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银行风险分析十篇银行风险分析十篇

银行风险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0:59

银行风险分析篇1

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复杂,与外资银行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业固有和新增风险进一步加大,风险管理能力随之成为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意义、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风险管理的现状,并就如何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竞争默许,尤其是近两年国家对银行利率权限的开放,使得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主动,它们会采取各种措施,以银行机构的放贷为例,贷款是银行获得利益的主要手段,因此商业银行在商业信贷上会采取主动的姿态,但是与此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不良风险,比如坏账、死账的产生,以此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论是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是技术、方法等,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存在差距,因此基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渗透到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预防、回避、排除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全面风险管理要对所有影响银行目标的风险进行系统识别、评估、报告和处置,要考虑银行所有层面的活动,从总行层面的战略风险规划和资源分配到各业务单元的市场和产品,管理风险都应得到有效控制。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几个要素:调整风险偏好和战略、加强风险应对策略、降低经营性意外和损失、识别和管理多重企业风险及抓住机遇等。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其一,商业银行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可以规避、分散、转嫁、控制和化解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减少商业银行资产、资本损失,增强银行盈利水平,提高银行的声誉度和核心竞争力,保障银行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其二,商业银行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手段来保证从社会上融入资金的安全,可提高整个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还可以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维持公众信心,稳定社会金融。

二、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银行自身因素带来的风险

商业银行自身风险主要是:首先是银行资金构成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在满足公益的同时,必须要实现盈利,而行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就是银行的信贷业务,而银行从事信贷业务的前提就是银行要具有足够的存款资金,基于银行的特点使得银行必须要保持足够的客户汇兑需求,一旦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就会导致银行出现挤兑风暴;其次银行的资产规模带来的风险。维持银行经营的主要资金是来源于银行的流动资金,如果银行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现象之后,就会给银行造成巨大的影响;最后主观因素引起的风险。在经营过程中,制度执行人的自主低下及对违章违纪行为的查处乏力,使问题不断蔓延,导致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失去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二)银行外部因素带来的风险

银行外部因素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银行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实现了经营主体化,也就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在市场中要自负盈亏,这样一来商业银行需要独立的面对市场中的风险,一旦出现亏损现象,将会导致商业银行破产;二是资金使用效益。如果银行所选择的客户对其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较好,就会减少或避免银行风险;当然银行选择的客户使用资金的效益不好,就会导致银行出现坏账、死账的现象,因此资金使用效益较差,将会使银行资金周转受到阻碍,从而导致资金无法及时回流,影响银行收益;三是政策因素带来的风险。我国的宏观政策也会给银行的经营带来巨大的影响。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初步成效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是行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断提高。随着国家对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今年国家推出的存款保证金制度,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各大商业银行基于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在不断地完善与提高,并且将工作中的具体事项进行了制度化规定;二是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增加。随着商业银行的市场化,但是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创新了监管手段,尤其是近两年查处的多名商业银行管理者的问题就是真实的案例;三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逐渐规模化、制度化。商业银行对各项工作的规定在不断细化,制定了科学的规则。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认识不足

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工作还存在认识上的缺陷:一是商业银行对资金结构的认识还不够细化。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属于国家控股,属于垄断行业,因此他们对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理念中,比如不少银行仍然将经营规模作为发展的重点,而忽视了资金结构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忽视对资产质量的考虑;二是对风险管理的内涵不了解。很多商业银行将风险定格在信用风险,认为信用风险是影响银行的主要因素,而忽视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因素;三是商业银行的资金运作模式单一。目前我国资金市场相对还不完善,因此银行的资金运作相对比较狭窄,另外我国资金主要集中在国有四大银行体系中,因此风险分散性不高。

(三)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国内银行的审贷体制基本上是横向的,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组织制度。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无论是内部稽核部门、信贷管理部门(管理信用风险)或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利率等市场风险),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个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

(四)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

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开展较晚,且发展缓慢,使得形成的机制存在着不少的漏洞。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是国外金融机构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重要表现,这些正是我国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机制落后的因素,尤其是目前我国缺乏风险管理机制,使得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相对完善的执行标准。

(五)风险管理方法、管理技术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非常薄弱,风险测算统计工作还未能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重视贷后检查而轻视贷前分析,重视定性分析而量化分析手段欠缺等问题依然存在。如在信用风险管理中,评价方法不准确;我国商业银行虽然都有一些与风险有关的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还没实现统一。这些系统的数据重复录入、系统间数据标准不一致、系统技术平台不统一,造成信息不具有可比性,影响了银行自身风险判断水平;同时,各银行本身都缺乏先进的风险评估技术,风险分析手段落后,预警能力低下,常常是跟在风险后面亡羊补牢,缺乏预见性。

(六)风险管理工具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金融衍生产品成为商业银行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但是就目前现状看,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与国外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直接的反映了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不足。

四、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树立风险管理新理念

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开展实际业务和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精神动力,是取得业绩实效又保证运营安全的重要支撑。因此银行要培养与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营造浓厚的风险管理文化:首先,实现不同业务风险管理的差别化。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众多,不同的业务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建立风险管理的差异化管理模式。比如在进行信贷业务时需要分析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行业及地区风险的分析等。其次,实现不同地区风险管理的差别化。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同,企业类型也不同,因此他们的风险因素也就不同,因此需要银行根据具体的地区建立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机制。

(二)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其次各个业务部门要逐步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岗位,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使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

(三)改进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国内各银行信息披露工作还不规范和完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大。基于市场发育和监管理念滞后及会计信息不完备等因素,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以现有的信息披露规定为基础,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对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与程序、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资本充足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进行准确核算,制定出最低的信息披露标准。同时,应提倡“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鼓励自愿披露。在制度设计上,要审慎授权银行开展对外信息披露。

(四)引进、培训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风险管理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因此一方面要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工作,完善人力资源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商业银行要立足于世界,站在战略高度积极引进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形成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网络体系。

五、结论

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已经结束,我国经济、金融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我国金融市场,在此背景下,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葛林.欧洲商业银行的风险理念[J].金融经济,2012.

