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古文文学常识十篇初中古文文学常识十篇

初中古文文学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5:39

初中古文文学常识篇1

【关键词】贵州省农村初中生古文学习调查及研究

为全面了解贵州省农村初中生古文学习的情况,以便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力,并从根本上纠正农村初中生在古文学习中的不良习惯,笔者以贵阳市和遵义市的农村初中生为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及做个别学生访谈的形式,分别对七、八、九年级的初中生进行了相关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17份。调查展开的同时,我们也针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古文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一、调查的相关情况

1.关于古文学习的动机及古文学习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有55%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培养古文阅读能力,以便了解古代,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有33%的学生认为是可以古为今用,有益现代文的学习;12%的学生认为是因为考试要考,所以不得不学。

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必要性,有94%的同学认为有必要;3%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3%的同学不能确定有无必要。学生中有71%的人想学好文言文并为此努力,有18%的人想学好,但因为学习太苦而不得不放弃,有11%的学生不想学。

2.关于古文学习环境及学习方法

在农村初中生中有95%的学生是从小学之后才开始接触古文的,仅有5%的学生在小学之前接触过古文。而在课堂之外通过课外阅读、电视节目、网络来学习古文的学生比例分别占到84%、45%和38%;仅有10%的同学通过家长的途径了解过古文(本题设为多选)。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86%的学生没有机会使用古文的相关知识,有14%的学生使用过古文的相关知识。关于古文的背诵,有34%的学生能背诵5―10篇古文,有23%的学生能背诵11―20篇古文,有25%的同学能背诵20篇以上的古文,有18%的学生只能背诵5篇以下的古文。

另外在平常的古文学习中,有74%的同学有和老师或同学交流过学习古文的感受,有11%的同学经常和老师或同学进行交流。有15%的同学从未进行过交流。对于古文学习中遇到障碍,有74%的同学愿意求助于老师或同学,有16%的同学愿意自己想办法解决,有10%的同学选择不管。

而对于目前农村初中古文的课堂教学,有42%的学生喜欢逐字逐句的分析,有33%的学生喜欢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作品的人文内涵及文化的解读,有25%的学生喜欢在学习过程中以诵读为主。

3.关于目前农村初中古文教学的现状

在关于农村初中古文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对目前初中课本中的古文篇目,有64%的同学认为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有5%的学生感到非常困难,有31%的学生认为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平时考试中遇到的古文试题,农村初中生的感受是:有63%认为难度适中,5%认为很简单,17%认为很难,另有15%完全看不懂。

关于古文的授课方式,47%的学生反映由老师直接讲解,24%反映由学生事先预习然后老师答疑,29%是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于这种课堂教学,有65%的学生比较满意,有6%的学生感到不满意,有31%的学生对此没有什么特殊感受。

二、调查中所反映的问题

1.学生对古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尚不够明确

农村中已经有大部分学生开始认识到学习古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这其中也不乏有些人是出于自己的对古文的感性认识而进行学习的,甚至有的学生是单凭对作家、作品的偏好或对讲课老师的偏好而进行学习的;此外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是迫于考试的压力。这些不明确的学习目标给农村初中生的古文的学习带来了很多不良的影响,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把古文学习变成了死记硬背的反复练习。能够真正认识到古文会给自己的情感和能力带来影响的学生很少,也因此能够真正投入古文学习并乐在其中的学生寥寥无几。

2.学生学习古文没有较好的习惯和方法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农村初中生接触和学习古文大都是依靠老师进行的,从家长和其他途径增加文言文知识的学生数额很小。也因此造成了目前农村初中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没有讲过的古文学生一概不知,老师没有教过的古文知识学生一概不会的局面。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古文学习中缺乏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更谈不上古文知识的积累和储备与古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平常的学习中很少有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农村初中老师的古文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大多数农村初中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古文教学的意义所在,但由于考试方式及相关评价机制的约束,很多老师只能跟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走。另外有些农村教师由于自身文学素养的局限,对教材的把握尚不够深入,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基本上还停留在串讲字词、翻译句子的层面,对于文章意蕴的把握,作者内心情感的解读及古文相关的文化常识的延展很少涉及,这样的教法使学生的古文知识得不到迁移,古文阅读能力也很难提高。同时这种“逐字逐句串讲”的方式,也使初中生的古文学习成了单纯的古汉语知识学习的过程,缺乏对古文应有的整体感知。

三、调查反思及相关的教育对策

要改变目前农村初中生古文学习的不良习惯,需要努力的并不只是相关的学生和老师,这其中初中教材的编选者和目前初中古文考试的评价体系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1.关于初中教材中古文的编选问题

作为目前初中教材的编选者,在全面理解新课标并顾及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标准基础上,应适当考虑初中教材中古文的实用性与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性问题。这是由于古文大多距离现代时间较长,且与白话文的词义与用法又相去甚远,初中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和没有兴趣的缘故。因此在初中教材的古文篇目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一些有现实意义的作品,让学生能古为今用,且这些篇目应是切实地能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作品。同时,这些篇目的篇幅不宜太长,篇幅太长的容易给学生学习造成负担和令其产生乏味感。另外,在篇目的编排上,应适当考虑按照难度由浅入深、由有故事性的篇目逐渐过渡到以哲理性为主的篇目之上。

2.关于初中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机制问题

目前由于中学古文教学的评价机制还是以考试为主导,用分数进行评价,使得很多学生养成了“考什么就学什么”的习惯,不少初中教师也受此影响而在课堂教学中片面追求古文应试的对策,从而忽视了古文对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功能。同时又因为语文学科关于古文部分的考试中缺乏综合、灵活的考察方式的缘故,因此大多数考试只注重古文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到词语记忆和反复练习上。有的学生甚至把古文学习变成了名句背诵,使得初中课本中的古文变成了死记硬背的篇目而已。因此目前的初中考试评价体系尚存在一定的改良空间,缺乏能切实考查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环节。另一方面,作为中考古文部分试题的命题者,也应积极思考将古文部分考察中知识点与能力相结合的新的考察的方式,以改变目前教学跟着考试走的弊端。

