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选择十篇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选择十篇

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选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1:00

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选择篇1

一、研究现状

针对民营企业抓住国有企业改革的契机进行融资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关注如何改善并购融资环境、增加融资工具等方面。经知网搜索,近五年来,基于民营企业管理视角的、研究并购融资方式的成果较少。马志博对德隆企业在并购扩张中采用的融资方式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其并购融资的选择策略;廖涛以江苏省沙钢集团的并购为例,提出了民营企业围绕核心竞争力展开并购的方法;周琳媛比较分析了中西方的融资方式,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管娜针对中国民营企业在并购融资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企业外部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解决问题的建议;涂永伟为浙江民营企业并购上市的并购策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并购融资方式选择的研究上,梅耶(mayer)的啄食理论(peckingfinancialordertheory)认为:内部融资是并购的最优融资方式,债务融资其次,股权融资再其次。因此,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在并购时无交易成本的内源融资当然是首选;把交易成本较低的债务融资作为第二选择;而对企业要求条件最多、最苛刻的股权融资才是最后的选择。尽管啄食理论在西方得到了普遍印证,但在我国却截然相反。许跃辉对20012004年沪深两市36家民营企业融资方式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民营企业强烈偏好的融资方式是股权融资:选择外源融资的比例(91.26%)远远高于内源融资(8.74%);选择股权融资的比例(42.37%)远远高于债券融资(5%)。显然,研究结果与啄食理论相违背。在解决长期资金需求方面,民营上市公司更偏好股权融资,而不考虑选择内源融资和长期债权融资这两种方式,融资方式的成本效应更不会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去考虑。然而,以上研究都没有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对民营企业并购中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进行探讨,本文拟为并购企业融资后能更好地发展提出财务管理的建议。

二、民营企业并购融资方式个案分析

(一)三六五网员工融资个案

2014年6月,中国证监会了《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到10月份就有海普瑞、特锐德、大北农、三安光电等20多家上市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员工持股计划。大北农公司控股股东邵根伙自掏腰包无偿赠与的股票构成员工持股计划的主要来源,成为《指导意见》中新增的股东自愿赠与方式的首个案例。2014年11月3日,三六五网(300295.SZ)的员工持股计划也华丽现身,将员工自购市值与4位实际控制人赠予市值的比例设置为1∶2,无偿赠与360万股,占全部关联人当时所持股份的近10%。赠与比例空前,既保护了员工的持股风险,又激发了核心员工工作的使命感与积极性。公司委托浙江浙商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管理本员工持股计划,为公司的长久发展打下了牢固的激励基础。本案例的融资方式属于民营企业并购中的哪一类方式?该方式是否有利于民营企业财务对其进行管理和风险控制呢?

(二)民营企业并购融资方式的财务管理作用

债务融资、股票融资或债务融资与股票融资相结合是民营企业并购中常见的三种融资方式,三种方式对并购后的企业财务状况产生的影响如下。

1.债务融资方式的影响

企业在并购交易中,如果完全使用债务融资完成,并购企业与新收购的企业将共同承担由此产生的所有新债务。该融资方式对并购企业财务的影响主要是:融资企业的权益报酬率随债务比率的提高而升高,杠杆效应是并购企业对债务融资感兴趣的原因。要把这种杠杆效应带来的利益发挥到最佳,必须依靠经验丰富、经营精明的融资企业家和严谨的财务管理制度。因此,并购企业必须对债务融资对财务状况的影响进行分析。

2.股票融资方式的影响

企业并购时如果选用股票融资的方式进行,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1)在进行并购期间,由于增加了股权数额,股东每股赢余的股值可能会被稀释;2)如果通过股票方式融资,在此股票交易过程中,可能会误导投资者认为并购企业的股票价格高于其股票价值。因此,股票融资方式的积极影响是增加投资者的信心,投资量增加,企业并购获得足够资金;消极的影响是,投资者被稀释的回报会对企业的信誉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3.债务融资与股票融资相结合方式的影响

从上述两种企业并购的融资付款方式对财务状况影响的分析可见,即使企业并购时采取以债务融资与股票融资相结合的方式来支付价款进行交易,积极与消极的因素也同时存在,对并购之后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也是双刃剑。此外,并购的动因、并购价款的支付方式、企业支付价款的能力也会影响并购后的业绩,且这三种融资方式的影响还可能被所使用的融资方式放大。两权相害取其轻,相对而言,并购时对民营企业的财务状况更为有利的融资方式是债务融资。

(三)三六五网员工融资个案的财务管理分析

债务融资包括社会和个人资金(如职工个人持股等)、企业自留资金、金融机构资金、其他企业和单位的资金、境外资金等。在这些债务融资的资金来源中,只有企业自留资金和职工个人持股可以通过民营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进行控制,其他外部资金难以通过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来控制。企业自留资金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企业资本积累和增值,主要包括未分配利润、资本公积金和盈余公积金等。与国有企业相比较,我国民营企业由于资本金不足、成立时间较短、积累少、增值慢等原因,大部分不拥有自留资金。这并非民营企业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少,根本问题在于会计科目不健全、财务制度不完善,从而造成企业账面自留资金少。三六五网融资采用的员工和社会个人资金的个人持股方式,是符合啄食理论的企业内部融资方式,是较可行和有益的债务融资方式。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分析,分析发现,员工持股计划不像股权激励计划那样,会给企业和员工带来成本压力。虽然公司委托浙江浙商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员工持股计划,但是从具体运作来看,上市公司的企业财务与员工持股计划并没有关系。也就是说,上面分析的债务融资在财务管理上的消极影响显而易见,该融资方式不能发挥财务杠杆对融资风险进行控制的作用。因此,将融资置于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之下,探究财务杠杆对中国民营企业并购中与公司利益绑定在一起获益的员工持股计划的作用非常重要。

三、基于财务管理的民营企业并购融资方式的思考

企业并购是耗资成本巨大的一项投资活动,欲并购的企业必须为筹措足够的并购资金处心积虑、周密调整资本结构,精密策划融资方案。首先,作为企业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并购融资,必须遵循一般融资的原则,还要保证并购后企业的资本结构合理;其次,要考虑非同一般的企业融资行为并购融资,必将会对并购后的企业财务状况及权益价值产生诸多影响。因此,在融资决策的过程中,并购企业要根据具体情况,请专业人士分析融资方式的不同和融资结构的调整可能会对并购后企业未来收益成本、财务状况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审慎选择适合企业自身情况、与并购项目匹配的融资方式。

(一)融资方式的成本分析

并购企业的财务成本计算将变成两类,一类是并购融资主要涉及的个别资金成本计算方法,一类是一般经营条件下或投资项目下的成本计算方法。这两种计算方法没有太大区别,其区别在于:在进行融资成本分析时,并购融资项目所涉及的融资方式远远超过一般融资项目。因此,更应该侧重于加权平均。

(二)基于成本分析的融资原则

融资方式的选择决定了并购后企业的资本结构、成本与收益的效率。因此,并购企业要严格遵循先内后外、先简后繁、先快后慢的融资原则,综合融资成本、企业财务风险以及并购后资本结构等要素进行分析,审慎选择。

(三)对民营企业并购中融资方式选择的建议

1.考虑企业的内部积累

遵循上述先内后外的原则,并购企业选择具有融资阻力小、保密性好、风险小、不必支付发行费用、不必为企业保留更多融资能力等诸多优点的内部积累融资方式实属上乘。但同时也必须考虑选择匹配的外部融资方式(如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作为完备的策略,以此解决并购企业内部积累资金有限,并购资金量缺口很大的问题。因为贷款融资具有成本低、保密性好、弹性大、速度快等优点。当然,这是并购企业本身必须信用等级高才可能行得通的外部融资的绝佳途径。

2.通过证券市场发行有价证券获取融资

尽管证券市场发行的有价证券具有成本高、保密性差且速度慢等诸多缺点,但是该途径可以筹集到数量非常可观的资金,因而在企业并购活动中仍然是强有力的、并购企业可最后考虑的融资途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该融资途径的债券发行成本低于股票的发行成本,从财务管理的成本核算角度来看,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良的股市影响。因此,在选择顺序上股票次于债权。如果企业在自有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不得已要通过证券市场选择融资方式,应考虑两方面:1)债券融资能发挥债务资本的杠杆作用,有利于进行企业的并购,且能取得更高的收益,因而将债券融资的发行作为首选,发行股票次之;2)债券融资将带来过高的债务比例,以负债完成的融资交易,同样存在与并购企业通过债务融资避免股权价值稀释的初衷相违背的结局,使企业经营风险增大。因此,并购融资企业在选择债务融资方式时,应当特别重视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核算会计成本,在发挥利益杠杆的作用与可能升高的负债比率之间寻找到规避风险的最佳决策点。

