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成本控制的常用方法十篇成本控制的常用方法十篇

成本控制的常用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2:37

成本控制的常用方法篇1

关键词:控制测试内部控制评价实务应用

一、为内部控制评价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将内部控制评价定义为: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要素入手,在具体评价中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方法,遵循规定的程序。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一般包括: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认定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编制评价报告等环节。

在企业具体操作的整个程序中,实施现场测试和认定控制缺陷这两个环节是评价的中心环节,是对具体控制活动的符合性及有效性进行认定的关键环节,需要综合运用相应的技术方法,一般包括: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专题讨论、控制测试、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在这些技术方法的运用当中,控制测试和穿行测试是最为常用的技术方法,而且是评价过程中最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二、何为控制测试

控制的有效性就是指在控制能够在各个控制点按照既定的设计得以一贯运行。控制测试就是对控制执行有效性进行验证的一种方法,是内部控制评价实施现场测试的重要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认定我们通常开展的控制活动是否在企业的各个层级有效地得以贯彻和执行,为认定内控缺陷提供依据。

在评价实务操作过程中,用企业“财务管理”流程下的二级子流程“资金管理”下的三级子流程“银行存款对账”财务控制活动的控制测试实例,来说明控制测试的操作流程。

测试操作流程:通过对财务部门每月银行存款对账控制活动一定量的抽样,测试其对该流程每一个预先设定的控制步骤是否严格执行,并形成控制文档,控制文档是体现控制生成结果的有力依据。该流程分为8个步骤,即8个控制点,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核对账户明细获取银行对账单核对对账单编制余额调节表分析并处理未达账项抽查银行对账情况存档,流程中对每个控制点的控制措施都设定有详细的描述,通过样本的测试可以得出每个控制点是否存在不符或异常,测试人员据此编制控制测试工作底稿。如在“抽查银行对账情况”这一控制点,如果会计主管或指定的会计人员未执行不定期抽查或并未留有可以证明履行抽查的证据,就证明该步骤未得到有效控制,如果此步骤是关键控制步骤,有可能导致整个流程控制失效,最后得出经测试的流程控制是否有效的结论,就此一个完全的控制测试环节告一段落。

三、控制测试的要素和具体方法

(一)控制测试的六要素

在控制测试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测试的对象,既对什么进行测试,这里我们要需要关注六个要素:主体、时间、地点、客体、目的、方式。

主体——已被授权或赋有职责的人是否执行了控制,既执行的主体;

时间——是否按事先设定的步骤逐一执行,既控制发生的时间;

地点——是否涵盖了所有适用的交易,既控制体现在何处;

客体——控制的对象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既通过控制生成的结果在预期范围内;

目的——是否将已识别的风险降低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既控制的目的得以实现;

方式——如何执行控制活动,既具体操作和控制的执行过程是怎样的。

沿用上例,在“银行存款对账”三级子流程的测试中,主体是财务部门出纳、会计主管或指定复核人,时间是每月发生,客体是银行存款对账事项,地点即是否涵盖了所有账户,目的是银行对款对账是否按预定的程序得到有效控制,方式是指具体的控制过程。六个要素在一项控制测试中完全得以体现。

(二)控制测试的具体方法

控制测试的具体方法有询问和访谈、观察、审阅和检查、重新执行等。询问和访谈:测试人员对控制活动执行情况对控制主体进行面对面的部问询;观察:测试人员对执行中的控制,如资产保全、职责分离、安全维护等具体措施的实施实地观察是否真实执行,并查验其执行的效果;审阅和检查:测试人员对控制证据、生成的控制文档或需要检查的财务、技术、管理等各方面资料的实地检查和审阅;重新执行:为测试控制是真实有效的,测试人员对所选交易重新分析或重新执行控制的整个过程。即重新处理交易样本,以确认处理是否正确。

这些方法在具体测试过程中,是综合运用的,其作用各不相同,当仅运用询问或访谈、观察或检查,不足以获取充分的证据时,需要将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比如:在“银行存款对账”流程的测试过程中,对出纳的登账、对账以及指定人员复核的步骤可以综合运用审阅、检查或询问等方法,验证符合性,对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这一步骤,有必要的话可以运用重新执行的方法,验证调节表编制和未达账项处理的正确性。

(三)测试的程度和范围

测试中,对于测试客体,由于控制执行的频次各不相同,有些控制的频次相当高,一日多次发生,需要确定大致范围和程度,这就是对测试样本量的确定,需要采用抽样法,只有科学合理地确定样本量,才能保证测试结果相对合理,将抽样风险降致最低。通常运用任意抽样法、随机抽样法、统计抽样法。

成本控制的常用方法篇2

1.制订成本标准

成本标准是成本控制的准绳,成本标准首先包括成本计划中规定的各项指标。但成本计划中的一些指标都比较综合,还不能满足具体控制的要求,这就必须规定一系列具体的标准。确定这些标准的方法,大致有三种:

(1)计划指标分解法。

计划指标分解可以按部门进行,也可以按不同产品和各种产品的不同阶段等进行。

(2)预算法。

制订控制标准是成本控制的关键。预算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通常企业可以采取弹性预算的方式进行。

(3)定额法。

即建立起定额和费用开支限额,并将这些定额和限额作为控制标准来进行控制。在企业里,凡是能建立定额的地方,都应把定额建立起来,如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等等。实行定额控制的办法有利于成本控制的具体化和经常化。

在采用上述方法确定成本控制标准时,一定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计算。同时还要正确处理成本指标与其他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如和质量、生产效率等关系),从完成企业的总体目标出发,经过综合平衡,防止片面性。必要时还应搞多种方案的择优选用。

2.监督成本的形成

这就是根据控制标准,对成本形成的各个项目,经常地进行检查、评比和监督。不仅要检查指标本身的执行情况,而且要检查和监督影响指标的各项条件,如设备、工艺、工具、工人技术水平、工作环境等。所以,成本日常控制要与生产作业控制等结合起来进行。成本日常控制的主要方面有:

(1)材料费用的日常控制。

车间施工员和技术检查员要监督,按照图纸、工艺、工装要求进行操作,实行首件检查,防止成批报废。车间设备员要按工艺规程规定的要求监督设备维修和使用情况,不合要求不能开工生产。供应部门材料员要按规定的品种、规格、材质实行限额发料,监督领料、补料、退料等制度的执行。生产调度人员要控制生产批量,合理下料,合理投料,监督期量标准的执行。车间材料费的日常控制,一般由车间材料核算员负责,它要经常收集材料,分析对比,追踪原因,并会同有关部门和人员提出改进措施。

(2)工资费用的日常控制主要是车间劳资员对生产现场的工时定额、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劳动组织的调整、奖金、津贴等的监督和控制。此外,生产调度人员要监督车间内部作业计划的合理安排,要合理投产、合理派工、控制窝工、停工、加班、加点等。车间劳资员(或定额员)对上述有关指标负责控制和核算,分析偏差,寻找原因。

(3)间接费用的日常控制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的项目很多,发生的情况各异。有定额的按定额控制,没有定额的按各项费用预算进行控制,如采用费用开支手册、企业内费用券(又叫本票、企业内流通券)等形式来实行控制。各个部门、车间、班组分别由有关人员负责控制和监督,并提出改进意见。

上述各生产费用的日常控制,不仅要有专人负责和监督,而且要使费用发生的执行者实行自我控制,还应当在责任制中加以规定。这样才能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使成本的日常控制有群众基础。

3.及时纠正偏差

针对成本差异发生的原因,查明责任者,分别情况,分别轻重缓急,提出改进措施,加以贯彻执行。对于重大差异项目的纠正,一般采用下列程序:

(1)提出课题。从各种成本超支的原因中提出降低成本的课题。这些课题首先应当是那些成本降低潜力大、各方关心、可能实行的项目。提出课题的要求,包括课题的目的、内容、理由、根据和预期达到的经济效益。

(2)讨论和决策。课题选定以后,应发动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对重大课题,可能要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然后进行各种方案的对比分析,从中选出最优方案。

成本控制的常用方法篇3

一、规范部门预算的基本要求

当前,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我国正推进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及收支两条线为主要内容的预算管理制度“四项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四项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地方财政而言,规范部门预算还需从以下几方面不断深化改革。