3.关于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问题

关于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需要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改革。过去初中生的文言文学习,老师通常都把它当成是掌握古代汉语的字、词、句用法,理解全文大意和记忆经典名句的过程,按照这一思路教学,很多老师经常在古文教学中投入大量的课时,以讲解字词,疏通文意为主,再于课后留给学生大量的作业、并要求学生背诵、默写。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的老师要求学生购买古文辅导资料辅助学习。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方法对提高初中学生的古文学习效率并不是很高,反而是过度的古文练习使不少学生厌倦了古文。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古文时,应适当调整过去的教学思路,要正确认识初中古文教学的价值,明确古文教学目标是什么。初中的古文教学应该是以字、词为基础,让学生具有读懂部分浅显的古代文献资料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初步的文言文语感。由此,我们就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之上,而非过去的一味“填鸭式”的教学。古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兴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满堂讲,满堂问,一切服务于考试的做法往往在教学效果上适得其反。因此从教学方法上,农村初中教师在总结过去有益的古文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该探索一些让学生乐于学习古文和切实能提高他们古文阅读能力的方法。古文教学其实可以是多样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能引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做到多样化呢?也许以下几点建议可以给农村教师做个参考。

其一,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古典文学素养及广阔的知识面。现实的古文教学中往往涉及很多学科的知识,比如史学、文化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本身有很好的古代文学修养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但目前,农村初中老师中能真正达到这一要求的人并不多。因此农村教师应从各种途径寻找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古文教学的水平。有了很强的基本功,就能从多角度入手解读作品,既能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引导学生发掘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底蕴,更可以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其二,可以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古文教学中,农村教师若能注意自己教学的艺术性,以科学的古文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能使大多数学生主动投入古文学习中来。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引入声像资料和情境教学法。古文学习中,学生往往很难把握作家的心态和作品的内涵,而依托多媒体教学往往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首先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名家诵读的古文资料,诵读是让学生感受作品语言艺术的最好方式,同时诵读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让学生自己对作品进行感知。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作家的生平、相关事迹,辅以讲解来强化学生对作家个人的理解。在具体的古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创设和作品内容相似的情境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这既能使作品和现实联系起来,又能使学生更贴近作家和作品,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其三,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要想培养学生在古文阅读方面的能力,就一定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动性。在古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例如课前教师可以就课文给学生提出思考题,让他们学会独立预习、思考,并同时让学生自己解决生字、词的疑难;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倡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享预习阶段的准备成果,这样既可以弥补农村学生学习资源不够丰富的缺陷,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省力的乐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共同完成课堂上的古文学习的任务。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古文学习的经验等有效的合作学习方法。

事实上,要彻底改变农村初中生在古文学习中的不良习惯要做的努力远不止于此。而在长期的初中古文教学中,可能产生的新问题也会很多。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发现相关问题,并努力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真正在古文学习中受益。

【参考文献】

初中古文文学常识篇2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现状、教学方法

古诗词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但是由于古文今文之大不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其教学现状也不容乐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实施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改进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落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是摆在当代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现状

在我国历史上,古诗词灿若繁星,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传播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令我辈辗转反侧。

1、古诗词自身特点令课堂教学难度加大

古诗词的学习与现今白话文的学习方式不同,古诗词主要是作者有感而发,因而学习古诗词要根据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自身的生活际遇等来对全文进行把握。古人追求炼字锻句,词约义丰,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就是这种写照,因而不易把握。再者古诗词中的典故、意境等对于初学者来说也不易理解和接受。所有这一切,不仅增加了语文教师传授知识的量,而且加深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难度。

2、古诗词别与白话文,令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古诗词无论从花费时间和精力上来说,都要比白话文费时费力。

对于初学者,古诗词初读起来拗口、不顺畅,导致部分学生对此失去学习兴趣。其次学生古文知识积累较少,古诗词的用典、指代词语较多,这就增加了学生理解古诗词的难度。最后一点是学生古文语法知识有限,古诗词中大量的被动句、倒装句、前置句等,使得学生理解课文难度较大。所有这一切让学生其产生畏惧心理。

3、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论的指导下,古诗词教学也显得枯燥乏味,一般先介绍文学常识,包括作者的生平、代表作、背景知识等,接下来再正音、断句、朗读课文,然后是落实字词涵义、串讲课文,之后再分析思想内容、赏析写作特色,最后再做练习。这样一系列呆滞的流程下来,课堂了无生趣,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缺乏积极性。

二、新课程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1、古诗词诵读新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是初中语文古诗词学习的一个基础。传统的古诗词诵读,或老师领读,或学生自我阅读、朗读,学生缺乏积极性制动性。我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除正常的朗读背诵模式外,曾尝试过表演诵读方法,课堂效果比较不错,在此与各位同仁共享。

学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课堂实践如下:

教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一遍。

教师布置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并诵读表演。

学生自告奋勇者做诵读表演:该生摇头晃脑“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手作环抱状,形容酒坛,面部表情则是目瞪口呆,表示出对“珍羞”值“万钱”的惊讶……其他学生对其表演或若有所思,或摇头……

教师再组织学生对该生的诵读表演进行评价,先小组讨论,后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再引导学生,该生表演的好,好在那里;表演不好,不好在那里,该如何做?然后学生自主发言,教师做最后点评。

这种表演式诵读,既能让同学们感同身受,又能让学生投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效果非常不错。

