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解读十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解读十篇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解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5:26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解读篇1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应当根据学生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和延伸,在实践中使学生能够感知和体悟生命,进而敬畏和珍惜自然。由此可见,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单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求对学生观察、实践、探究能力的提高,进而使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还要尽可能教给学生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研究生物学的能力,把发现真理的“钥匙”交给学生,特别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的形成。使他们在面对新的情景和现象时,有勇气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敢于探索,勇于开拓成为开创型人才。

本文作者以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中使用的指标体系为参照,结合高中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设计惠贞书院高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调查问卷,从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的渠道、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中学生的基本生物学核心素养、中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评价和态度等方面展开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82,回收有效问卷480份。调查对象包括高一、高二选考、高二学考、高三选考四类学生。

一、惠贞书院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一)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渠道单一、时间较少

高中学生获取生物信息渠道的前三位依次为网络(65.2%)、课本及课堂教学(50.9%)、电视(37.8%),其中,不同调查对象的选择差别较大,高一和高二学考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占首位,分别为66%和63.6%,高二选考和高三选考学生则主要从课本及课堂教学中获取。调查显示,除正规学校教育外,大众传播媒体是学生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从这个特点来看,学生还缺乏核心素养培养意识,只是一种无意的获取。

调查学生经常阅读的文章内容后发现,主要有流行小说(46.0%)、时事热点(43.6%)、科普读物(36.7%)。高二选考和高三选考学生更喜欢科普读物和时事热点,高二学考学生更喜欢时事热点和流行小说,显示出学科特点及学生的不同爱好与所选学科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对不同学科学生的访谈表明,有50%以上的学生虽然喜欢课外科普读物,可由于课业负担重、科普读物少等原因很少阅读,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学生科学态度的不足。

根据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的时段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段的学生每天接触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时间约为1小时。在对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阶段的调查中显示,有93.0%的学生认为在高中阶段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这与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和对生物知识吸取的重视程度以及高中生物的知识量有关。但调查显示:12.7%的高二学考学生选择初中阶段是其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的时期,说明“科学”对于非生物选考学生来说仅仅是知识含义,也说明我们对青少年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教育的匮乏。

根据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渠道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网络、课本与课堂教学,学习阶段主要在高中阶段,更喜欢阅读小说,对科技读物涉猎较少,接触媒体的时间平均在1小时左右,高中是生物核心素养获得的主要阶段。但学生科学态度不足,缺少了解生物科技知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二)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感兴趣,但基础较差

针对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兴趣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分别占24.7%和62.9%,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占74.2%,这是令人鼓舞的数据,是提高高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但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学考和选考学生对生物的兴趣程度差异明显,选考生中也有少部分学生表示不愿参加生物活动,这与学生所学学科及对科学的认知态度有关。

在学生对基本生物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对5个生物科学术语均选择“了解”和科学观点能答对5道及以上的学生作为“了解基本生物科学知识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了解基本生物科学术语的学生为12.3%,了解基本生物科学观点的学生为55.1%,在教材和媒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正确率较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教育、课堂学习在获取、积累知识中仍起着重要作用。

(三)学生具备一定探究能力、对生物科技持正面态度

本问卷从客观精神、探索精神、质疑精神、公平竞争与合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惠贞书院的高中学生对人、对事基本能够秉承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当与他人有不同意见时,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善于和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科学实践活动。

针对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看法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科学技术持正面和积极的看法,能认识到科学对当今世界及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对科学技术充满希望。但是学生对于重要生物问题的关心程度不高,高一和高二学考学生不太关心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占50.9%和12.7%,说明缺乏忧患意识的学生仍然存在。

(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总体状况

学生若能同时达到对科学常识和概念的基本了解、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有关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了解,就可以认为其具备了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水平。

本次调查显示:惠贞书院高中学生具备生物核心素养的比例仅为7.5%。高一学生有10人具备生物学核心素养,比例为5.8%,高二学考和选考学生分别有4人和12人,占比分别为5.5%和12.7%。整体来说,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水平较低,对生物科学术语和知识的掌握明显不够,尤其是高一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相当匮乏,且不具备完整科学观点的学生比例高达55.0%,能够掌握生物方法的也仅为35.5%。高一和高二学考学生对生物与社会的关系的了解差距不大,但与高二选考学生存在较大差距,这可能与学生在高中阶段参与课堂学习、选修课教学、多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关系密切。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解读篇2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在2014年启动的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中,将核心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的根本指针,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课程改革和加强培养学生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两大热点话题。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核心素养在英语学科中的具体化,是学生在学习了英语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具体体现。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以及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活动中,具有的感知语言和领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指的是人的思维个性特点,能够反映出个人在思维方面的辑性、批判性以及创造性等特点和水平。思维能力是认知因素,包括分析、评价和创造等方面的技能。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包括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方面。通过中外文化的比较,学生能够树立世界眼光,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学习能力指的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主动拓宽学习渠道,逐步形成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意识潜能和品质。

二、英语阅读教学环节的设计

阅读课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课型,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在发展核心素养的阅读课上,教师应注意以下四个环节的设计。

1.阅读环节

读是语言输入的过程,分为默读、诵读和朗读等形式。阅读课教学应重视深层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知并领悟文本语言的结构美、节奏美和意境美。学生在阅读中可以积累文化知识,有助于理解异国文化。阅读课堂活动的设计应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默读文章,以读的方式理解社会情境中的语言表达意义。

例如,在学习外研版第一册module3myFirstRideonatrain这篇阅读文章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阅读活动:学生阅读第二段并回答问题:whatdidalicethompsonsee?whatdidalicethompsondo?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作者所看到的景色和所做的事情,感受作者语言描述的美。

2.探究环节

探究有助于语言的内化。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可以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等,查询生词的词义,分解长难句。通过探究,学生可以理解跨文化差异的表达方式。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可以训练思维技能,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外研版第一册module4aLivelyCity这篇阅读文章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阅读探究活动:学生阅读并探究以下问题:Shouldweputupalotofhigh-risebuildingsinallcities?探究环节可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分享环节

分享可以促进语言的内化和强化。在探究环节,教师通过设计对话和小组活动,让学生了解语言意义和语法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增强交际经验。

例如,在学习anighttheearthDidn’tSleep这篇阅读文章时,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组,设计以下阅读小组分享活动:设计小组活动,合作讨论问题:whatcanwedotoreducethedamageofanearthquake?whatcanwedobeforeanearthquake?whatcanwedoduringanearthquake?

