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财务公司的企业文化十篇财务公司的企业文化十篇

财务公司的企业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21:15

财务公司的企业文化篇1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有效途径

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特征及意义

财务控制是指运用特定的方法、措施和程序,通过规范化的控制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就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主体采取必要的方式方法使集团资本运动链符合财务控制目标要求的运作过程。相对于单个企业财务控制而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有着很大不同,具有一些较为显著的特征。主要是:(1)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主体具有多层次性。整个集团的财务控制主要表现为母公司对子公司、子公司对孙公司等形成的层层控制。(2)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所依存的关系是股权关系。在企业集团这种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中,股权关系是联结企业集团的纽带,集团公司通过投资所形成的股权纽带对子公司实施财务控制。(3)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方式是间接控制。在企业集团中,母公司只是核心企业,其与子公司在法律上是各自独立的法人实体,因此母公司不能随意干涉法律赋予子公司的独立的财权,只能实施间接控制。(4)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目标具有层次性。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通过集团整体资源综合配置达到效益最大化,具体目标是集团在不同类型企业应达到的目标。财务控制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集团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对于实现企业集团理财目标、保证企业集团价值最大化;协调局部与全局利益冲突,引领成员企业服从企业集团整体战略决策;消除母子公司信息差距,提高整个集团经营决策正确性;防范和化解集团财务风险,促进集团健康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保障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有效运作的具体途径

(1)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对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权责利的一种制度安排。企业集团要有效实施财务控制,必须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者权力分立、各负其责、相互制衡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2)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集团实施财务控制,必然要对经营者和员工的财务行为进行约束,而经营者和员工可能会生出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做出对企业集团整体利益不利的举动。因此,财务控制要达到理想效果,必须借助企业文化的力量,和文化控制相结合。(3)健全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制度和组织保障。企业集团是由多个企业组成的有机整体,要实现财务控制,必须有配套的制度和组织保障。一是为规范财务会计信息,体现集团整体性,应统一财务会计制度。二是完善集团财务组织结构。科学合理的财务组织结构,能使财务控制体系得以高效运行。应根据企业集团治理机制的特点,建立“集团公司财务机构为中心、子公司财务机构为网络”的两级财务治理网络体系。三是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使集团公司的总体经营方针和目标可以在子公司得到较全面的贯彻和实现,切实维护集团公司的权益。(4)重视内部审计,增强约束与激励。内部审计在企业集团的治理结构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其作用除了监督子公司的财务工作,也包括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及企业各组织机构的运行效率。企业集团通过经常性的内部审计活动,无疑对子公司经营者的违法乱纪动机有一定的威慑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内部人控制”情况的出现,甚至改变财务控制执行人的行为决策。与此同时,要注意完善企业集团内部激励机制,激励经营者在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的同时,自觉采取符合企业集团目标的行为。(5)完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搭建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是成功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因素之一。财务信息化的解决方案应建立在一定的网络基础上,其直接效果表现为数据的集中管理与控制上,使得集团公司和子公司的财务信息更加透明,从而也有利于集团公司总部对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的了解和监控,并及时进行远程处理。(6)加强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文化理念和管理理念也不断创新,只有拥有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财务人员队伍,才能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为此,应加强对企业集团的财务人员的培训与辅导,不断提高财务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确保财务控制的有效运行。

财务公司的企业文化篇2

关键词:财务集约化管理电网企业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73-02

企业的集团化组织形式是集团通过将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建立起一个有共同目标与发展战略的多层级法人结构的经济联合体。当今,电力企业以两家区域性垄断的国家电网企业的集团公司形式存在,即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网集团的经营范围广泛、资产规模巨大、产权结构多元化,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网集团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体制转变。当前的电网集团财务管理存在诸多弊病,如:会计核算模式不同,财务信息的口径不统一;财务部门的纵向层级较多,整体的财务约束力不足;集团内部管控体制不同,集团化的运作效率偏低。电网集团财务的集约化管理对于保证集团内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统一集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集团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该文通过梳理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基本理论,以电网集团的财务集约化管理为着手点,研究其资金的集中管理、预算管理、集中核算、全过程的成本管理、财务风险管理等集团化的财务管控体系的建设,以期整合集团的内部资源,降低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

1电网企业的财务集约化管理概述

1.1电网企业的财务集约化

电网企业的集约化是指综合各子公司的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并由母公司集中统一的配置资源,以实现集团整体的效率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而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1]。电网企业的财务集约化管理是在集约化的思想下,以集团的资源共享作为财务目标,构建资金的管控体系、预算管理体系、财务稽核评价体系、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等[2],形成在线实时监控的、低风险的、闭环管理系统(表1)。

1.2电网企业的财务集约化方法

电网企业的财务集约化管理首先应保证财务信息在集团总部与各子公司间有畅通的传递渠道。强大数据处理能力的eRp管理系统能有效保证财务数据实时由子公司传递到总部财务部门,是电网企业的财务集约化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通过系统的自动汇集处理,eRp系统采集了各子公司eRp服务器上的数据,实现了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电网企业的集团总部能够实时掌控各子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并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决策。电网企业建立一套与eRp系统集成的财务管理与控制系统,该系统可选取农业银行设立用于现金业务的基本账户;开设电费的专户和电费代缴代收业务;在电力企业的财务公司设立用于对外结算和资金集中管理的一般结算账户;只保留基础供电所的一个基本账户。电网企业的各子公司采取“收支两条线”的资金归集方式,及时集中地将子公司的内部资金归集到母公司层面,进行统一的会计核算。电网企业的资金管理流程具体如图1所示。

1.3电网企业的财务集约化管理目标

电网企业的管理中涉及主体多、管理层级多、管理链长、内耗大、管理模式粗放,通过建立财务集约化管理与控制系统,密切联系起各子公司与集团总部的相关业务,将管理权限与会计核算上升到集团总部层面,实现各项业务的单据化核算,形成“一套账”的集中会计核算体系。

与此同时,财务集约化管理还实现了集团总部对资金的集中管理与控制,集团公司可实时监控子公司的日常资金账户,再根据集团整体资金情况及各子公司的实际资金需求,来合理统筹资金分配,避免资金短缺与闲置。

2电网企业的财务集约化管理模式应用

2.1电网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财务的集约化管理需对电网集团公司的管理层次、产权结构、信息平台等进行较大的改进,针对具体的电网企业,可从信息管理平台的应用可行性、管理层级的压缩可行性、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变更可行性三个方面来分析电网企业建立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的整体可行性。