2、创造多种条件,让学生积累古诗词知识。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积累古诗词知识。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虽然陌生,但同样充满神秘色彩。所以我在上语文课时采取“每课一诗”,“每周一汇”等方式。“每周一诗”即占用课间几分钟,让学生自己选择好一首古诗词抄于黑板上,供大家学习背诵,教师只简要介绍一下诗词相关背景,大意即可,课下让学生互相交流。“每周一汇”则是让学生汇总一周来“每周一诗”所学习的古诗词,对比课堂所学,表达各自对古诗词的欣赏及理解。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工具,古诗词教学可以很好地利用多媒体工具。如学李白的《下江陵》,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安史之乱”的史实音像资料,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李白写此诗的社会背景及心情。在学古诗《山行》时,大多数同学对于“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颇难理解,于是我用多媒体工具做了一个深秋枫林的动画,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感受,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4、创设良好的情景,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

古诗词含蓄隽永,具有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三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品味诵读、想象体会、联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古诗词的美,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创作古诗词所表达的心意。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最精彩的两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其意浅显易懂,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品味诵读,学生在诵读中,边读边想象诗中所展现的优美画卷,既能体会到工整漂亮的语言,又能欣赏诗之美妙意境,一举两得。

三、小结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实施创新教育。不断探究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利用课堂教学和有益的课外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有效引导学生,启发想象,丰富积累,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让古诗词教学绽放奇光异彩。

参考文献:

1、刘忠存.浅谈新课程下古诗文教学[J].大学语文论坛.2011.

初中古文文学常识篇3

关键词:新课标综合性学习古诗课堂活动课外活动

教师开展综合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与学生都是初次面对综合性学习,教师的“教”要永远走在学生的“学”之前,教师要大胆地对综合性学习进行尝试。

一.组织课堂活动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1.讨论与交流

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生之间虽然此刻在同一间教室学习,但有生活环境与之前学习环境的不同,学生阅历与所掌握的知识肯定有所不同。通过相互的讨论与交流,学生不但可以听取他人的不同观点,掌握新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理组织语言正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语言能力。对于一些内向胆小的学生,较为轻松的讨论与交流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勇气。

教师在完成三首诗的基本教学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就蝉、雁、鹧鸪这三个古诗中常用的意象进行讨论,谈谈这些意象有哪些寓意?还有哪些生活中的常见动物经常被诗人引用在古诗文中?蝉、雁、鹧鸪这三种意象通常能够代表了诗人哪些感情?

2.组织与参加比赛

比赛的基本解释是在竞赛中比较高低。组织比赛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之间一较高低,而是通过比赛这一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比赛的获胜者着需要表扬,但更重要的是比赛这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勇气以及临场发挥的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比赛的组织者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比赛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很重要,教师要安排学生轮流组织比赛,避免重复使用那些有能力的学生,能力是锻炼出来的,那些能力欠缺的学生,反而要让他们多多组织比赛。教师要在一旁进行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组织与参加比赛。肯定他们的进步,从而使他们在比赛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感。

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团体的。如果是团体比赛的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蝉、雁、鹧鸪中进行挑选分组,学生分为三组进行古诗积累大赛,古诗中必须包含这三种意象中的一种,最后看哪组所积累的古诗最多,则为获胜。教师要记下比赛中学生说出的优秀古诗句,在比赛结束后,倡导全班学生背诵。若是个人比赛的话,比赛的内容可以是古诗朗诵,学生和老师共同担当评委,根据学生朗诵时的感情、声音、上台表现力等进行打分,选出优胜者。

通过种类多样的比赛学生可以在其间学会策划,组织,分享学习等多种能力。

3.成果展示

教师布置拓展延伸的作业的时候,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教师也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面面俱到地去收集资料。学生还处于“学”的状态,对资料的正确与否往往缺乏判断,教师要耐心引导,勿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小组收集资料时,我们同样可以指导学生采取组内分工合作方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资料收集完成后,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取舍,认真审视所有资料,利用“去粗取精”的方法筛选资料,帮助学生选取合理有效的资料。

学生搜集资料并进行有关整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需要在课堂进行展示,全班同学共同进行分享,教师要对一些学生提出的重点资料进行强调,也可以通过黑板报等进行长期展示,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对于整个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指出并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方法。

对于蝉、孤雁、鹧鸪学生肯定会收集到许多与之有关的古诗,也会了解到许多著名的诗人,这些都不是课堂的一般讲解古诗,分析古诗所能达到的效果。

二.组织课外活动

综合性学习不能只局限于一些课堂的小活动,合理的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

1.发现生活中的古诗

“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不但能给学生走出书本、融入社会、感受自然的机会,也是学生消化书本知识的最佳方式。学生可以从书本中中获得感性知识,但理性的知识需要实践,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开展实践活动前,教师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使活动做到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不做无意义的活动。

初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教师可以利用周末等课外时间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不止蝉、雁,鹧鸪,古诗还有许多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生分组在校外进行寻找,发现生活中对古诗的引用,如一些蕴含古诗的商店名称,蕴含古诗的公共标语等,要求学生进行记录。活动结束后,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借此锻炼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2.举办讲座

初中教师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毕竟有限,教师大多只是对初中课本中出现过得古诗理解的透彻,尽管这已经达到教导学生的作用,但对于一些对古诗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角度来说,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古诗,对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是很有好处的,让学生多接触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邀请对古诗方面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使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课堂内容,能够吸收到更为新鲜,全面的知识,拥有更为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研究意义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材的一项新课题,而中学的古诗是学生接触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两者的完美结合是十分有必要的。

“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课题,如果实施不恰当,自己劳心劳力不说,学生一旦厌倦可就难以挽回。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不是“个体性”的、“复现性”的学习,而是“群体性”的、“探究性”的学习,这种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四.结语

