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慧交通建设情况汇报十篇智慧交通建设情况汇报十篇

智慧交通建设情况汇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0:30

智慧交通建设情况汇报篇1

为贯彻落实防控指挥部工作要求,信息化建设组以“天府健康通”推广应用和智慧治理中心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着力开展我市信息化建设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全面加强系统推广使用

一是广泛发动开展全覆盖宣传。采用线上、线下、协同宣传同时推进的方式,确保“天府健康通”在我市全覆盖宣传。目前,通过微信、微博以及社会信息平台“天府健康通”宣传文章430余篇,累计阅读量52.4万余次。制作发放宣传“天府健康通”Dm单33万张,海报1.9万张。二是规范个人健康码场景应用标准。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个人健康码场景应用标准。在全市小区、农村集中居住区、散居院落等实行“亮码通行”;在医院、药店、大型商场超市等实行“扫码登记”的场景应用规范。在全面做好市民群众健康监测服务的同时,助力我市全面复工复产和居民生活正常化。三是严格督查提升注册率。会同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对“天府健康通”推广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定期进行通报,倒逼各镇(街道)、市级有关单位加大工作力度,提升我市“天府健康通”注册率。3月12日,提前完成采集率达60%以上的阶段性工作目标。截至3月23日下午16:30,我市申报注册人数697734,按登记人口(87.18万)计算,申报采集率为80.2%,按彭州市常住人口(约78万)计算,申报采集率为89.45%,申报占比率排名在成都市22个区(市)县第13位,在9个郊区(市)县排名第6位。

(二)规范个人信息安全管理

一是确保系统安全稳定。信息化建设组办公室通过电话对接、邀请“天府健康通”开发公司到彭沟通讨论等方式,动态掌握系统调整、应用情况,及时解决系统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是确保个人隐私数据安全。制定疫情防控保密制度及个人信息保护通知,规范系统数据采集使用确保个人隐私数据安全。梳理涉疫情数据泄露相关法律法规,为信息数据安全做好保障。三是规范系统数据采集使用。在全市范围内停止了除省、成都市要求推广的信息系统之外的系统数据采集。全面确保“天府健康通”“四川外出务工人员健康申报和查询系统”顺利推广。

(三)推进智慧治理中心信息化建设

一是完成共享交换平台的系统设计开发。以智慧治理中心建设为契机,现已完成共享交换平台的系统设计开发工作,已部署到彭州市政务云上。为保证数据共享的准确有效,在前期1043项资源目录的基础上,现正在对彭州市各部门的政务信息数据进行第三轮走访调研,充实目录数据内容,目前已汇总了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14个部门的数据和系统。梳理完成后各部门可将各自数据陆续上传到对应目录,实现我市政务信息资源的全面梳理和灵活共享,经授权后可供有需要的单位共享使用。二是完成智慧治理中心可视化系统开发。以数据共享为基础构建信息“中枢”,开发了智慧治理中心可视化系统,含经济运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四个专题,能够全面直观展示彭州市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建设情况,通过系统集成和数据融合,在智慧治理中心能够满足应急指挥、重大项目建设调度、城市精细化管理等多场景应用的需求,为领导决策和指挥调度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提高城市综治、网格化管理等精细化治理水平。三是主体建设有序推进。智慧治理中心道路开口工作、墙体外立面装修、总平以及管网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内部装修已组织协调装修装饰、建筑声学、操作台、办公家具等厂家进行项目现场技术交流、现场交底。现已完成机房工程夯土、水泥浇筑、无机涂料基层处理、机房机柜支架制作等工作内容。完成音频扩声系统、无纸化系统、多网融合系统、视频融合系统等系统的设计开发工作,正在敦促各信息系统设备生产备货及发货到货。

二、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天府健康通”增速减缓

因我市一直是疫情防控低风险区域,随着我市全面复工复产和市民群众生活正常化,近期市民群众注册使用“天府健康通”的积极性有所降低,日均增长量已从最高峰13万多人下降至目前的9000左右。

(二)通行标准不统一

各部门要求的通行标准不统一,造成小区等出现“亮码+比对通行证/身份证+测量体温+可简化登记编号+询问+戴口罩”等繁琐的通行方式,加重了基层负担,甚至出现质疑物业、企业不按规定收集信息情况。

三、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天府健康通”宣传力度

各牵头单位、乡镇(街道)按照既定任务分工,全面加强“天府健康通”推广应用,力争3月31日前,实现全市实有人口“天府健康通”申报采集率达90%以上。

智慧交通建设情况汇报篇2

阳是东北地区的商贸中心,也是全国创新改革试验区,具备良好的智慧城市建设外部条件。2015年4月,沈阳市政府形成了智慧沈阳的实施方案,围绕“惠民、兴业、善政”三大目标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城市数据的汇总、分析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依赖于城市的“智脑”。因此,构建城市级的统一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围绕这一思路,智慧沈阳建设创新管理运营机制,形成了4个“统一”。

统一归口管理。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的“一把手”是其成员;成立大数据管理局,其同时也是智慧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电子政务办、信息化推进处等与电子政务有关的协调和执行部门,直接向市长汇报工作,将沈阳市以政务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进行统一归口管理。

统一运营模式。成立了沈阳市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沈阳市政府控股,中兴、华傲和东网都是其股东,共同运营智慧城市统一平台和平台级应用。沈阳市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取大数据运营公司提供的服务。不仅如此,我们还在全市招聘了106位事业编制的成员充实到各个委办局,协助推动智慧沈阳建设工作。

统一平台建设。实现数据汇总、分析,必须要依赖于城市级的统一平台,实现城市的智能化发展和管理。对此,我们委托国家信息中心对智慧沈阳概念进行了顶层设计,并做了总体规划。城市平台要具备数据共享、整合和积累能力,及大数据分析挖掘能力,由此形成智慧沈阳统一平台的逻辑框架。

统一的标准体系。现阶段我们主要致力于解决4个方面的问题,即已建、在建和将建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共享问题,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融合问题,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协同问题。要想解决这4个问题,就要依赖于统一的标准体系,这是很重要的支撑和抓手。

智慧交通建设情况汇报篇3

学校现有教职工34人,招生覆盖四村一社区。现有教学班10个,学生346名,幼儿班2个,学生57名。80载沧桑岁月,厚重了学校的文化。培养出了一大批诸如艾道淳主任等在各行各业卓有建树的优秀学子,学校先后获得“市级安全文明校园”,区级“文明礼仪示范学校”“语言文字示范学校”“文明单位标兵”“特色教育学校”等殊荣,办学水平多次被评为区一等奖。

近年来,学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不但狠抓了学校内部管理,而且在硬件设施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随校舍改造工程同步推进的班班通设备和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下面我将这项工作的具体情况给领导们做个汇报:

一、关于设施的配备情况

近两年里,在区教委、区技装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高标准的完成了智慧校园的建设。

1.学校所有的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及投影仪,投入资金39万元。

2.学校所有的教室和功能教室安装知识点测评与学习系统(畅言智慧课堂系统),投入资金20万元。

3.学校所有学科教师配备教学平板电脑,投入资金15万元。

4.学校微机室完成了英语听说模拟考试系统的建设,同学们可以在计算机教室完成在线的英语考试,投入资金2.5万元。

以上四项,总计投入资金76.5万元。

二、关于设施的使用情况

由于我们学校地处山区,各种信息同城区比较,相对闭塞,但智慧平台的建设,将学校各自独立的资源及服务系统进行了统一,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不但为老师们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空间,实现了平台软件和学校硬件之间的无缝对接,有力地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具体使用情况如下:

1. 落实主体责任,实行专人管理

我校自智慧平台建立后,为了高效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学校对此项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分工,明确了一名副校长分管智慧平台工作,由教导主任主抓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教师主抓技术支撑和平台维护,后勤主任负责资产管理和设备送修。

2.创新培训方式,教师学有所得

智慧校园设施刚一到位,我校及时与区技装中心和科大讯飞公司一道,就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多次交流。对教师在智慧平台的使用上,进行了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全面了解教师在使用中的情况及培训需求,既有教师面上的全员培训,满足教师培训共性的需求;也有某个方面的具体指导,满足教师的操作实际,做到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机结合。

3.明确使用目标,人人参与应用

学校对全校34名教师明确了使用目标,全体教师在临空智慧教育平台上注册了账号,进行了网上的研修培训,全体教师都能在平台上下载电子教材、教学资源,学校也要求凡在教室、功能室上课,均要使用智慧平台,同时做好班班通使用登记。教师的“教、学、考、评、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均要求在平台上完成,学校进行的定期检查。

4.有效利用科研,提高课堂效益

为更有效的提高智慧平台使用效果,学校专门申报了区级科研课题《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策略教学研究》,把研、训、教融为一体,最大程度的提高运用水平及教学效果。目前,我校全体教师都能利用教师机上课,教师能在教室的任意角落控制教学,能有效地避免教师在讲台上挡住部分学生视线的不利因素。通过信息化教学,增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5.充分整合资源,做到共建共享

智慧平台实现了教学、教研资源的汇聚共享。学校有计划的将教学课件、课程设计、一师一优课、微课等资源充实完善,教师将优选后的课件、资源为己所用,避免了教师们重复制作而浪费时间和精力,并让老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有效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师还通过空间将自己的资源进行分享。不仅能促进教师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与讨论,还可以汇聚到校本资源库或资源中心,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辐射。

6.加大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在教师尽力用好智慧平台的同时,学校还将智慧平台向部分有条件的家长进行开放,家长通过平台账号,与教师、孩子互动,实时地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接收学校通知信息。通过此种方式,争取了家长的积极配合,形成强大教育合力。

三、对智慧校园工作的一些建议

1.增加网络的带宽。学校现在使用的城域网由于建设年代较远,带宽只有10m,只能满足一间办公室一台计算机,一个网点。现在每个教师都需要平板下载资源,再加上教室、微机室的几十台电脑同时上课,网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要下个资源往往要等上好几个小时。为确保使用效果,现在急需加大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对校园的覆盖范围,教室要有网点,办公室每个老师要有网点,并保障有足够的带宽进行支撑。

2.加强设备间的技术融合,促进设备的高效使用。我们要打破各种设备之间的各自为主的现象,加强各种设备的技术融合与支持,让老师们更加方便、高效地使用一体机、投影仪、平板电脑等设备来为教学服务。

3.建立设施设备的使用保障体系。当设施设备出现故障时,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排除故障,提高设备使用效果。如果一旦出现故障,迟迟没法处理,很容易造成设备的闲置。

智慧交通建设情况汇报篇4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智慧校园;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004-02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technology,Universityinformationsystemhasenteredtheeraofbigdata,bigdataasanewdataprocessingtechnology,hasplayedanimportantroleinthecloud-basedcomputing,networkingandwisdomcampusconstruction.thisarticledescribesthecurrentsituationwisdomcampus,explainedthemeaningofthewisdomofthecampus,putforwardthegoalofwisdomcampusbuildingwasconstructed,wisdomcampusoveralldesign.Finally,theconstructionstepswisdomcampus,provideareferencefortheuniversitywisdomcampusplanningandconstruction.

