐云波老师的公开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通过设计《回忆录》的方式将鸦片战争前后国家的大历史与个人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使得原本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顿时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查发现,教师上课生动与否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刘正萍的研究表明:对现任教师“不满意”或“说得过去”的占61.8%。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因此,历史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积累,较强的教学能力,高超的语言艺术以及较高的引导水平。教师具备了上述几方面素质,才能发挥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二,敢于质疑,挑战传统。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已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现象。对于历史问题的解读,我们要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作出独立的判断,敢于对任何传统的观点提出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有新的收获。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断去探索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才会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第三,整理线索,构建知识结构。学习历史,要注意理出线索,构建成历史知识网络结构。应按时空顺序,注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掌握历史发展的宏观线索,概括重大历史阶段特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四,多做比较,善于归类。比较和归类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的本质,更加深刻地掌握历史事件的异同,从而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培养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意识;通过归类,可以将历史知识系统化,总结出学习历史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对于高中生来说,只有对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区别和联系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传统的观念,才能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学习。合理改进学习方法,必将能事半功倍,学好历史科目,真正成为具有基本人文素养,顺应时势发展的21世纪合格高中毕业生。

4.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相关研究表明,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在教学环节上的主要问题是:“知识体系的欠缺和能力培养的不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主要是加强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衔接。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做好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能力,有利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系统的掌握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义的材料较之无意义的材料识记效果好。所谓识记材料的意义,是指其所蕴含的事物内在联系及与识记者知识经验间的联系。简言之,透彻地理解识记材料的意义和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识记效果。调查显示,高一学生依然以机械记忆为主要记忆方式,在没有弄清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情况下,效果自然不好。要培养能力,必须转变学生的记忆方式,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歧路引领到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的阳光大道。理解的本质是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在知识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通史体例。这种编排方式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能够促进学生在识记上融会贯通,在运用上触类旁通。

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能力;历史阐释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能力的培养要适应学生心理特征,改变学生滞后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运用史实提炼观点,让史实归属于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如在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深层原因时,通过相关史实,提炼出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的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并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由史实记忆向观点记忆转化,并不是忽略史实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相关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对史实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对众多观点依据史实加以综合、比较、提炼、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材料、阐释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真正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利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开启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学案导学在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并保持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角度出发,导学案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简言之,学案导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预习、听课、复习,继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在高中进行历史衔接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学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无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有助于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从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

四结语

作为一名耕耘在中学历史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衔接深有感触。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仅可以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

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是一个庞杂的工程,需要多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只是在这方面做了初步探索。由于笔者自身知识储备、理论修养等方面的不足,文中的相关论述略显苍白和无力。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继续探寻初高中历史教学顺利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余力.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汉国、王斯德.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教育部.普通高.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赵亚夫.我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点建议[J].首都师大学报,2006

[7]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m].历史教学,2004

[8]郑和均、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9]陈家麟.当代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0]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1)

[12]刘正萍.关于新课改中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调查[J].教育探索,2006(2)

[13]黄慧红.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2)

初中历史导学案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实际教学情况,在传统历史教学中,应用陈旧的教学手段,将学生作为知识灌装的容器,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非常显著的位置,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也彰显了素质教育的本色。因此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自主学习能力,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活动与自我挖潜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想通过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是由于学生只有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意识,才能在学习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在训练当中,笔者根据所讲解的历史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学习每一节新的内容前,笔者都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创造历史情境,同时设计较高水平的问题,有利于掌握当堂教学内容,利用书籍、报纸、互联网明确问题的正确答案,学生可以在寻找问题答案过程中认识到自学的快乐,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一旦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后,就会自然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拥有了较好的自主学习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些都依靠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能实现合理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只有保证教师与学生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才能搭建教学平台,学生只有乐于与教师交流,才能喜欢上历史课,为了能够与教师共同研究历史知识,学生会主动去学习历史知识。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应该具有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认真研究历史知识中存在的意义,而不是只将课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背诵。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开展合理的交流,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目标。虽然在学习中分数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树立学生的民族意识,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而更加努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有效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只有信赖自己的老师才能拥有学习的动力。

三、引导学生探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并且应用于自己的学习活动当中,但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学生就会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这一现象容易打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所以不管是考虑到学生的学科发展情况,还是考虑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都应该在初中历史学习活动中认真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在实际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只是一名指导者,明确教师的任务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与帮助,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这些才能保证学生按时完成历史课程学习任务,认识到自主学习可以促进自己学习的进步,有力支持自己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应用正确的自主学习模式。

