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语文归纳十篇高中语文归纳十篇

高中语文归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8:43

高中语文归纳篇1

高中语文中古诗词是一个重要考点,背好古诗词,能够在对应的题型中稳操胜券,也更有利于作文中的写作。下面整理了高中语文最常考的112句古诗词,同学们一定要多读多背!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1

思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2

思念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梦江南》)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1.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1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1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1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3

夸张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李白《行路难》)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赠汪伦》)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8.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4

大义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2.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5

惜时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长歌行》)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4.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陶潜)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6

鸿志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5.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7.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8.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9.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7

黄河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词8

风骨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2.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李百药)

3.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高中语文归纳篇2

一、正确理解归纳与演绎的内涵是讨论的前提

卓立子老师在文中说“正确理解演绎和归纳的内涵是这个问题的基本常识”,确如所言,我们讨论“语文教学重演绎还是重归纳”的问题,首先要弄明白“归纳”与“演绎”的内涵,以及语文教学中的“归纳”与“演绎”的本质,否则问题的讨论就会失去共有平台,滑向无效争辩。好在能达成共识的是:归纳和演绎,其本质是两种逻辑思维方法。

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论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先摆事实,后求结论,这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它有两种功能,一是概括一般情况,二是推测将来结果。优点是体现事物共性,寻求根本规律。局限是不完全归纳,则无法穷尽同类事物的全部属性。

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方法。先假说,后求证,其推理形式是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构成的“三段论”,这是从一般共性到特性,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其优点是把一般原理运用于特殊现象,使得原有知识得以深化。局限是其本身只揭示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不能进一步揭示共性和个性的对立。

所以,孤立的演绎与孤立的归纳都不能正确地反映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逻辑史上曾形成过“归纳派”和“演绎派”两大派别。两派各执一端,各自夸大彼此间的矛盾和对立,忽视了联系和统一,结果是给逻辑学发展造成了极大伤害。①

其实,在思维实际中,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紧密联系、相互补充。其联系表现在:第一,归纳推理为演绎推理提供前提。演绎推理要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这就要依赖归纳推理来提供一般性知识。第二,归纳推理也离不开演绎推理。为了提高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对归纳推理的个别性前提进行分析,把握其中的因果性、必然性,这就要用到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还要依靠演绎推理来验证自己的结论。因此,归纳和演绎作为两种逻辑推理方法,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厚此薄彼。

二、三个课例及其修改方案的背后

基于以上的共识,我们再来评析赵、卓两位老师所谓的“演绎”型和“归纳”型语文教学(姑且如此称谓)课例及其观点,看看语文教学与“演绎”“归纳”之间能否构成联系,若能,我们又当如何认识这种关系。

先来看看《赵文》中列举的三个课例及相应修改方案,现简述以下:②

课例①:教师列出《荷塘月色》主旨的不同理解,然后让“学生列举课文某一片段印证上述某一说”。

修改方案:先让学生阅读文本及相关资料,然后自由探究发表看法,然后教师再列举出历来关乎本文主旨的不同理解,与众多思想发生碰撞。

课例②:教师展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论,利用理论演示白居易《长恨歌》,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同类作品赏析训练。

修改方案:先让学生赏析同类作品,借以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论,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同类作品赏析训练。

课例③:告诉学生横向议论知识,教师再解说例文,然后进行话题训练。

修改方案:先让学生阅读例文,进而掌握横向议论知识,最后进行话题训练。

赵老师认为,三个课例虽然“内容不同,形式各异”,“但都运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从规律到特殊的思维方法”。

窃以为,问题就出在这里。

如果依赵老师理解,其所举课例就是“演绎法”教学。那么,比照“演绎逻辑”的内涵,其课例内涵就理应与“演绎逻辑”内涵相符合。按前文所述,“演绎逻辑”一般都是先假说,后求证,其推理形式为逻辑学“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注意,若逻辑推理的前提假说是真命题,其后之求证过程才会是形成真命题结论的过程。而纵观《赵文》三个课例,无一有如“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过程。换以课例①具体言之,教师先给出《荷塘月色》主旨的不同理解,然后让学生“列举课文某一片段印证上述某一说”。这种“观点+例证”的做法就是“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从规律到特殊”,或者说这种简单做法就可称为“演绎型语文教学”,笔者实不敢苟同!

再来看三个相应的修改方案,是否有如赵老师所言都是“归纳法的设计”?

课例①的修改方案很简单,即把教学顺序倒转,先让学生探究并发表看法,后再展示“人们历来的不同理解”。如前文所述,“归纳逻辑”是先摆个别事实,后求事物一般普遍结论的逻辑推理。而修改方案中让学生探究发表各自观点,最后是否能达成共识、形成结论,恐怕仅此一点就值得怀疑!若赵老师认为不必达成共识,而是与“众多思想发生碰撞”,这岂不正应了卓老师“商榷文章”所言:“《荷塘月色》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至今还争论不休,按赵老师的做法,最后还得展示,不知道这样的课堂效果到底高还是低?”③

课例②和③的修改方案有相似之处:恕笔者将其简化,原课例:a(定论)——B(演示定论)——C(学生演练)。修改方案:a(演示定论)——B(定论)——C(学生演练)。两相比较,我们发现,原课例与修改方案之间差异只在于a步骤和B步骤间顺序调换,如上所言,步骤简单调换并非意味着“归纳”与“演绎”间的相互转化;而《赵文》主张“慎用演绎逻辑”,但令人费解的是,按赵老师的理解,此处修改方案中的第三步C(学生演练),却恰恰是用到了“演绎”方式。

