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内部审计知识点汇总十篇内部审计知识点汇总十篇

内部审计知识点汇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7:32

内部审计知识点汇总篇1

[关键词]外汇局;绩效;审计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8-0088-02

绩效审计最初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是在传统合规性审计、财务审计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审计类型。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发表了《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由此绩效审计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逐步成为各国政府审计的主要发展方向。我国绩效审计发展较晚,目前仅在深圳、青岛等地区进行了尝试和重点探索,大部分审计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合规性审计方面。为了促进绩效审计的深入发展,审计署在《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由此可见,绩效审计已被审计署定位为我国现代审计的重要内容。

1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1)开展绩效审计是促进有效履行外汇局职责的需要。外汇局承担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外汇市场监管、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管理等基本职能,对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外汇局及其各分支局均属于非营利性组织,行使的是管理职能,其行使管理职能的有效性取决于其管理行为的效果和效率。传统合规性审计主要强调工作的合法性、合规性,无法全面反映履职情况的效率。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增强和外汇管理工作复杂性的进一步提升,合规性审计已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在对财务、资金、业务工作进行合法、合规、真实性检查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对各项工作的绩效情况进行评价,以督促外汇局高效履职。

(2)开展绩效审计是实现外汇局职能和运作机制转变的需要。为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2010年外汇局提出从重审批转变为重监测分析、从重事前监管转变为强调事后管理、从重行为管理转变为更加强调主体管理、从“有罪假设”转变为“无罪假设”以及从“正面清单”转变为“负面清单”的工作要求,外汇局逐步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通过开展绩效审计,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外汇局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履行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保驾护航的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对传统运作机制的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外汇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及可行性。

(3)开展绩效审计是外汇局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需要。对外汇局各分支局而言,其工作目标以及可运用的资源大部分是既定的。在有限资源下,如何科学配置资源、高效完成工作职责是各分支局关注的重点内容。传统合规性审计主要解决“对或不对”的问题,绩效审计所关注的重点不再局限于传统合规性审计中是与否、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从评判工作绩效的角度,对单位或岗位的工作业绩和效能进行鉴证,重点关注达到既定目标是否做到了资源投入最少化或既定资源投入是否做到了产出最大化,即重点解决“好或不好、能否更好”的问题。随着外汇局内控制度的逐渐完善,业务操作日益规范,审计的监督职能客观上要求向绩效审计升级,发挥审计的高层次监督作用。此外,开展和实施绩效审计,有利于提高工作透明度,加强对权力滥用导致腐败的监督作用,进一步促进外汇系统工作的开展。

2目前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外汇局内审部门对绩效审计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总体而言,目前外汇局系统对绩效审计的认识和运用还处在初步发展的程度。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1)绩效审计理念与认识不足。对绩效审计的理解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仍停留在合规性审计方面,观念更新不够,难以跳出原来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在审计的实际工作中,多数仍然采用清单对照式的审计方式,对审计功能的开发和利用意识较为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绩效审计的优势和重要性。二是对绩效审计的理解过于复杂化,认为一定要设计一套包罗万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复杂的计量模型、公式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绩效评分和划分考核等级,此种认识没有达到帮助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管理的审计目的。

(2)缺乏绩效审计的理论指导和规范性标准。通过比较发现,凡是绩效审计开展比较好的国家,绩效审计准则及相关规范制定得也较为完善。2003年6月美国审计总署新颁布的《政府审计准则》,最后两章分别是绩效审计现场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对相关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英国审计署1983年颁布了《国家审计法》,为审计署开展效益审计提供了法律基础。澳大利亚早在1901年的《审计法》中就有对绩效审计的规定,赋予审计署“项目审计”的权利,到1979年修订该法律时正式授权审计署对政府部门和其他部门进行绩效审计。瑞典也制定了效益审计准则与效益审计手册等。相比较而言,绩效审计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目前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人民银行总行和外汇局总局均尚未制定出台统一的绩效审计准则和操作规程,对绩效审计的目标、原则、内容、方式等缺乏明确规定,既没有评价标准,也没有操作性的指导文件。此外,外汇业务较为庞杂,涉及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国际收支平衡、外汇执法等各个领域,各个审计项目对最终工作目标的要求差别很大,造成外汇系统基层管理机构难以寻到合适的突破口。

(3)审计人员的素质和结构尚不能有效满足绩效审计的需要。绩效审计不是简单的清单式审计,在工作要求上明显高于传统合规性审计,既要对工作内容的合规性、合法性进行评价,更要对工作流程、工作模式、工作效率进行客观评价,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有更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绩效审计人员既要熟悉常规审计流程和财务知识,更需要熟悉被审项目的工作目标、工作秩序、工作重点难点等各方面情况,这就要求绩效审计人员不但要掌握现代经营管理技术、信息系统电子化技术,还要成为外汇各项业务的专家,成为一名外汇系统的全才、通才。目前,外汇系统的内审人员大多由原稽核人员转岗而来或者仍处于兼岗状态,缺乏绩效审计相应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因此要完全达到绩效审计的高要求存在一定困难。

3探索开展绩效审计的解决方案

(1)确立正确的绩效审计理念。由传统合规性审计顺利过渡到绩效审计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有正确的绩效审计理念。绩效审计不仅是一种审计类型,同时也是一种工作模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高效履职。这就要求绩效审计人员在检查工作步骤是否规范的基础上,更要深入到具体的业务层面进行评价,从宏观角度考察被审计项目资源利用与目标实现的最大公约数问题。此外,绩效评价不等同于对被审计项目的简单评分或划分等级,因此在审计方法使用方面,要从审计目标出发,针对各个审计项目选择客观、合适的审计方法。

(2)建立与完善外汇局绩效审计法规与相关制度。国际上绩效审计实践表明:建立并不断完善绩效审计准则和相关规范是确保绩效审计质量及其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外汇局开展绩效审计面临的一大难点就是相关法规不健全,既缺乏相应的绩效审计准则及工作指南,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当前绩效审计工作一是要建立外汇局绩效审计指导意见,对外汇局绩效审计的对象、目标、原则、审计依据、审计程序、审计标准、方式方法、工作流程、审计报告等进行总体指导和明确规范,为外汇局开展绩效审计提供基础制度保障。二是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使绩效审计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束,从而真正实现绩效审计推动工作改善、实现价值增值的目标。

(3)创造良好的绩效审计环境。一是要扩大绩效审计在外汇管理系统的知晓范围,明确绩效审计既是审计模式也是管理模式,并通过各种会议、内联网、宣传栏等方式宣传绩效理念,将绩效审计贯穿业务管理活动的始终,使绩效意识渗透到外汇局各分支局。二是要加强推广绩效审计实践,鼓励各分支局开展绩效审计试点,多角度、多层次探索绩效审计,推动各分支局尽早跳出传统合规性审计的局限。三是要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协调沟通,提高审计意见的建设性、实用性、前瞻性和全面性,消除审计惩戒作用的心理影响,使被审计单位充分认识并理解绩效审计对提高行政履职的促进作用,从被动接受审计结果转为主动落实审计建议,从而为绩效审计在外汇管理系统的全面、深入推广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知识点汇总篇2

一、进一步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机构改革要“加强执法监督部门”,“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这里显然包括加强审计监督体系。内部审计作为高层次的经济监督,理所当然不能削弱,只能加强。人们常说:审计难、处理更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对审计的缺乏认识,认为审计就是查查帐,收几个钱了事,根本没有把审计与高层次监督联系起来。解决认识不足的问题要靠宣传,宣传《审计法》及审计的作用。加强内部审计是企事业组织自主性增强的要求,是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需要。

二、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关键是要有独立的审计机构,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首先要求内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政策水平。因此,必须对内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道修养和政策水平,牢固掌握国家财经法纪和企业规章制度,才能对企业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审计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依据;其次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内审人员必须熟悉会计、审计、法律、税务、外贸、金融、基建、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第三,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观念。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快,因此要求抓好现有内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更新知识,提高应变能力和队伍的总体素质,使之适应高层次审计监督工作的需要。

三、进一步学习审计财经法规,加大审计执法力度

审计一个单位,最终要落到处理上来,而处理的依据就是法规,可见学好用足审计财经法规至关重要。首先要认真学习好《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38个审计规范等。同时必须学好与审计有关的财经法规。法规学习要领会其实质,做到融会贯通。在使用法规时要注意法规的适用性、时效性,不要用那些与审计项目无关的、过时的法规。用好法规,就必须理解掌握法规,维护法规的严肃性,依法审计,依法处理。谁违反了就处罚谁,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该单位负责的就追究单位的责任,该由个人负责的就处罚个人,不为人情所役,这样才能使审计决定不折不扣地执行,使审计处理处罚落到实处。

