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十篇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十篇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14:34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篇1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别;联系

由凯恩斯开始,西方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问题,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利用问题,因此,如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这也正是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西方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时期。

1.重商主义: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终止于17世纪。马克思称重商主义是“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但由于重商主义者研究的范围仅限于流通领域,其内容也只是一些政策主张,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只能说是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2.古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古典经济学是指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经济学。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是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古典经济学的政策主张是自由放任,让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使人们在追逐自己私利的过程中实现社会资源合理而有效的分配。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了一门有独立体系的经济科学。

3.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

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结束。奥地利经济学家K.门格尔、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瑞士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L.瓦尔拉斯分别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并经由其继承者庞巴维克,发展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1890年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a.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他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4.当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

当代西方经济学以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标志。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大危机的背景下,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著作把产量与就业水平联系起来,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并用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失业存在的原因,提出了一整套国家干预经济、进行需求管理的办法。凯恩斯所提出的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以国家干预为基调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形成了当代宏观经济学体系。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展开的,其基本假设有以下三点:(1)完全理性;(2)市场出清;(3)完全信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两个:(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等,现代微观经济学还包括了产权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时间经济学、家庭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单位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居民户(消费者)与厂商(生产者)。居民户与厂商经济行为的目标是实现最大化,即作为消费者的居民户要实现满足程度(即效用)最大化,作为生产者的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微观经济学就是要研究居民户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以及企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例如,美国经济学家亨德逊强调:“居民与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不研究经济中的个体单位,而研究由个体单位构成的整体。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夏皮罗则强调说:“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资源的最优配置会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福利。微观经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研究现有资源为什么没能得到充分利用,怎样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以及经济如何增长的问题。

5.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引导和支配居民户与厂商行为的是价格,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都由价格决定。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内容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所以,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把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决定为中心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来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理论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而展开的。

6.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个量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怎样决定,个量分析就是考察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例如,对某种产品的产量、价格的决定的分析就属于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总量分析就是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这种分析说明经济的运行状况,决定经济政策。例如,国民收入是构成整个经济的各个单位的收入总和,总消费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各单位消费的总和等。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相同

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相互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使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就其内容来说,是互相联系、相互补充的。只有把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经济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法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假定社会经济制度是既定的,它们不探讨和考察社会经济制度变化的原因和后果,而只分析在经济制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这种不涉及制度和价值判断问题,只分析具体问题、只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实证描述的方法就是实证分析法。从这种意义上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围。

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整体经济是单个经济单位的总和,微观经济学应该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然而,这两个领域曾一度界限分明,对如何把微观经济学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理论。不过,近来这两个学科已逐渐融合起来,因为经济学家们已经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诸如失业和通货膨胀这类属于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问题。如凯恩斯主义学派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来解释宏观经济问题,新古典综合派也接受了这一基本观点,并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综合在一个经济学框架之内。

总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虽然先后形成,但二者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所进行的选择——资源配置。在基本假设、基本内容、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区别,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即辩证统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花球.西方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篇2

关键词:微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128-01

一、《微宏观经济学》及其特征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包括的相关理论十分广泛。主要有:一是均衡价格理论。研究某种商品的价格是根据供求双方共同决定的。并根据价格机制对经济进行调节,当市场上某商品供大于求时,说明资源配置不合理,其价格下降。相反,供不应求,则价格上升。二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到各种商品的购买上去,以实现效用的最大化。三是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上去,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四是厂商均衡理论。研究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厂商如何决策。五是分配理论。研究按照什么原则来分配。六是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理论。研究微观经济政微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杨金磊

(枣庄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枣庄277000)策有利于弥补公共物品、垄断性商品等价格机制不能有效调节的缺陷。

宏观经济学则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包括相关理论十分广泛。主要有:一是国民收入理论。研究包括长短期的宏观经济学决定。即长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物价水平及失业问题;短期的aD-aS模型。二是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三是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国民收入波动的原因。四是宏观经济政策理论。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微宏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及经济政策存有较大区别。但是,二者之间又有密切联系。一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相互补充。即微观经济是假定资源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则是假定资源配置的条件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的资源利用。同时,二者共同组成西方经济的理论体系。二是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其中,微观是研究个体行为,而宏观则是研究总体行为。因此,微观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三是《微宏经济学》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西方经济学是在社会制度的背景下,来具体分析问题。因此,二者研究方法属于实证研究领域。

二、学习《微宏观经济学》的困难分析

对于初学者来说,《微宏观经济学》较为抽象且不易理解。究其原因,既有学生自身原因,也有教学方法原因。

首先,入校新生对《微宏观经济学》缺乏理性认识是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所谓经济学的理性思维则是对任何观点都要怀疑的。同时,需要用逻辑的精确性去怀疑。而对于初学者来说,从宏观层面上看,在高中阶段的教学环境相对较小,课程安排较为集中,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相反,大学阶段教学环境相对宽泛,课程安排比较分散,教学方法多元化。从微观层面上看,过去的教学内容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主,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经济学思想。另外,对于高中应试教学为主,向大学以自我学习为主的转变还没有完全适应。再加上,课程的抽象、理论性强、难以理解更是让入学新生学习西方经济学难上加难。因此,入学新生无法形成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进而缺乏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入校新生对《微宏观经济学》中的基本假设理解缺乏是学习困难的关键原因。假设条件是经济学理论成立的前提。因此,学习经济学必须从正确的理解假设条件开始。诸如:在学习《微宏观经济学》之前必须理解基本假设。一是“经济人”假设。把人的本性假设为利己的,企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二是“完备信息”假设。在“完备信息”条件下,人们拥有做出决策的一切信息。三是“完备市场”假设。在“完备市场”条件下,市场竞争充分。四是资源稀缺性假设。正是因为人类欲望无限与资源有限的矛盾性,才有必要深入研究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

