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十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十篇

高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4:05

高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特点;复习方法

一、高中历史总复习的特点

高中历史学习应遵循这样的公式:整体―局部―整体。首先从整体上理清每一个专题的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的走向,总结每一专题历史知识给后人的启示。再去探究部分,一定要在全面熟悉和识记基础知识点包括课题、节题和框题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点一线一面”的结合,以此为前提,突破重点。不留下任何知识死角。最终达到结构化历史科学知识体系,形成一个有层次的整体。

1.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

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体系必须注意三点:①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以时间为序列的纵线索和以地域为区位的横断面相互交织而成的柱形历史舞台;②把每一人国家的每一个历史横断面看作是一幅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织的历史画卷;③打破教材的编排程序,沟通古今中外的历史,把具体的历史知识从一定的序列中分解开来,又可以用新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组成新的序列的不同链条。

2.各个历史专题的总结

历史专题的总结在高中复习阶段至关重要,通过阶段划分,由学生归纳出各阶段的总体特征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构建各个专题的知识结构。例如中国古代史先秦的阶段特征总结:

先秦:【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1)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原始民主制―分封制和井田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出现了繁荣局面

①思想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的局面;②教育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③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有了发展;④文学艺术也有了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阶段复习方法

根据学科复习特点,以及本人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高中历史阶段复习比较有效的方法。

1.目录记忆法

从目录来复习,纲目明确,可以总体把握,做到宏观心中有数,居高临下全面看问题。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2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第3课从汉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专题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6课雅典民主

第7课罗马法

2.提纲复习法

根据目录的线索,整理出每一个单元的复习提纲,把整个的知识点整理、归纳、系统化。如阶段复习特点里提到的总结方法。

3.结合习题综合复习法

复习一单元后,可以重新翻阅本单元习题,再一次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

4.反复复习法

根据记忆遗忘规律,经常反复及时复习,就遗忘得很少,否则就忘得很多。

当然,迎考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应联系学生实际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素质。高中历史新课程需要每位历史教师付出努力,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篇2

一、近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

(一)试题紧扣教材,回归教材。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基本上是以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作为命题切入点,命题结果让考生感觉历史高考脱离课本,远离课堂;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发生明显的转折性的变化,初步的感觉是,由“脱离课本”走向“回归课本”,基础知识仍然是高考历史命题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

(二)考查社会热点,关注民生与社会和谐。

2013年高考一改往年周年纪念等显性热点,而更多关注社会发展的长效热点。如全国Ⅰ卷第40题,基于中国南海问题和问题所产生的纠纷,中国强化海洋权益,而选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关于海洋利用及近代中国海洋利用的试题。以往的备考经验是过热的特别是涉及国际争端的问题不考的可能性更大,避免备考押题,但是2013年第40题表现出关注时政热点,而且考查的结果显示备考中可以做到押到主题及相关知识点,增强备考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全国Ⅱ卷41题建筑与政治的关系,连接房产热;选修45题改革考查赋税改革的相对公平。

(三)注重史观的考查。

如全国Ⅰ卷29题:考查中国近代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典型作用。第25题考查古代儒学发展的各阶段特征。如选修题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是在近代化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对和清末新政的认识。所以,选修题目的答题必须是在总体通史和文明史观的掌握基础上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要求在历史发展脉络中理解历史的变化,强调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

全国Ⅱ卷29、33、34考查近代化史观,35、40、41涉及全球化史观,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和培养的同时注意学生思想教育的渗透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

(四)加强对历史识图能力的考查。

如2013年全国Ⅰ卷34题欧洲局部图和41题汉唐行政区划图,需要对历史地图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说明;2013年全国Ⅱ卷41题,中英政治制度的比较。可见出现了文字及图片或者历史地图强化考查知识点的趋势,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更熟练和具体。

