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风险管理相关问题十篇风险管理相关问题十篇

风险管理相关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1:06

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6)04-0045-04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风险(Baselii,2003)。“操作风险伴随着每一笔信贷业务而如影随形。”(alexanderJ.muermann,2001)实践与研究成果显示,操作风险长期以来未受到与其他类别风险同等的重视,匮乏的研究也难以提供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樊欣等,2003)。1995年,巴林银行破产案给国际银行界极大震动。该案揭示“即使银行符合资本充足性的要求,也可能因为操作风险而陷入经营困境”。(Hoffman,1998)

一、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金融服务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和发展,银行业务经营及其风险组合变得更为复杂。技术系统的更新、交易量的提高、日趋复杂的交易工具和交易战略、网络银行的发展、法律和监管体系的调整和监管要求的日趋严格等,都增大了金融机构面临的操作风险。实践证明,操作风险比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更为广泛地分布于银行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并给银行经营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损失(Hoffman,1998)。继巴林银行破产案后相继发生的大和银行11亿美元的亏损事件以及2001年爱尔兰联合银行的7亿美元亏损事件等都源自操作性风险。巴塞尔委员会风险管理小组2002年6月的一项调查表明,损失巨大的突发事件导致大额损失报告事项增加是一个明显的趋势(padraicwalsh,2003)。操作风险的客观存在及其增长,迫使金融机构提升其运作效率和可靠性,加强操作性风险的监控和管理。

在银行业操作性风险损失明显增长的背景下,从业者对操作风险管理日益关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于1999年6月、2001年1月和2003年4月,分别了三个版本的新协议征求意见稿,把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一并纳入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既是近年来国际金融界日益注重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现,同时,也是从全面风险管理和保持银行体系稳定的角度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新要求。因此,以新协议的公布和实施为标志,商业银行必将面临一个如何根据新的监管要求有效引入操作风险管理的现实问题(Christine.m,2001)。

二、操作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问题与争议

有关金融风险的研究一直是金融经济学的核心内容,由于全球金融系统的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这种发展是不均衡的,其中有关市场风险度量和管理理论与实践最丰富,信用风险的研究开展得最早,近来也形成了一个研究的高潮,唯有操作风险的研究至今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

1.操作风险的界定

对于操作风险的定义现在有多种看法(Hoffman,1998;BBa/iSDa/Rma,2000),讨论的焦点是哪种风险应该计入操作风险以及哪种操作风险应该是开展风险管理活动关注的焦点。几年前,银行通常将操作风险定义为除了信用风险或市场风险之外的所有风险(JamsLam,2001),如今业内则普遍接收了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风险。但andyKuritzkes(2001)对银行操作风险进行分类,认为如果风险定义为收益的不稳定性,则操作风险是指除金融风险(信用、市场、aLm、保险)外的非金融风险。而非金融风险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类:内部事件风险(由于内部失误造成的损失);外部事件风险(由于不可控的外部事件造成的损失);以及业务风险(由残余的收益不稳定性造成的损失,而不是来自事件风险)。他将全部的非金融风险粗计为资产的2.0%,而将BiSii界定的操作风险定义为内部和外部事件风险,粗计为资产的0.8%。andrew和Hal(2002)在2002年6月26日举行的就资本充足率进行讨论的国际金融系统讨论会上,对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的通过资本准备金控制操作风险的做法也提出了异议。andrew和Hal将银行风险分为金融风险和非金融风险,指出新巴塞尔协议定义的操作风险仅仅是非金融风险的一个子集,包括了内部事件风险和外部事件风险,而将业务风险排除在外。JamesLam(2001)则认为,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建议银行构造符合自身目标的定义,关键问题是是否将业务风险和名誉风险作为操作风险定义的一部分。而对于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以及影响力的讨论,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虽然频率高影响小的事件仍然是内部管理的重点,但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应该是频率低影响大的事件。

2.操作风险的度量

自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提出之后,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学院派观点。一个学派认为,如果没有度量就没有管理,因此,集中研究操作风险的量化工具,例如,损失分布,风险指示器以及经济资本模型。继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关于操作风险的报告之后,1999年巴塞尔委员会又在其咨询意见稿中确立了包括操作风险在内的银行风险最小监管资本要求原则,这是推动操作风险模型化的标志性事件。一时间,操作风险量化模型得到了极大发展。

而另一个学派则坚信操作风险无法有效量化,因此,集中关注更人性化的定性方法,如自我评价、风险绘图以及稽核调查。JohnDrzik(2001)认为,操作风险管理应该更注重改善管理实践而不应过于强调操作风险的度量。监管者的最佳作用是通过要求银行机构评述所采用的控制操作风险的适当步骤来推进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

两个学派之争是人与机器的典型战争。如今,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者越来越认识到,最好的操作风险管理实践是将两者结合起来。JamesLam(2003)基于一致化操作风险管理基准体系的关键特性,提出了7因子经济资本模型。他认为,一致化操作风险管理基准体系应满足两个基本要求。首先,它应同时支持操作风险的度量与管理。其次,oRm基准体系应将相互依赖的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结合起来,作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wRm)程序的一部分。基于这两个要求,操作风险管理基准体系有五个关键特性:(1)平衡定性和定量工具;(2)提供早期警告并逐步升级;(3)影响业务活动;(4)反映环境变化;(5)合并互相依赖的风险因素。根据这五个关键特性,JamsLam提出了包含收益乘数、操作边际、内部指示器、外部指示器、模型风险、系统风险、金融风险乘数7个因素的经济资本模型。

3.操作风险的管理手段

关于操作风险的管理手段,《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提取监管资本的要求引起了银行业和一些学者的极大关注,人们关注的焦点除了在于如何衡量操作风险,以便适当地配置监管资本外,更有不少学者产生质疑。

alexandermuermann(2001)认为,操作风险管理是银行依据特殊目的用于限制资金暴露而进行的特别保险,而监管者的资本要求可能是不必要的,因为在银行操作风险的特殊性质下资本的再分配未必一定能规避像巴林银行这样的重大事件。

Karenpetrou(2001)强调了操作风险管理的两个重点:(1)监管者的作用不应该是利用不明智的风险承担来防范银行个体的失误,相反,他应该防范由于整个行业内薄弱的风险管理造成的系统性银行失误。因此,监管资本并非最佳办法。(2)第二支柱和保险的作用应该是监管者关注的重点,这会促使银行度量自身风险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缓解。petrou还评论了美国、欧洲和日本银行系统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导致在欧洲和日本,预留资本准备金成为天然的解决办法。然而,内部控制和良好的度量手段是美国的最佳解决方案。其中,主要差异在于美国的监管水平较高但监管范围较小,只有银行处于监管中。

Charles和Richard(2002)认为,新巴塞尔协议提出的用最低资本要求控制操作风险的方法并不适宜。私人保险和过程监管在控制操作风险方面比资本要求更有效。私人保险有如下好处:将操作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引入市场监管和约束以及具有风险敏感性的保险成本。过程监管则通过要求金融机构在适当的地方采取适当的过程和程序识别、度量、监督和控制操作风险,加强风险控制的私人市场动机。相反,巴塞尔协议中提出的控制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并不像私人保险和过程监管一样具有风险敏感性。而且利用过程监管和私人保险可以进一步避免在巴塞尔协议中由于差别对待低风险企业的反竞争效果。

andrew和Hal(2002)认为,与银行为获取金融回报有意识地主动承担的金融风险不同,操作风险是银行业务不受欢迎的副产品。银行可以在事前采取重要步骤来减轻操作风险暴露,而不是在事后依靠资本准备金来吸收损失。银行管理操作风险时面对的并非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而是风险和规避成本的权衡。规避操作风险的方法也因内部事件和外部事件风险而不同。内部事件风险从本质上讲是内生的,它们来自于内部过程、人员或系统的失误。防御内部事件风险的第一条战线应该是管理控制。银行安全防御操作失误的关键决定因素并不是它所持有的资本水平,相反,如何管理好银行则处于首要地位。即使预留更多资本准备,操作失误照样会发生,交易损失会继续攀升直至资本耗尽。外部事件风险是由企业不能控制的外生因素引起的。因此,外部事件不包括道德风险并且存在互不相关的倾向,这使得它们成为保险的良好对象。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保险是防御外部事件风险的第一条战线。在利用保险将风险暴露转移给第三方的同时,银行还可以采取内部手段来减轻外部事件带来的后果。相对于有效的管理控制和保险而言,资本准备至多是银行防御操作风险的次优机制。但荒谬的是,从最低操作风险资本要求来看,资本准备实际上充当了减少操作风险的障碍。因为如果银行必须预留出最低操作风险资本准备金,就无法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管理控制或购买保险以减少操作风险,使其低于与最低资本要求一致的风险水平。

综观前人对操作风险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存在以下问题和争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操作风险的界定问题:寻求“共性”还是“个性”?

