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口腔感染管理制度十篇口腔感染管理制度十篇

口腔感染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37:36

口腔感染管理制度篇1

广西省柳州市卫生监督所,广西柳州545001

[摘要]医院作为病患与病菌高度集中的场所,也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发地区,特别是口腔科很多操作器械都与患者唾液和血液直接接触,医源性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为了预防和控制口腔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要求医院口腔科必须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提高口腔诊疗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本文就医院口腔科感染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感染控制对策。

[

关键词]口腔科;感染;原因;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R78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3(c)-0191-02

医院感染控制不仅关系到病患健康,同时与医疗质量密切相关。口腔科作为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科室,其感染控制质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口腔科医疗器械类型多样,周转快,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如果消毒不彻底,极易在病人之间发生交叉污染。其次,直弯机头及涡轮手机等医疗器械结构较为复杂、腔隙较多,普通器械的洗消方法难以达到彻底的消毒灭菌。再次,当涡轮手机设备停止运行时,机头处于负压状态,微生物、血液及唾液等容易进入到机体内部,甚至在机体死角滋生繁殖,当再次运行时,将引发交叉感染。因此,要求口腔科医务人员必须做好各项感染控制工作,以有效杜绝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1口腔科医院感染原因

1.1口腔科环境污染影响

环境污染因素主要有空气污染、设备污染及水污染,其中空气污染主要是在口腔治疗期间,容易形成一定量的气溶胶,或者在牙齿修复或者打磨过程中产生的粉末,对室内空气造成严重污染,依据某医院口腔科室在2012年共采集了68例空气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进26例分样本合格,合格率仅为38.2%,空气污染严重;设备污染,主要是X光机、牙椅、按钮、手柄、门把手及开关等设备在口腔治疗中成为感染介质。在口腔操作过程中,粉尘、唾液及血液等对医疗设备造成污染;水污染,主要是供水系统受到严重污染,或者医疗器械未能进行有效清洗,口腔科的污水排放前未进行有效消毒。

1.2医疗器械消毒灭菌不到位

某医院口腔科室在2012年对30份消毒医疗器械,30份灭菌医疗器械进行采样检测,研究结果表明仅12份消毒医疗器械样本,合格率为40%,16份灭菌医疗器械样本合格,合格率为53.3%。口腔科手机头及车针等医疗器械污染率相对较高,特别是涡轮手机在操作时容易被粉末、血液及唾液等物质污染,导致涡轮手机腔隙内存在很多的污染物,且难以进行清理。同时在牙齿打磨后,涡轮手机会产生回吸效应,将粉末、血液及唾液带入到机头内,在口腔治疗时容易引发交叉感染症状[1]。再者,钢丝、车针及牙钻等都由主治医师保管,未能进行规范性的消毒和灭菌,大大提高了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

1.3医务人员受到严重感染

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能够与患者直接接触,容易受到患者体内血液及唾液的严重污染。临床研究表明,口腔科室工作人员出现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出2倍,因此要求口腔科医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并做好各项防护措施。通过采集某医院15名口腔科科室工作人员血液样本进行检查发现,其中10例工作人员HBsab呈阳性(66.7%),7例工作人员HBeag呈阳性(46.7%),8工作人员例抗-HCV呈阳性(53.3%)。

1.4医疗意外损伤感染

通过对某医院口腔科科室2010年—2012年医疗器械损伤感染事故进行调查发现,2010年共发生8起损伤感染事故,2011年共发生12起损伤感染事故,2012年共发生9起损伤感染事故。主要由于口腔科很多医疗器械都属于尖锐器械,在口腔治疗过程中,若医务人员未能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操作,未能树立良好的防护意识,将发生切割或者针刺等损伤情况,大大提高了医源性感染发生率。

2口腔科医院感染控制对策

2.1完善感染管理制度

为了减少医源性感染症状,要求医院口腔科必须完善感染管理制度。医院应严格按照相关的口腔感染管理规程要求,制定完善的清洁制度、洗手制度、防护制度及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等,确保感染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以使医院口腔科的感染管理行为更加规范化。同时建立一支感染控制小组,明确每个组员的职责,对口腔科各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2.2改善口腔医疗环境

首先,将口腔科室分为三个区域,即诊疗区、清洗消毒区及污染区,定期开窗通风,利用紫外线进行消毒,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其次,口腔医疗前,护理人员必须对治疗方案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术前应准备各种手术物品,避免治疗期间反复取物,对医疗物品或者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手术过程中要求医务人员佩戴一次性口罩、帽子及手套,不可直接与物体表面相接触,避免医疗物品受到感染[2]。再次,在口腔治疗过程中,若诊疗物品表面受到污染,应及时用消毒液进行擦拭,且每日应用消毒剂清洁地面。最后,定期对口腔诊疗环境和诊疗器械进行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及时掌握口腔科消毒灭菌效果状况,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确保口腔医疗安全。

2.3规范医务人员行为

首先,要求医院口腔科做好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感染控制及无菌操作等知识教育培训工作,让医务人员能够正确认识到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并树立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掌握口腔科室感染控制知识。其次,在口腔医疗操作时,医务人员可能与患者口腔黏膜、血液及唾液等直接接触,从而引发交叉感染现象,因此要求医务人员在口腔医疗操作期间必须佩戴一次性手套、帽子及口罩。患者体液或者血液可能会喷溅到医务人员眼部,要求医务人员要佩戴防护镜,同时严格遵守术前洗手消毒的要求。若手套严重破损或者手部受到污染,应立即将手套脱出,并用流动水和肥皂水清洗手部。再者,器械消毒室必须与口腔诊疗室分开设立,器械消毒室布局合理,分区明确。在对口腔诊疗器械清洁、消毒及灭菌时,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做好各项防护措施,即佩戴帽子、手套、袖套、口罩、防护镜及防护裙,在清洗消毒结束后及时进行手卫生。