再者,入校新生对《微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学模型重视不够是学习困难的直接原因。经济学模型是深刻认识和理解原型问题而对其所作出的一种抽象和升华的概括。尤其是通过经济学模型来分析经济问题,更加直观、更加清晰、更加简化、更加利于理解。因此,重视经济学模型对于初学者来说十分重要。

另外,教学方法陈旧,理论介绍过于枯燥乏味是学习西方经济学困难的又一直接原因。

三、学习《微宏观经济学》的方法

当前,针对二批本科学生学习《微宏观经济学》的困惑。笔者认为,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专业老师应该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首先,在经济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一是适时开展相关经济学讲座。尤其是结合一些经济热点问题(如:经济危机、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等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其现状及原因。二是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采用言简意赅、通俗的语言讲解尤为重要。三是采取案例教学,并将典型案例融入经济学理论当中。

其次,在经济学教学中应该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个人实际情况出发,适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二是注重通过适时反问,来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三是重视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再者,在经济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一是要求专业课老师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经济学的基本结构。经济学研究不仅是关于生产、成本、价格、供求等方面,也不单是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问题。而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和规律的社会学科。二是要求专业课老师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另外,要求老师必须采取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取“黑板+板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看清全过程及各种逻辑关系。同时,还要多注重激励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多激励、多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的过程中注重眼神、肢体语言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黄亚钧.西方经济学(微观和宏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篇3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其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意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能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高,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理论知识。微观经济学与当前社会的经济现象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的,它里面提到的很多理论实际上与我国的当前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等都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使得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障碍。而实践教学,与传统的让学生硬着头皮去背理论不同,它强调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对理论获得感性认知,在此基础上去重新认识抽象的理论。对学生来说,实践教学能够让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能够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通过实践中的观看和操作,能够更深刻的了解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他们可以透过一定的经济现象去理解和参悟知识,能够通过操作实践验证知识,这对于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领悟力作用重大。

(二)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微观经济学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和知识,但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现象,去分析当前的经济问题。如果不注重实践教学,学生看似死记硬背记住了很多生涩的理论,但是却不具备利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势必会削弱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而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利用各种分析模型分析经济现象,例如可以让他们利用边际分析和各种动态模型完成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分析。学生将来必定是走向工作岗位的,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的职业前景是非常有益的,符合新时期社会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二、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一直受困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师资队伍因素。很多学校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上配备的都是经济学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这些教师本身对微观经济学缺乏深入的了解,这使得他们专业素质不够硬,不能够驾轻就熟的完成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在课堂上更多的选择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影响了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开展。此外,学校实践设施配备问题,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先进的教学软件的辅助,需要实训场所,但是很多高校由于受办学资金、教学观念和场地条件的制约,没有为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开展创造硬件条件。

(二)实践教学方法单一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将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由于微观经济学涉及到诸多理论,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沿袭其他教师的实践教学方法,不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实践方法,使得实践教学陷入和理论教学一样的困境。学生感受不到实践教学的氛围,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教学形同虚设。

(三)实践教学模式僵化问题。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必须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当前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存在模式僵化问题,实践教学依赖于课内实践教学或者校内实训或者顶岗实习来实现,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也就不能够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不能够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要着力解决微观经济学这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一)立足课堂,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并用。微观经济学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较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是实践教学实施的最佳平台之一,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减少理论教学的比重,增加实践教学,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适用于课堂上的实践教学方法也有很多种,以下介绍几种适用的具有较好成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1、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针对经济学理论或者某一经济现象各抒己见。通过思想交锋式的讨论,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微观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能够让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问题。讨论教学法符合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中渴望交流的学习特点,能够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时,可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进而能够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建立在讨论教学法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微观经济学教材中的内容都是偏理论的,学生要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难度较大,但如果能够让学生结合实际的经济活动去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将会容易许多。采用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展示与补充实践资料或者实例来达到辅助理论教学的目的。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应用案例教学法:

1)案例讨论教学法。这种讨论又可分为专题讨论和实际应用讨论两种。首先,专题案例讨论教学。所谓专题案例讨论式教学主要是在学生学习过微观经济学某一系统的知识之后,组织学习结合当前社会领域内的热点或者焦点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这种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解放思想。但是这种专题案例讨论教学对案例的要求是极高的,要求案例具有代表性和争论性,这样才具备专题讨论的价值。教师可以选取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案例,也可以选取我国颁布的某项经济政策作为案例,例如,在学习完微观经济学中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进行讨论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现阶段在收入分配时应该坚持效率优先还是应该坚持公平优先。学生为了得到观点,必须要去寻找理论证明自己的观点,必要时还要查询资料,这种讨论能够避免学生讨论的表面化和形式化,当然。这种讨论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需要精心的组织和设计。其次,应用式的讨论教学方法。这种案例教学就是通过让学生对某一案例的分析,提高他们应用知识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微观经济学中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学生普遍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让学生就劳动力要素进行讨论。通过这种应用式讨论,既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问题,又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生产要素理论。

2)穿插式案例讲解法。上文提到的讨论教学法,主要是在学生完成某个知识点的学习之后,让他们利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时,海域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在微观经济学知识讲解时穿插一些案例,通过案例来解释这些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消化知识。例如在讲解需求弹性这一理论的时候,教师可以选用超市促销和特价活动的案例,让学生知道超市的促销和特价活动就是用需求弹性理论来刺激消费者的需求,达到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目的,这样学生就能够利用需求弹性理论来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经济现象,就能够更好的理解需求弹性知识。例如在讲解边际概念时,为了让学生知道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数量可能产生的效应,教师可以选取饥饿时吃包子的案例,当人们感到饥饿的时候,他们吃第一个包子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满足感,第二个包子会觉得非常香,等到他们吃第十个包子的时候,他们的满足感将会消失殆尽,甚至会产生呕吐反应。这说明了效应的递减作用。让他们通过案例中效应的变化,更深刻的理解边际理论知识。