(2)操作风险的度量工具如何选择?

(3)如何确定一致化的操作风险管理(oRm)基准体系?

(4)如何综合利用监管资本要求、内部控制和保险有效管理操作风险?

三、操作风险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

从全球范围看,尽管操作风险已经给不少金融机构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损失,新协议也从制度化的角度对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近乎标准化的要求,但迄今为止已经建立起有效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银行并不多见,操作风险的管理结构、程序、方法、工具和模型也远远没有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那样成熟。2000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风险管理小组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大部分金融机构对操作风险的量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多数银行对风险指标的追踪还处于起步阶段(Haggerty,2001),还有很多银行根本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即使追踪数据的银行在风险管理或分配经济资本时对如何使用数据也不十分清楚。同时,多数银行还不具备将风险定义、数据收集、风险评估和管理、资本配置以及管理机制完全统一起来的程序。

国际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尚在起步阶段,定量研究几近于无”(樊欣等,2003),主要原因是:银行业务类型与国外银行相比有很多空白,银行董事会和管理层对操作风险缺乏足够的重视,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和理念尚未真正确立起来;银行内部和管理层次过多,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相当薄弱;操作风险的管理结构、程序、方法、工具和模型远远没有建立起来甚至处于空白的状态,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明显滞后;操作风险管理人才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操作风险管理缺乏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王廷科,2003)。

[参考文献]

[1]alexanderJ.muermann(2001),extremeValuetheoryforRiskmanagers.Riskpublication,2001.

[2]andresp.KnritzkesandHalS.Scott(2002),SizingoperationalRiskandtheeffectofinsurance:implicationsfortheBaseliiCapitalaccord.internationalFinancialSystemsColloquium,June26,2002.

[3]Charlesw.CalomirisandRichardJ.Herring(2002),theRegulationofoperationalRiskininvestmentmanagementCompanies,perspective.investmentCompanyinstitute,Vol8,no.1,September2002.

[4]Christinem.CummingandBeverlyJ.Hirtle(2001),theChallengesofRiskmanagementinDiversifiedFinancialCompanies.economicpolicyReview,FederalReserveBankofnewYork,march2001.

[5]Hoffman,D.G.ed(1998),operatioanlRiskandFinancialinstitutions.Riskpublication.1998.

[6]iSDa/BBa/RmaSurveyReport(February2000),operationalRisk-thenextFrontier.http://www.isda.org.

[7]JamesLam(2001),DefiningandmannageingoperationalRiskatCommunityBanks.Riskpublication.2001.

[8]JamesLam,(2003),aUnifiedmanagementandCapitalFrameworkforoperationalRisk.theRmaJournal,February2003.

[9]JohnDrzik(2001),DougHoffman(2001),andyKuritakes(2001),Karenpetrou(2001),assessingandmanagingoperationalRisk.whartonFinancialinstitutionsCenterRiskRoundable,Sponsoredbyoliver,wyman&Company,april18-19,2001.

[10]michaelaLewis(2003).Cause,consequenceandcontrol:towardsatheoreticalandpracticalmodelofoperationalrisk.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Columbia:mar2003.Vol.21,iss.2.

[11]padraicwalsh(2003),operationalRiskandthenewBaselaccord.Hyperion,october2003.

[12]Robertmwiseman,anthonyHCatanachJr.(1997),alongitudinaldisaggregationofoperationalriskunderchangingregulations:evidencefromthesavingsandloanindustry.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mississippiState:aug1997.Vol.40.

RelativeResearchonoperationalRiskmanagement:problemsandDisputations

LUXian-wen

(LishuiRadio&televisionUniversity,Zhejiang,Lishui323000,China)

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篇2

【关键词】:电力安全;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一、风险管理对于保证电力安全的意义

1.能够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保障

风险管理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使得安全管理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及合理性等特点,还可以使电力企业的安全运行基础更加稳定,因此将风险管理落实到电力企业中,就能够以企业运行现实情况为出发点,将安全管理以系统形式推进,并形成符合企业特点的安全监督流程及安全生产流程,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企业的生产运行进行安全性保障。

2.便于企业的技术管理及监督

电力企业中的技术管理及监督实际上就是对电力企业所涉及环节的各个部分进行科学管理,不仅包括对设备实际情况及运行状态的监督及管理,更对电能质量提出了标准化界限设定,这是一个质量控制流程,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对技术进行管理及监督的程度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强化,所以在此背景下,风险管理的涵盖范围不能仅仅涉及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及风险高低评定上,更需要对下级工作流程进行不同形式及层面的评价工作,因此将风险管理与电力企业运行中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相结合,就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技术管理及监督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3.能够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通常情况下,电力企业制定的安全预防措施是以以往发生的事故为基础进行的总结性的预防方案,这对于对安全事故进行预估及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风险管理虽然也是保障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是具有一定的区别的。风险管理对于造成安全事故的危险点确认,是以事故发生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及总结后的结果为依据,并将同等类型的安全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比较严重的事故进行危险点设置,因此这一工作内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具有推进动作的工作过程,因此不难发现,风险管理是以发展现实为前提的,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危险性预估,这是较为系统全面的危险点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4.促进安全控制工作的有序开展

风险管理的涉及范围比较宽泛,不仅可以对电力企业运行中所存在的不同种类的风险进行管理,更可以对风险的状态及运行轨迹进行科学管理,因此为了提高风险管理效率,使其与企业现实情况更加具有契合度,就需要对将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将责任细化到个人身上,并将这一制度从上至下的贯穿于企业始终。在电力企业的实际工作环节,应当以风险级次为出发点,将其内容以各种形式上报到上级管理部门,并与领导进行交流,这就能够从根本上改善风险管理难以落实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提高风险管理质量,从而促进制度的评价等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电力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电力行业内部的问题

电力行业虽然针对安全风险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制度,从而使工作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可以更加符合标准化要求,达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但是目前的电力企业中的安全管理仍旧存在一定的缺失性,部分电力企业中的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并且责任划分也没有明确的界线点,责任管理也就嫩姨达到标准水平,在电力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不良工作现象此起彼伏,要想根本上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是存在一定困难的,这部分围绕安全预防推进的工作内容也就不能较好的达到规定标准,落实程度与预期计划严重不符,这就使得电力企业中仍旧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这也就是电力行业普遍存在安全风险的最主要原因。

管理人员是参与风险管理的直接执行者,因此这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将会与管理工作的落实及推进成都产生较为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企业中各项工作的进行与档案管理更是密不可分的,目前大部分的电力企业普遍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导致企业中的档案记录及存档存在不完整现象,管理水平的低下更会造成档案信息的丢失,档案信息的缺失同样会造成相应风险管理问题的发生。

虽然部分电力企业已经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认知面的限制,导致部分管理人员只对电力生产流程中会引起风险问题的小原因进行管理,这是极其片面的,电力企业中的各个环节都是风险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相关因素,因此为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及全面性,需要对生产环节进行逐一分析,并将风险管理看做是一个整体。实际上电力企业中流程是环环相扣的,一旦其中一个部分出现问题,就将使得企业整体运行受到阻碍,因此在进行风险管理问题的处理上,应以全面性、立体化为标准。

2.电力企业的现实需求与生产之间不相协调的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电力越来越依赖,因此以往的电力供应基础及结构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电力的实际需求量,相对的一系列发展问题也不断涌现。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当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生产都需要电力来配合完成时,电力与人们就愈加密不可分,因此电能的持续供应特点也就更加需要重点加强及优化。除此之外,由于社会发展需求,以往的电网数量及规模已经不能达到现代电能供应标准,以此只有不断增加电网数量,并将其规模及形式进行拓展及延伸,这种现实情况虽然可以使得电力供应基础得到增强,而安全管理费用也就相对增加,这不仅需要对电力基础设备的质量进行规范性检查及测验,从而保证其供电质量,更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故障检测及维修养护,并加大对电力运行环境的安全管理力度。总的来说,大量的电力需求对其设备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量及难度也不断增加。

3.电力体制改革对风险管理造成影响的问题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落实及深入,这就说明目前我国的电力改革已经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相关改革文件中对输配电价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次哪里市场的建设、电力运营机构的建设及流程推进等都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设置,这主要是为了将电力体制改革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及风险控制在合理范畴中,这就使得安全风险管理的涉及面更加具有广泛性特点。