2.4医疗器械消毒及灭菌

口腔科医疗器械数量较多,类型多样,使用频繁,且与患者体液、血液及唾液等直接接触,成为疾病感染的重要介质。因此,要求医院口腔科必须对各种医疗器械进行有效清洁、消毒及灭菌,以阻断感染路径。同时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医疗器械危险性及材质特性,以采取针对性的消毒方法及灭菌方法。首先,与患者黏膜、血液、唾液及伤口直接接触的口腔医疗器械,主要有拔牙器、牙科手机、根管诊疗器、牙周诊疗器、车针及各种手术器械等,在操作前都要消毒灭菌。车针和手机使用后应在空中旋转30s,再拆卸车针和手机,并用酒精对手机表面进行消毒,然后用酶洗剂清洗,再在流动水下进行冲洗,然后将手机水渍擦干放油后装入灭菌袋,最后进行高压灭菌[3]。车针与口腔黏膜接触频繁,容易受到血液污染,是医院口腔科感染的危险器械,使用后需及时清洁、消毒及灭菌,以避免医源性感染现象的发生。其次,与患者皮肤、口腔黏膜直接接触的诊疗器械,主要有镊子、印模托盘、口镜、测量仪器、探针等,在操作前都要消毒和灭菌,才能减少医院感染机会[4]。再者,做好口腔科室医疗器械消毒工作,其工作流程主要为医疗器械清洗—医疗器械保养—医疗器械消毒及灭菌—医疗器械贮存,这些工作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程标准进行,才能确保口腔医疗器械的消毒质量[5]。口腔医疗操作结束后,需用酶洗剂将医疗器械上的污垢进行清洗,然后在流动水下进行冲洗,擦干放油后,可高压灭菌。若有些医疗器械无法高压灭菌,可将医疗器械放入2%的戊二醛溶液中进行浸泡消毒,然后用无菌水冲洗。

2.5做好医疗废物和医院污水处理工作

按照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要求,结合医院口腔科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口腔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制度,以规范口腔医疗废物处置行为。按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口腔科医疗废物进行严格分类,做好标记,规范储存、运输及处置,避免医疗废物的流失和泄漏。一次性诊疗物品不可反复使用,并对其进行严格管理,使领用数量与废弃数量相吻合,避免重复使用[6]。未建立污水处理系统的医院口腔科污水必须经消毒处理达医院污水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2.6加大口腔科医院感染监测力度

医院口腔科必须建立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定期对口腔科环境卫生学和诊疗器械和物品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监测项目包括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表面、诊疗器械、无菌保存液使用中消毒剂等。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是控制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实现医院感染监测的制度化和经常化,以实时掌握口腔科消毒灭菌效果状况,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以降低口腔科的医院感染率,为口腔科感染管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3结语

口腔科诊疗器械由于消毒灭菌不彻底极易发生医源性感染,尤其基层医院口腔科诊疗空间较小,布局缺乏合理性,医疗器械消毒不够规范,容易被污染,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口腔科室感染管理工作滞后现象较为严重,大大提高了口腔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因此,要求医院必须加大口腔科感染管理工作,配备充足的诊疗器械和物品,对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流程进行严格控制,定期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时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同时制定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以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操作行为,降低口腔科医源性感染发生率,提高口腔科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

参考文献]

[1]黄美琴,许笑华,陈淑良.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基层医学论坛,2010,11(3):78-80.

[2]索英,李美兰.加强口腔科感染管理及控制措施[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2,12(10):76-78.

[3]钱瑛,张淑军,邢媛.口腔门诊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2012,15(1):98-99.

[4]金顺贞,袁季华.口腔科门诊院内感染原因及控制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1,7(18):90-93.

[5]魏新社,代灿灿.基层医院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11(30).

口腔感染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个体口腔诊所;医院感染管理;对策

在各类传染病高发的当下,口腔科医务人员及患者均处在高危感染的前沿,个体口腔诊所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因单位性质、规模所限受到一定制约[1]。作者受当地卫生监督部门抽调,于2013年1月对全市32家个体口腔诊所部进行医院感染专项检查,并根据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1基本情况

1.1检查对象全市32家个体口腔诊所,其中6家个体诊所规模较大,有6~8张口腔椅位;4家个体诊所规模较小,只有1张口腔椅位。

1.2检查方法现场提问、实地查看。

1.3检查依据卫生部《医疗机构口腔科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

2存在问题

2.1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不健全个别诊所盲目的拖用大医院或网络上的管理制度,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符、没有起到制度约束从医行为的目的。

2.2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不了解除6家规模较大的口腔诊所外、其余诊所均无专职负责消毒灭菌器械专职人员,器械消毒由临床医师兼职,相关人员均存在医院感染知识滞后的情况。

2.3器械清洗、灭菌、包装欠规范器械刷洗清洁度欠佳、灭菌物品包装标识书写不规范、灭菌器和超声清洗机操作不正规等。

2.4手卫生设施不健全70%的口腔诊所手卫生设施不健全,个别口腔诊所还在使用固体肥皂。

2.5医疗废物处理不规范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类不清,医务人员用手分离针头与针筒,不会正确使用锐器盒。