(一)预算编制时间充足与预算下达及时是规范部门预算的前提“预算编制时间充足”是指规范部门预算首先必须有充足的预算编制时间,以确保预算编制质量。预算编制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满足更多的公共需要是财政预算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心。无论是组织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财政部门,还是参与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相关公共部门,以及其他方面都很关注该项工作。预算编制工作必须经过特定的程序,有些社会公益项目还必须征求公众意见、接受公众评议。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很难保证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更谈不上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与依法理财。“及时下达预算”:是指预算编制与审定过程由《预算法》规定,按照法定程序规定的时间报送完整的部门预算,并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及时下达年度预算,这是部门预算最基本的要求。事实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多在一季度召开,相当一部分县市向人代会报送的预算报告不够详细,较为细致的部门预算是在随后的人大常委会上进行审议,待财政部门向各部门下达预算时已近年中,无法保证部门预算的规范性。

(二)部门预算内容完整是规范部门预算的基础“内容完整”是从部门预算的完整性来说的。首先,要求部门预算的收支计划必须根据综合预算的要求,全面反映本部门收支活动的完整情况。同时,还要求各部门的支出预算按统一规定的“两类三块”的支出结构来编制,“两类”是指基本支出预算与项目支出预算;“三块”是指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这“三块”经费当中,在一定的人员编制与工资性收入(包括工资与津补贴)政策下,人员经费对各个公共部门而言,是固定成本与不可控成本,而日常公用经费与项目经费是可控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应将“内容完整”作为规范部门预算的前置条件,否则,一部分预算规范,而另一部分预算不规范,就不能保证部门预算的整体规范。

(三)日常公用经费定额合理是规范部门预算的关键在部门预算中,“人员经费”通常是相对固定的,从公共部门自身来说,基本上属于不可控的固定成本在部门预算中只有“日常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两块。而根据基本支出预算与项目支出预算的定义,由于“日常工作任务”与“特定工作任务”之间并无严格的区分,所以“日常公用经费”与“项目经费”两者之间也没有严格的界限。但从规范的角度讲,具体到某一级的部门预算编制时,又必须对这两者作必要的界定,而这只有通过合理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来实现。因此,合理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的关键,并不在于定额的高低,而在于与日常公用经费相对应的工作任务的确定,进而为确定“特定任务”、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打下基础。从现实的情况看,大多数财政部门在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定额本身,而对与定额对应的“日常工作任务”的划分重视不够,进而与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项目支出相互混淆。这不仅影响部门预算的规范,甚至还会影响公平、效率与和谐。

此外,由于主观与客观方面的原因,有的地方财政部门不但未仔细区分与“定额”相对应的日常工作任务,而且还将日常公用经费的定额标准定得很低,导致定额标准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于是,在预算执行中,为了保证部门的正常运转,必然会挤占挪用那些有明确用途的项目经费,致使项目支出预算改弦易辙;或继续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影响经济社会环境,这样就与规范部门预算的初衷背道而驰。相对而言,“合理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是个更为关键的环节。这不仅需要财政部门与其他公共部门达成共识,还需要理财艺术与会计业务的有机结合,通过做好技术层面的工作,来实现既定的理财目标。

(四)项目绩效评价是规范部门预算的目标项目绩效评价是指公共支出项目决策时,必然按照项目绩效评价的要求对项目进行全面分析,进而确定该项目“该不该上”、“什么时候上”、“采取何种方式上”、“用多少资金上”等问题。公共部门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然而由于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总会有矛盾,项目的选择只能按先急后缓的原则。所以,编制规范的部门预算必须坚持公平、效率与和谐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编制项目支出预算。在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时,坚持以结果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标准,以项目绩效为目标,将分配财政资金与提高预算绩效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项目绩效评价,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最需要的项目上,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实践表明,实施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既是提高公共支出绩效,加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切入点,也是不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公共部门绩效预算的必由之路。

二、正确认识日常公用经费的重要现实意义

在规范部门预算的实践过程中,无论是组织并指导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财政部门,还是其他负责本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公共部门,在对日常公用经费的认识问题上,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误区。澄清这些误区,对正确理解、编制与执行基本支出预算,控制公共部门运行成本,提高公共部门绩效都有现实意义。

(一)将财力相对不足与合理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对立起来这种观点认为,雄厚的财力保障才是合理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的基础和前提。特别是在编制县乡级部门预算时该观点反映得更为突出,相当一部分县乡财政部门人员认为,由于本级财力不足,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不高,部门预算很难实现“规范”所要求的目标。

(二)将日常公用经费与项目经费对立起来该观点认为,日常公用经费标准低必然会挤占挪用项目经费,项目经费与日常公用经费似乎属于不同的会计科目,规范的部门预算不能相互混淆。公共部门履行其职能的支出都应列为日常公用经费,并将预算编

实编足,予以保障。否则,部门预算就不规范。

(三)将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对立起来持该观点的既有财政部门,也有其他公共部门的人员。财政部门往往从财力方面考虑较多,而从保障其他公共部门的支出需要方面考虑较少,强调财力困难,日常公用经费的定额标准不可能太高,只能是量入为出,保证财政平衡;而其他公共部门往往考虑自身工作需要较多,强调日常公用经费的定额标准不能定得太低,否则就不能保障工作需要,进而影响工作。显然,两者之间相互对立。财政部门应将保障公共部门的正常运转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通过规范部门预算予以保证。而其他公共部门则应在确定“特定工作任务”时,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尽可能用有限的支出办最需要办的项目。

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公共支出的供求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供不应求”是公共预算长期面对的课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关键是应正确认识日常公用经费与项目经费之间的关系。“项目支出预算”是公共部门支出预算的组成部分,是公共部门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包括基本建设、有关事业发展专项计划、专项业务费、大型修缮、大型购置、大型会议等项目支出。

由于“日常工作任务”与“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两者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两者之间就没有严格的分界线,“项目支出预算”是“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年度支出计划”。对一个部门而言,除资本性支出(包括现行支出经济分类中的“基本建设支出”与“其他资本性支出”)只能是项目支出外,在“商品和服务支出”这一类的支出款项中,并没有严格规定哪些支出属于“日常公用经费”或哪些支出属于“项目经费”。组织实施有些项目时,在整个项目成本中就有一部分属于组织实施该项目部门自身的“商品和服务支出”,而这些支出在部门的财务会计中与日常公用经费的支出预算合为一体。而合理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问题的核心就是从实际出发,合理界定“日常工作任务”的范围。从理论上讲,每一个公共部门的“日常工作任务”都不同,每个部门的日常公用经费也应不同,预算时一个部门一个定额。但一个部门一个定额,不仅成本太高,而且也不具有现实可行性。因此,为了预算编制与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可以从不同部门运行的差别成本中找出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成本项目,进而据此制定日常公用经费的定额标准,并可采用“有差别定额制定方法”、“无差别定额制定方法”和“有差别与无差别相结合的定额制定方法”进行预算编制。

一旦制定了较为合理的日常公用经费定额,公共部门完成相应的“日常工作任务”就有了经费保障,基本支出之外编制的项目支出则根据具体情况定。这样,财政部门将保障公共部门的正常运转作为公共支出的第一支出,想部门之所想,急部门之所急,办部门之所需;而公共部门则在项目支出的问题上,理解财政部门的困难,量力而行、先急后缓、勤俭办事。这样,财政部门与其他公共部门之间就能建立相对和谐的关系。

三、合理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财政部在《中央本级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定员、资产和定额是测算和编制中央部门基本支出预算的重要依据。“定员”是指国家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根据公共部门的性质、职能、业务范围和工作任务下达的人员配置标准。“资产”是指公共部门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国家所有的公共财产,包括国家调拨的资产、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按照国家规定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单位名义接受捐赠形成和其他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等,其表现形式为办公用房、车辆、专用设备等固定资产。“定额”是指财政部门根据公共部门机构正常运转和日常工作任务的合理需要,结合财政的可能,对基本支出的各项内容所规定的指标额度。通常,在国家有关工资与津补贴政策确定的基础上,无论是对机构与编制主管部门,还是对其他公共部门而言,人员经费都是不可控成本,或者说是固定成本。从管理会计的角度讲,科学合理地制定日常公共经费定额才是控制公共部门运行成本的关键。

(一)合理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的基本原则合理制定日常公共经费定额,应从财力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公平、效率与和谐三项基本原则。公平是指任何一项定额标准,各个部门均应一视同仁,不能有双重或多重标准。公平原则与和谐原则是相辅相成的,相对公平的定额,就会促进和谐;而实现和谐目标,又必须要求公平。效率是反映所获得的工作成果与工作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之间的对比关系。对于公共部门来说,日常公用经费定额的效率意味着用最小的成本保障公共部门的正常运转,完成公共部门的日常工作。和谐是指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从方法到内容应注意尽可能减少矛盾,增进理解。由于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企业)不同,从主观上讲,经济人现象的客观存在,公共部门必然有追求自身预算最大化的倾向;从客观上讲,公共部门的运行成本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很难像企业那样能够准确地确定。特别是部门之间的差别,既客观存在又没有严格的区分标准,面对这种复杂情况,如何在坚持公平与效率原则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是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在坚持公平与效率原则的同时,注意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对协调好公共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最大化、矛盾最小化目标不可忽视。