其实,透视《赵文》所举课例及修改方案的背后,我们发现二者并非是“演绎”与“归纳”两种逻辑方式(教学策略)的矛盾,而是当下语文教学界“收”与“放”两种课型的矛盾。“收”与“放”,是一种通俗说法,其实就是语文课堂的两种常用教学策略,笔者姑且将其称为 “聚合型课堂”(收)与 “发散型课堂”(放)。

以“收”为主的“聚合型课堂”,其特点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目标落实,知识传授,具体表现为信息密集,环节完整,教学任务以教师预设目标的实现为准。这种课型因教师主导充分,课堂严谨整饬,便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及知识的系统掌握,缺点是易束缚学生思维和创造力。

以“放”为主的“发散型课堂”,其特点以学生研讨为主,教师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自学条件,具体表现为学生思维活跃,求知主动,互动性强。这种课型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个性潜能及创造精神能得以发挥,课堂灵动活泼,但若处理不好,也会流于随意,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明眼人一看即知,这两种课型,犹如“归纳”与“演绎”,寸长尺短,无所谓优劣,关键在于教师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具体学情)教学什么样的内容(教学内容)。一句话,课型无好坏,关键在于人。

但话说回来,无论“聚合型课堂”,还是“发散型课堂”,其中都能找到类似于“归纳”“演绎”这两种逻辑思维的教学策略,或者说,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就可借鉴“归纳”与“演绎”的逻辑思维方式,从而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归纳”与“演绎”

无论是“聚合型课堂”(收)还是“发散型课堂”(放),从逻辑学和方法论的角度来看,都可以借鉴“归纳”与“演绎”这两种逻辑思维方式,形成一种带有“归纳”与“演绎”特点的教学策略。据笔者观察,当下中语界尚未形成对此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所以,笔者姑且将其称为“归纳型教学”和“演绎型教学”(区别于《赵文》“归纳法”和“演绎法”)。

下面,我们就以现实中一则《〈论语〉选读·中庸之道》的教学案例为例,看看“归纳”与“演绎”在其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论语〉选读》是目前浙江省使用的语文版高中选修教材。该教材相对于内容驳杂的《论语》原著而言,重选主题,重新编排。尽管如此,但每一章节材料依旧没有内在逻辑关联,这让一线教师明显感觉此类教学难于一般的文学文本教学。

但有老师在实践中摸索出“点——线——面——心”式的《论语》教学课型,效果不错。④

所谓“点——线——面——心”即四个教学环节:“点的剖析,线的延伸,面的总结,心的回应。”具体而言:①先从学生疑惑的、感兴趣的全息性的文本事例切入,引导学生探讨;②然后再引导学生在更多的、丰富的文本事例的研习中进一步感受其特点;③接下来再将文本事例举三反一,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领会其主题内涵;④最后学生在联系现实和切己体察中生成自己的认识。

具体以《〈论语〉选读·中庸之道》教学为例。教师先从学生预习中寻找学生阅读的兴奋点(备“学情”),发现学生普遍对“乡人皆好之”一节有疑问:“乡人皆好之”的境界为何还不如“善者善之,恶者恶之”?教师即从此切入,按上述步骤设置问题:

①“点的剖析”:一个人用什么方式才能让善恶皆有的一乡人都喜欢自己?

②“线的延伸”:你还能从其它语录中感受到孔子这一原则立场么?

③“面的总结”:你觉得中庸之道有哪些特征?

④“心的回应”:结合自己生活,说说你怎么在现实中如何践行中庸之道。

……

整堂课就师生地位及相互作用而言,教师从学生疑惑处入手,让学生从节选文本中发现研讨,自己归纳出“中庸之道”的特征,从而形成对“中庸之道”的最终理解,最后再让学生结合实践畅谈现实中如何践行“中庸之道”。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为学生研讨创设问题,整个课堂教师放手,始终让学生思维动起来,或许这就可称其为“发散型课堂”。

但是,这种所谓“发散型课堂”是否就是“归纳型教学”呢?我们依据“归纳”和“演绎”推理公式来分析这堂课的教学:

归纳推理公式:

S1是p,

S1是S类的代表性个体,

所以,所有S具有属性p。

演绎推理公式:

大前提:有p理论在某一范围内是正确的。

小前提:假定事物S行为受p理论支配。

论:则S行为规律为p。

第①环节(点的剖析):师生从疑惑处“乡人皆好之”切入,通过“感化式”和“讨好式”两种正反“好之”来体验“中庸之道”的“原则性”和“平易性”特征。

第②环节(线的延伸):教师要求学生再对文中能体现上述原则立场的类似事例加以分析,从而体会文中孔子在评价“狂与狷、过与不及、适与莫”等方面的原则立场。

第③环节(面的总结):通过上述活动,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庸之道”的特征。

上述三个环节教学下来,学生脑中进行了这样一个“归纳推理”过程:

环节①:“乡人皆好之”体现了“中庸之道”的“原则性、平易性”特征。

环节②:“乡人皆好之”是与之类似的“狂与狷”等事例中最具代表性的。

环节③:所以,文中类似事例都体现了“中庸之道”的“原则性、平易性”特征。

而课堂最后的环节④与环节③则进行了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

大前提:“原则性、平易性”属于“中庸之道”。

小前提:学生生活事例具有“原则性、平易性”特征。

环节④:所以,学生是在践行“中庸之道”。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至少可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现实中的“归纳型教学”与“演绎型教学”是相对而言,没有好坏之分的。许多老师认为“演绎”的主体是教师,主要以知识传授为本,注重结果,属于灌输式教育观念的产物;而“归纳”的主体是学生,主要以能力培养为本,体现过程,属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产物。其实,这是一种静态考察,片面理解,是经不起推敲的。

譬如上述《赵文》的三个课例及卓立子老师商榷文章,都极力推崇各自认可的“归纳”和“演绎”的优点,但“归纳”和“演绎”的各自优点,却并不能构成对方的各自缺点,因为二者使用的对象不一,情况不同。

第二,现实中的“归纳型教学”与“演绎型教学”是不可分割的,其道理有如“归纳”与“演绎”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知道“归纳”与“演绎”这两种逻辑推理是辩证统一的,即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演绎是归纳的前导,没有演绎也就没有归纳。同理,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归纳型教学”和“演绎型教学”,二者也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渗透的。

其实,我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从整堂课或整篇课文阅读教学来看,其采用的是“归纳型教学”,但在总体归纳中又有局部的演绎。同理,有时总的是“演绎型教学”,但其局部却又有归纳。譬如上述《赵文》中的第②③课例都有“归纳”和“演绎”并存的影子,而我们之所以分别将其称为“归纳型教学”或“演绎型教学”,主要也是看其总体侧重,同时也是便于分析,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两种教学策略往往是相互融合,交叉进行,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

注释:

①王海传主编:《普通逻辑学》,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2版。

②赵克明:《语文教学重演绎还是重归纳?》,《语文学习》,2012年第1期。

③卓立子:《语文教学是重演绎还是重归纳?——这确实是个问题》,中华语文网。

高中语文归纳篇3

关键词:教学法;归纳法;具体运用

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归纳法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它把特性或关系归结到基于对特殊的代表的有限观察的类型;或公式表达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的有限观察的规律。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归纳法,是从特殊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具体运用到语法的讲解上就是先让学生接触到具体的语言现象,进行大量的练习,然后从这些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概括出语法规则。这是一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过程。

由于归纳法是从具体句子的分析和大量练习的研究而得出最后一般的结论,在运用归纳法进行教学时,应有大量的例子练习,并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最后的结论。下面以我在菲律宾小学上的三年级第一课的知识点为例来说明归纳法在教学中的体现。

课文中的原句是“大山比马丽高,马丽比大山矮。”

首先,将句子以空格拆开,便是大山比马丽高。然后将句子中的大山,马丽换为自己班里同学的名字。例如:郭俊良比洪家乐高;洪敏佳比曾玉玫高;马苏菲比王宏慈高……让学生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都是“comparedwiththesecondone,thefirstistaller”。然后得出”a比B高”的意思是“aistallerthanB”。

然后继续举不同的例子:

这只铅笔比那只铅笔长。

这本书比那本书好看。

汉语比英语难。

郭俊良比王宏慈帅。

中国比菲律宾大。

洪滢琪比洪胜萍漂亮。

许多物质的性质、组成、反应现象都具有相似之处,将其进行归纳,可强化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上述举例之后,继续引导同学分析,上面所有的句子里面,“比”字前面和后面的都是名词,我们可以用“a”和“B”来代替,然后后面紧跟着的都是形容词,所以所有的句子我们都可以表达为“a比B+形容词(adj)”,来表示“ais+adjthanB”。

在学生懂得了归纳出来的一般句型后,就让学生每人练习一到两个句子加以熟悉。

然后紧接着继续给出其他例句:

曾玉玫的头发比洪敏佳的头发长。

老师的书比你们的书厚。

女生的字比男生的字好看。

郭俊良的成绩比王宏慈的成绩好。

我的苹果比你的苹果小。

杨金仁(的)家比王宏慈(的)家远。

高中语文归纳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归纳法演绎法

一、初中英语语法课堂归纳法的应用

归纳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推理教学方法。运用归纳法教英语语法时,应先让学生逐步接触、感知包含该语法内容的实例和句子。当时机成熟时,将这些实例和句子集中起来,进行观察和分析,归纳出共同的特征,再抽象成为语法规则。归纳法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能力,由具体到抽象,由具体到一般,由旧到新,学生容易接受和巩固,而且能保证英语教学的实践性,便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归纳法的运用可分为四步进行:

1.观察

即回忆并列出过去学过的一般疑问旬及其简略回答作为引导性例句,例句要典型,有代表性,能突出地体现出所需要归纳的语法规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Boysandgirls!now,pleaseanswermyquestionsinshortforms.

――areyouapupilofclass1?Yes,iam.(no,i'mnot.)

――isyourmotherbusytoday?Yes,sheis.(no,sheisnot.)

――Doyoulikepopmusic?Yes,ido.(no,idonot.)

――HaveyoueverbeentoBeijing?Yes'ihave.(no,ihavenot.)

――Didyouseetomyesterday?Yes,idid.(no,ididn't.)