(二)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采用项目教学。为了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要组织他们进行各种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的。

1、利用校内实训室,模拟项目实践。学校可以成立校内实训室,可以开发配套的经管专业实践教学软件,让学生进入到模拟的项目情境中,让他们更清晰的理解经济学现象。例如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囚徒困境这一经典的经济学案例。教师可以利用校内实训室,将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作为两个公司来竞争同一个国外项目。而教师可以挑选学生组成国外项目负责小组,两个公司要想争取到这个项目,就必须要和外国项目负责小组进行交流和沟通,他们在办事的时候有两个选择,一是不行贿采用正常的方法争取项目,另一种则是通过行贿来完成对项目小组人员的收买。通过贿赂或不贿赂的选择,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囚徒困境。这种实践教学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操作项目的平台。

2、鼓励学生走出校外,做项目调研。微观经济学包含了诸多经济学理论,如供求理论、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等等。这些理论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即经济活动。因此,要想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这些理论,就必须要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经济活动中。因此,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经济活动项目调研。在校外项目调研中,要做好如下工作:

1)选择适合的项目。校外项目调研活动要求项目是现实的、真实的,因此,在选择项目时要选择附近的,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到实地进行走访、考察和研究。另外,要选取可行的项目,例如有些企业是全封闭管理的,学生根本无法进入其中搞调研,对这类企业经济活动的项目调研必然很难实行。

2)明确项目设置。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做项目调研,就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微观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因此,教师一定要在项目调研活动开始前,让学生明确调研任务,要设置好调研项目。可以将微观经济学中几大重要理论设立为分项目,让学生依次完成分项目的调研。如以某某企业微观经济学分析为总的项目,让学生进行如下子任务研究:一是对企业的供给与需求进行分析,在这个分析中,学生需要完成对该企业需求、供给、均衡价格和需求价格弹性等任务的调研和分析。二是对企业的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在这个分析中,学生需要完成对企业消费者行为的初步调查,并给企业提建议,为其如何做到让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提供宝贵意见。三是对企业的生产者行为进行分析,分析企业的生产投入要素,考察企业短期生产函数,考察企业生产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通过这些项目设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消化相关的微观经济学知识。

3)做好项目展示和评价。要将学生项目调研实践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将自己的调研成果做成ppt或者调研报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要建立针对学生实践的考核方法,要将实践部分的成绩纳入到微观经济学考核中,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三)校企联合,让实践教学现场化。经管类专业人才将来多数是要走上企业的经管岗位的,因此,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必须要密切联系岗位实际,学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开展微观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例如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聘请企业的优秀经管人才到学校进行现场讲解,让他们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对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的理解,让他们说一说在实际的工作中哪些微观经济学理论是常用到的,哪些现象是能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解释的。通过他们的现场解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微观经济学的实用性,能够让他们重视实践教学。也可以利用企业发展中相关经济活动的完整案例,让学生去分析如何解决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并让学生了解企业经管人才这些经济活动中是如何去做,如何克服危机的。还可以让学生走到企业经管岗位上,让学生近距离的了解经管类岗位工作的要求,让他们树立岗位意识,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高标准的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

四、结语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篇4

(一)课程的系统性

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作为微观经济学的经典教材,十分适合本科生学习。该教材共有11章。首先简单介绍西方经济学.然后介绍了消费者理论(包括需求、供给理论、均衡价格和效用论),生产者理论(包括生产论和成本论)。接下来讲述不同市场结构下生产者如何生产和定价,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最后,在介绍一般均衡的经济效率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应如何行使职能避免这一情况。整个微观经济学理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理论的抽象性

作为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对抽象思维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在课程中广泛使用的弹性这一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难理解其含义且很容易混淆;此外,一些距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理论,如寡头垄断理论、市场失灵等在现实中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案例来解释。再者,属于社会科学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并非如自然科学一般可以在实验室再现,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缺乏深度。

(三)定量、图形分析

使用频繁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并结合定性分析,其理论的得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变化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其次,在很多经济学理论的求证中,往往是大量使用数学知识推导得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掌握这些也有一定的难度。第三,微观经济学课程中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学生不容易牢固掌握。

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切合实际的案例

比较少微观经济学是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及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逐步建立起来的。教材中主要也采取西方国家的经济案列,缺少对于亚洲特别是我国当前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案例(如土地价格、房地产行业问题等)。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有距离感,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很难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的经济问题。

(二)课时相较于内容偏少

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来看,相对于这一课程的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48学时较为紧张。学生往往要在一堂课掌握近一章的内容。即使课前进行了预习,学生完全吸收课堂内容难度也较大。这就导致前一章内容还未掌握好,教师已进入下一章赶教学进度。由于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学生往往陷入囫囵吞枣的恶性循环,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教学的评估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这就决定了学生以书本为主、教师以应试为主,从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作为解释现实问题的经济理论,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因此,对于理论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弄懂数学公式的推导,或是概念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在于学会应用已掌握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途径和方法。

三、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结合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一)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庞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包括如何引入话题,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学生提出问题等。遵循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让学生既能紧扣课本地掌握重点知识点,又能从抽象理论中体会其真正含义。讲课过程中,以价格决定机制为主线,让各章内容贯穿于这一体系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一条明确的主线。

(二)丰富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

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动画、短片、图片等形式引入课堂内容,并通过课件的制作使学生清晰微观经济学理论脉络、重点概念、定理等内容,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往往节省了大量的画图时间,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变量的变化过程及相互间的影响,教会学生如何看图、看表。其次,加强课堂互动。微观经济学课程本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能够将枯燥的理论讲解转化为活跃的理论讨论,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活动中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篇5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经济活动,大约已有200万年的历史。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经历了2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有关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出现于奴隶社会产生以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的《经济论》一书问世,表明了西方开始出现了早期经济学。《经济学》是一部研究奴隶主家庭经济管理问题的著作。色诺芬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经济学虽然出现于奴隶社会,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并未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并取得政治经济学这一科学名称,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形成的。17世纪初,法国重商主义代表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其用意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的范围,而且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但重商主义经济学还不能算做真正的现代经济学,因为其研究范围仅局限于流通过程。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的,完成这一转变的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本方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0多年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经济学阶段、传统经济学阶段、现代经济学阶段。