(二)合理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的基本方法 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是日常公用经费的控制标准或目标。坚持公平、效率与和谐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对于保证公共部门的正常运转,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非常重要。可从实际出发,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财力状况,以及社会物价水平及部门的业务性质、工作量、人员、资产等数据制定定额标准。根据日常公用经费的特点,可将政府支出经济分类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与“其他资本性支出”两大“类”级科目中,属于基本支出的若干“款”级科目进行适当分类归并,形成若干个定额项目,进而分项目确定费用标准。具体定额项目包括:办公及印刷费、水电费、邮电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交通费、差旅费、日常维修费、会议费、专用材料费、一般购置费、福利费和其他公用经费等。按照定额项目的参照对象,可将其分为实物公用费用定额与人员公用费用定额两类。

(1)实物公用经费定额与人员公用经费定额。实物公用经费定额简称实物费用定额,是按照与实物资产挂钩确定相关费用的一种定额。目前,很多地方试行实物费用定额的范围主要是行政机关用房费用和机动车辆费用两项。其中,行政机关用房费用定额包括:水电费、取暖费和物业管理费(含房屋日常养护维修、给排水设备运行维护、供电设备管理维护、专栏运行维护、空调系统运行维护、环境卫生管理、绿化管理、传达、保安、秩序管理及其他)等内容。机动车辆费用定额包括:燃料费、保险费、维修保养费(含维护保养费、配件和修理费)和其他费用(含养路费、过路过桥费、停

车费、行车公里补助、行车安全奖励费及其他)等内容。每一项具体费用定额根据实物测算用量及当前价格来确定。由于各单位所占有的实物资产情况不均衡,费用不均的现象比较严重,如何坚持公平与效率原则,制定实物费用定额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其中关键一点是应逐步创造条件,让机关用房与用车的配置也有相应的定额标准,为鼓励少占用物资资产,实物费用定额应该按照实物定额数量而不是实际占有数量来确定费用。从当前各地预算管理实际看,车辆实物费用定额相对成熟,而办公用房实物费用定额难以实施,需要逐步创造条件。人员公用经费定额是日常公用经费定额中可以与人员挂钩的相关定额项目,如前述将日常公用经费的相关项目归并后的项目,可以按照以人员作为测算对象来制定相应的定额标准。

(2)单项定额与综合定额。单项定额是指按照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商品和服务支出”这一类中的有关“款”级科目,或将其中的一些项目归并为若干项目,再对这些项目逐个制定定额标准。相关单项定额标准的总和,就构成相应的综合定额(如日常公用经费综合定额或基本支出综合定额)。理论上,单项定额标准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相当多的公共部门,其财务会计的项目归类不尽规范,根据目前决算报表中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往往出现很大的人为差异,很难做出正确的实证分析。所以,在实际中可以通过理论分析的方式来测算单项定额标准,该标准可理解为是该项支出的标准成本(或目标成本)。而将理论分析测算的相关单项定额标准加总,就得到相应的理论综合定额,也可以理解为是相应的综合标准成本(或综合目标成本),如日常公用经费综合标准成本(或日常公用经费综合目标成本)、基本公用经费综合标准成本(或基本公用经费综合目标成本)。而通过实证分析,测算综合定额比较合适,也就是相应项目综合后的实际平均成本。将理论综合定额与实证综合定额比较,就可以制定出供实际运用的综合定额。

(3)“有差别”与“无差别”日常公用经费定额。对于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无论是单项定额,还是综合定额;无论是实物公用经费定额,还是人员公用经费定额,都可以从实际出发,采取“有差别”或“无差别”两种方式来制定。有差别定额制定方法是指在确定完成“日常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成本支付时,将单项或综合定额标准采取分类分档的确定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一种情况是根据部门所承担的职能不同,将部门分为若干类型,在核准各类部门工作量、占用的资产和相关历史数据的基础上,以资产或人作为测算对象,确定各类部门各定额项目的单项或综合基准定额,并在确定单项或综合基准定额标准的基础上,再确定相应部门的分档单项或综合定额标准。另一种情况是,为了防止部门之间的盲目攀比与避免矛盾,不将部门进行分类,而是将与人员或资产相关的项目,按照易于接受的方式(如职级)分为若干档次,再通过必要的测算,确定单项综合基准定额,并在确定单项或综合基准定额的基础上,再确定相应的分档单项或综合定额标准。此外,还可以采用部门分类与人员分职级相结合的方法制定相应的定额标准。无差别定额制定方法是指在确定完成“日常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成本支付时,既不对部门分类,也不对定额标准分档,而是在确定“日常工作任务共同点”的基础上,采取无差别对待的办法予以确定。“共同点”是指尽管部门的职能有强有弱,任务有多有少,成本有高有低,但每个部门都要正常运转却是共同的。可以将保证运转的支出作为确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的依据,而将有差别的其他工作任务都作为“特定工作任务”,并通过相关项目支出予以反映。

此外,对于单项定额而言,还可采取有差别与无差别相结合的方法制定相应的标准。这种方法是从实际出发,本着坚持公平、效率与和谐的原则,对那些容易分类分档的项目,采取分类分档的办法制定单项定额标准,如差旅费可根据公务的行政级别来分档;而对那些不易分类分档或者说可能造成矛盾的项目则采取不分类分档的方法制定单项定额标准。显然,采取有差别与无差别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单项定额,综合定额必然就有差别了。

四、公共部门运行成本的内部控制

借鉴企业内部控制的经验,加强对公共部门运行成本的控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财政部门按照一定的日常公用经费定额,将日常公用经费计算到每一个公共部门,并按照《预算法》所规定的程序经人大批准后,下达到各个部门。对于公共部门而言,其内部如何进行这部分经费的控制,既要保证部门的正常运转,又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绩效,是每一个公共部门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现代企业关于内部控制理念的借鉴根据控制论的观点,控制是指特定主体为实现其既定目标,以信息沟通为基础来取一定方式,对影响其目标实现的可控因素所实施的程序与方法等。控制包括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两个方面。内部控制强调控制主体隶属单位或部门内部,强调实施的控制限于特定范围之内。内部控制的控制措施和信息沟通以及所要实现的目标尽管有时也适用于外部,但在具体操作和内涵界定上不尽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讲,区分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的主要标准是控制主体,只要控制主体隶属于某个单位或部门,这种控制就是内部控制。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不同,可以将企业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由组织计划与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构成。会计控制旨在保证:经济业务的执行符合管理部门的一般授权或特殊的要求;经济业务的记录必须有利于按照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或其他有关标准编制财务报表,以落实资产责任;只有在得到管理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才能接触资产;按照适当的间隔期限、将资产的账面记录与实物资产进行对比,一经发现差异,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内部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计划以及与管理部门授权办理经济业务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及其记录。这种授权活动是管理的职责,它直接与管理部门执行该组织的经营目标有关,是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控制的起点。

(二)公共部门人工成本的内部控制公共部门的人工成本表现为部门基本支出预算中的人员经费,在支出的经济分类科目中体现为“工资福利支出”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两部分。由于涉及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的各项支出国家有严格的政策规定,任何公共部门和个人都不能违背统一的政策规定。因此,人工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机构与编制控制。而机构与编制,对于部门来说,尽管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各个部门都有提高级别、扩大编制、实现职能扩张的欲望,但这些都须取决于上级(即外部)的决策,而内部则往往表现为不可控的特点,所以,控制人工成本的责任在于机构与编制控制部门。如果能够依法控制机构与编制,那么机构与编制部门就可以依法实施机构与编制的内部控制了。目前,在机构与编制法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机构与编制控制部门实质上就是控制人员经费的责任中心。

从现实的情况出发,由于机构与编制膨胀的现象普遍存在,财

政供养系数居高不下,“精减――膨胀――再精减――再膨胀”循环客观存在,如何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加强机构与编制控制,进而控制财政供养系数,降低人工成本,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实课题。从内部管理控制的角度看,必须提高机构与编制管理的法制水平,从制度层面规范各类公共部门,从总量与结构层面加强机构与编制管理。从内部会计控制的角度看,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记录,不做假账,以便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同时,从当前的实际出发,还应联系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激励与约束措施,鼓励各个公共部门主动控制人员编制。如有些地方在实施总编制控制的基础上,采取减员不减人员公用经费的做法;或采取允许在总编制内,对诸如司机等岗位通过市场机制实行聘用制的办法招聘人员等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促进部门降低人工成本的办法。