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崭新的亮点,两点出现的同时意味着创新与挑战,创新要求与众不同,挑战则带来更大的难度。古诗的“古”与综合性学习的“新”要完美结合,还需要更多更大的努力,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小观点。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张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扬州大学学报》2014年5月

[3]张艳霞:《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分析及实施途径研究》,《文学教育(中)》2012年2月,

[4]马嗍ぃ骸冻踔杏镂淖酆闲匝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年5月

[5]闫传亮:《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年11月

初中古文文学常识篇4

关键词: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91-01

古典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古典诗词的鉴赏已经成为中考和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古典诗词的时间距离现在比较久远,且古典诗词或描写山水、或歌物咏志、或凭吊古人、或记事抒情、或揭示生活的哲理,所展现的思想感情不能直达,仅能寄托于景物,需要体验和领悟其中所展现的境界,因此学生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往往感觉有一定的难度,且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也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其实,每一首古典诗词都有其固定的鉴赏方法,要想提高初中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需要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鉴赏技巧,下面从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总结一些鉴赏技巧,以供参考。

一、注重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多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想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对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把握。因为初中生都没有过和古典诗词作者一样的经历,且没有处于古典诗词作者的环境当中,故教师要理解学生无法对古典诗词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体味和把握。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当中,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指导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加以准确的理解,如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总结一些学过的或者常见的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对其进行分类,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古典诗词所蕴含的一些思想感情,可以为其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使其可以更好地对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快速的把握。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分为这几种情况:(1)歌颂祖国的美好河山,气势磅礴,言辞优美,展现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感慨人生,如感慨人生中最常见的几种感情,即爱情、亲情、友情;(3)表现对当前现实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不满,表达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之情,表达对统治阶层的不满和愤恨之情;(4)表现作者自身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他们的理想抱负,表达他们无法在现实中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愤懑情绪。此外,为了使初中生对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充分的把握,初中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熟悉作者所处环境的背景等,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基本情况和所处环境的背景,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抱负和经历,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才能对作者对生活、社会的态度加以理解。这样学生才能对古典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把握。再者,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事物的形象或者意象对古典诗词作者的情感世界加以了解。因为古典诗词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形象或者意象渗透自己的情感,如“落花”意寓着哀愁,以鸿雁和燕鹄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等等,因此,要想对作者的情感加以了解,注重寻找事物的形象或者意象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当学生逐步积累了古典诗词经常展现的思想感情、掌握了识别物象的方法,相信学生就会慢慢学会对古典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有效的把握,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二、注重把握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为了提高初中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注重指导学生把握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至关重要。在初中古典诗词的鉴赏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总结一些古典诗词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一般情况下,古典诗词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有:(1)在古典诗词中,好多作者都喜欢采用正反对比的表现手法,如有的古典诗词中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对比理想和现实的差异性,对比腐败和清廉的差异性,对比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的差异性……以此展现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可以使读者深刻地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不少作者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借用某种人物或者某种事物来衬托某种事情,以使社会的某种风气得以彰显,以此让读者明白自己想要在这首诗歌或者词中想要表达的主张或者观点。(3)还有的作者喜欢在古典诗词中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朦胧感觉,同时让读者了解作者想要讲述的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4)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等)经常被作者广泛应用,这样表现手法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古典诗词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使读者更容易靠近这些作者来感触他们的境界。(5)借助景色描写抒发感情也经常被广泛应用在古典诗词当中。如范仲淹的《岳阳楼》中,作者借岳阳楼的景来表达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心壮志。如果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鉴赏教学中,语文教师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古典诗词作者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将有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鉴赏思路加以理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古典诗词想要表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总之,注重提高初中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传授给学生一些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古典诗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古典诗词作者采用的表现手法,以逐步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使初中生在中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部分获得高分。

参考文献

[1]沈靖.论如何提升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能力[J].语文学刊,2014(03)140-141.

初中古文文学常识篇5

摘要:由于初中物理学习阶段对物理的学习多为定性分析、相对简单等特点,将中国古代物理适当地引入初中物理教学中是可行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用现代物理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物理并围绕教学目标适时引入中国古代物理,并能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文化素养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物理;初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在初中阶段。学生由于数学工具和逻辑思维的有限,不要求物理学习过程中过多运用数学工具和逻辑思维的方法。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曾指出,研究自然界中的力现象、声现象、热现象、光现象、电现象和磁现象等物理现象,找出其中运动变化的规律,并阐明其原因,这是物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1]初中物理较高中物理简单,初中物理教学对许多物理现象注重定性分析,对定量计算要求不高,到高中物理才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的先辈在进行各种生产活动中不但获得了物质财富,而且也对各种现象从熟悉到渐渐地有所认识。这种认识活动最终形成了古代的科学知识。中国古代物理学成就几乎全是中国人自己独自创造出来的,最著名"四大发明"为大家所熟知了,除此之外我国还有许多古代科学知识。公元132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地动仪发明用以测定地震的震源方向;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中记载有"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叙述了起电现象,既看到静电闪光,又听到放电声;《宋史・僧怀丙传》记载宋僧怀丙曾于宋治平三年(1066)左右用浮船打捞沉落江中的万斤铁牛,"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这是现代起重浮艇原理的最早应用。在明代及以前中国古代物理学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由于欧洲近代物理学的兴起,它才显得落后了。