四、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理顺好上下左右的关系

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上下左右的关系,更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审计工作也不例外,在工作中要积极主动向领导汇报,既要向上级内审部门汇报,又要向当地国家审计部门汇报。加强事前审计,充分发挥兼职审计人员的作用,同时要积极配合纪检、监察等执法部门对某些违法违纪问题作出严肃处理。还要正确对待监督与服务,理顺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为被审单位提供管理上的建议,以改善被审单位的经营管理为己任,献计献策,这样就会得到被审单位的理解,消除其逆反心理,审计决定和审计处罚的落实就顺利多了。

五、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推行总审计师制度

总审计师制度是指总审计师在企业法人代表领导下,协助法人代表工作,主管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首先,建立总审计师制度是完善审计监督体系的需要。随着改革的深化,企业自不断扩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宽,经营方式越来越活。特别是在新的企业集团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企业领导人对经营管理的驾驭控制难度加大,企业法人要对经营活动和财务成果的真实性、合法性作出客观的评估,就必须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其次,实行总审计师制度是提高审计监督层次的需要。推行总审计师制度可概括为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立总审计师;二是建立审计委员会;三是建立每半年一次的审计通报制度。再次,实行总审计师制度是促进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实行总审计师制度,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总审计师在企业法人代表的直接领导下,分管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这样比其他领导分管审计工作更直接、更具体、更方便,解决了其他领导分管、协管审计工作出现的搁置、推诿、梗阻现象。设置总审计师,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地位,提高了监督层次,加大了内部审计力度。

内部审计知识点汇总篇3

根据财政部有关要求,为做好20**年度企业(含集体企业和境外企业,下同)会计决算报表审核和汇总工作,确保决算报表全面完整和真实可靠,现就做好20**年度企业会计决算审核工作通知如下:

一、各区县财政局、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和境外企业,应加大报表审核和汇总工作的组织力度,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协作配合,确保工作质量和进度。

(一)及时安排企业会计决算报表的审核和汇总工作。明确工作责任,加强内部工作分工协调,及早安排,认真组织,确保报表工作有条不紊,按时完成报表的审核、汇总和上报工作。

(二)加大企业会计决算报表的审核和考核工作力度。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落实报表审核工作的各级次负责制度,强化会计信息质量的层层考核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报表数据质量。

(三)强化会计决算报表的审计工作。充分重视社会中介机构在报表审计工作中的作用,认真执行我局和财政部对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的相关规定,严格要求注册会计师和中介机构的资质和工作规范,强调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合法性与严肃性。

(四)认真做好企业会计决算报表的分析工作。在完成报表的汇总工作后,各区县财政局、各企业要及时对所属企业、单位决算报表工作进行总结,做好企业运行效益情况的分析工作。

二、20**年度企业会计决算报表审核的有关要求

各区县、各企业应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以及报表编制和审计的文件规定,加强报表数据质量控制,认真审核报表填报的规范性和完整性、数据的真实性和一致性,以及增减变动的合理性等。确保会计决算报表达到以下要求:

(一)填报方法规范准确。严格按照财政部下发的报表编制文件所规定的格式、内容和参数逐级逐户录入,按规定方法进行合并或汇总,并保证报表的树型结构级数据库结构规范、清晰。

(二)上报数据真实完整。确保所属企业按照统一要求全面、完整上报年度决算报表,各项数据符合企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到真实合理,不重不漏,杜绝虚报、错报、漏报、瞒报等弄虚作假现象。

(三)相关指标衔接可比。注意检查合并或汇总数据与基础录入数据的互相衔接。认真审核表内和表间勾稽关系,做好数据有效性检查,及时核实有关重点指标,排除异常数据的出现。

(四)报表上报及时完整。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全面及时上报各类报表、数据及相关材料,上报的汇总报表必须手续齐备,行文正规明确,报表与软盘数据一致,金额单位准确无误,严禁越级调整下级企业和单位的报表数据。

三、20**年度企业会计决算报表全市验审工作注意事项

市财政局对全市市属企业会计决算报表的验审工作计划从20**年3月10日开始截止到3月19日集中完成(具体安排附后),各区县财政局决算汇审时间为3月23日至26日(具体事项另行通知),境外企业会计决算报表集中验审时间为6月份(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各区县财政局、各企业应提前做好全市验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携带手续齐备的上报资料参加验审。

(一)完成本地区、本企业的审核工作。参照《20**年度企业会计决算报表审核工作参考表》工作流程进行质量控制。

(二)按照财政部及市财政局相关文件要求的内容准备好上报材料。具体包括报表和编报说明(财务状况说明书),企业处一份,主管处室一份。市属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和审计报告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报告出具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还应当同时分别提交对审计报告相关内容提出的财务处理或帐务调整意见或者年度会计报表编制的有关情况和意见,将以上材料分别按类别装订成册,有关责任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各区县财政机关应当对审计报告进行认真审核,并附报总体审核意见;计算机介质的合并或汇总数据及基础数据、编制说明(或财务情况说明书)等。

(三)审核报表重点指标及户数与20**年相比的增减变动情况。分析企业户数增加减少的原因,填写《20**年主要指标变动表》(见附表2),打印并上报电子文档(eXCeL格式),填写财统[20**]2号文规定的《汇编范围企业户数变动分析表》,并附电子文档。

内部审计知识点汇总篇4

abstract:theinternalcontrolshouldreasonablyensuretheenterprisemanagementlegal,assetsecurity,financialreportandrelatedinformationtrueandcomplete,improveoperationefficiency,andpromotethedevelopmentofenterprisestrategy.internalaudit,asabasicpartofcontrol,notonlyisanimportantlinkintheinternalcontrol,butalsoplaysanimportantroleinsafeguardingtheeffectiveimplementationofinternalcontrol.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Keywords:enterprise;internalaudit;internalcontrol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125-01

1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在我国,内部审计是指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是健全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内部审计对改进内部控制提供的建设性建议相当重要。在美国,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CoSo)1992年了《企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其中首次正式提出内部控制的定义,并形成了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目前,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是基于CoSo的相关理论提出的,该“基本规范”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2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2.1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是评价内部控制参与重大控制程序的制定与修订内部审计人员处在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中,应对企业管理风格、企业文化、会计核算、控制程序等各方面非常熟悉,清楚各项业务活动的关键控制点;加之其相对独立并在企业内部有较高的地位,使其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成为可能。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充分考虑内部控制本身固有的限制后,例如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等,及时地向总经理或者董事会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报告。

2.2内部审计的日常性工作是监督内部控制的运行内部控制是由一系列控制政策、制度、程序组成的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充分体现了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管理风格和对管理目标的追求。为了确保相应政策措施与程序得到全面准确地执行,必须要有监督。

2.3内部审计工作者可以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对内部控制非常熟悉情况,为企业的相关部门或员工提供管理咨询便成为内部审计人员的一项自然“服务”。尤其对于那些拥有众多二级、三级子公司的大型公司(母公司或总公司)难于有效实现对下级公司的管理与控制时,更需要这种“服务”。内部审计除了监督母公司或总公司的政策、规章制度与程序在子公司或分公司的贯彻执行外,一个重要职能是为以下两者提供有关内部控制的咨询服务:一是母公司或总公司的职能部门(比如销售部门希望对货款的回收进行有效管理,可从内部审计人员处得到中肯的意见);二是下级公司的管理当局(比如分公司的经理可就如何在分公司内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咨询上一级内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在提供咨询服务时,应当申明自己的责任只是提供服务;建立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责任,应由管理当局来负责。在对已提供过咨询服务的下级单位进行审计时,应当尽量考虑派遣另外的内部审计人员。

3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制度中的更大作用

3.1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有赖于其地位的进一步提高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首先要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些企业尚未加强,有些企业将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合并在一起,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因此,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其理想定位应由董事会领导,但向总经理汇报日常工作。具体做法是:①内部审计的部门经理(或是总审计师)由董事会负责聘任,总经理无权解聘;②内部审计的日常工作向总经理汇报;③内部审计的部门经理每季度(或半年或一年)向董事会汇报审计工作,阐述审计中发现的问题;④遇有重大问题,内审机构的部门经理可直接向董事会汇报工作。对董事会负责,能有效减轻董事会职权被弱化等现象,提升内部审计在企业各部门中的地位;向总经理汇报工作,能使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得到研究或纠正。