(三)公共部门日常运行成本的内部会计控制从公共部门的实际出发,内部会计控制的重点应放在资金收支及其资产与会计记录的可靠性上,并通过内部审计将相关制度落到实处。分析公共部门日常运行成本的现状可以看出:一方面,在公共部门的收支活动中,收支两条线改革并未彻底到位,“坐收坐支”现象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在公共部门财务会计科目中,“商品和服务支出”类科目下的若干款级科目,往往不区分哪些支出来源于日常公用经费预算,哪些支出来源于项目支出预算,所以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无论是实施日常运行成本控制,还是实施项目成本控制,都需要从相关科目中分清用于完成“日常工作任务”与完成某项“特定工作任务”的支出额度。此外,各项收入与支出的客观记录,不做假账,严格按相关科目要求编制财务报表,为会计管理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由于我国公共部门的会计基础是现金收付实现制,货币资金控制更应成为内部会计控制的重点。由于货币资金是公共部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持有货币资金是公共部门运行的基本条件。同时,货币资金又是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大多数贪污、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违纪行为都与货币资金有关,因此,必须加强对公共部门货币资金的管理与控制,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公共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对货币资金实行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包括收支的合法性、核算的正确性、运行的安全性和使用的有效性。根据公共部门当前正在进行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对货币资金的内部会计控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从货币资金的收入来讲,必须严格按照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在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与标准的同时,清理账户,严控票据,强调脱钩,统筹支出,建立非税收入收缴分离制度(包括国库集中收入管理)与综合预算制度,并要求财务会计人员严格执行。

二是从货币资金的支出来讲,必须按照部门预算及其政府采购预算的年度支出计划,严格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对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供应商与劳务提供者账户的全过程,实施会计内部控制。

三是从会计核算的角度讲,货币资金的内部会计控制不可能脱离相关凭证与记录,在实际的会计核算工作中,必须严格凭证与记录的管理,要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在“商品和服务支出”这一大类支出的相关款级科目中,核算来自日常公用经费与来自项目经费的比重。从长远来看,做好这项工作,对于科学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进而合理确定相关项目支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公共部门日常运行成本的内部管理控制公共部门日常运行成本的内部控制,与私人部门(企业)类似,通常不受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可以从实际出发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一是对日常公用经费实行分类管理。当财政部门通过部门预算将日常公用经费,经过定额计算到部门后,对公共部门内部而言,不可能也没必要再量化到部门的内设处室(或科室),但从有利于成本控制的角度出发,需要进行分类管理。可将部门预算中的日常公用经费进一步细分为基本公共经费、特定公用经费与被动公用经费三类,实行不同的成本控制方式。基本公用经费是指保障部门内部各个处室办公、邮电通讯、市内交通所需要的支出。基本公用经费实行定额包干制,由部门财务管理机构按人均定额标准核定到各处室,以代金券的形式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结余部分可用于与业务工作相关的开支。基本公用经费支出由部门内各处室主要负责人签字后,到财务管理机构缴纳代金券报销。特定公用经费是根据各处室的职能,为完成日常工作中的特定任务,在基本公用经费支出预算之外所需要的经费支出。特定公用经费实行计划报账制。部门内部各处室按年初批复的特定公用经费预算,从严、从紧控制使用,若有结余,经领导审批后可用于特定公用经费中的其他科目。特定公用经费支出由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部门财务管理机构根据预算复核、报销。为加强对特定公用经费的成本控制,预算时实行实物单位与货币单位相结合的预算方式。被动公用经费是指部门工作和公务活动中将要发生,但主动权不在部门的相关科目的支出。如上级临时安排的各种会议,国内外出差及接待等。被动公用经费实行及时报批制,即需要发生相应的支出时,及时按规定程序办理:由部门内部的相关处室及时书面报分管领导审批;由部门财务管理机构根据分管领导的批示,按照各项支出标准核定支出控制数;因特殊情况超过支出标准的,还需要报部门分管财务的领导审批后,据实报销。

成本控制的常用方法篇4

关键词:模糊控制;嵌入式系统;软件流程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1-5205-02

FuzzyControlalgorithmsforembeddedSystemandRealizationinSoftware

QiUYun-lan

(Fujianelectric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Quanzhou362000,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severalalgorithmsoffuzzycontrolandtheirflowchartsareintroduced.thesealgorithmsareapplicableforembeddedsystemandhadbeenappliedtofactualprocessofindustrysuccessfully.

Keywords:fuzzycontrol;embeddedsystem;softwareflowcharts

模糊控制符合人的基本思维方法,反映人的主观处理事物的能力。模糊理论给出了一套系统而有效的方法,将以自然语言表达的知识转换成数学形式,从而使这些知识得以有效的应用。目前,我国在模糊控制的研究和开发着重于通用模糊控制系统的开发工作[1]。模糊控制与传统的控制相比,具有实时性好,超调量小,抗干扰力强,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的小型化且功能能日益强大,嵌入式系统有着其他中型或较大型计算系统不可比拟的优点,容易使研究成果在工业控制领域实现产品化,在现场过程控制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嵌入式控制器。

随着工业和民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控制对象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尤其对于大滞后、时变的、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其中有的参数未知或缓慢变化,有的带有延时或随机干扰,有的无法获得较精确的数学模型或模型非常粗糙。加之,人们对控制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常规的模糊控制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对于时变对象和非线性系统,更是显得无能为力。因此常规模糊控制的应用受到很多限制。如何扬长避短,研究出更加完善的控制方法?

本文讨论的几种模糊控制方法,依据当前先进的模糊控制理论,结合多年嵌入式系统为核心的控制领域的研发和应用经验,借助模糊控制器本身的特点,寻找出一些适用于嵌入式系统的模糊控制应用之路。

1模糊控制基本框图

模糊自动控制是一种基于知识或经验的自动控制,并借助于各种计算机系统来实现。比较常用的模糊推理系统有mamdani型和takagi-Sugeno型。本文以mamdani型为研究对象,以下讨论的模糊控制系统均以此模型为基础,如图1所示。

首先是要确定模糊概念,将一些偏差等的精确量转化为对应的模糊量,如偏差e“正大”,偏差变化率C的“负小”,控制量U的“负大”、“负中”等等。对输入模糊量确定论域范围,定义模糊集合。并根据不同的控制对象选择不同的隶属度函数,如三角形、钟形等。其次,要将操作者的经验总结成若干条规则表达的知识,称为模糊控制规则。比如偏差e“正大”且偏差变化率C“负中”,则控制量U应为“负中”。这便是“if…then…”规则,可用于构成生产式规则系统。在这些模糊规则的基础上,确定模糊推理模型,作出模糊决策。最后将模糊控制量进行解模糊化处理,给出一定程度精确的控制量。这三方面的工作,构成了一个模糊控制器的三要素[2]。

在常规模糊控制算法的基础上适当加入其它算法,如piD算法、人工智能算法等可以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模糊控制器的性能指标。以下讨论几种较常用的控制算法。

2模糊控制与piD控制复合控制

在工业过程控制中,piD控制是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强的一种控制方式。它是迄今为止最通用的控制方法。大多数反馈回路用该方法或其较小的变形来控制。同时,因为piD控制器由于其结构简单,较好的鲁棒性而得到应用广泛,并为控制工程师所熟悉。

图2所示的控制系统框图是一种通用工业控制器的标准结构,该系统结合了piD算法和模糊控制的优点,同时解决了模糊控制与piD控制之间复合控制问题。常用的模糊控制器因为输入输出离散控制量等原因有着自身的缺点,如稳态精度较低。而在稳态较小的变化范围内,经典的线性piD控制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3]。其软件实现方法见图3。

3Fuzzy+Smith方案控制器

对于大惯性纯滞后对象,更多采用纯滞后补偿模型模糊控制算法,即史密斯预估算法,并得到普遍应用。采用piD+Fuzzy控制策略,控制器必须基于对象的精确模型,如果仅采用模糊控制器又无法对控制器的规则和参数做实时修改。Fuzzy+Smith方案,克服了以上两种方案的不足[4]。但Smith预估器的精度控制对系统有很大影响,如何在线整定Smith预估器的参数,以获得较好的控制性能,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其控制框图见图5,软件控制框图见图4。