Keywords:bigdata;cloudcomputing;wisdomcampus;informationtechnology

2008年“智慧地球”的概念被提出,与之密切相关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成为科技发达国家发展的重点。在新技术应用的高校,智慧的概念已经渗入校园信息化建设中,智慧校园正是高校信息化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国内外诸多高校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发展。

1智慧校园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从电子校园、数字化校园逐步迈向智慧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智慧校园运用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化等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校园的时空限制,把校园里分散的、独立的信息系统和资源整合为一个具有高度感知能力、协同能力以及服务能力的有机整体,实现对环境全面感知、网络互联互通和师生个性化服务,从而对学校的正常运作、教学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智能支撑。

智慧校园有3个核心特征:①提供一个感知环境和云服务平台,为师生和管理部门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②将学校管理和学生生活各个领域的数据,经过统一接口进行数据处理,汇聚于云端的数据共享中心,实现互联和协作;③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界提供一个交流接口。

2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要利用云计算、物联网、Soa、数据挖掘等技术。

要进行统一认证、数据中心、各业务应用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借助数据中心以及集成共享平台,将物联网和应用系统整合起来,实现高校学习、教学、管理工作和学校基础设施的有机结合。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有:

1)搭建大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在原有校园建设的基础上,制定统一标准、形成信息规范体系,将各类管理系统加以集成,搭建大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业务系统之间数据的同步交换,促进校园信息资源共享。

2)统一身份管理与认证。简化用户访问校园的过程,将用户和访问权限统一进行集中管理,用户只需通过一次身份认证就可访问具有权限的所有资源,实现用户身份的统一认证和单点登录,提升智慧校园的访问体验。

3)实现一站式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智慧校园涉及学校各方面的管理与服务,如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等,智慧校园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最终把各业务系统融合,形成一站式的信息管理服务体系,服务师生,辅助学校决策。

4)更好地服务移动智慧校园。通过移动终端,师生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实时处理信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管理上,提高了管理者获取信息的效率,保证实时沟通。

5)保证安全性。智慧校园的安全设计指软硬件运行环境、安全体系、规划管理等方面,包含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等安全体系设计。

3智慧校园的设计

智慧校园基于现有数字校园,增加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所需基础设备作为后台保障。在应用支撑层中,要建立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对各种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的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这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深层次数据分析与挖掘的基础。智慧校园通过对高校各业务系统的整合与开发,实现校园门户、移动智慧校园、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等应用呈现。智慧校园总体构架如图1所示。

3.1感知层

感知层主要用于对各类活动进行感知和数据采集,并按照数据规范对数据进行简单封装和处理,实现对校园内学生个体的活动状态、学习与生活环境以及各类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感知,为智慧校园提供海量数据。

3.2传输层

传输层充分利用现有校园网、无线局域网、互联网和各类移动服务网络,将感知层处理的数据汇聚并向上传输。

3.3大数据层

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其核心是大数据层,大数据层是智慧校园各部分连接以及各种信息汇聚的枢纽,提供数据方面的保障。包含信息收集与管理平台、数据存储与计算平台、数据分析处理应用平台。

3.4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包含教学、管理、服务等校园信息化业务的应用,利用各类支撑系统和应用系统,进行数据继承、服务和处理,支持最终的分析、决策和结果呈现。在应用层建设中,重点进行4类应用系统的建设。

3.4.1教学服务类系统

1)网络教学系统:为教师提供在线教学资料管理、远程辅导、作业布置和批改等服务,为学生提供资料下载、作业提交等服务。

2)教务系统:进行课程安排和查询、日常出勤查询和统计、成绩录入和查询等功能。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将学生的请假和审批流程纳入实时数据传递流中,利用自动点名模块,简化点名过程,为统计学生出勤情况和学生日常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3)图书借阅系统:提供在线图书查询、借阅、归还、文献检索等常规功能,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及时向用户有针对性地推送新书及各类信息。

3.4.2校务管理系统

1)综合办公平台:对管理过程中涉及的人员、财产、物品、事务四类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整合。生成基本数据,为决策支持和教育查询等服务。

2)教学评价平台:该平台主要针对日常课程教学和各类辅导活动,由相关活动参与者对其他参与者及活动本身进行评价。

3)招生就业管理平台:本平台涵盖了招生管理、学生实习和就业推荐各个环节,并为后续实习和就业工作提供数据,借助云平台实时汇聚最新的学生就业信息和企业招聘信息,推送到使用者的移动设备端,实现信息的高效流转。

3.4.3校园文化系统

1)校园导览系统:通过在校园各方位部署传感器,为用户提供关键建筑的地理位置及设施信息,帮助用户准确到达目的地。

2)社团管理平台:将校内社团的各类活动信息和交互信息纳入智慧校园建设范畴,为校园舆情监控提供有力保障。

3)校友交流平台:校友资源是高校可拓展、可依赖的办学资源和就业资源,应通过不断丰富校友信息,将校友交流平台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情感建设工程,从而达到开展创业教育、开发校友资源的目的。

3.4.4公共服务类系统

1)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对于各类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授权机制,让用户使用唯一的用户名和密码,就能使用校园网络上所有授权使用的信息服务,从而实现各种应用系统无缝接入和集成。

2)智能楼宇管理系统:对教学楼和行政楼等各类设备进行智能管理,实现智能化照明控制、水电使用监测、能耗额定管理等服务,实现节能校园的建设目标。

3)公共服务查询平台:各类用户可通过统一查询入口查询各类服务,如学生可查询公选课的开设情况、一卡通账户余额等。

4)智能安防系统:结合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图像识别、射频识别、遥感等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环境,通过云服务对感知信息进行汇总、处理,及时进行提示或报警。

4智慧校园的建设步骤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结合智慧校园建设目标,拟分步实施并推进整体计划。

4.1总体规划及基础信息设施建设

前期先对智慧校园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并完成传输层的建设,明确智慧校园建设方向,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规划”的原则,理顺高校信息化发展机制,制定相关标准和政策。

4.2数据中心与应用系统的建设

本阶段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阶段。部署部分感知层热点,完成感知层建设目标。重点完成智能楼宇、数据中心、节能监控等基础设施项目。

校园云数据中心作为整个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工程,由学校信息中心承担建设规划和实施工作。结合智慧校园的感知层和应用层建设,强化信息编码与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感知层和应用层数据的共享和管理,并加快信息中心建设。

应用层建设,主要面向各类使用者提供教学管理、科研支撑、校园文化和公共服务几类业务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4.3智慧化服务建设与应用优化

利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重点完成智慧管理、个和决策支持类建设项目,实现校园区域的感知层建设,实现高校信息服务的智慧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是信息化的必然趋势。然而智慧校园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统筹规划,分阶段实施,不断调整、持续优化,使智慧校园切实为提高教学、管理、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吴细花.“智慧校园”云平台的关键模块设计与实现[D].湖南:湖南大学,2014.

[2]全增权.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校园应用研究[D].辽宁:大连海事大学,2014.

智慧交通建设情况汇报篇5

一时间,类似于“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上班陪你在办公室看海,下班陪你在地铁里看瀑布”的各种调侃在网络上层出不穷。然而,网友的幽默和调侃无法掩盖一个残酷的事实:如今城市“看海”绝非个别现象,在每年雨季就如同城市警报一样,不仅给城市敲响了安全警钟,同时也警醒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建设不能只盯着地上建设而忽视地下管廊完善。

而对城市看海的困境,近年来,国家提出了构建“海绵城市”的措施。自去年开始各地纷纷启动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同时,全国各地正大力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有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可以让地下管廊“智慧”起来。而就在近日,国务院针对推进城市地下综台管廊建设出台新政。一系列的举措和行动能否告别“城市看海”的尴尬,从目前来说还为时尚早。

城市化造出了“雨岛”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湖泊、湿地被填埋,城市的汇水能力大大减弱。与此同时,的黄土表面逐渐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地面大量硬化使径流系数增大,导致收水面积增加,渗水面积减少。雨水无法渗透,只得靠排水管道外排。

不仪如此,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导致城市人口密度不断提高,交通压力与日俱增。因此新建了大量立交桥下穿隧道、地下通道、地下车库、地铁等地下建筑物,但设计上的一些不合理因素为城市排水埋了后患。遭受强降雨时水流就会在此汇集,形成倒灌,加速内涝的形成。

有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0年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其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今年以来,我国就已经有近50座城镇遭受了内涝。显然,破除“城市看海”已显得刻不容缓。

以上海为例,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介绍,结合50年气象资料可以看出,上海市极端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都在增加,这里有气候变化的影响,还有今年海洋发生的厄尔尼诺使得水汽来源增加。然而,城市化影响是最根本的原因,超级城市不断扩张,高楼林立,人口密集,汽车保有量增大,曾经的稻田被交通和楼宇代替,失去了自然温度调控,使得城市频频经历极端天气。

城市“看海”愈演愈烈,也再次引起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及重视。7月2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指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既是拉动有效投资的着力点,又可以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城市安全水下和城镇化发展质量,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重‘面子’,也要重‘里子’”。

事实上,在今年“城市看海”的名单中,还有许多新建城区上榜。比如今年6月份南京三次明显降雨过程让南京所有大学成为“河海大学”,郊区的大学城成为了“知识的海洋’,其中还包括江宁新区和机场周边,新区的洪涝反映出城市规划思路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或为城市排水减压

面对城市看海的困境,近年来,国家提出了构建“海绵城市”的措施。自去年开始各地纷纷启动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介绍,海绵城市就是把城市建设的像一块海绵:在下大雨的时候,能下渗、能滞留、能蓄存、能净化水:没有降雨的时候可以把水放出来,可用可排。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认为,首先应该“弹性储水”,即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的敏感区采取保护,并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能够循环用水。城市应像海绵一样在城市各个环节中储存起来,在每一个区域上保护湿地、公园,使城市能够弹性地来应对降雨,弹性地应对水的短缺。

其次,城市中的建筑应能弹性储水并循环利用。仇保兴称,建筑应该能够把大部分降雨在内部吸收、利用、循环,这种“海绵建筑”可使地表净流量减少80%。而将社区跟水景观、人居关系改造结合在一起的“海绵社区”,通过层层过滤肮脏物质减少面源污染、通过碳交易抵消“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本等,都是实现“海绵城市”的途径。

据悉,在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中,已有16个城市被列入名单。国家将分3年,对名单中的直辖市每年投资61亿元、省会城市每年投资5亿元、一般城市每年投资4亿元。张建云说,希望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城市看海、城市污染和城市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而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研宄员严登毕看来,比如绿地建设跟城市硬化地面建设配比关系,要确立合理指标;再比如说国外很多城市绿地往往有一个涝水储水系统,要求地面应该比绿地要高。“在构建海绵城市时要遵循内涝发生的规律,首先要让涝水尽可能少。”

智慧手段挥别“看海”

除了“海绵城市”外,另一个热词是“智慧城市。能否利用智慧的手段挥别“看海”?