(1)财务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将有效降低人工会计核算的错误率,提高集团的整体工作效率。同时,信息平台的建立也增加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和企业的经营成本,信息数据也易泄露。通过综合分析财务信息平台建设的优缺点,评估信息平台对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是否大于平台建设的资源投入,进而确定平台建设的可行性。

(2)会计核算主体的层级压缩可行性分析。电网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粗放、服务人员多、管理链条长、部门设置出现交叉重复现象较多,这将影响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易出现信息传递的失真。通过压缩管理层级,将有效提高会计信息传递的效率,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整合集团公司的可利用财务资源。

(3)法人治理结构变更的可行性分析。电网企业产权结构下的财务集约化建设更可靠,子公司对集团公司的财务指令反应更迅速。但法人治理结构的变更使得集团公司对子公司无法进行有效管理;无法形成有效的子公司监管机制;集团公司对市场动态的信息掌握不及时,难以做出长远规划。综合上述的利弊,电网企业的法人治理机构变更难以满足电力集团的财务集约化建设需求,集约化体系建设的经济效益低于预期的目标。

2.2财务集中核算的建立方法

电网企业的财务集约化管理需要建立集团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财务集中核算体系,具体的建立方法有会计功能上移法、扁平化机构设置法、信息平台构建法等,这几种方法的对比分析如表2所示。

3结语

现代的集团公司是以资本为连接的多法人的经济组织,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是多层次的委托关系,共同形成企业法人的经济联合体。电网企业的集团公司可通过建立依托于信息化平台的财务集约化管理与控制体系来实现整个集团公司的财务运作效率,促进电网集团的整体长远目标的实现。

该文通过梳理财务集约化管理的相关理论,阐明电网企业的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方法与目标。并从会计核算主体的层级压缩可行性、信息化平台应用的可行性、法人治理结构变更的可行性等方面分析了在电网企业建立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的可行性。还提出了采用信息平台构建法、会计功能上移法、扁平化机构设置法来建立财务集中核算体系,为电网企业的深化改革提供有益指导。

参考文献

财务公司的企业文化篇3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分析

0引言

财务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或基本职能,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根据企业集团的实际,围绕企业战略,确立一种适合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制度的制定、工作组织的规划、程序的编排以及恰当的措施,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可靠,保证国家财经政策和内部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推动企业资源的整合优化,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资本保值增值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最终目标。具体讲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包括以下三种:“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和“集分结合型”财务控制模式。

1集权型财务管理

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是将子公司业务看作是母公司业务的扩大,所有战略的决策与经营控制权都集中在母公司,这种模式下的母公司拥有子公司的全部财务决策权,对子公司进行高度集权下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各级子公司没有财务决策权,只是负责具体实施母公司所计划的具体内容。其特点是:集团内部的各项决策均由母公司制定和部署,集团内部可充分展现其规模与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成本,风险损失,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母公司的人才、智力、信息资源,达到机构健全、内部目标控制制度完善,使决策统一化,制度化。

实施“集权型”财务控制的优点主要有:管理效率高,能全方位控制子公司的财务行为;能实现集团一致性战略的控制,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协调能力较强。把重大投资决策权集中在集团总部,母公司可以集中各成员企业的资金,调剂余缺,优化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集团总体目标的实现;有效的融资决策,集团可以凭借其资产和信誉优势,采取向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或为子公司融资提供担保等,广泛筹集资金;统一纳税有利于企业集团的税务筹划,能最大限度降低税负。

实施“集权型”财务控制的缺点主要有:决策信息掌握不完整,可能造成决策低效率甚至失误;管理主体与管理权限界定不清,无法将所有权与经营权从真正意义上分开,财权与行政权混淆,导致无法按经济规则有效地进行管理,权利的过于集中易挫伤成员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制约了成员单位理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利于成员企业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应变能力差,由于决策集中、效率降低,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不足。

2分权型财务管理

“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是指决策权分散于各子公司,母公司起控股公司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下,子公司相对独立,母公司不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分权型的特征是:子公司具有相对独立性,在财权设置、资本融入及投出和运用,财务收支,费用开支等方而均有充分的决策权;母公司不采用指令性计划方式来干预子公司的经营活动,而是以间接管理为主。

实施“分权型”财务控制的优点主要有:有利于调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财务决策周期短,决策针对性强,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强,决策失误的风险性降低;分散了母公司融资风险。各子公司自行筹措资金、自行承担融资成本,降低了母公司财务风险;有利于培养子公司的资金成本和风险意识,使之更加谨慎地分配和使用资金。

实施“分权型”财务控制的缺点主要有: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目标的不协调。在分权情况下,各成员企业在具体行为过程中,很可能追求各自的财务目标,成员企业财务目标的不一致,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企业集团财务目标的实现;统筹使用企业集团资源受到一定限制。过度分权,增加了企业集团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矛盾和不协调性,影响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导致内部资源配置上的重复浪费,造成企业集团整体实力及市场竟争力的下降;不利于集团的纳税筹划,不能利用各种手段合理避税。

3集分结合型财务管理

“集分结合型”财务控制旨在以集团营运目的为核心,将集团内重大决策权集中在母公司,而赋予子公司自主经营权和其他决策权,对某些子公司实行集权,对某些子公司实行分权。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有:在企业集团内部,同时实行集权与分权制度,不再是单一、纯粹的集权或分权;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具有效率;在制度上,集团内制订统一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财务权限及收益分配办法,由各子公司遵照执行,并根据自身特点加以补充;在管理上,由母公司对部分权限实行集中管理;在经营上,充分调动各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实施“集分结合型”财务控制的优点主要有:便于指挥和安排统一的管理以降低行政成本;有利于母公司发挥财务调控功能,促成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发挥母公司财务专家的作用,降低企业集团整体风险;有利于统一调剂集团资金,降低资金成本;有利于在发挥母公司统一协调的总体功能的基础上,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整个企业集团的发展;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实施“集分结合型”财务控制的不足,主要是不好把握集权与分权的“尺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名义上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实质上还是集权式财务控制,不利于发挥子公司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名义上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财务控制,本质上是彻底的分权,造成企业集团没有形成“合力”。

4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

影响集团财务控制系统的选择因素有很多,总的说来可分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经济政策、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文化传统等,内部因素包括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集团内部的组织结构、集团的发展阶段、子公司的重要程度、企业文化等。由于外部因素对于财务控制系统的影响主要是间接的,本文只就影响系统选择的一些内部主要因素进行探讨。

4.1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集团公司在不同阶段采取的具体战略差异,需要不同的管理模式来支撑。在实施扩张战略阶段,一般是积极鼓励子公司开拓市场,形成集团新的经济和利润增长点,分权程度应该大一些。在稳定发展战略阶段,投融资权利必须从严把握,而对资金运营方面的权利可以适当下放。如果发展战略需要集中大量资金,以扩大规模,母公司就要集中资金管理和投资决策权县。