第一阶段:古典经济学阶段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开始发展起来的。但它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由另一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创建的。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一书,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正式创立。在这本著作里,亚当•斯密提出了著名的被后人称之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亚当•斯密写到: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要大。古典经济学批判和否定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研究和提倡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是,随着资产阶级确立政治统治地位,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趋于激化,使古典经济发生了危机。

第二阶段:传统经济学阶段18世纪末,古典经济学宣告解体,形成了以法国的萨伊、英国的马歇尔等为代表人物的传统经济学派。其标志是马歇尔在1890年所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传统经济学主张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能够自行调节而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保证经济增长。但是,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严重经济危机,使传统经济学走入困境。

第三阶段:现代经济学阶段现代经济学产生的标志,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在书中,凯恩斯表示,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并不能自行调节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本主义经济也不总是实现充分就业,相反,资本主义经济常常没有达到充分就业。他主张,要实现充分就业,资本主义国家就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有效刺激总需求。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政策,帮助危机中的资本主义国家走出了困境,困此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但是,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发生了经济“滞涨”,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凯恩斯主义对此无法解释,也没有有效的应对方法,从而使西方经济学又一次陷入困境。面对这种局面,西方经济学的众多流派纷纷出现,主要包括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货币学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学派等。新自由主义者强调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作用,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过度干预;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供给学派主张削减税率;理性预期学派则试图用信息的不完全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波动。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

现代西方经济学根据其研究的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的定义

“微观”的英文为“micro”,意思是“小”。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经济资源的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点:第一,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经济单位是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即家庭与企业。家庭是经济中产品的需求者(消费者)和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经济中的产品的供给者(生产者)和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家庭面临的问题是,在既定收入的约束下如何使自己的满足程度(效用)最大化。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在投入一定生产要素条件下,如何使利润最大化。既然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那么其研究方法就只能是个量分析。个量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单个经济变量包括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利润,单个消费者的效用,单个商品的需求量、供给量、价格等。第二,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家庭和企业的行为都要受到价格的影响,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都由价格决定。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经济活动,实现了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其他内容都围绕这一中心问题进行的。所以,微观经济学又称为价格经济学或价格理论。价格理论实际上就是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第三,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就是经济资源的不同用途的选择。解决资源配置就是需要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即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微观经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经济资源的配置问题。其原理如下:如果每个经济单位都实现了最大化,那么,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也就实现了最优化。

2、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微观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均衡价格理论。研究某种具体商品需求、供给以及价格的决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价格如何调节整个经济活动。这一部分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内容,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而进行的。第二,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家庭或个人)如何在有限收入条件下购买各种商品组合,以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需求方面决定了价格。第三,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者如何在有限投入条件下使用各种生产要素组合,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生产者的生产行为从供给方面决定价格。第四,市场结构理论。研究厂商在不同结构市场上的行为特征与市场均衡。前述的均衡价格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完全竞争市场,这一部分研究其他市场结构中均衡价格的决定的理论。第五,分配理论。研究社会产品按照何种原则在集团或个人之间进行分配,即研究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如何决定。在一部分是运用价格理论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第六,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研究经济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实现以及社会福利的实现等具有一般性的问题。第七,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传统微观经济学理论有比较严格的假定条件:完全竞争、完全理性、完全信息。现实生活中,这些假定条件很难同时满足,这是因为存在着公共物品、外部性、垄断与信息不完全。在这种情况下,价格调节经济会受到影响,并不总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被称为市场失灵。解决市场失灵可能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当干预。但是,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调节经济过程中,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即政府失灵。除此之外,现代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还非常广泛,如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家庭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等。例如,像国企、私企、外企等根据市场要求组织生产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按什么价格出售等等每一环节,都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二)宏观经济学

1、宏观经济学定义

“宏观”的英文为“macro”,意思是“大”。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总量如何决定及其变化,最终说明经济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的问题。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点:第一,研究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各个经济单位所组成的国民经济整体。如果把各个经济单位比喻为一棵棵树木,那么由它们所组成的国民经济整体就好像森林。宏观经济学就要研究整个经济运行规律,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的方法,只能采取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经济变量,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总消费、一般价格水平、经济增长率、国际收支、汇率、货币供给量、货币需求量等。宏观经济学通过分析这些经济总量的决定、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说明整体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经济政策的运用。第二,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把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最基本的经济总量,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中心来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规律。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经济理论则是运用这一理论来解释整个经济中心出现的各种问题。第三,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解决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已经配置到各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资源的利用情况、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途径以及对一国经济总量的决定问题。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是宏观经济学最基本的经济总量,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整体状况的基本指标。宏观经济学主要通过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进一步研究宏观经济中的其他问题,如物价水平、就业状况、经济周期问题等。第二,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失业反映一国资源的闲置状况。通货膨胀是指一国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过程。失业与能货膨胀是任何国家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将失业与通货膨胀联系起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寻找克服的途径。第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地区)国民收入的持续增加。经济周期是指国民收入在短期内由衰退与繁荣交织而成的波动状况。这一理论主要研究国民收入短期波动的原因、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等问题,以求实现较小波动的长期经济增长。第四,开放经济理论。现实中的经济都是开放的。在开放经济下,商品与要素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从而将各个国家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开放经济理论分析国家间经济过程的相互影响,进一步提出调节经济的措施。第五,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在分析整体经济运行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国家调节经济的理论和方法。宏观经济政策就是在宏观经济理论指导下,由政府出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干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主要研究政策内容、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以政策的传导机制。例如,国民收入、财政、税收、失业通胀治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拉动内需等等都属于国家宏观调控,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篇6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227-03

