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语文的积累十篇高中语文的积累十篇

高中语文的积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4:43

高中语文的积累篇1

一、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为写作准备充足的材料

写作好比是做饭,需要丰富的素材和丰富的情感。即使再好的厨师,没有材料和调味品也做不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可见,写文章必须拥有充足的材料,如果没有丰富素材就无法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而素材不会自己钻进学生的脑子中,主动提供给学生去写作,它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渐积累,从而把生活经验和情感转化为自己笔下的文章。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哪些积累素材的方法呢?

(一)素材积累的最佳渠道――走进生活

生活即是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带来的丰富情感。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每一个学生都身处写作的源泉之中,且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每天都能体验到五味俱全的情感,只不过没有及时进行整理和归纳,没有把自己个人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事和情积累为自己写作的素材,因此就会在写文章时出现“无米下锅”或是“心中有情,笔下无字”的尴尬情况。

这让我想起了罗丹的那句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最佳途径。但是学生却没有发现,并灵活地加以运用。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去多角度观察生活,多层次体验生活中的经历和丰富情感,使学生自觉去感受自然、社会和人生。为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走进生活,用心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及时地整理并记录下来。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让自己的文章变得活泼、健康。

其实,很多优秀的文章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精细观察的结果。生活中拥有丰富的知识,像谚语、俗语、歇后语等。如果学生能在生活中用心去体会和记忆,并且把它适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便会为文章增色不少。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体验人生的种种,并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以便及时准确地把生活中的经验和情感记录下来。

(二)重视第二课堂――传媒中素材的积累

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并不是只有课堂这一种形式。新课程标准就强调:“学生一定要会运用多种形式来获取信息,如图书、报刊、文件、网络和传媒等。”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力亲为。为了弥补生活中自己没有体验和感受到的写作素材,我们要通过其他渠道来获取。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先进的传媒技术被学生所熟悉并利用,这就为学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素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高中紧张的学习状态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也能够最大限度开阔学生眼界的便是“电视”这个第二教学课堂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观看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使学生通过这些节目来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关注身边的生活动态。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电视的公益广告中提升自己的良好品质。同时,每一个优秀的节目都有一个简练、好记的口号。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记忆这些语言,并适当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从而使自己的文章更加新颖别致。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积累

写作有了素材之后,就需要靠学生的语言功底来表达。为此,学生语言功底将直接影响文章在表达层次上的效果。为此,学生在重视写作素材积累的同时还要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功底,注重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主要是词汇量的积累。学生拥有了强大、广泛的词汇量,才能确保自己在写作时用语准确、生动。因此,丰富的词汇量是写作的重要前提。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来引导学生来丰富词汇量呢?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注重教材中的语言,让学生把那些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和段落积累下来。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文章,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而且,这些文章中有很多名人轶事、天文地理等知识,只要学生有心将其进行整理和归纳,都可以成为自己写作时的良好素材。其次,文章中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精确提炼的字词以及文中简练、干脆的语言表达都值得学生学习和效仿。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词汇,使学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高中语文的积累篇2

1.这一学法可以避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产生在机械学习中,来自某项学习的先前与后继学习的干扰,是导致该项学习被遗忘的重要原因。先前的学习对当前的学习与保持的干扰叫前摄抑制,当前的学习与保持受后继的学习的干扰叫倒摄抑制。在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学习时,若是把它从课文中分离出来进行,那词语就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就无法对每个词语的各个义项在具体语言环境中都做出或部分的做出思考、分析、理解。实际上,把词语从课文中分离出来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机械学习的过程。我们知道,在学习中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大语文论坛•教法一得趣,从而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的互动中来。倘使把词语学习放于导入新课之后进行,就会使学生已被激发起来的兴趣渐渐冷却下来。因为此时他们所应注意的对象已不是导入新课时所应提及的总的学习对象———课文内容,而是具体的某一点———词语,这一点虽为课文内容之一,但这一学习环节又使它脱离了课文而存在。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产生。在课堂上,若学生的学习是在“导入新课———词语学习———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进行的,导入部分的学习对词语的学习就会产生前摄抑制,而词语的学习又会对分析课文产生前摄抑制。同样,词语的学习又会对导入部分的学习产生倒摄抑制,而分析课文也会对词语的学习产生倒摄抑制。这就造成学习者前后学习思维的混乱,以致于容易遗忘所学知识。而把词语学习贯穿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进行,这样词语的学习就成为分析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这一学法学生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含义,这就不再是机械学习的过程,而是一个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又因有意义学习不会产生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所以这一学法也就避免了上述学法所存在的混乱现象,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巩固和加深。学生的单元测试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单元测试时,有这样的题———“选出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选项的词语依次是“文不加点”“安然无恙”“战战兢兢”“正人君子”。这四个词语都在单元课文里出现过,对这些词语的学习学生是把它从课文中分离出来进行的,还把词语的音、形、义写在作业本上,老师对其也作了认真批改。然而测试出来一看,全班50名同学只有22人选对,且仅有一个同学讲得清原因。而后来我们改变了学生的上述学法,引导学生把词语的学习贯穿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即运用了“导入新课———分析课文”的学习过程。随后的单元测试,同样是选自课文的词语“骇人听闻、不可一世、自吹自擂、开天辟地”。测试结果,全班50人只有5人出错,且多数讲得清原因。这之后,对课文中词语的学习,我们继续引导学生采用新的学习方法,而每次的测试表明,学生对词语解答的正确率都在95%以上。这说明,词语的学习贯穿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进行的学法,优于在导入新课后把词语的学习从课文中分离出来学习的学法。

