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化学工业行业分析十篇化学工业行业分析十篇

化学工业行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8:57

化学工业行业分析篇1

党建工作是煤化工企业综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视,能够促使企业职工在党的领导下对自身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并逐步提升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工作岗位上贡献相应的力量。可见党建工作对煤化工企业的建设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新时期推动煤化工企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十分有必要对党建工作进行合理创新,推动党建工作的科学发展。具体来说,煤化工企业的领导人员应该认识到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在加强党建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作用,为企业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支持,促进企业规范有序的发展。

一、当前我国煤化工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各企业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对煤化工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煤化工企业往往会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并且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将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作为发展目标,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看,煤化工企业对社会效益的忽视却极大限制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在错误目标的误导下,煤化工企业的党建工作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党建工作的发挥以及煤化工企业的长远发展。具体来说,煤化工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煤化工企业党组织权力受到限制

受到新时期企业对自身管理和运行机制进行优化调整的影响,煤化工企业的党组织在参与企业综合管理以及制定重大决策的过程中,权力运行程序和运行体制受到限制,对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同时,在此影响下,煤化工企业党组织无法有效指导煤化工企业进行深化改革,企业运营管理制度也得不到有效完善,极大限制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1]。

2.煤化工企业党建工作缺乏时代性

现阶段,煤化工企业在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工作方法,特别是在对职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模式相对僵化,无法有效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对党员干部的管理也没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党建整体工作灵活性不足,党建工作效果受到影响。同时,由于缺乏与时代的联系,煤化工企业的党建工作往往无法与现代企业建设相结合,也不能对企业领导相关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支持,煤化工企业党建工作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3.企业党建工作民主性不足

新时期,我国部分煤化工企业在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忽视了党建民主性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不到位,无法结合党员干部以及基层职工的实际情况灵活开展党建工作,基层职工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日渐被弱化,严重限制了煤化工企业党建工作效果,对煤化工企业的稳定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可见,党建民主性的缺乏也是影响煤化工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因素,在探索党建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4.企业发展过程中对党建工作相对忽视

煤化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受到市场经济不良效应的影响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希望能够借助经济发展推动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但是却对企业党建工作相对忽视,甚至将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割裂开来,党建工作的开展缺乏有效的依托。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限制了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也对企业长远稳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应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积极解决这一问题,为煤化工企业党建工作的良好运行创造良好条件。

二、新时期煤化工企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基于上述煤化工企业在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新时期要想充分发挥煤化工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就十分有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煤化工企业党建工作进行合理创新,促进企业党建工作的科学发展,为企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具体来说,煤化工企业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发展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煤化工企业党建现存问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来逐步解决。新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企业职工的思想价值观念一般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仅增加了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党建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对煤化工企?i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煤化工企业要想促使党建工作得到顺利推进、保证党建工作效用得到充分激发,就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分析当前发展情况,与时俱进的转变思想观念,为党建工作的良性开展以及党建作用的发挥提供相应的保障。这样,煤化工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能够得到逐步解决,有利于煤化工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能够为企业党建工作指明方向。科学发展观是相对科学的指导思想,合理将科学发展观融入到企业党建工作中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党建工作质量,还能够为党建工作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方向指导[2]。具体来说,借助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煤化工企业在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定的精神和智力支持,党组织的管理运行也能够逐步实现规范化和有序化。同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党建工作,党建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也能够获得明显的提升,进而促使煤化工企业党建工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煤化工企业社会效益的获取提供相应的保障。

最后,科学发展观能够为企业党建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基于马克思理论,是将关于发展方面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我国基本国情有机结合所形成的理论,能够对我国各行各业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就煤化工企业而言,借助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党建工作,能够保证企业党建工作将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作为根本,将企业基层职工利益的维护以及企业社会效益的获取作为落脚点,进而切实提升企业党建工作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为企业建设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可见,科学发展观能够为煤化工企业党建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促使企业党建工作效用得到全面发挥,为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借鉴。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推动煤化工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发展

基于煤化工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当前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企业要想推动党建工作的科学发展,就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作用下对党建各项工作进行系统的改革创新,进而逐步改善当前党建工作现状,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切实推动煤化工企业党建工作的科学发展。

1.建立更为完善的领导组织机构

完善的领导组织机构能够辅助领导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强化综合管理能力提供相应的保障,因此煤化工企业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党建工作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探索相应的措施构建更为完善的领导组织机构,为领导决策工作的良性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首先,在当前企业管理理念不断更新、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煤化工企业的各级领导人员应该紧随时展不断加强学习,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和综合管理能力,以新观念和新思想对企业进行管理,提升领导人员领导能力,为党建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这样,随着领导人员思想认识水平以及管理理念的更新,其能够以全新的思路对企业党建工作进行分析和管理,为企业党建工作新方法的选择和新模式的构建提供良好的支持。

其次,煤化工企业的领导干部应该紧随时展树立全新的企业管理理念,逐步摒弃传统将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取作为主要思想的管理理念,转而关注企业长效发展机制的构建,在企业中营造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工作氛围,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也为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使企业党建工作在新时期实现创新发展。

再次,煤化工企业基于当前企业党建工作需求应该加强对党建工作的重视,在科学发展观和实事求是原则的指导下开展党建工作,保证党建工作能够真正深入基层,关心基层群众的生活,切实解决基层职工群众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基层职工群众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企业内部凝聚力,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最后,逐步建立完善的内部激励机制,通过对企业职工日常工作进行全过程观察发现企业中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职工,逐步将其提拔到中高层管理机构中,并适当吸收进党组织,进而充分发挥出这部分职工的工作优势,在提升企业整体工作水平的基础上为企业党建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2.注意增强企业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的互动

煤化工企业党建工作的优化开展离不开企业中心工作的支持,只有促进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的互动交流,才能够增强党建工作与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契合性,进而逐步提升党建工作的科学性,促进企业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煤化工企业应该针对企业中实际工作需求实施党政领导一岗双责制度,保证各个党政领导之间在工作中能够团结协作,构建紧密配合的关系,为企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为企业良好管理格局的构建和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创造良好条件[3]。其次,应该从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价值理念和方法论角度入手,将煤化工企业的综合管理工作与党建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党组织作风建设以及组织保障工作的开展相结合,保证企业中心工作与党建工作同步推进,促使两项工作都能够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这样,煤化工企业的生产建设和党建工作就能够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党建工作的政治核心优势作用也必然会得到相应的凸显,党组织在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增强,为企业建设和企业经济、社会效益的获取奠定坚实的基础。