(五)新题型的出现。

2013年的历史高考试题出现一种新题型,第41题是2013年历史考题的又一新变化(2013年全国Ⅰ卷汉、唐行政区划的演变示意图,2013年全国Ⅱ卷太和殿和白金汉宫及唐宁街10号的比较图,改变往年给出材料概括观点进行评述或评析的题型,而是以图片材料对比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概括信息,用史实加以说明,属于首次出现的新题型。这种题目对考生的识图能力及历史知识的储备有很高的要求。从解答方式上要求学生史论结合,典型特点是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信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表个人见解,提倡自主思考,很好地体现考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宏观看近三年的考题,41题的变化性最大,考查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比较明显。

二、考前复习建议

(一)夯实教材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这项工作可以分配到复习的各个阶段。如复习按照现行教材专题式体例,通过学生自主复习、教师考点串讲和练习讲评、阶段测试,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初步做到基础知识的细化和深化,并进行通史意识下知识体系的建构与拓展,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通过讲练结合,强化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主要知识点做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认知深度。

(二)用联系的方法认识历史,强化史观教学。

对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只要有可比点或者相似点,就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联系,养成联系的习惯,强化对知识点产生联系的敏感性。如2013年全国Ⅰ卷41题汉、唐行政区划的演变及经济重心的南移,2013年全国Ⅱ卷41题建筑与政治的关系(中国君主专制与英国代议制的比较)。另外,高考前应强化史观教学,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等的教学。

(三)强化和规范训练,提高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越来越明显呈现能力立意的特点,2013年虽然新材料、新情境比较贴近教材,但是考生得分却不易,究其原因是试题对学生历史综合能力考查比较明显,对学生文科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强化和规范训练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只是训练中要注意训练量的控制,强调限时性、针对性、规范性。另外,还要加强历史史观教学。

(四)训练的基本要求:选题“精”、讲解“透”、训练“实”。

试题可以从现成的资料上选取,但有必要进行二次加工,使试题渗透教师自身对教学的思考。在讲评试题时,不仅要讲答题思路,而且要讲命题意图,特别是对涉及试题严谨性、科学性、导向性等方面的问题一定要讲清弄明,不留疑点,更要关注细节,在思维的模式化和答题的规范性上做好文章,加强反馈,及时发现教学或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或学习策略。

1.选题的基本方法

(1)广泛收集,有效改编(试题的来源);(2)注重教材,梯度设计(试题的逻辑);(3)立足考点,力戒陈旧(问题的设计);(4)创设情境,材料多样(材料的形式);(5)讲求覆盖,兼顾冷热(知识的分布);(6)及时编制,纠错练习。

2.讲解的基本原则

(1)注意及时性;(2)突出针对性;(3)强调层次性;(4)体现新颖性。

3.“三讲”与“三不讲”

“三讲”:(1)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疑点、难点);(2)学生归纳不了的问题(规律、方法);(3)学生运用不了的问题(知识的迁移、思路的点拨)。

“三不讲”:(1)过易的问题(通过看书、做题能解决);(2)过偏的问题(超越教学深度的问题);(3)过难的问题(超越高考题难度的问题)。

(五)构建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专题化教学模式;探讨分析

历史专题化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围绕一定的教学主题,对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迅速掌握重点知识。学生需要从专题式的教学形式中学习历史事件的经验总结,对其历史含义、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形成个人的理解与把握,在对历史事件的总结分析中形成自己的史学价值观。

一、高中历史教学专题化的必要性分析

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促进历史人文价值的实现。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历史知识要点的掌握,而是以知识点为基础培养学生看待历史事件的独特眼光,形成具有个人意识的思维体系建设。

历史课程教学的特性在于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在前人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历程中,总结、分析该事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在对典型性人物,事件的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分析、总结的学习能力,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历史事件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所以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不断思考总结的学习过程,学生需要体会和感悟历史事件的人文内涵。在思考总结的过程中,采用专题化的历史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以更加宏观、全面地角度掌握历史事件的深层内涵,以实现教学效果。

二、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更新教学思想

目前,历史教材的编写主要以模块化、专题化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这种系统性的编写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材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教学单元的重点内容。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并没有将教材内容设计与课程讲解有效结合,大多沿用传统的线性讲授方式,在知识的堆砌中开展历史教学,缺乏对历史知识以及史学价值的深层挖掘,学生难以在知识点的识记中建立史学观,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下,学生很容易将历史课程的学结为固化的知识点的背记过程,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学习兴趣贫乏,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专题化历史教学的讲授策略分析