财务公司的企业文化篇4

一、集团财务管理的一般模式

企业集团组织形式的建立改变了传统单一企业组织的内部结构关系。由于企业集团是通过资本纽带形成的,这使得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集团管理中的地位更突出。企业单一经营到企业集团的规模经营,其财务管理职能必将发生巨大转变。企业集团必须在集团内部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体制模式。一般而言,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体制有三种模式:

(一)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是将子公司的业务看作是母公司(集团公司)业务的扩大,母公司对于整个集团采取严格控制和统一管理。其特点是大部分财务管理决策权集中于母公司,子公司只享有少部分的决策权,其人财物及产供销统一由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的资本筹集、投资、收益分配、资产重组、财务人员任免等重大事项都由母公司统一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子公司只相当于母公司的一个直属分厂或公司,投资功能完全集中于母公司。

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它能统一指挥和安排财务政策,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有利于母公司发挥财务调控功能,完全统一集团财务目标;能发挥母公司财务专家的作用,降低子公司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有利于统一调剂集团资金,降低资金成本。但它也存在明显的缺陷:财务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容易挫伤子公司经营者的积极性,抑制子公司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高度集权使决策压力集中于母公司,一旦决策失误,企业集团将产生巨大损失。

(二)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是指子公司拥有充分的财务管理决策权,母公司对子公司以间接管理方式为主的财务体制。子公司在资本融入及投出和运用、财务收支、财务人员选聘和解聘、职工工资福利及奖金等方面均享有充分的决策权,并根据市场环境和公司自身情况作出重大的财务决策。

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子公司决策快捷,易于捕捉商机,增加创利机会;减轻了母公司的决策压力,减少了母公司直接干预的负面效应。其缺陷表现为:难以统一指挥和协调集团整体,子公司各自为战,容易因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公司整体利益;不便于发挥母公司的财务调控功能以及时发现子公司的风险和重大问题。

(三)集权和分权结合型财务管理模式

极端的集权,子公司没有主动灵活性,集团财务及经营机制必然僵化;相反,过度的分权,也会导致子公司一味追求个体经济利益,而忽视集团整体利益。集权和分权结合型财务管理模式强调恰当的集权与分权,这样既能发挥集团母公司的财务调控职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风险。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过分分权或集权的缺陷,融合了集权与分权的优势。

二、确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关键在于财务决策权的集中与分散。然而,集权与分权是相对的,需根据集团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而定。企业集团确立财务管理模式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一)发展战略

为了贯彻实施集团的战略目标,母公司(集团公司)通常要对那些与集团核心能力、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实施高度的统一管理与控制;对于那些与核心能力、核心业务关系一般,甚至没有影响的成员企业,往往实行分权管理。凡是与企业主营业务具有紧密联系的资产和业务对企业集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往往成为集团公司集权控制的对象。一般来看,集团总部对核心企业和控股层企业的控制要明显严于参股层、协作层企业。

(二)股权结构

一般情况下,控股公司财务决策权的集中程度与其对子公司的控制程度成正向关系。如果子公司是独资经营,那么控股公司在财务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的选择上就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而由于集权更有利于控股公司的全盘财务调度,故通常选择相对集中的财务管理;相反,如果控股公司的子公司是合资经营,根据合资人的利益与要求,其财务管理权限会相对分散。

(三)企业文化

控股公司财务管理的集权与分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公司传统的影响。比如有的企业因其传统上的行政管理色彩造就了特殊的企业文化,实践中还积累了“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等富于特色的财务管理方法和经验,这些都将影响未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确立。

(四)竞争环境

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子公司对当地市场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已成为企业集团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这要求子公司拥有更多的经营自,包括更多的财务管理决策权。而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发展,集中财务管理决策的利益也很明显,因此,企业集团还要根据市场竞争情况,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理念和股权结构等情况,合理划分母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权限。

三、动态的集权、分权结合财务管理模式

合理而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集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集团公司的财权配置方式是动态的,而不是僵化不变的。随着母公司、子公司的发展,以及各种环境的改变,应及时调整财权配置政策与方式,使之保持最佳状态,发挥其最大效能。

(一)财务管理权限在集团内部不同成员企业间的动态配置

企业集团的构成包括核心层、控股层、参股层以及协作层等不同疏密程度关系的企业。而这些成员企业无论是产品构成、人员素质、地理位置、行业分布以及在集团中的重要性,还是面临的市场环境都不尽相同。对于不同的成员企业,集团公司可以采用不同的财权分配政策。即使同是全资子公司,也可能由于其具体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的财权配置。

(二)财务管理权限在集团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配置

企业集团不仅要从自身发展的不同层次调整,还要从企业集团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调整母子公司间的财权配置。比如在企业集团初始创建阶段,如果集团规模不大,管理的跨度不是很长,集团公司可以采用集权式管理;在企业集团发展成熟阶段,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涉及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所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这时企业集团要根据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情况,合理地划分财务管理权限。

财务公司的企业文化篇5

关键词:不完备契约;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架构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4―0045―05

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逻辑起点:财务契约的不完备性

企业集团是介于市场和企业的特殊契约组合体,它既有要素交易契约的性质和功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作为市场产品交易契约的特征,是要素契约和产品契约的耦合。与单一企业相比,企业集团初始契约具有更大的不完备性,主要原因是:(1)企业集团初始契约缔结信息更不完整。一方面由于企业集团规模大,信息链长,而且集团成员企业地理分布广泛而分散,客观条件限制的信息不完整。特别是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客观原因限制的信息不完整表现尤为突出。另一方面由于母子公司间以及母子公司股东与经营者间由于目标函数不兼容,而导致的事前的隐藏信息模式(Hiddeninformationmodel)和事后隐藏行动模式(Hiddenactionmodel)引发的信息不完整。(2)企业集团初始缔约方的有限理性。对于单一企业而言,初始签约人指各种私有要素的所有者,包括股权资本的所有者、债权资本的所有者、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和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人力资本所有者。由于企业集团是多级法人联合复合体,要素的所有者不仅包括具体的自然人,也包括母公司或各个子公司的法人所有者。参与缔约的主体越多,非理性成分反而越大。(3)企业集团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以及穷极所有事项的成本限制。企业集团交易事项繁杂,内外环境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在初始契约更不可能准确描述与交易有关的所有未来可能出现的状态以及各种状态集团成员企业以及集团内部管理机构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即便是有可能,但也因为明晰所有事项以及明晰所有的权责安排要支付高昂的成本使企业集团签约行为得不偿失而毫无意义。