3.构建企业党建人才创新机制,保证人才强企战略的顺利推进

新时期,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煤化工企业在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对人才机制进行合理创新,切实打造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工作队伍,为企业综合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及党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一定的人才支持,促使企业党建工作先进性得到进一步强化[4]。首先,煤化工企业在对党务人才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不仅要要求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应对党组织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更要关注党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保证他们能够以较高的政治素养开展党建工作,推动企业党建工作的优化开展。其次,由于党建工作在煤化工企?i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因此要想保证企业党建工作的先进性、促使党务人员思想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还应该加强对党务人员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定期组织党务人员学习党政方针和政策等,保证党务人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能够全面把握企业党务工作的开展,为企业人才强企战略的顺利推进提供相应的保障,促进煤化工企业在新时期获得持续稳定发展。

4.高度重视煤化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企业党建工作的科学发展与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紧密的联系,煤化工企业要想保证自身党建工作的科学性,就应该在党建工作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对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做出正确的指导,进而有效提升企业党建工作质量,在企业中营造和谐轻松的工作氛围,促使企业综合管理工作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煤化工企业在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基层群众工作和生活的顺利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同时,为了增强企业内部党员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责任意识,还应该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党员干部工作行为的规范,保证企业各项工作责任可以得到贯彻落实,为企业的持续稳定运行提供坚实的保障。唯有如此,煤化工企业党建工作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为企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化学工业行业分析篇2

关键词:中职;化工分析;一体化

中职《化工分析》是一门以定量分析为重点,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的化工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综合了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中职学校生源质量的逐年下降与化工企业需要化工分析专业人员存在很大的鸿沟,要把中职学生转变成企业所需的人才,迫切需要实施教学一体化,而实施一体化教学,关键还要有一体化的教材,笔者在结合云南大多数化工企业的实际及六年的化工分析教学及培训经验,积极开发适合于职业学校化工专业学习,又适用于企业需求的一体化教材,帮助学生实现与企业顺利“接轨”,由学生到化验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

1实施《化工分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原因分析

首先,实施《化工分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是由职业教育特点所决定的。职业教育要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具备相应的化工分析的能力,能够进行分析化验的实际操作,要求既有化工分析的基础理论,又要能独立进行实践,所以《化工分析》应该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其次,从学生实际出发。技校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厌学,只是讲理论,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感知、去体验,去主动积极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最后,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技能、学会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等。

2如何更好地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

2.1化工分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的编写

化工分析一体化教学目前还没有教材,笔者积极开发适合于职业学校化工专业学习,又适用于企业需求的一体化教材,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够用、管用;结合职业资格鉴定;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设计原则,依据四个结合: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目标,结合岗位需求,结合职业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课程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周学时4学时,共两个学期,共160个学时,其中理论模块70学时、实验模块70学时、实训模块20学时:理论分为7个模块11个任务进行,分别是化工分析概述、实验数据处理、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等七个模块,11个任务分别为:化工分析的意义和作用,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重量分析,滴定分析概论,酸碱滴定法,非水溶液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分光光度法,色谱法。结合云南大多数化工企业的实际,确定企业中化验的核心部分为滴定分析法,实验部分分为必做的基础实验和针对不同就业方向的选作实验以及针对不同企业的实训。

重化工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训练项目:尿素肥料中氮含量的测定、饲料级磷酸氢钙中总磷含量测定、饲料级磷酸氢钙中钙含量测定、煤中全硫量的测定。

轻化工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训练项目:复方胃舒平中al和mg含量的测定、水果中总酸量及其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绿茶中镁和铁含量的测定、食盐中碘含量的测定。

化工分析实施分层次选修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参与性,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2化工分析一体化教学方法

化工分析一体化教学方法可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模块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比如笔者在讲述配位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区别时采用任务驱动法,提出“绿茶中镁和铁含量的测定”的设计任务,启发学生分析被测物质性质与分析方法的选择,层层剖析,讲述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中职学生作为特定的学习群体,其目的是学一技之长,只有与其将来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从实践出发,回归生活,向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更多地利用学生所面临的生活环境来设计教学内容。如在讲解重量法时提出任务:板蓝根中水分含量如何测定?使学生将化工分析能进行思考,并将能学以致用。

化工分析在理论上要求“必须、实用”原则,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这就要求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教学做一体化,我讲给你听、我做给你看、你做给我看、我来纠正你的教学过程,或者采用任务驱动,布置任务、按照方案自行准备、独立实验、自我评价,还可以采用操作技能大赛、创新实验大赛等多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率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工分析的热情。

2.3化工分析课程的考核

化工分析的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20%)和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80%),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80%)包括理论知识考核40%和岗位技能考核40%,充分体现了化工分析是一门重实践的课程,从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综合考察学生的能力。

化学工业行业分析篇3

【关键词】工业分析与检验特色专业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04-02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要求对工业生产的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等进行分析检验,从所得的化学组成及含量来判断其品质的一门学科,是分析化学在工业生产实际应用上的一个分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素有工业生产的“眼睛”之称。随着河池市矿冶工业的迅速发展,在生产中各种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企业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技术、技能方面,而且特别强调职业道德、责任心、团队意识、创新意识、行业知识等综合素质。现在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已有10年的办学历史,2004年招收第1届工业分析与环境监测专业高职大专生,2005年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更改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确立了“立足河池、面向广西”,以河池地方经济建设产业需要为主的办学理念。自2004年办学以来,为了满足河池市矿冶工业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学院先后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课程体系的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证制”教育特色的形成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了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软硬件资源的改革。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进行思考。

一、工业分析与检验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特色专业建设严格按照广西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坚持以改革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改革教学为核心,以培养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注重提高办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突出办学特色,系统加强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对经济市场的适应能力。

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背景

河池市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中国的锡都”。全市11个县市(区)都有矿藏,已探明的有锡、锑、锌、铅、铟、铜、铁、金、银、锰、砷等43个矿种205处。锡储量占全国的二分之一,铟产量居世界前列,锑金属储量名列全国第一,铅、锌等金属储量名列全国第二。河池市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把具有河池特色的有色金属工业做大、做强和做好,冶金、选矿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已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由于河池市属贫困山区,人才奇缺,不少企业新建或扩建,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加上人才外流严重,造成了企业生产效率不高、资源浪费大和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在生产中,要降低生产消耗、提高产品质量、保护环境、确保安全生产等,都需要工业分析与检验提供必要的和可靠的分析检验数据作依据,企业迫切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目前广西开设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高校虽然有几所,但与矿冶有关的并不多,因此,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颇具特色的专业。