3.2掌握恰当的审计测试方法①健全性测试:主要是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与描述。目的是比较与评价内部控制程序是否恰当、措施是否有效、方法是否科学、过程是否规范。②符合性测试: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测试后,根据企业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实际的生产经营、财务活动进行检查,以确定这些控制环节是否确实存在,控制措施是否贯彻执行,是否始终一致,有无失控之处;目的在于检查现行内控制度执行效果,并确定该制度的可信赖程度。③真实性测试:又称实质性测试,包括检查、取证、判断、评价环节,目的是取得足够的审计证据,对照审计标准进行分析,找出重大缺陷与低效率问题的原因及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程度。

3.3做好内部控制制度的分析评价工作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分析与评价应从两个方面着手:①从内部控制的具体构成要素与存在的薄弱环节着手,可以分为:1)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控等构成要素的评价;2)对可能发生差错、舞弊等违规行为的薄弱控制环节的评价。②根据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着手,主要包括:1)合理性评价;2)健全性评价;3)有效性评价。

3.4培养使用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财务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有管理、法律的相关知识,也需要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述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我国目前内审机构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需要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发奋学习,努力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更加需要企业管理层改变观念,改变那种认为内审岗位只要懂些财务知识就行了的不良观念,为内审机构配置高素质的所需人员。

3.5尽快实现内审的计算机辅助审计会计数据、经济信息和管理信息的记录介质、存取方式、处理程序都在改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环境下的内部控制与手工处理系统大大不同,这对传统的审计方法与技术提出了挑战。因此,需要尽快实现审计软件的选购及应用培训工作,并在审计实施中运用。

内部审计知识点汇总篇5

5月中旬来到公司接到的第一个项目是交通二公司的内部审计,审计中对于程序处理,流程的操作都是一窍不通,所以我集中精力把业务做到更多更细,其整理底稿的工作也汇总了很多,但是由于底稿整理消耗的时间太多,对于整体的流程并未全部参与其中,时间总是觉得不是充足,有力不从心之感。得到的结论:对于时间的合理分配应该在取证时做到:涵盖全部,突出重点,划出问题,就可以了。

5月底接受小学审计,由于是所里常规的审计业务,也和同事协调要了模板,经过翻凭证,看账,抽凭,汇总底稿,整理报告,等一整套的流程下来感觉还有点意思,在其中感受到从开始到结束,每个环节的重要性是不可少的,也是在同事的一次两次的提醒与帮助下做到工作完结点。感谢同事们的帮助!

6月初开始接手交通一公司的内部审计,也是在与二公司等量工作中做了详细的抽凭,并在抽凭后汇总问题,其中强化我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汇总问题,并将其陈列于报告中,这是审计中必须具备的常规能力,我感受自己在完善和调整状态的一个过程。从6月下旬以后又接手了我从业中一个沉甸甸的项目-香河热力成本监审,其中是我和喻姐两个人负责此项目,审计的是3家公司3个取暖年度的成本,说实话,没有底,没有经验,也没有方向,经过一个很漫长的时间,到7月底我和喻姐将3家公司的基础资料做了数据整理,对于其他底稿的整理判断标准不够明确,与同事交流,与企业沟通,与委托方确认,各种途径将整理后的基础资料汇总拟定了报告初稿,在张总一次次的复核修改中8月中旬才把报告顺利交付,其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经验及职业操守的原则性不强,缺少处理问题的果断性,不过我知道这是我需要进步的一个机会,感谢公司领导的信任与栽培。

8月下旬又是一个不平常的任务,我和朱哥在领导的委派下接手了三河市国税局委托的对两家企业的纳税进行评估,并进驻企业进行查账,计算企业的各项税种的缴纳情况,并对其收入及费用的各项开支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查,这次的业务也是对我们一种考验,也是一次学习,对于专业性知识了解不深,查账能力和复述未能达到领导及各方面认可,最后以半路收场而告终,此业务转交给张总及张路接手,可以说这一次是对我失败警钟的教育课,刻在心里不会忘记,要让这样的打击告诉自己还要不断的努力去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

9月中旬根据公司安排,我和朱哥接受了一个新的任务-霸州税务局资产清查工作,并在1周的外勤后将数据整理出报告,经审核提交,这次的任务中,清查对于结果性的要求是很严格,但对于清查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少,由于国地税合并,资产放置位置不固定,并且设计的地点较为分散,所以最终也是以一种抽查式方式进行的资产盘点,对于盘点出问题出具报告进行说明,最终无盘盈,盘亏资产做了经济鉴证报告,并在9月底进行交付。此任务中感受颇深的就是时间紧迫,任务工作量大,改变核对方式为针对性抽查是较为合理的工作方式,事随机而动。

10月中旬繁重任务就是我们正式接手现在的工作任务-永清县农村清产核资工作,2个乡镇57个村街,进行账面资产及债权债务的清理,并和各村级进行一一核对,将清单与实际结合整理,进行解答及沟通协调各村街、乡财政、乡政府中的问题,最终将村街确认结果进行公示,此次任务中最终要就是沟通协调问题,需要时间,需要配合,需要认同,其委托方对于工作的负担总是在不断加码,录入系统也列入我们必须做的任务中,所以截至到现在我们还未将各村街结果公示完毕,但委托方的最后期限定时间为12月底,感受压力的沉重,我要更加尽力完成此次任务。

对于这几个月中,也做个其他短时间的业务,例如:机械研究所的财报审计,宏泰公司的增资外勤,美购公司经理的离任审计外勤,时间短,不在复述太多。

内部审计知识点汇总篇6

数字化审计的基本模式

“数字化审计”与传统的账表式审计不同,传统的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凭证、账簿、报表,而“数字化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和信息系统。“数字化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基本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切入点,在对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基础数据的采集、转换、验证,并运用查询分析、多维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构建相关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形成数据分析报告,发现异常数据,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精确延伸,从而实现审计目标的一种审计方式。

结合审计项目,可将“数字化审计”模式定义为:在具体的审计项目中,审计人员通过充分的审计准备,掌握被审计单位相关情况后,将审计或审计调查(以下统称为审计)目标转化为审计中间表,继而通过实地取证、问卷调查、布置自查、座谈咨询等方式取得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业务电子数据和相关资料,然后统一进行汇总分析判断得出审计结果。

“数字化审计”在送达审计项目中的应用方式

送达审计是指审计组织按照审计法规的规定和要求,通知被审计单位将应该审计的全部资料,如期报送到审计组织所在地进行的审计。开展送达审计,可以省去审计人员往返被审计单位的时间,降低审计业务费用;可以回避和推辞被审计单位的宴请等,促进审计机关廉政建设;可以整合审计资源,发挥整体效应。但是开展送达审计,审计人员远离被审计单位,与被审单位人员接触机会大为减少,并且被审计单位主要是将账本资料送到审计机关接受审计,审计的范围受到局限,不便于发现账本以外的情况。因此近年来,送达审计多数适用于简单审计项目,例如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如何将送达审计运用于重大审计项目,是摆在审计机关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笔者认为,可运用信息化的先进理念,取“数字化审计”之长,补送达审计之短,切实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质量。

以下以厅局级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为例,在严格遵守审计准则的前提下,将“数字化审计”贯穿于项目全过程,进一步优化审计业务流程,规范审计行为,降低审计风险。

1.审前准备阶段。该阶段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审前调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查阅有关资料,重点掌握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工作思路、工作举措,梳理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做的重要决策、重点工作、重要资金安排,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重要性,确定审计的目标及审计重点。具体操作中主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将目标表格化。首先将目标细化、假设问题、设计表格,以报告结果为导向将审计目标通过数据规划和问题假设,转化为计算机可以操作的数据表格。二是将表格分类化。如分为被审计领导干部需提交的书面材料、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需提交的材料两类。三是将分类要素化。针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分为任职情况、工作思路、经济决策、经济管理、个人廉洁、存在不足等要素。针对其所在单位,应根据单位职责具体制定。厅局级党政部门单位,分为规划总结、目标结果、会议记录、内控制度、财务资料、基建情况等要素。四是将要素层次化。如将单位规划及总结情况细化为工作规划、工作计划、年度工作总结三个层次内容;将工作目标及结果细化为任期内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工作目标及考核检查结果两个层次内容;将会议记录情况细化为厅(局)长办公会议记录、党组工作会议记录、各类专题会议记录等;将内控制度细化为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制定执行、内部审计工作实施两个层次内容;将财务资料细化为本级及下属单位两个层次内容;将基建情况细化为立项资料、批复文件、招投标资料等层次内容。

