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语文积累大全十篇高中语文积累大全十篇

高中语文积累大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4:45

高中语文积累大全篇1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词汇积累单薄贫乏,是学生语文素养薄弱的表现。如果把语言比作高楼大厦,词语就是建造大厦的砖头、砂石,没有足够的、齐全的、优质的建筑材料,何来高楼大厦?这里,“足够”,是建材量的保障;“齐全”,是建材类的需要;“优质”,是建材质的要求。

当然,新课程改革也明确强调词语积累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深入人心,“丰富语言积累”备受关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小学第一学段,“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在小学第二学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所新鲜感的词句。

因此,词语积累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必修课。我们需要系统地规划词语积累,我们需要全面地梳理词语积累,我们需要具体地细化词语积累,夯实小学生语言基础,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词趣教学”的目标定位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情况,我们提出了“小积累大阅读”语文学科特色思路,实施“词趣教学”特色实践,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把“小积累大阅读”做细,做实,做大,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词趣教学”的主要实施途径与措施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词语积累:

1.用词语组织课堂教学

词语组织常规。每个阶段结束,用能体现课堂常规的成语组织课堂,如: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精神抖擞、目光炯炯……老师说一半,学生说一半,在这一问一答之间,既组织了课堂,调节了学生的课堂常规,又潜移默化的积累了词语。

词语激趣课堂。低年级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教学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调动学生的兴趣,维持有意注意。而这些措施必须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词语游戏,词语休息操,使学生既得到了休息调节又积累了语言,同时,趣味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词语促进评价。课堂评价如何有效、高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运用词语进行课堂评价,着力促成评价的到位,精准,与此同时提高课堂效率,确保评价的有效和高效。

2.于教学恰当处送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丰富语言的积累。而在语言积累中,词语积累应该是积累之首。故而,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量的送词,可以丰富词汇量,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如理解了“注视”这个词语后,可启发学生写出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如“俯视、仰视、瞧、盯、瞥”等。

3.词语拓展迁移训练

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换词、仿词、一词开花等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变式迁移中理解、积累进而灵活运用。

(二)在词趣活动中贯穿词语积累:

1.词语派送

根据单元教学所需以及词语积累序列目标,每周进行词语派送,教师进行好词推荐,收集在学生的《词海拾贝之派送集》中,并定时定期进行诵读积累。

2.词语采撷

课外阅读、生活积累也是词语积累的重要途径。根据每阶段的词语积累序列,由学生进行课外搜集整理,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促进阅读。

3.在阅读生活中积累词语

每天30分钟的阅读活动是学生徜徉书海,玩味文字的快乐时光。在自主阅读的同时,让学生发现文字中的亮点,将好词搜集在《书海悦读》册中,并在阅读交流活动中分享互学,在诵读活动中诵读积累。

4.课前三分钟快乐诵词

课前三分钟,是调整学习状态,让学生回归课堂的关键。我们利用这宝贵的三分钟,进行读诗诵词,在韵味十足的诵读中,让学生沉醉于文字,痴迷于语文课堂,日积月累,学生对语文的爱油然而生,水到渠成,学生的语文素养日益丰厚。

5.词汇小专家评比

词语积累如修筑楼宇,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一系列常规评价激励活动必不可少。对每月在词汇积累中学生的成果进行验收评价,评出“词汇小专家”,并对这些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颁发证书、奖章,利用词汇报、宣传栏进行大力宣传,借助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你追我赶的竞争中提升词语积累的质与量。

6.古代经典诵读。利用路队文化,为学生精选中国文化经典著作,让学生反诵读。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格修养,让学生扎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收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积累大量语言材料,为习作表达做好铺垫。

词语积累,看似事小,然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们只有把词语积累这样的“小事”做好了,语文素养之“大堤”才可能固若金汤。因此,我们需要站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审视词语积累,重视词语积累。

高中语文积累大全篇2

执笔:曾海霞

【内容提要】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品读悟词等感悟四法,完形填空、关键语词串联等积累六法,情境造句和移用活用造段运用五法,此外还构建我校“三层次”基本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课内外自觉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长足的进步。【关键词】