4模糊控制器在线整定piD参数控制方法

以工业锅炉为代表的温度控制系统具有时变、非线性、不确定等因数,针对该类型的温度控制系统可以采用另一种Fuzzy-piD算法,利用模糊控制器在线整定piD参数。即利用模糊控制器计算piD参数的偏差量Kp、Ki、Kd对piD参数进行修正[5]。这种方法的需要考虑的是Kp、Ki、Kd的影响因素,可以先根据实际控制的操作经验初步确定参数范围,然后再精确调整。该方法的特点是应用针对性较强,通用性一般。其控制框图见图6和图7。

5带修正因子的模糊控制

我们知道模糊控制器的一个缺点是,一旦控制表形成就难以在过程中修正、调整,至少是很麻烦的事。事实上上述的几种控制类型或多或少都有在这方面进行改进。这里,引入带修正因子α的模糊控制器也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其控制规则为一解析式:u=[αe+(1-α)e]。α具有深刻的物理意义,当α值取大,表示对偏差e的加权程度大于对偏差变化率e的加权程度,反之亦然。所以,在被控对象阶次较高时,为突出e的作用,α应取小些。在被控对象阶次较低时,为突出e的作用,α应取大些[6]。但是,可想而知修正因子α的选择对控制效果有极大的影响,它的选择要依赖于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要经过反复多次测试才行。所以,这种控制方法也难以推广应用。其控制框图见图9,其软件流程图见图8。

6结束语

除了以上的几种控制方法外,人们在变结构模糊控制器、自校正模糊控制器、神经网络自学习模糊控制器、遗传算法寻优模糊控制器等方面也做了不少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文讨论的几种模糊控制器从输入量化、模糊推理、模糊决策等方面进行改进设计,构成新型的嵌入式模糊控制器,使之满足线性和非线性的应用场合。并考虑到嵌入式模糊控制器的可操作性、稳定性、抗干扰能力等实用功能,使之象常规piD控制器一样,能适应工业现场控制要求。基于这些算法的新一代嵌入式模糊控制器适用于线性和非线性领域,并且在工业领域尤其是温度控制上获得了成功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曹谢东.模糊信息处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刘金琨.先进piD控制及其matLaB仿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佟绍成,王涛.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及稳定性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朱衡君.matLaB语言及实践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matLaB7辅助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成本控制的常用方法篇5

关键词:成本;计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F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08-0000-01

一、要做好项目可研成本的合理预计

项目可研阶段对可研成本的合理预计是成本计划管理的首要工作。它的意义是:确定项目实施后的产品成本,是项目可研效益测算的基础和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对项目实施后的年度产品成本计划提供指导。

(一)可研成本的预计准确是项目决策的前提。成本管理不局限于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产品成本管理,项目投资管理中对可研成本的设定和控制也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可研阶段,企业就需要对拟投资项目的投资总额进行详细分析,据此确定可研成本,进而进行效益测算,只有项目可研效益达到一定水平,企业才可能进行投资。因此,项目决策必然要求可研成本预计准确。否则,项目决策所信赖的基础存在错误,无法实现决策的科学性,项目实施后无法达到预期效益、甚至亏损,造成决策失误。

当然,对可研成本正确性的要求不是绝对精确,是一种预测,只要计算依据合理,成本项目完整,计算过程正确,不存在逻辑错误或违反强制性规定,对相关敏感因素进行了审慎考虑,尽可能贴近现实即可。

(二)可研成本对年度成本计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研成本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可研成本决定大部分不可控成本。特别是在水泥等资产密集型的企业,该部分不可控成本具有较高的权重。由于它不能在日常运营中进行更多的调整,因此只能在可研的编制过程中实现产品成本的设定和管理。二是可研阶段决定了产品成本的基本构成。由于项目的日常运营是依据可研实施的,因此实际的成本构成必然与可研中成本具有高度一致性,特别是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可研将直接决定年度成本计划的编制。三是为年度成本计划编制提供补充依据。可研成本包含了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其侧重的因素与年度成本计划有差异。如可研成本会考虑资产持续使用所造成的维护费用的逐年增加,因此在年度计划的编制中,如果仅依据过去年度发生的维护费用和人员经验预计来编制计划,则可能造成遗漏或与实际情况不适应。

二、要确保成本计划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成本计划编制过程中经常会采用比例分析方法,即将销售收入设定为100%,然后将构成成本所有项目的金额都以销售收入的百分率形式进行排列,从而揭示出各个成本项目对销售收入的相对意义。但是,比例分析方法有重要的前提假定,并不能简单套用。纯粹的比例分析法主要是外部人员,在无法获取企业详细数据的情况下使用。作为内部计划,应根据各项成本的特性,逐一分析,确保其计算的方法是合理的。

(一)比例分析法使用的前提。运用比例分析方法的前提是各成本构成与销售收入存在同比涨跌关系。如果各成本构成与销售收入不存在这种关系,采用这种方法就会与实际出现较大误差。如当销售收入的增加来自于单价的提高,而某原材料的价格并没有变化,则该项成本不能采用比例分析方法。

(二)根据成本特性确定不同成本的计算方法。在编制成本计划时,应根据以下的方法分析其特性。然后确定其计算的前提假设,用以正确计算计划成本。

1.根据历史数据确定。成本从其变动性质上,可分为固定成本、半固定成本、半变动成本和变动成本四类。通过对历史成本数据的总结和分析,能更加清楚的识别其变动属性。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或同类企业的历史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来确定各项成本的计算模型。

2.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确定。由于企业经营情况不断发生变化,每年的成本都会与历史有所区别。如本年度替换一台大型设备,则下一年度相关的折旧费用与维修费用都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化。又如,企业新的技改成功,可能使成本构成出现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无法依据历史数据,只能根据经营的实际情况或实验结果来确定。

三、要有完整的成本控制目标体系

在成本计划编制过程中,会提出一系列的成本控制措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有些没有对成本控制措施设定目标,或设定的目标体系不完善,降低本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一)只有措施没有目标将导致措施的随意性。目标是行为希望达到的结果,对行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能督促行为的实施,评价行为的效果,以及对行为进行更有效的调整,如果所提出的成本控制措施没有目标,则对措施实施无法评价,使责任人可以随意实施控制措施,而不在乎其是否发挥作用或作用的大小。因此,企业在确定实施措施,就应该对措施进行经济评价,以确定其目标。

(二)目标体系不完善将降低目标的可实现性。目标体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只有总目标而没有分项措施目标,也就无法确定各项措施的重要性和总目标是否合理。二是总目标为分项措施目标的简单相加,由于有些措施之间存在联系,同时实施将会产生加成或对冲的效应,因此不能简单相加。完善的目标体系要求既要考虑各项措施自己可能达到的目标,又要考虑所有控制措施作为有机整体所能达到的目标。以确保目标能够实现。

四、要注意成本控制措施的不同侧重

由于各成本项目性质的不同,成本控制措施也有很大区别。因此,企业在成本控制计划中要依据成本特性,有不同的侧重。

成本控制的常用方法篇6

关键词: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一、前言

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具体指的是企业为了将各项涉及成本费用的风险降低所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对成本费用风险加以控制。通常而言,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大体上包括的内容为:不相容岗位的授权审批和分离;成本费用的考核及分析;成本费用的核定;成本费用的执行管理;成本费用的预算等。严格的控制企业的成本费用,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由此可见,研究企业的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

1.强化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在企业控制及管理成本费用的过程当中,应当在切实的遵循国家相关财经法规政策的基础上,不断的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加强。以成本费用核算为前提,按照企业自身的诸多特点,对内部控制制度加以建设。具体而言,以内部监管、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为基础,从多个业务层面诸如工程项目、资金活动、资产管理和采购业务等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建设,以有助于预算管理的强化。与此同时,要重点管理重点项目指标,最大限度的实现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健全,从源头上保证成本费用的控制效果。

2.明确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标准

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及管理的准绳及目标就是成本费用标准,应当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制定:(1)预算法。预算法是采用制定财务预算的方法所形成的成本费用标准。由于制定财务预算的方法很多,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其预算编制的基础必须保证合理和科学;(2)定额法。定额法指的是对成本费用的开支限额加以建立。只要是能够构建定额的环节,均应当将定额加以构建,同时将其切实的纳入管理和考核的范围内,比如费用定额和材料消耗定额等;(3)指标分解。所谓指标分解则指的是按岗位、部门分解各项管理控制指标,将责任落实,年终根据成本费用实际的完成状况作为考核个人业绩和部门业绩的内容。