二、有助于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本身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理科学科,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只有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会自觉地、主动性学习物理。现在有许多古装剧、穿越剧影视作品流行,在教学中不仅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物理现象、问题与教材中的物理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还可适当地把中国古代物理引入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方中国古代物理科学方面了解古人的生产生活,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讲滑轮知识时可以讲下我国古代使用的辘轳,古人用辘轳这种简单定滑轮打井水,即联系实例又联系了中国古代科学智慧,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有些中国古代物理本身具有其神秘性和趣味性,学生在生活中自然会接触到的一些历史、人文知识,其中就有涉及到中国古代物理科学的。如:在北京天坛的圜丘坛最上层中央的圆石上面虽小声说话,却显得十分洪亮。所以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其洪亮声音,就如同上天相助一般,加之祭天时庄严的气氛,更具神秘效果。其实这是明代建造天坛的工匠利用建造在周围的石栏,将声音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合使听到的音量增大。曹冲称象这个故事是表现曹操儿子曹冲才智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家喻户晓,而真正理解其中物理知识的同学可能很少,曹冲曾经提出"以舟称象"法,正是浮力原理的具体运用。教师结合这个故事讲授浮力知识,在讲故事的同时用浮力知识分析曹冲称象的物理原理。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逻辑性严密的物理过程中有愉快的感受,又让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怎不使学生感到物理的乐趣呢?

三、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

引入中国古代物理到物理教学中,寻找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近代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这是我国学生在学习物理时所需要跨越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创造的文化的综合,它代表和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心灵和智慧。由于它具有被社会所接受的认同性和稳定性,它对学生对待物理学的认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又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4]而中国古代物理不乏实证、逻辑思辨,如《墨经》是科学、逻辑学和哲学著作,其中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用现代物理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物理并围绕教学目标适时引用,更贴近我国学生学习物理的文化环境。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成功的现代民族教育不仅要善于克服传统文化中的因素对现代改革的阻力,而且要善于利用传统文化作为现代教育革新的力量。[5]

中国古代没有近代意义上的物理学学科,古代物理知识同农、医、天、算比较要分布零散得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虽然受到封建制度带来的中国的物理学停滞性,但仍然能处在当时的世界前列。

古代中国形成了独创独特的实用物理体系,这是中国古代的古代物理学的发展的其显著的优点也是明显的不足,这也决定了它未来的发展趋势。西方物理学的发展善于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数学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形式逻辑等应用到物理学中,在注重实用的同时更注重理论的研究。将将中国古代物理引入初中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在这个过程,明白前人研究物理的优点和不足。"古代中国物理"和"西方物理"在物理课堂上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学习物理的方法不能像只是对物理现象经验性的描述与研究,学会运用数学工具、逻辑思维等方法学习物理。

四、有利于中国文化弘扬和传承

中国古代物理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民族文化烙印,古代物理科学中蕴含传统的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文化传统的变化是微弱的、渐变式的,然而,中国物理教育的内容、方法却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西化了,中国物理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完全运用了西方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心理上却在不自觉的运用着中国传统的物理文化观。中国物理教学,无论是大学里进行的物理教育,还是中小学进行的物理教育,都已经在百年来的进程中完全放弃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物理文化。[7]

参考文献:

[1]封小超王力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科学出版社2005:11

[2]刘树勇白欣.中国古代物理学史[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3]朱瑞丽,刘磐修.中国古代物理学史与当代爱国主义[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121-126.

[4]张晓灵.物理文化与中国传统物理文化的边界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5]徐丽丽.大学物理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2011.

初中古文文学常识篇6

在白话文为主要的交流、阅读和写作符号的现代社会,人们对古诗词和古文的生疏感日渐凸显。然而,无论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研修、传承乃至于发扬,还是对于我国古典文化尤其是文学方面的那些真、善、美之体悟而言,古诗词和古文对于中国人都是必须有所涉猎的。

初中学习阶段是古诗词和古文学习的S金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中学生要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初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隔膜和对古代文字的生疏,在学习上造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和困难,不理解,难背诵,甚至少部分学生产生厌恶抵触的心理。对于古诗词和古文方面的兴趣化教学,教师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却又有着许多不同的细部理解和具体措施。在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创新探索中,笔者对初中生诗词古文的学习、鉴赏与应用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诵读中寻味古韵

古诗词皆有韵律,平平仄仄,跌宕起伏,交错组合,节奏鲜明,乐感极强,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可以像柳永说的那样“低吟浅唱”,也可以像司马迁说的那样“慷慨悲歌”。其实不仅是古诗词,连大多数古文也是有内在的韵律和节奏的,比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三三四四的句式,环环相扣,字字推移,其中抑扬顿挫显得极为浩荡;又比如“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末尾三字,总结前面四句,缓缓读来,便可得一种悠然的神态。要知道,鉴赏与学习并不是分开的,学习是为了有能力去鉴赏,而鉴赏本身便是一种对学习的强化。

所以,古诗词和古文中的文字本身的韵律极其精致,会朗读的人能够读出一种古韵来――这是现代白话文很难做到的,也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精髓所在。很多学生不会读古诗词、读不通古文,其实就是没有把握到文字之间的韵律。一旦在朗读之中发现这种韵律,学生就会把古文读得很好听,换句话说,就是读出一种美感来,读出一种古韵来。

“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很抽象的,却能在朗读中体会到。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组织学生朗读,或者齐读,或者个别学生单独诵读,让每名学生都对诗中语言、诗中形象、诗中情味得出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一定程度上神追古人。这样,一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二来要求学生带有感情地诵读,体会其中的抑扬顿挫之美,有助于学生爱上古文。

二、拓展阅读开眼界

古诗词和古文都是有脉络、有体系的。初中教材里选取的作品固然经典,但都不足以见“全豹”。学生要真正学好古诗词和古文,就必须对更多的至少说是和教材里选取的作品相关的许多作品有所了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体系以帮助学习,又帮助学生开阔了眼界,从更广阔、更高远的角度来学习课中知识,往往更容易理解并记忆。