[3]张隽,朱明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

银行风险分析篇2

由于科技型企业财务数据失真、经济环境的变化、新技术的更新替代、新产品的出现等原因,银行科技贷款必然存在风险,因此就必须进行风险评价。通过国内外学者对银行科技贷款的研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从大量指标中筛选出一些指标,并用这些指标构建银行科技贷款风险分析的指标体系,见表1。这些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有:1.技术风险指标。技术风险指由于新思想与新科研成果本身的先天不足以及可替代的新技术的出现给产品开发带来的风险,涉及该技术的创新能力、生命周期、适用性等。2.财务风险指标。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形成的经济损失的机会性或可能性。具体来讲,是由于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主要财务指标偏离正常波动范围而产生的风险。3.管理风险指标。管理风险是指领导层对相关创新项目的意见是否一致,来自经营层和员工的不协调性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管理者素质和经验、组织结构、股权结构合理性、董事会决策能力等。4.环境风险指标。环境风险是指由于社会、政治、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市场需求发生波动所引发的风险,涉及自然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国家政策、社会化服务以及政府支撑等。

二、一致性检验

1.计算最大特征根λmax,并对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银行科技贷款判断矩阵特征根λmax=3.018295,对应的特征向量Ci为{0.576838,0.230276,0.133363,0.059523};技术风险判断矩阵特征根λmax=3.085767,对应的特征向量C1为{0.626696,0.093616,0.279688};财务风险判断矩阵特征根λmax=3.085767,对应的特征向量C2为{0.225535,0.100654,0.673811};管理风险判断矩阵特征根λmax=4.18,对应的特征向量C3为{0.487777,0.274297,0.111981,0.125944};环境风险判断矩阵特征根λmax=3.018295,对应的特征向量C4为{0.558425,0.319618,0.121957}。如表3所示:2.计算一致性比例经过计算,最大特征根λmax=4.18,Ci=(λmax-n)/(n-1)=(4.18-4)/3=0.063.判断判别矩阵是否具有一致性但那个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需要对该矩阵进行适当修正。一致性比例计算:CR=Ci/Ri=0.06/0.9=0.067<0.1,符合判断矩阵一致性要求。同理,经计算,各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R均小于0.1,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表明一致性程度很高,权重系数可以接受。

三、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一)建立评语集

银行科技贷款风险等级的评语集w={w1,w2,w3,w4},其中w1表示风险低,对应的分值为90;w2表示风险较低,对应的分值为70;w3表示风险一般,对应的分值为50;w4表示风险高,对应的分值为30。

(二)建立隶属度矩阵

采用专家评分法,在风险评语集合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对各指标进行评价打分,得到指标层各因素相对于评语集合中各风险等级的占比个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隶属度矩阵。

四、研究结论

银行风险分析篇3

关键词:保险;信用风险;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保险能够提升借款人的信用等级

信用增级最初运用在债券发行方面,是指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或金融工具确保债务人按时支付贷款本息,以提高信贷债权人资产的质量和安全性。信用增级包含利用基础资产产生的部分现金流或者一个由第三方提供的信用担保来实现自我担保。

保险能够提高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信用等级。在抵质押担保中,贷款人可以通过处置抵质押品来保护自身权益不受损害。与抵、质押担保类似,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可以将某些具有未来权利的保单质押给贷款人,而当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出现违约时,贷款人可以通过向保险公司申请获得保单权利而保护自身权益,从而将借款人的违约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这是借款人利用自身的基础资产实现的自我担保。信用担保属于第三方担保,当借款人违约时,担保机构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偿还责任,从而保障银行的权益。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与信用担保的功能非常类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信用担保,作为一个第三方为借款人实现信用增级,在借款人违约时按照合同条款对贷款人实行经济补偿。保险优于担保的地方在于保险公司的资质通常比较高,且保险公司作为专门经营风险的机构,通过一系列手段比如保单设计、分保或再保险等将这类违约风险最大限度地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分散。

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能够缓解借款人短时间内可能发生的违约。保险的保费收入是吸引、集聚社会闲散资金的重要途径,且保险公司会将保费收入投向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地方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在这一过程中,保险还可以向那些需要短期融资的投保人进行融资,即如果投保人无法按时向银行还款时,保险公司可以以保单作为抵押品向其提供短期融资,使投保人能够维持在银行的良好信誉,建立长期的借贷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情况下,保险公司是运用具有未来权益的保单来实现资金融通功能;如果投保人已将具有未来权益的保单质押给银行,就不能用同一份保单向保险机构融资,否则保险公司面临的违约风险和风险损失会成倍增加,难以控制。

二、保险能够帮助银行更好地甄别借款人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向外界传递公司内部信息的常见信号有三种,包括利润宣告、股利宣告和融资宣告。投资者可以通过对企业资本结构或股利政策的分析来进行投资决策。与此机理相类似,可以分析通过保险合同和保险赔付数据等信息源向银行传递借款人的财务信息和诚信的情况。

通过保险的风险管理过程可以向贷款人传递借款人的风险状况。保险公司从厘定费率、开发产品到承保、理赔等环节,都需要与各种事故灾害接触,在某一事故或灾害的风险损失和理赔资料方面有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且保险公司面临的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需要丰富的分析、计量和识别风险的专业技术来设计保单和理赔,才能保障保险公司持续经营下去。因此保险公司在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方面有着相对优势。保险公司通过向投保人提供保险合同,来判断投保人的风险偏好。在信贷市场,贷款人也可以通过借款人购买保险的相关情况以及保险公司向其提供的保险费率来间接了解借款人的风险偏好以及面临的风险状况,从而对其贷款资质进行判断。此外,贷款人还可以通过保险公司向借款人的赔付情况来了解借款人的守信情况。如果投保人的赔付率过高或者过于频繁,说明投保人的守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不佳,贷款人在与其建立借贷关系时也应保持谨慎;或者说从长期来看,该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不够好,最好不与其发生信贷关系。此外,保险公司通过向借款人提供与信贷相关的保险产品,在提升借款人信用等级的同时也向贷款人传递了一种信号,即借款人是可靠的,或者说是可以发放贷款的。这些都能够降低银行的贷前审查成本。