感悟积累运用教学三层次读写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

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认识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

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

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

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

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①.“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

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

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

②.“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相互关系:

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教育教学公理、《纲要》《课标》的有关论述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江苏李尊栋和李郭忠两位老师研究的“四读、四培养”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语文本色,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积累”——厚实学生的底蕴;强化感悟积累后的“运用”——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1.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原为我校8个教学班,即本课题组8位执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中途三位教师调离我校,又有一位教师参入研究,一年后,这位教师也调离我校。2006年课题组横向发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语文教师推广,课题研究普及全校。

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定位在对“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

3.变量及其操作定义的具体界定:

(1).自变量

①.在实验教师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言警句,并熟记在心;每月开展课题小组的学习活动;上科研研讨课;参加实验设计等。

②.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精心设计并开展各种的教学活动。具体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摘抄、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上用于交流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各种主题的语文竞赛等。

(2).因变量

①.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②.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词、品句、品读的能力;语言、生活积累;说写结合)

③.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1.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人员:庾群若(副校长)、曾海霞(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大组长)、彭素香(副教导主任)、江冰(语文教研组长)、黄彩琼(语文教师)。

2.实验程序

①.研究实施前期阶段(2003年9月——2004年8月)

召开课题开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转变执研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制定详细务实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第一阶段相关内容的研究。

②.研究实施的中期阶段(2004年9月——2006年12月)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学科教研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展示、竞赛等活动,积累研究事例和资料,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

a.立足以人为本,构建课题管理机制。

课题组以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按照“教导处——课题组——教师”的运行体系,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b.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认识不足,为此,我们印发资料,采用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对“感悟、积累、运用”的理论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丰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帮助教师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科研结题报告·德育结题报告·课题结题报告·怎样写结题报告

c.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

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从平时课堂教育中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

③.研究的总结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8月)

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工作。

在课题研究中,多次组织教师到拉堡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吸取经验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积极参加每一次总课题组举办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写学习体会,或者开展“沙龙”研讨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

(一)、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赛教课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彭素香老师获柳北区青年教师赛教课二等奖,董燕老师获柳州市的赛教课二等奖。同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也不断丰富,撰写的十几篇论文、案例、教案分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四年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阅读方法得当,阅读面及阅读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前测中,有50%的学生阅读兴趣不大,阅读是父母逼着读,为了完成作业而读;60%的学生只阅读卡通故事、动画故事、武侠小说、战斗故事等,而且只看情节,不重文采;70%的学生一、二个星期只看一本书,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90%的学生没有阅读方法。而后测中,100%的学生都喜欢主动阅读,阅读面广泛,几乎涵盖所有体裁的文学作品,阅读量达到每周三本以上课外书籍;而且学生都能有意识地感悟生活、感悟文学作品、感悟名家名篇的表达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说真话、***事、抒真情”系列训练,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习作质量高,每学期作文比赛都能获前三名,远远超出对比班的习作水平。2005年参加全国创新杯作文赛有四十多人获奖。

高中语文积累大全篇3

关键词语文积累语言能力文化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人的一生始终在积累,积累知识、技术,积累生存的本领、为人处世的道理……积累是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生存手段,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的机会。

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整个教育界也都在强调积累的重要。语文积累成为语文教学新的课题。它对于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积累的过程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是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的过程,如果没有积累作基础,语文素养就成了空中楼阁。离开了积累,说、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要学好语文必须强调“积累学习”。

一、语言的积累

现今对语言积累的指导偏重于知识的扩充,忽视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增加积累知识更重要。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自主读书。在我看来,语言积累应包括三方面内容:

1.语言材料的积累。积累语言材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文字符号,积累大量的词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仅要求学生熟记、会写文本中的经典词汇,还倡导在了解词汇意思的基础上用这些词语练习说话。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中有许多描写月光的词语,如“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等,我先引导学生找出这些词,反复朗读,再让他们练写、描写月景的小片段,在积累词语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语言规律的积累。通过听、读理解语言,通过说、写表达思想感受,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要了解语言的规律,把握语言发展的关键。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学生离阿炳生活的那个旧社会实在太遥远,要想让学生理解阿炳的心境和他所拉出的曲子要表达的情感有些困难,所以我先请学生听音乐。那幽怨的曲子立刻把学生的思绪带到阿炳凄惨的生活中去。接着我再让大家读课文,阿炳的不幸命运和坎坷的经历激荡起学生心中的情感之浪。

3.精粹语言的积累。精粹语言往往包蕴着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可以引导学生记诵古今中外精彩的语段、篇章。

现在正是初春时节,我为我们班的学生推荐了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优美的文笔深深吸引了学生。抓住这一好现象,我开展了诵读《春》的比赛。学生与往日在课堂上的表现截然不同,一个个读得神采飞扬。我对他们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积累精粹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能力的积累

学好语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这两方面能力至关重要。虽然语文学习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以相互迁移,但是只有相当的积累,才能够驾轻就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学好语文。

1.阅读能力的积累。文本,它传达的是作者的情与爱。只有读才能把作者深刻的情感挖掘出来。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读者与作者笔下人物进行角色换位,读者的情与作者的情才能和谐统一,文本中那些准确传神的、充满灵性的语言才能唤起学生心中某种情愫。

2.写作能力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形象地描述了语言由积累到运用这样一种最高的境界。事实上,语文学习的规律也是一个从积累到运用的过程。语言的学习,人文素养的培养无疑是在量的储备中逐渐形成的。苏教版的新教材,内容充实,我们可安排学生进行片段的仿写、结尾的续写、情节的想象等写作训练,在习作过程中可安排例文和阅读训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比较其异同,借鉴其用词造句的方法,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把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中把握、积累。

三、生活的积累

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形成高尚的生活理想,积累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生活感受,语文学习才有基础,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阅读理解得深,需要这样的积累;作文写得好,更需要这样的积累。另一方面,语文又是生活的工具,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认识生活,更好地参与生活、改造生活,让自己和他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美好。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并最终能够有效地运用语文更好地生活。

四、文化的积累

高中语文积累大全篇4

关键词:词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07-01

新时代、新社会、新信息、新变化。但是,不变的事情还是有很多。比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下足“词语积累”这一功夫,否则说话、习作等其它训练都无法进行。因为万层楼房皆地起,学习也如此,没有词语的积累就无法提出高质量的学习,就不可能快乐学习、幸福学习。

尤其在当今课程改革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的呼声越来越高,反映了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质量,注重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实践要求。下面,笔者浅谈如何加强词语积累,让孩子们爱上我们的“国学”课程――语文。

一、感知词语,学生喜欢“刺”

一个人要喜欢什么东西,最直接的就是看到实物或实体,面对面感知就不经然间就爱上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积累词语也是如此。当然,小学生在感知词语方面,要经历初读、精读、牢记阶段,对不同的词语进行“刺”,以便牢记心中。

每一阶段,任务不同,因人而异。初读阶段,在阅读课文、欣赏美文等不同内容的时候,孩子们在感知中积累词语程度不同、喜欢词语不同。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我。比如,写人的文章,可边读边分类摘录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词语;写景的文章,初读时可摘录文中绘景的优美词语。在精读阶段,我们要在理解中积累在深入学习课文时,我们可能通过减、添、换等方式,在比较中体会词语的不同情味。在牢记阶段,我们除了可以通过抄写、听写、据意写词等方式巩固学过的词语指点,还以通过用词造句、运用文中的重点词复述课文、运用文中的词写话等方式,在词语的运用中强化积累。

例如,我们细细品尝《四季乌江》这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大胆用词非常丰富。在初读时,我们可以边读边按作者所描写的不同景物摘录自己喜欢的词:描写春天的;描写夏天的;描写秋天的;描写冬天的。这样结合积累,既初步感知了四季的美景,又为进一步揣摩品味词语的形象感、情趣感、分寸感等打下了基础。精读的时候,我们在《四季乌江》一文中寻找比喻词中的“靓词”,最抢眼的词语,大家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如此之美?这样,我们在体会作者用词恰当、理解课文生动丰富的语言形式的同时,也积累了词语。在牢记阶段,我们要大胆创新、开放教学,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感受。同时,引导学生强化对词语的理解,如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繁花嫩叶、桃红柳绿、花枝招展……。通过训练,既强化了词语积累,又深化了内容理解,一举几得何乐不为?