3对策

3.1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根据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建立切实可行的各岗位职责、消毒隔离制度等。

3.2提供学习机会负责消毒灭菌的人员应持供应室专业上岗证,对相关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并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在督导结束对个体诊所进行了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帮助其掌握院内感染控制的知识和技术,受到了个体口腔诊所负责人的欢迎[2]。

3.3加大对供应室灭菌物品的监督只有采用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保证消毒灭菌的质量,才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3]。

3.4配备完善手卫生设施每洗手单元配备抑菌卫生洗手液、干手纸、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卫生洗手的步骤图。

3.5加强医疗废物相关知识及正确使用锐器盒的学习,严禁用手分离针头与注射器,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4讨论

口腔诊所硬件设施基本齐全,但器械消毒灭菌与公立医院相比,多项指标有显著差异,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滞后[4]。中小型个体口腔诊所的供应室的规范运转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灭菌质量又得不到良好控制,和大型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中心的资源共享,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甲清,胡婷婷,蒋就喜,等.桂林市口腔科诊所感染管理现状分析与监控对策.广西医学,2008,11(30):1740-1741.

[2]杭正贤,吴新,夏金星.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的体会.临床合理用药,2010,3(17):149-150.

口腔感染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护理管理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及医务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门诊口腔科涉及的诊疗器械繁杂,诊疗过程中接触患者唾液、血液、龈沟液等,极易造成交叉感染,随着口腔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口腔科的医院感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及社会的普遍关注[1]。为了进一步完善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我院口腔科门诊自2004年9月开诊以来,严格规范医务人员的操作,严格消毒灭菌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以及有关法规文件,制定了口腔科的消毒隔离制度、清洁制度、个人防护制度、医疗废物的处理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

2加强人员管理

2.1医务人员培训对口腔科医务人员定期进行医院感染、无菌技术操作、自我防护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其掌握院内感染控制的知识和技术。

2.2防护管理治疗过程中,极有可能接触血液、被血液污染的唾液或口腔黏膜。为了保护医患双方,防止交叉感染,医生在诊疗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做到一医一患一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

2.3手部清洁医生在为每位患者诊治前后均按“六步洗手法”洗手,在诊疗操作过程中如因手套穿孔而手部感染时,应及时脱去手套,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如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患者,洗手后用碘伏搓洗5min,再用流动水洗净。

3加强物品管理

3.1规范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一套用品只限于一个患者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即开即用,用后由护士及时回收,并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要求进行分类、收集、统一处理[2]。

3.2医疗器械的管理

3.2.1耐高温、高压器械的消毒处理使用后置于500mg/L有效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min,再于流动水下冲洗干净,晾干后包装好,送供应室高压灭菌。

3.2.2不耐高温、高压器械的消毒处理使用后置于500mg/L有效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min,冲净晾干后浸泡在2%戊二醛溶液中10h以上,再次使用前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

3.2.3手机部件的消毒处理每次使用后要继续运转机器20~30s,以排出内腔的水、汽及污染物,然后清洁,抹干后进行高压灭菌。

3.3消毒浸泡液的管理消毒浸泡液加盖,贴上消毒液名称、浓度、有效使用时间标签,每天监测消毒液浓度,每周更换消毒液2次并作好登记。

4加强环境管理

治疗室每天2~4次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减少空气中的污染,每天用紫外线灯照射1h,每周用乳酸熏蒸1次。地面及台面,每天用500mg/L有效含氯消毒液擦拭2次,如被污染,则随时擦拭。

5加强监控

每月对诊室的空气、物体表面、灭菌物品、各种消毒液、工作人员手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院感科不定期抽查口腔科的消毒灭菌效果及无菌技术操作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6讨论

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问题涉及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只有全面进行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综合管理和质量监控之后,才能使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得到有效的降低[2]。我院自2004年9月开诊以来,对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使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及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的自觉性得到增强,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得到了全面的落实,从而使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得到提高。到目前为止,口腔科无一例院内感染发生,达到医疗安全的目的,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口腔感染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口腔科;种植手术;院内感染;控制管理

1口腔种植手术院内感染的风险因素分析

对于口腔科种植手术的院内感染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需要建立在对于感染风险因素有全面的认识与把握的基础上。具体来说,口腔科种植手术的院内感染主要风险因素包括以下几大类:

1.1环境风险因素

有调查结果显示,在口腔科种植手术实施的过程中,手术室空气含菌量对于患者术后感染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手术室环境是口腔科种植手术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尤其是目前接受口腔科种植手术的人群不断增长,门诊手术室的使用频率大大提升,加上人员活动的频繁,都会导致手术室空气环境出现大量的浮游菌超声骨刀、取骨钻等工具,也会将带菌的液体带到手术室空气中,从而加剧手术室环境的污染,使院内感染的风险大大提升。

1.2设备风险因素

在进行口腔科种植手术的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到多种功能不同的种植器械,如超声骨刀、各类取骨钻等。这些专门的手术器械不但体积小,而且其结构还极为复杂,并且在消毒之后进行反复使用。在手术中如果器械中空钻的内腔很容易残留上一位患者的凝固血液等成为感染源,使得器械设备的清洗难度大大提升。很容易会因为清洗消毒不到位而导致院内感染。

