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十篇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十篇

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1:24

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篇1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116044)

0 序言

近年来中国的日语学习者越来越多,但被动句的习得一直是日语基础教育中的一个难点,而且即使是中上级学习者也会经常出现误用。这和被动句本身相对较难以及说话者的母语影响有关,但笔者认为这同样也与日语教材中关于被动句的解说不够清晰明了有直接的关系。

目前在中国使用的日语教材有很多,这里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教材《新编日语》(1994)①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关于被动句的教学大纲,句型解释,找出问题点,从而尝试作为大学日语教材较为合理的被动句的句型描述方式,以求编写出更适合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教材,从而有助于汉语母语学生对日语被动句的学习和理解。

1 有关被动句分类和意义的先行研究

1.1 被动句的意义

关于被动句的意义,寺村(1982)指出被动句为“动作或作用的主体,作用于其他事物时,并不是以动作主,也就是动作的发出者为主语,而是动作接受者、动作作用的对象为主语来陈述的句子”②。换言之所谓被动,是指由于动作对象的主语化与向“ラレル”形转化的联动作用,从而产生的句法,形态学现象。

1.2 被动句的分类

1.2.1 寺村说

寺村(1982)继承了三上(1953)流派观点,在《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Ⅰ》中把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直接被动句”和“间接被动句”。这种分类方式被日本大多数学校语法所采用,中国的很多日语教材也沿用这种分类方法,其中就包括《新编日语》。

寺村的这种分类方式着眼点在于受影响的方式,当作为陈述对象的主语直接受到谓语动词词干意义的影响时即为“直接被动句”,当这种影响为间接影响的时候则为“间接被动句”。具体用例句来解释如下。

(1)直孝は祖母に育てられた。(寺村)(直孝由奶奶养大。)③

(1′)祖母が直孝を育てた。(寺村)(奶奶养大直孝)

(2)アーサー子が預言者マーリンに助けられた。(寺村)(亚瑟王子得到了预言者梅林的帮助。)

(2′)預言者マーリンがアーサー王子を助けた。(寺村)(预言者梅林帮助了亚瑟王子)

上述例句中处于主格的名词“直孝”“アーサー王子”,受谓语动词词干“育つ”“助ける”动作的直接作用和影响,有如(1′)、(2′)那样有对应的主动句的存在的句子即为“直接被动句”。也就是说“(x)ガ(y)ニ~サレル”和“(y)ガ(x)ヲ(ニ)~スル”的对应可以说是“直接被动句”的一个最重要的句法特征。

另外,作为“间接被动句的例句”如下所示:

(3)直孝は五歳の時父母に死なれた。(寺村)(直孝五岁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

(4)昨日は一晩中隣の人にギターを引かれた。(昨晚邻居家的人弹了一夜吉他。)

以上两个例句主格补语所受到的影响是间接地,而且没有相对应的主动句,这就是“间接被动句”的句法特征。

但是就像张麟声(1997)所指出的,在寺村说中有个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两类被动句并不能把日语被动句完全进行分类。在两种类型之间还存在一些中间类型。如“太郎が花子に足を踏まれた”(太郎被花子踩了脚),和“太郎がすりに財布を盗まれた”(太郎被小偷偷了钱包)。在这两个句子中,主语的身体部位和所属物分别作谓语动词的宾语。

1.2.2 黑田说

黑田(1985)根据使用不同的助词把被动句分为“二受身文”和“ニヨッテ受身文”④。黑田提出两种被动句形式上的区别和意义上的区别是相对应的。“二受身文”伴随着“受影性”的意义,而“ニヨッテ受身文”没有“受影性”意义,并且与其相对应的主动句意义相同。

1.2.3 益岡说

益岡(1987)提出根据句子的意义特征来把握被动句的分类⑤。确切的说益岡从被动句的意义以及“主观性”出发,把被动句分为“属性叙述受動文”和“事象受動文”。“事象受動文”又被细分为“受影受動文”和“降格受動文”⑥。即益岡说中被动句分为三类,笔者将其归纳为:“属性叙述被动句”,“受影被动句”和“动作主背景化被动句”。

“受影被动句”是指由于某个事项主体受到的影响。这是传统被动句的最大的特点。

(5)泥棒が警官に捕まえられました。(益岡)(小偷被警察抓住了。)

(6)太郎は電車の中で隣の人に足を踏まれた。(益岡)(太郎的脚在电车里被旁边的人踩了。)

(7)忙しいときに客に来られて、仕事ができなかった。(正忙的时候,来了客人,结果工作没干成。)(グループ·ジャマシイ1998,徐一平2001年汉译)

(8)狭い部屋でタバコを吸われると気分が悪くなる。(在窄小的房间里闻到抽烟的烟味儿就不舒服。)(グループ·ジャマシイ1998,徐一平2001年汉译)

以上两个例句分别是主语“私”和“太郎”受“親が叱った”“隣の人が足を踏んだ”事件的影响。这就解决了寺村说关于“物主被动句⑦”不能囊括在内的问题。

“属性叙述被动句”是指针对某一对象描述其属性的句子。主语多数为“非情物”,这种被动句更像是一种情景描写句,和“受影被动句”形成对立。例如:

(9)花子の家は高層ビルに囲まれている。(益岡)(花子的家被很多高层大楼围住了。)

(10)このテレビ番組は子供たちに見られています。(《新大学日本语》)(这个电视节目孩子们常看。)

(11)漫画週刊誌は若いサラリーマンによく読まれている。(漫画周刊杂志多被年轻的工薪者阅读。)(グループ·ジャマシイ1998,徐一平2001年汉译)

“动作主背景化被动句”也有人表达为“动作主隐藏被动句”,益岡(1991)中对这类被动句的定义为:“动作主的背景化是导致被动化的直接原因的句型”⑧。这种句式中动作主一般为隐含意义,不表达出来。并如上面提到的黑田(1985)的观点指出,这类被动句与对应的主动句表达的意义是一致的,这与其他被动句完全不同。如下列例句所示。

(12)答案用紙が回収された。(答案用紙を回収する。)(益岡)

(13)会場の近くに臨時の休憩所が作られた。(休憩所を作る。)(益岡)

(14)代表国が現地に派遣された。(代表国を派遣する。)(益岡)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被动句隐含的动作主如果想要表达出来时(极少数情况)也不能使用“二”格,而要使用“ニヨッテ”。这与黑田(1985)关于“二受身文”和“ニヨッテ受身文”的观点一致。如下面例句:

(15)﹡答案用紙が試験官に回収された。

(15’)答案用紙が試験官によって回収された。

在以上的分类中益岡(1991)首次导入了“受影性”的概念,从主观性来分析被动句。所谓“受影性”即主语的人物所受谓语的事项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受影性”包含“被影响”“利害”“影响”等意义。

1.3 日语被动句的语义特征

在以上先行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把被动句的语义特征总结为以下三点:

1)日语固有的被动句主语几乎都是人,非情物主语是极为少见的。

2)无论是“直接被动句”还是“间接被动句”,作为主语的有情物都是受影响者。

3)少数的非情物做主语通常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存在并未表达出来的隐含的受影响者,或者是单纯的情景描写句。

2 《新编日语》中被动句描述的分析

2.1 《新编日语》中被动句的语法解释

《新编日语》中,被动句采用的是寺村说的分类方法。把被动句分为“直接被动句”和“间接被动句”两类。直接被动句又分为主语是人的和主语是事物的两种。而间接被动句又分为自动词被动句和带宾语的被动句。按照这种分类和解释被动句的描述可以总结如下图。

2.2 《新编日语》中被动句解说的问题点

1)被动句的分类不统一。尤其是2主语为事物的直接被动句的分类方法和受影响的方式说明不充分。

2)如上面提到的例句(10)~(12)动作主并未出现的被动句,很难归类于“直接被动句”或者是“间接被动句”。

3)关于“间接被动句”的动作主和格助词以及直接被动句中的谓语动词和意义规定不明确。

3 适合中国学习者的被动句教材描述的改善案

综上所述,汉语母语日语学习者对于日语被动句的习得困难,教材的句型描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是分类不明确。二是没有考虑中国学习者的母语影响,很少结合汉语语法的特点加以说明。从这两个角度出发,笔者大胆的提出一改以往的学校语法单从语法的角度来解释被动句,更多的从被动句的语义角度出发来阐明,以求更容易被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所理解和接受。

我们都知道固有的汉语被动句和日语被动句都是表达一种“被害义”和“受影性”。是否有受影性应该是划分被动句类型的重要依据。而且伴有“受影性”的被动句的主语一般认为应该是能够体会到“利害义”的人格化有情物。那么根据是否有受影性我们首先可以把被动句划分为“受影被动句”和“事实描写句”。而“事实描写句”里又包括“属性叙述被动句”和“动作主背景化被动句”。这样一来只是从被动句的意义我们就可以明确划分类别,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下面把对被动句的教材描述的改善案总结如下表。

4 结语

本文在考察被动句的分类和语义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日本语教材《新编日语》中关于被动句的说明,分析是否符合被动句语义特征以及使用的注意点,提出更加适合中国学习者的日语教材被动句的解释方法,并总结如下图:

从上图我们不难看出,日语被动句主要还是以固有的以有情物为主语,表达受影响的句式为主,以非情物作主语的被动句极为少见而且使用目的也是有限定的。

考虑到更容易被中国日语学习者所理解和接受,因此从语义角度出发,把被动句根据是否有“受影性”分为“受影被动句”和“事实描写被动句”。“受影被动句”再细化为“直接受影响”或是“间接受影响”。把“事实描写被动句”则细分为“属性叙述被动句”“动作主背景化被动句”。另外由于“间接受影响”的被动句表达与汉语并不对应所以对于中国日语学习者更容易出现误用,因此在教学中需更加留意。但是本文只论证了教材中日语被动句的用法,至于中日对照问题涉及较少,另外在日语被动句教学中应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来取得最好的效果等问题都将作为笔者今后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寺村秀夫.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Ⅰ[m].くろしお出版,1982.

[2]黑田重幸.受身についての久野説を改釈する―一つの反批判[J].日本語学,10月号,明治書院,1985.

[3]益岡隆志.命題の文法-日本語文法序説[m].くろしお出版,1987.

[4]周平,陈晓芬.《新编日语》第2册第九课《动词被动态》[m].上海外国语出版社,1994:202-205.

[5]グループ·ジャマシイ.日本语句型词典[m].徐一平,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6]任田義雄.日本語のヴォイスと他動性[m].くろしお出版,1991.

[7]蔡全胜,等.新大学日本语:第二册[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8]叶菁.日中受動文の対照研究[J].早稲田大学日本語教育研究,2003.