4.表达环节

表达是语言学习的输出环节。表达活动包括梳理故事情节、勾勒文章脉络等。人物表演和文本改写也是表达的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在活动中提出观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力和解释力。

例如,在学习inSearchoftheamberRoom这篇阅读文章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阅读表达活动:isYuanmingyuanworthrebuildinginBeijing?Giveyourreasons.

总之,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外,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和文化品格。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设计系统化的教学活动,建立并完善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琳.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6(1).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解读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英语;助学课堂

对于学生来说,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下就能成功的,而是一个需要后天获得的长期过程,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开启“助学”模式,对于我们所选的教学内容进行精选,以及对教学方式进一步优化,让“助学”模式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引领者和帮助者,这样才能通过“助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理清“助学课堂”概念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该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所以培养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兴趣,是促进他们主动进行英语学习的基础。我们英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所以通过“助学课堂”,也就是指在英语课堂中,教师通过“师助”“互助”和“自助”这三种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对于开启“助学”模式来说,“助学课堂”对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来说,对学生是比较有利的,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这也是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过去我们更多考虑的是英语教学能教会我们的学生哪些知识与技能。但是现在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当下的英语教学能够给我们学生的未来带来哪些有用的东西?结合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我们培养学生的核心素B有哪些?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如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基于这样的思考,提出英语“助学课堂”的教学主张。

二、围绕核心素养,构建“助学课堂”实施的策略

1.通过“师助”方式,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我们教师在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师要发挥“师助”的作用,这对于培养初中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来说,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首先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要先给学生讲一些关于英语学科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能够真正明白学习英语对于他们是多么重要。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英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关于如何学习英语的方法,这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初中生的英语词汇量是非常有限的,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单词,这对于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天都学习一些相关的单词,再让学生对相关教材适当学习,这样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简单的英语读物,这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还是比较好的。

对于学生来说,歌曲的魅力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英语歌曲的学习,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还有助于提高英语素养,是一举两得的方法。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交流,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口语

交流。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主要还是倡导“以学定教”理念,我们教师要在学生学习英语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帮助,把握“三助三不助”原则,即:助在学法处、助在提升处、助在偏离处;对于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助、对于学生通过互教互学掌握的不助、对于学生在通过合作探究把握的不助。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情况,对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引导和点拨。

2.通过“自助”方式,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自助”在教学中主要是倡导“先学后教”的理念,这主要是指导我们的学生,运用已经有的学习能力和方法,尝试完成自己提出来的学习任务,或者是我们教师给学生设计好的学习内容。在这个“自助”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助学习这个建构,把自己已经学习到的知识经验,以及即将学习的内容,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我们所说的课前“自助”学习,指的是我们的学生独立完成预习任务。学生根据我们的“预习单”要求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我们学生主要是先根据音标对单词进行熟悉,借助每个单元的英语单词,并且通过查英文字典了解英语课文中“生单词”的意思,把我们的英语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同时把英语课文标上小节号,简单了解我们英语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尝试阅读英语课文的内容,并对英语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这样就不难理解我们英语课文中提出的问题了。课前“自助”学习的关键还是要有一个明确以及适量的学习任务,所以“预习单”的设计显得尤为关键。如果在“生单词学习”时,我们的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两个栏目,第一个是“我学会的生单词”,第二个是“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课后“自助”学习,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完成课后拓展的学习内容。课后“自助”学习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个就是拓展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容要适量,让学生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完成;第二个就是我们的教师对于学生拓展的学习情况要及时反馈。

3.通过“自助”方式,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互助”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主要是倡导“互教互学”理念,这主要是让我们的学生能够通过交流、质疑等形式进行相互学习、相互之间进行启发并且尝试质疑。我们所说的“互助”就是让学生之间有一个“互教互学”的过程,这样学生之间有了交流,那“互助”学习也就方便开展了。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有两个时段体现得更明显一些。第一个就是我们的学生在交流展示预习的成果。我们学生主要是围绕朗读英语课文、整体感知、字词学习这三个方面组织“互助”学习。朗读英语课文的时候,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朗读、同桌之间互读,并且相互纠正在朗读英语课文时的错误。整体感知,让学生围绕英语课文的题目、人物、故事说一说英语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单词学习,让学生汇报自己学会的生单词,特别是通过提醒同伴注意的方式,强化识单词、写单词的方法以及能力。我们学生在朗读英语课文时读得要自然。整体感知时,要理清楚英语课文的表达顺序,同时尝试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概意思,或者是复述英语课文。第二个就是学生深入研读后的交流。学生通过英语课文进行深入对话,这样学生就有了自己对英语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然后可以组织学生在全班内进行交流,这个时候的英语课堂应该就是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不断进行碰撞、不断进行深入、不断生成的时空,这个时候学生在交流、质疑等辩论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对英语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的教学目的。我们要通过“助学课堂”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具体实践中进行操练。

参考文献: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解读篇4

一、深度阅读史料,找到“契合点”

历史学术型课堂的建构离不开对史料的深度阅读。何谓对史料的深度阅读?国际权威阅读评价项目piSa、piRLS和naep都从阅读的认知思维角度将阅读能力划分为三个层级,尽管三者阅读能力层级的名称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一致的,都可以概括为字面性理解、推理性理解和批判性理解三个层次,三者呈递进的层级关系(见表1)史料的深度阅读正是依据上述层次,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过程。新高考试题中的第Ⅱ卷部分,试题的问题设置本身就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并要求考生的阅读水平达到相应的层次。以2021年全国高考历史乙卷第47题为例:材料一:冯道(882—954),“少纯厚,好学能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曾居高官显爵,自号“长乐老”。其自诩:“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非人之谋,是天之祐。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据《长乐老自叙》等材料二:史臣曰:(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冯)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旧五代史》材料三: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然使忠义之节,独出于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新五代史》(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冯道的评价。(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从对史料的深度阅读的视角来审视该题,对第(1)题的回答,要求学生的阅读水平达到评价的第一、二两个层次,即提取材料字面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和概括,所谓知其然;对第(2)题的回答,要求学生的阅读水平达到评价的第三个层次,即对材料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深入了解作者提出观点的背景因素,所谓知其所以然。历史学术型课堂的建构重视探究、反思和批判,与对史料的深度阅读过程相吻合,而且二者之间高度契合。学术型课堂的建构需要运用丰富的史料,以史料设置学习情境和问题,增强教学过程的探究性、思辨性。譬如,学生通常想当然地认为宋朝“积贫积弱”,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研读新教材中新增内容——宋代社会的变化,以及相关“唐宋变革论”的学术成果,从多个领域辨析北宋“贫、弱”在哪里?发展又在哪里?对于一些政治制度的演变,如选官制度中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等,教师可以运用史料梳理源流、分析利弊,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通过对史料进行深度阅读来建构学术型课堂,选择的史料一定要精当、真实、权威,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应当优先选用教材中提供的史料。这些史料主要设置在教材的辅助栏目,如课文引言、史料阅读、历史纵横、学思之窗、问题探究等。有时,仅仅依靠教材提供的史料,师生共同对其进行深度阅读,就可以建构起学术气息浓厚的学术型课堂。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对于宋初政治改革的评价,教材一共提供了四则史料,分别放置在史料阅读和问题探究两个栏目。史料的作者苏洵、范祖禹和叶适身处不同的时代,站在不同的立场,出于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对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褒或贬,具有很强的学术思辨性。