2.词语学习贯穿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进行,符合正确思维的一贯性原则正确思维的一贯性,是指同一对象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具有两种互相矛盾的性质。而在这一学法所形成的“导入新课———分析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由导入而高度活跃,并把注意指向导入所引起的对象上,进而可通过分析课文来明确注意的对象。这一思维过程是一贯的。思维的一贯性还强调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条件下既肯定又否定同一对象。倘使把词语的学习从课文中分离出来进行,即用“导入新课———词语学习———分析课文”的学习过程。那么在导入后学生的注意力就会由对课文的认识转移到词语上来,最后又转移到对课文的分析上。即才肯定了由导入所引起的认识,又因要学习词语,而只好把它置于一旁,而学完词语后又要提及它,这无疑是在思维活动中做了一个既肯定又否定的过程。所以,把词语从课文中分离出来进行学习违反了课堂学习的逻辑性。很明显,把词语学习从课文中分离出来进行所收到的效果,没有把词语的学习贯穿在对课文的分析过程中进行所收到的效果好,其原因就在于它违反了课堂学习的科学原理。

二、词语学习贯穿在对课文的分析过程中进行,有其现实意义

1.学生易于接受前文的分析表明,这一学法降低了课堂上学习的难度,因此是可以被采用的。调查发现,把词语的学习贯穿在对课文的分析过程中进行,比把词语的学习放在导入新课之后进行要易于理解和接受。这说明,采用这一学法有优越性。

2.这一学法可以节约课堂学习时间,加快学习进度由于这一学法学生易于接受,故学生可以加快学习进度。而且,实践证明,把词语的学习从课文中分离出来进行,对一般课文中词语的学习要用10分钟左右,多则要用15分钟。而采用“把词语的学习贯穿在对课文的分析过程中进行”的学法,则一般只需5分钟即可,多则8分钟左右。加之这一学法不需教师在课后设巩固环节———学生听写词语。因此大大的节约了时间。可见,这一学法是值得采用的。

高中语文的积累篇3

那么,怎样正确理解语文积累呢?

《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到语文积累时,用了“丰富”“有”等描述体验性目标学习水平的词,表明语文积累是一种持续的学习行为,同时也是具有个体色彩的价值尺度,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语文积累应该包含:一是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正是对语文“核心知识”“核心知识课程”的确切描述。它应该包括:①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②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③规范语言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二是语文积累。指整体性积累,既包括语言积累,也包括古诗文积累,还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积累。这种语文大积累、泛积累的思想在新课标中可以普遍体察得到,如“对学生的评估要重视语文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新课标常常以“积累”的简略词语指称整个的语文积累。三是文化积累。指与语文相关的古今中外文化知识的基础性积累,体现语文常青之树必须延伸广泛、深厚根须的特点生活积累。

如何进行语文积累呢?