2.审计实施及报告阶段。该阶段的工作,一是要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的要求,采集、核对、传输、汇总电子审计数据。二是分析电子数据,发现审计疑点,梳理并确定取证方式。三是根据疑点,采取查阅被审计单位送达的财务业务资料、约谈被审计单位有关同志、要求提供各类专项检查结果等方式进行分散核实。四是以审计内容为基础,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被审计单位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

3.结果应用阶段。该阶段的工作,一是要将审计结果数据化。设计对应数据表,对审计结果进行结构化整理,主要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年度、所属行业、评价内容、查明的主要问题、问题整改情况等内容。二是将审计结果累积化。经统一规划的审计结果数据,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形成审计结果数据库,为综合报告的撰写和趋向性问题的归纳分析提供数据支撑。三是将审计结果公开化。通过现有四级网络互联平台,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依托oa及门户网站,在全省审计机关内部实现资源共享,并适时向社会公开部分涉及民生的审计结果报告,着力提升审计的影响力。

结合信息化现状,

深化“数据式审计”的几点思考

“数字化审计”模式与传统审计相比,实现了对被审计事项从凭经验孤立判断到运用审计模型成批筛选全面分析的转变,有利于强化审计的宏观服务成果,有利于从体制和机制管理的层面上分析问题,有利于从更高层次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但在具体操作中,审计目标的数据化、审计数据的存储、审计证据复核及审计证据分析模型的构建、审计信息交互管理平台的创建、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提高等问题值得关注。

1.审计目标数据化是“数字化审计”的前提。

开展“数字化审计”,首先是将审计目标数据化,其中问题假设和表格设计是关键。假设的问题应能准确反映审计的目的,而且问题确切、具体、重点突出,能使被审计者乐意合作,如实反映,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协助达到审计的目的。同时,统一的表格及问卷还要便于信息的统计和整理。其次是畅通数据传输途径,搭建若干个送达审计室,审计室内应具备丰富的网络接口和一定的可视化设备,有条件可部分审计室部署Vpn(虚拟隧道)以便用于与被审计单位人员展开互动。第三是完善数据存储平台。部署送达审计数据中心。一方面的作用是办理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各种资料、数据交接手续,另一方面将提供的各种资料、数据转换电子数据存入送达审计数据中心,按标准格式转换清理完毕后,按角色权限调用分析。该送达审计数据中心可以依托江西省审计厅数据中心建设(未建,已规划),硬件和大部分软件复用江西省审计厅数据中心。

2.原始电子数据的复核及审计证据分析模型的构建是“数字化审计”的关键。

“数字化审计”模式下,大量的分析判断建立在原始电子数据汇总的基础上,如果基础数据出错,将直接影响结果。为此,对原始电子数据及其汇总结果必须进行分析性复核,复核验证原始数据是否完整准确,复核验证汇总结果是否符合常理,避免审计证据的“先天不足”,确保电子数据的相关性、有效性,确保汇总结果准确无误,保证审计调查报告建立在证据充分、适当、客观的基础上。

“数字化审计”模式的核心是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所谓数据分析,即对原始电子数据按一定思路形成自身所需的审计中间表的基础上,运用查询、挖掘等方式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达到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的审计目标。处理分析的关键是审计证据分析模型的构建。建立的分析模型既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数据进行横纵向趋势分析,通过计算各种指标来把握总体,关注绩效,提出政策层面、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也能使不同的审计人员利用分析模型得出一样的分析结果,减少审计人员人为因素对调查结论的影响,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3.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数据式审计”的保障。

内部审计知识点汇总篇7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是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在对集团公司会计报表及重大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后发表不恰当的审计结论,对审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造成误导,并由此给集团公司造成损失或伤害的风险。内部审计风险具有如下特点:

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性。由于集团公司业务的复杂程度,以及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局限,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能消灭,只能通过一定手段将其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内部审计风险的全面性。内部审计风险遍布集团公司各个业务板块、每项业务的各个环节,以及每个审计项目的各个流程节点中。

内部审计风险的持续性。内部审计风险不仅在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产生影响,在审计项目终结后仍然延续其影响。未被有效控制的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结果中,对之后的使用者造成影响。

内部审计风险的潜伏性。只有在审计结论对集团公司造成的不良影响成为现实,集团公司因此承担损失时,内部审计风险才会表现为实在性。

内部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制度测试、分析性复核等程序,运用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采取风险导向审计,将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集团公司业务复杂、层级多,内部审计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加强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有助于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更好地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从而保证审计质量。现代信息社会日益复杂,通过审计人员对信息的审计和评价,还可以将信息风险转化为审计风险,再通过审计风险的防范工作,使集团公司管理层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有助于集团公司正确决策和提高效益。

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从不同角度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其形成的原因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汇报层级较低引发的风险。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后所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一种社会约束机制。很多集团公司(尤其是国有集团公司)对内部审计的定位不合理或不清晰,有的规定内部审计向财务副总汇报,有的规定内部审计向总经理汇报,有的虽然规定内部审计向董事长汇报,但董事长一年内只参加两次集团工作会,基本无暇管理集团包括内部审计等具体工作,实质上仍是向总经理汇报。这种角色定位与职能初衷的错乱影响了内审作用的正常发挥。

另一方面,在机构设置上内部审计部门常常与被监督部门处于平行关系,地位不高、独立性不强、权威性不足。审计工作的推动和审计结果的实现极易受到各种外来因素的干扰,无法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

2.审计程序引发的风险。我国很多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工作程序还不够成熟,往往只是从财务角度对经营指标进行分析,做的是一种结果层面的程序,缺乏从业务、内控方面对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所做的程序。这种情况下无法为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风险防范和决策信息,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增值的作用。同时出于人员经验和与公司契合度考虑,往往集团公司更倾向于从财务部门调动人员补充内审机构,大量财务专业出身的内部审计人员,习惯于从报表到账面,再到凭证,查找问题,提出的建议与业务实际脱钩,难以付诸实践,造成了审计问题整改率偏低。其缺点突出:一是在账、表、凭证上浪费大量时间,收获有限,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二是审计视角囿于财务资料,失去了通过对业务过程的管控、以增加价值并改进组织经营的机会。

3.内控制度引发的风险。进入21世纪,安然、世通等公司财务丑闻的曝光,使内部控制俨然成为管理者最先进的管理手段。2008年6月,国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保监会、银监会等五部委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中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推向了高潮。业界的推崇和监管部门的要求,使我国的集团公司管理者十分热衷于搞内部控制建设,但现实情况是很多管理者未理解内部控制的精髓,追求大而全,忽视调研、沟通工作,注重纸面工作,把内部控制建设最终变成了制度手册的编写。由于制度编写过程中未充分与业务实际相结合,最后连管理者都觉得很多方面降低了效率,甚至带头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给内部控制造成严重的伤害,也给内部审计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4.人员引发的风险。大部分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是从集团内部产生的,常见的是从财务部门调动过来。在一些集团由于内审部门不受重视,甚至被视为是一个老员工养老、等待退休的地方,是一间“大象的坟场”;所以经常被塞入一些财务部门不要的、别的部门淘汰的、不得志的、准备退休的人员。财务部门转岗的内审人员缺乏企业业务知识和经验,相对较低的部审计专业理论。合格的审计人员的知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主要是计算机的软件和操作运用;二是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三是法律方面的知识。;此外,作为内部审计人员,除了是某方面的专家外,还需要经过专门的审计技术培训,才能从事审计工作。不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做出让管理者满意的审计结果。

另外,在很多集团公司中内部审计机构地位较低,被认为不能创造效益,是一个成本中心。相应地审计人员的待遇和晋升较差,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造成内部审计工作连续性差,审计工作质量难以稳定和改善。