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选择篇2

【关键词】微型企业;融资;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032-02

一、微型企业的概念

无论从相关制度,还是学术研究等方面,我们对于微型企业尚无标准定义。大家主要通过三方面对微型企业的定义进行阐述。首先是2003年《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的文件,它有对我国大中小企业的标准进行了阐述,按此标准,可认为微型企业从属于小企业,且是小企业中最低端的那类;其次是相关学者对微型企业的阐述。相关学者指出微型企业是由一般家庭或个人建立的、员工不超过7人的小型企业;再次是国外学者对微型企业定义的阐述。美国国会在《微型企业自力更生法》中规定,微型企业既是由低产家庭创立、经营的员工人数低于10人的小型企业。据上述对微型企业的界定,再结合中国实际,文章可将微型企业界定为:具有法人资格,雇员在15人以下且资产总额在200万元以下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个人或家庭集体的经济组织。这类企业具有产销高度统一,雇员少,自主经营,家族管理为主,在国民经济中不占垄断地位等特征。

二、微型企业融资的概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企业发展的环境已经迅速随之改变。虽然我国中小微型企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里极具发展潜力的力量,可作为企业壮大关键之一的融资问题一直束缚着企业核心的更好发展。2011年,在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秋季报告会上,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指出,中国微型企业经营相当困难,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2012年,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融资难是我国四千万中小微型企业正遭遇的主要问题。七成以上受访的中小微型企业预计在未来六个月内将基本无利润甚至可能小幅亏损。中国四千万中小微企业创造商品总值大约占我国GDp的六成左右。可工信部的数据表明,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2.9年,相当于每分钟平均有两家中小微型企业倒闭。大多中小微型企业都有长期贷款没着落、短期贷款缺口较大等困难。可见,融资不畅早已成为微型企业发展的短板。

三、微型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微型企业融资难是长期存在的客观现象,各级政府一直都高度重视,也在不断加大对微型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融资难的问题有一定缓解,但尚未得到彻底解决。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一)融资途径不足

相关调研显示,微型企业的融资途径一般由银行信贷、民间借贷两大类,多数企业以银行信贷为主。七成企业拥有两种或以上的融资途径。五成微型企业将民间借贷当做第二种选择,仅有少数企业以股票发行,外部自然人或企业入股的途径直接融资。有九成微型企业指出,现在仍然以银行贷款当做主要的融资途径,且银行信贷资金占其所有资金的比重还将会有一定提高。在向银行贷款难的背景下,三成调查者表示对短期的小额融资将会先从亲朋好友那借用,约五成的微型企业采取民间借贷的途径。

(二)融资代价过大

我国大银行对微型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会上浮30%上下;中小银行的上浮比例大约在30%至50%不等;农村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大约在50%到100%;若微型企业无抵押品,它们通常要向担保公司支出3%至5%的操作费,且原本要由担保公司向银行支付的20%的风险保证金,也会被转嫁到微型企业身上,使其只能获得申请贷款额的80%的融资资金,还要向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若微型企业办理抵押,就要支付抵押评估及登记的费用。所有融资成本并起来,综合成本大约达到15%到20%。据《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秋季报告》表明,2011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率只有6.05%,何况小微型企业的利润率只有3%左右,可见微型企业融资成本之巨。

(三)微型企业自身的不足

微型企业的管理基础较薄弱,一般普通缺乏较好的公司治理环境,自有资金不足,资产负债比例失衡,内部管理混乱,信息不够透明,资信度较低,财务制度不足,可抵押资产不多,盈利模式不健全,经营风险较大,技术水平较低,它们往往难以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这些都降低了微型企业直接向银行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微型企业的融资困难还受其本身经营决策的约束,譬如微型企业还受到楼市、股市、石油和煤炭市场及黄金白银市场等投机行为的驱使,将资金挪去投机,进而导致其实体经济缺乏资金。

四、对微型企业融资方案的思考

(一)拓展微型企业融资渠道

我国应不断扩大微型企业短期融资券、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的发行规模,积极稳妥发展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相关融资工具,继续推动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的建设,优化微型企业股权质押的融资环境,以及积极发展微型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信用保险。与此同时,还应紧抓国家推出创业板这一良机,踏实加强上市培育力度,积极发挥财政资金之引导作用,充分利用财政扶持企业上市专项引导资金,鼓励并扶持一批优质微型企业到创业板直接融资。

(二)加大资金供给量

我国应建立部级、省级、市级微型企业融资的补助资金,以用于微型企业融资信用增进及融资费用的补助,尽量让微型企业融资成本与大中型企业相当。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一百万元以下的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及予以定期考核。对微型企业贷款的余额与客户数量超过相应比例的金融机构,在网点设置、机构准入、不良率考核等方面适当放宽标准。建立并逐渐完善银行新增微型企业贷款的激励体系,定期考核微型企业的贷款增量,对收效显著的金融机构给予相应奖励,促进金融机构增大对微型企业贷款的资金投放量。

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选择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途径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他们的经营环境并不理想,尤其是企业的融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广大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前我国的融资服务链还不完善和融资体系尚不健全;另一方面,我国的中小企业本身也存在许多不足和先天的缺陷。其中中小企业的融资缺陷已成为其创新发展的最大阻力。因此当务之急是必须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为他们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改善和创新融资方式,建立一系列新的融资品种供中小企业选择。

目前国内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采用的融资方式有股权性融资、债权性融资、企业保留盈余三种,此外,还有项目融资、政府基金等方式,这些方式之间虽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在企业进行融集资金方面却有着紧密的互补关系,因为每种融资方式都有着不同的融资工具,而企业使用这些融资工具却不能孤立、单独地使用。

一、企业融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分析

1、企业融资活动实施的变化影响融资是企业为保障正常运营和发展的需要,以其自有(有形和无形)资产的增值能力或增值潜力价值为担保,通过参与资本市场的金融交易,获取一定资金的资本经营行为。融资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所谓融资管理是在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前提下,为实现融入资金的成本与风险的双重控制,企业通过风险分析选定可行的融资战略和选择相适应的融资模式,从而建立更有弹性的资本结构。

2、企业融资活动在资本市场中的劣、优势比较分析中小企业在传统的资本市场上处于相对弱势。其弱点导致在融资上与大企业相比有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首先,中小企业处在资本市场的不对称信息的弱端。中小企业一般处于初创阶段和发展阶段,规模小、资金实力有限,市场认知度较低,导致资本市场对其未来的判断不确定性较高,投资风险大。其次,中小企业大都处在发展初期,自身资产的杠杆价值较低,导致无法满足传统间接投资市场对其资产担保的要求,从而获得银行贷款或其它借贷资本的投入。最后,中小企业的初创特性决定其参与直接投资资本市场可能性极低。特别是由于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公司治理体系,它们很难像大企业通过公开的资本市场获得直接投资。尽管如此,但却倍受新兴风险投资市场的青睐,这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正处在高速发展扩张时期,其发展前景广阔;中小企业是当今技术创新的主要生力军;另外中小企业的市场开拓和企业规模扩张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

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家之间存在双向选择的关系。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进行评估和考察时,主要关注的是管理团队、商业模式、产业。中小企业能否吸引风险资本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内在价值、条件是否能满足风险投资的评估标准。中小企业在选择风险投资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首先,风险资本融资时机的选择。分清影响企业现金需要量和时机的事项和因素,了解他们可能的运作方式。对企业本身而言,尽可能保持多的现金流,尤其是营运现金流的净值,因为这反映了企业在短期内的自我生存能力和再融资能力。其次,在选择风险投资家时,一要看负责项目的合伙人,二要看这个VC一贯的处事方式,三要看他积累的整体资源。再次,获得风险投资的同时也获得了风险投资家的增值服务,同时也会损失一部分企业控制权,中小企业应该判断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在风险资金的获取和控制权的损失之间进行权衡。最后,要选择适合的退出时机与方式。风险资本退出的时机与方式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收益及以后的发展。实证表明,退出方式的不同形式和风险投资回报不仅依赖于公司具体特性,而且还依赖于现金流的分配和控制权。