二、针对核心素养,靶向“着力点”

新课标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5],“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6]。可见,新课标对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和考试评价都指向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021年全国高考历史文综甲卷选择题,第24、26、27、28、29、30、32、33、34、35题的试题命制都主要地指向了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第25、31题的试题命制都主要地指向了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当然,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五元一体的,不可割裂。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过程中需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需要将史事放在特定的历史时空条件下去理解,以及家国情怀的价值追求。所以,高中历史学术型课堂的建构必须与学科核心素养深度结合,把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作为学术型课堂建构的“着力点”。如何将学术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建构学术型课堂?教师不妨围绕某个有学术价值的探究主题,提供典型的史料,从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对史料进行分析和解读。譬如,在对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探究中,刘洪生老师建议采用国际性与宏观性的视野,将英国与荷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欧国家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英国的政治体制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稳定的环境,而这恰恰是其他欧洲国家所缺乏的。此外,采用多元化与多维度的视角对该问题进行历史解释,包括煤炭能源储备、社会结构、科研与成果转化、文化素质、致富观念等。[7]教科书的正文部分多是结论性、概括性的表述,在学术型课堂,教师可以使用史料对其进行一番实证探究。教材简要地介绍了明清时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贸易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这一史实。教师不妨带领学生从明代小说如《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中找寻白银在中国流通的信息,加深对这一史实的理解。笔者在执教“秦汉史专题”复习课时,从马克思科学实践论的视角阐述时间、空间与人之间的一体和互动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秦朝在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是中华农耕文明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农耕经济已经形成的社会空间需要郡县制这一地方治理模式。农耕经济的生产方式有可能向南方丘陵地带推广,却不能向北部草原游牧地区推广。秦朝在当时的社会时空条件下,主动地部分改造了南方的社会空间结构,将南方地区成功地纳入国家统一的范围。但是,秦朝在统一全国之初,对社会文化空间中各地区的差异性缺乏清醒的认识,用严刑峻法简单粗暴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秦制、秦法,所遇阻力可想而知。汉朝建立初年的地方治理充分考虑到了社会空间结构中各地区的差异,实行封国制的地区基本上是在距离关中较远的原燕、齐、楚等地,而实行郡县制的地区基本上是在原来秦地,以及较早被秦国兼并的韩、魏等地,这些地区早已习惯了秦法、秦制。这种“东西异制”、“因俗而治”的地方治理模式避免了因习俗差异带来的地方治理的冲突,用较小的代价迅速稳定了社会秩序,并发挥了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西汉的经济很快地恢复和发展起来。

三、创设学术情境,搭建“支撑点”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解读篇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和文化精髓,是兴国之魂。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起到一种有效的积极作用,对初中生的教育意义重大。本文从语文教师的行为示范、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等方面阐释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目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确立,他们的知识面得以扩大,独立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个人视野变得开阔,对一切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有着广泛涉猎的浓厚兴趣,个人的能力也得以充分发挥。而在此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语文学科占据了课程的主导地位,在课程分配的时间和分量上都有着其他学科无法超越的优势。语文课程除了教授他们最主要的语言文字等基本知识之外,其重要功能就是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因此语文学科特有的知识性、实践性、文学性、美育性等特点,使得语文学科成为重要的培育和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载体。正因为这个作用,语文课程教学就应充分发挥其重要功能,在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得语文教学对象的青少年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不可偏废的属性,对于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青少年对祖国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先天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外,还要着重进行青少年的价值观培育。

一、初中语文教师行为示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圈大部分都在学校内部,而教师在青少年的学校交际圈中占着重要分量,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因此,要提高初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必须让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确保教育的正确方向。教师在与学生日常的接触交流中,要坚持言行一致,除了在课堂上渗透价值观教育外,更要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让每位学生都能感知它、领悟他,从而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作为语文教师,更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的优势。十后国家首次凝练了12个词,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概括。其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首先,语文教师要加强自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通过各种书籍刊物学习、各种会议精神的落实,领会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并能解疑答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要遵循基本的教师职业操守,然而,现实中有一些教师做得远远不够,更谈不上给学生做好示范引领作用。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加强自我素养的提高,正确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符合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其次,在认真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还要做到知行合一,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从小到大,教师一直都是学生的榜样,学生会听老师怎样讲,更会看老师怎样做。在学校里,从小学生就会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思想教育氛围中接受教育。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容易受到社会诸多阴暗面的影响,思想发生偏激,最终直接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不自觉地将这种阴暗面或偏激思想传染给学生,对学生的消极影响难以估量。所以,从学校的管理层面来讲,要加强对教职员工的思想文化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情操,建立实施品行操守的监督检查机制,及时发现教师中出现的不良思想问题并妥善解决,以免学生深受其难。初中学生只有真正切身感受到教师身上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观察到教师良好的品行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才会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各种教诲,从而学习、效仿,进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要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自己的教学工作和日常行为,并真正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细化,从自己的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马克思主义,形成自我内心信仰的力量,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语文阅读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语文学科一直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格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初中语文课程也是如此。在初中语文教材里,有舍生取义的先人,有为信仰而战的革命先烈,有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的普通老百姓,这些人鲜活地呈现在初中学生的语文课堂上,这些人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对信仰的执着,对工作的热爱,这些人的行为也教育学生要学习的人生态度———勤奋务实、认真负责。课文中也不乏诚实守信之士、大仁大爱之士,他们的荣辱观念,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向学生们传达着自己对信仰和真理的追求与坚守。现如今,有人说中国人是缺乏信仰的国家,其实中国人缺少的不是对神话宗教里对鬼神的盲目崇拜,而是对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价值观的坚持与追求。而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千万不要浪费其中的养分,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元素,用心去感染青少年。中学语文课文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阅读课文,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时,有时过多地讲解分析课文,忽视了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开发,让学生被动式地听讲。被动式地接受而非主动式地吸收很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传输给学生,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挫伤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恰需要初中生在平时阅读中体会、感悟和升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不利于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在阅读中感悟学习