三、电力安全风险管理的对策

1.建立紧急处理机制

首先,国家的大力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针对于安全事故而设定的处理机制是对策落实环节的重中之重。国家可以制定相关的应急处理规范性法律文件,并以此为控制点,加大对应各个层面的关注度,从而使得这种机制的功能优势得以发挥,对问题进行预防性警示,从而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其次,由于目前我国的电网数量较多,功能性又具有多样性,因此电网系统的结构也就较为复杂,由于电网的这一特点,安全事故的发生形式及种类也就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及变化特点,因此已经设定好的恢复流程也就难以达到有针对性的进行内容调整,电能供应恢复效率也就相对较低,而将事故进行解决,并恢复电网运行又是极其重要的处理重点,因此电力企业的电能供应一旦出现断电及故障时,就需要严格按照上级指示进行恢复流程推进,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将问题进行解决。电力企业的事故中的紧急预案应当进行有层次的划分性结构编制,同时将反馈信息逐级向上报告,并服从上级调度及指挥。

2.对电力企业的组织机构进行优化

对电力企业中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需要以电力企业的预期目的及原则为出发点,将电力企业的运营环境及综合实力进行评估,而后才可以对企业结构进行调整。电力企业中涉及的部分较多,职能权限更是不同,所以这就需要对企业中各个部门的职能范围及责任进行确认,并形成相互监督结构,找出权利及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对工作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划分,并将具体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身上,使企业内部形成较为紧密的监督控制网。除此之外,还需要将结构优化过程中所存在的矛盾点进行关注及化解,从而使得企业内部环境更加和谐,从而将安全事故进行有效控制及预防。

3.加强风险管理的教育及培训

电力企业中的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在风险管理中是极其重要的,因此这就需要加大对员工的日常培训力度,所谓培训也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风险教育,使员工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在日后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工作原则。虽然安全风险管理教育并不是单一的,但是风险培训却是开展工作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促进后续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安全风险培训涵盖内容为:第一,将员工的安全思想意识进行正确性方向引导,这是安全风险培训的首要任务也是关键点;第二,将电力企业实际运行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讲解,不仅要将安全理论知识传递给员工,并且还要重视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的提高,讲解知识点的内容可以不受界限范围的限制,只有工作中会有所涉及,就可以进行内容延伸,例如:电力生产专业性技术控制点、安全知识及防范措施、针对各个部门的安全技术理论等等;第三,可以将实际发生的事故引入培训过程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使员工深刻的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第四,电力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岗位不同,施工技术也就具有一定区别,因此在进行教育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风险培训。

4.提高电力设备的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内的电力设备的生产管理常常受到行政干预,对电力设备的管理程序也不规范,缺乏相应的规范对电力设备的管理做指导和约束。在这种情况下极容易出现设备秩序混乱,违规行为普遍,管理效果差的情况。对电力企业的资本控制带来了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杨.浅析电力安全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界,2013(01).

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篇3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现状成因策略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现状

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处于发展阶段,对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流程、评估和效果等方面有相应的规定,内部控制管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中小企业自身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规模小、风险防范的能力弱、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风险控制意识不强,信息透明度低等。

(一)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载体

中小企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载体主要有董事会,监事会,附件、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和审核机构审核报告等。董事会报告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可以通过董事会的报告了解到公司是内部控制信息的大体框架和基本设置。大部分上市公司是在监事会报告中“监事会就有关事项发表独立意见”的部分中专门设立了关于“内部控制制度情况”披露的相关意见。附件、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和审计机构审核报告是信息需求者获取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但是,附件和审计机构的审核报告很少涉及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是因樯蠹票ǜ孀龀龅拇蠖嗍俏薇a粢饧,假如审计机构较多的反映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表明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不够完善,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导致审计机构单独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意见。

公司的治理结构是披露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另一个重要载体,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对企业的重要作用。构建一个高效系统、科学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保障了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加强内部控制有助于落实管理层的决策和指令,内部控制制度需要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支持,比如,很多企业在公司的财务报告中都介绍了公司的治理机制,其中包括了薪酬计划、奖惩机制以及治理结构层次等,这样,外部就可以从中获得关于该企业内部控制的主体、流程、风险控制和利润分配等方面的有效信息。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组成要素

内部控制披露的主要内容包括内部控制的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以及控制活动等。

第一,内部控制的环境。公司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对管理层的能力的重视程度、管理层的参与度,领导的理念以及权责分配等方面的情况,都是企业内部环境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现阶段,很多企业都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的涉及面很广,但是,仍然缺少诸如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企业应该增强对内部控制环境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第二,风险评估。企业要根据制定的目标来进行风险评估,明确风险点,以及时进行风险控制,降低损失。目前,极少数公司在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中涉及风险评估的内容。

第三,控制活动。内部控制活动贯穿企业方方面面的活动,比如会计系统、授权审批流程、绩效考评、奖惩机制等。很多公司往往简单化地把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等同于对整个公司的内部控制。虽然会计系统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关键环节,但是因为企业内部缺乏风险评估,而且控制活动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需求设立的,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利于提高企业控制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第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要素是指进行确认、获取和交流信息的一系列系统,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其他组成要素中。很多企业忽略了对相关信息的收集,更缺乏对保障信息安全的系统、授权交易的程序和保管记录文件的系统的了解,也不够重视对信息与沟通的情况的评估。

第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主要就是评估公司内部控制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一个过程,其中包括了持续监督、独立评估和定期监督、缺陷报告等内容。很多企业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过程中虽然包括了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和效果,但是缺乏对缺陷成因的分析,更不用说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了。

(三)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环境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企业也更加重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重要性,也不断地增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但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不能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加强内部控制的意识薄弱;披露的信息不全面等。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成因

(一)内部控制水平不高

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小,层次低,竞争力较弱,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低,导致暴露了很多问题。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其中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小,创新能力较低,不利于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以及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高效运行。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没有以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为依据,把内部控制的建设和企业的文化结合起来。

(二)缺乏足够的内部控制人才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专业性要求很强,因为其涉及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以及控制活动等多方面的内容,但从整体来看,目前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内部控制人才,这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很多中小企业在成立初期,往往采用的是家族制的经营模式,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显现出很多问题。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的缺乏,导致不能认识到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内部控制模式不科学

目前,缺乏符合中国国情和我国中小企业规模以及产权性质的内部控制模式。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发展起步较晚,多是借鉴美国的基本框架以及模式,把原本适应于上市公司的模式应用于中小企业,加上我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有别于西方,在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这种内部控制模式难免会存在很多问题。

三、风险管理视角下中小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是其他要素的基础,要同时重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小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时,要重视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中是否包含了授权和责任的关键领域和建立适当得到报告流程,内部控制有关部门之间的独立性等,还要重视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政府与社会文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影响,把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考虑在内,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二)加强风险评估

中小企业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提高风险评估能力。根据企业的实际制定战略目标,识别风险,并针对目标确定的风险类别选择有效的策略进行风险控制。企业还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使其融入企业要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三)加强信息沟通

中小企业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提高经济活动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增强对相关信息的识别、掌握和沟通的能力,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中小企业应该构建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信息的传递,实现信息共享。

(四)完善内部牵制和监督机制

企业的内部牵制和内部监督机制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这种机制是企业评估内部控制工作效果的一个持续过程。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内部控制离不开内部牵制和监督机制。中小企业应该把内部牵制和监督作为内部控制工作的核心,制定好相应的制度,并切实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更要借助外部的监督力量。

(作者单位为武汉鑫福星珠宝首饰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陶娅.基于风险管理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管理论坛,2015.

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篇4

关键字:企业;债权;风险管理;法律问题

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背景下,企业迅速发展,我国企业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金融环境背景下稳步发展,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而言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当前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存在“重经济轻管理”的问题,企业的管理环节还未成熟,尤其是对债务以及债权的风险管理还不够重视,造成企业经常出现债权危机,影响到企业的实际发展。所以,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债权风险进行合理的管控,通过相应的债权风险法律手段,完成对企业的债权风险管理,提升企业债权风险管控策略。

1企业债权的简要分析

企业债权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权利,其主要是指有关于企业债务处理问题的相关权利。企业债权指的是企业作为民事主体,在企业开展民事行为的活动中享有的债权。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企业债权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收入、资金管控等重要资金链条环节,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债权问题进行合理的管控。在当前企业生产经营中,造成企业债权问题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企业债权产生过程中,合同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中包括企业购销合同、企业之间的借贷合同等内容,都是形成企业债权的主要因素。(2)企业侵权行为也是影响到企业债权的主要内容。侵权行为可分为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在一般侵权行为中,当事人一方只有因自己的过错而给他人造成人身和财产损失时,才负赔偿责任,如果没有过错,就不须负赔偿责任。而在特殊侵权行为中,只要造成了他人的损失,不论责任主体是否存在过错,都要履行赔偿责任。(3)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货款、加工款、租金、交货、货物运输、技术服务等内容也是导致企业形成债权的主要因素。企业债权是影响到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以及资金资本的主要因素,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的企业发展中,应该针对企业债权问题进行有效的管控,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更加合理有效。