现代社会,网络等大众传媒占据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孩子们可以通过上网、看电视、听广播等接受信息。面对教育对象的变化与时代文化语境的变化,现在的语文教学在注重传承传统的同时,应该赋予语文积累以新意,注重联系实际,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以一种新的认识、新的理念来对待语文积累,要在语文积累的过程中寻找一种文化精神,要尽可能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要重视现代信息的传输,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和表达的愉快,引导他们主动阅读,广泛涉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语文积累。

语文教学既是语文积累的过程,又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因此,“语文积累”也应该从师生双方面着手才能完整地把握。

首先,教师的“语文积累”至少应做到:一是积累文化领域内的新知新识。时代在变,新的事物不断涌现,一不小心就会有成为“古董”的危险。比如“网络语言”,因为我们的学生关注,你必须相对熟悉,才有可能对学生的相关行为做出你的评判,或指偏或纠正,才能让它成为你教学的资源。相反,如果你一窍不通,学生瞧低了你,这会使你的教学陷入窘境(不被信任)。又如,包括对广告,对网络小说,对青春,对热门影视剧等都要有了解。一句话:有了解才能有评判,有评判才有学生对你的观点的尊重。二是积累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教师站的是讲台,如何站得美好自在,就有对专业领域的知识的要求:一方面是要自己打磨教学艺术,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另一方面是要努力向别的老师,尤其是那些在教育教学中卓有成就的老师们学习,不但在平时通过各种渠道(听课、读文章等)领略他们的先进教学经验和完美的教学艺术,而且能将这些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应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这两方面都是需要我们点点滴滴的不断地积累起来。

其次,学生的语文积累至少应做到:一是积累古往今来的“深度文化”,因为这是与目前流行的“飞沫文化”相对应的,比如前面提到的“网络语言”,恐怕就属于“飞沫文化”,而唐诗宋词元曲等等经过时间淘洗的文化就属“深度文化”了。我们无法禁止学生去接受那些“飞沫文化”,但至少可以通过课堂让他们接触并深入感受我们的“深度文化”,感受这类文化的美学与思想上的意义,同时通过自己对“飞沫文化”的认识而做出自己的评判,让他们理性地看待这些缺乏深度意义的文化,进而疏离。二是积累对人间温暖情感的体味。如今,在青少年教育上,我们尚缺乏一个和谐的环境,人间情感,冷淡的一面还是太多。因此,我们必须打好“情感语文”这一张牌,利用课文及社会现象或从正面或从反面让学生去触摸温暖,进而反思,进而从自身做起。又为什么说要积累呢?因为情感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的事,在学生心中温暖感受的形成、稳固以至传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当前,进行语文积累时,指导学生科学地把握语文积累的内涵,科学高效地积累,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习“精粹语言”,积累语言及文化功底。“精粹语言”指的是内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古汉语精品的语言,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语言,也是学生终身受益的语言。学习这种语言的目的,并不在于立竿见影、立马见效,而在于通过长期、稳固的储存和积累,通过长期反复的揣摩和领悟,受到语言和文化的滋补,从而奠定语言及文化功底。这种语言在头脑中的“潜伏期”越长,其滋补功能就越显著。二是学习“目标语言”,积累语言及文化素养。“目标语言”指的是用现代汉语表达的高于学习者语言发展水平,是学习者一定时期的攀登目标的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精品语言。它的目的是提高语言素养,同时增长见识,接受文化熏陶。三是学习“伙伴语言”,积累语言操作能力。“伙伴语言”指的是相当或略高于学习者的语言发展水平,已经或可能在与伙伴交际时使用的语言(包括语言成品)。目的在于让学生直接模仿运用,训练语言操作能力。四是学习诵读课本语言。这重在诵读、记背,让学生把这些“精粹语言”食粮全部吞下去并逐步消化吸收,当然并不要求当时透彻理解。目的在于广泛涉猎语言精品,特别是名家名作,要揣摩语言,领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高中语文的积累篇4

一、积累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操作的: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积累本,制定一个积累目录,按照目录把课堂上所学的词和句子等分类记录。每周要求学生读上几次,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丰富了,语言组织能力、作文水平也提高了。这样不但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而且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学校学习中的积累。首先从课程结构上注重语文积累。我们不能局限在语言层面,还应考虑文化积累、生活积累。要跳出“小语文”的习惯思维,如果仅仅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视野当然就很难拓展开来,“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会受到重视,“语文”本应有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就会被忽略。其次是科学地把握语文积累的内涵。语文积累是个过程,它不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也不是死背词语解释、语段、篇章。