5.信息沟通引发的风险。一方面集团公司的层级性使得集团内会有很多层面的独立法人公司,每个层面的公司直接对下一层面进行管理,如集团总部去三级公司审计,会因为中间隔着二级公司,造成信息传递不流畅;另一方面审计双方因为位置不同,出发点不同,必然造成信息不对称。内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特点、经济环境、监管法规、行业情况等了解显然是不如被审计单位的,被审计单位经常是被动地应付审计的检查,审计人员问到什么就讲什么,甚至因为怕麻烦而回避一些情况,完全置身事外,不认为审计是改善自己工作的过程,把审计完全当成别人的事情。对审计结果也是被动地整改,造成一些问题进入犯了就改、改了再犯的恶性循环。

三、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优化内部审计治理结构。内部审计机构直属领导的层次越高,其独立性越强,发挥作用越大。由董事会领导,董事会直接向股东负责,这样会使内部审计具有较高的独立性、权威性,并在开展审计工作时面临较少障碍,可以在监督与服务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对于集团公司,由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内部审计机构是目前最优的选择,具体实施中下属具有法人资格的子、孙公司审计委员会受上一层级审计委员会领导,非法人成员单位的审计工作直接由集团审计委员会领导,各审计委员会下设审计部具体开展审计工作,形成有层次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

2.进行差异化的内部审计。在实际运作中,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应根据成员单位所属行业、所处地域、规模大小、贡献度、风险度、控制度的不同,同时结合成员单位在集团中肩负的战略使命,进行有差别的审计。对不同行业的成员单位要注意区分周期性风险、成长性风险、产业关联度风险、市场集中度风险、行业壁垒风险、宏观政策风险等,采取不同的审计策略;对处在不同区域的成员单位要注意当地政府的监管重点、市场风险、环境风险,采取针对的审计程序;根据成员单位的规模大小、对集团的贡献大小、风险度高低来分配审计资源;对控制度高的成员单位要深入业务经营管理审计,对控制度低的成员单位偏重投资管理型审计。

3.建设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审计人员职业发展通道。首先设立内审部门进入的标准(门槛),从源头上控制内审人员质量;其次,从德才兼备角度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审计业务的能力和态度;最后,结合内部审计人员有机会接触到集团各个层面管理和业务的先天优势,借鉴加拿大皇家银行经验,将内部审计部门建设成集团未来领导的“培训基地”,打破内审人员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内部审计队伍。

4.改进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从方式上,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内部审计人员走出去交流、培训。引进来外审,将现有知识储备难以胜任的新项目外包,借助“外脑”开发新项目,通过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审计项目小组,学习外部咨询机构先进的技术、方法,以及项目经验,迅速扩充知识储备,逐渐达到独立开展新项目的水平。

从内容上,应结合集团公司特点,探索与实践新的内部审计工作方式。对同一行业的不同成员单位,可以考虑抽调人员交叉审计;对专业程度高的成员单位的审计,可以考虑吸收被审计单位的内审人员和专业人士参加审计小组,进行协同审计;对信息化水平高的成员单位,可以更多地采取非现场审计;还可以在集团范围内构建审计网络系统,进行远程联网审计。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审计软件。

5.加强与各相关方的联系,保持信息沟通。

内部审计知识点汇总篇8

一、制造成本的会计核算

制造成本通过“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科目进行核算。“生产成本”科目核算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包括生产各种产成品、自制半成品、自制材料、自制工具以及自制设备等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该科目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二级科目。“基本生产成本”二级科目核算企业为完成主要生产目的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发生的费用,用于计算基本生产的产品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二级科目核算企业为基本生产及其他服务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和劳务供应发生的费用,用于计算辅助生产产品和劳务成本。该科目按成本核算对象设明细账,明细账用多栏式账页按成本项目设专栏进行明细核算。

“制造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按不同的车间、部门设置明细账,明细账用多栏式按费用项目内容设专栏进行明细核算。

基本生产发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费用,按成本项目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贷记有关科目。账务处理: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直接材料

应付职工薪酬

辅助生产发生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费用,按成本项目借记“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贷记有关科目。账务处理:

借: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直接材料

应付职工薪酬

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借记“制造费用”,贷记有关科目。账务处理:

借:制造费用

贷:原材料(银行存款、累计折旧等)

月终,制造费用分配给成本核算对象时,账务处理: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科目月末无余额。

二、制造成本的审查要点

审查制造成本,应通过“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明细账归集的内容、分配的方法,获取经济业务中的原始记录、单据、记账凭证,采用核对法、审阅法、复算法进行审查。审查要点如下:

⒈审查费用发生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无虚假成本,有无非生产性费用和扩大成本列支范围等挤占成本的现象;

⒉跨期摊销费用,是否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记入当期成本,有无人为调节利润的情况;

⒊费用归集和分配的方式是否正确。有无未按规定将制造费用在不同产品之间分配的情况;

⒋在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是否准确。有无任意改变方法少记或多记产成品成本及利用保留在产品成本,人为多计算或少计算产品成本,从而调节利润的情况;

⒌会计处理是否恰当,有无影响当期成本情况。

三、制造成本审查方法

由于工业企业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复杂,会计核算工作量大。因此,注册税务师在进行纳税审查时,应当借助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用,通过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及对遵守性的测试,分析找出企业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选择、有目的、有重点地审查,这样既能降低审查工作量,又能确保审查质量。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的职能不仅包括企业最高管理当局用来授权或指挥进行购货、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还包括为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或设置的各种规章制度。因此,内部控制的作用能够提高会计核算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⒈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

企业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凭证,以种类全、内容完整、连续编号的一些处理经济业务的凭证,作为会计处理依据。

⒉完善的簿记制度。在可靠的凭证制度基础上,建立完整的账簿和报表制度,确保会计记录的严密性。

⒊严格核对制度。包括凭证之间的核对,凭证和账簿之间的核对,账簿和报表之间的核对等。企业建立严格的核对制度,有利于及时改正会计记录中错误,做到证、账、表三相符。

⒋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企业在遵守国家制定的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还从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出发,建立自己的合理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以书面文字形式,作为会计处理方法的依据。

⒌定期资产盘点制度。

对上述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体系可靠程度进行遵守性的调查:

第一、采用询问法。询问企业是否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采取问卷的形式设计调查表格,将你想要询问的项目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对想要问的内容及企业回答,要逐项进行并做好记录,使你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企业生产环节的业务流程、控制程序、核算方法有所认识。

第二、采用抽查法。验证内部控制是否一直在运行,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在多大程度上确保核算的正确性。我们可以对上述的询问内容,选择对成本影响最大的项目,抽取样本—原始单据、凭证进行查看,并对企业回答进行核对,判断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通过询问和抽查,对被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我们可得出这几种结论:

第一、依赖程度高。被查企业具有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均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经济业务和会计核算发生差错的可能性很小,可以相应对该环节减少审查的工作量,甚至于可以不查。

第二、依赖程序一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较为良好,但存在一定缺陷或薄弱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可以对薄弱环节项目进行较为深度的审查。

第三、依赖程度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明显失效,大部分经济业务和会计记录失控,各项资料和数据经常出错,从而导致无法依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开展制造成本详细审查。

审查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一按成本项目进行审查

产品制造成本构成项目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⒈直接材料成本

⑴采用实际成本方法核算

获取成本计算单、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材料发出汇总表、材料明细账中各直接材料的单位成本等资料。

①审查成本计算单中直接材料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中相关的直接材料是否相符,分配的标准是否合理。审查时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非生产耗用材料记入产品成本。如果成本计算单直接材料金额大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的分配金额,应进一步查明原因,审查材料使用对象有无将非产品耗用材料记入产品成本。但企业会计人员如果有意识地挤占产品成本,在耗用材料进行分配时,就会将非生产耗用材料直接分配到产品成本,使得成本计算单和材料分配汇总表金额相等。核对材料分配表若不能暴露问题,可采取通过非生产性项目的审查,即采用“反查法”的方法进行审查,查明问题后,按照谁耗用谁负担的原则,进行纳税调整。账务处理:

借:在建工程

应付福利费

贷:本年利润(或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第二、混淆不同产品成本。通过材料分配率混淆不同产品的成本,相应降低本期畅销产品成本,以调节跨年度的利润。审查注意那些不能确指产品耗用的共同混合使用原材料,分配时应科学地选择分配标志、计算方法及会计记录。

正确方法:在消耗定额比例法下,通常采用按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或材料定额成本的比例分配。计算处理:

分配率=材料实际总消耗量(或实际成本)÷各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或定额成本)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该种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或定额成本)×分配率