仇保兴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将有助于“海绵城市”的实现。智慧城市手段可以把各种各样分布式的能源、分布式的绿色设施和分布式的“海绵设施”协同起来,充分监测水的循环利用和可能出现的水污染,对暴雨预警和水生态、水系统进行充分应用。

“要把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结合起来,应用在城市的公益性、生态低碳和灾害的应对上。”仇保兴说道,“要通过智慧城市,把各种各样的分布式的能源、分布式的绿色设施和分布式的海绵设施协同起来,让城市拥有智慧的排水、智慧的雨水收集、智慧的管道检测、智慧的水循环利用。”

当然,能否利用智慧的手段挥别“看海”?两院院士李德仁则认为,可用数字模型规划基础设施,比如在排水管网上装设传感器、流最计等,再通过网络中心管理收集到的各类数据,从而及时获得问题反馈。例如,一旦管道的哪个位置出现阻塞现象,管理者就能通过呈报数据迅速知晓并予以疏导。

而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品陈锐看来,除了设施,智慧城市中“人”的角色不容忽视。他认为,设施完备并不意味着城市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就高。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城市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是否部具备了解决结构性问题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此外,各个责任攸关的部门也要合作起来,联防联控,互联互通,实现多部门协作的运行机制。

智慧交通建设情况汇报篇6

业务低迷期进行大肆扩张,对大智慧而言是福还是祸?

大智慧董事长张长虹日前接受了《投资者报》的专访,对于公司扩张,他认为这是着眼于未来的必然举措,况且随着数据成本和人力成本等方面的整合,并购最终会给企业带来盈利。

对于中国金融信息服务业市场的前景,他更显乐观,并坚信大智慧将通过并购与创新绘就更美好的蓝图。

完善现有数据体系

《投资者报》:如何看待大智慧当前的生存状态?

张长虹:大智慧发展至今,应该说都是一个为未来打基础的阶段。在这方面的投入会影响到公司成本开支,因此也允许短期收益有所牺牲。

现在国内投资者的结构正在发生本质变化,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不断壮大。因此我们的技术体系必须有更深刻的变革。同时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完善我们的数据体系,打造更完备的数据中心。

《投资者报》:在目前信息渠道多元化的局面下如何脱颖而出?

张长虹:目前市场信息渠道可谓大爆炸,微博、无线终端、社交平台如同过江之鲫。但我相信信息越爆炸,越需要对它们的精耕细作,需要精细化服务。

我们必须更精确、更专业地处理信息,对数据进行细致加工,使之与用户需求相匹配,并满足不同用户群的要求。毕竟市场的复杂化是我们生存的基础。

《投资者报》:公司未来将如何完善现有产品?

张长虹:大智慧下一步将发展差异化的技术体系,研发与交易相关的平台和程序,比如面向高频交易,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客户提供专业服务。

我们需要开发针对金融新领域比如衍生品的风控技术,不断完善交易技术和交易模型。这方面有两个目标,其一是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其二是承担培育市场投资者的职责。因此未来公司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完善多重风控,使投资者有更多选择,决策也更加有效。

以并购实现规模效应

《投资者报》:大智慧在企业并购方面动作不断,公司并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张长虹:大智慧成立至今,先后并购了6、7家公司。我们并购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企业的规模效应,不断朝集约化经营的目标迈进。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我们并购的企业,其创始人目前都在大智慧中工作,这或许是我们较为独特的包容式企业文化和家庭式氛围吧。

《投资者报》:公司未来并购对象有哪些?

张长虹:未来我们还有进一步并购的打算。我们并购的对象会涉及那些拥有专有技术的企业。比如在交易时间上更快的企业。目前市场和投资者对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时间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需要不断的技术更新,使时间精确到毫秒、微秒。至于具体并购对象目前我们还在观察中,并未到可以披露的时刻。

靠创新锐意进取

《投资者报》:如何应对经济与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张长虹:企业的发展始终处于风险中,也必须应对风险才能获得发展,面临挑战是必然的。未来我们面对更广阔的市场,这会使我们的抗风险能力也得到提升。目前,中国金融信息服务业仍然处于早期阶段,这个产业会有高速发展和不断拓展新空间的过程,但基础需要重新打好。市场变化了,企业本身能否做好准备,这也是大智慧同样面临的问题。

市场目前存在同质化的情况,因此必须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拓展上升空间。如果市场中大家都活得很轻松,那么创新的动力都不会大。大智慧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为市场各方的创新提供平台。我一直告诫员工,过去十年的成功不能作为未来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要在数据整合、技术整合,以及模式整合等方面锐意进取。

有鉴于此,我们通过聘请专家出谋划策以及制度建设来逐步构建企业内部的创业环境,鼓励员工创新,主题是“创业就在大智慧”。

《投资者报》:大智慧未来的发展战略是怎样的?

张长虹:市场正在由单一变得越来越广阔,未来必定越来越趋向一个综合市场,不仅仅是股票、债券和基金,包括外汇、期货等资讯的需求度都会不断提升。

智慧交通建设情况汇报篇7

关键词:智慧城市;互联网+;徐州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6.010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在2009年提出,智慧城市是以更加智慧的方法,利用新一代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改变政府、企业、社区和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提高信息交互的明确性、传输效率、灵活和响应速度,提高城市运营效率和居民生活便捷。2014年,徐州成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2015年,成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徐州市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最重要的节点城市和淮海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加快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初步形成信息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通过智慧化建设,力争把徐州建设成为经济跨越发展、城市运行高效、人文社会和谐、信息基础一流的智慧型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1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技术运用

“十三五”期间,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快速进入城市时代,城市的发展需要更有活力,运行需要更加“智慧”。智慧城市应该采用精细和动态的方式进行管理,应致力于城市经济信息化、环护自动化、社会管理的智能化和生活服务的便捷化。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监控、传感网络、大数据存储于处理等。建设智慧城市,要对大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运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布置大量的传感器,对城市基础设施、进水资源、电能和其他能源的供需状况进行高效管理,实时监控城市运行情况。“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通过数据集成和建设管理平台,对各种数据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反映城市运行实际实时情况。通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云计算处理,进行实时分析,实时传送给控制系统。智慧城市建设要引入智慧因子,智慧感知生产生活中的排放并加以自动控制,实现节能减排,整合各部门,逐步实现公共管理开放透明,提高治理效率,充分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

2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

2.1市场导向模式

市场导向模式的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只做到宏观调控,没有明确的智慧城市建设是时间表和路线图。在这种建设模式中,市场机制对各种建设智慧城市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各公司、企业和社区在本身利益和市场压力下,通过寻求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自发的形成相关的智慧产业群,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推进城市的智慧化转变。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市场导向模式建设智慧城市。

2.2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的智慧城市建设,由政府制定明确的“智慧城市”发展目标和建设的时间节点,政府加大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推动资源向城市集中,支持和鼓励相关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我国智慧城市主要采用此模式。2010年,宁波市在政府的推动下,全面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国内许多城市纷纷效仿,不少城市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和具体行动方案,截止到2016年,我国已经有100个智慧城市相关试点。根据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领先地位的有无锡、上海、北京、杭州、宁波、深圳、珠海、佛山、厦门、广州等。

2.3混合型发展型

混合型发展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是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政府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智市的智慧化建设。从目前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来看,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将逐渐向混合型发展模式转变。目前,徐州乃至江苏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大多处于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是太大,这样会造成很多智慧城市建设资源的浪费,不能发挥出市场的配置作用。目前,徐州正处于智慧城市建设阶段,应综合考虑两种模式的长处,以更加经济的手段推进智慧徐州的建设。

3智慧徐州建设的建议

3.1增强本地企业技术研发水平,提高参与度

在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决定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效果,所有这些都需要有高科技企业来积极跟进。目前徐州智慧城市建设中,对于外来的技术的依赖性很高,建设过程中处在比较被动的地位。徐州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新技术、新平台和符合徐州本地情况的智慧产品的开发不足,本地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政府需要用更智慧的方式来实现管理创新,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和激励措施,增强本地企业在信息技术研发的投资,提高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参与积极性。

3.2大力发展“智慧教育”,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目前,徐州市各高校都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校际之间的信息壁垒尚未完全打破,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网络课程、信息平台、教育云服务等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共享,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有效引导。智慧城市的创建是一个持续的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政府应定位于政策的引导者、协调者和规划者,对教育资源进行顶层的规划与设计,推进信息数据的共享,实现跨学科、跨校际的资源配置。

3.3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的储备与培养

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离不开高端人才,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的规划存在问题,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资源浪费。高素质的信息人才是智慧城市建设重要推动者,政府要采用政策吸引和留住高科技企业和人才。要加强对本地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的高端人才,多提供培训的机会,学习先进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经验,为智慧徐州的建设做好储备。

3.4大力发展智慧产业

徐州市要着重建设智慧产业示范区,引导企业和居民对智慧产业的重视,努力打造社区生态系统与智慧家居产业链,实现与“智慧社区”和“智慧产业”的同步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全面推动徐州“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教育”和“智慧生活”的建设和应用。

智慧徐州的建设关系到徐州未来的增长潜力,关系到改革创新和市民的切身利益,徐州智慧城市的建设要长远规划,创新思维,通过强化组织、留住人才等手段稳步推进城市的智慧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巧燕.厦门市“智慧城市”对策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12.

[2]王爱华,陈才,等.智慧城市―构筑于信息高地上的城市智慧发展之道[m].北京:子工业出版社,2014:219-220.

[3]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35-126.

[4]iBm.智慧的城市在中国[eB/oL].iBm公司官方网站,2016.