――Canyouhelpme?Yes,ican.(no,ican't.)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要求学生注意到一般疑问句中的简略回答所用的系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与一般疑问句中的系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的一致性,最好由学生总结出规则来。

2.归纳

教师在学生总结、概括的基础之上,抓住要点,简明扼要地归纳出语法规则。

――noticethereisallimportantpointtobeobserved:“Catchthefirstwordofthequestionanduseitinyourshortanswer.”

3.操练

组织学生利用语法规则尝试性地进行问答练习,要求简略回答时要说出肯定、否定两种形式。并要求一定的速度,以检查学生感知和运用的熟练程度。

4.实践

即组织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语法规则进行创造性的语言交际性实践运用。这种实践运用要求具有熟巧性、情景性、创造性、交际性,即能够流畅地在有情景的上下文语境中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在课堂上创造完全真实的情景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模拟情景或接近真实的情景也是不难设置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学过的语言材料,就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内容为题材,或以学过的课文、读过的故事内容为背景,采用学生的真实姓名和真实事情,进行问答对话等交际性的实践活动。

二、初中英语语法课堂演绎法的应用

演绎法的优点是条理清楚,系统性强。教师易教,课堂教学活动容易控制,运用演绎法进行语法教学也可分四个步骤:

1.讲解

首先由教师介绍、讲解语法规则。教师讲解语法规则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师的讲解要“精讲”,讲解要语句简炼、抓住关键、言简意赅,切忌添枝加叶、旁征博引、漫无边际。不可把语法实践课上成教师演讲课;其次要“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为此,教师最好运用谈话法和问答法,凡是学生经过启发能够回答上来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讲,避免由教师包办,造成“一言堂”;第三要“讲练结合”,边讲边练式的语法教学能边学边巩固,做到稳扎稳打。同时又能形成起伏节奏,避免单调疲劳,有利于提高语法教学效率。

2.例证

出示代表性的例句,证明语法规则。有时也提供更多的例句,引导学生分析规删,加深印象,并检查学生理解掌握的程度。在许多情况下,提供例证与讲解规则交叉进行,将例句穿插在讲解中,用例句印证规则,用规则引出例句。

3.操练

学生充分理解语法规则之后,还必须要在反复的操练中将知识和语法规则转化为技能。因此,操练仍是演绎法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模仿性操练,在操练中注意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正,还应注意在保证学生操练正确性的基础上逐步追求熟练程度。

4.运用

教师可以配合课堂游戏活动进行语法项目是实际运用,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模拟性的对话或角色扮演,由学生自己进行创造性的语言运用,下面是运用“现在完成时”的一段对话。

a:Let'sgoandplayping-pong,shallwe?

B:Sorry,ihavetogohome.

a:why?it’ssoearly.

B:ButmymotherwillgotoShanghaionbusinesstomorrowmorning.imusthelpher.

a:Hassheboughttheticket?

B:Yes.shehas.thetrainwillleaveat6.

a:Hasshegoteverythingready?

B;no,shehasn't.Soimusthelpher.

a:Hasshepackedupherthings?

B:no,shehasn't.Sheneedsmyhelp.

a:iheardit'srainyinshanghai.Hasshetakentheumbrellawithher?

B:oh,ialmostforgetthat!imusthurryuphome.Goodbye!thankyou!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归纳法是主要的方法,但是也不能排斥演绎法。教师应该根据语法项目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灵活运用两种方法。一般来说,较简单易学的语法项目,用归纳法较好;较复杂难学的项目,用演绎法效果更好。而事实上,两种方法常常综合交替使用,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英语语法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玉平.归纳演绎教学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4).

高中语文归纳篇5

【摘要】笔者在西部的一个贫困县任教,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这里的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量大面广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是极为有限的教学时间,如何解决好这一矛盾,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能力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破解这个难题的途径很多,个人认为,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在教学中善于归纳、演绎。

 

【关键词】英语教学归纳演绎

一、两者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1.1归纳法(inductivereasoning)

简言之,就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

 

1.2演绎法(deductivemethod)

是指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在演绎论证中,普遍性结论是依据,而个别性结论是论点。

1.3二者的辩证关系

归纳与演绎是两个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归纳推理是从特殊性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而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性的认识过程。但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他们是紧密联系,又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我们可以把这两种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思维方法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既避免了冗长的语法讲解,节约了课堂时间,保护了孩子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这两种思维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笔者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2.1以时态教学为例

比如现在进行时,它有两个基本内容:①它用于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或存在的状况;②它是由“助动词be+动词的现在分词”构成。很显然,这是概括性很强的两句话,是我们对这一语法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之后才总结出来的,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凡是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或存在的状况都要用现在进行时,凡现在进行时都是由“助动词be+动词的现在分词”构成,进而让学生运用这两条规则造出很多的句子。

 

当然,教学这一语法现象时,我们也可以先提供大量的例句,运用归纳法引导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初步确立对于这一语法现象的感性认识,然后由教师提炼和补充,帮助学生形成对于这一语法现象的完整而准确的认识,并最终又过渡到演绎法的运用,让学生举一反三,真正牢固掌握这一语法现象。正如前面所说,演绎和归纳并不是绝对孤立存在的两种思维方式,它们辩证地统一在一起,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升华。

 