微观经济学是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科基础课。所有高等财经、管理专业均要开设这门课程,因此提高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在高等财经、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微观经济学由于其抽象性比较强,加上数学工具的广泛运用,因此教师对微观经济学本身的理解是非常关键的,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实践,谈些认识。

1微观经济学课程及其教学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经济学说,其理论体系和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

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为研究对象,主要由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构成;微观经济学中的众多学派,产生了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有些经济学理论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也有一些经济理论则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因此,对微观经济学各学派的理论和观点要有分析、有鉴别的加以学习和研究。

1.2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

微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方面有抽象化、数学化的特点。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如微积分、求导,几何图形,图表等,但是学生习惯于以普通语言逻辑来分析问题。但是我们说数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只是为了说明经济现象经济规律,所以说如果只有数学是万万不行的,它会使经济学流于形式主义;必须把数学与其他说明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律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需求函数、供给函数、生产函数等。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语言逻辑分析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像;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可借鉴性。

1.3研究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实用性

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是一切经济制度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制度只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普遍存在的,因此,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政府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虽然微观经济学来源于西方,但它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节手段的理论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所迫切需要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扩展理论分析的空间,懂得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

1.4教学表现出以下明显的特点

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门派很多,有的观点针锋相对,这种理论体系上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要求我们要有所鉴别、博采众家之长。二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不能割裂它们的历史性。在应用上是如此,在理解上也是如此。大多数理论在教科书中都缺乏充足的介绍,这是每本教材无法避免的特点。但学习过程中不了解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有关的学术背景,则不可能准确把握理论的渊源,对理论的认识就是不全面的。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关键术语,如边际效用,我们最初是难于接受的,如果我们知道了边际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边际主义者的实用哲学主义的由来,边际量的理解就不如现在那么生硬了。再如经济学中的各流派的观点,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我们没有对这些理论体系的研究,就不能了解理论的基础。

2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未来的职业经理人的主要成员,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这个任务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不仅要培养他们学习“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不仅要介绍具体的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方法、知识,也要研究公司运营中的战略问题、生产问题、激励员工问题,更重视实际应用性,因此就要求教师在使学生接受良好的知识性教育的同时,不断进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接触,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所处的知识氛围、校园文化及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未来就业方向与其他类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不同,把握这类学生的特点对讲好微观经济学这门课有十分重要。总的来讲,这些学生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财经院校有很多文科生,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时,更希望把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来学习。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所学的一门专业课,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这些刚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有一些相同的特点:他们虽然读过或听说过一些经济理论,但经济学知识不够完善,没有一条贯穿于经济知识的主线,也不能形成体系。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微积分课程,但由于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财经类院校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要求与工科专业的要求不同,他们只需学习“经济数学”。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2.2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

教学中讲到经济学家的生平、经济学的渊源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不同于政治经济学之处就在于它广泛使用数学工具进行经济分析。但经济学毕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对许多经济理论的深刻理解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和社会学知识,这正是财经类院校学生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组织教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理性化的东西给感性化。

2.3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

微观经济学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大学生刚刚从高中毕业,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学了很多,但实践活动却很少,有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了解我国现在的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现状及其深层次原因。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必然选择。

2.4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

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题不及时完成,在上课时有些同学才赶作业,更有甚者有一部分同学直接就是抄别人的作业答案。

3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3.1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这点学生往往容易忽视,他们在遇到问题以后不知如何使用头脑中的知识,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什么样的工具来解决。学习过程中他们关心的是知识点而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统一性,结果是他们难以将知识点串起来。微观经济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把握它的基本框架更易于掌握它包含的知识点。我在讲完这门课时进行复习时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比如稀缺性、均衡、机会成本、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消费者均衡(需求的均衡),生产者均衡(供给的均衡)。三是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十大规律(定理):比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定理、恩格尔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科斯定理等。四是要掌握二个失灵: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也就是说市场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缺陷,需要政府调节;同时政府有时也是不完善的,需要不断改革完善。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及重点。另外要区分政治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它和宏观经济学构成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学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之前,许多同学已学过政治经济学,学习微观经济学,要注意不能把这两门课混淆起来。虽然他们都属于经济学,但它们的理论体系与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以研究生产关系为主,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及将来灭亡的规律,微观经济学不研究经济制度本身,只研究具体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属于实证经济学,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经济问题的。所以,它们的基本概念与理论都完全不同。

3.2着重讲清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很多。学生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掌握这些内容是有困难的。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时就要务求精而不求多,抓住重点,讲清讲透重点和难点,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其概念,决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要侧重于理解。对于理论要注意它本身的推理逻辑,不要以个别现象来否定或批评一种理论。

3.3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并用

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为辅。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也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它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听取知识,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微观经济学内容较多,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人数比较多的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内容的含量比较大。对于大堂课主要使用这种方法。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对于小班课,也就是学生人数30-60人之间的,可以多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了解众多企业的营运状况,培养了自己独立处理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组织案例教学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收集信息、数据、案例,组织学生围绕着老师给定的思考题进行课堂或课外讨论。在案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有理有据的论证,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发挥财经院校学生能言善辩的特长。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并用能取长补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课前,教师布置一个案例或阅读材料让学生准备,提出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布置的案例或阅读材料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解析;课堂上,通过提问、记录,促使学生讨论及提供可能有益于班上思考和学习的数据、理论或见解来引导案例讨论;最后对学生的参与进行评价,根据原定的教学目标对案例和其他材料进行评价并更新教案。在这里要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时先小组讨论,再由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教师最后总结。另外案例讨论也必须在讲解了相关的经济学原理之后进行。