三、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以“能力本位”为主体,同时坚持“知识本位”,以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以河池市经济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了“双证书”、“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了“专业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操作过程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每年都会结合河池市矿冶工业特色,组织专业调研队伍深入厂矿生产一线和聘请企业有多年生产一线工作经历、且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共同讨论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需求及相应职业能力,形成专业改革调研报告,并根据职业能力需求设置和开发课程,着力构建充分体现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解决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四、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质量高低与否,课程实施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它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由于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还是按照学科构建。当然学科课程也有逻辑性强、系统性强等优点,但从目前高职生就业情况来看,技能是第一位的。显然,按学科构建的课程体系已不适应高职生的培养。因此,要使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生产相适应,必须对课程进行改革。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在充分了解专业与行业现状在基础上,以“素质核心,能力本位”为课程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基于生产实际的项目化职业能力训练课程体系和基于价值引导的人文化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在整个课程体系建设中,邀请冶金、化工企业相关专家全程参与,通过对河池市的矿冶企业的认真调查,学院确定将矿石分析和冶金中控分析两门课程作为重点建设课程,教材分别采用由冯忠伟教授主编的《矿石分析》、施先义教授主编的《冶金中控分析》。制定并完善所有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并建立完整的电子教案及相应的试题库。

五、研究生层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在适应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职教师资建设模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搞好专业建设、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通过培养、引进或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了具有研究生学历且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或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如有计划地安排具有研究生学历但实践技能不高的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学技术、练技能,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积极引进企业中具有一定学历基础且技能优秀的人才来校进行定期培训或举办讲座,通过再培养的途径提高教师的“双师型”水平;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注重科研工作的推进和教学研讨会的开展,促进校企人员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等。通过以上措施,学院改变了以往研究生层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及来源渠道单一的现状,建成了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具有硕士学位和高级职称,实践应用能力较强、教师素质与学生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满足了专业建设的需要。

六、“双证制”教育特色的形成

职业资格与职业劳动密切相关,不仅能准确、直观的体现职业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而且能反映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需达到的实际工作水。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使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能取得毕业证书,而且能同时取得一种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学院以职业素质为基础,将专业技能证书所要求的内容与学历教育相应的课程标准及教学计划的制订结合起来,促使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两个体系有机融合,体现职业标准的职业功能、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努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形成学院特有的办学特色。目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鼓励和正确引导学生参加的证书考试有化学检验工(中级/高级)、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化工工艺试验工(中级/高级)等与行业密切相关的证书。

七、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它的成功与否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建成了基本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严格依照培养高级实用型职业技能人才的要求,贴近生产应用管理第一线的办学思路,逐步完善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校内实训实践所需的仪器设备,塑造了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际工作场合相一致的职业环境。目前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基地设有基础化学实训室、分析化学实训室、工业分析实训室、破碎选矿实训室、中控分析实训室、冶金技术实训室及仪器分析实训室等主要实训室。设备方面增添了电子分析天平(15台)、示波极谱分析仪、硫份测定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微波消解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中大型仪器。另外,学院充分利用学院位于有色金属之乡,靠近生产企业的优势,按照“校企共建、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周边7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形成校企资源互补、资源共享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如河池市南方有色冶炼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金山铟锗冶金化工有限公司、广西堂汉锌铟有限公司、华锡集团凤凰矿冶分公司等企业。

总之,工业分析与检验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高职院校应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使本专业毕业生能够不断适应现代化企业生产一线的发展要求,持续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不断提高专业知名度,把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成为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丁文捷,栾崇林.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世纪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人才[J].广州化工,2006(2)

[2]张小康,张正克.工业分析[m].北京:化学化工出版社,2008

[3]万琼.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7)

[4]左国强,周鸿燕,崔海燕.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河南化工,2011(2)

化学工业行业分析篇4

关键词:化工生产过程化工分析方法运用

化工分析在化工生产当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保证整个生产过程顺利高效,同时还可以节约相应的生产成本与时间。近几年,我国的化工企业发展迅速,与化工分析有关的专业性技术也逐渐趋于完善,只有把化工分析这一技术充分应用于化工生产当中,才会进一步推动我国化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化工生产中运用化工分析的主要原因

化工分析对化工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在化工生产中加入化工分析技术,可以及时发现生产当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然后相应的反馈给予科学的处理与分析,从而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利用化工分析的方法,可以对生产中存在的物料问题以及能源浪费问题有很大帮助及改善。

1.符合绿色生产理念,清洁环保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加强,传统高排放的化工生产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现状。而化工分析可以有效改善传统生产技术存在的问题,来降低环境污染,消除各种潜在的安全隐患。化工分析可以通过对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或泄漏的某些介质来分析其中各种有毒物质的含量以及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来进行污水净化、减少或消除废气排放以及废渣再利用等方法来消除或大大降低环境污染。还有就是化工分析可以对火灾或爆炸等类似事故进行动火分析,通过对一些设备或原料的检测,来保障生产环境的安全以及生产产品的合格化。

2.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利用化工分析可以对生产中应用的能源燃料或化工原料进行合理分析,通过分析来减少能源的使用量,同时还可以减少动力消耗,这对节约生产成本,大力提高化工生产的效率及效益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就是,化工分析还可以对原料从开始投入使用到最终成品的产出这一全程工艺有一个监督及分析,及时发现生产中的问题,进行调控及改善,使成品合格达标,降低次品率或废品率。

二、化工生产中化工分析的具体运用

化工生产中化工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运用,一个是仪器分析技术的运用,另一个是化学分析技术的运用。只有把这两项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把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妥善解决,进行科学、环保、节能的化工生产。

1.化工生产中仪器分析技术的主要运用

仪器分析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主要运用是对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或其他物质进行样品检测,以确定其组成成分,以对其组成成分进行相关分析,来确定其运用方向。还有就是,用来检测其是否存在所要求的某种成分,进而满足生产中的不同需求。

2.化工生产中化学分析技术的主要运用

化学分析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运用主要集中在检测物质组成成分及对生产原理进行相关分析两个方面,化学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依照不同的分析任务而采用最适合的分析方法,尽量使分析结果准确真实。化学分析技术包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种,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检测需要来选择相应的化学分析方法。

对于物质中的某种成分的测定主要是用定性分析技术,它主要是通过一些化学方法来对物质的组成成分或构成元素,甚至分子、离子来进行分子,来达到详细检测的目的。而要对组成该物质的所有成分都有一个具体了解的话,就会用到定量分析技术。它主要是通过整个生产流程及与这个流程有关的辅助物来对各种材料的各种成分进行准确的分析。

三、化工分析运用于化工生产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化工分析运用于化工生产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分析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达标

专业化工分析人员是开展化工分析工作的主要操作者,他们的能力及专业素养对化工分析的质量及成效有很大影响。而就目前我国这一行业来看,高素质化工分析人员极度缺乏,多数能力及专业技术不达标,不具备化工技术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以致对化工分析这一工作性质缺乏深层次的认识。这些人员素质问题在化工分析当中是非常不利的,化工生产是一个要求非常精确的产业,如果操作程序不科学完善,在操作时稍有不谨慎可能就会使化工分析出现问题或失误,进而影响产品的质量及生产的效率。