二、从现阶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要获得自身发展所急需的资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

1、信贷支持

向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体制方面的种种原因,加上受“抓大放小”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商业银行一直以来把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忽视了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业务沟通和联系。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国家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各商业银行也结合各自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办法和措施,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加强信贷管理,主动联系、培育和扶植了一批有前途、有信用的中小企业客户群。

2、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是企业获得发展所需资金的最佳途径。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传统的证券市场门槛实在是太高,而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尤其是具有高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的香港创业板市场的要求则相对较低,它在服务对象、上市标准、交易制度等许多方面都不同于主板市场,具体来说它对于企业的股本总额的要求可以少于5000万港元;开业时间可以少于3年;不设最低盈利要求;最低公众持股量为总股本的10%等。据统计,2001年中国内地企业香港上市集资180亿港元,其中中小型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在内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额,超过了内地股市的同期集资额。

3、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在国外较为普遍,而我国目前这方面的业务量还很小,在资本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不及美国的1%,约为韩国的1/10.简单说,融资租赁是设备购买企业向租赁公司提出融资申请,由租赁公司进行融资,向供应厂商购买相应设备然后将设备租给企业使用,从而以“融物”代替“融资”,承租人按期交纳租金,在整个租赁期间,承租人享有使用权,同时承担维修和保养义务。由于在多数情况下出租人在整个租赁过程中就可以收回全部的成本、利息和利润,所以在租赁期结束后,承租人一般可以通过名义货价的形式花少量资金就能够获得设备的所有权。在融资性租赁中,还有一种特殊形式——返租式租赁:企业将其所拥有的设备出售给租赁公司,获得企业发展所急需的流动资金,再与租赁公司签订租赁合同,将设备租回来继续使用。这实质上是企业通过暂时出让固定资产所有权作为抵押而获得信贷资金的一种新的融资方式。总之,融资租赁是一种以融资为直接目的的信用方式,它表面上是借物,而实质上是借资,并将融资与融物二者结合在一起。它既不像一般的银行信用那样借钱还钱,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信用,而是借物还钱,以租金的方式分期偿还。

4、民间资本

2001年12月11日,国家计委在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的同一天下发了《国家计委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的文件,首次明确提出了“一放三改”的思路,即放宽民间投资范围、改进民间投资的服务环境、审批环境与融资环境。目前,我国民间资本总额十分庞大,仅浙江一省民间资本已达5000亿元,其中3500亿元因缺乏市场准入通道而不得不滞留银行。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及相关政策制度的滞后,再加上融资渠道不畅、法律保障不明确等原因,使得在福建、广东、浙江等私营经济发达的省份,以民间融资为特征的地下金融市场异常活跃,甚至成为当地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民间资本介入融资市场一方面丰富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并且具有融资速度快、资金调动方便、门槛低等优势;但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各种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加大了民间融资行为的金融风险和金融欺诈的可能。

三、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保持充足的现金流现金流是企业保持资产流动性和持续发展的动力,现金流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筹资决策、投资风险、信用水平和企业价值等。保持充足稳定的现金流、尤其是营运现金流的净值,能够表明企业产生正收益的能力和成长的潜力,有利于中小企业降低破产风险和投资风险。

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选择篇4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自然垄断产业存在着资源稀缺性、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及成本的弱增性,因而某种产品由一家企业生产比多家企业共同生产有效率。传统经济理论还认为,私人垄断企业会通过制定垄断高价侵害消费者的利益造成市场失灵,这就要求自然垄断产业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基于上述理论指导,而且考虑到财政收入、就业状况及国家安全等因素,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我国电信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由邮电部独家垄断经营。邮电部既是国家电信政策的制订与监督者,又是具体业务的经营者。具体表现为:在投资建设上,主要依靠国家投资,通过行政法规力量排斥了外资与民营资本的介入;经营机制上,沿用计划经济思路,运用行政权力决定企业的人事、分配等诸环节;价格形成上,不考虑业务特性,而由政府按成本加成定价法统一定价;企业目标上,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而更多地考虑行政性目标;等等。这就决定了这种垄断是一种以政企合一为特征的行政性垄断,有别于基于技术原因或特定的经济原因而形成的自然垄断。因此我国的电信产业实质上是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行政性垄断,这种具有超经济的强制性和排斥竞争的封闭性等特点的行政性垄断不仅导致了生产的低效率,而且还引发了分配的低效率,使得电信产业的民营化改革迫在眉睫。

二、民营化改革改善电信产业效率的内在机理分析

由于行政性垄断的存在,造成了社会效率的损失及我国电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低劣,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将逐步介入,开放的国际市场是不允许行政性垄断继续存在的,因而必须通过民营化改革破除电信产业的行政性垄断,以达到消除电信产业低效率的目的。

通过民营化改革,引入外资与民间资本,从而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以往管理国有电信企业的旧体制不再适用于对各种经营主体的管理,因而必须进行管制体制改革,将政企合一的政府管制体制改革成为政企分离的政府管制体制,使政府从以往直接干涉电信企业经营活动过渡到通过完善的法规间接控制企业市场行为上来,即通过倒逼的方法,迫使政府进行管制体制改革[3],实现电信产业内以政企分离为特征的新型政府管制体制的建立,达到破除行政性垄断的结果。行政性垄断的破除有利于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使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将会促使企业自觉进行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且,竞争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不完全的信息世界中发挥一种信息发现机制,打破信息的垄断,使企业按照边际成本或平均成本定价,实现分配效率。最终实现消除我国电信产业低效率,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目的。即通过民营化改革,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企业经营主体,进而引发政府管制体制改革以破除行政性垄断,从而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达到消除电信产业低效率的目的。

三、电信产业民营化改革的实现途径

借鉴国外电信产业民营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国电信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笔者认为,电信产业民营化改革的有效实现途径应包括上市融资、成立合资企业、国有民营、转让部分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及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等。

(一)民营化改革的实现途径比较

不同的民营化实现途径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如表1所示:

由于优劣势上的差异,因而,不同的民营化实现途径,在电信产业的民营化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上市融资是电信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发展民族经济要求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及早地进入电信产业,对外资进入的限制使得合资成为外资进入的主要形式,而国有民营只能是一种过渡性形式,转让部分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只能作为一种辅形式。

(二)多种民营化途径的组合运用

尽管各种民营化途径的重要程度不同,但我们也不可能指望选择一种途径,而应该通过将多种途径加以组合运用,来实现民营化改革的各种目标。原因在于:(1)正如前面分析的,不同的实现途径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只有通过组合运用,才能实现各种途径的优势互补。如让外商和员工同时持股,可同时享有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与引入国外先进生产管理技术的双重好处。(2)不同业务存在技术经济特征的差异,单一的民营化实现途径难以确保各领域的民营化改革成功,如采用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的方式,虽然小型民营企业经营机制灵活,有利于增值业务领域的繁荣,但由于其投资能力相对不足,难以在基础电信领域发挥有效作用。(3)只有组合运用各种民营化实现途径,才能使公众、民营企业、外商等各种产权主体进入电信产业,真正实现电信产业产权主体多元化,进而促进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的实现。

笔者认为,多种民营化实现途径的组合运用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分析: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对于电信产业的各个层次,均可以采用各种途径的组合运用以实现民营化改革。对于整个电信产业而言,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业务领域采用不同的实现途径,如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通过上市融资方式实现其民营化,而增值业务可以通过鼓励新的民营企业进入的方式实现其民营化目标;对于同一电信业务,也可以采用多种实现途径,如增值业务领域,可以通过同时采用鼓励新的民营企业进入、成立合资企业、将部分国有企业承包或出售给民营企业经营等途径来实现民营化改革目标。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实现途径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如对于基础电信领域,开始可以通过使原国有垄断电信企业上市融资实现其民营化改革,但随着技术、需求等因素的发展变化使得多网竞争成为可能及民营企业实力的增强,可以适当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基础电信领域参与竞争。