1.3人员风险因素

此外,人员也是带来口腔科种植手术院内感染风险的重要因素,人员的频繁流动不仅会使其从外界携带的病菌进入手术室,而且人员的进出频繁也会使开门更加频繁,增加了室外的浮游菌进入手术室的几率,增加感染风险。此外,医院口腔科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是感染风险的潜在因素,其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掌握的感染控制管理知识有限,使各项院内感染控制措施得不到严格的执行,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2口腔种植手术院内感染有效的控制措施探讨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口腔科种植手术中的感染风险因素是普遍存在的。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控制管理手段来预防、消除这些风险因素,以达到控制感染的效果。

2.1强化感染监测

要想取得更好的院内感染控制管理效果,首先需要开展细致的感染监测,从而全面掌握潜在的感染风险,并正确评价出现感染的可能性,找到预防院内感染的关键环节。一是要对于患者进行监测,通过血常规、乙肝五项、肝功能等指标的监测明确感染的风险;二是进行环境监测,在手术室内不同的地点进行取样,监测空气环境的污染情况及含细菌的均数,为环境的控制提供指导;三是加强器械设备的监测,在手术前护理人员应该对于检查器械有没有根据规定进行严格的清洗和灭菌,口腔种植手术器械台是否保持干燥、整洁,并且定期通过棉拭子涂抹采样并送到细菌室开展检测。通过对主要的院内感染风险因素进行严格的监测,及时掌握感染的风险情况,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口腔科种植手术院内感染控制管理手段。

2.2强化各个环节的管理

针对不同的感染风险因素与不同的环节,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管理方法,从而确保院内感染控制落实到位。一方面,应该强化种植体的感染控制。在手术之前,应该详细检查种植体的保质期、消毒日期,有无疑似污染的情况。在术中应该确保其放置于无菌钛盒内,通过专用器械夹取,并且要避免其长时间暴露与空气中避免受到空气中浮游菌的污染,同时要落实防唾液污染的工作。另一方面,应该强化器械设备的感染控制。在术中,应该对器械的放置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使用与未使用的器械严格区分开来,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在术后,要根据规定开展清洗消毒工作,通过软毛刷将残留污渍清除干净,并将其浸泡与不同的消毒液中,在又需要的情况下利用含酶的清洁剂使用超声清洗。

口腔感染管理制度篇5

本次研究中1982例术后共并发感染82例,感染率为4.64%,其中下呼吸道、上呼吸道、胃肠道、皮肤与软组织、泌尿道、手术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31%、0.96%、0.61%、0.10%、0.05%、1.61%;肿瘤、外伤、唇裂、感染、其它感染几率分别为3.10%、9.00%、1.66%、9.66%、2.08%(见表1)。

2相关因素分析

据因素分析,患者年龄(≥55岁)、住院时间(≥15d)、切口类型、麻醉方式(全麻)、护理标准(常规护理)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见表2)。

3多因素分析

对单因素分析所得的年龄、住院时间、切口类型、麻醉方式、护理标准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年龄、切口类型、护理标准是独立高危险因素(见表3)。

4讨论

术后感染是口腔颌面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本次研究中1982例术后共并发感染82例,感染率为4.64%,与部分学者研究结果基本相同,据统计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几率在1%~15%之间。口腔颌面所处位置较敏感,解剖生理结构特殊,与口腔、呼吸道联系密切,其温度、湿度适宜,为细菌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此外因感染部位口腔活动频繁,术后伤口出血、渗血的几率较大,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较高。本次研究中发生切口感染22例,构成比26.83%,感染率1.61%,患者切口多为暴露,又因口腔活动频繁,感染几率较高;此外因口腔活动不便,行插管、气管切开等操作均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几率,本次研究中呼吸道感染45例,占总感染的54.87%。控制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的主要措施为提高护理标准,研究中行优质护理者感染率显著低于行常规护理者(p<0.01)。对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而言,因切口位置特殊,患者术后多不宜吞咽、咳嗽,为维持营养而插管、鼻饲、切开气管措施较多,对护理标准要求较高,因此要制定系统的针对性护理措施:①加强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干预,对院内病区的环境进行细致化管理,保持室内洁净通风,控制探视及陪护人数,对室内消毒措施予以加强并定期进行抽查检测。

对患者手术前后均予以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加强患者的自我防护水平,对卧床且长期需要雾化吸入支持的患者,进行呼吸道清理支持,以此来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几率;②范侵入性操作,在对患者予以气管插管、胃插管、呼吸机支持等操作时,可按照标准进行严格规范化操作,使患者气道保持湿化,避免感染的发生;③无菌原则的遵循,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灭菌消毒流程,强化无菌观念。此外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抑制术后感染的有效措施,研究中使用抗生素两种以上者并不能有效的抑制感染,说明可能存在抗生素使用过量现象。

口腔感染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口腔科;医院感染;原因分析;预防措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口腔卫生保健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口腔科就诊人数与日俱增。在诊疗过程中患者的血液、唾液随时污染诊疗器械、设备及医护人员的手,同时使用洁牙机、牙钻等诊疗器械时,产生的飞沫和气溶胶可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加强口腔科医院感染的控制,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非常重要。现将我院口腔科存在与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1口腔科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1.1医务人员手污染医务人员直接与患者接触,手易被患者的血液、唾液污染。口腔科医务人员发生医院感染几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操作后医生手HBsag污染率可达9.38%[1],如果不及时的洗手或更换手套,医生的手就变成了很好的传播媒介。另外口腔科的医疗器械多有锐利的尖或刃,很容易损伤手指或皮肤,造成感染。