1.确定教学主题

专题化的讲授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基于知识进行规律性总结。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广泛收集教学资料,确定教学主题。在主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对于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差别有清楚认识,灵活运用教学采用,将对历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转化为历史规律总结,史学思维的建设,实现更高阶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工作时,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对于特定的知识要点提供必要的信息补充说明。

2.在互动间提供教学指导

专题化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建立学生,教师间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在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表达个人的想法,在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在历史课程的交流环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或者学习能力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依据特定的主题展开讨论,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但是在小组讨论时,教师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才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小组讨论的部分需要进行讨论,结果提出相应的要求,否则学生间的讨论很容易流于形式,难以实现教学目的。在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引导,注重讨论的效果和有效性。

其次,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鼓励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鼓励式的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对历史学科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教师需要重视评语的多样性,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点评,在点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言语的创新性,不能采用单一的语言模式,对于学生优秀的部分或者还有待加强的部分教师都需要有策略的提出,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历史教学采用专题化德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史学思维,将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理念贯彻实施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建立宏观的思维意识,在对历史事件的规律性总结中寻找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法,将现实生活与历史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灵活运用,不断创新思维,在对知识点的分析归纳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以培养学生独立看待问题的视角为最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曾维丽.“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原则的提出与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一得[J].教师之友,2005(6).

[2]陈辉.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20年回顾与评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高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篇4

关键词:研读;历史教材;备考效率

1.熟记目录,让目录成为复习的向导

模块专题章节目录是该专题最简要、最突出的中心和线索,它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学生通过阅读目录可以理清历史史实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对历史知识的梳理与理解。怎样熟记目录呢?一是了解目录的编排特点;二是反复接触,即复习课文内容之前都要看一遍目录;三是按照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顺序调整目录,以适应自己的思维习惯;四是以课名为基础,回忆相关知识,加深对课名的“印象”,如人民版教材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就可以从课名入手,回忆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特点、统治者的农业政策等知识。

2.细读课文,充分发挥课文每一部分的作用

每一课主要包括:导言、正文、历史纵横、图片及说明、学思之窗与思考、本课要旨、探究学结等部分。复习时不能把正文内容看看就了事;更不可不愿意花时间静心看书而只热衷于做题。复习的目的是夯实主干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全方位了解,因此细心看书是十分必要的。

(1)导言。导言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唤起求知欲。一般而言,导言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的特点。复习时要力求从导言中挖掘知识,以作为正文内容的补充。

(2)正文。正文是课文的主体部分,需重点掌握,学生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看书、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构建知识结构(知识表);二是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如必修二第五专题正文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看到这一点时就要从雏形开始出现的原因是什么、雏形开始出现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只是开始出现世界市场的雏形等方面思考,进而理解观点;三是对正文中提到的知识要“追根”,力求把知识弄清楚,充实自己的知识。高考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因此在复习中不能仅限于复习某个知识点,而应该纵横联系,前后贯通,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加以整理归纳,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点、线、面相结合,构建“网状”知识体系。如人民版必修三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教师就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正文内容,探讨以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历程为中心,梳理本专题的核心主干知识,既看到了历史史实之间的联系,又看到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每一次的思想裂变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图片和历史纵横。“图片”和“历史纵横”从内容来看属于历史材料,其作用在于印证某个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复习时,要看(读)懂图片和历史纵横的材料,弄清它们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或现象;另外,可以据此设计问题,以提升自己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思考的能力。如: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此段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的商品输入,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可以据此设计以下问题:①1845年,洋货“充积于厦口”的原因有哪些?②洋货“充积于厦口”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样就进一步发挥了此段材料的作用。