3.4传统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法紧密结合

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各有所长,应该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生动形象。但如果掌握不好仅仅拘泥于多媒体,效果反而不理想,也就是多媒体仅仅是一个工具,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学生有时候往往重视了那些华丽的外表而忽视了课程的内容,加之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印象就不深刻。而传统方法粉笔加黑板,学生可能更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要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一部分内容可以采取板书,涉及到的案例、图表等资料用多媒体展示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3.5考核方式要多样化

考试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一次客观的评价。科学的考试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老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应该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变过去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可包括课堂发言、课堂讨论,课堂出勤等,目前我院这一部分可占到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我们认为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而不至于只在考试之前突击几天,临时记忆以应付考试,使学生能牢牢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

3.6注重习题训练,多做习题

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如微积分、求导。通过做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概念的把握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篇7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由完全的计划经济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主进行转变,这项政策的制定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对市场经济以及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有更深层次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我国经济体制也逐步的深入推进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正是提倡在经济发展中要重视市场运作和市场分析,并且在近年来的新发展中提出了国家、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与我国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相符合。由此可见,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正好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1.微观经济学的概念

 

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个体经济学,其主要以单个的经济单位,如个体经营者、产商、家庭及单个的市场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与宏观经济学不同的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从国家的大角度对产品的产量、收入、价格等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资源配置的问题。例如,应该生产什么产品,采用和汇总方式生产,生产的目的,追求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追求的则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2.微观经济学理论新发展

 

仅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突破了标准新古典竞争理论,对微观经济学增加了不少新的见解与分析,促进科微观经济学的心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2.1新消费理论

 

①显示偏好理论。传统的微观需求理论认为,消费者实现效用的选择行为只有在消费者效用清楚明白时才能够进行分析研究。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并不是这样。事实上消费者的使用效用或者偏好并不能够直接被观察,而是通过观察消费的购买行为得出的结果。只要找到消费者与消费者偏好产生的联系,就能够检验消费者行为,实现与最大化公理的一致性。②消费也是家庭生产。贝克尔认为,家庭就好比是一家小工厂,家庭把“资该品、原材料和劳动组合起来……以生产一些其他的有用商品”[1]。这也就是说,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拥有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双重身份,那么家庭生产中,把孩子教养长大所需要的各种时间、钱财的投资,都可以看成是为获取产出而需要消耗的投入。

 

2.2新厂商理论

 

传统的新古典厂商理论讲厂商看成是个一个具有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个体,将所有的问题都涵括在生产函数当中。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认为,在企业活动中,为了解决经理人员对投资者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偏离问题而发展除了委托-模式,企业不再是最小的经济分析单位。传统的新古典竞争理论学说认为,只要能够有效组织各种资源来生产消费者需要的商品的企业,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但这种理论并非完全正确。新的微观经济学说中代表人物西蒙个人提出的有限理性和追求满意效用假说,以及利本斯坦提出的“X—非效率理论”,都在微观的角度上分析出了,合理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之间的问题[2]。新厂商理论告诉我们。企业要获取最大的效益就要分析怎样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资源的配置。

 

2.3博弈论的提出与改写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分析有两个重要的前提假设:第一,个人决策是价格参数和收入下的最佳选择,不受他人的影响也不影响他人。第二,市场信息量充足,而且零成本就能够获取。事实上,现代的经济发展早已使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市场信息量充足,但是要想获取也有需要成本的。博弈论等重新塑造了微观经济学的独占理论,其对外部性问题的研究大大的促进科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弥补了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的缺陷。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学界开始认识到,现实中绝大多数的市场竞争都需要用到独占理论来解释,市场分析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3.微观经济学新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逐渐从经济领域的市场消息、消费者转变为了非经济领域范围的几乎所有的人类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家庭作为一个“生产”单位纳入了微观经济学的分析中。人力资本理论学说中,贝克尔和舒尔茨认为家庭类似于一个企业,养育子女就是他们生产产品的过程,衣食住行等是他们进行的消费,家庭在“生产”和“消费”中形成了有效的资源配置,也获取了相对的效益[3]。第二,国家和政府成为新型的“政治市场”被纳入市场分析。微观经济学对政治制度与经济的影响、社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以及自由概念的逻辑等方面都做了新的研究,得出以市场抵制官僚主义的结果,同时也表示,应该设计出新的民主的方式阻止官僚主义盛行。第三,法律制度与经济制度也纳入了微观经济学。

 

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微观经济学的市场发展论、政治市场论等对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党的十八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第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首先要正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中国经济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计划经济,到后来的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及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学弈论等观点强调了市场对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倡要重视市场的分析作用以及合理配置企业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第二,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要把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起来。微观经济学认为,当代社会,政府职能、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对于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制度革命”被认为是世界经济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要发展好市场经济,纪要遵循市场的自然规律,也要正确发挥政府的各项职能。只有将微观经济与宏观调控有效的结合,进行市场和政府的资源合理配置,才能够更好的进行优势互补,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想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需要适当的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强调政府在微观方面的管理职能要进行弱化,进一步放权给市场。对于以往的官僚主义和越位、错位等问题要坚决杜绝,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打造服务型政府,履行其对经济的调节、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即可。

 

5.结语

 

现代微观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论是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近年来更是增加了对国家、政府和市场三者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与我国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相符合。由此可见,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正好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篇8

从他们的发言中,我们读到一种昂扬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探索实践的范畴,探索实践是科学精神的源泉和灵魂所在。以科学精神把握现实,就能够超越感觉的杂多性、表象的流变性和意愿的主观性,从而达到对现实的全面反映、深层透视和理性解释。科学精神进入哲学层次,就会把批判作为自己的风格。代表、委员们高扬实事求是的思想旗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畅所欲言,直抒胸臆,表达意见建议深刻透彻,有异议也直言不讳。在媒体报道中,往往可以看到代表、委员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比方,对如何扩大内需问题,对如何看待收入差距问题,对如何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对如何打破行业垄断问题等,都有一些鞭辟入里又不尽相同的看法和意见。不随声附和,不墨守成规,坚持独立思考,表现了代表、委员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也生动体现了“两会”团结民主活跃的政治气氛。只有在政治清明的社会环境里,科学精神才能得到真正和广泛的弘扬。