[9]池上嘉彦,潘钧.认知语言学入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0]李金莲.日汉被动句对比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11]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12]高見健一,久野暲.日本語の被害受身文と非能格性[m]//日英語の自動詞構文——生成文法分析の批判と機能的解析.研究社,2002.

注释:

①新编日语[m].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教材,1994.

②寺村秀夫.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Ⅰ[m].くろしお出版,1982.

③汉语为笔者译,以下同.

④[日]黑田重幸.受身についての久野説を改釈する―一つの反批判[J].日本語学,10月号、1985年,明治書院.

⑤[日]益岡隆志.命題の文法-日本語文法序説[m].くろしお出版,1987年,第3部第2章.

⑥益岡.日本語のヴォイスと他動性[m].くろしお出版,1991:106.

⑦张麟生.受動文の分類について[J].现代日本语研究,4号,1997.

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篇2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翻译

一、引言

要做好两种语言间的翻译工作,就必须先对两种语言本身有所了解,对比分析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不同语言进行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语言交际,还有助于教学和翻译。对比分析可以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原语和目的语的特征,但真正意义上的对比分析,其兴起和流行是在20世纪50年代。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RobertLado出版了《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acrossCulture)一书,开启了现代应用对比语言学。在我国则较晚,80年代对比语言学研究才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许多学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语言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他们既关注语言的内部形式和结构,又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译者要产生高质量的译文,明白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是前提。

二、综合语与分析语

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语言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webster’sninthnewCollegiateDictionary将综合语定义为:asyntheticlanguageis“characterizedbyfrequentandsystematicuseofinflectedformstoexpressgrammaticalrelationships”.德语、古英语、法语、拉丁语等都属于这类语言。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theRandomHouseCollegeDictionary把分析语定义为:ananalyticlanguageis“characterizedbyarelativelyfrequentuseoffunctionwords,auxiliaryverbs,andchangesinwordordertoexpresssyntacticrelations,ratherthanofinflectedforms”.汉语和越南语是典型的分析语。

现代英语由古英语发展而来,所以仍保留着综合语的某些特征,但也具有分析语的特点:有形态变化,但不像典型的综合语那么复杂;词序比汉语灵活,但相对固定;虚词很多,用得相当频繁。汉语没有屈折变化(inflection),名词不会改变自身形式变为复数,动词也不用改变自身的形式表示过去、现在、将来时态。汉语词语组合成句所依靠的是词序和虚词。总之,英语是综合-分析语(synthetic-analyticlanguage),而汉语是分析语(analyticlanguage)(连淑能,2010:25)。

例如:

Heislisteningtothesong.他正在听那首歌。

Helistenedtothesongyesterday.他昨天听了那首歌。

Hehaslistenedtothesong.他已经听过那首歌。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同样是“listen”一词,可以通过v-ing,v-ed和has/havev-ed的形式表示“正在听”、“听了”和“已经听过”等不同的概念。汉语的“听”本身没有形态变化或时间观念,只能借助助词、副词、上下文来表示时间观念。

三、形合与意合

所谓“形合”,就是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所谓“意合”,则主要是靠句子内部逻辑联系(陈定安,1998:5)。英语句子多靠形式黏合,汉语句子则多靠意义黏合。英语句子紧凑严密,呈树型结构,这是因为有各种连接词起粘合剂的作用。汉语句子的线型结构灵活流畅,是因为没有过多的“黏合剂”。句段之间可以不用任何连接符号,而靠语义上的联系结合在一起(贾玉新,1998:413)。因此,在英汉互译时,要按照英汉语言的特点,进行形合法和意合法之间的转换。

例如:whenitrytounderstandwhatitisthatpreventssomanyamericansfrombeingashappyasonemightexpect,itseemstomethattherearetwocauses,ofwhichonegoesmuchdeeperthantheother.

这句话当中用到了when,what,that,as…as,which等关系词和连接词,英语句子注重以形显义,常常借助于这样的词语使句子结构更加完整,表意更加严密,但汉语并不是这样的结构,汉语靠语义来结合,翻译时应当注意。因此,这句话我们可译为:为什么如此多的美国人不能如想象中的那样幸福呢?我认为原因有二,而两者之间又有深浅之分。

虽然原文并没有以问句形式呈现,但是为了让读者更为清楚地理解原文,我们可以把原文翻译成问句。此外,诸如原文中的关系词和连接词,也要注意灵活处理,使之更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不要把它们一一机械地翻译出来。

汉语中一些反复、对偶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原文中并没有直接表现出对比或是因果关系的词语,我们在翻译时,就要有所变通、适当调整,因为英语需借助关系词表达对比、因果等逻辑关系,此句可译为“asyousow,sowillyoureap.”,就更容易让译文读者体会这句谚语想要表达的实质意思。

介词或介词短语是英语连接词语的重要手段,而汉语重意合,常常不用或省略介词。

例如:powercanbetransmittedoveragreatdistancewithpracticallynegligiblelossifitiscarriedbyanelectriccurrent.

可以译为:电流可以把动力传送到很远的地方,其消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没有必要把原句中的介词“over”和“with”翻译出来。

四、主动与被动

英语与汉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出于施事的原因、句法的要求、修辞的考虑和问题的需要,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范围很广。在汉语中,我们的汉语思维很少有被动,即使有被动的含义,其形式上也不常使用“被”字句的形式,所以汉语中很少有所谓的被动语态。鉴于此,在英译汉时,往往需要将英语的被动语态翻译成汉语主动语态,反之亦然。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必须经常考虑主动与被动表达方式的差异,并依据英汉各自的表达习惯,用适当的方式表现原文中主动与被动的含义。

例如: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thetaiwanquestionisoneleftoverfromChina’sCivilwarofthelate1940s.

虽然原句中含有“被遗留下来”这层意思,但是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原句仍然采用了主动句,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译者要知道在英语中如果要表达这样的意思,多会采用被动句式,要有意识地将其翻译成“isoneleft”。

例如:要制造飞机,就必须仔细考虑空气阻力问题。

airresistancemustbegivencarefulconsiderationwhentheaircraftistobemanufactured.

虽然原句中没有出现“被”、“让”等表被动的字眼,但作为译者,看到这样的句子,我们要很自然地意识到,把它翻译成被动句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此外,英语中还有不出现人称的非人称被动句(impersonalpassive),如itisbelieved,itisreported等,这些被动句也是被频繁、广泛使用的。除了能够看到的bedone形式的被动句之外,还有结构上是主动但意义上是被动的句子,但是这种被动句的数量远不及前一种被动句多。

例如:theseproductsselllikehotcakes(sell=aresold).

这些产品十分畅销。

尽管英语的被动意义有时可以不用被动式表示,但总的来说,英语常用结构被动式,少用意义被动式。与此相反,汉语则常用意义被动式,少用结构被动式(连淑能,2010:122)。

例如:庄稼让大水冲跑了。

thecropswerewashedawaybytheflood.

按照汉语的习惯,这里用到了表被动的“让”是为了明确地指出动作的发出者,并不是出于句子结构的需要。

五、结语

翻译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通过语言对比分析,能使学习者掌握两种语言的使用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能够比较自觉地按照各自的表达习惯进行双语转换,从而提高译文的语言质量。综上所述,要学好外语,必须通过外语和母语的比较,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不仅有助于学习者明确学习重点,避免中式英语,更有助于其翻译能力培养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胡爱国.英汉对比与汉英翻译[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100-102.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

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篇3

关键词:英汉被动句结构被动句意义被动句对比词汇及原因

一、英汉被动句表现形式上存在的差异

在英语和汉语中,被动意义句的表现形式大不相同。在英语中,语态是指动词的一种句法形式结构,用于表示语法范畴中主语和宾语之间的语法关系。语态与动词的形态变化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动词的形式成为表示语态变化的标志。英语基本上属于形合语言,相对于汉语来说,具有较为丰富的形态变化,其被动句由动词的被动语态来表达,即be+p.p(过去分词),一目了然,是显性的。汉语是意合语言,基本上没有形态变化,动词本身基本上也无被动语态,所以汉语的被动含义的表达缺乏形态形式标志,不是一目了然的,是隐性的。我们可以说,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形合与意合的差异,是表现形式的差异。

1.英语被动句的表达形式

Quirk等明确指出:被动意义的表达要严格区分为结构被动句|(syntacticpassive)和意义被动句(notionalpassive)。所谓结构被动句就是用形态,即动词的被动语态(passivevoice)从结构形式上标志出来的被动句。所谓意义被动句即不用动词的被动语态而仍含有被动意义的句子。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下英语中的两种句子:

1)结构被动句(被动形式被动句)

①助动词be各种形式加动词过去分词

Don'tbedeceivedbyhisbook.

HewaskilledintheSecondworldwar.

theteachersshouldberespectedbythestudents.

②动词不定式被动句

theyweremadetoemptyalltheirsuitcase.

Shelikesherselftobepraised.

2)意义被动句(主动形式被动句)

①动词为进行体形式

theteaisbrewing.

②动词为一般现在时

thesouptastesdelicious.

③动词短语的主动形式

allsubstanceconsistsofsmallparticles.

④动词不定式的主动形式

theteacherassignedustwoexercisestodoathome.

⑤无语态形式被动句

Howcanweescapeobservation?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英语被动句也有多种表达形式,但使用频率高的形式还是结构形式被动句。意义被动句表达形式的使用范围受一定的限制和一定的语体,语域有密切关系。ottoJespersen在《语法哲学》中总结了五种情况:⑴不知道或不容易指出施动者,⑵施动者据上下文是清楚的不必说出,⑶不愿意说出施动者,⑷在说话者的心目中,受动者比施动者更为重要,⑸为了行文说话语气上的连贯,用被动句比主动句好,一般来说,在知识性文章中,被动句使用的较多,在纯客观性的一般语体的科技文献和新闻报道中使用比较多。

2.汉语被动句的表达形式

汉语的动词基本上无形态变化,主动与被动的表达主要是使用词汇手段,更多的时候连词汇手段都不使用,纯粹依靠意合,依靠动词本身的意义和上下文来显示出其主动或是被动。所以汉语被动意义总体来说是隐性的,有时甚至是模糊的,不像英语被动式在形式上有规范,反倒没了约束,没有了那么多的限制,就显得比英语更为灵活多样。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可以作为形式的只有作为助词的“被”和作为介词的“被,叫,给,让”等。下面我们对“被”字结构和主动形式被动句进行分类。

(1)“被”字结构(包括使用“让,给,教”等词汇的半隐性被动句)

①受事+被+施事+动词结构

他的鞋子被河水浸湿了。

②受事+被+动词结构

山里发洪水,庄稼被冲走,牲口被淹死,房舍被冲塌。

③受事+被+施事+(给,所)+动词

我的确被他的精神所感动。

④被动式与兼语式连句

我们被老师逼着走出教师到操场锻炼身体。

⑤“被”字句与“把”字句

他叫敌人的飞机把腿打伤了。

⑥被字句与处所主语

外面的绳子总被你们晒满了衣服。

⑵主动式被动句

①受事+动词结构

椅子搬走了。

②受事+受/遭/挨/蒙受+动词结构

听完报告,我们受到很大的鼓舞。

③受事+由/归/叫/让+施事+动词结构

一切费用由我来承担。

④受事+施事+动词结构

书我们已经看完了。

⑤“是......的”结构

我们学校是1960年成立的。

⑥“加以”和“得到”结构

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改变。

与英语相比,汉语被动句的表现手法更复杂更多变。而且在使用主动形式被动句时句法更灵活,限制更少,被动句的主语常可以省略或以零出现。汉语使用的另一个特点是“被”字句语义的变化,传统上认为,“被”字句都是叙述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即使是在早期的白话文中亦很普遍。但是到了现在,这一范围已被突破。

3.英汉被动句表达形式差异比较

在前面我们已分别介绍过英汉的被动意义的表达,从他们的表达方式来看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现在我们就结构被动句和意义被动句两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⑴.英汉结构被动句的差异:

①形式标志方面:英语的被动句有十分规范的形式标志,而汉语中只有一个助动词“被”可以勉强算得上是被动句的形式标志,如果形式标志把形式词也算上的话,也就还有介词的“被,叫(教),让,给”.