[5]张陶新,杨英.喻理智慧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7)

智慧交通建设情况汇报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融合策略资源融合平台融合商业融合

1引言

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来说是将城市中物的智能与人的智慧结合起来,使城市具备自管理、自适应和自调节的能力,也即“智慧”的能力。与人的“智慧”类似,智慧城市也必须具备自然健康的有机系统以及敏捷的思维、行为能力,即智慧城市是个有生命的统一体:它在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能够广泛地汇集社会各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形成完备的数据资源。在完善的数据资源基础上,通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统一的应用平台系统,城市能够实现高效、智能地运转,并协助城市管理者做出科学的决策,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整个运转过程产生的数据资源又可被城市所感知,进一步促进数据资源的完善和处理能力的提升。

显然,智慧城市效率和效能的提高取决于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优化以及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这就是智慧城市这个庞大系统工程的内在融合。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共建、共享、开放、共赢”,需要内在的不同的融合策略支撑,而这些正是融合运营理念的具体表现,因此本文接下来将对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策略实施进行研究。

2融合策略分析

智慧城市不可能由单个行业推动、单种技术支撑、单个系统服务及单方投资、建设及运营。它是一个生命体,通过其内部的结构、功能、流程等相互作用,融合成一个自然成长的有机体。如图1所示,这个有机体持续成长离不开资源、技术、平台及商业四方面自我融合及共同融合。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资源融合是前提,技术融合是手段,平台融合是保障,商业融合是动力。资源融合推动技术融合,技术融合实现平台融合,平台融合保障商业融合,商业融合实现了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1资源融合策略

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涵盖了众多行业,包括政府信息化、公检法、交通、卫生、城市管理等部门,还有参与建设的电信运营商、业务提供商、咨询服务商、软硬件提供商。但是,目前我的信息化建设仍以“竖井”式开展和部署为主导,部门仍旧以本系统为单元建设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信息系统,这就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无法以有效的方式被挖掘和利用。在这种建设环境下,各部门创造的信息不能被及时共享或交换,城市功能无法高效协同联动,智慧城市也就无从智慧。例如,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会在城市公共部门(如医院、户籍、学校、人事、保险)留下信息踪迹,但由于信息不能共享,类似于保险金、补助金、工资等资源被虚假占用。因此,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建设参与者和受益者不断向政府或者行业要求消灭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高度融合。信息资源融合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着实推进:

(1)数据要开放,尤其是政府数据实现开放

数据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其中政府及行业数据资源是城市运作情况的晴雨表。政府开放数据的目的是推动信息公开及获取平等,形成一个社会广泛参与和受益的生态圈。城市是个逻辑概念,它可能跨地域、跨领域,政府可利用“众人拾材火焰高”原理,采取多点分布、分工协作、集中汇聚的方式来完成数据采集与提取。

比如文献[1]中所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推出的Data.gov数据开放方案,通过Data.gov网站公开美国联邦政府全部行政部门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有潜在价值的、可供再次开发利用的、涉及18个行业的数据集,同时为大众提供与数据相关的各类统计工具及基本分析软件。此举成为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开放数据实践的标志性成果。

(2)数据要标准,尤其是数据结构实现统一

数据标准是数据流动及共享的前提,数据的应用、类型、来源都是大不相同的,“智慧城市”的数据资源体系就是将其进行规范、整合后形成的平台。

图2列举了基础的技术数据“元数据”。这是一种非常受到信赖和认可的方式,将数据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了实现异构海量数据共享和融合,需要将不同存储形式的数据转换为统一的、结构化的、标准的智慧城市元数据形式,从而为建立一体化城市数据共享平台以及进一步的信息融合交互平台提供基础。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可以主要采用两种技术方法:对结构化数据(主要是数据库存储的数据)可以直接采用映射技术方法将数据转化为标准的智慧城市元数据形式;对于非结构化数据(如视频、音频、图片、图像、文档、文本等形式)可以采用嵌入数据标注标签的方法将非结构化信息数据转化为标准的结构化元数据。通过异构数据标准化过程,可以实现智慧城市系统对各类数据源的无缝对接,从而进一步实现对数据的管理、处理和分析。

(3)数据要共享,尤其是共享机制要有效可行

在智慧城市平台中,共享数据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部署。一是利用数据交换中心建立逻辑上的统一的共享数据库。由于业务系统对数据安全性要求比较高,都存储有大量的数据,且不同业务系统之间需要交流时是在大量的数据资源中提取少量的部分数据。因此,数据交换中心的功能就是将各异构数据源的数据采集、分发,为被交换数据打包、解包、过滤、审核、装载入库等数据交换提供服务接口。二是建立物理上的一体化智慧城市共享数据库,这样可以保证智慧城市平台具有稳定的全局性数据源,从而有利于智慧城市平台对共享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为了整合形成一个共享数据源,也为了完成业务系统数据交换,业务系统可将外部信息纳入共享数据库。随着智慧城市进程化的不断深入和进一步规范,在城市范围内将逐步形成统一的全局共享数据库。在实际情况下,智慧城市共享数据库的部署可以综合上述两种方案的优势进行平滑演进,如图3所示。

此外,实现数据价值的更高效提取,需要对数据做进一步分层分类处理。如图4所示,城市共享数据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一是基于城市各企事业单位部门的各个异构的基础源数据库;二是在源数据库的基础上,经过数据转换过程形成的基础共享数据库;三是通过智慧城市数据分类机制形成的面向上层应用平台的各专题数据库。

2.2技术融合策略

智慧城市是一个新型技术体系,它由多种信息技术整合实现,如图5所示。不同技术手段之间的异构性决定了这些技术并不能在智慧城市系统中独立,它们的终极服务目标是上层应用,因此应根据一定的机制协同合作。

(1)感知技术融合

作为智慧城市信息的源头,物联感知层是智能信息采集的关键部分,它具有动态性、多元异构性、超大规模性等特征。因此,针对多种感知信息采集技术的融合协同感知方法的研究尤为重要。目前,针对感知技术的融合策略,主要包括:

1)RFiD技术与传感器网络的技术融合。在智慧城市系统中,各类传感器分布于城市各个角落,但是目前传感器网络很难对特定的传感器节点进行标示,而在此方面,RFiD技术很有优势。因此感知技术融合既可以迅速找到节点位置,又能将网络的主要精力集中到数据上。

2)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智慧城市感知层中包含了视频、音频、红外、化学等多种类型的传感器,不同类型传感信息的有效融合对提高智慧城市运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一般来说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过程如图6所示:

(2)网络技术融合

智慧城市的网络是一个异构的网络:接入技术异构、传输网络异构、终端服务异构。智慧城市网络层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是在异构网络存在的前提下仍然保证端到端的服务质量。因此,很有必要构建异构网络融合平台,针对网络技术的融合策略,主要包括:

1)在传输网络层面,逐步实现各类传输网络向ip化方向融合演进;

2)在无线接入网络层面,逐步实现不同网络频谱、空中接口及相关协议统一融合;

3)在终端层面,逐步达成各类终端的全网络兼容,实现“全网通”。

各个层次通信网络的融合更有利于智慧城市基础网络,是实现网络服务的泛在化、高速化和便捷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

(3)应用技术融合

在智慧城市建o过程中,“信息孤岛”的现象普遍存在:行业或部门应用单独自成体系,各类应用分别独立开发、独立运营,导致智慧应用之间信息不能共享交换,业务无法协同联动。因此,从技术角度来看,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进行应用融合促进:

一是加快搭建云平台,部署大数据分析技术。如图7所示,云平台可以有力地带动城市智慧应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融合的发展。通过云平台的搭建,可以将城市各行业与部门的分立应用系统进行统一整合,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同时,借助大数据处理技术可以为所有智慧城市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分析,应用提供与信息呈现能力。

二是加强应用支撑平台的平滑演进能力。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在建设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应用需求,并要求不断接入新的数据源、系统功能模块以及业务子平台,同时不断增强新的硬件支撑。因此,借助新兴的云计算、大数据、海量面向对象存储等技术不断增强平台的平滑演进能力,对促进智慧城市发展尤为重要。

2.3平台融合策略

智慧城市的运行发展需要接入汇集城市中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公众服务部门独立的业务信息,因此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融合城市各类信息数据的智慧平台尤为重要。具体到平台融合策略,可以从实现平台开放和建立分级架构两方面进行考虑。平台开放是智慧融合的前提,只有在开放平台的基础上才能对城市交通、市政、安全、经济产业和公众服务等各方面做出统筹规划,保证城市高效低成本运营,实现社会科学管理、民生服务高品质。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程,只有建立层次清晰的分级平台架构,才能有效地支撑智慧融合平台的开放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智慧城市要实现平台融合,必须尽最大可能地进行能力开放,通过构建面向公众的一组互联网服务组件,形成统一、标准、灵活的实用能力接口。能力组件主要包括对外开放能力以及内部开放能力:语音能力、消息能力、视频能力、位置能力、支付能力、搜索能力、云存储能力、认证管理能力、授权管理能力、运维管理能力等。这些组件组成了平台核心能力,经过一定的封装处理后形成能力接口,继而构成能力开放平台。如图8所示,通过不同能力的融合协作,平台具有“人脑”处理的功能,如分析、解决、表达、接受、调节及成长的能力。

其次,建立一套层次结构清晰、易于扩展部署的智慧城市平台统一框架结构是支撑智慧城市平台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如图9所示。

其中一级平台为统一的城市级信息汇聚处理云平台,主要包含信息系统集成、数据资源管理与共享、数据分析、海量存储、身份认证以及可视化管理等功能。二级平台为行业级平台,主要负责智慧交通、平安城市、智慧园区、智慧贸易、智慧医疗、智慧城管、电子政务等分立行业的信息汇聚与处理。三级平台为企业和部门级平台,主要涉及企业内部的行政审批、节能减排、客户关系、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工作。利用智慧城市的开放接口实现智慧平台分立架构的三级联动可以有力保障智慧城市融合平台的平滑演进和可持续发展。

2.4商业融合策略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不成熟,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其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建设运营手段单一和市场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发挥的影响。因而形成有效的商业融合策略很重要,吸纳不同类型的建设运营手段,引导其作用于智慧城市,催生出更大价值。