依据Grossman-Hart-moor控制权模型,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引导出企业剩余控制权如何配置以及配置给谁的重要性,这是广义上的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财务契约是企业契约束的子契约,当然具备不完备特征。财务契约不完备性意味企业初始契约存在尚未明晰的剩余财务收益权和剩余财务控制权,如何配置剩余财务收益权和剩余财务控制权以及配置给谁不仅关系到财务契约的履行,也关系到影响企业效率的所有权结构问题,这是与公司治理对应的财务治理的逻辑起点。

企业初始契约的不完备性意味着缔约各方履约过程是一个对初始契约关于剩余控制权的边际修正过程,也是缔约各方冲突一协调一再冲突的动态博弈过程。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主体:母公司剩余财务控制主导性分析

企业初始契约可以约定所有的人拥有剩余控制权,但不能约定没有人拥有剩余控制权。就财务而言,初始财务契约未能约定的财务事项时常发生,因此,明确财务控制权的配置主体是财务治理的首要问题。财务剩余控制权的拥有者就是财务治理的主体,因此财务治理主体问题等价于剩余财务控制权配置给谁的问题。

剩余财务控制权配置基本逻辑是其必须与剩余财务收益权对称,否者将出现“廉价投票权”,只当剩余财务收益权拥有者承担剩余风险时,“投票权”才会谨慎而适当的运用。当前公司财务控制主体理论主要有出资者财务控制理论和利益相关者共同财务控制理论。但无论是出资者为主导的控制模式还是利益相关者共同财务控制模式,出资者财务控制都是无可争辩的出于企业治理与控制体系的核心地位。

企业集团内部,母公司是第一层次的出资者。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主体定位于母公司是以出资者财务理论为基础的。以母公司为主体的财务控制体系具体是从母公司角度如何通过财务控制手段对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的财务关系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实现财务控制目标。这种定位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从产权角度来看,母公司在整个产权链中处于核心地位。母公司具备法人财产权,在集团内部其为第一层次的法人投资者,也是终极出资者。母公司对各个子公司的财权均来源于其作为出资者的地位。各子公司、孙公司也具备相对独立的法人财产权而成为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的法人投资者,享有对应的出资者权利,但是子孙公司的出资者权利以及作为出资者的各种行为实际上是母公司这个终极出资者管制下的经营者行为。从这个角度而言,产权管理成为母公司一个重要的职能。

2、从关系来看,企业集团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协调问题。母子公司的利益协调和冲突实际上构成了企业集团主要财务管理内容。对这种利益矛盾的处理和解决,由于控制权原因,母公司处于主导地位,子公司处于从属地位。因此,母公司充当了整个集团内“关系”管理者的角色。

3、从责任中心来看,母公司是集团的投资中心,肩负着对整个集团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责任,而子公司或孙公司更多的表现为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角度,母公司一方面要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如产业型企业集团),另一方面必须着眼于集团范围和集团所处的环境,进行资本经营,这几乎是所有类型的企业集团母公司共有的经营内容。

4、从理论上来看,将财务控制主体界定在母公司,可以兼容出资者财务控制理论和利益相关者财务控制理论各自的优点,具体而言,以出资者财务控制理论为基础,充分兼顾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合理成份。利益相关者财务控制理论在逻辑上相对完美,也反映大量观察到的事实,但其操作的脆弱性显而易见。因此,以出资者为主体,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为约束条件,设计财务控制体系是一个可行的研究思路。

另外,从现实意义来看,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选择母公司作为控制主体研究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是针对我国国有企业(集团)由于长期以来产权模糊、出资者缺位而导致效率低下、资产流失、管理失控等现象的现实。同时,也是针对我国企业集团化经营历史短暂,在理论和实务上尚未形成科学、成熟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现实。

三、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目标:控制成本,获取财务协同效应

母公司与子公司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的契约关系。契约在企业子契约束中最为普遍。由于母子公司的目标函数的非兼容,契约履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契约冲突―协调―再冲突的

过程,这个过程中契约也是在不断修正。母公司与子公司目标的非兼容性表现两个方面,一是母公司与子公司均作为独立的契约主体(或财务主体),具有相对独立的财务利益,子公司可能为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损害母公司及整个企业集团的利益最大化。对整个企业集团而言,这是子公司负的外部性体现。目标非兼容另一方面在于子公司经营者与作为股东的母公司间的利益冲突。母公司参与缔约的目标函数就是期盼获得最大的回报,即实现财富的最大化;子公司收益R取决子公司经营者的工作努力程度e以及一些随机因素e,即R=(e,e),子公司经营者的报酬为w,则母公司财富eπ为:

eπ=e[R(e,ε)-w(R)]=e{R(e,e)-w[R(e,ε)]}

子公司经营者是自身合理效用U最大化的追求者,其缔约的目标函数是:

eU=eU(w,e)=eU{w[R(e,ε),e]}

在子公司初始契约中,母公司是唯一剩余索取者,而子公司经营者是契约固定收入者。对于子公司经营者来说,他们有责任为母公司财富最大化忠实服务,但在很大程度上乃是“迫不得已”的事情,而不是上述两个目标函数的兼容,这是母子契约冲突的内在原因。契约冲突的外部原因在于母公司与子公司经营者的信息非对称上。信息非对称导致的契约冲突体现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两种层面上。所谓道德风险,是指契约形成后,子公司经营者隐藏行动而使母公司无法知道其是否存在偷懒(shirking)行为。逆向选择是指拥有私人信息的子公司经营者通过隐藏信息而产生的败德行为,它可被视为道德风险中的特殊形式。尽管子公司经营者的逆向选择严重违背了契约,母公司有权追究其行政责任甚至法律责任,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作为企业外部主体的母公司往往很难获取有效证据控告子公司经营者。因此,逆向选择是企业母公司承担来自子公司经营者刻意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其直接结果是侵蚀母公司财富,同时也可能导致忠实、能干的子公司经营者离开企业,而使母公司利益受损。

由于目标非兼容的内因和信息非对称的外因,契约冲突和协调构成企业集团最主要的问题。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缘起于母子公司间契约不完备性所引发的冲突,因此,财务控制首要目标是解决企业集团母子公司间的问题,控制成本。