在很多初中语文课文中,展现了很多人物事迹,其中既有伟大的英雄,又有平凡的小人物,他们的事迹既纵横中外,又涵盖古今,他们身上往往具有善良诚实的品质,又有坚强的意志,这些人物的人性美和高尚情操,值得初中学生去反复感悟,认真思考,有的人物甚至成为学生一生的坐标和榜样。通过反复阅读体悟,这些人物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进而净化自己的心灵,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有了这些榜样的引领,学生就会时时刻刻以榜样为目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在实际的行为中就会自觉践行这些美好的品质,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2、在鉴赏中陶冶情操

在平常的语文课文的讲授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课文中的一些文学作品,其人文精神内涵非常丰富,这些内容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往往产生非常大的积极影响,在作品中,这些内涵通常会借助于语言文字蕴藏在作品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和事物中。所以,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时,应该注重阅读方式的变化,以语言文字为突破口,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篇进行品析,这样在学生的大脑里,对文章中所表现的人、事和物了解地更加形象具体,学生在训练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感悟得更加深刻,同时会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进入了阅读教学中了。

3、在诵读中升华情感

诵读是深刻领悟文章思想内涵的好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声情并茂地、反复的诵读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使他们深刻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品味出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边诵读边想象边思考,在语言的感悟中,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和提高,从而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除了在阅读、鉴赏、诵读这些教学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语文教师在日常备课时还可以多准备一些与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文章,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给学生进行推介。这些文章需要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在细节描写上丝丝入扣,感染力强。比如生动的故事、耐人寻味的寓言、高屋建瓴的议论文等等,在阅读中让初中学生自己体会、领悟、发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时,语文教师要灵活掌握授课方式,把握好时机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发他们积极思考发言,与学生共同探讨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边被动为主动,心悦诚服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

三、语文写作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除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也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如果说阅读是源泉,那么写作就是阅读的升华,是对写作者思想的提炼。对初中生进行写作能力的锻炼,不仅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能体现学生的价值观和内在素质。写作是借助于文字语言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是作者进行自我认识、认知世界从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则是学生们将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表达运用到写作当中,让他们在写作中有更加正确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培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品德和才华方面的素质可以直接通过写作体现出来,学生的真实情感也可通过写作含蓄或直接表达出来。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渗透在写作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和表达方式,也要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1、在观察中辨别美丑

善于观察生活、挖掘生活中的丰富多彩的事物是学生们写作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将视角伸向广阔的生活舞台,充分发现生活的美好,将这种亲身经历的、所感所想的感悟写到自己的作文中。教师引导学生吐真情、讲真话,引导他们学会歌颂和赞扬生活中平凡的人物,由此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关心和热爱,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敢于抨击社会的假丑恶、弘扬正气,从而构建和谐社会氛围。

2、在日记中抒情言志

除了善于观察生活,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日记是真实生活的反映,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更反映了一个人的世界观。日记就是一个人放飞心灵的港湾,在这里可以尽情吐露真情,心灵得以自由放飞。通过写日记,学生自然就会多多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物,并且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感,引发对真善美的思考。学生还会通过一些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和媒体焦点等,引发自我对地球、环境、人生的关注和思考。因此,通过写日记,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同时完善了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能过于强调对学生文采和写作技巧的要求,而是要强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达,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价值引导力。在日常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把现实生活中涉及到社会道德领域的新的主题素材作为写作的话题,或者将目前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以及价值取向的分歧作为话题在课堂上讨论。可以给出某个社会现象,也可采取话题讨论,让学生围绕着这些背景材料进行自主命题写作,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不受题目的约束,自由抒感,在学生思想意识中潜移默化地熔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以“最美乡村女教师”为题材培育学生的奉献意识,以以“感动中国人物—林俊德”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以法制背景题材的故事为素材培养学生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民主精神,通过了解科学领域的如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故事,引导学生为祖国而骄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四、增强学生人文素质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的初级阶段,大力培养其人文素养,有利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增强其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感。这里所说的人文素养就是指在人文素质方面人们所达到的发展程度或者具有的综合品质,重点是学会如何做人。一方面,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哲理和思考逻辑授给学生们,通过课堂互动讨论,达到学生思想的共鸣,以期获得文以载道、润物无声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师尤其要警惕目前客观现实环境的复杂性带给学生的困扰,防止学生思想的偏激与价值观的错误。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些初中生崇拜的明星失德容易导致学生效仿、价值观偏离;少部分政府官员的贪腐行为容易导致学生对中国执政党产生怀疑,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抗拒心理。老师们一定要警惕这种大环境带给学校教育的冲击,在课堂教学中要自觉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当前出现的负面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大环境与我们现在的社会比较相似,很多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见到太多欺骗和伪装,不愿再轻易相信别人,用虚伪和冷漠来伪装自己,内心怀疑美德的存在,他们不听从别人的劝告,一味只相信生活中只存在大量的丑恶,不相信还有很多值得珍惜的,神圣的,美好的事物。针对这种现象,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在其《人性能达的境界》一书中提出了“去圣化”的观点。这种“去圣化”就是上述这些年轻人的防御机制,为了逃避丑恶的现实,将自己包裹起来,用冷漠和虚无来对待身边的人和社会。而如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年轻人一样,面对社会的部分阴暗面,不自觉地用防御性的抵抗做着自我保护。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识别这些个体,并用合理的方式对这些个别学生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回归到核心价值观的层面上来。另一方面,在初中校园的文化建设中也要适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比如朗诵经典、讲故事比赛、革命传统精神的宣扬等等,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双重启迪功能。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初中学生除了在校园里面接受人文素养的熏陶外,在校园外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自然和社会生活,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明确提出要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的同时,要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与社会对话,洞察人间百态,从而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形成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运用观察、采访的方法,让学生走进不同百姓的生活,探究社会生活的实质,养成思考人生、珍惜生活的良好品德。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从自身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入手,在日常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等方面有意识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引导初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环境中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教师应遵循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充分挖掘课文中价值观教育的因素,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得学生在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更深刻体验文本的情感、文化、生命、艺术,达到思想升华、精神充实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与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常璐单位: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2):14-15.