另外,诵读、记诵是非常有效的积累方法。经典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反思。教师帮助学生分类归纳,指导学生通过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的方法进行积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当前在指导学生积累的过程中,需注意纠正以下倾向:①忽视语文积累的记忆与理解、感悟、鉴赏等环节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②语言积累指导偏重于知识的扩充,忽视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2.课外中的积累。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有密切的联系,引导学生了解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指导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体味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感悟语文,并最终能够有效地运用语文工具更好地服务生活,就能顺理成章地完成课外积累的任务。①在观察中积累。中学生要养成时刻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事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把观察的所知、所得、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②通过视听积累。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通过现代化视听渠道积累丰富的材料,如新闻联播、动物世界、各种节日晚会节目、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都可作为积累的范畴。学会动态观察,提高观察水平和积累材料的质量。③开展活动积累。在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是中学生积累的重要途径。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再现容易,而且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感,达到文情并茂的效果。④通过练笔积累。一是阅读练笔,就是读书必动笔墨,包括词语摘抄,内容概括,佳句警句抄录,读后感,书刊评论等。第二、观察练笔,主要是写观察片断、观察日记。第三、视听练笔、活动练笔等,均可用日记形式写观后感、活动收获等。

二、整理

1.分类处理知识,即把知识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就象图书馆把不同类型的图书放在不同的书架上,使读者一目了然,查找起来十分方便。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在需要时能够快速地找到所需的知识。

2.按主次分类知识。即按所积累知识的重要程度或是使用频率的高低加以分类。整理语文知识可以使知识积累条理化,应用起来方便快速。

三、积累与整理的关系

从规律上看,学扎实了,自然会用。所谓扎实,不光是记住了,更主要的是理解了。学了不会用,主要原因是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没有搞清楚与之相关的内容。语文课强调语文知识的应用和拓展,对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是有积极意义的。语文知识的整理,有时候需要由老师做一些系统地讲解,但这不应该成为语文整理的主体。语文整理应该注重实践性,不应该成为讲授现成学科知识的过程。语文的整理,可以从语言文字的现象出发进行归纳,经过老师引导,使学生领悟;不要从名词术语出发将“知识点”逐一排队,进行系统的讲授,让学生记忆“现成的知识”。这样才真正体现积累是前提,整理运用是目的。

高中语文的积累篇5

【关键词】语文语言积累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评价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人们常常用满腹诗书、能说会写来衡量。满腹诗书是指语言积累丰富,读过很多书且都记住了;能说会写是一种语文能力,它不会凭空产生,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积累是语文学习之根本,只有固本培根,语文学习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可能学好语文。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丰富语言积累,才能提高语文素养。

1.培养良好语感,读中丰富语言积累。“新语文”中多次提到“语言积累”这个问题,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还特别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具有想象性质的感受,是言语交流中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足球运动员能够熟练盘带足球左冲右突,是因为其有良好的“球感”;歌唱家能够唱出优美、动听的歌曲,是因为其有良好的“乐感”。良好的语言表达,遣词造句能力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感”,它是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

传统的语文教学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中,几岁孩童未有理解先跟着先生摇头晃脑的吟读,这给我们以启迪: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

2.理解感悟,深化语言积累。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单纯知识的机械累加。感悟是指对事物有所感触而领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课文,是提高学生积累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在理解言语的基础上,才会读有所得,因此,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课文,提高学生积累的质量。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要求学生划出或摘录好词好句,而且还要写下简要的感受,不求文字多少,多则二、三百,少则五十来字。这样能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并有了情感参与。

我们不但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内容,还要揣摩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悟出言中之理,言中之意,言中之情,这样才能更高效地深化语言的积累。

3.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积累的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新语文”学习方式上的重要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地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积累的前提。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习惯是最重要的积累目标,它比增加积累知识更重要。因为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自主积累的方法,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好习惯,学生才能自能读书。

3.1激发自主积累的兴趣。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内在动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钥匙。教师在教学中巧用各种训练手段,如用儿歌、顺口溜、成语接龙、一字开花扩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多读,多找、多背的需要和欲望,从而产生自主积累的兴趣。

3.2培养自主积累的能力。自主积累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合作学习伙伴等,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高中语文的积累篇6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梳理的过程。积累和梳理是初中生形成自身素养的一个极重要的途径。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累、融汇与整合,切实提高自身能力……积累和梳理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个更大的学习目标里面的一部分。

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也是促进自身能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为积累和梳理需要长期、不断、不停进行。不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积累梳理。积累是不断地丰富,不断地扩大,不断地加深,不断地提高。在这个不断地扩大和提高的过程中,需要靠梳理来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归类、分析、整理,使它条理化、系统化,形成一种认识,形成一种智慧。因此,进行积累和梳理对学生极其重要。

事实上,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积累知识、积累方法、积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个过程是一个大的积累,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增长的过程。这中间又经历了狭义上的积累,从积累到梳理。梳理的过程又是积累,而且是为下面的积累又抬高了一个台阶,知识能力各方面又高了一层,为下面的积累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到了一定的程度,再来梳理,台阶又高了一层。这个大的积累慢慢越积越多、越积越厚,整个学习就进入一个良性状态。因此,进行积累和梳理对学生极其必要。