②使用广度方面:英语使用被动句比汉语要广得多,我们在前面有提到英语在五种情况下使用被动句,而汉语则不然,王力先生有说过:“若就中国被动式而说,严格地说,只有英语被动句使用的前两种用途,后三种情况就用其他办法表达了”.这是其一;其二是汉语被动式的作用基本上是表示不幸或者不愉快的事情,而英语被动句可以表示任何意思。如:“我画花”不能改说成“花被我画.”但如果说“花被我画坏了”就成.反之,却不能说“花被我画好了.”但在英语中“iwaspaintingaflower.”“theflowerwasbeingpaintedbyme.”“theflowerwaspaintedbadlybyme.”“theflowerwaspaintedwellbyme.”都是可以说的.

③.结构方面:首先表现在被动句中施动者的出现频率方面,根据ottoJespersen的总结,英语主要在说不出,不愿说出或不出现的,而汉语恰恰相反,王力先生说“现代汉语的被动式绝大多数是带关系语的”,而带关系语的就是施动者。其次,英语中及物动词作谓语时,后面可带一个宾语,也可以带两个宾语或复合宾语。因此被动句中就可能有保留宾语或宾语补足语。但这种情况在汉语被动句中是没有的。如:Hehasbeengivenabook.和abookhasbeengiventohim.都是无法译成被动句的。“他被给一本书”,“一本书被给了他”皆是不符合汉语习惯的。

⑵汉英意义被动句的差异

英语中可作意义被动句的动词数量有限,而汉语中可用作意义被动句的及物动词就数不胜数了。但当我们在判断这种句子是否是意义被动句时,要注意在动词后是真正的无宾语还是宾语省略。例如:“工作队调走了。”这句话中“调走”后面真正无宾语,“工作队”是调走的对象,是意义被动句,但是例如下面的一问一答中“老刘哪里去了?”“工作队调走了。”这里“调走”后面是省略了定语“老刘”,这种句子在意义上也不是被动句。

在以上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汉语在被动意义的表达方面各有优势,英语的结构被动句比汉语使用得广,使用得多;而汉语则以意义被动句见长,其使用的范围和频度都超过英语,这与英汉两种语言表现在形合和意合上的本质差别是相一致的。

二英汉被动句表现形式差异的原因

造成这种是使用差别的原因在于英汉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英汉的差别如果只粗略的说是语言的表述形式上的差别是远远不够的,人们在长期的语言运用中早已使语言烙上社会文化印迹。而这些印迹体现着不同语言的民族特点。沈锡伦有说明:“人们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行为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实际上涉及到了语言表达中的文化选择准则。

与英语相比,汉语的语义表达和理解策略以意会为主,形式不是决定因素,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在具体语言运用时,汉语善于融汇语句内部各要素的语义关系。抓住意义支点外,内外结构形式结合,形成一个意义整体,这种倾向忽视了对句子成分的细微分析,重视了对语句的融汇贯通。这种意合特征具有很大的信息浓缩性,同时也造成语义上的模糊性,意合特征表现在语句上是汉语语句的主要零形式和大量的无主语。正如语言学家王力所说的“主语用得着就用,用不着就不要用。只要能使听话人听懂说话人的意思。”这也是汉语中主动形式被大量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汉语缺乏形式手段,语句结构必然依赖于语法单位的有序排列,汉民族很强的有序思维定势不仅体现在社会家庭等方面,也渗透到汉语表述方式中了。

因此,我们可以说,汉语语态的表现手法,可以容许有新的表现手段,以充实丰富汉语语态的表述。而英语语态的表达形式以形态手段为主,辅之以词汇手段来表达被动意义。但是这方面的差异并不表明汉语比英语或者是英语比汉语更优越,它只能说明各种语言都有各自表达方式的优势。而各自的长处表明了它符合该语言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⑴.《语言哲学》陈嘉映北京大学出版社

⑵.《英汉语比较与翻译》杨自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篇4

关键词:文体学;语料库;CoCa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258-02

文体学是一门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体的科学,文体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观察和描述若干主要文体的语言特征,也就是他们的词汇、句法和篇章特点[1]。而语言特征的描述又和语域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语言使用都受到语域因素的影响,不同语域的语言使用也呈现着不同的规律和特点,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把语域分为: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语场是指语篇所涉及的社会活动或实际发生的事;语旨是指交际活动所涉及的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语式是指语篇的语言载体形式也即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包括修辞方式等。文体学研究通常是将不同的文体置于语域框架内,分别从语场,语旨和语式的角度探讨其文体特征。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为文体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将文体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结合起来,运用语料库软件,对不同的文体特征进行定量描写和定性分析。由于文体学教学同样将焦点集中在语域层面,因此,语料库的运用可以拓宽文体学教学的视野范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任何语言教学都涉及教学方法,适合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目前提倡的教学方法都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文体学的学习同样如此,那么,怎样才能让文体学这样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变的生动有趣,并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呢?运用语料库软件引导学生学习文体学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本文将探讨本人运用CoCa语料库进行文体学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关心得。

一、词汇分析

在文体学教学中,本人运用了CoCa语料库,首先选择了口语、报纸、学术、杂志中的宗教类文体,并将这些文体中频次超过100次的前100个高频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人称代词筛选出来,让学生先观察前20个高频词在不同文体中的特点,如不能发现显著特点,则观察前100个高频词,并从语场、语旨和语式角度总结这些词的特点。通过观察不同文体的前100个高频词,学生有以下发现:

口语文体中的前100个高频名词包括government,case,war,state,police,court,issue,senator,right,security,law,congress,republican,democrats,power,administration等单词。高频形容词包括unidentified,public,federal,democratic,iraqi,nuclear,legal等。学生质疑说难道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关注政治吗?似乎不太符合口语的语场、语旨和语式。后经查证,发现CoCa语料库中的口语部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语料,它来自于美国aBC、Cnn等新闻,是以口头传播的方式传达的新闻,因此被归入到口语语料中。鉴于此,出现大量涉及政治的词汇就不足为怪了。学生观察报纸文体中的前20个高频名词发现有team和game这两个单词,总结出美国的报纸中可能涉及较多的体育内容。而针对学术类文体的研究,我指导学生通过名词,找出美国学术研究的通常规则,比如前100个高频词中的data说明美国的科研注重用数据论证,显示研究的客观性,system表明对系统的研究较多,process说明过程研究不容忽视,analysis注重分析,control和experience表明科研中的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对比研究,performance说明表现,differentresults说明研究结果。对学术类文体动词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前100个高频动词中,be是第三个高频动词,been是第十个高频动词,除此之外,高频动词中还包括could,should,might等情态动词形式,以及大量的动词+ed形式。通过进一步点击动词+ed形式的具体语境,发现多数动词+ed形式都是过去分词,出现在完成时和被动语态中,而且被动语态居多。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出学术类文体的语场是科学研究,语旨是科学研究活动中所涉及的人,他们的关系是研究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或者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距离感。而语式要用符合科学研究规范的表达方式,即尊重事实和尊重客观的表达方式。因此,被动语态的大量使用和情态动词的使用就有据可循了。因为被动语态本身就是一种强调客观性的表达方式,而使用情态动词说明研究者的态度,因为在科学研究中,真理有一个不断论证的过程,在这一论证过程中,语言表达也需要摈弃绝对的语气,因此,would,could,might,seems等表达方式就很符合学术类文体的语式。通过对杂志中宗教类文体100个高频名词的研究,学生做出如下总结:

(1)宗教人员的职务包括:bishops,ministry,priest,pastor

(2)宗教种类包括:Catholics,Christians

(3)传播宗教的区域包括:parish,community

(4)传播宗教的媒介包括:Bible,gospel,service

(5)宗教思想的内容包括:faith,love,death,family,education,culture,tradition,justice,peace,government,religion

尽管学生的总结可能未必完全正确,但却可以发现他们在研究中的思考过程和归纳总结能力。为了区别口语文体和书面语文体的显著差异,本人又从CoCa语料库中专门选出了口语中movies的前100个高频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让学生找出同其他文体的差异,学生同样做出了自己的总结,结果为:

(1)名词都是最常用的单词和难度系数最小的词,前20个高频名词包括night,eXt,room,door,man,day,time,car,hand,eyes,face,head,way,house,back,phone,people,mr,hands,beat.