[2]郑凤.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8(4):2-5.

[3]张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文教资料.2010,(34):106-108.

[4]石林鑫.高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2):108-110.

[5]刑立娜.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现代教育观的内在统一[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2):15-17.

[6]高青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育大学生健康成长[J].吉林教育:高教,2009,(12):22-23.

[7]吴培英,郝静,张艳红,李润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融通的实践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6-8.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解读篇6

摘要:核心素养的提出,可谓是英语界的一股“清流”。长期以来,英语学科一直被认为是一门工具性学科,高中的英语课程在内容选择和目标设置方面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其背后的认识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其目的无外乎是使学生掌握另外一种交流的工具,以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使用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但目前阅读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利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如课堂教学模式化、表层化、程式化;缺乏针对语篇文本的深入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多为贴标签等(王蔷,2015)。因此,从实践的角度探究如何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和实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英语教师核心素养语境自学能力课外阅读

核心素养的提出,可谓是英语界的一股“清流”。长期以来,英语学科一直被认为是一门工具性学科,高中的英语课程在内容选择和目标设置方面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其背后的认识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其目的无外乎是使学生掌握另外一种交流的工具,以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使用英语。

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待颁布)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程晓堂、赵思奇,2016)。随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目标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向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转变,教学任务逐渐围绕着“立德树人”和“学科核心素养”展开(王蔷,2015)。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但目前阅读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利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如课堂教学模式化、表层化、程式化;缺乏针对语篇文本的深入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多为贴标签等(王蔷,2015)。因此,从实践的角度探究如何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和实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尤为重要。

一、树立单元整体意识

以主题为核心,通过topictalk创设单元主题语境,导入主题学习,激活学生已知,展开单元话题,为学生搭建语言表达的“脚手架”和“素材学”,帮助学生梳理已有知识,形成结构化知识。以单元为备课的基本单位,系统设计教学,整体处理单元教学内容,单元整体教学纵向以语言知识为主线,横向以围绕主题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为依据,各课时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各课时任务的完成正好构成一个完整的任务,每一课时的任务都是单元任务的一部分或一个环节。Unit10的单元话题是money,这个话题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lesson1关注语言探讨对金钱的态度;lesson2是以讨价还价为内容的训练策略听力课,lesson3是如何使用金钱关注语言;lesson4是广告策略如何吸引消费者;communicationworkshop是写一个广告,口头推销产品。可以看出本单元内容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对后面学会如何花钱起到一个思想铺垫作用。只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才能做到合理用钱。

二、深入分析语篇,内容重新整合

语篇是载体,我们必须深入分析文本,挖掘内容的深层意义。首先依托语篇实现语言知识、文化知识与思维发展一体化设计。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设计各有侧重又有机融合的语言技能发展活动。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主题和语篇的思想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科学育人的要求。例如必修三Lesson1的明线是教授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今非对比;其实深入分析,你会发现还有一条暗线,主人公眼中金钱和幸福的关系。吃透教材,明白教材编排体系,建立思维框架的认知基础,对语篇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学会比较与评价语篇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运用。阅读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又不断触动着他们的内心,促进他们心智的成熟,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即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思考生活方式的选择,规划未来生活,选择积极的人生态度,落实个人价值。

三、开展高中英语文学课外阅读

高中阶段开展适合学生英语语言水平与心智发展水平的文学阅读教学,可以让孤立的碎片化语言延伸至文化、历史和哲学的载体。在阅读他人的生活经历时,读者与作者进行着无声的对话。每部作品阅读之后学生都要画出该书的故事图(Storymap),负责情节剖析的同学要完成主要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示意图(CauseandeffectChart),负责语言赏析的同学要创作体现作品主题的绘画作品,或者从书中选出有代表性的插图并解释创作或选择的缘由。还可以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如学完money这一课后,我让学生阅读了《虎妈战歌》,阅读完《虎妈战歌》之后,高一(4)班的学生与来自爱尔兰友好学校的学生一起讨论比较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异同。讨论主持人在课堂最开始用两段采访“虎妈”蔡美儿的视频帮助来自爱尔兰的同学了解该书主人公。然后通过表演呈现书中主要的情节,在课堂最后深情演唱将英文歌曲Roses改编成的mom’slove,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因为他们认为妈妈的爱(mom’slove)就像带刺的玫瑰(Roses),虽然有时候扎的人很疼,却很美。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解读篇7

“博物”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西方,广义上是指学问广博,见多识广,包括天文地理、人类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狭义上则主要指对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研究。中国古代博物学的范畴更为博大,将自然知识与人文知识有机融合,并通过典籍与口头形式不断传播,反映出中国人民特有的文化观念与知识结构体系,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汉代蒙学教育对“博物”极为推崇,一方面由于汉代“经学”的兴盛与发展,世人普遍视“博学”为一种较高的品格,朝廷的用人取材制度也以此为基准;另一方面由于汉代处于知识与学术融合的大时期,针对制度、文化、自然科学等多领域整合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博物君子”。

汉代蒙学读物主要有吕里书师合秦代三篇所做《仓颉篇》、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贾鲂的《滂喜篇》以及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急就篇》和我国最早的一部词书《尔雅》等,它们受博物观影响,在内容上涉猎广泛,分类多样且自成系统,在教育价值的实现方面注重知识化、人文性与实用性,更加贴合时展,在以识字教育为重心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知识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的多方位发展。

1.分类多样,自成系统

《说文解字》释“博”曰“大通也”,释“物”曰“万物也”[1](24、45)。汉代浓厚的“博物”风尚影响下,蒙学读物的内容涉猎广泛,包括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训诂学等,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体系。尽管种类繁多庞杂,但其在编写过程中进行了合理分类,其分类方法自成系统。

《尔雅》运用标准语解释古语、方言,从“礼仪制度”、“天文地理”、“生物”三个方面阐释文化知识,传播礼制思想。《尔雅》共19篇,前3篇属于语言学范畴对一般词语的阐释,分别为《释诂》、《释言》、《释训》;后16篇则按“自然”与“人事”分类,其中前4篇阐释礼仪制度,展现忠君思想与等级观念,分别为《释亲》、《释宫》、《释器》、《释乐》,后12篇从天文地理与生物两个类别阐释自然,其中又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天文即《释天》、地理分为《释地》、《释山》、《释丘》、《释水》、植物分为《释草》、《释木》、动物分为野生类《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家养类《释畜》,可见其分类的细致化与系统化,正所谓体悟而超越于物,博物而精察其理。