从代表、委员的发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经世致用的务实之风。来自经济学界的代表、委员,很多人在宏观经济研究领域最有建树。但他们对微观经济问题同样重视,同样有独到见解。他们的发言,宏观上高屋建瓴,微观方面也有新思路,新观点。宏观问题举重若轻,微观问题举轻若重。他们不仅从总体上把握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且深入研究微观领域的具体实践问题。这充分反映了经济学研究领域一种可喜变化。在以往的经济学研究中,微观研究相对薄弱。这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只专注微观而忽略宏观,研究成果难免纤弱;只关注宏观而缺乏扎实微观依据,研究成果又往往流于空泛。代表、委员们发言中表现出的既把握宏观又注重微观的务实精神,给学界带来一阵清新风气。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篇9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微观经济学不仅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一些非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微观经济学因其理论抽象、图形复杂、专业术语众多、数学知识使用频繁、逻辑性强等成为理解和讲授的难题。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一直令人感到困惑的事情是:为什么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上完美无瑕的图表和公式提不起学生太多的兴趣?为什么学过微观经济学的学生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往往显得不得要领?为什么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也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读了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才发现,微观经济学教学需要的是与时俱进的,与当代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同时,案例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地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寓理论于实际

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在于教师搜集了大量真实的经济事例,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考。合适的案例来自现实的经济生活,有充足的数据和大量来自媒体的评析。学生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运用创造性思维,将大量刻板僵硬的课堂体验上升到感性的高度,进而能灵活地将理论工具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当中。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习的原动力。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是抽象化的理论和实证化的原理,通过案例教学这一载体,可以培养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枯燥生硬的学习变成其乐融融的求知欲。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经济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而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大量现实问题的分析,加深同学们对抽象的经济理论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处理复杂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更是要向学生传输一种思考方式和分析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一)要选取本土化和生活化的经济学案例

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都是一种舶来品,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微观经济学案例的时候一定要鉴别和选择,要选择适应中国的风俗习惯传统等等,这样才能更快地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经济学原理。但是坚持本土化,并不排斥对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的引用。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米德在论述外部性的发生和补偿时,给读者讲述的是“蜜蜂和果园”的例子;同样论述外部性,庇古的举例更为浪漫和优美,是“火车与飞鸟”的故事。因此在坚持本土化原则的同时,也要大胆借鉴国外成熟的经济学案例。

(二)案例选取要“与时俱进”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案例多数是直接摘自国外的教材,由于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学生很难进入案例情景中,这样的案例教学效果甚微。或者使用的案例过于陈旧,很难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我们既要引用那些能够充分说明相关理论、被反复引用的通俗易懂的经典案例。同时,案例教学过程中更要关注我国现实经济运行下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案例要体现学科关联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之所以作为高校经管类的核心必修课,是由它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它与经管类的其他课程如市场营销、管理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等等都有密切联系,同时,经济学的很多概念和方法来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不能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如对需求概念的讲述时,可使用“如何向爱斯基摩人销售电冰箱”的案例来进行,该案例可以将微观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结合起来。这样在进行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时候,就能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其他课程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了解。

四、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案例的作用,发挥案例教学的功能,避免陷入案例教学的误区。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是为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避免忽视案例的倾向,又要避免仅介绍案例,而忽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及其运用。因此,案例教学是微观经济学理论教学的辅助方法,理论教学是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基础和依据,二者相辅相成。

(二)案例教学中教师经验不足和教学方法不当成为发展瓶颈

案例教学对教师要求相当高,除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外,还要能够将案例灵活准确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目前,高校中的部分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不当,仅仅将案例纳入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插入简单的几个案例,这样并不能改变学生理解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因而案例教学也没有能够起到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往往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三)学生参与度不够

案例教学的组织过程一般为介绍案例+小组讨论准备+课堂讨论+效果评估+成绩考核,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最终用所学理论来解决问题。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对案例的运用仅限于课堂中对理论的补充说明,对案例平铺直叙,缺少设计,缺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环节,案例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

五、对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案例教学中要有效地利用视频资料

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图表和公式繁多,理论既抽象又枯燥,很多学生一开始接触微观经济学就会出现逆反心理,笔者认为利用与案例相关的视频资料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年来网络和影视产业迅速发展,视频资源比较丰富,收集的难度也不是很大,短短的几分钟视频能够比学生反复研读教材和参考书的效果要好得多。比如在讲授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时,可结合观看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中关于斯密的片断,让学生对这一理论的产生背景以及对英国经济的影响有比较直观的理解。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搜集和讲述案例

大学扩招使学生大幅增多,减少了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机会,学生成为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如此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效果可想而知,长时间持续如此,将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来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紧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先搜集相关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案例资料,做成ppt,让学生自己上讲台来讲授,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讲授内容加以点评。让学生主动搜集和讲授案例,比单纯地让学生听教师讲授,效果要好很多。

(三)针对不同的理论应选取行之有效的案例教学组织方式

在系统讲完某一理论后,可通过案例讨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比如在讲完成本概念后,可通过案例组织学生讨论经济成本和会计成本、显成本和隐成本、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正常利润和超额利润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后,教师选取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以小组讨论和组长代表发言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比如讲完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后,可组织学生专题讨论房价问题和城市最低工资制度,并在消费与供给的框架内分析房价和工资的问题,结合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分析政府压低商品房价格的一系列后果,通过讨论让学生给政策制定者提供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刘志迎,程瑶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07(3).82-84

2、扈立家,唐雪漫.经济学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5)

3、刘礼花,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编排,[J]黑河教育2012(10)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篇10