也可以采用其他分配方法。如:产品产量或重量比例分配法。

②抽取材料发出汇总表,选主要材料品种,统计直接材料的发出数量,将其与实际单位成本相乘,计算金额数,并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中该种材料成本比较,看其是否相等。审查注意下列问题:

第一、企业是否采取提高成材料单位成本,多计产品成本。

第二、审查领料单授批准及领料人是否签字,防止虚假领料多计成本。

第三,材料单位成本计价方法是否恰当,有无变更、人为调节成本或利润。如果企业年度内改变计价方法,应按原计价方法计算发出材料结转成本,其差额调整材料成本或当期利润。

审查方法参见“材料成本的审查要点”。

⑵采用定额成本法

抽查某种产品的生产通知单若产量统计记录及其直接材料单位消耗定额,根据材料明细账中各该项直接材料的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直接材料总消耗量和总成本,与有关成本计算单中耗用直接材料成本核对,看其是否相等。并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生产通知单是否经过授权批准,防止虚假业务产量增加材料耗用;

第二、单位消耗定额和材料成本计价是否恰当,有无变更、人为改变方法而影响成本。

⑶采用标准成本法

抽取生产通知单或产量统计记录,直接材料单位标准用量,直接材料标准单价及发出材料汇总表。

根据产量、标准用量及标准单价计算出标准成本,与成本计算单价中的直接材料成本核对是否相符,有无利用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计算以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前后期是否一致。

除此之外,还应审查废料及多料的返库是否及时,是否办理“假退库”手续。通过查看“生产成本”账红字冲减成本金额,判断其正确性。

⒉直接人工成本

⑴对于采用计时工资制的,抽取实际工时统计记录、人员工资分类表及人工费用分配汇总等,运用核对法开展审查。

①从成本计算单中选择核对直接人工成本与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相应的实际工资费用是否相符,查明有无将非生产人员工资计入成本。

②选取某月资料核对实际工时记录与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中相应的实际工时是否相符,查明有无虚报工时、多列工资扩大成本,减少利润。

③抽取并核对生产部门若干期间的工时台账与实际工时统计是否相符,追溯原始工时记录,确保工资核算真实性。

④当没有实际工时统计记录时,根据人员工资分类表,计算复核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中的直接人工工资费用是否合理正确,有无出现与生产量偏离太大的数据,如有,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⑵对采用计件工资制的,抽取产量统计报告、个人(小组)产量记录和经批准的单位工资标准或计件工资制度,运用核对法开展审查。

①核对按统计产量和单位工资标准计算的人工费用与成本计算单中直接人工成本是否相符。

②抽取若干直接人工(小组)产量记录,审查是否被汇总计入产量统计报表中。

⑶对于采用标准成本法,抽取生产通知单或产量统计报表、工时统计报表和经批准的工时、标准工时工资率、直接人工的工资汇总表等资料,运用核对法进行审查。

①根据产量和单位标准工时计算标准工时总量,再乘以标准工时工资率,以审查其是否与成本计算单中的直接人工成本相符。

②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计算与账务处理是否正确,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的年度内有无重大变更。

⒊制造费用成本

抽取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按项目分列的制造费用明细账、与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有关的统计资料及其相关原始记录。

⑴审查“制造费用”账户借方发生额归集的制造费用内容是否正常,开支的标准、发生的费用是否是应归属于本期的生产费,不符合规定的应剔除计税处理。制造费用成本项目中,固定资产折旧为其中的主要内容,其审查方法在第五节中讲解。

⑵在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中选择一个产品,核对其分摊的制造费用与相应的成本计算单的制造费用是否相符。

⑶制造费用的分配、计算选择的标准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分配的方法有无变更,防止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多分配应税产品成本,相应少分配免税产品成本。审查发现此类问题应重新正确计算,作出会计调整。

二审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

辅助生产成本核算内容是为企业生产车间、管理部门、在建工程及辅助生产车间提供产品和劳务的车间所发生的费用。从服务的对象上看,部门多、非生产性占有一定的比例,正确分配辅助生产成本关系到正确计算产品成本。

抽取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生产统计表等原始记录资料,从分配标准、费用分配方法、费用分配金额三个环节查证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是否真实、正确。

⒈审查各车间的费用分配标准。审查有无将为基本建设、专项工程、福利部门提供的水、汽、机械加工、修理修配等劳务费用计入辅助生产;审查是否按实际受益对象进行分配,分配率是否正确,采用复算方法重新计算,对少分配或非生产性费用挤入生产成本的情况,调增计税利润。

⒉审查分配方法。辅助生产分配方法较为复杂,审查进注意有无年度内任意改变分配方法,使各部门分配金额发生不正常波动的情况。如果存在这样情况,应按原方法进行计算,其差额调增(调减)计税利润。

⒊审查费用分配金额。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与辅助生产车间统计表对照,当费用分配表中的分配金额大于生产统计表中的费用额时,应进一步查明辅助生产费用归集有无虚假,抑或统计有差错。如证实生产统计表正确的情况下,即为多转生产成本的费用,应调增利润。

三审查费用确认的原则

内部审计知识点汇总篇9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控制

(一)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

应该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被审计单位规模的大小等因素指派具有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内部审计人员。审计是一项人力和知识双密集的工作。完成一个审计项目,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一定数量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审计项目人力资源的第一要素。从数量上讲,一个审计项目所需人员是有限的,超过这个数量,其对审计项目时间管理影响的边际效用递减。但在这一个数量限度内,人数越多审计项目时间管理就会越少,反之越长。所以内部审计人员的增加在一定数量内,会减少审计项目整体所用时间,假定人员的分工合作是正常高效率的,那么因审计时间减少所减少的成本会大于追加内部审计人员所增加的成本,但超过这一定点,随着内部审计人员的增加,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效率降低,造成审计时间减少所减少的成本开始逐渐小于内部审计人员增加带来的成本。

从内部审计人员质量来讲,主要表现为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两方面。业务知识主要包括审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所审计事项的相关知识、法律法规等,业务技能主要是指上述知识的运用能力,重点表现为专业判断水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计经验)、计算机审计能力。专业判断水平体现了一个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我们常说某某人审计经验丰富,实质上就是表示这个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较高。

(二)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

审前调查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一些重点审计项目,更要花足够长的时间搞审前调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方案是审计实施的基础,是保证审计工作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控制审计质量和进度的基本依据。审计方案关系到审计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做好这项工作,可以使审计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阶段,要按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审计工作程序,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项目组长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负主要责任。

按照审计公正性和质量控制要求,任何一个审计项目不可能由一个人去完成。这样由所有参加审计项目的人员就会组成一个项目团队(通常称之为审计组)。由于团队的存在,就会产生管理学称谓的一系列组织管理问题。在一个项目中,称之为团队管理。团队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团队整体效率。因此,团队管理成为影响人力资源的又一重要因素。和管理学中所有组织管理的核心内容一样,审计项目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对分工和协作的处理。分工是指根据审计项目方案来确认的总体任务,按照“贡献相似性”和“关系相近性”原理,把总任务分解后分配到相应的审计小组中去,协作是指通过建立和贯彻沟通与合作的规范,创造和维持团体的协同效果。有效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为内部审计人员创造理想的工作环境,促使其保质保量地完成好分配的审计任务,充分发挥其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从而满足复杂多变、运用多种知识技能和信息、不断创新的审计工作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实践表明,审计项目具有组织稳定性差(即完成一个审计项目后其组织结构即行解除)、信息沟通量大、工作灵活、创新性强等特点。科学的审计作业分工和组织结构,必须适应和满足审计作业的这些特点。为此,科学的审计分工应强调内部审计人员的参与和协商一致,使其成为一个上下有机结合的过程,将总任务分解为若干个互有区别但彼此联系的分任务,再将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审计小组或人员去执行。在组织结构上,采用矩阵式结构,即先依照“贡献相似性”的管理原则,将相似会计核算内容分成一组,如将应收应付款审计分为往来审计,最终分配到具体内部审计人员,再依照“关系相近性”原理,按审计目标建立组与组之间沟通的负责组(人)。

二、审计实施过程中的控制

(一)落实项目审计责任制

在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阶段,要按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审计工作程序,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项目组长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负主要责任。

(二)发现控制的薄弱环节,应扩大范围

在实施现场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具体方案中确定的审计步骤,运用审计技术方法对业务程序进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收集有用性、相关、重要的审计证据。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控制制度时,如发现被审计单位人员职责分工不严密,存在混岗等严重缺陷时,应充分意识到该证据的重要性,保持应有的职业警惕,对这一重大隐患执行扩大测试,实施进一步的取证,以确定工作人员是否利用机构内控不严的漏洞,实施了违法违规行为。