(2)动词基本为be和haveto的不同形式和一些万能搭配词,而且缩略形式较多,前20个高频动词包括is,’s,do,are,have,’re,was,be,’m,looks,know,getsee,’d,can,’ll,gotdid,has,go

(3)形容词也是常用词,如good,old,big,little,black,dead,small,longopen,white,young等。而前20个高频副词以表示方位的居多,如up,out,down,back,around,on,in,over,there等。

二、句子分析

为了对各类文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本人要求学生点击各类文体中高频动词的第50个词,查看其语境,对整个段落做一研究,重点研究句子长度及难度。学生通过对不同文体段落的研究,发现学术类文体句子最长,平均句长20.56个单词,最长的一句由47个单词构成;杂志中宗教类文体平均句长为15.82个单词,报纸10.53个单词,电影6.7个单词。显而易见,学术类文体句子最长,比公认的各类文体的平均句长17.8个单词还要长。同时,学术类文体的句子复杂度也是最高的,完全明白其含义不但需要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而且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典型文体基本特征的了解,本人特意从学术类文体和口语文体中各截取了一段,让学生加以对比,当然,对比结果显而易见,学术类文体不但句子长,而且是复杂句,从句套从句;但口语类文体基本由简单句构成,易于理解。

tCpmadeuseoftheideaofpipesizeandtheknowledgetherewasreasonablebutnotexcessivebufferingalongthedatapathtosendawindowofpacketsatatimeoriginallysendingtheentirewindowintothenetworkandwaitingforitsacknowledgmentbeforesendingmoredata.theearlyinternetwasplaguedbyinsufficientbuffering.

icouldhearhisvoiceinthebackgroundandshesaid,"Susanne,callthepolice."Yourheartmusthavebeenracing.iwasfrightenedforher,veryfrightened.iknew,ifeltthatRichardwascapableofabsolutelyanything,youknow?ButwhatRichardShenkmanwasreallycapableofwouldshockeveryone.i'mleavingthispropertyinabodybag.

三、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主要从语篇结构角度,分析句子的排列、句际关系、句子间的语句衔接和语义连贯等。语篇的联结手段包括语法联结、词汇衔接和逻辑衔接。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语篇的概念,本人在教学中让学生先从语法角度分析了学术类文体和口语文体中截取的那两段文字,对于学术类文体的长句,让学生分析了其语法结构和特征,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找出长句中的核心部分,并讲解语句的衔接手段在文体中的作用。对于口语类文体截取的小段文字,则要求学生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如“i,she,Susanne,yourheart,Richard”等人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让学生回答了解这些关系的线索和关键词是哪些。通过这一分析,让学生了解语句衔接和语义连贯在语篇中的作用。当然,对于语篇,仅通过两段文字的分析还是不够的,因此,本人又让学生在CoCa语料库中搜索了电影和学术类文体中的连词,让他们搜索不同文体中的同一连词,并点开其相关语境,分析同一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特点。学生通过分析,认为同一连词在学术类文体中起着衔接长句的作用,且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复杂;但在电影文体中口语性比较强,连词衔接短句,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简单,语义内容易于理解。

四、教学体会

通过基于语料库的简单分析,学生对文体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按照教材内容逐步讲授文体学时,发现学生不但能够积极回答问题,而且学习兴趣很高。尤其是讲到正式文体和非正式文体的区别,文学、法律、广告文体的语言特征时,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由于学生在前期自己分析了不同文体的词汇、句法及语篇特征并自己做出了一定的规律性总结,获取了一定的成就感,这一成就感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促进了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同时,前期的分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文体学的背景图式,这一背景图式增强了学生对不同文体的敏感度,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运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其他的文体特征。学生对真实的文体进行分析后,再让学生研读理论部分,他们也感觉不抽象,认为文体学是最容易理解的一门理论课。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其实是语料库为学生学习文体学搭建了一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平台,在语料库这一平台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总结出了文体学部分内容所涉及的规律性。在这一基础上学习理论,理论就不再是枯燥的,与现实无关的内容了。因此,在今后的文体学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挖掘语料库的多种功能,使文体分析更加多样化、立体化,并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分析中,进一步提高文体学的教学效果。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探讨了文体学教学中运用CoCa语料库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表现,认为语料库应更多更深入地运用于文体学教学中,使文体学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更加接近实际。

――――――――――

参考文献:

〔1〕李琴.从文体学的角度研究马丁・路德・金的演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4).

〔2〕舒亭亭.运用文体学理论优化英语教学[J].教育学术月刊,2012(2).

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篇5

关键词:翻译;技巧;方法;

一、词汇方面

㈠.词义选择大多数英语词汇是多义的,翻译时必须选择正确的词义。词义选择的方法有三:根据上下文和词的搭配选择、根据词类选择、根据专业选择。

㈡.词义转换在理解英文词汇的原始意义基础上,翻译时可根据汉语的习惯按引伸义译出;或用反义词语译出,即所谓的正文反译、反文正译。

㈢.词类转换英语中很多由动词转化而成的名词、以及动名词、非谓语动词等,汉译时可将它们转换成动词。

㈣.补词是指原文已有某种含义但未用词汇直接表达,译文中需将这些含义补充进去,这样才更通顺易读,如:英语中数词与名词之间没有量词,而译成汉语时可酌情增加。

㈤.省略是指原文中某些词在译文中省略不译,只要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如:上面讲的汉语“量词”,译成英语时则可以省略;又如:英语中大量使用物主代词而汉语中往往省略不用。

㈥.并列与重复英语在表达重复含义的并列结构中常采用共享、替代、转换等形式来避免重复,而汉语却常常有意重复表达以加强文字的力度,如:英语的物主代词替代前面的名词,短语动词只重复介词而省略主动词,汉译时可考虑重复表达。

二、句子结构方面

子结构方面的翻译技巧,主要有三种类型:语序类、组合类和转换类。

㈠.语序类

1.顺译法与逆译法书中讲句子顺序时谈到,英语时间状语可前可后。不仅如此英语在表达结果、条件、说明等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也很灵活,既可以先述也可以后述。而汉语表达往往是按时间或逻辑的顺序进行的,因此,顺译法也罢逆译法也罢,其实都是为了与汉语的习惯相一致。英语表达与汉语一致的就顺译,相反的则逆译。有时候顺译法与逆译法的差别,就象前面谈的正译与反译,依译者的爱好而定。

2.前置法英语中较短的限定性定语从句、表身份特征等的同位语在译成汉语时,往往可以提到先行词(中心词)的前面。

3.分起总叙与总起分叙长句子和句子嵌套现象在英语中比较普遍,这是因为英语的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虚词比较活跃、生成能力强,可构成并列句、复合句以及它们的组合形式。总起分叙,就是先把句子的主干译出,然后分别译出其它说明部分,即先归纳后叙述;分起总叙,就是先叙述后总结。

4.归纳法(综合法)对于个别英语语言呈跳跃性的长句、蒙太奇性的长句,译者需要进行“综合治理”,重新组合,体会“翻译是再创造”这句话的含义,归纳而成明明白白的佳译。

㈡.组合类

1.分句法

有些句子由于“联系词”的联系,虽在形式上是一个句子,但句子许多成分的意义是独立的。将它们断开分成短句是完全可以的。断开的位置一般可选在这些联系词处。联系词通常由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独立副词、伴随动词等担任。

2.合句法

形式上为两个句子或多个句子,但意思紧密相关,只要译文不显得冗长,是可以合译成一个句子的。如:同主语的简单句、并列句可合成一个句子的并列成分,较短的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可由从句缩成主句的修饰成分。

㈢.转换类

1.句子成分的转换

前面说到词类可以转译,句子成分在翻译时也可以转换。句子成分的转换主要是由译文里动词与名词的搭配关系改变了它们在原文里的语法关系引起的。

2.被动语态的转换

被动语态的改译常有三种方法:①还原成主动句:将by后的动作发出者还原成主语;增加“人们”“我们”等原文省略的动作发出者还原成主动句。②构造成主动句:使用“把、由、使、让、给”等词译成主动句。③转化成自动句:通过选择汉语译文的动词,将原文动词的承受者(即主语)转变成汉语中那个动词动作的发出者(仍然做主语)。

5.拆句法和合并法:

这是两种相对应的翻译方法。拆句法是把一个长而复杂的句子拆译成若干个较短、较简单的句子,通常用于英译汉;合并法是把若干个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一般用于汉译英。汉语强调意合,结构较松散,因此简单句较多;英语强调形合,结构较严密,因此长句较多。所以汉译英时要根据需要注意利用连词、分词、介词、不定式、定语从句、独立结构等把汉语短句连成长句;而英译汉时又常常要在原句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主谓连接处、并列或转折连接处、后续成分与主体的连接处,以及意群结束处将长句切断,译成汉语分句。这样就可以基本保留英语语序,顺译全句,顺应现代汉语长短句相替、单复句相间的句法修辞原则。6.倒置法:

在汉语中,定语修饰语和状语修饰语往往位于被修饰语之前;在英语中,许多修饰语常常位于被修饰语之后,因此翻译时往往要把原文的语序颠倒过来。倒置法通常用于英译汉,即对英语长句按照汉语的习惯表达法进行前后调换,按意群或进行全部倒置,原则是使汉语译句安排符合现代汉语论理叙事的一般逻辑顺序。有时倒置法也用于汉译英。

结语

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篇6

文本阅读是一个从辨识字、词开始到理解篇章意义为止的一个自下而上构建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词汇识别是其中关键一环(Gough,1972)。文本包括不同的语言和语体。其中,有的语言(如英语)有空格,空格可以为其提供词切分信息;有的语言(如日语)本身没有空格。但是其语言构成特点的形式提供部分的物理线索:还有的语言(如汉语)没有空格,语言本身没有提供词切分的物理线索。读者阅读没有词切分线索的文本则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进行词汇识别。

英语是有空格的拼音文字,其眼跳目标是基于词。阅读过程受词汇长度、空间密度水平等低水平的视觉因素的影响。因此,空格就是英语单词间有效的词边界信息,可以帮助读者单词识别和眼跳目标的选择。

与拼音文字(如英语)不同,汉语的书写方式是方块形,字与字之间没有空格,是连续呈现的,每个汉字所占的空间相同,通过笔画数的多少和结构方式来变化其复杂性(白学军,郭志英,顾俊娟,曹玉肖,闫国利,2011)。汉语文本中词与词之间没有明显的词边界信息,那么在汉语阅读过程中,读者是怎样对文本进行词汇识别的?大量研究表明,在汉语文本的词语之间插入空格对于汉语阅读的词汇识别有促进作用。Bai等人(2008)分别以空格和灰条作为汉语的边界标记,探讨插入词空格对汉语句子阅读理解的影响。结果发现,句子的阅读时间在词间空格条件和正常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表明用空格和灰条来界定词边界,对阅读既没有阻碍作用,也没有促进作用。他们认为,文本呈现方式的熟悉性以及有无词边界信息所产生的促进和干扰效应存在权衡。有研究考查了美国留学生阅读汉语有、无空格材料的理解过程。结果发现,对于只有初级汉语水平的美国留学生来说,在汉语句子中插入词间空格能促进他们的汉语阅读理解。

母语和第二语言有无空格对语言学习有影响吗?李馨、白学军、闫国利、臧传丽和梁菲菲(2010)认为,不管是以有空格的语言为研究对象,还是以无空格语言为研究对象,空格在母语阅读中的作用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影响,即跨语言迁移的问题,跨语言迁移是指个体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第一种语言所习得的学习能力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美国留学生的母语是有空格的英语,第二语言是没有空格的汉语,在汉语句子中插入词间空格能促进他们的汉语阅读理解(白学军等,2009;田瑾,2009;张涛,2010)。日语和汉语都是没有空格的语言,日一汉双语者在阅读有空格的汉语文本时,词间空格和正常无空格文本一样容易,词间空格促进了汉语阅读的词汇识别(白学军等,2011)。这两种研究的共同点:无论母语文本中是否存在空格,词间空格促进其学习二外的词汇识别。那么对于文本中没有空格,但是存在部分词切分线索的语言,空格的影响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的考查对象要求:(1)母语文本中无空格但存在部分词切分线索、二语文本无空格也不存在词切分线索;(2)母语文本中无空格也不存在词切分线索、二语文本无空格但存在部分词切分线索。

日语文本是由日本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组成的,其中日本汉字和中国汉字一样是表意形式,平假名则是表音形式。日语文本这种表音和表意混合的文本组合形式在视觉形式上可提供一定的边界信息。Sainio,Hyona,Bingushi和Bertram(2007)研究日本读者阅读纯平假名(表音文本)和日本汉字与平假名混合(表意加表音文本)的正常无空格文本和词间空格文本时的特点。结果发现,词间空格促进了纯平假名文本的阅读理解,但对混合文本的阅读没有起到促进作用。日本读者对日语形式熟悉,已经具有阅读无空格文本日语的经验,习惯混合文本在视觉上提供的词边界信息。对于那些母语中无空格,以日语为二语的学习者来说,如果在混合文本中插入空格,是否能获取更多的词切分信息,从而帮助他们日语的学习呢?