二、活学活记,学生热衷“累”

日积月累,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方能进步。学生们一时高兴记下,可是过了几天就忘记到九霄云外了。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有义务引导学生在“记”“学”方面下功夫,不光分阶段按照目标完成积累数量,还要按照方式完成积累质量,让学生喜欢积累词语,感觉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巧妙引导,注重积累。老师要按照课前预习、造句运用、说话训练等方式进行日积月累,让学生知识面越来越广,学习越来越自信。课前预习。每篇课文都有需要识记的字音、字形、词义,对于这些词语我一般让学生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自己预习课文时先背过,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检查学生对于这些词语的记忆和理解程度,这样可以让学生查漏补缺,找到自己识记的漏洞。造句运用。对于一些使用频率高,学生又较陌生的词语,不仅让学生要记住它的读音、字形及意思,还要会运用,即让学生对词语进行造句。如“鹤立鸡群”。我找上中下三等分别两名共六名学生对此进行造句,直至彻底会用这个词语为止。说话训练。每周学习完新课后,我就会从学过的几篇文章中找2-5个以上意境优美,学生又容易忘记的词语无序地放在一起,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将这些词语连在一起,说一段话。

词语积累,更需课外。学习知识,主动权在学生,一切要靠学生。一是要模仿好句,做到背名篇,仿名篇。对于课内学到的一些名家名篇名段,也一定要督促学生背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背的精彩句子多了,学生在写作中很自然就会去模写名家的语言、名家的文章结构,然后运用到写作中去。二是做好个性笔记。每周五都有学生的读书课,要求读书时眼前要有笔记本,手中要有笔,桌上要有字典。不认识的字要积极查字典,遇到好词好句要记录下来。实现每月一评比,开展一次好词好句的积累大赛,比谁记得多,比谁用得巧,用得美。最后评出词语积累最多奖,最精彩句子奖,最感人句子奖等奖项,以此激励学生在平常读书中注重积累好词好句。

当然,学生的积累和习作,贵在坚持不懈、不知疲倦,而我们老师一定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三、自然而然,学习快乐“学”

我发现,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没有引起多数老师的重视。因为有部分老师认为,在低年级进行语言文字积累,实际上是徒劳无功,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识字写字上,语言文字积累更是十分欠缺。

高中语文积累大全篇5

[关键词]和谐课堂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语文素养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全面发展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和谐课堂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充分发展为目标,使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教育影响力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上产生共振,进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益的课堂。和谐的课堂的核心特征是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一、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应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我们可以从体验感悟、语言积累、阅读背诵等方面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体验感悟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以生活为本,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审美、情感体验,激发和指导学生主动感受,主动体验,乐于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独特感受与理解,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通过“类比”,用“心”体验文本中的情感与思想,启发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主动体验,产生共鸣,并在激情朗读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进入角色,在心灵上受到震撼、荡涤;启发学生运用联想思维,向同桌或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生活与作品描述相类似的经历感受,相互交流,展开讨论,谈出自己对文本的不同认识、看法,或对文本得空白处进行补充、拓展、续写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能明辨是非、善与恶、美与丑,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继承现代人类文明成果,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乐观向上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语言积累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基础。学生要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必须积累一定量的字、词、句、段、篇,即是要牢固地掌握常见的三四千个汉字,作到能正确读写,了解其含义;掌握较丰富的词汇;学会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还要积累大量的名言、格言、警句以及谚语;背诵相当数量的经典诗文。我们要教会学生积累语言,并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汉语所负载的人文内涵,积淀丰厚的人类文化,以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