财务控制的另一个主要目标是获取企业集团蕴涵的制度优势,即财务协同效应。企业集团财务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非均衡性比单体企业表现更为突出,有时财务资源在某个子公司或集团某个产业投放存在严重不足,但在另一个子公司或产业却严重富余而闲置,这种矛盾既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难题,同时也为企业集团追求财务协同效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集团财务协同效应的实现需要借助一个完整有效的财务控制体系,通过发挥财务控制体系蕴涵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财务资源在集团范围内优化配置。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和资金集中管理通常是企业集团实现财务协同效应的有效手段。财务控制模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集团纵向一体化的程度,财权集中,则纵向一体化程度大,企业集团就能更好的节约交易费用和获取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实现更大的财务协同效应。学者Child直接对企业集团纵向一体化程度与集团体制设定方面进行研究,并得出纵向一体化企业集团与分权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从纵向一体化程度角度,单一企业可以看成企业集团纵向一体化极端化的结果,而市场则是企业集团纵向一体化程度为零时产生的异化。

四、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机理:目标均衡的实现过程

财务控制集中或分散与成本大小相关。Jensen和meckling界定成本为:监督成本、担保成本和剩余损失。在集团制度环境一定的条件下,成本各项构成均是财权集中程度(t)的函数。财权集中程度t越大,表明母公司对财权的运作“事必恭亲”程度就越高,当然这种运作是在子公司治理框架内完成的,即为“用手投票”。财权集中必然带来监督成本(Cm)的增加,并且,监督成本(Cm)随着财权集中程度t增加而快速增加(增函数)。财权集中的一个好处在于减少方(子公司经营者)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带来的剩余损失,当财权高度集中即t很大时,剩余损失(Cr)将很小。业主经营控制的古典企业事实上可以看成t无限大,剩余损失为o的极端情形。严格意义讲,担保成本也是财权集中程度的函数,如高度集权时,人违约机会微乎其微,其有无担保或担保多少也就不重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合理假设担保成本(Ca)与财权集中程度无关。

因此,成本C是关于财权集中程度t的一个凹函数,在不考虑制度收益的条件下,财务控制与总成本C密切相关,存在一个使总成本最低的财权合理集中度。

财务控制不仅影响成本结构,同时也影响企业集团这种组织的制度收益即财务协同效应(ef)的取得。财务协同效应与企业集团纵向一体化程度大小有关,而后者和财务控制集中程度是一致的,因为财务控制是企业集团作为一种科层组织的权威指挥系统最为实质的内容。

由于财务协同效应的源泉在于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获取以及交易成本的节约,因此,财务协同效应ef是关于财权集中程度t的凸函数,如图2中的ef曲线。一个涵盖财权集中程度影响下的成本和财务协同效应的函数关系图如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五、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架构

基于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逻辑起点、财务控制的主体、目标以及控制机理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完整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架构,其为三个层面:目标层、治理层和管理层。

1、目标层:在企业集团复杂的关系中,母公司处于核心主导地位,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主体。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终极目标是实现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而对集团化运作和经营所产生的各种风险和收益所进行的控制是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根本途径。对于企业集团而言,风险和收益的控制主要体现在降低成本和追求协同财务效应两个方面。因此,通过均衡成本和财务协同效应以实现财务控制的制度安排的净收益最大化,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目标,同时也蕴涵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机理。

2、治理层: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治理层面是为实现财务控制目标所构建的体制平台,其内容包括财务治理结构即财务控制的组织机构和财权的纵横向配置模式。财务控制组织机构是财务控制的硬件保障,而财权配置是财务控制的软件,也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核心问题。对于企业集团财权配置而言,其特殊性在于财权配置不仅包括母公司或子公司层面的横向配置,而且更为主要的是还包括母子公司间的财权分割,这是企业集团财务治理和控制的关键。财权是相对集中在母公司还是相对分散在子公司(即集权和分权)问题,是设计企业财务控制的治理层面的主要课题。

3、管理层:企业集团管理层面的财务控制包括财务控制的政策和财务政策的实施方式,是对目标层面和治理层面的财务控制的具体实施和落实。财务控制政策具体内容包括企业集团投资管理、融资管理、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收益分配管理、现金管理、财务与会计信息管理等控制内容。而这些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政策又可以通过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审计监控以及绩效评价等方式来实施和体现。

财务公司的企业文化篇6

摘要:随着企业集团的不断发展及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财务公司面临的风险因素逐渐多元化、复杂化,从而对财务公司风险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对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思考,对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现状进行详细地分析,并提出提高财务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财务公司;风险管理

一、引言

财务公司是企业集团为了加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率而向银监会提出申请,由银监会批准设立,集团内成员单位投资成立的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竞争不断加剧以及金融发展越来越多元化,财务公司对企业集团提高财务资源配置效率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复杂的经济环境与金融环境给财务公司带来更高的风险,外部环境的发展也对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部分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甚合理,影响了财务公司相关职能的发挥。大部分财务公司没有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只依赖内部稽核部门进行事后风险管控,无法真正做到全程识别、评估、量化、控制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将风险降低到企业集团能承担的范围之内。财务公司是由企业集团成员单位共同出资而建立的,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成员也是集团内部相关人员,三会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制衡约束,容易导致财务公司治理机制的淡化、虚化,影响“三会一层”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等相关职能的发挥,降低财务决策的独立性。财务公司股权结构单一,集团母公司是其最大股东,但是集团母公司常常为集团内外企业提供担保,巨大的担保金额会加大集团母公司的债务风险,一旦出现问题,集团母公司容易出现由于资金链断裂而面临重组破产的风险,财务公司也会因为连锁反应陷入破产重组的困境。银监会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中规定财务公司的风险最终由企业集团的董事会和财务公司的董事会共同承担。然而相关市场统计数据表明,部分财务公司和企业集团没有设立董事会,少部分财务公司没有设立独立董事,甚至有些财务公司董事会的人员安排缺乏对各个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从而削弱了董事会决策的独立性。

(二)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风险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我国的财务公司是由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单位投资建立而成,在体制上比较依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往往被当成企业集团的财务部门,无法充分发挥提高集团内部资金配置效率的功能,导致财务公司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理念,其风险管理意识比较薄弱。部分财务公司的高管人员缺乏对风险管理的正确认识,认为财务公司只服务于企业集团内部,具备信息优势,能够通过相互间的信任和关联关系控制财务风险,因此在日常运营中以企业集团的规模扩张和盈利能力为主要目标;甚至部分管理人员片面的认为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与企业集团的发展利益相对立,不利于企业集团的快速发展;也有部分管理人员错误的认为风险管理主要依靠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度,合规性风险等同于财务公司的全部风险。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财务公司面临的风险逐渐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薄弱的风险管理意识及落后的风险管理理念容易导致财务公司无法深刻把握风险的内涵和成因,单一的风险评估也使得财务公司不能全面识别和控制日常运营中面临的风险。