(三)按电信业务特性实行民营化改革

要确保我国电信产业民营化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电信产业的健康成长,需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对电信业务进行分类,进而改变以往大一统的管理方式。对《电信条例》附录进行第二次调整后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对全部业务进行了重新归类,分为第一类、第二类基础电信和第一类、第二类增值业务,将有助于我国电信产业与国际现行做法相接轨。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借鉴上述分类法,依照自然垄断程度将电信业务进行归类,分为强自然垄断、弱自然垄断和竞争性业务。对于强自然垄断业务,由于其规模经济性显著,也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引发的巨大浪费,应该由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进行双寡头垄断经营,并可考虑电信和广电相互进入,运用已有的广电网开展本地电话业务的竞争,投资需求的巨大性决定了通过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实现此类业务的民营化改革目标是最佳方式,因为民营企业还不具备进入的实力。对于弱自然垄断业务,如移动通信业务,可在原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经营的基础上,再引入数家运营企业,实现多寡头有效竞争格局,而且部分民营企业也已具备进入的实力,因而可通过电信企业上市及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方式,实现此类业务领域的民营化改革目标。而对于竞争性业务,应该对其放松管制,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除上述途径外,还可通过成立合资企业、国有民营及转让部分国有资产等方式实现该业务领域的民营化改革目标。但为了避免过度竞争带来的严重后果,应对进入企业的最小规模加以限制。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行政性垄断导致了我国电信产业生产与分配的低效率,使得民营化成为其改革的必然方向。由于不同的民营化改革途径有不同的优、劣势,不同的电信业务领域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并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因而通过对电信业务的合理划分,通过多种民营化改革实现途径的组合运用,更有助于民营化改革目标的实现。

民营化改革必须进行相应的政府管制体制的改革,以实现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如何进行有效管制,确保民营化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将是笔者下一步研究的工作。此外,由于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历史阶段,电信产业民营化改革必将受到较多因素的制约,比如:电信管制法规体系不够完善;阻碍改革的力量存在;市场发育并不成熟;民营化改革实现途径有待进一步探索等等。如何突破上述因素的制约,循序渐进地实行民营化改革也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国务院体改办国际体改中心.全球民营化发展趋势[J].经济工作导刊,2002(7).

〔3〕王俊豪.英国自然垄断产业企业所有制变革及其启示[J].财经论丛,2002(1).

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选择篇5

众所周知,一个成功的国内资本市场应具有以下一些特征:有足够的证券发行者和机构投资者,有严格的信息批露标准,以便于投资者对证券进行投资收益与风险评价;有标准的交易票据和交易手段,以便于交易的进行和市场流动性提高;能实现较低的税收和交易成本;有严格的监管制度,能做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对泄露内幕信息、制造虚假信息者和操纵股市者进行严惩等。而我国现今的股市,虽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有了一些规模,也立了法,已有法可依,但尚是一个不规范的、投机大于投资、非理性的股市。造成这种状况有多种原因:

一、对实行股份制和开办股票市场,急于求成,缺乏认真研究,选择模式不当。从西方发达国家股市看,一种以美英为代表的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虽然越来越多,但都没有摆脱追求高流动性和短期效益的弊病,投机性很强。另一种以德、日为代表,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法人投资,法人投资有一种战略眼光,能着眼于对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注重对企业的管理,而不是像美、英的法人投资者那样追求短期效益。当时,我国发展股市如选择德、日模式,情况就会比现在好得多。二、我国股市仓促上马,立法滞后。1998年底,才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立法滞后,也是造成目前股市不理想、不规范的一个原因。

三、舆论和导向失误。在《证券法》公布前,理论界和舆论界只宣传股市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有利于企业从股市筹资,而不重点宣传股市首先要:“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应当遵守自愿、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因而将股市引入仅仅是“筹资和圈钱场所,使好多股份制企业老总不把投资者作为“上帝”,而看成是“阿斗”,不给投资者以应有的回报。《经济日报》记者陈剑夫同一位准备上市的企业老总聊天,问他为啥要争着上市,回答是:“这钱不一样,等于是白白拣来的,花起来没有还贷压力”(见1998年8月2日《经济日报》“募资使用叫人难放心”一文)。

四、信息披露失真。有些上市公司在财务上搞虚假包装,以欺投资者上当,使股民投资权益遭受损失,逼着投资者只好进行短期投机。最为典型的是红光公司,编造虚假利润达1.57亿元,骗取了上市资格,使广大投资者上当,遭受了巨大损失。

五、严格规范监管缺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使内幕人员和大户联手操纵股市有宽松的环境。我国《证券法》第71条、184条明确规定:“操纵证券交易价格……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5倍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多年来,我国股市上大户做庄、联手操纵哄抬股票价格,从中获得取暴利,广大小股民遭殃的事例屡见不鲜,至今对违规联手操纵的违法案例处理的很少。

六、我国股市投资者主要是4400万投资者散户。据上海证交所的资料,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公众股民散户占94%,机构投资者只占5%,自营者占1%。在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股市中,大量的机构投资者的退休养老金、保险基金、银行信托基金和投资基金等拥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占股市的50%以上。在每天的股市交易额中,2/3的交易额是由机构投资者进行的,因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股市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我国目前以散户为主的股市存在着很大弊病:一是投机性强,换手率高,频繁的股票交易,导致股市狂涨狂跌;二是缺乏参予股市经验的散户,往往成为股市的牺牲品,大户的“美中餐”。据《中国证券报》调查,1994年-1998年股市中赔钱的户占50%-60%,多是散户。三是股市中散户多,缺乏众多的机构投资者,不利于参与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通过上述分析来看,要做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使股市稳定发展,除了必须端正、办好资本市场的指导思想,牢牢树立投资者—股民是“上帝”的观念,坚决摒弃股民是“阿斗”、“圈钱的对象”的错误观念;证券监管机构除必须依法履行监管职责、严格进行监管外,还要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把我国目前散户为主的资本市场早日改造成为机构投资者为主的资本市场。

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能减少和降低小投资者、小股民的风险。通过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允许机构投资者通过发行基金、债券、信托投资等方式把城乡居民和小股民手中的钱吸引进来,由机构投资的专家进行投资组合,既能减少投资风险,又可给投资者以较多回报。二是机构投资者采取“直接介入”,或“挑选优胜者”进行“间接介入”,以发挥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远比小股民的作用大。三是股市中机构投资者比重越大,股市发展越稳定,但这里有一个先决条件,证券监管部门必须对机构大户在证券市场中的运作严格进行监管,谁违规操纵股市必须严惩,要引导和鼓励机构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战略投资,注重对企业的管理,追求长期效益。三是发展众多的机构投资者,有利于增强股市发展的稳定性。德、日的证券市场并没有多大的交易量,但这两个国家已发展到了能与美国抗衡的地步。过去,我国股市追求交易量和股民人数,这是片面的。如何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我的思路是:必须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处于长线商业银行、短线投资银行(其中特别是投资基金)不协调跛足状态下运转。据我测算,1997年底,我国投资银行业总资产(系证券业)仅为2055.5亿元,只及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66228亿元的3%;投资基金总资产为100亿元(系1998年底数),只及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的0.1%。1997年底,美国银行业总资产为47000亿美元,基金业总资产也达到45000亿美元,美国投资银行多达一万家,其中美林公司和摩根—斯坦利公司总资产就已达到4100亿美元以上。相比之下,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投资基金业还处于弱小的地位,是难以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要着重发展资本市场要求的,也难以适应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资产重组、资产运营、资产证券化需要的。发达的资本市场必须有发达的投资银行业,资本运营即资本的市场化运营,包括企业兼并、收购、分拆、破产、重组、股份制与股票上市等操作方式,都是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企业改制、企业股权证券化和债权证券化就是依靠投资银行业中投资银行家、金融工程师运用专业技术和金融工具帮企业筹划设计完成的,企业资本运营、兼并、重组和基金业的发展离开投资银行家是寸步难行的。我国国有工商企业巨额的(约在3万亿元)闲置存量资产,如果没有强大的投资银行业加以重新组合和证券化,要想较快搞活也是不大可能的。由此可见,为了早日改变目前投资银行业处于弱小地位的状况,为了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必须把加快发展投资银行业和机构投资者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