1.2环境污染口腔科是患者集中就医的场所,患者咳出的飞沫、口腔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以及修复义齿打磨的粉末等都可造成环境污染,这些因素均可引起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感染。同时,口腔科患者就诊时间长,次数多,诊室内通风不良,换气不够可致使空气污浊,环境污染加重。

1.3消毒灭菌不规范口腔器械如洁牙手柄、高速涡轮手机、根管治疗器械、牙挺、凿子、牙周洁治器、牙颌模型可以直接被患者的血液、唾液或分泌物污染,而且口腔科医疗器械构造复杂,若清洗不彻底、与口腔中血液、唾液直接接触,污染严重,如水气枪、车针、磨头、手机、吸唾器等器械未进行彻底的灭菌,只是使用了化学消毒剂做了简单的表面消毒,其内部可能残存大量的微生物,再给下1例患者治疗时往往导致交叉感染。另外消毒时间达不到要求、消毒液浓度不合适、灭菌不合格、紫外线消毒不规范,都可成为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因素。

1.4口腔科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污染口腔科推广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如治疗盘、镊子、口杯、注射器、以及一次性手套等,在防止医院感染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在初消毒、分类回收、毁形、运输过程中管理不严,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5医院管理因素虽然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工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管,对有效预防医院感染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很多医院在执行制度上走形式,监管方法不及时更新,院感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对医护人员培训不到位,造成医院感染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2口腔科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

2.1严格医务人员手卫生洗手池前应该张贴"六步法"洗手的流程图,严格执行"六步法"洗手,接触患者前后均需洗手并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操作时佩戴手套,能大大降低医院感染。在口腔诊疗过程中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一次性手套及佩戴护目镜。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尽量使用脚控开关调节治疗椅,对照明灯开关使用一次性覆盖物。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及护士应小心操作,避免锐器误伤自己或患者。

2.2加强诊室的空气消毒口腔科应常规采用开窗通风,自然净化空气,使诊室内空气质量效果好;在中午和晚上停诊期间采用紫外线消毒;地面上、下午各清洁一次;台面、椅位表面上、下午各用0.05%含氯消毒液擦洗一次;保持诊室内"一医一患",每月对空气、椅位表面、医护人员的手进行医学检测。

2.3严格口腔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口腔科所有医疗器械均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取消戊二醛浸泡,这样既加强了消毒效果,又减少了消毒液对器械的腐蚀性,消除了消毒液对患者口腔粘膜的刺激,诊疗过程中坚决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所有消毒器械消毒前应彻底清洗。所有器械应需在消毒有效期内使用。所有清洗消毒工作均应有专人负责。

2.4规范分类收集医疗废物生活垃圾用黑色垃圾袋放置;对患者使用过的棉球、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等放置于专用黄色垃圾袋;锐利废弃物放置于标准利器盒;每天由专人运送到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地统一处理,并认真做好交接登记。

2.5加强教育力度及监控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接受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认真学习和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专业知识,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对新进的医务人员及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岗前培训,使之在上岗前就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在科主任的领导下由专职的医护人员负责本科的院感工作[2]。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或不定期对诊室一次性医疗用品及消毒液进行抽查并登记,并对空气微生物做检测工作,对无菌物品,物体表面,医护人员的手等做生物化学检测,以保证消毒灭菌的质量,有利于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结论

通过对院感知识的培训,增强了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监控的自觉性,工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加强消毒灭菌的质量管理,制定切实有效的控感措施,实行科室内自查与院感科抽查相结合,有效控制了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通过以上努力,2013年第三季度,我院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控制在1.5%,较第二季度降低不少。总之,只有提高对医院感染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落实控制感染的措施,才能提高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口腔感染管理制度篇7

[中图分类号]R18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8-193-01

口腔科与其他科室不同,患者多,流动性大,口腔专科治疗时医护患近距离接触,且绝大部分操作都在口腔内进行。高速手机及超声根管治疗仪等器械的使用,增加了污染的机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污染程度,控制院内交叉感染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值得深入研究。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制度建设

对口腔科医务人员要定期进行医院感染、无菌技术操作、自我防护等知识的培训,认真学习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等文件,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其掌握院内感染的知识和技术。有条件可分批参加全省或全国举办的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学习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管理、消毒管理制度,医用一次性用品使用后的处理等,并严格按照执行。

2重视口腔科器械的消毒、灭菌

口腔中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存在,在口腔诊疗过程中,接触最多的物质也是最容易传播疾病的物质是唾液和血液[1],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口腔诊疗器械是造成医院交叉感染和血源性疾病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严格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进行,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洗消流程,加强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或灭菌,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切断交叉感染的途径,是口腔科门诊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不定期对口腔科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等诸多环节进行检查检测,以确保患者的就医安全。

3空气污染及预防措施

当医生使用高速手机时,用来冷却温度的水雾使患者口腔内的各种微生物及血液随水雾折喷射进入诊疗室中并使医生的诊疗衣受到污染,据研究报道,在使用高速手机操作过程中,以患者口腔为圆心,半径约0.5m的伞形区域内,被雾化的患者口腔内污染物具有相当高的浓度,在这一区域的细菌培养阳性率远远高于其它范围。因此,在治疗前让患者先漱口,同时要保持诊疗室空气流通。对于有HBV、HCV、HiV感染的患者,治疗后应及时更换诊疗衣。有条件的应在隔离的小诊室内进行治疗,并且作为空气污染预防措施的一个内容,根据诊疗室大小安装一定数量的空气离子交换器及电子灭菌灯对于改善空气污染具有很大效果。