《急就篇》则从“姓氏名字”、“器物百服”、“文学法理”三方面进行识字教学,颜师古评价其“包括品类,错综古今”。其中前7章每句首字为姓氏,句中也有所涉及,约100多个,帮助儿童在掌握姓氏的同时,了解古代文化,学习人际交往,塑造“博物君子”;第二部分“共包括二十三类事物,依其先后顺序分别是:织物及其图案、色彩、五谷、服装、金属器物、竹器、陶器、绳索、木器、虫鱼、闺阁事物、乐器及其他音乐名词、宴饮酒食、身体部位名称、兵器、车马、住宅、耕作、树木、六畜、鸟兽、疾病、医药、丧葬”[2](40),展现了社会风貌,正是博学化教学的表现;最后一部分则包含学习、官职、律令条文、地理州郡四方面内容,利于规范品格,兼具道德教育作用。可见,汉代博物观教育下的蒙学读物内容丰富多样,分类系统化,利于培养广博之士。

2.涵养价值,贴合现实

汉代蒙学读物内容上种类繁多,知识性较强,在以识字教学为基础的蒙学教育之上进行拓展,从自然万物到社会文化,实现了文学性与知识性的融合,与我们所提倡的语文教学要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相契合,一方面丰富了儿童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培养塑造其典雅品格以适应时代取材用人制度。

汉代经学的兴盛与繁荣以及“独尊儒术”的时代特征决定了蒙学教育的大致走向,也反映在蒙学读物的编写与选择上。汉代的蒙学读物中关于“人事”方面内容并不少见,是儒家人文意识的集中体现。《急就篇》在“姓氏名字”部分体现了儒家的忠孝观念,在“文学法理与思想教育”部分起到了示范性的教育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博物”风尚的影响下,汉代蒙学读物表现出明显的普适性与实用性。大都蒙学读物中包含着大量的人文知识,例如器物名称、典章制度等,更好地指导儿童学会生活,适应时展;另一方面,其适用于社会各个阶层,内容通俗易懂,广博见闻,利于整个社会的文化的发展与提高。

二.对现今博雅教育的经验启示

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理念在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的当下,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博雅教育是一种自由教育,讲求回归古典,培养健全人格。汉代“博物观”下的蒙学教育发展为当今博雅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关注个体,启发引导

童蒙教育强调从幼时对儿童启蒙,汉代蒙学读物无论从内容的广博还是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播上努力关注各个阶层儿童的接受能力。在识字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文化知识与思想品德的教化。博雅教育想要培养全面的人才就更要广泛关注,深入观察,关注儿童个体差异,从心理层面积极地启发与引导,鼓励其主动发现,培养兴趣,博?w笃行。

在大力倡导核心素养的当下,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营造让学生学会学习、自由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所谓博学,知识内容涵养量极大,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更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2.整合课程,有效教学

汉代博物教育内容繁多,可谓“杂”学,而其蒙学读物分类详尽,方法自成系统,帮助儿童厘清事物关系,培养“博物君子”。信息化时代的我们更应在注重博雅教育丰富全面的基础之上,科学地平衡知识结构,进行分类、分层教学,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融合,??现高效化教学。

学科间的融合与贯通并非易事,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语文教师忽视科普文的学习、数学教师忽略对题目的分析等问题。我们要培养的是适合21世纪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整合课程的必要性就尤为突出。就语文学科而言,群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展开变得更加重要。教师与学生选择一个议题,选取相关多篇文本(包括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解构,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与广度。选文也应多样化,不单单包含文学类文本,而应广泛涉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鼓励学生探究、质疑、创新,实现高效化教学。

3.紧随时代,提升素养

对时展的关注不仅考验教师对于信息的敏感度与筛查能力,也是充分考虑学情的体现。教材中部分课文的时代背景与现下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很难领悟作品传达的思想内蕴,因此需要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营造合理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与文化审视能力。

在对生活世界细微观察的基础上,我们更强调对人类文化的关注与学习,将培养博学人才这一目标融入博雅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透过文本解读进行影响渗透,贴合时代精神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更加健全的人格。

汉代“博物”风尚影响下的蒙学教育对当今的语文教育乃至其他学科教学具有积极作用,总结博物观教学下的蒙学读物特点及优势有利于指导价值观引领下的语文教育,发扬语文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为日后语文教学理清思路。

注释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解读篇8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强化全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创建书香校园,书香,提升学生整体素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加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关要求和《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内容,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工作的实施意见》,请各学校认真学习贯彻。

一、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加强课外阅读工作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是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教育形式。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全国政协常委、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提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但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课外阅读一直处在被动的状态中,教师“教死书”,学生“死读书”的现象依然存在,对学生全面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确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1.加强课外阅读是中小学生获取信息、占有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就是从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反映当今世界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不同民族人们的生存发展、竞争抗衡的材料中,获取信息,占有知识。阅读的过程就是开发信息知识的过程,阅读的材料越多,获得的信息知识就越丰富越有价值。通过阅读,既可以吸取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和智慧,也可以看到世界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如果中小学生只局限于学习课本知识,不扩大阅读面,那么视野就不会开阔,势必会影响将来的发展。

2.加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是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需要。课外阅读能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基本的文学素养,能够形成自学能力;中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广泛的课外阅读能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生心智、拓宽学生胸襟、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够培养创造能力。

3.加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是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通过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内心生存状态,让阅读和学习渗入孩子精神,让阅读最终成为他们的自主需求,终身需求,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阅读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书香型校园的需要。

各学校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大力宣传,使教师、学生、社区、家长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从而积极支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形成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标准,明确课外阅读的任务、内容和形式

课外阅读要坚持教育性、趣味性、全面性,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推荐,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1.明确课外阅读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中学七至九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小学生每学期要阅读10本以上儿童读物,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一、二年级学生以阅读浅显的短文和画册类儿童读物为主,阅读量要达到5万字以上;三、四年级学生每年阅读量要达到20万字以上;五、六年级学生每年阅读量要达到50万字以上。