1.2溶液浓度问题及滴定误差问题

进行化工分析时,溶液浓度往往由于人为原因出现浑浊或沉淀的一些不稳定现象,导致新配溶液浓度不能够达到一个稳状态,使化工分析的结果不够准确,存在误差。还有就是运用滴定分析时,由于各种实验器材或人为因素,指示剂变色的滴定量常常与理论上的计量点不能完全吻合,致使误差过大,不能正确反映出化工分析的成效。

1.3高科技的分析仪器使用不当

高科技信息时代的来临,给化工分析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各种现代分析仪器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化工分析的面貌,解决了很多过去不能解决的问题,使化工分析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科学。

2.面对所出现的解决办法

2.1加强员工专业知识教育,提高其自身水平

要提高化工分析人员的专业素质应依照以下两点要求:首先,对化工生产人员进行定期的技术性考核,在考核中不仅可以及时发现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不足之处加以弥补,同时还可以加强技术性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能巩固原有的理论知识。其次,针对化工生产的不同需求,来进行专业性及针对性更强的培训,通过这种定期培训来培养分析人员工作中的责任感,还能加强他们对分析结果重要性的认识。这种培训不仅可以掌握新知识,对一些不经常使用被忽略掉的基础知识可以进行巩固。

2.2完善分析设备,严谨分析态度

配置新溶液时,使用的仪器必须保证无尘无水,若是仪器内部不够干燥应先进行干燥处理。干燥处理的方法有倒置控水、自然干燥及加热烘烤等方法。同时,进行溶液配置时还应谨慎细致,各种物质含量保证与所要求用量一致。可以通过正确选择及合理使用指示剂,严格控制反应程度等方法来减小滴定误差。

2.3寻找节能环保新方法

化工分析过程除了要以分析结果的质量求生存外,还要不断寻找节能环保的新方法,为社会做贡献,为人类造福。节能环保是我国化工分析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节能环保有利于提高我国化工分析行业的全球化视野,促进企业通过创新来不断的提高节能减排能力,从而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化学工业行业分析篇5

关键词:职业能力;工作过程导向;学习领域;项目化;任务化

目前职业教育工作中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要求,其一是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即职业教育是针对岗位(群)的教育,偏重于技能的发展和应用;其二是人才的素质教育,要在满足职业技能发展的同时,人的总体素质也有较大的提高,使其对社会需求、社会分工以及个人的发展、能力的发展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是以一定的社会、地区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队伍,教学基本条件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本文主要在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的问题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作一些探索。

我校所处地区为重有色金属生产基地,主要生产锡、铅、铜等重有色金属材料,并兼有化工、环保行业,从职业岗位来说,主要为重有色金属矿及金属产品的分析与检验,兼顾化工、环保的分析与检测,从事矿物原料、化工原材料、冶金及化工生产中间过程质量控制、成品检验及车间分析检验技术管理等工作。

一、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并深入厂矿、车间分析了解分析检验工的工作情况,其工作特点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具有相对独立的工作环境和机构,采用化学分析或仪器分析的方法,完成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成品以及某一环境中采样的成份及含量分析检测工作;其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反映了学生从事分析检验工职业岗位的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重点培养发展的能力,社会能力反映了学生的与人的交往及对社会的参与能力,方法能力反映了学生对岗位能力的适应与发展能力。现具体分析如下:

1.职业能力分析

(1)材料、产品检验岗的职业能力分析

分析与检验工的材料、产品检验岗位工作,主要有两条工作主线:

工作主线一(日常定量分析):采样试样处理分析操作数据处理分析报告。

工作主线二:采样试样处理定性分析按要求设计定量分析方案(包括分析方法及分析设备)分析操作数据处理分析报告。

其职业能力主要包括:采样及试样处理能力,化学分析装置及设备的选择操作能力、分析仪器的选择和操作能力,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分析检验报告的书写能力,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更进一步要求时,还包括分析方案的设计能力。

(2)分析检验技术管理岗职业能力分析

其职业能力包括:原材料、产品,中间生产环节的分析管理能力,制定或修改相关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以及技术标准,成本核算,安全及文明生产管理,分析检验过程异常情况的处理,岗位人员技术业务、安全技能的提高与培训。

2.社会能力分析

社会能力包括适应和社会技能两个方面,主要是指其独立工作的技能,言语发展及学业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工业分析与检验工作中主要体现在:①对分析检验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②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③与人交往的能力,④自我评价、自我展示能力⑤对企业文化的认同能力等方面。

3.方法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以及独立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在本工种中主要体现在:①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②查阅资料、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③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拓展能力,④独立完成检验工作的能力,⑤自我保护能力,⑥创新能力等方面。

4.分析检验工的职业素质分析

对工作认真细致,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熟练掌握分析检测工作的操作技能,熟悉分析与检测专业的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文件,具有较强的协调与管理能力,具有安全工作意识,掌握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积极探索和严谨的创新精神,

二、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能力对学习领域要求的分析

专业核心知识,是指掌握岗位技能所包含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是岗位能力形成的主要内涵,涵盖了人才发展所需具备的基础素质和专业质素。

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要求,我们要做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是职业岗位工作的分析与分解;其二是教学层面的分析。在职业岗位工作方面,我们通过对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的岗位需求以及岗位工作技能要求作了了解和分析,将日常岗位工作分解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对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分析、归纳,进而获得主要的学习领域,如下表所示:

学习领域主要是指学生获得岗位能力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指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学校来说,学习领域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我们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学生的能力发展,教学条件等,聘请相关企业、环保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以及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召开专业课程体系研讨会,以下课题,下厂调研落实、分析岗位能力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对应要求的形式,对学习领域的各要素进行了分解和细化,从职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课程体系建设议案,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①公共基础课,②专业技术基础课,③职业技能课,④职业拓展课四个层次的教学结构。这一教学结构的内容如下图所示:

三、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形式

切合的教学模式是完成传统教学模式向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的关键,在三年的学制中,从大的层面来说,以基础理论、认知实习专业知识、校内基本训练校外实习顶岗实习为主线完成教学;从细的层面来说,重点抓住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学习,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中采用了项目化、任务化的教学方式,现分述如下:

1.校企联合、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

我校充分利用当地大型国有企业及其它相关部门的资源优势,以“优化教学资源,强化岗位操作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为指导,在课题研究、人才培养,教学标准、实习实训,教育培训等方面展开了全面合作,大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以及职业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了毕业生的人才质量。

(1)基础理论向专业理论、实践的迈进

此阶段主要在第1、2、3学期内完成,主要形式为:校内情境式学习校外实习的反复循环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思想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等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学生对专业环境的了解与熟悉,了解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产生一定的认识和认同,也为后续知识、技能的学习提供专业基础;同时,在基本技能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专业意识,以及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规范的操作,良好的职业习惯。以基础课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以专业技术基础课培养学生初步的专业能力,在校内强化基本操作技能,校外学习操作规范,完成基础理论向专业理论和实践的过度。