在阅读背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自古以来,人们都强调诵读的重要性,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他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无数的文人墨客与文学大师。所以说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指导,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让学生阅读、背诵大量典范的语言材料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默读与朗读、带着问题读,展开想象读,创设情境读,分角色读等;读教材,读报纸杂志,读诗歌,读散文,读寓言,读童话等。我们要教给学生阅读背诵的方法,如一般的内容可用略读、浏览的方法阅读,重要的地方一定要精读,达到使其文好像出自吾之口,使其义好像出自吾之心的程度;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掌握记忆的方法,学会理解记忆,如朗读记忆,默读记忆,抄写记忆,听读记忆,识记后回忆等。

二、在生活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和谐发展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指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运用语文,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从而形成语文素养。

指导学生将课内外语文活动结合起来。如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语文文本内容去收集相关信息资料,通过阅览室、网络或图书馆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方法收集语文本内容相关的材料。这样既可以通过收集的信息帮助理解文本的内容,又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收集材料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进行判断取舍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和提高的过程。

指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积累。要引导学生在自己周围,如电视、广播、家庭、邻居、公共场所、旅游、社会活动等与人们交往中积累运用语文。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有用的内容及时的不拘形式的记录下来,如精美的广告用语、经典的电视剧中规范的语言材料、谚语、歇后语等。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到工厂、农村、市场、商场、医院、法院、纪念馆、博物馆等各种场所去参观、访问、调查,学会观察生活,学会与人交往,丰富生活阅历,积累感性经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

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语文。如设计班级活动串词,为学校艺术节、科技节、联欢会设计广告语和海报,在学校运动会上当小记者,在三八节、母亲节与亲人交流谈心,为美化市容写建议书等等。又如,模拟法庭辩论、市场交易的讨价还价,举办小型的演讲会、辩论会,学写导游解说词等。

三、在实践活动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素养内涵的丰富性。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语言的积累,而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等语文素养的培养;重视书面习作训练,忽视口语交际训练;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忽视综合性学习。

高中语文积累大全篇6

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举足轻重,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学生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奠基”,那些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储备也就缺乏“后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带着这样的困惑,我谈谈个人的一些收获与想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各方面知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学资源,精心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信念时,学生就会再今后的学习中不怕失败、敢于挑战。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各种导入方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惊弓之鸟》这个寓言故事是,这样导入:“一天,射箭能手更羸陪国王去打猎,发现天上飞着一只大鸟。于是,他对国王说自己不用箭就能把这只大鸟射下来。你们相信吗?现在,我们读课文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听说训练

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激发学生听的情感来培养听的习惯。教师要通过富有情感的、抑扬顿挫、生动流畅的语言展开教学,让学生认真地写。

(2)强化学生理解和记忆能力,培养说话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回答,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重视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对一些篇幅较长但内容相对简单的文章,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述重点内容,其他同伴认真听并判断是否全面;如果概括不全面,同伴就进行补充。这样通过师生互动,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训练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小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在说话过程中语病较多,意思表达不够准确。语文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加以引导。说话训练要由简单到复杂、有句到段。刚开始是,可要求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际每天练说一句简单的、完整地话;然后,逐渐发展为每天练说几句话、一段话。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让学生在口头表达中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句子。

2、读写训练

(1)要加强阅读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设计问题,有目的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多做笔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读到好文章,让学生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将一些句子和段落摘录下来,并归类整理、灵活运用。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领会了作者的立意方法、表达方式。

(2)写作阅读有机结合,通过写作深化阅读。广泛的阅读能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写作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勤写多练,才能得到实现。

三、鼓励学生不断地积累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因此,语文素养的养成不能仅仅靠“教”出来,还需要平时生活的日积月累。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颖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不断地积累。

1、随课文积累

(1)品读赏析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确,语文教学中,心须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在鉴赏、体验中,情感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水融、相得益彰。

(2)抓住主题词扩充积累。一位老师上《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上课伊始,老师以“夏天”为主题词让学生“用一个词说说‘夏天’,并要求所说的词不能重复。”果然全班有二十几个学生开火车说了二十几个词都不同。这是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据了解这是他们学校二年段开展的“主题词”教学研讨,老师在备课时应抓住课文的主题词,每节课必须围绕主题词扩充积累。试想一下,这批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能在老师的引领下,每节课听到二十来个的词,那么到了小学毕业后,每个学生顺口道来的还不都是好词好句吗?