通过保险的信用管理过程可以向贷款人传递借款人的风险状况。保险合同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最大诚信”原则,强调了保险对信用的高标准要求,因此保险合同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诚信状况,故可以通过保险合同来判断借款人的信用等级。保险优于担保的地方在于一是保险的投入较小,二是保险公司的经营资质相对较高。在获取信息方面,保险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保险合同的设计在缓解投保人和保险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方面有着比较优势。一款保险合同的设计、定价等要素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保险人在信息不对称方面的管理水平,并且能够有效地反映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相关信息,因此,保险合同能够向银行传递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很多方面的信息。因此,保险功能的发挥具有信号传递效应并能够降低银行的贷后监督成本。

综上所述,保险的信用增级效应表明保险可以拓宽借款人的抵质押品范围,或向借款人提供类似于第三方担保的服务,这可以增强其资信质量,提高贷款的可获得性。保险的信号传递效应能够在贷前或贷后向银行传达关于借款人信用状况的相关信息,从而降低银行的在获取信息方面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吕秀萍,杨兆廷.农村保险拓展农村信贷抵押物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9(6):76-80.

银行风险分析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收入模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操作风险导致的一系列金融案件震惊了国际银行界,国外的巴林银行案、大和银行案,国内的1995年的华夏银行案、2004年的山西票据诈骗案、2005年中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10亿元诈骗案,使银行经营者和监管者普遍认识到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且在不少国际金融机构中,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已经明显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2004年6月通过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反映了这一风险管理趋势,正式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综合起来考虑,并首次明确了对操作风险的资本配置要求。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都比较低,因此,对操作风险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变量和模型的选择

衡量操作风险的模型主要有两大类:自上而下模型和自下而上模型。自上而下模型主要使用财务指标和收益波动性等作为衡量风险的变量,比较容易收集所需要的数据且计算难度较小。使用这种思路建立的模型包括:收入模型、基本指标法、波动率模型等。自下而上模型则是在对金融企业各个业务部门的经营状况及各种操作风险损失事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个损失事件的类型或者业务类型来区别风险,并逐步进行统计的计量方法。主要包括内部度量法、记分卡法、因素分析模型等。由于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普遍面临数据缺乏的问题,很难获得金融机构内部数据,所以本文采用自上而下模型中的收入模型。

(一)收入模型

该模型将企业的净利润作为目标变量,将企业外部的一些风险因素作为解释变量,这些因素可以是市场因素、行业因素以及信用因素等,将这些外部因素不能解释的企业净利润的方差值作为企业由于操作风险引起的收入波动。企业净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这些因素解释,而余下那些不能解释的部分将被作为该企业由于操作风险引起的收入波动。收入模型如下:

y=c+b1x1i+b2x2i+b3x3i+…+εi

其中y是企业净利润,xi是第i个风险因素,bi代表了对这些因素的敏感程度。

(二)影响因素

从宏观角度看,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收益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增长,我们使用真实GDp增长率作为这方面的代表变量;银行的赢利能力,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盈利还集中于商业贷款,利息收入还是其主要收入,因此使用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差作为体现银行赢利能力的指标;股票市场指数,我们考察的对象是上市银行,其收人受证券市场总体表现的影响,选用证券市场指数作为这方面的指示变量。由此,我们最终选取的风险因素包括真实GDp增长率、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差(Loan-Deposit)和上证收盘综合指数(index)三项。建立真实GDp增长率(GDp/Cpi)、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差(Loan-Deposit)和上证收盘综合指数(index)与银行净利润(profit)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profit=c+b1*(GDp/Cpi)+b2*(Loan-Deposit)+b3*(index)+u

二、实证分析

本文选择浦东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两家股份制银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经济信息网、浦东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1999-2009年年报。

(一)回归分析结果

根据以上数据,利用统计软件eviews对两家银行的数据进行oLS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两家银行的收入模型:

浦发银行:profit1=601.4299+0.009828index

招商银行:profit2=791.6057+298.1127(GDp/Cpi)+0.024740index

方程1中自变量GDp/Cpi、Loan―Deposit不显著,予以剔除;方程2中自变量Loan-Deposit不显著,予以剔除。从回归结果看,在模型profit1中,可决系数R2=0.711,即说明71.1%的方差可以被模型解释,操作风险在总方差中占到28.9%;在profit2中,可决系数R2=0.765,即说明76.5%的方差可以被模型解释,操作风险在总方差中占到23.5%。两个模型的R-Square和adjustedR―Square都比较高,整个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而且两个模型总体的统计量F检验值也显著,因此,可以接受上述回归结果。

(二)操作风险度量

1、绝对操作风险的度量。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将两家银行净利润总方差、R2、操作风险对应的方差、操作风险对应的标准差,以及99.9%置信水平下操作风险的估计值,列入表1。

由表1可知,在在99.9%的置信水平下,浦发银行的操作风险估计值为128.7911亿元,招商银行的操作风险估计值为174.7867亿元,由于两家银行的资产规模不同,绝对操作风险不能直接准确比较两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实际大小,需要借助相对操作风险值。

2、相对操作风险的度量。为了更准确地对各银行的相对操作风险大小进行比较,本文引入了比较系数v,即相对操作风险值:ν=σ/X。其中σ为操作风险引起的标准差,X为净利润的平均值。v值越大,表明由操作风险引起的净利润的波动越大。由表1数据计算出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的平均利润分别为40.721亿元和68.391亿元,根据表2数据计算浦发与招商银行的操作风险的v值分别为1.0202和0.8244。可见,浦发银行的操作风险要高于招商银行的操作风险。

三、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收入模型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操作风险的大小。本文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得到对操作风险的非精确度量,发现两家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都不在正常氛围内,浦发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要高于招商银行。

2、使用收入模型得到的结果仍然不是很准确。本文仅选了三个指标,而且可获得的数据时间跨度太短,样本空间不大,对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为有效测定操作风险,还需要补充大量的数据,来加强模型的准确性。

(二)对策

1、确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建立适当的操作风险管理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应从以定性为主的传统风险管理方式向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现代风险管理模式转变,树立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综合管理的理念,积极借鉴新巴塞尔协议的银行管理精髓,依据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发生的特点,确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2、加强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整理,选用适当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在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属于低频高危事件,事件发生比较隐蔽,影响恶劣,损失较大。因此只有搜集银行内部损失数据,建立操作风险历史数据库,才能为测量风险、分配资本和设计操作风险模型提供基础。尽管目前我国很难采用那些先进的操作风险量化方法,但是操作风险的量化将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要提前做好风险损失数据库的建立,为日后使用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做准备。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一些操作风险量化方法,如基本指标法、内部度量法、损失分布法等,这些方法都各有特点,就现阶段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并不都适用。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状况(如业务规模、业务类别等),选择适当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学陶,童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实证分析与风险资本计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5).