4口腔科医护人员诊疗衣污染与防护措施

在患-患交叉感染链中,患-医-患之间的感染传播已成为交叉感染的重要形式,每一位来诊的患者,实际上均处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能够很容易通过黏膜等伤口浸入肌体内,从而引起患者的“复杂”感染。如果每治疗一位患者换一套诊疗衣,经济上,时间上都比较困难。但在牙周治疗,外科治疗及牙体治疗等一些有较多出血的操作,或者HBV、HCV感染患者的治疗时,应与手术时一样,每位患者换一套病员服较为合适,更换后病员服统一消毒处理,用后的器械按先灭菌浸泡清洗灭菌的程序处理。

在每日上下班更衣时,诊疗衣在放入更衣柜时应注意将污染面包在里面,以保持更衣柜的清洁,许多医务人员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另外,穿着诊疗衣去洗手间的做法也是不符合交叉感染防护原则的,医护人员应改变认识,注意加强自身的保护。在诊疗衣的款式上,笔者认为衣领应统一为立领(尤其是医生的诊疗衣),且在夏季也应穿长袖诊疗衣,以尽量减少污染及感染的机会。

5正确选用防护用具

5.1帽子来院就诊的患者及工作人员等人的皮肤、头发、衣服上都可落下污染物。防止这些问题比较困难,但至少对于在诊疗室内工作人员可控制。即医务人员上班必需戴上工作帽。头发长应注意用网罩或发夹等解决。这种方法作为诊室内的污染预防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应作为医护人员的常识。对于患者也应采取保护性预防措施,建议有条件的单位,每位患者在就诊时也使用经济、卫生的一次性帽子。

5.2口罩当口腔科医生使用高速手机等器械对牙齿进行操作时在患者口腔周围形成伞形的雾状污染区,故作为操作者(医生)和配合护士均必须使用优质的口罩,尽可能吸入过滤的清洁空气。应注意避免使用通过很大颗粒物质的口罩或口罩戴的很松散,使没有过滤的污染空气从口罩的两侧不断地吸入这种情况。在治疗的过程中,如口罩发生潮湿及眼镜带雾等现象应及时更换,以保持清洁,减少污染机会。口罩的材料应选用滤过效率高,透气性好,不宜带静电的棉质材料,并以此为着眼点,进行加工和制作。

5.3眼睛防护以往认为,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是“针刺事故”,并认为皮肤与粘膜的接触并不能引起院内感染。但是,1992年在美国Florida的一位牙科诊所发现了并不进行外科操作的内科医生当中有4位感染了HiV,说明经皮肤黏膜也可感染HiV,根据这一事实,应注意加强对皮肤黏膜进行防护。

经皮肤黏膜感染,也就是对于通过皮肤上微小伤口的感染和毛细血管集中的黏膜的感染。对于前者,应戴手套或指套进行操作,对于黏膜,有可能引起感染的是医生口腔黏膜与眼黏膜,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戴口罩和防护眼镜进行诊疗。一般的眼镜对于预防院内感染显然不够充分,选用眼镜的上方和横侧都要挡板的样式对于预防感染会安全可靠。

6重视手的卫生,强化洗手意识

有研究表明,虽然患者是感染的直接来源,但是造成医院感染扩散的途径则主要是医务人员的手[2]。正确的洗手也是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防止自身感染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仅此一项措施就可以使医院中感染率下降50%[3],所以治疗前后要洗手、消毒手,加强自身防护,定期体检特别是对HaV、HBV、HCV、HtV、tB等检查。同时提倡使用一次性纸巾,效果良好。

7做好医疗废物的管理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一次性医疗废物严格按操作流程执行,分类收集,统一处理,并有详细记录,逐日逐项登记齐全。防止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扩散,而造成医院感染。

控制口腔感染,是一个连贯的、系统的、多方面参考的工作,尽管难度很大,但只要每位医护人员都能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中落实,就会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把口腔交叉感染的概率降到最低点。

参考文献

[1]章小缓,胡雁.牙科诊疗的感染控制.广州:世图书出版公司,2005:4.

口腔感染管理制度篇8

摘要口腔科门诊患者多,流动性大,病情各异。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均在一般患者中间就诊。在诊疗过程中,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手,器械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等,尤其高速涡轮机在使用时可形成血性及唾液性气溶胶。诊室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增多,极易导致医患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的医源叉感染。因此,做好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4.046

abstracttheoraloutpatientservicepatientaremany,thefluidityisbig,theconditionvaries.patientswithchronicinfectionseeadoctorinmiddleofthecommonpatiente.indiagnosingandtreatingprocess,doctor'shand,instrumenttouchpatient'ssaliva,bloodandsoon,especiallyhighspeedturbinewhenitisused.theroomairpathogenicmicroorganismcontentincreases,extremelyeasytocausecrossinfectionbetweenthedoctorsandpatients,patientpatientseachorther.therefore,thepreventionandthecontrolsoftheoraloutpatientservicenosocomialinfectionisareveryimportant.