作者认为,只要开拓思路,采取压长补短的多途径发展的策略,就能扭转投资银行和机构投资者处于短线的局面。现对加快投资银行业和机构投资者发展提出以下七个可供选择的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加快发展投资银行业和机构投资者,必须十分重视从现有国有商业银行中挖掘潜力。因为,原来国有四家专业银行按行政区划广设机构,现在向商业银行转轨,要撤并机构、减员增效,在此形势下,采取压长线补短线的策略,加快投资银行业和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有可供选择的三种发展途径:一种是从现有国有商业银行总分行抽调一部分高学历、高智力的人员筹组新的总分行制的四家大型的国有投资银行机构,为发展资本市场、为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第二种是修改《商业银行法》,允许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向全能化银行方向前进,看来,在加入wto日益临近的情况下,这一步改革走得越早越主动。从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看,全能银行可为企业提供从银行贷款到证券融资的全面金融服务,还通过参股、控股控制企业,参与企业决策,形成了紧密型的银企关系。但银行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仍然严格遵循市场规则,只有那些效益好、信誉高的企业才能获得银行的融资,并得到银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对于长期经营亏损的企业,银行必定会主持、监督其实施破产,以实现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德国银企业之间关系密切但不相互过度依赖,银企关系通过市场规则进行约束,而政府不进行干预。德国的全能化银行制度值得我国进行借鉴。第三种是在暂不修改《商业银行法》条件下,得允许国有商业银行成立附属的投资公司,采取投资银行办法,承担搞活1996年以来新的逾期不良贷款的任务,因为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并没有承担起上述任务。

第二个途径是,商业银行要积极发展和办好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中外合资投资银行,还应允许那些办得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筹办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为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投资银行的全面金融服务。第三个途径是加快制定《信托法》,要鼓励信托投资公司的发展,使信托投资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第四个途径是要允许省市地方政府发展一批小型投资银行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小型的投资银行机构要为众多的不以上市为目的的中小型企业的资产重组、并购、投资顾问、财务顾问、项目融资等进行全面的服务。广大中小企业是投资银行开拓业务的广阔天地,是一个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这一点应引起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选择篇6

关键词跨国公司融资偏好原因分析

一、跨国融资概述

(一)国际融资含义

国际融资是指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资金需求者和供应者通过不同途径在国际进行融通资金的活动。国际融资的当事人主要有:资金供应者、资金需求者和金融中介人。包括:一国政府与别国政府或别国银行之间,国际金融组织与一国政府、企业或银行之间,一国企业、银行与别国的企业、银行之间的融资活动。

(二)国际融资特点

(1)国际融资活动广泛而复杂。国际融资活动一般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它牵涉到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及不同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涉及面广。国际融资的媒介是各种国际货币,由此带来的汇率浮动造成的汇率风险是跨国公司国际融资过程中的主要财务风险。

(2)国际融资的管制性非常强。国际融资当事人所在的国家政府,从本国政治经济利益出发,为了平衡本国的国际收支,贯彻执行本国的货币政策,以及审慎管理本国金融机构,均对本国的对外融资活动加以管制。包括对国际融资的主体、客体和融资信贷条件实行法律的、行政性的各种限制性措施,以及根据货币种类不同实施宽严不同的管制措施。

(3)国际融资风险较大。国际融资和国内融资一样,面临着通常信贷交易中的商业风险,即债务人到期无力偿付贷款或延期偿还的偿债能力风险。同时还面临国家风险和汇率风险。

(三)国际融资理论

当企业为新项目筹集资金时,面临多种融资方式的选择,包括本国内部融资,国际商业贷款融资、国际贸易融资、国际证券融资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等。而就融资渠道的选择上,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最重要的理论是优序融资理论,该理论以不对称信息理论为基础,考虑交易成本的存在,认为权益融资会传递企业经营的负面信息,且外部融资要多支付各种成本,因而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

西方国家的融资模式与优序融资理论基本是一致的,美国、英国和德国企业首选内源性融资,在外部融资方面主要是靠信贷融资。中国跨国企业在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的比例普遍很低,外源融资占绝对的比重,不能有效利用债务融资。其中风险因素、“寻租”理论角度和企业成长性影响着跨国公司外部融资渠道的选择。

二、中国跨国公司融资偏好成因分析

(一)风险因素分析

无论企业以何种方式融资都会给未来带来责任与义务,大多表现为现金流出,股权融资的现金流出为股利分配,信贷融资现金流出为利息和本金的偿还,由于两种融资方式拥有不同特性,带给跨国公司的风险存在差异。

(1)汇率风险。由于外汇风险影响到跨国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波动,跨国公司会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自身融资结构来规避外汇风险,因记名货币的升值会导致企业债务实际成本的上升,严重时可能造成企业资金流动困难。因此,对于外汇风险较大的币种,融资方式多选用股权融资方式。

(2)破产风险。企业在融资方式上的选择,也是对企业破产概率的选择。例如,企业选择百分之百的股权融资,则没有任何破产的可能性;信贷融资会使企业破产风险增大,举债经营在投资利润率高于借入资本的利息率的情况下,可使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得杠杆收益,负债比例越大,企业可获得的收益也越大,但财务风险也越大。

(二)“寻租”活动

经济学中所指的寻租活动,是指那种维护既得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的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追求个人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由于股权融资在筹资和资金运用上有极大灵活性,使得企业经营者通过股权融资来进行寻租活动的机会也很大。

首先,由于资本市场投资者较为分散,跨国上市很多信息无法高效传递,以致股权投资者对企业资金的使用无法有效监督。因此,上市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支配所募集的资金,包括进行生产经营、非生产经营、还债和付息或进行股票等投机活动。此外,上市公司与控股公司间的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最佳手段,凭借“优良”的业绩报告,还可以配股等形式达到持续融资的目的。上述优点都不是债务融资方法所能达到的。

其次,我国目前的状况是经理人的货币性收入较少,且与企业业绩的相关度极低,报酬主要是非货币收入部分。虽跨国公司处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但经理人员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不是取决于企业利润最大化,而是取决于在职消费的长期性与稳定性,从而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必然选择无破产风险的股权融资而非增加企业破产风险的债务融资。

(三)成长性因素分析

对比信贷融资而言,股权融资有利于扩大和保持现有融资渠道:第一,上市扩大了企业的规模,有利于企业信誉的提高,增强获取银行信贷资金的能力。其次有利于国际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企业,增大了再融资的途径。第二,有利于提高企业在供应商心目中的地位,增加议价能力,且有利于消费者认识公司了解产品,提高知名度。

三、研究结论

国际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给我国境外融资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使我国跨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通过对当前我国跨国公司融资偏好成因分析,不难发现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融资模式存在不足之处,还可通过利用本国优惠贷款措施来进一步降低成本。

中国跨国企业应适应经济危机环境下国际资本市场的新动向和新特点,从跨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积极地引入当今各种现代化的金融创新工具和技术,利用科学、合理、高效的融资途径,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筹集国际资金,大幅度地降低融资成本,采取各种有力措施规避国际融资风险,避免世界货币和金融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境外融资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正面促进作用,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为广发银行深圳分行)

参考文献

[1]宋琳,麻晓晶.资本成本产权约束与上市公司融资偏好[D].山东财政学院.

[2]卢福财.企业融资效率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徐云帅,张凤庆.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环球望,2006(2).

[4]阚璇.我国跨国公司融资问题分析[J].时代经贸,2007(10).

[5]邹薇,钱雪松.融资成本、寻租行为和企业内部资本配置[J].经济研究,2005(5).

[6]刘文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解析[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2(3).