(3)随课文扩展积累。语文教材中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很多积累的项目,教者应充分发掘并超越教材,让学生在学文中获得积累的升华,并为培养语文素养作有效的储备,如第五册的《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描写秋天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很多,你还读过哪一些。教者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摘抄识记描写秋天的古诗,学生就能耳熟能详地背出《夜书所见》等诗歌。当然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也应该让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

2、随课堂积累

高中语文积累大全篇7

英语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显形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包括词汇、句子、文章、习语等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的实例,有代表性的错误用例和语言修改范例,通过运用、积累成为自己的“语言库”。②隐性积累,包括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方法的积累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指导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学生语言知识积累和梳理:

1.朗读、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

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经典句型、篇章、习语、名言等,必须记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感、审美素养。诵读是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桥梁,有助于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学生通过朗读向大脑输入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知识材料,有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子,形成有规则的语言结构,进而促进其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叫学生记诵还要注重学生记诵方法的培养,提高其记诵效率。

2.学会整理记忆,烂笔头好于好记性

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老师帮助学生分类归纳,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的方法进行积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任何记忆过的东西在没有达到牢固记忆状态之下,如果不能够做到适时地复习,都会有被完全遗忘的可能。因此,语言输入之后还需进行巩固。因而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做好笔记、记录经典准备好复习时所需的语言材料。另外,语言材料的输入和巩固过程是一个反复刺激、不断加深印象的过程,是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持久记忆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否自如输出的关键。

3.加强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为了让学生在课外自主积累,笔者为扩大学生词汇量,丰富他们的语言知识,常鼓励他们自主积累课外读物的语言素材。不少学生喜欢读《新概念英语》、《英语世界》,这些中英对照的故事趣味性强,语言优美,能激起阅读的兴趣。基础好点的学生,还喜欢订阅《21stCentury》、《ChinaDaily》等报刊,报刊内容丰富,语言地道,版面内容相对集中,如:有文化生活版、体育娱乐版、时事新闻版等,这更有助于话题词汇的积累。

4.合理安排检测、有计划的梳理学生所学

高中语文积累大全篇8

一、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课标要求,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呢?

丰富语言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丰富语言积累落实在语文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中。

1、植根教材,积累母语规范的表达。立足课堂,重视文本的阅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主阵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确实,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许多课文,无论是在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还是在遣词造句、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能对学生的习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利用教材有层次、有步骤、有意识地读写结合、点化学法、以读导写、读中学写,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2、拓展散文,积累美仑美幻的语言。中外现代散文名篇很多,蒙蒙的春雨、烂漫的山花、滴露的荷叶,在作家的笔下都赋有了诗情画意。选择性的介绍给学生欣赏和记忆,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语言表现力有极高的帮助。

3、经典诗词,积累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语文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在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优秀的古诗文都是中华智慧的结晶,都堪称艺术经典。古诗词经典作品,以其含蓄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深邃的思想、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为人们所喜爱、传颂,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典范。通过对这些艺术珍品的学习、积累,可以使学生掌握祖国无比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可以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脉搏,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若在习作中加以恰当应用会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4、名言警句,积累人类智慧的结晶。言简意赅、充满哲理的名言警句,它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对学生从修身、处世、治学、持家、明礼、交友、气节、励志等方面引导。名言警句可以做文章的“凤头”,也可做“豹尾”,名言警句还可以演化拟题目,张显文采;习作中用名言警句,表达简练;生活中用名句沟通,积淀语言。青少年时期是精力最旺盛、记忆力最强的时候,训练记忆,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慢慢理解消化,进行自我教育,无疑将对学生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升文化品味起到积极作用。