对于汉-日双语者来说,日语是第二语言,与母语为日语的人相比,汉-日双语者阅读日语的经验相对有限,日语初学者(包括日本人和外国初学者)的教材中日本汉字是以纯平假名的形式表示的,且纯平假名文本之间有空格,但是只限于日语的初级读本。汉-日双语者对有词切分和无词切分日语文本熟悉度接近。因而,以汉-日双语者为被试。可以很好地控制文本呈现方式的熟悉性对文本阅读的影响。本研究采用Bai等人(2008)以空格和灰条作为日语的边界标记,由于汉-日双语者的词汇量有限,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正确地切分词,会造成阅读上的困难。本研究预测,相对于日语为母语的日-汉双语者来说,对于没有阅读空格文本经验的汉-日双语者来说,在日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在日本汉字-平假名混合文本中插入空格将有助于他们学习日语。

2实验一空格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2.1被试

12名日-汉双语者是来自天津市某高校日本留学生,平均年龄23.1±4.69岁,具有两年的学习汉语的经验,均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六级。12名汉-日双语者是来自天津市某高校日语专业大三学生,平均年龄20.92±0.90岁,具有至少三年的学习日语的经验,均过日语水平等级考试n1或n2。

所有被试都从未参加过眼动实验,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结束后得25元报酬。

2.2实验材料

第一步:编制200个句子。所有句子由2名不参加正式实验的日本留学生认真阅读,并标出用词不规范或者理解有困难的句子。所有做标记的句子都被删除。

第二步:产生90个正式实验句子。句子由日本汉字和平假名组成。长度为17-25个字符(平均为21.92±1.74个单词)。5名不参加正式眼动实验的日本留学生在一个5点量表(1=非常不通顺,5=非常通顺)上对句子的通顺性进行了评定,评分结果为4.39。

实验中包括三种呈现方式,每个呈现方式下有30个句子。将三种呈现方式以拉丁方顺序进行平衡,构成三组实验材料。每个被试只接受其中一组实验材料,所有句子均为随机呈现。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被试类型:日-汉双语者、汉-日双语者)×3(呈现条件:正常条件、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条件)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被试类型是组间变量,呈现条件是组内变量。

实验材料与条件如图1。

2.4实验仪器

实验采用由加拿大SRResearch公司开发的eveLink2000眼动仪记录被试右眼眼动数据。

2.5结果与分析

两组被试在阅读理解题中日-汉双语者的正确率为93.5%,汉-日双语者为91.27%。表明被试认真阅读并理解实验句子。

根据以下标准对有效项目进行筛选:(1)被试过早按键或错误按键导致句子呈现中断;(2)追踪丢失(实验中因被试头动等偶然因素导致眼动仪记录数据丢失);(3)注视时间小于80ms或大于1200ms。总共剔除无效数据占总数据的3.49%。

用evelink2000提供的数据分析软件将数据导出,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处理。所有变量进行被试分析(F1)和项目分析(F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对两类被试日语文本阅读进行整体分析,表1是句子水平的眼动分析指标,表2是方差分析的统计值。

在三种空格呈现条件下汉-日双语者比日-汉双语者总句子阅读时间更长,注视次数更多。在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指标上,呈现条件和被试类型存在交互作用(其中被试分析在这两个指标上是边缘显著,p分别为0.064和0.083)。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表明。日一汉双语者在正常条件下和词间空格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ps<0.05)。这个结果与前人研究一致。相比于正常条件,在非词条件下有更长的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更多的总注视次数(ps<0.05)。汉-日双语者在词间空格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最短,总注视次数最少:在正常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少于非词条件(ps<0.05)。

日-汉双语者和汉-日双语者在三种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时间的呈现条件主效应显著,被试类型主效应和交互作用都不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双语者在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时间一样,显著少于正常无空格文本(ps<0.05)。Liversedge和Findlay(2000)以及Rayner等(1998)认为注视时间的延长意味着加工难度的增大。

两种双语者在三种条件下的平均眼跳距离的呈现条件主效应显著,被试类型主效应和呈现类型主效应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双语者在词间空格条件下的平均眼跳距离最长,其次是非词条件,最短的是正常条件(ps<0.05)。这一指标与文本的水平分布情况有关,反映阅读效率和加工难度。

3实验二灰条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3.1目的

在实验一中,在日语空格文本中加入词间空格后,汉-日双语者的总句子阅读时间更短,总注视次数更少,有效促进他们阅读日语文本。但是,在正常的无空格文本中加入空格后,增加了日语文本的自然长度。为了确保三种条件下句子的空间分布相同,本研究采用Bai等人(2008)对空间信息的操纵方式,采用灰条标记作为词和非词的边界。

3.2被试

24名被试同实验一来自相同的群体,不同之处在于12名日-汉双语者平均年龄22.6±3.69岁,12名汉-日双语者平均年龄21.1±1.24岁。

3.3实验材料和设计

材料和设计与实验一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空间信息的操纵。实验二采用灰条标记,产生三种条件:正常文本(正常条件):使用灰条标记每一个词(灰条词条件);使用灰条标记不同的字以形成非词(灰条非词条件)。

实验材料举例见图2。

3.4实验仪器

同实验一。

3.5结果分析

两组被试在阅读理解题中日-汉双语者的正确率为91.4%,汉-日双语者为90.55%。表明被试认真阅读并理解实验句子。根据实验一参照的标准共剔除无效数据占总数据的4.12%。

对两类被试日语文本阅读进行整体分析,表3是句子水平的分析指标,表4是方差分析的统计值。

与实验一的结果不同,在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指标上被试类型主效应显著,呈现条件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相比于日-汉双语者,汉-日双语者在三种灰条呈现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更长,总注视次数更多(ps<0.05)。日-汉双语者在三种灰条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一样多(ps<0.05);汉-日双语者在三种灰条条件下的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一样多(ps<0.05)。

日-汉双语者和汉-日双语者在三种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时间的呈现条件主效应显著和被试类型主效应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两种双语者在三种条件下的平均眼跳距离的呈现条件主效应显著和被试类型主效应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双语者在灰条词条件的平均眼跳距离显著大于灰条非词条件(p<0.05)。汉-日双语者在三种条件下的平均眼跳距离显著小于日-汉双语者(p<0.05)。灰条非词条件和灰条词条件的句子插入相同数量的空格。句子长度是一样的。灰条非词条件的平均眼跳距离显著短于灰条词条件,说明相比于灰条词条件,灰条非词条件下加工难度更大。

4讨论

4.1空格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阅读的影响

眼动控制包括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什么因素决定读者何时(when)启动眼跳;一是什么因素决定读者跳向何处(where)。本文对第一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已有研究(白学军等,2012;李兴珊,刘萍萍,马国杰,2011)认为,词切分问题是指在汉语阅读过程中读者如何确定所读的哪些字构成一个词。阅读中通过空格帮助阅读者将词汇单元从文本中辨认出来即“切分”,是汉语阅读的一个必然的过程。它是阅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本研究探讨词切分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句子阅读的影响,日语文本中虽然没有空格作为词切分的线索,但是与日本汉字一起构成日语文本的平假名、片假名使得汉字的显著特征提供了词切分的线索。相比之下,汉语文本本身没有任何词切分线索。本研究探讨对于母语没有空格,第二语言也没有空格的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来说,人为地提供词切分线索对其日语文本阅读的作用。

实验一结果表明,两种被试在总注视次数和总阅读时间两个指标上的趋势是一致的。被试类型和呈现条件的交互作用都是边缘显著,显示有交互的趋势,原因可能是由于被试量较少。对两个指标进一步分析发现,日-汉双语者的总注视次数和总阅读时间在三种条件下的差异不显著:汉-日双语者词间空格条件下的总注视次数和总阅读时间少于正常条件和非词条件,相比于正常条件,非词条件下需要更多的注视次数和更长的时间。这些数据表明,日-汉双语者在词间空格条件下的阅读与正常无空格条件下的阅读一样容易,而非词空格条件将对阅读加工产生更大的干扰,需要更多的阅读时间和多次注视才能达到同等程度的理解。因此,日一汉双语者的研究结果与Sainio等人(2007)以日本读者为被试的研究结果一致。汉-日双语者研究表明,词切分的确可以促进其日语阅读的词汇识别。对于日语初学者来说,在日语文本中插入词间空格对于阅读是有促进作用的。

4.2灰条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阅读的影响

在没有空格的文本中加入空格后增加了文本的长度,为了控制空间信息的分布,有研究通过对词进行标颜色的切分方式来标记词边界。

为了确保三种词切分条件下句子的空间分布一致,实验二采用Bai等人(2008)以灰条作为日语的边界标记。实验结果表明,在总的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这两个能够反映被试总体阅读情况的有效而重要的指标上,日-汉双语者和汉-日双语者的结果趋势非常相似。即两类被试在三种词标记条件下的总的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一样。在汉语文本中与空格同样提供词切分线索的灰条,在日语文本中没有效应,可能的原因有两个:(1)日语文本的混合组成形式已经提供一定的词切分信息,空格增大了空间密度,而灰条不仅没有增大空间密度,反而降低了空间密度。使得未发生切分的线索作用;(2)日本人学习日语以及外国学习日语的初学者的教材中日语文本是以有空格的平假名的形式出现的,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无论母语中有无空格,已经对空格有熟悉性,所以对汉-日双语者来说,阅读有空格的日语文本出现了词间空格效应。