2企业债权管理风险分析研究

企业债权管理风险具体是指在企业进行债权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问题,是指影响到企业债权管理,影响到企业债务处理的主要因素,如果企业在管理中,缺乏对债权管理的风险控制,将会造成企业债权受损以及相关法律问题,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发展。当前,在企业债权管理工作展开过程中,影响到企业债权管理的风险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企业自身缺乏对债权的管理意识,导致实际企业债权问题遭受法律风险的影响,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实际发展。(2)企业缺乏法律意识。债权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合法权益,对于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而言也产生一定的影响。(3)企业债权管理外部风险。外部风险是造成企业债权管理风险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包括企业的合作对象信用情况、债权管理相关法律文献等相关内容,合理的债权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3企业债权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企业债权风险管理是当前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管理环节,对于企业的总体管理而言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企业债权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法律问题,影响到实际的企业债权管理,以下是对其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的阐述。3.1合同法律问题。合同企业形成债权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企业与合作者之间通过合同达成了产品服务、技术服务等相关服务,合作方承诺给予企业相应的报酬,从而建立了双方之间的债务关系,企业也形成了债权。同时企业在进行其他交易过程中,其合同也是形成债权的重要标准。而当前,企业债权风险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包括债权合同法律问题。企业进行债权管理过程中,缺乏对合同法律问题的处理,从而形成的法律问题。第一,在企业双方进行合同制定的过程中,其未完成双方利益互换或者服务提供的合同订立,因此二者之间的债权缺乏一定的法律效应,对于后续的企业债权处理造成了影响。第二,企业债权处理过程中,合同订立不够规范也将引起债权管理风险问题。如合同条款不够明确、双方合同条款不一致等问题,都将影响到企业债权管理风险。3.2债权整体法律法规问题。债权是企业在我国境内以民事主体身份所享有的重要权利,对于企业的自身权利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对企业债权进行合理的保护,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国家建立了债权相关管理法规。但是,企业在实际运行管理过程中,缺乏对债权整体法律法规的应用。部分企业对于法律相关问题以及法律制度不够重视,对于相关问题也不够了解,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债权管理。所以,在实际的企业债权管理过程中,国家应该完成相关法律文献的合理制定,企业应该对债权法律法规有必要的了解,确保企业债权管理工作实施更加有效。3.3债权法律处理问题。当前,企业在债权风险管理过程中,其遇到的法律问题还包括债权事务法律处理问题。企业在发生债权纠纷或者债权不明等问题后,一定要使用法律手段进行债权法律管理。但是,在当前企业进行债权处理过程中,缺乏对法律处理问题的了解。如,当前我国法律体系针对债权诉讼时效问题进行了规定,其诉讼时效期达到2年,而如果企业对于债权诉讼处理的法律时效不够了解,将会影响到实际的债权处理效率,形成实际的债权风险问题。

4企业债权风险管理中法律对策研究

企业债权关系到企业的相关债务资金回收,对于企业的债权相关问题处理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企业债权进行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在实际的债权管控过程中,应该注重应用法律环节完成风险管控,确保债权风险管理更加有效,提升企业的债权有效管控。4.1债权风险提前规避。企业债权是企业作为民事主体发生债务等相关法律问题而形成的权利,所以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在与其他个人或者企业形成债权之前也要进行必要的风险管控,对债权进行合理的风险控制,确保债权风险管理更加有效。第一,从法律角度而言,债权形成必须要有债权双方。所以,企业在债权形成时应该对本方的风险意识进行管控,提升债权风险方法。在实际的债权风险管理过程中,企业自身应该完成对客户以及债务方的调查,了解个人或者企业的资金实力、信用状况等相关内容,确保企业良好控制债权风险,做好企业的风险管控。在企业进行实际的债权风险管控过程中,国家相关法律也有规定,要了解国家法律允许的资信情况,弄清对方的法律地位。对客户法律地位调查主要通过查验对方的执照,查阅工商登记档案来进行。第二,完成提前债权风险管控。企业应该建立债权风险管控机制,以财务部门为基础对企业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债权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有针对性地使用风险管控手段,提升债权风险管控效果。4.2债权形成中的风险管控。企业债权以企业的相关合同签订作为债权形成标志,所以在债权形成过程中进行债权风险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债权合同进行合理的风险管控,确保企业债权管理更加有效[1]。首先,在合同订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关法律手段完成对企业债权风险的有效控制,确保企业债权管控合理,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债权的管控效果。第一,合同起草以及合同订立阶段,企业合同管理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合同管理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对于合同订立的细节化法律内容有所了解,从而确保企业债权管理更加有效,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债权风险管控。第二,合同起草订立阶段,应该根据双方实际交易内容以及发生的法律关系完成合同内容的详细制定。关于合同的利益分配、服务内容以及资金报酬等内容一定要进行明确规定,确保债权双方的关系清晰,内容明了,确保债权形成管控更加有效,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债权管控效果。第三,合同起草订立阶段,如果双方因合同内容出现分歧一定要通过合法的手段完成纠纷处理,通过对纠纷的有效处理,确保实际的企业风险管控更加有效,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风险管控效果。第四,企业双方相关债权合同订立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对合同的文本进行规范化处理,确保合同具有法律效应,提升债权风险管控[2]。其次,企业债权风险管控过程中,应该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完成债权保障,合理地保护自身的债权,确保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第一,利用担保法对债权进行担保。当前,我国法律制度中对担保法进行了完善,规定债权双方可以设定担保人,担保人具有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担保实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企业进行债权保护的过程中,利用担保法要求交易对象找到担保人,可以预防交易对象出现资金问题,导致企业出现坏账现象。第二,债权人在自身债权保护过程中,也可以使用不安抗辩权。不安抗辩权是企业债权合理保护的重要法律权利,对于企业的债权保护而言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实际的企业债权保护过程中,利用债权法更应该注重完成实际的债权管理控制,提升债权管理效果。企业应该对不安抗辩权的法律内容有所了解,并学会合理利用权利完成不安抗辩权的保护,确保相关工作实施更有效果[3]。4.3债权法律事务处理中的风险管理。在当前社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很容易出现债权法律纠纷问题,而在实际的处理环节,企业应该注重对债权法律事务处理进行风险防控,利用相关法律完成债权法律事务的合理处理,确保企业的债权等得到合理的保护[4]。首先,从法律角度而言,企业自身也具有完成债权追讨的权利,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沟通、协商等方式完成对债权问题的处理,依法处理问题也是当前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而在实际的问题处理过程中,企业应该注重以下两点内容:第一,企业应该对自身的债务权利进行明晰,同时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对方存在债权法律问题,才有权利追讨债务问题;第二,企业应该成立法律部门,以法律部门完成对债权问题的处理,这样具有合法性,也更能够体现公平公正,确保企业债权法律事务处理有效。其次,从法律角度而言,企业还可以通过诉讼的手段完成债权追讨。企业在掌握有关证据后,可以向相关部门以及人民法院提讼,通过正规、合理、合法的法律手段完成债权追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委托追收的方式完成债权事务处理,通过律师事务所等相关法律机构完成委托管理,帮助企业完成对债权风险的有效管理[5]。

5结语

本文从企业债权风险形成前、债权形成中以及债权风险形成后三个方面阐述了债权风险管控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对企业债权风险管理以及企业经营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章敏锋.论施工企业的债权风险管理[J].商讯,2019,183(29):100-101.

[2]宋雨玲.浅议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方式实现铁路企业债权风险的有效管控[J].铁道经济研究,2019(02):20-22.

[3]范光晖.国有企业债权债务财务风险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9(32):160.

[4]柯峻岭.浅谈加强债权债务管理改善企业资产结构[J].财会学习,2019(09):171-172.