2、汪俊鹏.基于收入模型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07(11).

银行风险分析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一、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业与金融业相结合的产物,它将企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者多个企业连成“产―供―销―”一条线,然后将资金流有效整合到各个环节的企业中来,实现金融资本与事业资本的双赢局面[1]。然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尚是一个新鲜事物,它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有许多地方还不够成熟。有些商业银行忽视了供应链金融的却点,对它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没有做好防范工作,于是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鉴于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分析,探讨它在商业银行业务运营模式上的优缺点,从而为做好相应的对策提供有效的信息。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是指供应链上的企业和商业银行预期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运营情况与实际运营情况不一样,使得商业银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供应链金融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传导性。由于链上的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是串联在一起的,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甚至某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会对其他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利益的相关性非常强。其次是动态性[2]。经济的发展瞬息万变,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也是如此。因此,供应链金融风险也会伴随着供应链上企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最后是不确定性。供应链金融是一个结构庞大的金融发展体系,参与主体多、时空跨越度大造成风险的不确定性。

与其他金融风险相比,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多样化。下面就来具体分析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会遭遇哪些风险。

(一)市场风险

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之一就是市场的供求情况是波动发展的。企业在市场发生变化之后,无法按照原定计划销售产品,进而无法按期偿还银行的贷款。于是就造成了商业银行按期收回贷款的风险。

(二)政策风险

我国正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一系列相关的经济政策的出台给各大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供应链上的企业的筹资、投资等经营管理活动会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或者限制,他们的发展可能会得到支持,也可能会受到打压。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来说的。我国的中小企业一直存在着信用缺失的难题,这是由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决定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不够成熟、资金力量薄弱、投资规模较小、技术落后,这些因素都造成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信贷[3]。信用的缺失是商业银行在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面临的主要风险。

(四)行为风险

行为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由于工作失误而给银行带来的经济损失。这种损失是由行为方式上的差错而造成的,因此,银行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预防低级错误的发生。

(五)信息传递风险

信息的不对称是造成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供应链是一个非正式的企业联盟,它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与管理机制。供应链日渐庞大之后,它的松散的管理模式给信息的准确传递带来很多阻碍[4]。信息传递滞后将造成企业之间的沟通不够充分,进而产生分歧;信息传递错误将给商业银行的判断带来困扰,影响银行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带来风险。

(六)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风险

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企业制度、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等都不尽相同。在利益关系紧密的供应链上,这些不同会给企业之间带来发展分歧,比如针对某项投资计划,各企业都坚持自己的工作方法,于是造成投资计划的延迟甚至搁置,进而对整个供应链造成混乱。

(七)自然环境风险

相对以上几种风险而言,自然环境风险具有不可控性。所谓的自然环境风险是指地震、火灾、战争等不可控的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而这些损失又影响到供应链上的企业的稳定,进而使供应链上的资金流动发生改变,使企业和银行的生产经营蒙受巨大的损失。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理分析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管理是共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一部分,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首先是风险识别。供应链金融体系庞大复杂,因而它面临的风险也是复杂的,在对风险进行进一步的管理之前,先要对风险加以归类分析和辨别,如此才能对症下药,有效解决风险问题[5]。其次是风险衡量。风险衡量是对供应链金融可能遭遇的风险进行大小、程度、范围等方面的估算,从而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好准备。之后是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在风险衡量的基础上利用各种管理工具对风险进行有目的的操作,从而达到规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风险的目标。最后是风险处理。风险处理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核心,它有五种形式,分别为风险自留、风险转移、风险组合、风险预防和风险回避。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应对措施

从宏观方面来看,应对供应链金融风险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针对中小企业信用差的情况,我们要建立良好的信用体制和法律体制,规范中小企业的发展,对那些恶意逃避商业银行债务的企业要实施有力的法律制裁,从而使商业银行在放贷时能够没有太多的顾虑。这样一来,不仅使企业的发展环境得到了优化,而且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对商业银行来说,它的放贷风险大大降低,资金的回收率也得到提高。

从微观上来看,应对供应链金融风险需要对供应链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供应链的发展时间不长,它本身的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因此,应对供应链下的金融风险就要从供应链本身入手。一方面,要树立系统分析与管理的思想。供应链金融由一系列的子系统组成,各组成部分之间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在工作思想与工作方法上,必须坚持系统分析与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各个子系统处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要强化内部控制。商业银行供应链本身是一个松散的企业联盟,因此在控制力上比较欠缺。为了使供应链金融能够更加有约束力,就要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严禁违规违纪、执纪不严的现象的发生。

三、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向前发展的产物,然而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面对供应链金融带来的风险时,要注意先找出问题,然后再做出相应的对策。我国商业银行在运用供应链理论进行金融活动时,要注意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来做出具体的应对措施,以实现金融风险的最小化。

参考文献

[1]刘轶,王若频.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融摄与选择[J].求索.2012(09)

[2]管斌.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产生及其规制――以英国北岩银行危机为分析蓝本[J].法商研究.2012(05)

银行风险分析篇6

论文摘要:加强银行风险控制,是银行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整个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需要。运用资产负请比例指标的监控管理手段,时商业银行经管的安全性进行考核、分析与评价,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