[关键词]BopppS教学模式;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学问,主要研究在资源稀缺条件下,经济个体单位如何进行决策的问题,是“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一般高校在大一下学期开设微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其他后续课程,比如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等课程的学习。而作为一门理论课,微观经济学又具有抽象性,系统性,思维性和对数学分析工具的依赖性。因为这些特点部分学生觉得经济学晦涩难懂,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学习的效果也不甚理想。因此,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经济学教学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2014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和上海市教学委员会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举办的“teachinginenglish”的教师培训。在这次培训中,笔者不仅提高了用英语进行专业课教学的水平,同时也学习到了许多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BopppS教学模式。BopppS教学模式是加拿大诸多高校在教师培训中广泛采用了一种教学模式。目前,该教学模式已被引入国内,并用于对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但是,将该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针对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探讨和分析了BopppS教学模式在微观经济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1内容繁多,课时有限

据笔者了解,除了经济学专业以外,大多数经管类专业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微观经济学,一般是3学分,48课时。以国内高校普遍使用的经典教材―人大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为例,课程内容包括十二章,每一章一般包括6到9个小节。48个课时内,讲解和学习将近96节的内容,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2课程难度较大

微观经济学包括消费者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这些理论联系紧密,涉及到一些抽象的假设,难以理解。而且,微观经济学还包括许多新的概念,例如,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规模报酬等。这些概念既有区别又联系,只有熟练掌握才能将其区分。再者,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大多借助抽象的数理分析和图形分析。而这些正是大多数经管类学生最不擅长的部分。它不仅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数学分析工具,而且还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学中的相关概念以及如何做到经济语言和数学语言的相互转换。这也难怪学生会抱怨经济学比高等数学更难。

1.3缺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微观经济学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首先,由于课时有限,为完成课程内容的讲解,大多数教师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则被动的接受老师讲解的内容。虽然这种方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最大的信息量。但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会让学生把主要的精力运用于对理论知识的梳理和死记硬背,而无暇思考这些理论知识如何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2.BopppS教学模式简介

BopppS教学模式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依据人类认知的过程和层次,将教学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部分。BopppS代表了这六部分的英文首字母:B―Bridge-in(导言),o-objective(目标)、p-pretest(前测)、p-participation(参与式学习)、p―post-test(后测)、S-Summary(总结)。六个组成部分相互独立但连贯起来则构成有效的、完整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管是45分钟的常规堂课还是15分钟的微课堂,都必须包括这六个要素。表1给出各部分的含义和作用。

3.BopppS教学模式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BopppS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涵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一个完整框架,使教学安排更加的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化。本文以微观经济学第二章第6节需求弹性为例来具体谈谈,如何以BopppS教学模式为基础来安排教学活动。

3.1以生活中的经济学作为引入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的学问,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师可以相对较为容易的找到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案例。机械出版社出版的格伦・哈伯德的经济学教材每章以生活中的经济学开篇。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了解所学的内容是如何应用于现实生活。以弹性这一节为例,教师可以以视频或者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商场喜欢打折促销?打折促销是否一定会提高商场的销售收入?”这样的问题不仅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也具备一定的难度,需要借助理论知识来解释。总之,引入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3.2明确教学目标

如前文所讲,教学目标应包括四种要素,符合Smart原则。在弹性这一节,教学目标设定为: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能够定义需求价格弹性,计算需求价格点弹性和弧弹性,理清弹性与销售收入的关系并能够对相关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显而易见,这个教学目标包括了谁、在什么条件下、所学内容及学到什么程度四个要素。但这并不是设定教学目标的难点,难点在于如何保证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可测。比如“掌握需求价格点弹性”,这个教学目标就并不可测,学生可能并不理解,什么叫掌握了这一概念。但“能够计算”就较易定量评估。

3.3课前评估

在学习需求价格弹性之前,学生需要了解需求定理和弹性的一般概念。在课堂讲授之前,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知晓这些内容。如果学生已了解,则可以进行下一步;但如果学生并不了解这些内容,需要进行详细的讲解,为学生对后续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打好基础。

3.4组织安排课堂活动―参与式学习

BopppS式教学模式强调参与式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去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问是教学中常见的一种互动方法,但这种方法在课堂实践中很难实施。既使教师主动向学生征询是否有问题,也未必能够得到学生的回应。其实,并不是学生没有问题,而是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如果真有问题,他们宁愿去问旁边的同学。这可能是因为中国文化中的面子问题,遇到问题,中国人宁愿向周围朋友打听也不愿意向权威专家提问。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主动发言,则是参与式教学的关键所在。就微观经济学而言,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学习的真正动机,在引入部分尽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适当的教学活动。比如在北美课堂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活动--拼图学习(JaGSawS)。这种方法是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自学课程内容的不同部分,然后在课堂上,向所有学生讲解自己小组学到的内容,就像玩拼图游戏,当所有小组都讲完了,学生们就学到了所有的内容。这种学生教学生的方式可能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因为学生更倾向于对同学讲解的内容产生质疑和挑战。

3.5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

后测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围绕教学目标,可以制定规范的检测内容,也可以通过提问或案例分析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弹性这一节,在后测部分,笔者准备了两个案例分析。一个是对谷贱伤农的分析,一个是禁毒和反教育两种方式对交易的影响。这两个案例分析可以有效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否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另外,后测也可以采取教学反馈的方式,比如在加拿大培训时,教师要求学生每节课后通过e-class写教学反馈。

3.6总结教学内容

参与式学习虽然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有可能使学生偏离学习目标,不能很好的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联系起来。因此在最后阶段,教师重申学习目标,总结学习内容,反馈学习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4.结语

实践表明,BopppS教学模式可以有助于解决当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按照BopppS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将会有意识的去考虑经济学理论的应用问题。在引入部分尽量去挖掘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BopppS教学模式也有助于学生和教师专注于学习目标,并努力达到学习目标。而且,BopppS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效掌握内容繁杂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并做到学有所得。总之BopppS教学模式不仅对教学过程提出了具体要求,而且也为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宋荣.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阀门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