(4)学思之窗与思考。“学思之窗与思考”一般由一则材料和相应的思考题组成,其材料大多是对教材内容拓展或印证课文中的观点与现象,其问题一般有较高的思维要求。对“学思之窗与思考”的材料要认真阅读,要认真思考题目并用规范的语言与格式进行表达。用好“学思之窗与思考”,不仅可以深化对知识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自己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5)本课要旨。“本课要旨”是对本课知识的高度概括,基本上为历史结论。一方面可以“本课要旨”为“终点”,回顾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理解“本课要旨”的几点结论。可以说,记牢了“本课要旨”,对本课的知识也就掌握了一半。

(6)探究学结。“探究学结”实际上是针对本课主要内容设计的思考题,学生可以借助这些问题检查自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管以前是否做过,在第一轮复习时,最好想一想、做一做。

总之,对课文内容,一方面要耐心地、细心地,从前到后、从上往下地阅读;另一方面,要用心、用脑,把教材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够生成新的知识和认识。

3.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因为教材提供的知识有限,提供的历史材料更有限,这意味着高考不能只复习教材。作为文科学生,要养成阅读史学著作、上网查资料、探究问题的习惯;要关注时事,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果对教材中提及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经常对一些国内外重大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能够对自己身边的现象多几分追根溯源的劲头,那么,当你做高考题时,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就不会觉得脱离或超越了教材。

4.注意“古今贯通”,适当地将必修1、必修2、必修3相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新课标教材根据主题把历史划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这样一种编排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造成了知识的割裂。实际上,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交错发生,相互影响。因此,复习时要尽量解决某些知识被分割的现象,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如复习必修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就要下意识地联想到必修一中“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必修三中的“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并能够弄清这些知识间的联系。这样将有助于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总结,以简单而有效的方式理清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发现历史的轨迹及其发展趋势,从诸多现象中抽取最具时代性的特征。

5.巩固教材知识,注重做题的过程

(1)做题的过程是巩固知识的过程。通过做题能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还能发散思维,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做题不能盲目,方法和质量至关重要。做题是复习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做题不只是为了检查知识掌握的程度,而是为了逐步积累审题的方法、逐步形成规范表达的习惯、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2)解题后要总结。解题后进行总结是提高做题效率最重要的环节。总结的内容主要有命题者有什么意图、题目设计的巧妙之处……

(3)做题要善于积累。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验,二是教训。如果把平时练习和考试中错的题目积累成集,并且经常翻阅复习,就会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总之,历史学习的内容包罗万象,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涉及领域多,学生在学习如此繁多的内容时,既不能盲目地看书,也不能一味地做题。应该以高考题为导向,用心看书,有选择地做题,不以记忆知识为主要目的,而以理解知识、提升能力为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高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篇5

一、恰当取舍,保留主干

即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专题复习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恰当取舍,保留主干知识。历史专题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历史或是同一类型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比较,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现象的立体认识,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题复习课《美国史》的教学中,笔者主要围绕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美国历史对世界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等角度进行归纳总结。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美国史》的专题复习教学中,笔者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板块。

1.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多角度构建专题史的知识体系。在《美国史》的专题复习中,首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大致总结出《美国史》的复习可以分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建立巩固”、“科技革命”、“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发展”等若干个专题,每一专题下又包含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建立巩固”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主要有“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等,从而帮助学生强化专题意识,尤其要注意大专题下的小专题。其次,按照时间顺序,总结归纳美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影响。例如: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19世纪的南北战争、第二次科技革命,二战前后(20世纪)的罗斯福新政、第三次科技革命等。

2.分组合作,交流展示。首先,笔者从教材中精选了几幅代表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图片进行展示,图片中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华盛顿、林肯、罗斯福、杜鲁门、科索沃战争等。各小组根据所学知识总结交流图片中的人物、事件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贡献或重大影响,要求每个学生都把本组的交流结果写下来,然后派小组代表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片在全班进行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总结更准确全面,让学生在交流中自己整合相关知识,同时也达到了复习基础知识的目的。

3.提高阅读和理解重要史料的能力。阅读和理解史料是历史中考考查的能力之一,在平时的复习中,很多学生认为对教材史料的复习是一种“炒冷饭”,兴趣不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连书本都懒得翻。在《美国史》的教学复习中,笔者将教材中与美国史有关的图片、文字等重要史料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多媒体上展示的史料进行知识抢答,说出史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去的目的。