(三)风险管理技术相对落后

相对国外财务公司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我国财务公司目前仍然处于初步发展时期。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工作仍然以事后管理为主,没有真正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无法全流程实现风险管理工作。我国财务公司主要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依靠资产负债表指标管理,客户财务指标分析,贷款“三查”和风险监控类指标等方面识别、衡量风险,并根据这些指标分析得出的结论采取风险管理策略与手段。但是依据指标评估出的结果容易产生偏差,不能够适应风险因素的多变性、复杂性。我国财务公司目前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风险管理制度不匹配,导致财务公司无法及时识别关键风险、实时控制风险,削弱了风险管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能实现风险的精细化管理。

三、财务公司有效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

(一)健全风险管理机构,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财务公司的风险责任由企业集团董事会和财务公司董事会共同承担,因此首先必须明确企业集团董事会与财务公司董事会的责任与权限边界,强化企业集团董事会的风险承担责任,建立明确、合理的风险管理决策机制,完善由企业集团董事会和财务公司董事会两层的风险管理机制,确保各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工作中责任、权利、利益划分的有效性。其次,优化财务公司股权结构,避免大股东利用其优势支配地位控制财务公司的运转,影响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的独立性。财务公司可以在政策法规允许的条件下引进从业经验丰富或风险管理相关专业人才,优化董事会人员结构,形成相互制衡机制,约束大股东的行为,保证财务公司决策的独立性。

(二)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培育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工作最终能否得到真正有效实施,关键在于风险管理意识是否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是否正确,因此,培育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引导财务公司全面、审慎、独立、有效地开展风险管理工作。通过强化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增加员工对风险管理的认同感,才能促进财务公司自觉地朝全面风险管理方向发展。引进适合财务公司发展需求的量化管理模式及模型管理模式以更准确地衡量信贷风险、合规风险等各种类型的风险,保证财务公司开展业务期间,以审慎经营为导向,确保风险管理活动的独立性,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完善风险衡量与防范手段,保证风险管理活动的有效性。

(三)培养风险管理人才,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各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技术。财务公司风险管理信息平台的搭建,有利于财务公司建立一个全面覆盖企业集团各成员单位、供应链的相关企业、金融机构等一体的无缝衔接的信息系统,从而实现各单位对经营数据、信用状况数据、交易操作情况、市场价格数据等进行实时流通与统计。同时财务公司应该积极学习和引进适合自身发展特点及需求的风险管理技术,特别是风险衡量技术,如J.p.摩根提出的Riskmetrics———以Var为基础的市场风险度量方法,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同时具备金融知识、风险管理知识、信息技术能力的风险管理队伍,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吸引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内部员工的培训教育,不断更新员工的知识结构,提高技能水平,顺应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财务公司的企业文化篇7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财务管理目标影响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公司治理结构确定了企业的目标,并提供了实现目标的手段。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子系统,又存在和运行于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财务管理目标服务于企业的目标。公司的治理结构变了,则公司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要相应变化。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将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

一、公司治理结构形式决定财务管理目标形式

建国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几经变迁,经历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厂长(经理)负责制―股份制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3级负责制。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目标也依次定位为总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公司价值最大化。尽管以上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着某些缺陷,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但作为特定时期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制度环境的产物,在某一时期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美国为法人股东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与该模式相适应,公司财务管理目标为股东财富最大化。而日本则是以主银行、相互持股、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为主要内容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重视除股东以外其他相关者,诸如:员工、债权人、政府等的利益。在这种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下,理财主体为相关者组成的利益联合体,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财务管理目标是理财主体从事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因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

二、公司治理结构制约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是依据公司法构建的。参与公司经营活动的关系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投资者即股东和债权人;二是管理公司日常事务的经营者;三是供应商、客户、政府等其它利益相关者。各种关系人从市场进入公司,其目标函数各不相同,不可避免地产生利益冲突,为了很好地解决这种冲突,公司治理成为必然。只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设置一个最优化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财务管理目标不管是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还是公司价值最大化,它的实现,依赖于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缺失,不仅不能实现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而且会导致公司破产。从国际到国内,很多企业的破产,都有公司治理结构失当的因素。比如美国的“安然事件”,意大利的“帕玛拉特事件”,国内的“郑百文事件”,这些企业的破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三、财务管理目标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而变化

我国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普遍存在“人缺位”问题;所有者缺乏对经理行为监督和制约的有效机制;“内部人控制”问题十分严重;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象现象严重;管理层缺乏股东价值观念;董事会决策机制不合理,“三拍”现象严重。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与完善,财务管理目标也应做相应调整或改变,只有与公司治理结构保持良好适应状态的财务管理目标,才是最合理的理财目标。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变化财务管理目标也将随之改变。

1.由“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确定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股东至上”的逻辑认为,股东对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产,而且承担了企业的最大经营风险,因而也应享有企业的全部剩余收益,即股东持有剩余要求权。因此,在“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结构下,财务管理目标就是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财富上的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只强调股东的利益。

2.由“共同治理”的治理逻辑确定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共同治理”的逻辑与“股东至上”的逻辑的本质差异,在于公司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是仅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大量的理论和事实证明,企业并不是所有者的企业,而是所有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的企业。只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护和合理的满足,才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也才能增加。应该指出,企业价值同股东财富在性质上和数额上都是有差异的,企业价值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包括股票价值和债权价值,还应包括人力资源所创造和积累的价值。在对企业进行评价时,重点不是企业已经获得的利润水平,而是企业潜在的获利能力。从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到企业价值最大化,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推动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发展的两条线索:一是目标理论本身缺陷,这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内在矛盾;二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制度及其发展,这是推动其发展的外在矛盾。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产生的问题,使得股东价值与企业价值一致性的条件遭到破坏,同时各产权主体要求利益平等的原则不能否认,而企业价值最大化恰恰迎合了这种要求,这是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刘淑莲:《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2005年10月第1版,7~10页,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0

[2]刘淑莲:《公司理财》,2005年1月第1版,8~13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闫淑荣:《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目标研究》,会计:省略

财务公司的企业文化篇8

一、财务外包的定位

外包的基本定义是:在企业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而把其他资源借助于外包最适合的专业化资源予以整合,达到降低企业内部成本、提高绩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应变能力的运营管理模式。财务外包是外包的一种模式,其不仅具备外包的降低成本、外包资源整合、突出核心竞争力、技术方法创新的基本属性,财务外包还具备自身的特性:提升服务企业财务信息质量、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提供财务数据挖掘、财务数据信息整理、财务数据信息分析服务等。从这些属性上定义财务外包的定义。财务外包是指企业通过一系列的内部控制程序筛选出符合其公司长远战略发展的专业化财务外包公司,将某些非核心非机密的财务活动或部分核心机密财务活动(核心机密信息的控制权始终掌握在公司内部)外包给专业化的财务公司,以达到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整合外部资源、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财务外包公司是财务外包经济业务的主要载体,它通过提供专业化的财务支持服务,为企业降低成本,通过对大量财务数据的整理、挖掘、分析,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空间,帮助企业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提供一揽子财务数据的解决方案。