在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呢?我们应引导学生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积累。在这个过程中,注重依据自己的个人情况,扬长补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实际需要,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诸多问题。通过对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个人文化积淀和文学素养。

鼓励学生注意看似平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对未知世界怀有浓厚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方法,追求创新思维、创新表达。努力追求多角度、多层次地创造性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并能在文本之外寻找答案,获得独特体验和新的发现。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独到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二、注重积累梳理语言现象和语文知识,侧重探究发现文学和文化

1.注重实际运用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知识,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充分吸收这些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因为生活才是语言的源泉。

2.突出过程和方法

中国汉语言知识博大精深,只有突出过程,讲究方法,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知识重在持之以恒的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引导学生大量积累成语、名言警句、格言、谚语等,通过朗读、品悟,形成语文素养,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3.联系现实生活

语文必须与生活联系,才会充满生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有之一切皆活,无之则一潭死水;语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才愈教愈有意味,学生才越学越有兴趣。学生既有兴趣,密切联系现实,但又不取悦于学生。如网络热点词汇、社会热点词汇等,既是当前时代的热点,又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探究起来自然就兴致勃勃。即便如文言、成语、典故这样一些旧题目,我们也赋予它新含义。

4.强调文化内涵

语文知识的积累不仅是一种文化火种的传承,更是一种民族信念的潜移默化。凝炼的语言背后,潜藏着睿智的心灵。高尔基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灵魂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

三、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

1.重视课内的积累和梳理

(1)生字新词,强化记忆

对易误读、误用的字词引导学生梳理归纳,辨明正误,加强识记,注意运用。对实词虚词和成语,加强理解辨析,采用课前讲解的形式进行梳理归纳。

(2)梳理归纳

对病句的辨析与修改、修辞、文言知识在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抓住类型,掌握规律。

(3)名句名篇,反复诵读

抓住早读时间,通过诵读涵咏,积累语言材料,积累生活经验、情感思想。指导学生在作文和交流中运用积累的课文材料。

(4)指导学生勤做课堂笔记

2.拓展课外阅读积累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丰富阅历。

(1)选择类似的文章

结合课文的学习,布置更多的、类似的、同样题材的、接近的或者说同样体裁的、同样样式的、同样风格的或不同的文章让学生阅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注意积累和梳理。

(3)引导学生在表达中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思想和方法

3.提倡学生在生活中积累

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处处留心皆学问,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和积累。

(1)要让学生勤做笔记

俗话说:“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听到生动有趣的或者精辟深刻的语言,动动笔随时记下来,这是语言的积累。看电视,或与人交谈,听到一个好的想法,记录下来,这是思想的积累。

(2)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如搜集春联、纠正广告用语等。

(3)积累生活素材

坚持写日记,丰富自己的作文素材库,积累生活感悟,整理提高思想认识。

4.能围绕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加强积累

高中语文的积累篇7

关键词:积累;朗读;背诵;阅读;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14-01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积累量。语文积累对于语文和学生的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积累量,从一线教学看来,我们可以从平时的语文教学入手,寻找提高学生语文积累量的一些合适的途径与方法。

1.加强朗读

重视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种借助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上乘境界。

要落实以读为本,首先要课堂教学以读贯穿始终,即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并对朗读流程的各个层面有明确的指向:初读要求该准读通读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熟读则要积累语言,以至背诵;精读则要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人情。其次要保证读书时间,加大读书的实践。一般来讲,一节课中学生读书的时间最好不少于1/2,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要给全体学生有足够的试读、练读和评议的时间,体现朗读对语言学习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读书形式要多样,指导要得法。朗读有多种形式,如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单独读,齐读等等。根据年级、学情和教材特点,区别各种朗读形式的各自功能和适用范围,合理运用,并要加强指导。如果只有学生的读书实践,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指点,就没有体现语文教学的要义,称不上是真正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反馈,并体现个体差异。尤其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疑难,对语气、感情加以点拨指导,在深入阅读中感悟领会。

2.强调背诵

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进写作,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积累语言,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都有赖于背诵。背诵还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等多种功能。尤其重要的是,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时期,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又大多文质兼美,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多方引导学生多读,多读至熟读,熟读至背诵。"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然,在理解基础上背诵最佳,但有些让学生"死记硬背"也未尝不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学生在自悟、反刍中将自然理解消化当初背诵的语言材料。"大纲"明确规定课内外阅读量和背诵篇数,注重语言的积累: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后面附有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以此把语文积累落到实处,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3.广泛阅读