加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注重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关注其资本的充足水平等,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根据国际贯例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对商业银行资金使用实行比例管理的制度,并提出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指标。

一、资本风险指标分析

评价资本风险的主要指标是资本充足率。一般来讲,只要一家商业银行总的现金流人超过其现金流出,他就具备了清偿能力。由于商业银行的债务利息支付是强制性的.而资本是能够通过推迟支付股票红利而减少强制性的现金流出,因此,商业银行资本构成了其它各种风险的最终防线。一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越高.其能够承受违约资产的能力就越大,其资本风险也就越小。但从盈利方面看,则资本充足率并非越高越好,因为较低的资本充足率,它意味着商业银行开展资产业务所需资本的支持数量相对较少。资本成本也会相应降低。因此.商业银行会有以较少的资本开展经营的动机,资本风险也由此会增加。

依据人民银行的规定,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大类。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以及未分配利润;附属资本包括贷款呆账准备、坏账准备、投资风险准备以及五年期以上的长期债券。扣减项主要包括在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中的投资、工商企业的参股投资,以及呆账损失尚未冲销部分等。

表内、表外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比较复杂。根据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的风险程度大小划分为六级权数,即。%、10010.50,70%和100%o按照风险权数计算出的资产即为加权风险资产二表外资产项目是指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但又有可能随时转化为表内项目的资产。信用转换系数是衡量表外资产转换为表内资产风险程度的指标;依照中国目前的规定信用转换系数分成四级。即0%,20%、50%、100%。将表外资产项目的本金数额乘以信用转换系数,得出的数额根据表内同等性质的项目进行加权,从而获得相应的风险权重资产数额。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以自有资本抵御经营风险能力的关键性指标,也是央行实施金融监管的焦点所在。为控制风险。世界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都做了规定。《巴塞尔协议》中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至少应为80。中国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二、信贷风险指标分析

(一)货款质量指标分析。基于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业务是信贷业务,其信贷资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最大。其贷款质量的高低、又不仅在微观上会涉及其自身的安危.而且在宏观上对国家的金融体系甚至会对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最基本的风险管理就是对其贷款质量的管理。贷款质量指标也是中央银行考核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监控指标,其具体指标有如下三个:

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同属于不良贷款。为控制信贷风险,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不良贷款合计比例不得超过巧%。其中,逾期贷款比不得超过$%,呆滞贷款比不得超过5%、呆账贷款比不得超过20k。不良贷款比例越低,说明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越高1其控制信贷风险的水平程度也高。同时,它也可以说明该银行经营资产的能力与管理水平较高。

在运用以上指标进行实际分析时,应注意分析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以对商业银行本身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因为产生不良贷款的因索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是外部力量决定、银行自身无法控制的因素,如社会政治、国家经济形势等的变化,自然灾害、战争的发生等。这些因素常常会对借款人违约甚至破产的可能性产生很大影响。导致银行无法按期收回贷款本息而产生不良贷款。内部因素是由银行的信贷资产管理水平、管理政策、对待风险的态度等决定的因素。它们直接影响着银行的贷款质量、贷款风险,体现在银行的贷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贷款监管,以及银行信贷管理人员的工作实践中。

(二)单个资款比例指标分析。对于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而言,“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一个必须信奉的原则。依据这一原则世界各国都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性问题予以监管,其主要目的就是限制商业银行对个别借款人的贷款数量和比例,以防止贷款投放过度集中于某些企业或行业,从而增加了贷款的风险。衡量贷款集中程度的主要指标就是单个贷款比例指标。它又包括:

为了控制贷款集中过度风险,商业银行法规定。单一贷款比不得超过10%最大10家贷款比不得超过so%o此夕卜计算上述指标时应以本外币合并数计算。

三、流动性风险指标分析

流动性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管理工作,因为实践经验证明缺乏流动性常常是商业银行陷人财务困境的早期信号之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在收益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确保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钩的匹配,最终减少流动性的风险。商业银行管理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方法与措施有三种: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战略、负债的流动性管理战略以及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管理战略。一般来讲,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战略由于储备了流动性因此具有较高的成本,负债的流动性管理由于依赖借人资金的流动性因此具有较大的风险,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管理则采取了总量平衡、结构均衡的管理方式。

根据以上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方法,也就产生了以下监管指标:一资产流动性指标流动比例,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

该指标是以人民币、本外币合并计算的。其中.流动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在人民银行存款、存放同业款、国库券、1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净拆出款.1个月内到期的贷款、1个月内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其它经人民银行核准的证券。流动负债包一个月内刹存流动资产比例指同业;侧重理方针下商业银行衡量流动性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指标数值越高,即流动性资产余额越高于流动负债余额,则说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越小。但是,该指标太高,又可能意味着银行的资产利用程度、效率不高,其盈利能力也会不高。

为衡量与控制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

2.存贷款比例指标存贷款比二

各项贷款期末平均余额该指标是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传统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存款资产被贷款资金占用的程度。存贷款比例越大,即贷款额占存款额的比例大.它表明银行占用在贷款上的资金越多,因此反映银行的风险程度就大。通常,商业银行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该比例较低,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该比例也会有所升高一此外,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进取心、对市场的把握与对风险的态度等,也会影响该比例的大小.,例如,注重资产安全、经营稳健的银行,其存贷比会较低一些,而追求进取、重盈利的银行其存贷比就会比较高。

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对于实行增量考核的商业银行.计算该指标时则用平均增加额代替平均余额。

由于该指标仅仅是以期末余额数作为计算依据,并且该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质量及收付方式等并没有反映出来.因此,在运用该指标对一个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实际分析时,我们不仅要看该银行的存贷比是否符合银行法的规定,而且还应该进行深人、具体、细致地分析。不仅看期末.还要分析平时。同时,还应该考核其它流动性风险指标。

3中长期贷款比例指标

该指标是存贷款比例指标的分解和补充.它反映了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资产负债结构的匹配程度。中长期是以一年期以上(含一年期〕为限。人民银行规定中长期存贷比不得超过1209。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结构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应该恰当安排贷款资产的期限与种类,以保证及时支付各项存款。合理搭配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以便提高银行的变现能力,减少支付准备,提高资产收益率。