2.2以句型转换为例

学生在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可能就知道怎样将下列这些陈述句变为一般疑问句了,比如:①heisastudent.②heisswimming.③marycanskate.④theywillhaveatestnextmonday.⑤shelikesdoinghousework.可是他们靠习得的方法掌握的这些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往往不能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对这类语法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其中之规律,结果发现,不外乎这么两种情况:①原陈述句中有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的,一律是将它们提到主语前面从而构成一般疑问句;②原句中若只有一个实义动词,则需要借助于助动词来构成一般疑问句。而这两种情况我们又可以以一句话来概括:即:一加二调三问号。这里所谓“加”,指的是加助动词,适用于第二种情况;而“调”则是指把助动词、情态动词、系动词be调到主语前面,适用于第一种情况。学生如果真正理解并记住了这句话的含义,那么变一般疑问句就不再是一个难题,不仅学过的会变,没学过的也可以做了。

 

一般疑问句会变了,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各种句子的否定句变法。由于有了上面的铺垫,这一步骤实施起来简直不费吹灰之力。以此类推,反意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就都会了。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所做的很少,只是巧妙地运用了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在这个来来回回的过程中,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这些技巧。而一个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语法内容这里已经占到了将近一半,可想而知,这对于一个初中学生轻松地学好英语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此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自学能力的人。为人师者,授人以鱼远不如授人以渔,把这样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传授给学生,才是我们教师所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三、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推绎,学会举一反三,学会思考,是一件很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高中语文归纳篇6

关键词:语言表达;归纳总结;培养提高

众所周知,如何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是目前高职学院面临的重要任务和课题,在职业能力中,专业能力一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项能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日渐显现,从高职生的就业实践来看,沟通交流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在职场的发展水平。所以,高职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成为高职学院学生培养计划中重要的部分,其中,培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对于高职生来说是提高其沟通和交流能力的关键。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原本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之一,高职生从中学转入高职学院学习,思想上还是应试教育的观念,如何让学生转变观念,将语文学习放在就业的前景下,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不但是高职学院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高职学院全体教育者面临的课题。站在班主任的角度,我们如何在日常的管理和活动中提高高职生的表达能力,也是我们的职责。在表达能力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是归纳和总结能力。从逻辑上说,归纳即归纳推理,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叫做归纳推理(简称归纳)。归纳的过程需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得到的经验材料,需要经过加工整理,才能形成科学的结论.整理经验材料的方法有比较,归类,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譬如归类,它是指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对象按类区分开来的方法.通过归类,可以使杂乱无章的现象条理化,使大量的事实材料系统化.归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比较,找出事物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把具有相同点的事实材料归为同一类,把具有差异点的事实材料分成不同的类。因此归纳的过程需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需要有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总结则是指在归纳的前提下得出规律性和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性的结论。

无疑,提高归纳和总结能力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为前提的,而现是我们面对的学生基础却是越来越差,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够让学生在高职学院的五年学习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上一个台阶,从归纳和总结能力的培养入手,提纲挈领,抓住关键。

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首先,从一事一理开始学习归纳和总结。班主任可以让学生从某件事当中发现某个道理,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要通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这个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讨论中学生也可以找到自己在认识上的偏差,学会使用自己学过的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能够正确地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其次,让学生学会比较,比较方法是确定事物之间共同点和差异点的一种思维方法,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归纳和总结都要经过比较的环节。在实践中,譬如让五年制高职生比较一下上高职和上高中的差别,在比较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的现状和以后的前途,得出结论是上高职多了一条就业的道路,摆脱了高考的压力,更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学生在比较中学会思考,学会选择,这其实就是给自己以前的生活做一个归纳和总结,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类似的比较活动还有就是高职生毕业时讨论比较一下自己应该继续升本,还是就业的问题等。这些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来归纳总结不同做法的差别,其中学生们必须要进行横向比较,比如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比较;还有纵向比较,比如自己和自己的比较等等。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从说话不着边际到能够把道理讲明白,能够分析问题从而得出自己的判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得以提高。

二、任务导向,积累经验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归纳和总结更是如此。学生需要不断反复练习,积累经验,才能看到他们的进步和提高。因此,我们需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贯穿于高职阶段的教育中,鼓励学生参加活动,完成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从语言表达交流的方面来看,以下活动都可以起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包括归纳和总结能力的作用。

首先,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等比赛活动,学生在准备比赛过程中就需要准备大量的语言材料,包括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开场白、结束语,在选择材料过程中,学生必须围绕主题来删选材料,哪些有用,哪些没用等,这都锻炼了学生的归纳的能力。在学生比赛的最后都需要一个精彩的结束语,如何画龙点睛地来结束演讲和辩论都要求学生掌握总结概括的能力,才能使得自己的发言具有一定的高度,才能被大家和评委认可。学生多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积累了实战的经验,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高职生能够参加各种比赛的学生多数是在高职生中表达能力较强的,而大部分学生得不到这样的机会。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班主任在班级组织活动也是可以将这样的任务镶嵌其中,如在班会活动中,请学习有进步的同学总结一下自己的进步和经验体会,既间接表扬了学生学习进步的行为,鼓励了学生;又教会了学生如何来总结。再如以班为单位组织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等,每学期组织一次这样的活动,所谓熟能生巧,学生的表达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会有进步,水平也会提高。

三、案例启发,模仿出新

高职生语言表达的训练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经典案例的运用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

得到启发。其中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学生从开始的简单模仿到灵活运用,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规律,就能有所创新。