Keywordtheoraloutpatientservice;nosocomialinfection;preventionandcontrols

医院感染治理工作关系到医患人员的健康,尤其高危科室口腔科应值得我们大家关注。口腔科器械种类繁多,使用频率高,极易造成污染;涡轮手机,直、弯机头结构复杂,腔隙多,增加了消毒灭菌的难度;涡轮手机在停止转动的瞬间,机头内部呈负压状态,可以导致口腔中的唾液,血液,微生物等回吸入手机内部,微生物可在手机内部死角处繁殖,再次使用时回吸物就可随手机转动喷出的水雾进入另一个患者的口腔,造成交叉感染【sup】[1]【/sup】。因此,控制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是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

提高口腔科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加强医务人员感染知识的培训

必须使口腔科工作人员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口腔科在医院感染中的地位和作用,视所有口腔科患者都为感染病例,并按感染病例处理,将危险因素降至最低。组织口腔科医护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提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

加强环境管理

治疗室需每日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定时开通空气消毒净化机。每日开诊前及工作结束后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治疗区内所有的物品,以及诊室地面、工作台面、治疗椅等。每周诊室进行一次彻底清洁消毒,每月定期对消毒灭菌器械、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空气进行抽样监测,其结果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加强口腔各种器械的消毒灭菌

手机车针等耐高温器械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执行“一人一用一灭菌”的原则。手工清洗不能将手机内部及回吸物清除,因此,使用后手机空转30秒后,再清洗手机上的污垢,采用超声清洗消毒机,在清洗过程中加入酶清洗剂,以加快血,体液等污染物的溶解和分解,提高分解效果。清洗消毒后的手机采取全自动注油,塑封,然后再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真正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高压蒸气灭菌法是wHo及我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中推荐的首选方法,效果可靠【sup】[2]【/sup】。各类车针、充填器、扩大针等非一次性口腔器械使用后要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再清洗擦干后分类,独立包装,采用高压蒸气灭菌。印模材料使用后应先用清水洗干净,然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10分钟后灌模。待模型干燥后进行消毒。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

口腔科检查器械一律使用一次性物品。一次性口腔器械盒、压舌板、吸唾器、注射器、漱口杯、手套等一经使用后须遵守销毁制度,先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进行初消,然后装入有医疗标志的垃圾袋进行处理,并清点数目,送焚烧炉焚烧,做好交接登记,严禁重复使用和流入社会。

加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建立健全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

手的消毒: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口腔感染的重要载体,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为了减少手的病原微生物,降低感染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6步洗手法。必须每接触一位患者就彻底洗手,并用消毒液消毒双手,以保障医患双方安全。

个人防护:口腔科医生在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必要时佩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积极配合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对口腔科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污染消毒灭菌效果,执行监测制度等。监测工作应作为常规、定期、定点、定项目地进行【sup】[3]【/sup】。

讨论

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从一点一滴做起,医院感染治理工作关系到医患人员的健康,医院感染控制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医院的医疗质量。加强医院感染治理工作刻不容缓,尤其是高危科室口腔门诊更应值得我们大家关注。

参考文献

1郭敬珍,沈迈旗.加强口腔科消毒灭菌的规范治理[J].中国医学杂志,2004,21(1):76-78.

口腔感染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口腔临床治疗;交叉感染;预防措施

在现代临床口腔治疗中出现艾滋病、乙肝在医护患者之间互相传播的病例较为普遍,国家卫生部门开始逐渐认识到这种口腔治疗中交叉感染以及相关问题,并结合实际状况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条例以及操作规范,并对牙科治疗中所用的器械、材料以及设备进行灭菌,以此来做好口腔治疗交叉感染的预防工作。

1交叉感染的传播途径

1.1医疗器械污染导致的医护传播在临床口腔治疗过程中,会使用到很多例如洁牙机、牙科手机、拔牙器械等工具,这些器械在使用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患者的唾液和血液,若医务工作人员在治疗过程中不能进行无菌操作,用已经污染的手套去接触其他设备或者物品,就会导致这些干净的物品或者设备受到严重的污染。若其他护理工作人员接触到被污染的器械或者物品后,就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循环,从而导致交叉感染。

1.2环境污染引起的交叉感染洗牙机以及牙科手机在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受到污染水雾喷射的影响,导致其他设备或者器械受到严重的污染。医疗工作人员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牙椅位置、灯光调整、取用无菌棉球等,难免会用接触过患者的手套来接触这些设备,从而导致这些环境设备受到严重的污染,这些环境设备若不接收消毒或者隔离,医护工作人员在对下一个患者进行治疗时,重复使用这些设备,会造成医生、护士、患者之间出现交叉感染的现象,医护工作人员长期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工作,存在很大的被感染的可能[1]。所以,在给患者进行诊治时,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佩戴好完善的防护用具,坚持治疗前后科学洗手,严格执行各种灭菌和隔离制度,让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得以增强,杜绝出现交叉感染。

2口腔临床治疗中预防交叉感染的原则与实际措施

2.1做好交叉感染的管理工作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口腔临床治疗中交叉感染的预防工作,医院领导阶层要对这一预防工作进行重视,不断强化管理措施,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定期安排或者组织医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以及考核工作,让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工作责任得以增强,从源头处做好口腔交叉感染的控制和预防工作,定期对诊室内的空气、灭菌物、物品、消毒液、医护工作人员的双手进行监测。