多读多写,是获得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大纲"在规定背诵篇数的同时,第一次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此举旨在用适当增加课文篇数的办法,引导教师抛弃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的教学方法,改革并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旨在用规定课外阅读总量的办法,引起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以较大的阅读量来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可以预见,学生在小学阶段有一二百万字的阅读量,脑子里装着上百篇文章,八十几首古诗,有了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写能力定会增强。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浏览、泛读、速读、精读四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文体、不同读书目的以及自我需要,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在当今时代,尤其要注意速读能力的培养,快速高效获取有用信息。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写读书笔记,学生于阅读时可以划出好词佳句,划划你喜欢的句子,圈圈觉得好的词语等环节,让学生的阅读不留空白。既积累语言,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结合教学内容,教师推荐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及与学生年龄特点适宜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

为了促进学生广泛阅读,将积累活动转变为自觉习惯,教学中可设计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阅读积累的兴趣,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如:

(1)每日一句话。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有限,可以采用这种每日一句印象最深最有意义的一句话,记录下来,提高说话写话能力。

(2)每周一首古诗。倡导背诵古诗文丰富儿童的语言。小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背,实现"量"的积累,每周一诗,课前背诵。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古诗文的情感产生共鸣。

(3)每周一句经典名言。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名言警句,不仅丰富语言,还能引导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4)每天一个精彩故事。每天利用课前的5分钟时间,或活动课学生把喜爱的童话、故事、寓言等讲给同学听,或讲给爸爸妈妈听。在讲的过程中适时交流一些简单的问题,领悟感知。其实这种方式也是一种复述,自动激活、调出、选择、重组,并在复述中得到检验,有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同样是掌握和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

语文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学生积累语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让学生乐于积累,学会积累,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只有"厚积",才能"薄发",重视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让积累为学生学习语文添翼,愿每个孩子都能插上积累的翅膀,自由翱翔在语文王国中。

高中语文的积累篇8

1.朗读中丰富积累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重视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

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如:《国庆节的晚上》一课,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国庆节晚上天安门广场美丽的景象,尤其是描写焰火形状的几句话,焰火一个接一个,像一颗颗流星,像一朵朵,像一串串珍珠,像一挂挂瀑布……让人宛如置身在美丽的焰火中,大人看了也觉喜爱,更何况是小朋友呢?我就先让小朋友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再把喜爱的感觉读出来,挑战读,配上动作表演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学生融入了优美的文字中,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课堂上,我常引导孩子们在自读自悟、边读边思、合作交流中积累喜欢的词语、句子和段落。鼓励他们把课上积累的东西收集在《积累本》中。每学完一单元进行交流,并开展评比活动,激发孩子们阅读和积累的兴趣。积累的东西多了,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2.背诵中沉淀积累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人读书,历来是读过来背过去的,读背得多了,肚子里装满了诗词文章,就逐步掌握了读写规律和方法。背书的过程,就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重要方法。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材中的儿歌、短文琅琅上口,语言浅显易懂,通过背诵,让学生不断充实语言库存。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更高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形成能力。在指导学生背诵的时候,我告诉学生,读到能背下来时不要停下来,应再读几遍,这样才能记得牢,背诵后忘得最快的是开头十几天,因此,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要复习一下。

平时,我也经常进行情境训练,以便对背诵的内容进行运用、巩固。如《一粒种子》,种子钻出地面以后,会看到什么?学生就把前一课曾经背诵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复述了出来:种子看到了在雨中穿梭的燕子;种子看到了绿色的柳叶,红色的桃花;种子看到了一条清凌凌的小河,河里的鱼儿欢快地摇动着尾巴……曾经背诵过的内容顷刻间变成了自己的语言自如地运用起来,多么优秀的学生!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巩固背诵,沉淀积累。

背诵有助于学生积累词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优秀的诗文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像一泓清泉流进学生们的心田,像一曲牧歌回荡在学生的耳边。长期背诵一些优秀诗文,能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3.在语言环境里积累

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写作的基础正是阅读和积累,即不但要广泛阅读,还要懂得积累。

在语言环境里积累,相对于孤立的积累,在课堂上更适合运用这种随文积累的方法,就是随着课文出现及时理解记忆,并运用,如二年级下册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里面好词十几个之多,成语“川流不息”“焕然一新”“光彩夺目”等,我指导在理解课文过程中理解了成语意思,并且要求用这些成语造句子,从积累到运用,一气呵成。还有类似“弯弯的月亮、蒙蒙的细雨”的词组,马上进行练习和应用,这种随文的积累会更深刻地印在脑海里。