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篇5

关键词:电力企业;电力营销;风险;营销稽查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电力营销环节具体的工作方向是在提供电力服务的时候对用电安全风险的存在进行风险评估,其工作内容为对用电风险的预测、检查、维修、预防、以及对风险处理结果的记录和对数据的总结归纳。一般在我国电力营销检测上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总体风险评估检测;第二类为特定部分专项检测。本文针对与这类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简单的介绍,重点讨论这项工作的目的性和意义。

一、电力营销风险管理相关概念的简述

电力营销风险是指在电能产品销售、供电服务等环节所面临或潜在存在的风险。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力营销风险逐年增加。如何防范并降低营销风险成为当前电力销售部门的中心和重点工作之一。

1.风险识别。(1)服务风险识别。对电力各类业务的服务进行整理和评估,确保服务规范,无用电违规操作,无乱收费、用电管理混乱等服务规范问题;确保服务质量达标,服务质量是需要双方保证,对双方用电端的检测和日常维护工作要及时到位。

(2)经营风险识别。经营类风险主要从用电费用回收、用电费单位用电电价、用电单位用电量以及线路损耗问题进行考虑。要求相关的用电单位企业部门及时上交用电费用不进行拖欠,要求电费抄表员进行准确规范的抄表核实工作;要求相关单位用电价格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不出现徇私现象;并且对于企业用电量进行明确的核实工作,对线路的检查需要严格认真。

2.风险估测。风险估测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害程度。对电力营销工作而言,风险估测的步骤可依照上述风险识别的条目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预测发生的可能性,并按程度排列优先队列。估测的方法可采取综合检查、专项检查、自评和外部评估、对目标管理和基础管理情况进行常态检查等方法实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估,衡量风险的程度,以确定是否需要处理及处理程序,对需处理的问题采取提示、预警、限期整改等措施。可以对一个周期内客户反映较多的问题进行重点调查,如缴费难问题,是个案还是普遍存在,评估导致事件发生的内控制度上的深层次原因,并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估。

3.风险处理。在风险评估检测工作结束后要对发生的问题进行统一的处理,并且针对于一些潜在的隐患也要及时作出应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总结和整理对其今后可能发生的电力风险进行专项的、重点的排查检修工作,此外在检测中发现的长期性问题要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严格执行。

4.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就分析整理所得电力营销风险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总体收效对比管理之前得出相应成绩数据,总结归纳管理过程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优点,并且评估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失误和欠缺。对管理效果进行客观的概述和评价,争取将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更加深入彻底,提升管理水平和收效。

二、电力企业风险管理中营销稽查的功能

实现营销业务和供电服务工作内部监督机制的健全完善。成立营销稽查处,将营销稽查明确为继审计、监察、安全之后的第四种监督,定位在对营销服务工作的过程和结果的质量监督。从营销稽查的工作内容及方法中可以看得很清晰,它与营销风险管理的内容与过程是一一对应的。

1.营销稽查的风险识别功能。风险识别最重要的途径是对客观资料进行大量的统计分析整理。通过营销稽查,使管理人员识别其中的风险。

2.营销稽查的风险估测功能。基于常态营销稽查记录的整理分析,下一步是对每个周期内发现的各类预知风险作进一步调研,对异常现象发生的概率、损害程度等统计分析排序。采取的形式可以是月度分析、季度分析、专项分析等。

3.营销稽查的风险处理功能。营销稽查的目的就是为促进营销和服务管理水平,增强纠错和防控功能。对稽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各类标准规范,通过文件下达相关部门,将稽查中发现问题及其整改情况作为各部门经济责任考核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稽查情况还应以简报、分析等形式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促进其提高管理水平。

三、电力营销风险管理中营销稽查的具体实施措施

营销稽查是营销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营销稽查的内部监控职能得到加强,也就相当程度上防范了各类营销风险的发生。一般来说,稽查的方法有常态稽查和专项稽查两类,但从过程控制的角度来看,常态稽查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1.常态稽查的必要性。这是由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特点所决定的,旧的风险消除,新的风险产生,风险管理的几个步骤要连续不断的进行下去,才能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

2.常态稽查的重要性。常态稽查是对营销中风险的过程控制,开展得好,可以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常态稽查本身也要注重过程管理,即首先要有“量”作保证,要完成相应的稽查采样量,分析是否准确就是以常态稽查中大量的调研资料为基础的;其次要对资料、记录进行及时的整理、筛选,找出引起评估指标变化的关键原因,找到风险点和关键控制点,为选择科学的风险处理技术提供依据。

3.要着眼于促进管理上的完善。用电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相关的工作也是逐渐的进行的,稽查工作的意义也不是为了找到日常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样的模式,更多的时候应该致力于完善风险管理系统,使其具备相关应变风险的能力,当然这种完善是需要逐步进行的。

4.对管理效果及时评价修正。正如上文所说风险管理工作时需要时间去完善的,因此及时的管理工作评价和管理方案方向的修正就是需要不断进行的,对阶段性工作的效果要进行客观地评估,并且针对于相应的管理问题及时作出修正,完善管理工作。

四、结语

电力风险管理属于长期项目,因此在长期的完善过程中要一直坚持长期性、经常性、全面性的风险稽查工作,并且阶段性的进行评估,以提升我国电力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为我国电力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篇6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制度建设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也就逐渐复杂起来,相关操作要点不断增多,内控难度也相对较大。为了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需要充分明确内控工作主要内容所在,对现阶段常见问题充分了解并高度关注,采取针对性措施来建立内控制度,规避财务风险。

一、财务管理工作内控工作的内容

内控工作具体包括了风险识别、风险防控与日常财务管理3个方面,前者构成一个内控环境,而后者则为前者提供针对性的数据支持,两者相辅相成来进步保障企业财务方面的安全性,对其自身效益做出有效保障。财务管理一般包括了成本核算、资金配置和利润分配等,其自身所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是实现财务正确决策并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主要措施。内控工作主要围绕相关工作,对财务的各项活动做出保障,规避常见的风险及问题,合理提高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效果。

二、现阶段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问题分析

(一)工作环境氛围不佳工作环境氛围不佳主要是与制度缺乏协调性和全面性有着一定联系,特别是制度缺乏全面性,则很容易导致氛围与环境不佳,相关控制工作成了单独某部门的工作,而非是全员调动的工作。就实际环境而言,环境的塑造离不开制度和意识的支持,但除了制度之外,监管人员思想和能力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内容。

(二)缺乏监督管理力度监管力度的缺乏进一步造成各项管理活动和控制活动都面临较大风险,导致后续工作效果也会受到不同程度干扰和影响,产生质量问题或者财务风险,无形之中也加大了企业在风险管控和财务管理中出现意外及损失的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与整体制度不足、岗位不明确有着密切联系,直接影响着后续工作成效,财务安全也无法得到控制。

(三)监管工作人员思想与能力问题监管工作人员思想和能力直接决定了工作效果,对工作存在个较为实际性、较为直接性的影响,但就现阶段相关工作而言,思想与能力问题是个较为实际的问题。相关工作人员普遍素质有待提高,思想相对陈旧,进步导致后续工作面临很大问题。针对这样问题,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全面、完整的内控制度,才可以优化最终效果。

三、新时期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建设路径研究

(一)加大管理监控力度首先要加大管理监控力度,对整体各项财务活动等相关操作充分重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监管,设定专门监管机构,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分配给机构工作能力强、执行能力强的专业人员。各项操作要以相关财务管理内控标准与规范为基准,严格进行审查和查对,真实反映控制与监控全过程,做好细节管理。

(二)优化管理与内部控制环境管理环境需要从制度方面入手,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整、全面的制度,动员企业员工参与相关控制工作,落实相关培训,强化责任意识,制定符合具体要求的岗位责任制度,调整人员组成。

(三)提高管理人员能力素质定期安排培训工作,确保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更新自身专业技能,合理提高其自身的专业能力,更好地优化最终管控效果。只有管理人员能力和意识满足要求之后,最终工作效果才能满足实际需求,建立一个完整的内控制度,达到有效的内控管理。

四、风险规避措施分析

(一)优化风险评估体系风险评估体系是保障风险能够被及时发现、及时应对和及时处理与消除的重要因素,企业要紧跟时展,加强信息化财务建设,提高各项操作的精准性,对各活动的全过程都进行有效控制。可以肯定的是,风险评估体系需要结合具体风险和外部市场环境进行针对性加强与优化,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提高最终操作效果。有效评估之后,还需要进行风險预警,及时对风险进行控制。

(二)加强风险预警一般而言,风险的出现都具备着一定规律性,因此在有了一定风险评估体系之后,还需要加强风险预警,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及问题及时做出预警,并对风险情况进行分析,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合理规避。

(三)建立财务风险分析体系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能够及时对预警后的风险进行定分析,分析风险来源、风险问题和风险原因,结合实际情况做出风险应对。这样来,就可以有效规避整体常见问题,从而可以更好提高风险防控的效果,避免出现更大问题,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等多方面情况。

五、优化完善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各项制度

(一)健全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制度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容不迫,便要不断提升综合能力,还要做到开源节流。一方面,要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在市场中打造良好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要在企业内部采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并配备完善的风险评估制度,从而有效解决各类财务风险与问题。如果对微小的财务问题放任不管,便会为今后的财务管理工作埋下隐患,最终导致各类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利润效益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健全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制度,要求企业针对现有的各类财务隐患进行分析,并根据风险漏洞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强化现代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二)强化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落实,从而提升财务内控管理质量与效率。将办事程序精简化,还能够优化财务管理流程,不仅能够使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更加清晰直观,还能够有效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引导企业朝着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完善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监督制度为了保证内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现代企业还要建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从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现代企业在完善财务内控管理监督制度时,首先要提升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性,使企业各部门积极配合财务部门的管理工作,其他部门还可以对财务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尤其是要选拔不同岗位的员工参与到监督工作中,共同对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篇7