智慧城市商业融合策略的构建需要遵循“合作共赢”、“持续盈利”、“市场主体”及“保障安全”等原则,从产业链构建、建设模式、运营模式三方面推进。

(1)产业要融合

智慧城市形成了一个以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为核心,包含多个服务提供者庞大的产业链,其中有内容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芯片制造商、设备制造商等。产业链中上下游方关系相互依存,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两大产业融合阵营。如图10所示,第一个产业融合阵营是以网络运营商为核心的“运营派”,如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利用其网络和用户优势在终端、软件、集成、建设、内容等领域联合了众多跟随者。第二个产业融合阵营是以设备软件提供商为核心的“设备派”,如华为、中兴利用其自身内部丰富强大的产业链资源,带动芯片、设备、集成、软件、运营等相关产业资源,形成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生力军。当然,两大阵营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是并存的。然而,二者更应该逐渐差异化自己的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谋求相互间更多的战略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2)建设模式要融合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应在传统建设模式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及网络技术,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城市以新模式运行。智慧城市建设是个巨大的、持续的工程,它建设方式包括全局的也包括局部的,包括短期的也包括长期的,包括政府的也包括企业的,包括公共的也包括商业的。任何城市建设的参与者都可能同是城市“智慧化”建设的参与者。文献[2]中给出了智慧城市可根据建设形态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分类实施:

1)对于面向政府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以及公共服务项目,可由政府主导、企业建设,建成后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向相关企业购买服务或直接由企业移交于政府;

2)对于面向公众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引入较为成熟的行业企业进行建设、运营和维护,在建设过程中的管控功能由政府担任;

3)对于涉及信息保密但又是面向大众的服务项目,为了兼顾为大众服务和保密职能,可成立由政府注资的市场化运营公司;

4)对于传统行业的智能化改造项目,由原有运营部门组织进行改造升级和实施。

在际建设实施中,可在充分整合多方面资源的基础上,对智慧城市功能进行“划小”建设,划小单元可灵活搭配选取Bt/Bot/BLt/Boo/BooSt/Bto多种方式,提供“顶层规划+解决方案+集成施工+资金支持+运营服务”一站式的融合建设模式,此模式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包括项目集成度低、资金不足、配套服务无法跟进、设备兼容性差等。

(3)盈利模式要融合

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系统的工程,一直以来智慧城市由谁投资、谁运营、谁买单这几个点一直困扰着政府与从业者。以往智慧城市建设多以政府牵头,投资少部分,企业大投入并兼顾运营工作,但是智慧城市建成之后由谁来为系统运营买单,不断的资金投入后期维护成为困扰着政府、企业以及用户的问题。智慧城市在建设初期出现了多种运营模式并存的局面。

1)官办官营:政府独自投资建网运营

模式:运营商负责提供网络支持和运营维护。政府负责建设、维护、运营和投资,部分服务免费提供使用,部分网络容量将被用于出租。

盈利模式:部分网络容量用于市政服务的自动化服务,剩余网络容量出租iSp用于建设独立于民用的政务专用网络或公共服务。

2)官管民营:政府指导,委托运营商建网

模式:政府进行投资,拥有所有权,投资运营商负责投资建设和运维。在建成后的一段时期内政府对业务和资费进行监管,投资运营商拥有该项目的经营权。

盈利模式:结合部分广告、增值服务,用户免费使用为主,政府给予运营商一定补贴。

3)官办民营:政府投资,运营商投资建网运营

模式:运营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建设,包括已有网络、技术、产品等,相关的扶持政策由政府提供。

盈利模式:公共服务或公共场所由政府买单,提供免费服务。商业服务获取资费,结合广告等增值服务获得市场化收入来源。

4)Bot模式:政府牵头,运营商建网

模式:主要由运营商出资建设,建设完成后的一定期限内运营商拥有专营权,到期移交政府;政府只支付少量规划咨询费用。

盈利模式:专营权期间,运营商将小部分营业额向政府缴纳管理费;运营商提供多种付费套餐。

5)民办民营:运营商投资建网运营

模式:政府仅对于基础设施或政策提供有限的支持,完全由运营商提供资金并进行建设。

盈利模式:用户购买服务才能接入网络,但在机场等重要对外场所可由政府提供补贴使用免费服务。

随着各方资本逐步进入,盈利模式不断清晰,产业链也逐渐成熟,其中的各个环节均参与到投资及运营中,单一的盈利模式是无法满足各方利益,多种盈利模式互相结合成一种灵活的、有活力的盈利的融合模式成为必然趋势,如图11所示。政府及产业链上下游只有根据当时当地城市的建设情况,首先确定投资方利益诉求,再选择适合的盈利模式(可设置不同盈利周期、不同种类的盈利方式、不同级别的盈利程度),同时在运营过程中不断调整,最终达到产业链的一种平衡。

3融合评估思路

由于城市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人文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处于不同阶段(包括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建设实施阶段、阶段性成果),亟需要通过考核方式来检验建设效果。目前,智慧城市的评估指标体系良莠不齐,比较典型体系如文献[3],但是仍缺少国家层面一套体系来评估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不过,大多数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都是从城市规划、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几个维度进行评估。从评估的实际意义来说,评估的对象应该是城市,而不是城市的细节。评估的指标应该是城市被“智慧化”后呈现的整体功能效果,而不是各别功能呈现的局部效果。

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策略的分析,智慧城市更偏向于一个“内因”主导的系统工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向能够衡量城市整体效果的维度考虑,即能够反映城市内部因素融合结果的指标(被称为融合指标,比如社会管理水平、公用服务水平或者城市某行业产业发展水平等)。在这个评估指标体系中,智慧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被评估对象(类似于黑盒,被称为黑盒评估,如图12所示),向评估指标体系输入融合指标,并从城市中获取所需数据,通过复杂运算并实现融合指标结果输出(如图13所示)。通过融合指数对比,可以评估智慧城市建设的阶段(比如摸索阶段、建设阶段还是完善阶段)。

4结束语

智慧城市目前正处于炒作高峰期,但也是个吸纳各方力量的最佳时机。由本文的分析可知,信息和数据壁垒必将被打破,技术和网络手段要优化使用,各方在合作共赢商业理念下,以最终客户需求为导向,形成广泛认可的产业规则和技术规范标准,搭建起统一、开放、标准的业务管控平台,构建起端到端的建设流程和运维体系,才能抓住“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姚乐,樊振佳,赖茂生.政府开放数据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整合初探[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3):12-17.

[2]刘尚海.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商业模式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3,36(8):24-29.

[3]中国软件评测中心.2013年中国智慧城市评估调查报告[R].2013.

[4]张明会,孟印.物联网关键技术融合体系[J].物流科技,2012(2):92-95.

[5]李元青.哈尔滨移动无线城市的发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6]宁奇雷,鲁冬林,聂锐.装备管理数据集成与整合方案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8,21(7):10-11.

[7]曹国辉.智慧中国物联天下[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11,21(7):10-11.

[8]张鸿,范满航,张超,等.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比较研究[J].2014(5):116-120.

[9]顾德道.智慧城市评估的若干对策建议[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3,9(6):51-55.

智慧交通建设情况汇报篇9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党的建设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D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7)03-0031-07

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已经确立的思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此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推m党建信息化工作。“互联网+党建”和“智慧党建”是信息化新阶段基层党组织首先提出并实践的党建成果。其类型多样,侧重点不同,但效果好,潜力大。目前,它已成为改进和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努力方向。那么,“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到底是什么?是一个似乎达成共识却又有不同理解的问题,需要从多维度进行解读分析。

一、“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提出的缘起

(一)党必须应对信息化飞速发展和大数据技术广泛运用带来的严峻挑战

1.这是将“最大变量”转变为“最大正能量”,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之举。曾说,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如果党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我国互联网已经从接入、普及,升级为“互联网+”。当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互联网+、大数据的运用已经由经济拓展到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并呈持续深化之势。网络社会、数字世界不仅已经是客观存在,而且在无声无息、时时刻刻地延展触角、升级换代。大量的各色社会成员、社会业态、海量的信息在数字世界集散。信息技术加快了社会分化解构,也重构了人际传播管道,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在这些新的管道中更加顺畅高效。这是执政不可忽视的力量和领域。作为领导核心,如果缺乏对党建的时代特征和科学特征的深入思考与实践,不主动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和新的人际交流管道,不仅无法真正全面把握民情民意和工作状况,也无法科学预测未来的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就会打折扣,就面临被时代跨过去的危险。党必须转变自身建设的手段和形态,发挥统筹协调优势,让“最大变量”变成“最大正能量”。

2.这是党员中网民、“数字原住民”比重持续攀升,党员工作生活数字化、网络化持续加深的必然要求。党员在哪里,党的组织就应该在哪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1月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尽管在这个报告中没有关于党员中网民数量的统计,但是可以肯定党员网民的数量非常可观,而且“80后”、“90后”党员绝大多数是“数字原住民”。同时,大众创新创业的大发展,加速了党员的流动。传统的党建方式对党员特别是年轻一代党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降低。传统组织生活方式也难以满足和适应党员群众e生活的进程。要做到全面从严治党抓早抓小、向基层延伸,党必须及时在自身建设中更好地运用信息新技术。

3.这是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大数据化、智能化不断深入的必然要求。当前,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的实践,一方面为政党治理引入大数据提供了探索,培养了人才,涵养了文化;另一方面,也形成倒逼政党治理引入大数据之势,特别是在我国,通过组织嵌入和人事嵌入在政府、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任职的中共党员比重很高,他们在工作中运用大数据的实践、体会和经验,必然会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审视和要求上。

4.这是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激烈斗争的必然之举。网络国土已然成为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权利的转移》中指出:“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权的人手里,谁掌握了信息,拥有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每天产生的海量数据,总有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去抓取、分析。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网上攻势从未消减,“”甚至更加激烈隐蔽。境外势力完全通过网络即可完成传播、动员、组织、资金支持和发动。如果我们党不去占领数字世界这块阵地,敌人就会占领。所以,凝聚、引领党员和群众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必须主动占领信息技术的高地,创新新一代互联网条件下的党建工作。

(二)信息化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给党建带来了变革的机遇

1.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能有效延展党建的时间和空间。运用信息技术打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人不知的党建一体化平台,党组织的活动就可以由现实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党组织就有了“千里眼”“顺风耳”,党员就可以“四海有家”。党组织和党的活动永远在线,党员就可以“随时回家”。这既能增强组织管理和引导的及时性、有效性、创新性,又能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和感情认同。

2.大数据分析有助于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大数据正深刻改变经济、社会、政治等管理的运行方式和组织架构。原来只能依靠逻辑分析进行定性研究的人类思想、行为正在被数据化。哈佛大学教授加里・金指出:“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大数据及分析具有全面性、动态性、时效性、预测性、精准性、创新性。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党员管理、监督、教育、学习的科学化水平。实现全景式动态把握党组织状况,对党员个性化、精准化、即时化服务和教育引导,对党员、干部立体式监督、及时预警和全面准确评价,对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和两新组织党员实行实时的和针对性的管理。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党的调研、统计、预判、决策科学化水平。实现党内外舆情和思想焦点热点及其变动情况的实时准确跟踪与快速应对,减少党内沟通层级,提高党内民主决策、民主治理水平,全方位跟踪、评价党的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对党的工作的内外部双向评价的准确考核,形成各种数据分析报表,发现尚未觉察到的党的工作中的潜在关联、问题和趋向。从而更好地解决目前基层党组织存在的党员管理成本高效率低,把握入党动机和党员思想动态难,组织活动吸引力低,组织生活不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差,民主评议虚,党内监督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自主活动能力和政治功能弱,党内统计分析不准确等问题。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有效提升服务群众的精准性、及时性。以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筑牢党建工作的坚实基础。