二、财务外包公司发展现状

我国财务外包业务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从财务外包服务企业看,国内开展财务外包服务业务的企业数量少,多集中在外资企业、中小型企业。从财务外包业务看,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业务,比如往来账业务、出纳服务外包业务、纳税申报业务、会计系统初始化业务、临时会计人员顶岗业务等。这些传统的业务与会计师事务所、会计记账公司、税务师事务所业务严重重合,并没有发挥出财务外包公司的自身特性。从人员层次看,财务外包公司人员素质不高,学历集中在大专及以上,职业化水平较低,财务外包公司的人员素质较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人员素质低,较会计记账公司人员素质较高。财务外包公司现阶段的业务状况,造成从业人员待遇偏低,人员流动性较大。从财务外包公司规模上看,国内专业化财务外包公司人员达到300人规模的企业,凤毛麟角。从财务外包公司承建国内、国外业务看,我国的财务外包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国内,并没有充分参与国际财务外包业务。

三、“大数据”对财务外包公司发展趋势的影响

“大数据”是掌握数据的主体通过it技术建立数据仓库,提供数据安全服务、挖掘数据潜在的商业利益信息,进行商业化的数据分析,从而获得自身的商业价值。

“大数据”影响了财务外包公司未来发展方向,财务外包公司只有通过大量企业财务基础数据分析、挖掘,为客户企业提供一揽子财务数据的解决方案,才能真正克服现有的公司发展瓶颈,真正成为服务企业的合作伙伴。

“大数据”技术给予财务外包公司数据整理、分析、挖掘的能力,有利于财务外包公司从传统的会计核算业务中摆脱出来,进一步帮助企业的财务总监、职业经理人更加关注企业财务数据的价值,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财务外包业务在“大数据”的影响下,越来越会成为企业实现自身战略的有效工具。财务外包业务也不再局限于传统业务核算,会进一步扩展。随着财务外包企业和发包企业的联系密切,财务外包企业会慢慢变成发包企业的财务管理咨询的业务提供商。财务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发、公司财务战术实施等业务将会进入财务外包企业业务中,财务外包企业会成为发包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最终实现财务外包企业与发包企业的相互持股现象或发包企业单方面参股财务外包企业的现象。

财务外包企业在“大数据”技术影响下,自身具备了大量的企业财务数据信息,在严格保护企业信息的情况下,经企业的允许,财务外包企业将自身扩展其业务。比如,利用行业企业的对比数据分析,为银行贷款提供可参考的企业盈利标准等业务;为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前财务调查服务;为金融类企业金融产品开发,提供客户需求信息和金融产品设计理念等金融服务等。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财务信息对政府、社会、企业的重要性,财务外包公司的区域发展程度,将会代表该区域的金融服务水平,因为,只有掌握了数据的企业,才能进一步创造需求。区域经济的差别化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金融类企业集聚的程度。但是,集聚会产生大量信息,只有政府能够扶持财务外包公司的发展,使财务外包公司成为集聚财务信息的平台,才会真正在区域竞争中,展示出信息挖掘的优势。

四、大力发展财务外包企业的对策

1.充分发挥财务外包第三方专业化的优势,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下,建立公正透明的财务信息体系,从根本上扭转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财务信息舞弊现象,助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当前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国有企业,缺乏有效财务管理工具,财务总监的委派制难以起到降低财务舞弊风险的作用。若在国资委下组建专业化的财务外包集团公司,将混合所有制下的国有企业的财务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财务外包集团,财务外包集团将充分发挥第三方的专业化优势,进一步降低企业财务部门成本,配合财务总监委派制,将彻底改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从而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

2.充分发挥财务外包企业承接不同类型企业的优势,建立自身会计人才培养机制,为国家培养大量实用型职业化会计人才。会计人才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高端的会计人才需要在很多行业中锻炼,这样的机会对每一名会计人员来说,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但是,如果大量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参与到财务外包公司的业务中来,财务外包公司的会计人员,就能在短时期内实现对多行业的会计核算、数据分析等业务,从而能够批量化地培养出合格的会计核算和管理人才,然后充实到社会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去。

3.在“大数据”下,充分发挥财务外包企业的数据整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工作,为企业提供一揽子财务信息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进一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4.大力发展财务外包公司的国际财务外包业务,提升我国会计的国际影响力,充分参与会计国际化服务,进一步提高财务服务创汇。

参考文献

[1]汪玲玲,高皓.财务会计外包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

财务公司的企业文化篇9

[关键词]集权与分权结合制财务信息化建设

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分类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是明确集团各财务层级的财务权限、责任和利益的一种制度体系,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配置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权限。其中能否合理地为母子公司之间的财权进行分配,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能否发挥有效作用的关键性指标。具体来说,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可分为:集权制、分权制和集权与分权结合制。

1.集权制,主要是集中资产管理权。集中资产管理权不仅涉及决策权,而且还包括经营管理权和部分的业务控制权。在该模式下,母公司相关财务部门成为企业集团财务的总管,不但参与决策和执行决策,而且在特定情况下还直接参与子公司决策的执行过程。母公司对子公司所拥有的财务权限主要体现在对子公司的所有重大财务决策事项拥有直接决策权。另外母公司还拥有对子公司财务机构的设置权及其财务经理任免权。子公司的财务部门成为母公司管理总部的派出机构,母公司对其财务经理的聘用、提升、解聘等有最终决策权。

2.分权制,这是与集权制相对应的另一种极端的财务控制体系。在这种体制下,一方面,母公司只保留对子公司的重大财务决策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而将日常财务决策权与管理权完全下放到子公司;另一方面,子公司相对独立,日常只需将一些决策结果申报给母公司备案即可,母公司不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在各成员单位拥有一定的理财自,大大激励了他们的理财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财务决策周期缩短,决策针对性加强,应付市场变化能力也得以增强,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3.集权与分权结合制,对于前两种体制来说,极端的集权,必然导致集团财务机制的僵化,子公司没有任何积极性。而极端的分权,必然导致子公司及其经营者在失控状态下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从而侵蚀集团整体利益。将集团内重大决策权集中于母公司,而赋予子公司自主经营权和其他决策权,可以有效地将集权和分权的优点集合起来。在子公司的主动性得到激励的同时,经营者和子公司的财务风险也得以有效控制。集权与分权结合制的作用:一是旨在以集团经营目的为核心,将集团内重大决策权集中于母公司,而赋予子公司自主经营权和其他决策权;二是对某些地区的子公司实行财务集中,对另一些地区的公司实行财务分权。