四、引导学生质疑

在初中历史学习活动中,重点是要求学生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但积累历史知识与学生质疑能力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合理的质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当前学生普遍存在质疑能力不高的问题,而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质疑环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应该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学生的各项能力。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应该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疑问,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敢于质疑,让学生敢于怀疑课本中的各种定论,利用自己的深入研究去认识。如,在学习“山顶洞人”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会注意到山顶洞人利用骨针去缝制衣服,那么线是用什么物质制作的呢?教师则需根据学生的质疑去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与积极讨论,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明确正确答案。教师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质疑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框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积极评价,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应用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尊重与关心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利用对学生合理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努力提高历史学习成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思想准备充足的情况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将预习与学习中想到的各种问题提出来。教师可以应用提问的方法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对自主学习取得较好效果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努力思考但没有得到正确答案的学生,首先应该正确评价他们的成功之处,接着可以发挥鼓励性语言的作用,如“你可以试试自其他方向思考一下”、“你再努力想一下,会想出来的”等,不要轻易否定学生;一旦学生出现新奇的想法或观点,教师可以说“你的观点非常独特”或“我都没有想到这一点”等,鼓励学生继续努力,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总之,在初中历史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师和学生团结合作,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改正自己学习出现的错误,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简霞.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12)

初中历史导学案篇9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有效性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义务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进入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1.时间线索欠缺衔接。初中阶段历史课程内容采取通史的模式,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内容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有25个专题,以中外历史合编的方式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科技文化史,必修模块之间没有严格的递进关系,学校可以灵活选择教学顺序。初中通史性课程清晰的时间线索与高中专题式课程欠缺时间线索形成鲜明的对比,导致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成为了两个孤立的教学环节。

2.知识性质欠缺衔接。历史知识可分为基础性知识和综合性知识,所谓基础性,是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仅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门基础型课程。与此相对的,高中历史课程则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具体教学实际中,由于初中阶段掌握的知识基础性太强,导致学生深入高中后,在知识掌握的效果不理想。

3.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欠缺。(1)感性材料衔接过少。感性材料主要是指图片信息,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具体、生动和鲜活的映像,是连接初高中历史知识的重要媒介。(2)史实衔接中断。由于初高中历史史实的中断,使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初中史实在高中阶段的缺失和高中史实在初中阶段的欠缺。(3)历史概念衔接模糊。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包括: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历史概念对于学生来讲过于抽象,学生需要在掌握一定具体史实的基础上才能理解的概念,目前教科书的没有做到在学生智力和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同一历史概念进行多层次的阐释。

二、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的方式――高中有效性课堂

在有效课堂中,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这对学生“教”与“学”的不足进行补充、扩展和引申。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欠缺问题,有效性课堂有如下优势:

1.导学案是衔接初高中教学的媒介。导学案既是有效性课堂实施的重要工具也是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学案中包涵如下内容:知识链接、学习方法、学习过程、重难点解析、知识扩展、问题探究及习题检测。导学案是需要学生借助教材及参考资料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完成后教师通过第一次批改了解学生在首次接受新知识时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梳理或解疑。

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节课学生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有效解决初高中课程断档问题、初高中历史知识内容基础性和综合性差的问题及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衔接欠缺问题。在具体操作上应做到:学习目标的设计以三维目标的基础,适当地体现学生初高中历史学习目标的具体差距;在知识链接、学习过程及知识扩展部分,既要联系学生初中学习内容也要扩充高中的知识甚至是史学研究动态。

2.课堂实施是衔接初高中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性课堂需要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在课前将所分到的知识点以板书的形式展现在黑板上,上课时每个小组针对新课内容进行讨论,讨论时要结合重难点及知识扩展部分还有教材对本组内容进行延伸,之后每组派一名代表结合板书为全班同学讲解。在每一组讲解完毕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讲解作出相应的点评。问题探究和习题检测部分需要学生结合知识点和材料进行分析,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论从史出。

课堂的主讲者是学生,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大多来源于高中以前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因此学生在展示前会对脑海中存在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在小组讨论环节,初中历史知识基础夯实的即可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讲解,当学生具体展示时教师可以再一次具有针对性的强化知识,课堂实施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通过互动式地学习,学生对于学习更具主动性主动,教师教课更能因材施教,从而更好的改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欠缺问题。