3.分析执行控制成本费用的偏差

企业应当对执行成本费用的情况进行定期的分析,并及时的与目标定额加以详细的比对,对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划分情况,查明责任,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同时严格的贯彻落实。如果是有着重大差异的项目,可以根据以下程序进行控制:首先,按照成本费用分析结果及执行情况,将重点控制项目课题提出。课题内容应当是可能实现的、管理层重点关心的、有降低可能性的项目;其次,决策和讨论。选定项目以后,组织相关人员和相关部门展开广泛的研究及讨论,将最佳的方案选择出来,并且及时的加以调整及优化;再次,选定课题负责人员、部门以及实施步骤方法;最后,对课题实施方案加以贯彻执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当中,应当适时的分析目标,对实施的效果加以衡量。

4.监督核算成本费用,充分发挥会计职能

在企业的会计账簿中能够反映出企业日常所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所以,企业应当将会计的核算职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对成本费用的形成进行全面的监督,按照企业成本费用标准和内部控制制度,对成本费用进行不定期的分析和检查,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日常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核算监督材料费用。通常其主体为材料会计,车间核算员与成本会计相互配合。其中,车间核算员所负责的主要是执行材料数量消耗定额的具体标准,而材料会计所负责的主要是相关材料的价格变动执行情况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同时全面的将其反映给成本会计,然后成本会计对材料费用进行比对及分析,最终将改进措施提出来;(2)核算监督人工费用。根据企业薪酬标准与人力资源政策,对人工成本准确的加以核算,促进人工效率的提高;(3)核算监督费用。这里所指的费用主要有车间制造费用及企业期间费用。正是因为费用所涉及的项目较为繁多,并且经常性的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往往由各车间、业务部门分别管理及控制。

5.做好成本费用的基础工作

(1)定额的修订及制定。产品消耗定额不仅是控制及审核成本费用的标准,并且也是考核和分析成本费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的可靠依据。企业应当按照当前的技术条件和设备条件,对职工群众的积极因素加以充分的考虑,修订及制定各项消耗定额诸如工时、动力、燃料和原材料,同时据以对各项耗费节约与否、合理与否进行审核,以便于降低费用、降低成本、控制耗费。修订及制定各种定额,是将生产管理、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搞好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将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搞好的必要基础;(2)制定物资材料的盘点、计量、领退和收发制度。为了保证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有效进行,应当准确的计量物资材料的结存、领退、收发等工作,构建完善的物资材料的盘点、计量、领退和收发制度,并且避免被贪污盗窃、损坏变质、积压和丢失等;(3)完善原始记录凭证。在内部控制成本费用的过程当中,企业不能仅仅有计量而无记录,否则在管理及控制成本费用中便会失去书面凭证。所以,企业应当尽快的制定出既符合成本核算所需的原始记录凭证,并且又符合管理的各方面需求的原始记录凭证。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并非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作。鉴于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企业应当真正的立足于发展和管理的实际,积极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强化成本费用的管理,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捷.企业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操作设计[J].内江科技,2006(6).

[2]马艳秋.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07(5).

[3]张安利.探析我国企业成本费用的内部控制对策[J].新财经(理论版),2012(6).

成本控制的常用方法篇7

[关键词]医院成本控制发展与对策

一、医院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成本控制的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许多医院对成本控制的认识不够,大家习惯上将内部控制看做是医院财务部门或者成本核算部门的事情,对本部门成本控制的问题不了解、不关心。事实上,医院成本控制是一个贯穿于医院运营全过程的管理活动,这项工作涉及面非常广泛,许多活动需要详细了解各个流程的细节,需要采用不同的、最恰当的成本核算方式确定成本核算方法。由于医院上下对成本控制的不重视,导致医院成本控制对成本控制对象的确定、划分不科学,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不合理,成本控制与其他管理活动衔接不顺畅等,这些问题仅靠医院财务部门的努力是无法解决的,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医院全体职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这是当前医院成本控制工作的首要工作。

(二)医院成本控制的执行出现偏差

医院实施成本控制是提升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必然要求。目前医院成本控制还没有在医院内部形成一个完善的运行体系,医院成本控制并没有落实到医院实际工作中去,医院的成本控制制度与措施没有成为各个科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而是成为各个部门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各科室为了完成成本控制目标从而获得奖金虚造本部门的成本开支情况,使得成本控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医院成本控制实施方式僵化

目前,医院制定的成本控制标准和方法没有细化到各个部门,没有考虑各个医疗单位的工作性质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医院的内部科室与外部科室无论在治疗方法、资源配置以及收费标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区别。忽略各个科室在人、财、物的配置上差别,采用同一种成本控制手段与方法是片面的、错误的。

(四)医院成本控制离精细化管理还有很大差距

许多医院在机构设置、运行方式上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医院在发展过程中片面增加医院的医疗服务项目,购置设备仪器,但却忽视了成本效益的分析,致使医院的运营资金不足,设备利用效率低,降低了医院的盈利水平。由于没有一个项目细、核算精的成本核算与控制体系,医院管理者对这些支出的费用也分不清哪些是开展业务活动的必要支出,哪些业务经费还有缩减空间,哪些费用是可避免的,致使成本控制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医院的成本控制管理仍然停留在粗放式管理的阶段。

二、完善医院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推行预算控制是医院完善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医院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预算管理体系,切实发挥这一管理方式的作用。要做好预算的编制工作,医院要依据往年的成本数据,结合医院的年度计划和业务调整,综合采用多种预算编制方法,制定医院日常运营以及财务运作活动的标准。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将预算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使预算控制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医院的业务活动中去。要落实好医院全面预算的执行工作。医院要建立院长带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医院预算的执行,通过分解、细化各项费用开支的标准和办法强化经费的使用,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使每个人明白自己岗位的职能。要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要将成本控制作为预算控制的重要内容,并作为预算执行情况的考评标准之一,提高医院职工参与成本预算控制的积极性。

(二)完善招标制度降低采购成本

制定药品采购、设备购置的标准并严格执行,坚持同质低价的原则,使采购活动制度化、采购信息公开化。通过建立药品、设备采购招标制度,以竞价采购的方式能够大幅度降低采购的成本,保证采购物资的质量,还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采购中的舞弊行为。

(三)加强药品管理降低药品使用成本

组织人员对窗口科室进行检查,通过药品进货与销售明细表的核查发现异常的药品库存变动情况,杜绝非法促销药物行为,对存在销售和使用问题的药品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加强单张处方的监督,对单张处方金额较大的进行核查,对药品使用的合理性进行抽查。

(四)加强经常性开支的控制

我国医疗收费是由物价部门统一制定的,任何医疗机构不得私自制定药品价格,因此,医院要提高利润最可行的方式是控制经费开支。经费开支的控制要找源头,抓重点,做好经常性开支的控制,对药品采购、病房日常耗用物质、水电费、办公材料费等加强管理,制定一定的定额,杜绝浪费提高使用效益,避免出现设备仪器闲置的情况。要做好经常性开支的分析并制定一系列配套制度,做好物资领用的登记,根据各个部门业务需要对物资领用限定类别、限定数量、限定人员、限定专人保管。

(五)实行一体化管理降低医疗成本

针对医院各部门沟通不足,部分资源存在重复购置的现象,医院要建立并完善资源调配制度,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做好病房、床位、设备和人员的合理配置,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提高使用效率,确保医疗完全。建立医院病房信息管理系统,及时了解各个病房区的入住情况,做好病床的调配。大型设备仪器要在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购置。

(六)合理安排人力降低人力成本

医院要总结患者就诊的规律,合理安排好单位的人力。医院可以按周为单位,总结本院就诊人员的规律,根据每个工作日的就诊人员数量来安排好工作人员和休假人员,在就诊人员较多的周六、周日安排较多的工作人员,通过换班轮休将多数医务人员的休息时间安排在就诊人数较少的工作日。

参考文献:

成本控制的常用方法篇8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策略

1成本概述

成本通常为完成一件事或一项工程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的费用总和。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成本的付出就是为了保证生产能够正常进行,或者为了提升生产效率或质量产生的金额。在企业经营分类中将这种金额称作为购置成本,而且在施工过程或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消耗的所有人力、材料、机械设备,以货币的形式进行反映被称之为经营成本。

2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流程与方法

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资金,资金控制通常有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进行成本控制时,项目负责人要对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资金进行统计,应与建设前所涉及的预算费用进行比对,超出预算费用时,需要对资金投入进行控制和调整,保证生产的顺利开展。