(2)单项检测能力向综合能力的过渡

这一阶段为第4、5学期,通过学习领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由单一的组份的测定转为对多组份的分析检测的训练,从教学配制液的检测转为实际生产中的矿样、金属样、环境样的分析检测训练,使教学过程更接近实际生产,分析检测对象与生产中的试样相同,以典型试样检测、结合国家、行业甚至企业分析检测标准的要求,在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的操作以及设备的维护等方面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夯实基本功,在校内完成对不同试样的分析检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的训练,以及职业拓展的学习,校外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分析检验的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拓展职业能力,实现由单项检测能力向综合能力的过渡。

(3)综合能力向岗位职业能力的过渡

这一过程为第6学期,我校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为期20周的顶岗实习,完成从在师傅的指导下完成分析检验任务到全部或部分独立完成分析检验任务的过渡,加强职业岗位的综合性技能训练,进一步适应企业环境和企业的管理机制,接受、认同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完成学习领域向生产领域的转化,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2.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岗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学模式中,兼顾岗位工作情境和教学规律、学习规律进行教学,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我们通过对工业分析与检验的专业特点,职业岗位要求,作了分析和研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高级工程师等共同讨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确定了该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并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提出了结合岗位特点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设计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由工作领域转化来的,是“完成的教学化工作任务”,是由学习目标描述的学习单元,包括:学习目标和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安排三个部份组成;在相关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将教学、学习要求与岗位要求相结合,以行动体系为主线,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知识、技能载体,分解、融合原有的学科体系,以工作对象定专业基础知识,以工作内容定专业结构,以工作方法及工作设备定专业核心知识及技能;针对分析与检验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及技能培养规律进行了重构,按岗位能力组建学习项目,按“每一学习领域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各学习领域排序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各学习领域排序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所有学习领域组成生产或经营过程”的原则构建学习情境,将工作能力学习过程细分为单项工作能力的学习和综合工作能力的学习,将学习过程细分为掌握各单项分析与检验方法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对综合分析知识、技能运用的学习,使学习领域目标化、任务化,加强岗位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高了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项目化

学习领域的目标化、任务化,决定了教学过程的项目化,根据职业岗位的任务、目标,对完成这一任务和目标的技能要求和知识支撑进行了分解和划分,确立了相应的项目目标,以技能培养为明线,掌握相关知识为暗线,按照项目设计教学进程设计进程实施成绩考核的程序进行教学,着重抓住①项目任务的明确性;②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在教学内容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③教学项目的细化性,在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教学中,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是完成综合性项目的基础,也是掌握基本技能所必须的支撑点,同样,对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也不可能通过一个学习项目就达到其能力要求,也需要对其进行项目的划分,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④教学进程的兼顾性和综合性,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能力培养,在肢体技能上要求细致、准确和规范,在心智技能上要求了解分析试样的来源、状态、特点,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要点,操作对象(设备)的操作规程;⑤成绩考核的综合性。

(3)学习情境任务化、岗位化

就分析与检验专业来说,其校内学习情境的任务化、岗位化的实现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校内实习、实训环境与企业的生产环境关联性较好,在表面形式上实习、实训的程序与企业中的试样分析过程相似,基本过程都是取样(含试样处理)溶液配制(含标准溶液的配制)分析操作分析结果处理出表(分析报告单),但从教学的角度以及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来说,是有巨大的差异;经过我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及专家共同努力,提出了①学习目标任务化、岗位化,根据对学习领域的细分,确定了项目教学的任务,在每一项目中提出一个在能力要求和知识支撑的学习任务,围绕这一任务落实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设备(设施)、教学过程设计、考核办法;②理论教学引导化,在理论教学中,以互动式教学为主,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线索,在分析检验原理上引出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相关分析检验原理;③实训教学岗位化,从取样到出结果的整个过程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在态度上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在操作上培养学生注重工作程序,规范操作动作,在协作上培养学生的分工与沟通能力,在分析检验结果的陈述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待分析检验结果准确性上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在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按规章制度办事的工作作风;④成绩考核多样化,学生成绩由:理论成绩、作业情况、实践操作考核三项组成,其中实践操作考核由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考评三项组成。

(4)实践教学层次化、综合化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岗位能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校与相关企业、部门签署了实习、实训基地协议,聘请了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专家共同分析研究,制订了实习实训内容、时间、实习方法和步骤、管理办法、考核办法,分阶段、分层次完成实习教学,主要体现在:1.岗位技能的培养同样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分层次进行;2.适应工作环境、强化岗位技能,学生到企业完成实践教学,采用“跟班制”,即每一名学生都由一名固定的师傅传、帮、带,其作息时间与师傅相同,师傅负责学生的实习教学、人员管理、安全管理等,使学生了解、熟悉进而适应工作环境,通过看、听、问、做,逐步学习操作技能;3.实践教学中强化理论支撑,分析与检验专业有其特殊性,其岗位技能中的心智技能占有较大比重,从试样怎么处理,到试剂选择与“量”的加入、分析检验方法要点的把握都属于其心智技能的范畴,为此,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对其岗位技能操作的每一分析检验步骤的理论支撑的学习提出了要求,采用学生自己检索、收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分析方法及原理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岗位素质和岗位能力;4.顶岗实习的综合化训练,通过前期的校内、外学习,学生已完成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至单项分析检验任务的学习,在顶岗实习中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和毕业设计,进一步加强综合性训练,做到,技能鉴定重在考核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分析检验方法的掌握,毕业设计考核学生对岗位工作任务综合能力,从试样的采集至出分析结果,涉及到了试样的处理、分析方法的选择,仪器(设备)的选择,干扰元素的排除、分析步骤的安排,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等综合性问题。通过技能鉴定的重操作,毕业论文的重理论运用,再次完成学生的综合性训练。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姜大源.

[2]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姜大源.

[3]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二)(教科版)[J].职业技术教育姜大源.

[4]关于职教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吴全全.