例如,讲授唐代诗人崔颢的古诗《黄鹤楼》时,教师不仅应该给学生讲述本诗内容,还可以给学生看一看写黄鹤楼的其他诗作,让学生明白原来崔颢这首《黄鹤楼》果真不一样,又可以讲述李白读了此诗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这样一来,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课本以外的拓展阅读只是一个了解,知其大概即可,不用要求学生精深钻研。但是,这种了解是必须广泛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当中的大部分篇章在初中阶段都应该让学生读一读,相信到最后学生对于诗词的认识会自然而然地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三、创作之中明彼此

多读、多写,都能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但仍然免不了一种镜中看花、水中捞月的虚幻和隔膜。所以,教师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和古文创作,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写古诗词和古文的一些法门,而这些法门恰好是古人曾经走过的,因此学生能明显地体会到为什么自己好像总不如书上那些诗文写得好,自己差在哪里,别人又好在哪里。如此一来,在基于情感和意境的理解上,学生对古诗词和古文在遣词造句上的各种表达方式,会理解得更加通透和明了。

在上一堂古诗词或者古文课之前,或者之后,教师可以把课本中的内容和主题先提炼出来,让学生也对此主题进行创作。例如,讲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老师可以找一幅岳阳楼的画作或者照片来给学生看,让学生先进行一次古文创作,创作完毕后再来对比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学生大概更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还可以这样写,原来他是这样写的!对比之中,自然知此知彼。陆游诗云:“觉知此事要躬行。”笔者相信兴趣写作对于学生加强理解与记忆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回归课本细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权衡轻重。其实初中生的时间并不多,学习不可能做到十分深入和面面俱到,教师必须权衡课本上许多知识的重要性,如哪些是要考的,哪些是必须学的,哪些只须要有所了解的等。那些古诗文中常常出现的能有一通百通之用的字词句,可以多多讲解;至于那些生僻且不常见的文字乃至于意象,大可放过不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重视情景重现。古诗文与其他文章的创作一样,都是有背景的,或者说有情景的。教师当然不能真正回到古人创作时的那个情境中,却能在ppt上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也可以用语言的讲解来重现古时情景,包括当时的风景、社会状况、作者的处境等,如此可以尽量减轻学生学习古诗词和古文的抽象感。明白这些,学生才可能真正学好、用好古诗文。

初中古文文学常识篇7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注重讲解,缺少感悟。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对诗词进行细碎解读,将诗词内容肢解,注重让学生学习其中的字词句子。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偏重说教和传递知识,对古诗词的讲解也往往侧重要求学生掌握其中心思想,教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学到道理或精神,背离了古诗词教学对学生的情感、审美熏陶培养的本意,学生对古诗词缺乏感悟,体会不到作品内涵和古诗词之美。

2.注重写背,缺少诵读。受“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初中语文教师经常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讲解很多知识要点,然后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记忆古诗词,认为学生会背会写就算完成任务。教学形式单一生硬,忽视了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潜在意义。学生对这种语文教学方式感到厌烦,将古诗词看作一堆晦涩的文字,无法通过有效的诵读去品味诗词作品。

二、解决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的途径

1.创设情景课堂,引导学生感悟。学生对古诗词作品掌握比较困难,而以往教师采用条分缕析剖析讲解的方式,无法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去用心感悟作品的内涵。而在当前,随着教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广为普及,给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带来极大便利。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教学辅助工具,扩展课堂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古诗词情境课堂,营造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感悟作品。

例如,教师在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r,如果只是对诗词进行翻译讲解,不去介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的话,那么学生对本诗的理解感悟也仅仅停留在诗词含义的层面上,无法真正体会出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情感。因此,教师在讲解诗词前,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展示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写这首诗时所处的情境状况,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这篇诗词时,便能容易地理解消化作品中的感情升华,深切体会作者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伟怀。再如教师在讲解《天净沙・秋思》一诗时,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课前准备好的flas或者视频演示,使学生通过生动的视频画面,对诗词描绘的场景有一个直观的理解。然后,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再次感悟这首诗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感悟作者情感。

2.鼓励学生诵读,品味诗词意境。古诗词中的平仄韵律之美,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品味出来。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诵读,体验古诗词诵读学习过程,品味诗词意境,促使学生充分了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不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由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或者对教师和课堂存在畏惧感,习惯做一个“倾听者”,很少主动张口。教师可以从常规的朗读教学入手,让学生齐读课文,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例如,在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两首诗时,学生可能会觉得这两首都是表达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的。而实际上《江城子》中还表达出了作者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以及委婉表达出的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破阵子》中则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路的悲愤。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诵读品味,学生慢慢地便能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和“可怜白发生”等诗句中感受两首诗中的词句、情感差异,从而更深入地品味诗词意境,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三、总结

初中古文文学常识篇8

关键词:古诗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词教学一直以来是困绕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传统的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新时期初中生和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如何创新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是值得研究者和执教者深思和探讨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古诗词作为古人性灵智慧和才情气概的反映和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和奇葩,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历经千年经久不衰,滋润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成才,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史上耀眼的风景线和不朽的坐标。

正是古诗词自身独具的文学艺术特征,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篇章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学习目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规定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和掌握一定量的古诗词是必要的。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古诗词都是传承千年的名篇佳作,是古诗词的精华和代表,这些诗词对于陶冶初中生的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其语文素养和人文底蕴,激发其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其自觉承传祖国灿烂历史文化遗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通观近年来中考试题的命题趋势,古诗词的题目比重依然占了较大比例,并有加大的迹象。由此可见,古诗词的重要性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其特殊的意义正逐渐得到教育者的认同。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创新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初中古诗词教学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也积累了众多宝贵的经验,这些为开展初中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和方法。同时,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教授古诗词方法单一,“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成为诸多教师教授古诗词的法宝,往往停留在教师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课后机械背诵记忆,而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有规律,未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习古诗词,并且疏忽诵读教学和情境教学,僵化机械单一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接受状态,也逐渐消解了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违背了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是以学生的兴趣和情绪为基调的宗旨,进而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2.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及特定的文学氛围讲解太少,甚至三言两语带过,或只是局限对作者的自豪称谓的介绍,从而使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古诗词。