4.分析探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复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现象,透过历史表象认识历史本质及以史为鉴的能力。在本堂课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概括美国历史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美国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进一步提升对美国史的认识。

5.将历史问题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将历史问题与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是中考的重要特点,同时也是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提高复习课关注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美国史的复习绕不开中美关系这一重大热点问题,在这节课当中,笔者通过一个短片向学生简单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然后让学生讨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应如何发展中美关系?”“在问题上,美国的一些政客为何频频发声,纵容日本?”等问题。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

通过以上板块的复习,既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合作探究,开拓了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复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笔者设计这堂课的预期目的,复习效果也比较明显。

三、精选试题,巩固训练

高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22-02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为了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需要根据学生学情、教学内容等选取恰当的教育介入时机、角度和方式。切入点的选择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效果。笔者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选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有利于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学习者已经积累了自己的独特的经验。新知识的建构过程并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总是以已有知识与经验作为基础的。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也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高中学生经历了多年的人文与社会文化课程的学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已有体验和积累。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根据课程学习内容和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实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

例如,《辛丑条约》中提到清政府要支付4.5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然而,学生不熟悉银两的计量单位,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于是,笔者这样进行解释:“在晚清时期,一两银子相当于一个普通老百姓一年的生活费。当时,中国人口仅有4亿多。赔款4.5亿两白银,意味着掠夺了全国老百姓一年的生活费用。”这样一解释,学生就有了切身的体会,意识到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会影响到当时的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赔款是对全国人民裸的掠夺。这样进行教学比使用抽象的数字进行教学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有利于学生体验的原则

情感的生成取决于人的感受的积累和发展,体验是情感的生发剂。学生在体验中,必须是自我的融入与感悟,主体的角色在感悟中得到完全认同,或者说体验是自我的,他人无法替代。体验总是植根于主体的精神世界,任何一个人,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体察、去感悟,从而获得与他人不同的感受和形成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历史教学素材,创设有利于学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观看视频、鉴赏图片和朗读文学作品等方式创设体验情境。在课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实物、历史遗址等,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育。

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要求达成以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学目标:热爱中国共产党,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笔者选择以同志赴重庆谈判的事件为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文学作品《挥手之间》加深体验。《挥手之间》是解放日报记者方纪的作品,文章主要描述了同志赴重庆谈判前在延安机场的场景,笔者节选了文章的一部分让学生朗读:

也许,那天夜里,延安的许多同志,各个解放区的许多同志,都是在一种焦急和不安当中度过的吧?谁不知道是个最无信无义的大流氓?谁不知道是美帝国主义在支持政府挑动中国的内战?虽说赫尔利假惺惺的跑到延安来,难保不是一伙强盗做就的圈套!

不能去!要谈判,请他自己到延安来,咱们保证和“西安事变”一样,有来有去;谈不成不要紧,要打仗,战场上去见高低!

走下车来。和平日不同,穿一套半新的蓝布制服,皮鞋,头戴深灰色的盔式帽。整个装束,完全是像出门做客一样。这立刻引起人们一种深切的不安,和离别的情绪,眼泪不由得涌了出来。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被同志为求国内和平不顾个人安危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意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本课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达成。

三、有利于达成三维目标的原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掌握历史知识和了解历史发展线索是发展能力、获得情感体验和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无疑会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内化和升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统筹兼顾历史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

例如,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中,可用于开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育的素材有很多。笔者经过统筹考虑,决定以分析中国共产党全力争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为切入点。笔者认为,以此为切入点比选择其他知识点切入更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分析中国共产党全力争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学生需要调用大量已学过的知识点(如发表“八一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华北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等),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有利于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而且,学生通过对比西安事变前后国共关系变化,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热爱国家和民族,拥有博大的胸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对学生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顺利达成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四、有利于历史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的原则

我们生活的世界,纵看是历史,横看是社会。当今的社会生活是由昨天的历史发展而来,昨天的历史是我们诠释、认识当今社会生活的索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选择历史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点作为开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实际上就是在贯彻落实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只有这样做,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篇7