二、党建实际工作者和学术界对“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的理解

据现有的媒体报道,“智慧党建”的提法最早在2011年提出来,“互联网+党建”最早出现在2015年。在探索“互联网+党建”和“智慧党建”方面,基层实际工作者远远走在了理论工作者前面。

(一)党建实际工作者的理解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优秀的基层党建工作者最先真切感受到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给党的工作带来的现实挑战,他们主动应对,在强化传统党建手段的基础上,更多利用网络、应用软件、信息库、移动终端等手段开拓党组织工作新领域,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关于“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的认识。

1.“互联网+”不仅是一种工具和技术,还是一种思维和理念。作为工具和技术,它能实现增强党员教育的“力度”,增加村务公开的“亮度”,加大了干部监管的“硬度”,提高了服务群众的“强度”,拓宽了舆论宣传的“维度”,实现了党建管理的“准度”[1]。使党建宣传从单一走向多样,党员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党建手段从传统走向现代,党建工作从分割走向联合,党建管理从模糊走向精准。[2]同时,很多基层党务工作者认为应贯彻“互联网+党建”的理念,提高党建信息化水平。有的认为,“智慧党建”是“网上固化”更是“网下规范”,是“技术手段”更是“思维工具”,是信息时代组织部门的发展战略[3]。

2.“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是一种党建新模式。通过开发建设党建云,将党组织建设、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网络化、智能化,提供规范便捷的党务管理、创新多样的组织活动、一站式党员服务、多视角学习宣传、思想沟通交流、辅助基层组织科学决策等可定制、可扩充、安全可靠的诸多功能,实现与传统党建工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并改善党建生态环境。

3.“智慧党建”是综合性党建管理平台和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到党建中,搭建的一个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可扩展、可优化的综合性党建平台[4]。“智慧党建”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将传统党员教育模式拓展到手机终端,实现党员教育随时随地,服务群众零距离、无缝隙[5]。“智慧党建”实现党建应用“一网集成”,党员服务“一线牵连”,党员教育“一点即可”,组织动员“一呼百应”,数据资源“一库尽收”,党员活动“一卡通行”,组织动态“一目了然”。有的地方如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已经开始实践以“智慧党建”统筹引领社会治理。

4.“互联网+党建”要向“智慧党建”升级。“互联网+”是技术引领,要充分运用这种大数据手段,通过对党建基础数据的采集、分析、管理、开发和运用,实现高精度管理和个性化服务,让“网络党建”向“智慧党建”换挡升级[6]。这就是将互联网广泛的影响力与及时互动性有机地融入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智能分析释放出新优势。辽宁联通将之称为“互联网+智慧党建”。

(二)学术界的界定

随着党建信息化实践探索的深入,学术界对“智慧党建”和“互联网+党建”也展开了初步研究,但对其概念界定的专门性文章很少,且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互联网+党建”是党建信息化的飞跃与拓展。有的提出,党建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努力于“互联网+党建”的过程。党建信息化,就是政党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开展党的建设,更新党建模式、方式与方法[7]。有的认为,“互联网+党建”是党建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新阶段,是党建信息化的飞跃,是党建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有的提出,互联网党建经历了网页时代、微时代、移动终端时代的变迁,正向云时代迈进。

2.“互联网+党建”是一种新的党建工作方法和平台。有的认为,“互联网+党建”的内涵将是一种新的党建工作方法。即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党的领导,宣传党的理论;党员以互联网为载体参与党建工作,利用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凝聚共识、传播声音[8]。有的提出,“互联网+”基层党建,就是综合运用互联网的理念、技术和手段,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改革基层党建工作中不合时代要求的方式方法,构建起党组织与党员、与群众、与社会以及其他组织间的互动平台,促进党员管理更加规范、党建工作更加高效、党的意志更加统一、组织力量更加强大,从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有的提出,“互联网+党建”就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党的建设。其内容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其范围涉及机关党建、事业单位党建、国企党建、非公党建、农村党建、社区党建、高校党建、军队党建等领域,其形式包括网络党建、线下党建、“网络+线下党建”等样态。[9]还有的认为,“互联网+党建”要努力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地方到支部的、以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的覆盖全国的、交互开发的、互通互联的党建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要转变党建思维、党建观念,创新党建模式与党建方式,形成“开放式、民主化”的党建新思维,形成有平台、有d体、有内容、有互动、有影响力、有吸引力的党建工作体系[10]。

3.“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是党建创新驱动力。有的提出,“互联网+党建”和“智慧党建”都是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转型升级,功能再造,通过党建工作模式创新,提高党建精细化、便捷化、现代化水平。[11]“智慧党建”是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要内容,运用智慧技术和手段开展党员建设工作加强党组织管理,增进党员与群众间的互动,进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12]

三、“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的基本内涵

(一)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和“智慧”?

党建领域的“+互联网”“互联网+”和“智慧”是从经济社会领域沿用的。“+互联网”是传统企业借助互联网改进服务,把线下的生意做到线上去。此时,只是把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提升体验,提升效率。“互联网+”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互联网+”涉及流程和模式的重塑。“互联网+其实玩的是大数据,简单地说,就是把客户的需求信息收集拢来,再根据这种需求去组织生产,实现真正的产供销无缝对接。”[13]此时的互联网不再是简单的应用工具或获取信息的渠道,而是一种可以对全产业链各要素进行有效整合的基础设施。它会促使一个产业生态发生很大变化。“从一个过去仅是卖给客户的商品,变成你跟客户的连接。同时利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把这个一次性销售一个产品的模式,变成你和客户有持久的连接,通过这种连接不断提供服务。”[14]

信息是由数据组成的。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机器自我深度学习能够产生类似人类思维而又超越了人类个体思维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智慧”。“智慧”是用来形容这种既能及时精确把握现实情况,完成指定任务,还能发现新问题、新关联,形成新知识并准确预测发展趋势的自动化生成过程和状态。

(二)什么是“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

“互联网+党建”和“智慧党建”是在信息化发展新阶段,党建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性称谓。它是运用信息化新技术,整合各方资源,更有效地加强组织管理,提高服务群众水平,扩大党在网络世界存在感和数字化影响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新平台、新模式、新形态。

1.“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是党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形态。它是通过建立党建网络一体化平台,将纸质内容电子化,线下党建和服务群众工作流程化、数字化、线上化,在破解党员、群众和党组织的时空限制,更及时地获取权威的相关信息,更便捷地办理相关组织业务、参与组织活动、发挥党员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收集和整理,实时获取党员、群众、社会对党的看法和需求,党员和党组织的活动状况,及时调整党的工作指向和内容,并从网上获取党员群众对调整的意见反馈,循环往复、实时协同,更有效地提高自身建设和服务群众的水平,使党的建设更具时代性、互动性、民主性,从而扩大党在数字世界的存在感和影响力,最大限度激发网络空间正能量。

2.“智慧党建”是“互联网+党建”的高级阶段,侧重用大数据分析产生新认识,预测新动向、提供新思路。在现实中,普通党员群众、党务工作者和管理决策者对“智慧”的理解是有层次差别的。从本质上,“智慧党建”是“互联网+党建”的高级阶段。“智慧党建”是运用互联网每时每刻产生的海量数据和日趋成熟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即时、精确、动态把握党组织、党员的状态,群众的需求和工作未来发展趋势,精准施策,主动推送,流程监督,指数评价,促进党建整体统筹、层级压缩、效率提升和自身优化,达到管理、服务和引领的定制化、精确化、个性化、智能化。

3.“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是不断演化升级的。“党建+互联网”“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都属于党建信息化。它们代表着从新的方法、手段到新的工作平_、体系再到新的自动化、智能化党建模式和形态的迭代。

4.“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是约定俗成的说法。它基于对“互联网+”这一转型时代代称的广泛传播度和普通党员群众对这一称谓的广泛接受度。其主体仍然是党建,重点是党建的时代转型。

(三)“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会不会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长期执政下去?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去证明。我们这样一代共产党人必须要过互联网这一关。

1.回应时代要求。“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是顺应信息化发展新形势,继承党建优良传统,开拓党建新疆土,引领党建新方向,实现党建新变革,做到党建永远在线上,不断提升党建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2.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是为了解决信息量大了管不了、工作面宽了管不全、基层真实情况不知道,民情民意民怨不清楚等问题,更好地把党员组织管理凝聚起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整体功能。

3.提高党的服务能力。“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是为了增强党的价值引导的有效性,推动党群关系良性互动,夯实执政基础,带领人民群众争取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4.提高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是为了让党的工作者从繁琐、重复、琐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思考根本问题、创新问题上,用在做实事上,把实事做好,把好事做实。

5.探索党建规律和未来发展方向。“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是为了促进传统党建和数字化党建优势互补,构建立体化、全时空党建格局,发现信息化时代党自身建设的空白点、深层次问题。

(四)“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的性质

“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是党在大数据时代主动应对时代变迁的自我转型和自我革新。

1.政治性。“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姓党。它由党组织领导和主导,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以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和执政能力为导向,遵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

2.革命性。(1)开放革命。在党建一体化网络平台上,党的各项工作得以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透明化,并实时在线呈现,广大党员、群众可以实时在线监督。(2)思维革命。“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运用大数据技术既把以往模糊定性、不可量化的党建活动及其效果系统化、数字化、指数化,变成可操作的定量分析,又引导党建工作者从聚焦因果转变到从更广阔的关联上思考和解决党建问题。(3)身份革命。做好“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工作,领导干部不仅是党务、业务管理者、决策者,还必须成为网络平台管理者和数据分析师。(4)方式革命。“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使党建工作由事后处理转变为事中管理,甚至事前预警、引导,由内在正向驱动转变为外在逆向驱动与内在正向驱动并重。