3.古诗词的教学停留在字词的串讲和简单的支离破碎翻译,缺少对古诗词的多层次、多视角的诠释和深入思考,不注重古诗词的整体理解和鉴赏,从而失去了古诗词本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无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和想象作者的创作主旨和情感流露,往往导致处于断章取义、浅尝辄止的尴尬境地,学生的主体性被抹杀,无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4.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强求学生死记硬背,偏向于古诗词的解题技巧和策略的教授,从而无法使学生真正领略古诗词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是一个有效的载体,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有目共睹,当前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现状亦不容忽视。因此,重视初中古诗词教学并切实创新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三、创新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的路径选择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拨打,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学习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代表和结晶的古诗词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对于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学习要求和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变化,当前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涵养以及心智特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围绕《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当前初中生的特点,基于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结合个人的从教经验和教训,特提出如下创新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的路径选择。

1.激发兴趣法,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众所周知,兴趣乃最好的老师,调动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是解决古诗词教学的第一要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由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于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对于今人来说,已然成为遥远的记忆和过往,而伴随时代的变迁,学生的思想观念也迅速更新,当前的初中生更倾向于接受快餐文化和流行元素,古诗词对于新时期的初中生而言已经产生了距离和隔阂。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从心智特点来说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培养和调动其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正是较为理想的阶段。因此,该方法用之于古诗词教学切实可行。

在实际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借助于古诗词中的一些典故、趣闻、轶事、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现代的教学辅助手段等诸多方式来极大地激发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充分调动作为学习主体的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教学恰当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吟诵领会法,感知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其学习方法的特殊性,而吟诵领会是解读古诗词的一把钥匙,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吟诵包含朗读和背诵两层意思,因古人创作古诗词时非常讲究声律美感,古诗词就形式而言都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故朗读起来往往铿锵有声、琅琅上口。因此,在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和强调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可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词,如通过声音的高低、情感的悲喜、节奏的缓急或播放高水平的朗读录音或配乐朗读等诸多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其境地去感受和领悟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和寄托,让学生在享受听觉美感的氛围中自觉融入到诗词所描述的场景中,在朗读中获取情感共鸣,在朗读中得到审美愉悦。

其次,在充分熟练朗读的情况下需要引导学生背诵一些古诗词,以此更好地去巩固已学知识和艺术感知,从而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并让其审美感受得到升华。

3.情境引入法,提高学生的品鉴能力。情境可作情景、情形、景象、境地解,情境引入法是指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通过形象的画面展现、特定的音乐渲染衬托、恰如其分的语言引导、角色体验等方式,努力营造古诗词所描述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和感受。

具体来说,在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步骤:首先,运用特定的音乐进行气氛渲染,将学生引入诗词所描述的情形之中;其次,通过深情的吟读,也可播放标准的朗读录音或其他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知诗词所展现的情境;然后借助于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如播放ppt、影像等来再现诗词所呈现的情境;之后,通过对诗词的讲解,将学生带入作者主观情思和富有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和氛围之中,特别是关键字句要进行重点阐述,可对特定的场景和形象予以生动的描绘,让学生去感悟彼景彼情;然后,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身理解诗词后,可以让学生扮演诗词中的角色,也就是角色换位,让学生设想为当事人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诗词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课堂教学结束后,可布置学生对诗词进行改写创作的作业,改写过程实际上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可锻炼其写作能力;最后,让学生走进自然和现实生活,可鼓励学生联系所学的古诗词所描述的情境大胆联想和想象,寻求情境的相似点,进而达到拓展情境的目的。

在此教学过程中,也是学生文学审美的过程,需要学生用心用情去感悟、想象和联想,是学生与作者的心灵沟通、感应和精神、情感的共鸣之旅。此方法符合初中的心理特点,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恰当可大大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初中古文文学常识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式;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058-02

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应该改变以往琐碎的分析而进行整体感悟,通过传统诵读与激趣探究,利用韵语和属对训练来辅助,“言文结合”,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一、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需尊重文言习性与促进学生发展

1.整体感知,诵读体悟

最初的古文没有标点,不分段,文章的意义主要从整体把握。知道的整体越多,了解的个体越多。因此,应将文章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把握文章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而不能脱离整体,单纯就句子学句子,就段落学段落。汉语言很强的“人文性”特征,决定了教学应更多地注重整体阅读感悟而非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

关于传统的诵读是否适合文言文学习,不一定能找到确凿的科学论证,但几千年的实践证明,诵读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是有效的。姚鼐认为:“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但若默看,即终身作门外也。”“读古文务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终为门外汉耳。”(选自《惜抱轩尺牍与陈硕士》)通过整体感知、诵读体悟,将“言”“文”结合起来,不再割裂,不再肢解,还文本一个鲜活的生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与感悟。

2.激趣探究,言文并重

文言文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佳作,记载的事实与现代文明相去遥远,但却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对不熟悉、不了解的文明有着天生的好奇,而正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尤甚。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应提供现成的知识,而应创设让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

例如,《孙权劝学》一文的关键词是“劝学”,需要师生探究的有“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何为“涉猎”?涉猎的对象是什么?也就是说孙权让吕蒙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这些学习内容主要由教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