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选择篇7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共同成为驱动我国经济飞跃发展的“双核”动力,但中小企业资金不足却是常态,成为其做大做强的主要制约因素。基于我国发展中小金融结构、改善融资环境、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等系列缓解措施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而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却越发严重。为此,在新形势下特别是处于工业转型的特殊时期,探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快速有效途径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对策研究

1我国中小企业特征

1.1数量多,分布广

中小企业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在国内外发达或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占有绝对的数量,是以竞争促进繁荣的主要力量。而且,中小企业经营范围很广,广泛地分布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除了资金密集、技术类、国家专控等特殊行业(如航空航天和金融保险等)外,几乎涉及所有的行业。此外,在地域分布范围上,我国中小企业在东、中、西部都有广泛的存在,尤其在东部地区比例更高。

1.2生产规模小,财务状况差

一般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自成立之日起,就受到资金问题的限制,资本积累不足,生产规模小。对我国中小企业来说,这些问题同样存在,并且更加明显。据统计,2009年全国独立核算的小型企业平均拥有资产仅为0.33亿元,不足大型企业的0.6%,小企业的年均产值4900万元,仅为同期中型企业的12%,同期大型企业的0.9%。

1.3市场竞争力弱

由于中小企业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受到限制,导致其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偏高,从而缺乏竞争力。虽然其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经营的变数大、风险高,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其产品和技术大多数属于模仿大企业产品的性质,使得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强度增大,导致小企业关闭率非常高。

2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般表现

2.1地位不断凸显,而获得信贷支持较少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9年全国乡镇、个体私营、“三资”企业的短期贷款占其他商业银行全部短期贷款的平均比重仅为9.37%。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比较宽裕,2009年其他商业银行各项贷款总额达到916029.94亿元,而全国乡镇、个体私营、“三资”企业的短期贷款却只占总额的3.97%。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不仅“慎贷”,而且“惜贷”。

2.2融资渠道不断增多,而直接融资仍较为困难

中小企业除了信贷融资、债券融资外,还包括租赁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保理融资等众多融资方式,但这些融资渠道与方式并不被中小企业所熟悉,尚未较大范围的推广。目前,在我国征信体系不够完善之际,中小企业信息公开化成本较高。因此,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证券市场对中小企业来说门槛极高。按照相关规定,上市公司的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开业时间在3年以上最近3年连续盈利,这些硬性条件是现阶段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达到的。另一方面,虽然创业板已对中小企业全面开放,但其设置的门槛仍然较高,相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其经营规模和管理能力远未能达到要求。

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3.1道德风险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道德风险是在交易发生之后发生的。贷款者放贷之后,将面对借款者从事那些从放款者观点来看不期望进行的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可能使贷款难以归还。例如,借款者获得了一笔贷款之后,受高利润吸引,他们很可能改变原来在签订借贷合约时承诺的用途,而去从事高风险同时预期收益也较高的项目投资,或者将在借贷合约中承诺用于投资的借款干脆挪作消费支出(这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相当普遍,许多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后,并没有按照招股说明书中的承诺去使用资金,而是用于其他一些高风险的投资)。这样做,显然会降低借款者归还贷款的可能性,从而降低贷款者的预期收益。因此,道德风险的存在,也会降低贷款者向企业发放贷款的意愿。

3.2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向选择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的一方拥有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没有这些信息,或一方比另一方拥有的相关信息更多,从而对信息劣者的决策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市场交易中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果信息是完全的,以及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是充分理性和合理的,并且不存在信息成本,就不会有决策的失误。比如,消费者不会去购买明知是劣质的商品,贷款者也不会向明知信用状况极差的贷款者贷款。显然,在完全信息情况下,市场竞争和资源自由流动的结果会导致一个帕累托有效的资源配置格局。但是,完全信息只是一个理论假设,真实世界中的信息从来就不是完全的。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就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金融领域,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主要来自那些积极寻求贷款的人,因此,最有可能导致与期望相违结果的人往往就是最希望从事这笔交易的人。例如,冒高风险者或纯粹的骗子最急切地要得到贷款,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极可能不偿还贷款或根本就没打算偿还贷款。受这种认识影响,金融机构就极可能选择不发放或少发放贷款。这就是逆向选择。它发生在事前。显然,如果发生了逆向选择,信贷资源就没有得到有效地配置,而且,资金一旦贷放出去,就可能形成贷放者的不良资产。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成为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增大,即便市场上有风险较低的贷款机会,放款者仍然较难将风险低的贷款机会与风险高的贷款机会完全分辨开来,因此,放款者也会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

4.1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地方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具有地域和社区优势,在与当地企业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容易获得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的“软信息”,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一般而言,地方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规模相对较小,管理层级少,审批效率高,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时效性要求。地方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较易掌握中小企业“软信息”,同时利用地域优势,可以有效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降低贷款调查和跟踪等交易成本,也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目前,我国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这些地方性金融机构数量少,资产规模小,主要服务于当地的企业和个人,其服务市场的特殊性,经营情况也较困难,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路径:一方面,应该大力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逐步降低其设立门槛,引入民间资本,成立产权清晰、治理结构科学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金融,控制好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加快贷款保险制度建设,提高监管水平,控制好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通过引进民间资本进入正规金融体制,会减少非正规金融的规模,进而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4.2规范和完善民间金融

民间金融,又称非正规金融,是正规金融之外所存在的金融行为,它是为了民间经济融通资金的资金活动。民间金融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民间金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缓解了当地中小企业资金问题,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民间金融是游离于现行制度法规边缘的金融行为,其行为未得到法律的认可,在我国,一直受到政府的限制,未得到更快的发展,其积极的作用也未得到有效的发挥。为此,政府部门应该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实现民间金融的正规化、合法化。首先,建立一套严格的制度,以此作为保障,建立民营金融组织的正常进入和退出机制及严格的监管制度。将民间金融纳入正式的金融体系,对其进行规范和加强监督。引导民间金融走正规化路径,建立透明化信息通报制度,打击存在的违法行为;其次,建立有效的风险警和防范体系,降低民间金融的风险。民间金融风险较大,政府通过对其有效监督,提高融资主体有关偿债能力等信息披露的真实性,降低金融风险,使之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最后,发挥各种科研机构的作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探索民间资本规范运行的有效途径。

4.3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建立和完善政府对中小企业资金扶持的政策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我国的某些地方政府已经尝试出台了一些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意见,例如福建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若干意见(试行)》,提出设立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每年安排3000万元,提高金融机构对农业、工业、商贸等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能力。四川省出台了《关于做好中小企业融资工作的意见》,提出支持金融机构试办动产质押、循环贷款等形式贷款,以满足私营企业主和个体经营者的融资需求。2008年9月山东省出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意见》提出稳妥有序地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引导和利用民间资本,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借鉴国外和我国一些地区的经验,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惠恩才.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J],2010.3

[2]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深圳发展银行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

融[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3]林云志.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09

[4]郑小萍,刘盛华.信息不对称下的中小企业融资探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0)

[5]任百京.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的发展趋势[J].财经界,2010(3)

[6]孙敏.供应链金融给各方带来的优势和风险及对策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0)

[7]李静宇.供应链金融让中小企业实现“借船”出海[J].中国储运,2007(8)

[8]吴敬琏.从发展供应链突围金融危机[n].投资者报.2009(3)

[9]徐晓音.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综述及简评[J].经济论坛,2008

作者简介:

郑超,男,汉族,浙江台州人,广西大学商学院国民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管理与运行

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选择篇8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对策

一、什么是“小微企业”?

即小型微利企业,按照银监会的标准,中国的小企业一般是指营业额在3000万元以下、人数100人以下的企业。温州小微民营企业占全市GDp比重超过50%。

二、温州小微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1.融资难

温州小微企业作为民营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资金量不大、抗风险能力较差,银行为降低贷款风险,往往要求企业以资产抵押。但抵押贷款手续繁琐,评估费用又高,消耗时间长,中小企业难以接受这些现实,银行贷款能惠及到小微企业的相当有限。

2.民间信贷活跃,操作不规范,危机四伏

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制造业为主的温州小微民营企业家利用手头闲散的资金或向民间注入资金谋求高额利息回报,或直接转行开诸如此类的担保公司、典当行,成了炒钱团的一员。这些资金中介机构通过自有资金、向金融机构抵押贷款、民间借款一手吸储,一手放贷。利率高达2分、3分,甚至7分。民间信贷市场的不规范性直接导致金融风险加大,金融机构经营的特殊性也同样适用于这些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的恶性连锁效应使整个温州金融市场危机四伏。

3.企业间担保的连带责任隐患大

由于小微企业社会扶持力度小,小微企业间的裙带关系复杂,他们总是在业务上、管理上、资金上相依为命,相互担保情况也屡见不鲜。大部分企业家没有风险意识,出具担保、甚至是超能力担保,安全事故的连带责任、三角债的债务关系给小微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温州小微民营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对策

1.银行信贷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基本途径

从资金需求方面看,温州小微企业需要的是流动资金。资本市场融资流动资金,成本大,收益小,而银行贷款则是一个低成本的理性选择。由于小微企业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往往需要的是一种可靠的、大量的、持续的资金供给,这种特点的金融产品只有通过银行贷款才能获得,而民间融资的不可靠性、不稳定性,地下活动偏好性,资金来源有限性,远远满足不了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