二、集权与分权结合制模式下的措施

我国集团公司财务控制模式选择对于我国大多数的企业集团而言,应建立以资本运营为特征的适度集权的财务控制模式。而构建集权与分权结合的财务控制模式,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资金调控中心。在资金控制方面,集团总部必须集中权利调控各子公司的资金,加强对各成员企业资金的监管,减少资金的风险。通过这种有效的调控,企业集团可以做到有效调节资金流向,合理控制集团资金的使用,协调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的资金分配,盘活集团资金,防止资金闲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向子公司派出财务总监,构建财务人员控制系统。实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度。集团公司对各子公司实行各方面的控制都必须有得力的人去贯彻执行。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实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直接由集团公司财务负责人领导,作为集团公司的派出人员到子公司开展工作,其工资、奖金、待遇、考评、晋升也相应由集团公司决定、支付,从而割断其与子公司的经济利益联系,真正起到维护集团公司权益,保证集团公司各项财务会计制度的切实执行的作用。

3.统一企业集团财务会计制度。统一财务信息标准,促进集团各类信息的融合。以提高信息流转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企业集团可以制定和执行统一的信息标准,促进公司各类信息的互相融合。为了分析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比较其经营成果,保证企业集团整体的有序运行,母公司还应根据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制定统一、操作性强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子公司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提高各子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4.成本费用控制。成本费用的控制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关系着集团公司的自我持续发展能力。我国集团公司目前对子公司的成本费用控制主要是靠规范各种授权权限范围和开支报销流程来实现,这不仅依靠事前有效制度的建立,而且与企业文化及员工的个人素质有极大的关系,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文化是成本费用控制无形的利剑,而企业的文化的形成又是由公司主要领导人倡导形成的。因此从集团公司的主要领导人开始就应加强对成本费用控制的重视程度。

5.建立时务信息报告制度和业绩考核制度。各成员企业要定期汇报运营情况,向集团公司报告生产经营尤其是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并尽量缩短财务会计信息的呈报周期,扩大财务会计信息的呈报范围,减少集团公司总部与各成员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集团公司应对整体或局部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建立定期经营活动分析制度,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修正,总结并推广经营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同时,在对报告的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各预算执行单位(或部门)做出评价,考核经营业绩,把考核结果与被考核者的利益挂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6.加速财务信息化建设,改善模式运用的技术条件信息化建设是企业集团发展的技术基础。通过信息化能把企业各方面的技术资源、系统资源、管理资源协同起来,组成一个在网络化、数字化基础上的高效运转的信息系统。通过集成创新、整体协同,对企业集团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铸就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财务公司的企业文化篇10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财务管理;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各行各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各研究学者对于企业在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模式关注程度与日俱深,对于企业来说,一套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促进企业收益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对于提高我国整体的经济管理水平也是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新会计准则下创新财务管理模式的意义

(一)信息时代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在信息经济时代下,对企业管理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因此,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下,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新会计准则下有助于信息技术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在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加,这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来说,无疑是一道难题。在此背景下,加大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完善,有助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的类型

(一)集权式

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具体是指关乎到企业集团的各种财务决策权都是由母公司进行集中式管理与控制,由母公司进行决策,子公司根据母公司的决策来执行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利于母公司对资源的合理分配,有利的形成一种集团内部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

(二)分权式

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与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是相对的,是指分公司对于财务相关的各项决策有着独立自主权,在进行决策之后,分公司只需将结果上报给母公司便可,对于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来说,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就是可以让子公司根据市场的动态合理的做出决策,避免由于让母公司做出决策在反馈个子公司来执行而耽误最佳的决策时机,从而对于企业的决策效率实现一定的提升。

三、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有待提升

在新会计制度下,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来说,财务人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直接关乎到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整体运营。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在专业技能上仍然有所欠缺,实践经验缺乏,对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常常把握不准确,财务数据也常常发生错误,也正是如此,常常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财务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

从现阶段的发展来看,我国企业更加重视企业的经营效益,但是对于财务管理模式方面没有什么创新的意识,大部分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于管理理念依然还停留在最初的会计制度方面,企业财务管理方式不与时俱进,长此下去,必然会造成企业的财务管理不科学,进而阻止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财务管理不统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经济与全球进一步实现了接轨,不少发展较为成功的大型公司纷纷在不同地区开启了子公司模式,由于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地理位置相对是较远的,地域差异以及文化差异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财务管理的难度,每个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必然与母公司存在差异,这也导致各子公司朝着不同的企业目标所发展,不利于母公司统一远景的实现。

(四)运作机制不够完善

对于整个财务管理工作来说,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缺陷、企业在资产使用方面不够明确等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不利于财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四、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新的会计准则制度诞生,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要求进一步严格起来。企业在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的同时,也有必要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奖励在财务管理方面具有突出能力的人员,对于发生错误的财务人员也要适当的予以惩罚,从而最大化的激发起员工的敬业职责,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对于企业来说,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则财务水平也就越高,信息化水平的有效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在新会计准则下所呈现出来的财务管理模式问题。如何加强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第一步就是要先对企业相关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让其掌握信息化技术以及电算化等一系列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工具;其次,要建立一套独立的财务数据系统,以免当财务数据出现问题时,对其进行查询;第三点则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减轻采取管理人员的财务工作任务量,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建立“集权式”财务管理新模式

从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现状来看,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来说,出现财务管理不统一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企业内部控制方面不够完善,企业财务权利过于松散而造成,为了解决企业财务管理权过于松散的情况,企业有必要建立一套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从集团管理的整体框架来看,子公司的财力、物力、人力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等均受到母公司的控制,特别是财务这一块,其管理人员均是由母公司进行统一分配,目的就在于促进集团财务管理的统一性,从而确保企业发展目标的统一。

(四)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运作机制

完善企业财务运行机制,第一步就是要做好企业的内部审核制度,则是保证企业持久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完善内部审核制度,就应该让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做到权责分明,杜绝一切具有经济犯罪的可能性。对于企业来说,制定出一套严格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我国企业在新会计制度准则下的一种必然发展要求,对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以及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五、结束语通过以上分析来看,新会计准则与国际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趋同,也正是在新会计制度准则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一步呈现出科学化的发展趋势,尽管,目前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还没有发展到十全十美的阶段,但是在各大企业的不断创新之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必然会更加完善,从而更好的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

参考文献:

[1]杨滨和.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