2.1成本控制流程

成本控制贯穿整个施工过程。施工前应制定有效的预算,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流程如下:首先要进行成本目标的设定,其次要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资金支出进行监控,然后对实际支出和计划成本进行比对,产生的差距时及时进行调整。

2.2成本控制方法

成本控制的方法主要是挣值法和价值工程法。价值工程法进行成本控制时,主要是利用功能系统依据施工进度所得需要来调整目标成本。而挣值法则是需要将同一时刻发生的数据与计划中列明的数据进行对照,找出项目计划和成本上的偏差,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来降低偏差实现成本控制。

3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措施

3.1人、材、机费用控制

人工费用的控制通常针对参与施工的施工人员,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应当筛选工作能力较强的施工人员,除了人员的筛选还应当制定有效的奖惩制度,通过施工人员的工作表现与其收入挂钩来不断推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

3.2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与成本控制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进行施工现场的管理过程中应当规避安全风险,避免因安全风险引发安全事故,造成施工成本提高,而且会对施工企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3.3成本控制方法选择

价值工程法的原理是通过功能系数来进行成本控制,由于功能系数具备较强的主观性,成本控制的效果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大。挣值法相比较价值工程法就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以及客观性。所以本次试验通过挣值法来进行成本控制。

3.4挣值分析法

3.4.1挣值法基本概念

挣值法的成本控制原理是通过计划数据与实际数据对比产生的差额。依据工程当前的状态,对差额进行干预措施,使项目按照计划成本推进,其原理如图1所示。

3.4.2挣值法参数

挣值法通常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成本控制,其分别为计划预算、实际预算成本以及实际工作的实际成本。

3.4.3挣值法在道路工程成本控制中的运用

通过挣值法在道路工程施工中进行成本控制,能够有效地对实际成本、进度和计划的偏离进行有效的监测,并通过采取纠偏措施对项目进行干预,改变项目当中的不合理支出,实现成本控制,提高项目的综合收益。

4案例分析

4.1道路工程概况

某城镇道路的面积约为四万平方米,该道路包含9m的机动车道、5m的非机动车道及2m的人行道。以该道路工程来阐述挣值法的成本控制。

4.2目标成本的分解控制

4.2.1人工费的控制

依据该道路施工特点、建设单位的管理方式确定采用劳务分包方式,通过对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管理,提升道路工程的总体质量。该案例中采用劳务公司完成了劳动力分包工作,分包人员由劳务公司进行确定,不但降低了施工单位的工作内容,而且对劳务风险进行了有效地控制,大大提升了施工效率。

4.2.2机械费的控制

机械费的控制内容应当依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明确机械设备的进场时间以及维护保养策略,有效地防止机械设备出现故障,影响工程施工进度。该路段在土方施工时需要机械设备对路基进行碾压以及土方的运输,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在施工前制定科学的机械调配方案,防止因机械设备不足等延缓工程进度。

4.2.3材料费的控制

工程所有的成本支出中,材料费用占比最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当依据月度和周材料使用量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和预期使用量进行比照,通过分析当前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超支或资金使用率不足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干预措施来进行成本控制。该道路工程材料费用控制如下:①材料用量控制,在材料使用过程中应当依照施工图纸和材料清单对现场施工情况进行调查核对,如果材料用量超过工程设定量,在提取材料时应当经过项目负责人的批准;②材料价格控制,采购部门应对市场进行调查来确定价格与招标价格之间的差距。

4.2.4管理费的控制

管理费用的控制需要依据工程实际完成内容来进行申报,以加快资金的周转效率。对于办公室所产生的管理费用需要依照道路施工所提出的进度款申报,该工作通常有具体的相关责任人员进行操作,以保证资金周转的速度,任何办公室费用支出都要经过项目负责人批准。

4.3基于挣值法的纠偏措施

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掌握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投资偏差,对投资偏差的控制管理是实现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

4.3.1找出偏差并实施管理

要对工程当前所处的阶段成本进行核对,参照对象为实际成本数据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额,并以此来判断当前工程进度是处于超支还是节支的状态,并具体分析其中的原因进行成本控制措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常采用挣值法来计算成本偏差,计算过程中通过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照,找出导致偏差的原因和具体施工环节,采取有效手段减少差距,防止偏差反复出现。

4.3.2分析偏差

该工程采用挣值法进行计算后,发现雨水管道部分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偏差,通过对这种偏差进行分析找到导致这种偏差的原因。该项目排水工程设计工期为50天,管道长度2300m,施工工序包含管道安放、沟槽的基础施工、排水管的安装、回填。通过对排水工程某个范围进行挣值法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当费用偏差低于0时,实际成本高于计划成本,处于超支状态。当费用偏差大于0时,工程处于节支状态。当费用偏差等于0时,为正常状态。案例中S段雨水分部工程有三个分项工程的费用偏差小于0,分别是沟槽开挖、D800排水管及管道回填,处于超支状态;C20管道基础的费用偏差大于0,处于节支状态。费用指标低于1时,成本高于计划成本,处于超支状态。当费用等于1时,工程处于正常状态。该案例的三个分项目都低于1,均处于超支状态。③进度偏差(SV)SV=BCwp-BCwS=已完工程量×预算单价-计划工程量×预算单价该偏差的数值低于0时,表明工程进度低于预期。当偏差值高于0时,表明工程进度较快。当偏差值为0时,工期进度正常。该案例中的三个分项工程的偏差值低于0,表明工程进度已经延误。进度执行指标值低于1时,该进度滞后于计划进度,指标值等于1时,表明工程进度正常。在该案例中的三个分项工程其进度执行指示值低于1,表明该三项工程已经滞后于计划施工进度。

4.3.3实际成本与进度偏差的分析

导致工程滞后是由于C20混凝土材料供应不足,加之混凝土施工人员不足,使混凝土浇筑不能按期完成,影响了后续施工。其次是机械设备安排不合理,产生了闲置设备,同时现场指挥人员错误的计算土方挖掘量,造成的支出增加。再次因为钢筋价格出现了波动,导致排水管的采购资金超支。最后由于施工现场地下水位较高,回填土采用灰土,导致成本上升。随着市政道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量、参建人员、施工材料使用量也会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难度。鉴于施工阶段成本控制对于市政道路工程经济效益和施工企业运营发展的重大影响,相关人员应围绕市政道路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进行更加深入更加广泛地探索与研究,以便发挥成本控制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文卿.市政道路工程的成本预算控制策略探究[J].低碳地产,2016,2(13):461.

[2]胡雷.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管理策略解析[J].房地产导刊,2020(3):112.

成本控制的常用方法篇9

我国改革开放时间短,国家实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矿业产业跳出计划经济模式,整体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给矿业企业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掉来诸多挑战。矿业企业摆脱政府行政干预后,投入市场的洪流中,竞争压力随之增大。矿业企业若想提高核心竞争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成本管理改革,完善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制度。在矿业企业进行改革时,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一)忽视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时间相对较短,少数矿业企业虽然进行了企业制改革,但是仍残留一定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例如一些矿业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对成本费用内部控制认识不足,不能正确认识成本费用与收入的关系,导致这些企业的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对成本费用内部控制作用的重要性认识,是矿业企业实施成本管理改革的重要动力与前提。采用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就不能将成本管理观念停留在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层面,矿业企业必须认识到将成本费用内部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的重要性,否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财政自己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公开性,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阻碍企业的生存发展。通常在这种情况中,主要问题原因是矿业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进步,思想意识里仍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观念的残留,导致矿业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

(二)矿业企业内部成本管理部门单一

虽然矿业企业进行了企业制改革,企业的体制与观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企业的整体结构没有及时调整,多数矿业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模式,将成本管理交由财务部门负责,甚至没有独立部门,也没有其他部门对其进行监督。通常,财务部门事务繁多,对成本费用的内部控制只重视事后计算,缺乏事前预测和决策的能力与意识,使得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优势与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造成资源的浪费。矿业企业因为对成本费用内部控制认识不足,所以设置的成本管理部门单一,造成企业的成本费用信息均由会计部门按会计期间与会计中期的传统划分进行归集整理的,所以,没有提前预测与决策的环节,并且始终控制能力也不强,使得最终成本费用与预算偏离过大。这种只重视时候控制的方式,严重影响了矿业企业的效率,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增加了财务部门的工作量。