2.嫁接好银行与小微企业的桥梁,缓解信贷环节的信息不对称

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在于使信息在小微企业和银行间的间有效传递,关键是双方要选择合理有效地处理信息的技术路径。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就是拥有成功“发信号”的技术,对于银行来说,就是要具备甄别小微企业信息和风险的技术。小微企业要在完善财务和建立有效地内部治理机制上下功夫。

3.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和社会要关注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出台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支持和引导政策。2012年初,温州展开了金融改革试点,小微企业的生产总值占了整个国民经济的95%以上,认真分析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的商业收益便显得尤为重要。国际上从事微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实践表明,小微企业银行贷款的偿付率超过了98%,在部分转型国家更是高达99.8%,贷款逾期率为1%-3%,贷款核销率小于0.3%。孟加拉乡村银行为成千上万的穷人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服务,在贷款不需要担保的情况下,保持99%的还款率,始终盈利,其总裁尤努斯教授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这些充分说明了小微企业贷款的优良性,银行信贷不同选择主要是存在着技术瓶颈和其他体制机制问题。

4.建立健全的民间借贷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体制,使之合法化、合理化、规范化

由于民间借贷主要服务对象为中小企业,因此,政府相关作为将能建立行业典范,为民间借贷树立标准。首先,认可民间借贷的合法性,使之生存在阳光下。其次,规范民间借贷,在将其纳入到银行小贷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等同等的金融体制内,并对民间借贷双方资金使用途径等也要有明确的法律手段和武器来规范。第三,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必要要求借款企业按照规定披露财务状况、资金用途、运用效益等情况,让贷款人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提高投资者风险识别、判断能力。

5.规范和引导企业家的担保行为

企业家的担保行为是一种个人行为,没有法律的规定要求禁止或者允许。很多情况下,企业家对担保的责任意识模糊,对担保的事项不清楚,分不清一般责任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的所带来的法律后果,甚至出现超能力担保的情况,碍于人情面子随意签字画押,最终酿苦果,后悔莫及。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对法律常识的普及,通过文字的宣传、会议培训、专门法律咨询辅导等各种形式让企业家再深造、再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法律常识。

参考文献:

[1]沈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企业研究,2009年9月

[2]何兴源.《中小企业融资案例》 时代金融[J].2010年8月

[3] 徐庆.《关于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对比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22)

[4] 魏建飞,宋睿.《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 [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0)

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选择篇9

关键词:资本市场;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容纳就业、创造需求、扩大出口、活跃市场经济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截至2009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超过4,0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占60%,上缴税收占50%,就业人数占75%,进出口总额占69%,开发新产品占82%以上。资金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资源,现在融资难却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中小企业可从多种渠道进行融资,而资本市场可以成为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来源。

一、资本市场的功能分析

1、筹集资金是资本市场的重要职能之一。中小企业的融资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中小企业的内部融资是企业将内部资金作为融资来源,筹集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企业的外部融资主要包括两种途径:一是选择间接融资即通过银行贷款来获得所需资金;二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中小企业通过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债务、股权和风险基金的融资,可以迅速将分散在社会上的闲置资金收集起来,形成大量的长期可供使用的资本,用于扩大企业规模和生产,开辟了直接融资的途径。中小企业在其自身积累和内部融资不能满足资金需要时,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是必要的选择。

2、资本市场还具有对上市公司的转制和监督功能。企业要成为上市公司就必须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处在各方面的监督和影响之中。这使上市公司的组织形式可以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来自股东和社会的监督及股价涨跌的压力又促使上市公司形成了健全的内部运作机制。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上市来规范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明晰产权主体,并建立适应市场运作机制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这有利于中小企业保障资产质量,持续地得到所需资金,也有利于保证资产增值和企业规模的稳定。

3、资本市场的信息传递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了解宏观经济的各种信息和微观主体经营的财务状况。投资者通过了解资本市场上的信息,把资金投到经济效益好的地方去。这种趋利行为使得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够获得充裕的发展基金。中小企业要及时向市场公司的财务和经营信息,吸引投资者的投资。这也有利于中小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和潜力的增长,以获得大量的经营资本。

二、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难的原因

1、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本身的经营规模有限,所以很多中小企业还不具备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硬性条件,且融资准入标准是以统一制度为主,创新制度为辅,缺乏针对中小企业的准入标准。我国《公司法》规定申请股票上市的条件: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500万元,上市公司股东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这些硬性条件将中小企业拒之门外,阻碍着中小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我国《公司法》还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发行债券其净资产不得少于6,00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不得少于3,000万元,并且有实力雄厚的企业担保,不允许企业私募发行,这一系列条件也限制了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空间。

2、资本市场交易工具单一,品种稀少。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债券融资规模很小,且主要是国家重点建设债券、中央企业债券和地方企业债券,并带有浓厚的政府主导垄断的推动色彩,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债券市场融资。股票已成为资本市场几乎唯一的投资工具,且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产品以制式金融产品为主,个性化产品为辅。由于交易品种过于稀少,相对充裕的社会资金只能面对极其有限的投资渠道,使得储蓄向投资转化难以顺畅进行,大量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无法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也助长了股票市场的投机行为,放大了资本市场的风险。交易工具的严重欠缺不仅成为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和规范的重要阻碍,也极大的限制了企业的融资活动空间。

3、地方乃至全国尚未完善适应中小企业融资多层次的分级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作为经营资本的专门市场,面对差别很大的企业和对风险、收益持有不同心态的众多投资者,应该具有多个层次。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也不同,也需要有对应的分级资本市场。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为了控制金融风险,政府已将证券交易严格控制在证券交易所范围之内,其余的场外交易基本上均属于非法交易。这种畸形的资本市场结构不仅限制了资本市场的范围,降低了市场择优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且难以提高资本市场的集中度与降低资本市场交易成本,还会加大资本市场的整体风险,影响整个资本市场的稳定。

三、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1、加快金融工具创新,丰富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推动在交易所市场发行金融债券品种,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发债,完善交易所市场产品结构。所谓中小企业集合发债,是通过牵头人组织,以多个中小企业所构成的集合为发债主体而向投资人发行的约定到期还本付息的债券形式。它的发行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同时可以提高参与企业的知名度。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统筹规划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制度框架,规范公司债券的发行和交易行为,应理顺债券发行审核体制,逐步放松规模的限制,扩大发行额度,完善债券担保的信用评级制度,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此外,还应大力发行包括可转换债券在内的各类企业债券,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等方式。

大力发展我国投资基金市场,促进中小企业科研开发的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以开放式基金为主的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丰富基金品种,引导储蓄流向投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创建初期的中小企业规模小、有形资产少、市场不稳定、技术承受能力弱,此时的企业最缺资金,但离银行贷款要求和上市融资的最低标准仍相差甚远,融资的途径可选择引进风险创业投资。由于风险创业投资的投资方式、管理模式、收益形式,使风险创业投资成为中小企业创业初期的最佳融资方式;而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也成为风险创业投资的主要目标。这既是因为中小企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是因为风险创业投资在巨大的风险中可以寻求最高的投资收益。

2、加快资本市场体系创新,建立多层次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分级资本市场。加快中小企业资本市场体系创新,积极开辟多种形式的筹资渠道,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融资服务机构多样化,是促进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资本积累步伐的现实选择,也是促进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经济的内在要求。

随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应尽快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结构,逐步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在为大中型企业服务的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服务力度。第一,发展独立的创业板市场。创业板的推出可以大力引进民间投资,使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银行及其他信贷、担保机构及地方政府等资金进一步汇集和投入到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是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关键,也是风险投资的有效退出途径。我国应该在总结国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提高标准、积极推进,逐步完善创业板;第二,大力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三板市场)。我国目前的股份代办转让系统(俗称三板市场)不应局限于“回收站”的功能,还应成为培养上市公司的“摇篮”,培育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通过合资、合作、产权出让等方式,增加中小企业的自有资本,提高其融资能力;第三,在直接上市受限制、交易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中小科技型企业还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参股、控股等资本运营方式盘活上市公司中的存量资产,达到买壳上市融资等目的;还可以在产权市场上通过兼并、收购其他企业的方式,迅速获得所需资金。

3、进一步加强监管。金融监管体系、金融机构准入体制的变革势在必行。鉴于中小金融机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的独特作用,应在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较严格的准入标准,并在审慎监管的基础上尽早出台相关的制度规定,尽早使合格的中小金融机构进入到有需要的地区(如西部),解决国家金融资源分布与中小企业空间布局不相适应的问题。