2.2医护人员的消毒防护工作医护工作人员在日常诊疗和操作过程中,要戴上相关的帽子、工作服以及口罩等,在接诊前后都要用肥皂水清洗双手,并用流动的水源进行清水冲洗,然后使用一次性纸巾擦拭双手,这也是口腔临床治疗中避免和防止交叉感的重要措施。医护工作人员的手上的病菌大都来自于患者的唾液、血液以及牙菌斑等,这些病菌、微生物通过破损的皮肤可以直接进入到工作人员的身体;在污染过的医疗器械上生存然后传给患者。所以,医务工作人员在给患者进行治疗之后要立刻清换手套,不能一味地为了节省医疗资源而不顾安全和卫生[1,2]。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前先询问其相关病史,遇到肝炎或者结核等传染病患者时,要干个遵守无菌操作的相关规定,打磨义齿或者钻牙时,要戴上防护镜等防护工具。

2.3做好口腔设备和器械的灭菌与消毒工作医务工作人员要对口腔综合治疗台内部的水路管道系统进行定期的清洁工作,保证每日在接待治疗患者之前用消毒液对水道系统进行至少3min以上的冲洗,保证消除吸附在水管内壁四周的微生物膜,治疗台表面容易受到患者的血液以及唾液的影响,若不及时对其进行消毒,很容易造成严重的交叉感染,可以通过浓度为5%的次氯酸钠或者酸性氧化电位水进行消毒,对于光敏机的机头以及机身也要做好擦拭消毒的工作。

2.4限制唾液、血液以及分泌物的扩散工作在对口腔牙盘、系唾器、口腔内窥镜内部的摄像手柄等一次性器械进行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微生物的扩散工作,让患者接受结呀或者高速手机治疗前使用含漱液进行漱口。有条件的患者进行牙体治疗前先进行洗牙,使用橡皮障来减少血液或者唾液污染的气雾,也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患者的口腔黏膜以及其他组织所出现的创伤。医务工作人员在进行诊疗时,不能用双手直接触碰衣柜、电话以及其他物品,拔下的患者牙齿、医用废弃物不能让患者外带,患者摘下的义齿也不能随便放置,可以放在专用器具中,接受过治疗之后要对口腔进行彻底冲洗。

2.5做好口腔诊室的消毒与防护工作口腔临床治疗中造成感染的主要因素的空气细菌污染,通过超声波洁牙、高速牙钻钻牙、义齿打磨所产生的粉尘以及气溶胶会释放到诊室内的空气中,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医务人员更容易造成感染,所以,对诊室进行消毒工作十分必要和重要,要尽可能地设置档次较高的口腔综合治疗台,在诊室内部安装等离子空气消毒器、静电吸附式的空气消毒器,保证诊室在早晨、中午和下午各通风1h,在无人的状况下使用紫外线进行消毒[3]。患者在接受口腔治疗之前,要使用漱口液进行漱口。地面没有污染时,可以使用清水或者含有清洁剂的水进行拖地,在传染病流行时期,采用有效氯喷洒地面或者用消毒液进行擦地。

口腔临床治疗中的交叉感染是现阶段口腔医务工作人员和患者所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交叉感染的影响十分巨大,要想从根本上避免或者减少这种感染的发生率,医务工作人员就要对相关的设备或者空间做好消毒和管理工作,严格遵守相关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从而来提升现阶段空腔临床治疗水平,保证患者、医生以及护士的人身健康。

参考文献:

[1]邓小虹,武迎宏,罗薇,等.口腔器械灭菌方法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01):38-41.

口腔感染管理制度篇10

1.1主观因素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规章制度不全,此外,缺乏对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1.2客观因素口腔科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是直接接触传播。正常人体口腔内含有大量的细菌,而口腔诊疗环境是污染环境,口腔科的很多技术操作都是创伤操作,因此,造成院内感染的几率很大。口腔科的器械种类多,使用的频率高,周转快,极易造成污染,消毒灭菌也难,加之机头的结构复杂,腔隙多,也增加了消毒灭菌的难度,易导致口腔中的唾液、血液、微生物在机头的死角处繁殖,再次使用时喷出的水雾进入另一患者的口腔,会造成交叉感染。

2口腔科的消毒、灭菌原则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口腔诊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及材质特点,选择适宜的消毒或者灭菌方法,并遵循以下原则:

(1)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2)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的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进行灭菌处理[1]。

(3)接触患者完整黏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进行消毒。

(4)凡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5)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6)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当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患者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一个患者应当更换一副手套并洗手或者手消毒。

(7)口腔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8)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分开,布局合理,能够满足诊疗工作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基本需要。

(9)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后,应当及时用流动水、酶洁液彻底清洗,其方式应当采用手工刷洗或者使用机械清洗设备进行清洗,清洗后的器械应当擦干或者采用机械设备烘干,应对口腔器械进行维护和保养,对牙科手机和特殊的口腔器械注入适量专用剂,并检查器械的使用性能。根据采用的消毒与灭菌的不同方式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包装,并在包装外注明消毒日期、有效期。牙科手机和耐湿热,需要灭菌的口腔诊疗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的方法进行灭菌,或者采用环氧乙烷等其他灭菌方法进行灭菌。对不耐湿热,能够充分暴露在消毒液中的器械也可以选用化学方法进行浸泡消毒或者灭菌。在器械使用前,应当用无菌水将残留的消毒液冲洗干净[2]。

(10)每次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秒,减少回吸污染。

(11)口腔诊疗区域内应当保证环境整洁,每日对口腔诊疗室、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每日定时通风或者进行空气净化;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每周对环境进行1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12)必须使用具有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一次性医疗用品。

(13)口腔科医务人员常年暴露在高危的操作环境中,应坚持每年进行1次健康体检,并接种免疫疫苗。医务人员在操作中要有必要的屏障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