2.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各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有益读物。一是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读物,充实阅读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不同程度的迁移,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和比较能力。二是选择革命领袖、名人、英雄人物的传记,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革命领袖、名人和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三是选择反映祖国历史面貌以及具有时代精神、时代风貌的读物,进行国情教育,促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四是选择中外名著,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为写作打下厚实的基础。五是选择科学普及读物,向青少年儿童介绍大量新鲜的科学知识,激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图书和报刊类型主要包括:中外现当代童话、中外古今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传统道德和古代经典名篇等。

3.创新课外阅读的载体。各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课外阅读的管理和指导,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条件。一是要固定课外阅读的时间,这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可集中进行,也可分散进行。二是利用校本课程或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时,每班每周至少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列入课程表。三是要加强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建设和管理。学校要克服困难,积极筹措资金,改造、维修阅览室,更新图书资料,及时采购新的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的图书和杂志,定时为学生开放。四是动员社区、家长、学生,争取各方力量,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藏书和社区、家庭的资源,在学校建立走廊书架或读书屋,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在社区建立社区书屋,在家庭建立家庭书柜,丰富学生的图书阵地。五是开展交换图书阅读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组织两次以上与外班交换图书阅读的活动。六是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让学校图书室的藏书漂入家庭,流进社区,在扩展学生读书时间和空间的同时,带动和促进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区的建设。

三、强化组织,重视对课外阅读的指导

1.积极开展课外阅读系列活动。除全区性组织的课外阅读活动外,各学校要创造性的开展读书系列活动,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通过阅读指导课、读物推荐课、优秀读物报告会、主题读书活动、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心得演讲比赛和读书征文评选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课外阅读生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班级中及时组织学生建设、借阅、更新班级图书,成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组织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与讨论,通过个人阅读、小组阅读、彼此交流读物和阅读心得等形式,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喜欢读书。

2.做好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学校要引导各科任课教师成为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主要指导者。全校教师都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树立学生身边勤于读书的榜样,介绍名家勤奋求知的故事,激发其阅读欲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让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博采众长并消化吸收,做到读有所得,学以致用。

3.大力提倡家长参与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关注和主动配合。要大力提倡家长进行亲子阅读,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共同交流心得,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机会,召开动员大会,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意义,同时邀请支持课外阅读活动的家长代表现身说法。

4.科学评价课外阅读活动。

建立三级考核制。

班级考核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要建立课外阅读档案,由教师统一管理,每个月末,由教师抽查一次,根据学生的读书笔记、阅读量等方面的情况,结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等级制评价。课外阅读评价要综合考虑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以及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评价要有利于引导大多数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鉴赏能力,扩大知识范围。

校级考核主要面向班级和教师。学校要建立课外阅读评价机制,每学期末,学校专门考核班级的阅读情况。主要通过抽查档案并对抽查到的学生本人进行具体了解。同时,各校要将指导和组织学生课外阅读工作的情况作为考核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引导教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提高学生整体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年终评优、各种竞赛活动奖励的奖品以图书为主。

全区每学年分两种形式检查评估:一是由各相关科室根据具体分工联合检查,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凡抽到的学校随机抽查课外阅读指导课任课教师及班级,检查学校课程设置、阅读指导课教师备课、课外阅读活动开展情况并听课。考察学生时从档案目录中抽查,并对学生进行具体了解。二是全区举办读书报告会。各学校自荐读书艺术节目与优秀读书笔记(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展示相结合,评委统一打分,评出奖次,排出名次。

四、加强领导,健全完善课外阅读的保障机制

1.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领导。区教体局成立课外阅读工作领导小组,各相关科室分工负责。组建“区教体局课外阅读及阅读指导课研究中心组”,聘请年度省十大教育创新人物、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潍坊广文中学的赵磊老师作为中心组的专家顾问。通过研究小组的成立,在名师和专家的引领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课外阅读教师研究队伍,并以这个团队为基础,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全区课外阅读活动广泛、深入、有效地开展,最终实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2.各学校要建立学校课外阅读工作领导小组,校长要亲自抓,并指定管理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或教导主任专门负责学生课外阅读工作。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活动方案、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各种节假日以及寒暑假放假前,要精心设计假期阅读作业,从选择阅读书目、安排阅读进度、运用阅读方法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各学校每学期开学前和放假前要向区教体局课外阅读工作领导小组报送课外阅读活动计划,学期末和假期结束后上报总结,学期中间要报送至少一次课外阅读活动简报。学校要组织各班级和有关教职人员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管理和服务工作,逐步形成学校、班级、教师、社区、家长齐抓共管,协调配合,分工负责的机制,推动学生课外阅读工作深入开展。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解读篇9

关键词:诱思探究启动思维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由于“素质教育和3+综合”高考模式的新挑战,生物教学也要跟上新形势的需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夯实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生物学科的理论体系、思想方法和学习特点,以教材为线索,不要把现成的结论、解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进行研究、探索。教师的职责就是提供给学生一些富有思考价值且合乎实际问题的正、反面的例证,借此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观察、类比、分析、讨论,结合教师的诱导、点拨,启迪思维,使他们真正理解概念,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

根据各章节教材的不同特点,巧设疑问,搭好思维之桥,使其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形式,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是课堂教学中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同时也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其思维,所以设计的问题要严谨、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如对植物个体发育的复习:本节教材的中心内容是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掌握须在掌握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胚的组成、果实(种子)的形成及减数分裂、双受精等知识基础上进行,故这部分内容较难掌握,复习中应前后呼应配以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植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一粒玉米种子由花的什么结构发育而成?胚和胚乳分别由什么发育而来?大豆种子为什么没有胚乳?卵细胞、极核、受精卵、受精极核、胚(子叶、胚芽、胚轴、胚根)、胚乳、珠被、子房壁、种皮、种子、果实等细胞的染色体、Dna是怎样变化的?通过创设质疑、解疑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适时点拨,促进思维。教师在学生思维的整个过程中适时、巧妙地给予点拨,不断引导学生思维,纠正错误,通过问题讨论,正反例证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到深,揭示出问题本质。例如今年复习Dna的分子结构两条脱氧核甘酸链反向平行时,我让学生画出由四个不同脱氧核甘酸连成的Dna片段,并叙述画图的知识根据。一个同学的叙述是这样的:“一条脱氧核甘酸的五边形的角朝上,另一条的角朝下。”这句话立刻引起我的注意,但我不直接说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脱氧核甘酸中代表脱氧核糖的是正五边形,那么有尖和平之分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准确的描述呢?在我的提示下有不少同学逐渐看出了:磷酸和含氮碱基在脱氧核糖五个角的连接位置是,一条链的上间隔一个角的在上,而另一条链则是间隔两个角的在上。