首先,最经典的总结是借用名人名言。这样的经典案例非常多,譬如在一次关于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哪一个更重要的辩论赛中,反方四辩的总结陈词运用了康德的话:世上有两样东西让我感到惊奇和震撼,那就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和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这句话画龙点睛地总结反方的观点就是道德建设更重要,为整个辩论增色不少。

其次,在演讲中恰当使用煽情的技巧来结束全文,抓住动情点,引起共鸣,效果不俗。例如美国军事家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的退休演讲结尾使用一句歌词,歌词唱到:老兵们永远不会死,他们只是慢慢地消逝。这句歌词掀起了演讲的高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煽情的方法,例如借物煽情、借景煽情、借人煽情等等。

高中语文归纳篇7

关键词:归纳;讨论;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41-1一、提纲挈领,梳理归纳

在结束一节课前,教师可采用归纳总结式的形式来梳理课堂所讲述的内容。此时要求教师运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加以补充和完善,既可以启发学生回忆课堂所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可采用名词术语的方式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去进行知识点的概括,以便于学生学习后续的内容。如:在授完《牛津高中英语》模块1Bookone的语法定语从句时,教师可依据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归纳,通过以下的几个问题将其呈现:1.定语从句与其他作定语的形式有哪些差异性?2.that和which在引导定语从句时的异同点有哪些?3.如何巧妙地将汉语句子译成英语的定语从句等。教师可将这些内容用多媒体为学生一一呈现,结合课堂中所举的实例进行归纳,使学生对此有清晰的概念。

在学完《牛津高中英语》模块1Unit3的project部分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学习用关键词语阐述如何保持健康。不少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用healthyeating,regularexercise,enoughsleep三个形容词的短语便将全文内容的主题归纳,并根据这些短语用浅近的话语进行概括。如:

Healthyeating:rice,bread,vegetables,fruitandalotofwater

Regularexercise:spendatleastminutesexercisingeveryday,walkingandridingandschoolsports

enoughsleep:eighttotenhoursofsleepeachnight

用这样的形式作为一节课的终极,既简洁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展开讨论,明辨是非

每次结课都应有重点和难点,在下课前的几分钟,教师应告诫学生就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进行互相讨论,这不仅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通过讨论让学生明辨是非,真正弄懂课堂所学内容。如:学完《牛津高中英语》模块4Unit1的课文后,教师可设计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以明辨公益性广告和商业性广告的不同差异性。

在学完《牛津高中英语》模块5Unit2的课文后,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如:whatshouldwechoosefirstdevelopingtheeconomyorprotectingtheenvironment?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辩论性的讨论,依据课文所提供的阐述提出自己的见解。此时教师可将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列于黑板上供学生参照。如:produce,damage,resultin,pollute,control,protect,save等。通过这些关键性词语的使用,让学生在辩论中进一步明确是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环境应放在首位。这样的结课形式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设置悬念,启发探究

“悬念”是众多学生求知欲的动力源,制造悬念就是要在学生已形成的概念、对某些问题的生活体验与对这些问题的更精确的解释与陈述之间树立矛盾。在一节课的结尾,教师可设计一些悬念让学生对此产生探究的心理,引导学生去遐想,这样的结课形式会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去追根究底,这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如:在学完《牛津高中英语》模块2Unit1的课文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飞碟的画面,并要求学生探究是否有飞碟的存在,为何到现在还未发现其真实的证据。结合所学课文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后去作一番搜索,并在下一节课上作简单的陈述,使学生所学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且延续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高中语文归纳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教学方法

英语作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在中国的各个教学阶段都被充分重视,尤其是在高中课程中,甚至占据着分值很高的主科地位。新课程标准对英语的侧重点是听、说、读、写,但是笔者认为,英语语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同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充分重视。本文将详细论述三种教学方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1.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组后因材施教的一种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的分层依据有很多,但最适用于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是按照学生的英语素质进行划分。

由于学生英语素质不同,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和语法的掌握运用能力也就不同。将学生按照英语素质进行分层,a为英语素质较高的优等生、B为英语素质一般的中等生、C为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分层后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语法教学。以苏教版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单词surprise为例,surprise有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名词三种词性,我们知道这三种词性在语法上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针对这个词我们有不同的语法运用要求。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一个班级的学生是一个整体,分层教学要求因材施教,那同在一个课堂上怎么进行不同的教学方式呢?本文中提到的因材施教是阶梯形的,首先对a类学生进行提问,a类学生回答问题给出例句后,教师对其进行语法分析,对B类学生进行提问,B类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再次讲解语法分析句子,这是一个知识点由深至浅的过程,是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更好地学习英语语法的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法遵从不同学生的特点,使各个类型的学生都能够掌握难以掌握的语法知识,是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最常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2.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通过对学生布置任务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各教学阶段的各个学科,更适用于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高中英语语法复杂,学生掌握起来很吃力,经常出现“左耳听、右耳冒”的现象,为了加深学生的语法印象,强化学生的语法能力,布置语法任务成为了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最常用、最重要手段。例如在学习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任务:要求学生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形式进行造句、要求学生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进行交流和对话等。总之,任务的布置要突出所教授语法类型。

高中生正值学习的最好阶段,如果用对了教学方法,使其对知识点的印象深刻,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任务教学法突出语法,强调语法,布置的任务开放性大,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极其适合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应用。