从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同学都凭经验和感觉进行答题,作答选择题时忽视题干关键信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欠缺。有的同学不能有效地理解图文材料和试题要求,对材料信息获取不全面,造成理解偏差。有的同学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通过材料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和影响的能力较为薄弱。有的同学对不同类型选择题的特点和解题技巧不了解,解题方法单一、解题策略单一。有的同学在解答时不审题,直接做题;不读材料,笼统作答;书写潦草,答题不规范;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更谈不上运用历史史观对事件进行评价了。以上同学们解题能力较差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同学们解答历史试题的方法和技巧有所欠缺。因此,形成科学、系统、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切实可行地提升历史解题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高中历史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大多数同学存在着课堂学习比较认真,但是解题能力却相对较差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同学们可以基于自身的历史学习情况,尝试分析怎样提高历史解题技能。笔者认为,解题能力与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思维能力等有关。

1.增强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最基础的方面,也是充分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前提。这里所说的再现历史知识是指能够在头脑中准确地回忆起历史知识。如何能够准确地再现历史知识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各个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构建知识结构。这样,在历史知识进行再现时,就会比较容易。同时,在对某一历史阶段内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时,需要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思考。在学习世界史的知识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再现,以形成专题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世界近现代史的过程中,可以构建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知识结构,将文化、思想以及经济发展相互融合,综合分析某一时间段的历史发展状态。

2.增强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在高中历史试题中,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几乎每道题都有材料。所以,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对于解题能力来说也比较重要。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需要养成认真、细致阅读材料的习惯,要在全面阅读历史材料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历史材料的主旨,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为进一步解答试题做好准备。同学们在阅读历史材料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利用各类文字、词汇等,寻找试题中材料与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结合点,认真分析问题,答其所问。

3.增强思维能力

思维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时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判断和推理就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直接影响着同学们对试题的分析能力与解答能力。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充分认识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培养,为解题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篇8

一、高中历史高效复习的具体方法

1.跟随教师的脚步,进行知识总结和联想。要想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不仅需要在课下对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还需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抓好课堂上的几十分钟,紧跟教师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毕业班的教师一般具有丰富的备考经验,他们依据以往的高考经验进行课程内容讲授和辅导,因此学生要好好听每一节课,要听好课。听好课并不是说在整个课堂上都只听教师讲话,一个会高效学习的学生会跟随教师的步伐,通过教师的分析理清复习思路,并进行逻辑思维的转化,抓住课堂复习的重点,同时依据相关内容分清主次,进行恰当的复习。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结合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知识联想,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本章节知识点的记忆,还可以提高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复习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讲述某一个时期政治状况的时候,可以将民族、文化以及对外交往等知识联系起来。在讲述某一改革的时候,可以自主想象改革之后的影响以及同时期的其他改革模式等,采用这种方法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习或复习效率的提升。

2.加强记忆,学会背诵。记忆是基础,要想提高历史高考成绩,不仅要对知识进行理解,还要对各个章节中的重点进行记忆。第一轮复习是以后复习的基础,在第一轮复习中学会背诵非常重要。当然,这里说的学会背诵,并不是简单地机械记忆、死记硬背,而是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知识的分类和整理,进行理解式的记忆。历史学科内容具有较多的细节,在进行第一轮记忆的时候,可以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理解,通过诵读和理解大脑中会呈现一个章节大致的内容,然后就可以进行知识结构构建(章节知识的罗列)。例如,将第一章整体的内容整理出来后,就可整理第一节、第二节中的具体内容,这样每一章节的知识都罗列出来之后,我们就可以对章节中的内容进行联想记忆,这会使以后的学习更加轻松、有效。