4.运用中内化积累

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的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的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沉淀积累。如古诗《所见》,插图上牧童坐在牛背上唱歌的图画,让学生说说谁在哪里干什么?学生说一个小朋友坐在牛背上唱歌。于是我告诉他们像这种放牛、放羊的孩子称为“牧童”,他在干吗?我再请学生来说一句话,学生说得很规范: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唱歌。显然,他们已经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地运用。

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

总之,学习语言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5.课外阅读中积累

5.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好、写好作文,功夫在课内,更在课外。于是我经常让学生在家阅读一些短小的故事。但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刚学完拼音不久的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小,阅读能力不强,读书的速度特别慢,容易对阅读产生厌烦情绪。看来,只是简单地给小学生布置下去阅读任务是收效甚微的。为了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又利用种种机会给学生讲些优美动听的故事。当学生兴趣渐浓常常缠着老师给他们讲故事时,我就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课外读物告诉学生,老师讲的都在书里边呢,你们自己去看不是更好吗?等学生读了一定数量的故事后,再开展“故事大王比赛”等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一展风采,这样,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就越来越浓了。

5.2背诵优秀古诗、文章。新大纲要求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另外还有推荐的80首古诗,这些都可以作为语言积累的材料。

5.3学以致用,巩固课内外积累成果。

我经常利用语言实践课、练习课,通过语言、实物、图境、游戏等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用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说话、写话。使学生倍尝积累语言、应用语言的甜头,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内外阅读、积累和运用的习惯。

高中语文的积累篇9

【关键词】语文语言材料课本日常言语交际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积累语言材料”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言材料”的积累包括语文知识、语言表象、思想观念、文史常识、名家名篇、表达方法等的积累。那么,该如何正确认识语言积累呢?其实人们终生都在学习语言,都在积累语言材料,只是这种学习与积累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说到这里,人们会问:既然如此,学校为什么还要开设语文课呢?

原因有两个:第一,尽管人终生都在学习语言,但这种学习是发展不平衡的;在人的一生中,有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机,中学就是这样的一个时机。第二,如果把这种自发的学习变为自觉的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发展的速度就会加快。

我们每天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参加活动、与人交谈……都在不断地接触新的语言材料,一切言语交际的场合都可以成为学习语言的环境。这种学习与积累是随时随地进行的,其内容是无定的,方式也是非常灵活的。与此相比,课文学习是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其内容也是事先限定的。表面看来,语文课本的天地似乎比较狭窄。

事实上,日常言语交际虽然随人、随地、随情景而变化,但都离不开本人所处的环境,受到更深一层意义的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课文学习虽然受到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内容却不受时空的限制,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古今中外,宏观微观,可以尽收眼底。它好像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一个我们无法亲身经历的世界。从这一点来说,语文课本的天地又是无比广阔的。

另一方面,课文的语言水平又是我们日常的言语交际所无法比拟的。“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语文课本是专家学者们精选出来的文质兼美的范例,是提高我们语言水平的最佳营养品。因此,必须重视课文学习(包括与课文水平相当的课外阅读),这就要求教师改革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充分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观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目前有些教师对语言积累的理解过于片面,视野不宽,针对性不强。如何真正有效地创设教学环境,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还需要做许多工作。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些视点:

一是从课程结构上把握语言积累。人们都在强调积累重要,但究竟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积累呢?我们不能局限在语言层面,还应考虑文化积累、生活积累。要跳出“小语文”的习惯思维,否则“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会受到重视,“语文”本应有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就会被忽略。一旦视野被蒙蔽,在语言积累方面,则要么只强调语言材料的积累,似乎只要记住一些好词、好句,语文积累就大功告成;要么只强调语言典范的积累,似乎只要多记诵名家名篇,就水到渠成:至于语言规律的积累,因为怕别人说是在作繁琐分析,就不敢涉猎。

二是科学地把握语言积累的内涵。首先,语言积累是个过程,它不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也不是死背词语解释、语段、篇章。当前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需注意纠正以下倾向:

1.忽视语言积累的记忆与理解、感悟、鉴赏等环节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知识的机械累加。理解文本的具体意义,识别内容的具体特征,了解内容之间、内容与原经验结构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效积累的前提。把学习者的理解、感悟、体验逐出积累的领域,一味强调记诵,只能是事倍功半。语言积累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某些内容的理解、感悟、鉴赏很难一次完成,往往要随着生活经验、阅历的增加多次反复。利用最佳年龄时期多记诵一些优秀作品能够终身受益。但最初的记诵吸收是以理解感悟为前提的,“悟”得越多,记诵的效果也会越好。

2.缺乏一种真正的教学对话。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是,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拥有不同文化和沟通文化的两代人,在沟通中进行心灵碰撞,从而提供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契机。如果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必然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积累需要教师有一系列的智力操作、技术手段和方法策略。

3.语言积累指导偏重于知识的扩充,忽视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增加积累知识更重要。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真正会读书。

高中语文的积累篇10

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少,阅读面窄,语言积累十分薄弱。那么,怎样帮助小学低段的学生有效积累语言,从而提高阅读积累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呢?

一、课堂教学,语言积累的有效主阵地

学生的学习主要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因此,课堂教学是学生语言积累的有效主阵地。而低段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尤其需要教师课堂上得当的指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要在理解中积累,鉴赏中积累,内化中积累。

1.在理解中积累语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识字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环境,教材中阅读教学的内容注重时代气息和儿童的情趣,贴近社会生活。这要求我们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理解、品味语言的魅力,产生积累语言的欲望。如在教学一下《识字8》时,可以采取用词语说句子,结合词语读句子,给词语找朋友的方法,让学生一步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请看理解“清洁”词语的教学片断:

师:看看“清”字是三点水,你知道“清洁”是什么意思吗?

师:谁能用“清洁”来说句话?

师:谁能给“清”字再找几个朋友呢?

只有理解之后的词汇,在学生的脑海中才能够存活,也才能被有效积累。

2.在鉴赏中积累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积累的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鉴赏积累词语,做比较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如在教学一下《春笋》这篇课文时,对“唤醒”一词的教学就可采用结合语境,在朗读的对比中进行体会的方法。

(学生初次朗读“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时,“唤醒”读的缓慢轻柔。)

师:孩子,春笋姐姐是在春雷弟弟的呼唤中醒来的(范读:读到“唤醒”时短促有力),你声音这么轻柔,像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在轻轻地呼唤春笋,想想看春雷弟弟会怎样呼唤?这个“唤醒”该怎么读?

(学生感悟,再读,越读越好)

经过对比鉴赏之后,学生对语句的感悟更加深刻到位,积累也水到渠成了。

3.在内化中积累语言

苏教版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好词佳句,名家名篇。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的语言说一段话或者写一段话,也可以让学生在复述中对课文的语言进行积累内化。如在教学二下《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时,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有学生模仿课文写话:

夏天来了,

我想变一朵小花,

长在碧绿的草地上。

我想变一朵白云,

飘在蓝色的天空中。

我想变一片树叶,

挂在高高的大树上。

最后,

我真想变成大大的游泳池,

让小朋友在里面快乐的洗澡……

看到这样的模仿,可以感受到学生对语言的内化吸收,只有内化吸收后的积累才是积极的语言。

二、课外阅读,语言积累的长效助推器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将有效地推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因此,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应该帮助学生养成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课外阅读,让孩子不仅从课内汲取营养,也要从课外大量的阅读中汲取养料。

1.精心选择课外读物

作为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为孩子选择课外读物时,应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如带有孩子童真特点的书籍《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富有想像力的书籍,如《地心探险记》、《环游世界八十天》等儿童文学经典;此外儿歌、童谣、绘本类的书籍都是低年级孩子们的最爱。如《日有所诵》这本书,里面有短小的儿歌,也有儿童诗和古诗,特别适宜低年级孩子阅读,进行语言的积累。

2.积累形式灵活多样

积累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所以不管是课外的积累,还是课内的积累,都应重视背诵。也可以是剪剪画画写写,低年级的小朋友喜欢剪剪贴贴画画,所以,老师应该抓住这个特点,使之服务于积累。

3.搭建展示积累的舞台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精妙词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要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积累的成果。可以是在语文课上,让他们运用课外阅读积累所得进一步感悟课文,将课文读厚;可以在语文活动课、班会课中,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可以在班级的展板上,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学习。

三、生活体验,语言积累的强效催化剂

叶圣陶先生说:“唯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学生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才越见深切。”生活即语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宽。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有效地催化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国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可见,生活的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投身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千方百计拓展语言学习的途径。如每年过春节时,可布置学生搜集春联;奥运之年,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宣传;南京将要举办2014年青奥会,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已的创意,编写一句宣传标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