3.“韵语”与“属对”辅助教学

利用“韵语”和“属对”训练是古文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之一,也是古代汉语教学的一个鲜明特点。古诗、骈体文有押韵、有对仗,甚至一些唐宋散文也有相同的特征。但这些训练已渐渐淡出今天的语文课堂,越来越不能引起教师的关注。将这些既符合汉语言教学规律,又符合学习心理的传统教学方法弃之不用,是非常可惜的。

在初中教材选文中能进行韵语与属对辅助教学的有《论语八则》《小石潭记》《核舟记》《陋室铭》《爱莲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卖柑者言》《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出师表》《桃花源记》《捕蛇者说》等文章。

4.学习文言的行文习惯

古文的行文习惯有用词委婉、援用故实、引经据典、变文避复、词语割裂、避讳改字等。在初中主要关注古今义的差异、援用故实等。

以教学《爱莲说》为例,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问:“这篇文章将‘莲’当作女人还是男人进行描写的?”其实,这个问题在学生熟读文章后再问,学生是清楚的,因为有“莲,花之君子也”这句;但对于刚刚读完一遍文章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第一感觉不是这样的,因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有“妖”“香”“亭亭”3个词的影响。果然,大多数同学回答是“女人”。

让学生查阅《古汉语字典》可知,妖:①艳丽、美好;②古时称一切反常的东西或现象。“妖”字为形声字,“女”加“夭”,而“夭夭”取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茂盛而美丽的样子。在今天“妖”的“艳丽、美好”之意用得极少,反而“妖怪”“妖精”等词语用得较多,也就是“一切反常的东西或现象”的意思得以加强。而在《爱莲说》中,妖是“艳丽、美好”之意。“香”“亭亭”也可以类似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二、初中文言文课堂的学习策略应符合文言特征及学生心理

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习策略主要包括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形成的思维方式,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等。

1.学习应有好奇心

好奇心源自“未知”,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所以,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布鲁纳认为,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机,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

如《王顾左右而言他》(选自《孟子》),文章简短(100字不到),但道理深刻,说理技巧高。学生容易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角度对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的行为感到好奇。作为君王,不是想干嘛就干嘛吗?干嘛要“顾左右而言他”?面对孟子的质问,齐宣王可能有以下几种反应:①与其争辩;②干脆承认(默认);③恼羞成怒,有过激行为;④避而不答。要想理清这样的疑问,要注意文本的“大环境”――《孟子》。只有在《孟子》中才能发现故事产生的前因后果以及人物的具体形象,才能解答疑问。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孟子》,进行探究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指路”,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这样的学习必有所获。

2.学习应有过程

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策略,它规定学生学习时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做、做到什么程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布鲁纳强调的是,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以《陈太丘与有期》的学习为例,如何看待元方的“入门不顾”?师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讨论、合作探究,建立完整的学习过程:①儒家对“礼”的看法(以《论语》论述为主);②元方的性格(以《世说新语》记载为主);③元方的受教育程度(以《世说新语》记载为主)。

学生课后合作探究,课上交流。这样的教学旨在强调学习的过程以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乐此不疲,逐渐爱上文言文。

3.学习应有顿悟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认为,顿悟是我们知识技能中永久的部分,常常会伴随着一种兴奋感,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不仅有助于迁移,而且不容易被遗忘。

在《狼》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方格中只能填写一个字,并且不能重复。请选取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字填写。

屠户狼狼狼狼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后形成答案,然后让学生代表写在黑板上。学生学习情况预设如下:第一种是次序不对,如“惧、躲、抗、杀”或“惧、喂、躲、杀”,将“惧”放在第一位;第二种是次序基本对,但用词不一样,如“遇、惧、躲、怕”“怯、抗、防、御”“躲、御、杀、灭”。

学生冲突的核心在第三个词语:是“防”还是“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这样的教学常常让学生有“顿悟”之感。

初中古文文学常识篇10

课程标准和新实验教材以及考试对文言文策略的一些变化,本身就体现了社会对文言文基础教学的关注。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古诗文的教学。笔者在平时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的积累。

一、积累语言素材

教材中的古诗文,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初读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句中的停顿,句子的节奏要把握好。反复朗读,培养语感;通过熟读、背诵、记忆,积累语言;同时引导学生鉴赏体验古诗文所描写的意境,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

古诗文积累,不单纯是为了中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通过“诵读、记忆”的方法,让学生背诵古典名篇,引领他们把无意识记忆转变为有意识文化储备,使他们腹有诗书,在传统文化滋养中成长。

二、积累词语

有学者研究发现,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另外现代汉语要发展,就需要继续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词汇”的积累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我们学习、理解文言文必须跨越的门槛。

1.一词多义:单音多义是古汉语实词的特点。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指拜访,“顾野有麦场”的“顾”,本义是“回头看”,但这里指“往旁边看”。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是不同的。理解、掌握多义词的繁多义项,可通过归纳整理、分析义项间的内在联系来进行。

2.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其中包括: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彩变化、名称说法的演变等。对于初中的学生,没有必要告诉他们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只要求他们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如《唐雎不辱使命》中“长跪而谢之”,句中的“谢”解作“道歉”与现代汉语“感谢”“凋落”完全不同;《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解作“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妻子”的意思是指男人的配偶;《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通假字:“通”是通用,“假”就是借用。字的通假就是两个字的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本字和借字必须是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通假字一定要按本字的意义去理解,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便要还家”的“要”通“邀”,“被坚执锐”的“被”通“披”,“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阙”通“缺”。注意积累学习通假字,有助于我们很好地理解文言文。

4.成语、警句:成语在古今汉语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现在作为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应用,注意积累这些词语更有利于丰富我们的语文素养。例如:《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中的“明察秋毫”。《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孙权劝学》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曲径通幽”等,这些现在都还有很广泛的应用。

三、积累语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