化学工业行业分析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21-0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五个对接”。这要求职业学校的课程及教学模式应和产业部门的生产经营有效对接,为学生就业后能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在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继续学习能力等方面奠定基础。

因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环境条件的差异,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侧重点的差异,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开发建设更多体现校本化的特点。因此加强校本化教科研,借助于产业部门的力量,开发和实施专业课程,是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必由之路。而进行课程开发建设就必然要分析行业或企业工作的典型职业活动。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强调职业教育学习的内容来源于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习的能力和个性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探索行业、企业工作的典型职业活动,通过整合、重组等方式,构建理实一体化、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以行动导向课程为载体的教学情境。

1.教学情境构建原则

1.1人本性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

1.2科学原则

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针对不同生源结构、不同专业的不同专门化方向,科学定位和设计教学情境。

1.3先进性原则

教学情境设置和内容选择要来源于工作,并反映当前最新科技和新知识新方法。

1.4实效性原则

教学情境设置要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和企业实际,满足学生岗位技能培养的需要,符合职业标准与规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1.5情境性原则

力求课程建设和实训室建设同步发展,充分考虑将学生置于职业场景中开展学习,实现理实一体化。

1.6开放性原则

教学情境设置要坚持校企合作,骨干教师、课程专家、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参与。

2.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开发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开发,必须要经过基础调研、典型职业活动调研分析、教学情境凝练三个阶段。

2.1基础调研

基础调研分析是职教课程开发的基础性工作,主要目的是了解岗位需求,明确就业岗位(群)、人才规格要求,明确专业定位、专业内涵,为下一步典型职业活动调研分析提供依据。对于园林、林业等较为成熟的长线专业,可根据具体情况作补充调研分析,对新设置专业要做充分细致的调研。

2.1.1调研的具体任务

1.了解专业所对应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内涵。

2.明确适合中职生就业的职业岗位群,明确职业岗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要求,包括:职业道德、行为态度、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身心健康的要求。

3.明确与本专业培养方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了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知识技能与态度的要求。

2.1.2调研程序与要求

1.精心设计调研方案,选择适当的调研方法,合理分配任务。调研方案包括:目的、内容(以提纲或问卷形式表达)、对象、组织方式、方法等。

2.科学设计问卷和提纲提前下发。

3.筛选调研对象,确定调研样本。基础调研对象主要是行业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一线有经验的技术工人、学校主管和分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调研样本的确定主要考虑企业代表性和足够数量。一般占到本行业企业总数的5%以上。

4.进行问卷、访谈和坐谈。要提前沟通和预约,做好充分的准备。

5.信息汇总与整理。梳理出有效和有用的关键信息,并加以分析整理。

2.1.3调研结果分析

1.通过市场需求分析,准确掌握本职业领域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确定专业范围,准确界定专业名称和专门化方向。

2.通过职业岗位群分析准确把握中职学生能胜任的岗位群及其职业要求。

3.梳理分析国家职业资格对本专业领域职业工作岗位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确定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4.通过分析找出专业建设差距明确改革方向和主要内容,并提出课程改革建议。

2.2典型职业活动调研

2.2.1开展典型职业活动专题调研

通过第一阶段的基础调研,明确了中职毕业生工作岗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在此基础上,针对工作岗位,通过开展专题调研确定其典型职业活动,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描述。这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也是下一阶段专业核心课程结构设计的唯一依据。

开展专题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的典型职业活动,并对典型职业活动的职业特征,从典型职业活动描述、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以及职业资格标准等八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描述,填写《典型职业活动分析表》。

除此之外,开发建设人员还要深入实际工作第一线了解真实完整的工作过程,获得第一手资料,掌握生产过程一般规律和形态。主要包括:了解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了解工作过程的主要环节和各环节的工作日、工作要求,了解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

2.2.2分析确定典型职业活动

在对职业活动流程进行综合分析之后,选择那些反映工作领域本质规律、具有典型性和具有教育价值的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要注意的是,典型职业活动具有完整性,通过所有典型职业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职业能力,各典型职业活动之间具有逻辑关系,但不重复,并无包含关系)编制典型职业活动表。

典型职业活动表编制完成后,再召集行业企业专家,召开专题座谈会,运用头脑风暴等方法,使参加研讨的人员就典型职业活动表中的典型职业活动进行描述,并对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职业标准等八个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参加座谈的企业专家应是有能力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技术人员,有较为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并善于表达。召开会议前应提前通知与会专家,请他们做好必要准备。典型职业活动分析应全面具体而详细,避免大而空。

2.3教学情境凝练

典型职业活动分析确定后,将其转换成学习领域,即可以成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既符合行业、企业生产规律,又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参考文献:

化学工业行业分析篇7

任超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萍乡337055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资助项目(课题编号:JXJG-13-57-5)。

【文章摘要】

为满足光伏行业的人才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施工》这门课程是光伏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高的课程改革价值。本文结合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该课程建设中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革的经验,详述了对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进行职业、行动、学习领域分析和情景设计的全过程。

【关键词】

高职院校;工作过程系统化;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施工;课程改革

1引言

随着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光伏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以下简称光伏专业),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江西省首批获准开办光伏专业的公办院校,已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等殊荣。《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施工》作为光伏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职业领域定位清晰、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学习与工作关系密切的特征,在课程改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1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内涵

工作过程指的是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所进行了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工作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指的是按照工作岗位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之间的相关性来组织、划分、整合与相关的知识、能力、素质,并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对这些知识、能力、素质进行重构。

1.2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必要性

由于光伏行业技术更新快、实践要求高的特点,在《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施工》的课程中应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相比于传统课程有更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课程内容能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一般而言,课程内容可分为涉及事实概念、原理理解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和涉及经验、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传统课程对前者较为侧重,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则更能实现两者的整合,不仅能够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还能解决“怎么做”“怎样更好”的问题。

在《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施工》教学中,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则学生虽然能够理解和明白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原理、设计、安装方法,也能够进行一定的训练,但由于课程理论内容偏多、知识点分

图1工作过程系统化实施流程图

表1《光伏发电设计与施工》课程职业领域分析表

表2《光伏发电设计与施工》课程行动领域分析表205

应用技术

applicationtechnology

电子制作

散,无法让学生获得设计、安装、调试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技能。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则可以通过不同的工作过程教学环节,如组件方阵设计安装、蓄电池容量设计与安装、控制器功能设计与调试等学习情境,大大促进了课程学习的理实一体化程度。

(2)知识结构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序和职业工作顺序。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往往是实际中的多个职业工作过程经过归纳、抽象、整合后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以光伏系统的设计为例,先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再进行气象数据的搜集、组件方阵计算、蓄电池容量计算,最后确定控制器、逆变器、配电线路的选型等,完全按照企业一线的设计流程进行,使得课程的实践与生产能够保持一致。

(3)有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创造最佳学习情境。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能够有效的创造与企业生产相适应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的适应光伏企业的需求,企业也更乐于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我院与省内外多家光伏生产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共同进行课程改革的方法,将屋顶光伏系统安装与维护、分布式光伏电站设计与施工等最新内容纳入到《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施工》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挥了小气双方的优势,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在《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施工》这门专业核心课中,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是有必要的,下文将就其实施的过程进行详细阐述。

2工作过程系统化在《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施工》课程中的实践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施通常包括职业领域分析、行动领域分析、学习领域分析和学习情境设计四个阶段,其关系如图1所示:

2.1职业领域分析

职业领域分析是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础,也是课程改革的起点。职业领域分析应紧紧围绕学生在企业的就业岗位,分析岗位的工作范围、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系统化工作过程。我院与多家光伏企业调研和研讨后,明确提出了与《光伏系统设计与施工》课程相对应的就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2.2行动领域分析

在行动领域中,根据职业领域中提取出来的典型工作过程所需具备的职业知识、技能、素质重新分析和归类,提炼出核心成分。通过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整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明确适应工作岗位的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与日普升能源、晶科能源等多家光伏企业的专家共同探讨,对《光伏发电设计与施工》课程的知识能力需求如表2所示:

2.3学习领域分析

在学习领域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对之间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归纳,以此为基础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构,根据“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理念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如表3所示:

3结束语

通过在《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施工》课程中应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改革,实现了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实践与生产的深度结合,不仅让知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显著提高,还是得学生学习的效果更符合自身的职业发展顺序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均有显著提高,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居礼,田锋社.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创新[J]教师教育研究,2009(2);121—123.