银行风险分析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

中圉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203-02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蔓延扩散,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而银行业的脆弱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这次经济危机的导火线。在当前银行业所面临的各种金融风险中,信用风险成为重要的关注对象。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风险形式之一,它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损失的可能性,更为一般地,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借款人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不能及时还本付息而使得贷款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因素复杂而多种,既有银行内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原因;既有微观经济主体的因素,也具有宏观环境和监控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商业银行自身生成机制和外部生成机制来解释信用风险的成因。

1.自身生成机制。(1)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企业管理机制和职能权限制度。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现代化、商业化经营机制尚未完善,监控制度不够详细,这正是形成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再者,现实中银行有超权限放款、乱设机构、混业经营、高息吸储、拆借、规模放款等多种违规行为,手段隐蔽,极容易造成很大的信用风险。还有就是银行内部稽核审计不健全,不具有相对独立性,银行机构的设置上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能,甚至有的根本没有建立相关内控机构。最后,信贷职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利益的驱动,为了获得高收益,商业银行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故意支持和参与高风险企业以及高风险项目运作,这种贷款的发放及配置给银行自身埋下了较高的信用风险。(2)信贷管理机制中没有运用先进的信用风险度量和控制技术。信贷管理体制的模式及其完善的程度与信用风险息息相关。信贷资金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不完善,在实施过程中会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的发放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专家制度法阶段,主要是凭借主观判断和以往经验,没有运用科学的信用风险度量技术进行定量分析,随意性较大;贷款发放后,我国银行大多采用贷款五级分类法对信贷资金进行管理,不能跟上相关的检查和监督、更没有形成科学的信用风险预警系统,这样就加大了信用风险。(3)银行制度存在多重委托。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和人的目标不一致,在每一层委托―关系中都可能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于基层银行在实际操作中相对于唯一和银行资产相关的利润目标更加实际,基层银行有可能以牺牲利润为代价,这样一来就容易形成不良贷款,很容易产生信用风险。

2.外部生成机制。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外部生成机制主要来源于企业、政府、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其它一些宏观环境方面因素的原因。一是企业高风险;二是政府过度对银企的行政干预;三是金融监管机构监管不力和市场竞争激烈。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用风险的内控机制不完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包括五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督管理等。一个机构必须具备以上所有五个要素,才能有效地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五个方面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为追求效益盲目发展业务,导致重业务扩张,忽视环境的控制;对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估;没有建立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控制系统,分散授信,对分支行的管理有时处于失控状态;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困难,经常发生信息阻塞,由于纵向分支机构层次过多,信息交流漏损严重;在监督管理方面,内部稽核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没有发挥其对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进行评价和监督的作用;内部控制的权力制约机制尚未形成。信用管理机构不健全,信用管理教育不足。

2.政府监管力度仍有待加强。当前,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方式上正在由以合规性监管为主转向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方式,在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开展这项工作的时间较短,经验也不足,目前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仍然停留在表层阶段。目前对我国银行以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方式来进行,银行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依赖监管人员的经验判断。但随着我国融入全球金融的步伐加快,银行业务日趋多样性,监管数据变量急剧扩大,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越来越复杂,银行监管方法手段落后,从而导致了信息滞后,使监管失去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银监会职能部门都有专门的报表收集与分析功能,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健全的体系,无法有效地发挥非现场监督的作用。

3.缺乏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对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贷款审批的依据主要还是企业提供的财务资料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贷款企业和担保人的具体信用情况缺乏真正全面的了解,对客户的评价多偏重历史数据,忽视发展能力;偏重盈利能力,忽视偿债能力;偏重债权债务关系,忽视客户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力矗。容易导致一方面一些贷到款的大企业虽然签订了抵押合同或担保合同,但在履行还本付息义务或担保义务时,形式上完美无缺的贷款合同和担保合同却形同虚设,难以保证贷款本息的安全回收,给商业银行造成很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却无法贷到所需资金。

4.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有力的技术保证。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起步时间较晚。导致积累的相关基础数据不足。同时,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使得不少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基础数据收集困难、公布出来的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等问题。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不连续性,这些都制约了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

三、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1.强化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控体系建设。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商业银行为完成信贷任务目标而对内部各信贷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进行风险的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控体系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组织结构人手,完善银行系

统;(2)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管和权限控制;(3)完善对公,对私业务的控制。(4)完善计算机和会计工作的控制系统;(5)施行个人奖罚制度。

2.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1)加强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以风险性监管为主,以合规性检查为辅,真正重视风险监管工作。改进和提高监管效能需要将合规性与风险性相结合,建立统一、科学和规范化的非现场监督体系,监管报表实现标准化;建立非现场监控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实行非现场监督评级,可考虑通过对银行报表的分析,进行合规性和风险性评级,从而规范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2)改革财政收支体制,理顺财政与银行的关系。信贷资金财政化是我国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防止过分夸大银行的功能和银行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避免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倾向继续存在,切断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间贷款补贴和资金供给制的联系。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尽可能的限制政府的直接支出,缩小补贴范围,政企分开,对财政向银行借款,透支行为也要进行风险防范管理,完善收入体制,提高财政。这就需要政府较充分的配合银行的风险管理防范工作,制定相关的法规,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不良资产。

银行风险分析篇8

【关键词】银行卡;风险;防控措施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我国银行卡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增长,银行卡的联网通用已不断的得到深化,银行卡网络不只是在东部地区及大中城市得到了普及发展,同时也更进一步加速了向中西部地区及中小城市、广大农村地区进行延伸。所以在这一背景下保障银行卡的使用安全就显得格外重要,此次理论研究也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一、银行卡风险特征及主要表现形式分析

(一)银行卡风险特征分析

银行卡风险自身有着较为鲜明的特征,了解其特征对解决实际风险能够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银行卡业务风险的种类较多,业务风险涉及面宽,银行卡业务风险可识别性较差,银行卡业务风险的危害性较大等特征。其中的风险种类多的特征层面主要有信用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1]。而业务风险的涉及面宽主要是在我国的使用已经达到了普及的程度,对促进房地产及社会消费等各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银行卡的区域间流动性及其结算中的各种环节也存在着风险。