3.融合性。(1)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互联网+党建”和“智慧党建”并不是要取代线下党建和党的工作,而是将传统的、物理世界的党建有效做法转变成党建网络系统和应用,弥补新形势下线下党建触角延伸不到的空间和领域。同时,对网上汇集的党员、群众各类大数据进行分析,用分析结果指导网下党建活动,实现优势互补。(2)局部与整体的融合。包括局部探索形成的平台与党建一体化平台的融合,党员、党组织上下点面的融合,党建一体化平台与物联网、移动终端、电视的融合。(3)党务与政务、服务的融合。将党、政府和社会各方链接、优化集成在一体化党建平台上,通过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实现信息统筹、定向传输,既明确责任,防止互相推诿,节约执政成本,又寓管理于服务中,增强民众实实在的获得感。

4.互动性。(1)实时互动,线上线下沟通无距离。“互联网+党建”和“智慧党建”改变了党的信息自上而下单向传递和民情民意自下而上单向传递的线性路径和时间,将这两个信息流连接起来,并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移动终端实时更新、主动推送,使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党员和党员之间、党组织和党员与群众之间无缝连接,形成信息流、工作流、服务流、监督流的环形流动。(2)双向互动,总结整改无漏洞。它能改变以往党员、下级党组织向上汇报总结的状况,上级党组织通过网上数据汇总分析,可以在党员和下级党组织自我总结之前,给他们开出个性化“党建体检报告”。(3)集体互动,推动工作无时限。它可以根据党建工作的需要开设网络交流群,打造“集体讨论圈”,随时展开主题讨论,集思广益,在开拓视野和思想碰撞中推动工作。

5.民主性。(1)“互联网+党建”和“智慧党建”提供了平等的信息和反映情况、需求的一体化平台。(2)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开发设置功能,减少了沟通反馈层级,能及时有效采集民众意愿和建h,畅通党组织内部之间,党群之间的信息,保障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如,群众可以通过微信“扫一扫”,对党组织和党员进行评价。(3)在党建一体化平台上,通过定期社会舆情指数、民生指数和党建活动指数等进行综合考核评定,倒逼各部门关注民生民意,履职尽责。

6.高效性。(1)党务工作“不打烊”,党员和党组织活动管理更高效。(2)服务群众“不打烊”,群众需求信息导入、传递与解决更高效,能够做到舆情收集分析、问题推送、流程控制、节点预警、结果评估、全程监督一体化。(3)智能分析“不打烊”,数据抓取、统计、分析更及时高效准确。

(五)“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的基本特征

1.党建数字化、在线化。数字化是信息社会的基础。“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将“物理世界”的党建工作充分体现到“数字世界”中。在一体化平台建设中,首先要将有关党建工作转变为数据,再以这些数据建立适当的数字化模型,进行统一处理,形成应用系统。其中,首要的数字化基础是党员电子档案系统。将党员纸质档案数字化,在党员基本信息等静态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自带高拍仪和语音录入功能的电子档案终端一体机,将党员、支部活动的照片、文字、语音便捷录入,系统自动分类存入各个党员和组织的档案中。有了这些数据,结合其他信息数据就可以进行深度大数据分析。

党建数字化实时在线,打破了时空的物理限制和组织间的壁垒,党员不仅可以参加网上支部活动,还可以通过党员活动纪实刷卡机,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参加其他党组织和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让党员、群众时刻体会到党组织就在身边,随时可以了解党的政策,参加党的活动,向党组织求助,享受党组织的关怀。这样,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在线上。

2.资源协同化。一方面,协同党建信息化中已经探索出的各种方式和手段,如,党建网站、党建相关微信微博、党建app等,整体筹划,共建共享,让数据多“跑路”,让人少跑腿。另一方面,协同党、政府和社会的线上线下资源,将原来分散的资源、管理统筹优化起来,各部门能够快速获得决策所需要的横向纵向数据,在以信息流推动工作流,实现程序流、监督流的基础上,更及时到位地服务、引导群众、凝聚共识,达到党的建设与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的有效结合,发挥整体优势。

3.服务精准化。一方面,服务党员群众精准化。通过大数据平台,能够更加准确快速把握和预测群众的需求,并能够迅速对数据进行调取分析,前置管理和服务,提高工作效率,以实现精细化管理和对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服务党务工作者精准化。通过定制党建工作专用搜索引擎,满足党务工作者对具体业务进行精准搜索的需求;通过对网络相关信息的定向抓取、智能分类、逻辑关联,对党组织和党员在线学习情况、网络生活习惯等的多维度大数据分析,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提供精准的、有效的具体工作参考,有效提升党组织决策的针对性、准确性、前瞻性。

4.分析处理智能化。党建进行数字化转变后,在静态信息数据和行为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参数设置,数据抓取、清洗、建库,算法和模型、模板设计等进行自动化的分析,从而帮助党组织实时动态把握党的整体态势,便捷找到有效解决显性问题的途径或关键因素,及时发现隐性问题、被人们忽视或者不能感知的相关关系,从全局和个性维度上准确预测事情发展的趋向、可能性和概率。

(六)“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建设的一般原则

1.立足大党建,统筹设计、成熟先用、标准支撑、安全可靠、分步实施。“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的党建是包括党的自身建设和党的宣传、群众、统战等工作及活动的“大党建”。“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体系建设的政治性、专业性、系统性、整体性都很强,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由党委牵头,建立专门的工作组,统筹协调推进,以党的建设为核心,加强横向整合和纵向融合,有基础的、急需的先上先用,以用促建。

2.互联互通互融互动互用。畅通信息对接,通过多方链接,将已经行之有效的党建网络平台、项目、应用软件整合,开放接口,配合移动终端、智能设备,实现全媒体覆盖。在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将信息流在线即时导入工作流、服务流,推进到监督流,融合物理世界的党建和数字世界的党建,实现党内党外、线上线下互动互用。

3.全覆盖和全功能兼备。通过建立门户网站和社交互动软件、手机移动平台、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形成党建工作的内容全覆盖、领域全覆盖和群体全覆盖,占领网络阵地制高点,掌握议程设置的主动权,在最佳时机引导和代表民意,有效解决“水流不到头”的问题,使党的声音传到边、插到底,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

4.好用和管用兼济。一方面,用党员群众便于操作、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全方位的服务,让党员群众觉得好用管用,增强党建一体化平台的用户粘性和影响力。另一方面,用数字化的手段固化、提升、优化过去在管理工作中的方法,集成处理大量重复性的工作,提高效率。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最新信息技术为党内政策制定、制度落实提供有效建议。让党务工作者从琐碎重复和无谓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精力考虑重大问题、态势问题和引领新发展的问题。

5.价值导向和利益导向并用。通过党组织统筹协调,将涉及生产生活、民计民生的各项服务统一搭载到党建数字化平台上,将优质可靠的生活产品和各项服务送到党员群众身边。一方面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增强党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通过服务、积分换购等提高用户粘性,增加活跃度和数据量,扩大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有效性。

总之,“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和深化的空间,必将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方面有更大的作为,理论认识也必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升华。

参考文献

[1]日照东港区:建立“智慧党建”平台提升党建信息化水平[eB/oL].人民网,2016-11-17.

[2]南京雨花台区委组织部.“智慧党建”打造党建服务“云时代”[eB/oL].雨花党建网,2015-2-16.

[3]黄羽翔.时代呼唤“智慧”选择――“互联网+党建”的杭州战略[J].杭州(周刊),2016(1).

[4]我省各地智慧党建掠影[n].浙江日报,2016-11-10.

[5]河南打造“智慧党建”[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6-04-15.

[6]郑洪涛.适应“互联网+”新常态助推党建工作创新[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5(12).

[7]刘红凛.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多重影响:从信息技术、信息化生产方式到信息社会[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12).

[8]柳俊丰,刘彬.“互联网+党建”的发展历程、现实困境及推进策略[n].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6(10).

[9]孙英臣.互联网+党建:如何破题何破题,怎样融合?[J].领导之友(下),2016(11).

[10]刘湘.高校基层党组织“互联网+党建”问题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2).

[11]成都新推出“互联网+双报到”服务模式[n].成都晚报,2016-04-28.

[12]王姣艳.当前新型智慧党建平台建构路径[J].人民论坛,2016(9).

智慧交通建设情况汇报篇10

在2012年大学毕业的彭淑明看来,自己正式工作后操作的首次专题报道“当然很成功”,“不管是香港还是内地,我们的点击量都创造了历史。”他是大智慧(601519SH)旗下阿思达克通讯社的员工,这家刚刚于2012年11月初获准运营的机构是继新华通讯社和中国新闻社之后内地的第三家通讯社,同时也标志着第一家由民营企业控制的香港通讯社落户。彭淑明和他的同事们因此赶上了对“十”的报道。

“对十的专题报道是我们在内地的第一次新闻操作,派出了记者到人民大会堂实时采访。”刚毕业半年多的彭淑明很自信地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新华社和中新社等‘官媒’确实权威,但是只要我们能确保信息源可靠,一样也可以成为权威,没什么实质性区别。”

在2011年1月上市前后,大智慧进行了一系列收购,香港阿思达克只是其中的一步。“官方口径的描述是作为香港及大中华区领先的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阿思达克势必将为大智慧的战略发展加瓦添砖。”

这让大智慧执行总裁洪榕格外有底气:“打个比方,只要股市有异动,哪家公司有突发事件,你就只需要看大智慧,因为大智慧的数据是最快的,我们前方有通讯社的记者,后方会立刻调动起所有的相关信息。甚至有些重要信息还未公布时,我们会告诉用户,你等15分钟,某个信息就会,我们就有这个能力。”

不过,从业绩和市场表现上来看,大智慧并不能让投资者满意。近几年来,大智慧的营收一直保持稳定,但净利润则从2009年的1.88亿元一路下滑,直至2012年前三季度亏损1.25亿元,全年亏损已成定局。相对应地,其股价也从上市之初的最高点27.36元不断走低,目前徘徊在5元以下(10送10除权后)。大智慧怎么了?