要注意规范和强化监管,如规范股票上市交易和信息披露的标准和规则;股票托管清算系统;市场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推出规则;交易规则;信息披露等。同时,密切关注和防范市场风险。落实资本市场重大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隐患,全力维护市场安全稳定运行。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能够给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不完善,远远不能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我国企业对资本市场的利用比较有限,要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调整好经济结构,在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变革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离不开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我国发展资本市场可用的金融资源是十分可观的,中小企业能否从资本市场中及时的筹集到资金,这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要真正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创建一个融资渠道多样、融资方式多样的金融经济环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融资环境。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复初,王建中.资本市场与国有资本监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选择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民间金融;规范措施

   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已具有一定的多元化特征,各种融资方式共同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我们必须创新融资模式,民间金融就是一种较好的融资新模式。

   一、民间金融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一)民间金融概念

   不同学者对于民间金融概念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民营的角度理解民间金融,把民间金融视为以民间资本投入而成立的,产权属于民间的各种公开或非公开的金融组织或金融交易活动,包括了国有金融以外的正规金融和在民间广泛存在的各种民间金融。另一类则强调了资金融通活动并未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而是在民间较小范围有时甚至较为隐秘的条件开展,主要包括了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农村合作基金、地下钱庄以及合会等。本文所指的民间金融主要指后一类。由于民间金融缺乏系统的网络组织,其活动范围和活动空间具有一定局限性,所以民间金融往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更多地发生在熟人之间。

   (二)中小企业融资特点

   对中小企业而言,其经营易受外部环境影响,企业存续的变数大、风险大,资金需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或临时性特点,而且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具有一次性量小、频率高的特点,这些导致了融资复杂性加大、成本增加、代价增高。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少量的资金需求量与上规模的资金融资相比,利率平均高出2-4个百分点。从各国的比较来看,美国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水平最高,可高达3-6个百分点,而欧洲一般为1.5-3个百分点左右。此外,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时自身也存在不足,股权融资对我国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不现实。诸多原因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实。

   (三)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有其必然性

   正规金融的信贷行为、规避风险行为和逆向激励行为导致信贷市场的部分失灵,这也就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中小企业的巨大流动资金缺口为民间金融创造了市场空间,资金需求带动着民间金融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间金融将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大的支持,这早已被理论研究和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明。根据米尔斯的筹资顺序理论,中小企业倾向于那些能将企业控制权、干预程度最小化的融资方式。国有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内生于中小融资需求的民间金融,特别是非正规民间金融就成了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来源。发展民间金融市场,使民间金融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是一种必然选择。

   二、中小企业融资选择民间金融的原因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60%的融资来源于企业自身积累,外部融资只占40%。而外源融资中,民间融资所占的比重最高,占外部融资50%以上。和其他融资渠道相比,民间金融具有很大的优势。

   (一)信息优势

   中小企业经营运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企业信息不透明、不真实,这也被认为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放款前,民间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信、收入状况、还款能力等情况会有更多地了解,避免或减少了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逆向选择等问题。在对贷款的监督过程中,由于地域、职业和血缘等原因,民间金融机构容易及时获得借款人的信息。这种信息上的优势容易促成中小企业面向民间金融机构的融资活动。

   (二)成本优势

   对于规模相对较大的国有金融机构而言,民间金融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时,具有如下成本优势:

   1、交易成本优势。民间金融机构的操作比较简便,合同的内容简单而实用,交易成本较低。通常,民间金融机构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开展业务,其在当地社会关系网络十分广泛,对借款人的信息情况比较了解,能够以较低的搜索成本找到优质客户。贷款后对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的变化情况等信息可通各种灵活的手段获得,而且比正规金融所付出的成本要低得多。

   2、违约成本优势。民间金融的借贷双方空间距离很近,为了实现共同利益,大家倾向于长期的互惠合作。如果借款人违约,其违约成本非常高昂,尤其是社会成本和信用成本损失巨大。这就为低成本的社会监督创造了条件,有助于民间金融借贷契约的履约。

   3、成本优势。委托关系产生问题,即人可能从事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而与委托人的目标利益相背离的非协作、无效率的活动,使委托人的风险成本增加或利益受损。一般来说,成本与企业的规模成正比,规模越大,层级越多,成本就越高。与大型国有金融机构相比,规模较小的民间金融机构有时根本就没有问题,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三)担保优势

   民间金融借贷双方充分了解,一些不被正规金融机构认可为担保品的财物仍可作为民间金融活动的担保品。民间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双方不仅有信用关系,还处于一定的社会联系中。在一定意义上,这种社会联系能够给当事人带来一定的物质或精神收益。这种社会联系一旦和借款人的还款行为挂钩,就成为一种无形的担保。如果借款人及时、足额地还款,这种社会联系就能够得到很好地维持。一旦借款人违约,则这种联系被破坏,其带来的损失可能会抵消违约带来的收益。社会担保机制的存在,对借款人的行为构成约束,有助于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活动的开展。

   此外,民间金融还具有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优势。一方面,我国正规金融机构很难对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外国金融机构也不可能马上为大量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中小民间金融机构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三、促进民间金融发展满足中小企业融资

   (一)培育合格民间金融主体

   1、确定部分民间金融机构的合法地位。我国民间金融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合法地位有时认可。从国外的经验看,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曾通过使民间金融“合法化”的方式来规范民间金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也要积极鼓励正常的民间金融活动,有条件地允许民间金融合法化,如赋予小额贷款公司合法化的身份。通过制订法律和完善政策的途径,支持那些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组建村镇银行。如果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金融组织按照一定法律程序登记注册成为正规金融机构,将之纳入政府监管范围,极大发挥其在中小企业融资活动中的作用。

   2、建立准入与退出机制。在准入方面,民间资本可以发起组建民营金融机构,只要股东人数、资本金、经营者资格及其他有关条件达到法律规定的标准,就可注册登记。在退出方面,民营金融机构能不能发展,该不该退出,应该由市场决定,对于不合规经营的民间金融组织,可以依法自行兼并、联合及重组。对于风险达到一定程度或有重大违规行为的民营金融机构,金融监管当局可强制进行清理、关闭。

   3、对中小民间金融组织大力宣扬诚信守法的现代信用文明。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已经成为市场交易的基本准则。在发展民间金融进行制度创新中,对民间金融组织进行信用文明引导教育,加强信用建设同样很重要。

   (二)改善民间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良好的民间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能防止金融结构的扭曲失衡,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信息引导等提供有效支持。

   1、加快建立健全有关民间金融的法律法规。为更好地促进民间金融发展,应尽快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民间金融的管理主体、职责和内容,对民间金融的用途、期限、利率等方面做出指导性的规定,使其参与到整个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规定民间金融组织利益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当发生利益纠纷时,民间金融组织能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国家有关部门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银监会和央行在2008年5月颁布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的行为。本文强调的是健全有关民间金融的法律法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2、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能分散民间金融组织的贷款风险,为民营中小企业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也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信用担保机构应设法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多元化,完善信用担保机构的自身积累机制,完善增资扩股机制。

   3、优化民间金融发展的信用环境。促进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优化信用环境。要加快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和个人包括信息采集、处理、交流、咨询等内容的信用体系,要注重社会信用信息系统的网络化、统一化建设和使用,形成有利于社会共享的信用信息平台。此外,还要把民营金融机构纳入社会征信系统,让民营金融机构了解中小企业和经营者个人,也让社会了解民营金融机构。

   (三)加强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之间的合作

   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两者的合作,可以使正规金融利用民间金融部门的信息优势降低其信息搜寻成本和监督成本;民间金融能够利用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弥补民间金融机构资金不足,提高整个市场的金融交易水平。

   正规金融部门通过向民间金融机构增加放款,可以提高民间金融组织的信贷服务供给能力,并改善那些只能在正规金融部门借贷的借款人的贷款条件。虽然这样可能存在筛选和监督民间金融部门,甚至有损正规金融部门的利益的问题,但合作将有助于民间金融组织的壮大和发展,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破解,重视二者的互补性并加强其合作应该作为一条探索思路。

   参考文献:

   1、黄玉英,余克艰.中小企业筹资为何选择民间金融[J].浙江经济,2007(23).

   2、宋丽伟.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及其规范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