3.学会比较,分类整理。通过总结和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可知,越来越多的历史试题是将不同时期人物和事件的比较作为突破口的。因此,在看书的时候要头脑灵活,在看到某一个人物的时候要进行快速思考和过滤,想象一下历史上有没有和此人物相似的情况,如果有的话,就要进行细致的比较,作全方位的总结和区分。例如,在古代史中,可以将隋炀帝、汉武帝、秦始皇进行比较,还可以将几次变法、农民战争进行比较。另外,分类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整理,可理顺其中的关系。例如,可以分别整理各个时期的赋税制度、生产工具变迁以及重要人物等。通过这样的比较和分类,我们会将容易混淆的知识区分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提升分析比较能力。

二、高中历史高效复习的注意事项

1.寻找答题规律和方法。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要注意寻找答题规律和方法。做综合题时就应该准备两套好的复习资料,一套优质的综合卷用于自我检测,另一套优质的专项汇总训练用于检测后的相应强化。按高考时间做综合题,对发现没有掌握好的知识做重点复习。这样一测一补,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资料要配有讲解和思路,便于对答案进行理解。到5月中旬以后,要回归课本,适当调低练习题的难度,放慢做题的节奏。对课本中的重点章节要关注,以清理遗漏知识点为主。

2.以课本为依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文综复习要以课本为依托。文综考试的成败取决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切不可重习题而轻教材。离开基础知识,任何能力、技巧都是空中楼阁。要从教材中构建出“树形”的知识体系,培养历史思维;要找出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将全部历史整合起来;要明确和细化常用的知识,并对其进行熟练掌握和应用。

高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篇9

着力点一: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1.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使知识网络化。

2.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3.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去认识历史。

4.强化专题史复习,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主干。

例如:

――中国古代史:从宏观角度把握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的“大逆转”

――中国近代史前期(1840―1919)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史后期(1919―1949)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创建新中国的基本历程

――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现代化”是理解世界近现代史的总纲:世界近代史部分要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怎样形成的:世界现代史部分要注意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以三个体系、两次大战为主干)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

――中外历史的比较与联系

着力点二:学好基本理论,初步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提高理论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初步理解和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应包括: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并由此去理解评价历史的生产力标准。所谓生产力标准。包括两个要点:一是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二是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并由此去理解评价历史的实践标准。所谓实践标准,就是要根据实践检验的结果立论。一要“贴近史实,接近科学”;二要“实事求是,不囿于某些非科学的结论”;三要“具体分析,避免绝对化”。

③微观研究与宏观认识相结合。“微观”主要指具体史实,分析、评价历史现象时只会“就事论事”仍属微观;“宏观”主要指一个时代所面临的主要课题、主要矛盾、主要特征和根本的发展趋势。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一方面“宏观认识必须建立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没有宏观认识,仅仅是就事论事,很难作出正确的结论”,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④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首先要认识到“文明演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纲”;其次要认识到“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与文明所取得的巨大进步相比仍然是“微小”的。

著名史学家刘宗绪先生说:“实事求是是原则,是总的精神,生产力标准是认识评价历史的根本尺度,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从文明演进看历史是必须具有的境界。”

⑤阶级和阶级斗争。

⑥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初步理解和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应包括: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现象和本质;偶然性与必然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

着力点三:掌握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重视解题能力的训练,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高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篇10

【关键词】历史图片影像视频资料历史事件学科兴趣重难点突破知识点强化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9-01

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就是各个历史时期,具有时代意义的文物、古迹、文字图书,以及经过现代技术处理的漫画、影视资料、记录资料等,在“展现历史学科丰富多彩的特征和空间变迁”同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历史知识迁移与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1]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展开研究。

1.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结合运用的兴趣激发作用

由于历史实物图片和影像视频的对历史呈现的直接性与直观性,不仅缩短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时间距离,也制造了非常亲密的空间距离,更能让学生在较为切实的体验中激发兴趣。