[2]田锋社.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探索.广西教育,2012(5):45—46.

[3]李水根,张发云,廖卫兵.光伏专业综合性实验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1,16(3):112—114.

[4]汪义旺,陆春妹,张波,光伏发电技术专业实验实训教学研究,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0:88-89.

[5]肖志刚,蒋瑶,尹绍全,何岚“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课程改革研究,2013,11:61—64.

【作者简介】

化学工业行业分析篇8

【关键词】财务分析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作用措施

要想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目标,需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而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财务分析,对企业过去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汇总,并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情况进行预测,有助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明确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并开发有效的财务分析策略,有助于企业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企业理财目标实现

促进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做好企业的理财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财务分析工作者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现状,找到现状与期待值之间的差距,从企业的财务数据入手发现企业的发展潜力,对企业发展现实与财务目标之间的矛盾给予揭露,有利于企业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的财务分析工作,能够发现企业未利用的人力、物力与财务资源,通过各项资源的整合推动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二)有助于企业经营可持续

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诸多环节中,财务分析工作重在发现企业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对企业的经营方向与管理方向加以明确,为企业进一步调整发展战略提供建议。财务分析工作能够给企业管理人员了解企业的利润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源,更能够通过财务问题发现企业现存的生产经营问题,帮助企业管理者在第一时间开发策略去解决问题,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企业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

财务分析工作的进行,能够给企业的投资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正确的企业生产信息,让企业债权人了解企业的获利情况与债务偿还能力。这样一来,投资人可以就企业的利益水平决定投资的强度,也有利于企业决策者制定更好的发展策略。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的近几年,企业的投资人队伍日益多元化。企业的债权人也不只有银行,还有个人。要完成投资与信贷工作,双方需要开诚布公地分析企业的财务情况,只有财务分析结果达到投资者与债权人的要求,才能给企业融合更多可利用资金。

(四)有利于企业科学评价经营业绩

财务分析工作的开展,能够让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得以具体化显现,这对于管理者客观了解企业财务情况与经营业绩有积极作用。在财务分析工作中,通过财务情况的前后对比,分析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因素,能够明确企业运营的责任,给管理人员以科学反馈。相关部门会根据企业分析的结果,引导企业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按时按比例上缴企业的利润与税款。只有做好财务分析,才能让企业的经营业绩得到合理监督。

二、财务分析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认可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要性

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不容不视,企业管理者应当给予财务分析工作充分的重视,将财务分析视为企业生产运营的重要手段与工具。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配合财务部门做好财务分析工作,更要为财务分析人员服务,引导财务人员了解企业生产运营的整体流程。重视财务分析工作者的工作成果,让全体职工都了解财务分析的重要性,积极配合财务分析者工作,形成良好的财务管理氛围,有利于企业经营情况的改善。

(二)积极健全企业财务指标体系

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水平。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是衡量企业运营水平的重要标准。现代化企业要积极做好财务分析方法的创新工作,针对财务分的成果中显示的企业生产运营不足之处进行改善,并从企业发展的需求入手健全财务指标。每一个行业的企业要从行业特点入手,建立与行业特点相符的财务指标体系,将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有机整合在一起。每明确一点财务分析指标,都要明确与开发一种分析财务指标的科学方法,从而丰富财务指标体系的内容,让财务指标体系改变单一的现状。健全的财务指标体系,是财务分析工作成果科学化与客观化的重要前提。

(三)加强会计信息监督制度建立

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原始性,对于财务分析成果十分重要。只有保证企业会计原始资源的真实性,才能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建立会计信息监督制度,利用有效的方法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才能让财务分析为企业服务。

首先,财务部门的管理者与财务分析工作人员应当从源头入手,保证原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通过企业内部控制体制的加强,让会计信息监督制度更有力。其次,要建立严格的会计人员监督管理方法,对于企业内部实施违规行为的财务人员,给予无异议开除处理。更要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执业质量,一旦会计信息失真,要吊销其执业资格。最后,在委托关系方法,企业财务管理者要重视委托关系的理顺问题,不得以个人委托形式处理财务工作,而要以直接由企业委托的方式开展财务分析,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安全性。

(四)拓展企业财务管理报告信息

第一,积极扩充财务分析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会计行业已经就信息披露范围做出了新的规定,但企业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仍然具有局限性,涉及领域不尽全面。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人员应当从财务报告工作的原则出发,严格规范自身财务分析行为,全力披露那些影响企业利益与投资者利益的信息。财务分析的信息要全面,时间更加及时,在工作中,不仅要披露准确性强的信息,还要列出不确定的财务信息,重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拓展。第二,重视人力资源因素对于财务分析的影响。在企业的各项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源要素的活跃性最强,人力资源的力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财务分析工作者要积极做好人力资源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将此项信息纳入到财务报告内容体系中。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的现代化与多元化发展,让财务分析工作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了解企业的经营盈亏情况,是财务分析的主要任务。提高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开发有效的策略让财务分析工作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才能保障企业财务情况的稳定,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晓丽.财务分析方法与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14(S2).

[2]苗舒婷.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4).