(二)银行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

从当前银行卡的风险表现形式来看,主要有持卡人信用风险,这就体现在持卡人通过虚假资料进行申请办卡,在骗取银行卡之后通过欺诈消费及支取现金对银行造成损失。还有就是持卡人由于经济因素无法偿还造成的风险,以及银行卡丢失之后没有申请挂失,银行卡被冒用所造成的损失。

其次就是银行卡的发卡机构的操作风险,在这一风险层面主要体现在为对高额利润的追求进行的协议透支。还有就是管理上没有得到严密进行,致使操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差错风险。同时在法律法规方面也有着风险存在,当前我国的银行卡法律法规还没有得到健全,以往的银行卡法规和当前的迅速发展额社会已经在适用性方面不能有效契合,所以在责权利等关系的规定上还没能明确化规定,这样在实际业务当中就有着很大的法律风险,存在着诸多的环节还不能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执行。

另外就是银行卡的技术风险,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广泛应用,几乎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网络技术,银行卡的业务操作也是如此。计算机网络所使用的硬件软件等等都要在软件设备核心技术上进行,在这些方面一旦出现了问题就会造成银行系统受到严重风险威胁[2]。

二、银行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探究

(一)银行卡风险的成因分析

银行卡风险的主要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个人信息不安全所造成的银行卡风险是较为重要的,客户在办理银行卡过程中,由于资料没有得到妥善保管,或者是通过他人进行委托办理,这样就会发生复印获取资料的可能,然后通过这些信息资料办理信用卡,最终会出现恶意透支的情况,不仅能够对真实信息人造成风险并对银行卡交易中也会存在着诸多风险。还有就是银行卡的相关法律体系没有得到健全,打击银行卡等违法犯罪跨地区协作机制还没有得到完善建立,由于银行卡的违法犯罪有着跨地区特征,所以没有跨地区协作机制的支撑就不能对实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再有就是对信用卡套现的打击力度还不够,这些方面的因素都是造成银行卡风险的重要原因[3]。

(二)银行卡风险的防范措施探究

针对银行卡风险要结合实际对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首先要在银行卡的立法层面进行加快进程,对相关的法律规定加以完善,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制度环境。要对银行卡条例的出台进行积极的推动,将发卡及使用等一系列的环节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要将其在法律的基准上实施。与此同时还要能够将民事立法等进行完善,对法律的责任进行细化,将风险和责任得到合理化的分配,并要修改刑事法律,对刑事责任进行明确化,严厉的对银行卡犯罪行为加以制止打击,将银行卡的恶意透支现象问题得以解决。

另外要建立银行卡风险补偿机制,主要就是建立银行卡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对恶意透支和冒用等方面问题进行有效的弥补,并建立专项风险资金,借此来对可能发生银行卡交易损失进行补偿。不仅如此,还要能够在业务范围扩大的同时参加银行卡业务保险补偿其交易差错造成的损失。风险防范中要对银联组织的成员行为加以严格化的约束。

强化安全使用银行卡的宣传机制及atm网点的巡查,对atm犯罪进行有效防范,要能够分地区及有步骤的在学校及商场等公共场所宣传安全使用银行卡的主题宣传活动。将相关知识灌输到全体公民防范意识中,进而来提升公众使用银行卡的信心,最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信用氛围。

最后还要对银行的职员培训进行强化,将其自身的素质得以有效提高,随着银行卡业务水平的迅速发展,自助设备也在不断普及,一些新业务及功能的开发逐渐面世。这些新的变化促使银行机构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要随之而加强,及时的更新银行卡的业务知识及技术操作能力。例如客户经理要能够熟练的对银行卡业务知识得以掌握,而作为一线柜员就需要对银行卡业务有关的规章制度及文件精神等不间断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银行卡的风险得以最大化的避免。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银行卡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已经愈来愈重要,所以要能够对其中所出现的风险及可能出现的风险要进行针对性解决。结合实际加强银行卡的安全使用宣传,将风险防范意识融入到各个层面,这样才能够有效的确保银行卡的安全。

作者简介:蒿红涛(1984-),男,河南新乡人,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专业金融管理。

参考文献:

银行风险分析篇9

一、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经营风险分析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上,其内部风险主要有:

(一)资本风险。作为银行实力以及竞争力的体现,进行分析银行经营风险是需要首先对资本风险进行评估。巴塞尔协议是被成为最为实用的资本风险评估标准,该协议在2010年底进行了最为严格的一次更新。在2016年是要求要保持在8%的总资本充足率标准线,然后未来三年,慢慢升高的10.5%。同时设立一个高于风险资产2.5%到7%的缓冲防护墙,其目的为了防止在风险存在冲击是避免银行发生金融危机。

(二)信用风险。对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经营中存在的信用风险也要进行恰当的评估,很大一部分的信用风险发生因为多数农户乡村违约时的银行帐号单变成烂账,造成严重的信用风险,因此需要银行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信用度更新,给企业、个人进行投资结构以及贷款的调整。

(三)收益风险。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股份制企业,收益风险能够很好的体现他的经营水平,当收益风险产生时,说明企业经营不善或者收益不好。因为银行整体的业务选择面不宽,或者很多不良业务使得后续经营存在很多隐患,导致自白利润率相对较低。

(四)流动性风险。该风险主要表现为资金链周转不开,因为很多中小型银行有一定的区域限制,或者是农业经济生产阶段,使得农户在母校个时间段集中大量的提现资金或者贷款,进而使得银行资金流动性变快。改制后的银行他的自主权利更加政党,一些银行为了使经营规模扩大往往会实行大量的房贷,或者降低门口来增加客户,这就使得风险严重提升。

(五)操作及其他风险。和城市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结构、素质整体来说普遍偏低,很多的管理层都是原来的农村信用社人员,以及原来你行色中的管理体制,这就使得银行承担了很大的操作风险。在银行经营过程中,除了以上几种风险以外,还存在着其他的风险,如道德风险、犯罪风险等,这都会严重的影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