3.激励式教学法是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式。有效性课堂非常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在教学中对学生适当的使用激励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评分制度是一个有效的激励制度,每个小组在参与各个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展示程度给予加分和减分的措施,在每学期其中和期末对于分数高低不同的各小组进行奖惩,起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激励学习方式应该贯穿初高中历史教学整个过程,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意识,更好的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变准(2011年)[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赵亚夫,齐健.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初中历史导学案篇10

【关键词】影视作品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33

影视作品是人们喜爱观看和分析的一种形式,其对于人们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以及生活形式、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结合影视作品,选择有效的影视作品实施有效的教学工作,从而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课堂知识和优质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并为之后的学习奠定有效的基础。

一、依据历史影视作品创造优质的课堂教学情境

创造优质的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氛围中,课堂引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展现影视作品的魅力,依据直观的、强烈的声音、视觉以及感知等形式,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依据展现与初中历史教学知识相关的优质历史影视作品,可以全面引导初中生融入其中,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依据实际案例的分析,依据影视作品的展现,是最有效掌控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形式之一,有助于学生更快的融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从而全面指引学生进入到新课堂学习。例如,在学习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知识时,教师依据当年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在网络上下载红军翻阅大雪山、穿过茫茫草地的影像实施教学,从而依据直观而又强烈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观察视频的同时深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需要适当的提出问题,如“红军是坚持怎样的信念进行长征的”“红军长征背后的原因”“他们都经历了什么,时间有多少”等等,促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更好的思考,并且促使学生思考“长征精神”是什么。这种教学形式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和理解历史知识,促使实际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1]。

二、灵活应用优质历史影视作品是初中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

新课改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进程也在不断进步,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初中历史教学工作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穿插一些优质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不但可以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和提升实际教学质量,还可以有效重现历史情境,促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学知识有效结合,提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世界的了解,从而实现教师教学之前设定的教学目标,达成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优质的影视作品,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和学习历史故事和人物特点,依据实际对历史故事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了解和学习历史人物身上具备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爱国观念和态度。从远古时期开始,从世界的历史发展到中国的历史发展,不管是始皇帝、唐玄宗或者是拿破仑这些较为著名的帝王,还是那些如郑成功、林则徐等民族英雄,都是学生了解和学习的优秀人物,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和关注的重点内容。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效融入优秀的历史影视作品,在一点一滴中影响学生的心灵,改变学生的观念,丰富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历史知识,并且实现新课改提出的素质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现《十月围城》的电影资源,促使学生在视频中直观的了解在当时那个背景下的历史发展,从而丰富课堂教学的效果[2]。

三、依据优质历史影视作品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优质的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教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教学工作中的几步内容。将历史影视资源的观看和分析延伸到课堂以外,主要是依据学校力量在特殊的时间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际视频资源观看中,如每一年的十月国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案日、八一建军节等重要的节日,引导全校学生一起观看《甲午风云》《淮海战役》《建国大业》《开国大典》《百年中国》等,从而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更为深入的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精神。观察当时社会背景下国家、人民等态度和民族希望,并且让学生在观看之后书写相应的观后感。同时,教师可以有形式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之下构建兴趣团队,结合教师的指引,有方案的组织学生观看影片,促使学生学习到更多历史背景中的思想和观念。最为直接的教学形式就是历史教师让学生在课下或者是假期时间自主观看相关的历史题材作品,并且当作一种新知识的形式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中香港和澳t回归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展现相应的影视作品《风雨澳门》《香港的故事》《澳门的故事》等,促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为什么会远离祖国的怀抱、了解人们在当时都经历了什么、深入分析和研究影视资源的历史背景;以及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明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的原因、时间以及历史背景,认识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巴顿将军》等影片,促使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可以构建正确的历史背景,促使争议的观念可以在历史教学中有效传递,改变学生对待历史的态度。课堂活动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历史素质和文化价值,提升思想教育的影响力,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3]。

现阶段,多种历史素材的影视作品参差不齐,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依据有目标、有选择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其中获取到更多的影视历史知识,不但可以提升高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知识,促使历史教学工作可以拓展到课堂之外。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依据历史学习的特点,有助于更好的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在历史教学中融合影视作品更好的进行学习,并且可以提升学生的作用和价值,从而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形式,促使历史教学方案得到有效的创新,促使教学工作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巍.影视作品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