(三)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在审计工作底稿上要反映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轨迹和专业判断的过程,有利于把好审计证据的质量关,内部审计人员既要做好审计过程记录,又要记录审计的主要成果和查出的重点问题。

(四)严格执行复核程序

应建立审计组长复核制度。都应具体明确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层层把关负责,确保每一项审计工作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

(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现场指导和检查

项目组长要及时了解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会同审计小组长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各层次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给予实时的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这是做好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

三、审计报告阶段的控制

(一)及时总结审计工作

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审计项目负责人要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总结,简要阐述本次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疑难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措施,指明今后类似审计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在复核、总结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分析性复核不仅被运用于审计计划阶段和报表项目审计阶段,也可用于审计报告阶段对会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在对会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时,内部审计人员应执行以下程序:

1.应当全面审阅会计报表及附注,考虑针对实质性测试中发现的一些差异或未预期差异所获取的证据是否充分、恰当;这些异常差异或未预期差异与审计计划阶段的预计之间的关系。2.将分析性复核应用于会计报表上,以确定是否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异常或未预期的关系。如果这种异常或未预期的关系存在,则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在完成审计外勤工作时再追加实施额外的审计程序。

(二)撰写审计总结

在完成实质性测试之后,应当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全面复核,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审计总结,概括地说明审计计划执行情况及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总结一般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司简介,阐述被审计单位的背景信息及重大会计政策的变更情况;二是审计概况,主要阐述审计过程、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包括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审计计划执行偏差及其原因等)、审计的总体评价、审计前后主要财务指标,即应引起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注意的重大事项(包括关联方交易、财务承诺、期后事项等);三是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建议的重要调整及事项;四是审计结论,说明拟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及对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评价与建议。

(三)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审计项目负责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全面复核通常应在审计现场完成,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争取审计工作的主动。在完成审计外勤工作时,则需审计项目负责人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二级复核。二级复核既是对审计项目经理复核的再监督,也是对重要审计事项的重点把关。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7个方面:1.复查计划确定的重要审计程序是否适当,是否得以较好实施,是否实现了审计目标。2.复点审计项目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3.复查审计范围是否充分。4.复查对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和未调整不符事项的处理是否恰当。5.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中重要的钩稽关系是否正确。6.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对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影响,审计项目组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否恰当。7.复核一审会计报表总体上是否合理、可信。

(四)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评价审计结果

主要是为了确定将要发表的审计意见的类型以及在整个审计工作中是否遵循了独立审计原则。为此,应完成如下四个工作:

一是对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进行最终评价,该过程可通过两个步骤完成:1.按会计报表项目确定可能的审计差异即可能错报金额。按会计报表项目确定的可能的错报金额由三部分组成:通过交易和会计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所确定的未更正错误;通过运用审计抽样技术所估计的未更正预计错报,以及通过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发现和运用的其他审计程序所量化的其他估计错报。2.确定各会计报表项目可能的错报金额的汇总数(即可能错报金额)对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和其他与这些错报有关的会计报表总额(比如流动资产或流动负债)的影响程度。二是对被审计单位已审计报表进行技术性复核;对已审计会计报表进行技术性复核,可以通过填列和复核会计报表的检查清单的方式来进行。不仅可对那些经常容易被忽视的审计方面起到提醒的作用,还有利于监察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三是对被审计单位一审审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并草拟审计报告;在审计过程中,要实施各种测试。这些测试通常是由参与本次审计工作的审计项目组执行的,而每个成员所执行的测试可能只限于某几个领域或账项,所以,在每个功能区域或报表项目的测试都完成后,审计项目负负人应汇总所有成员的审计结果并将这些分散的审计结果加以汇总和评价综合考虑在审计过程中所收集到的全部证据。最后出具审计报告。四是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最终复核。最终复核是在完成审计工作、签发审计报告前所进行的复核。

(五)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从审计人员到审计组长,都应明确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质量控制的结果应与业绩考核挂钩,没有履行好责任就应该追究和处理,如告诫、批评、通报、取消评审资格等,通过奖优罚劣来提高质量意识和责任心。

(六)加强审计档案管理

 审计档案是项目审计的主要载体,是审计业务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审计档案为今后的审计业务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审计风险.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

[2]高校审计编写组.审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内部审计知识点汇总篇10

第一部分:2010.10—2011.9全年工作总结

我正式加入到北京的会计师事务所,成为一名审计助理人员,已经一年有余。现在将一年以来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整体工作评价:

回顾这一年以来,通过接受各种培训以及完成各项工作,使我从最初接触审计工作的迷茫,到目前可以自信并相对熟练的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并且能够对待工作主动热情,遇到问题不慌不乱,与客户交流不卑不亢,与同事相处尊重谦虚等,都表明我正在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审计人员。当然仅一年的锻炼,使得我尚处于审计工作的初级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学习机会,才能真正深入理解工作的内涵,从而取得更大进步。

二、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介绍

1、常规审计项目工作内容介绍

常规审计项目18项,其中包括企业法人、事业法人、外企代表处等类型共48家公司的年度审计或汇算清缴审计。写税审报告8份,年审报告8份,复核报告20余份。参与的重点审计项目如下所示:

(1)10年11月进行了为期18天的中冀公司税务审计预审工作。这是我参与的第一个审计项目,虽然有大学4年的专业知识教育为基础,以及入所后的审计业务培训为导向,但这些知识与实际工作内容还有着相当的距离。磕磕绊绊做了5家公司的税审,从成立不足一年的公司开始入手,到开始审计具备两个账套的公司;从开始熟悉工作底稿的架构,到逐渐思考如何更加合理实施审计流程并做底稿从而使得报告有据可依。这些都渐渐让我对审计这一学科有了实体的认识。我知道,刚刚入这一行,必须从基础做起,所以开始翻阅凭证,使自己尽快熟悉财务流程,进而能丰富自己的职业阅历。

从这个项目中,我体会到,中冀公司作为一个主营业务为汽车销售的商业企业,在进行税务审计时,应主要关注收入确认、成本核算问题,这些是在去年操作时没有特别关注的,并且作为一家集团公司,关联往来尤其居多,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切忌闭门造车,对于特殊关注关联业务,遇到后必须与该关联公司的审计人员沟通讨论,共同确定业务的真实性、合理性、完整性等,从而做出判断。

(2)11年1月开始中兴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年审工作。这个项目,我是后来加入其中的。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以合同为引子,进行收入确认的测试。通过这个工作,让我对收入的确认有了新的认识,让我的审计思路也更加开阔。但是由于一些自身基础知识不够及其他客观因素,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想的要求,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对于这种审计方法以及执行力度进行加强。

(3)11年2月,开始了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年度审计项目。电子社是一家由事业登记转为企业法人登记的出版单位。在2010年完成了转制工作,但是记账方式尚未彻底转变,所以需要将企业提供的事业报表转换为企业会计报表格式报出。也是由于上述原因,该社以前年度固定资产并未计提折旧,而改制后,必须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计提折旧,所以我对自1997年以来所有固定资产进行了规范分类,并按照会计制度补提了折旧,这个工作既让我了解和熟悉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不同和衔接,也锻炼了我对工作的细心、耐心和坚持。同时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图书出版企业,了解了编录经费、实洋、码洋等一系列出版社所特有的会计科目和专业术语等。

(4)11年3月,迪芬巴赫北京代表处的审计。对于代表处,基本上只有货币资金和往来账项,在审计时只要抓住收支两条线即可,收入全部为总部拨入,支出全部是代表处自己发生的费用以及替总部代收代付的往来账项。这个时候就必须考虑往来业务的真实目的,判断是否超出代表处的经营范围等。

(5)11年4月,进行了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宇信易诚有限公司的审计项目。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为银行提供系统集成服务,并进行软件开发并销售等。该项目共审计了16家公司,其中包括很多关联往来业务,如因公司按项目核算所以代付工资、费用等。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我学到了无论做什么事,必须具备整体观念,放眼于大局,把握主要脉络,从而确定思路,深入挖掘问题。在这个项目中我负责了税金这方面,尤其对企业所得税理解的更加深刻,通过确定纳税调整并与会计人员进行意见沟通的整个过程,不仅增强我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锻炼了我与人沟通的能力。