5、学生作文,积累榜样稚嫩的语言。“好作文是评出来的”:课堂作文人人评,当学生提起红笔勾画评点他人和自己的作品时,发现他人和被他人发现闪光点时的那种幸福感和快乐感无疑会让学生对学习语文、练习写作产生极大兴趣;经典语段师生共赏,并比赛记忆和创新,当学生习作被当范文欣赏和记忆时,成就感不言而喻,当然会对学生习作兴趣产生极大地推动作用。教师应常用发现式点评(发现新的亮点及时提取、表扬)”“总结式点评(发现共性问题及时总结、点拨)”“精彩处点评(发现个性化创意或者精彩句段及时表扬、推介)”等等。也就是说,一旦发现学生有进步、有价值的发展点,教师就即刻大力推介、表扬和激励,力求举一反三、以点带面。

二、语言积累很重要,生活积累更重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1、首先积累生活化语言。那些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贴近生活的语言,我们极难从课堂和书本中获取。那些来自于生活的俚语、典故,极具浓郁的乡土气息。那些流传于街头巷尾的民歌民谣,更具浓郁的生活气息。我们要引导学生做执著的淘金者,养成多问、多听、多记的良好习惯,从生活中吸收营养,在阅读时才能产生共鸣,在写作时才会给习作锦上添花。大凡有成就的作家都从中得到过益处,吸取过养分。

高中语文积累大全篇9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积累;语文学习;开源;导流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卡莱尔说:“书籍是当代真正的大学。”虽然现代人获取知识的途径多了,但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书本。人们从书本获取知识的手段不外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老师教授的课堂学习,另一种就是通过课外的自学,即课外积累。课外积累对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课外积累对中学生作文写作起到开源和导流的作用

课外积累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学生课外积累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积累比课内教学更重要,正如吕叔湘先生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积累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积累。”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环境的扩大,日益意识到课外阅读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在对一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基本上都阅读过这些名著:《西游记》、《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阿衰漫话》、《豌豆》、《世纪门槛的足迹》、《七年级开窍作文》、《中学生限字作文》、《淘气包马小跳》、《菁华阅读》、《少年文艺》、《中学生天地》、《少年儿童必读的小故事大道理》、《智慧故事三百篇》、《十万个为什么》、《学海风暴》等。丰富的读物,不仅增加了他们的课外知识,更是提高了他们的合理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在作文写作中起到了很好的开源与导流作用

二、课外积累对中学生口语听说起到开源和导流的作用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掌握这一交流工具。通过对课外的阅读积累,学生可以掌握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成语、歇后语等经典词句,这对课堂阅读有着很大的帮助。

成语作为一种传统悠久的固定着的语言形式,其简洁、具有较强的变现力,而且很多成语还关系着一连串的经典故事。如果中学生在课外积累中掌握了大量丰富的成语、歇后语等词句,无疑会给他们的课堂阅读与语言表达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据统计,一些注重成语积累的学生,90%的学生都在口语听说中表示自己见过这个成语,对这个成语也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某校1班学生在上课时遇到这么一个成语——七月流火,老师询问下面学生这个成语大概是什么含义,很多学生答不出来,。老师就进一步询问,你们听到这个成语后,觉得是温度上升了还是下降了。当时很多学生都说温度上升了,可有一个同学却说不是上升,而是下降。老师让这位学生解释,学生就说在学完《诗经》节选后,自己看了其他的节选,其中就有《诗经·国风·豳风》,里面有一句是这样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当时对于七月流火进行了注释。由此可见,课外积累在语文阅读学习和口语听说交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课外积累可以增加中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

文学常识是语文学习中的基本组成部分。虽然近年来全国各省都没有把文学常识列入高考语文考纲之内,但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和了解却是必不可少的。中学生通过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可以很好地掌握语文教材中作者的相关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某校经常性开展文学常识竞赛活动,各个年级的学生纷纷报名,并且非常认真专心地准备,一些在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还被送往各大电视台参加一些常识答题之类的节目,比如江苏电视台的《一站到底》等节目。