“我们没有竞争对手”

大智慧如此低迷的表现与中国整个资本市场不景气有关,也与借此机会进行持续性地大投入有关。在很多人看来,不断完善业务架构的大智慧无不在“贴近”全球最大的财经资讯服务商——彭博(Bloomberg),致力于做“中国版彭博”。但洪榕大手一挥,对《新商务周刊记者》表示:“大家总认为,做企业就非要有一个标杆不可,然后你再往那里走才合理,其实不然。我们和彭博没有太多可比性,它的金融终端服务在中国并未有多大市场。”

洪榕向记者分析道:“对应于每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都会产生一家大的金融信息服务商,比如华尔街之于彭博,伦敦之于路透。”根据规划,2020年,上海将被重新打造而成一个新的国际金融中心,而大智慧所要追求的目标,就是“对应于上海这个国际金融中心而崛起的这家中国金融信息服务商”。

“目前,我们没有竞争对手。”虽然面临着业绩下滑的压力,洪榕并不担忧,“我们又不是一家受困于体制的国有企业,所以大智慧的扩张既是自发选择,也走得很辛苦,但我们对市场前景绝对看好,对得起股东,让股东将来会有最好的回报,是我们最基本的底气。”

“有没有钱是一回事,敢不敢投是另一回事。”洪榕告诉记者,大智慧接下来将继续在相关领域扩张并逐步加强这两年投入研发的成果营销服务,而“按照我们的计划,大智慧将在明后年进入国际市场,为此专门设立了‘国际部’”。

被业界普遍评价为风格“剽悍”的大智慧,不管围绕其身的争议和质疑有多少,其剑锋所指——在美国的彭博、英国的路透后再并列上一个“中国的大智慧”的野心,就由并购扩张与加强研发这两部发动机推动着不断向前。

不断收购敢于投资

上海浦东新区杨高南路428号,耸立于此的大智慧办公楼格外显眼。公司大堂的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大智慧财经新闻。在二楼接待室,洪榕向记者回忆起在金融界(naSDaQ:JRJC)的一段历史:2004年10月15日,金融界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唯一一家在美上市的中国财经类互联网公司。之后金融界收购了证券之星,后者时任董事长洪榕亦进入金融界担任副总裁。

“当时上市‘圈’的钱很多,8,000多万美元,这还是在8年前。”洪榕说道:“那时候股市也特别低迷,所以没有像现在大智慧一样投入太多资金,但之后看来,当时要是敢于投资,公司收益必定爆发性增长。”

2011年底,“在关键时期期望更大舞台”的洪榕,转投大智慧担任执行总裁:“并非有钱就能做正确的事,对于我而言,需要的是‘换轨道’,而大智慧的战略思路便与我个人的投资想法相契合。”当年初刚上市的大智慧正手握巨资(ipo募资25.52亿元,其中超募15亿元),踌躇满志。

2011年1月28日,刚上市的大智慧宣布,以1,650万美元(合人民币1.08亿元)为对价,收购金融数据咨询供应商上海财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此前,香港最大的财经信息公司——阿斯达克网络信息有限公司,被大智慧以2,900万美元全资收购。

洪榕进入公司后,正如他所期望的逆势扩张那样,大智慧继续进行收购,并大笔投资于基础建设。2012年2月15日,大智慧宣布,以1,000万元收购北京世华国际金融信息有限公司。2012年8月4日,大智慧公告称,以2,730万元收购上海龙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2年10月27日,大智慧以子公司阿斯达克为主体跨国并购日本专业化财经信息服务集团t&CHoldings,inc.全资子公司t&CFinancialresearch,inc.(t&C金融研究),代价为3.3亿日元(合人民币2,570.7万元)。

2012年11月,大智慧拟使用超募资金5,000万元在北京设立子公司——大智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而其位于合肥的子公司——投资达2.5亿元、初期便拥有1,000多名员工的合肥大智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则于2011年12月成立,洪榕称之为公司的“数据基地”。

一系列的并购案引来外界大量争议。比如在收购上海财汇一例中,以大智慧首次公告的1.08亿元收购价计算,较上海财汇的净资产账面值溢价达9.29倍,收购市盈率则高达350倍,“高得离谱”是普遍观点。而收购完成之后,疑问仍没有消失。

对此,洪榕回应道:“我们早就注意到这些争议,但我一直在提,面临着大数据时代,金融信息服务市场如今正激烈进行着交易的革命、投资的革命、服务的革命和研发的革命,资产管理和投资必须要一整套的系统,所以大智慧要在基础数据方面不受制于人,那就瞄准了财汇,至于价格的高低,看的是自身的需求,而不是外界的想法。”

“需求”之下,大智慧的人力成本亦在不断增加,洪榕告诉记者,如今大智慧总公司员工已达5,300多人,到明年将增至7,000多人,“主要集中于研发和服务领域,销售人员不到1,000人”,同时,“我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很高,客户打来一个电话,你需要解决其大部分咨询和需求,当然待遇也有明显提升,像普通的电话销售人员,不加保险及奖金的底薪已达5,000元。”

大规模扩张下的人员架构改变,洪榕形容为“倒挂”,但这种区别于传统金融信息服务方式而顺应互联网及大数据时代的改变,在他看来将“开启一个资产管理新时代”,对于就在不远处的“新时代”,大智慧已做好了准备。

研发“淘金工具”

“金融业是不需要物流的行业。”洪榕认为,“所以它是互联网时代是最应该,也最先应被颠覆的行业。”伴随着颠覆的,往往是莫大的机遇。

在2012年10月举办的“中国对冲基金年会”上,洪榕致辞道:“我们大智慧的DtS(编者注:大智慧策略投资平台)将开启中国对冲基金的一个新时代,为什么叫新时代?最近证监会郭树清主席有个报告说‘十二五’直接融资将达到总融资的30%,这是什么概念?现在的资本市场会有5?10倍的发展空间,无论将来这个市场怎么走,但资本市场参与者们面临的,都是一个急剧扩大的市场。”

由此,洪榕强调,“我们要武装到牙齿到应对这个急剧扩大的市场”。而雪球运营总监卢山林在对比分析万得、(SZ300033)、大智慧等在金融数据库市场上的介入时曾判断称:“大智慧战略重点在交易性产品的领域,又搞了通讯社,应该走的是另一条路。”

一面是市场低迷的现实存在,一面是应被颠覆的金融行业及可预见的市场增量,大智慧确实在走“另一条路”。但与卢山林对大智慧的疑问不同,洪榕向记者描述的大智慧的“另一条路”,却是通过全面地夯实基础,以换取今后全面的市场抢滩。

DtS——大智慧“超级投资系统开发”的“策略投资平台”,或是这条路最为直观的缩影,也是大智慧经过数次并购后,集合了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优势(如龙软的策略交易保障和财汇的精准数据支撑)而收获的研发成果。

《新商务周刊》记者参观了DtS策略投资平台,这个由2台标准配置的服务器、1台工作站主机加6块屏幕的大智慧金融工程终端、1台高性能pC机加2块屏幕的大智慧投资家终端的大智慧DtS,其研发理念集中于客户需求,立足于大数据时代的程序化交易方式。洪榕介绍道:“我们相信真正的策略高手在民间,所以我们立足于让客户可以快速地切换,从而达到自己的要求,甚至包括后面的一整套东西:回撤、风险控制、账户管理,大智慧从软件到硬件都做出来了,这不是随便哪家公司可以在一夜之间、几个月之间就能做出来的。”

基于简便易学的Lua语言编写策略,在“全方位、全市场”的数据接口下,大智慧DtS可综合实现账户管理、快速交易、套利交易、算法交易、指数交易、风险控制、资产组合盈亏分析等市场需求。考虑到或有客户对Lua语言的完全排斥,大智慧DtS还提供oCX标准接口,即可使用其他任何语言如excel、matLab或VC编写调用DtS接口。

此外,大智慧DtS的“高精度回测”及“个性化定制”功能,可谓是直接瞄准了数据分析及客户差异的考量。通过前者,日K线数据、分钟K线数据、分笔成交数据、盘口历史数据等行情数据实现最高精度,并可实现历史行情回放及真实行情模拟;通过后者的个性化交易界面,在改进版海龟策略、超短浅摘帽子策略、etF做股票t+0趋势定制策略下,利用期货套利下单工具、etF套利下单工具、操盘手快读下单工具,投资、分析可一键实现。

洪榕断言金融业将被颠覆:“经历了大户、券商、证券公司到公募基金,资产管理时代已经来临,如此一来私募产品也很容易发行,不用依靠信托,做得好就可以公募,这是很大的动力。”他进一步分析,“所以,个人已完全看不清环环相扣的复杂市场,而必须委托给专业机构进行分析,过去注重报告系统,但做决策的不写报告,写报告的不做决策。到如今的私募基金时代,投资者不需要报告,而是可实现价值的标的,大智慧DtS就是为客户提供这种投资策略,系统将其投资考量打包进去,客户的投资思路和管理理念在整个一套系统中体现出来,即可一键下单你的思想”。

如今,国内已有50多家知名证券及期货公司已与大智慧合作共享其DtS交易平台成果,在今年将扩大到70家以上。在金融业变革及资本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大智慧“反其道而行”的研发投入,或许很快就能显现出抢滩未来的能力,洪榕形容道:“就像西部淘金,我们在造的是掘金工具。”

用强大的数据支撑服务客户

上市第二年即出现巨额亏损,大智慧面临着外界如何在扩张和业绩稳定之间保持平衡的质疑,公司董事长张长虹曾表示:“亏损主要是投入规模扩大,但是我们的投入都是技术成本,虽然会影响短期收益,但是从长远看,将给公司带来更多的价值。”如何将预期中“更多的价值”变为现实的业绩,亦是洪榕所要面临的大问题。既然资本市场的淘金者风起云涌,大智慧的“掘金工具”又如何“扔”到淘金者手中,从而为自身淘到真金?

“在员工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在探索一条新的服务营销模式,过去的‘007模式’已然不能适用。”洪榕所说的“007模式”,即为传统金融服务的业务推销和电话销售模式,这种模式直接“贴近”客户,业绩增量完全依靠于销售人员的功夫有多深,个人有多么“007”。

“你看007多牛,比如他到一个地方,只需一个电话,武器、飞机就都来了,而如果没有那些武器、飞机,007就不能成为007,所以真正最牛的,在于提供武器和飞机的背后支持者。”洪榕认为,“无需直接和客户见面,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强大支撑,我要求我们的金融服务专员就能搞定一切。”

经过简单调查便不难发现,大智慧传统的营销模式确实很让潜在客户厌烦,微博上对此类“死缠烂打”行为的抱怨时常可见。为此,大智慧开始着力于营销服务的转变:“数据基础、产品基础、技术团队、研发创新,大智慧都已建设得非常好,接下来的重点是强化我们的服务和销售,服务好客户,教会他怎么使用产品,让我们的产品为他产生更大的价值。”

顺应变革、转换角度的大智慧,在营销服务上趋于“远观”客户:一是和券商合作构建大智慧DtS尊享体验馆,邀请交易量达100万元以上的客户亲临体验,每次观摩用户仅限2人,并由顶级投资顾问专业互动交流。二是最大可能地削减“网点”布局,将单纯的销售人员素质提升到金融服务专员,“通过电话中心(CallCenter)用金融数据库全副武装金融服务专员,只要接线员在我们的互联网数据库里找到客户所需要的内容,就可以直接满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