二、农村商业银行外部经营风险分析

农村商业银行外部经营风险,主要是只因为银行外部经济原因形成的风险,因为外部原因形成的风险属于不可控制风险,主要有下面几种风险。

(一)市场风险。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来分析,它的市场风险主要是两个部分:一部分,农村上银行已不是以前的单一经营业务内容,而是多方面多形式化的经营内容,它和外界市场接触角度,这样使得整个的金融市场波动会严重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使得银行经营不良。另一部分,因为银行主要是针对农村,所以它的服务对象以及服务领域主要是针对非城市用户,进馆有相应的政府扶持,但是因为农业经济市场的影响也会使得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波动较大。在市场价格形成波动时也会造成经营的偏离,农村商业银行也因此会不同程度上影响他的业务客户交易或是有经营范围。

(二)利率风险。到2017年,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制度改建已将近15年,而且我国也早已启动了利率市场,进一步开放,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利率将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经营业务中,也会有一些利率相对比较敏感的内容,如外币业务、国债业务的,当然这些你的事促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市场化以及业务国际化的前提,而且利率风险也不能称之为末端问题了。进行利率开放后,存款利率允?S1.1倍基值内变化,贷款利率地址几点的0.7倍,这样使得银行间存在更加激烈的竞争市场。是的农村商业银行贷、存款利率差更加缩小,直接造成了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利益缩减化。

(三)汇率风险。对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来说,改变了原有信用社单一存贷款模式。所谓的汇率风险,主要是指市场汇率波动使得银行预期收益偏离的现象。非常多的因素会影响汇率的变动,如战争、国际重大政策、进出口贸易变动政策等等。

(四)竞争风险。所谓的竞争风险,他是指农村商业银行同其他的一些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这就直接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客户量减小,投资回报降低,业务量骤减,利息收益较低等诸多问题[2]。伴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兴起,以及一些理财机构的崛起,如支付宝、微信钱包当然,这都使得银行客户减少,业务量缩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

(五)政策法律风险。我国政策及法律的出台,尤其是对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2003年以及2014年但不得俩个法律政策对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规定。

银行风险分析篇10

摘要从我国银行业自身看,尚未从制度、机制上根本解决新的不良资产产生问题,信用风险依然很大。因此,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是我国商业银行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银行的风险分类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而世界银行在关于全球银行危机的研究中指出,银行破产最经常的原因就是信用风险。银行的信用风险不仅在计量、管理上比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更复杂,通常是银行经营风险组合的最主要方面,同时也是金融体系系统风险重要的直接来源之一。因此,如何防范和化解银行的信用风险,是理论和实践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仍是关系到银行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资本市场目前还处于初创阶段,市场运行机制尚不规范,再加上多年制度缺陷的累积,致使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比如:国外对企业授信一般采用信用评分技术,这是一项运用现代数理统计模型和信息技术对客户的信用记录进行计量分析从而做出决策的新技术。这种信贷管理手段对缓解银企间信息不对称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该项技术比较复杂,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且要求有较为完整和全面的数据,实施上较为困难。中国很多商业银行的评级系统使用简单的打分模型,这种简单的打分模型虽然同时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但其在指标的选择和权重比例的分配上往往比较落后(比如模型中经常忽略对关联交易的考虑、缺乏对资产质量变化趋势的考虑)。此外信用评级人员未能充分理解评估模型的内涵,只是机械地对客户进行打分,并不能够真正认识到借款人的内在信用风险,这样评定出的信用等级不但缺乏准确性,而且银行的监察和稽核部门也难以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复审和跟踪。

其次,导致银行信用风险的另一个原因便是银行缺乏识别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技术水平,正如所提到的,国内尚无统一的、有效可行的对企业的评级技术和标准,因此,国内银行在发放贷款是主要依据企业的财务报表,考察企业的资本结构,不重视非财务因素分析,在实际中是存在很大的缺陷的:首先,传统的财务报表上通常过去的静态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企业在某一时点的数据对于需要准确评估企业风险的商业银行来说并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银行应该更加注重企业的长期信用品质,这其中就包括管理策略、行业信息、环境风险等非财务因素。因此,银行在分析不同行业的企业的时候往往缺乏相应的指标值进行对比,导致银行很难准确把握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阶段。同时,缺乏不同行业的数据进行横截面比较,容易忽视企业特定的行业风险。因此,单纯的分析财务数据,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问题的对策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应从多方面人手加以解决,在这里仅就加强信用风险文化的建设这一途径做一定探讨,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的灵魂。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中,信用文化居于核心地位,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

一个金融机构的信用管理常常失败,其原因并不是它缺少信用管理系统、政策及程序,而是因为它现有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文化不能使这些系统、政策、程序真正发挥作用。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但对银行极其重要的工作。国外银行一般比较重视塑造银行自身的信用文化,使银行的信贷人员能够准确地识别借款人的风险和实力,在整个银行范围内为客户评定出统一的、准确的信用等级。

银行投入一定的费用到员工的培训中,从而提高整体员工的素质和塑造银行信用文化,把不良贷款损失降到最低,而为银行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将远远超出培训的投资,达到经济杠杆的效应。我国商业银行也应树立起这种理念,在发展中要保证资产质量,也要建立起风险防范的文化,让风险防范不仅停留在制度和技术的层面,而且要深入到每一位员工的心,使风险防范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要明确信用风险管理意识不止是某个管理层或者某个管理部门的事,必须贯彻到银行的全体成员中。每一名员工在工作过程中都应当合理的兼顾效益、风险和成本,从风险管理中寻找收益点,应当明确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是创造银行核心价值的重要手段。

三、结束语:

总的来看,完善内控制度、防范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一项复杂和漫长的工作。商业银行应该从现实的基础条件出发,善于学习他行的先进经验,始终坚持“稳健为本”的经营原则,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健全完善风险和内控体制机制,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风险管理与内控文化,才能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金融风险日益加大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建.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浙江金融.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