四、关于加强中学生课外积累的建议

随着电脑的迅速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的到来,中学生课外积累的范围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是聚焦到了电脑荧屏之中。然而,很多中学生对课外积累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被调查的学生中70%无课外阅读计划;1/4的学生一学期未看一本书,没有一个学生一学期读5本以上的课外书。这种课外阅读的随意性,将无法实现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课外阅读量。在读物的选择上,存在盲目和随大流的现象。对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一)从学校的视角来思考

本文笔者认为,学校应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培育校园课外积累文化。在校园显眼的地方贴上“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等等读书的名人名言,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四季园”安放木质长条凳,以便学生在此静心读书。鼓励学生利用午休时间、课外活动时间到长条凳上手捧课外书籍进行阅读。

(二)从语文教师的视角来思考

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室后墙上建立班级图书角。课外读物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用压岁钱、零用钱每期至少添置一本课外读物,这样一来班级图书角的书就会逐渐增加和更新,全体学生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读物。

(三)从中学生的视角来思考

作为践行者,学生首先就要意识到积累的重要性。然后在积累过程中慢慢掌握方法和技巧,并逐渐培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陈桂娇.让我悄悄地爱上你——浅谈课外积累兴趣的激发[J].陕西教育(行政),2010(3):43.

[2]艾比布拉·热合曼.浅谈如何把课外积累与写作相结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5).

[3]杨梅.巧“链接”,促积累[J].考试周刊,2011(46):74.

高中语文积累大全篇10

一.“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陶冶情操,培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地语言积累的意识和习惯,我校在每学期举行一次精彩纷呈的学生20分钟古诗、名家名篇、成语、词语、优美句段等口语才艺,以及学生日常积累的日记、作文、采蜜集、手抄报、剪贴报等丰富多采的图文材料展览。让学生感觉这是一次语言积累的饕餮大餐,都乐于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语言积累沉淀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让学生从心中感受到“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的真正内涵,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积累的热情,浓郁的读书氛围弥漫了整个校园。

二.“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利用传媒,听中积累。

特级教师于漪说:“读有字书,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读无字书,吸生活之水,开阔视野。”当今传播媒介丰富多彩,电视、广播、录音机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通过这些传播媒介学习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对所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学生耳熟能详,就会从中积累语言文字,有时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受。这些都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要努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组织学生认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新闻报道、各种活动等,碰到一些新词、妙句,随时记在摘抄本上。在收听、收看完后作适当讲解、赏析,让学生获得活生生的语言文字。不仅如此,教师们还把“听”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平时选购一些优秀的富有儿童情趣、富有生活气息的中外儿童诗或短小精美的文章的磁带,让学生带回家听,由此产生读的欲望。这样,并没有强迫性的要求,学生由“听”到“看”,自然水到渠成,引起学生兴趣,就能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并为进一步丰富学生语言作了铺垫。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扩大阅读,读中积累。

教师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面。为学生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如冰心、巴金、老舍、朱自清、鲁迅等名作家的书籍,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并要求教师们坚持做到以下四点: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2、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其会读会摘录;3、提出语言积累的具体要求,对所摘录的好词好句好段,要求学生每两周进行一次自我梳理,归类“入库”,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翻箱倒柜”,使积累的语言文字不至于“发霉烂掉”,从而提高积累的长久性;4、每周定时检查,并作好统计,在每学期末,开成果展览会。这样做,促使了学生更自觉、更认真地进行阅读,保证了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阅读的热情,培养阅读的习惯,巩固其成果。

四.“油然作云,沛然下雨”:畅所欲言,说中积累。

说话是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它能让学生一方面运用积累的语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积累语言。为此,课题组在学校进行教师培训,要求教师们为学生除口语课外,在课堂上增设“说话园地”这一环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如开展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训练,让学生按座位顺序,每人一次,提前准备自己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欣赏会,让学生将自以为优美的词、句、段与同学一道仔细品味;每两周举行一次故事会,或诗歌朗诵会、好词好句接龙比赛、辩论会等,活动中,人人必讲,这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促使学生读相关方面的书,而且巩固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逐渐做到“油然作云,沛然下雨”的境界。

五.“心入于境,情会于物”:增加习作,写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