3.对比归纳法

英语语法系统性很强,并且在学习中会遇到很多相似程度很高的语法类型,此时对比归纳法成为了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最佳教学方法。对比归纳法强调对整个英语语法的系统总结和归纳分析,要求教师对多种语法进行特点归纳和总结,对相似语法进行对比,明确其不同特点。使学生能够在整体上掌握英语语法,并且有区分相似语法的能力。如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间的转换,又如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的区分,都是对比归纳教学法的语法教学内容。

对比归纳教学法是从宏观上的一个概括与讲解,可以在复习多种语法一起出现的时候加以应用。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的语法能力强,并且讲解的时候要细致耐心,以避免知识过多使学生跟不上教师思路、难以理解的现象发生。

以上就是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三种教学方法,其中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是最人性化的教学方式;任务型教学法使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更扎实,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对比归纳法对英语语法整体进行整合和区分,是最科学的教学方式。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教学方法不限于这三种,但是针对高中生学生素质不整齐,对语法知识掌握不扎实,容易混淆相思知识点的特点,这三种教学方法更适合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应用。

4.结束语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教学方法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单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在同一堂课内同时应用,也可以将多种方法有机结合。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目的不是单一的教,也不是单一的学,而是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更强,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方虹.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1(01).

高中语文归纳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中年级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0(a)-0163-01

阅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人们通过阅读书面语言,摄取人类文化科学知识。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识字的基本途径,也是作文的必要基础。中年级是承上启下的阶段。在阅读方面,以段的训练为重点,在段的训练基础上初步进行篇的教学。在这个阶段,着重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1理解句子的能力

《大纲》指出:“要重视句子的教学。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要使学生懂得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要使学生学会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比较难懂的句子。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还要体会出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低年级阶段开始进行句子训练,理解课文中旬子的意思。中年级句子训练的要求有所提高,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或比较难懂的句子。例如,《惊弓之鸟》中的最后一段;“更赢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这段话有四句,教学时要一句一句地进行阅读分析:第一句是讲更赢看到、听到的现象;第二句是讲更赢根据看到、听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第三句是思考和分析后的推测;最后一句:“它一使劲,伤口裂开了,就掉了下来。”是更赢作出的判断。这样的阅读分析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每个句子的意思,而且理解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性,同时受到了思维训练,较好地掌握了课文中的重点句和重点段。

2理解段的表达形式的能力

一段话通常是由若干个句子组成的。而这些句子又是按一定的表达形式组合的。理解一段话中的表达形式能帮助学生掌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段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中年级课文中常见的表达形式有下面几种:

(1)总分式。一般有两种: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或先具体叙述,后概括叙述。例如,《自相矛盾》中的第一句:“古时候有一个人,一手拿着矛,一手拿着盾,在街上叫卖。”是概括叙述,下面一句写叫卖什么,是具体叙述。(2)顺承式。这种段的表达形式是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一步步写的。《猎人海力布》中的第三自然段写了海力布有一天到深山打猎的这件事,就是按照“听到天空里救命的喊2声”、看到“一只老鹰抓住一条小白蛇”、“急忙搭箭开弓射鹰”、“鹰受伤,小白蛇逃了”这样的发展过程写的。(3)并列式。一般是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质或不同的事物并列叙述的。例如《捏鸡蛋》中的第二自然段并列写了小个子和大个子捏鸡蛋的过程。(4)因果式。是按照事物的因果关系写的。或先写原因,后写结果,或先写结果,后写原因。《蝙蝠和雷达》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有四句话,前三句是写夜航的飞机上为什么装雷达,最后一句写的是结果:有了雷达,飞行员才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根据每段话表达形式的特点,阅读理解和分析段落中句和句之间的联系以及段落中各个层次的逻辑关系。段的表达形式往往不是单一的,教学时应在阅读理解段落内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分析段的表达形式的方法。

3归纳自然段段意的能力

归纳自然段段意是归纳意义段段意的基础。由于段是篇的组成部分,归纳段意还要综观全文。学生练习归纳自然段段意主要问题是:段意归纳得不全面,只归纳了段的部分内容;段意归纳得不正确或部分不正确,段意归纳得基本正确但语句嗦;用抽象空洞的语句归纳段意,不能反映段的主要意思。教学时要针对这些问题指导学生学习正确地归纳自然段段意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和思考,理解句义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分清主次,然后围绕主要意思进行归纳。如果一段话中包含几层意思,归纳时要全面。段意要用简明的语句表述。

4划分意义段的能力

在认识自然段的基础上教学生划分意义段。划分意义段最基本的要求是从文章整体入手,因此,划分段落已是篇的训练了。中年级开始指导学生分段,教师要具体帮助,多做示范,逐步让学生学习独立分段。主要方法是:①教师分段后。让学生讨论分段的思路;②教师提供课文各个意义段的段意,学生练习分段l③先讨论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然后分段;④组织学生讨论正确和错误的分段方法;⑤学生先独立分段,然后评析。

由于课文的体裁不同,内容各异,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分段的难易往往差别很大。教学时,要针对学生分段的难点,给予指导,并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划分段落的能力。

5综合意义段段意的能力

在学生基本掌握归纳自然段段意的基础上,学习综合意义段的段意。综合意义段段意的方法大致和归纳自然段段意的方法相同,将意义段的主要内容综合后,用简明的话语表述出来。在教学时,教学生练习综合意义段的段意和划分意义段是同步进行的。综合意义段段意可采用以下方式:①合并自然段段意法。这是综合意义段段意最基本的方法。先指导学生归纳意义段中的各自然段的段意,然后将自然段段意综合起来;②辨析正确和错误的段意。学生练习综合段意后,抽出较典型的错误综合的段意和正确综合的段意进行讨论;③修改表述不清楚的段意;④围绕意义段中的中心句或重点句综合段意。先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再围绕中心句综合段的主要意思;⑤根据提示综合段意,教师给予指点,综合后,全班讨论。