3.坚持讲与练的有机结合。以课本知识为根据,精心选择复习资料,精讲精练,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抛弃题海战。在讲评试题时,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把握好“重思路”、“善引导”、“做示范”、“细纠正”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明确错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错题进行分类讲评,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补充针对性练习,表扬优生,鼓励差生,提出奋斗目标和方向,使学生能反思过程,形成能力,严谨规范,养成好的做题习惯。

4.注重实验,勤于探索,努力培养创新能力。实验能力是一种比较全面的综合能力,所以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转贴于

(1)做好教材中的实验,重视实验方法的辅导,学生只有掌握了实验方法,才能够自觉控制实验条件进行实验,才能真正提高实验能力。在复习过程中,提出许多由表及里的疑问,创设实验情景,改变实验条件,加大训练力度,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获得亲身体验。

(2)强化实验设计的创新能力培养:①变演示实验为探索实验;②变单一的实验方法为多种实验方法或探索性;③变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

(3)及时总结。如在复习实验设计类型时,及时启发共同总结基本步骤为:①分组、编号、非条件处理。②条件处理③适宜条件处理(或相应方法处理)④观察现象,记录结果⑤得出结论。以后做类似的题同学们只需根据题目要求的不骤灵活变通即可。

二、加强学科内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生命的基本特征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学科内综合所涉及的知识一般涉及多个章节的内容,必须以“学科专题”为中心构建知识体系,强化学科内综合能力,旨在培养学科综合能力,形成知识网络,即把书读“薄”。

1.建立生物学观念,训练科学思维。在教师的诱导下运用横串纵联的复习方法,建立生物学观念,形成知识链。生物学的主要观念有:生命的物质性观念、结构与功能相统一观念、局部与整体相统一观念、生命活动对立统一观念、生物进化观念、生态学观念。观念内部包括相应的知识点,观念之间又通过知识链形成知识网。

2.解决生物信息迁移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方法的一般步骤是:观察实验数据处理科学抽象建立模型或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归纳、类比、联想是解决生物信息迁移题的一般方法,复习中应加强训练,如由植物细胞因渗透作用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类比出动物细胞因渗透作用而改变形态。

三、教给学生解答生物试题的三个过程

1.审题:认真读题找关键字词,明确这个试题的设问和题目提供的条件的关系。对"熟题"的审查不要凭印象,应当特别仔细、认真阅读,注意它的细微变化,不受思维思维定势影响。对新颖的生题审查要耐心,只要耐心多读几遍,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破题:仔细分析题意,弄清命题意图;(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3.答题:全面组织知识,完整规范作答。准确应用专用术语,要尽量用课本术语进行表述。话要说完整,要做到层次清晰、条理清楚、逻辑严谨,紧扣基本观点。

四、架起学科间的桥梁,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综合题是以能力目标为主导,结合各学科的相关知识设置新情景、新问题,强调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即把书读“活”。复习时尽可能拓宽知识面。

1.使生物与化学和物理等各学科有机联系。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糖类、蛋白质、脂肪等与有机化学紧密相连,复习时适当渗透;显微镜、光合色素与物理的光学有相通的地方,复习时做到横向联系。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解读篇10

关键词:生物教学;人文教育;人文素养

最近读了北京四中陈月艳老师的著作《育生命之真善美》深受启发,书中从认识生命,科学史中的真与美,培植每一个学生心灵深处的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四个方面,用了近20万字精细生动的描绘了生物教学中的真善美。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对本书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忽视养育人文精神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读过此书让我对生物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入,对生物课堂教学的把握更加准确丰富,同时也增加了我对人文教育走进课堂的决心。

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高尚的师德和渊博的知识是人文教育走进生物课堂的前提。我们要加深自身的学科素养,不要把生物课堂仅仅当成是传授学科知识的途径,更要利用好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抓住机会进行人文教育,要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

生物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人文素养,渗透以人育人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要以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以教师的品德培养学生的品德;以教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教师的理想培养学生的理想;以教师的情操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教师的境界提升学生的境界;以教师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教育之间的本质差别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怎么会教出高素质的学生!

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是能给学生智慧与灵感的自然科学,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每一个传奇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在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的教学中,同学们第一次了解到细胞的神奇和美妙,第一次感受到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统一性和差异性,了解到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正如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的一句话“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对此同学们还不能真正的理解,但通过学习,他们可以了解到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配合,可以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在细胞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与环境之间可以顺利的完成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的增殖、分化为基础生物体可以完成生长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生物可以实现遗传与变异。没有细胞就没有地球上美丽的生命,丰富的物种,也就不会有我们人类及美丽的家园。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每一种生态环境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懂得珍爱生命,才能够热爱生活。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的看待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尊重生命,善待自己。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果忽略了人文教育,就忽略了教育的本质。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所以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千万不要仅局限在会做题会考试的层面上,要让学生能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奇妙现象,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将来才会在科学研究的领域有所作为。更为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责任和价值,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

在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废品制作了“细胞模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出乎我的想象学生用纸壳、塑料瓶盖、塑料瓶壁、橡皮泥、细铁丝、泡沫板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的模型非常形象,通过制作模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制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塑料瓶盖,他们每人都要利用课活时间到校园内寻找这个没用的“宝贝”,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体会到了废物利用的乐趣。同时,在制作模型时需要大量的收工制作,他们分工合作很好的完成了任务,培养了同学们相互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学生的表现也深深的影响了我的教学,在讲到细胞膜的选择通过性时,同学们对主动运输很感兴趣,感觉细胞很神奇,竟然能按照自身的需要选择性吸收所需要的物质,形成了多种物质输入和输出方式。于是我又引出了“细胞与人生”的话题,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要完成生命活动都要时刻对进出细胞的物质进行选择,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面临着选择,吃饭夹菜要选择,出行穿衣要选择,读书交友要选择,学文学理要选择,报考学校专业要选择,工作择偶要选择,选择无处不在,选择是一门学问,没有选择我们是生活就没有自我,学会了选择才会拥有美丽的人生,这就是“细胞”给我们的智慧!

生物科学是由相对稳定的科研成果构成的知识体系,蕴含了科学家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科学思维和方法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教学中强调能力培养,其核心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