1.1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风险的分析

对于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生产后风险管理来说,其最为主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明确当前医疗器械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有哪些,即当前的医疗器械中存在的可能性较大的问题有哪些,一般来说,按照当前的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的风险问题现状来看,其主要的问题表现在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两个方面。

1.1.1内部风险问题所谓的内部风险问题主要就是指直接和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生产后相挂钩的一些核心要点,比如:

(1)首先,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是否符合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

(2)其次,医疗器械产品的设计是否出现了人为地变更,这些变更是否会对于医疗器械产生不良影响;

(3)再次,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些零件质量是否达标;

(4)另外,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是否处理到位,尤其是高温消毒问题是否处理到位;

(5)最后,医疗器械生产之后的储存以及运输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良影响。

1.1.2外部风险问题所谓的外部风险问题主要就是指外在的一些因素对于医疗器械生产的影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首先,医疗器械的使用人员的操作是否恰当;

(2)其次,对于患者而言,是否存在一些不良影响;

(3)再次,具体监督检查部门的抽查过程中是否会出现不合格的问题;

(4)最后,性能评价是否准确有效,医疗器械的性能评价过程是其真实有效性的最为有利的一个手段,反过来看,一旦其性能评价出现不准确问题必然会导致医疗器械出现风险问题。

1.2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风险的评价

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风险的评价主要就是在参考上述的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风险详情之后,针对这些风险问题是否存在进行的全方位的评价,其评价的重点在于医疗器械主要存在的风险有哪些,并且这些风险的存在会对于医疗器械的使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且针对这种影响进行简单的风险估计,根据其风险发生的概率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1.3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风险的控制

对于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工作,而针对其风险问题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来说,这种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具体来说,在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生产后可以采取的主要风险控制管理措施有以下几点:

(1)首先,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必须依据于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规定,因此,就应该首先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能够切实保障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并且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医疗企业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视程度,深化法律法规的落实;

(2)其次,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管理还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机制和机构基础之上,即要求相应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建立起自身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和机构,确保其风险管理和控制工作的贯彻落实力度,此外,还应该积极的引入国家政府部门、社会以及医院等相关单位积极的参与到风险的监控当中,确保其风险控制的全面性;

(3)最后,还应该针对存在风险的一些医疗器械加强召回和惩罚力度,避免其继续使用危及患者的安全。

2.结束语

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篇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2.060

0引言

煤矿企业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这主要是基于煤炭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具有密切的联系,而在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合同风险管控则是保障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中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着手分析,并阐述煤炭企业比较普遍合同风险因素,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升有建设性的措施,从而构建全新法律风险管控?C制,促进煤炭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1合同风险管控情况阐述

从现状分析来看,虽然煤炭企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增值带来巨大的利润,但是不可避免显现出发展的弊端,这其中比较显著的是企业合同管理问题,企业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合同风险管控相对效果极好,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合同风险管控重视度越来越高,且还在持续完善,自从改革开放,煤炭企业合同管理不断变迁,尤其是风险管控上可谓是几经变化,职能由之前的单一化,逐渐转变成多方位立体式,由此形成全新的风险管控体制;

其次,合同风险管控,在管理人员储备上正在不断完善,风险管控人员对合同风险管控而言发挥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构建相对完善人才竞争管理制度,现阶段主要是以人才竞聘制度为主,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机制得以健全;再次,合同风险管控制度建设已经趋于成熟化,不仅在管控程序、权限方面完善,而且在内容要素上正在不断完善,在制度化与规范化方面显现出足够的优势性能;

最后,合同风险管控制度建设正在优化,不仅进行收购兼并,而且还可以改革重组,在项目投资上重大决策方面,还有项目建设方面,基本都是全程参与合同谈判,还有法律论证审核,这不仅为企业重大决策给予参考依据,更重要的是为经营活动给予法律保障,从而根本上规避法律风险。

2风险管控存在的危险因素

从现阶段具体情况分析,煤炭企业以往经济管理模式已经逐渐显现出弊端,还存在很多风险问题没有解决,而新的经济问题却接踵而来,这其中较为显著的是合同管理风险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针对部分煤炭企业来说,基本上都是不依据法规办事,在合同风险管控上存在认知上的错误,而且依法经营意识基本上就是缺失,最关键的是依法管理缺失,并且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问题,如经营不问法、需法不懂法等等,从而在以下方面显现出非常明显的合同风险,如项目开发、经营活动等等,需要引起重视;

第二,而对于部分煤炭企业来说,相关风险管控人员没有资格证书,总法律顾问建设还未健全,这些问题都是非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3合同管理显现出的风险问题

3.1经济合同需要相关机构及人员参与

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签订相应的经济合同,而针对这些合同来说,从某种层面上具有商业风险,同时兼具法律风险,在立项之前,承办部门,或是相关单位,需向企业提出申请,然后在获得批准之后,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实施;而在立项工作完成之后,合同风险管控机构,或是相关管理人员,他们必须要参与调查,主要是对合同当事人相关信息,包含主体资格、资信及履约等内容,由此才能进行合同风险管控的后续步骤。禁止盲目凭借几个电话或是通过熟人介绍,就进行盲目的签约,由此必将导致非常不良的后果,比如合同出现纠纷之后,不能找到相关当事人,或是合同本身不具备相应的约束能力,从而导致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所以针对风险管控机构来说,或是风险管控人员而言,都是需要参与介入,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3.2经济合同未及时妥善处理

承办部门首先要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除此之外,相关单位也需要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需要对经济合同管控机构,还有合同风险管理人员,在他们参与经济合同之前,需要做好相应的经济合同立项,并且还需做好相应尽职调查报告,不仅需要提交给企业相关负责人,除此之外,还需向相关结构或单位,提交相应的审查报告,从而才能做好相应的风险管控工作。如果相关部门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仅仅是依靠关系等因素,与对方签订相关的人情合同,或是关系合同,将会在履行上造成一定的风险。

3.3招标制度不完善

承办部门或是承办单位,他们对于经济合同的重视度相对较低,尤其招标工作,很多都是以走过场的形式签订合同,在他们的认知中根本不存在招标的概念,通常情况下会形成经济合同纠纷,这对于煤炭企业长久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素,特别是在生产、经营乃至安全方面,将会埋下极大的安全隐患与风险,更可怕的是会滋生腐败,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3.4协商会签制度缺失

由于有关部门单位对经济合同签订的忽略,基本上都是不协商,不会签,不依据法定条件,或是法定期限,亦或是法定形式办理,只是单纯打个电话,或是打个招呼,简单了事,有的甚至不会签订书面合同,这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会出现经济合同纠纷,留下安全隐患与风险。

3.5事后合同屡见不鲜

从目前情况分析,现阶段煤炭行业发展非常不景气,供大于求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也直接导致很多承办部门,为了更好销售产品,对于对方提出的苛刻要求并不拒绝,运用降低价格的形式,能够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也有的是为了满足生产紧急需求,对于对方漫天要价不予以理会,先销售,或是购买之后,在进行补全书面合同,这将会导致欠款问题难以解决,或是出现商品质量问题,由此导致的经济合同纠纷较多,这对于煤炭企业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存在巨大的法律风险,从而造成不必要经济损失。

3.6合同条款审验并不完善

从总体角度分析,合同审验环节属于非常关键的内容,是风险管控的重点所在,并且直接影响到合同签订成败。然而煤炭企业工作中,合同风险管理人员在职能把控上还并不是很健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首先,阵地质量标准条款,并没有明确规定,由于质量的不合格极易引发经济纠纷;其次,主要表现在合同条款上,极易产生歧义,或是误解文字审核并不是很明确,一旦单方面有违约情况,势必会进行相应的诉讼,这时候合同文字中涉及的歧义势必就会有一定的弊端,这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素。例如:在买卖合同中,定金与订金虽然只有一字之差,然而由此造成法律后果并不是相同的,交付定金,其实质上是协议属从合同,按照约定必须缴纳定金,不会造成主合同违约情况出现;但是交付订金,其相关协议则涉及属主合同的,根据约定应该交付,但是没有交付订金的,从某种层面来属于主合同违约,由此可以看出,合同条款必须要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文字逐一审验是非常必要的,从根本上能够避免上述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7合同后续监督缺失