1.1单独历史事件兴趣激发

虽然历史学科以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与趣味性,能非常容易地吸引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往往由于历史事件的高度概括性,导致学生在了解基本过程后便丧失兴趣。历史实物图片和影像视频的适时运用,能起到调动、保持与再激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作用。如在教学《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时,显然教材的抽象性与概况性,难以相对长时间地调动学生兴趣。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把香港、澳门、印度、澳大利亚与非洲等地的殖民史料图片或影像展示出来,能从视觉或影像的立体冲击中,让学生继续投入到学习,在把课本知识直观化的同时,积极地探索课本中其他可能出现的兴趣点。如世界上著名的被殖民民族抗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其历史意义等,让把图片或影像视频直接转化为文字性的知识,培养与提高了学生总结提升能力。当然,在运用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的安排,把相关史料的展示与教学环节结合起来,起到对教学的助推或步骤性作用,避免应急性的盲目和造成的主题偏离。

1.2历史学科学习兴趣激发

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浅显兴趣,向稳定的学科学习兴趣提升,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历史学习效果的积极积累。尤其,教师通过科学的设计与组织,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或环节,把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资料展示出来,在细化与真实还原历史事实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探索精神,实现了具有内驱性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动力。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由于时间距离的亲密性,各种史料保存比较齐全,而且关于此类史料的影视作品也较多,因而,教师可以选用的材料是非常丰富的,既可以是革命圣地的图片展示,也可以是各种影像资料的播放,让学生在这样的史料帮助下,完全可以自主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以此不仅可以激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也可以指导他们以自己任何可能的方式,去搜集与整理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的相关历史史料,实现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并以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探索精神被不断地强化与提升。

2.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结合运用的办法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一般作为教学内容或教学工具性的手段,被教师以适当的时机展示出来,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起到了不同的兴趣激发作用。

2.1重难点启发性运用

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对学生而言因为其重要性与难度,就渐渐失去了其趣味性,在教师处理不及时的情况下,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冷场与负面情绪的迅速积累。教学中有主要两种运用形式:兴趣再激活性运用。即把相对尴尬或冷场的课堂氛围再度激活起来,让学生的思考积极性继续活跃,为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创设良好的思考氛围。如在教学《收复新疆》时,针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重点知识与收复伊利重要性的难点,学生对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左宗棠,就陷入了运用新时期的观点看待特定历史阶段人物的怪圈,依然从封建社会的落后与清王朝的挨打出发,也就不能准确客观地看待一个历史人物的功与过。教师在这种时机,可以适当选择纪连海或易中天的《百家讲坛》对历史人物评论的方法影像资料,对学生进行启发,促成他们客观与全面地开展历史学习。兴趣主题主导性运用。主要是为了确保学生学习的主题稳定性,避免学生的思考或探究出现偏题或跑题现象,教师运用此类史料加以引导。如在教学《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针对学生在突破中因为网络运用的高频率性,而只针对网络科技展开讨论等,教师要积极地介入展示生物科技与航空航天技术的史料,如展示中国的神五到神九的飞天资料,让学生实现全面地兴趣激发与学习。

2.2知识强化性运用

这种目标的运用,主要用在两个环节中:知识小结环节的兴趣激发。课堂教学中,会根据教材内容的机构,进行不同阶段的知识小结,教师在这样的阶段适当地运用图片或影像视频资料,能起到记忆唤醒意义的知识强化作用,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准确。如在教学《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时,教师在“资本主义“萌芽的知识环节,运用明清经济发展的史料展示与资本萌芽的史料进行对比,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发现其中的差别,也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和发展内在驱动之间的矛盾,有着更加全面与科学的了解。避免学生因为单纯地依靠文本知识进行绞尽脑汁的思考,实现兴趣激发下的知识学习与总结的迎刃而解。复习环节的兴趣激发。历史知识的复习,往往是知识归纳、分类、整理与总结提升性的工作,任何的历史事件与人物,都是以一个知识点等面目出现,其过程是琐碎的、枯燥的,因而,教师适当地或者直接运用图片与影像视频资料,按照某种规律为学生展现出来,不仅可以对学生的知识复习起到启发作用,也可以潜在指导学生开展高效地复习,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着视觉与视觉和听觉并在的趣味。如在开展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复习时,教师就可以按照教材内容的课时顺序为学生展示相关史料,既有宏观的提纲,也有围观的暗示。

结语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结合运用的兴趣激发,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实,需要教师继续发挥创造性,挖掘此类史料的兴趣激发潜力创设高效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