高中语文归纳篇10

【关键词】中考;初中英语;复习方法

学生与教师辛苦了初中三年,能否获得满意的回报,中考前的复习辅导至关重要。那么教师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用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取得令人满意的复习效果呢?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中考英语复习谈一些个人方法。

一、研究题型,归纳总结

初中三年的英语知识涵盖范围广,单项选择题中考查知识点多。复习阶段切忌对所有的知识点蜻蜓点水,一带而过。需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结合近三年本地市的中考题分析,总结各种知识点的考查方式,归纳答题技巧,在答题时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纵观往年的中考试卷,“宾语从句”是中考试题中的热点题型,同时由于其考查的多样性,也是中考失分率较高的题目。而在研究宾语从句的考试题目后,也可以归纳出它的考查目标。因此练习过程中的研究与总结,能发现问题的异同点,归纳出普遍性,在多次练习中把握知识。

二、紧扣教材,夯实基础

教材是中考命题的基础和重要依据,教材是“源头”。在复习过程中要紧紧依据课本,复习教材要充分体现以下四性:“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透彻性”。(1)目的性,即做到复习什么心中有数,这是前提。所以教师首先应在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明确的复习目的。(2)针对性,这是关键,复习前教师要研究学生,找出薄弱环节,引导学生事先预先,明确目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地复习。(3)系统性,复习过程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的综合总结过程。通过复习,将学会的知识分析、综合、概括、抽象,上升到理论认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所以复习应讲究系统性。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教材时,要全面,包括句型、课文、词汇、语法等等,对相关知识点要广泛的联系,以care为例,可以复习care的形容词careful、副词carefully、及其比较级morecareful/carefully。最高级mostcareful/carefully;复习被动语态时,应与各种时态紧密结合,全面掌握。(4)透彻性,“透”要贯穿在复习教材的始终,教师对教学大纲、教材要吃透,弄清各个知识的重点、难点,弄清重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对“四会”要求的知识点要深入充分掌握,不能“蜻蜓点水式”复习,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弄清知识之间的相互区别,进行系统有序的总结归纳,使之成为知识网,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为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三、专项训练——分类归纳,掌握技巧

尽管在第一轮复习时已经接触了大量的语言点,但给学生的印象还是零散、不系统的。这时教师应带领学生把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横向及纵向的归纳,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例如,语法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化整为零,分散在各课中,我们在专项复习时就将它们进行综合归纳,把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八种动词时态放在一起复习比较,表示相近意义的结构放在一起进行识别,提醒学生归纳总结不同的时间状语。例如:Hereadsbookseveryday;Heisreadingbooksnow;Hereadbookslastweek;Hewasreadingbookswhenhismothercamebackhome;Hewillreadaninterestingbooknextmonday;Hesaidhewouldreadaninterestingbookthenextmonday;Hehasreadabout200booksbynow;Hehadreadabout200booksbytheendoflastmonth。这样归纳,不仅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实践的兴趣,使他们容易了解中学阶段的各种时态,哪些自己已经掌握,哪些还需要进一步复习,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这一轮复习时,同时应侧重解题技巧的归纳指导,让学生看到什么题就知道做这种题的要领,并能举一反三。针对中考题型,分别就每类大题的解题技巧进行归纳、总结,并配套发放练习进行训练。教师通过批阅练习,发现学生存在的易出错的地方,及时进行反馈,要求学生认真分析出错的原因,穷根溯源,直到真正掌握为止。

四、加强听力训练,提高语言的反应能力

听力考试不但是应试需要,也是提高英语综合素质的需要。听力也是能在短时间内最容易突破的技能。当然突破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所以,每天坚持听说英语20~30分钟,给自己营造一个语言氛围,保持耳朵对语言的敏感和熟悉程度,以便考试时尽快进入状态。因为听力的题型和分值有变化,所以在冲刺阶段的听力材料的选择上要讲究针对性。另外,还要坚持天天与英语有约,坚持每天阅读两篇文章,坚持每天练习写5~10句话(既要练习简单句的六种基本句型,也要练习并列句和复合句;还可以围绕纲要上的某个话题来练习写作);坚持每天背20个单词,弄清意义、搭配和用法;还要坚持背诵一些优秀的、热点话题的范文,既积累了语言知识,又培养了语感,还能应对考试,何乐而不为呢?

五、考前指导与综合性训练复习

主要目的是适应中考要求,提高应试技巧。本轮侧重培养学生审题解题能力,同时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综合练习和模拟测试,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并重,从而使复习达到良性的循环:知识——能力——知识。因为有了前面的扎实的基础复习和专项训练,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所以要求教师全力投入到综合性的复习。具体做法是(一)根据今年中考考点和要求自编中考复习试题。对学生进行适应性的操练,提高学生的答题速度。(二)对以前考生易做错的题,再次以试题的形式出现,让考生再做再练。(三)在后阶段对考生进行心理培训和调节以及答题时应注意的细节。

六、查漏补缺、反思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