4.3词切分对双语者日语学习的启示

Shen等人(2012)要求中文二语者(来自英国、韩国、日本和泰国的留学生)阅读插入词间空格的汉语文本,来考查空格对于他们母语和汉语的共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词间空格作为词边界降低非母语阅读者对于汉语构词的不确定性,因而加速词汇识别,进而影响他们对汉语文本的阅读。对于母语有空格的汉语学习者,比如英-汉双语者,汉语文本插入词间空格有利于他们汉语的学习(白学军等,2009;张涛,2010)。韩国留学生属于母语有空格,第二语言无空格情况,泰国留学生则属于母语和第二语言都没有空格。田瑾(2009)考察词切分对韩国和泰国留学生汉语阅读的影响,结果发现,他们在汉语阅读中有相似的眼动情况,词切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韩、泰两国留学生的汉语阅读。汉语文本插入词间空格促进汉语阅读。

本研究与上述研究的共同之处在于被试所学的第二语言都无空格。对于汉-日双语者而言,日语阅读的经验相对较少,对于日语文本形式上提供的词切分的信息的习得经验较少,而已有的教材是为初学者在纯平假名文本中插入空格帮助学习,如果在混合文本中插入词间空格可以更有效帮助日语初学者的日语学习。

总之,在日语文本中插入与拼音文字书写形式相类似的词间空格,对于日语为母语的日-汉双语者没有促进效应。对于汉-日双语者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使汉-日双语者阅读句子中的单词识别更为容易,促进了他们对句子的阅读;而插入非词空格,增加了日语句子中的单词识别的难度,从而干扰了汉-日双语者的日语文本阅读过程。 

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篇7

关键词:汽车专业英语语言特点翻译方法

1汽车专业英语词汇特点

1.1技术词汇汽车专业英语主要用来介绍现代汽车,有其专门的词汇和术语,其专业性很强。例如:crankcase(曲轴箱),camshaft(凸轮轴),detonation(爆震),turbocharger(涡轮增压器)等。

1.2次技术词汇这类词在各专业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不同的专业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应联系上下文来确定它们的确切含义。例如:在基础英语中eye意思是“眼睛”,在专业英语中可以根据不同场合分别表示“孔”、“环”、“镜”、“圈”、“窗”、“吊眼”等;再如:spring(弹簧),part(零部件),valveface(气门锥面),springhouse(弹簧套)等。

1.3缩略词大量使用汽车专业英语中的缩略词主要是专业词组,一般是由词组中每个单词的首字母或由单词中的部分字母组成。使用缩略词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得简洁、直观。汽车专业英语中的缩略词主要有节略词,缩略词,首字词和缩写词几种形式:①节略词:由单词后面的词根或者由单词前面的几个字母组成。如:di(a)――diameter,chute――parachute,lab――laboratory等。②缩略词:由短语中的一些词的词头字母组成,按照正常词的发音规则发音。如Radar――radiodetectingandranging(雷达)。③首字词:由词组中每一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发音时再逐个字母念出。如:CpS――CamshaftpositionSensor(凸轮轴位置传感器),eCi――electronicControlledignition(电子控制点火)。④缩写词:由一个单词变化而来,且大多数缩写词后面都附有一个圆点。如:auto.――automobile(汽车),fig.――figure(图)。

1.4采用构词法汽车专业英语中的大量词汇都是由构词法转化、合成、派生出来的,尤其是由词缀和词根构成的合成词。例如:有前缀“semi-(半,部分,不完全)”的词有semiconductor(半导体),semiempirical(半经验的),semielectronic(半电子的)等等。

2汽车专业英语句法特点

2.1广泛使用被动语态科技文章侧重叙事、推理,强调客观、准确,其所强调的重点是“事物所发生的情况”,即着重体现所表述内容的客观性,因而大量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使用被动语态。过多使用第一、第二人称,会造成主观臆断的现象。汽车英语中的谓语至少三分之一是被动语态。例如:thecamshaftisdrivenbythecrankshaftandusedtoopenandclosethevalves.(凸轮轴由曲轴驱动并用于开关气门。)

2.2非谓语动词使用多汽车专业英语书写简练、结构紧凑,因而使用较多非谓语动词,比如用分词短语替代定语从句,独立主格结构替代并列分句等。例如:Drumbrakesuseaninternalexpandingbrakeshoewiththeliningattached,workingwithintheconfinesofarotatingbrakesurfacecalledabrakedrum.(鼓式制动器使用一个内张型的采用摩擦片的制动蹄,以制动鼓的内圆柱面作为工作表面)。其中working是现在分词短语,作用相当于状语从句。

2.3大量使用后置定语,复杂长句使用频率高后置定语指的就是把定语从句放在被修饰成分之后。在汽车专业英语中,后置定语和复杂长句的使用也较为普遍。例如:Shockabsorbershelpreducetheup-and-downmovementofthevehiclemadebytheoscillatingmovementsofthespringseachtimethedriverdrivesoff-roadorthroughirregularities.(减震器有助于减少崎岖路面上运行时由于弹簧振动产生的上下运动。)其中划线部分是过去分词短语做后置定语,修饰up-and-downmovement。

2.4省略句使用频繁为了使句子更加精炼,在汽车专业英语中大量使用省略句,其中省略成分主要有:状语从句中的主语、全部或部分谓语;定语从句中的关系代词which和that从句中的助词等;还常用介词短语替代从句。例如:thedeviceincludesaninstrumenttransformationandarelaysystemwithtwocircuitsinit.(这个装置包括一个互感器和一个有两个电路的继电器系统。)其中的with相当于whichhas…引导的定语从句。

3汽车专业英语翻译方法

专业英语翻译是一门科学,需要的是译者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所译学科的专业知识。总结起来就是“信、达、切”,“信”即忠实于原文的意义,“达”即译文明白通顺,上下文衔接流畅,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切”就是切合原文风格。

3.1被动语态的翻译汽车专业英语中由于经常要突出主语,强调重要性,有时不需要或无法指出动作的执行者时,就大量使用被动语态。在翻译此类结构时,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将被动句译为主动句、无主句或判断句。例如:thecoolingsystemisbuiltintotheengine.(冷却系统就设置在发动机中。)

3.2定语从句的翻译

3.2.1只要是比较短的,或者虽然较长,但译成汉语后放在被修饰语之前仍然很通顺,一般的就放在被修饰语之前,这种译法叫做逆序合译法。

3.2.2定语从句较长,或者虽然不长,但译成汉语后可能会造成译文中的从句过长,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此时可以采用重复先行词的后置法,作为词组或分句。这种译法叫做顺序分译法。

3.2.3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与主句的关系不是很紧密,如果过长,翻译成汉语时,可以单独翻译成一个独立句子放在主句的后面。采用的还是顺序分译法。例如:Frictionwearsawaymetalinthemovingparts,whichshortenstheirworkinglife.(运动部件间的摩擦力使金属磨损,这就缩短了运动部件的使用寿命。)

3.3状语从句的翻译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状语从句多使用关联词,因此,在翻译状语从句时,应多注意关联词的翻译。例如ifthereismetalfrictionbetweenthesupportingpartsandmovingparts,themetalsurfacewillbewornsoonnomatterhowharditis.(如果支撑零件和运动零件之间是金属摩擦的话,不管多么硬的金属表面都会很快磨损。)

3.4非谓语动词的翻译英语每个简单句(或复合句的分句)中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如果需要叙述几个动作,先选其中主要动作当谓语,而将其余动作用非谓语动词形式,才能符合英语语法要求。汉语中则不存在这种结构,所以翻译时可酌情处理,或译成汉语动宾结构,或另起一句翻译。

3.5复杂长句的翻译汽车专业英语中长句的翻译方法和基础英语的长句翻译方法一样,主要弄清主句和从句之间的关系,对全句进行适当的语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把长句译成较短的汉语句子。常用的翻译方法有顺译法、逆译法、分译法和综合译法。

4结束语

总之,只有把握好汽车专业英语的语言特点,掌握好全面的英语语法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汽车专业英语词汇量,熟练掌握一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通过汽车专业英语的学习,一定能把汽车专业英语翻译得既忠实于原文,切合原文风格,在专业知识表达上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梁智敏.汽车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和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

[3]毛矛.对汽车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

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篇8

【关键词】《中国日报》;《纽约时报》;灾难性新闻;句法特点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引起世界广泛的报道,《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都是发行量大、具有代表性的报纸。本文搜集了两报2011年3月11日至19日的关于日本3.11大地震的相关报道各10篇,合计20篇,从句法角度出发,就句子的语态、时态、引语、句子类型四个方面对两报的句法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一、句法特点分析

(一)语态

英语中的语态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本文对所研究的20篇新闻样本的语态使用情况进行如下统计:

表1两报语态分析

《中国日报》《纽约时报》

主动语态被动语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

频数17755440115

比率76%24%79%21%

(注:本文所有表格数据均为总数据)

上表显示,《中国日报》主动语态的使用比率为76%,《纽约时报》主动语态的使用比率为79%,两报的语态都以主动语态为主。两报选择以主动语态为主有以下原因:(1)突出表现灾难的破坏性。(2)符合新闻报道语言简洁、易读的要求。例如:the8.9-magnitudeearthquakesetoffadevastatingtsunamithatsentwallsofwaterwashingovercoastalcitiesinthenorth.该句话使用主动语态,直接描写地震的袭击,突出主语即地震的严重性。

(二)时态

作为一种语法范畴,英语中的时态用来指明事件发生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可简单地划分为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本文将所研究的20篇灾难新闻报道的时态进行如下统计:

表2两报时态分析

《中国日报》《纽约时报》

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

频数1904114431102

比率81.9%17.7%0.4%79.8%19.8%0.4%

上表显示,两报报道中过去时的使用比例最大,分别占81.9%和79.8%。灾难新闻是报道已发生的事件,故以过去时为主。

(三)引语

引语即在报道中记录别人说的话,可分为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和部分引语。灾难新闻的客观性强调“他说”,因此引语占着重要地位。

直接引语常出自政府部门和受灾者对灾难情景的直接叙述。例如:“ineverexperiencedsuchastrongearthquakeinmylife,”saidtoshiakitakahashi,49,anofficialatSendaiCityHall.此句直接引用一日本官员的话语,抒发当事人对灾难的亲身感受。直接引语的使用可提高报道的正式性、权威性、真实性,显示报道者的客观公正。

间接引语是报道者用自己的话语来描述当事人的观点。例如:taiwanauthoritiessaidonFridaythatminortsunamissetoffbytheearthquakeinJapanreachedtheisland’scoastlinewithoutcausinganydamage.此句是报道者转述台湾当局的话语,虽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也容易掺夹进个人观点。

部分引语是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结合。例如:presidentobamasaidtheUnitedStates“standsreadytohelp”Japandealwiththeaftermath.此句将报道者的转述和奥巴马总统的口述相结合。

灾难新闻中,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和部分引语的交替使用可以使报道显得生动,减少报道沉闷感。

二、结语

基于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就日本3.11大地震报道的句法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在语态方面,两报都以使用主动语态为主;在时态方面,两报都多使用过去时,现在时为辅,将来时极少使用;在引语使用方面,两报都以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使用为主;在句子类型方面,复合句使用率最高;在省略手法方面,都在标题中省略冠词、系动词、助动词、关系代词等。以上结果表明,两报的句法特点有趋同现象,体现了我国英语灾难新闻报道在句子运用方面日渐成熟,与国外报道接轨,向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白莹.浅论灾难性新闻的标题[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7(1):155-156.