合同后续风险管控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然而在风险管控工作上基本上都是缺失的,企业方面的内容基本上忽视的。例如:合同履约是经济合同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内容,因而必须加强相应监督管理措施,针对合同签订前期,乃至后期,都必须做好相应的风险评价制度,在合同签订过程中,涉及法律效益的资料,做好归档保管工作,并且需要做好纠纷的及时处理,避免事情进一步恶化。针对上述观众内容,基本上都是需要在后期管理中予以强化,并且展开相应的工作,基本上来说都是具有潜在法律风险。从上述合同情况可以看出,在对其进行风险管控过程中,基本上都会出现风险,而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风险,不仅具有内部因素影响,同时还兼具外部因素,而且都存在彼此的特殊性与危害性,从而认清不同法律风险源,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有的放矢,摸清其规律性,及时应对与管控,从而避免煤炭企业经济事故的出现,降低煤炭企业经济损失程度。

4强化煤炭企业合同风险管控的具体对策

4.1注重风险管控,培养风险文化形态

针对煤炭企业合同风险问题必须要引起重视,尤其是在风险管控方面需要注意相关事项,从根本上降低合同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企业经济损失。这其中企业领导人需要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落实风险管控具体措施,而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引起重视,从而促使经济合同风险管控意识不断强化,并且体现在具体的落实环节,进一步推动煤炭企业经济合同风险文化形态的初步形成。而针对企业经济合同来说,需要构建风险管控机制,孕育风险文化,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合同风险管理效能得以提升,不仅能够改善煤炭企业自身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够优化社会与法律效果,进一步促进煤炭企业经济利益的持续增长。从另一个层面分析,企业管理人员,或是企业的员工,他们作为风险管控的直接执行人,必须要掌握相应的法律法规,构建合同风险,这其中主要包含防范意识、合规及法律意识,并且遵守相应制度流程,就如同重视安全生产,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予以重视,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风险文化系统。

4.2健全管控体系,完善制度建设

构建经济合同风险管控制度是现阶段首要完成的任务,只有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才能真正推动煤炭企业经营水平得以快速提升。一般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针对煤炭企业来说,需要逐层推进制度建设,这其中最中重要的当属总法律顾问制度,法律顾问机构,逐步向专业化推进,专职化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还在不断完善不同级别风险管控机构,同时还需要引进专职,或是兼职合同风险管理员,由此能够形成专职与兼职结合,且条块相连,这样合同风险体系,这使得煤炭企业经济合同风险管控能够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在各个方面,各个部门,还有各个层次,需要在上述方面的合同有专人把关,促使不同类型合同能够在有序风险监控管理之内。

其次,煤炭企业不仅要在总部位置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对分支机构的相关人员,部门专职,或是兼职合同风险管理人员,由此能推进法律顾问制度,并且需要强化部门法律顾问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从业人员素质,完善服务煤炭企业的整体能力。

最后,构建相关的规章制度,从而促使经济风险管控能够获得最好的收益,针对煤炭企业总部与各个分支,或是各个部门单位之间,需要协调运行机制,与此同时还需要完善监督考核力度,进一步促进煤炭企业合同风险管理能够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在运行质量上有所改善,尤其是针对重大经济合同,相对应审查率、签约率、履约率等,相较之前得到重大提升,从而避免事后合同出现,由此减少经济合同诉讼纠纷,降低风险管控的危险性,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4.3动态和静态完美融合,合同风险覆盖整个企业

正因?槊禾科笠稻?济合同风险管控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拟定相应风险管控监督是极为关键的因素,需要完善监督检查考核方法,可以定期对企业进行动态覆盖检查,或是不定期采取全面的覆盖监督。借助监督检查,可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然后进行及时总结分析,再找差距与吸取教训,从而对经济风险合同管控能够全面掌握,并且对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的通报。通过检查,进一步推进经济合同风险管控能够得以全面实施,使其能够合法、有效、稳定并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能够最大限度改善煤炭企业经济合同管控能力。从某种层面来说,煤炭企业经济管理中合同风险管控存在的弊端必须予以重视,在风险管控层面将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能够达到更好的实施效果,继而能够为煤炭企业长久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不仅具有内部因素影响,同时还兼具外部因素,而且都存在彼此的特殊性与危害性,从而认清不同法律风险源,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有的放矢,摸清其规律性,及时应对与管控,从而避免煤炭企业经济事故的出现,降低煤炭企业经济损失程度,继而能够提升合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4.4提升纠纷案件处理能力

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签订经济合同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不同类型纠纷案件,尤其是合同纠纷案件,企业不同分支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或是按照相关的要求规定,做好及时汇报处理工作,针对案件纠纷,需要对其主客观原因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对于得失问题予以重视,认真吸取相关的经验教训,总结经验,降低企业经济合同纠纷事件发生概率,与此同时,避免劳动合同法律纠纷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果出现违反法律法规情况的发生,或是违反相应规章制度,从而降低煤炭企业经济损失程度,根据相关法律制度,追究其法律责任,从根本上避免煤炭企业由于经济合同风险管控而造成的社会及经济损失。

4.5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大中型国有煤炭企业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显现的弊端对其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因而企业相关人员必须引起重视,特别是针对经济管理中的风险管控机制更应该投入极大的精力,对于企业出现纠纷案件必须要从根本上了解案件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获取到更为完善的管理效果,而且能够优化煤炭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煤炭企业经济合同风险管理而言,是不可避免的存在风险因素,而企业最需要完善的是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并且针对违反规章制度的情况予以有效的惩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合理的监控,从根本上促进大中型煤炭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风险管控机制获得良好的实施效果。

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篇9

关键词:风险管理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分析

一、当下的石油企业财务管理所面临风险问题及特点

石油企业作为传统的资本密集型企业,企业发展需要大量技术设备和资金,其自身特点决定了该企业所面临的巨大风险:①生产经营的投资大、回收周期长;②相关设施建设投资大、复杂程度高;③需大量技术装备;④国际石油价格涨幅不定。尤其是遇到经济危机后该特点造成的风险将更加凸显。

在21世纪,大量新能源的诞生推广及应用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使石油受到了冷落,被天然气和乙醇等环保燃料抢走了往日的荣光。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世界石油行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长期处于疲软状态,再加上石油企业在银行融资渠道准备金率数值长年偏高,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不得不对自身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和高标准,这让石油企业管理层在财务管理方面面临的压力骤增。根据目前的石油企业所面临的复杂多元的市场环境,本文总结出石油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风险。

(1)财务管理在石油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构建和支撑力度方面发挥的基础作用将大大降低。

(2)复杂多元的市场环境使得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在风险预警和处理方面显得滞后,大大增加了企业潜在的投资风险和防范辨识难度。

(3)盲目地大规模扩建项目会加剧企业资产负债,影响石油企业的财务状况,比如对净现金流和中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的影响。

二、当下石油企业财务管理中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石油产业是保障国家重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我国石油企业被划为国有企业,并得到了国家财力资金的大力扶持和发展。在我国石油企业公司和子分公司都有着很强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公司内部有许多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这就为石油公司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人力基础,使得石油企业在财务管理问题中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水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在金融危机时表现出了企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充分反映出企业在宏观调控作用下不争的事实。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造成了石油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的问题,本文总结出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由于没有深度认识到未来石油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方案的重要性,使得“石油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在风险管控中没有发挥出其重要作用。

(2)由于没有深度了解财务管理风险中构成因素和没能把握重要时机,使得石油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在风险管控中对于风险防范和处理的反应速度滞后,时效性低缓。

(3)由于没有深度认识到中、长期在建项目组合的重要性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影响,使得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在风险管控中没能做出正确应对,使企业的中短期偿债能力和净现金流量指数等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迹象。

三、应对石油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在结合现状分析当前石油企业财务管理特征及其所面临风险问题后,根据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借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石油企业管理模式,通过对我国“石油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管控”的综合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议及对策,希望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石油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管控的水平。

(1)从“石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及其自身发展战略的长远角度来看,将公司战略规划进行有效分解和细分并将其融入到财务管理风险机制中,然后通过相关机制或制度予以有效地实施,可以提高战略规划对财务风险管理的依赖程度,进而保障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战略实施中的战略地位。

(2)根据“石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要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科学的认识规划和学习管理,提高其对于各种因素变化的定量测评能力。

(3)借鉴利用国外优秀企业中的新风险防控技术(例如:防控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系统)提高其综合处理认识能力,形成一整套的风险预警和管控机制,并做好相应的紧急情况处理方案。

(4)根据“石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应该针对中、长期在建项目的资金影响制订出具体的分段方案,并合理安排工程的进度实施,可以降低项目的风险程度。提前对项目的投资回收周期和财务风险管理战略进行项目优化组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在建项目的风险程度,做到风险可控化。

(5)根据石油企业自身的资本密集型和投资回收周期较长及相关设施建设投资大、复杂程度高的特点,对其资产负债表中的关键指数,如中短期偿债能力和净现金流量等进行合理的优化,使企业财务资金始终与中短期偿债能力和净现金流量等指数保持成正比,并保持相关重要指数的平稳。

四、结束语

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在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后,面临着新的难题,这对于企业本身和财务管理方面都是又一次的重大考验。而作为资金需求量大和投资回收周期长的石油资本密集型产业,在这种滔滔大势下所暴露的问题将更加复杂化,这也对其财务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财务资金要始终维持合理的中短期偿债能力和净现金流量等指数的正比并保持相关重要指数的平稳。最后,笔者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将大大加强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对于风险的控制,即制定企业在未来战略和风险管理的方案,并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深造学习,利用科学方法使其提高对风险的预警防范和处理能力;优化中长期在建项目,使其能始终保持中短期偿债能力和净现金流量指数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景明秀.基于风险管理的石油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2,(5):221.