(三)矿业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缺乏技术管理

矿业企业在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时,方法落后,缺乏技术创新,与管理技术脱节。因为矿业企业对设备依赖较大,更换设备成本费用较高,所以一些矿业企业还在使用落后的、高耗能设备,这些设备不仅生产效率低,严重时还有安全隐患。但是更换设备的成本过高,很多矿业企业很难实现,所以阻碍了企业的效益,使得这些企业陷入因为企业效益差,不更换新设备,旧设备又阻碍企业发展,造成企业效益差的死循环。所以矿业企业只有把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矿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矿业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配套机制不完善

就目前而言,众多矿业企业将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全部交由财务部门管理,没有设置单独的成本管理部门,造成成本管理效率低下。同时企业也没有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工作人员的奖惩制度与监督机制,使得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业务不熟练,职业素养跟不上企业发展。

二、矿业企业建立健全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一)加强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意识

目前,很多矿业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需要加强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意识。很多矿业企业的管理层或者财务员工不懂成本或是对成本理解不够透彻,使得他们对成本管理的设计工艺、制定的计划、采取的措施、将对产品成本起什么作用,有多大影响等一般概念不强。我国颁布的《会计法》中有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作为本单位会计责任的主体,有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所以,矿业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对成本费用管理重视起来,只有这样,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才有前提。同时,领导人起到了带头作用,也会影响到企业上下共同树立成本管理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的效益。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矿业企业成立自己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执行对成本管理的监督检查,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成本费用控制的质量,确保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贯彻实施。内审部门应当积极与财务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合作,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与水平。通过内审,矿业企业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找出问题所在,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对内部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要分析其原因,如果造成问题出现的是主管原因,就要申报矿业企业决策层,予以坚决查处,责令有关部门及时纠正。如果属于客观原因,例如制度上设计出现问题,造成制度缺陷,企业就要及时完善,以保证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先进性和权威性。

(三)矿业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成本控制方法

由于成本控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传统的能过差异分析进行的价值控制方法,也有利用技术革新、组织结构的协作制约功能的非价值控制方法。根据成本管理战略选择成本控制方法没有固定的范式,完全要依据矿业企业的现实基础,考虑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生产方式等而定。当然,根据成本控制控制方法实施的需要,矿业企业也可以对现实基础进行改革,如转换组织结构,建设新的企业文化等。同时,还应意识到传统的责任成本法、标准成本法、预算控制等成本控制方法与现代的作业成本管理法、成本企划法等方法并不是必然相互排斥的。相反,在一定条件下常常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

(四)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矿业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矿业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信息的处理提供了现代化的工具。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着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的发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成本管理,可大大提高矿业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进程。LotUS、eXCeL等电子表格软件有强大的表格处理、数据库管理与统计图表处理功能,是办公自动化的常用软件。它们不用编程,灵活方便,使用成本低、效率高,利用这些软件可以方便快捷地辅助管理人员对成本进行预测、决策,并可对控制过程实施监控分析,收到良好的效果。

成本控制的常用方法篇10

【关键词】煤田勘探钻井成本控制

1.引言

煤田勘探在煤层气的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煤田勘探阶段,钻井成本是勘探工作成本管理的重要部分,其直接关系到煤田勘探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煤田勘探阶段,钻井的固有特点有投资额度大、生产规模大、投资风险大,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系统的综合性工程,需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及人力。煤层气开发与常规油气相比,在储层介质、产气机理等方面有诸多不同,我国煤层气产业化、商业化水平还很低,地面开采技术难度大,单井产量低、生产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钻井成本控制是钻井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以钻井公司成本作为控制的手段,通过制定各项控制指标,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降低钻井成本,从而达到提高钻井公司整体效益的目标。

2.钻井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钻井成本控制,是钻井公司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钻井成本管理目标,也就是单井消耗定额,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发生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因此,钻井成本是勘探工作成本管理的重要部分。

3.钻井成本控制的实现途径

3.1对钻井成本进行全程控制

在以往的钻井成本控制中,仅仅注重钻井现场生产过程控制,因此要改变以往的钻井成本控制方式,在煤田勘探钻井开钻前的筹划过程,从成本控制的战略高度,对收集的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和判断,并结合公司成本与资金、工艺、设备、资源配置、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可行性研究,以便选择最佳的成本控制方案,确定最佳的成本目标,约束和监督未来的钻井施工活动,进而强化对钻井成本的控制。

3.2对钻井成本进行全系统成本控制

根据系统对象的可控空间和可控性,采用等级结构控制形式,对成本各层次作业划分责任并分解成本总目标,使具体的单井成本目标值层层细化落实到各职能部门、专业公司、井队、班组、作业岗位和个人。实行归口分级定岗作业成本控制,使压力、动力、活力同在,责任、权利、利益并存,充分调动各层次、各作业岗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各自的可控特征,优化控制方法,强化控制功能,硬化控制措施,促使完成各自的责任目标确保总目标的实现。

3.3对钻井成本进行成本指标控制

根据目标利润等指标,上下结合,反复测算,在严格控制材料、设备和人工成本的消耗基础上,把握钻井公司的经营总目标,确定各项成本控制指标。由于各职能部门既要执行钻井公司决策,又要直接组织参加生产活动,因此,各作业中心和作业岗位就成为生产过程的主要控制点。受控制功能的限制,各职能部门只能是对资源消耗和组合进行自控,所以实行实物量和劳动量控制就更为直观有效。

3.4利用技术改进降低钻井成本

在煤田勘探阶段,钻井成本是勘探工作成本管理的重要部分。因此,利用更为先进的钻井技术,能够有效降低钻进成本。在煤层气钻井领域,使用潜孔锤钻井技术能够有效降低钻井成本,潜孔锤是以压缩空气为循环动力的一种风动冲击工具。潜孔锤钻井是常规空气钻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和延伸,钻进时井底循环压力没有超过气柱和夹带岩屑的重量,最大程度减轻了地层应力的作用,这样使钻头牙齿能够以最高的效率进行冲击破碎,是一种降低钻井成本提高效率最佳的钻井技术。与常规钻井技术相比,该技术主要优点如下:

(1)空气密度低,降低了井底的压力,有利于提高机械钻速;

(2)空气对不稳定低渗煤层气储层有保护作用;

(3)空气在井内循环流速快,能迅速将井底岩屑气举至地面,有利于及时准确判断井底情况;

(4)气体介质容易制备,在井漏、供水困难的煤层气钻探施工区可降低钻井成本;

(5)压缩空气除在井内循环作用外,还可以作为动力源实现冲击回转钻进,与常规钻井方式相比配套后钻速可提高5~11倍,同时有利于井身质量的控制和煤层的保护。从配套实钻指标来看,可大幅度降低煤层气开发钻井成本。

4钻井公司实施全面钻井成本控制的方法

4.1加强全面成本控制管理

全面成本控制使得钻井公司的钻井成本决策呈现多层次化,各成本控制单位处于不同的管理层次,具有不同的成本决策内容和权限。因此,要保证公司整体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制订成本控制标准就成为实施全面成本控制的首要任务。结合生产特点,把正常损耗和低效等情况考虑在内,如正常的搬迁等停时间、正常的设备维修与故障等,使标准切实可行。

4.2开展差异调查、完善考核体系

在制订全面成本控制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分级、逐项的考核分析,做到考核评比的系统化、制度化。通过调查确定发生差异的原因:属于执行人的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原因,还是目标不合理,或者成本核算有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分析,明确存在的差异,判别责任归属,采取必要措施,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4.3不断提高煤田勘探钻井技术水平

不断采用新的勘探技术,经过试验表明,在同一地区地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潜孔锤钻井平均机械钻速可以提高7倍,当井深为600m时钻井周期可以缩短4~8d,钻井成本可以降低30%。同时可优选钻头类型、使用合理的泥浆体系、选择合适的钻进参数、配备优质高效的生产设备、同时招收有多年钻井现场经验的工人、能够大大降低钻井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5总结

随着煤田开发的需要,对煤田勘探阶段钻井成本的控制越来越重要,如何寻求更好的钻井成本控制方法对煤田开发成本的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钻井成本控制是钻井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以钻井公司成本作为控制的手段,不能仅仅依靠从成本节约到成本避免的成本降低方法,还要从根本上避免不必要成本的发生。通过制定各项控制指标,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降低钻井成本。在开钻前的预算、技术设计阶段,通过合理调配生产流程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项继云.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钻井成本分析与控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

[2]刘雅丽.目标成本和作业成本相结合的钻井成本控制模式研究[D].清华大学,2007.

[3]董蓓.石油钻井成本精细化管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

[4]司光,魏伶华,黄伟和,郭正,陈毓云.影响钻井成本的主要因素与控制措施[J].天然气工业,2009,09:106-10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