2、专项审计工作内容介绍

参与专项审计项目5项,其中包括柏林寺工程决算审计、宇诚软件清算审计、高新复审以及中央投资农村沼气项目等。写报告2份。下面着重介绍中央投资农村沼气项目。

中央投资农村沼气项目绩效考评项目是承接于财政部经建司,对象为湖北省和重庆市。这个项目是我入所以来参与的历时最长、情况最复杂的一个大型项目,我的工作贯穿了整个项目,包括项目准备期学习文件、前期考察,综合组现场省级核查工作,汇总项目县问题,讨论应对问题策略,转达上级指示,现场实际调查等,以及后期审核表格、汇总问题、费用核算以及底稿装订等。

在这个项目中,我明白了团队协作以及沟通的重要性。而在与各位老师工作的同时,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审计人员,遇事必须沉着稳重,不能急躁。并且好的应变能力是作为合格审计人员的必备素质。

3、培训任务完成情况总结

参与培训5项,分别为内部入职培训、业务培训和组织管理学培训,外部税协汇算清缴培训和财政部针对沼气项目专项培训。

从入职培训到组织管理学培训以及审计业务培训等,这是每个特定阶段需要学习的内容。我认为这些培训不仅仅是用特定的时间传授知识,更是在培养我不断学习的意识,以及指引我以后学习的方向,不仅包括财务知识还包括管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

4、其他工作

其他工作3项,分别是汇总“构建的法规信息库”文件法规、搜集高新企业名单及信息和整理装订底稿等。

以“构建的法规信息库”为例,我主要负责汇总及栏目整理。通过这个工作的完成,我学到了面对工作,必须先要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整理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从大局着想,切忌做井底之蛙。对于工作必须事先考虑,做到有备无患。

三、职业提升及经验总结

1、工作流程更加熟悉。还记得初入职时,张经理曾经让我们归纳项目流程,当时对这些流程只有一个字面的理解,但是通过亲身参与了这些审计项目,我对这些流程有了更加直观的体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包括:前期资料清单的修改、以前年度底稿的查阅、现场各个科目的专门审计程序、与客户意见沟通、审计调整以及最终报表的确定、撰写报告、复核报告、报送报告、底稿归档等流程的熟悉,也增强了我对待工作的信心。让我不管是面对新的项目,或者是新的工作内容时,都能够有初步的计划,不再是没有任何头绪的去工作。同时通过各个类型企业的审计,各个项目中不同科目的审计,也让我对每个会计科目的理解更加深刻。

2、“磨刀不误砍柴工”,具备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进过一年的锻炼,我越来越明白,在遇到工作时,不能盲目下手,必须首先思考:如果自己是领导或工作的下达者,什么样结果才能更方便后续工作的开展。然后仔细分析工作内容,找到一条主线,并以此作为基准点,朝着目标踏踏实实去做,才能更快速准确的完成工作。例如在后期做项目费用的核算时,我很迷茫,虽然自认为对每个人在项目中的行程了然于胸,但是对于将近90人,每个人按照时间分出阶段,然后按照各自阶段发生的费用依次排列等要求而言,确实让我很费脑筋。在请教了专业人员后,茅塞顿开,将每个人赋予一个唯一的代号,再去将单据分别安排到此代号上,一切迎刃而解。从这件事上,我知道了,不管什么事,只要认定一个基本,以此作为主线延续下去,即使有再多的变量,也都会清清楚楚,一眼看到本质。而在遇到问题时,不慌不乱,抓住核心,一力解决,必须要有很强的执行力。

3、实践出真理,沟通很重要。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明白了沟通的重要性。首先是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因为有时候思路的打开可能只需要别人的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所以及时有效的沟通在团队工作中是尤其重要的。其次是与客户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是了解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和经营管理流程快捷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这些项目的参与,从开始时认真听取客户的介绍,到后期开始抓住某个要点进行追问,或者侧面询问等,直至面对特定的情况,选择特定的沟通方式。目的只有一个,了解真实的业务情况。所以这一年,我的沟通能力较之前有了很大进步。

4、细节决定成败,明确工作目的。做任何工作,如果仅仅是机械的完成,那么这只是初级阶段。而能够从中学习到知识,积累到经验,才是这项工作真正的价值所在。在工作中,确定方向后,从细处着手,层层推进,认真完成,才能将工作做好。遇到事情,尽力解决,并拿出自己的方案,供领导参考,切忌拖拉。

5、热情工作,敬业精神。在工作中,我也遇到过很恶劣的工作环境,舟车劳顿,酷暑折磨,高温工作,每天的加班,与同事及审计对象之间沟通的困扰,还有暂时的不被理解和委屈,以及工作瓶颈的问题等等很多问题。与项目经理一起工作,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敬业精神。他们的大脑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带病依然坚持工作,这些都是我切实在我身边发生。我想这应该就是对待工作有热情、有责任才驱使他们具有如此的工作态度,能够坚持下来,在工作中,我一直以他们为榜样,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

四、思想修养、品德锻炼

在这一年的工作和学习中,我认为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断的成熟中。回想一年前,我还是一个做事畏首畏尾的新人,经过一年的锻炼,我已经变得乐观豁达,遇事不慌不乱。但是我仍然处于审计职业的初级阶段,我相信经过更多的锻炼机会,我会越来越成熟。

五、学习状况获取新知识

在这一年中,我一直坚持专业知识的学习,于11年5月参加了北京市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并顺利通过。在9月份参加了Cpa考试,成绩尚未出来。

我认为理论知识储备是完成工作的基点,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将基础夯实,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通过一年的学习,我的计算机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尤其是excel,这个作为我们工作必要工具,必须加强学习,好好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在今年也看了一些书籍,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台湾作家张德芬所著《遇见未知的自己》,脑海中一直浮现这一句话“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而已”。这些话让每天处于现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环境中的我,在面对生活中必然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逆境时,告诫自己调整好心态,排解掉坏情绪。用乐观真诚的心去面对每件事、每个人,这样自己收获的也会是一片阳光。

六、最遗憾的事

在本年,对我而言,最遗憾的事情就是练字没有坚持下去。年初张老师给我们布置了每天练字100个的任务,开始时还能坚持,但是到后期,因为工作内容变多,练字也就被我搁置了。归根结底,还是自己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耐心,使得我中间荒废。对此我觉得很遗憾,因为字是一个人精神风貌的另一种体现,所以我希望能从现在开始继续练字,不仅是为了练出一笔好字,也是在修身养性,让自己能够静心。

七、最不满意的事情

通过这一年的工作和学习,我觉得自己成长了很多。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每一天都在进步。面对工作越来越有自信,但是还是有一些事情让自己很不满意。最不满意的事情,就是没有合理分配时间复习Cpa考试。曾经有位名人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在今年由于自己没有合理规划好工作之余的时间,致使好多时间都浪费在其他方面。这些令自己很不满意,为此,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将更加珍惜时间,并且合理的安排时间,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

第二部分:2011.10—2012.9全年工作计划

面对新的一年,为了能更好的完成工作,为了自己能够取得更大的提升,我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项目方面

1、积极配合项目经理的工作,认真按时完成领导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向高级助理人员发展。在工作中我会按照在上一年积累的经验以及所得到的教训,包括主动的工作态度,认真的做事风格、明确的工作目的,正确的工作方法,踏踏实实,努力向上,在把自己工作做好的同时,顾全大局,协助项目经理将参与项目圆满完成。

2、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提高自身对客户的影响力。刚入所的时候,张老师就对我们提出了三个要求: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一直谨记,并希望能够做到这三方面。在新的一年中,我将继续以此作为衡量自己进步的标志,以前期的经验教训作为准绳,努力提升自己这三方面的能力。

3、执行力方面。对于一个团队而言,队员的执行力对于工作的开展起很大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加强这方面的能力,遇到工作,先思考,找出解决方案,然后尽快执行,杜绝拖拉。努力做到行事果断,麻利。

4、审计工作实施方面。对于前面一年审计工作,我归纳起来,总有一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感觉,在新的一年工作中,我会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看待问题更加成熟,不能再被局部事项所迷惑。

二、学习方面

1、及时关注时事政策,并认真学习事务所内部期刊。对于财务行业的的从业人员而言,必须具备持续不断学习的能力,对于时事政策以及新兴法规能了然于胸,并且做到早学习,学精通。

2、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是基础。尤其是审计方面,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审计项目,按照不同的审计对象的客观情况,拿出对应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