[2]丁往道.英语写作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刘素军.从灾难性报道看中西方报纸写作的差异[J].读与写杂志,2009(5):93.

[4]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5]舒慧琴.《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灾难新闻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篇9

关于汉语被动句的范围,语法学界一直存在分歧,总体上可以分为两派观点。一派主要是依据语义标准,认为“只要主语代表动作的受事,句子就可以叫作被动句”。另一派主张“被动句是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是被动性质的句子,同主动句在形式上有区别的标志”。本文认为,划分句式的确要照顾语义,而结构标准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一个明确的标记,使对比对象清晰明确。现代汉语能表示被动关系的标记有不同的判定标准。通行的认定是将标记划归成介词的一类。经过本人实证性研究发现,结合《红楼梦》的语言特点以及前人研究,本文汉语被动句以“蒙、被、叫(教)、让、为、给”为被动标记,同时考虑其主语代表受事的语义特征。

而在英语语法书里常常看到的是“被动语态”这一名词。夸克(R.Quirk)等人指出,be或get加动词过去分词这一形式在表达被动意义上可以分为三级:主要被动句,半被动句,和假拟被动句。本文英文被动句以“be”、“get”为标志,同时还要兼顾施事与受事的语义标准,以主要被动句和半被动句为研究对象。

二、语料介绍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高峰,其在文化、语言研究上的价值,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数代译者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动力驱使下作了不懈的努力,其中包括英国人乔利(B.Joly)的前五十六回全译本(以下简称乔译)、杨宪益夫妇(Yang,H.Y.,&YangG.,以下简称杨译)和英国人霍克斯(D.Hawkes)及其女婿闽福德(J.minford)(以下简称霍译)一百二十回全译本。然而,根据闫敏敏的统计,《红楼梦》的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在诗词、文化内容和人物语言等方面,极少有人从句子层面研究《红楼梦》的英译。

绝大部分的《红楼梦》英译研究以霍译和杨译为研究对象,“语料的匮乏导致结论可信度和正确性值得怀疑”。本文选取了《红楼梦》中文本和三个英文译本作为研究的语料。因为乔利只以译前五十六回,为了使研究的语料具有可比性,本文同样地截取《红楼梦》其它文本的前五十六回作为语料。结合汉英被动式的结构标准,本文利用paraConc语料库搜索工具,对《红楼梦》前五十六回的被动句进行了搜索。再以语义限制为标准,对搜索出来的被动式进行人工整理,统计出《红楼梦》前五十六回被动式的数量如下:

表1《红楼梦》前五十六回被动句数量

由于使用者对被动标记的偏爱与偏废,有的标记获得的解释多一些,如:“被”,“有些学者甚至直接将“被”字句的概念泛化成了汉语被动句”。由此可以说明,研究对象的出现频率影响了大多数研究者的研究范围,导致研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本文力求全面阐释汉语被动式的英译概况,在此基础上,找出杨译、霍译和乔译中中文主动句翻译成英文被动句时的考量,并对比分析各位译者转换的异同与得失。为便于分析,下文例句当中将讨论的重点以[[]]标出。

三、被动式英译统计分析

1.汉英被动比较分析

纵观《红楼梦》前五十六回的三个英译本,译者根据上下文表达的需要,对各种被动式的处理方法不尽相同。本文将这些中文被动式的英译分成四种情况:

⑴译成被动:被动标志词后的谓语核心词被翻译为英语被动式。

例1:闻得养至五岁[[被]]人拐去,却如今才来卖呢?

霍译:ihadheardthatshe[[waskidnapped]]attheageoffive…

有些中文被动式中的中心谓语仍然直接被翻译成了英文被动式。

⑵译成主动:被动式中的核心谓语动词被翻译为英文的主动语态动词。

例2:这拐子便又悄悄的卖与了薛家,[[被]]我们知道了……

乔译:…butthiskidnapperstealthilysoldheroveragaintotheHsuehfamily.whenwe[[cametoknowofthis]]…

译者因为主句和从句主位一致的需要而将源语中的施事前置,叙述谓语的被动语态只好翻译成了英文的主动语态。

⑶转换词性:取消原文本中被动标志后的核心动词的动词性,而用其他的词性,如名词或名词词组等来表达原文动词的语义。

例3:既[[蒙]]厚爱,何敢拂此盛情。

杨译:Youlavish[[toomuchkindness]]onme,sir.…

译者将源语中的动词“厚爱”翻译成了名词词组,使译文语言更加简练。

⑷放弃翻译:整个被动句或被动标志后的谓语或谓语核心词动词省略不译。

例4:……这会子见宝玉说:“别[[叫]]人知道他们拌了嘴就生分了似的”这一句话,…

霍译:Dai-yuhadbeenmeaningtoignorehim,butwhathehadjustbeensayingaboutotherpeople[[]]'comingbetween'themseemedtoprovethathemustinsomewayfeelclosertoherthantherest,…

源语的被动句是直接引语中一个句子,然而这句直接引语又是一个叙述句的一部分,而且与“这句话”是同位语。译者在处理这句直接引语和叙述语夹杂的句子时必须作出取舍。

上述例子展现了部分被动式英译的不同情况。下面根据四种不同的翻译方法来对《红楼梦》中被动式的英译分类统计:(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翻译过程中,汉语被动式一般也被译成英语主动句。这说明汉语被动式英译时,同英语汉译时存在着共同点,那就是源语中的被动句译成目的语时,一般都采用主动式。少数情况下,为了表达的简练和精确,汉语被动句英译时也会采取句子或短语转换成短语或词组的简译方式,有时甚至直接省略整个被动式部分。

而英语当中,“被动式的频率在小说和对话中的频率最低”。这一特征在汉译英时也得到了体现。根据上表可以发现,相对于其它标志的中文被动句来说,主要应用于叙述部分的“被”字句被翻译成英文被动句的可能性最大。而其他用于口语的“被”标引起的源语被动式直接被翻译成目的语被动式则极为少见。例如:“给”字被动句,除了有两个句子用转换词性的方法翻译出来,其他的几乎都是被翻译成了主动句。

四、结论

本文采用以汉语为中心的描写性翻译研究方式,整理并统计分析了《红楼梦》前五十六中文被动式的英译概况。发现中文被动式一般情况下被翻译成了英文主动句,而且其比重远远高于翻译成英文被动式。与比贝尔(D.Biber)研究发现不谋而合,本文发现译者们更倾向于将叙述部分常用的被动式翻译成英文被动式。同时,被动式不但会被译成英文主动或被动式,还都存在改译和漏译现象,特别是与文化信息有关的改译和故意回避而产生的漏译,在某种程度上使译文变得通俗明了,但这也可能传达源语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本文属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红楼梦》中、英文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研究”的一部分,批准号为05BYY028。]

参考文献:

[1]宋玉柱:《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2]郭锡良:《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二版,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4]Joly,H.B.(trans.).HungLoumeng;or,theDreamoftheRedChamber[m].aChinesenovel,byCaoXue-qinandGaoe.HongKong:Kellyandwalsh,1892-3.

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篇10

关键词 文本阅读理解、一般世界知识、精加工推理、错误记忆。

分类号 B842.3

1 前言

paul等人于1996年提出的风景模型(Land-scapemodel)认为,成功的阅读加工结果是建构成一个连贯性的心理表征,这种阅读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激活是波动的。读者在阅读某个句子时可根据阅读目的激活各种信息如当前信息、背景信息(前文得到的、不在当前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和一般世界知识(与文本相关却始终未在文本中呈现过的、关于世界的一般知识)。当前研究者认为文本阅读过程是将当前信息与背景信息相整合,以形成局部与整体都连贯的心理表征:强调背景信息对文本阅读理解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引发了对背景信息各种变量(如距离、因果联系、干扰选项等)的深入研究㈣。相对于目前这种对前文背景信息的关注,研究者对一般世界知识的考察明显不足。文本阅读中对一般世界知识的激活因理解文本而发生,对阅读是有意义的。一般世界知识可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填补没有在文中详细表述的细节。有助于建构文本情境模型。跟文本主题有关的一般世界知识非常丰富,这些知识在读者文本阅读中是否都会被激活,是文本阅读中研究一般世界知识最基本的问题,本研究想通过控制一般世界知识跟文本的关联程度来探讨此问题。

精加工推理(elaborativeinference)是文本阅读中超越原文信息的推理,与一般世界知识的激活相关。郭淑斌等综合国外研究。从信息丰富性维度把精加工推理分为内涵推理和外延推理。内涵推理涉及与文本主题高度相关的一般世界知识,外延推理涉及与文本信息关联度较低的一般世界知识。他们的研究采用纸笔测验,发现读者在文本阅读中产生了内涵推理,较少产生外延推理。读者在文本阅读中产生精加工推理源于认知经济原则,即尽可能地利用头脑中的背景知识(包括背景信息和一般世界知识)去理解当前正在阅读的文本。这个自上而下加工过程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以正确率为代价的――极可能导致错误记忆(falsememory)发生。错误记忆是人类记忆中较为普遍的扭曲现象。即错误地声明一个未发生过的事件发生过㈣。最近语言认知中对错误记忆的研究大都使用关联词列范式(如DRm范式),研究结果均发现被试错误地回忆或再认了关键诱饵词,甚至其虚假再认或回忆率与学习词的正确再认或回忆率达到了差异不显著。不过,miller和Gazzaniga提出,DRm范式是建立在单词联想的基础上,而文本阅读理解中产生错误记忆是建立在推理和预期的基础上。如Lampinen等发现,故事文本阅读中出现错误记忆现象是由于被试在阅读中进行了推理,导致了不能对故事呈现的信息和自己推理产生的信息进行区分,目前国内错误记忆主要关注的是以单词为对象的错误记忆,对文本阅读中的错误记忆现象关注较少:且文本阅读中的错误记忆是否与精加工推理有关需要进一步考察。