化学工业行业分析篇9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的第一个环节是职业分析,采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可以对专业所对应的岗位任务有清晰的了解。黑龙江职业学院机制专业采用BaG方式进行职业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并对核心课程的学做一体化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BaG分析法;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近年来,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推动下,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借助职业分析的方法,将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和整理,再将其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使课程体系的构建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机制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岗位,而不是关注毕业生在1~10年职业生涯历程的工作经历,这样就导致职业分析时只归纳了学生初级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而忽略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如此构建的课程体系更接近中职或职业培训的课程体系,而不是高职的课程体系。第二,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许多专业教师试图将原有专业课程体系全部解构,将其完全变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构建既不符合我国高职专业的宽口径定位,也不符合我国高职院校软硬件条件的现状。最终只会导致课程改革不成功或是只停留在纸面上。基于上述原因,黑龙江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进行课程改革期间,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座谈,采用实践专家研讨会的方式(BaG分析法)进行专业对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基于分析所得数据及专业师资、设备情况构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2机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2.1实践专家研讨会在课程体系构建之初,对黑龙江地区的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了详尽的调研分析。在分析调研情况后,运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BaG)的方法两次召开了由企业技术主管、高级技术工人等实践专家参加的职业分析研讨会。参加职业分析研讨会的实践专家毕业于本科院校或职业技术院校,研讨会重点分析归纳企业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历程,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历的工作岗位,以及这些工作岗位对应的典型性工作任务。

2.2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教师实践专家研讨会采集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总结这些典型工作任务需要哪些知识、技术和能力;根据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序化出本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流程见图1所示。结合课程性质和学院的软硬件条件将专业技术课程分为理论性较强的讲授型课程和实践性较强的一体化课程。讲授型课程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不改变原有的课程结构,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和实验课;一体化课程以专业课程为主,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解构与整合,一体化课程突出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将职业岗位的国家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以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为主导的包容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模式,改革后的课程体系见表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中,公共课12门、专业基础课5门、专业课7门、拓展课程4门、实践课3门,共计2752学时。

2.3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专业课程中的一体化课程改革将原有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充分整合,参照职业岗位标准制定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性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采用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例如,“零件的机械加工与工艺”和“零件的数控加工与工艺”两门课程,采用企业生产的典型零件由浅入深地安排学习情境。在课程运行期间,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采用微视频、微文本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在课堂上,70%的时间都是教师辅助学生进行实操训练,而另外30%的时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理论知识的运用问题。

3总结

基于BaG分析法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成功构建,使专业课程体系所开设的课程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培养的学生在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较课程改革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课程体系中偏理论型课程学生的听课效果不理想以及由于硬件条件不足造成的一体化课程实际运行困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孙兵.基于BaG分析法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

化学工业行业分析篇10

关键词:工程分析法;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中图分类号:X961文献标识码:a

铁矿厂劳动强度较大,危害因素较多,工人极易患上职业病,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对职业病的控制和预防有重要的意义。工程分析法是对待识别项目所用的材料、生产流程及可能发生的反应进行分析,探究可能出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该方法分析最大的优点是分析的内容全面仔细,囊括项目的各个方面和细节。现今工程分析法已逐渐投入使用,且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析有一定的效果,是职业病控制与防治的前提,笔者以某铁矿为例,利用工程分析法对该厂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

1.工程概况

本文对某矿厂调查,厂上项目处于起步阶段,矿厂地带无疫病。新进行的项目首先要进行采矿,采矿选用地下开采分阶段填空的方法,采矿后用皮带等工具传输到选矿处,选矿时使用磁选工艺及破碎磨碎工艺相结合,尾矿浆经过浓缩处理后运至用来做地下填充,其他尾矿用来生产铁精粉。

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2.1系统工程分析法

根据系统工程分析法,将整个矿厂生产流程分为采矿、选矿、尾矿和公用辅助4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对4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的条目主要有选用的材料、生产工艺、使用设备等,根据4点对矿厂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展开分析。

2.1.1材料分析

收集矿厂整套生产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所有原材料,并探究材料之间可能的化学反应,对原材料、化学反应及得到的化学产物、最终得到的产品等物质的性质都进行探究,主要分析其毒性和对人体的危害,进而得到所有材料可能引发的职业病。

比如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常使用炸药,炸药主要由硝酸铵组成,关键元素为碳和氮,炸药爆炸最终得到的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与氮氧化合物,其中一氧化碳由于井下空气不足,炸药未充分燃烧产生,浓度过高会使人中毒;氮氧化合物会损伤人体呼吸道,严重时会引发急性中毒。再例如此次工程中常用电焊维修,在电焊过程中由于焊条含多种元素,最终除了产生烟雾灰尘之外,还会有一氧化碳和锰的化合物等产物,锰为重金属,对人体危害较大。

2.1.2生产工艺分析

系统工程分析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利用流程图对每个部分进行分析,避免漏掉一些重要细节。在分析生产工艺时,对工艺工程进行梳理,找出其中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因素。比如对井下破碎的流程进行梳理,得到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由流程图可以很直观地得到,在破碎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仅为矿石,无其他化学物质,整个过程无化学反应,只存在物理做功,在振动、破碎等过程中时有较大的噪音;在对矿石和碎料进行运输传递过程中有较大粉尘,所以这个过程中主要的致病因素为噪音和粉尘。同理可以用流程图梳理其他工艺过程,如磨矿及磁选过程,进而分析其中的致病因素。

2.1.3工艺设备分析

矿厂工作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多且杂,每个设备在运行时有各自的特点,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进行整理,对设备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致病因子进行分析。

例如工程中使用的铲运机,其主要依靠柴油燃烧进行运作,而井下氧气供应不足导致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还有二氧化氮生成,地下通风不足以致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对人体不利。另外在运输过程中由于矿山道路不够平整,易发生颠簸产生极大的噪音,也对人体产生危害。

2.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结果

通过系统工程分析法得出的致病因素主要有噪音粉尘和有毒物质3大类,将3种因素的来源进行总结归纳,得到表1。整理该厂的防护措施以验证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得到表2。

3.讨论

铁矿厂工作环境恶劣,由于其通风条件较差接触的化学物质及粉尘较多,极易引发职业病,因此对其职业病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有利于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降低工人患职业病的概率。系统工程分析法作为一种有效的职业病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已被许多工程所运用,能根据项目流程做出全面的分析。其主要优点有:①利用工艺流程分析更加全面详细,能保证检查到项目的每一个过程,比如在对噪音来源进行分析时,铲运机由于路面不平振动发出大的噪音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但采用流程分析时可以避免这点。②除了能分析单个因素外,还能对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探讨,分析多种因素叠加对职业病的影响程度。例如柴油燃烧时,烟尘中同时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时,其毒性大于单一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比两者分开时的危害大得多,因此进行有毒气体的预防时不能仅考虑单一气体,还应该综合考虑,防护措施应全面兼顾。再比如在用电焊进行维修时,会产生粉尘、一氧化碳、锰的化合物等多种有害物质,而防尘口罩只对粉尘起作用,无法抵挡锰的化合物等有害物质入侵,故从整体考虑,目前常用的为供气式防护器。

本文通过对某矿采矿、选矿过程进行分析,利用系统工程法得出该矿厂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音、粉尘和有害化学物质,来源有凿岩、挖矿、运输、爆破等多个方面,并收集该厂的主要防护措施,通过防护措施验证了该厂的主要危害因素。在利用工程分析法得出职业病危害因素时,要注意对得到的结果进行筛选,出于成本的考虑,并不是所有的影响因素都需要进行控制。防护措施的制定应联合工程分析法、类比调查法,侧重对职业病危害程度较大的部分采取措施,例如该矿厂工人普遍患的职业病为耳聋和尘肺,故应重点控制噪音和粉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