[2]李绍萍.石油企业纳税筹划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

[3]杨桂华.基于风险管理的石油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5,(4):132-133.

[4]宋少洁.如何加强中国石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2):25-26.

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篇10

作为一种古老的险种,操作风险自商业银行诞生伊始就伴随其左右。但人们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和认识是近几年才开始的。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为全球金融机构敲响了警钟,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研究影响日益巨大的操作风险问题。巴塞尔银行委员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有机构研究确认,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机构因操作风险已损失了2000多亿美元,按照巴塞尔银行业委员会的估计,在银行业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发展到仅次于信用风险的地步,这不得不迫使银行业更加重视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而会计结算业务操作风险更是处于银行业务最一线、最前沿的操作风险。

一、建立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组织体系的设置,应按照商业银行决策、执行、监督反馈三个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进行。建立职责清晰、层次分明的会计内部管理、执行、监督体系。在总行董事会风险控制委员会设立操作风险防控小组,负责对全行各类操作风险的宏观控制和政策性指引,其中子项包括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由总行会计结算管理机构制定对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的的具体实施、管理办法并执行主要的管理职能;在分(支)行及基层营业机构建立实时控制的事中监督系统;同时在稽核监控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对结算操作风险的事后监控系统,从而建立起一个由上至下系统连贯的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同时由于会计业务流程是所有商业银行业务的最基础的平台,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必定会对银行其他业务产生一定影响,但会计结算管理部门并不是唯一对银行全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负责的部门,银行各相关业务部门都应当按照部门职能的特性进行联动,共同配合、参与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管理。

二、强化会计结算制度、流程建设工作

(一)建立标准化的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一是在整合、梳理会计结算管理制度、内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操作流程,完善并强化对会计结算业务操作过程中各环节的风险控制和管理。二是及时对制度、流程进行补充和修订。银行业务的更新和创新日新月异,因此对制度和流程的及时修订和补充更显重要,要通过政策研究、业务检查以及从一线柜台收集反馈的意见及问题,及时对原有制度和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漏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三是建立定期的风险评价、评估制度。定期对各项会计业务进行风险评估、评价、会计内控检查评价、操作风险防范评价等。四是有针对性的制定操作风险防范制度。以金融领域发生的大案、要案等为鉴,积极查找本行在结算业务内控管理的漏洞,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操作风险规章制度,并研究落实会计结算领域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手段。

(二)制度、流程建设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是制度、流程要优于业务先行。面对激烈的金融竞争,各家银行都纷纷亮出浑身解数开展金融创新,因此近几年商业银行推出的新产品、新业务有如雨后春笋,商业银行在新业务、新产品推广时,更要高度关注由新业务所带来的系列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要在充分研究、分析并试点的基础上,先行制定完善的内控制度和操作流程,以有效评估和防范其可能形成的操作风险。二是在内控岗位的设置和对结算操作风险管理上,要积极加强岗位责任制建设力度,确保内控管理所需的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手段的有效实施;要明确并建立职责,让银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到对结算操作风险的监督管理工作中来,以实现对结算操作风险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的全面管理和监控,如:充分发挥内部稽核部门、审计部门职能,以及在必要时借助外部审计手段等。三是要加强岗位和业务的制约、制衡。要切实加强会计结算业务的授权、分权管理,规范决策程序,通过科学合理地界定职责和权力范围,杜绝任何个人或部门独立完成某一会计业务而不受监督和制约情况的发生。要坚持定期对要害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强制休假、岗位轮换和交流制度,做到问题早发现,风险早预防。四是通过大力推行管理决策信息化,实现会计结算风险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程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量化管理的转变。

三、实施有效检查监督、完善整改纠错机制

(一)进一步明确检查目的,改进检查方法,严肃检查结果,提高整改落实的效果。检查的最终目的不是查问题,而是通过对业务操作层的检查辅导,提高银行内部防范风险的能力,促进业务的不断健康发展。检查要善于抓住重点,对容易导致事故、案件和造成资产损失的薄弱环节和岗位要进行重点监控。不仅要检查出现存的问题,还要总结出现问题的环节是否属于风险点,以此对风险进行区分和分析。同时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更依赖于对问题的整改落实力度,各项检查不能仅停留在揭露问题这一层面,更要帮助被检查对象提高对存在问题的认识和整改,从加强管理的角度提出建议,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持续关注、持续检查,以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二)完善整改、纠错机制。一是各分(支)行对会计检查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消灭存在的风险隐患和问题。二是监督检查部门要及时组织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验证,对措施不落实、整改不彻底现象及时督促,并采取相应处罚措施,直至有效整改完毕。

(三)建立结算操作风险警示报告制度。针对集中出现的问题或突出呈现的业务操作风险点,由会计结算业务主管部门或稽核监控部门每月汇总,形成会计结算业务操作风险警示报告,下发到银行商业银行各营业网点,以起到警示和强调的作用。

(四)建立定期召开结算操作风险状况及对策分析会议制度。由银行会计结算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稽核等相关业务部门、分(支)行主管行长、委派会计、结算监督员、综合柜员等不同责任层次的人员参加分析会议。在分行一级可建立每季度召开会议的制度,在支行一级可建立每月召开会议的制度,在各营业网点则可建立每周的分析制度。要通过对以上措施的执行和落实,建立起持续的、循环的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检查、分析、处理、改进过程,督导责任人员严格履行各岗位职责和遵守业务操作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和过程均得到有效实施,最终达到控制或消除操作风险的目的。

四、加强会计结算监管队伍建设,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结算操作风险监管预警手段,培养结算操作风险管理人才。应加快研制、完善预防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对操作风险实施动态管理,采取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手段,在技术条件成熟和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运用回归分析、非线性模型、经济函数模型等来科学衡量风险,让管理监督部门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堵塞漏洞。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定向培养操作结算操作风险管理人才,不断提高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水平,使基层营业网点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防范的有效范围之内。

(二)明确风险管理责任,建立风险管理能力及业绩评价机制。商业银行应对支行主管结算工作负责人、委派会计、营业网点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建立明确的结算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同时定期组织开展对其的风险管理经验、管理能力和管理业绩的评估评价,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结算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平,要通过集中或分散培训的方式,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学习风险管理的先进知识、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充实会计结算监管队伍力量。要将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敢抓敢管的会计人员充实到基层营业网点会计监管工作队伍中去,充分发挥其“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五、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科技水平

(一)优化业务流程。各项银行业务设计要尽可能的优化业务处理流程或程序,从客观上减少操作风险源,减少出现技术性风险的错误或事故机率,并尽量将业务流程中的高风险控制点纳入计算机的控制范围,通过在机内设置相应的要素,增加后台管理能力,减少人为的操作性风险。

(二)提高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科技水平。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操作风险衡量方法,建立会计结算操作风险衡量系统,敏感反映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变动,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信息进行自动分析。

六、培育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文化的建立应贯穿于建设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个过程,并结合实施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以及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不断将操作风险管理新理念、原理、工具等传递给相关人员,让他们能够视为己任,主动地参与其中的改进和配合,发挥出自身的智慧。一是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防范操作风险的关键在于人,商业银行要加强员工对防范操作风险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员工的操作风险教育,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二是建立起共同的风险管理价值观。针对银行会计结算专业而言,就是要让各层次银行会计结算及相关管理人员对构成操作风险的包括执行风险、信息风险、关系风险、法律风险、人员风险、系统事件风险等形成全面、足够的了解,并充分认识各类违法违规活动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真正从内心深处提高警惕,把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切实防患于未然。三是要发挥银行会计结算人员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的主观能动性。要增强员工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的主人翁意识,尊重并听取员工在风险管理上的意见和建议,要构建充满活力的选拔任用会计人员的工作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形成奋发向上的氛围。四是要加强对银行结算操作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建立全面、科学、可操作的操作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银行会计结算人员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