总之,读者进行文本阅读时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目标激活一般世界知识而进行精加工推理,这种推理可能导致错误记忆的产生。为了验证这种假设,本研究试图以汉语说明文为阅读材料,采用累计窗口呈现技术、自定步调阅读时间法结合句子核证法,通过一般世界知识的激活情况考察读者文本阅读中的精加工推理和错误记忆现象。本研究的问题是:以汉语说明文为阅读材料,文本阅读理解中内涵推理和外延推理的产生情况是否与前人研究一致?跟文本有关的一般世界知识是否都能够被激活?读者会对涉及一般世界知识的句子都产生错误记忆吗?为了探讨这些问题,本研究进行了两个单因素被试内实验。

2 实验1

实验1探讨说明文文本阅读中的精加工推理现象及一般世界知识的激活对精加工推理的影响。自变量为句子类型(探测句):原文句、内涵推理句和外延推理句。因变量为判断成绩和反应时。三种类型句子判断成绩的计分标准相同:符合原文计1分。不符合原文计0分。每个被试每种句子类型总得分6分。

2.1 方法

2.1.1材料

为控制材料并确定支持推理的信息丰富性,参考郭淑斌等的研究,事先以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了材料评定。被评定材料共6篇说明文。每篇文章后有10个精加工推理句子测试题。被试以5点计分法先评定文章的难度和主题熟悉度,然后判断文后的句子是否符合原文,且写出可支持答案的信息点。评定后,综合考虑主题熟悉度、材料难度、精加工推理句子的区分度等因素,选出难度较低(平均分低于2.5分)、主题熟悉(平均分高于3.5分)说明文共3篇,平均字数455个,其中2篇为正式实验材料。正式实验中判断题共18句。包括6个原文句、6个内涵推理句(原文有5个及以上信息点支持的一般世界知识句)和6个外延推理句(原文只3个以下信息点支持的一般世界知识句)。句子类型之间字数差异不显著,F(2,15)=0.208,p=0.815,η2=0.027。用VisualC++6.0编程。指导语为三号宋体加黑,其中“判断题出现后请尽快回答!”和练习的反馈为红色字体,其余为深蓝色字体。实验材料为小二号宋体,深蓝色字体,白色背景。

2.1.2 程序

实验程序如图1所示。整个实验的程序为三部分:词汇判断练习、文本阅读练习和正式实验部分。文本阅读练习和正式实验部分指导语相同。两个练习均给予反馈,但不记录判断成绩和反应时;正式实验不给予反馈,计算机自动记录阅读总时间和判断成绩及反应时。被试单独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两眼注视屏幕中心点,距屏幕约75cm。每一部分开始时都在屏幕中央呈现红色的“+”,持续2000ms,接着是500ms空屏,然后出现指导语。指导语、学习材料以及探测词(句)均为被试按键消失(其中文本材料为累计呈现,最后一句读完后按键才消失)。正式实验部分的程序如图l。整个实验完成平均约需30分钟。

2.1.3 被试

随机抽取湖南师范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40人(男生22人,女生18人)。平均年龄20.29岁,SD=0.965。均为汉语母语者,右利手,裸视或校正视力正常,无阅读障碍。他们均没参加前面的材料评定。

2.2 结果与分析

删除单个句子核证时间低于500ms或高于3个标准差的数据,剔除原文句总判断成绩低于4分的被试。最终的数据来自36个被试(男生20人,女生16人)。运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如表1。

对判断成绩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1以被试为随机变量,F2以项目为随机变量,后同),结果发现:F1(35,595)=3.257,p

被试在原文句和内涵推理句上的判断成绩差异不显著,但反应时差异显著,说明被试在阅读理解熟悉、难度低且结构较清晰的材料时,确实激活了与文本关联程度比较高的一般世界知识,产生了精加工推理中的内涵推理:但内涵推理很大程度上是在判断时进行的整合,非完全阅读过程中在线产生,因此需额外时间。而原文句和外延推理句上的判断成绩和反应时差异均显著说明文本阅读理解中对跟文本关联程度低的一般世界知识激活很少,因此很少产生外延推理,这与前人的研究一致。内涵推理句和外延推理句的判断成绩和反应时均差异显著,说明读者阅读中确实存在认知经济原则,即更多地激活与文本关联程度高的一般世界知识。实验l证实了读者在阅读理解说明文时激活了跟文本信息密切相关的一般世界知识。产生了精加工推理中的内涵推理。那么这种一般世界知识的激活、内涵推理的产生是否会导致错误记忆的产生呢?实验2探讨相同文本材料阅读中的错误记忆现象。

3 实验2

本实验目的是考察文本阅读中一般世界知识的激活、精加工推理的产生是否会导致错误记忆现象发生。自变量为句子类型(探测句):原文句、关键诱饵句和低关联句,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再认成绩和反应时。其中原文句和低关联句记录正确再认成绩;关键诱饵句记录虚假再认成绩(即被试把某个关键诱饵句错误判断为“在原文出现过”则得1分)。每个被试每种句子类型总得分6分。反应时记录同实验1。

3.1 方法

3.1.1 材料

根据Lampinen等的研究,以跟文本主题相关程度为依据,另请大学生以五点量表对实验1的三篇材料进行句子与文章关联度评定。实验1中的内涵推理句由于与原文的关联程度高(平均高于3分)而用来作实验2的关键诱饵句,每篇文章另选出三个低关联句(平均低于1,5分,低关联句中有4句为实验l的外延推理句)。三种类型句子的字数差异不显著,F(2,15)=0.211,p=0.812,η2=0.027。

3.1.2 程序

实验程序基本同实验1。只是指导语中的“是否符合原文”改成错误记忆指导语“是否在原文出现过”。

3.1.3 被试

随机抽取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共35人(男生14人,女生21人)为被试。平均年龄19.74岁,SD=0.987。均为汉语母语者,右利手,裸视或校正视力正常,均未参加材料评定和实验1。

3.2 结果与分析

以实验1的标准删除不合格数据。最终的数据来自31个被试(男生12人,女生19人)。运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见表2。

对再认成绩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句子类型的再认成绩差异显著,F1(30,510)=2.147,p

原文句与低关联句正确再认成绩差异不显著,体现了被试的真实记忆能力。关键诱饵句反应时最长、且虚假再认成绩高于低关联句的虚假再认成绩,说明了两个方面问题:(1)被试在对关键诱饵句进行判断时,不仅需要激活原文信息的要点。还需要激活头脑中与原文有关的背景知识中的一些细节并进行核对。花费了额外的时间。(2)尽管被试使用的是自定步调阅读、且在正式实验前的练已经熟悉了记忆任务,但由于被试在文本阅读中在线进行了部分精加工推理,一些跟文本信息高度关联的一般世界知识已经跟文本信息进行了整合,因而关键诱饵句的虚假再认成绩还是显著高于低关联句的虚假再认成绩。

对实验1与实验2的一些数据进行了比较。(i)阅读总时间比较。发现实验i(m=121496.9,SD=37035.39)与实验2(m=160323.5,SD=91417.72)差异显著,t(38)=2.213,p=0.033。由于采用的是自定步调阅读时间法,这种差异说明被试在文本阅读中极易受阅读目标影响,花费了更多时间去记文本细节以应对记忆任务。(2)在两个实验的原文句成绩和反应时差异均不显著的情况下,比较了内涵推理句和关键诱饵句。发现内涵推理句正确再认成绩和关键诱饵句虚假再认成绩差异显著,t(65)=5.875,p=0.000;反应时差异不显著,t(65)=0.248,p=0.805。此结果表明在精加工推理的基础上,就算投入很多认知资源去记住细节,被试对那些与文本信息关联高的一般世界知识还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错误记忆。

4 讨论

前人研究发现读者在说明文阅读中会产生精加

工推理。且研究者较为认同的观点是,在使用强制读者做出精加工推理的文本材料时(如文本的题材为读者熟悉、提供的可利用的信息点较多、事件的预期结果较单一等),读者会在线产生精加工推理,但这种推理的构建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本研究证明了汉语母语者在阅读理解主题熟悉、结构清晰的汉语说明文时产生了精加工推理。研究中还发现,读者会通过基于连贯的提取来主动搜索背景知识,激活与文本信息密切相关的一般世界知识并把它们整合进内涵推理,此结果与文本阅读的风景模型理论较一致。相比于内涵推理,外延推理所涉及到的是与文本信息关联程度不高的一般世界知识,在材料熟悉、阅读和反应的时间自己可以控制的情况下,此类信息仍难以被激活,被试很少进行外延推理。因此一般世界知识的激活量主要取决于它与文本信息中包含的概念共有特征的多少,而整合过程则是把文章表征中得到激活的信息与当前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错误记忆实验发现虚假再认成绩方面的关键诱饵句显著高于低关联句,说明了错误记忆现象的发生。被试明知自己的阅读目标是判断句子“是否在原文出现过”,且自定步调阅读时间法给了他们足够时间去加工句子的细节信息,他们还是对跟文本信息高度相关的一般世界知识产生了错误记忆。从这个角度来说,文本阅读中基于推理的错误记忆也与DRm范式中基于语义关联的错误记忆一样具有顽固性。结合前文,这种结果是被试在阅读过程中整合了与文本高度关联的一般世界知识、进行了精加工推理导致的。文本阅读理解意味着读者对文本要点信息及相应背景知识进行激活、记忆然后整合,最终构建恰当情境模型。此过程并不意味着对文本细节都进行了良好记忆,恰恰是情境模型的构建过程中进行了精加工推理等活动导致了错误记忆的产生。本研究关键诱饵句的虚假再认成绩并没有达到与原文句正确再认成绩无差异的地步,这种结果与绝大部分基于单词的错误记忆结果不完全一致,也与Lampinen等以故事为题材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为:(1)自定步调阅读让被试足够时间去关注文本中字词水平的细节信息,因此减少了对句子的错误记忆:(2)DRm范式中的关键诱饵词处在语义关联最强的地方,对其他关联词的学习多次激活关键诱饵词的语义,所以更容易出现错误记忆:而文本材料句子本身能够提供更多的字词细节让读者去区分,因此文本中的错误记忆现象没有词汇水平的突出。(3)国外研究采用故事,本研究采用说明文,故事中的关键诱饵行为可能更容易虚假再认。采用无意记忆范式、学习材料限定呈现时间法及故事文本,能否使关键诱饵句的虚假再认成绩与原文句的正确再认成绩差异不显著?这是以后研究将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